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说明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把握文章主题;激发学习兴趣
21世纪更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信息化的浪潮便以不可抵御之势席卷全世界。在信息化的社会,信息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谁能把握信息,谁就能拥有成功。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世界各国都十分注重培养少年儿童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第十条总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可见,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已经十分注重对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开篇就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由此可见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驾驭信息、利用信息就显得尤其重要。
说明文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文体,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不可缺少的主要方面。此类课文的教学价值恰好为课标理念的达成提供了最好的素材。我们必须转变思维方式,把说明类的教材文本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素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内容,乐于探究,品味语言,习得方法。
说明文,相对于其他文体的课文来说,没有其他文体的曲折情节――吸引人,没有其他文体中的鲜活形象――影响人,也没有其他文体的浓郁情感――感染人。因此,许多老师认为此类文本内容简单,写法平实,学生一读就懂,教学过程中难以出现其他课文教学时生成的精彩,公开课少人问津,家常课也不被重视。有些老师索性让学生读读课文,了解了解内容,顶多再延伸一下――读读课外补充资料就结束教学了。这样一来就造成了极为负面的影响,一方面歪解了编者的意图,弱化了学生对说明文的深入认知和阅读兴趣;另一方面误导了学生对此类课文的关注程度,使得本该成为学生学习方法习得、学习习惯养成、科学知识熏染的过程被浅化了,影响了说明文教学的效果。因此,教会学生如何根据所学内容搜集处理信息,就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较好地帮助学生学习说明文,使学习变得主动、有效、深入。
一、搜集处理信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
在说明文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例如在教学小学六年级下册的《各具特色的民居》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把握@篇说明文的主题: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我让学生课外搜集了许多关于我国各地各民族的民居资料。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报,上网搜集信息,汇集整理信息资料,再分组交流信息。通过搜集和整理信息,学生们更深刻体会到: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其中,课文里重点介绍的被称赞为“中国古建筑奇葩”的闽西土楼。近五六年来,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慕名前往闽西永定县,参观考察被称赞为“中国古建筑奇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汉斯・安德烈先生参观了土楼后赞美道:“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永定土楼,特别是圆形住宅(土楼),以悠久的历史,宏大的,精巧的结构,独特的风格扬名于世。仅以永定县苦竹乡井头村的深远楼为例,楼里三圈,直径80米,周长250米。外圈四层,房子260间;中圈二层,房子60间;里圈一层,房子8间。共有房子328间,里头住毒害80户500人。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钢筋,一包水泥,一块砖石,全以一担担黄土堆积而成,自明清迄今,始终完好如新。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课文中还介绍了独具特色的傣家竹楼。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常年居住在“竹”楼里,幢幢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地理特征的傣家竹楼,飘浮在袅袅炊烟和潺潺流水的画卷里,掩映在茂林修竹和香蕉柚子织成的绿色帷幕中。斑斓多姿的傣族寨子,随着天地间的长风流水,与自然和为一体。通过搜集处理信息,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这篇说明文的主题: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
二、搜集处理信息,形式多样的信息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生;说明文;阅读兴趣;教学模式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每一册课本中都会安排一到两篇说明文,这些文章一般比较通俗易懂,学生自己读几遍就明白了,所以当正式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老师也不敢深入挖掘。这显然不是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显得至关重要,笔者通过一些浅显的研究,希望能帮助到老师们。
一、以兴趣为导向的说明文阅读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兴趣可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只要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兴趣,他自然而然就会认真学习课文知识。并且这种学习是快乐,他不是被迫在学习,在这种自主状态下的学习可想而知效率是最高的。因此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也都论证了这一观点。卢梭认为:“的确,一个主要的动机,就是孩子当前的兴趣,这是确实的,并且是有效的。”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乃是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发生兴趣。”皮亚杰更强调兴趣的动力性,在他看来,“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足以使工作具有兴趣,因而使它看起来容易做而且能减少疲劳。”我国心理学家也指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或叫做求知欲。”从古至今,国内外的许多科学家都用他们的研究证明了兴趣的推动作用。我们发现,在学校中,有些学生在某些科目上有自己的特长,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他们对这些科目很感兴趣,是主动学习的结果。这种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可以反映出兴趣这种内在动力的推动作用。学生只要对学习有了兴趣,这个兴趣就成为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就会使他们产生“希望掌握”“自主探索”“不断研究”的现象和行为。因此,以兴趣为导向的说明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激发兴趣,提高小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二、以兴趣为导向的说明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以兴趣为导向的说明文阅读教学模式的目标不仅注重以上三个教学目标,而且还充分发掘说明文中的兴趣目标,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将兴趣的积极作用推向最高限度,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高昂的情绪和强烈的参与性,使他们的注意力专注于说明文教学过程,使他们由原来的被迫学习改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该模式较传统说明文阅读教学模式而言,不仅关注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层面上的目标,而且更加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兴趣目标的实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课文的性质和内容合理安排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更高的积极性,时刻保持高涨的情绪和饱满的精神,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兴趣目标是十分必要的,它既关系到本目标的实现,还关系到其他目标的实现。