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范文

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

第1篇: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范文

一、研究独立学院人力资源规划的意义

(一)转制及“转设”背景下提升学院应变能力所需。独立学院内外环境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如国家有关的教育政策法规的变化、市场人力资源供求的变化、投资方与投资资金的不稳定性、招生政策的变化、学生生源的变化、在校生人数的变化、教职工流动率、人才培养方案的变化等。在这急剧变动的环境里,战略柔性成为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增加学院战略柔性呢?美国学者哈里根认为,唯一的办法是“做好准备”。表现卓越的企业总是将选择合适的人作为第一要务,他们坚信“如果是从‘选人’而不是从‘做事’开始的话,就更加容易适应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为组织做好人员上的准备是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任务,也是提升组织战略柔性的根本保障。

国外学者研究认为,企业的目标最终将通过其最有价值的资源——员工来实现,也就是说,人力资源在任何组织中都是最有价值的资源。通过学院的人力资源规划,可以充分发挥独立学院的第一资源即人力资源的作用,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教师队伍,拥有高学历、高职称、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学缘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优秀师资队伍。优质的人力资源对于在动态环境中提升独立学院环境的适应性起着重要作用。

(二)实现学院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学院内部各种因素也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着的,人力资源自身更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人员流出(离退休、自然减员、调动、开除、离职等现象)会导致员工的减少,其中尤其是学院内部的人员构成中青年教师、青年教辅人员占很大的比例。由于学院存在工资福利体系残缺、科研环境差、片面的用人观以及个人在学院发展受限等的原因,青年教职工们在工作中更多考虑自身利益,不关心教学质量,不关心学院的长远发展,仅仅把这里当作个人发展的一个跳板,独立学院人才流失严重。同时,招聘新人员会导致员工的增加。在学院内部进行的轮岗、提升、职称评定、免职处罚等会导致人员结构的改变。

学院通过人力资源规划,可以认清学院人力资源现状,了解人事动态,并对学院未来人力资源需求供给做出预测,分析供求的差异,为达到学院在动态环境中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的大体平衡而采取适当的手段调整供求差异。学院的人力资源规划也是教职工自身的人力资源规划,教职工可以了解自身在学院现在和未来工作中的适用性,明确自身素质与学校目标和要求的差距,从而促使其积极寻求提高自身水平的途径,使其在不断的努力中得到成长。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相关概念界定。独立学院:按照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转发[2003]8号)文件的规定,是专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

黄英(2011)《YS学院人力资源规划研究》提出:“独立学院人力资源规划是指根据独立学院的目标发展战略、办学特色、培养方案及学院内外部的环境,来预测环境变化对学院未来发展目标任务的要求。在完成目标任务和满足要求的过程中,分析学院在未来教学、科研、管理中对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状况,从而制定相应的政策与保障措施,以确保学院能拥有一定质量和必要数量的人力资源,并使学院与教职工的长期利益保持一致并得到发展。”

(二)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人力资源规划的研究时间比较长,发展也较成熟。美国着名的人力资源专家JameSWalker认为,20世纪90年代的人力资源规划已经开始与人力资源战略联系起来,人力资源规划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将合适的人配置到合适的岗位,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共同目标,通过合理的规划,组织能够吸引、培养并开发人才来应对组织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同时组织给个人提供实实在在的令人满意的职业发展机会。

进入21世纪,从战略的高度审视高校的人力资源规划成为共识,并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运用。玛格丽特皇后大学、华盛顿大学、西澳大利亚大学是英语国家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实施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的大学。英国的玛格丽特皇后大学编制了《从2007年到2012年的人力资源规划》,以教师能力发展作为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理念形成了与学校发展战略一致的人力资源规划模型;美国华盛顿大学编制了《华盛顿大学劳动力与职业发展和规划》,以学校发展作为人力资源规划的理念是以学校整体战略性发展为目标的人力资源规划模型;西澳大利亚大学制定了《西澳大利亚大学2009~2014年人力资源规划和实施计划》,以组织文化为导向的人力资源规划理念建立了一种学习型组织的人力资源规划模型。三所高校人力资源规划的理念和模式各不相同,但是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的发展。(三)国内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关于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人力资源现状分析、问题及对策、激励体制等的研究,但研究工作不系统,对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和新机制、新模式的内涵把握不够,并且很少从规划的角度对人力资源进行研究。从实践角度来看,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在企业中是相对比较发达的,而在行政单位则是相对比较滞后的。

1、独立学院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特征的研究。有学者提出:挂靠高校的体制改革的超编富余人员、竞聘落选人员的消化收容,独立学院的人力资源的包袱是越来越重;培养目标的差异,母体高校的教师配备并不能完全适应独立学院的社会化教学要求。

黄小英、黎君的《高校人才资源的隐性流失不容忽视》中提出高校教师隐性流失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师的收入比较低、分配中存在官本位以及过度的市场化等问题。

当前独立学院面临转制,王慧英(2014)的《独立学院转制后师资管理制度的重构》一文指出,独立学院转制后师资发展面临新挑战:教师队伍的大量人力缺失成为现实;优质教师资源的引进略显艰难,面临相关政策的重大调整。张峰、刘晨的《独立学院外聘教师管理的失范与规制》一文等认为当前独立学院外聘教师管理失范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招聘教师缺乏统一规划、独立学院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以及对相关规章制度执行不力等。

同时,学院正处于深化转型(由学术型向应用技术型转变)期,对教师质量要求提出新要求。杨学义的《高校教师资源配置模式研究》一文认为当前高校教师资源配置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在学科建设以及教师聘任制的管理方面,故当前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应该从学科建设、教师聘任实施全员聘任制以及全社会师资力量共享三个维度进行高校教师资源配置。郝曼的《独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一文指出:通过对目前独立学院的教师来源情况分析,得出容易导致独立学院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都处于“中间小两头大”的非正态分布状态,对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很不利。

2、战略性人力资源研究。着名学者丁维明在《从后台走到前台的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一文中,应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指出随着人事管理理念的变革,以人才测评、绩效评估和薪资激励制度等为核心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得以确立。与传统的人事管理相比,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具备动态与前瞻性的特征。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新的定位,实质就是从后台走到前台,使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上升为整个高校管理的核心。陈梦迁、李杰玲(2011)的《国外高校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的探析与启示》一文提出:一种理想的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必须把适应型理念和发展理念结合起来,通过合理的手段和技术建构高校人力资源规划,重视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执行控制评价和反馈等系统性过程。柳士顺(2007)的《基于战略柔性的人力资源规划》一文提出:“基于战略柔性的人员流程规划不仅依赖于既定的战略,而且还有依赖对未来的分析和判断,它不是一种静态的决策,而是一个随着战略执行要素的不断改变而调整的动态过程。”

三、小结

第2篇: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规划;企业战略;融合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02

人力资源规划就是对预测企业的人力资源的供应和需求,而且要使员工的供需能够达到一个平衡的这样的过程。一个既能给企业带来充足的员工资源,而且又能防止员工出现冗余的产生的这样一个规划是一项非常成功的人力资源规划。这是一个企业能够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一个基本保证,同时也是一个企业能够顺利经营的一个前提。因此人力资源规划这项规划对企业以及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的意义非常重大。

