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盈利能力的作用范文

企业盈利能力的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盈利能力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盈利能力的作用

第1篇:企业盈利能力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 学习品质 教育经济投入 教育时间投入 学前儿童 学业能力

分类号 B844

1

引言

家庭教育投入(Family Educational Investment)是指父母为孩子发展提供的一系列教育资源、活动、机会,如学习资源(如图书、益智玩具等)、直接的教育活动(如教孩子识字、参观博物馆等)、扩展性的学习机会(如兴趣班、补习班等)。安妮特·拉鲁(Annette lar-eau)在其著作《不平等的童年》(Unequal Childhood)中指出,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重视孩子的教育,并会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教育机会,而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大多任其发展,因此她认为两类家庭教育投入的差异可能导致了两类儿童在发展上的不平等。实证研究证实,父母的教育投入能持久地促进儿童认知和学业能力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能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学会学习(leanring to learn)。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投入是影响儿童早期学业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研究者在描述现阶段家庭教育投入的现状及问题时,按照教育投入的形式将家庭教育投入划分为经济投入和时间投入,分别代表父母为孩子教育花费的金钱和参与孩子教育活动的时间。研究者认为,经济投入可能间接影响儿童的发展,时间投人则直接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但对于这一观点,却一直没有直接的研究证据予以证实。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家庭教育投入除了对儿童早期发展具有直接作用,还可能通过影响儿童的学习品质对其产生间接作用。下面针对儿童早期学习品质的概念及特点、学习品质的中介作用机制模型进行详细阐述。

1.1学习品质的概念及特点

“学习品质(Approaches to Learning)”是与学习有关的倾向、态度、习惯、风格等,它不指向具体的知识技能,而指向儿童是如何获得并使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品质的具体内容涉及到注意力、坚持性、好奇心、主动性、问题解决的灵活性等方面。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l,NEGP)在1995年最先提出学习品质的概念,并强调学习品质作为入学准备(School Readiness)五大领域之一,对儿童刚入小学的学校适应及未来的学业成功尤为重要。在我国,盖笑松等人在有关入学准备的研究中也涉及到了学习品质,并认为学习品质是入学准备中最重要,但是被研究得最少的一个新兴领域。

学习品质作为一种在早期发展阶段就形成的特质,表现出一定的年龄和性别特点。研究者分析了美国儿童早期发展纵向研究(Early Childhood Longitudinal Study—Kindergarten Class of 1998—99,ECLS—K)项目中22,000名5—6岁儿童的学习品质,发现6岁儿童的学习品质表现显著好于5岁儿童,女孩的学习品质表现显著好于男孩。此外,还有研究者对“开端计划”(Head Start)项目中儿童的学习品质表现进行研究,同样发现年龄越大学习品质表现越好,女孩在学习品质表现上具有显著优势。与此不同,我国研究者吕正欣对529名5—7岁儿童入学准备的研究却发现,学习品质并不存在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的结果也不显著。因此,学习品质的年龄和性别差异的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

1.2学习品质在家庭教育投入与儿童学业能力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作为与学习最为相关的特质,早期阶段表现出来的学习品质将为儿童在当前及未来学习情境中的表现奠定基础。Ouncan等人基于ECIS—K等6个大型纵向研究的数据发现,控制了入学前的语言、数学能力后,入学前的学习品质仍显著预测儿童一年级、三年级的语言和数学成就。类似研究还发现学习品质能够显著预测从幼儿园到小学学业成就的提高率,也就是说,学习品质越好,学业能力的提高就越快。研究者用“累积发展循环”(cumulative development cy—cle)进行解释,认为学习品质为早期学业能力发展奠定基础,从而促进未来学业能力的获得,而学业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又影响学习品质,这种相互影响使得学业能力的个体差异持续增大。

学习品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受到家庭教育投入的影响。Bodovski和Farkas对ECLS—K项目中约8000名白人儿童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家庭教育投入(包括父母参与教育活动的频率、报兴趣班的数量、家中购买的书籍数量等)正向影响儿童的学习品质。Covay和Carbonaro则重点关注了兴趣班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结果同样发现,参加兴趣班作为家庭经济投入的一种形式,与儿童的学习品质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不仅如此,两个研究均发现,学习品质在家庭教育投入影响儿童学业能力的过程中发挥了中介作用。比如学习品质分别解释了家庭教育投入对语言能力测验得分和教师评定语言能力等级的影响的33%和50%的变异;参加兴趣班的儿童在语言和数学能力上表现出优势,学习品质分别能解释参加体育类、音乐类兴趣班的儿童在语言能力和数学能力上的优势。

综述以往研究可以发现,学习品质在影响学业能力的同时,还受到家庭教育投入的促进,并且它在家庭教育投入对儿童学业能力影响的过程中发挥着中介作用。但目前在我国,以学习品质为重点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将围绕儿童早期学习品质这一重点,分别考察父母支持教育的经济投入、参与教育的时间投入对儿童早期学业能力的影响以及学习品质在两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机制。本研究的总体构想模型如图1所

2 方法

2.1研究对象

选取北京市两所教育水平相当的公立幼儿园的中班儿童181名,其中男孩107名,女孩74名,平均年龄为60±7个月。181名儿童的母亲参与了家长问卷的填写。儿童所在班级的两位任课教师均参加了教师问卷的填答,教师与孩子相处时间在三个月以上。

2.2变量及工具

2.2.1家庭教育经济投入

在我国,家庭教育经济投入是指由家庭支出的,其子女在经济尚未独立期间接受各级各类教育的费用。由于选取的两所幼儿园教育质量相当,幼儿园内基本教育支出(如保教费、伙食费等)一致,本研究中的家庭教育经济投入主要指幼儿园外扩展性的教育支出,包括兴趣班种类和学习资源数量。根据Bodovski和Farkas对家庭教育投入变量的合成方法,将兴趣班和学习资源两个变量的z分数相加合成家庭教育经济投入的总分。

兴趣班参照美国ECLS—K项目有关课外活动的测查,结合我国儿童兴趣班种类编制而成。由母亲填写上个学期孩子参加各类兴趣班的实际情况,包括7个项目(涉及语言类、数学类、舞蹈或形体训练类、体育类、美术类、戏剧表演类、音乐类兴趣班),0.1计分,0代表“没参加过”,1代表“参加过”。

学习资源参照HOME(the Home Observation of the Measurement of the Environment)关于学习资源的测查,结合我国儿童常用学习资源的种类和数量编制而成。由母亲根据家里现有的供孩子使用的各类学习资源的实际数量进行选择,包括7个项目(涉及儿童读物,音像资料,橡皮泥等用来手工制作的东西,水彩或蜡笔等用来画画的东西,拼图玩具,学习数字的玩具,真正的乐器或玩具乐器),按照资源数量由少到多5级计分,以学习数字的玩具为例,1代表没有,2代表1个,3代表2个,4代表3个,5代表3个以上。该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5。

2.2.2家庭教育时间投入

家庭教育时间投入是指抚养人直接参与的教育子女活动的频率。参照HOME关于家庭学习活动的测查,结合我国父母参与子女教育的特点编制而成。由母亲根据通常情况下一周内参与孩子教育活动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包括7个项目(涉及给孩子讲故事,教孩子学汉字,教孩子学英语字母和单词,跟孩子一起玩玩具或做游戏,一起谈论自然或科学知识,一起谈论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七个方面),按照活动次数由低到高5级计分,以教孩子诗歌或儿歌为例,1代表没有,2代表每周1~2次,3代表每周3~4次,4代表每周5~6次,5代表每天都进行。该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7。

2.2.3学习品质

参考ECLS—K项目中的学习品质量表(Approaches To Learning scale of Social Rating Scale)编制,该量表包括母亲评定和教师评定两个版本,各包括6个项目,考察了坚持性、好奇心、注意力、独立性、灵活性、创造力六个方面的特质。比如测查好奇心的项目是“渴望学习新的东西”,测查注意力的项目为“做某件事时,能够集中精力,不分心”。由母亲、教师根据儿童的实际表现进行4级评定,1代表“从不”、2代表“偶尔”、3代表“经常”、4代表“总是”。ECLS—K项目追踪调查了约22,000名儿童从刚上学前班至小学五年级的学习品质,母亲和教师评定版本的测查工具在多项研究中使用并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在本研究中,母亲评定版本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65,教师评定版本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5。参考Li-Grirting等的研究,将母亲评定学习品质与教师评定学习品质的平均数合成为儿童的学习品质。

