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食品企业发展战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绿色食品;开拓东北亚市场;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出口多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市场覆盖率和市场占有率比较小,市场风险大。因此,我国要把绿色食品营销战略重点转移到东北亚地区,积极开发新市场,分散贸易风险,扩大市场的互补性和降低进入壁垒,在东北亚地区产品出口国中寻求合作伙伴,并通过与之开展的多种形式合作和针对不同合作伙伴,制定不同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加强开拓市场的能力,以此不断扩大市场的占有率和提高企业竞争力。
一、本土化、区域化、国际化的发展目标
我国绿色食品企业市场营销在相当长时期内要加强本土化的建设和发展。本土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在本国范围内进一步拓展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二是在出口国实现本土化,取得本土化成功后再向区域化发展,区域化是若干本土化的集合,是向国际化发展的前期准备,也是更大范围的本土化。
(一)本土化和国际化营销要突出加强的工作
1.扩大基地规模和发展产业集群。已具备发展产业集群的条件,在黑龙江和吉林发展绿色大米产业和山特产品产业集群;在内蒙、黑龙江发展绿色乳制品产业集群;在山东发展绿色果菜产业集群;在浙江、江苏、福建发展绿色茶叶产业集群等。产业集群的发展是本土化营销的重点,也是向跨国本土化发展的基础[2]。在扩大基地规模和产业集群发展中要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的参与,内蒙的蒙牛成功的吸引了2600万美元的外资合作,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2.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发展与跨国本土化相适应的营销组合。从市场需求、产品质量和特色、价格、渠道与促销活动诸方面考虑本土化营销组合及其重点,特别要适应出口国绿色壁垒和新的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在这方面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3.建立与出口国优秀经销商的合作关系。用国际化的营销渠道出口我国绿色食品,使国内的本土化与跨国本土化更好结合和融合。如进一步加强与世界著名的零售连锁公司沃尔玛和家乐福的合作,可通过这些渠道将我国的产品更大范围的销售出去,这是实现由本土化到区域化和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新棉精米加工有限公司成功地与日本企业合作,将绿色大米打进日本市场,就是一个极好的尝试。
(二)做好跨国本土化市场定位国际市场不同于国内市场,由于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市场营销环境也大不相同,因此,开拓国际市场要求减少盲目性、增强主动性和科学性。首先应全面了解国际市场的特点。目前世界市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以欧、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市场;第二个层次是以韩国、新加坡、俄罗斯等为代表的中等发达国家市场;第三个层次是以中国、印度、越南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市场。
我国绿色食品出口主要是初级产品。但随着质量和标准的与国际化接轨,特别是市场定位(出口国、消费群体、消费习惯、产品需求等)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目标的逐步实现,从本土化到国际化营销战略目标的实现是有把握的。我国绿色食品企业开拓国外市场应采取从本土化到国际化的发展战略;搞好市场定位,提高营销的针对性,这是成功进入出口国市场,并能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三)国际化的营销策略首先,分步国际化的营销策略。这是一种逐步到位的国际化策略。企业和营销人员刚进入陌生的国外市场时对市场需求的产品、消费习惯、文化差异的实际情况知之不多,对这些产品的市场前景没有把握,要求营销人员自己动手或请专家进行调查研究,从而比较确切地了解现有产品是否可以满足当地的本土化需要,接着将国外市场信息反馈给产品研发人员,以便开发出能在国外市场受欢迎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国际化营销策略是逐步实现的。其次,一步到位的国际化营销策略。企业和营销人员自始至终以一种整合的全球观点开拓国际市场,同时它又对营销人员的责任心提出很高的要求。这种策略下,企业和营销人员努力挖掘国外市场上与本公司生产能力吻合的最新需求,对顾客的类型和行为模式也更多注重研究。此外,企业和营销人员还应尽职尽责地做好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定位,使其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合作竞争,实现双赢
(一)通过合作竞争开拓国内外市场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出口多集中在美国、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市场覆盖率和市场占有率比较小,回旋余地小,市场风险大。要积极开发新市场,分散贸易风险,扩大市场的互补性和降低进入壁垒,就要在产品出口国中寻求合作伙伴,并通过与之开展的多种形式合作,加强开拓市场的能力。要针对不同市场和不同的合作伙伴,制定不同的营销战略和策略,不断扩大市场的覆盖率、市场占有率,进而提高利润率。
(二)通过合作竞争,不断优化产品结构要加强对国际市场需求的跟踪调研,不断创新产品,同时大力开发有中国资源特色和融入出口国文化特色的绿色产品;在保持传统绿色产品出口优势同时,提高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重,特别是AA级产品的比重在上述过程中,要借鉴外国企业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做法和经验,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一要着眼于做大做强和提高效益,即通过不同形式的合作发展“航空母舰”;二要着眼于特色经营,尤其是中小企业要搞好市场定位,扬长避短,大部分绿色食品企业应在这一战略指导下,找到各自的角色和发展的空间。
(三)要为投资者提供好的项目和好的合作伙伴外来资本和投资者到中国投资是来寻求好的投资回报,使其资本增值的。所以好的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更重要。好的项目主要包括:项目所处产业生命周期(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项目更能吸引投资者,而处于研发期和导入期的项目,由于市场前景不清晰投资者更多的是观望、等待,择机行动);项目的规模、投资回报、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前景预测和分析。目前大多数招商引资项目的规模不大,很难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保持和发展竞争优势。企业规模不够大,还意味着需要进一步重组和整合,对重组与整合的考虑会使投资者举目观望。因此,要加强对投资者对投资项目和合作伙伴选择的具体分析,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
