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盈利能力概念及意义范文

盈利能力概念及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盈利能力概念及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盈利能力概念及意义

第1篇:盈利能力概念及意义范文

1.财务分析概念及分类

财务分析是由财务人员或其他掌握相关数据的人员以会计核算和报表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按照管理层具体管理需要,对企业等经济组织过去和现在有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分配活动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增长能力状况等进行分析与评价的经济管理活动。它是为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及其他关心企业的组织或个人了解企业过去、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或依据的经济应用学科,是传统的财务会计转向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在企业经济分析、财务管理和会计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也是财务参与管理的,实现数据除归纳总结外自身价值的重要手段。财务分析按照不同角度可有多种分类方式,本文重点关注按照分析对象的分类,即数据分析和业务分析。数据分析是指会计人员看到财务数据异常后有足够的敏感,能预测出变动可能的驱动及可能的后果。业务分析是指结合业务定位原因,找到问题的症结。

2.财务分析方法与相关指标意义解析

主流观点认为财务分析方法主要分三种: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一般一份完整的分析报告三种方法都会应用。比率分析中会呈现大量各种指标,这些指标又有各自不同内涵及意义,对于非财务专业的报表使用者往往会不甚清楚指标代表的具体意义,一份好的财务分析不能仅要针对使用者需求给出指标,更要详解其具体意义,同时财务分析对指标的选择也要适当适用,而不是简单罗列堆砌。主要使用以下几类指标:偿债能力指标、盈利能力分析指标、上市公司财务比率,其中上市公司由于其监管方面要求,提供数据及比率更为真实详尽,因此也更具参考意义,对于对标分析更为重要。每股收益(EPS)=净利润/年末普通股股数=(净利润-优先股股利)/(年末股份总数-优先股股数)市盈率(P/E)=普通股股价/普通股每股收益股利支付率=普通股每股股利/普通股每股净收益除以上所述通用财务比率外,根据行业性质不同所关注的指标也不同,如生产型企业更关注存货周转率、应收应付账款周转率等;金融类企业则更关注资金流动性分析指标,如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率等。

二、财务分析管理功能的实现机制

成长型企业在发展经营过程中,通常非常依赖财务管理功能,一是经过分析现有经营情况作出适时性调整、二是通过对市场行业自身经营情况分析得出结论对未来战略作出选择。下文将通过这两方面进行论

1.以财务分析促进改善现有业务短板

传统财务工作在于经济事项事后记录基本不具备管理功能,近年来伴着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逐步完善以及大数据共享的进程,财务工作正在逐步通过自身功能完善转型为帮助改进业务工作的管理职能,财务分析以对数据专业定位问题变成解决问题,把推脱责任变成分派任务,实现从财务分析单纯对数字总结到促进经营改变的飞跃。企业出于实用目的,做任何事都要体现价值,财务分析也不例外。譬如,一些网络公司推崇经营分析,而不是单纯的财务分析。要求财务分析一定要结合实际,服务业务部门。具体而言,财务分析要指出问题,找出对策,落实责任,到期考核。这类以分析查找现有业务短板的方式基本分三个层次,首先推全面财务分析,从财务的角度揭示公司存在的问题、潜在的风险,以期引起总经理与业务领导的重视。其次推经营分析,结合业务实际,找出财务数据背后的业务原因,提出解决之道。最后推专项分析,找出短板,深挖吃透、重点突破,立项推动解决问题。

2.以财务分析优化企业未来战略管理

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了实现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综合分析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做出的一系列带有全局性和长远的谋划。企业战略管理是在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达到企业目标的有效战略,因此预见性是其重要属性。通常,企业战略管理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战略管理过程分为四个环节: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与战略控制。其中战略分析是整个战略管理的起点,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也是涵盖范围最全面的一步,只有做到对内外部环境全要素分析,才能对后续步骤作出部署,可以说分析决定选择,选择才会实施,实施后控制。在全面战略分析过程中,财务分析又是最为可靠且有参考价值的部分,这也是其参与企业管理最为直接的手段。针对战略管理的财务分析由于是对未来决策可行性的分析,因此特别需要关注对标企业历史数据及所处行业近几年的趋势,掌握数据越全面详实作出的数据分析越有可靠性,通过横向对标纵向趋势分析利用数据整理工具,建立相关模型,作出压力测试型数据模拟,得出相应结论,给出管理层建议和决策意见,是财务分析在战略分析中的功能。此外结合投资方案,运用未来分析法,对未来数据进行财务分析,从而优化方案选择,传统财务分析主要针对已发生事件,对已发生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在战略管理中应对未来投资方案结合财务管理手段进行分析,通常可采取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现值指数等方式,从而达到财务分析优化管理决策的功能。

作者:张晶 单位:渤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徐春立,苑泽明.财务管理(第二版)[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第2篇:盈利能力概念及意义范文

摘要:财务目标管理已经成为当期各个企业日常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财务管理有助于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对于一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企业财务目标管理的可行策略进行叙述,首先介绍了财务目标管理的概念及重要性,接着介绍了企业的财务目标管理的现状和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 :企业;财务目标管理;可行策略

财务目标管理一般是指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通过对财务目标设定、执行,建立可行性的机制,从而保证实现企业财务利润的最大化。财务目标管理已经成为企业日常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财务目标管理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财务目标管理的现状

财务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整个企业的盈利方向,这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一个企业的财务目标管理首先是降低财务风险,通过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只有实现这几个方面,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才算是成功的。

1.分析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对一个企业的影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很多企业都是因为财务出现问题而面临倒闭的危险,无论是国有计划经济还是私营经济,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如果财务管理制度不适时的进行改革,那整个财务管理制度将不能适应市场化的发展。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程度的深化,中国的各个企业都会面临国外企业的激烈竞争,财务风险也会因为世贸的加入而提高,企业在进行分析财务风险时要深刻意识到该现状。

2.财务管理现状

很多企业都不重视财务管理,企业的财务状况比较混乱,特别是对于施工项目比较大的企业,如果不对财务进行细致的管理,那么很容易出现财务问题,增大财务的风险。很多企业受传统计划体制的影响,在一些项目的投资上都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对潜在的危险不能很好的进行预测,在项目进行到一定程度时,会突然发现财务资金紧缺,很容易造成项目不能及时完成,直接导致利润的降低,很多时候还会因为财务问题造成巨大的亏损,甚至拖累整个企业。

部分企业由于对财务管理制度的忽视,尚未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实现财路利润最大化的基本保证。在遇到财务问题时也不能很好的进行处理,最终导致整个企业走向失败的边缘。很多企业由于对财务管理不是很重视,账面较为混乱,一方面容易造成整个支出的混乱,无形的增加财务的支出,最终造成整个企业盈利能力的下降,甚至会造成整个企业产生巨大的亏损。

3.缺乏财务目标

财务目标的建立能够更细致的分配整个企业的资产,确定财务目标对整个企业财务的支出具有重要的指导和限定作用,也是财务管理的根本。

很多企业由于财务比较庞大,很容易缺乏建立财务目标意识,这就很容易使得企业财务比较混乱,对于整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会出现拆了东墙补西墙的窘境,很多企业都是因为财务出现巨大的漏洞不能及时补上,最终导致破产。

二、财务目标管理的可行性措施

1.分析财务风险

企业要充分认识所面临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当前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市场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都会给企业造成一个不利的发展环境,稍不注意就会陷入财政风险之中,这对整个企业带来巨大的挑战,在进行投资时由于市场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这都会增加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市场环境的复杂,很容易产生收受贿赂的情况,这个无疑会影响项目的进行,同时会增大财务风险。增大的财务风险无疑会影响整个企业的利润,进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建立财务目标的意识

建立财务目标首先要求企业的领导要有建立财务目标的意识,只有上层的领导具有财务目标的意识,下层的员工才会去积极的向目标靠拢,反之,没有领导带领的员工很难自发形成财务目标意识。

财务目标的建立也要符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过高会造成不切实际,很难完成,时间长了,目标的执行力也就下降了。过低会造成完成的冗余,不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目标的过高和过低对企业都是不利的。只有合适的目标才能发挥应用的作用。总之,加强财务目标的意识建设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前提。

3.加强企业的投资管理和控制

由于企业受传统体制的影响较深,很多领导不能很好的认识当前市场经济形势,致使整个企业的改革较为滞后,对市场经济投资的把握也不是很到位。现阶段融资和投资都较为单一,有的国有企业融资主要靠政府,非政府的融资占有的比例很少,基本上没有民营的资金注入到项目中。很多企业筹资的方式主要靠银行借贷,这样就降低了企业项目的效率,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项目的率先投入对一个行业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4.建立行之有效的财务目标管理体系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建立行之有效的财务目标管理体系对于企业是非常必要的。针对企业自身行业的特点,制定相适应的财务目标管理制度。日常的财务支出都要严格遵守财务管理制度,如果只有制度而不去严格执行那么再好的制度也起不到好的效果。同时要建立奖罚制度,只有做到奖惩分明,财务目标管理制度才能长久的贯彻下去。

三、总结

本文首先对企业财务目标管理可行策略进行叙述,介绍了财务目标管理的概念及重要性,再介绍了企业的财务目标管理的现状和可行性措施。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有效的财务目标管理,有助于企业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对于一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冰.交通运输企业财务风险形成原因及防范策略[J]. 西部交通科技,2012.7.