2.2.4语言能力

语音意识(phonologic awarerless)和口语词汇知识(oral vocabulary)是儿童早期语言能力的两个重要指标。本研究分别选用韵母识别和图片命名任务来考察儿童的语音和词汇知识,两个任务均采用一对一个体施测方式进行,语言能力的总分由两个测验得分、Z分数相加而得。

韵母识别任务。选自Li,Shu,McBride—Chang,Liu和Peng编制的韵母识别测验,由主试依次读出目标字和2个备选字,然后让儿童从备选字中选出一个与目标字的韵母相同的字。例如,首先读出目标字“猫(mao)”,再接着读出备选字“包(bao)”和“山(shan)”,让儿童判断哪个字的发音和“猫(mad)”相似。该测验共包含16个题目,答对1个题计1分,总分为16分。该测验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53。

图片命名任务。选自Liu,Hao,Li和Shu建立的标准图片库,视觉呈现图片并要求儿童说出图片中常见物体的名称。该测验共包含50个题目,答对1题计1分,总分为50分。该测验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

2.2.5数学能力

数感和数量比较能力是儿童早期数学能力的两个重要指标。本研究分别选用数圆点和数字数量大小比较任务来考察儿童的数感和数量比较能力,两个任务均选自Wei等建立的多维心理网络平台,采用计算机按键作答的方式进行,数学能力的总分由两个测验得分的z分数相加而得。

数圆点任务。先通过练习让儿童了解测验任务并学会按键规则,然后在正式测验中要求儿童数出电脑屏幕左边的圆点数量是否与右边呈现的数字数量相等,如果相等就按“Q”键,不等则按“P”键,由计算机自动记录儿童反应的正确率。

数字数量大小比较任务。先通过练习让儿童了解测验任务并学会按键规则,然后在正式测验中要求儿童比较电脑屏幕上左右两边数字的数量大小,如果屏幕左边的数字数量大就按“Q”键,如果屏幕右边的数字数量大就按“P”键,由计算机自动记录儿童反应的正确率。

2.3研究程序

由经过严格培训和考核的心理学和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担任主试,对儿童的语言、数学能力进行个体施测。由受测儿童的母亲和所在班级的两位教师自愿填写问卷,如有漏填、数据不清晰情况,研究人员会对母亲或教师进行电话访谈,以严格保证问卷回收质量。运用Epidam软件进行双人数据录入,并进行一致性核对,之后运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并用AMOS 18.0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中介作用模型进一步分析。

3 结果

3.1学习品质的年龄和性别特点

首先,对学习品质整体以及各维度的平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进而,按照平均年龄将被试划分为5岁及以下和5岁以上两组,考察了学习品质整体及各维度在两个年龄组、以及不同性别儿童上的表现及差异,结果见表1。

由表l可以看出,5岁以上年龄组儿童的总体学习品质显著好于5岁及以下年龄组儿童(t=2.51,df=179,p

女生学习品质总体显著好于男生(t=2.35,df=179,p

3.2学习品质在家庭教育投入与早期学业能力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首先,对家庭教育投入、儿童早期学习品质和学业能力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由表2可知,各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家庭教育投入、儿童早期学习品质、学业能力均具有较密切的联系,可进一步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

根据理论假设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以早期语言、数学能力为因变量,家庭教育经济投入、时间投入为自变量,儿童学习品质为中介变量,重点考察学习品质在家庭教育经济投入、时间投入与儿童早期学业能力之间的中介作用。为了排除儿童性别和年龄对学习品质和学业能力的影响,将其作为控制变量也纳入结构方程模型。

对模型进行拟合分析发现,模型各项拟合指数较好(x2/df=8.48/6=1.41,NFI=0.93,GFI=0.99,TLI=0.92,CFI=0.98,RMSEA=0.05)。在加入学习品质后(见图2),家庭教育经济投入与学业能力的直接作用路径由原来的显著(β语言=0.14,p0.05),说明学习品质在家庭教育经济投入对学业能力的影响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全部效应的比例分别为50%(语言能力)和41%(数学能力)。家庭教育时间投入对学业能力的路径系数的显著性降低,说明学习品质在家庭教育时间投入对学业能力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全部效应的比例分别为18%(语言能力)和19%(数学能力)。

4 讨论

4.1儿童早期学习品质的年龄和性别特点

本研究发现学习品质在儿童早期就表现出了群体差异,年龄较大儿童的学习品质表现优于年龄较小儿童,女孩学习品质表现好于男孩。这一结果与ECIS—K、Head start项目的研究结果一致。有研究者认为,学习品质作为一种跨领域普遍性(domain-general)的能力,与个体一般认知、社会情绪的发展有关。年龄越大的孩子其社会情绪能力发展也越成熟,因此学习品质表现也就越好;女孩的认知发展和身体的成熟比男孩更早更快,因此在学习品质上也表现出优势。但是,本研究有关性别差异的结果与我国吕正欣研究的发现不一致,其原因可能与两个研究在某些具体的研究方法上不一致有关,比如,本研究中的学习品质由母亲和教师评定得分合成,而吕正欣研究仅采用了母亲评定,这种采用单一评定者的评定结果可能会产生偏差。

具体到学习品质的各维度上,本研究发现女孩和年龄较大儿童学习品质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注意力、独立性和灵活性维度上。这一结果与许多国外研究结果相一致,女孩完成任务时注意力更集中,更具有坚持性,而男孩更容易分心、扰。而且在早期阶段,女孩相对于男孩、年龄较大的孩子相对较小的孩子来说,身心发育成熟水平更高,因此在完成任务时的独立性和灵活性更高。但是,本研究发现在好奇心和创造力上没有性别和年龄差异,这可能与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有关,学前儿童普遍对事物充满好奇心,而且创造力发展差异也不大。

4.2学习品质完全中介家庭教育经济投入对儿童早期学业能力的作用

随着社会和家庭对学前教育日益重视,3~6岁儿童家庭在学前教育方面的费用支出总量及其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不断攀升。中国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显示,2010年家庭的学前教育总消费占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1%,其中园外扩展性教育消费支出就占到29%。一些家庭认为教育投资和回报不成正比,这可能是因为这些家长只关心外显的知识技能的获得,而忽视了教育支出对儿童学习品质的积极作用。事实上,本研究发现,尽管家庭经济投入对儿童的学业能力没有直接作用,但却通过大大提高儿童的学习品质间接作用于儿童的学业能力。这表明,购买合适的学习资料(如书籍、益智玩具等)、给孩子报名参加兴趣班等家庭经济投入对于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重要特质具有积极作用,即使是体育、艺术类等兴趣班,也会在活动中发展儿童的注意力、灵活性、创造力等良好品质。具有这些良好品质的儿童,更容易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更可能建立并发展与家长、老师、同伴的积极关系,从而获得更多教育上和情感上的支持,进而促进学业能力的发展。而且,家长和老师教育那些有组织性、注意力集中、灵活积极的儿童也会更加容易。当然,儿童学习品质的提高也不能仅仅通过加大教育投资实现,其他研究显示母亲积极的情绪对儿童学习品质有正向作用,父母期望和学校卷入、作业辅导等对学习品质的提高也有显著作用。因此,建议家长在重视家庭经济投入对儿童学习品质的促进作用的同时,注重通过其他方式如积极的情感表达、适当的学校参与等,帮助孩子获得学习品质的提高,进而提高学业成就表现。

