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源环境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地下水 环境 水位 水质 预测 预报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9-01-01
前言
抚顺市坐落在浑河河谷冲洪积平原狭长地带之上。区内地下水类型以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为主,其赋存于河谷平原、山间谷地等松散岩层中。地下水的补给方式在近河地带的以河水补给为主,其动态变化受河水的影响 ;远离河谷地段,地下水主要是通过大气降水及地下径流补给,地下水动态变化受到大气降水的制约。通过地下水资源环境分析,为地方建设提供水文地质环境信息。
一、地下水环境现状
1、地下水水位
根据抚顺市2013年地下水动态监测资料,2013年抚顺市区部分地段地下水位呈上升趋势。山前地段(补给区)与去年同期相比枯水期地下水水位基本持平,丰水期下降幅度为0.02m,Ⅰ级阶地(径流区)枯水期水位上升幅度为0.21m,丰水期水位上升幅度为0.04m;Ⅰ级阶地及漫滩地区(排泄区)枯水期水位上升幅度为0.03m,丰水期水位下降幅度为0.01m。
对于地下水水位动态结果的影响因素主要为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因素(1)。降水是影响地下水水位变化的自然因素之一,人为开采地下水、利用地下水资源使该地区的地下水水位受到影响。
2、地下水水质
(1)限量指标水质评价
2013年度抚顺地区地下水水质监测表明:在总硬度、总矿化度、SO4-2、NO3-2、NO2-3、NH4+、Cl-、F-、TFe、COD等10项限量污染指标中,绝大部分指标的超标率有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其它指标的超标率均呈下降趋势。
(2)水质综合评价
抚顺地区观测井(点)丰水期水质采用综合评价方法。
综合评价是根据单项组分的所属质量类别,分别确定单项组分评价分值Fi,类别Ⅰ,0;Ⅱ,1;Ⅲ,3;Ⅳ,6;Ⅴ,10。再按所例公式计算综合评价分值F。(2)
F=√(F2+F2max)/2
n
F=1/n∑
i=1
式中:F―各单项组分评分值Fi的平均值;
Fmax―单项组分评分值Fi中最大值;
根据F值,划分地下水质量级别:F
级别: 优良 良好 较好 较差 极差
2012年所占比例: 0 20.00 3.33 50.00 26.67
2013年所占比例: 0 21.40 0 25.00 53.60
经统计表明:2013年的极差级别水质所占比例与2012年相比,上升了26.73个百分点,较差级别水质的比例减少了25.00个百分点,较好级别水质的比例下降了3.33个百分点,良好级别水质的比例增加了1.40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2013年抚顺市区地下水水质级别为较差和极差的比率占到总数的78.6%,与去年的总比率基本一致,但极差级别水质的比率增加说明抚顺市区的水质仍不容乐观。其中极差级别水质主要分布在望花东舍场、国化厂及东洲化纤厂,呈片状分布;较差级别水质主要分布在高湾、师专、章党、青年路一带,呈点状分布。表明望花地区西南部及东洲南部地下水污染较为严重。
(3)地下水水质预测
2014年抚顺市区地下水水质预测,采用线形回归统计方法,对区内总硬度、总矿化度、SO4-2、NO3-、Cl-等5项限量指标进行预测。取比较有代表性的17个地下水监测点进行地下水水质各项指标进行预测,其中望花区4个,东洲区6个,顺城区4个,新抚区3个。2014年抚顺市区地下水水质变化趋势:总硬度上升率43.75%,下降率56.25%;总矿化度上升率43.75%,下降率56.25%;SO4-2上升率41.18%,下降率58.82%;NO3-上升率100%,下降率0%;Cl-上升率41.18%,下降率58.82%。
2014年度抚顺市区地下水各项指标超标率同2013年相比都将有所下降,整体水质将有所改善,但部分地区的预测含量仍在上升,说明抚顺市区部分地区水质将有恶化的趋势,这些地区主要集中在新抚区及东洲区,这些地区地下水的总硬度、总矿化度和硫酸盐的预测含量趋于上升趋势,说明这些地区由于工业污染造成的地下水水质变化仍然比较严重。
二、 地下水水位预报
根据二十多年的水位监测数据及本年度地下水水位动态特征值,采用回归分析方法,通过对区内地下水水位(埋深)升、降幅度值分析预测表明:2014年度抚顺市区地下水水位,枯水期以下降为主,丰水期以上升为主。上升区主要分布在市区北部及西部,上升幅度最大的是望花国化厂地段,最大上升幅度出现在高水位期;预计下降区主要分布在市区北部,下降幅度最大的地区在望花氧气厂地段,最大降幅将出现在高水位期。
总之,做为自然环境大循环系统的组成部分-地下水,它始终处于动平衡状态,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干扰了地下水的形成过程,就会破坏地下水的天然平衡,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地下水环境质量的下降,相对于人类的不利干扰,生态环境的退化往往具有滞后性、不可逆性,这决定了生态环境问题格外敏感与复杂(3)。
人类对地下水不利影响通过多个方面发生:过量开发地下水、过量补充地下水以及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等,均可导致地下水循环、浸流场及水岩(土)力学平衡遭到破坏,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形成区域降落漏斗、地面沉降、土壤盐碱化、地下水被污染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常士骠等.《供水水文地质手册》[M].地质出版社:1983年.
