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消防现状范文

智慧消防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消防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消防现状

第1篇:智慧消防现状范文

关键词 社会组织 政府职能

一、黑龙江省消防协会概况

黑龙江省消防协会是受中国消防协会和黑龙江省科协业务指导,由黑龙江省公安消防总队和黑龙江省公安厅共同主管的社会组织,具有一般社会组织所具有的非营利性、组织性、志愿性等属性,同时又具有一些特殊性。黑龙江省公安厅是黑龙江省消防协会的主管机关,黑龙江省消防协会除了要按照协会章程做好工作之外,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法律法规授权的范围内开展协会工作,与公安消防机关一起为黑龙江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完善的消防保障。

黑龙江省消防协会下设办公室、行业管理办公室、飞翔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消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飞翔119》编辑部等5个部门。黑龙江省消防协会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我国刚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社会消防管理工作基本由政府一手抓,社会组织的业务范围相对较窄,所以其所设机构也较为简单。进入新世纪,随着政府职能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消防技术水平的不断上升,政府开始将一部分社会管理权利转移给社会组织,黑龙江省消防协会陆续成立了灭火和抢险救援委员会、消防产品行业分会、消防工程师分会、消防技术行业分会等分支机构。

二、黑龙江省消防协会承接政府职能现状

黑龙江省消防协会属于社会组织中的官办NGO(Government Organized NGO,GONGO),一方面承担着社会组织连接政府与行业工作者的功能;另一方面也承担着一些行政职能,在内部的运作机制上类似于政府机构,其主要经费也是来自于政府拨款。依据消防协会章程,目前承担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学术交流、消防宣传、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消防科技项目的评估、消防科技成果的鉴定和推广应用、科技表彰、向政府反映消防行业诉求等。黑龙江省消防协会作为连接政府和消防从业者的纽带,是消防社会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成立以来就承担了许多消防行政部门不好办、不能办、办不好的消防事务。随着政府职能的转移以及消防管理社会化的趋势,黑龙江省消防协会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职能。下面就黑龙江省消防协会承接政府职能的进展进行说明。

(一)职业技能鉴定

黑龙江省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带来的是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人口的集中以及企业、建筑的增多,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更多的消防隐患。消防隐患的增多以及科技水平的提升,使得黑龙江省形成了10多万的消防专门职业从业者。消防从业人员具有从业人数多、分布广的特点,但在以前并没有相应的职业标准,大多数从事消防工作的人员并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这使得整个消防从业队伍的水平参差不齐,在社会上的公信力也不足。建立消防职业技术资格水平认证,提高消防从业队伍素质是提高全社会消防水平的重要工作。

黑龙江省消防协会作为全省消防行业的主要中介组织,处于消防行业的中心位置,理应承担起这个任务。黑龙江省消防协会从2010年开始向行政主管机构申请成立消防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并获得了有关部门的认可和支持,2011年8月获得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10月份由中国消防协会正式授牌,消防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开始实施。黑龙江省消防协会承接政府职能,进行消防行业特有职业技能鉴定包括九项主要工作:负责省内消防行业特有职业鉴定工作的组织实施;结合全国统一标准和黑龙江省实际情况,制定省内消防行业特有职业标准,并编写相关教材、建立考试题库;组织建设省内消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鉴定站并负责审核;负责对相关工作问题的研究和咨询;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智能技能竞赛,评优罚劣;对已获相关资格的从业人员进行后期培训和考核管理;承担社保部门委托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等。[1]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是一项具有专业性、技术性,需要不断摸索的工作,是黑龙江省消防协会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一个新开端,带来了多方面的积极作用:提升了全省消防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扩大了消防协会的影响,弥补了以往省内消防行业无职业认证的尴尬,从而提高了全省的公共消防安全水平。

(二)消防培训与继续教育

消防工作具有一定的技术性,消防从业人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消防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的消防安全。为提升消防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必须建立健全消防从业人员培训和管理体系,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可以参考会计、医生、教师等其他职业的人员准入制度,对消防从业人员进行分类注册管理,如注册消防设备师、注册消防培训师等,并按照职业技能水平的高低设置相关职称。[2]国家消防行政主管单位应组织消防领域专家、资深从业人员编写各职业类别的培训教材,黑龙江省消防协会也应根据本省实际情况编写相关地方规定,以保证培训标准。

为提高黑龙江省消防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黑龙江省消防协会充分运用其消防管理“枢纽”的作用,合理利用其人员、技术的优势和组织活动的充分经验,建立了具有黑龙江省特色的消防职能技能培训体系。

当前对于消防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人员及黑龙江省消防协会日常工作人员的培训机制较为完善,而对于数量更多的消防从业人员则缺乏相应的培训教育机制。一直以来,黑龙江省的公安消防机关为解决消防培训的问题,经常组织短期的专项培训,满足了部分从业人员的需求,但从长远来看,临时的、短期的培训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且由政府单位来组织培训容易给民众政府随意摊派任务、乱收费的印象。伴随着消防从业人员准入制度的细化和实施,消防职业技能培训将成为黑龙江省消防协会的一项日常工作。

(三)消防科普宣传与咨询

消防是一项社会化很强的工作,没有民众的广泛支持和理解,消防工作难以深入,为提升全民消防意识,提升民众消防科技认知水平,黑龙江省消防协会联合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新都市报社、黑龙江消防总队主办了《飞翔119》杂志,杂志紧密围绕消防社会化宣传发展方向,以传播知识为指引、以报道事实为导向、以关注民生为重点、以文化品位为追求,是全面、综合反映黑龙江省消防安全环境、消防工作发展与消防知识宣传的专业读物,是黑龙江省消防与全国消防进行沟通的重要窗口。除《飞翔119》杂志外,协会还建设了黑龙江省消防协会网站,网站设有科普专栏,形成了刊网结合的消防科普阵地。

近几年来,随着黑龙江省消防协会的不断发展,为拓宽协会经费来源,提高协会影响力,在国家政策法律允许和协会的能力范围之内,开展了一些消防科技咨询工作。主要包括建立消防专业图书室,对外开放,为广大消防企业、消防从业人员服务;为消防科研单位和消防企业牵线搭桥,促进新技术、新材料的产研结合;为消防企业提供经费、技术上的支持,帮助其研制新的消防产品;设立展示窗口,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接受政府部门、生产企业的委托,对消防新产品、新技术进行鉴定;组织对新厂房、新设备进行生产工艺的安全性评估等。

(四)学术与对外交流

开展消防学术交流,是消防协会的基本属性。开展国内外消防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发展同其他省市消防协会、外国消防团体和个人的友好往来,促进消防学科发展,是黑龙江省消防协会的一项基本职能。黑龙江省消防协会具有科技社团的属性,也是省科协的组成单位,促进消防科技的发展,是消防协会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组织消防行业人员开展学术交流,为政府提供合理的决策参考意见。

黑龙江省消防协会是消防科技和专业工作者、热心消防事业的各界人士和消防科研、教学以及消防企业和消防重点单位、中介组织等单位自愿参加的学术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针对目前消防工作中存在的疑难问题,黑龙江省消防协会充分发挥其跨行业、跨学科的优势,组织消防一线工作人员、消防科研工作者等开展学术研讨会。

三、黑龙江省消防协会承接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服务范围窄

为方便民众办理各类审批事宜,促进政府职能转型,自从2002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取消第一批行政审批事项的决定》(国发〔2002〕24号)后,公安部陆续取消了消防产品生产及维修、消防设施维护等3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但对于这些被取消或者由审批变为注册的事项,应该如何处理并无明确规定,因此这些职能是否营房全部转移给消防协会也无定论。