4.3学习品质部分中介家庭教育时间投入对儿童早期学业能力的作用

与家庭经济投入完全通过学习品质作用于学业能力不同,本研究发现家庭教育时间投入对学业能力有一定的直接作用,这充分证实了父母直接参与孩子教育活动对孩子早期学业能力发展的重要性。这一研究结论与多项研究结论一致,如Son和Morrison对美国国家儿童保健和人类发育研究所数据库(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NICHD)的研究发现,父母语言和学业刺激活动频率的增加对儿童语言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Melhuish,Phan,Sylva等对英国“有效的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项目”(Effective Pre—school and Primary Education,EPPE)中学前儿童进行追踪发现,母亲给孩子读书、教孩子学习字母,数字、与孩子一起画画/唱歌等活动的频率对儿童五岁的语言数学能力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国内近期发表的文章也同样证实,父母参与学习活动是儿童早期语言和数学能力的重要预测变量。

家庭教育时间投入除直接作用于学业能力外,还通过学习品质间接作用于学业能力。这表明父母参与教育不仅能直接促进儿童的发展,而且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学习品质,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这也得到了以往研究的证实,比如Martinez—Pons认为孩子与父母经常交谈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父母榜样作用的影响,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念。Zimmerman和Kitsantas提出父母陪孩子一起做作业、玩游戏就是培养儿童学习品质的好机会,在父母的帮助下孩子能从困难中学会有效的解决方法,并受到精神上的鼓舞。鉴于此,建议广大家长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应多参与儿童的学习和游戏活动,并在活动中重视儿童学习品质的训练和提高,挖掘孩子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培养儿童的注意力、坚持性、独立性等良好品质。

5 结论

第2篇:企业盈利能力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互助担保;信号博弈;保证金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信号传递成本的企业融资互助担保机理研究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30日

一、引言

担保是提升企业信用资质的重要金融手段,寻求于担保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现今市场上主要存在政策性信用担保、商业性信用担保以及互信用担保等模式,其中互信用担保由于具有减小信息不对称和降低银行风险的优势,而备受市场的青睐。然而,近年来爆出的“上海钢贸互保圈跑路”、“浙江家具互保链断裂”和“互保企业造假骗贷”等事件,又将公众们的视线聚焦到互信用担保上来。由于互助担保组织中的各个企业间存在信用互保的特质,就可能出现某个不良企业的贷款拖垮整个互保组织的问题,近些年来出现的很多事件就是因为互保中的某一个不良企业的不良贷款导致整个互助担保组织出现危机。而这些种种事件体现出的则是互保组织中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作为互保组织中的某一家企业,它会存在天然的动机粉饰自己的经营业绩等会计指标,以期获得更多的贷款,究其原因是因为互助担保组织、银行与企业三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某些企业会有粉饰经营业绩的动机。

本文通过建立互助担保组织与企业的信号博弈模型,分析了在存在信息传递成本与不存在信息传递成本的假设之下的博弈结论。由此理清互信用担保的运行机理,进而为发展互担保模式提供理论依据,解决我国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二、文献回顾

就企业融资难的问题,Stiglitz首先指出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存在信息不对称,并着重分析与演绎了互助担保贷款体系如何解决借款人道德风险,并减轻外部贷款人监督成本。Berger在研究中发现,由于企业普遍存在信息不透明、财务不规范等问题,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导致银行对企业具有更高的审核成本。林毅夫也指出,大型银行天生不适合为企业服务,他们对企业有很高的服务成本,这也是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对于如何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Banerjee采用博弈分析证明互助担保模式的比较优势在于担保集体中自发的监督机制,此为减轻道德风险的有效途径。Besley通过构造社会惩罚的形式以发挥担保品的功效,从而弱化信贷配给问题。Ghatak构造了企业、银行、担保组织的动态博弈模型,认为贷款成员在承担连带责任的情形下的选择行为可以有效地化解逆向选择问题。孟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考虑“隐性货币收益”、“社会惩罚效应”,“粉饰成本”等因素,运用动态博弈模型得出互助担保融资模式在我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钟田丽采用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模型,对互助组织内生性的激励与成本运行机制做出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企业组建互助担保组织的动力来源于降低成本,这种成立互助担保组织的模式成为了企业的一种最佳选择,建议企业互助担保融资机制的设计,应是在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前提下,实现自组织、自运行、自协同、自平衡。崔晓玲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从担保费节约额的分配这个激励机制的视角切入,同时考虑互担保组织内被担保企业相关程度因素,研究了互信用担保运行机理;得出的结论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互的担保组织会对企业具有激励作用,并且更有利于降低成本。

综上分析,本文在充分消化、广泛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同时,立足于我国的现实情况,就互助担保贷款过程中的企业和互助担保组织中存在的“逆向选择”问题,构建信号博弈模型,从企业担保贷款保证金角度分析问题成因并提出相关建议。

三、博弈模型基本假设

假设1:博弈的参与双方分别为企业和互助担保组织。其中,企业有两种类型:?兹={?兹H,?兹L},高盈利能力企业?兹H、低盈利能力企业?兹L,其中高盈利能力企业的概率为P(?兹H)=?酌,低盈利能力企业的概率为P(?兹L)=1-?酌。

假设2:企业获得贷款的成本除了贷款利息外,还包括担保费率,高盈利能力的保费率为RH,低盈利能力的担保费率为RL(RH

假设3:一年后高盈利能力企业的盈利为H,低盈利能力企业的盈利为L,Ra、Rb分别表示银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利率。

假设4:担保组织对企业收取保证金(费率为Rg),企业可以选择接受与否来释放关于自己盈利能力高低的信号,接受与否均可获取担保贷款。

根据前述假设,得出博弈时序如下:

1、自然年根据特定的概率分别从可行的类型集?兹={?兹H,?兹L}里选择企业的类型?兹i。

2、企业观察到自然的选择后,从可行的信号集里M={MF,MNF}中选择信号MF(发送信号)或者MNF(不发送信号),在信号成本无差异的情况下高、低盈利能力企业发送信号的成本均为Rg。高盈利能力企业发送信号的概率P{MF/?兹H}=?琢,低盈利能力企业发送信号的概率为P{MF/?兹L}=?茁;高盈利能力企业不发送信号的概率P{MNF/?兹H}=1-?琢;低盈利能力企业不发送信号的概率为P{MNF/?兹L}=1-?茁。

3、担保组织在观察到企业是否发送信号的战略后,从行动集R={RH,RL}选择担保费率策略(RH为低担保费率,RL为高担保费率)。

由于企业盈利能力是私人信息,担保组织不知道,因此参与双方的博弈属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具有信号传递博弈的特征。所谓信号传递博弈,就是指高盈利能力的企业向信息不对称的担保组织发送信号来传递自己真实类型,从而降低逆向选择带给双方的损失。发送信号的途径按其成本异同分为两类:一是盈利能力高与低的企业传递相同信号时成本无差异;二是不同盈利类型企业传递相同信息成本有较大差异,这两种信号传递机制的效果也有显著区别。为此,本研究将分别对信号传递成本无差异和有差异两种情况进行博弈分析。

四、基于无差异信号传递成本的博弈分析

在整个担保贷款过程中,假定交纳相同比例的保证金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来说并无差异,即两者的信号传递Rg={F=1/?兹=H}=Rg={F=1/?兹=L},那么这一基于信号成本无差异的信号博弈分析如图1所示。(图1)

在上述情况下,因为已知条件RH

结论1的经济学意义在于不同盈利能力的企业信号传递成本无差异时,该信号博弈仅存在唯一的精炼贝叶斯混同均衡:高盈利能力企业、低盈利能力企业都选择不发送信号,担保组织无法确定企业盈利能力高低,从而无法给出正确的担保费率策略。此种情况下,会形成类似于“柠檬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

五、基于不同信号传递成本的博弈分析

从前述的分析得到,当信号成本无差异时,企业缴纳保证金所发送的信号不能起到类型区分的作用,那么要使信号博弈传递机制起到类型区分的效果,核心在于使博弈模型存在分类均衡解,即高盈利能力企业选择策略{F=1},低盈利能力企业选择策略{F=0},以此使担保组织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根据企业的不同信号而将其正确地分离开来。