[关键词]俄罗斯;远东地区;投资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8-0046-03
俄罗斯远东地区(以下简称远东)地处欧亚大陆的东北部,西与东西伯利亚经济区交界,东临太平洋,隔海与美国的阿拉斯加州、日本相望,北濒北冰洋,南与中国、朝鲜接壤;面积621万平方公里,占俄国土面积的364%,人口约644万(2010年),由8个联邦州区组成,分别为:滨海边疆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阿穆尔州、萨哈林州、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堪察加州、马加丹州和犹太自治州。其中,滨海边疆区是远东人口最稠密的地区,约占远东地区人口的1/3。而面积最大的为萨哈(雅库特)共和国,也是俄罗斯最大的共和国,面积为310 万平方公里,占远东地区面积的一半。
一、自然资源丰富
远东是多山地区,平均海拔1000~2000米,平原面积占全区面积的近1/4,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流域和兴凯湖沿岸,以及萨哈林州中部、勒拿河及其支流维柳伊河西岸。平原是远东生活和生产条件最好的区域,这里集中了远东主要的人口和生产潜力。
俄罗斯远东地区自然资源极其丰富,素有地下宝库之称。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和生物资源使采矿业、捕鱼业和水产品加工业、森林工业和木材加工业成为该地区的主要经济来源,各种矿产资源品种多样、储量巨大。
远东河流纵横,其中有在俄罗斯长度名列第一和第二的阿穆尔河和勒拿河。阿穆尔河是中俄两国界河,中国称黑龙江,长4440公里,流入太平洋。流入北冰洋的勒拿河长4400公里,水力资源丰富,但尚未得到开发利用。其他较长的河流还有科雷马河(2600公里)、阿纳德尔河(1145公里)、奥廖克马河(1436公里)等。在远东缺少公路和铁路的条件下,这些河流在运输中的作用显得格外突出。但因封冻期长,通航期仅半年的时间,所以运输量不大。
远东海岸线长达177万公里(包括岛屿海岸线),占全俄海岸线总长的29%。海洋在远东经济中占有特殊地位,在俄罗斯太平洋200海里水域里约拥有鱼类资源2600万吨。
远东地区是俄罗斯最大林区之一,其森林资源储量仅次于东西伯利亚,居全俄第二位。森林总面积约为316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为 45%,占全俄森林面积的1/3,木材蓄积量为223亿立方米,成熟林和过熟林占该地区木材总蓄积量的70%以上,树种以落叶松为主,占全俄木材蓄积量的26%。
远东地下资源也极为丰富,已发现和探明储量的矿物有70多种。在萨哈共和国西部有世界上最大的金刚石矿,俄罗斯80%以上的金刚石资源集中在这里。其产量居全俄首位,储量和产量都可与世界上最著名的金刚石产地南非相媲美。
远东地区的石油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萨哈林岛及其海域大陆架中,预测储量为50亿吨,目前年产量约为3000万吨。随着俄政府对远东大开发规划的推进,在获得政策支持的同时,外国资本十分看好这里的石油资源。
远东地区的天然气预测储量约为13万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雅库特地区。目前,雅库特天然气探明储量已达1万多亿立方米,预测储量12万亿立方米。远东地区的天然气不但储量丰富,而且质量好,有利于发展高效能的天然气加工业。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和美国开始参与雅库特气田的开发,但由于气候与地理等因素,产量增长较慢,目前年产量仅为700亿立方米。
远东地区的煤炭地质储量为 55万亿吨,已探明的煤田近100处,煤储量298亿吨,占全俄储量的40%。在远东几乎所有的州、区都有煤炭蕴藏,储量丰富并且分布面广。按地质储量排列可分为萨哈共和国、堪察加州、阿穆尔州和马加丹州等,储量从2万亿吨到1千多亿吨不等,其余州区也有几百亿吨的储量。从探明储量看,47%集中在萨哈共和国、滨海边疆区、萨哈林州。就产量来说主要以阿穆尔州最多,年产量为1500万~1800万吨,居整个远东地区煤炭产量的40%左右,并且多为露天开采。但虽然远东地区的煤炭储量巨大,由于地质构造、自然条件、技术、资金及人力等多方面原因,产量一直保持缓慢增长的状态。
远东已探明的铁矿石储量为44亿吨,约占全俄储量的10%左右,其中近80%分布在萨哈共和国南部,16%在犹太自治州,5%在阿穆尔州。值得一提的是,萨哈共和国和哈巴罗夫斯克边区还拥有炼钢所必需的锰矿资源,而且储量巨大,达640万吨,其他辅助原料也都齐全,这为建立强大的黑色冶金基地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除铁矿外,远东地区还分布着含锌、铅、锡、银、铜、金、镉、硫等14种成分的多金属矿,埋藏较浅,便于开采。马加丹州北部楚科奇半岛的伊乌利京拥有重要的钨钼矿,在萨哈共和国境内还蕴藏丰富的铅锌矿等。金矿主要分布在萨哈共和国(占全远东的44%)、马加丹州(17%)、堪察加州(16%)、哈巴罗夫斯克边区(14%)和阿穆尔州(8%)。
远东银储量在全俄处领先地位。虽然目前还未发现纯银矿,但在50多处其他矿石产地发现了银。银的探明储量57%在马加丹州,24%在哈巴罗夫斯克边区,萨哈共和国、滨海边区和堪察加州等也有一定的储量。
远东是俄罗斯最大的锡矿石产地,全俄95%的锡矿资源集中在这里,已探明183座可供工业开采的矿山。85%的锡矿资源储藏在原生矿,15%在冲积矿床。萨哈共和国的锡矿资源最丰富,占全远东储量的44%;其次是哈巴罗夫斯克边区和马加丹州,各占20%左右;滨海边区也有一定的储量。
远东钨矿资源占全俄储量的24%。已探明可供工业开采的钨矿和含钨矿山有55处,其中26处原生矿,29处冲积矿。钨矿主要分布在滨海边区(占全远东储量的40%)、萨哈(37%)、马加丹州(14%)和哈巴罗夫斯克边区。
远东有铅锌矿30处。80%的铅矿石、锌矿石集中在滨海边区。其他储量分布在哈巴罗夫斯克边区和马加丹州的多金属矿之中。
远东钛矿石储量巨大,但和铝矿储量一样目前尚未探明。远东的钛矿石质量好,不比美国和加拿大最好的钛矿石逊色。钛矿资源主要分布在阿穆尔州和哈巴罗夫斯克边区。炼铝原料明矾石的储量主要分布在哈巴罗夫斯克边区的阿穆尔河下游地区。
此外,南雅库特阿尔丹金云母十分著名,这里的矿区总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储量居全俄第二位,但由于技术落后,开采率及产量受到很大限制。
远东地区的石墨资源也很丰富。位于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犹太自治州的联盟矿是远东地区最大的石墨矿,其工业储量为800多万吨,可露天开采,工业价值高,投资效果好。在滨海边疆区也有很丰富的石墨储量。
远东其他金属矿藏也很丰富。其中锑占全俄储量的88%、汞占63%。非金属矿藏品种齐全。其中硼占全俄储量的90%、萤石占40%、天然硫和磷灰石占10%左右。远东被称为自然资源宝库当之无愧。
王树河:俄罗斯远东地区投资环境分析
王树河:俄罗斯远东地区投资环境分析
二、 俄远东地区人口日益减少,劳动力严重缺乏
进入21世纪,俄将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视为其在亚太战略的重要基石。但多年来,远东地区的人口数量却在不断地减少和流失,这是制约该地区乃至全俄经济和战略发展的重大问题。
俄罗斯地大物博、地广人稀,截至2010年,全俄人口为143亿。多年来,人口增长速度始终处于非常缓慢的状态,进入21世纪后,变得更加明显,到2009年,人口出现负增长。而远东地区人口数量下降速度全俄最快,早在1993年远东地区的人口就已经出现了负增长,死亡率超过出生率。1990年,远东地区登记人口为804万,至2005年,降至659万,15年减少145万人,人口减少近20%,远东地区已成为俄罗斯人口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远东地区人口分布在6216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上,平均每平方公里仅106人。而大多数人口主要集中在南部的城市里,其他地区则人烟稀少。据俄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05年远东地区城市人口为489万,占远东总人口的742%,而人均寿命比全俄短25岁。
2000年以后,远东北部区域人口的自然减员和流失最严重,其中楚科奇自治区人口流失65%,马加丹州流失50%,科里亚克自治区流失37%,堪察加州流失25%,萨哈林州流失20%。其部分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但更重要的是自然条件恶劣。俄远东地区的人口问题已经对其经济发展造成相当大的影响。因此,中俄两国在劳务合作方面存在较大的合作空间,但以往曾出现过较多的问题,如派出劳务人员违反俄法律、超期滞留等现象时有发生,输出渠道不规范等常引起不必要的纠纷。所以
提高劳务人员素质,加强管理可使双方的合作更加顺利。俄总统驻远东地区代表伊斯哈科夫对外表示:俄远东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外国劳动力,否则将无法生存。
三、两国政治互信对双方贸易与合作的积极促进作用
近30年中俄双边发展迅速,这得益于两国政治关系的不断改善。
1992年,中俄相互视为友好国家;1994年,又确立了建设关系;到1996年提升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中俄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4年,两国元首北京会晤最终解决边界问题,两国关系始终沿着持续、稳定、日臻成熟的轨道不断向前发展,进入了历史上双边交往的最好时期。两国政治上的稳定给双方的贸易和合作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2009年,中俄两国政府间签署了《中俄投资合作规划纲要》《关于批准俄罗斯联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鼓励和相互保护投资协定及其协议书》《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开放规划纲要》(2009—2018)《中俄林业合作二期规划》等一系列合作文件。2010年1月20日,俄罗斯政府又批准了“远东和贝加尔地区2025年前发展战略”等,促进两国间的贸易和投资合作向更广泛、更深层发展。中俄合作和投资的内外部的发展条件皆已具备。
2011年12月16日,经过18年的漫长谈判后,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批准俄罗斯成为其第154个成员国。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快了全球贸易自由化和一体化的进程,同时也将使中俄间的贸易、投资、合作再上新台阶。
