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盈利能力的研究意义范文

盈利能力的研究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盈利能力的研究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盈利能力的研究意义

第1篇:盈利能力的研究意义范文

    关键词:网络营销;效益;中小企业

    1 引言

    网络营销是借助互联网络、计算机通信和数字交互式媒体的功能来实现营销目标的,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目标营销、直接营销、分散营销、顾客导向营销、双向互动营销、远程或全球营销、虚拟营销、无纸化营销、顾客参与式营销的综合。它贯穿于营销活动全过程,涉及网络调研、网络新品开发、网络促销、网络分销、网络服务、网络沟通等环节。网络成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平等竞争的最佳平台,中小企业要想生存和赶超大型企业,应全面掌握网络营销特点,采取适合网络和企业特点的策略,发挥网络营销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湖北省中小企业网络营销能力如何,企业开展的网络营销活动给企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影响力如何?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国内外学者对中小企业网络营销多从必要性、对策等方面进行定性论述,而对网络营销能力与企业效益间的关系这方面定量的研究不多见。本文针对这方面内容进行尝试性研究。

    2 数据收集和指标选取

    笔者直接利用企业黄页信息,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250家企业作为调查样本,发放问卷调查。截止2009年9月20日,共收回问卷179份,其中有效问卷136份。问卷回收后进行初步分析,调查的企业涉及的行业有制造、餐饮、旅游、中介服务、化工、能源等,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以这136份问卷作为分析对象。

    问卷由企业基本状况、网络营销能力、网络营销的投入和网络营销的效果组成。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问卷共设计18个体现企业网络营销能力的变量,设置两个主要表现企业网络营销效果的变量。如下所示:

    其中,对每个变量的选项进行赋值;选项非常符合赋值2,选项比较符合赋值1,选项不知道赋值0,选项不太符合赋值为-1,选项完全不符合赋值为-2。

    3 实证分析

    在表示企业网络营销能力的18个变量中,存在相互影响的情况。且这些因素必定有主有次,如不分主次,要求网络营销者对所有因素作特定分析和制定对策,既不现实又无必要,有必要加以简化,找出最能体现企业网络营销能力的关键因素。因子分析为此提供了可行的数学模型,它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是基于对原始数据的分析处理而得出的,具有较好的客观性,且把众多的变量指标综合为少数几个基本不相关的综合因子,达到了降维、减少变量指标间信息的迭加和冗余。本文数据分析借助SPSS14.0来实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个综合因子,因子的方差贡献表略,采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得到矩阵如表2。

    因子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方法: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

    由主成分分析法得到的前四个因子的特征值分别是1.830,1.163,1.524,1.064,均大于1,这前四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达到69.802,即可解释总体的69.802%,它们能反映指标所包含的大部分内容,解释力基本令人满意。通过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可看出,变量05、变量08、变量10和变量21在综合因子1的载荷量较大,因此综合因子1可认为是企业利用信息的能力;变量12和变量23在综合因子2上的载荷量较大,可将综合因子2看作是企业利用网络客户服务的能力;变量06、变量07和变量08在综合因子3上的载荷量很大,因此综合因子3可认为是企业网络销售与促销的能力;变量15、变量16和变量17在综合因子4上的载荷量较大,综合因子4可看作是企业进行电子商务沟通的能力。

    由上可知,体现企业网络营销能力的因素大致可分为四类:利用信息,网络客户服务,网络销售与促销,电子商务沟通。作者认为,企业网络营销的能力会对企业效益产生

    影响。那么,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购的呢?影响的程度又如何呢?为此,本文的作者利用分析所得的四个综合因子和变量27与变量28分别进行了相关分析。

    表3是综合因子1与变量27的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11=0.719,表示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其他相关分析表格略,综合因子2与变量27的相关系数R12=0.634,综合因子3与变量27的相关系数R13=0.705,综合因子4与变量27的相关系数R14=0.415。

    综合因子1与变量28的相关系数R21=0.445,综合因子2与变量28的相关系数R22=0.313,综合因子3与变量28的相关系数R23=0.347,综合因子4与变量28的相关系数R24=0.113。

    在相关分析中,一般认为相关系数R越大,其相关性越强,通过综合因子和两个表示效益的变量的相关分析发现,企业网络营销的能力和提升企业知名度联系密切,和企业经济效益关系不大。

    4 讨论

    以上分析可看出,企业网络营销能力可综合整理为四个方面的能力,包括利用信息,网络客户服务,网络销售与促销和电子商务沟通。作者认为网络营销能力会给企业带来实际效益,经实证研究发现,企业普遍认为网络在提升企业知名度上效果更明显,利用网络收集和信息及利用网络销售和促销对企业经济效益影响有但偏弱,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湖北中小企业网络营销能力总体不强,将网络营销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能力待提高,湖北省中小企业上网营销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利用网络提升收入题上,充分考虑投入和收益问题。

第2篇:盈利能力的研究意义范文

一、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意义

(1)课程改革的需求。部分教师教学思想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学生的创新意识淡薄,应用缺乏灵活性,解决问题总是无从下手。《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应用意识,发展应用能力。因此,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本位的倾向,加强知识与现代科技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2)时展的要求。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剧,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数学知识显得尤为重要。每个公民面临更多的挑战,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如成本与利润、投资与债券、存款与利息等问题。数学可以帮助人们处理信息,建立数学模型,从而解决生产和生活问题,为社会发展服务。

二、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策略

(1)提高数学素养。数学教师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改革教学方法,灵活地处理教材,善于捕捉数学信息,创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自由空间。教师要以渊博的知识、深厚的功底、丰富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树立为生产建设服务的观念,将枯燥乏味的纯数学问题转化为实际应用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2)转化教学方式。①激发兴趣。受应试教育价值观的影响,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数学就是解题,学数学就是为了应试,题海训练成了他们的至胜法宝,以致剥离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逐渐趋淡。教师要灵活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所熟知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创设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发现、类比、归纳等探索活动,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如在“从问题到方程”教学中,教者设计“百僧分百馍”的情境:“100个和尚分食100个馍头,大和尚每人吃3个,小和尚3人合吃1个馍头,100个和尚正好分完100个馍头,问大和尚、小和尚各多少人?”②创设条件。由于部分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当他们面对不熟知的问题情境时往往会感到束手无策。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念、性质、定理等内容都舍弃了生活中的原型,以形式化的逻辑语言呈现。教师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为学生引入形象生动、学生易于接受的感性材料,如人口增长、商品打折、环境污染、气候问题、方案选择等问题。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工厂、商店、社区搜集资料、积累信息,设计应用问题。③强化联系。数学作为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工具,与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众所周知,欧拉、高斯、阿基米德等在数学界声名显赫,他们在物理学等其他学科也做出过卓越的贡献。教师要打破传统的学科限制,加强数学与物理、化学、语文、地理等学科的联系,有意识地引入相关学科问题,并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如在“线段的轴对称”教学中,教者将物理学中的“光的反射定律”引入到“打台球”的实际问题中,“如右图所示,白球P与球Q之间有一只球R,白球P要击中Q,须先撞击台边AB,经反弹后再击中Q球,如何撞击?若白球P先撞击台边AB,反弹碰撞台边AD后,再击中Q球,如何撞击?”

