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镇化建设规划范文

城镇化建设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镇化建设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镇化建设规划

第1篇:城镇化建设规划范文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及其特征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迁徙的过程,这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二是城镇数量的增加。城镇化是社会经济以及文明程度不断发展的结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农业人口比例不断下降,非农业人口比例不断上升,从而形成了城镇数量以及人口的上升。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是建立在城镇化的基础上,强调城乡统筹、城乡互动、节约能源、生态保护以及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观念,其核心内容为农村与农民,以实现农民生活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平等化为目标,并最终实现社会财富的共同分享。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的城镇化建设相比,其特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范围涵盖农民,注重农民利益的保护,以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的手段实现城镇化目标。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单纯是城镇人口与数量的增加,更加注重通过产业支撑、居住环境等各种民生建设手段实现城乡转变。第二,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文明的保护。更加注重运用绿色环保、集约智能的科技方法促进经济的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建设。

基于以上新型城镇化建设概念以及特征的分析,可以得出新型城镇建设对产业支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对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要求两方面:在产业布局方面,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及城乡统筹的发展模式,要求转变传统的人口由农村单纯向城市集中的模式,要求发展农业产业以及符合当地经济情况的产业,带动当地人口就业。在产业结构方面,要求城镇化建设要充分考虑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这就要求产业结构的转变,鼓励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入城镇化建设队伍中。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产业支撑问题

纵观世界各国城镇化建设历史过程,不难看出产业支持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史经验同样显示良好的产业支持能够为城镇化发展提供积极的推动作用。由部分失败经验也可以看出,单纯凭借“人造”城区是无法实现城镇化建设的,城镇化建设实质是生产要素不断积累的过程,并最终实现区域的产业化发展。

审视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不难发现我国城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协调因素,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城镇化率与工业率的不协调。根据国际经验,一国城镇化率大概是其工业化率的两三倍,然而根据2013年国家发改委报告,我国城镇化率约为53.37%,而工业化率约为48.5%,通过数据对比发现我国城镇化率落后于工业化率。第二,我国产业布局与城镇化建设割裂,由于我国自1978采取了非均衡的产业政策,产业发展也向东部发达沿海地区倾斜,非均衡的产业布局政策导致我国东、中、西部发展极度不平衡,产生了东部地区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集群,而中西部以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布局。这种极度不平衡的产业布局使得农村大量劳动力涌向城市,形成了“候鸟式”迁徙,加大了我国城镇化难度。第三,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难以体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绿色生态、集约智能的科学发展观理念。

综合上述,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我国产业布局与结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城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因此,我国产业发展规划成为影响城镇建设的首要因素,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将为其带来崭新的发展空间。

三、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产业发展规划

产业发展规划主要分为产业布局规划和产业结构规划两部分,针对以上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我国产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本文从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两方面分别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以期为城镇建设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

1、构建全面均衡的产业发展布局,带动农民就近就业

上文提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农民,解决农村、农民问题是实现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农业发展问题、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内容,农业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到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农民收入的多少;农民就业是农民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如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也就成为提高农民社会保障的首要任务。基于以上思路,本文提出发展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发展思路。

加快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建设,建立一套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产业化市场化机制,通过多渠道促进农民就业,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农村经济产业化是指根据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对农业生产实行产业化生产的经济模式。根据当地农业支柱产业以及特色产品,因地制宜地将农产品的生产、储藏、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统一起来,实行一体化经营管理。将农村传统的半自然经济状态转变为完全的市场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生产经营的社会化以及规模化,推动农村经济的市场化进程,通过建立以城带乡的模式,建立多种渠道促进农民就业,实现农村经济的飞跃以及城镇化。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发展农村经济产业化的最大障碍莫过于体制障碍,家庭联产承包制虽然在历史时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这种格局难以满足农村经济产业化的要求。这种单独作业生产的生产方式严重束缚了我国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发展,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长期施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只会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剩余以及向城市转移的格局,使得农业生产力低下,给农村城镇化建设带来巨大阻力。

农村产业化的实现需要市场多部门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投入金额,为农村经济发展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以及制度保障;同时加强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优秀的资本技术投入我国农业经济当中,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以及资本支持;以优惠的税收政策鼓励从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投入农业经济技术的开发研究当中,加大政府对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的资金投入,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可及支持。其次,企业部门要借助政府部门的政策优惠,积极投入农业经济活动中,积极寻找投资回报率高、风险较低的投资项目,并根据当地特色产品努力创建农业特色品牌,加强农业生产企业的公司经营管理水平,扩大当地农民就业。最后,农民应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认识农业经济产业化的重要性,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经济发展引起的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配合政府的政策引导,积极参与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建设当中。

2、优化我国产业结构,构建科学合理的产业机构,推动城镇建设步伐

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将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新型城镇建设要求以绿色、智能、集约的生产方式进行城镇建设。这要求城镇化过程中,要以绿色环保节能的模式进行城市规划建设、以最低的环境资源代价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因此在城市建设规划、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要具备生态文明保护意识,积极进行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建筑材料等技术方面的创新活动。

首先,要加大对从事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以及绿色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支持。政府应以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从事环保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发展,大力扶植该类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时,政府也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财政投入,对高新技术的科研活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我国金融服务体系,结合普惠金融的时代要求,构建惠及我国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实现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的扩大,发掘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加大新能源、能源循环利用产业的科研投入。新型城市建设要求以绿色低碳为生态文明理念,加大能源技术的研发力度,能够有效解决因化石燃料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解决能源危机的产生。

其次,注重生态理念融入城市建设规划工作中,加强生态宜居工程建设。在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要融入生态保护理念。在城市交通建设中,要以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为目标,积极开发运用新能源技术,减少能源损耗。在城市工程建设当中,注重运用节能环保材料,如通过屋顶绿化等生态工程方式,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补偿。在城市市政规划过程中,要注重对土地、水等资源的合理集约规划、建设和管理,发展集约型城市,建立一个紧凑型的社会,逐步推进城市规模的扩大。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注重运用新技术方法融入都城市建设的规划与管理过程中,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技术,积极开发新能源技术,注重能源的可再生以及循环利用技术的研发。

【参考文献】

[1] 朱桢博、李嘉林:西南地区小城镇产业规划分析[J].山西建筑,2012(28).

[2] 许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问题研究[J].中国外资,2013(4).

第2篇:城镇化建设规划范文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城市规划;设计;基本原则

引言

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可以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促进乡镇企业聚集,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节约用地和环境保护。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小城镇建设是国家城市化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新时期城市发展方针。大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合理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市化的重要途径。小城镇规划的内容在目前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框架下,形成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阶段并不截然分开且带有城市规划和乡村规划双重特色的小城镇规划模式,一般称为小城镇建设规划,其内容通常分为3个部分:1)镇域总体规划;2)镇区建设规划;3)重要地段的详细规划或意向设计。

1目前小城镇建设及规划存在的几个问题

1.1 城镇规划滞后

城镇发展规划是城镇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在目前我国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而轻发展规划的状况。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先建设、后规划或边建设、边规划,建设牵着规划走的不科学现象,导致城镇布局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清,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恶化。

1.2小城镇规模偏小,城镇功能不完善,吸引和带动能力不强

首先,小城镇的规模小必然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使得城镇经济难以繁荣起来,城镇功能的发挥也受到极大影响,导致小城镇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并且不利于集中有限的财力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小城镇规模小,对资源的集聚能力小,不仅难以把周边的资源吸引过来,对镇域经济也无法起到辐射作用。其次,镇域规模小,但行政人员并少不了多少,必然加剧农民负担屡减不轻等现象,与镇域规模过小、行政人员相对过多直接的关系。再次,这种规划比较僵化,缺乏弹性。各乡镇由于受到行政区划的制约,这些经济区域的基础设施不能共享,造成资源浪费,各镇各自为政,在同一经济区域争市场、争资源,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在低水平上重复建设,其结果是都形成不了规模,造成很大的浪费,并阻碍了人口和其他资源的进一步集聚。