(1)有利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知识指一种收获,一种结果;技能则是知识的运用。只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从而使他们收获的知识也就更多了。同时,学生对课文产生的兴趣还会激发他不断地寻根究底,学生会在课外主动地了解相关的资料,这样不仅扩充了自己的知识面,而且这些内化了的知识也就更容易在生活中运用。(2)有利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我们知道过程与方法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具体经过,一旦调动了情趣,他们会竭尽所能,不仅集中注意力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还会采用自己的方法来广收信息。(3)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小学生对课文中的说明对象产生了兴趣,那么他们必然能体会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必然对说明对象产生向往、热爱之情,这种情感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很大的帮助。
三、以兴趣为导向的说明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是指完成教学目标所展开的步骤和过程,也称为该模式的进程和阶段。一般说来教学模式是相对固定的,它的操作程序也是相对固定的,但这并不代表它是一成不变的。所谓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就是这个意思。每一种教学模式的存在都有它特有的固定的操作程序。
以兴趣为导向的说明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初步设想为:(1)激情导入。薛法根说,判断一堂课的好坏,只要看导入部分就知道了。有趣的开场,让学生一开始就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对下面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奠定作用。(2)明确课文主要探讨的问题。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认识到掌握这些问题的意义和好处,激发他们学习、研究该问题的兴趣。(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新知识的学习不能采取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随机应变、灵活多样、充满新鲜感的教学方法可以给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参与性。教学方法的选择无优劣之分,关键在于其要有多样,要有乐趣、要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增强他们的参与性。(4)解决问题:在这里教师要更正观念,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问题的解决要靠学生。(5)奖励机制:这个机制不是说一定要给学生奖品,也可以是精神上的鼓励,让学生产生自豪感,让他有兴趣去深入探究。
四、以兴趣为导向的说明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以兴趣为导向的说明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基本策略是:首先,要把兴趣作为目标,使兴趣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力图采用该教学模式,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该被迫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实现两方面的兴趣发展:一是遵循有趣―兴趣―志趣的发展轨迹,让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以兴趣为依托发展学生的智力,即掌握与兴趣对象相关的各种能力,通过对说明对象的学习,让学生对说明对象有充分的了解与认识。其次,将兴趣作为手段,旨在通过该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课本知识,主动追求其他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1]徐宗林.西洋三千年教育文献精华[M].北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目前,在说明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四重四轻”,即:重智商发展,轻求知欲望的培育;重内容预算分析,轻语言特色的学习;重阅读理解,轻表达方法的迁移;重知识传授,轻探究能力的培养。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必须提升阅读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立足于提高学生阅读素质,充分发挥说明文体裁特点的优势,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一、紧扣题材,激发求知欲望
就小学生而言,在诸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培养学生爱学、乐学的情绪,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第一位的。试想,一个不想学习的人,能主动去获取知识吗?一个不爱学习的人,如何去培养他的能力?许多教师认为说明文内容枯燥乏味,难教难学。为此,我们更应该找好的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许多教师都在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上做文章,这固然重要,以内容为突破口更为重要。因为说明文丰富多彩的题材,无疑给了孩子一个迷人的万花筒,学生又具有好奇的特点,好奇心会驱使他们去观察、去了解、去探索。所以教师要借助这方面的优势去引导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并把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成功地转移到探求科学知识上去,从而使好奇心升华为求知的欲望。
在教学《太阳》一课时,课前可从太阳与人的密切关系入手,为学生设置悬念,让学生感受到太阳对人类的重要性,如果我们不去了解认识它,说不定哪天自己就成了它的牺牲品,从而激发探求欲望。课中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充分展示太阳无穷的“内涵”和无尽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课后拓展阅读范围、广泛收集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立足本质,学习语言积累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学习积累特色语言是语文教学根本任务之一。因此,说明文教学不仅是理解掌握文中所阐述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说明事物,千万不要把语文课上成自然常识课,“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
《太阳》一文的语言特色主要是用词准确、严谨。如“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20多年。”如果把画横线的词语换成“很”“很多”就达不到原文的表达效果,不能使读者对太阳“远”的特点有一个正确清楚的认识。
三、读中学写,迁移表达方法
说明文的表达方式颇具特色,或叙述、或描写、或议论、或抒情,状物绘景、记事论理都可以使学生获得有益的启示。怎样细致地观察事物,怎样发挥联想组织材料,怎样合乎逻辑地构思,怎样把复杂的事物写得畅晓明白,又怎样把枯燥的事物写得生动有趣,等等。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对阅读有浓厚兴趣,阅读程序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一般比较重视指导学生阅读理解,但容易忽视读写结合,不善于发挥说明文的优势,引导学生感悟领会一些表达方法,更不用说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写作中,说明文教学必须重视读中学写,迁移表达方法,提高读写效率。
