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护理的主要特点范文

社区护理的主要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护理的主要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护理的主要特点

第1篇:社区护理的主要特点范文

关键词 社区护士 老年患者 沟通技巧

随着社会进步及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平均寿命不断延长,老年人口逐渐增加,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一些老年常见病相应增多,在医疗保健工作中,维护老年人的健康已成为社区护理工作的重点,对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使社区护理面临多重困难,而护患沟通不良成为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护士的沟通技巧与护理技术同等重要,护士与患者的沟通状况是否良好直接关系到社区护理工作质量的高低,决定着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能否有效实现。

影响护患沟通的因素

护士自身因素:护士与老年患者沟通障碍最常见原因是护士不能正确地实施移情,即不能真正地站在病人的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例如新入院的患者情绪非常焦虑,迫切地想知道有关用药、治疗、预后以及主管医生、护士的姓名、业务水平等。那么此时护士就应该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将这些问题适当介绍清楚。此外,护士自身心理素质及语言组织表达、协调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影响沟通的效果。

老年患者因素:老年患者由于疾病或者其他因素往往受到疲劳、疼痛的困扰,如此时与之沟通,患者的注意力根本无法被你吸引,所以这时护士说什么他们都不会有所记忆。另外,老年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如视力差、反应慢、记忆力下降、听力下降,易焦虑、退化或称幼稚化、主观感觉异常,甚至出现幻听、错觉、猜疑、愤怒、出现无理由的攻击、易激惹状态、孤独感、失落感等将严重影响患者与他人的沟通。

环境因素:不当的时间、地点、场合也会影响沟通的效果,在与老年患者沟通时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场合。查房探视时或噪音打扰时都不适合沟通。

护患沟通的方式与技巧

“患者至上”:选择适当的沟通方式,评估老年患者的沟通能力。沟通分为语言性沟通和非语言性沟通。①语言性沟通是护理实践中沟通的主要方式,也是护士与患者交流的基本手段,在语言交流过程中护士应经常对患者的语言进行释义、复述、澄清,从而达到语言沟通的效果,护士美好的语言对患者有治疗性作用,可谓良言一句三冬暖,因此,护士应注重语言修养,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结合实际,因势利导,强调针对性语言,态度和蔼,以理服人,多鼓励,语言表达内容要有科学性,实事求是,善于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争取创造一个病人信赖的护理环境,达到护患关系的最佳状态。②非语言性沟通,亦称身体语言,包括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语言的声调、音量、手势、抚摸、眼神的流露、书写等,强化沟通效果。对于视力差的老年患者,应避免或尽量少用非语言表达方式;对听力下降的老年患者,应面对患者,让他看到护士的面部和口型,增加身体语言的表达比例,以弥补由于听力下降引起的沟通障碍。

第2篇:社区护理的主要特点范文

【关键词】社区糖尿病教育;糖尿病;治疗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3-0275-02

糖尿病是因为遗传或者环境原因而引发的代谢异常综合症,其主要特点则是慢性高血糖。伴随老龄化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其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习惯的不断转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呈现上升趋势,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威胁[1]。社区则是糖尿病患者的生活环境,而社区糖尿病则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此研究对57例糖尿病患者进行社区糖尿病教育,获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辖区在2013年3月-2015年3月期间随访的114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患者为57例。在对照组中,男性患者为20例,女性患者为37例,年龄均在54-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5±3.6)岁;在观察组中,男性患者为24例,女性患者为33例,年龄均在53-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8±4.2)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但并不适用社区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社区糖尿病教育,其具体内容为:

1.2.1 基础教育

对患者进行糖尿病教育,其教育内容为糖尿病的含义,治疗方法以及并发症症状,引发糖尿病的原因以及低血糖的表现以及解决方法。同时将其编制为小册,并发放到患者手中。不定期举行知识讲座,并采用多媒体对其进行教育。

1.2.2 饮食护理

应进行糖尿病知识讲座,对患者讲述糖尿病人应食用的食物以及水果热量是怎样换算的,要对血糖患者讲述血糖控制的经验[2]。并指导患者怎样在节假日中食用食物,并告知患者应如何食用水果等。在糖尿病门诊中进行咨询,由营养师来协助患者编制饮食方案,同时对其饮食方案的实施进行监督,按照患者血糖的实际状况来进行适当的调节。同时还应教会患者自觉对自身饮食状况进行记录,同时还应对自身的血糖进行记录。

1.2.3 心理护理

告知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其患者的情绪以及健康水平对血糖水平具有一定的影响,并指导患者怎样采用有效的方法来对情绪进行宣泄,利用放松法来进行自我疏通,例如多听柔和的音乐,将注意力转移,同时以乐观的态度来面对疾病。

1.3 观察指标[3]

评价患者依从性的原则:患者是否定期进行检查,饮食控制状况,药物治疗的效果,是否进行自我检测以及是否进定期进行锻炼。从而对患者进行观察,评价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以及处理,两组间以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护理之后,其定时检查、控制饮食、药物治疗、自我管理、运动治疗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以P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组别 定时检查 控制饮食 药物治疗 自我管理 运动治疗

观察组(n=57) 52(91.22%) 55(96.49%) 54(94.74%) 50(87.72%) 53(92.98%)

