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护理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8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心理护理和社会关怀,比较本组患者护理前后的SDS(抑郁自评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以及出院后的用药依从性。
结果:实施护理后,患者的SDS、SAS评分均显著下降,与护理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对于产后抑郁症患者,应用有效的心理护理及社区关怀,解决患者面临的各种困难,有助于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提升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产后抑郁症 社区关怀 心理护理 SAS SDS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477-01
抑郁症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长期心情低落,其为个人精神疾病,其发病原因与环境、心理等因素有密切联系[1]。为探讨心理护理和社区关怀对产后抑郁症患者的应用效果,我院对产后抑郁症患者给予了有效的心理护理和社区关怀,并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8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在26~40岁,平均(28.6±2.6)岁,其中未婚2例,已婚66例。初产妇41例,经产妇27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2例,高中36例,大专及以上20例。分娩方式:自然分娩30例,会阴侧切20例、剖宫产1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障碍抑郁状态诊断标准,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总分(前17项)均超过18分,最近1个月内未服用抗抑郁药物,排除药物滥用、其他器质性病变患者。
1.2 方法。
(1)心理护理。对产妇的具体情况加以分析,找到其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指导产妇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增强面对现实环境的勇气,掌握处理负面情绪的方法。护理人员要加强与病人的沟通、交流,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鼓励、引导病人说出心中所想,以积极、乐观的语言感染产妇,调动起产妇的积极情绪,以消除不良情绪。在产妇病房开展“面对面”活动,对产妇的哺乳姿势、技巧加以指导,并在病房中播放有关婴儿保健知识的视频。为产妇播放舒缓的音乐,改善患者情绪。
(2)社区关怀。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消除如产后不可洗头、洗澡,重男轻女等传统陋习。指导家属科学、正确地与产妇交流,在产妇与家属间搭建一座沟通桥梁。家属要摒弃传统思想,积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让产妇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进行休养。针对产妇、家属进行产后健康培训教育,详细阐述产后抑郁症的产生原因、病情发展,用药治疗的必要性,让患者主动配合治疗,按时服药。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软件做统计分析,计数、计量资料比较分别运用卡方检验、t检验,P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的SAS、SDS评分情况。实施护理后,患者的SDS、SAS评分均显著下降,与护理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女性分娩后,常会出现各种并发症,产后抑郁症也是一种常见的产后并发症。产后抑郁症是女性在生产后,因心理、生理因素所导致的一种抑郁症,其为非精神病性抑郁,通常发生于生产后,产后抑郁症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健忘、无法集中注意力、心情无法平静,以及时常焦虑、哭泣、易怒、恐惧等[3]。
近年来,在医学技术及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下,患产后抑郁症的产妇数量越来越多,导致产后抑郁症的原因也随之增多,其对母婴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女性在生产后,在周围环境及自身身体状况的变化下,从心理上难以适应,从而引发了产妇焦虑、抑郁、绝望、悲观乃至自杀的不良心理活动,其主要特征为悲观厌世、心境低落[4]。在产褥期,产妇发生心理疾患也是其精神迟滞、生理机能障碍的表现,有研究显示[5],产后抑郁症会对母体及婴儿产生较大危害,若未及时对其进行护理治疗,将会对产妇的身心健康、生理机能产生严重影响,同时还会对新生儿的身体发育、行为发展产生严重影响,进而造成夫妻关系紧张,危及患者的家庭生活。产后抑郁症的病因较为明确,也是就环境变动所引起的心理变化,因此,要消除患者的抑郁情绪,最重要的就是予以有效的呵护和心理支持。
心理护理是指临床护理人员通过应用心理学理论,在治疗期间,以语言、表情、神态及各种肢体语言向病人传达乐观、积极的心理暗示,以达到消除病人不良情绪,增强病人乐观心态的的作用。在临床护理医学的不断发展下,心理护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已经成为了临床护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护理作为一种现代护理模式,其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同时也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本次研究中,对产后抑郁症患者给予了有效的心理护理和社区关怀,护理后,患者的SDS、SAS评分较护理前明显降低,P
总之,对于产后抑郁症患者,应用有效的心理护理及社区关怀,解决患者面临的各种困难,有助于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提升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妙珊,李春红,马一婷.心理护理和社区关怀对产后抑郁症患者的作用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5:1209-1210
[2] 潘彩芳.心理护理干预在产后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02:140
[3] 毛庆娟,高飞,张高峰,张富.产后抑郁症患者的述情障碍及心理护理干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08:1168-1170
社区健康教育是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全面的健康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它作为初级卫生保健的第一要素,是社区护理的工作重点,是护士必须掌握的工作[1]。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健康教育作为社区护理的重要措施,其影响超过疾病预防或治疗性干预[2]。国内护理界正努力探索健康教育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为实现更广泛人群的健康做着积极贡献。总体来说,国内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还不平衡,仍处于起始阶段[3]。
1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现状
1.1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职能 据常亚萍等[4]调查显示,北京市某社区人群的人均医疗时间为5.3 min,人均护理时间是31.5min。这说明,在社区护理中,护士与社区人群的联系最为密切,这一特点决定了护士应该成为社区健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然而,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和护士的工作职责不够明确,许多护士能够完成并且适宜由护理人员来承担的项目(健康教育)是由医生来承担的[5]。