[2]金玉娟.企业资金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J].科技风,2012.9.

[3]林家超.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选择一论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必要性[J].时代金融,2011.3.

[4]张雪儿.浅议金融危机背景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2(14):108.

第3篇:盈利能力概念及意义范文

【关键词】上汽集团 财务分析 策略

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当今世界中,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无一不是汽车产业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有许多汽车公司都排在重要位置。我国是一个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汽车产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近20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汽车行业的领先者,拥有其独特的经营理念及发展方式。在此我们通过对其财务报表的数据进行分析,了解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发展趋势,透过财务数据看到其发展的优势及经营中的不足,有助于管理者更好的经营,同时为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环境分析

外部环境分析:汽车行业的国际环境分析竞争加剧;贸易壁垒依然严重;国外汽车企业的竞争力强;新能源车成为趋势;全球范围内汽车市场出现复苏,带动了我国汽车出口的复苏;国外某些汽车企业出现了失误,对中国汽车企业的海外发展提供了机会。

内部环境分析:(1)技术环境:国际技术的影响,技术标准问题,资金投入不足研发能力弱核心技术缺乏,汽车企业的发展 。(2)政治法律环境:小排量汽车解禁,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公共设施的建设是国家投入,国家的其他政策 。(3)社会环境:道路和停车场的制约,消费个性时代,民族文化对自主品牌的影响,消费者品牌忠诚度低,部分地方存在地方保护主义 。(4)经济环境:GDP及其增长速度,汽车信贷的落后,城乡人民收入发展现状与轿车保有量,资本市场的发展、橡胶制品的供求,能源供应及其油价。

二、竞争战略分析

日前,上汽集团执行副总经理兼乘用车公司总经理陈志鑫在中国自主汽车技术与产品成果展上表示,上汽用20多年合资合作积累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发现只有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以中高端为切入点,以产品技术含量、性能和品质来和国际知名品牌做面对面的竞争,打造自己的品牌,才能进行可持续发展。

差异化战略的成功实施可以建立起顾客对企业的忠诚,形成强有力的产业进入障碍,增强了企业对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这主要是企业通过差异化战略提高了企业的边际收益,削弱了购买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企业通过差异化战略,使得客户缺乏与之可比较的产品选择,降低了购买商对价格的敏感度,也使企业建立起顾客的忠诚。形成自己的整车和发动机开发集成管理能力,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开发流程,满足客户的多样性需求。

三、财务分析

根据数据上汽集团的流动比率基本上在1.07(五年的平均值)左右,2007-2009年比率过低,而且逐年下降,逐渐偏离1.07,说明企业近三年的近期偿债能力逐渐下降。这是由公司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减慢所致。2009-2011年比率又逐年上升,说明企业近三年的近期偿债能力逐渐上升,这是由公司流动资产周转速度逐渐加快所致。速动比率也和流动比率呈现类似趋势,但是速动比率五年基本维持在1左右,比较良好,说明企业总体短期偿债能力良好。上汽现金流量比率从2007至2009年有小幅度波动,但是从2009至2011年一直持续上升,说明企业流动资金充足,并且资金状态良好,短期偿债能力很好。主要因为:流动负债的增加是公司扩大了汽车消费贷款业务的规模,使得公司的应收账款增加所致。

资产负债率和股东权益率之和为1,趋势成反向关系。资产负债率从2007至2009年呈上升趋势,表示企业总资产中靠负债支持的比率越来越大,到2009年高达66%,但是从2009至2011年逐渐下降到2007年状态,说明企业总资产中股东权益比率升高,负债相对下降。主要是因为企业顺应汽车行业发展趋势,加大汽车消费贷款业务所致。

由于资产净利率与资产利润率总体呈相同趋势变化,从2007至2008年下降,甚至将为负数,说明2008 年的金融危机对上汽的利润率造成巨大影响,甚至造成了负利润,可喜的是,2009 年上汽恢复很好,资产利润率和资产净利率的增长速度最为明显,说明企业的销售情况良好,盈利能力和投资收益也有了明显的增加,企业的销售获利能力也在逐步的回升中。但是2011年企业资产净利率有微微下降,应收账款周转率从2007至2009比较稳定,到了2009至2010年,高速增长,说明公司的销售形势良好,货款的及时回收,没有大量坏账积压,平均收账期短,坏账损失少,资产流动快,偿债能力强。但是到了2011年,应收账款周转率快速下降,并有继续下降趋势,说明企业大力增加汽车消费贷款业务,使得债务人拖欠时间长,资信度低,增大了发生坏账损失的风险;同时也说明公司催收账款不力,使资产形成了呆账甚至坏账,造成了流动资产不流动,这对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是很不利的。固定资产周转率从2007至2010年呈逐渐上升趋势,但是到了2011年有逐渐下降趋势,说明在2007至2010年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在加强,企业对于资金的变现效率,和生产效率在快速的提高,盈利水平在快速提高。

第4篇:盈利能力概念及意义范文

关键词:经济增加值;经济利润;业绩评价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5-0095-03

1 EVA简介与企业运用现状

1.1 EVA的概念及基本原理

20世纪80年代,美国纽约思腾思特(Stern Steward)咨询公司的约尔・思腾恩(Joel Stern)和贝内特・斯图尔特(G.Bennett Steward III)提出了Economic Value Added(EVA),其基本理念是:一个企业投资项目的收益高于该企业所有运营成本和资本成本,该企业才创造价值。换句话说,只有在资本投资回报率高于资本成本,也就是高于投资资本的机会成本时,项目才创造价值。

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 是公司经过调整的税后营业净利润减去该公司现有资产经济价值的机会成本后的余额。其计算公式为:

EVA=税后经营净利润-资本投入额×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1.2 EVA运用于企业现状

EVA方法已在全球400多家公司和机构中应用,其中包括可口可乐、西门子、索尼、美国邮政总署、新加坡航空公司等。国外的许多公司都声称采用EVA后公司价值获得了迅速增长。

现阶段,财务业绩评价体系在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中仍占据主导地位。虽然许多公司都采用了EVA,例如海尔集团、宝钢集团、青岛啤酒等,但总体上成效不大。尤其当思腾斯特中国公司在《财经》杂志上公布的“中国上市公司财富创造与毁灭排行榜”中出现了银广夏A、蓝田股份这样的问题公司后,使得人们对经济增加值理论产生了怀疑。

2 EVA业绩评价体系的优点

2.1 有利于衡量企业经营业绩,引导科学决策

在计算经济增加值时,尽管传统的财务报表是其计算的主要信息来源,但是EVA对营业利润和投入资本进行了调整,因而纠正了会计惯例造成的缺陷。经济增加值能够更全面和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

2.2 有利于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EVA模式取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它将EVA改善与员工业绩挂钩。企业管理者要想提高业绩,就必须从企业所有者的角度出发优化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形成扁平化的管理体系,合理进行资源配置,有效利用各种资源提高经营效率使企业价值增值。

2.3 有利于抑制短期行为,鼓励创新提升企业价值

有些经营者为了在短期内提高自身业绩,操作会计利润。例如商誉价值并不必然随着时间推移而贬值,不宜分期摊销;研究开发、员工培训以及广告费等这些投资大部分都被计入期间费用,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而经过EVA的调整事项后就能有效避免。

只要投资回报率高于资金机会成本,就能给自己和股东带来EVA。想要不断增加薪酬奖励,就必须不断增加EVA。增创EVA的途径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技术进步,“创新者生产”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第一定律。

2.4 有利于更好的跟踪企业的市场价值

如果进一步把EVA评价方程分成两大组成部分,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公式:

第一部分就是假定当期的EVA可永续重复的EVA现值。这可以通过当期EVA除以资本成本来计算,代表年度之间实际经营业绩的变化。正变化越大代表企业当前实际经营业绩越好。第二部分是在此点以后的EVA预期增加的现值,值越大代表未来发展空间会越大。

3 EVA业绩评价体系的缺陷

3.1 EVA公式会计调整事项复杂

在计算EVA指标时,调整项目有160多个,大大增加了计算的复杂性和难度。

3.2 权益资本成本难以准确计算

权益资本成本不是实际发生数,而是一个期望数,因此难以准确计算。通常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计算确定,即R=Rf+β(Rm-Rf)。其中β系数是指股票的风险系数,由于我国证券市场不成熟,证券的收益率、市场平均收益率都很难确定,β系数也无法准确地计算,从而无法准确地计量权益成本。