对照组(n=57) 41(71.93%) 40(70.18%) 38(66.67%) 35(61.40%) 42(73.68%)

3 讨论

糖尿病是慢性疾病的一种,同时此种疾病具有终身性,对于并未产生并发症患者而言,其主要治疗地点则为家庭以及社区,而患者应以积极主动和医务人员进行配合,从而对自身的血糖进行控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低教育状态则是致使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对患者进行社区糖尿病教育,使其能够对自身的饮食进行规范,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使得社区糖尿病教育将咨询、检测以及治疗相互融合,从而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5]。对患者进行教育之后,使得患者对糖尿病患者对自身的病情进行了解,同时了解关于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并且对治疗药物的分类、用法用量以及不良反应进行充分了解,从而对低血糖的解决方法具有一个了解,并学会胰岛素的使用方法以及对自身血糖的监测以及管理。在对患者进行教育之后,患者应学会怎样对自身的心理进行调节,并找出在以往治疗中所存在的误区,创建正确的治疗方法,以此来提升治疗依从性,并对其患者的病情进行控制[6]。与此同时,还应激励患者家属主动参加糖尿病教育,从而获取家属对患者的理解。利用相关心理疏通方法,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社区糖尿病教育,能够有效的缓解其自身的病情,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参考文献:

[1]蒋敏.社区糖尿病教育对糖尿病病人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大家健康(下旬版) ,2013(11):284-285.

[2]伦丽芳,欧阳英.社区糖尿病教育对糖尿病病人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1,19(14):1306-1307.

[3]高晓丽,杨少娜,杜丽成等.多媒体技术在社区糖尿病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25(31):2912-2913.

第3篇:社区护理的主要特点范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14.201

脑卒中集中发病于老年患者中, 且我国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1]。此病死亡率、致残率、复发率较高, 患者及其家属常处于较大的精神压力中, 因此容易发生忧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状态。经临床研究显示, 脑卒中发生及复发与患者不合理健康行为关系密切[2], 因此让患者能够在家庭康复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是出院患者治疗及预防复发的关键。本次研究围绕本院8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 应用协同护理理念,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7 月~2014年2月8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满足脑卒中临床诊断标准, 经MRI、CT检查证实, 未见严重认知功能障碍, 病程2年以下, 均为家中康复患者, 其中男51例, 女29例, 年龄42~78岁, 平均年龄(59.60±5.34)岁, 脑栓塞24例、脑出血30例、脑血栓26例。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症类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进行协同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包括:①知识指导:通过健康手册等媒介向患者及家属讲述脑卒中的合理饮食习惯, 例如控制每天食盐的摄入量, 避免饮酒、抽烟等不良习惯, 并告知复发的高危因素, 生活不良习惯对病情的危害, 知识指导的时间应控制在30 min左右, 建议在干预的第1个月进行。②家属联谊活动:干预后2~3个月时, 家属在患者日常生活中累积了一定的护理经验, 此时进行家属联谊可为家属间的互相交流提供平台, 联谊会主要由社区护士管理, 同时精神内科护士、康复科医生等参与, 协同干预持续6个月, 后期患者精神状态评估数据均为电话随访收集。

1. 3 观察指标 参照朱伟玉等[3]制定的《精神科分级护理量化标准的探讨》对两组患者SAS、SDS量表改变进行分析。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

2 结果

干预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观察组较对照组评分显著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以发生意识障碍、局灶性精神功能丧失为主要特点的急性脑血管疾病, 由于疾病治疗周期长、死亡率高, 所以患者及其家属背负较大的负担, 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 且出院后患者仍需继续接受相关指导, 这就需要协同护理模式使患者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乐观的情绪状态, 从而降低后期脑卒中的复发率。

目前医院仍是患者及家属获得病情相关知识的主要场所, 但对出院患者来说, 延长护理的效应是保证出院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关键[4], 脑卒中患者因病情及家庭、社会地位的改变常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 而协同护理模式是以家属照顾者为主导的护理模式, 其护理面将家属照顾者纳入, 并且注意对患者自身的干预, 最终完成院内护理与院外护理的交接[5]。

第4篇:社区护理的主要特点范文

引言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等因素引起,临床发病率较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对于糖尿病患者,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可以减轻患者病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糖尿病的治疗多可以通过饮食控制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此饮食指导是糖尿病临床护理中的重要环节。我院采取针对性饮食指导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取得了十分明显的临床效果,现将其临床优势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护理的实施提供参考,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82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相关诊断标准,经常规检查确诊。排除合并其他严重基础疾病者、有严重器质性病变者、有精神或交流障碍者以及不能独立配合完成本次研究者。其中,男性患者51例,女性患者31例,患者年龄为35~77岁,平均年龄为(57.94±6.12)岁;病程为6个月~12年,平均病程为(9.87±1.55)年。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包括健康指导、心理指导、运动指导、血糖监测指导等。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饮食指导,具体为:控制患者日常饮食,根据患者年龄、体质、病情拟定日常饮食食谱,每周进行轮换,指导患者家属监督患者坚持按照食谱进食。食谱各项营养物质摄入量控制规则如下:

蛋白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蛋白质摄入指导。糖尿病患者要和正常人保持大致相同的蛋白质摄入量,避免发生负氮平衡。蛋白质的摄入以鱼类、蛋类等为主,蔬菜等均是蛋白质的良好来源。成人蛋白质含量需要达到1.0~1.2g/kg・d。