1.2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由于我国的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晚,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系统。而且理论和体制方面又不够完善,可参考的护理文献及书籍又少,使得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仅仅停留在卫生宣传的层面,很难深入[6]。据统计资料表明[7],目前有84.0%护士对护理健康教育程序的基本内容了解肤浅或认识不足,80.5%对最佳的健康教育方法选择能力缺乏,80.0%对护士在健康教育中承担的角色不够明确。
1.3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技术规范以及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没有专门的结构,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也没有较成型的健康教育程序及职业规范[8]。总之,我国的护理健康教育仍围绕着慢性病进行,多属于二级预防水平,与国外已达到的三级预防水平相比存在着差距。另外,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由于缺乏严格系统的考核管理体系,对社区护士的健康教育资格准入与审核制度及监控机制尚不完善[9],严重制约了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1.4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 我国社区护理人员多是来自一级、二级医院,从事健康教育的人员往往是经过短期培训或未培训先上岗人员,学历、职称结构偏低,专业结构也不合理。据调查统计,2001年的社区护士中有91%为中专学历,而且临时聘用人员占社区护理人员的2/3[10]。虽能满足社区基本卫生服务,但要使社区护理真正承担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任务,还是远远不够的。按照专家分析,合理的社区服务医护之比为1∶8~1∶12[4],我国开设的社区服务站远远没有达到这一标准,过少的人力使社区护士忙于应付大量的护理常规工作,没有足够的精力从事健康教育活动。有专家统计[4],社区护理服务项目花费人次最多的是输液,占66.1%;花费时间最多的仍是输液,占80.2%。
2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对策
2.1 将健康教育纳入社区护士的服务项目中 在社区护理中,居民健康教育是社区服务项目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护士由于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技能培训,又最有时间和机会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她们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没有健康教育的护理,不能称其为整体护理[11]。国内专家也指出[12]:健康教育应首先纳入到目前的社区护理服务项目中。
2.2 将社区健康教育融入护理实践和公共卫生实践中 社区护理是由护理实践和公共卫生实践综合而成的。护士在对居民护理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将健康知识传输给他们,在向居民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也是护理的过程。事实证明[3],凡是健康教育能够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各项工作之中,社区健康教育就能够发展,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效。社区护士把健康教育贯穿于三级预防的始终,与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结合起来,提高居民自我保健、自我预防、自我护理的意识和技能。社区卫生服务为护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2.3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应以“行为矫正”为核心 健康教育的核心在于“行为矫正”,通过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进个人、家庭、人群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达到全民健康的目的。故社区护理人员在帮助居民形成良好行为方面要求拥有行为改变的知识和处理策略;要求拥有评估健康行为和确认对象是否执行健康行为能力以及协助人们改变、评价行为的技能[13]。社区护理人员应运用健康教育的模式,以“行为矫正”为核心,全面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1 护理管理者竞聘后的动态管理是关键
护理管理者如果竞聘后不进行岗位动态管理,她们将会安于现状、墨守陈规,不求进取。实行动态管理,可使她们既有紧迫性,又有危机感,以促进自己不断学习,纠正自己的弱势,还可以达到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用人机制,以确保医院有一支高素质的护理管理队伍。
2 建立逢进必考制度
在选人上以精简、高效为原则,以空缺岗位为对象,依据岗位性质、难易程度、责任轻重,确定招聘依据,实行公开招聘、严格考试,采取专业基础理论考试、技术操作考核面试答辩相结合,择优录用。
3 培训
医院的水平取决于员工的责任和才能,培训是提高护士素质的重要措施,是医院必不可少的长远投资,是保证医疗质量及核心竞争的先决条件。岗前培训,制订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和目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工作程序的培训;持续护理继续教育,把继续教育作为刚性制度固定下来,包括学历教育、外出学习进修和院内的三基训练;专科护士的培训;个别护士的层面培训,对表现好业务能力强的护士,应以认同,委以重任,对业务能力差的护士,帮助制定学习计划、工作目标,然后动态考察跟踪考察,直到达到目标。
4 护理部掌握全院工作动态
进行人力资源的调整,避免有的病区人员紧张,工作难以到位,而有的则相对人员富余,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5 视护理人员能级层次管理,确保护理人力资源的优化、精干和高效
加强护理人员能级层次管理,比较合理的职称结构:主管护师30%、护师40%、护士30%;安排工作岗位时必须考虑护理人员的职称、智能、学历、年龄结构及整体素质,如健康教育、护理纪录可由专业知识丰富、资历高、熟练掌握护患沟通技巧的主管护师、护师担任,而简单机械的工作可由低年资的护士担任,教学护士可由大专以上学历、工作5年以上的主管护师或护师担任。
护士的管理。聘用临时护士可以降低人力成本,但要对她们进行动态综合考核,考核优秀者,可转成合同制护士,或提高工资、增加奖金比例等,考核未过者予以淘汰。 6 建立表格化的护理记录
完善的护理后勤支持系统;供应室、被服库、后勤器械维修,药房做到下收下送到临床,成立后勤服务队,陪送病人做特检、送标本等。
7 行弹性排班
急诊、手术室,根据工作量随时动态调整人力,解决由于病人增多而致人力不足或因时间差高峰期病人激增致阶段性忙闲不均的现象,使有限的护理人力得到充分利用。
8 提高社会护士素质,加快社区护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社区护理工作不同于医院,它远比医院护理有更高的要求,护士必须有独立解决问题、处理问题和决策的能力。在国外,社区护士是在经过正规的护理教育后再接受系统的社区护理课程学习并经过考试合格,才能成为社区护士;因此,只有完善社区护理教育体系,加快社区护士的素质培训,才能适应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需求。
9 加强老年护理人员培养和教育
虽然老年护理继续教育学习班在增加,但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有待加强,尤其是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强化老年护理的意识,引导其主动提高老年护理技能,老年病房要合理配备护理人员,鼓励高学历、资历深的护士从事老年护理工作。
总之,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持续推进的工程,随着中国加入WTO 和医院改革的深化,护理人力资源将成为医院竞争的核心;只有真正做好选才、育才、用才,才能提高护理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护理人力资源价值,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贾涛,李继平.激励理论在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06,6(2):29-30.