四、拓展阅读,培养探究能力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而说明文一般介绍的都是常识性的知识,拓展空间特别大,这一特点决定了拓展阅读培养探究能力的优势,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合理运用。
如在引导学生学完《太阳》一课之后,诱导学生说出自己还想了解、探索的一些知识。学生提出了以下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1)太阳是怎样诞生的?(2)太阳还可稳定燃烧多长时间?它会熄灭吗?(3)太阳的热量是怎样到达地球的?(4)太阳那么热,为什么会有黑子?(5)为什么太阳黑子与人类健康有关?(6)太阳的结构是怎样的?(7)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发热?等等。在学生明确了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他们选择自己最想探讨的一两个问题,并制订阅读探究计划,然后让学生广泛阅读、搜集、分析、处理信息。这一环节在课外进行,为了保证质量,教师还是要加强指导,必要时应举办文献查阅、网上检索、做文摘卡等技能方面的辅导。最后开展汇报研讨活动,撰写主题研究报告,结集成册,广泛交流评价,并评选“探究型学习标兵”。
参考文献:
一、 悬念引读
在阅读教学开展之前,我们教师要善于悬念创设,让学生在好奇中投入阅读。小学生的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这种教学策略的运用,可以吸引学生的有效注意力,让学生对即将开始的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根据教师设置的悬念,集中注意力进入到对篇章的阅读中。
例如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刚刚学习了《开天辟地》这则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学生对有了初步认识。可以利用这一内容导入新课,从中国古代神话引出古希腊神话故事,给学生设置悬念:“火是古希腊的一位英雄从天上盗下来的。这位英雄是怎样将火种带到人间的呢?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个悬念使学生对这一神话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迫不及待地想要通过阅读课文进入古希腊神话故事中,探索问题的答案。学生们读到普罗米修斯因为盗取天火帮助人间,被天神惩罚时,自然会被普罗米修斯的牺牲精神所感动。在阅读教学中,恰当的悬念能让学生进入文本的人物和故事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交流。
二、 情境助读
很多学生认为语文阅读枯燥乏味,如果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展开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就不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阅读教学中应精心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通过转换文本形式,实现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愉快、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就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学习《埃及的金字塔》。埃及金字塔特点及建造过程已经有详细的说明,但是小学生在阅读时,由于知识储备有限,不能完全明白具体过程是什么样的。面对学生的种种疑惑,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图文并茂、动感十足的动画,将金字塔的特点及建造过程用动画形式直观地展示,学生就能够准确地理解课文所表述的内容,从而有条理地理清课文结构,进行正确的分析和总结。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可以用现代白话文来表达兄长对弟弟的思念,联系中秋节家家团圆的景象,体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刻意蕴。这样变换诗词形式的教学方法较为新颖,拉近了小学生与古诗之间的距离,赢得了学生的喜爱。
三、 以写促读
完成了文本阅读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反思,剖析文章的结构、布局,感悟文章的意蕴,学习优美的语言,从记叙文中学习清晰、有条理的叙述方式,从说明文中学会解说事物,阐明事理。对文本不能只停留在阅读中,还应该在阅读之外进行认真的反思,让学生由课堂阅读学习走向课外实践操作,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实现多种能力的提高。
例如学习了《长江之歌》,学生通过优美的文字,了解了长江的源头以及长江悠久的历史,对长江增进了感情,同时认识到了现代诗歌的魅力。在课堂阅读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歌颂亲人、家乡、祖国,以进一步掌握诗歌的语言形式,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学习了《蓝鲸》一课,学生对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有了初步理解,对说明文的写作有了进一步的认知。课后可以让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动物或者事物,运用课堂上学习的说明方法,来进行说明文的写作操练。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1-0145-02
初中语文号称初中三大主课之一,无论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是班主任的教学成绩,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整体初中语文的考试中,作文在其中所占分值最大,120分的试卷中作文高达50分,几乎占据初中语文的半壁江山。因此,提高初中生的语文成绩的关键就是提高初中生的作文成绩。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初中作文教学迎来好帮手――多媒体技术,它让学生通过聆听声情并茂的声音以及观看栩栩如生的画面,多角度品味鉴赏字句,帮助学生理解字句并运用,最终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
1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作文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笔者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听到学生的抱怨:作文真难写;我肚子里有一大堆话要说,就是不知道如何下笔;作文学习堪比蜀道之难,比上青天还难;等等。通过学生的抱怨,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就是初中作文教学问题良多,作文学习是初中生语文学习的“伤心太平洋”。作文的写作考查了学生全面的语文能力,不仅包括遣词造句,还囊括修辞叙事等能力。
在初中阶段,作文写作比小学阶段的事物描写有了进一步的升华,议论文、说明文、散文等文章成为学生作文练习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发展尚未成熟,对于抽象难理解的作文知识很难吸收和消化。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抽象的知识变为具象的展现。如在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时,教师除了利用电子白板技术展现说明文相关的知识,还可以在大屏幕上展现具体的指定的事物,让学生对其进行描述叙写。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能给初中语文课堂的作文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2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作文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
