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谈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极其重要
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形成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研究和事实均表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雏形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礼貌、友爱、帮助、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慷慨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
二、学前教育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尤其是对人我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包括身体和感觉意识的发展,也包括情绪情感的发展。孩子很早就能照镜子,并开始区分自己与别人,但很多3岁幼儿对身体各部分关系的理解还很肤浅。
对自己的外部形象的认识是值得注意的。有研究表明,外表吸引人的幼儿和其貌不扬的幼儿相比,前者被认为更富于自信和独立性,而后者则被认为有更多的非社会。即使3岁的孩子,在选择图片时也更倾向于选择漂亮的幼儿。漂亮的幼儿更招人喜欢,容易与他人建立起良好关系;不漂亮的孩子往往受人忽视。这些又反过来影响着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对年龄的意识,在幼儿身上也是较有趣的。理解身体随年龄变化这一点对幼儿来说是较困难的,甚至那些已经有了婴儿小弟弟(小妹妹),并知道小婴儿也会长得和自己一样大的幼儿,仍难理解妈妈和教师从前也是小孩子。幼儿对生命、生长、死亡等概念的理解是逐渐产生的,他们试图用简单的办法来处理这类复杂问题,例如,把静息和死亡联系在一起,因而变得害怕睡觉等。
关于性别意识,许多4-5岁幼儿仍然不能完全知道性别的恒常性。2-3岁的孩子倾向于把积极方面(如外表漂亮)归于女孩,而把消极方面(如自私、好战)归于男孩。一旦儿童确定了自己的性别,他们会很快学习成人期望的行为和性别角色。
幼儿生活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别人相处、受到他人评价等,因而会产生一定的情绪情感。幼儿的情感体验也是其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由于受皮亚杰观点的影响,我们一直认为幼儿是自我中心的,难以从别人角度考虑问题。但近年来有研究表明,3-4岁幼儿已经显示出对成人或同伴的理解和同情,即使经常捣乱的孩子,当看到老师难过时也会主动安静下来;5岁幼儿,还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发展幼儿自我意识,是学前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学前教育对于人的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学前期是人的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人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同时,学前期还是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创造性等重要的非智力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虽然发展变化迅速,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但是这种发展特点只是说明了婴幼儿具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要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需要成人提供适宜于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尤其是良好的教育影响。已有研究证明,早期教育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单调、贫乏的环境刺激和适宜的学前教育的缺乏,会造成儿童认知方面的落后;而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并给以积极的引导、帮助和教育,则能够促进其认知的发展。另一方面,学前教育的质量还直接关系到儿童能否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和终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而不适宜的学前教育如单纯对儿童进行机械的学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不但会损害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内在的学习动机,降低其自我效能感,而且会使儿童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产生长远的消极影响。
尽管英语已受到普遍重视,教学改革也在不断开展,但由于种种因素,尤其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英语教学大多是把知识作为重点, 追求学生成绩的提高,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解题方法,轻视学习过程;主要是向学生灌输,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等等。这些现象都无疑有悖于语言教学规律,结果是教师把—门活生生的语言实践课,上成了枯燥乏味,毫无生机的呆板课。学生学了几年英语,到头来耳听不懂,口不能言,两极分化严重,语言运用能力极差,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严重滑坡。外语教学出现了严重危机。如何在英语教学中体现、渗透素质教育,本文进行了阐述。
一、转变教育观念、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它与“应试教育”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教学观的不同,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从对待学生看,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而应试教育只面向少数成绩好的学生。
2.从培养目标看,素质教育力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
3.从教学方法看,素质教育是师生双向活动,重视学科能力的提高,变讲授知识为训练综合技能,应试教育则不论学生层次与个性差异满堂灌,大搞题海战术,学生被动、机械地学习,作业负担过重,心理负担过重。
4.从教学内容看,素质教育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试教育强调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
5.从教学过程看,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老师一讲到底,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因此,我们要坚决反对应试教育,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在英语教学中,尤其要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在学法方面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语言学习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尽可能创设一个适宜于英语情景交际的语言环境,使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提高,使素质教育落实到日常教学之中。
二、遵循语言教学规律、优化课堂教学目标