三、根据目标市场特点战略
(一)锁定重点出口国家和地区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出口要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到周边国家,实施从本土化到区域化的营销战略。美国、欧洲、日本是重要的潜在市场,是我国绿色食品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的出口增长的目标市场。欧盟东扩后,为我们开拓这一市场提供了条件,欧盟的新成员在经济发展和收入消费水平上与老欧盟成员有一定差距,在对食品消费需求方面更适合绿色食品,这为我国绿色食品出口提供了机遇。
1.发达国家的市场潜力巨大。这一市场的商业设施完备、市场环境良好、消费意识和环保意识超前,具有巨大的出口潜力。实力较强的企业(特别是AA级食品),可将此作为重点出口市场。
2.我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是适宜进入的区域市场,如港澳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这一市场交通便利、信息畅通、成本相对较低,一些成长中的绿色食品企业和A级产品可先选择这一地区出口。
3.容易进入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这些国家的市场条件、国民收入、消费水平、产品质量技术标准与我国相当,一些中小绿色食品企业可将A级绿色食品定位于这一市场,逐步扩大出口。
4.扶持重点企业和产品的出口。在选择重点企业和产品扶植时,主要应考虑以下因素:
(1)企业的产品是否有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不仅要研究国内市场,还要研究国际市场;既要着眼现实需求,也要着眼潜在需求,重点发展有特色的或市场前景广阔的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
(2)产业基础。主要是强调要立足现有基础,并进一步挖掘出潜力。尽快形成产业规模优势。比如,我国的优质专用小麦,尽管专用品种没有美国那么多,但近年来在品种开发和生产工艺方面有了显著进步,单产水平高于美国、加拿大,特别是在我国黄淮海地区、长江下游地区和大兴安岭沿麓等地区,专用小麦进一步发展的产业基础很好。把这些比较优势发挥出来,转变为竞争优势,能够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3)企业的实力及产品特色。在选择重点企业时应考虑该企业的实力及产品特色,与出口国的同类产品比是否有比较竞争优势,以及企业持续的创新和综合实力的持久性,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的素质及其业绩;在此基础上,再考虑该企业实力是否有满足出口国需求的潜力,以防止市场开拓后,因供给不足,使他国竞争者趁虚而入。
(4)合作伙伴及进入策略。中国企业要善于利用外国企业在全世界建立的销售网络,向更多的第三国市场渗透和开拓。这种合作有两个方面,一是参加外企的大企业集团在海外的承包项目;二是与外国的企业合作,利用外企的营销网络,共同开发产品,合作开拓更多、更大的市场。特别是在中国企业尚未涉足的第三国市场,更适合采取此办法打开市场。
(二)企业要抓住机遇、做强做大、不断创新
1.市场定位与目标市场的选择。
(1)以实力为基础的市场定位。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力进行市场定位,经济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的企业可加大有机食品(AA级绿色食品)的开发,扩大出口,增强国际竞争力;规模小、生产能力低的企业,可进行A级绿色产品生产,首先满足国内市场需求,逐渐向生产开发AA级绿色食品的方向发展。
(2)以模式为基础的市场定位。企业可以发掘地方产品的传统优势和特殊的生态条件优势,将企业定位于绿色+特色模式、绿色+优质模式、绿色+低成本模式、绿色+品牌模式。
2。持质量和信誉取胜的发展方向。“以质取胜”是产品战略的核心内容,也是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所在。为此,要牢固树立“以质取胜和质量第一、信誉第一”的观念,并从思想上对产品质量给予高度重视;加大培育“拳头”产品,和优质名牌产品的力度,增加研发投入以要适应国际市场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应按着“从土地到餐桌”全过程管理的要求,对产地环境、原料生产、加工流程、产品包装、储运销售等每个环节都强化监管措施,不断完善安全质量保证体系,靠质量和信誉的不断提高,实现扩大市场占有率和提高效益的目标。
3.作好品牌整合,加强品牌的竞争优势。品牌在开拓市场和提高企业效益中的作用。品牌整合是近十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品牌管理办法,是指为了维持和提高长期竞争优势,企业把品牌管理的重点放在建立企业旗帜品牌上;明确企业品牌或旗帜品牌与其他品牌的关系,使品牌家族成员能够相互支持;充分利用企业现有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进行品牌扩张。
我国绿色食品要在国内外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快速发展,就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培育和发展驰名品牌,靠质量和信誉开拓国内外市场,赢得社会经济效益。但市场品牌杂乱就难免盲目竞争和过度竞争,企业和地区的整体竞争优势难以发挥。如黑龙江省大米市场上出售的品牌过多(现在有30个以上),不利于发挥黑龙江省“北大仓”综合竞争力的优势,品牌过多说明企业规模偏小,在采用高科技及市场研发方面的投入受到限制,品牌多还为假冒企业和产品提供了藏身之地和以假乱真的机会。如能从现有的30几个品牌整合到l0个左右品牌,则可大大提高竞争力。即集中30个品牌的产品研发和促销费用,使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的上升都会起到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效果。因此,有必要从地区和企业的角度,统筹考虑绿色食品品牌整合,以市场导向为基础,辅以适当的行政推动,为培育和发展著名品牌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1.好的市场、法律环境。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指投资及产品的产销要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市场信息畅通及交易条件良好;法律环境是指对投资人的财产和投资行为的合法保护及对其正常经营的合法保护。以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区、大学科技园区、海归人员创业园区等为载体,实现相关产业的高度集聚,从而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