[2] 成守珍,王思琛,陈霭玲等.我院合理配置与使用护理人力资源的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08,8(3):67-69.
关键词 居家舒缓疗护 临终关怀 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6-0035-03
临终关怀是指由医生、护士、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宗教志愿者等多学科、多方面人员组成的团队对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的全面照护,其宗旨是使临终患者的生命质量得以提高,能够无痛苦、舒适、安详和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同时使晚期患者的家属身心健康得到保护和增强[1]。与传统社区护理相比,居家舒缓疗护在临终关怀中体现出较好的优越性。居家舒缓疗护本着晚期、癌症、疼痛的“六字”方针,对癌症晚期患者按照“分级管理、适宜服务”的原则,提供基础性医疗服务(免收出诊费)、为疼痛者进行镇痛药物指导、提供患者或家属医疗咨询和信息服务、对家属进行护理指导、心理关怀和支持等服务。除了为患者提供必须的诊疗技术服务之外,还要为患者提供精神、文化、情感等服务,以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2]。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出发,探讨居家舒缓疗护与传统社区护理模式对提高临终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差异。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0年7月-2012年6月练塘镇社区共有肿瘤患者600名。符合本研究的临终期患者纳入标准为:①肿瘤原发病灶无法切除;②肿瘤经治疗后,出现复发、转移(血行、淋巴、种植);③对骨转移患者有相应磁共振或CT证实;④年龄在18~75岁之间;⑤Karnofsky评分(KPS)70分以下;⑥小学以上文化水平;⑦预期寿命在6个月以内;⑧意识清楚,能够与人正常交流。排除标准 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②年龄<18岁;③合并严重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④有严重的不可控制的感染。符合条件的对象共30名,采用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5例。两组对象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疾病种类、疼痛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在家接受“常规临终关怀护理”,干预组居家接受“舒缓疗护模式”的社区护理。
1.2.1 干预组
1)营造良好的舒缓疗护环境 ①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流通、有适宜的温、湿度,患者住所摆放鲜花,使患者有安全感和舒适感,以利于患者休息和睡眠。②保持患者口腔、头发、皮肤的清洁,促进血液循环,使患者拥有自尊和自信、心情舒畅、感觉舒适,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症状护理 ①进行疼痛评估 观察每次疼痛发作的时间、部位、性质和影响疼痛的因素,按照三阶梯原则按时、足量给药,辅以物理疗法(热敷、热敷、调整)和中医适宜技术(耳穴按摩)等缓解患者疼痛。②室内保持通风 患者保持安静状态以减少身体耗氧,调整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入。③饮食护理 根据患者嗜好、口味、营养要求与家属共同制定饮食营养计划,有条件的可让患者与家属共同进餐,保持进食时心情舒畅。④做好排泄护理 首先应解除患者心理上的压力,多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根据病情采用简易通便法、肛管排气法、留置导尿术、膀胱冲冼等减轻患者的痛苦。
3)心理护理 ①尊重患者,不要强迫与其交谈,减少外界干扰。②提供患者喜欢的娱乐活动,如聆听音乐,调节患者情绪,让他们拥有快乐。③积极主动地帮助患者了却未完成的心愿,尊重患者的权利和人格。
4)社会支持 ①成立癌友访视团,邀请临终关怀志愿者为患者服务,使其感受到社会没有遗忘他们,让他们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感受人间最可贵的真情和关爱。每周1次,每例患者20~30 min。②患者弥留之际,家属要随时守候在床前,聆听患者的自语,有助于缓解紧张、焦虑、恐惧的心理,稳定患者情绪[3]。
5)对家属的心理支持与护理 医护人员要帮助家属克服自身不良情绪;教会家属一些保持健康、保存精力及进行心理自我疏导的方法;指导家属学会一些基础护理知识和技术;护士应事先向家属说明临终阶段患者的征象和症状,以及家属能做的事情;做好家属居丧期的关怀工作[3]。
1.2.2 对照组
针对不同心理反应给予特殊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摆脱不良心境。认真观察疼痛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止痛效果及不良反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患者的疼痛。做好排泄、营养失调、呼吸困难的对症护理。
1.3 评估方法
1.3.1 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C30)
该量表是由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TC)编制,其修订后的中文版信度、效度良好。该问卷为自我报告形式,共30个项目,包括5个功能量表:躯体功能(PF)、角色功能(RF)、认知功能(CF)、情绪功能(EF)、社会功能(SF);3个症状量表:疲乏(FA)、疼痛(PA),恶心、呕吐(NV);6个单项测量项目:呼吸困难(DY)、失眠(SL)、食欲丧失(AL)、便秘(CO)、腹泻(DI)、经济困难(FD)和一个整体生活质量量表(GQL)[4]。其中功能量表的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状况越好,症状量表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状况越差。
1背景
周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西南,地处城郊接合部,辖区总面积43km2,共有13个镇区居民委和13个行政村,常住人口7万人,流动人口12.8万人,该中心2005年在原瓦屑卫生院的基础上异地新建而成。目前,中心设立在新镇区市级动拆迁基地,原瓦屑镇区设立分中心,居民密集的周浦镇老镇区设立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3个行政村均设立1所村卫生室。经过3年左右的建设,中心、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在硬件方面已基本完成了标准化的改造,初步形成了全面覆盖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但是,在实现功能转型的过程中,基本医疗管理方面逐步暴露出了一些诸如管理组织、管理目标和管理手段与改革方向不适应的矛盾,上述问题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在实践中提出了基本医疗一体化网络管理的模式。