1.3 小城镇生态环境的恶化

①城镇发展建设不当对一些重要生态功能用地造成新的破坏;②城镇发展环境管理跟不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污染加剧:③城镇周边农村生产和生活污染依然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镇环境质量的改善;④一部分乡镇企业,科技含量不高,很少考虑“三废”治理和环境保护,甚至把在大城市无法立足的污染企业转移到小城镇,使小城镇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1.4 没有形成科学完整的城镇规划理论体系

目前城镇规划技术理论难以适应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重要,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城镇规划理论与技术管理体系。应用的主要是城镇建设规划,可是城镇在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不同内容的规划指导是远远超出现行规划成果所涉及的内容的。

1.5城镇规划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由于小城镇大多经济基础薄弱,能按照现行的规范和程序组织编制出城镇总体规划很不容易,至于控规、城镇建设规划等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编制。城镇规划的一个实践周期为15~2O年,每3~5年修编一次,一个镇总体规划的编制、评审、批准最少需半年左右,单凭批准的总体规划只能宏观调控城镇建设,不能具体指导城镇建设,从而使精心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大多成为墙上挂着的宏伟蓝图。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为更好发展小城镇,须做好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小城镇个体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这3个层次的规划。

1.6不注重地方特色,盲目套用大城市的模式,小城镇结构形态环境雷同。

1)小城镇规划中“技术乌托邦”的思想与文化的趋同性带来小城镇规划色的缺失。

2)小城镇规划对特色的认识有待全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a.仅注重规划中的物质特色,忽视了小城镇特色中的非物质要素。b.小城镇特色应是一个整体,从结构形态规划,用地总体布局到详细规划、单体设计的各个步骤,从小城镇总体景观到 理念提出了挑战。

3)对图形、建筑单体特色的过分追求造成小城镇整体特色的减弱。

4)小城镇规划设计中套用大中城市的规划模式,造成小城镇原有特色的消失。

2 要从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入手

城镇体系规划是以城镇(居民点)为主体的综合性区域规划,在市域和县城范围内,通盘把握小城镇的发展规模和方向,突出重点,带动一般。从区域发展的整体出发,全面规划小城镇发展的方向、布局、规模、结构,使小城镇的发展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现在,把小城镇建设纳入区域性的发展战略规划的还不是很多,通常情况下多是规划小城镇自身的建设与发展。这种做法,必然导致小城镇在区域空间分布上缺乏合理的定位,梯次分布上缺乏发展的层次,城镇功能、经济功能、带动功能、辐射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开展城镇体系规划要注意的问题:

2.1 要适应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

政府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中心职能就是强化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城镇体系规划要为区域城镇发展提供宏观调控的依据和手段。

2.2 建立整体规划的观念,不能就体系论体系

城镇体系规划以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为基础,但绝不仅仅是规划城镇体系。要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化和城镇发展机制的研究。

2.3 注重强化协调的手段和措施

资本多元化导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规划不仅要维护投资者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要维护公众利益、区域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必须要强调协调。不同的地域层次、不同的功能空间协调的问题手段不同。

要把区域城镇发展布局与区域土地利用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要对开发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合理的安排,而且要从维护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目的出发,综合考虑长远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在空间和时间上对不合理的开发活动进行限制。要把对区域土地开发利用活动的控制,作为间接调控区域开发和产业布局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城镇体系规划具有可操作性。

2.4 要加强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

进行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的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既不能局限于行政区域,更不能应区域论区域。

2.5 要注重规划的可依据性

要开展多目标、多方案研究。这里所说的多方案,是指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相结合的多重发展目标引导下的多方案。这些方案应并行地纳入规划成果,以利于政府实施对区域发展与建设的动态管理。

2.6 要特别重视城市规划政策研究,建立健全区域规划的实施管理机制

区域规划要针对政府权力有限性的特点,把握住各级规划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规划不仅要研究规划方案,而且要研究调控的标准和政策。规划的成果也要趋向系统化,既有规定性的,也有指导性的;既有约束公众的,也有约束政府部门的。

3 科学发展地制定小城镇的总体规划

(1)合理确定城镇性质和发展规模。小城镇建设,不仅是一项部门性的业务工作,而且是一项关系全局的经济、社会工程。我国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小城镇建设一定要从本地实际出发,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着眼长远。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等条件,认真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通过规划,确定不同的城镇化模式和重点,围绕特色产业,以点带面,长期坚持。特别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科学布局的原则,对用地范围进行全面规划,努力把握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脉搏,给未来发展留有余地。

(2)优化土地布局,节约用地。小城镇的发展的总体布局必须集中,合理紧凑。切不可盲目搬用大城市的一套结构模式。要珍惜土地,合理用地,保护耕地。每个小城镇都要规划好6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工业区、商贸区、住宅区、行政区、绿化区),并妥善安排各个功能区的协调发展。各个规划区的安排要合理,发展要留有余地,不同时期的建设任务要有衔接性,做到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

4小城镇规划设计中遵循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营造人性化的城镇新区。① 要使“人”成为小城镇发展的中心,为“人”服务成为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目的。② 让农民有归属感,不要有距离感。小城镇是农民的小城镇,要让农民真正感觉到小城镇的舒适和方便,真正感觉到是自己的小城镇。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广大农民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③ 要制止或控制那种沿交通要道两侧发展的“龙形”规划。

(2)突出文化内涵,塑造地方特色。历史文化传统是小城镇所特有的,它是城镇特色中最内在、最具有恒久力的东西。因此,小城镇新区规划设计应结合“本土文化”,塑造“地方特色”。小城镇文化的涵盖面很广,除了历史文化之外,还包括民族文化、经济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新一轮的小城镇新区规划应突出文化原则,塑造小城镇自己的特色。不要把小城镇新区规划仅仅当成规划去做,而要更深一层地去“做文化”,力求做出特色、做出品牌。规划设计人员在对小城镇新区进行规划设计之前,要全面地熟悉、掌握小城镇历史、地域、建筑、民族、产业等方面的特色,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3)强化生态理念,打造园林式景观。伴随着乡镇企业的繁荣和小城镇自身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的考验。小城镇生态环境的恶化表现在:企业、商业、居住等功能区划分不明显,乡镇企业沿路展开,分布分散,城镇内部绿化面积、绿地率、人均绿地面积均达不到国家标准,城镇缺少园林建设,景观设计更是匮乏;污水、雨水等地下管网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等等。新一轮的小城镇新区规划应按照建设生态园林小城镇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生态规划和景观设计,提高小城镇的形象和品位,吸引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加速我国农村城镇化的进程。生态园林城镇是今后城镇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设计是小城镇趋向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生态建设进行景观设计使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协调统一,是建设生态园林城镇的必然选择。因此,强化生态理念、注重景观设计是新一轮的小城镇新区规划应该遵循的必不可少的原则。

(4)树立超前意识,构造灵活的格局。现今,城镇化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速度平均每年将增长1%,这10几年中,中国将有大约3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这就意味着今后几十年内,小城镇的规模还会持续地增长,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会逐步提高。在这种形势下进行小城镇新区规划,就要求规划师树立超前意识和发展观念,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建造节能型住宅和紧凑小城镇:要创造性地挖掘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充分利用当地建筑材料,建造处于山、水、天空、草木相协调的中国特色小城镇建筑。