3.3 EVA受企业规模差异的影响

规模大的公司即使盈利能力比规模小的公司差,资本回报率低,但由于资本总额大,其EVA可能比规模小的公司要大,这显然不能用来比较它们的盈利能力。

3.4 EVA指标不能层层分解

EVA不能像杜邦分析系统的净资产收益率那样进行层层分解,而对EVA进行分解之后,还是要落实到传统的现金、应计项目中等,其独特的权益资本成本项目和复杂的会计调整项目很难作为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运转效率的依据。

4 结合典型案例分析EVA利弊

4.1 美的收购小天鹅案例分析

这次收购参与竞标的有美的电器、四川长虹和意黛喜,在激烈的竞争下,美的电器最终胜出,并且高出四川长虹16.54亿元近3000万元的溢价,美的对此的解释是“物有所值”,是否真的物有所值呢?下面我们利用EVA评价指标来进行深入分析。

美的电器之所以敢大胆并购小天鹅,主要原因是想拥有洗衣机技术优势,构造白色家电布局,与海尔抗衡。

从以上的表格数据可以看出:首先,小天鹅的税后净营业利润从2004年-2012年一直为正,并且逐年递增到5倍多,账面盈利能力相当不错,按照传统的会计利润衡量公司业绩的方法,美的收购小天鹅是可行的。但是扣除资本成本后的EVA指标却不尽人意,尤其是2007年将近亏损了2个亿,而账面显示盈利1个亿,事实也证明从2003年后,企业经营陷入困境,一度面临退市危险。这充分说明EVA指标能够准确而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衡量经理人的经营水平。

其次,2006年WACC达到历史最低水平,在创造的215173489元税后净营业利润中有1个亿是由于资本成本降低2倍多节省出来的,最重要的内因是小天鹅诸多的剥离出售行为,出售了3笔资产而降低了资本成本,由此可见,资本不但有成本,并且对利润影响重大,这就大大弥补了传统财务指标的不足。

但是EVA是一个结果指标,只能反映行为的结果,而无法反映行为过程的有效性。要想持续地实现企业财富的最大化,必须让EVA引入时间因素,这也是EVA的缺陷之一,而市场增加值MVA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来对小天鹅进行资产评估,计算如下:

小天鹅企业价值=本年投资资本+各年EVA的折现值

因此,按照24.01%股权,美的购买的小天鹅的企业价值约为68.08×24.01%=16.35亿元,比16.8亿的购买价少了4500万,所以笔者认为这次收购截止到2012年为溢价收购,并不是物有所值。当然,2008-2012这五年内小天鹅为美的电器创造的价值,投资回报还是很可观的。MVA反映了市场对公司未来的管理状况的预期,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EVA方法的短期行为局限性,激励经营者持续为股东创造财富。

4.2 中国石化案例分析

图1 中国石化EVA折线图由上面图1可知,从2001年到2007年,中国石化的EVA值一直在稳步增长,2008年,中国石化的EVA值较去年大幅下降,股价从29.31元跌到14.7元,跌幅达50%。同时图表中EVA也相应降到历史最低,这说明长时间内股价的波动与EVA是有一定相关性的,能够反映总体的盈利趋势。

但笔者认为,这种相关性是不准确的。EVA主要侧重于当期经营业绩的变化,考虑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只要机会成本变大,企业就会将权益资本出售;反之则会持有投资。此时股价大跌,会严重影响中国石化的权益资本的经济价值,换句话说就是市场价值相对于经济价值变少了,那么机会成本也就变少了,因此EVA会比当前值要高。

本文主张在EVA公式中用市场价值替代经济价值,这样更能真实的反映企业业绩,这也就是目前争论较多的REVA修正指标。REVA指标认为,公司用于创造利润的资本价值总额既不是公司资产的帐面价值,也不是公司资产的经济价值,而是其市场价值。

5 EVA在我国企业业绩评价应用中的建议

5.1 改善EVA调整事项,提高EVA计算的有效性

EVA的调整事项过于复杂,有160多项,而许多中小企业最多涉及20几项,所以应当尽量做到简单明了,准确易行就好,并且是否调整应该根据其对EVA计算的重要性来进行判断。

5.2 加强证券市场监管,创造良好资本市场环境

资本市场的不成熟制约了资本成本计量的准确性。我国的股票市场不成熟,要使EVA真正发挥威力,还必须要有独立、客观的第三方进来形成一种压力,迫使上市公司提供真实的财务报表。否则,β系数无法准确地计算。因此本文建议,暂时不妨用行业的平均收益率来代替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计算出来的资本成本。

5.3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EVA宣传教育

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完全分离,企业组织结构必须实行真正的分权化决策,并且建立EVA激励机制,完全将企业员工的工作动机与利益基础统一起来。再次,建立以EVA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形成扁平化的管理体制。另外,要重视企业的文化建设,只有公司内部的员工都理解了EVA,EVA才具有凝聚力。

5.4 EVA与非财务指标结合,进行综合评价

企业可以以EVA指标为基础,结合传统财务指标,适当选择一些关键性的非财务指标,如市场评价、客户评价、技术创新评价、职员评价等等。也可以结合BSC指标和MVA指标一起运用。

6 结论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只要利大于弊,那么它就是可行的。EVA具有两大优势:第一,考虑资本成本;第二,科学的激励体系。随着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证券监管制度越来越完善,这两大优势将会促使经营者持续不断地为股东创造价值。通过本文深入的案例分析,使我们更加了解了EVA业绩评价体系的优势和不足,这对于EVA业绩评价体系广泛应用于中国企业将具有建设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志娟.EVA一种新的业绩衡量指标[J].经济师,2000,(8).

[2]王永平.经济附加值(EVA)的原理、计算方法[J].技术经济与管理,2002,(4).

[3]潘立宁,汪林生.关于EVA管理评价体系的探讨[J].商业研究,2002,(6).

[4]王化成,程小可,佟岩.经济增加值的价值相关性[J].会计研究,2004,(5).

[5]许辞寒.EVA业绩评价指标的缺陷及改进[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3,(1).

[6]刘淑莲.企业价值评估与价值创造战略研究[J].会计研究,2004,(9).

[7]邓小军.基于EVA创新的企业绩效通用价值计量模式[J].财会月刊,2011,(7).

[8]赵敏.EVA管理评价体系的优势与不足[J].经济与管理,2005,(19).

[9]刘佳.经济增加值在现代公司治理中的作用[J].北方经贸,2006,(8).

[10]刘智宏.EVA评价指标及其改进与创新[J].商业会计,2012,(5).

[11]冯宁.浅析经济增加值的利与弊[J].金融经济,2012.

[12]谷祺,于东智.EVA财务管理系统的理论分析[J].会计研究,2000.

[13]杨兰昆,李湛.基于EVA的管理绩效评价方法:应用与局限[J].理论与方向研究,2000,(4).

[14]孙铮,吴茜.经济增加值:声誉下的思索[J].会计研究,2003,(3).

[15]王睿.基于EVA业绩分析优劣势比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7).

第5篇:盈利能力概念及意义范文

【关键词】资本成本;财务决策;经济增加值

随着现代管理成本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创新,现代成本管理的实践不断向前发展。资本成本作为评估企业资本经营业绩和价值创造状况的指标已受到全世界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推行资本成本在我国现代成本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必将提高我国企业投资决策、融资决策的水平和经营管理的水平,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步伐,为全世界人类的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然而由于我国的企业对资本成本的研究时间比较短,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不十分成熟,所以许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资本成本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以至于未能作出正确的财务决策。

一、资本成本的概念

资本成本是企业进行投资决策和筹资决策的一个重要基础和依据,必须对资本成本进行重新认识,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资本成本概念,为企业的投资和筹资决策提供更加合理的标准。

资本成本的概念应理解为:资本成本是投资于某一项目或企业的机会成本,是投资者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并且其可以用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来度量。

二、资本成本的分类

(一)个别资本成本

个别资本成本是指各种单个资本来源的成本,包括债务资本成本和股权资本成本。

1.债务资本成本

债务资本成本是指企业通过债务形式融资所必须支付的报酬。债务资本成本可以分为长期借款资本成本和长期债券资本成本两类。长期借款资本成本是指企业通过长期借款方式融资所必须支付的代价,它主要取决于长期借款的利率和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长期债券资本成本是指企业以发行长期债券方式融资所必须支付的代价,它主要由债券的票面利率和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决定。企业债务的利率是由市场经济状况和企业自身的状况决定的。总的债务资本成本等于长期借款资本成本和长期债券资本成本的加权平均。