一、人力资源规划内涵

人力资源规划是公司为了保证能够实现自身公司的战略目标,根据内部以及外部的环境,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分析,判断以及预测人力资源的供需和缺口,并且制定相关的政策以及措施来吸纳,鼓励以及维系公司的人力资源的一个过程。换而言之,人力资源规划,它的核心内容就是人员配置的合理性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的优化组合。

(1)人力资源规划的工作分析

首先应该先明确每个工作岗位的职责,任务以及活动,这可以通过搜寻和收集关于此工作岗位的一些信息。通常一般的公司是用一份比较详细的工作说明书来规范员工的各种生产经营的活动。因此,这样才能有利于每个岗位能够发挥最大的功效,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生产量,最终能够使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得到增强。

(2)人力资源规划的招聘

一般来说,员工是各个公司相互竞争的对象。好的员工能够使生产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给企业提供非常优质的服务,使企业的成本得到降低,同时又增加了企业的价值。所以,选择和录取合格优秀的员工这个环节是企业能够在市场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的一个最重要环节。一般来说,大多数企业都非常重视对员工所进行招聘的方式,这样可以很快的挑选出最合适优秀的员工。例如,一些企业用公司里老员工向公司推荐新员工的方式招聘,这样既能帮企业快速的找到需要的员工,又能节省需要的一些费用。

(3)人力资源规划的培训

培训一般分为岗前培训与在岗培训。人力资源规划的岗前培训是对公司里的新员工进行相应的职业教育培训,使这些新员工具备相应的一些基本职业素质。而人力资源规划的在岗培训是跟公司员工的工作表现相结合的,进一步的开发以及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简而言之,优秀的培训能够使员工的生产效率得到相应的提高。当一个企业的员工的知识,技能以及技巧跟竞争对手不同时,它其实就是有竞争力的资源,是有竞争优势的,所以企业可以培养一些稀缺型的人力资源。

(4)人力资源规划的绩效考评

如果企业的员工因为缺乏能力所导致的一些绩效不足可以通过绩效考评来识别的,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一些改进绩效的方案,同时让员工的工作技能得到相应的提高。除此之外,对企业里表现优秀,绩效考评良好的员工,企业应该给予相应的加薪或者晋升这些方法来奖励,让企业的员工能够产生成就感以及他们的满足感,从而能够有更大的工作热情。所以这些能够给员工们带来绩效的增长,同时也能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实力。

(5)人力资源规划的激励

简而言之,激励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人需要的这样的一个满足的过程,员工的工作表现其实受情绪,态度与感情这些因素的影响很大,因此,这些员工在工作的时候所产生的这个满足感会跟工作绩效有直接的联系的。因为人的需求是多类型,多层次的,员工不仅在企业里收到物质奖励的鼓励,而且又能够收到各种各样的社会以及精神因素的鼓励。企业员工在企业内部的管理,其实,一个企业中人力资源的详细组织的过程就是员工的内部管理过程。要使员工的潜能能够充分的发挥,就要在工作过程中恰当的运用和组合企业员工的一些才能,这样的话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就有了很大的竞争优势了。所以,企业应该结合员工的自身情况,取用不同的一些激励方式,使这些员工能够满足自己的合理的需求,从而能够把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企业的业绩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目前一些企业运用轮换的工作方式来培训自己的员工,让员工担任不同的工作岗位,考察员工对这些职位的适应程度,将员工安排在能够发挥自身才能的工作岗位上。

(6)人力资源规划的薪酬和福利

影响竞争优势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上:薪酬、福利。一方面,当面对过高的劳动成本时,可是通过减少适当的薪酬以及福利来降低劳动成本,使企业能够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取得领先的成本的优势。然而在另一方面,如果企业拥有非常优秀的员工,应该要有适合的薪酬以及福利,这样才能够为企业留住优秀的员工,使自己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占一席之地。

(7)人力资源的保护

一般通过各种经济措施、技术措施、法律措施以及行政措施等来保护人力资源,使人力资源能够在开发,配置和生产以及使用这些方面提供一定的保护,让企业的员工能够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上来,为了能给企业带来利益,员工们一般都能付出额外的努力,同时对企业的一些战略目标的实现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8)人力资源规划的管理纠正

企业通过对人力资源战略的实践活动和效果的评估,及早的发现问题,然后再纠正错误,解决问题,这个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诊断。使企业战略能够跟人力资源战略能够保持相应的一致性,给企业的服务取得了竞争优势。

二、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1)企业战略包含了人力资源规划

企业的经营战略规划包含了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它的一部分,而且也是服务于企业经营战略的。人力资源计划、方式以及配置目标的确定是为了达成企业的经营战略而确定的,同时也牵引着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工作,最终它能决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方向。

(2)企业战略在前,人力资源规划在后

一般来说,都是确定了企业的组织战略目标以及计划后才开展人力资源规划的,因此,一个企业要有一个明确且思路明晰的经营战略规划及其价值链的核心业务规则,同时还要有比较完整的数据以及比较完善的管理通信系统,还有必不可少的对人力资源的内外环境的一个分析,这些都是人力资源规划的一个前提条件。

(3)企业战略的落地的载体是人力资源规划

企业战略的这个落地其实就是人力资源规划战略的价值的体现,基于战略的企业的员工核心专长和技能培训,满足了发展需求的人才的建设以及满足了组织的战略,这样也就确定了企业战略规划与企业业绩的必经之路就是人力资源规划。

三、确定人力资源规划战略和企业战略

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规划战略必须要相互匹配的。我们可以看的出来,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规划战略的这个匹配途径就是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规划战略是在企业未来情景的指导下,通过对企业的内部环境以及外部环境的分析,对企业如何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一个分析上一同制定的。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下,企业战略的这个实现途径就是人力资源规划战略,人力资源规划战略受到企业战略的一些影响,为企业战略所服务。在一些环境中,因为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人力资源,它们本身就有战略性资源地位,所以人力资源规划战略也就变成了企业战略的一个主体。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规划的这个匹配实际上是一个动态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收集信息,然后再分析信息,最后进行决策以及积极不断改变的一个过程。

企业战略它规划了一个企业的发展的前景,发展的策略以及发展的过程设计。然而人力资源规划战略就是企业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不同能力的人力资源正是具体企业战略所需要的。一个企业组织的生命周期是从创业开始,然后到企业的高速发展,再到企业的业务成熟以及企业的转型状态和到最后的产业退出,但是这些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则需要不同能力的管理人才。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企业没有必要被太多的跟人力资源规划有关的论述,内容这些好像比较深奥的表面所困惑,也不需要太多的去关注人力资源规划的这种理论知识。企业必须要从企业实际运用这个角度出发,通过对人力资源规划的实践的了解,把战略变成行动。可以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一个领先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宋向清.关键岗位空缺的危害及防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3(08).

[2]胡丽红.战略导向的人力资源规划[J].人力资源,2006(03).

[3]杨锡怀,冷克平,王江.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2).