(3)培养建模能力。部分学生基础扎实,解题能力强,但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望题兴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意识,提高学生建模能力。如教师引导学生将纳税问题、工程问题、浓度问题、分期付款等抽象成方程模型,将方案选择、统筹安排、生产决策、市场营销等问题抽象成不等式模型,将最大利润、最佳投资、最小成本等问题抽象成函数模型,通过求解、检验、还原,从而最终解决问题。例如:某水果批发商销售每箱进价80元的葡萄,物价部门规定每箱售价不得高于110元,据市场调查显示,若每箱以100元销售,平均每天销售90箱,价格每提高2元,平均每天少销售3箱。①求平均每天销量y(箱)与销售价x(元/箱)之间的函数关系式。②求该批发商平均每天的销售利润m(元)与销售价x(元/箱)之间的函数关系式。③当每箱葡萄的销售价为多少元时,可以获得最大利润?最大利润是多少?当然数学建模能力的训练不可一蹴而就,要有一个让学生逐步适应的过程,教师要通过介绍应用背景,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或通过做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尝试运用数学知识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第3篇:盈利能力的研究意义范文

关键词:以能力为目标;高职英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122-02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日益加强,外语能力已成为高职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在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下,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要把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作为高职英语教学的中心任务,并紧紧围绕学生的岗位就业需求,培养学生就业所需的符合岗位需求的职业英语能力。

然而,现有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仍较普遍延续着“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课文逐字逐句译,中文“满堂灌”,完全是传统的单向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手法方面,基本上继续使用黑板、课本、粉笔、笔记等老方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没有充分使用,即便使用多媒体教学也只是停留在将黑板搬到电脑屏幕的水平,这不利于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提高。因此,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一定要结合职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英语语言的基本特征和各行业的具体要求,合理选择高职高专英语教材,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努力克服高职高专英语传统教学的不足,进行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内容、方式和手段的新改革。

以职业英语能力为

目标的课堂教学设计

英国教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这句话用在教学上再恰当不过了。在分析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依据学生未来的职业特点,设计一种以英语能力为目标的新的教学模式,它主要以学生英语能力发展为中心,建立新的课堂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英语面试、求职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用英语完成本职工作的能力等多种基本职业能力。同时,课堂教学不再是讲解式、填鸭式,而是通过情景创立、任务式、案例演练、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创建以高职高专学生英语技能发展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课堂,引导学生动脑、动笔、动口地亲身体验。课堂教学实际活动以模拟学生的职业生活体验为前提,从学生亲身体验出发,在“做中学”。整个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忘却课本,回到现实生活中,每一个步骤的设计都是开放式的,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在这些设计中学生与教师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在互动中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不断地学习。随着教学设计的展开,它可以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可以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思维想象空间。

教学案例

本案例教学内容是新编实用英语第二册第八单元应用写作部分——英文简历(Applied Writing——Resume)。案例主要围绕如何撰写英文简历这个话题展开。这一题材学生很感兴趣,但他们对如何撰写简历,对求职该做些什么准备工作缺乏了解。许多即将毕业的学生对英文简历的书写感到茫然。他们通常生搬硬套别人的简历,或是将中文简历生硬翻译,错误百出,以至于让用人单位对其英语水平产生怀疑,进而影响他们找到理想的工作。因此,此案例对学生有很好的现实指导意义,能激起他们对将来所从事职业的向往,促使他们为走出学校踏上新的人生征程作好准备。

(一)能力训练目标

能力目标:第一,能够结合自身技能、经验、教育背景撰写完整的英文简历。第二,能够发现并解决简历中出现的常见问题。

知识目标:第一,掌握英文简历制作基本规范。第二,掌握英文简历基本构成要素。第三,掌握英文简历常用词汇。

(二)能力训练任务

第一,通过比较两篇英文简历的正反实例材料,让学生探讨出英文简历制作基本规范。第二,通过填制表格,让学生归纳总结出英文简历的基本构成要素。第三,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对相关英文简历词汇归类并进行联想记忆。第四,提供相关资料,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写出英文求职简历。

(三)能力训练设计过程

本案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教学活动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充当指导者角色。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供需见面会的图片,以及一张炼油厂招聘操作员岗位的招聘广告,通过提问引出本次课的任务。

1.What does this picture show us?

2.What should we bring with us if we go to a job fair?

3.Can you write your own resume in English? Can you put everything about yourself — your life story — on a single sheet of paper?

通过展示生动的求职图片,创造真实情境,使学生产生期待和向往心理,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作与会话交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构建,为整节课作好铺垫。

第二阶段:任务准备(见图2)

在本阶段中,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围绕与任务活动相关的内容进行讨论、交流,为任务实施做好相关准备。

在本环节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抓住典型实例,给出两篇英文简历的正反实例材料,提出任务,让学生在对比、思考、分析、讨论中概括出制作英文简历应遵循的基本规范。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督促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用英语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讲解,用英语阐述各自观点。本环节提升了学生用英语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以及用英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Step 2 Finding out Necessary Elements in a Resume(5 minutes)

以任务驱动为导向,教师向学生发放一张含有英文简历基本要素的可选项表格,提出任务,让学生结合自身特点选择英文简历中应包含的内容,让学生在填表过程中归纳总结英文简历的基本构成要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让学生思考如何注重英文简历内容,做好职业规划,展示自身综合素质。

Step 3 Action Words learning(10 minutes)

通过小组合作对相关英文简历词汇归类并进行联想记忆,每组成员分配不同任务收集英语简历中同类词汇,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同时,针对学生所学为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化工专业词汇渗透,增加与未来职业岗位相联系的实用性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体现“工学结合”的内涵,以培养学生用英语完成本职工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

在本节的实践环节中,以岗位所需英语为目标,创设岗位情境,把语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使其围绕工作的需要合理地设计。针对所教学生为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设计一个招聘化学分析员的招聘广告,让学生根据此广告写出英文求职简历,以提高学生未来职业中所需的英语应用能力,并通过交流,体验、感悟写简历的过程,提高实践能力。

本教学环节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评价。各小组在组长组织下评价本组学生自制的英文简历,并在其中选出优秀作品。教师对优秀作品进行点评。

结语

构建“以英语能力发展为中心”模式下的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设计,是以英语语言基本知识与行业基本职业技能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最新研究理论为指导,集多种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设计。通过具体案例——英文简历的撰写过程来认识这个教学设计,同时,在任务中不断拓展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各种情景交流活动,促使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在体验中不断感受英语学习的乐趣。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交流环境,创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来提升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内涵和质量,对全面培养学生听、读、说、写、译的能力起到作用,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能有效地使用英语交流,从而提高自身英语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杨彦如,王文博,韩志伟.高职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3]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教材编写组.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4篇:盈利能力的研究意义范文

    一、训练学生翻译能力的重要性

    听、说、读、写、译是学生和英语交流对象能够进行顺畅表达与沟通的最基本能力。可是一直以来,我们的高中英语教学往往只注重“听说为先,读写其次”的根本原则,学生只要能够达到听懂,读懂,会说,会写就可以了,对于翻译并无太多的要求,好像翻译似乎可有可无。尤其是最近几年,有些省份的英语高考试题中删除了翻译部分的出题内容,而且新课程标准对翻译的能力没有给出明确要求。这些都直接让受高考作用的英语教学对学生翻译能力的训练更加不重视,造成了英语教学看轻翻译能力训练的情况比比皆是。实际情况是,翻译作为一种双语之间的交流能力,同时其还是听、说、读与写能力的综合体现。听、说、读、写、译这些基本能力的训练之间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绝不能忽略任何一个。

    第一,通过翻译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英语整体水平的提升,帮助学生提升对英文文章的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学生在进行阅读理解的练习或者在阅读英语文章的时候,翻译能够辅助他们最好的理解原文的内容。在英语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很多教师未能对学生的翻译能力赋予充分的重视,造成学生在进行阅读理解的时候,经常由于句子太长或者结构过于复杂而未能真正理解句子的意义导致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出现偏差,进而降低了他们做题的准确性,这样的事情在学生中十分常见。