2.股权资本成本

股权资本成本是指股东对投入企业的资本所期望得到的报酬。股权资本融资发行费用一般比债务资本融资要高,股利也没有抵税作用,而且还会造成企业控制权的稀释,导致股票价格的下跌。另外,投资人对股权资本的回报要求通常要高于债务资本,因而企业应谨慎选择融资方式,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

股权资本成本又分为两类:留存收益资本成本和普通股资本成本。留存收益资本成本事实上是一种机会成本,普通股资本成本是指企业通过发行股票融资所须支付的代价,这里的普通股是指企业新发行的普通股。普通股资本成本与留存收益资本成本的区别在于前者有筹资费用而后者没有。总的股权资本成本是留存收益资本成本和新发行股票资本成本的加权平均。

(二)综合资本成本

20世纪60年代初,一些学者开始认识到企业资本成本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企业负债比例的影响,因此不能孤立地以每一种资本的成本来看待企业资本成本问题,而应该是负债资本成本与股权资本成本的加权平均。所以,企业资本成本开始被理解成是一个“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概念,并在当时的学术界广为流行。而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两种较为流行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计量模型,即索罗门的“现代公式”以及莫迪格利安尼(Modgliani)和米勒(Miller)的“平均资本成本方法”。1963年索罗门在出版的《财务管理理论》中认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就是“促使企业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资本化价值与企业当前价值相等的折现率”,并用公式表示出来:

其中,WACC为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Kd为企业债务资本成本;Ks为企业股权资本成本;D为企业负债的价值;S为企业所有者权益的价值;V=S+D表示企业的总价值。

1966年Modgliani和Miller在《1954—1957年公用电力行业资本成本的某些估计》一文里提出了另一种计量“平均资本成本”的方法,从他们所提出的概念看,资本成本虽然还是一个平均的概念,但不再是加权平均的含义,而是表现为股权资本成本与负债比率的关系式,其公式是:

其中,C为企业平均资本成本;K为企业股权资本成本;T为企业所得税税率;dD?筑dA为企业资产负债率。

从MM的平均资本成本公式中不难发现,公式放弃了“加权平均”的思想,认为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与负债资本成本本身无关,这从理论上难以令人信服,而且它也只能求得过去的资本成本。由于MM平均资本成本模型有上述缺陷,建议采用索罗门的“现代公式”计算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即先求出个别资本成本;再以各种资本占总资本的比重为权数,运用统计上的加权平均方法算出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三、资本成本在财务决策中的应用

(一)确定公司市场价值

表示公司价值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账面价值;另一种是市场价值。账面价值反映的是以往投资经营活动的结果,而市场价值反映的是人们对公司未来前景的预期。相比较而言,市场价值对当前决策更有意义,而资本成本正是估算公司市场价值的重要变量。公司股权资本的市场价值一般可根据下式计算:

其中,EBIT为企业的息税前收益;I为企业每年支付的债务利息;Ks为企业股权资本成本;T为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S为企业股权资本的市场价值。

股权资本市场价值加上债务资本市场价值就是公司的总市场价值。

(二)资本成本在企业融资决策中的应用

资本成本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进行融资决策。对各种不同的债务和权益融资方式进行分析、比较、取舍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比较各自的资本成本,尽量采取资本成本小的融资方式,使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企业无论何种方式筹资,在筹资的资本成本决策中一般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原则的要求。

1.对于任何方式融资组合,无论是侧重于债务融资还是股权融资,其混合成本都必须保证小于资本收益率,否则公司现有股东的利益就会有所损害。

2.资本成本是资本市场对企业的外部评价指标之一,其估算是由资本市场来完成的,资本成本取决于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风险,资本成本的估算是建立在市场价值而不是企业账面价值基础上,资本成本的估算方法和数值有较大的弹性和主观性,因此不必看中资本成本精确的数量值,在实际的应用中只需对资本成本有一区间性的把握。

3.要对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的成本进行比较。

4.尽可能降低融资成本,以提高股东的市场价值。

(三)资本成本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资本成本是评价各种投资项目是否可行的一个重要尺度。在投资决策分析中,资本成本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变量。在净现值法和盈利能力指数法中,资本成本是计算项目净现值的贴现率。

在投资决策分析中,资本成本是评价投资项目、比较投资方案和进行投资决策的标准。在净现值法和盈利能力指数法中,资本成本是计算项目净现值的贴现率;在内含报酬率法中,资本成本是进行比较取舍的标准。

1.在净现值法中的应用,净现值的公式如下

其中,NPV表示项目的净现值;CFt表示第t期的项目现金净流量;n表示项目的期数;r表示项目的资本成本,也就是贴现率。

净现值反映了投资方案的净收益,当一个项目的净现值为正时就采纳,为负时就拒绝。

2.在盈利能力指数法中的应用,盈利能力指数法的公式如下

其中,PI表示项目的盈利能力指数;CIFt表示第t期的现金流入量;COFt表示第t期的现金流出量;n表示项目的期数;r表示项目的资本成本,也就是贴现率。

获利指数法能够真实地反映投资项目的盈亏程度,当获利指数大于或者等于1时就采纳,小于1时就拒绝。

3.在内含报酬率法中的应用,内含报酬率法的公式如下

若存在使得:

令IRR=r,IRR表示项目的内含报酬率;其中,NPV表示项目的净现值;CFt表示第t期的项目现金净流量;n表示项目的期数;r表示项目的资本成本,也就是贴现率。

内含报酬率反映了投资项目的真实报酬,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这个指标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价。对项目进行评估时,就是将其内含报酬率与项目的资本成本进行比较,如果计算出的内含报酬率大于或者等于企业的资本成本或者必要报酬率就采纳;反之,则拒绝。因此,可以说资本成本估算的正确与否是决定一个投资项目评估成败的关键。

(四)评价企业经营业绩

企业的整个经营业绩可以用企业全部投资的利润率来衡量,并可将其与企业全部资本的成本率相比较,如果利润率高于资本成本率,可以认为企业经营有利;反之,则认为企业经营不利,业绩不佳,需要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全部资本的利润率和降低资本成本。

(五)进行股利分配决策

资本成本是影响股利政策的重要因素。在股利决策中引入资本成本,主要是因为股利对投资者的价值必须与留存收益作为一种股权融资方式所丧失的机会成本进行权衡。在具体的股利政策选择中,与发行新股相比,保留盈余不需要花费筹资费用,是一种比较经济的筹资渠道。所以,从资本成本角度考虑,如果公司有扩大资金的需要,就应当采取低的股利政策。但是,如果企业将留存收益用于再投资所获得的收益低于股东自己进行另一项风险相似的投资的收益率(股东要求的最低报酬率或者股权资本成本),企业就不应该保留留存收益,而应将其分派给股东,采用高的股利支付政策。

股利政策包括向股东支付的现金股利占盈余的百分比、绝对股利分配趋势的稳定性、股票股利与股票分割以及股票回购。股利支付率决定了留存在公司的盈余金额,它必须根据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进行评价。在股利决策中引入资本成本,主要是由于股利对投资者的价值必须与留存收益作为一种权益融资方式所丧失的机会成本进行权衡。在具体的股利政策选择中,与发行新股相比,保留盈余不需要花费筹资费用,是一种比较经济的筹资渠道。所以,从资本成本角度考虑,如果公司有扩大资金的需要,也应当采取低的股利政策。

四、经济增加值

近几年,国外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财务概念,即经济增加值(EVA)。计算公式为:EVA=销售额-经营成本-资本成本。

此指标考虑的资本成本是按经济学家所说的机会成本,它的计算范围包括股权和债务。机会成本是指投资者由于持有现有公司的证券而放弃的在其它风险相当的证券上的投资所预期带来的回报。计算企业利润时,必须考虑企业的资本成本,包括权益的资本成本。按照此方法许多有账面利润的企业实际上是亏本经营的。企业必须重视资本成本,必须把权益的资本成本同债务资本成本一同考虑,以判断企业盈利是否足以弥补资本成本。

此指标是一个充分体现保值增值目标的财务考核指标,它克服了传统指标中没有全面考虑资本成本因素的缺陷,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公司在一定时期内为股东创造的价值。彼德·德鲁克在1995年《哈弗商业评论》上的文章指出,“EVA的基础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熟知的、我们称之为利润的东西,也就是说企业为股东剩下的金钱,通常根本不是利润。只要一家公司的利润低于资本成本,公司就是处于亏损状态,尽管公司要缴纳所得税,好像公司真的盈利一样”,这句话道出了资本成本隐含的成本属性。