第3篇:城镇化建设规划范文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 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我国小城镇建设开始迅猛发展,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和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力量。规划是建设的 “龙头”,科学规划是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然而建设又是小城镇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因此解决好小城镇规划建设中一些误区,对推进小城镇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加强小城镇规划

1.1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1.1规划缺乏长远性、严肃性和稳定性有些地方由于缺乏长远战略眼光和科学精神,规划意识不强,只着力于眼前经济利益,考虑短期的效益。把规划目标制定的短浅,致使出现规划“几年一变”的现象,极大的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还有些地方虽然修订了长期的规划方案,但在领导任期期间未能有效的实施建设到位,在领导换任后规划建设变的盲目性,规划设计也随意更改,促使规划渐渐走样,出现规划项目停滞不动,项目选址随意变更,基础设施拆拆建建等现象,这都说明了地方对规划意识不够,对规划没有严肃性和连续性。1.1.2规划水平有待提高现在的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基本是按“性质—规模—布局”的三部曲进行。城镇性质难以概括现在城镇日益复杂的职能;一些规划工作者对实地的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等诸多要素调研不够深入,盲目套用典型规划或利用以往经验,忽视各个城镇的个性特征.泯灭了城镇规划中的个性。导致小城镇规划趋向“样式单一、风格雷同”的模式,这在当前多元化的经济体制下,小城镇的发展空间受到极大的限制,失去了自身应有的活力。1.2解决小城镇规划问题的对策1.2.1结合自身实际,客观分析,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在小城镇的城镇规划设计中要把握好科学合理的度,把区域规划和小城镇规划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其城镇的总体取向,根据各自的发展性质、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建设规模、推进速度等客观要素找准城镇的“位置”来经营城镇,确定是为旅游服务,还是为大城市服务,还是以自己发展的龙头产业来带动,这样会找到良好的市场取向,有利于布局的合理与迅速形成小城镇的格局,有利于发展自我。认真制定发展规划,通过严谨的规划可行性论证。才能更好的避免好高骛远和短视规划带来的负面后果。1.2.2规划设计要有严肃性和不可替代性规划是前提,规划的优劣,决定了它是丰碑,还是败笔。搞好小城镇建设,必须正确认识规划的重要性,坚持规划的严肃性和不可替代性。建设规划经过批准后就成为法定文件,必须严格执行,不能因为个别领导的意见或投资者的要求而随意改变规划内容。在实际工作中,随着经济形势和城镇建设的发展,一旦发生规划与城镇建设不相符而要改变时,也要经过专家组反复论证和相关部门批准方能更改。调整不是对现存规划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原规划的修改、充实、完善和提高,要避免一任领导一任做法,坚持规划建设管理的稳定性和连续性。1.2.3小城镇规划要突出地方特色特色是优势,是形象,是知名度。小城镇规划中不能盲目的照搬照套,应深入研究当地小城镇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民俗等各自独有的内涵,科学定位,合理布局,扬长避短,突出地方特色,发掘和利用各自的优势,形成具有自已特色的支柱产业,这样的小城镇才会有生命力。1.2.4注重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在小城镇规划过程中要根据区域生态系统建设的总体要求,密切结合地域特点、自然环境状况,统筹规划,着力解决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要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适当保留部分老区旧有的风格风貌,保存好少数民族风格的建筑,保护好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等,体现出古色古香的文化韵味。

2、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

2.1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2.1.1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国未来城市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可能的选择方案将是走总体城市化与农村城市化共同推进的道路,即在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有计划地推行农村城市化,重点建设好一批县城镇和中心镇,使其逐步具有城市功能,成为总体城市化的组成部分。显而易见,没有农村城市化,整体城市化将难以实现。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既是整体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重要推动力量。2.1.2有利于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乡镇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大部分分布在农村,不仅难以管理,而且无法实现相应的聚集效益。。2.1.3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我国目前不仅有1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等待转移,而且数量每年还在增加。理论研究及客观实践已经证明依靠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而乡镇企业由于正在发生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呈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可以促进乡镇企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转移剩余劳动力。 2.1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措施2.1.1解放思想,树立发展是富民建镇的重任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必须提高以下几种认识:一是始终坚持发展是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积极引导干部、群众认识生产力,掌握资本;挖掘生产力,积攒资本;发展生产力,增加资本;扩大开放,引进资本。要积极引导农民进镇做工、经商、办企业。一切以发展辨是非,以发展评得失,以发展论英雄。二是不搞争论,大胆改革,大胆实践,锐意进取。真正做到创新不跟风,争先不争论,依靠不依赖,引导不误导,使大家立足镇情心系群众,开拓创新,大胆实践,把思想集中到发展上来,把精力用到改革上去,招商引资放手发展私营个体经济。三是给农民以国民待遇。对一些小城镇的户口一律放开,只要有固定住所、稳定工作和固定收入的都可以在城镇人户、就业、入学、劳动保障等,对进城农民一视同仁。

2.1.2用科学规划作为发展小城镇的奠基工程在编制和完善城镇发展规划中,首先,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从根本上说城镇化水平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没有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流通的活跃,就不可能有农村城镇化。同时,城镇发展还受人口、资源、地理环境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因此,发展小城镇,要有合理的布局和分工,重点发展有潜力的县城和县域中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心镇。要按照市场经济的需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立足优势,突出特色,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科学确定小城镇的经济布局和市场定位,走集约式城镇化道路。2.1.3以合理布局、突出特色为发展小城镇的根本错施一是根据区位优势来布局。在大城市周边地区,要按照产业和人口的合理分布,适当发展一批卫星城镇。在发达地区,要适应经济发展较快的要求,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更多地吸纳农村人口。二是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来布局。在一个城镇里,功能区要严格区分。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行政区等要避免混杂,有条件的城镇在功能区之间要用绿地或自然景观隔离,可以设立商业生活街或休闲自然风景区等。 每个小城镇在分布上应弱化行业划分的分散格局,强化经济区域优势,一镇一品,形成区域经济中心。

第4篇:城镇化建设规划范文

【关键词】环首都小城镇生态规划

Abstract:The "Summary"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rise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greatly promote rur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ccelerating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in small towns. But we have also seen due to the lack of scientific planning and disordered development, issue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small cities and towns ar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become a bottleneck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The focus of this article combined with ring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the capital, to explore an ecologic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Keywords: Ring the capital; small towns; ecological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X32

一、引言

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近年来,小城镇的迅速崛起,极大的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小城镇现代化进程,这既是经济发展的成果,又成为经济继续发展的动力。但是小城镇的发展不同于城市的发展,在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无序的发展,小城镇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生态规划就是在生态学、规划学原理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通过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最终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有序发展。

环首都经济圈的概念最早由河北省提出,2011年3月,首都经济圈战略正式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环首都经济圈包括环绕北京的张家口、承德、廊坊、保定4个设区市与北京直接紧邻的涿州、涞水、涿鹿、怀来、赤城、丰宁、滦平、兴隆、三河、大厂、香河、广阳、安次、固安等14个县(市、区)。本文所探讨的环首都小城镇就是基于上述14县(市、区)的范围,通过研究该范围内的小城镇特点,探索一条符合生态规划的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环首都小城镇建设的优势

(一)政策保障优势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推进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坚持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原则,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健全城镇建设标准,强化规划约束力”。而北京市、河北省的区域规划和政策都共同强调首都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这些都为环首都小城镇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区位交通优势