目前,中俄关系处于新的历史起点上。国际形势的发展和两国的实际需求,促使两国进一步加强战略协作,坚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推动中俄关系发展。
2012年4月下旬,国务院副总理对俄罗斯进行了访问。访问期间举行了中俄投资论坛,并签署了价值15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主要涉及能源、金融和电信设备等。这充分说明,中俄间的经贸合作正在向更高层次发展。俄罗斯第一副总理舒瓦洛夫在论坛上表示:俄罗斯政府正在规划开发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他呼吁中国投资者参与该地区的投资与发展建设。
俄罗斯加大对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开发和投资力度,使该地区有望获得联邦政府给予的大量优惠条件。其中包括联邦政府免除10年的利润税、矿产资源开采税,以及地方政府免除5年的资产税、土地税和交通税等。该地区的能源资源对我国来说非常重要,具有战略意义,而俄政府的积极态度会更大地激发中方更多的投资热情。因此,中国无疑是俄方希望的最直接、最有利的参与者。
普京曾在其新一届总统任期前强调:中国经济的增长绝不是威胁,而是一种拥有巨大务实合作潜力的挑战,是俄罗斯“经济之帆”借助“中国风”的机遇。俄罗斯应与中国建立新的合作关系,利用两国的技术和生产能力,将中国的潜力用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的经济崛起。
随着中国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中俄经贸合作层次的提高,俄罗斯正在以更加理性的态度看待同中国的合作。俄罗斯功勋经济学家里法特·侯赛因诺夫表示:俄罗斯的命运目前完全取决于出口商品的买家,而中国正在成为俄罗斯原料和资源最主要的买家之一。中国经济发展越迅速,对俄罗斯产品的需求就越大,两国的联系也就更紧密。同时,他认为,中国是军事强国,同中国协商并和平共处,比以极端情绪相互仇视要好得多。托木斯克州政府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沃尔科夫也说过,仅凭自己的实力不可能全面开发东西伯利亚和远东,提升那里的生活水平。中国将是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最大的投资者,这无疑让我们感觉到,中俄两国在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合作的条件越来越成熟,基础更加扎实,前景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李传勋近年来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贸合作走势[J]东欧中亚市场研究,2003(6)
[2]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8)[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9
关键词:环境保护;单边协议;自愿供给;最优规模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11YJC63018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00471403);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项目(1001079C);中国矿业大学社会科学基金(0J091182)。
作者简介:宋妍(1983-),女,陕西西安人,工学博士,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微观经济理论与制度变迁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13)01-0072-05收稿日期:2012-03-11
作为惠及当代、造福子孙的重大战略问题和民生问题,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遏止环境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是当前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长久以来,公众在无需付费的情况下自由享用或无节制地使用稀缺的环境资源。没有排他性的所有权,大量环境资源被过度消费,环境污染负外部性使得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不一致,从而私人最优与社会最优产生偏离。除了这一资源配置上的无效率,在环境保护正外部性方面,无论是私人企业还是公共组织,“搭便车”使各行为主体不能获得与其社会贡献相称的经济回报,结果是环境治理投入经常严重不足,有时甚至出现供给量为零的情况。
【关键词】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影响
中图分类号: D922 文献标识码: A
矿产资源的开发是一把双刃剑,合理开发矿产资源能够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果开发不合理,则会对矿区周边的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破坏,比如,不合理开采石油,会导致酸雨的形成,也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下面,将对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对策进行详细地阐述。
1. 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1.1对地下水、地表水的影响
开采矿产资源,破坏了矿区原有的地质结构,也破坏了地下水的涵养结构,对地下水的流向、流量、贮存以及补给产生了影响,进而对矿区附近的地表水产生了影响,直接影响着矿区附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用水情况。如果矿区长期排水、疏通水道,那么矿区的地下水则会逐渐枯竭,导致矿区的地下水位降低或者是井泉干涸断流。开发矿产资源,也会改变矿区地表水的径流条件、地表水的分布情况,比如,会改变地表水的流向、流量、断流以及汇集场所,从而阻碍着水域用水功能的充分发挥。采矿过程中产生的矿坑水、废石场的淋溶水、选矿的工艺废水、尾矿库的溢流渗透水以及矿区的生产生活污水等会流入矿区周围环境中,严重破坏了周围的农作物,流入附近的河流则产生了水污染。一旦被污染的河流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则会导致更大范围的水污染,对生物的成长以及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矿区的生产废水主要包括悬浮物、酸以及一些有害物质等,酸性水的主要来源渠道是煤矿的井矿水。由于废水的面积在逐渐扩大,从而造成矿区周围的水质恶化,部分有毒物质超标,从而产生1.2 矿产资源的开发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我国土地总面积大约有9.6亿ha,而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1/10,平均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1ha,低于世界平均耕地面积。随着我国工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土地遭到了严重破坏,可耕土地资源急剧减少。开采矿产资源,占据和破坏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我国由于采矿而占据的土地面积高达586万ha,遭到破坏的土地面积高达157万ha,每年破坏耕地面积在以4万ha的速度增加。随着矿业废弃地的不断增加,大量可用耕地被占用,破坏耕地面积大约有26.3万ha。我国现有煤矸石山大约有1500座,历年堆积量高达30亿吨,占地面积已经超过5000ha。而各类尾矿累计达到25亿吨,并且每年以3亿吨的速度在不断增加,从而导致大量的土地被占用,同时也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大气以及动植物等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环境污染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1.2 矿产资源开发对森林、草地资源的破坏
目前,由于开采矿产资源而破坏的森林面积高达106万ha。根据有关的调查研究表明,矿产资源开发占用森林面积最多的省份依次是黑龙江、四川、山西以及江西。目前,我国的森林面积为1.34亿ha,森林覆盖率大约为13.9%,在200多个国家中,我国的人均占有森林面积排名136位。因此,需要重视矿区开发而引发的森林资源的破坏的问题。全国矿山开发占用草地面积为26.3万ha。我国的草地退化日益严重,上世纪70年代我国的草地退化率为16%,目前草地退化率已经上升到37%,并且每年在以67万ha的速度递增。
1.3 “三废”污染
矿区的“三废”是指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弃和废渣。“三废”的产生严重影响着周围的生态环境。在开采矿产资源和选矿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虽然有点矿山企业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处理废水,但是很少有企业做到了零排放。对于一些中小型矿山企业而言,由于企业的废水处理技术比较低,无法对废水进行有效地处理,结果导致企业随意地排放废水,从而对周围的水源、土地和大气产生了严重的污染,直接威胁着人类的饮水安全。根据资料数据显示,有色金属选矿中排放的废水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离子、磷以及硫等有机物,给周围的水源、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目前,我国矿区的废渣排放量非常大,以矿山排放的废石为例进行分析,生产1吨金属或者煤需要消耗和排放的废石以及矿石高达几百吨。由此可见,随着矿产资源的大量开发,废石和废渣的排放则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在开采矿产资源的过程中,不仅产生了大量的废水和废渣,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废气,比如硫化物、氮化物以及碳化物等有害物质,在采掘和废碎矿产资源的过程中,产生的粉尘造成环境污染。由于企业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处理矿产资源中产生的废气和粉尘,也会对周围的环境、水资源和人类的安全产生威胁。