EVA考虑了带来企业利润的所有资本成本,其基本理念是资本获得的收益至少要能补偿投资者承担的风险。也就是说,股东必须赚取至少等于资本市场上类似风险投资回报的收益率。其实,EVA所考虑的资本成本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机会成本,这种资金的成本的计算范围包括股权和债务。正如债权人需要得到利息回报一样,股东也要求对他们的投入资本得到一个最低可以接受的回报。如果股东预期得到一个最低的回报,比如说他们的资本的10%,那么只有当企业利润率高于10%时,股东才开始赚钱。因此,EVA的基本原理就是:经济附加值等于公司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全部资本成本后的净值,这里的资本成本包括债务资本的成本,也包括权益资本的成本。

其计算公式为:

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

=税后净营业利润-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资本总额

由此可见,EVA改变了会计报表没有全面考虑资本成本的缺陷,它可以帮助管理者明确了解公司的运营情况,从而向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对资本的有效利用负责,对资本的期望收益负责,从而从微观上改善和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促使管理者提高盈利水平,提高资本使用效率。

结论

本文针对资本成本在现实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着重对资本成本在企业财务决策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分析可以看到,在资本成本理念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资本成本的应用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通过分析论证充分说明运用资本成本不仅在理论上是可行的,而且在财务管理的实践中对财务会计体系的发展也是有益的。

本文全面介绍了资本成本在企业进行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分配股利时的应用,明确说明了其应用方法,并提出运用经济增加值来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的观点,以期在日后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我国的公司财务实务中,资本成本的运用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最突出的一个表现就是对各类资本成本不加区分,而笼统地以银行贷款利率作为资本成本用于各项财务决策。同时还存在中小企业的资本成本较高和资本成本的应用范围比较狭隘等问题。

目前,资本成本的研究基本上集中在企业层面,以营利组织为研究对象,而较少考虑非营利组织,这不免使资本成本的应用受到限制。虽然非营利组织的资源主要来自于捐赠和无偿的政府调拨,出资者不要求回报,但是,非营利组织却在应用着社会的资源,在非营利组织中也存在着管理效率的问题,如果能将资本成本用于考量非营利组织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水平来。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就应当考虑资本成本对决策和经营的影响。

在论文的研究中,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同时,着力培养全民的资本成本意识,特别是要强化对企业领导者全面的资本成本考核,考察其经营中的资本成本与同行业的比较、不同时期的比较。同时特别应当发展壮大我国的债券市场。目前我国企业显示出的对权益性资本的偏好是不正常的,不符合财务理论,更不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应该扩大企业债务性融资,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

【参考文献】

[1]哈泽尔·约翰逊.资本成本管理与决策[M].姚广,闫鸿雁,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6).

[2]石新武.论现代成本管理模式[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l0).

[3]杨礼洪,黄国良.国外资本成本研究述评[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2).

[4]张敦力.论资本成本的计量及运用[J].会计研究,2006(6).

[5]孔令武.关于资本成本决策的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3).

[6]朱武祥.资本成本理念及其在企业财务决策中的应用[J].投资研究,2000(1).

第6篇:盈利能力概念及意义范文

[关键词]物流;供给侧;改革

[DOI]10.13939/ki.zgsc.2016.41.010

我国物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物流业增速放缓、持续回落,社会物流成本高,盈利下降等导致物流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行业管理与市场调节难度。[1]供给侧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宏观调控的政策之一,主要目的是通过削减过剩的产品库存与产能,提高供给效率,保证有效供给,满足群众期望与需求,进而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 供给侧改革概述

供给侧改革指的是以提高供给质量为出发点,以创新引领和深化改革双轮驱动为思想指导,对要素配置欠缺合理性的结构进行相应调整的经济宏观调控政策。[2]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增强供给结构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提高其时效性与灵活性,扩大有效供给,促进社会要素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供给侧改革主要任务是“三去一补一降”,具体为去杠杆、去库存、去产能、补短板、降成本(如下图所示),从供需角度进行结构性调整,对供给过程进行创新性调整,提高供给侧中科技因素含量,进而提高供给效率。[3]从物流业界角度看,物流供给侧改革其实就是供需链的改善,即从技术装备、业务模式等方面进行相应调整与改革,进而促进企业以及我国物流行业、社会经济的发展。

供给侧改革主要任务

2 我国物流业现状

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带动下获得了较好的发展,长期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15年以前保持着较好的增长趋势,2001―2010年年均增长23.0%,之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出现持续回落现象,2011―2015年年均增长仅为8.50%,2015年回落至5.80%。[4]以陕西省为例,2015年社会物流总费用增长5.00%,但是同比增长回落9.10个百分点,而在总费用构成中占比最高的为物流费用,达69.90%(见下表)。物流业整体发展形势为社会物流需求增速有所放缓,面临需求不足的严峻挑战,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产能库存资源过剩,无法提供高端服务,不能有效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受体制机制和增量资源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很难创造新的需求。[5]具体有以下几点:①基础设施结构性矛盾:目前我国物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初具规模,截至2015年,高速铁路与高速公路里程分别突破1.9万千米与12万千米,均位列世界第一,物流园区达1210家。但是各技术设施之间衔接存在不足,例如水路基础设施和铁路基础设施之间连接不畅,物流基础设施分布不均等。②企业主体结构性矛盾:虽然我国物流企业数量较多,但是规模普遍偏小,2015年我国物流业总收入中50强仅占了11.50%,2016年3625家A级物流企业中业务收入在16亿元以上的仅占6.0%,物流业市场集中度比较低。③仓储能力性结构矛盾:目前我国通用的仓储设施面积为8.60亿平方米,人均0.66平方米,而标准仓储设施面积只有2000万平方米,仅占2.0%,而随着以电子商务为主的消费市场需求增加,仓储能力和供给需求的矛盾也日益突出。④运输能力结构性矛盾:我国2015年全国货运量达417亿吨,铁路与公路货运量、快递业务量以及港口货物吞吐量均排在世界首位,但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商品需求与运输能力矛盾越来越明显,配套运输能力存在过剩现象,自2013年开始铁路货运逐年递减,2015年同比下降11.90个百分点。⑤供应链结构性矛盾:近几年物流业外包服务产业发展迅速,2014年企业物流成本有65.3%为对外支付物流成本,但是物流企业外包产业主要为产前采购和产后销售环节的物流,企业内部生产方块的物流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剥离,导致物流资源过于分散的局面,进而影响整个物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⑥产品服务结构性矛盾:随着消费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我国生活性物流的潜力得到开发,并获得良好发展,2011―2015年冷链物流、快递物流、电商物流等居民生活性物流呈快速、持续增长的趋势发展。但是相较于生产性物流,生活性物流侧重多批次、小批量、灵活性和个性化,产品缺乏创新且更新速度慢,未能有效满足新增的市场需求,影响了企业的利润。[6]

3 我国物流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原因

导致我国物流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物流企业附加值不高,整体服务能力较低:我国物流企业大多数为中小型规模,绝大部分只能提供物流运输、物流存储等基础物流服务,整体服务能力较低。综合物流业中高端航运服务所占的比重较小,同国际先进物流服务水平相比差距仍比较大。而从经济发展趋势角度分析,受人口红利消失因素的影响,制造业的生产及经营成本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增加,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反而减弱,故提高物流业发展以促进商品流通十分必要。②政策约束:一方面,税收政策不合理,例如新近推行的《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财税〔2016〕36号)以及有关附件,不仅没有真正解决这一问题,还增加了物流业落实风险;另一方面,通行政策约束较大,例如在干线运输中,车辆过桥费用高,超过物流运输总成本的20.0%,且二线及以上城市实行限制货车进城的交通管辖制度,送货车辆必须持有通行证方可进城,而后者办理程序烦琐、难度大且不透明,增加了违规送货现象,还加重城市交通堵塞与大气污染的程度。③运输模式单一且欠缺规模,物流费用总额高:2015年,我国物流总费用GDP占社会经济GDP的15.0%,高出全球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物流费用总额高主要体现在综合运输费用以及仓储保管费用两个方面,我国单位商品与商品总量运输时间与在仓时间同发达国家相比均比较长,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衔接不畅,没有形成系统、关联的规模化运输,导致物流末端成本增加。④信息化水平较低:目前我国物流业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相关调查显示,当前我国物流企业中已实现信息化或者部分信息化的只有39.0%,全面信息化仅为10.0%,物流业整体信息化水平仍比较低,影响了物流企业上、下游的信息交流。⑤物流业人才匮乏:物流业的发展使物流从业人员市场需求量增加,但是物流企业转型突破过程面临着人才匮乏的问题,表现在企业员工整体素质水平不高,软件系统开发、信息化研究、高级物流人才等技术性高素质人才缺乏,导致企业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较低,对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极为不利。