脂肪:糖尿病患者最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并发症,脂肪应该限制在20%~30%。在饮食方面,要避免摄入动物油脂和动物内脏内食物。

碳水化合物:成人每天的摄入量应该在200~350g,需要控制饮食的总量,减轻肝脏的负担。患者应该多食用五谷杂粮,日常进行合理的锻炼,促进糖类物质的消耗。

维生素:糖尿病患者相对缺乏运动,易发生便秘。维生素能够预防便秘的发生,还能够降低血清胆固醇。日常饮食应该摄入一定量的维生素,而且要多饮水,促进胃肠道蠕动,减少便秘的发生。

纤维物质:糖尿病患者膳食纤维的摄入量要控制在20~35g/d。这样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还利于食物的吸收。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生活质量变化情况以及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相关血糖水平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9.0统计和分析数据,以(x±s)表示计量结果,使用t检验,P

2.结果

2.1 患者生活质量变化情况比较

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活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健康感觉、家庭支持、生活前景等评分均明显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患者相关血糖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护理干预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优于护理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以高血糖、多饮、多食为主要特点。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水平较高,易引起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好血糖,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2]。

对于糖尿病饮食质量,其首要的是要合理控制热能,合理搭配饮食,以满足机体的正常需要。一般情况下,对患者进行热能的补充,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血糖等进行综合分析,补充的碳水化合物约为55%~65%,蛋白质约为15%~20%。减少多与的能力转化为血糖[3]。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的疾病,需要长期合理控制饮食。在护理过程中,要考虑机体的营养需求,还要做到营养美味[4]。

长期用药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易发生多种并发症。饮食疗法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法,安全,无不良反应,而且并发症发生率低[5]。对于糖尿病护理,进行针对性的饮食指导,效果较好。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后,患者在生活质量方面,显著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护理人员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每一位患者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不同习惯,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宣教工作,使得患者能够对糖尿病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了解饮食控制对于病情的重要性,进而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在日常饮食中,能够做到自觉合理搭配饮食,争取病情的良好控制。

总之,针对性饮食指导能够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相关血糖水平,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刘静,刘娜,王春梅.糖尿病护理门诊健康教育模式的探[J].天津护理,2015,23(01):44-45.

[2]王玉,丁娜,徐晚峰.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西格列汀及护理干预后的疗效观察[J].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5, 18(03): 355-358.

[3] 彭淑华, 沈雄山, 刘玉萍, 等. 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糖尿病护理缺陷[J]. 护理学杂志, 2015, 30(07): 70-72.

第5篇:社区护理的主要特点范文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模式;社区服务

中图分类号:C913.7 C91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2-0123-02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养老问题的现实状况

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普遍趋势。多数发达国家在经济腾飞之后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即“先富后老”。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其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比例于2000年达到10%,是在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的行列,即“未富先老”,从而更加体现了我国养老压力的巨大。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在人口寿命普遍延长与生育水平迅速下降的双重作用下,未来老年人口的规模无疑将继续扩大。尽管从本质上讲,老龄化与否并没有好坏之分,但在现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安排下,中国社会仍对这种前所未有的人口学变化缺乏及时有效的适应和调整,使得老龄问题无疑被更多的视为一种挑战。

二、我国由传统养老模式过渡到新型养老模式

“老有所养”一直以来被尊崇为中国的传统美德,古代所说的大同社会中,其中一点就是老有所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样需要达到老有所养。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的显著提高,尤其是人口跨区域就业、独生子女政策的贯彻实施、医技水平提高与人口预期寿命延长等多重因素交集,与传统社会相适应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据相关资料调查,截至2011年年末,以60岁以上为标准,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85亿,预计到“十二五”期末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与此同时,与家庭供养结构相关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显示,中国家庭人口的基本构成为“4-2-1”甚至“4-2-0”模式。

从中国主要的居家养老模式看,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空巢家庭的大量出现,加之部分失独家庭或因多种原因未生育家庭的增加,家庭养老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从机构养老看,由于我国社会保障机构建设的相对滞后,无论是公立还是民营养老机构,能够提供的服务能力与现实需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在短时间内难以获得显著改善。为此,需要探寻一种新的养老模式。

与家庭密切联系的社区作为社会养老的重要载体而受到多方关注。社区养老在一定程度上将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使得老年人在家,或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享受到多层次的社会养老服务,提供对老年人经济支持、社区照顾、精神慰藉、社会参与等多方面的养老服务功能。在养老模式转变过程中,需要创新养老模式,努力走社会化、多元化的养老之路,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三、社区养老模式的探究分析

(一)社区养老模式的理论研究

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养老模式,广大学者展开了大量的研究。

谭楼芳(2007)认为,社区养老可以充分的利用现有的家庭物质资源,不脱离现有的生活环境,社区养老符合老年人养老的需求,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坚实的保障,同时将家庭和社会资源整合利用,减轻了家庭和社会养老压力。社区服务的兴起和发展,是国家政策指导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为我国的养老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办法。