2. 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对策
2.1 加强矿山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
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矿山保护的经验,比如美国、日本等国家颁布了《矿山保护法》,而我国与矿山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对矿山保护提出了一定的规定,没有将矿山保护的法律法规具体化,目前还没有详细的且成文的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法律法规。因此,我国需要根据矿区开发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与我国国情相符的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法规。
2.2 实施土地复垦措施
矿区土地复垦主要是指在矿山建设和生产的过程中,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治理破坏的土地,将土地恢复到可以利用的状态。目前,我国的土地复垦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还没有颁布一套完整的与土地复垦相关的法律法规,只是在有关的法律法规中提到了土地复垦的某些条款,同时,也没有制定详细的矿区技术标准,从而导致复垦积极性不高。因此,国家需要专门颁布与矿区土地复垦相关的法律,促使矿区开发过程中能够有法可依;在进行土地复垦的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多种土地复垦方式,综合开展矿区土地复垦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矿区技术标准,不断提高复垦积极性。
2.3 开发与保护并行
在开发矿产资源时,需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开发矿产资源之前、开发中、开发后,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在开发矿产资源之前,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仔细勘察矿区周围的环境,尤其需要勘察地质条件;在开发矿产资源过程中,尽可能少占用或者是不占用耕地、农田等。在开发后,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治理周围的环境污染,对于已经遭到破坏的土地资源及时恢复,比如进行土地复垦,或者是将采剥与复垦同时进行,这样不仅恢复了矿区的植被,同时也降低了成本。
3.总结语
综上所述,矿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环境的污染,增加了矿山环境治理的工作难度。因此,需要及时财务有效措施改善这种情况,在开发矿产资源过程中,对出现的环境问题深入研究、认真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达到矿山开发与环境保护同时进行的目的,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欣、周晓山. 如何构建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评价模型[J].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1.11(21):121-122
[关键词]会计资源;经济时代;机遇挑战;相关政策
继工业革命以后,计算机的不断发展带动各类技术的更新与改革,为人类社会带来众多的财富,而不同的科技人才与创新技术作为促进企业部门发展的主要因素,已在经济前进过程中成为企业部门相互制约的关键。然而,由于我国关于该方面的理论指导和实力相对西方国家比较晚,导致我国目前在该方面的进展滞后,对会计资源开展深刻的探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势在必行。
1人力资源会计在知识环境的本质
1.1基本内容及特色
21世纪后,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的相互沟通,知识能源与科技人才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在该背景下,知识经济逐渐成为一类在国家经济命脉中发挥领导作用的力量。“信息爆炸”是知识环境的一个与众不同的特色,知识环境主要的特点有以下几种:一,各类科学技术和研究不断产生新型成果,同时相应的知识变动加速前进。知识、人才以及信息资源作为无形的能量在人类生产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与之相反,以往的一些资源愈来愈淡出经济发展的舞台;二,人才资源与生产技术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在此类情况下,国家经济对知识科技更加依赖,加大更新知识以及科学技术的力度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越发明确,如何将经济前进阶段过程中创造的科学技术及相应的研究成果转换成社会前进的动力是知识环境下有关工作人员首要考虑的问题,同时对工作人员创新能力的考核要求也相应提升;三,不同国家及地区的经济发展形势不停地变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知识环境下掌握所有知识和信息脱离现实,因此具备高水准信息筛选、分析和管理能力强的全面人才才能面临新时期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挑战。
1.2知识环境下的人力资源会计
人力资源会计是综合管理学、行为学、经济学、会计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对人力资源成本和人力资源潜在能力实施评估和分析,进一步为企业进步提供实用的人力资源信息的一门综合类学科。当前环境下,人力资源会计是将人力资源当作一类无形资源,作为知识的关键载体和传播体。因此,人力资源会计对于企业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研究者的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在人力资源会计方面已经具备一些比较健全的理论管理系统,并且实践显示该系统能够有效促进相关部门的管理。知识环境为人力资源会计的高效发展和广泛应用提供众多机遇,但考虑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研讨、起步较晚的实际情况,近年来人力资源会计管理系统出现众多棘手的问题。面临如此挑战,该怎样最大限度利用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会计的管理优势将成为近几年我国企业部门前进步伐中的重要问题。
2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现状和问题
2.1实用性欠缺
不可否认,知识环境为人力资源会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并且人力资源会计得到一些科研成果,但我国目前人力资源会计的实用性相比于西方国家还是比较落后,调研结果体现如下:一方面,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的研究和实践成果不理想、不成熟,受该情况的影响,企业部门人力资源会计管理制度的实践客观性较大。另一方面,当前企业部门关于人力相应的探究都还处于萌芽状态,理论制度与现实生产情况之间还存在脱轨现象。同时,为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会计的实用性以及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必须建设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有效快速的沟通信息网,更深层将各个部门的沟通加强。
2.2监管漏洞
完善的监管制度是人力资源会计合理展现其特色,保持其本质的关键性的保证,然而,近几年我国的企业部门在该项目的监管却存在诸多漏洞,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展现:一方面,我国较多的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监管体系欠缺,监管不当的问题并未得到妥善处理,导致无法有效地将人力资源内部监管的优势发挥出来,人力资源会计有关信息的准确率降低;另一方面,目前,我国正处在开展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管理法律尚未健全,无法从法律角度实施更为实际性的监督。
2.3量化准则混乱
当前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量化准则模糊混乱,直接导致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与应用受到严重的阻碍,而该现象与人资源会计最原始的目标相悖,无法有效地为相关的企业部门带来重要的信息。造成以下现象:一方面,由于人力资源会计的量化准则模糊混乱,直接将各行业、各部门的沟通阻断,互动性大大降低,而人力资源会计的优势更加无法展现;另一方面,当前相关的企业部门在人力资源会计方向尚未建设成量化的数学分析模型,而一味地追求会计信息的精准化、数字化极易造成信息数字转化过程出现诸多难题,当应用于实际生产的过程中不利于人力资源会计的推广性,进一步会制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知识环境下人力资源会计的相关政策