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初中作文教学中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库存 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激发仍主要依靠其视觉和听觉,这两种感觉是学生知识获得的主要来源。在当前随着网络电脑、手机等高科技产品的不断发展,中小学生沉溺于网络中的人越来越多,读书似乎成为距离他们生活很遥远的事情。读书少、懒读书则使得中学生知识容量少,在写作文的时候感到言之无物。教师利用多媒体工具开展初中作文教学,可以将一些优美的、精彩的词句打在电子白板幻灯片上,让学生阅读咀嚼。在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时,教师可以以黄山为例,通过对黄山进行由远到近、由石头到云彩的解析,让学生按照某一顺序对黄山进行口述,并为之匹配相应的图片等,不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丰富学生的脑海知识,增加知识容量。
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初中作文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爱上写作文的重要助推力之一。在教师评判学生的作文时,一项重要的标准就是学生写的作文是否有真情实感。能够展现作者真情实感的作文是优秀的作文、成功的作文,反之,假如作文不能给批阅者以感情的共鸣,则会被评价为生搬硬套、内容空洞,得分也就比较低。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他们善于使用大量的优美的辞藻来堆砌其作文,但是文章里面的意思和情感则十分空洞。究其原因则是由于学生本身对作文写作不感兴趣,不能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到自己所写的作文中。
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讲解作文写作方法时可以将这些内容以图文结合的样式展示到大屏幕上,一边讲解学生一片观看,加深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便于学生明白和理解。学生理解了作文的写作思路,那么在以后的作文写作中就会手到擒来,写作的兴趣也就越来越高。
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作文写作教学中可以有效改善作文教学随意化的问题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随意化的作文教学现象比比皆是,原因跟中考有很大关系。中考时对学生所写的作文不限题材,造成某些教师对中考作文规定的片面理解,因此在日常上课时很少针对教材设置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而是经常挑选一些跟中考题目很类似的记叙文让学生练习。虽然这样的练习能够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但是学生对说明文、议论文的练习十分不到位。此外,教师疏于让学生对议论文和说明文练习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很难找到跟初中生作文相关的材料。
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初中作文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前搜集大量的各种素材的作文材料,选择贴合当前所讲课文的作文类型,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有效减少教师作文教学的随意性。如在学习《羚羊木雕》后,教师寻找一些记叙文材料,让学生进行作文练习;学习《中国石拱桥》后,让学生进行说明文的练习;等等。
3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作文教学中运用的不足之处
教师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原意是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抽象的作文知识,增加作文学习的兴趣,从而提升写作水平。但是在实际中,多媒体技术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运用产生一些问题,反而对教学产生不利影响。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能对多媒体产生依赖之心 多媒体技术是沟通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是教师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媒介,是初中作文课堂的辅助工具。但是在当前的中学教学中,某些教师分不清自己和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身份,将多媒体技术捧上“神坛”,过分夸大多媒体技术的功能。有些教师在作文课上课之前,从网上随意下载一些资料,自己也不进行任何的梳理,就带到课堂对学生进行讲解,最后造成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根本听不懂,谈何根据教师的要求开展作文写作呢?
学生仅仅重视多媒体形式而时常忽视上课的内容 多媒体技术虽然以其图文并茂的画面、生动悦耳的声音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但是过于多的图片、过于逗乐古怪的动画、过于带有动感的音乐,都会使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在教师讲课的内容上,而是享受于多媒体带来的视觉和听觉享受,这样最终反而会对学生的作文学习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幻灯片的制作,内容不应过于花哨,而要切中教学实际,抓住教学重点。
随着当前教育行业的发展,新的教学工具在初中课堂中的运用已经是一种趋势。教师要准确把握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将多媒体技术的正能量发挥出来,为初中作文教学打造一条光明之路。
参考文献
[1]黄荣华.关注作文教学的“过程化结果”[J].语文学习,
2011(9).
[2]胡家曙.走出作文越教越笨的迷局[J].中学语文教学,
2011(8).
[3]金军华,崔平,戴建国,等.呼唤有效的语文课堂[J].中学语文教学,2011(7).
[4]赵青.关于写作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几点思考[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
当前,语文教学正处于转型期,语文教师在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上逐渐趋于准确、理性和科学。但如何体现语文学科教育的双重性――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并落实在操作层面,仍然是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课题。
聆听了福建省特级教师林莘执教的《鲸》一课后,笔者被她化育于无形的语言训练所深深折服。
一、立足语言,培养学生热爱汉字文化
上课伊始,教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了鲸,让学生把“腭、肺、肚、胎、鳍”几个生字写在鲸的相应部位上。其中一名学生写错了“肺”字,右半部分写成了“市”,教师并没有指责学生写错了,而是引导学生:“‘’(竖)相当于总气管,承担着运输气体的任务。”学生立刻恍然大悟:“上下同气,呼吸顺利。”接着林老师领着学生齐读了两遍“上下同气,呼吸顺利”。经过这样一番学习经历,她的学生以后肯定再也不会写错“肺”字了。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腭、肺、肚、胎”在鲸身体上的部位,又水到渠成地渗透了汉字识字方法:“肉月旁”;既帮助学生记住了“肺”的写法,又使得他们深入地理解了字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感受到了中华汉字文化的魅力。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空洞说教,她从汉字本身的特点――音、形、义的统一体――出发,从汉字自身结构中蕴藏的文化因素出发,在教学中挖掘这种丰富的文化因子,让学生在轻松却又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感悟成长。这就是最深刻、最具体、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爱汉字就是爱祖国。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也获得了民族文化的浸润,语言训练中天然地蕴含了人文性。
二、立足语言,领悟说明文的特点
说明文具有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的特点,在语言运用上,特别强调准确和简明。学习说明文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严密。
但是如何让将枯燥乏味的说明文课上得符合小学生的口味?如何在轻松欢乐中演绎出浓浓的语文味?林莘老师是下了大功夫的。
师:同学们已经了解了鲸的特点――很大,形容鲸的大,有很多词,你还能用哪些词形容?