传统的“应试教育”不足之一即在于重视智力因素而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表现为“教学内容繁杂,四会三会”等目标不明确不突出,对学生学习态度、兴趣、自信心、学习策略及习惯的培养都没有具体目标,无的放矢。课堂教学有一个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这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教学全过程都必须围绕这个目标来展开和完成。我们必须克服过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以新的教学总目标为依据,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大到学年、学期目标,小到一节课目标。建一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以情感为核心,把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因素列入教学目标并使之具体化,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层次和个性差异。达到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三、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必须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思维、学会选择、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具有终身的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一改只顾“教”而不顾“学”的做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尤其是探讨关于“学”的方法,促成“教学过程”向“学教过程”的转变,使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可能。
首先应大力提倡并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真正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当做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库,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注重学习水平层次和个性差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学习活动至关重要英语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按照教材体系和学生认识水平,使学生养成如下几方面的学习习惯。
四、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创设交际情境,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艺术学科,是一种交际工具。实践证明学习语言除了有科学的学习方法,还有一条最佳捷径,那便是有一个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
在教学实际活动中,即使没有一个真实的纯英语交际的大环境,但我们绝对有能力营造、创设一个基本接近于说英语、用英语的交际小环境。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优美动听的英文歌曲,勇于探索创新的人物形象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等无不给语言教师提供—
了丰富的交际素材。如问候、指路、购物、看病、打电话、邀请亲友、日常生活及学习活动等题材,教师一可通过实物及教具演示、看图及投影会话、扮演角色形象、诗歌故事演讲、日常生活小事对话等课堂活动运,运用听录音、放录像、绘制简笔画等手段、组织英语演说竟赛、课外英语角交流等活动,创设语言交际情境,提高学生综合技能。
五、提高教师素质、加大继续教育培训力度
关键词:高中英语;口语;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177-01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增加口语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提升口语能力,使英语在学生以后的生活中成为一种交际工具。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仅重视知识的传递,重视学生取得的成绩,更要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1.口语能力的重要性
英语是学生学习的一门学科,同时还是一种被普遍运用的语言。在学生的英语学习中不仅仅是要完成学习的任务,取得一个良好的成绩,更是要让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这门语言,能够在生活中轻松的运用。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英语的学习只是为了确保学生取得良好的成绩,在学生离开学校之后,英语也成为一种极其不常使用的语言,以前的学习都变成了无用功。为了帮助学生整体能力的成长,顺应时展的趋势,英语口语学习应该受到学生与教师的重视,只有锻炼好英语的口语,才不只是在学习"哑巴英语",才算是真正的做好了高中英语学习工作。
英语口语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的听力有一定的帮助。学生的口语能力提高,与之同时语感也建立起来,积累的词汇也越来越多,在进行听力练习时,学生就能够听懂,能够提高听力的正确率。口语能力的提升对于阅读有一定的帮助,在进行口语练习的时候,学生能够积累一定的词汇与语法,能够了解外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习惯,在进行阅读时就会更加的顺畅,能够运用正确的思维去选择答案。口语积累的材料还可以广泛的运用到写作中去,不断的丰富、提升自身写作的水平,用正确的表达方式组织成文。可见,口语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英语学习的其他方面有积极的帮助。
英语口语学习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成长也有积极的帮助。学生在离开高中进入大学,甚至进入社会,口语的用处越来越大,学生需要运用口语与其他人进行交流,甚至是参加考试、出国等等,这时,学生在高中积累的知识,口语的训练能够为之减少很大的压力,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
2.口语教学的原则
2.1 灵活性。英语口语本身就是一项灵活的内容,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注意遵循灵活性的原则。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要只是教师讲,让学生花费时间去记,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会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还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效果并不良好。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口语课堂变得更加的生动灵活,采用多种方式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最终的效果也许会超出教师的想象。
2.2 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知识的接受者。在进行高中英语口语教学时,教师要将学生放在主体性的地位,真正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在选择教学材料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情况,考察学生的实际水平与接收能力,采用学生喜欢的又能够完成教学任务的内容,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将学生放在中心的同时,教师要做好辅导工作,教师要合理的组织教学,协调好教学中的各种关系,为学生解答存在的问题。
2.3 创新性。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新性的原则。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较之前有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对学生的需要也发生了改变,为了顺应这种变化,教师就需要重视教学中的创新性,在教学中选择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大开眼界,顺应时代的需要。教师可以采用音频、视频、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进行教学,教学的内容要选择最新的积极向上的内容,通过展示这些内容,带领学生看另一种文化,更加全面的认识自己学习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3.高中英语口语教学实践