黑龙江省消防协会及其中介组织目前的服务范围包括建筑消防设施的检测和保养,消防产品的认证和检测,更广泛的消防安全评估、消防监理等服务都没有涉及,协会发挥的作用有限。目前已经展开的服务项目,由于参与的中介机构数量较少,不能适应消防事业发展的要求,今后应当更多地承担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消防安全检查、确定重点单位、限期消除隐患、火灾事故处理统计等社会消防管理工作。

(二)法律法规不完善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和承接政府职能转移过程顺利进行的基础和保证,在消防管理社会化的发展中,黑龙江省消防立法工作尽管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目前并没有建立起与黑龙江省形势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在黑龙江省甚至是全国范围内尚未设立一部针对消防中介组织的法律法规,“根本大法”的缺失使得其他相关规章制度也难以建立起来;使得黑龙江省消防协会在开展工作时,对于消防协会本身的定位,对于其他消防中介组织的市场准入、监管评估、运作形式等都没有法律的支持,使得消防协会在开展工作时缺乏权威。例如,对承接建筑消防设施维修服务的中介机构,没有对其设备、技术的统一要求,这使得其服务质量没有保证,也缺乏公信力。另外,目前也没有对承接重要场所火宅危险性、建筑消防性能化设计的评价、一般建筑工程审核的消防中介机构服务的评测标准,这使得相关服务缺乏权威性。

(三)官办色彩浓厚

据调查,全球的社会组织超过一半以上的经费来源于政府资助,社会组织依靠政府发展的现象比较普遍,但在我国这种现象尤为突出。我国许多社会组织的成立是由于政府行政机构改革分离出来的部门,这些社会组织是在政府的授意和帮助下成立的,成为了政府行政体系的延伸和辅助,以服务于政府为其工作重心。由于社会组织本身就是在政府的授意和扶持下成立的,使得其行政色彩颇为浓重。黑龙江省消防协会也是这类社会组织之一,其管办色彩浓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体系上的依赖。目前协会的领导直接由黑龙江省公安消防总队领导兼任,这种情况大都发生在一些政府职能改革中,从政府部门中分离出来的部门成立的社会组织,而在民办的社会组织中这种情况较少。这种情况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消防协会的独立性,消防协会作为消防行政主管部门的补充应该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由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直接兼任组织领导使得协会的独立性丧失,在运作上不得不受政府的指挥。另外,由机关工作人员兼任协会领导,容易将政府的运作模式和衙门作风带到协会中来,使得协会丧失其本身的优越性。如果兼任的领导在政府机关中的工作较为繁忙,会使得协会缺乏领导。

2.资金上的依赖。黑龙江省目前的社会环境和政府对社会组织的严格管制,使得消防协会很难通过政府以外的其他途径筹集资金。消防协会的非盈利性使得它难以依靠营利性活动维持运营,这些都使得消防协会不得不向政府申请财政支持。

3.组织管理上的依赖。消防协会的管理人员缺乏人事和财务管理权,很少开展独立自主的活动,只是听从于消防行政主管政府机构的安排,以服务于政府为主要工作内容,而忽视了其成立之初的公益性、独立性宗旨。

4.业务开展上的依赖。许多人认为消防协会是作为公安部门或公安消防机构的下属单位,不能违背其意愿,只能被动接受协会的工作安排,违背了社会组织志愿性的本质。目前虽然取消了对消防产品的备案审查制度,但公安消防机构仍然参与对消防产品的认证、检验等过程,消防协会不是独立开展业务。

(四)监管不到位

引导扶持和监督管理并重,是促进黑龙江省消防协会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重要原则。目前无论是公安消防机关对黑龙江省消防协会的管理,还是黑龙江省消防协会的自我管理都存在不足的地方。消防行政机关对于协会的监管主要是通过年检的手段,这种手段远远不能达到发动社会力量进行监督的效果。例如,政府职能以年为时间段进行监督,对于一年中协会的实时情况难以掌握。也由于政府难以掌握消防协会活动的近况,政府倾向于对协会进行严格管理,避免监管不到位发生“事故”,这样又限制了消防协会的发展。在政策环境趋好的情况下,黑龙江省消防协会依然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不足,即动力不足、压力不足、能力不足与公信力不足。黑龙江省消防协会不像企业一样具有盈利性的目的,在产权不明晰、工作成效难以考察的情况下,消防协会的工作往往缺乏动力,是低效率的。消防协会面临的环境往往是缺乏压力的,处于消防行业的相对垄断位置,使得消防协会压力不足。目前,我国社会上普遍弥漫着不信任的氛围,近年来一些慈善类社会组织借组织活动之名诈骗群众财产,或者巧立各种名目利用政府拨款进行私人消费,使得社会组织整体的公信力不足,让人们在对消防协会进行捐款时顾虑重重。无论是从提升消防协会活动能力,还是从提升其社会公信力的角度考虑,加强对其的监管都是有必要的。

(作者单位为黑龙江省消防协会)

参考文献

第2篇:智慧消防现状范文

2013年初,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了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而国家开发银行相关负责人对此则表示,在“十二五”规划后三年,与住建部合作投资智慧城市的资金规模达800亿元。显然,国内智慧城市的建设已经开始进入实际落地的阶段。可以想见,随着这90个试点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启动,一轮新的智慧城市热潮将会席卷而来。

不过,对于每个城市而言,智慧城市建设究竟该如何启动,仍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很多智慧城市服务商、城市管理者都在思考,如何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智慧城市建设切入点?

打破条块分割成为难题

目前,对于这一问题,大多数人的观点是:建设统一的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是切入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但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很多城市建设者发现,打造一个统一的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并非易事。其中,城市各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所造成的信息共享障碍,是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过程中所要面对的首要难题。

事实上,一些城市在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时,有意地避开了这一难题,选择从某个行业应用入手,比如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但在北京数字政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数字政通)方案集成部经理吴江寿看来。这种做法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可能应用系统很漂亮,但由于缺乏信息共享,系统的价值会大打折扣,很难用活。”吴江寿举例说,很多所谓的智慧城市应用,在建设初期,搞得很热闹,但使用过一段时间后,就没有人愿意使用了。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缺乏共享信息,所以系统也就没有了生命力。吴江寿认为,“如果不能把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打通共享,那么智慧城市只能是空中楼阁。”

从数字城管到社会管理

怎样才能化解这一难题呢?

“由数字城管系统建设入手,来进行城市基础信息的整合,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吴江寿说。数字政通从2004年开始为城市进行数字城管系统的建设,至今已经有9年时间。如今,他们的数字城管系统已经成为很多城市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通过数字城管系统的建设,不仅可以对城市的基础地理信息进行整合,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系统的建设,打破了城市各部门条块分割的现状,建立统一的城市数字化管理指挥中心。”

事实上,数字城管系统的建设,会涉及到公安、消防、房地产管理、电力、通信等多个部门之间信息的共享,而这些信息大多是静态的数据,对于各个部门而言,敏感性并不是很强,因此在进行这些信息的整合共享时,遇到的阻力往往也会比较小。

这样,通过数字城管系统的建设和推进,可以先完成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整合,让城市各个部门适应这种建设方式,逐步建立一种习惯。

当然,数字城管系统的建设只是一个开始。在完成数字城管系统建设后,城市还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建设:社会管理系统的实施。

与数字城管系统不同的是,社会管理系统更多的是对城市动态信息的整合,其中主要包括6个方面:地、物、情、事、组、人。

其中,地指的是对重要地点的监控、管理等;物指的是对重点设施的管理,如消防设施等;情指的是对舆情、民情的监督和管理;事指的是对具体事件的管理;组指的是对基层各个组织机构的管理;人指的是对所有人员的监控和管理。“社会管理系统主要是围绕这六大要素进行管理,其中最核心的是人。和数字城管系统不同的是,城管系统是自上而下的信息整合,而社会管理系统则是自下而上的信息整合。”吴江寿介绍说,社会管理系统的原则是问题尽量在基层化解和解决,因此它更加注重的是城市基础化信息的整合。比如,以人口信息为例,城市的各个部门都掌握和人口相关的一些信息,如公安、社保、民政等。一个居民在不同部门的信息也有很大的差别,但通常情况下,这些部门并不愿意将信息共享出来。但如果不能实现各部门之间人口信息的共享,在社会管理时就有可能出现问题,比如一个人死亡后,公安部门知道了这一信息,但民政部门可能还不知道,因此还给这个人继续发放社保金,这样就会给政府增加办公成本。