3.1加深理论研究,加强实践应用
加深理论研究、加强实践应用是知识环境下人力资源会计发展的首要政策中的一项。一方面,提升各个企业部门的有效的沟通合作,国家的政府部门可以在宏观调控的角度开展相应工作,从政府力度将信息的沟通提高,建立全面的信息沟通网络。主要可采取的措施例如:强化我国各大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保证理论研究实用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发挥人力资源会计在管理方面的特色;另一方面,抓住知识环境的大好发展机遇,加快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进程,纵然目前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实际情况发展不尽如人意,但企业部门还是有条件将人力资源会计管理的客观性逐渐降低,在知识环境的背景下进一步健全人力资源会计的管理制度。
3.2加强人力资源会计监管
知识环境背景下经济发展进入了全新的时代,与之相应的人力资源会计发展同时进入到关键时期,在该氛围中人力资源会计有关法律法规的健全建设更加有待解决,综合我国实际的人力资源国情,企业部门必须保证人力资源会计制度的法律支撑,实现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能够有法可循。此外,企业部门必须在人力资源会计管理过程中带入制约性条件,逐渐健全人力资源会计管理体系,保证人力资源会计相关信息的真实可靠。
3.3统一人力资源会计的量化准则
统一人力资源会计量化准则,是考虑把“人”当成一种无形资源,合理分析“人”的潜在资源,并且也将“人”的贬值综合在内,不同于以往的会计资源,会计信息仅是简单的转变各种数字信息,加以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分析和处理,而得到的会计信息将会为企业管理工作者带来关键的决策判断。在知识环境下,督促人力资源会计健康前行,要求逐渐统一量化准则,而这要求在人力资源会计范围内健全统一的价值和贬值分析体系,并结合实际需求创建实用的数学模型,力保人力资源会计标准能够实现量化统一。
4结论
处于现阶段的环境下,企业部门若想在日益炙热化的经济竞赛中保持持续进步的趋势,必须综合考虑完善与知识环境相对应的人力资源会计制度,将人力资源会计的特色合理有效地应用于生产实际。首先,加强企业相关部门的有效沟通,更深层次地对人力资源会计进行理论探究,联系实际情况将更多的科研成果投入企业生产中;其次,逐渐完善人力资源会计的监管制度,为人力资源会计充分发挥作用提供保障;最后,综合考虑实际情况统一人力资源会计的量化准则,创建有效的一体化的数学模型体系,为人力资源会计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帅.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会计的探究[J].商场现代化,2014(31):260-262.
[2]张欣.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会计[J].现代商业,2015(8):212-213.
科学、合理地进行农业资源的利用、最大化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农业生态平衡发展等是农业环境保护的主要工作内容。生态农业和农业环境污染是农业环境主要内容。其中对农业生产中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等的良性循环模式进行研究属于生态农业工作范畴;而农业环境污染除了与农业环境安全保障有着密切的关联外,也以高标准、高要求对人类保护环境提出了挑战。
关键词:
农业资源与环境;污染问题;保护措施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成为了现代人们期待高品质生活时重点担忧的问题,因为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主要以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由于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和常规农业所施用的化肥和农药导致了农村的环境污染严重,这两个问题日益加剧危害着农村的环境质量,因此,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对这两方面的环境污染因素进行改善已是当下环境保护所刻不容缓的重点工作内容,也与我国环境保护目标的顺利实现息息相关。
1农业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将资源和环境定居在了其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位置上。然而,依照目前的形式来看,农业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之间发生了较为突出的矛盾,具体存在问题如下: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我国领土面积相对于我国人口数量则处境是岌岌可危。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将近1.3亿公顷,实际总量为19.2亿亩,但人均耕地仅0.1公顷,占世界平均水平约4.5%,不由分说,我国耕地水资源短缺的严重性。虽然我国目前的耕地面的也存在严重的短缺,但相比于水资源短缺问题还相对良好。我国人均拥有水资源仅占世界水平的1/4左右,约2000立方米。但目前我国已存在水资源严重短缺,有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由于水资源量不足500立方米,大大地制约着我国的农业发展。
2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
农村算是生态资源的原始部门,因此,抓好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农村的农业资源合理利用是我国生态社会建设的基础。可再生能源由于其的可再生特点在可持续发展社会建设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科学、合理地对可再生能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目的。
2.1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生产意味着人们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是人们在对自然界进行着无期的索取,而自然资源并非无限的,它和人的生命一样是有限的;除此之外,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与人的承受能力是一致的,并非无限度的。而且自然资源还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但如果将可再生资源利用不当,也会使其沉入不可再生资源行列,因此,农业和农村经济注重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2.2合理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
可再生资源往往通过合理化利用可以将其恢复到再生资源行列,是促进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清洁能源是通过对其的开发利用后,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或者对污染程度较小的一种能源。目前,我国的能源短缺问题在各个领域存在现象此起彼伏,对于农村贫困地区的能源问题而言,需采用因地制宜的方法进行开发和利用,即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一方面对传统的能源进行开发利用,另一方面要对水能、沼气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急性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例如,发展小型水电站,一方面对电力方面的相关问题可以进行合理化处置,另一方面可以对发电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有效减弱;而且沼气不仅可以用来做燃料,还可以将有机质添加进农田,同时可大大减低农村的环境污染程度。
2.3发展生态农业
农业生产需要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其进行全面、细致地规划和进行科学合理地组织,从而实现农业高产量、高质量、高目标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力争将生态、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目标充分实现,以农业生产、经济、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融合为一体,使其相互之间形成协调发展的关系,实现构建新型农业体系目标。在我国的农业生产发展中,生态农业是主要的发展方向,我国的“十五”科技攻关重大专项已将生态农业列入其中。这一重大举措使得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充分地表现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拥有的良好前景。
2.4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对保护环境逐渐高度重视了起来。保护环境就是要确保现有的资源在不被受到破坏的基础上,对生态环境进一步进行改善,促进环境的优化发展。由于人类发展对于农业具有特殊依赖性,目前,农业占据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而环境是促进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精神食粮,因此改善生态环境已是刻不容缓。
3结语