(学生纷纷说:庞然大物、非常大、无比大……)
师:反正一个字,大、大、大!课文是这样写的吗?其实这一自然段的每一句话都在说鲸大,用各种办法写鲸大。再读读书,画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生: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的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还显得很宽敞。
师:孩子们,如果让你们四个人去鲸的嘴里看书,你们想去吗?
生:想去。
师:那鲸要是合上嘴怎么办?那不就没命了吗?
(学生笑)
师:所以我是不会让你们白白送命的,也舍不得让你们去,我心疼,作者也不会同意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生:要是。
师:看出不是真的去,而是假的去,用的是……
生:假设。
师:假设不是常用的说明方法,但用在这里给人以想象,非常富有情趣。
生: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有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师:你们发现这个句子的特点了吗?
生:有许多数字。
师:你们把这些数字拎出来。
生:“十六万公斤”“两千公斤”“四万公斤”“十七米”……
师:数字,数字,还是数字!面对这些数字,你想说什么?
生:作者想用数字让我们感觉到鲸的大。
(板书:列数字)
理解文本内容的训练,应该有两个方向:一是通过文字符号理解文本旨意,即课文“说什么”;二是理解文本的表达形式,即课文“怎么说”。但是理解并不是主要目标,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重点在于理解文本语言及其表达形式。林老师抓住说明文的特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上。纵观这一教学过程,教师并没有刻意指出文中出现的各种说明方法,而是巧妙地创设了各种形式的对话情境――假设学生坐在鲸的嘴里看书、拎数字串等,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对话中明白了原来鲸的嘴里不能去,作者是用假设的方法饶有趣味地说明鲸的大,数字串则能让读者准确地感受到鲸的大。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对话中,亲身体会到灵活地运用这些说明方法能够使文章更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并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学习的过程,使语言训练、方法渗透、情感调动融为一体。
(投影出示一段话,与原文对比,丢了4个词)
师:请读读这段话,发现了什么?
(四名学生分别说出丢掉了“很长很长”“整个”“完全”“渐渐”4个词)
师:去掉这些词语句子也完整、通顺,但是你认为哪个词最重要,绝对不能去掉?
生:“渐渐”不能去掉,用上“渐渐”才能感觉到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变,而不是一下子。
生:“完全”不能去掉,去掉了就不能知道后肢一点儿影子都找不到了,小脚丫、脚指甲也都不见了。
生:用上“整个”就能表示从头到尾,每个部位。
师:是啊!开始我们认为这些词好像是可有可无的,后来经过仔细地读、认真地揣摩,却发现这些词一个也不能少!为什么?
生:用上这些词,句子表达得更加准确了。
(板书:语言表达准确)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一般的思维方式是出示这段话,在重点词语上加上着重号,让学生说说加着重号的词语有什么用处,好在哪里,然后教师领着学生逐词揣摩、比较、感悟。但林老师没有这样做,她巧妙地创设了一个对话情境,看似不经意地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去掉这些词语句子也完整、通顺,但是你认为哪个词最重要,绝对不能去掉?”这一环节,妙就妙在这个“最”字,小学生争强好胜,都希望自己选的词成为班级之最,结果学生思维积极、发言踊跃,讨论的最终结果是都重要,自然而然地说明了文章用词的准确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立足语言文字“整个、很长很长、渐渐、完全”,并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在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等认识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与科学性。
三、立足语言,开启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
(教师把学生分为齿鲸队和须鲸队)
师:请大家认真阅读4―7自然段,“须鲸”们把描写须鲸的句子画下来,“齿鲸”们也画下描写齿鲸的句子,用最快的速度记住自己的绝技,等会儿才能“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圈画、批注)
师:我是本场辩论赛的主持人兼裁判,辩论前有三点要求:1.双方应有根有据,即根据课文内容,不可胡言乱语。2.在强调自己优势的同时,可抓住对方的弱点进行辩论。3.同伴陈述后,请为队员呐喊助威。
(学生辩论,但辩论内容始终围绕“凶猛”这一鲸的性情,并且开始信马由缰)
师(打断学生的辩论):第一,话题没有充分展开。第二,要紧紧围绕课文内容。
(学生继续辩论,辩论内容转向了鲸的“食物”)
师(再次打断):齿鲸们、须鲸们,你们能抓住课文语言辩论很好,但是难道你们忘了喷水啊、睡眠啊、孩子啊……”
(学生继续辩论,很激烈)
目前,很多学生喜欢使用涂改液。据调查,大中城市的中小学生的使用比例在80%左右,而小学生的使用比例则高达95%以上。书写出现差错时,使用它能很快涂改错误,确实很方便,然而你是否意识到它散发出的刺鼻气味对人体有害?