第3篇: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企业 人力资源规划 原因 对策

通用电气公司前总裁杰克・韦尔奇认为,人才就是一切,有人才就是赢家,投资人才是最重要的投资。在“人”的作用被越来越重视的人本管理时代,人力资源是企业赢得竞争的重要资源,企业家不得不思考企业的人力资源如何促进企业的发展这一问题。

战略性人力资源概念的提出

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假如把我们最优秀的20名员工拿走,微软将变成一个无足轻重的公司。在竞争不断加剧的当今,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被提升到战略的层面,成为管理学科研究的一大热点。

要了解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就必须清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司战略的关系、战略性人力资源体系的具体内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事管理的区别(见表1)。战略性人力资源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系统,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强调通过人力资源的规划、政策及管理实践达到获得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配置的目的,强调人力资源与组织战略的匹配,强调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实现组织战略的灵活性,强调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战略性把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战略的地位,就是系统地将人与组织联系起来,建立统一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不当的原因分析

对人力资源规划思想上重视不够,认识上不够全面。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重点在于:明确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这三个方面要与具体的执行结合起来。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目标决定了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又为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制定具体的人员补充计划、人员使用计划、人员接替与晋升计划、教育培训计划、评估与激励计划、劳动关系计划、退休解聘计划等方面提供指导。广义上的人力资源规划包含了所有这些具体内容,而不仅仅是“招聘、薪酬、培训”等方面。

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企业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而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经理对此重视不够,在具体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又缺乏直线经理的有效配合。

公司战略目标不明确。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一些企业存在战略模糊,有的中层管理者认为战略是高层管理者的责任,而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中,其基础应是企业战略目标,以战略为指导,确保人力资源政策的正确性与有效性。因此,人力资源计划的前提是企业发展要有清晰的企业战略,其次才有执行层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比如人员需求计划、招聘计划、薪资计划等方面。而有些企业没有或者缺乏较明确的发展战略,对企业是走多元化战略还是创新战略,企业的工作重点是开拓市场、加强产品研发还是重在内部管理等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不可能有明确的规划,把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放在次要的位置上。

人力资源规划的调整跟不上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权变理论告诉我们,管理行为要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保持人力资源规划的灵活性正是权变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具体应用,它可以保证在环境出现某些变化时,各期计划能及时进行调节,从而加强人力资源规划的弹性。市场环境瞬息万变,人力资源部根据公司的年度发展战略制定出的本年度公司的人力资源规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若企业外部环境如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技术环境、文化环境等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中,相应地就会引起企业内部的战略目标、人力资源规划的连锁变化。

缺乏人力资源规划的专门技术人才。人力资源工作是一项非常独特的工作,对个人素质、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求都很高。但一些企业把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办公室事务性管理的一个方面,没有人力资源规划的专门人才,有的企业虽然成立了人力资源部,但其人员缺少公司发展所必须的视野,没有受过良好的培训,整体素质不高,缺少专业知识和技能。一位优秀的人力资源工作者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在处理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薪酬与福利、绩效管理和员工关系等事务上有悟性和实战经验,而不是单纯依靠原理、技术或数据处理等相对以理论为主导的工作。

企业实现战略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

企业要实现战略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从认识到观念到技术全方位的提升。

要认识到人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企业的愿景和战略的实现需要组织能力的支撑,而“人”是最主动的力量。在思想的变革、组织结构的确立、管理制度的健全,以及贯穿具体工作始终的选、用、育、留、识这几个方面,人力资源管理起到重要的作用。如何做好这几个方面的工作关键在于人,在于决策层、管理层。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应当与企业的战略相契合,并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功能的实现,促使组织绩效目标的实现。

情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在美国企业界的人事主管普遍认为“智商使人得以录用,而情商使人得以提升”。所谓情商即情感商数,是一个人感受、理解、控制、运用和表达自己及他人情感的能力,情商能力内容一般包括:自我觉察能力、情绪控制能力、自我激励能力、控制冲动的能力和人际公关能力。管理层是组织情感标准的设定者,其对组织中一般员工的精神状态拥有较大的影响力。有研究表明情商能够转化为利润、收入和成长性。领导者所拥有的各种特定能力,80%~90%都与情商有关,百事可乐和欧莱雅等著名公司已经开始对员工情商能力进行开发和培养。员工有清晰的自我认知能力,就能明确认知自己的价值观、人生方向和目标,进行恰当地自我定位,能够进行自我情绪控制,进而提升自我。

核心技术的掌握。要想实现战略性人力资源与企业战略的契合,笔者认为除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正确认识和较高素质的HR外,还要有必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尤其要掌握人力资源规划和以战略为目标的绩效管理技能。

首先是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又称为人力资源计划,是指企业根据发展战略目标与任务要求,进行相对科学预测,分析自身变化与环境变化情况,制定必要的策略与措施,以确保企业各阶段战略目标实现、人岗位最佳匹配和核心能力提升与实现。人力资源规划是链接战略与日常工作的桥梁。

人力资源总体目标包括:长期目标即建立并推广能力模型,大规模提升人员技能及素质,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员基础;中期目标即实现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提升总体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实现人力资源无纸化管理;短期目标即建立统一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平台(即员工关系、薪酬福利管理、绩效考核等),实现准确、快捷的人力资源数据统计,建立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必须考虑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如政府要求、经济状况、竞争性、劳动力的构成以及组织的定位;内部环境影响因素,如战略、目标、组织文化、工作的性质、工作群体以及领导的风格和经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绩效评价与管理;培训和开发;员工惩戒管理;人力资源的维护等。

第4篇: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范文

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内涵

所谓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指的是为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理论,通过不断地获得人力资源,对所获得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调控及开发,并给予他们报偿,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这个定义所揭示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内涵有如下几点:

第一,从开发的角度看,它不仅包括人力资源的智力开发,也包括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觉悟的提高;不仅包括人的现有能力的充分发挥也包括人的潜力的有效挖掘。

第二,从利用的角度看,它包括对人力资源的发现、鉴别、选择、分配和合理使用。

第三,从管理的角度看,它既包括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也包括人力资源的组织和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将成为现代管理的核心。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经典理论解析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并不断发展的,早期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主要是针对人的性质和人的行为而进行的,这些理论大致可以分为科学管理、行为科学、权变理论三大流派。随着民主意识的提高,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主要是针对人自身价值及其实现来进行的。

(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综述

1、科学管理流派

泰勒(FrederickW.Taylor)认为,只有用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替代传统的经验管理,才是实现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在其《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他系统的阐述了科学管理的思想。①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有效利用工时,提高工效;②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晋升;③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使工具、机器、材料标准化,并对作业环境标准化,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④实行具有激励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⑤管理和劳动分离。

科学管理理论首次运用了科学的工作分析方法,并提出了以金钱为主要激励要素的激励理论。然而,科学管理理论由于没有考虑员工的感受,仅仅把员工作为和机器设备一样的生产资料来对待,使员工开始对工作产生不满,从而影响了其激励效果的发挥。尽管科学管理及其相关理论由于时代的局限存在许多在今天看来是相当不合理的成分,但是,它第一次将科学管理的观念引入到人事管理中,揭示了人事管理和劳动生产率以及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说明通过有效的人事管理可以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和工作绩效,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目的。

2、行为科学流派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GeorgeEltonMyao)等人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霍桑试验的研究结果否定了传统管理理论的对于人的假设,表明了影响生产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外部工作条件,而是工人自身因素和被团体接受的融洽感和安全感。据此,梅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必须注意与正式组织保持平衡;③提高工人满意度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首要条件,高满意度来源于物质和精神两种需求的合理满足。

行为科学通过对个体、群体以及组织在工作中行为的研究,说明它们是如何影响个体、群体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生产绩效的。组织行为学的发展使人事管理中对个体的研究与管理,扩展到了对群体与组织的整体研究与管理,人事管理的实践也为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产生了一些当代激励理论,如麦克里兰(McClelland)的成就动机理论,亚当斯(Adams)的公平理论和弗罗姆(Vroom)的期望理论。它们对人事管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并且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

