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都江堰的故事范文

都江堰的故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都江堰的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都江堰的故事

第1篇:都江堰的故事范文

震不垮的古水利工程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袭击了大半个中国。四川省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全国大半地区有明显震感,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万幸的是,建于两千年前的都江堰几大主要水利工程组成部分挺了过来,这被许多考古专家视为奇迹。

都江堰距离震中汶川不到一百公里,地震发生后,其主要组成――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引水口)、飞沙(泄洪堤)基本无恙,只有鱼嘴出现了裂缝。笔者5月14日从水利部采访获悉,经管理部门核实认为,虽然地震造成了都江堰水利枢纽鱼嘴部位出现裂缝。外江闸管理房和备用发电机房坍塌,但目前尚不影响工程的安全运行。

地震发生后。水利部副部长矫勇带领工作组和专家组当天赶赴都江堰、紫坪铺现场指导抗震抢险工作,目前下泄通道已打通,正以每秒700立方米的流量下泄。

绝无仅有的传奇神话

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在人类文明史上,历经两千多年风吹雨打仍巍然屹立的水利工程有多少?

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王国,在水利工程方面曾创造出了奇迹。古巴比伦第一王朝的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兴修了当时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开凿了沟通基什和波斯湾的运河,使大片荒地变成良田,为统一两河流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在古埃及,人民利用尼罗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建立了发达的人工灌溉渠道。先进的水利灌溉孕育了发达的农业,发达的农业使古埃及成为 个富饶而强大的王国。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无论是汉谟拉比时代的运河,还是古埃及王国发达的水利灌溉渠道,曾经的灿烂早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灰飞烟灭。

只有在中国,在川西平原,建于公元前256年的都江堰,成了世界上唯一留存的年代最久远的宏大水利工程,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正是有了它,曾经贫瘠的四川盆地才有了天府之国的美名:也因为有了它,才孕育了这个地区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文化。

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是这项伟大工程历经2200多年仍在发挥效用的关键所在。都江堰巧夺天工的设计与有效的维护手段,正是这个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历经风雨、仍旧傲然挺立的原因所在。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了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和水势,因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暴发的时候,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都江堰的主体工程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被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能引水灌田、变害为利;另外一条则汇入长江。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分为都江堰渠首工程,这是都江堰灌溉系统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设施。它科学地解决了江水的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三者首尾相接、互相照应、浑然天成、巧夺天工。

鱼嘴分水堤坐落在岷江中游的顶端。它将奔腾而来的岷江一分为二,外江为原始河床,内江用于引流灌溉,它巧妙之处体现于两点。其一是它利用内江河床低而枯水季节六成引水,外江河床宽,则洪水季节六成泄洪。所谓“分四六,平潦旱”正是这个道理。其二是鱼嘴处于岷江中游第一弯的末端,它巧妙地利用了弯道流体力学的自然法则,即表层水流入凹岸,低层水流入凸岸。于是沙石含量较少的表层水自然涌入内江,而底层水则顺着江弯的凸岸挤向外江,绝大部分沙石也就在外江河道上滚动、留沉。所谓“四六分洪,二八排沙”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要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却是任何工程都无法取代的,可以说它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工程要件。飞沙堰的高度刚好超过内江河床2.15米,它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果遇到特大洪水的紧急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它的另一作用是“飞沙”。它巧妙地利用离心力的作用和虎头岩的顶托作用将上游带来的泥沙和卵石,甚至重达数百公斤的巨石,从这里抛入外江,确保内江通畅,确有鬼斧神工之妙。

宝瓶口是由人工开凿的一道山峡,玉垒山被一分为二,其间只留出20米宽的入水口,内江水从百米之宽的河道涌向宝瓶口,平水季节奔流而过,洪峰时节则节节升高,如不加节制,水流不断爬升,一涌而入,成都平原就会遭受洪涝灾害。此间飞沙堰的设计与宝瓶口相互结合,它的高度刚好超过内江河床2.15米。这就意味着当内江水位升高超过2.15米时,汹涌的波涛将从飞沙堰溢出。宝瓶口入水便始终在一个几乎平衡的常量上。成都平原从此以后既获灌溉之利又无洪涝之害,此间的苦心可谓巧也。

都江堰工程灌排网络已覆盖了整个成都平原,成为中国第一个实灌面积突破千万亩的特大型灌区。2000年11月,都江堰与青城山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世界遗产委员会是这样评价它的:“建于公元前三世纪、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李冰父子与都江堰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为了治理水患,同时打通岷江至成都的交通要道,秦王派精通水利的李冰取代政治家张若任蜀郡太守,他为排除洪灾之患,为民造福,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秦国修建都江堰的背后,还有着深刻的军事政治含义。