熊必俊(2004)认为,“社区养老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养老方式,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在社区,让老人住在自己家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老龄化在制约经济发展的同时孕育着巨大的消费市场,发展老年产业这一新兴产业可以带动相关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谭克检(2001)认为,社区养老是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养老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包含深化家庭养老、对家庭养老进行监督、对老年人经济上的支持、建立完善的老年养老服务体系、调动老年人进行社会参与,组织老年人探寻适合的养老方式等。

(二)社区养老模式的内在优势

社区的主要特点是:集合各种资源于一体,并且能够给人认同感、归属感的小社会。社区养老具有潜在的优势,主要表现为:社区养老能够充分利用就近的资源,服务周到,取得效果的时间快,可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文教方面的服务。社区主要将街坊四邻的老年人聚集在一起,这里对他们而言就是一个情感的聚集地,老年人在一起可以寻找共同的生活乐趣,不但如此,在他们力所能及的基础上,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不需要工作人员全程照顾,也可以为整个社区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社区养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家庭养老的缺陷,另一方面解决了机构养老服务不到位,意识淡薄的缺点,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

(三)发达国家社区养老模式分析

目前,大部分发达国家所采用的养老模式主要是以“社区养老”为主,这也是在无数的实践经验中摸索出来的最合适的养老方式。欧、美、日等一些国家在 20 世纪 80 年代就已经呈现了人口老龄化现象,开始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这些国家普遍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社区养老体系和相关的配套设施。他们在社区养老需要提供的一些服务上拥有成熟的经验,可以为我们建立社区养老提供相应的借鉴。

瑞典在实行“社区养老”这方面力度很大,具有相对完善的养老金体系和家政扶助制度,政府鼓励老年人开展二次创业,缓解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因其在老龄化方面做的特别完善,被世界誉为“老年人的王国”。老而快乐着,成为瑞典老年人的标志。瑞典国家的法律并没有明文的法律规定儿女和亲属必须赡养自己的父母,这方面的责任主要由国家来承担。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瑞典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力求让所有的老年人都能够有个舒适的环境安享晚年。

日本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社区养老由于其相对完善的服务体系和相对细致的社区服务质量,深受广大老人们的喜爱。日本政府从 2000 年开始实行护理保险制度。这项保险实行主要目的是让老年人“脱离医院,回归社区,回归家庭”。20 世纪 70 年代,日本面临严重的空巢现象,伦理学家提出了“一碗汤距离”的概念,即儿女和老年人居住距离不要太远,以送过去一碗汤而不会凉为标准。此种做法的目的是可以让儿女有自己的世界,还可以时常照顾长辈。后来,有人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最近为“一碗汤”距离,最远为“一炷香”时间。

德国在社区养老这方面主要是采用大学生和老年人一起居住的方式,大学生可以帮助老人做晚餐、清扫房间,陪老人看电视、聊天、散步、外出采购等,这样既可以照顾到老人,又节省了很多宿舍的租金。德国的社会福利机构还想出了一个新举措,也就是安排一些独居老人和单亲家庭住在一起,组成“三代同堂”的临时家庭。老人平时可以和“孙子孙女”一起过日子,享受“祖父母”照顾孙子的快乐,单身母亲或父亲也能因此节省雇佣保姆的费用。

(四)对于我国完善养老模式体系的经验与借鉴

1.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全方位需求

总的来看,老年人的需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经济提供,二是生活照顾,三是医疗护理,四是精神慰藉。西方发达国家采取了让老年人回归社会的各种措施,例如,鼓励老年人重新就业、参加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各类公益性活动等,也包括让老年人重新回归家庭。

2.建立分阶段、分层次、分级别的养老模式体系

由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个人喜好、经济承受能力等有所不同,所以所采取的养老模式就必然有所不同。因此,应根据老年人的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收入层次、不同健康级别,建立满足不同需求层次的养老模式。

3.调动家庭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养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从国外经验来看,政府、家庭、社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有些国家已在探索给予因照顾老人而不能工作的家庭成员一定的补贴或提供弹性工作机会等,此外社会上还有大量的志愿者,包括慈善机构和个人。

4.注重信息化建设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加强对老年人的监护和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带来了希望。如美国正在推广的家庭紧急救助系统就是很好的应用。该系统由一个与互联网连接的电脑、电视界面、电话和一系列传感器组成。通过电视界面,家人可观察老人的情况,并给老人发送信息。通过网络服务,使服务更加完善,老年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服务。

结语

我国目前现有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还不能达到老年人所需要的各项服务标准。政府应加强对社区养老事业的监督与投入力度,提高社区养老的设施完善程度;同时,推动老年人互助,鼓励社会各阶层投入到社区养老的建设中,不断完善养老事业。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一个以政府为依托、社区为主体、家庭为载体、公益性与专业性机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和推动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海雪.我国城镇居家养老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0.

[2] 郭竟成.居家养老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社会保障研究,2010,(1).