而通过社会管理系统的应用,会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因为这种共享会给每个部门都带来工作效率或业务价值上的提升。“通过应用来带动信息交换,所遇到的阻力和障碍会小的多。而且,一旦信息共享的效果体现出来后,其他的部门就会主动找上门来,进行信息的共享和交换。”吴江寿介绍道。

由于社会管理系统更多的聚焦于基础信息的整合,因此在信息整合之后,所发挥的作用也更贴近于普通居民的生活。以智慧社区服务为例,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便民服务,是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各个部门的信息共享,系统可以基于整合的信息进行分析,从而为社区内的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更为周到、贴心的服务。比如,系统通过公安部门共享的信息,得知某位老人今天满60岁,系统就会主动给该老人所在的网格的管理员发送信息,通知管理员,在他所负责的区域内,哪位老人刚刚年满60岁。接到这一信息后,网格管理员则可以主动上门,到老人家里为其办理老年卡,让这位老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社区所提供的便民服务。显然,信息的共享,以及社会管理系统的应用,让社区的服务方式发生了转变:从以往的被动变为现在的主动式上门服务。

第3篇:智慧消防现状范文

主论坛上,NEC全球总裁远藤信博发表了题为“为实现对人与地球友爱的信息社会――大数据创造新价值”的主题演讲。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刘健、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积丰分别做了演讲,来自政府、机构、企业等各界嘉宾近300人出席了主论坛。

NEC是较早倡导智慧城市建设的企业之一,拥有下到海底光缆、海底地震仪,上到宇宙卫星开发的全方位业务经验,特别是在防灾、消防、交通、物流、水资源管理、能源管理、养老、医疗等领域,通过ICT技术支撑着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远藤信博认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是要实现安心舒适的居民生活,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存、共生,以及整个社会安全、高效、可持续的发展。NEC选定中国作为智慧城市业务的战略重点区域后,将不断投入优势资源,依托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方面的技术实力和多年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一定能够为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NEC在参与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一直坚持“统筹规划、绿色环保、协同开发”的建设理念。首先,考虑到各个城市发展现状不一,NEC认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一步应该是因地制宜地进行总体架构的规划设计,综合考虑人文社会体系和经济产业规划,包括新兴智慧产业的选择培育和传统产业的智慧改造,提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管理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人文体系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建设方案,然后再分步实施。

NEC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开放性与协同性,认为要实现社会管理各要素间的整合转型,应以信息集群为基础,实现跨系统应用集成、跨部门信息共享、跨网络融合互通,体现城市反应的即时性和适时性,消除信息孤岛以及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城市管理的灵活性和运营效率。

在2013NEC创新解决方案展现场,“城市管理”、“企业运营”、“民生服务”三大智慧城市展区以及“支持智慧城市建设的下一代C&C技术”展区吸引了不少观众。

主要亮点产品有:

1.智慧教育“睿课堂”

“睿课堂”是一款基于互联网技术和云平台的智慧教育产品,老师和学生人手一个平板电脑,通过无线热点连接,提前制作好的课件可以显示在每个学生的屏幕上,课程进度由老师主导,老师在自己的平板电脑上能看到每一个学生是否在线。“睿课堂”的智能作业系统还会自动批改学生作业,并对正确率进行统计,也可以对课堂的表现情况进行分析。目前“睿课堂”已在北京、深圳、南通、广州等地的一些中小学落地,老师、学生反响良好,普遍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新颖有趣。北京市大兴区一所学校的老师还表示,使用“睿课堂”半年时间,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2.下一代网络技术SDN(Software Defined Network)/OpenFlow

第4篇:智慧消防现状范文

2018年,街道综治工作在党工委办事处坚强领导下,在各社区的全力支持下,紧盯考核目标,突出实干实效,全力推进“平安创建”、“社会治理创新”等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2019年,街道综治工作将继续秉承务实作风,紧紧围绕“三个全域”、“新五大硬仗”工作总体要求,结合街道实际,以新起点、新要求、新理念、新举措、继续谋划街道社会治理工作,争创和谐稳定**新篇章。

一、坚持智慧治理,提升治安防控新高度。

一是继续完善“智慧安防”项目建设。今年计划投入概算690万元,统筹推进智慧安防项目升级建设;重点做好公共区域、重点部位“人脸识别”点位新增;新型社区及开放式小区监控提升改造及新增;新建道路、新开发地块、及个别部位监控补盲;模拟监控提升改造;大数据分析室共五个子项目,做好系统开发、运用和平台管理等工作,最大限度发挥智慧安防工程增强治安管理和打击、预防犯罪方面的作用。二是全力推进区级试点智慧工程。2019年区政法委指定街道开展“城市大脑”智慧运用、智慧综治项目、智慧安置小区建设等试点工程,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统筹资源、组建立体防控体系,街道要紧紧抓住这一试点契机,综合定位、合理布局,充分结合好、利用好已有的监控平台,及时有效地发现和预警风险隐患,优化资源配置,如期完成试点工作,提炼工作经验,更好的服务群众、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三是深化“四个平台”。在已有的工作框架下,重点深化探索联调访调、联防联处、联合执法三项工作机制。强化“三治融合”,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扩充“律师智囊团”、“银色调处人才库”等社会组织,互联多方力量,强化执法支撑、加强站所联动,简化工作程序,着力提升联合执法及时性,实效性,实现联合执法工作常态化管理。通过执法练兵,不断提升部门执法效力,并形成了一定的执法威慑。

二、加强队伍建设,完善群防共治新要素。

一是发挥网格力量。落实完成专职网格员“一格一专”配备工作,多层次的开展网格员业务技能培训,加强日常排查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进一步配强如执法记录仪等网格装备,加强工作取证,提高工作效率,保护网格员自身权益;广泛开展专职网格员身份宣传,增加网格员社会认知度和身份认同感。进一步强化网格考核,建立能上能下的工作机理机制。探索引入专职网格员工作报告制,拉近“网群”关系,综合推动社区网格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发动站所力量。结合前期工作经验,继续统筹下沉部门多方力量资源,加强统一监管,强化整体联动,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会商、联合执法等机制,开展区域内统一的联合执法和综合整治,深入推进“扫黑除恶”、“雷霆行动”、全域交通治理等重点整治工作,继续扎实开展信息联动联查,基础隐患排查和“两站两员”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形成街道统一领导,条线常态协作的良好格局。三是发展社会力量。2018年,街道社会组织先后参与到专职网格员素质锻炼、平安问卷测评等工作中来,不仅有效助力街道综治工作,也是社会治理创新的积极成果。2019年要继续加大社会组织参与到街道社会治理的工作力度,同时,不断吸纳壮大兼职网格员队伍,引导社会成员更广泛的参与到矛盾调解、社区矫正、重点人管控等工作中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管理格局。

第5篇:智慧消防现状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 RFID 智慧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b)-0016-02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加以延伸和扩展。物联网是一次新的信息产业革命,它的相关技术已经推广运用到不同的领域。因此,物联网必然会对现代图书馆的服务及管理产生巨大影响。基于物联网技术在图书馆的发展与应用,未来图书馆发展趋势将会有更科学创新的新模式。

1 物联网的概念及特征

1.1 物联网的概念

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首先提出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这个概念,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1]。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2]。