为了弄清涂改液的化学成分,北京市三名中学生在一位化学教授的帮助下,先后两次对涂改液的成分进行了测定,发现涂改液中含有二氯甲烷、三氯乙烷和对二甲苯等物质。据专家介绍,它们非常容易挥发而游离于空气中。一旦被人吸入,会引起慢性中毒,使血液组成发生变化,影响神经系统,使人头疼、恶心,吸入量过大,会危及生命。
为了验证涂改液的危害程度,这三名中学生又找来六只小白鼠,分三组做了对比模拟实验。他们将蘸有不等量二氯甲烷、三氯乙烷和对二甲苯三种试剂的棉花,放人两组小白鼠的笼子边上。试剂用量大的一组,只5分钟小白鼠就惊慌、抽搐而死:剂量小的一组,每天实验5―8分钟,与剩下的一组对比观察。5天中,实验组小白鼠的惊慌不安日益严重,进食减少,动作迟缓,体重下降,与对比组小白鼠体重逐日增加形成鲜明对比。停止实验15天,慢性中毒现象逐渐消失,一切恢复正常。
最近,中国消费者协会对市场上销售的79种牌号的涂改液进行了检测实验。检测结果表明,全部样品均不同程度地含有各种有毒物质,并散发刺鼻气味。实验证明,这类物质吸人体内或粘在皮肤上,会危害人体健康,进人大气层后还会破坏臭氧层。因为涂改液必须具有易溶解、易干燥、易挥发的特点,所以尽管作为涂改液溶剂的卤代烃和苯系物对身体有害,但在未找到合适替代物之前还要沿用,因此,短时间内国内市场上的涂改液成分不会有大的改变。
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加强自我保护,警惕慢性中毒。最好不再使用涂改液。
(选自《科学与生活》)
【阅读点睛】
阅读说明文要注意把握说明文的语言,准确是说明语言的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特征的。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如文中的“不同程度”“逐渐”等词语的作用。在分析的过程中注意“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阅读训练】
1,涂改液的化学成分是它们对人体的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对人体的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停止实验15天,慢性中毒现象逐渐消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部样品均不同程度地含有各种有毒物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主要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文章内容,请你谈谈你对“使用涂改液”的看法或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二氯甲烷、三氯乙烷和对二甲苯等物质:会引起慢性中毒,使血液组成发生变化,影响神经系统。使人头疼、恶心,吸入量过大,会危及生命。2,(1)逐渐:准确说明了慢性中毒现象的消失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不同程度,准确说明了不同牌号的涂改液中含有的有毒物质是不同的。3,作比较、举例子,说明了涂改液的危害程度。4,涂改液对人体的危害。5,(言之有理即可)如作业时认真仔细,不出错,少用以至不用涂改液;禁止生产、使用有毒涂改液等。
玛莎 [俄]屠格涅夫
许多年以前,我住在彼得堡时,每次雇街头马车,总要和马车夫聊聊天。
我特别喜欢和夜间的马车夫谈话,他们都是近郊的贫苦的农人,赶着拉着上过赭色油漆的小雪橇的赢弱的瘦马,来到京城,希望挣些糊口的费用,凑些钱还地主们的代役租。
那一天,我就雇了一个这样的马车夫……他是个20岁光景的小伙子,身材高大,体格匀称,仪表堂堂。他有一对蓝色的眼睛,红润的面颊,他那一直戴着眼眉边的带补丁的帽子下边,露出卷成一个个小圈圈的淡黄色头发。而且,他那魁伟的肩膀怎么能穿得上这么一件褴褛的厚呢上衣!
然而,马车夫那漂亮的、没有胡须的脸上,露出悲伤和郁闷的神情。
我和他攀谈起来。从他的话语里,也听得出他的悲伤。
“怎么啦,兄弟?”我问他,“你为什么不愉快?难道有什么不幸吗?”
小伙子没有马上回答我。
“是的,老爷,是的。”他终于说道,“再没有什么比这更不幸的了。我死了妻子。”
“你爱她――爱自己的妻子吗?”
小伙子没有回过头来看我,他只是低下头。
“我爱她,老爷。已经过去7个多月了……但我还不能忘掉。我心里难过死了呢!她年轻,健壮!仅仅一天功夫,她就给霍乱病夺走了。”
“她待你好吗?”