3、权变理论流派

弗雷德•菲德勒(FredE.Fiedler)提出了“权变领导理论”,开创了西方领导学理论的一个新阶段,使以往盛行的领导形态学理论研究转向了领导动态学研究的新轨道,对以后的管理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菲德勒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型,他认为任何领导形态均可能有效,其有效性完全取决于所处的环境是否适合。菲德勒相信影响领导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个体的基本领导风格。他认为领导风格是与生俱来的——你不可能改变你的风格去适应变化的情境。因此提高领导者的有效性实际上只有两条途径:替换领导者以适应环境、改变情境以适应领导者。

菲德勒模型强调为了使领导有效需要采取什么样的领导行为,而不是从领导者的素质出发强调应当具有什么样的行为,这为领导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方向。菲德勒模型表明,并不存在着一种绝对的最好的领导形态,企业领导者必须具有适应力,自行适应变化的情境。同时也提示管理层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领导者。菲德勒模型的效用已经得到大量研究的验证,虽然在模型的应用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LPC量表的分数不稳定,权变变量的确定比较困难等,但是菲德勒模型在实践中还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的。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新发展中的经典理论论述

1、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者、人力资本之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T•W•Schultz)系统、深刻地论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开创了人力资本研究的新领域。他的人力资本理论有五个主要观点:

第一:人力资本存在于人的身上,表现为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价值的总和。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劳动者的数量、质量以及劳动时间来度量。

第二:人力资本是投资形成的。投资渠道有五种,包括营养及医疗保健费用、学校教育费用、在职人员培训费用,择业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事成本和迁徙费用。

第三: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人力投资的增长无疑已经明显地提高了人们的工作质量,这些质量上的改进也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源泉。有能力的人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

第四: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佳的投资,人力投资的目是为了获得收益。

第五:人力资本投资的消费部分的实质是耐用性的,甚至比物质的耐用性消费品更加经久耐用。

在舒尔茨之后,又有加里•S•贝克、爱德华•丹尼森等人在继续深入研究人力资本理论,得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

第一,舒尔茨把教育作为生产过程的单独因素,而丹尼森则认为教育不是生产中的单独因素,是生产中人力因素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教育因素和教育投资指的是受正规教育年限的多少。

第三,“知识增进”是人力资本的组成部分。所谓人的“知识增进”,主要包括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质量和毕业后自学、进修所获得的知识;人的知识扩大的存量;知识应用延续时间的减少等。

第四,正规教育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只有其中的3/5在起作用。他认为各级教育程度就业者的工资差别,相对于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别,并非全部是教育因素的作用,教育只有3/5在人力资本中起作用,因为除教育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的作用,如天赋、才能、工作经验等因素。

2、职业生涯理论

美国的埃德加•施恩(EdgarSchein)教授立足于人生不同年龄段面临的问题和职业工作主要任务,将职业生涯分为9个阶段。

第一,成长、幻想、探索阶段;第二,进入工作世界;第三,基础培训;第四,早期职业的正式成员资格;第五,职业中期;第六,职业中期危险阶段。;第七,职业后期;第八,衰退和离职阶段;第九,离开组织或职业—退休。

埃德加•施恩认为,职业规划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地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施恩还说,随着一个人对自己越来越了解,这个人就会越来越明显地形成一个占主要地位的职业锚。所谓职业锚就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或她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施恩根据自己对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的研究,提出了以下五种职业锚:技术型、管理型、创造型、自由独立型、安全型。

正如许多其它分类一样,以上的分类并无好坏之分,之所以将其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并据此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设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三、人力资源开发与战略规划

人力资源开发与战略规划是对未来人员的需求和供给之间可能差异的分析,在预测未来的组织任务和环境对组织要求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和满足这些要求而提供人员的管理过程,实质上就是在保持组织与员工个人利益相平衡的条件下,使组织拥有与工作任务相称的人力。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企业发展战略并结合部门的具体目标来制定。

(一)制定完整的规划与开发计划

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按时间可分为中长期计划、年度计划、季度计划;按范围可分为公司总体规划、开发与部门规划。

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规划应该包括总计划、职务编制计划、人员配置计划、人员需求计划、人员供给计划、教育培训计划、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调整计划、投资预算等。一般的人力资源规划可以只包括人员配置这方面的计划,即人员增长、人员补充、人员调配和员工离职等方面的计划。

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总计划:人力资源总计划陈述人力资源计划的总原则、总方针、总目标。

2、职务编制计划:陈述企业的组织结构、职务设置、职务描述和职务资格要求等内容。

3、人员配置计划:人员配置计划陈述企业每个职务的人员数量,人员的职务变动,职务人员空缺数量等。

4、人员需求计划:通过总计划、职务编制计划、人员配置计划可以得出人员需求计划。需求计划中应陈述需要的职务名称、人员数量、希望到岗时间等。

5、人员供给计划:人员供给计划是人员需求计划的对策性计划。主要陈述人员供给的方式、人员内部流动政策、人员外部流动政策、人员获取途径和获取实施计划等。

6、教育培训计划:包括教育培训需求、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考核等内容。

7、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调整计划:计划中明确计划期内的人力资源政策的调整原因、调整步骤和调整范围等。

8、投资预算:上述各项计划的费用预算。

(二)制定稳定和灵活统一的人才战略规划与开发对策

一般的人力资源开发与战略规划还要同时注意其战略规划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必须是企业整体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人力资源战略就是联系企业整体战略和具体人力资源活动的一座桥梁。

1、企业内部的经营方向和经营目标

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是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针对企业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需要制定不同的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的初创期和成长期需要制定人员扩张的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这个时期的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内容和目标是为了企业的壮大和发展;在企业转型期则需要制定战略性的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在这个时期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特别要明确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重点要考虑的是企业未来是增员还是减员等;另一方面,还要求企业管理层和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具有长远目标和宽阔的胸襟,从企业长远发展大局出发,协调好劳资关系,做好企业的人才再造的培植接班人的工作;在企业的稳定发展期则需要一个稳健的人力资源规划,其主要内容更多考虑的是以公司稳定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的,当然这个时期也可考虑人员淘汰方面的人力资源规划,以便为未来企业的再造期做好准备;在企业的再造期,可以再次制定人员扩张的人力资源规划,主要考虑的是人员招聘方面。

2、企业的外部因素

主要考虑的是地域因素对人才引进方面的影响。尽管目前出于各地投资环境的改善,薪资的提高,人才的分布在地域方面有离散的趋势,但不可否认的是沿海及中心城市对人员的吸引仍然具有很强的影响。所以在制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规划时,需要重点考虑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对企业人员扩张的影响。

当然,对于地域占据优势的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开发与规划方面的工作时,则需要考虑一些本地人力资源政策环境的变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影响,这包括国家对于人力资源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对于人才的各种措施,如国家各种经济法规的实施,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家以及地方对于人力资源和人才的各种政策规定等等。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必定影响企业内部的整体经营环境,从而使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政策也应该随着有所变动。

在制定人力资源开发与规划时,要特别考虑到动态这一因素,而不能简单地将人力资源规划理解为静止的数据收集和一劳永逸不变的应用。规划的制定要考虑时间、环境以及数量等因素。而这些都是会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3、建立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有全面资源管理的思想,对业务流程非常清晰,才能明白棘手的问题可能出现在哪个环节,再去有重点地建立起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并通过这一体系,将企业政策、管理、培训教育等内容传递给企业管理者与员工。这一体系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①培训开发体系。