3.1 教师做好教学准备。在进行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之前,教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首先,教师要做好知识的储备,确保自己能够熟练的使用基本的词汇,能够为学生讲解高级的词汇,并且不断的锻炼自己的口语水平,能够为学生做基本的表率。在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还要不断的补充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内容,能够在优秀的理论的带领下,组织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并且能够运用心理学的内容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心理,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让学生轻松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在做好这些基本工作之后,教师要拿出时间进行教学的计划与设计,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学习需要,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提高教学的效率。
3.2 做好课堂教学工作。课堂是高中英语口语练习的主要场所,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做好口语教学的工作,口语练习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但是一定是有一个枯燥的记忆过程。首先要带领学生记忆一定数量的词汇与语法,才能够熟练的运用,提高口语表达的正确性。其次,在进行具体练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成组、成对的进行练习,通过相互的交流,发现同伴的优点进行学习,欠缺的地方共同学习进步。教师还可以选择优秀的音频、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与听力,模仿正宗的发音,学习正宗的表达方式,提升自身的口语水平。最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使用英语进行表达,与学生一起营造一个英语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适应英语学习的环境,自然而然的取得进步。
1唱演歌曲,培养创新意识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自由的演唱歌曲,为歌曲配舞蹈,故事等一些环节,调动情绪发挥小学生活泼爱动的性格特点,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唱小学一年级第二册《我们来开音乐会》这首歌时,其中唱“你唱呀池塘的小青蛙呀,我唱呀叮咚的小溪水,他唱呀田野的小禾苗。”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还能唱唱春天的什么。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结已自己的生活进行创作,并在创作出歌词的基础上改一改旋律,让他们自己去表现创新后歌曲的效果,听着自己的歌曲,学生们激动了,创新的意识也就高涨起来了。
2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审美的眼睛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的美。例如:在欣赏《美丽的草原》这一课中,我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心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老师的一切语言和情景演示,都随着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行。学生聆听着优美的音乐,看着栩栩如生的大草原的画面,感受着老师美好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完全神经在审美的情境之中,视觉、动觉、想象等审美因素,综合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境地。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音乐审美想象会给学生带来审美享受,同时激发起他们的思维活动。学生每一次审美想象得过程,都是迈向更高层次音乐审美想象得一个阶梯。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给与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
例如: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这一课时,学生听到了一首节奏强烈、富有动感的音乐,好像真的有许多玩具兵在走路、摇摆、玩耍,每一个小朋友都产生了情感表现、行为表现得冲动。于是我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发挥自己的想象,你愿意表演哪个玩具就表演哪个玩具,你愿意怎样表演就怎样表演,同学们高兴极了,都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设计动作,积极地、?J真地参与表演。就这样全体学生都变成了一个个不一样的玩具兵,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4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现人类的情感又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点。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去表现,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目标。当然,在培养学生表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经常体会到参与表现后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感,这样学生们才会敢于表现、善于表现。
例如:在低年级唱游课中有一首《我的小宝宝》的歌曲,歌词浅显易懂,旋律抒情优美,描写了一位妈妈在哄孩子睡觉时的场景,表达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以及孩子对母亲的强烈的依赖之情,营造了一个温馨又美好的家的氛围。这首我就让学生来表现,“假如你是爸爸(妈妈),你会怎样红你的小宝宝睡觉?”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组成临时家庭,用歌声、表情、动作、造型来表现这首歌曲。学生的表现没有好于不好,只要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了,都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掌声。最后我还让学生思考:妈妈对你是这样的关心,那么你该怎样回报妈妈呢?学生是很聪明的,马上都能回应老师的问题,学生的回答都是表达了自己对妈妈深深的爱,和对妈妈的感谢,此时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5培养学生的审美合作能力
音乐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音乐的表现艺术也是多元的。其中既有独唱、独奏、独舞等个人的表现形式,也有合唱、合奏、集体舞等集体表演形式。学生集体参与合作是共同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表现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过程。特别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关心、共同进步。