    第二,翻译能力不但和写作能力相辅相成,同时和听说能力也密切相关。翻译虽然并不等于写作,可是由译文的表达立足点来看,翻译能够让学生们对文章的文体、语句逻辑、句子格式、词语选择等有整体的理解与思考,因此掌握英语的写作要求对于翻译的表达十分有利。翻译的主要教学方法就是将原文和译文与其他各式译文进行比较阅读。这种比较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这样不但能够提升他们的翻译水平,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因此,翻译的教学和写作能力的训练相辅相成。另外,由于我们的母语并不是英语,所以在使用英语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过程中,会习惯性的把听到的内容转变为中文,或者将要表达的内容先用中文进行整理与组织,之后再用英语进行表达,其实这两种过程都涉及到了翻译。即使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强调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来写作与听说,但实际情况是,真正的英语思维我们很难达成。所以,学会实用的翻译技巧与方法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以及英语听说能力。

    第三,翻译并不只是简单的语言和语言之间的交流,还是充分理解对方文化的有效方式。翻译作为跨文化、跨语言以及跨社会的一种沟通行为,其同文化相互联系与作用,翻译不但涉及到语言还涉及到文化以及习俗等。学生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须对对方的文化背景先做一定的了解,不然翻译出来的东西很有可能会词不达意,甚至扭曲对方的意思。因此,翻译教学不光是对语言知识以及翻译能力的训练,同时还是对文化背景以及特色的传播。

    二、学生翻译能力的训练方法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推进,令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加深,彼此之间的语言交流越来越多,因此翻译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受到重视。怎样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翻译能力的训练就成了高中英语教师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

    第一,从教学的起点教师必须使学生了解英语和中文在遣词、造句以及语序安排之间存在的差异。遣词的差异:一个句子里英语只会出现一个谓语动词,但汉语可能同时出现很多的动词、连动式结构等,并使用许多名词。所以,学生进行英译中的时候,要把英语里的名词、副词、形容词、固定词组等翻译成中文里面的动词。造句以及语序安排的差异:通常英语和中文的句子主语、谓语、宾语、词序等大体相同。不过英语会有很多的词序倒装情况。另外,英语和中文里的定语位置也不尽相同,中文的定语位置相对固定,一般在名词之前,而英语的定语位置比较多变,有时前置有时后置。

    第二,提高学生学习翻译的主动性,使他们在翻译的过程中训练技能。翻译不但拥有超强的实践性,还拥有很好的创造性,在学习的时候,学生如果不做很多的翻译实践就想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几乎不可能。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翻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5篇:盈利能力的研究意义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英文诗歌 语言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244-02

1 引言

英文诗歌音乐感强、语言凝练、富有想象力、情感丰富,是有特色的英文教学材料,但长期以来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却一直被忽视。在本文中,笔者在分析中职学校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和中职校英文诗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中职校开展英语诗歌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其中重点探讨了如何通过英诗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2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

英语作为常用语言,对中职校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但笔者在授课期间发现中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习英语方法不正确。笔者任课的班级80%的学生中考成绩低于及格线,90%的学生上课不做笔记。低分逐渐让他们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丧失了信心[1](董淑琴,2006:198)。另外,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不足。目前,用人单位对职工的英语水平要求不断提高。很多企业要求职工能看懂英文说明书,能与外国人进行沟通,甚至可以写英文信函。但中职校的学生对人才需求认识不足,认为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接触到外语的可能性很小,这直接导致学生对英语的学习需求下降,厌学情绪滋长。

因此,中职校的英语课程必须找到学生学习需求和市场人才需求的结合点,改进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力求帮助学生认识学英语的必要性,培养学习兴趣,增强信心,从而进一步提高语言能力,了解基本的西方文化,初步形成语言应用技

能。[2](教育部, 2009:2)

3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诗歌教学的现状

目前,英文诗歌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已经得到了重视,教材中收录了不少英文诗歌。但中职英语教材中几乎找不到英文诗歌,这是因为多数中职校的学生以就业为导向,需要多做听说练习,而诗歌不实用。并且,中职校的教师很少运用英文诗歌进行教学,多数教师认为英诗难理解,学生英语学习准备不足,基本读不懂。此外,学生对英诗的了解有限,调查发现在本次诗歌教学前88%的学生只读过1-5首英文诗歌,只有8.7%的学生对英诗感兴趣。

但笔者认为英文诗歌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儿童对童谣很感兴趣能在边唱边读中记住旋律和歌词。这说明选用的诗歌只要在内容和难度方面合适,学生就能接受。实践证明,笔者选用The Star,The Swing等童谣来讲解诗歌的压韵、节奏、意境,学生不仅感兴趣而且学得快。因此,中职校的英诗教学还有待发展。在英诗中,学生不仅能学到语音、词汇、句型等语言知识,还能了解英美历史和文化,可谓一举多得。

4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诗歌教学的尝试

将英文诗歌引入中职英语课堂,首先必须选择适合学生赏析的诗歌,如果题材不合适、语言太难或太易都达不到教学目标。因此,在题材上,应尽量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且积极向上的主题,如友谊、亲情、励志等。在语言上,所选诗歌以生词少、语句通顺为原则,这样容易激发学生对英诗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其次,教师不仅要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诗歌的意境,还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诗歌的内涵。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进入到诗歌所创造的想象的世界中去,根据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层次从内部去赏析和体验一首诗歌,享受诗歌带来的美感和乐趣。[3](闫建华,张平,2004:63)

4.1融入乐曲,边读边唱学英诗

音乐性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的重要特征,从音乐性入手分析英文诗歌能让学生由表及里地去感受诗歌的魅力。聆听和朗读英诗有助于学生认识英文的发音,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教学过程中,笔者选用了由Jane Taylor的诗歌The Star改编成的儿歌Twinkle,Twinkle Little Star。首先,让学生边听边跟着录音一起哼唱,在歌唱中感受诗歌的重音和节奏。当然,教师还可以边打拍子边领读诗歌,教师声音的起伏变化不仅能展现丰富的情感还能将诗歌的节奏、音韵传达给学生。然后,把简单的乐理知识引入英诗课堂,将音乐的节拍与英诗的音步进行比较。例如,音乐中常见的节拍有2/4拍(强―弱)和3/4拍(强―弱―弱),这恰好与英文诗歌中的音部类型相类似。对比之后,再问学生Twinkle,Twinkle Little Star是几音步的诗?音步类型是什么?大部分学生就能答对了。此外,诗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英诗的压韵也是毕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可以让学生学习尾韵、头韵、内韵等英诗中常见的压韵形式。笔者让学生通过朗读和比较来发现并归纳诗歌的压韵规律。之后,还可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诗人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压韵方式?这些压韵与诗歌的氛围或主题有什么联系?进而让学生更加关注诗歌的内涵。

在英文诗歌的音韵学习中融入音乐知识,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又降低了诗歌的理解难度。让学生在朗读中对比诗歌的格律、音韵不仅让学生对英诗有初步的认识,还让他们更好地感受连读、弱读、爆破、吞音等语音现象,来纠正学生在语音上的错误,形成地道的发音。诗歌朗读还帮助学生克服不敢开口的障碍,增强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对英语的热爱。[4](张晓宁, 2010:30)