1.2 物联网的特征

与传统的互联网不同,物联网具有以下特征。

(1)物联网广泛使用了各种感知技术。物联网上使用了大量的各种类型传感器,每个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均作为一个信息源来捕获各种信息,传感器类型不同,所捕获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格式也不同。其获得的数据具有实时性和连续性,对环境信息的采集是按照一定的频率周期,并将数据不断更新。

(2)物联网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泛在网络。物联网虽有别于互联网,但其技术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仍旧是互联网,传感器要将采集到的物体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必须借助网络传输,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在传输过程中,为了保障数据的准确和及时,它还必须适应各种异构网络和协议。

(3)物联网本身具有智能处理的能力,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物联网利用云计算、模式识别等各种智能技术,扩充其应用领域。从传感器获得的大量信息中分析、加工和处理出有意义的数据,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发现新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

2 物联网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

当今的图书馆普遍存在着藏书多、信息量大、人工操作繁琐、管理难度大等问题,物联网技术(RFID)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物联网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图书馆资源共享

借助先进的物联网通信设备,利用物联网多种内部及外部信息交换手段,可以构成一个基于物联网的图书馆通信智慧系统。在图书馆内,不仅可以利用现有的互联网开展文献信息服务,还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在不同图书馆之间实现更大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使图书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2.2 图书馆管理智能化

运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图书馆内部管理的效率,如自动编目可节约大量的人工成本,减少人为误差,提高准确率;新书到馆后,分编和验收人员使用读取器直接读取RFID标签数据,系统自动批量生成每册书的业务注记并写入RFID标签;借助RFID阅读器,还可轻松完成藏书的清点工作,并能检测出乱架图书信息。

2.3 图书馆服务智能化

有了物联网技术,图书馆可以随时随地实现24h的服务,提供服务的渠道也是多样化的,服务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读者在书目检索时,可借助智能查找系统,对目标书目的存放位置一目了然,提高了查找效率;在借还图书时,使用RFID磁条,只要在阅读器的探测范围内,不论什么角度都可以批量扫描,自动更改图书状态,简化了借还流程,减轻工作量;在使用电子资源和音视频资源课件时,不仅局限于图书馆内部,也可以通过移动图书馆进行在线浏览或者下载。

2.4 图书馆建筑智慧化

对图书馆建筑内的各种机器设备进行智慧化程序控制及综合管理,构成一个建筑物智慧系统。它的消防与保卫系统具备智慧化,空调系统能监测出空气中的有害污染物含量,能自动通风和消毒,从而确保馆内人员的安全和健康。它还能对温度、湿度、照明度加以智慧调节,控制背景噪音,为读者提供一个相当舒适的环境。同时,智慧系统能使图书馆各种机器设备的运行、保养、维护更趋智慧化,从而优化人力和物质资源的配置,达到降低成本、节能减排的目的。

3 我国图书馆在运用物联网技术方面的发展及现状

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在考察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时提出:“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并明确指示,至少三件事情可以尽快去做:一是把传感系统和3G中的TD技术结合起来;二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三是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此后,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5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中把智能感知技术、自组织网络与通信技术、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技术列为重点发展的前沿技术。2006年“射频识别(RFID)技术与应用”作为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的重大项目列入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该技术已被应用到不同的领域,作为有海量信息需处理的图书馆行业更是很早就采用了物联网技术。早在2006年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图书馆、深圳图书馆、武汉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二期字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数等在图书馆管理中就引入了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即无线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系统,与国家“863”计划同步。目前,我国图书馆在应用物联网技术方面主要集中于智能馆藏管理系统,其主要使用RFID系统。RFID系统是由阅读器(Reader)与电子标签(TAG)也就是所谓的应答器(Transponder)及应用软件系统三个部分所组成。其工作原理是Reader发射一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能量给Transponder,用以驱动Transponder电路将内部的数据送出。此时Reader便依序接收解读数据,送给应用程序做相应的处理。例如目前比较流行的是RFID—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Savant系统。智能馆藏管理系统能实现自助借还书、智能查找、智能盘点、安全检测等一系列自动化管理功能。

深圳市2008年4月推出的“城市街区24h自助图书馆系统”,是我国在图书馆管理中应用物联网技术的一个新的突破。在世界图书馆领域率先实现无人值守、24h营业、方便广大读者借阅的图书馆。该系统主要由自助图书馆服务机、图书馆监控中心和物流管理系统等三部分构成。该图书管理网络遍布城市大街小巷,读者可在自助图书馆服务机办理借书卡、自助借还书、预约需要的图书等服务,大大方便了广大读者的需求。此后,北京、上海、西安、武汉等市也纷纷推出了各自的24h自助图书馆系统。

我国图书馆管理虽然在运用物联网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全国分布很不均匀,采用这项技术的大多是一些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和一些高等院校的图书馆。这主要是受两个因素的制约:首先是成本高。由于图书馆一般都有大量的藏书和文献资料,光是使用RFID电子标签的数量就是非常巨大的,稍微有点规模的图书馆,仅这一项的开支就会超过数百万元(RFID电子标签目前报价在USD0.6~0.85之间),这还不算组建庞大网络需要的系统和设备等投资,这是一般图书馆所不能承受的;其次是我国目前物联网的技术标准不统一,这大大阻碍了相关产品的更新换代。RFID系统是以RFID标签技术为基础,而我国大多数的图书馆现有的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是以条码技术和磁条技术为基础的,二者需要在通信协议、接口、数据格式等方面进行整合,其整合难度较大。这两个制约因素大大阻碍了我国普及物联网技术运用于图书馆管理的进程。

4 物联网时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智慧图书馆

现阶段我国在图书馆管理引入物联网技术上基本还停留在智能(Intelligent)阶段,而这只是“智慧图书馆(Smart Library)”的初级阶段。“智慧图书馆”是物联网时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这一理念和雏形率先出现在本世纪初欧美的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中,发展至今已近10年了。虽然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对“智慧图书馆”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陈鸿鹄在“智能图书馆设计思想及结构初探”一文中指出:“智能图书馆(Intelligent Library,简称IL)是把智能技术运用在图书馆建设之中形成的一种现代化建筑,是智能建筑与高度自动化管理的数字图书馆的有机结合和创新,是在二者共同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应同时具备两者的设计思想、基本要求、特征和功能。”严栋的“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提出:“智慧图书馆(Smarter Library)就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用户和图书馆系统信息资源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图书馆模式。”笔者认为“智慧图书馆”就是一个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可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和管理模式。它由图书馆、物联网、云计算和智慧化设备、元件等组成。它可以带来更高的服务管理质量、更具魅力的公共文化环境和更大的信息共享空间。“智慧图书馆”将为图书馆界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愿景和新的希冀。

5 结语

当今的物联网时代能把新一代IT技术运用到图书馆中来,这势必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加快了前进的步伐。随着物联网的迅速发展,就更需要我们图书馆界人士积极主动思考构建图书馆物联网的可行策略,让图书馆更精细和动态的方式进行管理,使“智慧图书馆”成为图书馆真正迈向未来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尽管物联网应用在图书馆中还存在着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但我们相信随着物联网技术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人们对物联网认识的不断加深,物联网终将带领图书馆迈向新的一次飞跃。

参考文献

第6篇:智慧消防现状范文

本文立足于数字化设计和三维技术,全方位引入无人机、远程监控、物联网、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手段,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而向未来的电网建设,提出以“七可一充分”为主要内涵的电网工程智慧工地建设目标。通过对平台和机制建设2个方而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安全、质量、进度、造价管控效率,提升基建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水平。为而向未来的电网智慧工地建设提供了可行方案。

1 指挥监控中心    

建立指挥监控中心,综合采用无人机、远程监控和RF工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实现智慧工地系统的“可监视”和“可管控”功能。