“唉,老爷!”贫苦的农人沉重地叹了口气,“我和她在一起生活得多么和睦啊!她死时我不在家,所以,我突然在这儿听到这个消息时,人们已经把她埋掉了――我立刻赶回村里去,赶回家里去。等到我回来,已经是半夜啦。我跨进自己的小木屋,站在屋子中间,就这样小声地说:‘玛莎!玛莎呀!’只有蟪蛄的吱吱叫。我不觉哭起来,坐在小木屋的地板上――还用手掌拍了一下地板!我说:‘你这贪得无厌的东西……你吞噬了她……也把我吞噬掉吧!唉,玛莎!…
“玛莎!”他突然压低嗓子又叫了一声。他没有放松手里的缰绳,用手套揩了揩眼泪,抖了抖它,放到一边,耸了耸肩膀,就再也没有说一句话了。
我跳下雪橇时,多给了他剩下的15戈比。他深深地向我鞠了一躬,双手抓着帽子――随后踏着街上空荡荡的雪地,在一股严寒的灰白色的雾里,小步慢慢地挣扎着走去。 (选自《外国小说精选》)
【阅读点睛】
我们在阅渎小说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抓住人物形象去阅读与理解。小说是以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物精神世屏,的一种文学类型。阅渎小说要学会鉴赏,把通过语言艺术刻画出来的艺术形象的理解放在重要位置。小说的形象大于思想。我们可以通过小说中的文学语言,来认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认识生活,理解人生,进而受到美的陶冶和思想的启迪。如这篇小说中,通过“我”与马车夫的对话,表现了玛莎的勤劳、善良、贤惠,表达了马车夫对玛莎的爱。我们要在阅读中注意去了解内容,感受形象;去发挥想象,再现形象:去进入情境,理解形象;去发掘意义,评价形象。
【习题】
1,小说开头,作者为什么特别喜欢和夜间的马车夫谈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谁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试概括这一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年轻的马车夫对妻子有着刻骨铭心的爱,请在文中找出最能体现这种挚爱的一句话,并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最后一句写马车夫“小步慢慢地挣扎着走去”,这与人物的年龄特征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因为他们都是近郊贫苦的农人,作者同情他们,希望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
2,玛莎,年轻健壮、勤劳、善良、贤惠。
一、创造良好师生关系,让学习环境“快乐”起来
在分数决定一切、分数论英雄等片面狭隘的应试理念氛围中,许多学生对于学习环境存在抵触情绪,与教师之间关系淡漠。针对这样的现状,笔者在教学中以创造良好师生关系入手,让学生感受到小学语文学习的环境和谐,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笔者注重以温和的语气、和蔼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消除学生内心的紧张情绪。笔者从不简单训斥学生,在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选择恰当的场合,运用恰当的语气进行教育,让学生心服口服。为了营造良好师生关系,笔者还注重在教学中倡导民主平等的交流,学生可以通过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对语文学习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于教师的教学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笔者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学习的体会以及需求,将其作为设计和调整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环境的宽松和谐,更加积极投入语文学习。
二、发挥信息媒体作用,让学习内容“快乐”起来
长期以来,信息媒体的作用在小学语文中没有得到全面发挥,近年来各地区加大了教育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进入了普通的小学教学课堂,为这一手段的作用发挥奠定了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充分运用自主设计与成品课件相结合的载体,以多媒体手段为语文教学提供丰富的形象的教学内容,让学习的内容快乐起来。笔者在教学中,一方面通过多媒体手段从网络上下载各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如教学建筑说明文、科技说明文、景观说明文等内容时,都专门下载了纪录片专题片以及相关的图片资料等,在课堂上演示,让学生增加直观了解,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从无到有,从字面到形象的画面,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通过多媒体手段对教材内容进行大量地信息补充,展示在学生面前的是更加立体化、形象化的教材,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在整个教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快乐,提高了效率。
三、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习过程“快乐”起来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参与意识愿望强烈,积极要求融入到师生双边活动之中。部分教师没有兼顾到学生这一特点,还是采取满堂灌输的单向教学模式,制约了学生这一学习愿望的实现。笔者在教学中坚持学生主体原则,对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进行重新设计,对于教学活动的线索以结合教学目标的探究题为主,学习的载体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为主,每一个小组都体现好中差相结合的原则,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教师提问的内容进行自主思考与相互合作,依靠自己的思维探究与合作分析,解决绝大多数问题。在疑难点以及学生出现偏差无法解决的环节,教师进行集中提示和总结点评。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改革,学生在学习中参与的机会、空间更多、更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更高,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快乐指数,同时也提升了学生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四、实施分层教学要求,让学习考核“快乐”起来
长期以来,每到考试宣布分数的一刻,班级许多学困生都羞愧地低下了头,这样的消极情感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和教学成效的全面提高,针对这样的状况,笔者通过对教学考核进行改革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在考核中快乐起来。这种改革侧重于进行分层,与分层教学目标相一致,针对班级每一个能力层次的学生制定相适应的教学目标,对考核内容进行了优化,采取AB卷的形式,针对班级后列的一部分后进生群体,专门设计了降低难度系数的试卷,让他们进行考试。这样的考试难度降低,专门针对学困生,与他们的学习目标难度基本一致。在这种分层考核的模式下,学生的积极性能够被有效激发出来,因为不同层面的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都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成绩,并且在分层考核中,学生竞争的对象不再是全班学生,而是自己同一层面的学生,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自由竞争,能够激发学生竞争的欲望和提高自信心。在这种分层考核模式的环境中,学生的满足感、成就感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快乐的情感让学生更加愿意投入语文的学习。