战国时期,雄心勃勃的秦国一直谋求统列国。秦惠文王九年,巴蜀相攻,秦惠文王想趁机灭掉蜀 国,并以此为基础,对付南方日渐强大的楚国。然而,邻近的韩国又成为秦王的心头病。就在秦惠文王举棋不定时,他手下的大臣张仪与司马错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张仪主张先伐韩,进而进逼中原,声讨周王的罪行,然后再攻伐楚国等强敌;司马错则提出了完全相反的建议,他主张首先从相对弱小的巴蜀等国入手,将其灭掉后充分利用四川盆地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蜀国丰富的人力物力,积蓄力量,为统一列国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以此为基础顺江而下向南方的强敌楚国发难。他认为“得蜀即得楚”。秦惠文王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并于公元前316年一举吞并蜀国。

此后,秦国开始为伐楚作准备。然而,岷江尚未彻底根除的水患成为强国力的严重障碍。当时的运输水道岷江并不经过成都。为了治理水患,同时打通岷江至成都的交通要道,秦王派精通水利的李冰取代政治家张若任蜀守。于是,都江堰的修建由此拉开序幕。

正如世界遗产委员会所言,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李冰父子率领当地百姓,历经十八载的艰辛努力修建而成的。鉴于李冰对当地人们做出的巨大贡献,人们把他供奉为“川主”,他成了当地人心目中的神。

李冰,战国时秦国人。秦昭襄王末年为蜀郡守,史书记载他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除此之外,他还在今宜宾、乐山境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了汶井江(今崇庆县西河)、白木江(今邛崃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绵水(今绵远河)等灌溉和航运工程,以及修索桥,开盐井等。

李冰率众修建都江堰的时候身先士卒。在这个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李冰虚心向当地百姓学习请教的故事。除了修建,李冰还制定了一系列对都江堰水利工程进行维护的措施:其一,定期清理江中的泥沙,一般选择每年的十月份进行清理,“深掏滩,低作堰”,同时对工程的薄弱环节和损坏部位进行修筑:其二,立石人于江中,目的相当于今天的水测,用来测量江水的最高与最低限度,这在当时是非常科学的管理与维护体系。

四川人民为了纪念李冰父子修建了二王庙。二王庙原名“崇德祠”,寓意李冰治水有功,人们推崇他的恩德。宋、元两代,李冰父子先后敕封为王,故将崇德祠改为二王庙。从此,蜀人敬李冰如神明。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

2000多年来,李冰父子凿离堆、开堰建渠为天府之国带来的福泽一直为世人所崇敬、感激,二王庙从古至今不但香火鼎盛,而且在历史上一直都有官方以及民间的祭典活动和祭祀活动。形成了以李冰父子为主题人物的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为盛会期的庙会活动。

人文景观

鱼嘴分水堤:“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飞沙堰溢洪道:“泄洪道”具有泄洪排砂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要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工程要件。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它的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泄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劳永逸的功效。

宝瓶口: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在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其与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伏龙观:伏龙观位于都江堰市离堆公园内,其下临深潭,因李冰降伏的孽龙伏在离堆之下,故于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龙观”。伏龙观又名老王庙、李公祠、李公庙等。清同治五年(公元1856年)四川巡抚祟实以为:“于虽齐圣,不先父食。况以公之贤又有功于蜀,其施力程能固无待乎其子。今乃数典忘祖,于掩其父得无紊钦?”

第2篇:都江堰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艺术真谛

在上世纪90年代,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以其独特的美感在散文界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他的写作风格激情却不煽情、通俗却不艳俗,当然,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的价值并非在于其品读,而是具有更加深层次的内涵。

一、余秋雨文化历史散文中的主体价值

阅读余秋雨的文化历史散文,可以看见大量“我”的形象,他注重描述“我”的价值观与情感体验,直接的表达出来,让读者看到了“我”的个性。在他的历史文化散文中,“我”就像是一个向导一样,为读者讲述历史故事,带领读者游览古迹,更兼顾着评论员的身份,为读者来解读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抱槐山西》中,“我”用感性的语言为读者描述具有历史风味的古宅,让读者感受到豪迈的场面,从这种场面中领悟到山西商人的人生风采,跟随着“我”的讲述,读者不知不觉的走入作者的情感中。余秋雨的历史文化散文都带着自己浓厚的情感体验,从开始的困惑、思索、惊讶和彷徨转到最后的寻根式追逐。这是作者的叩问,也是读者想要从历史中获取的答案,利用“我”的追寻,作者将读者带进了主体情感世界,完成了历史的寻根。

二、余秋雨文化历史散文中充满诗意的语言

余秋雨的文化历史散文与学者散文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可置否的是,余秋雨的文化历史散文集成了前人学者的文风,在语言的表达上实现了感性与知性的融合,有着独特的风味。在他的文化历史散文中,作者利用“我”的价值反思和情感体验来确定主题,并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来表达,知性蕴含着感性,强调“审智”,他不会过多依赖自身的情感,他会从原生的世界中寻求多层次的美感,实现了逻辑和审美之间的转化。得益于感性与理性的融合,“我”的形象变得更加生动、丰满。