2目标与方法
2.1目标研究探索郊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医疗管理领域实现“六位一体”功能的组织架构与职责体系、核心制度和重点流程体系、质量管理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
2.2方法
2.2.1通过查阅文献、专家咨询论证和相关政策研究,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医疗工作的基本原则、任务分解和目标要求。
2.2.2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内部研讨,开展管理诊断,评估中心目前基本医疗的管理现状,明确现状与目标要求之间的差距。
2.2.3开展培训。召开中心“基本医疗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召开由卫生行政部门领导、相关专家、中心领导、中层干部和各部门条线卫技人员参加的动员会。
2.2.4制订实施方案,确定以转变思想观念、调整组织结构和职责定位、完善核心制度及重点流程体系、明确质量管理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三方面作为实施途径,探索可行性管理模式。
2.2.5成立浦东新区卫生局、本中心和各部门垂直的三级质控组织,开展质量控制。
3结果
3.1转变思想观念:基本医疗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两大中心任务之一社区医疗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按市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质量标准,合理运用院内外各种服务形式,以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疾病恢复期及诊断明确的慢性病为主,满足基本医疗需求,开展综合、连续的诊疗工作。
3.2组织结构和职责体系建设
3.2.1按照功能定位的目标要求,打破以往社区主任、副主任一管到底的模式,根据管理活动对实现目标要求的贡献程度,确定了4个不同的管理层次:战略管理层负责明确总体的任务、计划和方案措施,由中心主任和分管副主任组成;职能管理层按照社区医疗管理的目标分为医疗质量管控、护理质量管控、医护安全管控、院内感染管控和科研教育5个职能部门,负责执行向上汇报,同级联系协调,向下到底全面覆盖指导的职能;操作管理层按照社区医疗服务形式的不同,分为中心、分中心门诊、综合病房、社区卫生服务站、家庭病床、乡村卫生所和消毒供应6个班组,负责组织开展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提供不同形式的社区医护服务;操作层按照服务技能要求的不同分为全科、病房护理、社区护理、老年康复、影像、检验、药剂、中医、口腔颌面和乡村医生10个业务技术条线,负责按照各级管理要求执行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技术规范。
3.2.2管理体系中的每一个岗位的职责设计采用职能三级分解的方法,一级职能为部门的使命;二级职能为一级职能的宏观分解;三级职能按照PDCA法进行细化描述,使各项职责具体化、可操作(表1)。
3.2.3为了实现“六位一体”功能目标,在直线职能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具体任务的组织方面同时采用短距式结构,有效地增强了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灵活性(图1)。
3.3核心制度和重点流程体系建设制度、规范和流程是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是管理的目标和依据,同时也是重要的手段[2-4]。按照医疗质量、医护安全、护理质量、院内感染和科研教育5个单元分别完善和修订相关的核心制度共43项,每个单元包括管理制度和技术操作制度二类,涵盖了业务管理的全部活动;业务流程是由与之相配套的相关岗位组织起来的一项业务活动。不同的业务流程是因不同业务目标而产生并存在的。针对社区医疗中产生的一些诸如:发热病人处置、双向转诊、医疗废物处置和医疗安全事件的上报处置以及“六位一体”连续服务等业务活动,建立了7大重点流程处置的图例和规范,以达到协调有序组织的目的。
3.4质量管理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水平是本市社区卫生工作的重要工作目标之一,质量管理标准和技术规范是组成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的核心内容。按照国家卫生部、上海市及浦东新区卫生局的技术管理和操作标准,结合社区医疗工作的特点和功能定位,适时编制和修订超声、放射、处方书写、分级护理、急救、消毒隔离、护理文件书写、护士长工作、门急诊护理、病区管理、供应室质量、临床检验、科研课题质控、全科医学、中医、药事、院内感染质控、外科门诊、医疗安全、医疗管理、住院病历书写和计划生育等质量控制和考核标准。尤其是针对与村卫生室功能相对应的医疗质量的要求修订了中医、内科、外科、护理和药剂5个方面的质量控制标准。通过总结实际工作的经验,与社区全科医疗、护理相关的重点操作,主要包括肌肉、皮下注射、导尿、密闭式静脉输液、电动吸引器吸痰、穿脱隔离衣、无菌技术、清创与换药、徒手心肺复苏、鼻导管吸氧、置胃管和口腔护理等11项,采用流程图示形式对全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便于达到熟练、规范和准确的目标要求[5-6]。
4讨论
4.1一级医院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随着社区医疗工作的要求与功能定位的变化,以往的实现功能转型要以转变各级领导、卫生技术人员与全体职工的思想观念为前提,以改革结构体制为基础,完善质量管理为核心、以强化规范管理为保证。
1 社区护理管理
1.1 质量管理。由于社区护理具有住地分散、工作独立、面对人群广泛等特点,我院成立三级质控网,主要由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负责,每月就消毒隔离、无菌操作、护士仪容仪表等项进行考核打分,对查出的问题给予整改,并组织全体护理人员讨论提出整改意见。