4.2赏析经典名诗,提升语言感知力

根据Krashen等人的输入理论,语言学习是输入(阅读、视听等)――吸收(加工、记忆)――输出(说、写、译)的过程[5](Krashen,1985:67)。只有学生接受了足够的听、读训练之后,其语言输出能力才会有质的飞跃。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二语习得非常重要。英文诗歌作为英语国家的最高语言形式,在措辞上是最地道的,在内容上是高雅艺术与人民生活的融合,在思想上体现了英美人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揣摩诗歌的意象、修辞和情感,领悟诗歌的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2.1意象视觉化,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诗歌是形象化的语言,能以简短的文字展现生动的画面。欣赏诗歌必须调动视觉、听觉等多个感官,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作者的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先向学生展示几张图片,让学生猜想相关的中文诗句。比如,蓝天白云下,一群牛羊在草原上吃草描绘的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个游戏让学生从唯美的画中走进诗歌的世界,为赏析英文诗歌做铺垫。笔者随后与学生一起欣赏了R.L.Stevenson 的The Swing。这首诗属于童谣,语言通俗易懂,主要描写了孩子荡秋千时所看到的景象。诗歌的画面感强,明亮的画面折射出孩童欢乐的心情。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这些问题1. When you read this poem, what come into your mind? 2. Does the poem have rhyming words? 3. What kind of emotion did the author want to express? And how did he show it? 朗读诗歌后,先请学生回答问题,再分析诗歌。重点体会作者的感情,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和韵律入手来分析情感。这个练习让学生在英诗的意境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掌握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学生将来欣赏其他文学作品。

4.2.2中英诗歌对比,感受语言文化的异同

中国学生是在古诗词的熏陶下长大的,因此英语诗歌教学可以利用汉语的正迁移效应,将英文诗歌与中文诗词进行比较,发挥学生的中文诗歌鉴赏能力,让语言学习触类旁通。

英国诗人Robert Burns的诗歌A Red,Red Rose堪称浪漫主义时期的经典爱情诗。《诗经上邪》与A Red,Red Rose在主旨、修辞和意象选择上都具有相似性,可相互比较。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欣赏这两首诗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点?讨论后,学生上台分享小组成员对诗歌的理解。教师再重点分析两诗的共性,即选用相似的意象,用夸张的手法表达对爱情的忠贞。此外,还可以分析直抒胸臆、比喻等修辞手法。这两首诗歌的对比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共性,体会到诗歌是“发挥人生的美”,“传达人间真挚且普遍的感情”的文体。[6](潘颂德,1991:60-64)

当然,作为文化的载体,不同语言的诗歌还体现了文化差异。例如,西风在中文诗歌中代表寒冷,凄凉,“古道西风瘦马”瑟瑟西风衬托出游子的失意之情。而Ode to the West Wind中的西风虽然凛冽,但能带走冬天迎来春天,是希望的象征。教师应该启发学生通过诗歌去了解各国的文化传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感知力。

4.3展开想象力,进行英文诗歌仿写与创作

英语书面表达是英语教学的重难点,它需要学生有扎实的英文功底和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英语书面表达是大部分中国学生的弱项,而对中职校的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然而,写作是一个人语言生成能力,主要考查学生活用语言材料的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7](普君,2012:247)。英文诗歌语言精练、趣味性强,借助英文诗歌撰写巩固学生对词组、句型的掌握,让学生以诗歌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感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4.3.1利用英诗学习巩固语言知识

英文诗歌教学可以利用清单诗不断列举事物,不断重复句式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词组、句型的操练,以达到应用自如的目的。外研社中职英语基础模块第一册Unit7 A Healthy Lifestyle恰好能与清单诗相结合。该单元的重点句型是You’d better (not) do,并且有很多与保持健康相关的短语。因此可以让学生完成诗歌Good Habits:Good habits keep me fit/Mom says/You'd better.../Dad says/You'd better not.../...../I say I will give up the bad habit. 若学生完成诗歌有困难,可以让学生参考课本96页第6部分的表格。[8](陈琳,朱亚莉,陈开宇, 2009: 96)

在学生完成诗歌的过程中,笔者采用了one by one的形式让学生相互合作。这个活动形式新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既学习了清单诗这种诗体,又把句型操练融入其中,巩固了知识。

4.3.2学写英诗抒情言志

诗歌之所以打动人心,除了文字上的美感,还因为诗中的真挚情感。英文诗歌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填补文化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9](朱光潜,1993:335)英文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用诗歌抒感。

笔者授课的时间恰好临近母亲节,于是笔者让学生创作英文诗歌,表达对母亲的爱。笔者首先以The Giving Tree的视频导入,告诉学生父母对子女的爱无私又无声,所以儿女要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时刻关爱父母。之后引出“写英文诗歌说出对母亲的爱”这个活动。笔者给出诗歌的框架让学生完成诗歌Thank You Mom: Thank you mom./For ....../Thank you mom/ For ....../I wish when I grow up/I will .... ./I wish when I grow up/I will .... .诗的第一节让学生回忆What did my mother do for me?第二节让学生说出What will I do for my mother when I grow up?可以给一些提示,如teach me how to do sth.,take good care of sb.,stay with sb.等。之后,请学生朗诵自己的诗,提示学生在朗诵时,要有感情,要表现出子女的孝心。

通过这个诗歌创作的小活动,学生学会了如何用英文诗歌表达感情,提高了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母亲节即将来临之际让学生在英文诗歌中汲取人文情怀,学会感恩,懂得回报父母,实现了在语言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道德教育。

5 结语

课程结束后,笔者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学生的反馈中可以看到,在本次教学后喜欢英诗的学生从8.7%提升到了40.2%, 70.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语言能力得到了提升,82.6%的学生希望今后还能学习更多英诗。由此可见,只要选择题材合适、难度适中的诗歌,采用形式新颖的教学方式就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中职英语课堂上适当地融入英诗,将会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董淑琴.中职学生英语学习效率析因[A].陈丹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特点研究[C].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197-199.

[2]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

[3]闫建华,张平.英语专业诗歌教学新探[J].外语教学.2004(2);63-64.

[4]张晓宁.高职英语诗歌教学的意义与尝试[J].读与写杂志,2010,7(9);30.

[5]Krashen,S.D.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M].London: Longman,1985;67.

[6]潘颂德.中国现代诗论40家[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60-64

[7]普君.借英文诗歌撰写培养学生写作能力[J].现代阅读.2012,10;246-247

第6篇:盈利能力的研究意义范文

关键词:期待可能性 刑法 实践

“法律不强人所难”:即法律不能要求人们实施不可能实施的行为;也不能禁止人们实施不可避免的行为。这就是期待可能性理论最核心的问题。期待可能性凸显出对人性的关注,使冰冷的刑法增添了人情味。鉴于我国刑法的严苛和对人权保护不力的缺陷,以及考虑到我国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大力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时代需要,笔者拟对这一问题发表管见。

一、期待可能性的理论概述

期待可能性理论肇始于1897年3月23日德意志帝国法院第四刑事部对“马尾绕缰案(又称‘癖马案’)”⑴ 中检察官以过失伤害罪提起公诉,但原判法院宣告无罪,检察官不服,提出上诉,案件移至帝国法院。该法院驳回上诉, 理由是:要肯定基于违反义务的过失责任,不能仅凭被告人曾经认识到“驾驭”有恶癖之马可能伤害人,还需以被告人当时是否能基于该认识而向雇主提出拒绝使用此马。我们不能期待被告人不顾自己的职业损失,违反雇主的命令而拒绝使用此马,因此,被告人不负过失责任。帝国法院第四刑事部以不能期待被告人不管自己的职业损失而违反雇主的命令为由,认定被告无罪。⑵ 这一判决意味着当行为人在无条件选择合法行为的情况下,即使是在心理上有罪过的情况下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也可以阻却刑事责任。该判例即是期待可能性理论产生的源头。