三、利用故事来抒怀

余秋雨的历史文化散文有着浓厚的主体意识,利用讲故事的叙述模式满足了读者的窥探行心理。在《一个王朝的背影》中,穿插了大量帝王的奇闻异事,很好的将读者的阅读兴趣调动起来,此外,余秋雨也常常在自己的作品中推测历史人物的想法,这与苍白的文献相比,独具趣味,可以很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例如,在《遥远的绝响》中,作者描述到:“阮籍傻傻地看着泥塑木雕般的孙登,突然领悟到自己的重大问题是多么没有意思。那就快速斩断吧,能与眼前这位大师交流的或许是另外一个语汇系统,好像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推动着,他缓缓地啸了起来。啸完一段,再看孙登,孙登竟笑眯眯地注视着他,说:再来一遍。阮籍一听,连忙站起身来,对着群山云天,啸了好久。啸完回身,孙登又已平静入定,他知道自己已经完成了与这位大师的一次交流,此行没有白来”。

在余秋雨的历史文化散文之中,这种故事是非常多的,但是他却往往不会用详细的笔墨来表述,这种表达方式满足了读者的兴趣习惯,读者并不需要进行反复的咀嚼和回味,可读性非常强。在很多情况下,余秋雨会代替文章中的人物来发言,饱含深情的为读者讲述一个个的故事。在部分情况下,余秋雨还会应用传奇式的表达技巧,为文章赋予了新的韵味。这些曾经不屑被很多大家运用的技巧,余秋雨却娴熟地将其融入进自己的散文中,使他的历史文化散文更亲切,行文更自由。散文显得生动活泼,不拘谨。当然,有时候洋洋洒洒地讲述可能有累赘之嫌,但读者却乐此不疲。即便如此,余秋雨的历史文化散文并不流俗,这主要是因为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中渗着一股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感。

四、以独特的视角探索中国文化

作者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独特的视角去看待中国的山水风古迹,更加人道主义,更加深刻、透彻。《都江堰》中,作者认为,都江堰比长城要伟大得多,长城是雄伟的,但更多的是排场,背后是让人惊悸的残暴。而都江堰是质朴的,它造福千年,永久地滋润和灌溉了中华民族。“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 而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作者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掩盖历史的创痛和丑恶,指出了长城背后的残暴,而肯定了都江堰的实用与贡献。

参考文献:

[1]宋坚.跟随余秋雨心灵的脚步一起舞蹈――解读余秋雨的《心中之旅》[J].名作欣赏. 2011(03)

[2]孙晓东,翟其敏.“为文而造情”――试析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的“滥情”倾向[J].理论导刊.2010(06)

第3篇:都江堰的故事范文

如今,王鸿将家鄉的特产出口到了全世界。在鄉下长大的她始终有一份“泥土情结”,所以她爱和水果打交道,爱和种水果的人打交道。

新西兰的“毛梨”,有啥稀奇

90年代末,还是律师的王鸿和先生共同到澳洲旅行。一位澳大利亚朋友热情接待了这对夫妇,主人端出一个很大的果盘,盘子里摆满各种水果,但某种水果只有薄薄的两片,亮绿亮绿的,果肉中心一排椭圆形黑色种子活像一张嘴唇。王鸿一看,便觉面熟。作为土生土长的都江堰人,她第一时间猜测:“像是‘毛梨儿’,都江堰的特产猕猴桃。”随即在心里嘀咕:“主人还挺搞笑,就切两片是个什么意思。”这时,主人开始殷勤介绍起来——“请品尝来自新西兰的珍贵水果,奇异果,只给尊贵的客人享用。”

王鸿尝了一口,回答:“这是我从小吃到大的毛梨,学名猕猴桃。”可主人坚持自己的看法,对王鸿的回答不置可否。“我当时的感觉是又有些愤怒,又有些伤心,又有些疑惑。”五味陈杂的王鸿当天没法睡个好觉了,第二天一早她就冲到了墨尔本当地的精品超市,专门研究这奇异果。观察了外形,仔细尝了味道,她甚至去了图书馆查资料:“猕猴桃,原产中国,1904年被一位去华旅游的新西兰女校长带回国种植,因外形酷似新西兰国鸟kiwibird(穴奇异鸟),故被称为kiwi fruit(奇异果)。”得到这个肯定的答案,王鸿开心了。

不就是个水果么?为何竟令王鸿执拗至此?王鸿称,是泥土情结在作祟。“在我的家鄉,漫山遍野都种植着猕猴桃,我是吃着猕猴桃长大的。”可八九十年代,由于没有技术和市场的支持,都江堰的猕猴桃长期被贱卖和浪费,在家鄉只卖几毛钱一斤的水果,在地球的另一边竟被奉为稀有之物,王鸿心里有了一个埂。

“我要把家鄉的猕猴桃卖到全世界。”她当时就有了这个想法,“要争口气!”从澳大利亚回国不久,王鸿就真的开始卖水果了。起步初期业务较小,她一面做着本职工作,一面上山下鄉地收货品,通过贸易公司出售。直到接到一笔大订单,“粗略计算,至少需要装15个大集装箱才够”,必须成立公司了。