1.2 人员分配。社区护理是一门独立学科,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比临床护士高,因为社区护理面向的是一特殊群体,须具备高度责任心,故我院要求凡在社区工作的护理人员均需经自愿报名和组织考核,具备崇高的敬业精神,能独立解决护理上具体问题的知识和技能,有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丰富的感染力及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和一定的交流能力的方能上岗。这就给顺利开展社区护理工作和护理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3 工作的特殊性。社区护理在内容上与医院有很多相同之处,如肌肉注射、静脉输液、外科换药、等等。社区工作是以公共卫生为主,基本医疗为辅,所服务的对象多为慢性病患者和老年病人,他们不但患有心血管或呼吸系统等躯体的疾患,心理上也常因久病不愈而产生焦虑、恐惧、失望,甚至对生活丧失信心。我们要求社区护士对每一位前来就诊者都要以高度的同情心,用热情和蔼的语言开导启发他们,引导他们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同时向他们宣传相关疾病的卫生保健知识,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指导合理饮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坚持对就诊者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建立健康档案,每半年针对本社区的健康状况及人群的需求举办一次社区健康知识讲座,使卫生保健知识逐步在社会普及。为此,我们要求社区护士在完成正常的治疗护理工作外,还必须掌握社会学、护理心理学、公共卫生等相关学科知识。
1.4 实行家庭访视、提供便捷服务。对在我院出院仍需进一步康复的病人由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进行家庭访视。如中风、瘫痪、糖尿病、癌症病人,急性期已过,长期住在医院给家庭成员的生活、工作、经济上带来很大的压力,于是就可以转入社区由社区医护人员上门服务,以减轻压力。具体要求是:各病区根据病人的情况与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联系,社区护士应在病人出院前到病房对病人各个方面(家庭环境、居住环境、日常生活等健康状况等)情况进行评诂,探访后护士应进行详细记录和报告,医护商讨后制定护理计划,然后根据医嘱及计划定期上门给予治疗、护理和康复指导,整个治疗护理过程在病人病历中体现。这一举措的落实,既方便了病人,又拓展了医院的功能,同时增加了医院的社会和经济两个效益。
1.5 实行多元化管理。开展妇幼保健护理,很大比例为妇幼保健护理,实行计划生育后,独生子女在家中尤为宝贵,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及母体安康已成为家庭的核心问题之一。为此,我们要求社区护士必须定期到居委会了解孕产妇的名单,采用随机或定期方法对社区孕产妇进行孕产期健康指导,如帮助认识孕期的各种危险因素,预防流产、教育孕妇母乳喂养知识,指导各种营养膳食促进母乳分泌,指导产妇对新生儿行为能力测查(婴幼儿精神、吃奶、面食、哭声、呼吸、皮肤、大小便的性质和次数进行日常监察)以便早期发现婴幼儿的健康状况,使之得到及时诊治。同时还要指导婴幼儿如期进行预防接种,预防传染病的发生等等。妇幼保健这项工作工作量大,人的期望值也高,需要我们社区护士去掌握和指导。
2 社区护理管理的方向
由于社区护理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护理为一体,加之社区人群的复杂性,要求护理人员不但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人文、心理、等学科的知识,在日常工作中,还要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我们在加强社区护士专业知识培训的同时,还特别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利用各种渠道开展继续教育,逐步培养综合型的全科护士。首先要求在社区工作的护士必须自学《社区护理》一书,针对工作特点,定期进行业务讲课。选送社区护士外出学习、培训、参观。同时对家庭访视中人际交流技巧,社区老年人常见健康问题及护理对策等方面进行护理技术指导。同时还注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以人为本”的服务过程,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用严谨的工作态度,高度的服务精神,精湛的专业技术,良好的交流技巧,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社区健康的需求。
3 管理的方法
3.1 健全社区护理的组织管理系统,加大对社区护理的资源投入。借鉴国内外经验,由政府资助建立社区护理组织,社区护士只提供服务而不谋盈利。社区护士是独立自主地为社区居民提供护理服务,因此要经常选派护士出外进修学习。
3.2 建立社区卫生中心信息网络,改善社区护理环境。由一定规模和条件的医院成立专门的社区护理培训中心。与社区医疗机构联合,负责培训基层社区护理人才。对患者家属举办家庭护理知识学习班,培养家庭护理员,形成一支由医院护士――社区护理员――家庭护理员组成的综合护理队伍,共同做好社区护理工作。建立社区护理专门病案,对辖区居民进行卫生知识、家庭护理知识及技能宣教。各社区护理中心不断改进和推行社区护理工作,同时加大人力、财力及物力的投入,改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设施,充分发挥社区卫生中心的作用,以解决社区护理环境不良的问题。
以三亚“海棠湾国际养生社区”项目为例,作为保险资企业投资建设综合养生养老社区的第一单,该项目位于三亚海棠湾国家海岸的核心位置,依托“国际旅游岛”的政策优势,力求推动海棠湾原有旅游产业的升级与多元化发展,实现从休闲度假向养生养老度假的扩展和提升。
从项目策划与规划角度来看,三亚“海棠湾国际养生社区”项目的最大创新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养老产业链上下游的拓展、升级与共赢。该项目将养老产业进行适当的延展,将单纯的老年居住需求扩展到健康管理、修身养性、医疗保健、修复保健、生活方式体验和养生文化体验等方面;将养生养老产业、休闲产业和健康产业作为项目的三个基本产业定位,在规划中设置了与之相匹配的CCRC(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持续照料退休社区)养老社区、湖岸养生主题酒店组团和养生文化创意街区三个主体团组。这些产业以空间为依托,提供从基本养老居住到不同特色的养生养老体验,并实现国际养生文化交流。这一模式,无疑为多方共赢打造了良好的平台。
第二,该项目是能满足老人多种需求的生活空间。稀缺的景观环境和良好的田园氛围能够让养生养老人群回归自然,满足他们普遍的心理需求。项目对基地内的大小龙江塘进行岸线和水体的生态化改造,形成项目的核心水体景观。除了水体景观以及建设用地之外,项目中还包括生态花田、园艺学校、药用种植园等多种绿地景观,形成了泛养生生态公园,与各团组的公共庭院和家庭私人院落共同构成层次分明的绿化体系。机动车交通全部在团组外部解决,而遍及各团组之间的绿道,为使用者提供了安静、便捷的养生路径。
在“海棠湾国际养生社区”项目中,独立生活区以独立、双拼或联排的低密度住宅为主,每户有私人庭院,与CCRC综合服务中心的步行距离很近。协助生活区则以半围合的住宅形式为主,具有半私密、半公共的活动空间,从这里能够很快到达CCRC综合服务中心。专业护理区以围合院落为核心,几个院落共用一个专业护理中心,主要为身体机能缺失但精神健康的老人提供日常照护。记忆生活区的照护目标是患有老年痴呆症且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呈现几组住宅围绕一个公共院落的布局。院落中心是护理中心,为老人提供24小时的专业护理服务。这些服务配套和康体医疗设施为养生养老提供了最重要的保障。