判决作出后,以迈耶为代表的德国学者围绕该案的裁判理由展开学术研究,经过德国学者的不断完善、修正,至20世纪20年代,期待可能性的理论在德国已成通说,在日本昭和初期,该理论经过日本学者木村龟二、泷川幸辰、佐伯千仞等传入日本,对日本刑法学界和日本刑法判例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发展。1933年11月21日日本大审院对“第五柏岛丸事件” ⑶ 的判决,开辟了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日本的判决先河,其地位类同于德国“癖马案”。二战后,日本面临着战败的经济恶化和通货膨胀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下级法院对“劳资争议案件”和“经济统制法规”案件等,日本学者大塚仁将之评价为“期待可能性正是想对在强大的国家法规面前喘息不已的国民的脆弱人性倾注刑法的同情之泪的理论。”并逐渐为日本刑法学界所接受。期待可能性理论逐渐成为大陆法系刑事责任思想的主流,其后,在许多学者的努力下,期待可能性理论得以确立。但是,我国刑法理论界对此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直至20世纪的90年代中期,才有少数学者对期待可能性理论进行介绍、评述,随后逐渐引起我国学界的重视,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期待可能性,作为“适法行为的期待可能性”的简称,在刑法理论上是从两个角度进行界定的:

第一个角度,从概念体现的外延来看,期待可能性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广义的期待可能性,是指“自行为者所为行为之内部的以及外部的一切事情观察,可以期待该犯罪行为者不为犯罪行为,而为其他的适法行为;”(2)狭义的期待可能性,是指“除上述之内部的事情外,自行为时之四周的外部事情观察,同样的可以期待其不为犯罪行为,而为其他的适法行为。”⑷现在,狭义的期待可能性概念获得了多数学者的认同。

第二个角度,从界定概念的方法来看有:(1)消极界定法,即从期待不可能性着手界定。“期待不可能性(期待可能性的不存在),是指在行为者实施犯罪的场合下,在行为时的具体状况下不可能期待他能够实施不是该犯罪的其他合法行为。”⑸(2)积极界定法,即直接就期待可能性加以界定,“所谓期待可能性,是指以犯罪之际的具体的情形为依据,可以期待行为人避免犯罪行为而为适法行为。”⑹ (3)综合界定法,就是对期待可能性的内涵,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同时着手,进行阐述。“行为人有能力且有条件依法选择合法行为的可能性,如果行为时具有选择合法行为的可能性,为有期待可能性,如果行为时没有选择合法行为的可能性,为无期待可能性。”⑺ 笔者认为,用综合界定法来界定期待可能性的表述较为恰当。

鉴于上述对期待可能性定义的不同看法,应从两方面进行探讨:第一,基于主观方面的内部原因可否导致期待可能性的问题。就广义和狭义概念而言,两者区别的关键,就在于内部的因素是否属于期待可能性的要素。行为之际的内部的因素,除了故意、过失以及行为人的责任能力、目的、动机之外,还涉及到认识可能性等因素。由于期待可能性的理论初衷,是讨论行为人选择适法行为的可能性,所以,学者们倾向于认为期待可能性与认识可能性没有关系。但是,一方面,行为人对法规和事实行为的认识,往往是行为决定意图的主观前提,如果在具体情形之下,行为人的认识出现偏差,他的行为选择也难免偏离自己的主观愿望或社会对他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行为人认识的程度,虽然通常取决于行为人的知识、经验等,同时,也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如1975年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刑法典》第17条规定:“行为人行为时没有认识其违法性,如该错误认识不可避免,则对其行为不负责任。”由此可知,行为人在具体场合的认识可能性,与规范上的期待可能性之间,并非没有任何联系。既然如此,在界定期待可能性时,应将其概念中包含内部因素。第二,期待者与被期待者之间的矛盾如何化解。就方法论而言,积极地和消极地定义概念,本身的区别不是很明显,但是,它们在刑法中的意义还是不一样。由于期待的主体是制定刑法规范的国家,被期待的对象是受刑法规范所约束的社会个体,因此,难免会出现期待者的要求过高、而被期待着的能力过低的局面。如果采取消极的概念,可视为是以行为人的实际能力为着眼点,这自然不会产生期待与被期待之间的差距,但是,就不同行为人的特殊性格,判断可否期待,终不免陷入刑法标准不能统一的困境;如果采取积极的概念,可视为立足于期待者对被期待者提出的期待可否的要求,这固然保证了法秩序的整体性,但是,却又难免无视行为人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差别以及其现实反应能力的特质。因而,消极与积极两种概念均存在不妥之处。笔者认为,综合界定概念,同时兼顾期待者与被期待者双方的实际情况与现实要求,加以平衡的考虑,是值得肯定的。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前述综合界定的内涵中,仅仅将期待可能性定位于适法行为的外部因素方面,忽视了期待可能性与内部因素之间的关系,所以存在有待加以完善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所谓期待可能性,是指对于某一行为要认定其有刑事责任,必须对该行为者期待能不为该犯罪行为的其他适法行为的情形。也就是,若在某种情况下,可以期待该行为者不为该犯罪行为时,而行为者去违反这种期待而为该犯罪行为,则发生刑事责任。反之,如果行为者作出违法行为时,缺乏这种期待,则此时,期待可能性成为阻却责任的事由,使行为者不承担刑事责任。 二、期待可能性理论的争鸣及评析

期待可能性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由于诠释期待可能性的视角不同,因此,一直存在着诸多的争议,这些争议或者说不同见解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一)期待可能性的法律性质

所谓期待可能性的法律性质,是指当期待可能性缺乏或期待不可能时,该情形能否成为一种超法规的责任免却事由,或者只能在刑法明文规定的范围内使用。对于期待可能性法律性质的问题,有两种观点:第一,德国刑法学界普遍认为,应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适用加以限制。这里所谓的“限制”,就是仅在刑法上有规定的场合,缺乏期待可能性才是被确认的免责事由。而如果突破刑法规定范围运用该理论来否定罪责,会产生无原则的谅解和宽恕,导致责任非难的虚无化,甚至会流于泛道德主义的倾向,不利于犯罪判断的统一性和科学性。 ⑻相应地,德国的刑事立法也贯彻了这一主张,早在1925年和1927年的德国刑法草案中,就体现了这一思想,而在德国《新刑法》明确规定:“为避免自己或自己之近亲属或其他密切关系者之生命、身体或自由现所遭遇他法不可避免之危险,所为之违法行为,不构成责任。行为人依其情况,如其自行招致危险,或具有特别法律关系等情形,可期待其经历危难者,本项规定不适用之。”⑼ 第二,日本刑法学界一般认为,将期待不可能解释为一般的超法规的免责事由,因为“立法者及其实定法都不是万能的,实定法不可能没有遗漏地规定了责任阻却事由,因此尽管没有法律的规定,但从具体情况考虑缺乏合法行为的期待可能性时,不管是故意犯或者是过失犯都应承认阻却责任。”⑽ 此外,以期待可能性之缺乏否定责任,使不幸的被告人从责任的羁绊中解放出来,同时,符合有利于被告的刑事司法公理,不违背罪刑法定的精神。故“期待可能性不存在为理由否定刑事责任的理论,不是基于刑法上的明文,而应解释为所谓超法规的责任阻却事由”。 ⑾昭和三十一年日本最高裁判所所作的一个判决中,亦有这样的判词:“以期待可能性不存在为理由,而否定刑事责任之理论,并非仅依据刑法上的明文规定,而应解释为系超法规的阻却责任事由。故原审判决未明示其法条上之依据,而将其根据求诸条理,虽此种理论之当否另当别论,但不能谓之违法。”⑿