第6篇:社区护理的主要特点范文

【关键词】社区心理卫生服务 素质 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8—0198—02

社区心理卫生服务是指以社区为单位,通过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及技术,来维护和促进广大居民心理健康的服务。大力开展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目的就在于提高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及异常行为的发生。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已经开展多年,虽然几乎所有的社区医生都认为开展心理卫生服务无论是从经济效益还是从社会效益来看,前景都十分乐观。但是,就目前开展情况来看,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存在很多不足。

当然影响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开展的因素有很多,如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几乎没有独立的心理卫生服务专科门诊,甚至没有一些必备的心理测量工具;社区居民对心理问题的认识误区,也是导致社区心理卫生服务没有得到重视反被疏远与冷落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心理卫生服务覆盖范围狭窄,开展方式单一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都使得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的开展举步维艰。

本文仅结合一案例探讨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人员的素质现状这一核心问题。

一 案例

李某,男,65岁,丧偶,某建筑公司副总,现已退休。退休后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出现失眠、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并有加重的趋势。在医院做了全面体检,大致正常,未发现其他生理异常,诊断为神经衰弱,给予镇静催眠类药物治疗,建议除药物治疗外,同时进行心理辅导,于是在家人陪伴下来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经过社区医生半年左右的咨询,不但症状未见好转,还出现食欲下降,体重减轻,有时早醒又卧床不起的状况。李某逐渐变得情绪不稳定,焦躁不安,常因琐事与家人发生争执,有时又独自流泪。社区医生曾多次与李某沟通但效果不佳。某次,李某在与女儿的激烈争吵后吞服了十几片安定片,后被紧急送往医院急救,经精神科医生诊断为抑郁症。

二 案例讨论与分析

1.抑郁症的相关知识

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资料显示:“到2020年,老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癌症的第二大人类杀手,而将有50%到70%的老年人由于患有老年抑郁症而自杀。”抑郁症是以心境情感的持续低落为基本特征的精神疾病,其主要特点是:持久的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和伴随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

如果抑郁症不能得到及时、恰当的排遣,将会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甚至如同案例中的李某出现自杀想法和行为。因此,基层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人员应具备诊断、治疗常见心理问题,以及及时转介的能力。

2.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人员素质现状

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和服务能力在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中至关重要。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初级医疗机构的精神卫生服务人员应具有临床评估、访谈、诊断和治疗、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基本的心理咨询、指导、提供支持、危机干预、精神健康教育,以及向更高级的精神卫生机构转介的能力。

但是,目前在我国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般只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以及结合社区居民个人情况在基本医疗活动中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并不能提供相对专业的心理卫生服务。这也与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人员数量少,专业能力参差不齐,缺乏对应的学习培养、就业实习等因素有关。很多从事社区心理服务工作的人员都是临床医学或护理学专业工作人员兼任,或是其他专业人员经过短期培训或纯粹自学而来,他们基本上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培训。结合案例中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与李某的对话(节选)来说明:

社区医生:最近这段时间怎么样,晚上睡眠情况有没有好转?

李某:还好转呢!没什么变化,也就那样吧!

社区医生:有时候人就是这样,心情不好,特别难受的时候就会钻牛角尖,甚至想到自杀,你有过那种感觉吗?(缺乏共情)

李某:(点头,眼睛湿润)嗯。

社区医生:(递上纸巾)能跟我说说当时的情况吗?(不恰当地处理情感宣泄)

李某:(闭上眼睛,身体颤抖)就是觉得活着没意思,还不如死了算了!

社区医生:你经常有这种想法还是只是偶尔出现?

李某:这段时间好像经常出现,实在太难受了,总觉得活到现在我成了儿女的负担了,一点用都没有。人老了,浑身都是病,就该一口气没了,解脱了!

社区医生:那你有过一些具体想法吗?关于自杀的。

李某:也没想过那么多,就觉得不如死了算了,要不就吃安眠药,要不就开煤气。

社区医生:你觉得这种想法你自己能控制吗?

李某:当时觉得心里很难受,其实一冲动也就做了!

社区医生:是啊,像你说的那种状态下,确实很容易做出不计后果的行为。因为这些想法和行为是在你生病状态下产生的,自我控制很难。其实,你也没必要想那么多,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多与大家交流慢慢就会好的。(未做出正确的危险性评估)

在这一段谈话中可以反映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在从业中存在的问题可分为两类。

第7篇:社区护理的主要特点范文

方法:选取本院 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20例急诊输液患者,根据是否进行沟通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1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是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还应用护患沟通技巧,对两组患者的焦虑因子、患者的满意率、人际关系敏感因子的得分以及护患纠纷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实验组患者焦虑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以及护患纠纷发生率明显要比对照组低;患者的满意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

结论:急诊患者输液护理中应用护患沟通技巧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够改善医患之间的关系,降低医患纠纷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急诊 输液护理 护患沟通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84-02