②绩效管理体系。

③建立激励体系,保障员工长期利益。

④引入或开发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

4、确保企业人力资源保障

企业的人力资源保障问题是人力资源计划中应解决的核心问题。它包括人员的流入预测、流出预测、人员的内部流动预测、社会人力资源供给状况分析、人员流动的损益分析等。人力资源预测应注意的方面:

①企业人力资源政策在稳定员工上所起的作用。

②市场上人力资源的供求状况和发展趋势。

③本行业其它企业的人力资源。

④本行业其它公司的人力资源概况。

⑤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人力资源需求趋势。

⑥本行业的人力资源供给趋势。

⑦企业的人员流动率及原因。

⑧企业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状况。

⑨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状况。

只有有效地保证了对企业的人力资源供给,才可能去进行更深层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第5篇: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饭店集团;人力资源

一.相关理论概念

(一)人力资源管理

对人的管理在经历了劳动管理阶段、雇佣管理阶段、人事管理阶段后发展到现在的人力资源管理阶段。巴克、比尔、莱文和舒勒等人在德鲁克之后对人力资源管理内涵作了进一步阐释,指出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人员所具有的一种广泛意义的普通管理职能,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对于组织的成功来讲,与其他管理职能如会计、生产、营销等一样是至关重要的,其目的是为了对工作场所的个体进行适当的管理,具体包括:理解、维持、开发、利用和协调一致。

(二)饭店集团人力资源管理

饭店集团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根据饭店集团发展的战略要求,通过有计划的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更好的促进生产效率,工作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进而推动整个饭店集团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饭店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帮助饭店集团提高员工满意度、提高顾客满意度、帮助企业外塑形象、帮助企业生存、成长、直至基业长青。

三.饭店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原则

(一)以人为本——仁爱精神

创造以人为本的环境,尊重人性,开发人性,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以德为先——义制利思想

荀子对人才的使用提出了重德思想“论德而定次,重能而授官”。提倡成长中的自我完善,强调道德激励,激发事业心,培植进取精神。

(三)以和为贵——整体原则

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开发团队工作。

(四)以无为有为——道为规则

寻求个人成长规律,提供一切合适的途径使员工生涯得到开发,使每一位员工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特定的作用。

四.饭店集团人力资源管理总部与实体成员功能定位

(一)饭店集团总部人力资源管理功能定位

1.监管中心

有效的监管是各项政策得以顺利实施的保证。作为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的总控,集团总部的重要任务是做好集团各项人力资源工作的监督与管理。

2.服务中心

总部人力资源部门需要起到以下作用:培养核心人才、后备人才;搭建交流平台,总部人力资源部门要提供一个共享知识和交流信息的平台;建设企业文化,集团总部通过一个统一、鲜明和符合集团实际的人力资源理念、政策和战略,来培养和塑造一个和谐、统一的集团企业文化氛围。

(二)饭店集团实体成员人力资源管理功能定位

实体成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为集团人力资源工作的实施中心。实体成员执行集团总部制定的各项政策,确保各规章制度的应用。进行实体日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部署、督导、检查考核工作,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推进与人力资源运营体系的日常高效运作。

五.饭店集团人力资源管理总部与实体成员权责划分

(一)总部职责权限

1.人力资源规划:制定集团年度人力资源规划并推动执行;下达实体成员人力资源发展重点要求;审核实体成员人力资源计划;制定实体成员高级人才规划。2.招聘:制定统一招聘计划、招聘制度、流程;公司核心成员的招聘、调配。3.培训与开发:确定整体培训策略;制定集团核心人员培养与开发计划;制定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审核实体成员人才培养和开发计划。4.绩效考核:制定集团绩效管理政策、制度、流程;进行核心人员绩效考核;监督实体成员绩效管理制度的执行。5.薪酬福利:制定集团的薪酬福利政策并监督执行;审批实体公司薪酬福利预算及方案。6.员工激励:制定集团人员激励总体计划;进行核心人员激励实施;监督实体成员激励政策的执行。7.员工关系管理:对集团核心人员及总部人员的员工关系进行管理;处理相关的各种矛盾纠纷。

(二)实体成员职责权限

1.人力资源规划:在集团人力资源规划指导下,制定自身人力资源规划;提交本实体年度人力资源需求计划。2.招聘:执行招聘制度、流程;基层员工招聘的执行并报集团备案。3.培训与开发:搜集整理培训需求;制定实体成员的培训计划经批准后组织实施。4.绩效考核:组织本实体员工的绩效考核、收集数据;统计考核结果上报。5.薪酬福利:制定本实体薪酬福利预算及调整方案;进行薪酬福利核算;制定月度报表。6.员工激励:制定实体内部人员激励计划经审批后进行实施。7.员工关系管理:管理实体内部人员的员工关系各档案,并报总部人力资源部门备案;处理实体员工纠纷;做好实体员工沟通工作。

参考文献:

[1]储节旺.人力资源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迈克尔·普尔,马尔科姆·沃纳.人力资源管理手册[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3]周春华. 基于总部价值创造的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模式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交通大学,2009

第6篇: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柔性管理;刚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一、引言

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优势。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要求,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使员工自觉自愿地把自己的知识、才能贡献给组织,与组织保持高度的认同感,传统的刚性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这一需要。与此同时,组织管理在经历了行为科学、系统理论、决策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等过渡性演变之后,也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柔性管理。柔性管理以其灵活的管理方式,高效的管理效率,成为目前组织管理的新趋势。所以,重视柔性管理模式的运用,对实现组织目标和员工自身价值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柔性管理模式的产生:从刚性到柔性

现代管理模式经历了从刚性到柔性的一个很漫长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传统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简单、层级为特征的刚性管理,是以控制、规章制度、惩罚为手段,管、卡、压等强制性色彩颇浓。这种刚性管理建立在不尊重人的个性,不顺应人行为规律的基础之上,将人看做“经济人”、“机器的附件”,被称为“泰罗制”管理。在管理理念上,管理者着重强调组织的权威性、等级性、执行性,以及各种行为的规范性,而忽视了人的情感、个性、欲望、能力等因素的作用;在管理手段上,习惯用行政手段推动工作,按“长官意志”办事,领导怎么讲,下面怎么做;在管理方式上,管理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管理者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来约束员工,强制要求员工服从而忽视了横向沟通与合作。这种管理方式严重影响了员工自觉性的发挥。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更加符合时展的管理模式在时代的要求背景下产生,那就是柔性管理模式。柔性管理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丰田汽车制造系统,柔性制造是针对大机器生产时代泰勒制(刚性生产)提出来的,它适应于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是应对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而出现的。柔性一词起源于拉丁文,意思是可弯曲或可调整,内涵包括弹性、适应和响应等。在组织中柔性是指组织响应动态环境的变化要求,快速调整资源采取行动的能力。随着柔性内涵不断丰富及人力资源理论的融入,使柔性管理逐步演变成与刚性管理相对应的一系列管理模式的通称。柔性管理除了强调灵活多变,还强调以人为中心,以人性化为标志依据共同价值观和精神文化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其最大的特点在于不是依靠权力和影响力,而是依赖于员工的心理过程,依靠人性解放、权力平等、民主管理、从内心生出来激发每个员工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使每个员工能真正做到心情舒畅、不遗余力地为组织的发展而不断开拓创新。这与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用制度约束员工的刚性管理完全相反,