关于上述争论,在我国刑法学界同样存在,如否定论者提出:将期待可能性作为超法规的阻却责任事由,将不利于我国的法治建设。在司法信用不高的我国,将期待可能性作为超法规的阻却责任事由,刑法的弱化并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容易导致罪刑擅断是最现实的问题,这是非常可怕而必须坚决杜绝的。 ⒀而肯定论者则指出:否定说禁止在法律规定之外考虑期待可能性阻却责任问题认为,只能依据法律的明文规定确定阻却责任情形。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奠定在立法本身已自我圆满信念基础上,过于信赖了立法者的技术与能力。然而事实上立法者在立法时,其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使犯罪行为无遗漏地得以详尽规定,至于阻却责任情形并不是立法者注意力所在。 ⒁需要注意的是肯定论者在主张期待可能性超法规适用的同时,亦强调基于我国目前的司法环境和司法人员素质,认为应从严适用。这里所谓“从严”,应理解为程序上的从严控制,如过去我国刑法关于适用类推的限制性规定,97《刑法》关于酌情减轻处罚的控制等立法例,可作为设计期待可能性超法规适用的坐标。

(二)期待可能性的标准

期待可能性的标准问题,即有无期待可能性,以什么为标准去进行判断。如果标准不明,在实际应用中就会造成混乱,破坏法的统一性和严肃性。由于涉及到如何具体认定期待可能性有无及大小的操作问题,引起的争论亦较激烈,见解各异,归纳起来大体包括以下学说:

(1)行为者标准说。此说主张应以行为人的自身能力,以及行为当时的具体状况为标准,分析评价其在伦理上,道义上是否值得非难,从而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实施其他合法行为的期待可能性。

(2)通常人(或平均人)标准说。此说主张在行为者实施犯罪的情况下,以社会一般人为标准,根据社会平均认识能力和认识可能来判定对行为人能否期待合法行为。

(3)国家(法规范)标准说。此说认为对行为者有无期待适法行为的可能性,不能以被期待的方面为标准,而应以国家或法秩序期待的方面为标准,根据在该行为情况下,国家或法秩序期待什么而加以决定。

(4)综合标准说。这是我国台湾学者的观点,认为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应就被期待行为人之能力及其行为当时的具体情况相联系,并参酌一般日常生活经验,法律秩序的观点,以判断是否有期待可能性。

鉴于以上四种学说,前三种学说均有失偏颇,笔者主张采用第四种学说,即“综合标准说”。“行为者标准说”虽站在行为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考虑其作出意志选择的可能性,从而使归责更合乎情理,但容易造成“理解越多宽恕越多,理解全部即宽恕全部”的缺失,使责任判断成为不可能,也使得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可能会导致判断上的极端化,缺乏法律适用的统一性;“通常人(或平均人)标准说”中的“平均人”是个模糊的不明确的概念,此说没有考虑到对平均人能够期待而对行为人不能期待的情况,不符合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本意。“国家(法规范)标准说”没有考虑到究竟在什么场合国家或法秩序期待行为人实施适法行为,同时也没有考虑到被判断的具体情状,实际上也无法考虑到被判断的具体情状,具有明显的国家主义立场,这显然是取消了期待可能性。因此,笔者主张采用我国《刑法》理论中传统的“主客观统一原则”来作为期待可能性判断标准的指导原则,采用“综合标准说”应结合当时的客观情况,以行为人本身的能力为基础,来判断行为人在行为时是否存在期待可能性,只有这样,才能明确判断期待可能性的有无,从而考虑是否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三、期待可能性在我国刑法立法中之表现

第7篇:盈利能力的研究意义范文

关键词:免疫功能;心理健康;护理干预;艾滋病

艾滋病(AIDS)是因感染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而导致的一种慢性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传染性和病死率均极高。近年来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世界性的重大疾病之一。免疫力逐渐减退甚至丧失是AIDS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典型临床特征[1]。我科对在AIDS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同时,予以心理护理干预,现就其在改善负性情绪及提高免疫力方面的临床意义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选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行抗病毒治疗的43例艾滋病患者,诊断均符合《中国艾滋病防治指南[2]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1例)和观察组(n=22例),对照组:男12例,女9例,年龄31~69岁,平均(55.35±12.37)岁,病程1~32年;观察组:男13例,女8例,年龄34~66岁,平均(54.78±13.16)岁,病程1~34年;两组临床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艾滋病常规护理上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①依从性教育:首先对每位患者介绍AIDS疾病的相关知识,发放一套AIDS相关知识的学习资料,由专业的课题组监督其学习情况。其次要了解AIDS患者的真实心理,掌握其生活习性,熟悉其病情及既往治疗史,然后综合分析制订出一套切实有效的个性化预防措施和心理干预方案;②个性化护理: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实施个性化护理,比如对于易怒的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先助其努力克服易怒情绪。对于紧张患者,首先要让其放松情绪。告知患者长时间不合理的心理对身体的相关危害,AIDS自身生存日期的长短可由自身心理状态来改变;③家庭支持:护理工作者耐心倾听AIDS患者家属的情感表达,并予以正确引导,使患者家庭成员成为AIDS患者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满足AIDS患者爱与自尊的社会需要。同时要让AIDS患者多接触社会,或者是让亲属、朋友不定期探望,给其温暖和亲情,减少孤独和悲哀感。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值检验,P

2 结果

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HAMD、HAMA等负性情绪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随着我国国际化的不断深人,AIDS迅速传播,其临床发病率正逐年升高。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目前AID的感染人数已超千万。AIDS的预防和护理已经成为当今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积极的心理护理不仅能够减轻负性情绪,对患者免疫功能亦有影响。

研究表明,心理状态的好坏与免疫力的高低及因免疫力低下而引起的健康问题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随着心理干预地不断深入,AIDS患者痛苦程度降低,能坚持进行抗病毒治疗,服药及复诊依从性高,并与护栏工作者之间形成了一种信任、友好的护患关系,故本研究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HAMD、HAMA等负性情绪评分明显降低;而CD4+T绝对计数明显升高,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

为此我们护理工作中,要准确掌握AIDS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实施有针对性地依从性教育、护理以及家庭支持等措施,以减轻他们的负性情绪,提高免疫功能,延缓疾病进展。

参考文献:

第8篇:盈利能力的研究意义范文

关键词: 建构主义;英语影视;英语听说

1、引言

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将大学英语教学的目

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同时,随着全国大学英语四级新题型改革的推进,更是将听说技能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我国,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高中阶段的学生多以高考为目标,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时也多以高考听力题型为导向,这样造成学生进入大学后实际的英语交际能力非常欠缺。另外,大学英语听说课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材和授课方式缺乏创新。以当前大多数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为例,通常听说课依附于综合英语课,每周1课时,多数使用固定听说教材,有些学校直接将听说内容改为四级听力训练,这样的教学方法与安排使学生对听说课缺乏兴趣,实际的听说水平提高较慢。

多模态听说教学模式能较大程度上突破传统课堂诸多局限,通过使用不同的媒介把静态的资源,包括服饰、发型、脸型等和动态的资源,包括语言声音、表情、动作、姿势、目视等纳入教学过程,给学生以全方位、多感官的充盈体验,引起多层次联想,从而增强大脑记忆,提高听说能力。它也能极大地改变传统的信息资源,突破纸质教材的约束,英文影视素材,使听说教学更生动直观,更具有互动性,它给与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权与运作空间,强化学生自主习得能力,激发学生参与教学进程的热情,全面提升他们的语言听说能力。