1.1视频监控    

利用视频监控设备,通过监控画而和数码图像,形成对现场的直观化、形象化、可视化感知。    

变电站视频头的布点以固定和移动摄像头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施工启动阶段,在500 kV, 220kV, G工S和周边区域进行固定摄像头布点。施工期间,在重点施工区域设置移动式摄像头,以补充固定摄像头的监测死角。线路视频头的布点以移动式摄像头为主。在重点施工阶段和高空作业期间,由施工人员佩戴头戴式或胸戴式移动摄像头,将视频信号实时地传递给现场监控及远程监控人员。在施工场地的四周布置可移动式固定视角摄像头,对周围人员、车辆、机械、物料等进行监测。    

采用外网和内网结合的方式进行视频信号的传递。对于实时性监控要求较高的敏感点作业信息,优先采用外网进行传输,以便于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和作业缺陷。对于实时性要求不高或安全级别较敏感的监控信息,优先采用内网进行传输,以提高信息传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降低外网租用成本。线路施工地点往往位于偏远地区,不利于内网铺设,因此采用外网进行信息传输。    

利用工程视频,结合进度、安全与质量管理要求,进行远程视频检查(“四不两直”检查)、人员行为、标准化工地和关键工艺节点监管。深化视频识别与分析能力,实现工地违章智能识别和场区视频定位联动,辅助监控中心人员决策,提高监管效率。

1.2无人机监控    

利用无人机对施工过程进行监控,对人员数量、站位、到岗情况等关乎到安全施工的关键事项进行全过程监督,开展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落实情况检查、现场高空特种作业监控和导地线展放过程监控。    

制定有序、规范的无人机管理规程,落实责任负责制,无人机和操作人员“一对一”。落实飞行操作工作票制度,详细记录每次飞行的目的、时间和飞行监控内容、发现的问题和风险点,针对问题和风险点实现闭环管理。将每次飞行监控的视频进行备份、存档,便于日后查询。

2 远程跟踪    

利用电子地图、视频跟踪技术使远程与现场建立实时可视化无死角沟通,加入即时会议,实现对现场工作的远程实时监控。    

监控端采用基于空间和时间相关性的目标检测算法进行视频跟踪。引用基于触摸屏技术的智能人机交互界而,在跟踪目标丢失时,可以依靠人机交互的方法重新进行目标定位。监控端的视频数据经高速无线传输网络传送到服务器端用以实时观测监控端的视频数据。

2.1人员管控    

在施工现场的重要关口如施工场区出入口等处设置人员门禁,通过人员考勤系统将人员出入信息传递到指挥监控中心,实现对人员有效管控。    

门禁方式采用工C卡闸机门禁、人脸或虹膜识别闸机门禁、二维码闸机门禁、RFID无障碍通行等。不同类别人员采用分类门禁方式通过闸机。工程管理人员采用人脸或虹膜识别的门禁方式,以提高工程管理的安全性。常规人员可采用二维码、RF工D等门禁方式,以提高通过速度,减少滞留时间。闸机与消防系统联动,当出现火灾等紧急情况时,闸机转入紧急通行模式(常开),方便人员紧急疏散。对于无法显著设置出入口的施工现场,采用移动考勤机进行出入考勤。

2.2资源管控    

利用标识与识别设备和定位设备,对于各类建设资源,包括人员、车辆、材料、工器具、施工机械等生成数字标签,利用资源识别,记录其在重要关口进出行为,并进行实时位置跟踪。设置GPS定位电子围栏,通过资源定位,对人员、机械设备和材料进行监管,当人员、设备或材料无故离场时,系统会自动记录并做报警处理。

2.3 环境监控    

在施工地点布置扬尘噪声监控系统,实现对施工现场扬尘、噪声的在线动态监测和综合管控。    

对地域、时域离散的建设工地、拆迁工地、堆料场地等监测地点实现动态监测,监测信息综合上报,在监控中心集中显示。采用在线监测技术,全天候24小时全而监控现场扬尘和噪声污染情况,自动上传到监控中心,数据超标时自动发出声光报警,短信提示相关管理人员。在线监测扬尘、噪声、气象数据,综合报警抓拍图片、实时视频图像的多维度数据综合分析、为环境监测与考核提供多维度佐证。综合多维度数据订制数据应用模式,实现大数据应用为基础的多部门联合监管。    

在施工现场布置除尘炮雾机,实现监控、管控措施联动,一旦发现扬尘数据超标,立即启动除尘炮雾机。    

最后,通过建立并完善值班和巡检制度、视频布置监控制度和人员资源管控制度,对施工现场360度和24小时监控,实现人、机、物的“零误差”管控。

3 通信办公云平台    

构建通信办公云平台,布置省公司一指挥中心一项目业主项目部三级视频会议[c]和OA办公系统。综合采用光纤通讯、5G, WiMAX和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技术,实现智慧工地系统的“可通信”功能。重点解决偏远地区线路工程通讯困难问题。提升信号传输速率50%以上,降低故障中断率到1%以下,确保施工现场与项目部、项目部与指挥中心、指挥中心与省公司的“0延时”高可靠性通讯。

3 .1智慧工地的机制建设  数字化设计和施工机制建设    

推进三维设计在初设和施工图阶段的进一步应用,并将三维技术与B工M技术和激光点云技术深度融合,实现智慧工地‘可推演”和“可复制”功能。    

通过进一步采用三维设计技术,大幅减少初设和施工图出图时间,提高材料、物资和施工量招标的精准程度,将设计误差约束在合理范围以内。通过三维设计与B工M技术融合,开展全过程的模拟推演,提高风险点识别和风险控制的效率。通过三维设计与激光点云技术融合,阶段性对现场整体、细节进行“复制”扫描,提高施工进度管理效率,将施工安全隐患的前期识别率提高50%以上。

3. 2智能化成本管理和施工机制建设    

建立大数据分析模型[0],进一步应用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智慧工地的“可挖掘”和“可交互”功能。充分利用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积累的海量业务数据,挖掘关键成本管控指标并利用其进行成本控制,提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过程管控和风险预警效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监控、施工和监理过程的人机交互。为监控人员提供智能化建议,为施工人员提供在线化监测,为监理人员开展便携化检验。采用VR技术,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进一步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文明施工意识。通过智能化成本管控和施工机制建设,降低施工工时,降低施工风险,提高施工质量。

4电网智慧工地建设现状和前景    

目前,国网北京电力在国内电网智慧工地方而走在前列。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正在全而推广建设和应用基建工程“智慧工地”系统,各级管理人员登录“智慧工地”应用软件,就可实时查看来自变电站的视频监控摄像机、人员实名制一卡通系统、现场环境监测装置等采集的数据。但总体来说,还是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即当前电网智慧工地的建设还处于“七可一充分”中的可监视、可管控、可通信“三可”的范畴。随着三维技术在输变电工程设计中的普及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未来智慧工地的建设将继续沿着可推演、可挖掘、可交互和可复制的方向发展。通过先进的数字处理和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对施工现场资源更为有效的管控,是电网智慧工地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建设成果的最终体现。

第7篇:智慧消防现状范文

1.1天津中新生态城

绿色交通理念的核心:从“以车为本”到“以人为本”,创建以绿色交通系统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实现绿色交通系统与土地使用的紧密结合;提高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的出行比例,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创建低能耗、低污染、低占地,高效率、高服务品质以及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城市绿色交通发展典范。与绿色交通相辅相成的重要理念是职住平衡理念。减少机动化出行需求是实现生态城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式,而尽可能地实现职住平衡是减少出行需求的首要途径。规划的指标体系为“就业住房平衡指数不小于50%”,这是该项规划空间布局的重要理论依据。另一个与绿色交通有关的理念是便捷的生活服务,规划要求步行300m内可到达基层社区中心,步行500m内可到达居住社区中心,80%的各类出行可在3km范围内完成。在职住平衡和生活服务便利的基础上,规划要求内部出行中非机动方式不低于70%,公交方式不低于25%,小汽车方式占总出行量10%以下。规划提出了“促进土地利用与交通的协调发展、建立高品质的公共交通系统、实现慢行交通网络专用、加强机动车需求管理、执行严格的能耗与排放管理标准、推广先进交通管理技术的应用”等六大绿色交通发展策略。为了实现“以人为本”、健康环保理念,将非机动车作为最主要的交通出行方式,并将非机动车出行时的外部公共空间环境作为规划重点考虑的内容,建立了一套非机动车专用路系统,包括休闲健身道路(滨河或环湖设置,满足城市居民散步、跑步或骑自行车等休闲健身活动)和通勤道路(城市居民日常非机动方式出行的道路),线形相对顺畅,连通性和便捷性高于机动车网络要求。通过社区公共停车场的管理方式,将小汽车的出行起、终点设置在适当远离家门处,以遏制小汽车的无节制使用。