Spence曾提出“斯宾塞-莫里斯条件”:信号博弈中分离均衡存在的基本条件是不同类型的信号发送者发送相同信号的成本不同。在本文研究情况下即为:Rg{F=1/?兹=H}≠Rg={F=1/?兹=L},分别以RH表示Rg={F=1/?兹=H},RL表示Rg{F=1/?兹=H}。在担保贷款过程中,显然高盈利能力企业因其盈利能力强,就更加容易筹到“保证金”,换句话说高盈利能力卖家发送信号(缴纳保证金)成本要远低于低盈利能力企业发送信号的成本,即RH

结论2的经济学意义在于当信号传递成本不同时,该信号博弈仅存在唯一的贝叶斯分离均衡:高盈利能力企业发送信号,低盈利能力企业不发送信号。当然,这种分离均衡的存在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RL-RH>Rh,表示仅仅当高盈利能力企业享受的担保费率优惠(RL-RH)大于其信号发送成本Rh时,发送信号对高盈利能力企业有利,其才愿意发送信号;(2)Rl>RL-RH,表示仅仅当低盈利能力企业“冒充”高盈利能力企业承担的粉饰成本Rl大于高盈利能力企业享受的担保费率优惠(RL-RH)时,理性的企业才不会发送信号;(3)A>RL-RH,对担保组织来说,仅仅当其从高盈利能力企业得到的额外收益A大于担保费率折扣(RL-RH)时,担保组织才会选择低担保费率策略。当前述所有条件全部满足时,担保组织才可以从企业发送的信号来判断其类型,进而做出正确的担保费率策略,来规避 “逆向选择”问题。

六、结论

本文将互助担保贷款过程中担保保证金作为企业传递信号的途径,建立了没有信号传递成本和有信号传递成本的两种信号博弈模型,运用信号博弈模型分析了在互助担保贷款过程中担保保证金的信息区分作用,得到如下结论:

(一)当信号传递成本无差异时,高盈利能力和低盈利能力企业均混同于不发送信号的精炼贝叶斯均衡。现实中互助担保组织发生的若干造假事件,根本原因就是整个互助担保组织没有很好的区分不同企业的机制,参加互助担保组织的企业信号传递成本无差异,甚至没有信号传递的成本。@就导致了差企业粉饰自己的动机,对整个互助担保组织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二)当信号传递的成本对高低盈利能力企业不同时,交纳保证金这个信号就能区分出企业的优劣,从而克服交易过程中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问题。在实际的互助担保机制设计中,应用缴纳保证金这一措施来甄别企业的风险,可以通过这一良好的机制设计来克服互助担保组织的内生缺陷。“上海钢贸互保圈跑路”、“浙江家具互保链断裂”和“互保企业造假骗贷”都是因为互助担保组织中某些企业粉饰自身业绩获得更多的信贷,而出现的还贷问题则将整个组织拖入泥潭,良好的机制则可以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鉴于此,互助担保组织在设立担保基金的时候,应将信号传递的成本体现为企业所缴纳的担保金,互助担保组织可适当提高保证金比率,这也就提高了低盈利能力企业通过包装粉饰把自己变成高盈利能力企业的成本。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互助担保组织可以从理论上建立相应的应对措施。

主要参考文献:

[1]Stiglitz,J.E.Peer Monitoring and Credit Markets[J].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90.4.3.

[2]Berger A,Udell G.The economics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The roles of private equity and debt markets in the financial growth cycle.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J].1998.22.

[3]林毅夫,李永.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

[4]Banerjee,A.Thy Neighbor’s Keeper:The Design of a Credit Cooperative with Theory and a Tes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4.102.9.

[5]Besley,T.,Coate,S.Group Lending,Repayment Incentivesand Social Collateral[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5.46.1.

[6]Ghatak,M.Screening by the Company You Keep:Joint Liability Lending and the Peer Selection Effect[J].Economic Journal,2000.110.465.

[7]孟,钟田丽.小微企业与互助担保组织的动态博弈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2.12.

[8]崔晓玲,钟田丽.中小企业互信用担保运行机理分析[J].管理学报,2010.12.

[9]郝蕾,郭曦.卖方垄断市场中不同担保模式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基于信息经济学的模型分析[J].经济研究,2005.9.

[10]马松,潘珊,姚长辉.担保机构、信贷市场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基于信息不对称框架的理论分析[J].经济科学,2014.5.

第3篇:企业盈利能力的作用范文

(一)上市企业盈利能力的概念

上市企业综合盈利水平是上市企业发展的重要考核标准,通过对所有数据进行整合,就可以对上市企业当前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预期进行判断,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经营策略。

(二)上市企业盈利能力的特征

1.上市企业盈利的总金额的稳定性

上市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和历史发展状况的不同,以及不同制度下发展模式的不同,这也导致了上市企业长期的发展状况和盈利水平差异巨大。国营的大上市企业或者上市企业给国家交的税多,小上市企业或者中小上市企业给国家交的税少,这就用实践证明了一个上市企业总资产的多少客观上决定了盈利能力的大小。

2.上市企业长期盈利的稳定性

上市企业长期发展的另一个决定性因素就是上市企业具备长期稳定性,具备长期盈利水平的上市企业效益会更好,这也是这个上市企业持久发展的基石,更是这个上市企业持久发展的活动力,因为长期的盈利保障了上市企业的现金流源源不断持续的运转。上市企业长期发展的另一个决定性因素就是上市企业具备长期稳定性,具备长期盈利水平的上市企业效益会更好。

(三)上市企业盈利能力对上市企业的影响

上市企业长期发展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实现长期发展和盈利水平的提高相结合,提高上市企业长期的长竞争力和占有率。一个上市企业盈利能力的好坏关乎上市企业的命运,同时也关乎投资人的投资愿望,是否保障了债权人的利益,对能否扩大经营规模、吸引更多潜在投资者、筹集新的资金来源起着至关主要的前提条件。

二、上市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存在的问题

(一)上市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方法

上市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方法主要有:盈利稳定性和盈利持久性的分析。

上市企业的盈利稳定性主要是通过对利润的收入水平和占收入中比重大小的情况进行分析得到数据支撑。若上市企业长期发展中盈利水平不断提升,这就说明上市企业发展前景好,盈利水平的持久性强。

(二)盈利能力分析的局限性

1.财务指标体系自身的缺陷

考核中带有过多的政治问题,当前一部分财务指标中设立的类目仅仅是为了满足账面需求和政府宏观需求,对上市企业自身发展和未来预期没有起到帮助作用;数据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浅层性,由于对上市企业自身形象的对维护和满足各方检查的需求,以及对商业机密的保护角度,上市企业所公布的数据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各项数值可能还会具有一定的偏差。

2.现行利润表反映上市企业财务业绩的缺陷

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物价的波动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摆脱的现象,出现了价格波动性强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改变了传统资产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因而价值相对稳定的观念。所以,我们必须要对现行的财务分析指标进行必要的改进与完善,这样才能更好的,真实的分析上市企业的经营状况。

(三)上市企业盈利能力存在的问题

1.从上市企业单一方面能力——销售,考察上市企业能力

为客户提供必要性的商品,满足客户需求,并从客户处得到相应的报酬,这个过程称之为销售。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众多供应者中脱颖而出,取胜之机就是商品能提供的特别利益。

2.忽视政策环境——税收对上市企业利润的影响

由于国家的政策对上市企业发展具有指导性作用,这对上市企业发展生存是非常重要的,符合国家发展预期上市企业能够享受到许多国家的优惠政策,减少部分支出,提高上市企业盈利能力。对上市企业当前发展和未来预期的分析,少不了对国家宏观政策的分析。而国家政策属于上市企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容易被分析者忽视。

3.忽视资本结构对上市企业盈利能力的作用

上市企业的资本结构主要有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不同的负债情况对上市企业的未来发展预期和盈利水平有很大的决定作用。许多分析者将其对立开来,完全忽视了资本结构对上市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只有通过经常项的收入,是上市企业稳扎稳打,长期稳定发展,这才是最符合上市企业发展预期的盈利模式。