在社区外部是大量的公共活动空间,可以进行多种健身运动,未来必将成为老人社交活动的场所之一。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及健康老龄化的提出,老年护理工作成为护理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社区是老年人生活的基本环境,是实施护理的重要场所。老年人对于社区护理的需求大、内容多,但社区护理的现状离老年人的要求还相差较远,难以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需求,故应建立较为系统、完善的老年社区护理体系,加强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并注重老年人的综合护理服务需求,积极开展老年人所需要的社区护理模式,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
【关键词】老年社区护理;人口老龄化;健康老龄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寿命普遍延长,老龄化和老年人的健康问题逐渐受到关注。我国家庭逐渐趋于核心化、小型化,加上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使得老年家庭逐渐增多、家庭养老资源严重不足,因此,建立有效的老年社区护理服务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此外,通过深入了解老年人对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使老年人得到更好更全面的社区护理,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1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人口老龄化是指社会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一种发展趋势。国际上规定凡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达到7%就认为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到1.3亿,占总人口数的10.6%,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据预测,到2025年老年人口将上升至20%,并在2040-2050年达到25.5%,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社会问题[1]。
2健康老龄化是老龄化社会的发展方向
寿命仅关注生命的时限,健康则重视生命的质量,健康老龄化是一个质和量相统一的概念。 1992年,联合国第47届大会通过了“2001年全球解决老龄问题的奋斗目标”,强调要开展健康老龄化的运动,至此,健康老龄化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一切老龄问题基本源于年龄增长带来的生理性及病理性老化,其导致老年人功能减退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如能够把生活自理的时间延长到生命的最后时刻,甚至达到无疾而终,推迟老年人需要依赖他人的尴尬局面,就会大大减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要塑造健康乐观、充满活力的老年人形象,把老年期视为人生的又一个黄金阶段,让老龄化社会充满活力。
3老年人对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
3.1 客观需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机体的各项功能日渐衰退,健康状况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客观上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倾向性的向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颜君等[2]对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与生活状况的调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慢性病患病率逐渐上升,患病总数也随之增加。李迎春等[3]的研究也发现老年人中大多都患有一种或几种慢性病,而患两种以上者的比例较高。范亚峰等[4]对老年人心理状况的分析发现,约80%的老年人处于心理健康的临界点或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费立娟等[5]的研究也表明老人抑郁的发生率高达22.2%。以上研究均表明,老年人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的健康水平都较低,是社区护理的重点人群。
老年人因为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多年来养成的许多不良习惯都会给机体带来损伤;此外,预防保健知识的缺乏和自身认识的不足也使得其健康受损。另外,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自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呈下降趋势,而其残疾的发生率则逐步上升。因此,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加强对老年人的护理是不容忽视的,这就要求社区护理人员在提供疾病护理的同时,通过健康宣教等手段,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意识,并在日常生活照料等方面给予老年人关怀。
3.2主观需求
主观需要即老年人自身对社区护理的实际需求。有数据表明,95%的老年人认为有必要开展社区护理,97.5%的老年人愿意接受健康教育指导,76.2%的老年人愿意接受家庭护理及定期到家随访等,75%的老年人愿意在社区建立家庭病床、托老所、日间护理中心等[6];程俊华等[7]的研究表明,89.3%的患病老人希望在社区得到疾病护理。此外,孙菲[8]等对老年人社区非医疗照料的需求调查发现,城区老年人对社区照料需求依次为非医疗应急帮助(75.4%)、提供娱乐场所(74.4%)、心理慰籍(64.7%)、重家务照料(61.9%)、陪同看病(60.9%)和基本生活照料(57.5%)。目前老年社区护理主要侧重于生理、心理方面的需要,对老年人在家务料理、日常料理等方面的需求的研究较少,不注重他们的日常生活照料的需求,而这方面的需求如果不满足,可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4老年社区护理现状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日益增强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我国早在1997年就对社区卫生服务开始了试点工作。