1.2生态城建设启示

(1)做好生态城市综合规划。生态城市是一个整体概念,为保障城市中所有的能源、水、交通、绿地、城市功能、建筑等子系统的协调运行,同时还要达到预期的环境目标,必须提前做好综合规划,兼顾所有相关方的利益。(2)制定明确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和指导原则。(3)倡导绿色交通,加强生态型基础设施建设。轨道交通通过中心组团与外部沟通。(4)加强公众参与,提高市民的绿色出行意识。(5)慢行系统适宜空间尺度为3~5km,榆垡安置房组团空间尺度为3.2km×2.4km,面积约7.7km2,适宜按照生态城市标准建设。

1.3交通设施规划设计新理念及绿化交通指标

1.3.1交通设施规划设计新理念的提出与应用

由传统的单向需求满足型规划理念向需求引导型规划理念转变。按照低碳、生态、智慧城市的建设要求,构建“绿色、低碳、集约、智能”的基础设施体系,引入精细化规划理念,积极采用新材料和新技术。组团内部按照慢行、公交、小汽车的优先顺序进行规划,为慢行系统提供良好出行条件,大幅提高慢行出行比例。

1.3.2绿色交通指标体系构建

目前,我国尚没有统一的绿色交通指标体系,该项研究结合已有的低碳、生态、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及国家有关的规范和文件精神,构建绿色交通指标体系,为交通设施布局规划提供指导性依据。指标选取主要遵循合理性、可操作性、可量化性、可比性的原则选取。结合新航城安置房功能定位(以居住、生活服务、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主的综合生活配套区),共选取出行结构、道路设施、公共交通、慢行交通、公共停车、智能交通、交通环境七大类23个控制性指标。

2榆垡安置房组团交通市政配套项目实例分析

2.1项目概况

2.1.1地理位置

榆垡组团位于北京新机场西部,临近大广高速。规划区域内道路总长度约25.86km,道路网密度为8.75km/km2。共包括21条城市道路,其中5条城市主干路、6条城市次干路、10条城市支路。

2.1.2用地现状及规划

榆垡安置房周边用地现状主要为农田、绿地、教育用地及少量市政设施用地。主要单位有榆垡水厂、求贤110kV变电站、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北京黄埔大学等。榆垡安置房分为两期,总用地规模约2.89km2,人口约7.37万人,其中一期用地规模约1.44km2,人口约3.94万人,二期用地规模1.45km2,人口约3.43万人。规划用地主要为居住用地、教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商业用地、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等。

2.1.3空间结构

用地空间结构呈现“两轴、三心、三组团”形式。“两轴”———将镇中心现状水系及规划绿地系统引入安置房规划区内,形成贯穿规划区的两条绿化景观休闲轴,与镇中心区形成完整的绿化系统;“三心、三组团”———根据现状及规划道路网,结合邻里单位及邻里中心规划理念,将规划用地划分成三个居住组团级公共服务中心。

2.2交通设施规划设计新理念在项目中的应用

2.2.1优化路网结构

考虑到便于地块出入口设置及道路微循环构成,满足商业、学校等地块临时停车需求,并满足消防、人流疏散通道需求,建议沿不同用地地块周围设置7m宽内部道路,在地块出让时作为出让条件。

2.2.2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

2.2.2.1常规道路断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对现状道路的调查分析发现,目前常规道路横断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设计理念上注重机动车的出行,机动车路幅宽,对慢行系统考虑不足,景观及生态效果不强;公交车站设置在非机动车道上,公交车停靠时影响非机动车的通行;机非混行道路机动车占道停车,挤占非机动车通行空间;宽路板造成人行过街时间过长。

2.2.2.2规划设计原则

(1)充分营造林荫大道的城市道路景观,主、次干路均设置中间分隔带。考虑路口渠划和安全岛设置宽度要求,中间分隔带按3~5m设置。(2)机动车道宽度:路段一条车道为3.5m,路口渠化处采用3m。(3)非机动车宽度单侧宜按3.5m设置,部分红线较窄道路可采用2.5m宽。(4)人行道有效通行宽度:主干路不小于3m,次干路支路不小于2m。(5)空间布置上,采取机非分行原则,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绿化空间充足,设置雨洪利用设施效果更好。(6)横断面设计立体化,采用“分散、消隐”的设计手法,机动车道两侧尽量设置宽隔离带,建议按8~10m控制,结合园林景观设计,弱化道路空间的空旷感,烘托出舒适宜人的道路空间氛围。

2.2.2.3规划设计方案

打破道路红线限制,灵活布置横断面。横断面设计立体化,采用“分散、消隐”的设计手法,机动车道两侧尽量设置宽隔离带,创造舒适宜人的道路空间氛围。主次干路设中间分隔带,机动车与慢行系统间设两侧分隔带。中间分隔带与两侧分隔带种植高大乔木,营造林荫大道效果。强调“机非分离、人车分离”。慢行系统利用道路两侧规划绿带,在平面和纵向上随地势起伏布置,与周边景观和建筑相协调。

2.2.3交通组织

2.2.3.1路通组织

对于组团内部交通组织遵循以下原则:主次干路相交路口、次干路与支路相交、支路与支路相交路口采用灯控路口形式;支路与主干路相交路口采用右进右出形式。

2.2.3.2地块出入通组织

榆垡安置房一期共有19个居住地块,对于每个居住地块出入口的设置遵循以下原则:每个地块设一个车行主要出入口,一个次要出入口。次要出入口一般只供消防车及人行使用。每个地块主要车行出入口尽量避免直接开向主次干路,尽量靠近组团外环,远离邻里中心,让尽量少的汽车穿行邻里中心;相邻地块在同一条支路上的车行主出入口尽量远离,避免拥堵;人行出入口开在主次干路,靠近公交港湾。

3结语

第8篇:智慧消防现状范文

关键词:航站区;综合管廊;智能化系统

综合管廊可将多种类型的地下管线进行整合,是城市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工程,具有线路长、空间小、环境差等特点[1]。对其进行智能化设计,可有效改善长距离综合管廊设施管理现状,减少管理资金,加强城市运维的安全性,提高管理效率。

1工程概况

以山东新机场为例,新机场工作区以及航站区综合管廊工程量较大,包含三条管廊主线(南六路、南八路、南十路)以及T2、T3航站楼联络管廊等六条地下城市综合管廊等,同时涉及管廊支线和东西两个机场泵站。管廊整体长度约12km,管廊内配置了电力、通信以及热力等管线。管廊截面包括单舱、双舱、三舱、四舱。该项目综合管廊目前处建设阶段,框架结构运用整体现浇闭合,顶底板厚度为0.3m,隔墙厚度为0.3m,外侧墙壁厚度为0.3m,同时在各个舱室地端设置了排水沟,排水沟尺寸为0.2m×0.05m。舱室内设计有应急出口、投料口以及通风口等。应急出口设计为圆形检查井,投料口设置为矩形口,将洞口净尺寸设置为0.8m(净揽)×7.0m(净长),在设计中,通风口分为自然和机械通风口。