因此,多模态影视英语互动学习从输入到产出之间的模态搭配与学习效果都是值得探讨研究的。

2、建构主义理论与英语听说教学的有机结合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之下,将英语影视运用于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有助于在非外语的大环境中营造一种外语氛围,使语言学习成为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的学习习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学生在接近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地道的语言,同时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风俗和思维方式,最终达到摆脱母语的束缚,增强活学活用的外语交际能

建构主义观点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的,在其理论基础之上,许多专家学者又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是帮助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建构主义强调真实情景的必要性。认为学习只有在真实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社会互作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才能积极有效地建构知识,重组原有知识结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同时强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交流及学生和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资源,鼓励学习者主动探索并完成意义建构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由其它器官获取的信息占6%。显然,通过多种感官刺激所取得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有关资料也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同时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影视教学综合了图、文、声、像等现代信息技术,并和计算机程序结合在一起形成超文本、超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它可以将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一并显示,不仅非常有利对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实,多种感官接受同一事物、信息的刺激,该事物、信息留下的印象更深、更全面,更易被理解和记忆。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动觉等感官同时接触某一信息,其理解、记忆的效果远比单一感官刺激好得多。通过影视英语进行视听说训练正好是将学生的听觉、视觉和动觉有效地结合起来,这种多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

尽管国内不少人提出了把英语电影作为英语教学素材提高大学生听说能力的做法,但是大多数论述所提及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而且往往是把一整部电影作为对象,学生往往被电影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而忽略了语言文化和语言技能方面的学习,故收效甚微。为了消除这些不利因素,本研究欲将电影中的某些适合学习和模仿的片段剪辑下来。按不同主题加以分类,形成主题鲜明的教学素材,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充分接触典型的英语交际活动,了解英语文化并加以模仿练习,增进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由于不必在课堂上播放整部电影,本研究所倡导的通过影视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新方法,既节约了时闽,又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片段中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又能利用课堂上的情景模仿和对话练习更能启发学生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教会学生如何从英语电影中提高英语表达能力的方法,进而真正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素质。

3、听说教学改革的实践

3.1系统、科学地编排英语影视教学内容

由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课时有限,而影视放映相对比较耗时,目前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并未把英语影视列为必要组成部分。大多数教师只能在课时充裕的情况下,每学期自行安排学生欣赏一两部英语原版影片。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英语影视教学教材,许多教师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有较大随意性。课前没有作充分的准备,课堂上只是为学生从头到尾放映电影,其间不作任何讲解,也不组织学生进行任何相关的活动,更没有相应的手段来检测学生对英语电影的理解程度。而学生普遍觉得它与应试需求关系不密切,所以也只把它当成放松与娱乐的机会。在这种既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又没有外力促进的情况下,英语影视所起的教学作用自然很有限。如果教师选片不当,使用的又是有中文字幕的影片,那基本上就没有语言学习和听说技能训练的效果了。

3.2采用“脚手架”式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像搭建“脚手架”似的,即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

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向他们提供帮助或“脚手架”,使学生的理解逐步深入,技能不断提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搭脚手架,进入情境――教师围绕当前学习主题建立概念框架,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独立探索,解决问题――教师启发引导,适时提示,学生自己分析,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从而发展知识迁移能力,即解决新情境问题的能力;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3.3基于语音、语速和主题选择影视资源

在多模态环境下进行影视英语听说教学首要任务是影视资源的选择,内含语音、语速和主题。电影类型和主题分类颇多,其中有历史传记片、科幻片、音乐片等。但是从如此繁多的电影中挑选出适合语言教学的影片需要教师从多方面考虑,首先是影片语言的发音,不同类型的影片中的语言各具特色;其次,影片的语速也是教师应该考虑的一个要素,根据克拉申输入――输出理论,输入的信息应该能够被学习者理解才是最优输入,因此教师在选择影片时应依据学生的实际听说水平确定相应的语速素材;此外在选择影视主题时,具有教育意义、内容健康、积极向上,以及能够反映英美国家文化民俗的需重点考虑。

3.4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组织课堂教学

建构主义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英文电影听说课教学中,教师应当遵循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情感及个性需求,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活动,实施多模态影视英语听说教学的互动,依据Harmer提出的输入、练习、输出之间平衡教学主张,在课堂上,设置以下教学环节。

首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语言输入,通过听觉和视觉大量感知语言材料,通过多看、多听、多读来接触和理解语言材料的意义、形式结构和交际功能,即整部影片的观赏通常由学生自行在宿舍或网络教室完成,课堂上教师选取影视片段进行分析讲解,开展听说互动活动;

其次,要让学生将输入的语言材料和相关的知识在多种活动中反复操练、消化、加工,使之进入长期记忆系统,内化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例如,在学生观赏该影视片段前,教师将片段中出现的生词或是俚语列出,让学生了解学习;而影片中的某些精彩对话可以单独节出,让学生模仿操练;亦可采取先让学生观看,然后放默片让其参与配音,这样就起到了提高学生英语听说两方面的能力。

最后,让学生将贮入的语料和知识重新组织,在新的交际情况下以口头或笔头方式表达出来,把握语言的交际功能,有效地交流信息,这个环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较为高级,活动的形式为改编故事情节和编演情景剧。整个过程中,输入、摄入、输出,环环相扣,循环往复,组成有机整体,三者全面兼顾,平衡发展,不可顾此失彼,有所偏废

3.5加强观前的文化历史背景知识的导入

在观看影视资料之前,教师应简要介绍影片的历史文化背景、主要内容和人物关系,激活学生脑中的图式知识,帮助其更好的接受新知识。也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鼓励学生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一个角色。并与之同呼吸、共命运,产生共鸣。这样学生就进入观看电影的最佳状态,而且能更好地理解怎样恰当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减少交流中的“语用失误”。

3.6观后的语言知识的强化及运用

在观看影视资料之后,为了防止学生刚从电影中学到的大量习语、表达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遗忘,不能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教师不妨为学生设计一些活动,如复述影片故事情节、角色扮演、阔题讨论、写自己的感想,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背诵经典对白,给电影角色配音等。让学生将影视片段中学到的表达方式运用到讨论与写作中,从而提高口语和写作水平。

4.结束语

影视英语是英联邦国家民俗文化、地理风情最直观的反映,它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折射出整个人类生活的一面镜子。东西文化的不同载体,人类文化的共同渗透。能让学生更直观地领略跨文化交际的魅力。并且自然地将其融合到英语学习和运用当中。运用影视英语教学可以一改僵硬、乏味、传统的听说教学,转而变为活跃、有趣、现代的听说教学。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真实的语言环境调动起来,积极性和参与性得到了提高。在兴趣的强烈驱使下,高效获取多方面的知识,学生的英语素养也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 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4).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修订版).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3] 张德禄.多模态外语教学的设计与模态调用初探[J].中国外语,2010(3)