现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开展了许多形式的社区护理,而社区老年护理也已涉及疾病照顾、疾病预防、健康促进3项职能,包括了老年慢性病护理、上门基础护理、临终护理、老年慢性病预防宣教和社区心理卫生宣教等多种形式。此外,有些城市还设立了养老院、老年公寓、老年护理院、敬老院等。老年社区护理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一些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目前我国老年社区护理仍存在较多问题,如社区护士严重短缺、社区卫生机构不健全、社区所提供的护理项目和老年人的实际利用间有巨大的反差等[9],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影响老年人对应得护理的需求。作为一个生理和社会功能处于下降时期的特殊群体,老年人对医学保障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特别是生活不能自理和半自理的老年人对入住专科医疗护理机构,以及对家庭病床、送医送药上门、入户护理服务的需求迫切,需求量越来越大,但目前我国社区老年医疗护理机构难以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需求。
5对策
5.1建立系统、完善的老年社区护理体系
老年护理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疾病的护理,而且涵盖预防、照料看护、康复以及保持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内容。老年社区护理除考虑健康人、病人和残疾人外,还应致力于预防疾病或延滞疾病的发展,高度重视老年人的预防保健工作,并为整个社区提供知识、鼓励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将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综合的护理服务列为老年护理工作的重点,以照料看护、预防、保健、康复、健康促进、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模式为主;服务目的从提高个体健康水平向提高总体健康水平转变;服务方式由等病人上门转变为走出医院大门,深入社区和百姓家庭。
5.2 加强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我们将需要大量的多技能的、综合性的老年护理人才,因此,应建立健全护理人才的多层次培养途径。首先,要建立和发展高等全科护理教育;其次,因地制宜地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全科护理人才的培养 ;此外,应加强现有社区护理队伍的继续教育,不断完善社区护士的专业知识 。
5.3 注重老年人的综合护理服务需求
(1)注意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老年护理的目标有别于其他年龄段,不仅要关注疾病,更要注重维护老年人的功能状态,把延缓老年人发生失能,尽量维持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列为首要的任务,因此功能健康是保持老年人生活和生存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慢性病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对于老年人来说治疗疾病更多是控制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因此要加强护理干预防止因疾病而影响生活质量,尽可能延长老年人的生活自理期。
(2)老年社区护理的核心是预防
从减少和延缓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角度考虑,导致老年人生活活动能力衰退的原因主要有3类: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的自然老化、疾病引起的病理性老化和废用。对老年人群中广泛存在的慢性病、退行性病、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多种疾病,都可以通过加强推行不同的预防干预措施,得到有力的控制。因此,老年社区护理应把预防放于首位,积极开展慢性病的预防是提高老年人生存质量的重要途径。
(3)注重老年人的功能康复
老年人的残疾率远高于年轻人,因此,重视康复护理是老年社区护理的另一特点。老年人的常见慢性病、退行性疾病的严重性在于它的高致残性引起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而在进行社区康复护理后其生活自理能力及功能独立性均有明显的提高,再住院率也下降。因此,在老年社区护理中大力推行可及、可行的康复护理是符合老年人实际需要的既经济又有效的途径。
(4)心理保健是老年护理的重要部分
老年社区护理不仅要注重身体健康,还要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两者是紧密联系的。可以借助社会、家庭、朋友的力量,关怀老年人,并开展心理健康指导,通过心理咨询、聊天,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正确地对待来自社会、人际、生活方面的各种关系,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丰富晚年生活,实现健康长寿。
(5)照料护理是老年社区护理的重要内容
老年护理的内容与其他年龄段相比,一个特殊之处是医疗照顾与生活照料常紧密相连,特别是高龄老人生理功能已经衰退,轻微的疾病就可能导致自理生活的困难,如果生活照料无法满足,必将影响到疾病的康复。
6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老年人对于社区护理的需求大、内容多,老年社区护理离老年人的要求还相差较远,难以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需求。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趋势, 应逐步建立完善的老年社区护理体系,并加强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综合、优质的社区护理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最终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使得老年人真正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参考文献
[1]郑翠红, 姜小鹰, 肖惠敏. 人口老龄化问题与老年护理. 莆田学院学报, 2005, 12(1): 33-35.
[2]颜君, 何红. 广州市社区老年人健康与生活状况调查. 中国公共卫生, 2005, 21(6): 723-736.
[3]李迎春, 胡传来, 陶兴永等. 社区中老年人慢性病及卫生服务需求现况调查. 实用全科医学, 2005, 3(1): 61-62.