4 物流供给侧改革的思路

4.1 抓住机遇,推动物流供给侧改革发展

4.1.1 抓住政策鼓励机遇,创新发展

创新是当前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指导理念之一,因此物流供给侧改革应抓住供给侧改革政策鼓励以及当前物流产业因服务落后而面临淘汰挑战的机遇,树立创新理念,发挥创新精神,积极开发各种具有潜能、提供新型服务的创新领域,开拓市场。例如农场品物流、制造业精益物流、应急物流、特种物流、危化品物流、冷链物流、电商物流、医药物流、快递服务物流、物流园区等多种优质服务以及具备潜力的领域,创新发展,以优质、创新的服务提升市场竞争力,推动我国物流业服务水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企业应树立“百年老店”“精致服务”的观念,抓住机遇,改变物流业传统的低水平规模扩张模式,从内部提升管理水平,保障服务的专业性与高品质,提高管理效率,在此基础上积极创新以满足供给端结构性改革带来新的需求。

4.1.2 抓住机遇,积极建设智慧物流

抓住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与电子商务行业等快速发展的机遇,整合各项资源,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扩宽筹资渠道,增强企业技术即资金实力,加快建设智能化物流信息系统。改变当前我国物流业小、散、乱,信息化建设较为落后,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升的局面,物流企业准确定位,以建设高端物流企业为目标,转变“卖产品”经营理念为“买品牌”“卖标准”理念。

4.2 积极建设高端物流服务,提升物流总体服务质量

4.2.1 转变服务理念,树立客户至上与积极创新的服务理念

第一,企业管理层人员需积极参与行业相关高峰论坛,争取到标杆企业进行考察,了解现代高端物流运作模式,并聘请专业顾问进行相关指导,打破传统物流运作模式及经营观念的束缚,正确理解客户关系管理、服务营销、知识管理、精益管理、个性化服务等先进管理理念及技术。企业需真正意识到创新服务是物流企业在供给侧改革形势下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第二,拓宽人才招聘渠道,除了常规的校园招聘、猎头公司、人才市场等传统渠道之外,可利用微招聘、网络招聘等方式吸纳人才,还可以同高校建立定向培养、教学实习、扶持创业、就业实习、推荐就业等长期合作,从而为企业培养专业的技术型与管理型人才,有实力的企业可以创办企业大学,根据企业需要培养营销、信息化建设、运输、仓储、供应链以及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通过人才培养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服务质量。第三,企业需以领导垂范,制定合理、明确、规范、具有一定激励性的制度,激发员工积极性,提升全员整体服务意识与综合素质。

4.2.2 提升物流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物流企业需结合行业特点、市场规律等综合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提升物流运作效率,例如优化核心企业的纵向供应链、跨区域企业网络化合作、多式联运等途径优化物流产业链资源的整合,增加有效供给。此外除了积极调整改进供应链重要产业,还应积极发展外包物流、第三方物流、“互联网+”等其他先进现代物流模式,并立足于全国物流发展现状,合理规划物流发展网络,统筹公路、水路、铁路以及航空等各运输模式,构建联动联运模式,充分利用高新科技建立便捷、高效、高质的物流网络,提高物流运作效率,以促进物流成本的降低。

4.3 提高“互联网+”高效信息化物流平台的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

4.3.1 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化平台,推动物流资源的整合

物流企业积极寻求政府支持,加强同政府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开发建立大数据平台,并由政府掌握,企业积极参与和配合,构建“互联网+”高效信息化物流云数据,建立全网采购、监督与调控的物流服务模式,进而推动物流企业的发展。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建设大数据运行分析系统,客户可利用客户端在线联网,展开互动融合等交流,实现物流运输的无缝对接,使物流运作流程更加规范化、科学化、透明化和高效化,为物流企业资源优化配置、信息共享、物流装备、金融支付以及技术创新提供新型的驱动引擎,获取全面、准确、有效的供需关系数据,提高物流仓储及运输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以及运作效率,减少资源调配错误或不合理导致无效运行现象,进而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4.3.2 创新物流装备产业技术,为物流供给侧改革提供基础支持

产业联动机制是一种新型合作模式,其合作主体是各企业,合作导向为市场需求与变化规律,并结合生产与研究理论,探索企业发展新的定位、功能、标准以及规模,建立企业之间、企业同科研机构之间的相互协作,促进资源的整合优化,保障合作各方在市场中的优势。产业联动遵循平等自愿、联合开发、面向市场、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建立产学研各方密切合作的创新团队,将产业技术、装备、优势资源等有效集中并进行优化整合,建立政策、产业经济以及物流装备咨询平台,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同时积极创新产业形态、商业模式以及技术路径,促进智慧物流的发展并充分发挥智慧物流的优势。

5 物流供给侧改革的意义

物流业属于第三产业,不仅提供生产,也提供生活,在其他产业物流服务中属于供给方,因此实施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物流的两端分别是供给和需求,是保持市场经济要素供需基本平衡的关键环节,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需求短缺,主要集中于计划经济时代,表现为企业侧重“小而全”或者“大而全”,很少采取物流外包,导致物流业吃不饱;二是有效供给以及市场有效需求均不足的情况,主要集中在生产力水平与经济发展较低、金融危机爆发时期;三是物流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情况,即我国物流业现状,物流个性化服务需求以及物流外包占比均不断增长,物流业朝智能化、标准化和专业化方向推进,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物流业自身并不能有效满足当前市场需求,物流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影响了各类产业的转型与发展。因此物流供给侧改革对促进我国生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从经济宏观角度看,物流供给侧改革推动物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保障市场供需平衡。要促进商品的流通,保证市场供需平衡,关键是要减少商品流通的环节,而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物流业的支持,因此确保物流业的健康有序运行具有必要性。另一方面,从经济微观角度看,当前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持续升高,但产品附加值较低,极大地影响了供给侧健康发展,部分企业某方面成本甚至高出发达国家与地区,例如我国高速公路过桥费、通行费等。而且我国制造业普遍存在附加值不高的缺陷,受到人口红利消失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明显增加,物流成本在总收入中的占比提高,在市场需求变化的形势下,就会出现产能过剩、销售能力下降,但是成本仍旧不断提高的局面,进一步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因此企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产品附加值,而我国当前物流业存在整体服务能力较低的现象,影响了企业产品的附加值,所以当前的重要任务是积极探索提高物流企业整体服务能力的途径,在这一过程中供给侧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综合以上两点,物流供给侧改革对促进国民经济全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 结 论

总之,在供给侧改革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下,推动物流供给侧改革对促进国民经济全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物流企业应抓住机遇,转变生产经营理念,积极创新,提高运作效率与服务质量,降低成本,结合联动机制建立高端物流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高效信息化物流平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物流供应链的稳定、有序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详森.供给侧改革:物流发展新动力[J].中国储运网,2016(2):30-33.

[2]孙慧芳.供给侧改革政策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创新策略[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6(3):44-47.

[3]何黎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物流业发展新动能[J].中国流通经济,2016(6):5-9.

[4]韩宏.推进铁路供给侧改革培育物流发展新动能[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6(5):42-44.

第7篇:盈利能力概念及意义范文

从表象上看,电力企业获得的利润直接来源于其提供的产品、服务与市场(顾客)的交换。然而,电力企业的运营除需要市场条件外,还会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技术、自然以及电力企业内部的环境与资源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利润和良好经营条件的获得,需要通过与社会、电力企业员工等各相关方面的种种有形或无形的交换来实现,而交换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就是对交换双方或各方都有价值。

电力企业的经营条件、盈利水平本质上取决于其为顾客、社会、员工等各有关方面所提供的价值,而各有关方面对价值的追求是不同的,有些甚至是相矛盾的,这需要电力企业协调各种不同的价值关系。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质上是创造和维护电力企业价值体系的过程。电力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取决于其价值水平以及价值系统的协调性、均衡性。协调的电力企业价值观念及体系,是电力企业经营者树立正确经营管理理念,制定电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战略的基础,也是建立电力企业正确经营伦理观念的基本保证。

一、关于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若干“价值”问题

如上所述,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质上是价值体系的创造和维持过程。如何认识和理解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有关价值概念及其内涵,是确立电力企业价值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关于价值的概念,本文试图结合社会实践,来理解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遇到的具体价值问题,从概念上明确电力企业价值体系的前提条件。

1、价值=有用性

现实具体社会实践中一般所使用的价值的含义是事物、个人或组织(客体)对其他事物、个人或组织(主体)有用的性质、属性、程度。对于人、组织的有用性可以理解为满足其需要的性质、程度或意义;对于事物的有用性,可理解为对事物的形成、完善、改善等具有促进作用、意义或帮助等的性质和程度。如果客体对主体无用、有害或有副作用,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客体具有零价值或负价值。