2系统网络框架

2.1系统的网络架构

在系统网络架构设计阶段,采用分布式架构,为分级管理以及多管理中心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撑,为项目各时期、长时间建设以及系统今后的运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同时,应用通信和分离框架,给使用服务集群、无线客户端以及服务器连接提供支持。系统网络设计期间,可以利用星型网络,其可稳定地同上层监控层以及下层控制层连接,网络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2]。在监控系统中,有两条网络线连接设施,以确保运行的稳定性,为进一步提升管理区设备信息传输的时效性,使其更好地配合工作人员,将多组安装用于视频工作站以及监控站。上层和下层之间数据交换主要由核心交换机完成,控制层运用两条网络线进行连接,作为备用,主要用于传递设备实际采集的数据,在设计分区控制站和主站网络过程中,采用以太网络[3]。在进行管理时,主站相较于分区控制站,具备总控制权,主站可对分区人员进行调配,并且可设置人员权限,同时可以管理和监控某个分区现场设施运行状态。

2.2上层监控层

上层监视层为整个管廊网络结构的首层,而集中监视层为整个管理系统的中间层,对硬件设施也有相应的需求,如打印机、电脑、服务器和不间断电源系统等设备必须配备齐全,利用单模光纤可以进行如同千兆以太网的链接,从而使整个上层监视系统结构更具完整性[4]。上层系统在联接下层过程中,通过稳定性较强的冗余星型网,使系统稳定性得以保障。

2.3下层监控层

现场控制层,即下层监控层,其由分监控中心以及自身管辖范畴内的执行单位构成,其中包含每个分区控制系统DCS、PLC设备、就地控制计算机等,使辅助室具备完善的监控系统和控制系统。

3智能化系统设计

3.1机房设计

为进一步实现综合管廊的集中运行管理功能,将管理中心机房设置于整体航空区域,并实施分级维护,在航站区域建立管理分中心。本项目分中心位于服务大楼,占地面积近100m2,同时安装了监控屏幕,将系统核心设备进行集中管理和放置。管廊设计过程中,结合防火分区设置弱电间,在两个防火分区临近处部位,位置较为集中,给管理和维护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与此同时,与通风机室毗邻,可提升设备监控质量。在对弱电室进行维护和检修阶段,相关人员可以从检修井、爬楼梯以及任何舱室进入,每个弱电间可对临近2个防火区进行管控。

3.2基础网络与有线、无线通信系统

3.2.1基础网络系统在综合管廊智能化设计阶段,基础网络是其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其具有传递信号以及分析、处理等作用,对安防、环境和设备监控等系统提供支持。由于综合管廊应用期限较长,在电力、能源以及通信等通道中占有重要位置,若传输距离较大,则在设计网络系统过程中,以工业建筑相关标准为参考依据,采用光纤环网模式,确保网络具备良好的稳定性。网络系统是安防、环境以及设备监控等系统的承载体,要求也相对较高,不可相互影响,因此三层网络结构为首选,在前端组建独立环网,配置相应的聚集交换设备,而后整体同核心交换设备数据连接。综合管廊监控系统图像数据在通常情况下呈现为静止状态,只有在人员检测或解决异常情况阶段,画面在特定范围内出现动态变动,当下,大多数监控厂家可使用合理的计算机技术将静止状态画面实施数据压缩,因此,在摄像机数量相同的状况下,网络传输数据流量低于民用建筑。基于此,在设计此项目安防网络时,采用了电环网的模式。若某处通信发生中断,环网可将数据由其他途径传回,以强化网络运行中的可靠性。综合管廊存在特殊性,需要严格监测氧气以及其他有害的浓度,为综合管廊检修人员提供安全保障。监控系统收集数据的精准度非常重要,而网络的稳定性和及时性对其采集数据精准度有直接的影响。此项目选用了双环网节结构,对线路以及交换机等进行了备份。3.2.2有线通信系统此项目不具备大量有线通信电话分机,使用同消防电话并用的方式,但系统依然保持单独性。在各个设备间中均配置一部电话分机,为维护和检修人员同控制中心联系提供了便利,对于防火分区,在其每个出入口位置配置电话,便于发生异常情况及时拨打救援电话,满足了消防救援的需求。3.2.3无线通信系统综合管廊内部设计阶段,设置了无线通信信号覆盖,其主要是对电话系统进行补充,在出现紧急或突况时,其可为检修人员联系管理中心提供便利,使管理中心人员清楚掌握现场状况。使用数字化多信道无线对讲,将主设备配置在管理中心处,在每个弱电间间隔1000~1500m处设置信号放大器,以确保管廊被信号所覆盖,在末端间隔100m处配置天线,并且在各设备处均配置天线,提升信号全覆盖强度。

3.3安防系统

综合管廊内部的安防系统集多种系统为一体,如视频监控、防入侵监测、门禁等系统均属于安防系统。结合航站区域空侧以及陆侧安全隔离相关要求,对安防系统设置提供了针对性的保护。3.3.1视频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对综合管廊内部进行实时监控,如设备运行情况、管路通道、内部状态以及出入口等,便于监控中心管理人员实时了解和掌控综合管廊现实状态。监控中心工作人员对网络摄像机采集的视频信号和图像等进行随时调取和观看,且可将图像投放到大屏上。由于此次项目的综合管廊在航站区域内,管廊内部的管线主要为航站楼以及运行大楼等关键的建筑提供服务,因此,应最大程度地确保摄像机点位存在整体覆盖率。在本次项目中,各防火区域两侧防火门位置均配置了两台摄像机,并向中间区域对射,同时在两台摄像机之间设置了一部中速球机,以便于工作人员对重要区域进行观察。另外,人员出入通道、通风口、设备室以及监控中心等均是需要重点监控的区域。采集的视频存储时间为一个月,末端摄像机需具备1080P的分辨率,且有红外功能,采用弱电室内UPS电源加以保护。3.3.2防入侵监测系统在设计防入侵监测系统阶段,为了提升其监测功能,选用了红外对射以及红外微波技术,若综合管廊出现“入侵”状况时,可同场地报警器相连接。与此同时,报警信号可连接设备监控系统以及环境监控系统可编程控制器,将其传输至中心监控工作室,且开启照明系统,同时与视频监控系统有关企业的摄像机信号进行联动,进而形成语音报警信号。3.3.3门禁系统门禁系统主要利用门禁控制来完成,在监控中心、综合管廊等位置的出口处和入口处开展出入管控,使综合管廊安全防范功能得到最大化利用。结合城市综合管廊技术相关要求,此次对相邻防火区间的防火门监控和门禁等系统采用了统一控制的模式。日常主要由门禁系统实施控制,若出现火灾等异常情况,防火门监控系统则拥有更高的控制权限,门禁系统会中断其他电源,消防电源除外,进而自动释放门磁。3.4通风系统综合管廊地下通风系统选用设备送风和排风方式,将管廊中存在的多余热量和其他有害气体进行及时有效的排除。在防火分区中均配置送排风系统,同时在防火区前端和末端设计进风和排风井及风机室,送风机主要将外部空气传输至管廊内,排风机通过井将管廊内的其他有害气体排出,充分发挥通风换气的作用,使综合管廊内部空气保持新鲜。通风系统设计时,考虑了综合管廊的特殊性,将采用手动控制和远程操控相结合的方式,并且将通风系统主管的电动防火阀关联系统风机。3.5智能照明系统航站综合管廊内管线类型较为多样,且具有集成度高以及覆盖面积大等优势,但由于管廊长度偏长,加大了线路铺设难度,导致施工成本增加。为了更好地解决该问题,在对照明系统进行设计时,采用分段和分布式的控制方法,在对通信和数据的处理中,借助总线和中央控制系统来完成。图2为智能照明系统控制流程图。