做律师吧,又高雅,又高收入,好不容易从鄉下走到了城市,何苦再回头辛苦地搞农业?可王鸿只经历了极短时间的犹豫,便选择了后者。“我已经实现过了一个人生的梦想,该为另一个更深的情结做点什么。而如果你去农村和果农们住上一天,就更加明白该选择什么。”

4毛的水果 她偏要8毛收

王鸿的想法得到了先生的支持,更得到了都江堰市政府的支持。成立公司不久,政府工作人员与她、先生一起,深入都江堰大山深处调研,并被安排住在一个小村庄的村长家。为了招待客人,村长从镇里买回了他认为得体,实则是很普通不过的家常菜肴——这笔花销,竟是全家人一年的油盐钱。那顿饭,王鸿吃得很不是滋味。

当天晚上,王鸿也整整一宿没能合眼。深秋时节,山里已经寒风陡峭。村长特意更换了床单、枕头,还拿出一套干净的被子给王鸿夫妇御寒。这床全家最好的被子上全是补丁,棉絮也已经旧得结成了块状,根本没有多少保暖效果。王鸿和先生身体被冷得僵直,心里也像有冰刀在刺,“怎能睡得着!”

第二天一大早,一大群孩子背着猕猴桃来到村长家门口:“4毛钱一斤,要得多可以少。”看着这些果子,王鸿当即以两倍价格,8毛钱一斤收了去。“我猜肯定有人骂我是瓜娃子,随便吧。”她随即和村民、孩子们攀谈了起来。在这个村里,一亩果林每年可生产猕猴桃二三百斤,就算成功把果实全部卖出去,收入也只有几十块钱。因为没钱,大多数孩子上不了学,只能帮着家里务农。没有知识,没有技术,只能依靠最原始的生产方式种植果树,然后通过上集市和走街串巷的方式贩卖成品,再没有更大的市场。

“你们知道4毛钱一斤的毛梨,在国外卖到多少么?是你们的100倍。”这个答案对村民来说既是残酷的,又是充满希望的。王鸿开始给村民们讲起了这种在村里“连猪都不吃”的水果,如何漂洋过海到达地球另一面后,被培育成高价水果的故事。“先不提品质,新西兰奇异果行销局亚洲区的一位总销售,仅仅是发明了用刀切开猕猴桃,再用勺子挖着吃的简单方法,就在日本市场每年卖出2000多吨产品。”王鸿想要强调的,是知识的重要。她最后以这样一句话结束演讲:“统计一下有多少孩子没钱读书,我来负担他们的学费。”

校长、34名辍学的学生家长、孩子们,很快聚到了村长家,王鸿当即表示,自己和先生将为这些孩子无偿支付两年的学费。夫妻俩遵守了约定,当年那些背着筐售卖猕猴桃的孩子,如今一部分成了基地的技术骨干,一部分则在毕业后进入王鸿的公司工作。

“农产品只有变成商品,才不是废品。”虽然最初被新西兰将猕猴桃“换个包装、改个名字”就高价出售的行为有些“意见”,但在真正自己操作后,王鸿借鉴了新西兰奇异果行销局的包装形式,一讲品质,二拓市场。她自费给农民买肥料和技术书籍,资助农村孩子读书,从基层解决问题。她也从四川农业大学招聘专业的技术人员下基地,从上往下解决问题。最初的几个技术员在基地住了整整1年半,在农户家吃、住,每天只吃两顿饭,走着不叫路的山路,“却没有一个人退出。”

破产危机前 她忙着救人

以下这段故事,是王鸿含着眼泪讲完的,关于汶川地震。

第4篇:都江堰的故事范文

我走进一位高龄的老者奢侈地用胶片做的一场长达两个小时的梦,晚年的哲思追溯生命之源的童趣,连通成了圆满的生命轨迹,死亡的浓墨曾一次次撞击黑泽明的生命纸页,他却始终凭脆生的经络柔和地缓冲打击,恐惧的阴影随岁月而洇开梦一般的哲思和柔美,渗透灵魂,荡出用心洗涤后淡墨色涟漪,成为生命不息的微波。死亡宛如秋日晨霜在镜头里凝结的清露。

纸罩蜡灯下,我看见年幼的黑泽明赏析透亮娇弱的小姐姐,如初雪般清雅易逝的哀美;在偶人节甜酒的光华里濡养对欢悦的珍惜。甜梦里水晶般的姐姐碎了,只留下恍惚的他与木讷的偶人相对愕然,死亡拂过袖边,但心中的怀恋安然。关东大地震又迫使他接受一场直面生死的远足,但如同陶瓷,大汗淋漓之后,同时唤醒一身的美感。亲爱的哥哥在社会夹缝中窒息而死,如指间不可逆转的流沙,他只能在观望中让悲伤轻轻掸落。然后,死亡的意念竟萦绕上低谷处的他,电影事业在干涸,他背负沉重的喘息,但执意不让生命零落成花泥,远赴异域终得生机。在死亡的阴霾里他噙住最圣洁的一滴真情,一丝希望。在生命的黄昏,他让镜头缓缓走过昨日的柔光念想,死亡滤过的心深沉着古典的纯美,升腾着忘忧的清辉。