在全球化经济浪潮风起云涌的今天,品牌已经是跨国垄断巨头们攻占国际市场的一大法宝。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一大批国际著名企业纷纷打进中国市场,抢占市场份额。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对一些耳熟能详的名牌产品,大多数人都能评头论足,说短道长,而对于支持名牌产品背后的著名企业却知之甚少,这种现象就称之为“品牌效应”。那么如何实施品牌战略?如何打造企业自己的品牌?这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是一项系统而又艰巨复杂的工程。总的来看企业的品牌应该是根源于企业内部,成长、发展、壮大于企业。企业的发展决定着品牌的生存,品牌的生存和知名度的不断提升,推动着企业的发展。这两者之间是相互生存、相互发展、相互促进的关系。我认为企业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品牌理念创意,建设优秀的团队三大方面,从而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企业自己的品牌。一、知名品牌必须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底蕴
著名的品牌就像优良的种子,要想让种子发芽、成长、结果,当然离不开种子生长的环境。如何培育一个适合品牌发展的良好环境,建设企业优秀的文化理念,从而带动和推进打造品牌战略的实施,是企业可持读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纵看位于世界百强之列的国际知名大企业集团如微软、通用电器、可口可乐、松下等,我们就会发现这些企业有着这样一个共同之处,就是这些企业有着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及著名品牌背后所蕴藏着企业多年积累的,为大众所接受、认可的企业文化精神和理念。其著名的品牌加之优质的产品所带来的高附加值,使企业获得巨大的利润,并支持和拓展市场新的领域。
21世纪全球化经济格局不仅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时代,同样也是文化经济时代,文化已逐渐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动力。有的人提出:21世纪人类消费的是文化,21世纪将是文化营销的时代!这一观念,得到不少学者和企业家的认同,并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得到验证。在市场经济激烈地竞争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品牌是企业步入信息时代快车道的通行证。
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文化的功能与作用也在不断的延伸,新的功能也逐渐凸现出来,而且越来越突出。企业发展提升到一定高度,在管理、技术领域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小,而最终决定企业成败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企业文化。目前,建立企业优秀文化越来越受到企业经营者的高度重视。而建立企业文化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升企业生产力,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直接反映在企业的经营行为就是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最终归结于品牌本身,企业可以通过品牌经营获得有形的资产和无形的价值。
企业的文化营销功能就是指通过企业文化的外向传播和影响,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知和认同,从而产生良好深刻的印象,产生企业与消费者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提高消费者对该品牌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刺激消费量的增长,从而促进营销工作逐步扩展的功能。在这一方面诸如可口可乐、耐克等国际知名品牌,这些国际知名企业对于品牌可谓耳熟能详,津津乐道。如果同样的一件商品,虽然有同样的质量,却引不起消费的兴趣,但是只要加上知名的品牌,销量和价值却能成倍增长,究其原因就是品牌所带来的价值。成功的品牌之所以经不久不衰,是品牌本身所包涵的人文意义对大众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社会观念、文化习俗等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这些企业所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为消费者所接受、认可,并影响和吸引着消费者,消费者才会主动选择这些知名品牌,其实也就是消费者接受了他们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支持企业依靠精心打造的品牌优势走向国际市场,发展成为国际知名企业集团。
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发挥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企业文化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进行文化的营销。只有优秀企业文化才能够培育知名的品牌,要想有效发挥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系统建设具有自身特色,为大众所认可、支持的企业文化。
企业的文化建设应该注重提升企业文化的质量和层次。尤其是企业价值观念、精神面貌、视觉形象、质量文化、服务文化、企业信誉等方面都是建设和提高的重点。这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企业不能急于求成,必须持之以恒。
二、知名品牌必须有优秀的创意理念
一个品牌之所以成长为好的品牌甚至发展为知名品牌,就在于它的创意理念是否为消费者所理解和接受。良好的创意理念,融入消费者们的思想认识、社会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等,形成强烈地共鸣和高度认同感,从而引起消费者的高度信任和支持。
品牌创意概念就是从品牌整体角度出发的创意表现方式,它被要求在品牌的每个产品或每项服务的广告中得以体现,从而通过重复、集合与时间的累积来强化整体品牌形象,形成个性与竞争品牌的有效区分。品牌创意概念可以是阶段性的,但应该保持足够的时间周期。所谓创意概念就是说创意要表现的是可以延展开来实施和执行的概念。
品牌意义的识别功能一方面体现在不同商品形象的独特性上,另一方面由于品牌意义的人文性因素的规定性,使社会大众在认同独特的品牌意义时自觉地认同了自己的社会地位、社会价值。在激烈地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在消费者心目中占据有利的位置,必然要给商品和商标品牌创造独一无二的个性形象,比如品牌的载体商标,是数字和图形标志构成的直观图案,在创意设计时,使自己设计的品牌商标图案寄托着生产者的愿望,引导消费者按照一定的思维逻辑,完成接触商品、了解商品、接受商品并获得大众更多的青睐。品牌的传播对象和范围具有广泛性的特征。它不仅以消费对象和社会大众为重要指向,而且通过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传播范围广、强度大,具有突出的社会效应。宣传品牌的广告意义在于以多种多样的传播方式,无时无刻不出现在大众的周围。品牌意义的教育作用正是因为其自身所容纳的有关的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对人们精神文化的巨大影响而决定的。这就是说品牌的创意必须依靠媒体传播,从而通过重复、集合与影响力的累积来塑造品牌形象。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以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消费理念已经不适合现代人的消费观念。所以产品与品牌的区别就在于产品只是适合一时的消费,而品牌能够始终引导着大众的消费取向。