总之,科学、合理地进行农业资源的利用、最大化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农业生态平衡发展等是农业环境保护的主要工作内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将资源和环境定居在了其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位置上。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防治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肖君泽《发展休闲农业开发和拓展农业功能》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
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已经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重要节点,在过去几十年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我国的经济总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提升,但是与此同时我国的自然环境受到了比较大的伤害,所以近些年天气变化很频繁和反常,洪涝灾害也易突发,这就对水文水资源领域的管理技术提出客观的创新要求。当前我国的防洪工程还不是很健全,从某些方面看,我国由于水文水资源的管理不够科学,导致我国的防洪工程建设还是严重不足的。由于自然环境受到了工业排放物的大范围污染和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受破坏,气候也因此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因此水文水资源的变化频率也比较频繁,直接表现就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洪涝灾害突发频率也随之上升,而且规模也随着扩大[1]。这表明我国还需对防洪工程进行科学地建设以保护我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且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保证可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当前我国的水文水资源管理水平还是不够,虽然在这几年国家已经逐渐正视了环境问题对国家发展的重要影响并且加大了对水文水资源的研究经费投入,但是由于我国对于水文水资源方面的研究基础较薄弱,导致在这项研究水文水资源的长期研究中的研究进度相对缓慢。并且由于我国是一个地域范围辽阔的大国,国家的人均淡水量远远落后与世界平均水平,需要对水资源进行节约管理。而水利管理部门一直都是通过监控管理出水量,在水文水资源用水制度及技术落后、人民节约用水意识不强的情况下这种管理方式几乎没有任何作用,导致了水资源的利用率低,并且一些工厂肆意排放污水污染水资源,这是对水资源的低效率利用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水文水资源领域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水文水资源领域的相关研究还是远远落后与发达国家的,与我国的经济基础不匹配,甚至会影响到我国未来经济水平的发展。2.1水文监测设备不够先进和普及。任何研究的基础前提都是对数据的科学的收集,水文环境的相关研究也是如此,在对水文相关方面进行研究的时候应该首先采用可靠的水文监测设备取得正确的数据。但是由于我国的水文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成熟,导致使用的水文监测系统的系统设备相对比较落后,尖端科技还未与该领域融合,导致我国在对水文环境进行研究的时候并不能使用到先进的工作设备,这样就不能保证所得到的数据的正确,而且也会加重水文工作者的工作任务量。2.2节约用水制度不健全。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在飞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比较大的破坏,该破坏还包括对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我国七大流域的水资源污染情况见表1。随着我国的水资源环境日益枯竭[2],迫使我国建立合理的节约用水制度和科学的节约用水技术。我国目前对水资源的管理使用的主要手段就是控制水总量,这种方法实施起来手段复杂而且难以通过目前的制度和技术发挥有效的作用。而且我国近些年才开始加大对公民节约用水意识的建立,目前我国的节约用水意识建设还没有建成规模,居民生活用水还存在浪费水资源的行为,这些因为节约用水体制不健全和居民节约用水意识不强烈导致的水资源浪费,进而导致了我国水文水资源的管理难度上升,这也是我国水文水资源领域中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2.3水资源利用技术落后。随着国家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水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上升,国家已经研发了新的水资源的利用技术和方法,也出现了一些非传统的水资源利用技术。但是从总体来说,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由于人们的意识缺乏或者其他的局限性,就导致推广范围不够大,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能作用。
3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的措施
为了促使防洪减灾工作的发展,就需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加大对水利科技的投入,深化对水文水资源环境的管理工作。3.1完善各类防洪方案。我国的许多城市都已经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合理的防洪抗灾预备方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居民生活方式的变迁,这些方案有的已经过时不能达到设计时的预期效果,有的甚至完全不能符合防洪的设计需求,此时就需要对这些方案进行更新。各个城市需要结合现阶段的发展水平,科学地对预备抗灾方案进行设计,尽力保证方案的效果最大化和方案的可实施性,要尽量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而且在方案中要充分调动政府各个部门的职能分配救灾任务。总之就是要完善各个城市的防洪备案,并且对这些备案定期进行科学地更新保证预备方案能够充分发挥其抵御洪灾的功效。3.2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根据有关的数字资料的分析,我国水旱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十分严重的,占到各种自然灾害的总损失的一半比例以上。洪灾已经深深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失。我国的水文部门承担着对洪水险情进行监测的职责,也是对洪灾救援提供各种技术支持,在救洪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的居民并没有对防御洪水灾害建立起有效的知识,甚至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在洪灾来临之时如何自救。所以要不断提高我国的水文水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能,水文水资源管理部门平日应该多多注重对公民宣传防洪抗灾的相关常识,在居民心中建立起自觉的防洪抗灾意识,这样能够保证在洪涝灾害来临的时候尽量的减少人员的伤亡和人民的财政损失。水文水利部门也应该提升自身的抗洪防涝知识建设,要建立对洪涝灾害的忧患意识,要意识到自己部门承担的责任并且严格执行国家规范要求。在平日里要对可能存在的危险进行监测,对监测的数据进行统计和科学的分析,对于可能发生的危险要上报国家进行预防。洪涝灾害的处理流程图如图1所示。主要流域污染指标污染程度长江流域石油类、氨和氮一般黄河流域高锰酸盐、氨氮、生化需氧量比较严重珠江流域部分江段有机物污染指标超Ⅲ类轻微松花江流域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一般淮河流域氨氮、高锰酸盐轻微海河流域高锰酸盐、氨氮、生化需氧量严重辽河流域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一般3.3加强技术研发,建设水文预警体系要加强水文方面的科技应用研究,将我国的尖端科技尽快的融入水文方面的设备之中,使得我国水文方面的科技设备先进、准确、可靠。而且水文水资源的管理不仅仅与水资源本身有关,还与气象、水利和地质各个方面的知识相关联[3]。所以要在水文方面的科技应用研究中加入这些方面的知识融合研究,保证设备的应用高效性。要从设施的智能化建设、完善的预报机制、信息宣传的平台建设这几个方面加强水文预警预报体系的建设,这些建设可以促进水文部门对水资源信息的采集和处理,而且能够保证部门对各个地区水资源分布情况的深度了解,这样如果建成科学的水文预警体系就能够在洪涝灾害来临之前发出防洪警报,这样能极大程度的减少人民损失。3.4保护水文水资源的生态环境。如果没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自然灾害也会相应程度的减少。所以为了从根源上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我国必须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在水文方面同样如此,为了防止发生洪涝灾害,就需要加强对水文水资源生态环境的修复工作,要着重治理水污染问题,要在居民心中建立起节约用水的意识,要对目前出现的水文方面的问题进行重视和处理,恢复我国的水文水资源生态环境。
4结束语
我国的水文方面还应加大研究投入,重点建设防洪工作,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应该着重恢复自然环境,促使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作者:张天琴 单位:甘肃省武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参考文献:
[1]张翰华.浅谈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J].能源与节能,2014,12:98-99.