急诊科是医院对外服务的重要窗口之一[1]。急症患者主要特点就是发病急,病情危重,患者的心理状态比平常更难处理,这个时候如果处理的不当,会让患者的病情加重,还可能会引起护患之间的矛盾,影响医院正常的运行。妨碍其他患者的抢救,以及需要紧急抢救的患者,所以护士在面对这个情况更应当重视护理的技巧,加强与患者直接的沟通,确保急诊科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减少患者之间纠纷的发生。本院急诊输液室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语言沟通技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 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20例急诊输液患者,其中实验组110例,男60例,女50例,年龄18-69岁,平均(45.26)岁。对照组110例,其中男57例,女53例,年龄21-72岁,平均(46.34)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都是急诊输液室接受常规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对照组采用的是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护患沟通技巧[2]。沟通技巧主要包括如下几点:①注重仪容仪表,护士要给病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良好的印象能促进与患者直接的沟通,同时也是护理人员良好个人修养的展现。对患者要以真诚的微笑、热情的接待以及亲和的态度,这些能有效的消除患者的恐惧感与紧张心理,能使病人更加主动配合接受治疗,还能达到降低注射后疼痛感的效果[3]。②充分尊重病人,避免对患者使用刺激性语言。在呼唤病人接受治疗的时候可以采用恰当的称呼,态度不好或者直接呼喊编号会让患者感觉自己不被重视,觉得医院没有人情味,所以在呼叫的时候可以直接喊姓名或者尊称。如果患者多次到医院接受输液治疗,应当尽可能的记住病人的姓名,这样能提高病人满意度。③充分掌握沟通技巧。在与患者沟通的时候,应当掌握好沟通的具体时机;并根据患者的一些个性特征来选择适合患者的语言方式;尽可能的对患者使用一些鼓励与安慰的语言;同时丰富自身的知识面,促进与不同行业的患者进行沟通[4]。④注意非语言沟通技巧的应用,对患者要以坦荡、鼓励性的眼神去看待;在肢体语言上要多使用安抚性的动作,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在患者主诉的时候要用心聆听,不要打断患者说话,让患者觉得自己受到足够的重视。⑤面对出现焦虑等负性情绪的患者的时候,还应当积极主动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让患者正确的接受治疗。

1.3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 测评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和焦虑因子的得分,焦虑因子主要用来评价患者在接受治疗的时候,是否出现易怒、烦躁、紧张以及不安等不良情绪,得分越高,就说明患者的焦虑情绪越重;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主要是用来评价患者与护理人员在沟通的过程中,患者是否是因护理人员的沟通方式不好而出现退缩、心神不安等现象,得分越高,就说明患者与护理人员在沟通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也就越多;第二是患者纠纷的发生率以及患者的满意率,通过调查的形式分析纠纷的发生率与患者的满意率[5]。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 SPSS 13.0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实验组患者的人际敏感因子与焦虑因子的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良好的护患沟通方式能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让患者觉得更加有安全感与信任感,要取得好的护理效果,必须要采用好的护理技巧。急诊患者输液护理中护患沟通技巧,能促进患者与护理人员的沟通,为护理人员取得患者的信任提供了有力保障[6]。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沟通的时候一方面要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减轻患者的病痛感受,另一方法还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工作性质以及关心的内容(如有些病人关心孩子的教育等)这样能让患者对疾病更加的了解,也能让患者更加有信心战胜疾病。

在称呼患者的时候要尽可能的缩短与患者的距离,让患者感到亲切,改变以往直接喊编号的方法,可以换成大爷、先生、阿姨、小朋友等方法,尽可能的让患者感觉到自己被尊重,这样也能提高患者的满意率与减少护患的纠纷率。

对上述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本次对两组病人采取症状自评量表SCL-90 进行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与焦虑因子测评,通过对两项测评结果的对比我们发现,实验组在应用了护患沟通技巧后,病人与护理人员沟通过程的主观问题显著减少,这主要是因为应用护患沟通技巧后,病人在沟通过程中感到轻松而没有压抑感、愤怒感或者被轻视的感觉,实验组的病人的人际关系敏感因子要比对照组患者低很多。急诊输液病人中,有些病人的就诊经验较少,甚至有些病人是第一次接受输液治疗,在治疗前心理负担较重,会出现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通常引发这些负性情绪的原因多是由于病人害怕输液过程中发生意外,或者所用药物的副作用过大,或者治疗的痛感过于强烈等,因此在输液治疗前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极其重要。以沟通技巧进行有效沟通后,可充分了解病人的焦虑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应用护患沟通技巧,使病人在接受时不会因过度紧张而造成输液意外。从两组病人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得分来看,实验组应用了护患沟通技巧后,病人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与焦虑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的护患纠纷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率更是高达了91.8%。这充分的说明了沟通技巧的应用在急诊输液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岚,薛艳,俞秀艳.护患关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1(33):125-126

[2] 游丹丽.护患关系分析及改善护患关系的建议[J].中国疗养医学.2011,10(10):45-46

[3] 钟娟,谢小华.急诊输液护理中护患沟通技巧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9(17):59-60

[4] 刘丽娟.浅谈护患关系在精神科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1,8(16):147-148

第8篇:社区护理的主要特点范文

【关键词】新式剖宫产;术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332-02

剖宫产术是解除孕妇及胎儿危急状态的有效方法。因各种因素产妇自愿行剖宫产结束分娩的行为在增加,剖宫产率逐年上升,因而对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将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0月180例新式剖宫产术护理过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0例,年龄最大者38岁,最小者23岁,平均年龄26.4岁,平均住院日6~8天。

1.2 手术适应症 胎儿过大,不能自然分娩,母亲骨盆狭窄或畸形,胎儿宫内缺氧,短时间内不能阴道顺利分娩,母亲患有严重的妊娠合并症,高龄初产妇,有多次流产史等。.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由于剖宫产术是一种应激源,不仅是对产妇身体的一种刺激,而且是一种对产妇及家属的严重心理刺激,常引起产妇及家属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心理。表现为紧张、恐惧、烦躁、失眠、心跳加快、食欲不振、血压增高等,严重影响了手术的实施及母婴健康,针对此种情况,首先要建立好护患关系,这是取得心理护理成功的关键,还要做好宣教工作,向产妇及家属耐心解释新式剖宫产术前、术后有关注意事项,认真回答其提出的问题,关心体贴产妇,使产妇及家属了解手术过程,解除焦虑、恐惧心理,保证产妇以良好的心态去迎接手术[1]。