柔性管理模式的出现,是组织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它弥补了刚性管理的不足,具有内在驱动、持久影响、有效激励及迅速适应的四大优势。内在驱动是指,柔性管理不是主要依靠权力影响或行政命令,而是依赖员工心理反映,依靠人性解放、权力平等、民主管理,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员工的内在潜力。持久影响主要表现为在柔性管理中要把各种管理规定转变为员工内心的自愿承诺,并最终将这种内心承诺转变为员工的自觉行动。这一转化过程需要组织进行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有效激励是指,自我实现需求作为员工的高层次需求,只要合理运用,将具有比刚性管理更有效的激励作用。人力资源柔性管理的迅速适应性主要表现在适应环境变化的及时性和应对能力方面。即它不仅具有及时发现环境变化的能力,还具有坚强和韧性的特点,能积极应对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种影响。

三、柔性管理模式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

柔性管理模式是众多管理模式中的最优选择,也是适应信息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的需要,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一是适应外部变化的需要。柔性管理强调跳跃和变化、速度和反应、灵敏与弹性,这种管理方式给员工充分的自由,从而极大地激发员工极积性、创造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能够根据周围的环境变化灵活反应,迅速行动、避开威胁、改变策略,同时还含有坚强、韧性、忍受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能力。二是整合竞争优势的需要。柔性管理注重平等和尊重、创造和直觉、主动和文化、远见和价值控制,它依据信息共享、虚拟整合、竞争性合作、差异性互补、虚拟实践社团等,实现知识由隐到显的转化,创造竞争优势。三是调整组织关系的需要。随着人力资源已成为组织中的决定性的战略性资源,组织与员工之间、组织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原来的强制与命令将越来越难以奏效,管理者的权威越来越难以凭借权力来维系,双方的关系由原来的雇佣关系转变成了现在的合作关系,传统的层级制组织关系以难以满足这一需要。四是提高管理效率的需要。柔性管理方式由原来的多层管理转变成了扁平管理方式,由于对每个员工的要求有不同,这样可以给每个员工或每个团队获得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独立履行职责的权利,避免管理层多而出现层层汇报,耽误时机。从而达到“人尽其才”的效果。五是弥补刚性管理不足的需要。柔性管理可以把人情和人性融合到管理中去,避免出现硬(刚)性管理背后的人情关系。通过柔性管理可以促进员工相互之间沟通亲睦,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通过柔性管理可以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使员工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由于柔性管理具有独特的适应性,柔性,协调性、竞争优势,因此在现代管理实践中,对人力资源实施柔性管理已经势在必行。

四、运用柔性管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都是依照传统的刚性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其组织呈现为层级制,缺点是管理成本高昂,信息流转不畅,难以调动下属积极性,容易造成家长制和依附性上下级关系。运用柔性管理,则能够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具体做法是:首先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规划,然后不断适时调整人力资源激励与调配,建立健全薪资福利制度,还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不断完善用人机制。

(一)运用柔性模式,做好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规划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人事制度安排背后的价值冲突性、或者说多样化的利益群体之间妥协和利益调整过程的影响性,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规划实施起来十分复杂。一方面,人力资源规划制定者与部门主管一起编制预算使其与人事政策相符,从这个角度看,人力资源规划充当参谋角色;另一方面,行政主管和人力资源部门即刻就该项工作的人员供求、职位分配、薪酬设计、招募培训等编制成未来的预算并提交上级部门,从而承担着直线管理角色。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做到以财务管理为核心,重视绩效管理,加强核心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员工失业风险、健康福利的管理,以降低人员流失和保险损失,促进整个部门的稳定运行和发展。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与运作,基本确立了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现有人力资源状况等因素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原则,并在具体操作层面提出科学化建议,但仍然存在诸如缺乏配套管理制度等问题,需要引进长效规划机制,逐步建立起一套与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特点相互协调的人力资源规划管理机制。

(二)构建柔性化组织结构

行政事业单位是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其主要特点是组织管理层次较多,信息传递时间较长,组织决策反应速度较为缓慢,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较差,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也往往因为层级较多而产生信息过滤和失真的问题。而柔性化组织结构则是以信息有效传递和市场快速反应能力的提升为核心的,其主要是以网络型的扁平化组织结构为主,管理层次较少,从而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信息传递效率,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使企业的市场反应更为迅捷。具体做法是,可以以工作任务为纽带,建立临时合作团队或合作联盟,当工作任务完成或终结时,组织自行分离解体。

(三)制定柔性的考核和薪酬体系

传统行政事业单位采用的过程管理模式导致了,上级担当下级的助手,把大量的精力都浪费到了本属于下级工作范围的具体事务上,柔性管理采用的是目标管理,使上下级之间能够做到分工明确、目标清晰、即使员工有充分的发挥空间施展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又便于上级主管对下级员工进行有效管理和绩效考核。在薪酬方面,首先,管理者要能够使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方式,在组织内部制定一套方式多样、方便灵活的柔性激励机制,根据员工的偏好及时进行奖惩。其次,管理者也要能够根据员工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制定出一套合理的报酬体系。员工作为单位效益的创造者,要能够和管理者共享发展成果,共同参与到对单位剩余价值的分配活动中去。

(四)建立柔性的人才培养和开发计划

单位要在尊重人的独立性和个性基础上,加大对人才的培养,积极培训教育和开发员工的潜能,使其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各式各样的技能培训,不仅能够提高员工的素质,也能给企业带来很好的收益。这种柔性的培养和开发人才资源,可以使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首先,健全的岗位分析和流程设计,能够让企业找到适合自己企业的人才,也能够让企业内部的人才得到最大发挥。其次,企业要为管理者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深造机会,使管理者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业务能力,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从而使他们能够自觉自愿地为完成企业目标而奉献自身的力量,作出自己的贡献。

(五)营造良好的柔性管理文化意识氛围

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柔性管理意识。要能够树立“管理就是服务”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在对员工特长以及人格特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将其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使其有更为广阔的空间施展才能。要在单位中营造人文关怀氛围,在员工的身心健康、职称晋升、业务培训、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做出努力,使员工有较强的归属感。在进行决策和政策执行的过程中,要以平等的心态和员工进行思想交流和意见交换,使员工的尊重需求得以满足。其次,要能够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管理文化氛围。单位管理者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管理者要努力在单位内部营造一种相互协作、彼此接纳的良好工作氛围,要努力在单位内部营造出和谐、宽容、谅解的文化氛围,使各个部门之间的员工可以团结一致,与集体有一种荣辱与共的一体感,共同为单位目标而奋斗。

第7篇: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社区 电子政务 人力资源 保障

社区电子政务平台可以说是纵横信息的交汇点,是条块结合部的重点环节,也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瓶颈问题的突破口。我国现建成的电子政务是各个部门按照壁垒森严相互隔离的不适于统一集成的社会需要的电子政务,而人力资源开发是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一大瓶颈因素,城市社区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非常薄弱,而且至今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战略思路不够完整、透彻,致使统一成为尖锐的矛盾。有鉴于此,在目前全国城市还没有全面展开高质量的城市社区电子政务建设之际,必须重视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特殊重要地位。但是制定了符合社区电子政务建设要求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并不代表能获得预期的效果,结果的优劣取决于方案的具体实施。方案的实施过程需要众多措施的保障,其中组织、制度、文化的保障作用尤为重要。