环首都经济圈地处华北平原腹地,总面积3.0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517.6万人。作为首都地区的门户,既毗邻北京,有京广、京沪、京哈三大铁路干线和联系华北、东北和华东地区的公路交通干线,又靠近天津、秦皇岛、唐山、黄骅等大型港口,形成了既可借首都之势,又可辐射全国,乃至联通世界的独特布局,有利于利用首都优势,促进区域内小城镇的城镇化进程。

(三)生态资源优势

长期以来,环首都地区肩负着北京"涵水源"、"阻沙源"及保障防洪安全的重要职责。作为北京的生态保护屏障,这一地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但换个角度来看,此地区的生态环境却得到了较好的保存。和北京相比,环首都地区地貌多样,山清水秀,既有沙漠草原,又有森林山地,生态、旅游、文化等特色资源丰富。

(四)科技人才优势

北京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高度集中,并且拥有较为完善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能够吸引和服务高端科技人才。而环首都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劳动力成本、商务成本显著低于北京,再加上土地、制度、职业教育等方面相对的优势,为承接首都产业转移,缩短发展进程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环首都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理念落后,难以适应发展需要

规划前期论证不合理,对小城镇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阶段认识不足,缺乏全面性和前瞻性,特别是在如何与北京的发展规划对接方面考虑不足,难以做到统筹规划,共同发展,造成规划滞后于发展需要的局面。另外,小城镇的规划理念大多盲目效仿城市,重复现象严重,对环境承载力、生态保护、资金投入、运行成本估计不足,一味求全求大,最终无力维持各个项目的正常运转,反而造成大量的浪费,无助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二)环境基础设施薄弱,政府管理缺位

一方面,环首都地区小城镇在首都繁荣经济的带动作用之下,发展迅速,但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尤其是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等建设速度显著落后于城镇建设,污水的随意排放、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垃圾处理能力不高,给周边环境带来极大的压力,城镇的生态质量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小城镇政府管理功能不完善,再加上缺少专业的人才、必要的设备以及相关的政策资金落实不到位,致使环首都地区小城镇生态环境的管理情况不尽人意,环境保护失控现象时有发生。

(三)城镇规模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

城镇规模过小,难以积聚产业、集中人口和促进第三产业发展。首都北京作为整个地区的增长核心,对环首都地区的抑制作用大于带动作用。受产业结构限制,北京在集聚和扩散过程中,集聚效应居于主导地位,扩散效应则远远落后。虽然部分城镇承接了首都转移的部分项目,但高耗能、高污染的夕阳产业较多,同时就整个环首都地区而言,与首都产业转移相配套的结构体系仍未建立,而且各城镇间的产业关联性不强,处于较低层次的贸易互补阶段,城镇职能定位不明确,缺乏整体规划,竞争大于合作,延缓了环首都小城镇地区的发展速度。

(四)环保意识淡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在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中,注重经济发展,忽视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现象随处可见。毁林建房、挤占湿地、挖沙采矿、随意排污等不胜枚举,地方政府环境保护意识普遍淡薄。再加上首都北京“扩散效应”的影响以及环首都小城镇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政策的吸引,大量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蜂拥进入城镇,使得城乡相互污染和转嫁的状况尤为突出,具体表现在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污染等方面,给本就脆弱的城镇生态系统带来了更大的隐患。

四、环首都小城镇建设的对策

(一)科学论证,促进城镇生态规划与总体规划的融合

环首都小城镇因其独特的地缘区位特点,其生态规划不仅仅要立足于城镇本身的建设规划,更应该站在环首都区域的角度,结合北京和河北省的总体发展规划,甚至是国家发展规划。一方面,使规划横纵相连,既包括各个地方性发展规划,又包含城镇内生态规划与总体规划的相融合,形成一个具有延续性、关系密切的整体。另一方面,解决因不同行政主体空间管制割裂而导致的各自为政问题,以及城镇生态规划附属于发展建设规划的传统理念影响,避免城镇在资源、市场等方面形成竞争、重复浪费等现象。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服务体系

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环首都地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无论是道路交通,还是污水、垃圾处理,都应与该区域特征紧密结合,从大的区域统一体的整体运行出发,通过合理布局,实现跨行政区域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最大限度的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改善地区生态人居环境。其次,优化行政体制,健全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对接首都的设施条件和外部吸引力。城镇管理体制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城镇功能的发挥,政府应进一步强化对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职能,建立更为科学、规范的价格、产品与服务质量监督机制,同时通过产业政策的调整,引入市场机制,引导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方向,减轻政府的压力。最后,加大政府投入,引进专业队伍和高科技设备,全面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三)优化产业结构,建立生态产业

环首都小城镇肩负着承接首都产业转移的重任,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产业聚集,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第一,建设生态工业。合理规划,推进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强化对接首都科技转化能力,坚决淘汰、关闭高污染、高耗能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大力推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清洁生产工艺,改造传统产业,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整合现有资源,扶持实力强、规模大的工业企业,推进生态产业的聚集,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提升整个产业的规模生态效益。

第二,发展生态农业。小城镇作为农村与城市的结合点,依托特殊地位,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服务城市供给。围绕首都地区日益增长的蔬菜消费需求,推广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围绕首都地区日益增长的近郊生态旅游需求,建设集农家游、旅游观光、生活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园。促使农业向生态化、工业化、观光化发展。

(四)提高环保意识,改善生态环境

小城镇的生态建设,离不开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多种媒介渠道宣传、普及生态意识,倡导生态价值观,转变公众观念,唤起公众主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和遵守各项规则制度的自觉性,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在政策建设中着力于建立引导性的环境政策,对水资源、土地资源、大气环境、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合理开发与保护,保持生态平衡,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参考文献:

[1]牟金玲 张俊华,生态型城镇建设中的环境规划问题探讨,中国环境管理,第22卷第1期,2003年2月

[2]黄平利 汪红扬,我国城乡空间生态规划新思路,住宅产业,2010年10期

[3]惠岑怿 周鼎 惠洋涛,浅析小城镇建设的绿色生态规划,中华民居,2011年11期

第5篇:城镇化建设规划范文

关键词:生态;小城镇;规划;可持续发展;环境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is undoubtedly one of the key words of China's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gradual expansion of cities,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our country, is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At firs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planning of small towns, and summed up the current main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small tow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nd expounds the ecological planning of small towns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construction, the ecological planning of small towns is discussed in detail from five aspec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crete train of thought.

Key words: ecological; Small towns; Plan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小城镇生态规划建设的重要性 

小城镇建设应坚持以文化为灵魂,以生态为基础,以经济发展为主线,以城镇为载体,综合性研究和制定发展规划建设方案。生态建设不仅直接影响着小城镇规模的大小,也通过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直接影响到小城镇发展的前景。

随着小城镇人口的增加,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复杂、尖锐。小城镇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内生性的,在建设过程中逐步显现,必须尽早充分的认识到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才有可能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    

  从规划者的角度而言,评判一个城市规划方案合理与否(可行性)的标准,不再局限于短期的经济效益,而是越来越强调适宜的人居环境,越来越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共赢,越来越强调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

当前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筑挤占绿地

小城镇建设一般以县为项目单位,由于县级财政财力紧张,政府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能力弱,小城镇建设资金基本靠商业开发来解决,因地价和动迁费用较高,为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开发商只建设可以买卖的商品建筑面积和场地等必须的配套实施,而不注重投入绿地建设,多数开发小区没有绿地。

(二)整体规划不完善

小城镇建设规划中缺少保护、改善和治理生态环境的内容,或是对建设生态型小城镇考虑的不足,使小城镇的生产、生活、休闲区布局不和理造成生产企业与居民区交织在一起,既不利于企业生产又给居民带来噪声、粉尘等污染。