2.1.2 常规禁食 急症手术从决定手术时开始禁食,择期手术术前4h禁食,以防术中呕吐、窒息,术后恶心、腹胀。

2.1.3 测生命体征 听胎心音并记录,抽取血标本,查血型及交叉备血,作好青霉素等抗生素皮试,明确标记。

2.1.4 备皮导尿 备皮准备时应注意脐部清洁。常规外阴消毒后留置导尿,保持膀胱空虚。

2.2 术后护理

2.2.1 麻醉后护理 根据麻醉种类选择合适,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每30~60分钟测1次,4次平稳后4h 测量1次,并做好记录。观察液体滴入情况,有无渗漏或是否通畅,观察刀口敷料有无渗出液,覆盖是否良好[2]。

2.2.2 心理护理 手术后产妇心态各不相同,护理人员应细心观察,根据不同心理,给以指解释和安慰,使之以愉悦的心情早日康复。

2.2.3 补液和止痛护理 遵医嘱术后输液,补足水分,纠正脱水状态。尽量采用上肢静脉输液,因某些药物可刺激静脉壁诱发血栓形成,下肢静脉一旦损伤,容易血栓形成[3]。剖宫产术后,逐渐消退,腹部切口疼痛及子宫收缩可引起病人不适,此时为了让产妇更好地休息,遵医嘱给予止痛剂,并安慰病人,同时还可教会病人做深呼吸,分散其注意力等,以减轻疼痛,使病人感到舒适。

2.2.4 禁食护理 术后6h内禁食水,6h后可进食些温开水、小米汁等流质。排气前可食用粥、鲫鱼汤,鸡汤等流质,但忌食奶类、甜食。排气后可食用面条、馄饨等半流食。拔出尿管后病人可下床活动,再食用普通饮食。

2.2.5 注意观察阴道流血及子宫收缩情况 剖宫产子宫出血较多,流血量多,超过月经量时,要及时通知医生,明确原因,采取止血措施,遵医嘱应用宫缩剂[4]。

2.2.6 留置尿管护理 尿路感染临床多见,患者在住院期间,留置导尿是尿路感染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由于术中剥离膀胱、腹膜及麻醉作用,术后常规留置尿管,良好的护理措施是预防感染的重要环节,包括①每天新洁尔灭行2次会阴冲洗,保持外的清洁。②固定好尿管,保持尿袋位于膀胱平面下,防止逆行感染。③鼓励产妇多饮水,要达到200ml,使足够尿液将细菌冲出尿道,预防细菌上行膀胱。④注意观察尿色及时报告医生。尿管一般留置6~12h后拔掉,2~3h自行排尿,无血尿及尿路感染。

2.2.7 切口护理 防止腹部伤口裂开,在咳嗽、恶心、呕吐时应压住伤口两侧,防止缝线断裂。

2.2.8 功能锻炼护理 新式剖宫产手术时间短,用量小,腹部横切口张力小,去枕平卧6h后可行半卧位,有利恶露排出[5]。术后双脚恢复知觉,就应该进行肢体活动,24小时后应该练习翻身、坐起,并下床慢慢活动,当导尿管拔除后应多走动,鼓励并协助产妇上下肢肌肉做些收放动作,可促进血液流动,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促进肠道段活动,防止肠粘连发生。

2.2.9 饮食护理 新式剖宫产术后不需禁食水,早期可采用多次、少量、流质饮食,根据肠蠕动恢复情况,酌情增加饮食量。选用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等高热量的食物,多喝鱼汤、猪蹄汤等,注意饮食品种多样性。此外多摄取纤维素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3 体会

新术式采用以色列Stark医生的开腹方法和对子宫切口的处理方法,并适当加以改进,其主要特点为:以撕拉法开腹,钝性分离为主,这样可充分保证了腹壁组织中血管和神经完好;娩出胎儿后,快速断脐,立即向胎盘端脐静脉注入催产素20u,这样不仅加速了胎盘剥离,而且加快了胎盘附着面的血窦闭合,使子宫腔出血减少;单纯连续缝合浆膜层,可避免子宫切口的粗糙面直接于盆腔,一方面减少了盆腔粘连的发生,另一方面能避免宫腔内的恶露经过子宫切缘的缝隙进入腹腔,以致腹腔的感染和粘连。

在医学技术飞速发达的现代社会,剖宫产手术还是具有较高的风险,但剖宫产率仍然是年年呈上升的趋势。即使是新式剖宫产手术,毕竟是其创面大,容易引发羊水栓塞,重者危机产妇的生命。剖宫产手术引发感染的几率也相对较高,即使没有发生手术意外,由于创伤面较大,产妇身体机能的恢复也是需要较长的时间,其风险性是不能忽视的[6]。随着剖宫产手术比例的急剧飙升,剖宫产术后的护理工作则时不我待。

综合上述对新式剖宫产术的护理体会,深刻认识到此项技术有利于保障围产期母婴安全、减轻产妇痛苦,提高治愈率,缩短住院时间,使产妇在各项护理中真正获得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韩枫,剖宫产术中温馨护理的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215

[2] 李洪雁,杨慧芹,陈仁芝,围剖宫产术护理服务流程的改进与管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9,25:92

[3] 周红,影响护士与产妇沟通的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04,18(5):813-814

[4] 邹兴碧,剖宫产术后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4(21):1967.