一、组织保障

1、社区电子政务建设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实施需要一个高效、灵活的组织来保障。我国基层社区是自治组织,它也是规模巨大、结构复杂的,管理强调控制、一致和确定性的制度型组织。我国社会的变革和政府职能转型,导致社区也必须摆脱僵硬、封闭的管理方法,努力成为结构扁平、精干、富于变化的灵活型组织形式,这种灵活型的组织形式使信息渠道畅通、传输快速更为对称。人力资源规划是根据组织的内涵,立足于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使社区组织有助于人力资源规划方案的实施。

2、社会应努力成为知识型的管理。今天的社区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社区,它渴望知识的武装,更趋向于成为知识管理型组织。在信息社会全新的改变过程中,它更渴望更新,也更趋向于学习型组织。随着知识经济在不断向广度和深度的发展,知识越来越成为战略性资源,知识工作者在组织中的数量和比例越来越大,而且他们也是维持组织生存与发展的最重要资源。这是一种全新的组织模式,其将学习上升到组织的层次,而不仅仅强调个体层次的学习。

3、人是生产力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人的能力大小及其发挥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和状况。而要提升人的能力并使其更好的发挥,组织保障是不可替代的。众所周知,人是社会存在与自然存在的统一,现代人主要是社会存在物或“社会的人”。一般来说,人口、人力资源、劳动力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结果,也是构成人类社会活动的前提。从社会经济运动的角度讲,人类劳动是群体性劳动,人力资源处于一定的社会范围内,其形成、分配和使用都处于整个社会之中并依赖于社会,因而人力资源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社会资源。而今天的社会人,生存生活在一定的组织里,例如社区组织。社会人在社区组织里通过精神文化、价值观、人际关系、团队建设、利益整合等方式,促进其自身和生活的发展。

二、制度保障

我国的政治制度是社区电子政务建设战略人力资源规划的根本保障。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社区各项制度正在建立和完善。当然,社区电子政务建设人力资源规划方案的具体落实必须有与之适应的人力资源配制、开发、激励机制、绩效评价、薪酬福利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两者必须相互配合、予以保证,从这一点来说,目前还缺乏科学系统的匹配。我国社区工作的各项保障措施的制定和落实还有一个艰巨的过程。

当前,社区人力资源的保障制度除了可以按照政府上级行政部门一样运用社区管理岗位考核选拔任命和竞聘相结合的用人制度等等以外,还有很多推动社区和社区电子政务建设的制度亟待制定。例如鼓励年轻、观念新、有公益奉献精神的大学生到社区任职服务的制度;建立鼓励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好又乐于为社区服务的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电子政务建设的有关参与制度;建立社区电子政务志愿者服务制度等等。

三、文化保障

前文已经论述了社区和谐文化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文化和价值取向是一个社区凝聚力的核心。文化也是“人化”,社区之内,人与人之间,和睦亲善,强调尊重人、依靠人、解放人、为了人和塑造人。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类价值、社会价值和个性价值,尊重人的独立人格、需求、能力差异、人的平等、权利,尊重人性发展的要求。解放人就是不断冲破一切束缚人的潜能和能力充分发挥的体制、机制。塑造人是既要把人塑造成权力的主体,也要把人塑造成责任的主体。

从社区电子政务建设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实施保障来说,先进的优秀的社区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够满足人才的精神需求,使人产生归属感、尊重感和成就感,使工作人员从内心产生一种情绪高昂、奋发进取的工作热情。社区文化的最大作用是要促进社区目标与社区工作人员理想的一致性、强调组织成员理念和价值观的趋同、强调吸引力和向心力,从而在社区内部形成一股强劲的凝聚力。以促使社区文化及其价值观与社区行为准则,成为社区人人自觉遵循与遵守约束力量,促使社区工作者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奉献自己的忠诚、效率、责任心和创造力。所以,先进的优秀的社区文化可以说是一种软件,以此结合组织、制度等硬件。

四、教育保障

第8篇: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酒店;人力资源;开发

一、酒店人力资源开发的内涵

酒店人力资源开发是根据酒店人力资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运用科学的方法,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力求做到各尽所能,人尽其才,达到酒店和员工个人的共同发展。酒店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内容包括:酒店人力资源规划、酒店员工的招聘、酒店员工的培训和酒店员工的激励。

二、酒店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酒店人力资源结构分布不合理。酒店业是综合型很强的服务行业,不仅需要具有操作技能的基层服务员,而且迫切需要专业复合型人才。而目前,酒店的人力资源结构分布很不合理,主要表现在:首先,学历结构分布不合理,酒店中高中、初中生居多,大专、本科生较少。其次,专业结构不合理,酒店员工中只有少部分员工是从旅游职业学校和旅游院校毕业的,而大部分员工专业化程度较低,具有较强专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奇缺。

(二)员工流动性较强,流失较严重。由于酒店并非高科技行业,员工加入门槛较低,同时由于酒店工作的劳动强度对于一些90后还是较高的,其中站立时间更是占据一大部分,一旦有其它高薪或者环境更好的就业机会可能会引发跳槽,虽然酒店也与员工签订了劳动合同,但一般仅需提前30天通知酒店即可按期离职,离职成本较低。

(三)薪酬管理不科学,工资水平较低。在对酒店员工的离职调查中发现,酒店员工薪酬水平较其他行业偏低。决定员工离职的所有要素中,最重要的影响要素就是薪酬水平。酒店员工一般只有基本工资和奖金,福利相对较少,虽然一些酒店为员工设置了各类培训,但大部分员工不视培训为福利,而是认为培训占用了他们的休息时间。另外,酒店规章制度既多又严格,往往罚得多、奖得少,严重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四)职业发展潜力小,缺乏人力资源开发规划。从酒店人力资源开发整体分析,许多酒店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及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只是被动的适应外部市场变化,凭经验预测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由于缺乏动态的人力资源规划,导致人事政策的随意性大,只看到近期业务需要,做不到企业长期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员工流失严重。

(五)酒店激励机制不健全。酒店对员工严格管理,确实在―定程度上可以保证服务质量,但是激励不足,惩罚过严,也往往会降低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目前,酒店通常的奖励手段主要有表扬、发奖金或奖品;惩罚就采用批评,扣奖金甚至开除。激励手段单一,对员工的激励约束作用有限。同时,奖励与惩罚的依据多是依据顾客的反馈,不一定客观全面,据此奖惩可能会抹杀员工的工作热情。

(六)培训机制不够完善。许多酒店的培训内容陈旧、肤浅,缺乏针对性,且形式单一。有些酒店为了减少培训成本,只对基层员工进行简单的岗前培训,没有让基层员工对培训引起重视,导致他们消极的被动的接受培训。对员工进行培训时,只讲解理论,泛泛而谈,缺乏实用性。

三、加强酒店人力资源开发对策分析

(一)树立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理念,制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

一是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必须参与酒店战略目标的制定过程,了解酒店的战略目标以及支持这些目标得以实现的决定性人力资源因素,制定支持战略发展的人力资源规划。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是从整体上协调组织中各项人力资源实践,以战略目标为导向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形成一种动态的管理系统,及时有效的处理内外部人力资源供需信息,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主动的适应市场的变化,而不是被动的解决人力资源的供需问题。