好的品牌不仅深受客户青睐,同时又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意。但是对于品牌的市场管理和维护却丝毫不容忽视。当今世界上对品牌的评估价值,一般来说可归纳为七大要素。一是品牌的领导力量,主要指品牌在市场份额中的位置(又有称市场价值份额),市场价格竞争占有率等。二是品牌的支持力度,主要指企业如何管理品牌及广告投入程度,促销能力,流通渠道开发能力。三是品牌发展趋势,扩大市场的可能性。四是品牌的市场环境所涉及市场的规模的变化,竞争对手的状况。五是品牌的稳定性,包括品牌市场的投入时间、品牌特征、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程度和好感程度。六是品牌的国内国际化程度,包括品牌在世界和国内的销量及[ !]市场占有率动向、认识度、产品适应度。七是品牌保护,主要指对自己的品牌法律保护及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企业只要在以上七个方面都取得成功,其品牌才能成为国际国内的知名品牌,这完全要靠企业系统的创意功能和营销文化去逐步拓展和逐步完善。所以历来国内外的企业家们对自己的品牌都加倍重视与珍惜,因为它来之不易。但是再好的品牌也并非辉煌终生,因此,还是要不断地培养和塑造品牌。如依靠海尔多年建设、发展的海尔集团精心打造的“海尔”品牌,不仅在国内久负盛名,而且漂洋过海,“海尔”的分公司拓展到日本、美国等国外市场,享誉全球。但时至今日,“海尔”人并未停止快速发展的脚步,而是以他们特有企业文化和创意理念,去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创意理念,在总的母品牌的基础上去拓展出一系列的子品牌,去最大限度的发挥集团优势,走上了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
当然以上谈到的创意理念,只不过是个人的一些浅见的看法,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必须随时吸收人类先进的文化成果来丰富企业自身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并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和认可的理念,这样才能使企业不断地向前发展。
三、知名的品牌离不开优秀的团队去精心打造。
一个知名品牌的背后必定有一支优秀的团队。而打造一个品牌乃至创造知名品牌也必定需要有一支优秀的团队去精心营销品牌。也就是说一个好的品牌反映和代表着一个优秀的团队,而且优秀的团队是由优秀的人才所构成的,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培养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建设一支具有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的优秀团队。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激发员工奋发向上。
品牌战略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规划差异化、个性化的品牌核心价值与品牌识别,并以此品牌法则去统帅企业的一切营销传播活动。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从事营销传播活动的企业营销人员。就目前来说,我们的企业对于品牌战略和营销工作的认识高度和重视程度还是不够的,往往只停留在片面的理解和认识上,因此,我们必须把企业的营销理念灌输到每个员工的头脑里,变成员工为营销品牌,捍卫品牌的自觉行动。使每一个员工都明白,我怎样做才能让我的业务与众不同并充满吸引力,从而获得长期的有价值的客户和消费者。同时,也让广大客户和消费者明白,我们的产品优势在哪里,我们的服务与对手有何不同。这些都需要我们的员工有着主动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营销理念,因此,只有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激发员工奋发向上,永不懈怠的工作热情。
2、树立创新的理念,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信息时代带来的巨大变化,可以说是日新月异。面对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信息时代,企业经营者们必然要有一定的风险意识。正如北钢集团提出的:“思危图变抢先机,与时俱进求发展”理念,但是怎样去抢?怎样创新?是摆在我们企业决策者们面前的一道新课题。我们的企业只有不断创新发展,在竞争中抢抓机遇,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创新最基本要素有三条:
第一是企业的技术创新。企业要长久发展,服务于大众,靠的是优良的产品,产品的背后就是技术创新。产品功能的丰富和产品的升级换代是吸引消费者眼球的重要手段。否则,老一套、老面孔,不会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第二是企业的制度创新。企业要有活力,其主要动力就是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是企业文化创新。企业文化是价值观念,用价值观念统领整个企业管理制度,进而形成内外协调、井然有序的企业运行机制,就是企业文化的丰富和外延,因此,企业文化也需要不断创新和与时俱进,以此来丰富它的内涵。
3、树立战略管理理念,确立企业发展目标。
从容应对市场变化是企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战略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战略。因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管理的主题也经历了历史的演进过程。对我国大多数企业而言,战略管理仍属空白。因而树立战略管理理念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精心打造长久不衰的品牌,就必须树立战略管理理念。
4、吸收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做一个学习型企业。
当前来说,任何一个人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和技能,一个企业也不可能拥有所有人才。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企业和个人如果不能经常充实自己,那么必然会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最终必将在竞争中落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企业必须是学习型的企业,员工是学习型的员工,这样才能拥有一支善于学习的优秀的团队。