第9篇:盈利能力的研究意义范文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活动期;关节功能;中医护理;临床研究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对称性多关节炎,以手、腕、足等外周关节最常受累,炎症期以关节肿胀、发热、疼痛和运动障碍为特征。本病目前尚无根治特效药物,需要长期治疗,适当的护理和行为干预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医学注重整体观与患者体质个体差异的饮食、运动调护原则,并在多种疾病中收到了良好效果。本研究旨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随机对照方法观察中医特色护理及辨证施护对RA患者关节症状及功能的改善程度,为更好地探索和评估中医特色护理对提高RA患者临床疗效提供实践依据。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住院RA患者90例,按简单数字随机法等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女 30例,男15例;年龄25~72岁,平均 (45.23±4.92)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21年,平均(4.96±4.92)年。对照组女32例,男13例;年龄23~75岁,平均(46.87±13.14)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23年,平均(5.09±4.91)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符合1987年ACR颁布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DAS28疾病活动评分>3.2,即RA炎症处于中等活动程度以上的患者,可纳入试验病例。

1.3 排除标准 ①严重心肺功能异常及肝、肾功能受损者;②对所用药物过敏或有难以耐受的不良反应者;③入院后慢作用抗风湿药需要加量或新增药物种类联用的患者,非甾体类抗炎药需要加量的患者;④病情属于RA晚期,多关节严重畸形、功能丧失的患者;⑤精神病患者,无自制力或不能确切表达者。

2 方 法

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风湿科常规抗风湿治疗:口服美洛昔康片每次7.5 mg,每日2次;甲氨蝶呤每次10 mg,每周1次;硫酸羟氯喹每次0.2 g,每日2次。观察期为14 d,期间对照组患者给予风湿免疫科常规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中医特色护理。

2.2 中医护理方法

2.2.1 关节疼痛护理 ①中药外敷:按患者辨证分型,偏寒型选用寒痹方(药用附片15 g、雷公藤20 g、麻黄15 g、巴戟天15 g、鸡血藤30 g、羊藿15 g、桂枝20 g、细辛5 g等),偏热型选用热痹方(药用黄柏15 g、忍冬藤30 g、薄荷15 g、土茯苓15 g、牡丹皮30 g、络石藤30 g等),中性体质予通络方(雷公藤20 g、益母草20 g、桑寄生15 g、川续断15 g等)。将中药药包蒸热至38~

45 ℃后置于疼痛关节,每次30 min,每日1次,以驱除病邪,疏筋通络,活血化瘀止痛。②中药药酒(消痛酊)涂擦(药物由青风藤30 g、黑骨藤15 g、乳香30 g、没药30 g、乌梢蛇30 g、木瓜50 g等组成)。将浸药酒的纱布置于疼痛关节,以双手大小鱼际肌透过酒纱对关节进行按摩,直至局部皮肤发热、酒纱变干。药酒涂擦时注意力度适中,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度;若皮肤破损或有过敏皮疹出现则停止。③中医穴位苗药磁贴敷疗法:按照经络循行及痛点选择穴位,将磁石置于穴位之上,再外敷药膏棉垫,外用弹力网套固定。运用特制苗药五藤散加磁石穴位贴敷治疗各种关节病变,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消炎镇痛等作用。

2.2.2 情志护理 RA病因不明,病程较长,治疗较复杂,故患者对治疗信心不足,可产生对自身形体敏感、情绪不稳定、焦虑和忧郁、恐惧等心理特点。护士应积极主动、反复地向患者宣讲与本病有关的知识、药物的作用及注意事项,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疾病,充分认识到配合医疗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要重复强调“疾病是可以控制的”,通过心理暗示,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2.3 关节功能锻炼 患者入院第8天至出院继续给予辨证施护并配合关节操锻炼,每日2次,每次30 min,具体方法如下。①指关节操:握拳与手指平伸交替运动,握拳时可紧握铅笔或粗一点的棍棒,平时可将手掌和手指平贴桌面或两手用力合掌。②腕关节操:两手合掌,反复交替用力向一侧屈曲,亦可紧握做伸屈运动。③肘关节操:手掌向上,两臂向前平举,迅速握拳及屈曲肘部,努力使拳达肩,再迅速伸掌及伸肘,反复进行多次,然后双臂向两侧平举,握拳和屈肘用力如前。④肩关节操:一臂向前方从颈旁伸向背部,手指触背,同时另一臂从侧方伸向背部,手指触背,尽量使两手手指在背部接触,每天反复多次。⑤踝关节操:坐位,踝关节分别做屈伸及两侧旋转运动。⑥膝、髋关节操、下蹲运动与向前抬腿运动,每次重复活动10~15次。

2.3 观察指标 一般项目如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胸片,诊断指标如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及关节症状体征(包括疼痛VAS评分、关节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

2.4 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标准。临床控制: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75%,ESR及CRP正常或明显改善或接近正常;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50%,ESR及CRP有所改善。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30%,ESR及CRP有所改善或无改善。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 < 30%,ESR及CRP无改善。

2.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组间数据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自身前后对照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3.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所有受试患者均全程参与试验,无脱落。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临床控制32例(71.11%),显效8例(17.80%),有效3例(6.67%),无效2例(4.44%),有效率占95.55%;对照组临床控制26例(57.78%),显效6例(13.33%),有效8例(17.78%),无效5例(11.11%),有效率占88.89%。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2 两组患者关节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关节疼痛评分、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晨僵时间等,治疗后均有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3.3 两组患者DAS评分及炎性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DAS评分及ESR、CRP、RF均较治疗前降低(P < 0.05或P < 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DAS评分及ESR、CRP改善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见表2。

4 讨 论

RA是一种高度致残性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呈持续、反复发作的过程。本病全世界发病率为0.5%~1.0%,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

青壮年居多,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2~4倍,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增

高[2-3]。70%的患者2年后可出现关节破坏,继而关节畸形、活动受限,劳动力丧失,从而影响患者生理、心理健康及社会生活等方面[4-6]。特别是在疾病活动期,关节肿胀,疼痛严重,关节活动受限,生活自理能力明显下降。如何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尽快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康复成为护理工作的重点。

RA病因不明,属中医学“痹证”“痹”“顽痹”等范畴。中医学认为,其发生主要是因正气不足,感受风 、寒 、湿 、热邪滞留肌肉经络,导致气血经脉闭阻,从而引起关节疼痛、麻木、屈伸不利[7],故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及疏通筋络为治痹原则。中医药对RA治疗有上千年的历史,特别是中医外治法,因临床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小,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医外治法既可治疗身体外部病变,直接就近驱邪,又可通过体表吸收药物,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而有效调整体内的脏腑功能[8]。我们依据中医“内病外治”的理论,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引入中医特色护理,将传统的中药外敷,中药药酒涂擦及苗药磁石贴敷有效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改善RA患者活动期炎症。中药外敷利用热力的作用,通过经络 、穴位作用,能疏通经络,使药效直达病灶,并使邪从毛孔透出,发汗而不伤营卫;中药药酒局部涂擦,可改善局部循环,进一步促进药物吸收,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缓解局部炎症,减轻症状;苗药五藤散加磁石贴敷,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可维持恒定持久疗效。现代研究证实,可以降低末梢神经兴奋性、松弛肌腱,具有抗炎止痛的效果。三者联合使用,步步紧扣,能相互促进疗效,更快减轻痛苦,提高临床疗效,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5 参考文献

[1]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5-119.

[2] Drosos AA, Alanamos I, Voulgari PV, et al. Epidemiology ofrheumatoid arthritis in Northwest Greece[J].Rheumatology,1997,24(12):2129-2133.

[3] Uhlig T,Kvien TK.Is rheumatoid arthritis disappear-ing?[J].Ann Rheum Disease,2005,64(1):7-10.

[4] 李全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现代护理,2005,11(20):1685-1687.

[5] 姚血明,马武开,唐芳,等.贵阳市区类风湿关节炎就诊患者抑郁情况调查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8(3):222-225.

[6] 马武开,姚血明,唐芳,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存质量调查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11):2734-2736.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