三、提高上市企业盈利能力的对策

(一)上市企业应加强财务管理工作

1.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以及标准工作流程的制定

制定合理的行为准则,规范上市企业员工的日常行为。财务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促进国家或上市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2.提高团队能力建设

由于上市企业是一个团体,不仅个人需要很强的工作能力,同时还需要适应团队,相互合作,共同帮助;团队的本意就是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只有所有人共同努力一个目标,协同作战,及时沟通协作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集体的优势,使团队的力量最大化。

3.做好财务预决算

上市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需要对实际生产中所存在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并及时和相关个人和部门进行协商沟通,改进生产管理办法,通过更有效率的措施解决问题,保证上市企业生产顺利进行。

(二)上市企业应重视税收对上市企业利润的作用

税收是国家按照法律规定向经济单位和个人无偿征收财物的一种形式,主要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等,也指的是上市企业应交税额度和上市企业总收入之间的比例。还有纳税时交通成本、时间成本、与税务机关的沟通成本,这都可以算作税收成本,对于上市企业来说就是税收负担。所以税收负担对上市企业长期的发展和盈利水平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第4篇:企业盈利能力的作用范文

一、盈利能力的涵义

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利润是企业内外有关各方都关心的中心问题,利润是投资者取得投资收益、债权人收取本息的资金来源,是经营者经营业绩和管理效能的集中表现,也是职工集体福利设施不断完善的重要保障。因此,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十分重要。

二、案例分析

2001年10月31日,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科龙电器)股权转让提示性公告,正式宣告第一大股东即将易主。在这次股权转让中,科龙电器公司法人股东――顺德市容桂镇政府所属的“广东科龙(容声)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容声集团)”把总计20,447万股的法人股转让给顺德市格林柯尔企业发展公司,转让价格5.6亿元人民币。完成交易的过户手续后,格林柯尔企业发展公司持有科龙电器20.6%的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容声集团持股比例将降为13.46%,为第二大股东。(表1)

该案例采用了利润率、资产报酬率、权益报酬率以及每股收益四大盈利能力计量指标进行分析,过程如下:

1、利润率。由表1可以看出:并购前一年,也就是2001年净利润为-147,589.21万元,公司处于亏损状态。该年的销售收入为438,161.64万元。因此,2001年利润率为:

-147589.21/438161.64=-33.68%

并购后的2002年,企业净利润扭亏为盈,达到10,127.7万元,销售收入也上升为487,825.7万元,因此2002年的利润率为10127.7/487825.7=2.08%,并购后利润率有明显改善。

2、资产报酬率。仍然沿用并购前后的净利润数据,2001年为-147,589.21万元和2002年的10,127.7万元,而并购前后的总资产也可以从表1中查找到,2001年为650,984.78万元和2002年的765,653.93万元,由此可以得到并购前后的资产报酬率:2001年为-147589.21/650984.78=-22.67%;2002年为10127.7/765653.93=1.32%。

很明显,并购后资产报酬率比并购前的资产报酬率有明显好转。

3、权益报酬率。权益报酬率,即为表中所给出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2001年的-59.75%和2002年的3.93%。具体计算如下:2001年为净利润-147589.21/股东权益247031.62=-59.75%,而并购后的2002年计算为净利润10127.7/股东权益257500.08=3.93%。因此,在权益报酬率指标上,并购后也比并购前有明显提高。

4、每股收益。从表1中还能看到一些其他盈利分析指标,如并购前后的每股收益分别为2001年的-1.4878元和

2002年的0.1021元。也可看出,并购后每股收益比并购前每股收益有明显提高。

三、建立盈利能力分析模型

根据上述案例分析的启示,通过利用上述四大盈利能力计量指标建立起盈利能力分析模型。(图1)

四、模型分析

该模型分析分为两个层次,盈利分析层次和提高分析层次。

1、盈利分析。本层次建立?琢、?茁、?、?啄四大盈利指标进行盈利分析。

(1)?琢=并购后的利润率-并购前的利润率=利润率’-利润率

当?琢>0,表示并购后的利润率大于并购前的利润率,国有上市公司被外商跨国并购后盈利能力有所提高,并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当?琢≤0,并购后的利润率小于或者等同于并购前的利润率,并购没有起到提高盈利能力的作用,甚至起到了降低盈利的负面作用。

(2) =资产报酬率’-资产报酬率

(3) =权益报酬率’-权益报酬率

(4) =每股收益’-每股收益

同样,?茁、?、?啄也同0进行比较,当?茁、?、?啄大于0时,表示外商跨国并购国有上市公司后,净利润相对增加,盈利能力有所提高。而当数值小于或者等于0时,表示并购并没有给国有上市公司的盈利提高带来帮助,并购不成功。当然,有可能出现有的比率大于0而有的比率小于0的情况,那么盈利是否提高和并购是否成功就看被并购公司更倾向于哪个比率或者对于被并购公司最为重要的指标作为判断依据了。例如,有的企业最为关注利润率这一指标,那么只要并购后的利润率大于并购前的利润率,即?琢>0,就已经达到了并购者所期望的基本并购目标,并购取得了初步的成功,而其他的模型指标可用来做辅助参考和进一步分析。

2、提高分析。本层次由模型的最下面一层指标得来。也就是将利润率、资产报酬率、权益报酬率和每股收益拆分为净利润/销售收入、净利润/总资产、净利润/股东权益和净利润/普通股股数。

由该模型的最下面一层可以看出,各项盈利指标均与净利润有关,因此盈利能力的提高主要是通过提高并购后的净利润来实现,而不是通过主要降低销售收入、总资产、股东权益和普通股股数来实现。所以,国有上市公司要想取得并购成功,并且在并购后努力提高自己的盈利能力,必须要把主要精力放到提高净利润上来。通过增加收入、持续降低各种成本费用以及通过并购合理避税来增加净利润,进而完成并购后盈利能力提高的目标。

五、总结

综上所述,外商跨国并购国有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从利润率、资产报酬率、权益报酬率以及每股收益四大指标着手,通过建立盈利能力分析模型,将并购后的国有上市公司从盈利层和提高层两方面进行分析评价,讨论如何进一步提高并购后的盈利能力。

当并购后利润率、资产报酬率、权益报酬率以及每股收益高于并购前,即模型中?琢、?茁、?、?啄四大盈利指标>0,表示外商跨国并购后各项指标好于并购前,企业盈利能力得到提高,并购取得初步的成功。

当并购后的利润率、资产报酬率、权益报酬率以及每股收益低于或者等于并购前,也即?琢、?茁、?、?啄四大盈利指标≤0,表示各项指标无明显提高甚至低于并购前。企业被并购后盈利能力无明显改善,并购没有取得好的效果。

当出现有的比率大于0而有的比率小于0的情况时,那么盈利是否提高和并购是否成功就看被并购公司更倾向于哪个比率或者对于被并购公司最为重要的指标作为判断依据了。如果对并购公司最为重要的指标好于并购前,就可以认为并购完成了任务,取得初步成功。

第5篇:企业盈利能力的作用范文

目前,对商誉本质的共同认识是“超额盈利能力”。但“超额盈利能力”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而会计确认的对象必须是可视化的。不妨比较一下,对会计上“一般盈利能力”的确认是通过各种可视化的资产(负债)项目实现的。对抽象的能力进行确认显然是暂时的,因为形成“一般盈利能力”和“超额盈利能力”的原因是很复杂的。由此,我们提出研究商誉的另一种思路:把商誉作可视化或者归因化处理,也就是对会计的确认项目进行补充、修订,而不是笼统地提出一个“超额盈利能力”概念。这样,商誉无论是自创还是外购,其确认问题可以一并得到解决。