电影《梦》的结尾,小桥流水,落英缤纷,盛装村民,歌舞载道,却并非节日庆典,而是欢送出殡,“一个人好好地生活,好好地劳动,辛苦一生后死去是值得庆祝的。”黑泽明参透死亡之美,“人世间有不望而来的幸福,也有不望而来的灾祸。”死亡这一自然宿命一如袅袅秋风里木叶之下,它教会人们:怎样生活才能拥有那份宁静清远的从容归依,黑泽明用一生给人们以温暖的启示。我置身于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这个神秘季节,它弥漫着如同梵呗里的虔诚的诵读祷告,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情感在碰撞中融会统一,而身旁沉降的金黄秋日里,每一片秋叶都是来自生命书册的书签,互相倾诉不为人知的故事。

我走进那场摧败零落了昔日欢笑的大地震徒留的废墟,生命脆弱得迫不及待将叹息溢出土层,但是这里,汩汩的清泉抚平凝滞在生死瞬间的惊愕,都江堰不是死了两千年的标本,而是活了两千年的生命,任岁月开落,世事卷舒,唯一不变的是李冰清泉和米粮的承诺。作为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江边,完成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有一份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使生命熨帖,都江堰喧嚣的水流在他的指引下找到价值的定位,奔涌不息的生命力重盈蜀地。他活着就在都江堰錾下一个郡守实践的脚步;’他苑了就站成汀心“没淤泥而蔼然食笑,断颈项而长插在握”的石入。死在两千年前,却分明还在江心指挥若定,谁能活得如此长久!百姓奉他为水神,让江水激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生命颂歌,让清流抚慰滋润静静守候的灵魂,死亡化作百姓心头惦记的有清泉和米粮的明天――那是―个格外明朗光亮的位置。

第5篇:都江堰的故事范文

是啊,生活中怎么会有知识呢?但是,只要你留心生活、观察生活,你也会受益匪浅的。

着名的科学家牛顿,之所以能发现地球引力,正是因为他对生活处处留心,观察仔细。众所周知,牛顿发现地球引力,是由于一个落下的苹果,可是,一年年从树上落下的苹果无从计数,为什么只有牛顿能注意到它并且发现地球引力呢?这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对于举世闻名的“都江堰”,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可是,李冰在建造它时,却有着一个不大不小的故事。

当时,李冰决心变岷江水害为水利,于是就筑堰。可是,筑堰的方法实验了多次,都失败了。有一天,他看到山溪里有一些竹篓,里面放着要洗的衣服,于是从中得到了启发。他让人编好大竹篓,装进鹅卵石,再把竹篓连起来,一层一层放到江中,在江中堆起了一道大堰,两侧再用大卵石加固,一道牢固的分水堰终于筑成了。

这就是着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李冰正是能仔细观察生活,利用生活经验,找到了建筑分水堰的办法,取得了成功。

被誉为“蒸汽机之父”的瓦特,也是一个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的人。

八岁的瓦特就能对“烧水时壶盖为什么会被顶起来”这一现象提出质疑,正是这个疑问,使瓦特开始研究它,并最终发明了蒸汽机,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许多伟人的成功大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在生活中获得的知识,是最难忘的,对于这些,我深有体会。

记得那时我很小很小,还是一个无知的孩子。

那好像是暑假里的一天,我在园子里玩耍、嬉戏。忽然,我被一个奇怪的现象吸引住了:在墙角那儿,有一大群蚂蚁,整齐地走着,向着那高高的小土堆。土堆上有一个小洞,蚂蚁们一个个钻了进去。

妈妈提来水壶,要烫死它们,我执意不肯,非要看看它们到底在干什么。

好奇的我始终蹲在一旁,直到它们全部“转移”到小洞中,我也没能看出个所以然来。

这时,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要下雨了。妈妈把我拉回屋里,我呆呆地站在窗前,心里还想着那件奇怪的事。好不容易天放晴了,我又来到墙角,发现蚂蚁原来的“家”已经被雨水淹没了,可是土堆上的洞却完好无损,几只蚂蚁正在它们的新“家”旁悠闲地散步。

我恍然大悟,原来蚂蚁搬“家”,是为了躲避雨水呀。从此,我知道了,只要看见蚂蚁搬“家”,那肯定是要下雨了。

第6篇:都江堰的故事范文

——500多次余震把400多万成都市民逼上了街头,5月12日的成都之夜却是个充满温情和关爱的特别夜晚。街面上十分安静,没有人大声喧哗,更没有人吵闹。当晚深夜,前来武侯区林荫街献血屋献血的人排队站满整条街。