例如:在如二年级唱游课中要求学生掌握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如果光听老师讲,学生对学习一点儿也没有兴趣而且根本听不懂,这是一个让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于是我运用“搭节奏”的游戏,让学生自行组成活动小组,在搭搭拆拆的游戏中学习掌握到新知识。在他们的游戏过程中不单单解决了怎样搭节奏这个知识点,而且继续在研究搭完了节奏之后,怎样拆了节奏再搭新的节奏我们还进行了比赛,看哪一小组节奏搭得又快又好。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知识点,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而且也锻炼了他们小组合作的能力,因为只有小组成员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
6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拼音;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3-006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3.04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汉语拼音教学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不管是教师的讲解和提问,还是学生回答教师提问的问题,都需要以语言作为载体,将信息进行传递。可以说,普通话说得是否标准和规范,与汉语拼音有着直接关系。 因为汉字代表文字,文字本身不能发出想要表示的声音,必须借助拼音来帮助认识生字。学好拼音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和保证。
一、拼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帮助小学生识字
学生刚入学时,他们识字并不多,但是口头表达的语言词汇不少。这些词汇还不能成形,也就是不认识这些话的书面形式。只有懂得了拼音后,学生的识字能力和速度才会加快,能够把口语和汉语拼音相结合,再了解字义,记住字形。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汉字的教学过程。不管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学生只有会拼音,有些不会写的字,才可以用其代替。可以说,汉语拼音可以帮助学生把想要表达的内容写完整,认识更多的字词。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是重点也是难点。要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促进学生的写作水平,需要从低年级开始,一句一句地完成。通常小学生在写作文时,会有很多话会说不会写,这就在写作过程中遇到较大困难,但是这个困难可以用拼音来代替不会写的字。只有这种方法,学生的说话和写作能力才可以得到顺利的进行。同时,小学生将自己想要表达的言语写下来,可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为学生的阅读奠定基础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认识的字不多,只有通过日积月累才能学好更多的字。但是他们可以借助拼音,对不认识的字自己也能识别。因此,如果学好拼音可以为学生的阅读奠定基础。不管是在课内阅读还是在课外阅读,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利用拼音自己读课文,以了解文章的内容。早期阅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让学生感受自己熟读课文带来的喜悦,还可以巩固拼音来识字,掌握词汇,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四)拼音是学习普通话的基础
汉语拼音不仅是学生识字和阅读的助手,还是学生学习普通话,说好普通话的基础。学生能在课堂上讲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认识词汇时,学习了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和声调。在拼读音节时,学生已经牢固地掌握,因此学生能够说出一口规范、标准的普通话。可以说,学生要想说好普通话,拼音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在学习语文课文前,首先应该安排汉语拼音的学习,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也是学好语文的前提。
二、提高拼音教学的途径
(一)游戏教学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如果使用游戏教学法,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快乐地学习。通常可以使用儿歌和故事导入法。儿歌导入的内容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很容易地接受,比如说在教学g之前,可以通过朗诵“小哥哥,爱白鸽,唱支歌,哥和鸽,笑呵呵”。当教师向学生提问出现最多的音节时,学生就会对g有所掌握,从而,将学生带入到学习情境中。
另一种游戏导入的方法为故事引导法。这种形式更可以为学生带来一定的吸引力。在教学拼音前,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读或者编说和教学活动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现如今,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表现为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正面教学、启发诱导的原则进行教学。
首先,教师应该能充分调动学生对拼音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制作拼音卡片和较色扮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且自发地学习拼音。
其次,教师还应该在具备专业且丰富的知识素养前提下,指导学生的拼音学习,只有教师亲身教学,切实掌握普通话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发音,才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区分音节。
再次,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三)加强学校和领导对学生拼音教学的重视
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学会拼音,首先学校和领导要重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是起关键环节,选择优秀的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所选拔的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的道德和知识素养,除此之外,还要有标准的普通话,这样的条件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其次,学校还应该制定一定的奖惩制度,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拼音的比拼和普通话的比赛等,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给予表扬和奖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汉语拼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是帮助学生识字、阅读、写作和学好普通话的基础及有效工具。汉语拼音的作用十分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进行汉语拼音教学,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帮助学生阅读和学好普通话。因此,小学语文必须重视拼音教学,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让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乐燕.小学语文教学中拼音的探究性学习研究[J].中国科教创
新导刊,2010(18).
[2] 于明浩.小学语文习作拼音教学初探[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010(26).