对于形成“超额盈利能力”的原因,目前有三种观点:一是创新,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能够把生产因素和生产条件有效地组合起来,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二是承担风险,即如果某一行业风险大,则其经营者要求更高的利润率以补偿其可能的损失;三是垄断,主要是指经济上的卖方垄断和买方垄断,是一种权力占有或资源独具。这三个不同的原因所导致的结果是一样的,即向顾客提供了独特的产品和服务。由此结果可以推知,形成“超额盈利能力”的原因是独特性和唯一性,毕竟能够获得超额利润的只是少数企业。而能力的载体是企业资产,所以能够获得超额利润的企业必定拥有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资产要素,并且企业拥有的创造“一般盈利能力”的资产要素没有缺损。这意味着创造“一般盈利能力”的资产能够同创造“超额盈利能力”的资产明显区分开。这也是我们的研究能够进行下去的前提条件。

下面,我们列举几个例子具体分析一下,或许能够发现新的问题。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20世纪60年布的第10号会计论文研究集将商誉的构成内容总结为十五个方面:⑴优秀的管理队伍;⑵出众的销售经理或组织;⑶竞争对手管理上的弱点;⑷有效的广告;⑸秘密制造工艺;⑹良好的劳资关系;⑺卓越的信用等级;⑻高瞻远瞩的人员培训计划;⑼通过慈善捐款或委派员工参与公益活动而建立的社会威望;⑽竞争对手经营的不景气;⑾与另一家公司的良好关系;⑿战略性的地理位置;⒀才能或资源的发现;⒁有利的税收条件;⒂与政府的良好关系。

1977年,美国会计学者Falk和Gordon采用问卷方式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他们将商誉的构成内容分为四类十七项:A类因素,增加短期现金流量因素:⑴生产的经济性;⑵筹集更多的资金;⑶现金准备;⑷较低的资金成本;⑸降低存货的持有成本;⑹避免交易成本;⑺税收优惠。B类因素,稳定性因素:⑻保证供应;⑼减少波动;⑽与政府的良好关系。C类因素,人力因素:⑾管理才能;⑿良好的劳资关系;⒀优良的员工培训计划;⒁完善的组织结构;⒂良好的公众关系。D类因素,排他因素:⒃接触和使用某些工艺或技术;⒄商标。

首先,上述分类显然不能满足我们的研究要求,因为它包括一些企业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如“竞争对手管理上的弱点”、“竞争对手经营的不景气”这两项不为企业所拥有和控制,不符合资产的定义,因此应排除在外。进一步讲,所谓的“超额盈利能力”是企业自身的能力,强调的是“企业自身”,就会计确认而言,强调的是揭示“内因”。当然,这并不是忽视“外因”,毕竟利润的获取和价值的创造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处理内、外部因素的关系上,我们看到的趋势是,不仅将资产价值置于所创造利润的绝对值评价体系,还加上了由于外部因素导致的相对值评价,例如各项减值准备的计提。我们认为,“超额盈利能力”实质上是一个相对值,并不像其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那样是个具有稳定性的绝对值。而且,由于竞争对手的模仿和技术进步,“超额盈利能力”极易丧失,所以更应该强调外部因素的影响,但不是把外部因素纳入“超额盈利能力”的范畴。

其次,上述分类只是在描述现象和行为,而没有揭示原因,难以用会计语言进行归纳(确认与计量)。我们应该对其进行分析或者整合,使之符合会计确认和计量的要求。例如,对于“与政府的良好关系”,可以将其归因于企业某高层人士的交际能力,即人力资本范畴。由此,我们得出了解决商誉确认问题的两个途径:修正一些项目的定义,如无形资产;增加一些确认要素,如人力资本、企业文化。

第6篇:企业盈利能力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营运资本管理 实证研究 综述

一、引言

营运资本管理是企业短期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其各个组成部分几乎与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国内外学者采用规范研究、实证研究以及二者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企业营运资本管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其中,关于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绩效、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价值、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研究多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因此,本文拟对实证研究方法在这三方面应用的基本情况和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实证研究方法在我国营运资本管理研究领域的应用提供借鉴。

二、在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方面的应用

张宁在(2010)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1999-2008年10年间营运资本管理的营运资本投资政策、营运资本融资政策和营运资本管理效率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采用回归分析法,在相关假设的基础上分别构建了营运资本政策与公司绩效、营运资本管理效率与公司绩效的回归模型。作者采用托宾Q和权益报酬率(ROE)作为公司绩效的代表变量,使分析结果更具说服力;在回归分析模型中加入相关控制变量,剔除相关因素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从而使结论更加客观。

陈晓霞(2011)采用实证分析法对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经营绩效进行了定量分析。在实证研究模型检验中,分别采用了描述统计、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并给出了经验公式。作者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和计量经济学分析软件Eviews较好地完成了营运资本管理与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张红娟(2009)通过多元线性回归表明,现金周转周期与企业资本回报率存在着显著相关关系,而企业增长率与营运资本管理各方面都不存在相关关系,现金流量也只与现金周转期即营运资本管理效率相关。

柯宝红(2009)以2007年沪、深两市所有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了制造业上市公司营运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论是:公司营运资本对企业绩效有影响但不显著,并就此提出了改善制造业上市公司企业绩效的对策及建议。

张梅玉(2010)以零售业沪、深两市A股2001年前上市的62家公司为样本,选取2001-2005年的数据,通过实证研究表明:零售业企业的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总资产主营业务利润率。

可见,实证研究方法在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方面,大部分研究主要采用了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描述性统计、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等方法,能够较客观、真实地反映二者间的关系。

三、在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方面的应用

王帧(2011)利用2005-2009年连续五年上市的房地产公司营运资本管理财务数据,对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进行了描述性统计与多元回归分析。通过对理论假设的检验和实证结果诠释得出结论: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存在流动资产占总收入水平较高、易变现率较低、营运资本总体管理水平上升。

汪平等(2007)以截至2004年末在沪、深两市上市的A股制造业公司为样本,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本政策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论是:企业价值与营运资本周转期负相关,而与流动资产比例和流动负债比例无关。

韩庆兰等(2008)结合2003-2006年沪、深两市房地产公司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对营运资本管理与公司价值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房地产上市公司价值受一年以上应收账款占应收账款总额的比例、预收账款与营业收入之比、预付账款与营业成本之比以及金融流动资产负债率等因素的影响。

王治安等(2007)从管理资产负债表的角度,对2003-2006年上市的1 050家A股公司进行了研究。通过Pearson检验分析,并利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GLS估计。研究认为,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为:营运资本需求与企业价值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董海婷(2010)对2003-2007年394家A股上市公司年度报表中数据利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了回归分析,并进行经济意义检验、统计推断检验和计量经济学检验。通过描述性统计结果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营运资本管理越有效率,企业价值越大。

由上分析可见,实证研究方法在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方面主要采用了描述性统计、多元回归分析、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从而较好地反映了营运资本管理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四、在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盈利能力关系研究方面的应用

营运资本管理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可归结为两个方面:营运资本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和营运资本政策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一)营运资本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万玉晶(2011)运用散点图和描述性统计分析了我国零售业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结构和盈利能力现状;运用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等实证分析法研究营运资本结构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并进行盈利分组研究。研究得出:盈利好和盈利差组盈利能力受不同的营运资本结构指标影响。

李治国(2008)对沪、深两市2006年上市的注册地为山东的企业2006年年报数据采用二步模型法进行了研究。第一步,用简单因子分析模型确定综合盈利指标;第二步,首先用多变量回归模型分析确定第一步确定的因子与资本结构变量的相关关系,提出回归模型假设;然后对样本公司盈利能力指标分析因子得分对其影响,并同时进行显著性检验。实证分析结论是:山东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同资产债率负相关,同长期权益负债比正相关。

张淑英等(2008)对安徽46家上市公司2003-2005年财务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研究,对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表明:资产负债率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存在负相关关系,而长期负债资产比率与盈利能力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宋晨曦(2009)将深市中小企业板块的268家企业划分为九个行业,以2003-2008年的数据为样本,分别对这九个行业的营运资本结构指标和盈利能力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将营运资本结构指标作为自变量,盈利能力指标作为因变量,构建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表明:合理确定营运资本结构,选择营运资本政策对盈利能力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