(三)缺少环境保护错施

乡镇级的小城镇基本没有污水排放系统,生活污水就近泼倒,靠土壤下渗和蒸发来解决排放和处理,对生活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 生产污水、废水用明渠不经处理直接排放,给排入的河道水体造成污染。

(四)破坏自然景观

小城镇建设中自然山水的生态价值和作用被忽视,甚至被严重破坏。小城镇周围随意办厂建房,任意开山取矿,使一些有生态价值的山体、湿地被夷为平地,失去了城镇应有的生态自然景观和城镇与自然和谐的环境。

生态小城镇规划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开展城镇化建设时,应以“可持续发展观念”作指导,在发展特色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城镇化的规划和建设,建立“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科学创新”的发展思路,从而使小城镇的建设水平得到提高,小城镇的功能得到强化。

(二)系统协调原则

城镇体系规划的首要任务就是“系统协调”,其协调方面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城镇与城市发展的协调

目前,我国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资源紧张,人多地少,大城市数量较少、实力较弱,小城镇数量多,规模相对小等。由此可见,城镇与城市的发展不协调。因此,我们要把发展城市作为城镇体系规划的重点,积极发展地区的中心城市,同时对小城镇进行规划和建设,加快其发展步伐,从而使城镇和城市同步发展,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而实现相互协调发展的目标。

2、城镇与资源发展的协调

资源作为影响城镇发展的重要因素,一定要与城镇的发展相协调。这里所涉及的资源有土地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在进行具体的城镇规划时,规划者需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到因地制宜的思考,从而使城镇和现有资源的发展相互协调。

3、城镇与基础设施的协调

加快城镇与基础设施的协调主要指的是城镇与交通的协调关系,交通是连接各地经济发展的枢纽, 它是城镇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加强城镇和城市连接的重要设施。因此,要建立便捷、通常的交通网,使城镇布局具有协调性和合理性。

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具体思路

(一)科学编制和实施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要实现小城镇的全面协调的可持续性发展,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就需要编制高标准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使小城镇向生态环境友好型发展,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发展相结合,统一规划,加强法制管理,实现小城镇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小城镇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保护、利用乡土景观环境

在进行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时,有关人员不要忘了乡土景观环境在小城镇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要保护和利用好乡土景观环境。它是长期的地理沉淀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独特的生命特性和存在的必要。它不但可以反映人们的文化传统和生存状态,而且它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

(三)因地制宜,全新规划道路体系

以往小城镇的建设大多数走的是大城市的老路,均按照“广场求宽、街道求宽、风格求新、建筑求高”等原则进行小城镇的建设,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这种建设方式并不适合小城镇,它完全打乱了小城镇传统的空间布置,致使建设丧失了原有的个性化特点。

由此可见,小城镇的建设并不适合走大城市的路线,在设计时要因地制宜,全面思考。尤其是道路体系的建设,小城镇具有传统街道的特点,尺度较小,从生态角度考虑,最适宜选用“窄路密网”的道路构架,鼓励建设非机动交通,它不仅能满足城镇的发展需要,还能降低能源消耗,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四)做好生态绿地的规划       

一个小城镇,改善环境质量除了主要依靠对污染的防治和控制外,还要重视发挥自然景观对污染物承载作用,特别是天然和人工水体,自然或人工植被、广阔的农业用地和空旷的景观地段,都可作为景观生态稳定带的骨架。

生态绿地不仅要数量多,而且要分布均匀,大嵌块体与小嵌块体相结合。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大型植被斑块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功能,并为景观带来许多益处。而小的植被斑块可以作为物种迁徙的歇脚地,保护与规划分散的稀有种类或小生境有利于提高景观的异质性。小嵌块是大嵌块的补充,不能取而代之,应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并通过廊道连接起来。

(五)加大环保投入,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小城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城镇生态环境防治的重要保障,城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小城镇承载污染物以及治理污染的能力。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小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比例,为保护和改善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奠定物质基础。在做好这些配套措施的同时,还要做好加强小城镇企业污染的整治工作,从根源上杜绝破坏现象的发生。

结语

综上,发展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型小城镇,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运用生态学和城市规划科学原理,结合小城镇特点,指导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统一规划,综合建设,以较低的资源代价换取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达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相统一,实现小城镇生态良性循环,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小芬.基于城市一体化理念的小城镇生态规划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10.4.

第6篇:城镇化建设规划范文

关键词: 小城镇 规划建设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战略,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小城镇建设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农村的小康建设是关键。当前,城镇化建设进程较为缓慢,与加快现代化步伐、实现城乡一体化要求仍存在很大差距,要加快经济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发展小城镇势在必行。

2、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规划缺乏长远性与稳定性。一些地方缺乏长远战略眼光和科学精神,规划意识不强,导致小城镇建设布局不合理,变动过于频繁。小城镇建设规划关系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百年大计,规定的其发展方向和目标,不能随意变动。但实际情况中,新领导上任后往往有新思想、新设想,在自己的任期内建功立业,体现政绩,于是大刀阔斧,弃旧图新,把前任留下的城镇规划改得面目全非,使规划建设失去稳定性和连续性。

2.2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制约。目前,小城镇的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还很不完善,社会保障水平不高,跟大城镇相比具有很大的差距。且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政府投入的社会保障资金不足等,使其远远跟不上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够适应小城镇居民对于安全,稳定的要求。农民进城落户之后,就要放弃原有的土地,而在小城镇中的工作和收入不稳定,社会保障又不能保障其生活的稳定,保障其失去工作和正常收入后的基本生活,这就减弱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吸引力,社会保障制度不能够消除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也是进入小城镇的农民不愿放弃土地的一个主要原因。

2.3居民规划意识不强,建设违章现象严重。部分地区用地资源紧张,建设用地指标缺乏,城乡结合部地段的土地市民难以取得合法手续,按正常基建程序无法取得合法规划许可。加之一些城镇建设监督执法力度不强,造成乱占土地违建现象存在,严重影响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难度较大,使之城市环境和形象较差。

2.4脱离实际,人口规模偏大,过分追求高城镇化率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只有提高城镇化水平,才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才能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和全国的工业化,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当前,我国正处在城乡一体化战略实施的关键环节,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有效实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镇化水平,但一些地方片面追求高城镇化率,不切实际地扩大小城镇人口发展规模,人口规模估计的比合理发展的现实规模大,使小城镇用地规模和相应的设施标准过高,造成了长期的不合理与浪费。

2.5小城镇建设“千城一面”,毫无特色而言 。在小城镇的规划中,忽视了对小城镇风格特点的研究,对小城镇的自身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个性特质把握不准,由于小城镇属于城市的范畴,规划工作者往往仅以大城市的规划模式来指导小城镇的建设,如道路多以棋盘式为主、广场位于小城镇中心,民用建筑一般高,无层次感,建筑布局过于单调、呆板,最终的发展模式仅成为大中城市的简单缩影,建设布局毫无特色而言。

2.6小城镇发展中资金短缺 。资金不足是小城镇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小城镇建设和阻碍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从总体上看,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比较单一,投资的最重要来源仍然主要是政府。而在我国,镇政府不是一级完整的预决算财政单位,所得税收需上缴县财政,镇政府的所需费用是县财政分发的人头费和超收部分的提成,这些费用仅够镇政府的正常运转,因此,城镇建设的资金就主要依靠预算外收入来弥补。镇政府的预算外收入来源主要是土地拍卖所得和高额的城镇建设配套费。为了增加收入,加快小城镇建设,政府只能抬高土地价格和建设配套费用,这就形成了限制农民进城和投资开发商进入的"门槛",增加了乡镇企业,农民和外部资金向小城镇集中的成本,抑制了乡镇企业和农民进城的积极性,减弱了招商引资的优势。