——“我们不能等,不能靠,首先要自救,路通了,党和政府各种救灾物资才能到来。”元茨头村,是甘肃重灾区文县境内受破坏最严重的村庄之一。震灾后,村民相互帮助搭起各种临时避难棚;上至60多岁的老人下至10多岁的孩子,都扛着铁锹镢头到村口抢修山路。

——“只要人在就有希望,我还是会在政府的帮助下自救,开展生产。”13日中午,面对被巨石砸烂、房顶坍塌的民房,水富县复兴村村民老杨如是说。水富县是云南省受震灾最为严重的县城,乡村道路路基塌方、墙体断裂、涵洞受损、泥石流频发。

强震中,这样的镜头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灾区人民临危不乱、平稳有序、从容乐观的精神状态,也看到了他们积极主动自救抗灾、为国分忧为政府解难的拼搏热情。灾难并不可怕,怕的是沉浸于丧亲之痛难以自拔,怕的是饱受苦难之后无法振作,怕的是迷茫于惊吓之中慌乱以对。面对严重的灾情,灾区人民没有被吓跨倒下,没有失去美好的信念,他们正擦干泪水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明天。中华民族自强不惜、顽强拼搏的精神在这里又一次得到了升华,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向这些纯朴、勤劳、勇敢的灾区人民表达敬意呢?

——“以后你要好好报答你爸爸哦,没有他你可能就完了。”12日晚10时左右,都江堰聚源中学学生王克出现在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王克父亲当日不顾自己安危,双腿跪地,经过4小时的努力,用双手狠命地从夷为平地的教学楼里挖出了儿子。

——“我不行了,你快离开这里!照顾好孩子,好好生活下去。”“老公,不要放弃,马上就会有人来救你!”13日上午,都江堰金凤乡政府家属区里,朱芙蓉流着泪朝废墟里呼喊,鼓励丈夫谭刚义坚持下去。地震发生20小时后,谭刚义被武警官兵从废墟中刨了出来。

——“我们会不会死?”“不会。”“我们要尽量活下去。肯定有人来救我们的。”12日地震后,被埋在废墟中的都江堰聚源中学初三一班学生黄月,在黑暗中拉住了同学张杨的手,互相鼓励,两只手紧握在一起,直到下午6点左右被救出来。

强震中,这样的镜头让我们深深体会了灾区人民身边亲情、爱情、友情的真挚温暖和巨大力量,因为有“情”,我们义无反顾,挺身而出;因为有“情”,我们真心依靠,共度难关;因为有“情”,我们互相勉励,生死相连。毫无华丽辞藻的话语,毫无惊天动地的壮举,一个“情”字却让我们潸然泪下,让我们由衷地敬佩众多灾区人民展现出的人性光辉。“不抛弃、不放弃”,这句曾在热播电视剧《士兵突击》中被亿万中国人熟知的经典语录,我们在此刻是否有更深的体会和感触呢?

——“我意识到可能是地震,准备出门看看。”12日下午,家住重庆合川南津街书园的21岁木工刘世伟,在地震发生的七、八分钟之内,主动将楼内近10名退休老职工背下楼逃生。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13日22时12分,四川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的遗体从废墟中扒出来,这双曾传播无数知识的手臂,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个年轻的生命。

——“病人在,我们在!”12日下午2时36分左右,第一波震感过去,川大华西医院第一住院部11楼重症监护室(ICU)病房恢复安宁,该科30多名护士、10多名医生立下誓言。

第7篇:都江堰的故事范文

首先我们看赵老师在《“天生苹果”驳倒了马克思吗?》的观点:

(1)从立论的角度出发,赵老师认为,在现实中,“天生苹果”的假定太偶然,所以,“天生苹果”假定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2)“天生苹果”在交易市场上并不存在,分析不应该以伪问题为对象,即理论分析与客观存在应当基本符合,而不能从纯粹主观想象中捏造出来。

(3)赵老师通过“守株待兔”的故事证明:“免费兔子”只是特例而已,在目前生产力水平下,不需要付出劳动的“免费午餐”是不可持续的,这说明了人类劳动的必要性。

(4)“天生苹果”的假设一旦成为“普遍”事实,劳动价值论就会退出历史舞台,市场经济也会消亡。此时,就需要用自然力与人力的关系,来理解“天生苹果”之类的“免费午餐”问题了。

我们再看于文的观点。于文写道:在资源相对丰富的情况下,个人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无主草地”这样的物品,而不需要付出劳动。并以史料证明之。

第8篇:都江堰的故事范文

所谓震灾无情人有情,5·12汶川大地震中,灾区人民身体力行涌现出的一幕幕镜头,让我们深受感动,充满敬意,热泪盈眶。

——500多次余震把400多万成都市民逼上了街头,5月12日的成都之夜却是个充满温情和关爱的特别夜晚。街面上十分安静,没有人大声喧哗,更没有人吵闹。当晚深夜,前来武侯区林荫街献血屋献血的人排队站满整条街。