二是放宽用人的标准,适当考虑将年龄放宽,引进一些下岗企业的员工来酒店工作;和一些大中专院校、培训学校建立合作关系,既可以为社会解决就业问题,增加酒店的知名度,降低人力成本,还可为酒店引进年轻有活力、素质相对较高的员工,填补高学历毕业生不愿从事服务员工作的空白。

(二)加强员工培养,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水平

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和相对稳定的员工队伍,也是酒店参与竞争的基础。

一是做好员工招聘。根据经营发展需求,结合酒店实际情况,制定出较为完善合理、科学的岗位人员编制,对空缺的职位进行细分,按照岗位的不同特点选拔符合其性格要求的员工,采取不同形式的招聘方式,严把员工进入质量关,酒店的服务质量才有保证。此外,任用那些充满激情、快乐,友善的员工总是正确的选择。

二是完善员工培训制度。打造学习型企业,鼓励员工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力,是企业参与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必然选择,也是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赢得竞争的重要保证。目前,酒店培训员工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有四点是应该特别注意的:一是岗位技能的培训不能只停留在最基本的操作上,否则不仅使岗位技能难以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二是培训员工技能的同时要进行适当的知识性培训,如加强沟通能力、英语、管理能力的学习等,才能真正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与技能,也才能真正提升其服务品质;三是培训应该是伴随员工职业生涯的连续活动;四是加强实践机会,构筑完善部门培训体系,充分挖掘部门经理、领班及优秀员工的潜在能力,并通过一定的授权或轮岗来提高员工的能力。

(三)建立科学的员工薪酬体系,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一是酒店应该提高员工的基本工资。在提高工资时,应兼顾效率和公平原则,酒店有必要按效率支付一部分高效率工资,同时兼顾公平,实行保护性工资支付。

二是将奖金与绩效相结合。通过将奖金与绩效结合,进一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在减少用人的前提下保证服务质量,节约下来的费用则可以用来提高员工的基本工资。

三是尝试让员工分享酒店利润。分享利润是美国一些酒店推出的一种增加员工福利的计划。这一计划不仅可以让员工有责可负,有家可当,有利可得,还能让员工以主人翁身份参与酒店经营管理,使员工从消极的劳动者变为积极的参与者。

四是尝试分享股权。酒店管理者应把员工的利益与酒店的长远利益联系起来,建立酒店和员工之间的共同利益机制,从而增强酒店的凝聚力,让员工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持有酒店的一部分股权,这样员工会更多地关注酒店的长远发展,同时,会吸引更多员工参与酒店经营权的竞争,对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起到促进作用。

五是建立精神激励机制。包括向员工授权、认可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公平的晋升机会和职业发展等。

六是拓宽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努力做好每一位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员工都看到自己的成长方向和成长空间;细化和明确各岗各职位的任职标准,从而也可促使员工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四)落实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实行人性化管理

一是加强沟通管理。可通过各种集体活动来促进酒店内部沟通,如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一起用餐、设立员工意见箱等都是实现内部有效沟通的具体方式。

二是推行岗位轮换制度。酒店很多岗位的工作重复劳动量非常大,很容易导致员工出现过度疲劳或迟钝倾向,管理者采取岗位轮换方式调节,有助于开发员工潜在工作能力,为协作打好基础。

第9篇: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范文

一、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问题。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方式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目前,在大多数电力企业的人事机构中各部门各司其职、协调不顺、数据共享难以实现,而且往往一人多职,很多工作管不顺、管不细,直接影响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最佳效果。

2、人力资源规划问题。电力企业目前在人力资源规划方面缺乏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中长期计划,对人力资源的获取、配置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的经营现状和生产发展的实际需要,没有做到人事相宜。人事配置手段较弱,形不成合理流动的优化配置机制。

3、不重视员工后续努力。一些管理者对职工后续努力不够重视,职工接受培训后回到自己的岗位,被繁多的具体任务和短期的任务目标压得透不过气来,培训中所学的东西不能运用,或者仅仅是部分而非系统的实施。

4、从人力资源的各个环节来看,也存在许多不足。在“招人”的环节,管理者大多没有基于组织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和清晰的工作分析,没有基于组织性质的人才素质模型和选拔选聘程序,忽视价值观和理念上与组织的认同,特别是在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引进过程中,这些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在“用人”环节,受传统影响,大多工作均沿用已有的管理规范,忽视对知识型员工绩效评价、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工作的深入研究;在“留人”环节,薪酬水平与员工价值相比严重偏低是电力企业面临的严重问题,大多管理者倾向于物质激励,忽视文化建设和员工对人际柔性管理、参与式管理的需求,致使员工忠诚度低、归属感差。

5、绩效考评实践困难重重,甚至成为单位运作与发展的瓶颈之一。绩效考评属于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基础,电力企业绩效考评对于单位人员观念改变,提升单位对于环境的应变能力,更好地履行职能意义深远。但是,电力企业具有职位工作差别大、非常规性任务多、工作成绩难以量化等特点。电力企业绩效考评存在以下问题:①绩效考评指标简单粗放。考评指标与被考评者职务工作的关联性不强、考评指标权重设置不合理、考评指标操作性不强、指标内涵不明晰或缺乏具体化的考评标准、方法;②绩效考评方法主观性强。由于企业内部目标管理基础不健全,指标评价标准过于简单,评价过程不够规范,使得考评过程很难执行,考评结果主观随意性大成为必然;③绩效考评主体民主而不科学。考评过程民主性较强,但与被考评者职位工作关联度不高的个体参加考评,评价结果可信度不高;④绩效考评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做支撑。受单位薪酬管理体制影响,与考评结果挂钩的奖金与薪酬量非常有限,不足以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电网建设,确保安全生产,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紧紧抓住选人、用人、育人、留人四个环节,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工作领域,努力造就一支责任心强,有技术、有效率、有活力的专业管理、技术人员队伍和政治、业务素质较高的职工队伍。

1、把好选人关:科学发展观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以人为本”,电力企业必须根据各部门的生产情况确定人力资源需求,确定人力资源长远规划,尽可能做到专业对口,优化人力资源配量。要特别注重引进、吸收、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

2、把好用人关:必须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际、群众公认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实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不拘一格、量才使用,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当前,要将能否确保现实安全和职工队伍稳定作为检验其工作能力的“试金石”,并通过严格考核确定其任职。对政绩突出的青年优秀人才要重点培养,同时要注意消除用人上的“关系网”和论资排辈的弊端。

3、把好育人关: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综合能力,伴随的将是整个电力企业综合能力的提高,这样才能保证电力企业的发展后劲。电力企业必须通过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两种方式来充实和完善企业自身。由于培训是素质弹性的调节器,因此电力企业的高层领导在制定企业战略规划的同时,要始终把对员工的培训放在首要位置,从而为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培训结束后,人力资源部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评估机制和人才提拔制度。

4、把好留人关:必须始终坚持工作上严格要求,生活上热情关怀的原则。特别要关注优秀人才和广大职工工作、生活条件的改善,并通过工资、待遇、福利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手段来满足干部职工不同层次的需要。当前,要根据职工思想比较活跃的特点,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为职工排忧解难办实事紧密结合,及时沟通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留住优秀人才,共同为优质电网建设和企业的发展发挥自身价值,建功立业。

总之,在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和要求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努力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有效地开发、利用和挖掘员工的各项潜能,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企业才会更快、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