2.7缺乏有效的产业带动。城镇的发展缺乏经济增长点,缺少有效的产业来带动。这是因为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日趋完善,市场竞争日益的激烈,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而大部分乡镇企业领导因为思想僵化,文化程度不高,不具备所必需的管理素质和知识,没有能够适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的发展方向,致使管理不善,没有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所以,近几年来,乡镇企业出现了增长速度放慢,吸引带动能力下降和经济效益下滑等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城镇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发展的不充分,再加上小城镇的规模和人口过少,又影响着小城镇的规模和辐射效应,也就无法达到小城镇第三产业发展的需求。此外,政府也没有能够根据小城镇自身特点和优势,制定出适合小城镇发展的经济道路。小城镇发展和建设的盲目性很大,很多地方没有明确的发展路线或者其发展道路不适合,不能够拉动和引导小城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3、小城镇规划的编制与对策

3.1更新规划设计观念。就规划设计而言,当前首要的问题是要更新观念。较长一段时期以来,城市规划建设将城市经济发展作为首要的任务来考虑,过度强调经济效益优先的原则,以致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被严重忽视。因此,新一轮城镇规划应将中央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作为城镇规划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应在节约用地、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处理好城乡关系、照顾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等方面得到充分体现。目前,我国小城镇的布点过多,一方面管理成本太高,另一方面建设成本高,这很不利于小城镇的发展。应该合理地进行乡镇、村、组的合并,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体系。

3.2必须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城镇在建设中依据规划一定要形成自己的风格,风格应是小城镇建设的主词。对于小城镇发展中没有特色的问题,在对小城镇进行规划时,应首先对其所处的大区域背景进行宏观分析,确定小城镇的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突出小城镇的产业特色;其次要尽量保持小城镇原有的格局,小城镇小巧近人的规模尺度、环境优美的山水风光、自然亲切的田园气息都可以巧妙地利用以强化小城镇的建设特色。一个城镇,只要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化,才有自己的个性与灵魂,才有生命力。

3.3必须合理确定人口规模。对于人口规模偏大,过于追求高城镇化率的问题,需要在与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有效衔接的基础上,通过对小城镇内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各行业优势的具体分析,充分发挥小城镇发展的潜力,在镇区范围内进行合理的劳动力分配,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布与流向,确定小城镇吸纳人口的数量。同时,国家方针政策的调整、小城镇外部交通的改变、人们生活方式与心理因素的变化等因素也影响着小城镇的发展规模。一般而言,当小城镇的人口规模达到5万人以上,才能发挥集聚作用,同时,小城镇内部制度和社会公用设施水平等诸多因素构成了农村居民进城的门槛。因此,要使农民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将目光由大中城市转向小城镇,首先要使小城镇实现经济上的飞跃,带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提高集聚效应。

4、结语

纵观小城镇建设发展,要实现城镇化建设由无序发展到有序发展的转化,实现城镇群众建设管理观念由自发到自觉的转化;为城镇居民提供一个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人居环境优美的生活环境,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学莲,关于提高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思考[J],现代商业,2008(11)

第7篇:城镇化建设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镇建设;安全;质量;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the city changes process, town construction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is paper will present China's urban construction pres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trend and the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key points discussed.

Key words: urban construction; safety; qual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P624.8

一、总体规划

(1)区域划分:工业生产区和民用生活区须分开设置。现在有些城市在总体布局规划的前期未考虑到后期的变化,将工业生产区和民用生活区混在一起,工业生产的污染物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鉴于此点,在城镇规划的初期就应该合理计划和安排,避免后期的混乱布局。

(2)道路规划:道路交通的合理规划是保证交通运输、人民出行顺畅乃至社会治安便利的基础。我们应当合理的在确定规划期限、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交通调查、分析和预测以及社会经济效益估价等,制订的交通结构与道路网的规划。

(3)基础设施:城市水、路、热、气、讯、绿化是城市的基础设施,要加大建设力度。同时,要注意城镇基础设施的质量,城区道路、给水、排水、供热、供气、防洪、园林工程设施建设要纳入质量监督和工程竣工验收序列,进行定期不定期的质量监督和认证,未经质量监督和工程竣工验收,项目不得交付使用;同时,还要提高城镇园林绿化水平,加快住宅建设,改善居住条件。

二、安全的控制

(1)防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城市规划乃至建筑物内的防火的设计和施工均是工程建设的头等大事。城市道路规划是也要考虑好消防车道的规划,室外消火栓的设置,建筑物内部须有相应的防火分隔(防火墙、防火卷帘、防火门窗、防火分隔水幕)、火灾疏散(消防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消防灭火设施(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等)、消防排烟系统、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所有消防相关的设施均必须符合相关的设计规范和施工验收规范。2010年11月15日14时,上海余姚路胶州路一栋高层公寓起火。据附近居民介绍,公寓内住着不少退休教师,起火点位于10-12层之间,整栋楼都被大火包围着,楼内还有不少居民没有撤离。截至11月19日10时20分,大火已导致58人遇难。2010年11月5日9时15分许,吉林市船营区珲春街商业大厦发生火灾。吉林商业大厦作为有二十多年历史的老楼,存在着用电线路老化的问题,给消防安全埋下了隐患,不能排除这次火灾原因是因电路起火所致。致17人死亡另有1人失踪,28人受伤。以上的残酷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在城市规划建设中,须严抓消防设施的建设。

(2)防雷:雷电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当天空的雷雨产生雷击时,其将携带高负荷雷电脉冲、电压及电流,以电磁波形式无规则释放,从而导致雷区域1~5公里范围内(视雷电波强度而定)所有带金属的导线(如高空架设天线、有线电视电缆、通信电缆、供电系统电缆等),在瞬间内感应到相应强度的脉冲电压及电流,这些电流沿着电器设备上的各种电源电线或信号电缆进入电器设备内部,在雷击电压超过电器设备额定抗电压的瞬间击坏内部器件;严重时甚至把整机击毁,甚至触及到人身安全。2007年3月23日20时后至上半夜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境内发生了较强的雷灾,有304件电子电器设备遭到不同程度的雷击损坏,其中284件家用弱电设备20件通信行业的信号设备。直接经济损失33.0万元,间接经济损失49.5万元。2009年1~6月中国共发生雷灾事故1897起 132人死亡。以上的残酷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在城市规划建设中,须严抓防雷设施的建设。

(3)防汛:2012年的北京水灾是一场天灾,但也让人思及城镇建设过程中的防汛能力。在城市规划建设中,须严抓排水设施的建设。

(4)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控:我们时常会看到报纸、电视等媒体播报的新闻涉及到某某建筑工地出现人员伤亡的事故,也不时为我们敲响警钟。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保证现场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是城市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需要着重抓住。

三、质量的控制

哈尔滨阳明滩大桥,是目前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桥梁长度最长的超大型跨江桥,2011年11月6日通车 。全长15.42公里,桥宽41.5米,双向8车道,设计时速80公里,最大可满足高峰期每小时9800辆机动车通行。该大桥2011年9月曾发生施工事 故,6人受伤。2012年8月24日5时30分左右,通车不到1年的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发生断裂,致使4辆大货车坠桥。

以上事件发生在不久前,让我们不得不深思城市建设过程中,质量问题的重要性。在城镇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须全面进行质量意识的教育培训,要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则首先要从提高设计和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开始;同时,产品的生产加工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按施工要求进行施作。此外,在严格按工艺要求施工的同时,还必需提高生产施工人员的操作技能。