[4]范亚峰, 王小合.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 2004, 19(17): 45-46.
[5]费立娟, 刑凤梅. 离退休老年人抑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 齐齐哈尔医学院报, 2003, 24(6): 664-665.
[6]周萍. 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分析.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5, 19(6): 63-64.
[7]程俊华, 李楠.浅谈老年社区护理. 四川中医, 2004, 22(2): 32-33.
[8]孙菲, 汤哲等. 老年人社区非医疗照料需求调查.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5, 25(2):151-152.
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市 200129
【摘 要】目的:浅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风险管理。方法:回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不安全事件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总结主要的社区中心护理风险,探讨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对策。结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护士缺乏、护理技能缺陷、护理记录不完善、医疗废物处理不当、护理队伍阶梯未形成和自我保护意识不高等护理风险。增多护士,妥善轮班、加强技能培训、提高护士的责任心和自我保护意识及培养护理队伍阶梯是管理护理风险的有效办法。结论:认识和分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护理风险,制定对策有助减少风险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风险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一个保健系统,主要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常见病的诊疗服务。同资料统计25.31% ~ 43.19% 的社区居民会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首选的就诊医疗机构[1]。这么多的就诊人数,中心护理难免会出现不安全事件,护理风险就是指患者在接受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2]。正确地识别、评价、防范和处理护理风险事件对患者与中心双方都有利。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患者维权意识普提高,在医患和护患关系日益紧张背景下,加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风险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1 护理风险
风险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员数量相对缺乏。随着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日益了解,于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患者逐年增多,但是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却没有相应增多,而且事业编制的护士名额有限,大多护士只是合同工,护理人员的批量流失与输入成为常态。有研究指出护士与建立健康档案的社区居民之比高达 1:4328,护士与社区 60 岁以上老年人之比为 1:131[3]。面对逐年递增的患者就诊量,护理人员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也埋下护理风险。风险2:护士的护理技能缺陷。因为社区卫生中心最接近社区居民,若社区发生特况,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急救的理应是社区护士。如常见的心血管梗死和各种休克均需建立静脉通路给药。静脉通路部位多,穿刺手法不一,护士的技术不当或没有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将会错失最佳的急救机会。风险3:护理记录不完善。如上所述,患者就诊人数之多,护理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护士会将治疗护理工作全部做完后才回顾性地记录各时间段的病情、护理措施及不良反应,护理记录缺漏时有发生。护理记录是医疗事故的可追溯的法律证据,因此护理记录不完善埋下了护理风险。风险4:护理队伍阶梯未形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我国是近几年才得到发展的,不像传统的医院。传统的医院由老护士搭配新护士进行护理工作,但社区中心的老护士稀缺,不可能一带一进行护理工作,这也是导致护士技能缺陷的原因之一。风险5:医疗废物处理不当。部分护理人员在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后没有对其就地毁形;领取医疗用品时未能做到按批号、数量登记;对医疗废物分为感染性、病理性、损伤性、药物性及化学性的划分不清。风险6:自我保护意识不高。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难免会接触患者的唾液、呕吐物及血液,而患者可能患有某类传染性疾病。护理人员被传染的机会增大,但是护士不可能逃离岗位,只能上前线。
2 风险管理
2.1 团队建设
社区中心缺乏经验老道的护士,但为形成护理队伍阶梯,应培养一批核心护理护士,一定程度提高其福利待遇,减少护士的流动性。妥善轮班的同时可与高校合作,安排学生到社区中心实习,一方面一定程度上缓解社区护士紧缺的情况;另一方面,可吸引高校学生留院工作。加强法制教育,提高社区的凝聚力,培养集体荣誉感,人性化的管理,及时肯定给予护士表扬。这有利于改进工作,激发护士的服务热情,共同防御社区护理风险。
2.2 技能培训
可定期安排护士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并定期核护理人员的学习情况。根据上级医院相关的操作章程结合本中心的实际情况,制订各项操作的详细指引,协助各科室护理人员熟悉各项操作的流程,规范操作流程并在工作中不断改进。护士不仅要掌握公共卫生知识,而且还要掌握流行病学、统计学、老年病、环境卫生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2.3 完善护理记录
护理记录单是否完善无误是是否有责任心的体现,鉴于就诊人数,护士的工作量过大,我院采用改进了的护理记录单,此表格式护理记录单中绝大多数项目只需填写数字。表格式记录单既能准确反映患者的整体情况,又能减轻护士的书写负担,避免新护士缺乏工作经验导致护理观察缺漏和护理措施不到位的现象。
2.4 预防感染
护士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必不可少的关键人员,要照顾好患者,首先要照顾好护士。制定中心感染控制制度,处理好各类医疗废物的处理,保持中心环境通风洁净,对患者的分泌物及血液要小心处理,从源头上控制感染源。
3 小结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护士缺乏、护理技能缺陷、护理记录不完善、医疗废物处理不当、护理队伍阶梯未形成和自我保护意识不高等护理风险。认识和分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护理风险,制定对策有助减少风险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王琼, 魏咏兰, 鹿茸, 曾伟, 夏劲节,姚思君. 居民首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情况及影响因素[J]. 中国公共卫生,2012,03(3):300-302.
[2] 罗琼花. 对社区护理风险管理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2009,36(1):118-119.
[3] 余娟, 刘燕舞. 外科护理对护士综合素质要求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4,31(3):258-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