不难看出,实证研究方法在营运资本结构与企业盈利能力关系研究方面,主要采用的是描述性统计、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二步模型等方法,从而较好地分析了二者间的关系,结果更具说服力。

(二)营运资本政策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王丽娜(2009)对1998-2007年工业上市公司年度报表中的有关数据运用聚类分析法和极值分布模型,分析我国工业上市公司主要采用的营运资本政策盈利性现状;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出我国企业主要采用的营运资本政策类型;使用极大似然法求得概率模型参数,运用极值分布模型求出不同重现期对应的各指标预测值。

王丽娜等(2000)以沪、深两市1998-2004年90家样本A股工业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聚类分析与极值分布模型方法对其管理实践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本政策以中庸型和稳健型为主,且中庸型多于稳健型,中庸型政策的盈利能力高于稳健型政策,大多数企业选择的是盈利性较好的中庸型政策。

辜玉璞(2006)首先对沪、深两市1995-2004年的146家制造业上市公司年度报表中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然后,建立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占用水平与资产报酬率和资本报酬率之间的关系模型,运用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了营运资本政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另外,建立流动资产持有水平与销售规模的相关性研究模型、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匹配模型、营运资本水平与现金流量相关性模型等。研究表明:流动资产比例与企业盈利能力无显著相关性;流动负债比例与企业盈利能力呈负相关;现金周转周期与企业盈利能力呈负相关。

高飞(2008)对1998-2007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年报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提出的假设加以验证,得出结论: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本投资政策越稳健,其盈利能力越强;营运资本融资政策越激进,盈利能力越低。

可见,实证研究方法在营运资本政策与企业盈利能力关系研究方面,主要采用了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和极值分布模型等方法,从而更准确地分析了营运资本政策与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五、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实证研究方法在营运资本管理研究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绩效、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价值、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盈利能力的关系。从研究现状看,使用的主要分析方法是相关性分析、描述性统计、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就应用的主要情况看,较为科学规范的实证研究方法在营运资本管理研究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此外,在现代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中,我国学者比较关注长期财务决策,而对企业短期财务管理的核心和上市公司重要财务政策之一的营运资本管理,目前在我国的实证研究方面基本上还是空白。因此,加强实证研究方法在营运资本管理理论研究中应用的同时,还应积极探索在营运资本管理实践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宁.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与公司绩效分析[D].山东大学,2010.

2.陈晓霞.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绩效相关性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

3.张红娟.零售行业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

4.柯宝红.制造业上市公司营运资本与企业绩效研究[J].财会通讯,2009,(8).

5.张梅玉.零售业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南开大学商学院,2010,(11).

6.王帧.基于企业价值的营运资本管理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1.

7.汪平,闫甜.营运资本、营运资本政策与企业价值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3).

8.韩庆兰,颜敏.房地产上市公司营业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财会月刊,2008,(10).

9.王治安,吴娜.管理资产负债表视角下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J].财会月刊,2007,(11).

10.董海婷.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价值计量分析[J].财会通讯,2010,(1).

11.万玉晶. 我国零售业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结构对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1.

12.李治国.公司盈利能力与资本结构相关性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5).

13.张淑英,张菊,蒋蕊.公司资本结构对盈利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22).

14.宋晨曦.我国中小上市公司营运资本对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

15.王丽娜.我国工业企业营运资本政策及其盈利能力的实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9.

16王丽娜,庞亮,高绪亮.营运资本政策及其盈利能力的实证分析[J].财会通讯,2008,(4).

第7篇:企业盈利能力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主成分分 析盈利能力 资本结构

一、引言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企业筹资的方式虽然很多,但总体来看分为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两类,因此,资本结构总的来讲是债务资本在企业全部资本中所占的比重。企业利用债务资本具有双重的作用:一方面适当利用负债,可以降低企业综合资本成本,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正效应;另一方面,债务资本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不可避免会带来财务杠杆的负效应。为此,企业必须权衡财务风险和资本成本的关系,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使企业经营业绩达到最佳。而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盈利能力,其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生存和较好发展,关系到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能否得到保障。如果企业能明确其所处行业的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之间关系,及时调整资本结构以实现企业盈利能力的最大化,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成功。在我国众多上市公司所属行业中,家电行业被公认为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竞争最激烈的行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标杆价值。本文以我国家电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与资本结构之间指标的分析,试图寻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

二、研究设计

(一)指标的选取借鉴已有研究战果,本文选取如下指标:(1)盈利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是衡量和考核企业经营者业绩的主要指标,也是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的经营活动包括正常的经营活动和非正常的经营活动,均会影响企业利润,但由于非正常的经营活动是偶然性的、不持久的,无法反映企业真实的盈利水平,因此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评价一般只涉及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盈利能力,而不涉及非正常的经营活动。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很多,如果仅以某一个指标来衡量会有很多缺陷,而全部选取又会造成不必要的重复。本文遵循科学性、全面性的原则,从中选取了如下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第一,销售毛利率X1,即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净额×100%。该指标表示每一元销售收入扣除销售成本后,有多少可以用于各项期间费用和形成盈利,体现了经营活动最基本的获利能力。第二,销售净利率X2,即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净额×100%。该指标表示每一元销售收入带来的净利润的多少,体现了销售收入的收益水平。第三,资产净利率x,,即资产净利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100%。该指标表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果,指标越高,表明资产的利用效果越好。第四,净资产收益率X4,即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该指标突出反映了投资与报酬的关系,充分体现了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自有资本获取净收益的能力,是评价企业资本经营综合效益的核心指标。第五,每股收益X5,即每股收益=净利润,普通股股数。该指标直观反映了股份公司每股普通股所创造的净收益,体现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股东的报酬。第六,每股现金净流量x。,即每股现金净流量=经营现金净流量/普通股股数。该指标反映了股份公司每股普通股所产生的经营现金净流量,体现了公司现金股利的支付能力。(2)资本结构指标。企业的资本主要由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构成。当企业面临新的资金需求时,筹资方案的选择首先面临的是权益筹资还是负债筹资,以及权益筹资和负债筹资的比例。本文以资产负债率指标(Y)来表示企业的资本结构。资产负债率反映在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借债来筹资的,也可以衡量企业在清算时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计算公式为: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式中,负债总额不仅包括长期负债,还包括短期负债。资产负债率这个指标反映债权人所提供的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例,也被称为举债经营比率。

(二)样本数据来源本文以家电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2007年度作为实证分析的年度,根据公司主营业务范围,从深、沪两市的电子、机械设备制造业上市公司中选取主营业务为日用电器制造的24家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对其财务指标进行分析。本文中的6个盈利能力指标数值及资产负债率指标数值主要取自于巨潮资讯网(省略)和上市公司资讯网(省略),并通过整理计算得到,见(表1)。

(三)研究方法 上述选取的盈利能力指标虽能够提供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财务信息,但都只反映了公司盈利能力的某一个侧面,并且各指标之间通常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而单纯根据这些财务比率指标很难对公司的盈利能力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价。本文拟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出家电行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主成分分析模型,据此确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综合评价分值。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通过降维技术将多个变量化为少数几个主成分的统计分析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将原来多个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变量重新组合成新的少数几个相互无关的综合变量(称为主成分)以替代原来变量,这些综合变量不仅保留了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而且彼此之间不相关,从而克服了由于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生而造成的解释能力的下降。SPSS软件没有专门的主成分分析模块,只提供了因子分析的功能,但因子分析和主成分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子提取的最常用方法就是“主成分法”,因此我们可以通过SPSS的因子分析模块来完成主成分分析。

三、实证分析

(一)主成分分析具体步骤如下:(1)主成分提取。在对6个盈利能力财务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记为ZX1、ZX2、ZX3、ZX4、ZX5、ZX6),运用SPSS软件Analyz碟单Factor过程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输出结果。由KMO和Bartlett检验表(表略)知:KM0=0.693>0.5,表明所选取的指标适于做主成分分析;Bartlett检验的F值为0.000,表明所取的盈利能力数据来自正态分布总体,可以做进一步的分析。根据输出的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表,按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等于85%的规则提取了三个主成分,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到,这三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已经达到94.841%,即包含了原有6个指标的94.841%的信息含量,能很好地反映公司的综合盈利情况,因而可以代替原来的6个指标对公司盈利能力进行衡量。