——“我们不能等,不能靠,首先要自救,路通了,党和政府各种救灾物资才能到来。”元茨头村,是甘肃重灾区文县境内受破坏最严重的村庄之一。震灾后,村民相互帮助搭起各种临时避难棚;上至60多岁的老人下至10多岁的孩子,都扛着铁锹镢头到村口抢修山路。

——“只要人在就有希望,我还是会在政府的帮助下自救,开展生产。”13日中午,面对被巨石砸烂、房顶坍塌的民房,水富县复兴村村民老杨如是说。水富县是云南省受震灾最为严重的县城,乡村道路路基塌方、墙体断裂、涵洞受损、泥石流频发。

强震中,这样的镜头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灾区人民临危不乱、平稳有序、从容乐观的精神状态,也看到了他们积极主动自救抗灾、为国分忧为政府解难的拼搏热情。灾难并不可怕,怕的是沉浸于丧亲之痛难以自拔,怕的是饱受苦难之后无法振作,怕的是迷茫于惊吓之中慌乱以对。面对严重的灾情,灾区人民没有被吓跨倒下,没有失去美好的信念,他们正擦干泪水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明天。中华民族自强不惜、顽强拼搏的精神在这里又一次得到了升华,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向这些纯朴、勤劳、勇敢的灾区人民表达敬意呢?

——“以后你要好好报答你爸爸哦,没有他你可能就完了。”12日晚10时左右,都江堰聚源中学学生王克出现在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王克父亲当日不顾自己安危,双腿跪地,经过4小时的努力,用双手狠命地从夷为平地的教学楼里挖出了儿子。

——“我不行了,你快离开这里!照顾好孩子,好好生活下去。”“老公,不要放弃,马上就会有人来救你!”13日上午,都江堰金凤乡政府家属区里,朱芙蓉流着泪朝废墟里呼喊,鼓励丈夫谭刚义坚持下去。地震发生20小时后,谭刚义被武警官兵从废墟中刨了出来。

——“我们会不会死?”“不会。”“我们要尽量活下去。肯定有人来救我们的。”12日地震后,被埋在废墟中的都江堰聚源中学初三一班学生黄月,在黑暗中拉住了同学张杨的手,互相鼓励,两只手紧握在一起,直到下午6点左右被救出来。

强震中,这样的镜头让我们深深体会了灾区人民身边亲情、爱情、友情的真挚温暖和巨大力量,因为有“情”,我们义无反顾,挺身而出;因为有“情”,我们真心依靠,共度难关;因为有“情”,我们互相勉励,生死相连。毫无华丽辞藻的话语,毫无惊天动地的壮举,一个“情”字却让我们潸然泪下,让我们由衷地敬佩众多灾区人民展现出的人性光辉。“不抛弃、不放弃”,这句曾在热播电视剧《士兵突击》中被亿万中国人熟知的经典语录,我们在此刻是否有更深的体会和感触呢?

——“我意识到可能是地震,准备出门看看。”12日下午,家住重庆合川南津街书园的21岁木工刘世伟,在地震发生的七、八分钟之内,主动将楼内近10名退休老职工背下楼逃生。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13日22时12分,四川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的遗体从废墟中扒出来,这双曾传播无数知识的手臂,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个年轻的生命。

——“病人在,我们在!”12日下午2时36分左右,第一波震感过去,川大华西医院第一住院部11楼重症监护室(ICU)病房恢复安宁,该科30多名护士、10多名医生立下誓言。

第9篇:都江堰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古蜀文化城市精神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文化竞争正成为决定企业、民族和国家命运最根本和最后的竞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文化发展的重大意义。作为成都西部近郊的郫县,是古蜀国都和古蜀文化源头,应该对古蜀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发掘,让丰富的古蜀文化资源变为资本,打造文化品牌,整合文化资源,构筑特色文化链,促进县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探寻郫县古蜀文化内涵及特色

古蜀文化是指从古蜀国建立到汉代初期古蜀人创造的文化。郫县地面和地下的历史遗存丰富,尤其以古蜀文化最具特色,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奠定了郫县在古蜀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一)、天下蜀人根在郫县,蜀文化源在郫县。郫县的县名贯穿了作为古蜀都蜀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的内涵和性质。郫是唯一一个用作地名,而无其它意义的字。最早在具今4000年左右,郫县在今古城遗址出现了成都平原史前城址聚落,它是成都平原最早的政治中心之一,具备了早期都邑形态,在西周时期望帝杜宇称帝于蜀,号为望帝,定都于郫,确立了古蜀国最早都城的地位。作为县城,郫县是秦国征服古蜀王朝后,张仪筑郫城,设郫县.郫县至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而"郫"作为县名,一直延用至今。它的县城所在地郫筒镇也是文献记载上历史非常悠久的古镇。