2、明确价值的主体与客体,是研究价值问题的前提

认识价值的主体(承受者)与客体(对象)是研究价值问题的前提。即需要明确“谁或什么(客体)对谁或什么(主体)具有价值”。价值概念的主体和客体均可以是人、组织和事物。对同一个价值问题,主、客体不同其含义可能会完全不同。笼统地谈价值往往会失去其实际意义,也可能会导致企业经营管理行为产生偏差。关于“企业价值”,同样对应不同的主体和客体,具有多面性,可以以企业为主体,即某个人、组织或事物对企业的价值;也可以以企业为客体,即企业对其他人或事物的价值。本文所研究的电力企业价值的含义主要是指后者。也就是说,站在经营者的角度,去分析电力企业对顾客、社会和员工的价值,进而探讨如何实现以电力企业为主体的企业自身价值。

3、价值具有相对性、主观性、动态性

价值所对应的主体和客体可以是多样的,这说明价值是相对的。一方面,对于同一事物的有用性,判断者的立场、角度、认知程度等不同,其结果也大不相同;另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主、客体,随着时间、环境、条件等的变化,价值也可能会随之改变。

4、研究价值必须从分析价值主体的需要入手

价值是由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决定的。因此,研究事物的价值,就必须站在价值主体的角度,分析主体需要什么,或什么条件有助于主体的正向发展。只有分析客体已有或可能具有的属性能否有效满足主体需要,或客体应该具备什么属性才能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可能性及程度等,才能充分认识客体对主体的实际价值。

5、电力企业自身价值决定于其对利益相关者提供的价值

如上所述,电力企业价值表现在电力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有用性上。电力企业通过为各有关面方创造、沟通和交换价值,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因此,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质上是创造、维护电力企业价值体系的过程。

二、电力企业的价值体系

1、电力企业价值的内涵

电力企业价值是电力企业向各利益相关者提供的价值, 可以概括为顾客价值、社会价值和员工价值等三大要素形成有机动态的系统。电力企业通过向各利益相关者提供价值,获得经营资源和利润。

(1)顾客价值:电力企业对顾客的价值。顾客通过购买、消费或经销电力企业产品、服务,以及电力企业的品牌形象、促销、公共关系活动等所获得的价值。

(2)社会价值:电力企业为社会(政府机构、公众、媒体、区域社会、环境等)创造的价值。电力企业社会价值的提高,有助于电力企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3)员工价值:电力企业为其员工创造的价值,主要表现在满足员工物质、精神需要的程度上。提供员工价值的目的是获得其对电力企业的忠诚度和工作效益,为顾客、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电力企业价值是上述各项价值综合作用的结果。

2、电力企业价值体系

(1)电力企业价值体系。上述三种价值,既相互促进又互相制约,构成了电力企业的基本价值体系,是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战略价值链。

电力企业的经营策略或战略的目的,是通过提高和调整三方面的价值及其作用关系来提高电力企业的整体价值,进而获得长期的利益和发展。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是电力企业提高其对顾客、社会和员工的价值,并协调各价值以及与电力企业长期盈利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制定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战略时,需要研究电力企业如何为顾客、社会和员工创造价值,进而分析如何获得顾客、社会和员工给电力企业带来的利益,以实现电力企业的战略目标。

(2)电力企业价值体系分析。顾客价值是体现电力企业自身价值的基础,顾客是电力企业存在的前提,顾客价值也就成为形成、提高电力企业价值的前提条件。提高顾客价值是电力企业价值经营的核心目标,电力企业的顾客价值的形成、提高又受到了社会、员工价值的制约或影响。第一,顾客的生活价值追求和实现是自身条件与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作用的结果。电力企业通过社会营销影响顾客的价值追求,提高电力企业和品牌的社会形象,为顾客提供更高的附加值。电力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平衡顾客与社会的利益关系。第二,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质量直接影响顾客价值的形成,通过满足员工的需求,提高其工作质量是提高顾客价值的重要途径。

创造社会价值是电力企业提高社会形象,获得社会资源的基本保证。电力企业通过满足社会(政府、媒体、金融机构、公众及地域社会等)需要,提高电力企业的社会价值,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获得宝贵的社会资源和持续发展的社会条件。提高顾客和与员工的生活质量,繁荣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税收等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是实现电力企业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同时,电力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也有助于提高顾客和员工的价值。

三、电力企业价值经营管理战略思考

由上所述,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质上是创造和维护协调的电力企业价值体系的过程。电力企业能否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取决于这个体系的价值水平和协调性。因此,电力企业应树立价值经营管理的战略观念,确立以电力企业价值体系为核心的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战略―价值经营管理战略。

1、电力企业的价值经营战略体系的基本框架

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是价值。电力企业价值经营管理战略的总目标可以概括为不断提高电力企业价值水平,维持协调的电力企业价值体系,努力实现电力企业价值最大化,获得持续、健康发展的环境与条件。

为实现这一目标,在电力企业整体价值经营管理战略的基础上,需要形成以价值为中心的电力企业价值经营管理机制与体制,建立与完善由各业务战略组成的价值经营战略体系。

价值经营管理战略的基本特点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在理念上,明确电力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绩效是价值交换的结果,绩效的取得在于向有关方面提供的价值及其沟通、交换手段。以单纯的“ 获取”明确为“交换”;以提品、服务、经济回报等为中心转换为以提供价值为中心。一个业务部门的价值的实现,是电力企业内若干部门协作的结果,相关业务部门之间同样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有形或无形的价值交换关系。各部门业务,是对于所属员工、相关部门和群体的价值经营与管理的过程。

二是在战略上,将电力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当作对价值系统的经营与管理,其核心是提高电力企业整体价值水平和维持价值系统的协调。电力企业的一体化、多元化业务拓展,是在分析现有或新的顾客价值基础上,协调扩延电力企业价值体系的过程。

三是在电力企业组织结构和机制上,超越传统的业务部门的界限,围绕价值创造的有效性,建立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

四是在方法上,由于明确了促进“交换”是各项业务工作的中心,从而可以把市场营销的基本方法,运用于电力企业传统的人力资源、公共关系和财务管理等有关业务中。通过对各经营管理对象的价值(需求)分析、价值定位、价值创造、价值沟通和价值交换,实现电力企业及其各业务部门的工作价值。

2、电力企业价值经营管理战略的基本过程与内容

在确立价值经营管理理念的基础上,明确电力企业发展的愿景和整体目标;分析各利益相关者所追求的价值;结合电力企业现有和可能具备的条件分析,明确在满足各方需求上的优势与劣势;由此界定电力企业最可能提供给各利益相关者的目标价值,通过平衡协调各价值与电力企业长期盈利能力之间关系,确定各价值的定位;进而分别通过创造价值、沟通价值和交换价值,实现为各利益相关者提供的价值目标,最终体现电力企业的整体价值。获得相应的利润和长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8篇:盈利能力概念及意义范文

关键词:企业降低成本;途径,探讨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1

一、成本及成本管理的基本概述

1.成本的概念及内涵

成本是指为达到特定目的所失去或放弃的资源。成本的经济实质可概括为: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狭义的成本是指商品制造过程中所发生的,以价值表现的各种耗费,在会计中,狭义成本的内容分成三个项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间接费用。广义的成本延伸了狭义成本的内容,除商品成本还包括管理生产和从事经营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是为获取经营收益付出的代价。

2.成本管理的内容

成本管理的内容针对不同的目的而成本内涵不同,对于管理会计,则是广义成本,是以产品设计、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服务为中心的一个完整性成本的管理。

二、企业降低成本的重要性及经济意义

(一)降低成本的重要性

1.成本是补偿生产耗费的尺度。为了保证企业再生产不断进行,必须对生产耗费进行补偿。企业是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其各项耗费是自身前期的投入,以其获得的收入补偿生产耗费,而成本就是衡量其中所要补偿生产耗费数额大小的尺度。

2.成本是企业生存的保障。成本控制是抵抗内外压力、求得生存的主要保障。在企业内部低成本可以降低企业的产品价格,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

3.降低成本对决策的影响。降低成本对企业的决策具有一定的影响,努力提高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企业的客观要求。

4.成本是控制发展的基础。成本控制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把成本控制在同类企业的先进水平上,才有迅速发展的基础,成本降低了,而售价不变,那么企业的利润就会有大幅的增加,企业的经济基础就会更加稳固,企业就有力量去提高质量、创新产品设计,寻求新的发展。

(二)降低成本的经济意义

1.降低企业成本是增加利润的有效途径之一。利润是收入与成本的差额,成本对增加利润起关键性作用,成本控制措施得当,企业利润就有可能成倍增加。

2.降低企业成本可以节约资源并增加收入。成本的降低意味着物化劳动消耗和活劳动消耗的节约,企业可以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制定成本控制目标管理和提高生产率,就可以用较少的物力和人力资源生产出同样多的产品,从而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的收益。

3.降低企业成本能够提高市场竞争力。成本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一个成本水平居高不下的企业将会因为成本的原因而丧失市场竞争力,出现亏损,甚至倒闭。 三、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1.成本管理意识薄弱。我国各企业均存在成本管理意识薄弱的缺陷。目前,大多数企业的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没有足够的重视,只注重抓生产,忽视成本的控制,或者比较重视账面上的管理工作,而往往忽略了对实际物品的管理。