【关键词】中小企业 物流 战略
一、中小企业物流战略的发展阶段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小企业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受到重视,与之相应的中小企业物流战略与管理也开始受到重视。从目前国外中小企业对物流的认知和采用的手段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认知阶段。企业主或经理人对物流战略有需求,但是由于要改变企业的组织结构和采用新技术,所以中小企业对是否加强物流管理还存有疑问。处于这一阶段的中小企业一般规模较小,暂时对物流管理的需求还不十分明显。企业主对物流的关注主要是从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和提高自身竞争力的角度来考虑的。
(二)结构调整阶段。中小企业有了相应的物流组织和管理机构,企业已经成为供应链的一部分,企业产品上下游之间形成了供应链战略同盟,上下游企业彼此之间形成合作关系。中小企业为了应付市场日益增加的竞争压力,改变自身在供应链中的不利地位,不得不考虑实施一体化的物流战略。
(三)行为实施阶段。企业把物流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并且积极采用物流信息技术,通过培训和咨询方式来改造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已经把物流作为核心竞争能力而进行发展。这一阶段的中小企业开始对企业的结构和行为进行诊断,同时结合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来实施物流战略。
二、国外中小企业物流发展趋势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国外中小企业就开始利用现代物流管理和技术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随着中小企业物质投资和非物质投资的增长,中小企业对物流需求在逐步增加。对农业食品企业的一项调查显示:80.9%的中小企业有物流经理负责企业的物流管理,38.5%的企业增加了物流技术工程师。可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一样很重视物流。从国外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发展来看,有以下三个趋势:
(一)开始把物流作为企业发展战略来重视
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很多的市场压力,企业如果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生存,就必须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物流战略也是围绕着企业核心竞争力而发展的。从二战后开始的分销物流,发展到20世纪70~80年代的一体化物流,直到现在的物流战略。因此,通过物流战略无疑会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把物流战略作为企业发展战略一部分的主要原因。
(二)重视采用物流新技术和管理新方式
物流战略离不开对新技术的采用和新管理方式的采用。一项对农业食品中小企业调查表明:1998年采用过至少一项物流技术(jit、edi、计算机辅助管理等)的企业只有26.2%,而到2005年则达到48.6%。很多企业在采用物流技术和新管理方式前都进行过有关咨询活动,尤其是管理咨询最多。
(三)物流实施更重视第三方物流机构作用
第三方物流机构能为企业节约物流的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是中小企业的理想选择。如在欧洲,物流服务市场约四分之一都是由第三方物流来完成的。很多仓储和运输业务都是由第三方物流来实现。甚至有的零售店,早上只管开门,晚上只管关门,缺什么全由电脑管理,该送时就有人送,根本就没有仓库。
三、我国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启示
目前我国很多中小企业产品销售物流多采取自办物流方式,这种方式,设施利用率低、成本高,而且设施落后,达不到客户需要的特定要求。有的中小企业物流以“分包”方式为主,“外包”家数在2至10家,有的甚至达到10家以上,企业物流严重分割,形不成一体化的综合物流,因而也就很难使用供应链管理方式进行管理。以上的这些做法制约着中小企业物流的科学健康发展,要适应现代化的物流方式,必须先有一套科学的物流方案。
(一)重视物流观念的变革
中小企业发展物流必须重视物流观念的变革,必须在思想上来一场深刻的革命,在物流管理观念上实现变革。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以盈利为目的,以产品为核心的企业经营观念,使物流服务由从企业自身的“功能性活动”转变为“为客户创造价值、增加顾客满意度”。从企业经营和发展的角度来看,物流就是服务。物流为企业提供的是一种服务,而服务实质上也是一种产品,是形式层和延伸层上的产品。中小企业发展物流必须树立新的管理理念,树立客户需求至上的理念。这就要求中小型企业建立适合于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新的服务,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能力,也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采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
中小企业还必须重视使用新的物流管理技术,积极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发展成果,使企业物流从操作技术、设施设备、配送工具,从物流流程控制、物流信息处理到配送过程的决策管理等全过程始终跟上现代物流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诸如定货、采购、维修、服务、交易、存储、运输等各个环节,可以通过先进的电子商务技术,完成整个过程,这样大大缩短运作的时间,减小运作的成本,提高物流服务及产品销售的竞争力。
(三)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
中小企业发展物流必须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只有拥有高素质的物流人才,才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服务质量,实现迅速提升品牌形象,赢取市场消费者赞赏,以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为此,中小企业必须大力培育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加强与管理咨询公司的通力合作,积极参加咨询公司组织举办的高水平物流培训班,培养一批高级物流技术人才;加强理论与实际工作者的广泛交流,加强对发达国家物流管理先进经验的学习和借鉴,形成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开辟独立的科研课题,提高科研水平和培养科研人才,为物流的发展提高理论支撑程度。