中国经济增长已经由过去三十多年来10%的增长率下行到目前7-8%的增长率,导致中国经济增长下降的因素很多,包括国外需求降低、产能过剩、政府宏观调控问题等等,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下降了。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很多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均拥有资源量相对世界其他国家而言比较匮乏,三十余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在提高人们收入水平的同时,伴随出现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愈发突出,直接威胁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看似是个两难,在经济发展初期,技术水平较低,工业化过程导致了资源的粗利用和环境的逐步恶化,当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经济发展超出了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生存环境的恶化又迫使人们不得不放慢经济增速,试图改善环境质量。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经济增长模式下其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有些资源是可以进口的,但是空气、水、土地这些资源和环境是不可进口的。我国近几年频频出现的雾霾,就是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超出大气的自净能力,也就是超出了环境容量,这使得很多地区不得不放慢经济增长步伐,做出一些纠正。
三、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表现
1.我国的资源问题主要表现在植被、矿藏资源的高消耗。我国资源禀赋并不优越,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铝土矿、铜、耕地、淡水等战略性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7%,17%,11%,17%,43%,38%,即使是我国最丰富的煤炭资源,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7%,整体上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在传统的生产过程中,由于技术水平低,企业依赖资源的高投入、粗放使用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和严重的污染事件,资源约束日益趋紧。
2.我国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二氧化硫和烟尘为主的大气污染;以废水排放为主的水土污染。从大气来说,根据国家环保部的《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3年全国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仅海口、舟山、拉萨3个城市达标,达标率仅4.1%,2013年全国平均霾日数为35.9天,比上年增长18.3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2013年雾霾发生的特点是发生面积大、持续时间长、污染程度更高、危害程度更大。以雾霾为代表的大气污染严重影响着当前和今后的经济活动,同时危害公众健康。
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英国、德国和日本大约用了30-50年时间,根据国外的经验和中国的条件,中国要从根本上治理好雾霾、重现蓝天碧日,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技术水平,需要至少20-30年时间。即使是采取最严厉的措施,最先进的技术,最快地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奇迹性的改善环境,也需要15-30年左右时间。
从水来看,根据环保部的监测,2013年10大流域中劣五类水质比例占9.0%, 4778个地下水监测点位中,较差和极差水质的监测点比例为59.6%,且地下水超采严重,饮用水安全堪忧。从土地来看,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主要污染物是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
四、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
工业发展导致的环境破坏具有长期性,未来一段时期,随着城镇化的继续推进和人民生活要求的提高,能源资源消耗将保持刚性增长,为了保证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和谐发展,维护我们共同的利益,需要公民、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起责任。
1.要通过各类宣传、讲座等方式,全面普及资源环境和个人生存发展关系的相关知识,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节约意识,鼓励民众对企业的生产行为及政府实施的环保措施进行监督。
2.在传统的企业经营行为中,由于环境的外部性,企业的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不反映在产品成本中,导致企业不顾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盲目追求发展,向环境中排放了过量的废水、废气、废渣,造成的环境污染事故频频发生,未来,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在追求利润时也要考虑生产行为对生态环境和公众福利产生的负作用,增加环境投资、大力支持环境技术的研发、普及环境友好产品的生产和使用,为经济转型、能源结构转变提供技术保障。从主要依靠资源的高投入的粗放型增长,转变为更多的去依靠创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促进增长。
3.政府要转变经济发展优先的观念,树立环境保护优先的理念,通过立法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积极推动环境立法的完善,加强对环境法津、法规的实施监督;要用经济手段治理资源环境问题,资源的过度利用,环境质量恶化最终将影响社会产出的价格,适时开征环境税,把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等污染物排放纳人环境税的征收范围。要合理确定环境税的税率水平,一方面能够反映污染物减排的边际成本,使排放污染物的代价高于企业为减排采取技术措施的预期边际成本;同时也要考虑税率水平对宏观经济和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保护要害部门的国际竞争力,减少对经济的冲击。应制定加速环保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从投资、信贷、税收、价格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例如通过减免关税和实行低关税、政府补贴等优惠措施引导环保产业的发展;要积极引导企业进人市场进行技术贸易,重视引进和吸收国外环境保护科技的最新成果和环境科学技术,并为环境技术的引进、开发与创新提供明确的技术导向。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财务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分析
财务管理是高等学校正常运行和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与校园生活密不可分的基本环节。在校园数字化的进程中,无论是有关师生员工个人的财务信息,还是有关项目经费管理等对公财务信息,都是数字校园的重要资源。校园数字化建设中,应当充分重视财务管理的信息资源作用,通过系统设计将其纳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
一、校园卡系统的一般功能概述校园数字化通常以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作为切入点。校园卡系统作为数字校园的基础环境和支撑平台,其构架完全服从于数字校园建设的整体规划,成为数字校园中有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校园卡系统既是数字校园的数据信息存储、管理和处理中心,也是整个数字校园的核心引擎。在该平台下,各相关应用系统以构件方式存在并运行其上,相关数据和信息按照数字校园规定的数据交换与共享规范在校园网络上满足各子系统的数据交换、数据同步与数据共享需要。
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校园卡系统通常由一张校园卡和一张相对应的银行卡作为使用媒介来实现系统功能。校园卡具有校内身份认证和电子消费两类基本功能。
(1)多证合一、以卡代证:将学生证、教师工作证、医疗证、借书证、出入证等数字化为校园卡身份信息,一卡实现校内各种需要的身份认证功能。
(2)身份认证公共信息管理:通过校园卡中心数据库,实现学生、教职工的身份档案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确保校园网络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完整性。