2.组织机构落后人力资源不合理。至今,在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仍比较传统,未能随企业环境、技术进步、人员素质的提高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而作相应的调整,管理组织重叠、管理队伍庞大、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现象较为普遍。

3.管理方法落后,成本费用过大。企业管理方法跟不上,造成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现象,甚至产生资金漏洞、资金流失。或者企业盲目增加费用,造成资金的浪费。

四、降低成本的途径

(一)传统成本管理的借鉴及改革

1.制定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和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要运行,就必须管理。要使企业经营进入良性循环就要有个好的管理体系,相对应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这样对各个环节有了指导和约束,企业才能够按计划目标井然有序进行。传统成本会计七个职能: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

2.靠深化人事改革和人员配置降低成本。深化企业人事改革和人员配置,合理组织提高效率,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精干高效的组织系统,是降低成本的重要一环。

3.运用现在科技、先进技术进行工艺创新。近年来,原材料价格上升、能源提价对成本的上升影响很大,如何在这些不利因素存在的情况下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是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4.管理系统中计算机的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作为对传统经济的一种提速手段,正深入到企业的运作和管理之中。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是一个由单项、综合到建立整体管理信息系统,由辅助低层管理日常事务到支持高层管理人员决策的纵深方向发展的过程。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运用

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对内部条件和外部的环境进行分析,将谋划的策略付诸实施并进行控制的动态管理。

1.作业成本计算和作业管理。当前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时尚化,并且高新技术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得间接制造费用比重加大,原先单一的成本分配基础不能客观反映成本同产品的关系。

2.适时生产系统。适时生产系统也称为无存货管理。它改变了传统的推进式生产方式,采取拉动式生产,使企业减少、基本完全消除了存货,节约了存货库存方面的资金耗用,而且缩短了生产周期,简化了成本计算方面的费用,使存货管理和质量控制方面有了重大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增强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3.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体制是一种新的质量管理理念,是从产品开发设计开始到产品生产和产品售后服务都以零缺陷为目标的质量管理。

4.目标成本的管理。现代市场经济中,产品市场价格由竞争形成,企业想获取希望的利润只能从内部管理着手,用较低的成本提供比别人质量更佳、功能更好的产品或服务,这就是目标成本。

5.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应用。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从产品的产生直至消亡的整个过程。产品生命周期成本除包括生产者成本,另外增加了消费者成本和社会责任成本,是从战略的角度对产品生命周期内发生的成本进行统一核算,企业的成本管理系统将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一阶段的成本进行归集,制定出合理的产品价格,确保产品生命周期内收回成本,为企业提供合理的利润,并以此成本作为定价的依据,对决策提供依据,增强了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第9篇:盈利能力概念及意义范文

    电力企业营销问题及营销思路探讨.摘要:本文对电力企业在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电力营销市场的趋势 进行详细阐述,最后提出电力营销工作思路和重点工作内容。

    关键词:供电 计量 管理 问题 营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用电量也逐步增大,如何开展好营销工作,关系到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是供电企业降低成本,化解经营压力和营销风险的唯一选择。“十二五”电力营销发展目标和当前面临的主要形势是:从外部经济环境因素、电费回收、优质服务、营销管理体制建设等方面看,当前形势比较严峻,还存在很大风险;从国家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省域经济的稳定发展、国网公司开展智能电网建设、推进“三集五大”建设、不断深化营销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方面看,前景光明,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做好电力营销工作,要牢牢把握“五个必须”,实现“五个发展”。本文从计量和营销两方面对开展营销工作进行了探讨。

    一、电力营销存在的问题

    电力市场由原来的供不应求到现在的积极营销,使得电力计量人员与营销人员必须转变思路,目前,电力营销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营销理念滞后。对电力客户的分析很少,以前只注意到客户是需要电能的,没有弄明白,没有建立必要的销售体系,制约了电力营销工作,同时也造成了电力市场一方面需求高,但是营销工作滞后。

    (2)营销方式简单。电力营销在以前是没有的概念,都是在柜台等着客户购电,没有走出去,信息掌握不对称,对客户的消费需求,市场预判都没有考虑到,同时,计量工作的滞后也导致技术支持系统的落后,对电能销售和市场实时分析得不到数据,对客户的增容或者减少情况掌握不够,计量工作也跟不上。

    (3)电力企业观念落后、服务意识不强。对优质服务的认识仅限于上街宣传、发传单、微笑服务、售电所设施更新等表面现象,没有触及加快办电速度、提高供电稳定性、减少停电损失等深层次服务问题。

    (4)电力企业内部管理体系还没有完成从产品导向到需求导向的转变,最突出的表现是电力营销和客户服务还是少数职能部门的事情。而不是企业各职能机构的共同任务,计划、检修等等各个职能环节以及服务功能的延伸上都还存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

    当前电力市场营销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表明,电力企业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还没有调整好自己的营销策略,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在电力市场营销中应坚决摒弃那些过时的和已不适应市场变化的经营理念和营销方式,要树立崭新的营销理念,及时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二、电力营销市场的趋势

    电力企业产品是单一的,电力生产销售在计划经济时期,主要靠用电管理这一职能来完成,当电力进入买房市场,原有的用电管理制度,深感不适应,市场营销这一理念在电力市场应运而生,纵观国外一些经验介绍来看,现代企业都必须走市场营销导向之路,对供电企业来说同是一样,这是市场经济的特点所决定的,以市场营销为导向,基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消费导向,二是竞争导向。所谓消费导向,是指不断调查研究电力消费者需求的动向,要仔细分析现实的、潜在的电力消费市场,不仅是城市电力消费市场,还要研究正在开拓的农村电力市场。所谓竞争导向,主要是电力企业为了长期求生存谋发展,来研究电力的竞争对手。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有谁能保障今后电力作为能源之一,仍能保证长久不衰?能源中的煤、油、气在科技发达的时代,有可能成为电能的竞争强劲对手。所以,电力工业企业要不断创新,要有危机感,要有长期发展战略思路。1.必须把“市场营销”与“销售”分开来认识

    市场营销与企业各个部门有密切联系,而销售仅仅是产品的推销,市场营销要求电力企业降低线损,进一步控制市场电价。除此之外,也可以给用户在付款期限上有一定的选择权。比如支付预付款可以有较大的折扣,或给资金紧张而关系较为稳定的用户以一定的“透支”额度。

    本文由教育大论文下载中心WwW.JiaoYuDa.CoM整理

    2.城市居民用电市场

    其特点是电气化程度较高,而且增长潜力较大。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清洁、安全的电气能源需求越来越大,主要电价合理,一般家庭用电就会直线上升。尤其是盛夏,人们对空调等较高档的电器追求较为迫切,希望能在免收贴费的基础上,再降低电力价格。

    3.农村电力市场

    农村市场极有发展潜力,但目前大部分县供电企业,普遍存在供电条件差、供电管理体制不健全的因素。所以,实施发展战略的第一步是解决这些“瓶颈”问题。完善现有供电管理体制,设法降低农村低压线损失,也就是企业在研究经营决策时,要把营销工作纳入进去,各个基层科室、站所都要分担营销有关任务,围绕市场营销目标来制订各自的工作计划。

    4.电力供应必须保证优质

    由于电这种商品是发、供、用同时完成的,不存在其他商品那样的包退、包换、包修等售后服务问题。因此,电力供应方必须在售前把好质量关,向电力客户提供优质、合格、安全、有效的电能。当务之急就是搞好农村高、低压电网改造,降低线损,提高电压合格率和供电可靠性,加大安全用电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强供电设施的检修,让客户用上“放心电”。

    三、电力营销工作思路和重点工作

    准确把握用电市场发展趋势,继续努力开拓电力市场,服务重点工程建设;继续加强电费回收,保证经营成果;继续完善营销信息化系统建设与应用,开展稽查监控体系和智能用电小区试点建设;继续大力实施“塑文化、强队伍、铸品质”供电服务提升工程,推广客户经理制;继续强化营销基础工作,降损增效;积极筹划“大营销”体系建设,提高营销管理水平和管控能力。要重点开展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增供扩销;坚持以预防为前提,降低电费回收风险;坚持以效益为中心,提高工作盈利能力;坚持以创新为动力,推进信息系统建设;坚持以应用为目的,深化采集系统建设;坚持以服务为己任,增强客户服务能力;坚持以安全为保障,加强用电安全检查;坚持以监督为手段,提高计量管理水平;坚持以培训为依托,促进员工素质提高;坚持以发展为目标,推进大营销体系建设。

    四、结束语

    供电企业中营销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研究相应的对策,对电力营销工作起到促进发展的意义,同时也为电力营销和市场开拓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