【关键词】小学语文 备课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4-0109-0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氛围。可在实际教学当中,部分教师并没有充分理解新课改观念,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重视学生的信息反馈,不重视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做好备课工作,有的教师在实际授课中的教学方式同教案设计不符合;有的教师虽有详细的教案,却不能根据具体状况做灵活处理,更有一些教师完全照抄别人的教学设计,因而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备课,具体来讲,要做到四个方面。
一 通读语文教材,进行整体备课
新的语文教学目标是按照九年一贯制的设计思路安排教学内容的,针对不同的教学阶段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目标,有效体现了语文课程的阶段性及整体性。对于各个阶段的教学又设计成三维目标,三个方面是相互渗透并融为一体的,各个阶段更是相互联系呈螺旋式上升。因而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必须充分注意到这点,在备课之前通读所有语文教材,从而进行全面备课。
所谓整体备课,就是新学期开始时,教师在拿到新的教材以后应结合相应的语文课标、教材说明等对全册教材进行及时有效的阅读,从而准确认识相应学段的三维目标,明确学生能力发展的方向,整体了解全册小学语文教材,这样才能有效把握语文教材当中安排的教学内容和相应的训练要点,从全局上进行把握,达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合理安排相应的教学活动及学生的时间活动。这项备课环节不用太细,但一定要做,以求利用最少的时间得到最好的效果。
二 认真钻研语文教材,进行集体的单元备课
小学语文教材具有面广量大的特点,因而备课有较高难度,尤其是不确定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更是挑战了教师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做不好备课的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同事的帮助,造成狭窄的思维空间,不能充分认识教材特点,更谈不上准确把握。所以,必须打破传统的个体备课形式,进行集体的备课,集中教师们的智慧,提高备课质量。通过集体备课能够有效调动小学教师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拓宽其视野及思维空间,集中教师的力量及智慧,深化备课,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传统的备课形式都是教师以课文为单位进行单篇备课,从而造成教师们不能有效了解各个单元及整本教材,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是效果并不好。进行课改以后,语文教材采用的按照一定的专题进行单元编排,各个单元在知识角度及人文角度都具有一定的共性,这是相应的编辑人员遵循学生学习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知识内在规律所进行编排的。各个单元都有相应的导语、口语交际习作、课例、回顾拓展等板块,这些部分相互联系,形成了有机的整体,因而教师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善于抓住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进行单元备课和整组教学,从而保证教学效果。
三 细心品读语文教材,通过感悟文本进行备课
语文教学集人文性和工具性于一身,对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都具有较高的要求,要想达到相应的大纲要求,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感悟相应的文本,因而教师备课的时候必须先细读语文教材,用心感悟相应文本。
阅读教学是一种“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过程”。教师进行备课和教学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走近文本。语文教师必须要对相应的文本进行充分的体验和感悟。要想感动学生,就必须先感动自己,教师应同文本进行对话,认真聆听文本声音,充分调动起自己对于生活的感受和积累,让相应的文本感动自己。第二,走进文本。教师在对相应文本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思考,理清楚自己对文本的感悟过程及方法,获得的体验要尽量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第三,走出文本。在教师对文本进行充分的感悟及体验的同时,应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现有状况等设计出可以让学生轻松感悟文本的思路和方法。所以,教师只有通过品读语文教材,感悟相应文本,经历相应的走近文本、走进文本、走出文本这种备课的历程,才能有效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准确的解读。
四 深挖语文教材,充分整合备课资源
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种大的语文观。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语文教学必然从单一性走向综合性,因此教师备课的时候绝对不能局限在教材当中,而要注意对教材进行深挖,充分整合资源进行备课。一方面,教师应充分挖掘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尽量多搜集同教材内容有关的资料,从而有效补充学生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应有效挖掘教材同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布置相应的收集任务,从而引导学生在课后收集有关的信息,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五 结论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奠定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更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一个重要工具,因而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教学质量。要想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充分做好备课工作,采取各种手段及方式进行备课,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经常感到十分困惑的一个现象是:当我们让学生讨论问题的时,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的很积极,甚至有时到了面红耳赤的程度。可在课堂上进行发言辩论时,往往是辞不达意,不知所云。也就是说不知道如何围绕一个主题说话。我认为这主要是我们在平时缺乏对学生的口语训练造成的。所以我们要重视学生口语教学,只有重视了口语教学,学生的说话水平才能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落实到了实处。我认为做好口语教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针对学生的实际出发:
一、明确教学要求,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我们在课堂上发现学生往往不能围绕一个中心说话,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最后自己都不知道说什么了。这种现象在学生辩论中尤其明显,最后简直就是顶牛、抬杠了,而不是学习上的争论了。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在进行口语教学时,首先要明确在口语交际方面的训练要求,根据相应的口语交际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教师要合理的设置情景,把学生带入的氛围中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产生想说的愿望,这时老师就从方法上进行指导,使学生明确围绕什么话题交流、讨论。要通过口语交际课和各种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二、体现出生与生、师与生的交流互动。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读悟结合阅读教学法深入到每以节的语文课上。这种教学法的精髓就是读中悟,悟中读。而其中悟又是重中之重,悟的直接体现就是学生的说,也就是口语表达。我们在课堂上见得最多的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一般是老师问学生答,并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那种师生之间相互质疑、合作、探究、交流。但我们应该看到这较以前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毕竟我们向着师生互动迈出了一大步。我认为最高层次是生、生见的交流,学生之间就文本展开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和观点,进行学术的研究和探究,那怕是浅层次的,也是难能可贵了。因此老师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学生如何学习上,而不是引导学生上。我们引不是最终目的,引是围了不引。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在进行口语教学时就必须要体现中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还要有层次性。层次性可以是语言表达上的提高,也可以是表达内容的丰富,还可以是思维水平的提升。课堂上,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注意观察和倾听,既要善于发现学生口语交际的不足,及时予以点拨纠正,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又要善于发现学生充满童趣、富有创意的语言,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创造生机勃勃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总之,口语教学,要能体现生与生、师与生的交流互动中语言发展的过程。