(3)基于统一身份认证的应用服务:透过校园卡的统一身份认证管理,进一步为使用者提供相应的目录服务,即基于校园数字资源统一组织和应用集成所形成的各种校园网络化应用服务,包括信息分级、办公自动化数据交换、校园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共享等。
(4)以卡代票、以卡代币、刷卡消费:取代以往校内使用的各种票据,如饭票、水票、洗澡票、上机票等,以校园卡的“电子钱包”功能满足师生员工的校内消费和费用缴纳需要。
(5)校内消费资金统一归集:通过分布于校园内各消费点的pos终端,在实现校内消费刷卡支付的同时,实现了校内资金流动的统一归集,在技术手段上满足了学校对下属经营服务单位的财务监管需要。
与校园卡身份信息直接绑定的银行卡,除了具有一般银行卡相同的金融服务功能以外,增加了个人银行账户与校园卡“电子钱包”账户之间的自助圈存转账服务功能,满足校园卡持卡人校内消费资金自行划转的需要。
二、数字校园环境下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应用特点
1.财务管理信息是数字校园目录服务重要的公共数据资源。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信息,不仅是财务管理部门业务处理的自然结果,更是学校教育事业开展和日常运行中有关经济活动的信息记录,其中包含的对公以及对师生员工个人的校内信息资源都极其丰富,是校园数字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公共数据资源;数字校园环境中许多的应用目录服务和相关的办公自动化系统都离不开财务管理信息的数据资源支撑。
2.校园数字化为财务管理信息化提供了更加完备的数据管理手段。校园卡系统具备了校园数据信息存储、管理和处理中心的功能,能够实现基于网络的个人身份认证,以及校内部门关联信息的数据交换、数据同步与数据共享;所提供的管理信息更加丰富和完善。合理有效地利用校园卡信息来完善财务管理业务,应是财务管理信息化升级改造优先考虑的因素。
3.财务管理信息目录服务以标准化和关联信息完备的会计核算管理信息为基础。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下,财务管理方面的信息服务体现在财务信息分级目录服务和构建基于中心数据库的集成应用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两方面。能否有效地实现这些信息服务功能,作为基本信息源的会计核算管理信息的有效性、完备性和可关联性便是至关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在这种新的管理需求下,会计核算管理信息系统应当以构建集成应用型财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为目标,科学、合理地规划账目管理的科目信息和项目信息,使得每一笔账目记录附带必要和有效的管理信息。
4.财务管理信息目录服务是基于中心数据库的集成应用型管理信息系统。与会计核算管理信息系统自成一体的封闭特征不同,基于数字化校园环境的财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需要通过与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数据交换(数据同步)来实现目录服务,其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在这种方式下,需要通过web服务方式将财务综合管理所需的各方共享数据引入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同时也需要将相关的财务数据反馈给中心数据库,并保持相关数据的同步。
5.集成权限管理与身份认证平台是财务管理信息目录服务的安全门户。除了需要基于校园卡的统一身份认证管理以外,财务管理信息目录服务需要强化用户访问的权限管理。能够与校园卡系统平台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集成,实现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双重功能的集成身份认证环境,包括统一权限管理、身份验证、单点登录、密码管理、ldap外部认证等,应是财务管理信息目录服务的安全门户。
6.银校紧密合作方能形成与管理信息化服务相适应的现金流动管理模式。通过校园卡与个人银行卡的绑定对应关系,可以方便地将师生员工的收人类现金发放自动存人个人银行卡;涉及财务报销的现金支付,可以实现现金的自动人卡。通过校园卡系统的“电子钱包”自助圈存功能,将个人银行卡中的金额自主“圈人”校园卡,满足持卡人的校内消费需要。对于学生费用的收缴,按照同样的做法,还可通过网上银行自主缴费的方式予以实现。在与银行紧密合作实现这些功能的基础上,学校财务管理将大幅度减少现金的流动和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建立起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现金管理模式。
三、数字校园环境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架构在校园卡系统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撑下,学校财务管理的功能和内涵将产生较大的扩展,除了会计核算管理系统需要随着校园信息化的要求不断完善外,更需要顺应校园数字化的要求,按照数字校园建设总体规划和信息标准化的要求规划财务综合管理功能,布局财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与中心数据库及相关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与数据交换内容,构建可实施跨部门、具有综合管理功能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其基本架构如图2所示。
四、基于校园卡平台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规划在图2所示的系统构架下,学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外延大为扩展,形成了融合会计核算管理账务信息和校园卡系统有用信息,通过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来共同支撑的网络化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融合和利用来自多方面的管理信息,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也由原来因具体业务而设的单一功能管理程序变成了在统一信息平台上、以功能模块形式构成的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
1.基本账务管理方面。在按会计核算规范进一步完善科目管理信息的基础上,会计核算管理系统需要参照校园数字化标准之规定,科学合理地设置收支账目的项目信息,使得任何一笔账目记录既对应相应的科目,又附带相关的管理信息。智能凭证系统作为财务管理其他功能模块与会计核算管理系统项目关联的桥梁,将报账业务之外的其他账目自动纳入核算管理账务系统。自由报表系统用以灵活定制和输出各种需要的管理报表。
2.发放类财务管理方面。在校园卡数据平台的信息支持下,财务管理中涉及教师的工资、津贴、酬金发放,以及学生奖、助学金及各种补助发放,学生费用收取等业务,将改变以往依靠手工传递数据信息的落后方式,通过校园卡系统的数据交换、数据同步手段把相关数据直接导入管理子系统;通过与校园卡绑定的银行卡信息将应发金额直接进入个人账户,准确、安全地实现对个人的现金发放业务;通过智能凭证系统将发放结果导入财务核算账务系统,如此形成一个完整、准确、快捷的现金发放管理数据链。
3.财务信息方面。将校园卡系统的身份认证功能与会计核算管理系统的项目管理功能有机结合,形成基于校园网络统一身份认证和集成权限管理的账务信息查询与统计功能,构成财务信息分级平台。通过对校园卡持卡人不同角色访问权限的控制,身份信息直接关联到与角色相对应的财务管理项目信息,持卡人即可实时、方便地从校园网上查询或统计其所管理项目的账务信息或个人财务信息;通过自由定义统计表报,可对项目执行情况实时分析,满足不同层次的管理需要。
4.综合性财务管理方面。当前技术条件下,实现跨部门管理的综合性财务业务主要包括联网授权与网络报账、现金报销的自动划转、学生网上自主缴费、校内消费网点结算与分账、专项投资执行的一体化综合管理等。
联网授权与网络报账业务是在将项目经费管理与个人校园卡关联,以校园卡代替(多张)经费卡的应用背景下,经费负责人委托经办人代办报销、借款或转账支付业务时,通过对经办人校园卡进行联网授权,明确授权办理的业务类型、经费额度、有效期限等,形成数字签署来代替传统的签字机制,以避免会计业务中因办理人授权不详而产生不必要的纠纷。通过校园网主页、学生收费数据系统与合作银行网上支付平台的跨接,可以便捷地实现基于inter网的网上自主、异地缴费,为学生自主缴纳在校费用提供更为有效的实现平台。
对于由校园卡系统产生的校内消费资金,财务部门仅需由校园卡系统本身提供的分账对账系统进行归集资金的分配与结算管理。为了解决专项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计划、执行过程与执行结果因多部门分块管理造成的数据不统一问题,并满足管理层对于执行情况的实时统计和分析,引入基于校园网络的专项建设项目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可有效实施对专项建设项目执行过程的全面管理,在统一的数据平台上完成计划管理、采购执行、验收入库、资金使用、财务数据衔接、项目结转、实时查询统计等功能。
参考文献:
[1]万里鹏,陈 雅,郑建明.中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思考[j].情报科学,2004,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