4智慧管廊管理平台及新技术应用

4.1管理平台设计

航站楼综合管廊在进行智能化设计时,需要满足下列要求:(1)综合管廊监控整体处理方案需结合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要求。(2)地理信息管廊系统应具备专业性,在鉴别管线、设备位置以及信息状态阶段,应充分依据GIS和BIM技术进行。(3)管廊平台应具备统一性,提升各系统之间的有效联动,进而强化运维水平和响应速度。(4)设计的系统对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等技术应用有较高的支持性,可同时满足航站智慧平航升级需求。(5)系统开放,同时对第三方系统具有兼容性,且对通用接口协议提供支持,具有连接高级别监控系统的功能。

4.2新技术应用

此次项目中综合管廊距离长且环境复杂,为有效降低人工巡检强度,使用了轨道式巡检机器人。充分利用机器人和图像识别技术,有效弥补了以往在线检测以及人工巡检中存在的缺陷。机器人不仅具备红外功能摄像,还拥有探测器和传感器,可随时将数据传输至控制中心。

5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综合管廊智能化系统的设计不断出现新突破,本次项目设计将互联网、大数据以及物联网技术等进行融合应用,同时给出了智能系统优化设计策略,可最大化满足综合管廊智能化运维管理要求。

参考文献

[1]肖国栋,刘兴玉,叶海涛,等.综合管廊智能化运维管理技术分析[C].//2021年10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21:93-94.

[2]丁小强.基于“BIM+GIS+IOT”技术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营维护应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21.

[3]韩佳彤,周建国,郎世明.城市综合管廊智慧化监控与运维管理系统实践与探索——呼和浩特市丁香路综合管廊项目为例[J].建设科技,2020(11):92-94.

第9篇:智慧消防现状范文

关键词:古建筑;消防隐患;防火措施

古建筑火灾的危害性极大,一方面,古建筑的材料机构易于燃烧、建筑布局机构紧凑,加大消防工作的难度。另一方面,古建筑也面临着火源点多、防雷措施不够完善、防火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据此,针对古建筑消防的严峻形势所做出的防火措施分析,因此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古建筑消防隐患分析

(一)建筑材质带来的隐患

特殊的建筑材质对于建筑物的防火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古建筑所采用的建筑材料主要为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在这些结构的建筑物中,通常耐火等级与能够承受的火灾荷载也会较为低下的。举例来说,在此类结构的建筑物中,屋顶、隔断、楼板、梁柱等统统为木质材料,一方面经过常见的使用,木材容易变得腐朽疏松,另一方面木材的肌体本身也会成为可燃物,对于挂画、装饰物、屏风、摆件等物品,也会对火势蔓延起到帮助燃烧的作用。

(二)缺乏适当的防火间距

防火间距对于火灾防控有着一定的重要性,当燃烧地带能够在外部存在阻隔界限时,往往能够达到防火效果。例如,当锅内发生油烟起火时,通常选择盖上锅盖隔绝火势与氧气便可以达到灭火效果,再无法完成“覆盖性”灭火的情况下,阻断火源与未被燃烧的环境也成为了有效的消防手段。但是从古建筑设计的防火间隔设计来看,应当设计出至少12m的防火间隔才能为火势分割提供条件,但是古建筑群落中却存在许多不能达到此标准的情形。例如,对于由砖木结构所构成的建筑群往往被设计为对称性的部落格局,在一些木质建筑群落中还有走廊、庭院、殿堂等结构,这种连片式的布局通常具有狭窄的过道,并且通道之间还会复杂交织,这无形中也为消防增加了难度。

(三)消防救灾难度较大

消防救灾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救灾受到许多条件限制,如上述分析中的结构布局复杂、位置不够通透宽阔、材料防火效果差,火势传递性强等;二是在一些古建筑中由于消防设备的欠缺,使得灭火措施了最佳时间,而缺乏高效的消防设备也成为防火的难题;三是古建筑的消防与普通建筑物存在着巨大差异,在灭火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避免给建筑物造成其他损害,为了保留古建筑的本来面貌,相关部门也无法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改造,进而也不能彻底消灭安全隐患问题。

二、古建筑防火措施探讨

(一)从古建筑物本身入手来提高防火能力

1.对一些可以改造的构件进行阻燃处理。古建筑需要保护外形特征,以此维护自身的文化价值,而在不改变形态的条件下对材料构件进行阻燃处理也能够大幅提升建筑物的防火性能。具体来说,需要尽量公共场所中易燃物的数量,如在道观、寺庙、古刹、观光建筑物中减少棉、麻、毛织物、丝绸等种类的布置,或让布置方式其处于安全可控的范围内。在对建筑材料进行阻燃处理时需要在建筑物上涂抹适量的防火涂料,从而对表面的燃烧特性进行改造,当火灾发生时,这些材料遭遇明火便不会出现立即被引燃的情况,也会减缓火火势的传播速度。2.增设有效的防雷设施。古建筑容易遭受到雷电灾害,所以防雷处理也是预防火灾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一些防雷设备陈旧老化、防雷保护半径不够等情况要及时更换设备,只有通过防雷措施的强化,才能为降低或避免雷电火灾发生创造有利条件。3.增强建筑物的耐火性。一些古建筑物需要被维护、修缮、改造,在此过程中,需要对古建筑的结构性质展开分析,在不对建筑物的整体布局与机构特征稳定性造成损害的前提下,可以对构件的性能做出适当改变。举例来说,对木构件使用硼酸、磷酸铵、氯化镁进行浸泡,使用非燃化的油漆材料等都能有效减少火灾发生的几率。

(二)从消防保障入手来提高防火能力

1.保障消防设备设施的健全。消防设备一定要符合质量标准,在古建筑群落内所使用的消防器材应当选用携带较为轻便的灭火设备,并且在建筑物上要安装足量的报警设备与灭火设施。此外,消防用水也是消防能力的重要保障,由于古建筑群往往位置较骗,所以供水容易受到限制,为了避免消防水源不足,可以在古建筑群落中修建消防水池、水塔、水缸等设施,从而做到“有备无患”应急取水。2.保障救灾方案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要将隐患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还需要管理部门提前做好应急预案的制定工作。为了在高效执行的基础上更好的保障运行效果,除了尽可能促使应急预案的统一性与精细化程度有所提高之外,管理人员在日常培训、演练等过程中不断加强关于防火救灾的能力建设。既要大幅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与管理技能,同时也要努力促进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的提升。

(三)从火灾防范机制入手来提高防火能力

要建立完善的火灾方案机制,需要从加强宣传提高火灾预防意识、建立火灾预警机制、增加消防实战演练、等方面入手。首先,在提高防火宣传的广泛性的同时确保宣传的有效,除了利用多样化的渠道之后,还需要切实制定出能够切实执行的长期宣传计划。此外,利用广播、电视媒体、报纸刊物或举办安全讲座等活动来实现宣传目的为了确保宣传效果符合预期,还需对消防部门的管理机制与管理程序进行优化,通过协调优化管理体制,从而为防火救灾效率的全面提升开辟条件。其次。火灾所伴有的突发性与不确定性,只有随时做好防范准备,才能在形成阶段对隐患进行扼制。要想使得全面综合的管理能够落到实处,确保管理人员能够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则显得尤为重要。所以,通过完善对管理人员的责任追究机制,才能利用制度化的约束对防火管理做到高度负责,从而让科学负责的管理行为能够帮助管理者达到不断升级的效果。

三、结语

古建筑是古人智慧劳动的结晶,也是全人类的财富瑰宝,只有加强对于古建筑的科学防火措施研究,提升防火、消防的有效性,才能为维护古建筑安全、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吴俊奇,张婧,曾雪华.新时期我国古建筑消防安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给水排水,2017,(04):85-90.

[2]戴晓莹.古建筑消防保护技术与消防设施选择[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3,(05):13-15.

[3]张涛.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现状及对策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09):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