(四)中小企业物流模式只有趋势,没有定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物流逐渐向现代物流转变,但并不是统一模式。中小企业物流的发展“只有发展和不断优化的趋势,没有既定的现行模式”,经验可以采纳,但必须根据企业、行业的具体特色制订出“适合企业的、量体裁衣式的物流解决方案”,才有利于中小企业物流平稳、健康发展。不同企业乃至不同顾客对物流的具体要求不尽相同,各有其侧重点。要说物流系统,没有最好的,适合自身企业实际的就是最有效的。不同的企业需要有不同的物流配方。
时下正值我省把旅游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目标之时,将豫菜与旅游相结合,将其打造成为河南旅游的又一张亮丽“名片”,不失为豫菜振兴的有效之路。现代旅游发展的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中将“吃”列为首位,可见特色餐饮对旅游发展的重要性。豫菜的振兴,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呼吁政府主管部门把豫菜的振兴发展列入产业发展规划,提升其战略地位,给予诸多政策优惠措施。
在这方面,四川省的经验值得借鉴。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餐饮业迅猛抬头,四川就开始派一名省委副书记专抓餐饮产业链。四川人要去省外开饭店,有什么困难都可以跟四川省政府提出,政府会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帮助。为此加大了豆瓣酱、泡椒、花椒、辣椒等原料的种植、加工,从而通过火锅这一个火爆点带动农业这一条线,进而带动农业深加工等全面发展。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讲究健康、原味餐饮,因此追求自然之味、养生之味的豫菜振兴恰逢其时,政府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豫菜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展要求,大力扶持豫菜企业,推动豫菜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建立集培训和研发为一体的豫菜学校
传统豫菜最讲究基本功。老豫菜师傅们对徒弟的要求极为严格,向来有“不过三年不上灶台”之说。在过去,厨师是门极难的手艺,没个十年八年的工夫,根本出不了师,很多人都是因为受不了这份苦才半途而废。但学成出师,“一把菜刀身上挂,走遍天下都不怕”,所以才会有“宫廷御厨皆豫厨”之景象。但豫菜发展到今天,却面临着极其尴尬的境地。工艺操作复杂,培养周期过长,导致崇尚急功近利的年轻厨师们纷纷改作制作简单、上手快的其他菜系,人才大量流失。即使在河南本地,大量的厨师也都是川鲁粤豫大杂烩,不分火候、技法,不懂烹饪之道,完全依赖调料,做出的东西不但“千菜一面、百汤一味”,而且破坏了食物本身的味道和营养。这些都直接影响了豫菜的健康发展。
现在厨师学校很多,但是真正做豫菜的学校却没有,因此需要一个豫菜培训学校,可以考虑由豫菜协会主办这个学校,联合省内豫菜餐饮企业,带动岗位实习。这个豫菜学校培养的是做真正豫菜的厨师,培养的是一批能够勇于担当豫菜复兴的厨师,豫菜学校与豫菜企业联动,既可使学员在实践中学习,又可为企业提供人才。同时,我们的豫菜学校还是一个新豫菜的研发基地,创新基地。工业的发展需要研发,豫菜的发展也要做研发,静下心来研发几个代表河南的新豫菜之后,大力推广代表口味,把概念做出来,这是新豫菜真正复兴的核心所在。如同提到麻辣,就会想起川菜一样。
借助传媒工具传播豫菜文化
豫剧随着《梨园春》的成功得到巨大的发展,武术随着《武林风》也带火了河南功夫。而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带来的经济效应,更是从餐饮界蔓延到了旅游市场,纪录片中介绍的各地特色美食,在旅游市场也掀起了一股食源地的美食线路热潮。
作为拥有几千年文化历史渊源的中原饮食文化大省,豫菜何不也利用一下传媒空间,展示一下自己的文化魅力呢?呼吁应由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联合主流媒体组织开办关于豫菜的电视栏目,或者可模仿《舌尖上的中国》,我们也拍摄一部《美味河南》之类的纪录片,详细介绍豫菜素来追求的自然之味、养生之味。甚至可以拍摄关于豫菜的电影等,反映出豫菜是靠真材实料、不同食物之间巧妙的配伍、精工制作来充分发挥出食物“本味”的,是一种极为讲究食疗养生保健的绿色餐饮。
农业大省的河南也有着极为丰富的原材料市场,许多传统的菜品如封丘芹菜、偃师银条、怀庆山药、周口芦笋、新乡香椿、豫南萝卜、豫西山野菜、原阳大米等,都是多年传下来的纯绿色无污染、无杂交品种,为豫菜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更是绝好的宣传题材。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平台,开展食源地的体验旅游和微博分享等活动,调动大家的热情,让更多的老百姓参与、认可、接受,让豫菜文化最大程度得到传播。
提升豫菜餐饮企业管理水平
豫菜的复兴,离不开豫菜企业的发展,豫菜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管理。餐饮企业管理就是四个字——“特色,服务”。只要坚持特色,搞好服务,这个企业就一定能发展起来。这两条错一条,服务好没有特色不行,特色做得好服务不行也不行。所以一定要先坚定豫菜企业各自的特色,中国人喜欢吃特色,这就意味着餐饮企业有了固定的人群。再说服务,餐饮作为服务业,除了做出满足五味需求的美食,还离不开一种细致入微的服务意识。
儒家礼乐文化一直深深影响着中原大地,至今在很多地区还流传着一整套浓郁文化特色的饮食礼仪。但现在的河南餐饮服务却没能很好地借鉴吸收,更谈不上发扬光大。提升服务层次,进而营造轻松、快乐、富有情趣的氛围,是现代餐饮的核心之一,这种氛围的营造要求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在专业服务和礼仪的基础上,增加情感的元素,从服务态度的审美上赢得顾客的心。比如火锅海底捞,靠的就是服务,通过服务又把特色给带了出来。
建立豫菜餐饮的品牌
豫菜餐饮企业发展的另一个核心就是品牌,发展品牌一是要多在产品研发和创新上下工夫,在传统豫菜“中庸和谐,五味调和”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人的口感偏好,风格和形式上予以创新,这个菜品的创新,就是自己的一个品牌。
二是要善于把握时机,懂得包装,整体进行品牌策划,抓住大型活动的机会推广自身品牌菜品,营造豫菜消费氛围,扩大品牌的影响力。餐饮品牌不是靠广告做出来的,是要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把餐饮品牌作为文化的一种进行推广,餐饮、文化二者比翼齐飞,不可偏废。让顾客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品尝文化,感受历史,获得物质精神双重愉悦。
三是要严格食品质量安全和加强企业内部质量控制,很多食品企业因为食品安全问题一夜之间崩溃,都是我们身边震撼的教材,餐饮企业处在产业链的出口,更是要注重食品安全问题,餐饮企业品牌的建立是一个漫长艰难的过程,要珍视自己的品牌。
四是作为人口大省的河南,不仅本地区河南人多,在新疆,重庆,北京,西安,福建等,也有大量的河南人,建立省内豫菜企业品牌,可通过聚集效应使得品牌向外传播,给豫菜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
借力金融资本市场复兴豫菜