从考古发现来看,以郫县古城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的发现,为探索古蜀文化渊源、长江上游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史料;郫县近年来发现了以德源商周遗址为代表的近十处商周聚落遗址,表明郫县在商周时期,古蜀文化已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在郫县红光等地发现的战国时期船棺葬成为研究晚期古蜀文化的重要史料,特别是铭文铜戈的出土,为探索古蜀文字提供了重要线索。从文献上看,在最早较为详细记载古蜀历史的《蜀王本纪》、《华阳本纪》中,记载了古蜀国望帝杜宇、丛帝开明的若干史实,而郫县城西南有全球蜀人寻根祭祖的圣地__望丛祠,望丛祠内有望丛二帝陵墓。文献记载望帝建都于郫,而在城北还有传说为望城的杜鹃城遗址。望帝教民务农,丛帝开明治水,成为“开天府之师”。以上史实表明了郫县是古蜀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在四川古蜀史中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二)、郫县古蜀文化的核心——望丛文化

(1)、望丛农耕文化。在巴蜀大地,是望丛二帝倡导并完成了农业文明这划时代的革命,这也奠就了望丛文化在整个古蜀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从游牧渔猎到耕种务农,不只是生产方式的改变,更带来了思想观念、社会组织的重构。望帝、丛帝时期,社会进入了农耕时代,这意味着农耕文化的开始。望帝教民务农,蜀人从以渔猎为生转为以农耕为主。每年春耕时节,杜鹃催春,留下了化鹃啼血、催人耕种的美好传说。后人们在春耕时节开展望丛赛歌会文化活动

(2)、望丛水文化。“开明肇其端,李冰集大成”。鳖灵和他的后裔李冰成就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最辉煌的一页,治水的壮举不仅开农耕文明之先河,浩大的工程造就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千百年来,惠及世世代代的巴蜀子民。旧时每年都江堰放水,地方官员必须先到望丛祠祭祀望丛二帝,每年春秋两季的赛歌会和民间仿古祭祀活动都有着久远的历史,也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

(3)、望丛都城文化。杜宇称帝于蜀,号为望帝,定都于郫。从此,郫县一直是古蜀文化的中心,也是古蜀王朝的政治宗教中心。大约2700年前这里就形成了都城文化。杜鹃城遗址、古城遗址的诞生,是重要标志。

二、郫县古蜀文化的思想内核

(1)、古蜀人浓重的民本思想和忧患意识。杜宇化鹃、啼血催春、鳖灵治水都体现了古蜀人浓重的忧患意识和民本思想,故望帝杜宇被日本人敬为“农神”。鳖灵治水更是一部古祖先的英雄史诗,治水的壮举不仅开农耕文明之先河,浩大的工程造就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千百年来,惠及世世代代的巴蜀子民。

(2)、博大的包容性、开放性。诞生于盆地的古蜀文化显示出了博大的包容性,而与封闭、保守无缘,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在以血脉、民族为纽带构建社会基本组织的上古时代,望帝杜宇却启用了来自楚国的异族鳖灵为相,担刚治水的重任,并将帝位传于他。从望丛时期开始,甚至更早的时候,古蜀人就与其他民族开始了广泛的文化交流,兼收并蓄,乃成其大。

(3)、深厚的人文积淀使才俊辈出。深厚的人文积淀,使才俊辈出,灿若星辰,照烁古今。这里的钟灵毓秀之气造就了“西蜀孔子”扬雄,《甘泉》、《羽林》大赋名动江山,《法言》《太言》专著,绝后空前。汉代星相学大师严君平生学于斯,生后亦乐葬于斯。这里还孕育了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穷毕生心智,终成《资治通鉴》,铸就文学、史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北宋著名诗人张俞,诗承,继承了古蜀人忧国忧民、关注民生疾苦的传统。文脉继承,世代绵延,哺育了享誉全球的女作家韩素音,音乐家廖昌永......群星璀璨,光芒四射,延递着古蜀文化的思想和精神,也成为蜀文化重要的部分,成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耀眼的星座。

三、以古蜀文化助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一)、树立文化理念,弘扬城市精神。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它包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这种精神一旦得到统一凝聚,就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一旦得到集中迸发,就会力大无比、不可阻挡。我们应该把厚重的文化积淀溶入城市精神引领县域经济发展。我认为我们应该弘扬“传承文明,开拓创新”或“创新、诚信、博大、和谐、跨越”的城市精神,更新观念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旅游精品。古蜀文化既是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更是一种品牌,为文化发展产业搭建了一个很高的平台。旧时每年都江堰放水,地方官员必须先到望丛祠祭祀望丛二帝,每年春秋两季的赛歌会和民间仿古祭祀活动都有着久远的历史,也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一是以建设 “文化强县”为契机,大手笔规划望丛文化产业园;二是充分挖掘特色的古蜀文化资源,将古蜀文化打造为“成都文化旅游”的精品。努力使之成为大九寨线黄金旅游景点;三是以成都文化旅游发展为契机,推崇蜀人寻根、古蜀文化一日游、鸟语花香节、望丛赛歌会、成都百姓游、水上欢乐周、蜀人十大精曲评选、川派兰展、盆景艺术节、金秋柚节等活动。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