四、进度的控制

现代城市的建设,其速度的要求已经与以往有很大的差别。城市的日新月异,要求城建的进度控制能够提升日程。如何规划好各个环节之间的进度关系,调节好城建的速度,是当下乃至未来的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尤其是对于一些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快速度,尽早为人民生产、生活提供必要和便利的条件。

五、成本的控制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要加快推进新兴城市化进程,目前我国的城市化已进入了加速发展的中级阶段,各地城市建设事业方兴未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普遍存在 着一个误区,就是只注重城市建设项目的社会效益,而忽视了城市建设中的成本管理。事实证明,重视这一理念,能使我们的城市建设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持续发展

(1)城市绿化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中指出:“到2010年,城市规划建城区绿地率达到3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6平方米以上。在城镇建设过程中,不断提高城市的绿化率,是城镇规划和建设的重点。

(2)低碳环保

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这是一种城镇生活理念的改变,也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的必然趋势。

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尤其是减少对水体和大气的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七、结束语

城镇建设是国家之大计,是牵涉到人民生产、生活以及政府的财政收支的关键所在。在其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做好总体规划,做好安全、质量、进度、成本的控制,并兼顾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方能真正做好城镇规划,为子孙后代谋福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08年10月28日修订)

[2]《GB 50016-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3]《GB 50045-2005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第8篇:城镇化建设规划范文

关键词:乡镇规划;问题;思考;建议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roughou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project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has hitherto unknown results. However, due to the defects of the system and the lack of funding and other reasons, led to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 has a lot of problems. How to do a good job of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and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s become a serious problem facing government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ownship planning.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ownship planning.

Key words: town planning; problem; thinking;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TU984

1、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城镇规划建设标准过低。

规划中由于资金投入欠缺,观念意识落后,认识不到位等原因.导致规划编制标准过低,雷同现象大量存在,缺少独特的文化特色及风貌。规划时,过多考虑商业用途,忽视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缺少对公厕、垃圾处理、排污、供电及供水等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及科学规划,导致管理混乱。

1.2 小城镇规划建设布局不合理。

很多乡镇进行盲目的沿路建设,这种模式属于典型的夹公路轴向发展,这种模式无论在环境整治还是在未来的提升、搬迁及整合过程中都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给来来城镇建设布局设立了诸多障碍。另外.各种服务业及商业集中位置在公路沿线.导致城镇纵深力度不够,加大了城镇基础建设设施的成本和难度,各项市政工程不能发挥其最大效能。

1.3 小城镇基础设施相对较差。

许多乡、镇政府区域的土地被开发,乡、镇财政收人的一大部分来源为土地出让资金,而这部分资金又被挪作它用,只有少部分用于乡镇基础设施的建设,一些乡镇在土地被开发完全后,基础设施仍无法建立齐全。由于资金来源的短缺,排水等设施甚至为零。乡镇建设中.越来越多的房子被建起,但相应的缺乏高质量的施工队伍及正规的设计图纸,导致房屋建设质量低下,房屋安全不能保证。

1.4 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杂乱无章。

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工程人员不按照预定计划进行,对规划进行随意更改,降低设计标准,很多商业设施都按照先建后批的原则进行。很多地方缺乏统一规划,有的农民只办理一个国土审批手续即可在自已承包的土地上建房.导致耕地良田被侵占,房建选址毫无规律。房址布局的分散,不仅破坏了乡村和谐的自然景观。还浪费了大量的可用耕地。

2、小城镇规划建设发展的思路

2.1 增强规划意识,共绘城镇长远发展蓝图。

小城镇规划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编制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历史现状和经济人口发展趋势等因素,用规划来表示城镇的性质、功能、规模、特色和发展方向,使规划上与政策法规相符,下同群众愿望吻合;前和历史现状相承,后与发展趋势一致。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排除行政干扰,把规划编制的既科学又民主。乡镇规划作为小城镇建设龙头,对城镇社会经济及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新的发展形势、新的社会需要对城镇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前瞻性、可行性、严肃性以及管理与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

2.2抓好项目建设,完善小城镇规划功能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城镇发挥集聚力和辐射力的必要条件,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物质平台,以项目为支撑,才能使城镇面貌得到明显改变。在项目建设上优先建设与人民群众生活关联度大,对完善城镇功能有关键性作用的基础设施,只有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才能加快城镇改造步伐。

2.3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措施。

2.4.明确定位,适度开发。

将居住与旅游结合,进行多功能混合开发。打造生态休闲旅游和文化观光旅游镇,在提高镇域居民生活品质的同时,开发游览观光和休闲度假。使食住行购娱等要素配套起来,形成完整的旅游体系,带动其他产业协调发展。同时鼓励居民积极参与。

2.5.产业联动,拉动周边贸易。

通过合理的规划建设,摆脱以往零散产业独立开发的狭隘模式,强调三产协调发展,重点打造生态型农业,绿色食品种植业、绿色水产业、绿色畜牧养殖业、花卉苗木业的一产,以精密制造业、金属品加工制造业、绿色食品业、精细化工业、制药业、建材、水电及竹木加工业为二产。以及以生态休闲旅游和文化观光旅游、房地产业为三产。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同时依托环境优势和旅游资源,大力开发高品质特色旅游地产和商业地产,促进其向生态型、高附加值方向进行结构调整。

2.6.合理规划土地,多渠道筹备资金。

城镇的发展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投入,要破解资金瓶颈的制约,必须进一步创新机制,建立多元化、多形式、多渠道的资金渠道。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积极申报,向上争资;加强引导,政府筹资;严控土地,以地生资;产权拍卖,社会聚资;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互惠互利,银行贷资;扩宽渠道,启动民资。

3、我国小城镇的未来发展模式。

在我国小城镇发展过程中, 可以结合一些成功的城镇发展模式, 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范例和模式。具体来说, 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

3.1.以城镇经济的发展带动小城镇的发展。

城镇经济是中小城镇发展的基础, 发达的城镇经济不仅能推动居住、消费等功能的建设, 而且可带动城镇就业和城镇环境建设, 增强中小城镇对中心城的反磁力和对农村的磁力。城镇经济发展的来源主要是三部分: 一是中心城扩散的部分二、三产业; 二是乡村中向小城镇工业园区搬迁的部分三产项目; 三是小城镇自己努力发展的二、三产业项目。

32.构建中心镇一集镇的新农村城镇体系。

建设小城镇的中心地带, 使其成为该地区的“ 片区中心” , 逐步把片区内的工业集中到镇工业园区内, 并加强中心镇的市政基础设施、文化教育等公共项目的建设,

3.3.建设生态型和人文型小城镇。

中国小城镇的生态节制行为不是以单一资源的持续利用为主要目的的, 而是以整体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持续利用为目的的。小城镇规划应以整体的思维在自然生态环境、社区居住环境和房屋建设三个层面上综合治理小城镇生态环境。

3.4.“ 先试先行” , 加快若干配套改革。

由于小城镇建设涉及面广、影响较大, 所以应“ 先试先行” , 加快若干配套改革。一是城镇建设投资体制的改革, 除国家财政在可能的情况下对小城镇建设予以支持外, 应鼓励中小城镇建立多元化的城镇投资体制, 实行“ 谁投资、谁受益” 的原则, 将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带来的效益(如土地升值) 返还投资者。二是组建投资开发总公司, 负责城镇建设投资事务。三是建立城镇发展基金, 开拓新的融资渠道。四是改革土地使用制度, 支持城镇居民、工业的搬迁和拆并。五是改革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有利城镇居民安居乐业。