日前,证监会《关于餐饮等生活服务类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信息披露指引(试行)》的无疑给国内餐饮企业打了一剂强心针。而我省众多餐饮企业都是由一些知名厨师创办经营,因为自身原因在现代企业发展经营上有所局限,因此餐饮企业经营者要开阔思路,引入现代企业战略规划,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和金融工具发展壮大自身,建立现代餐饮企业发展战略理念,优化餐饮企业的产业链。通过兼并重组等手段,完善公司产权制度、法人治理结构和财务制度,吸引风险资本投入从而推进上市。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带动豫菜餐饮企业连锁发展,在储备雄厚资本的同时,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和品牌的影响力也得到提高。
(一)创新性人才给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农产品加工是一个准入门槛低、市场竞争尤为剧烈的行业,创新的特色化产品与服务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产品与服务创新的依托是创新人才,他们能够运用创新思维来应对瞬时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优秀的创新人才是一个企业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竞争中稳定发展的保障。
(二)创新性人才能给加工企业带来效益最大化
首先,技术与管理的创新能够提高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产品和服务得到消费者的青睐,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其次,创新人才能够以较高的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减少企业的中间成本,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节约资源并实现资源的再次利用,能够最大化实现自己的价值进而提升企业的价值。
(三)创新性人才能较好传承与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
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精神力量,每个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它不但能够引导企业员工正确的思想价值观,还能激励创新行为的出现。高素质的人才能够更好地将自己融入企业文化之中,取其精髓,去其糟粕,使企业文化能够不断地发展传承。
二、湖南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人才现状、问题与原因
(一)现状及问题
1.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人才短缺
湖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科技人员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规模以上中小型企业无论是科技活动人员拥有量、具有高中级职称人员拥有量,还是硕、博毕业人员数量均远远低于大型企业;每个企业平均拥有的科技活动人员、高中级职称人员、硕博学历人数,大型企业分别是中小企业的143、139、395倍。湖南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人员拥有情况,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活动人员、高中级职称人员、硕博毕业人员相对量都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要低,分别只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2%、51%、25%的水平。因为缺乏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分类数据,若以整个规模工业企业数据的口径,即平均每个规模中小企业拥有的科技活动人员、高中级职称人员、硕博学历人数,相当于整个规模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的54%、54%、29%来推算,湖南规模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拥有的科技活动人员、高中级职称人员、硕博学历人数,分别约为3.48,1.04,0.07。据湖南农产品加工行业权威人士判断,实际的情况比这一估算数据可能还要低,这是因为农产品加工行业社会地位、企业所处地理位置特殊性等对创新人才缺乏吸引力所导致。
2.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人才流动性大
笔者通过走访湖南某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负责就业的职能部门,调查获取的相关数据,100名本科毕业生,选择入职中小食品企业的11人,占比11%,这恰好反映了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人才管理方面的尴尬处境,在仅有的11位入职中小食品企业的毕业生10个月后有6位离职,离职率为54.5%。
(二)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人才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行业社会地位不高,创新人才的流动性大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实力相对较弱,资金有限,从报酬、福利,包括企业的长期发展,都缺乏对创新型人才的吸引力。这些都是导致我省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相当多的创新人才随着自身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行业从业经验的积累,选择跳槽到实力更强劲的大企业或沿海大城市。而随着人才的流失,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本加大,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使其创新能力减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2.管理决策者自身素质先天缺陷,人才管理观念与方法落后
第一,不少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管理者草根出生,缺乏系统的管理理论学习,自身素质不高,采取以亲情与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化管理方式,缺乏战略眼光,缺少完整合理的组织结构设计,缺乏对创新人才的系统规划与管理。家族式管理方式的组织结构阻挡了高素质创新人才走向决策层的通道,限制了非血缘,亲情成员的发展空间,不利于创新人才个人与企业的发展前景紧密联系,融为一体。这样的管理方式,必然会大大挫伤创新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与稳定性。这样必然导致创新人才对企业缺乏归属感,没有凝聚力。一旦个人与企业产生利益纠纷,很容易离职。第二,对创新人才管理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地位认识不足,忽视创新人才在产品与服务的生产环节中的重要作用,更忽略了产品创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决定作用。这样就导致了中小企业对创新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缺乏针对性,具有管理上的盲目性与随意性,缺乏因人而异的理性分析。第三,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采取的仍然是传统的行政性人事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过于注重对员工的控制,缺乏对员工的尊重,相应的奖赏措施不够完善。过于重视短期内的业绩表现而往往忽略了员工的长期发展。这样会导致企业内部关系不融洽,缺乏人性化。