第9篇:社区护理的主要特点范文

关键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糖尿病;围手术期;护理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主要常见于运动员和中老年人,是一种典型的关节软骨损伤,主要是由于膝关节受到过度磨损而出现的,其主要特点是反复发作的关节活动障碍、关节肿胀、晨僵、关节疼痛,而35.7%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会合并有糖尿病病史。合理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是避免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手术风险的关键所在。本院自2010年3月到2012年3月共收治了2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现就其围手术期护理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临床资料

抽取选取2010年3月到2012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10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男74例,女26例,平均年龄为35.76±1.18岁,年龄在15~50岁之间,均为Ⅱ型糖尿病。

1.2 围手术期护理

(1)术前护理

护士应该密切观察患者呼吸,观察其呼吸深度、呼吸节律和呼吸频率,四肢末梢及口唇有无发绀,鼻翼是否扇动,颈部有无增粗,以确保无创呼吸机的各项参数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倘若患者出现了呼吸机呼吸与自主呼吸不同步、烦躁不安的情绪时,护士应该严格监控患者的血常规指标、血生化指标、血气分析指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出入量、体温、呼吸、心率、神志等,适当调节患者的通气量大小,如果发现患者出现呼吸道痰液堵塞的现象,护理人员应该在第一时间为患者将呼吸道堵塞的痰液清除感觉,以确保其呼吸通畅[6]。同时,应该对患者的主诉进行认真听取,同时对患者的症状进行仔细地观察,如呼吸脉搏加快、血压升高、出汗、痛苦面容等,以此来评估患者镇痛效果如何,疼痛是否加重或者减轻。一旦发现患者的疼痛较为明显、较为严重,那么应该定时给药,特别是第1次给药后,应该对患者的动态变化和反应进行密切观察,以便确定其用药剂量。观察其身体状况、体形、肢体活动情况,血管充盈情况等,并对其心理状况及病情予以评估,告知患者术前术中注意事项,解除手术顾虑,安心休息,迎接手术。

(2)胰岛素治疗的护理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糖尿病患者多有应急状态(象发热,感染,恶心呕吐)或者危险状态如酮症酸中毒,应该采取胰岛素注射来进行强化降糖治疗。按照患者体重的10%来补充生理盐水,在最初的2~3h之内快速滴注2000ml的生理盐水,如果周围循环衰竭出现改善,那么每隔6~8h之内补液1000ml,个别患者的补液量可达8000ml,对于持续不恢复、且有休克现象的患者,为了有效地提高血容量,可以给予血浆。首先注入0.1 U/kg胰岛素,然后测尿常规和血糖的频率为每1~2小时一次,胰岛素用量的调整按照患者的血糖下降情况精细。如果患者的血糖含量没有出现较大的下降,那么说明患者对于胰岛素敏感性很低,那么应该增加注入量,使之达到双倍;如果患者血糖平均下降3.9~5.6 mmol/L[5],或者下降幅度过大,达到了治疗前的30%,那么滴注速度可以维持不变,酌情给予100~200ml 含量为5%的碳酸氢钠。应该根据患者的肾功能、尿量、血钾情况来进行补钾,给予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预备进食者在三餐前,应该在皮下位置来注射胰岛素,对于神志清醒患者,护理人员应该鼓励他们多饮水。

(3)加强生活护理

手术患者术前大部分是卧床或行动不变的,因此做好生活护理尤为重要。病房内要保持清洁、整齐、安静、温湿度适宜。加强晨晚间的护理,采用湿扫法清洁并整理床单元,必要时更换。手术、行动不便或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协助漱口、洗脸、洗手、擦背、梳头喂饭。对生活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的病人协助翻身、拍背、功能锻炼。在晨晚间护理过程中要做到一问候、二查看、三护理、四宣教。问候中亲近病人,查看病人病情有无异常,各种管道是否通畅,有无安全隐患。护理病人使其感到舒适,心情愉快,在护理过程中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8]。

(4)心理护理

围手术期护理过程中较为关键的部分之一就是心理护理,尽管医院规章制度上并没有明确要求应该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也没有较为规范化的操作规范。但是基于我们多年的护理经验来看,心理护理对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手术后至康复阶段而言极为重要。

2.结果

20例患者经过上述围手术期护理之后,显效(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减轻)16例(80%),有效(症状有所减轻)4例(20%),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改善)0例(0%),总有效率100%。

3.讨论

只有运用科学的护理方法,建立健全的各项制度,严把护理质量关,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转变服务观念,善于发现潜在问题,切实做到“以病人为中心”,才能提高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愈率,才能够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 周绚丽.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糖尿病20例围术期护理[J].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1(07):120-124.

[2] 贾明霞,卢志慧. 对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探讨与体会[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2009(19):109-114.

[3] 任健华,李小妍. 老年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J]. 右江医学. 2008(04):120-125.

[4] 李美兰. 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伴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J]. 吉林医学. 2007(03):13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