第9篇:城镇化建设规划范文

一、城镇住房现状

*县城位于业州镇城市规划区建城区范围内,至**年底,业州镇城市规划区总人口达到6.2万人,其中:城镇户籍人口5.2万人,常住外来人口1万人。依据我县**年住房调查,城区现状住房总建筑面积为*5.1万平方米,其中,本地户籍人口和单位拥有住房1.17万套、建筑面积74.34万平方米。按户均3.5人计算,城市居民户均拥有住房0.7套,人均拥有住宅建筑面积29.3平方米。近年来,我县房地产业呈快速发展态势,城镇住宅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保持稳步发展,累计完成住房建设投资55*万元,房屋竣工面积*.7万平方米,其中:完成商品住宅投资4187万元,建筑面积9.1万平方米;累计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1.1万平方米,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1*0.00元/m2。启动了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建设。有*8户居民乔迁新居,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1992年的24.57平方米提高到目前的30.62平方米。通过全方位启动住房消费市场,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繁荣,从而带动房地产一、二级市场的联动发展。住房制度改革取得实效,正逐步形成新的住房分配和供应机制;住房建设和房地产投资稳步增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建设开始起步,城镇居民居住条件得到基本改善;房地产交易活跃,市场繁荣;房地产投资和消费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住宅与房地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地位日益增强,为我县城市建设、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居民居住水平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当前,我县住房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居住用地开发强度高,建筑密度大,居住环境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商品房建设量大,保障型住房用地供应不足。

2、套型面积结构不合理,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住房供应不足,缺乏调控市场房屋价格的措施。

3、住房用地布局不合理,与城市环境空间缺乏整体协调,新区开发超前,旧城改造滞后。

二、规划范围和规划年限

本城镇住房建设发展规划的范围为业州镇城市规划区,规划年限为*08年至*12年。

三、主要规划依据

1、*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年)

2、*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年~**年)

3、*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个五”规划纲要》

4《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37号)

5、《关于落实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要求的若干意见》(建住房[**]165号)

6、《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4号)

四、规划原则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住宅市场中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和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住宅建设模式和消费模式,坚持以满足不同收入层次居民住房需求为导向,积极改善居民环境和质量,以住房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为原则,调整住房结构,引导合理消费,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主导、多渠道、多层次的住房分类供应体系,满足不同收入层次的居民的住房需求,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注重住房建设和房地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促进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五、住房需求总量预测

预测*12年城镇规划区内的建城区人口将达到7万人,其中,城区常住外来人口将达到1.5万人。根据规划人口规模及住宅发展目标,*12年规划区住房需求总量39.9万平方米,城区现存住宅总建筑面积为*5.1万平方米,因人口增长以及改善住房条件带动的住房需求量约为36.9万平方米;因旧房拆迁等原因产生的被动性住房需求量约为3万平方米;*08-*12年需新建住房总量为40万平方米。*12年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平方米。

六、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满足城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实现常住人口户均拥有或租住一套住房,基本解决低保和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2、基本指标。规划期内,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面积所占比重,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规划期末,实现市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平方米,最低收入家庭人均住房保障面积标准不低于15平方米,保障面达到*0%。

3供应体系和建设总量。规划期内,住房供应体系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建设由市场主导的满足中等以上收入家庭需求的市场型商品住房*00套,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二是建设由政府主导的政策保障性住房1600套,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廉租住房366套,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三是旧城改造拆迁房屋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新建拆迁安置用房250套,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四是自建住房和其他住房150套,建筑面积37000平方米。

4、住宅建设用地指标。住宅建设用地面积28.4公顷,其中:普通商品住房用地17.27公顷;以济适用住房用地6.53公顷(含廉租住房);其他商品住房用地4.6公顷。

5、住房建设年度计划。按照城区人口发展规模和住房需求状况,根据国家新建住房调控政策规定,计划到*12年,我县城镇住房建设总量达到40万平方米,其中:普通商品房27万平方米,保障型住房(经济适用房和谦租房等)13万平方米。*08-*12年住房建设年度规划(单位:平方米)如下:

*

七、实施规划的主要措施

(一)调控市场供求

1、发挥土地调控作用,优化住房供应结构。优先落实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土地供应,其土地供应量占城区居住用地供应总量的比重不低于70%。在限套型、限房价的基础上,通过竞地价、限房价的办法,以招拍挂的方式确定开发建设单位。

2、合理控制拆迁规模,减少被动性住房需求。加强拆迁计划管理,合理控制拆迁规模和进度。根据现行城市规划要求和房屋文化价值、结构状况,按照保留一批、置换一批、拆建一批的方式实施旧城改造。认真落实安置房源和补偿政策,严格拆迁管理,整顿拆迁市场,规范拆迁行为,维护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

(二)优化空间布局

1、推进居住新区建设。适应新的城市功能布局,重点推进“一城两园”(业州城区、小垭门现代物流园和下坝特色产业园)的六大片区住房配套建设。即老城片区、七里坪片区、松树坪片区和小垭门现代物流工业园、下坝特色产业园。

2、加快实施旧城改造。提高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率,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整合土地资源,提升城市品味,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居住环境,强力推进老城区旧房改造。对“五阳书院”等优秀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实行保护性改造。

(三)建立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1、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与销售管理。严格按照规定标准控制户型面积,全面推行经济适用住房购房资格审批、公示制度,加强经济适用住房销售与拆迁安置工作的衔接,强化经济适用住房价格审批与监管。

2、加大廉租住房保障力度。坚持以财政预算为主,多渠道筹措廉租住房资金。落实一定比例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廉租住房建设。

3、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多渠道筹集住房补贴资金。逐步将职工住房公积金纳入财政预算,进一步拓宽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增加住房公积金归集额,加大住房公积金个人购房贷款发放力度,简化贷款手续。

(四)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1、完善市场监管体系。按照指标科学、渠道畅通、分析准确、及时、信息全面的要求,建立一套房地产信息反馈系统;按照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增加透明度、强化责任制的原则,实现交易与产权管理一体化;按照规模化、专业化、连锁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培育覆盖全市的房地产中介服务网络。

2、加强房地产开发过程监管。按照规划控制性要求,严格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和预售许可证审核监管,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五)提升住宅品质

1、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高住宅综合品质。加强住宅小区的供水、供电、供气、排水、邮电、通信、交通、商网、文化、教育等配套设施及管理工作,按系统集成模式集中组织建设,完善配套功能;提高住宅的适用性、节能性、安全性、耐久性、环境性和经济性。

2、建立有效监管机制,大力推行建筑节能。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规范,积极开展建筑节能关键技术、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工程的示范和推广活动;对不符合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环境保护要求及质量低劣的产品实行强制淘汰。

3、理顺物业管理体制,创新住宅消费服务。理顺物权关系,推动市场主体到位,积极扶植物业管理企业上规模、上档次,鼓励物业管理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全面提升物业管理水平。

(六)促进产业发展

1、改善产业投资环境,提高产业经济规模。遵循房地产业发展规律,理顺管理体制,公开办事程序和收费标准,简化各项审批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切实改善和优化房地产业的发展软环境;进一步清理整顿土地和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大依法处置土地力度。

2、加快实施土地储备,加大市政建设投入。按照合理布局、有序推进的要求,认真做好土地储备工作,拓宽融资渠道,多渠道筹措土地储备专项资金,确保“十一五”期间全市住房建设用地。结合城市发展需要,加大市政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

3、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动住宅产业化。强化住房质量管理健全住房质量管理体制机构,抓好质量通病防治,重点推进创“无渗漏”工程和监管等工作,严把住房交付使用关。推行以节能效果显著、再生资源利用率高的优质新型墙体和门窗材料生产技术,积极引进先进的住宅部品生产领域,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自主住房配套消费产品。

(七)优化住房投资环境加强协调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