五、开展积极教学评价,让学习情感“快乐”起来
许多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深有体会,一句激励的话语能够让学生精神焕发、充满激情,这样的精神状态,对于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意义非凡。如果能让学生始终处于这种兴奋高昂的学习状态,无论是学生学习投入程度还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有效性程度,都会得到明显提高。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开展积极教学评价,以此让学生学习情感快乐起来。学生完成了学习目标、突破了学习难点以及注意力比较集中等等,都给予积极评价,对学生的进步进行肯定。在班级中,以积极的教学评价提高学生心理快乐指数,在不同层面学生的评价中,分别设定了相应的门槛,哪一层次的学生达到了哪一门槛的进步程度就予以积极表扬,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多享受被教师表扬的快乐,以这种积极的情感驱散心中自卑、封闭、急躁、抵触的消极情感。
六、拓展语文教学活动,让学习拓展“快乐”起来
【关键词】阅读教学;贴近生活;拓宽思路;积累素材;提高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多年的语文教学让我悟出: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将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做到一课一得,一课一练,如:句式学用、段式仿写、课文信息提取,写课文概说文、写语言赏析短文、写人物评析短文,用自己写的段替换课文中的段,给课文增写一个段,缩写课文内容,写文言诗句的描述文,文言诗歌教学中的“以诗译诗”,引用课文语句写励志小短文,写成语故事、典故小故事等等。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积累生活,在阅读中学会留心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写作中表达出真情实感;在阅读中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积累表达情绪的方法,积累写作技巧,然后在写作中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写出具有个性的文章。
一、阅读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学生有了发泄的欲望
学习魏巍的《我的老师》,同学们会联想到自己身边的老师,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阅读朱自清的《背影》、李森祥的《台阶》,学生便会想到自己父亲的点点滴滴,忍俊不禁要提笔写写自己的父亲;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体会到在枯燥的三味书屋中有作者的读书之乐、课间休息之乐、学习收获之乐、观察先生教书读书之乐等等,从中受到启发,便想谈谈自己学生生活的苦与乐;阅读到朱自清的《春》、梁衡的《夏感》、何其芳的《秋天》、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学生便联想到家乡的一年四季,回味、观察体会着家乡的春夏秋冬,激发了学生讴歌家乡之情……
二、阅读教学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会了修辞手法、描法、表达方式、叙述技巧以及具体的写作方法,学生在写作训练中得以施展和运用。朱自清的《背影》用截取法构建文章,在品读中学习作者巧妙的构思、精心的选材;在《散步》当中,除学习作者巧妙的构思结构以外,还学习作者通过“散步”这种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小事表现浓浓亲情的以小见大的写法;《最后一课》学习作者精心剪裁,详略得当的记叙使文章主题高度升华写法。在阅读写景的文章中,除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外,还学到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记事的文章中学会了顺序、倒叙、插叙的记叙方法,学会了根据表达的需要变换人称写法;在写人的文章中积累了刻画人物的方法,如鲁迅的《藤野先生》、的《我的母亲》,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组织材料,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引导学生不要把着眼点放在事件本身上,而是更多地关注事件过程中那些动人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在说明文中,学习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引用各种说明方法,同时掌握说明文语言特点以及说明文的顺序,这样在阅读中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积累了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认识以及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大大扩展了学生的写作视野。
三、在阅读教学中积累写作素材,培养学生选材、立意以及布局谋篇的能力
首先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素材,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学生背诵名篇佳句、积累精彩的片段,摘抄名言警句、俗语谚语进行语言素材的积累,另外还有句式的积累、篇章的积累、语感的积累等等。如学生诵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指导学生摘录“心旷神怡”、“百废俱兴”、“气象万千”等成语;学生赏析曹操的《龟虽寿》指导学生摘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古诗词中积累雄心壮志一类的词语;《社戏》中积累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月夜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四季的描绘;《与朱元思书》中富春江的秋景。其次在阅读中积累典型事件,学习《孙篡权学》《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等文章,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课文外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英雄事迹,学生在阅读中认识了司马迁、屈原、鲁迅、徐霞客、鲁滨孙、海伦・凯勒、居里夫人……学生没有经历战争,阅读让学生认识了战争的罪恶;没有离乡,阅读让学生体验了离乡的愁苦;没有尝试到爱情的滋味,阅读让其感受到爱情的美好,阅读丰富了学生的人生体验,写作时启发学生对阅读中积累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加以灵活运用,找准写作切入点,写出具有个性的文章。
同时学生在阅读中积累了写作技巧,弄清写文章时应该怎样选择材料的,怎样设计开头和结尾的,怎样巧妙过渡,怎样遣词造句等等。可见,只要会阅读,就会写作。只有引导学生阅读好教科书中的教材,初中6本语文书,高中5本语文书,再加上选修教材和读本,就有足够的写作材料供我们选择使用,学生的作文内容便会丰盈起来,写作水平自然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颜景洪.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J].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2012(2):16-16.
[2]刘明.如何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D].苏州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