三、口语教学必须要照顾到全体学生。我们在课堂上更多见到了是老师和固定的、有限的几个学生进行对话,交流。而多数的学生成了看客和听客,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要考虑到多数学生的实际,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中来,谈看法,说意见。这才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理想的课堂样式。所以在平常的口语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口语交流,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方法上可以同桌互说,指名说、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扩大口语交际的"面"与"量"。在双向或多向的互动中活跃思维,逐步提高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提高训练效果。
四、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评价。
我们在课堂上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发言进行评价,当一个同学读完课文或是回答完一个问题,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就同学的发言谈谈看法,重点应围绕优点来谈,这样可以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对口语交际进行评价,能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的质量。引导学生开展简单的自主评价活动,如或肯定赞扬,欣赏别人优点,或质疑争论,对别人提出建议等,会促进他们更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并判断正误、优劣。课堂上这种积极交流的局面,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进一步端正学生听说态度,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一、小学的德育主要是养成教育
让小学生从小养成懂得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树立热爱特区、热爱祖国的思想,并愿意为特区和祖国的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切。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
二、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可以造就人
我始终认为,环境也可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所以,在工作中,我非常注重赏识教育,并且教育学生对待他人要宽容,学会发掘他人的闪光点,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营造和谐文明的班级氛围。
三、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阵,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者能够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形成他们的道德观念,奠定他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础,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我们知道,中学的课程和教材,都是按照教育目的精心设计和选编的,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认识价值、发展价值和教育价值;充分挖掘利用这些因素,有利于“整体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四、要把德育落实到实处
【关键词】朗读;方法;准备;指导;展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的真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还是不尽人意: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的朗读却收效甚微,学生读得盲目,读得无味,读得“有口无心”,主要体现在朗读训练没有找准“着眼点”、朗读情感未激发、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等问题。本文谈谈可行的方法:
1. 未成曲调先有情——准备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那么,教师要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
要把好文本的“脉”,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要选好训练的“点”。“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细观名师课堂,他们的过人之处也体现在能根据文路找到独特的角度,并形成自己的教路,从课文中抽出相关语句进行整合式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我们在朗读指导过程中也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胆、有效地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朗读训练也更有效。
2. 轻拢慢捻抹复挑——指导篇
2.1 静思默想酝酿情感。孔夫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学生读书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因此,“朗读”要与“静思默想”结合,才能显现其独特的美丽。在阅读中,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慢慢地读,静静地读,边读边思考,遇到重难点可以反复读、细细品,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待明白后再读下去。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学生在读中把一颗颗稚气、晶莹、澄明的心灵放飞于语言的天空里,从而产生或喜或悲、或怒或乐、或爱或恨、或敬或憎的情感体验,便为进一步感情朗读奠定了情感的基础。因此,学生只有思考得充分了,感受得深了,朗读才会散发出灵动的气息。
2.2 读书如见感同身受。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自古以来,阅读活动就十分强调“寻言以明象”,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地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在作者的语言引导下,想象画面可以随之进入或久远或当下、或现实或虚幻的世界里,触摸人物的情感脉搏,聆听作者藏匿于文字之下的心灵声音。可以这么说,语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这种对语言画面情景的再造之力。教师引导学生由文字想象画面,可以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更加亲近人物、体会个性,更有助于有感情地朗读。
2.3 技巧指导,锦上添花。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主要是对重音、停顿、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师纯技巧的指导只是徒劳。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