3.缺乏对创新人才的持续、长期培养投入
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从实质上来说是一种长期投资。中小企业的资金有限,规模较小,以及风险较大是我省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创新人才持续投资培养的几大障碍。由于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人才的流动性大,故使得决策者更加忌惮对创新人员的长期投入与培养,以避免到最后“人财两空”的结局。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往往因为自身的资金限制与战略眼光的短浅,对短期的技术人员培训都难以落实不到位,而长期,高投入的创新人才投资则更是成了一种奢望。这种状态则进而导致企业创新能力停滞不前,在创新意识与创新技术层面都会落后于时代的步伐,落后于同行业的竞争者,形成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压力进一步加大的恶性循环。
三、完善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人才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构建特色企业文化结合待遇留人的管理制度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员工之间所共同认同的信念,信仰。它包括企业的经营哲学,道德操守,人际关系等,并依此表现出来的企业精神风范。增强创新人才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确立创新人才对企业的归属感,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热情。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说过:“物质资源终会枯竭,唯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通过这种途径,可以使创新型人才对自身企业怀有高度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与之相成的就是一支高度凝聚力的企业的创新人才队伍。另外,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结合待遇留人的制度会减少创新人才对酬薪与福利不满而造成的离职率。要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实行一套“能者多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酬薪制度。对于企业骨干与重要创新人员,要舍得付高薪。奖惩分明,把员工的奖金,福利,与职务的晋升与个人能力与工作绩效紧密的结合起来,使的创新人才获得的收入与福利与其自身能力相挂钩。
(二)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防止人才流失
创新人才不同于一般员工,其目标定位、价值取向与需求结构有所不同。因此在对其的激励上,要采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情感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方式。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可以考虑发展创新员工以技术持股,人才持股的企业发展模式,让创新人才与科技人员获得一定的产权。这样能够增强创新人才对企业的归属感,有利于刺激创新人才在工作中的积极性。除了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的激励也能起到较大的作用,因为创新人才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着更高的要求,精神层面的激励可以通过事业以及情感来实现。事业是创新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企业如果能够营造一种积极进步的工作环境,给创新人才带来事业上的工作动力;工作中团结向上,友好合作的人际氛围能够给创新人才带来情感上的鼓励。中小企业家要以人为本,真正把尊重人和充分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放在首要位置,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创新人才提供发展的机会,使创新人才的个人发展和企业发展融为一体。
(三)加大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投资力度
创新人才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源泉。加大对创新人才的投资与培训,也就是中小企业为自身保持市场竞争力与未来的潜力的投资活动。通过对创新人才的培训投资,让创新人员获取更先进的技术,产品创新能力,进而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为企业带来绩效。除此之外,决策层更是要把对创新人员的投资与培训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的战略投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不是短期就能奏效的。中外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表明,企业决策者在对创新人才的资金与培训上给予充足的支持,不仅能促进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创造和提升其个人价值,而且更能提升企业的文化建设和团队凝聚力,对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四)政府应重视中小企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给予相应扶持
大部分中小企业目前正处于发展的阶段,在很多方面特别是资金、规模上并不成熟,政府应该给与其相应的扶持。为了让各中小企业树立创新意识,政府可以给企业或者企业职员设立创新项目基金,由各个企业进行创新项目的申报,从中择优,这样一来,既能解决中小企业在科研上资金的短缺问题,又能能给各企业以及创新人才带来激励作用,除此之外,政府应推动企业与各科研院校、机构的合作,给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提供一定的培训基金,为中小企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条件。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