(2)各主成分的确定和解释。主成分提取后,还需根据因子载荷矩阵来确定和解释各主成分。因子载荷矩阵的每一个载荷量表示主成分与对应变量的相关系数,由(表3)可以看出,X2、X3、X4、X5变量在第一个主成分F1上的载荷较大,因此,F1主要是销售净利率、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这四个指标的综合反映,代表公司资源使用效果的大小;而主成分F2、F3主要是销售毛利率和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指标的反映,分别代表

了公司产品获利能力和利润兑现能力的强弱。

(3)建立主成分表达式,计算主成分值。三个主成分的表达式不能从SPSS软件的“Factor”输出窗口中直接得到,将初始因子载荷矩阵系数除以相应的特征根的开根,便可得到以上三个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即主成分的系数矩阵,见(表4)。根据(表4)的值和原始变量的标准化值,可以建立如下的主成分表达式(这里的ZX是X1的标准化值),并应用这―线性组合计算出各主成分的值,结果见(表5)。

F1=0230ZX1+Q449ZX2+0.470ZX3+0.435ZX4+0.475ZX5+0.283ZX6

F2=0938ZX1-0.039ZX2+0.053ZX3-0.094ZX4-0204ZX5-0257ZX6

F3=0.209ZX1-0339ZX2-0.146ZX3-0339ZX4+0.085ZX5+0.838ZC6

(3)计算盈利能力综合分值。由上述统计分析所得到的三个主成分值,建立公司盈利能力综合主成分的函数表达式:F综=(69.223F1+14.178F2+11.441F3)/100,据此求得各个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综合分值,见(表5)。

(二)相关检验利用SPSS软件对盈利能力F综与资产负债率Y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检验,以确认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直线相关性,结果见(表6)。由(表6)可知,F综与Y的相关系数为-0.516,为中度负相关,其双尾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1,说明该相关系数具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三)回归分析回归分析可以从数量上考察资产负债率对盈利能力的影响程度。本文以资产负债率Y为自变量,以盈利能力F综为因变量,采用SPSS软件提供的线性回归检验模型,用Enter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7)、(表8)所示。由(表7)知,在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中,统计量F=7.983,对应的显著性水平为0.01,比常用的显著性水平0.05要小得多,因此可以认为该回归方程是极显著的。由(表8)可以看出,未标准化回归方程的常数项为2365,自变量系数为-3.698,两者均通过了0.05显著性水平的t检验,说明回归方程的常数项与自变量系数均是显著的,不为0,也即表明了代表资本结构的资产负债率对盈利能力有显著的影响。资产负债率对盈利能力的回归方程可以表示为:F综=2.365-3.698Y+ε。

第8篇:企业盈利能力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R&D投入 盈利能力 资本结构 交互影响

一、引言

后经济危机时代,各国经济复苏缓慢,世界经济形势日趋严峻。受其影响,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也逐步放缓,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令人担忧。为保障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战略选择;而自主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正逐渐成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选择。当前,在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下,企业已逐步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纷纷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较多,不仅涉及市场势力和行业竞争程度等(袁锋、陈晓剑、吴开亚,2004;温军、冯根福、刘志勇,2011)外部要素;而且包括盈利能力、资本结构和企业规模等(Balakrishnan、Fox,1993;戴跃强、达庆利,2007;柴斌峰,2011)内部因素。实践表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R&D投入具有投资数额大、占用期限长及高收益和高风险并存的显著特征,这通常使得相应的筹资和投资活动面临较高的财务风险;而企业盈利能力的增强则有利于自身现金流量的积累,有助于企业采取风险较小的内源融资。

因此,在经营过程中关注企业盈利能力、资本结构和R&D投入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内在的动态联系,构建合理的资本结构,在提高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努力控制和降低财务风险,对企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述评与研究假设

(一)文献述评

在现实中,学者们从不同的领域,以不同的思维方式聚焦于对盈利能力、资本结构与企业R&D投入的研究,已有文献的研究成果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R&D投入与资本结构。关于R&D投入与资本结构的关系,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企业R&D投入与资本结构负相关。Mueller和Zimmermann(2009)以德国6 000家中小型企业为样本,对企业R&D支出和权益筹资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后指出,企业的R&D支出与其股权比例正相关,与负债比例负相关。柴斌峰(2011)选取2004-2008年间沪深两市342家民营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对企业资本结果与其R&D投入的相互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后认为,资本结构与R&D投入显著负相关。Hall(2005)及戴跃强、达庆利(2007)等也持有同样的观点。(2)企业R&D投入与资本结构正相关。Davidson和Brooks(2004)在研究企业R&D投入强度、成本和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时指出,企业的研发投入与其资本结构正相关。刘运国和刘雯(2007)以2001-2004年间持续披露R&D投入的454家上市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企业的R&D投入与其资产负债率显著正相关。(3)企业R&D投入与资本结构不相关。张信东和姜小丽(2008)利用山西省40家高新企业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指出,企业的研发投入与其负债比例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赵自强和赵湘莲(2008)等的研究结论也与此基本一致。(4)其他观点。例如:Casson,Martin和Nisar(2008)就指出,企业的R&D投入与其负债比例不存在线性关系。

2.盈利能力的调节作用。良好的盈利能力通常是企业R&D投入稳定增加和技术能力持续进步的重要保障。根据优序融资理论,当需要进行筹资时,企业应尽量采取内部留存收益、债务筹资、权益筹资的筹资顺序。因此,从理论上讲,盈利能力较强企业的财务杠杆水平可能会比较低。此外,Titman和Wessels(1988)研究表明,企业的盈利能力与其负债比率显著负相关;而鉴于R&D投入高风险的特性,企业的负债比例较高时,为降低财务风险和潜在的破产威胁,企业往往不愿意进行R&D投入。显然,当企业的盈利能力较高时,根据优序融资理论,企业往往采取内源性融资,从而降低自身财务风险,这也为企业R&D投入的提高提供了契机。

纵观国内外研究动态,学者们往往分别探讨企业R&D投入与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及盈利能力的调节作用,并未做出一致性论述,研究结论尚存在分歧。基于此,本文试图将盈利能力、资本结构和企业R&D投系起来进行研究,以期为企业在R&D投入科学决策方面提供些许有益参考。

(二)研究假设

要素资本理论指出,企业的研发投入经过一定的技术路径将最终转化为专利技术、专有技术等专用性较强的技术资产。而交易成本经济学的企业筹资理论认为,企业的债务资本价值与其资产的专用性程度负相关,企业的权益资本价值与其资产的专用性程度正相关。换言之,企业在进行研发等专用性水平很高的投资时,应更多的采用权益筹资。基于此论述,本文提出假设1:

H1:企业R&D投入与其资本结构负相关。

根据企业资源理论,异质性、专用性的资源能够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维持其竞争优势。Collis和Montgomery(1997)认为,企业进行研发投入等专用性资产的投资,可使其获取更高的投资报酬率。同时,优序融资理论业已指出,盈利能力与企业资本结构负相关。因此,我们推断,盈利能力会影响企业R&D投入和资本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2:

H2:盈利能力和资本结构对企业R&D投入具有交互影响。

三、变量选取与样本选择

(一)变量选取

1. R&D投入。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Hansen、Hill,1991;温军、冯根福、刘志勇,2011),我们选取研发投入与企业销售收入的比值作为衡量企业R&D投入强度的指标。

2.盈利能力。梁莱歆、张焕凤(2005)指出,与净利润相比,主营业务利润受其他业务收入、偶然性收入等影响较小,能够更好地评价企业盈利能力。因此,在评价企业盈利能力时,本文采用主营业务利润率。

3.资本结构。与国内外大部分相关文献一样,本文采用资产负债率作为衡量资本结构的指标。

4.控制变量。结合相关文献和研究结论,本文以企业规模、成长性、营运能力、资产结构、市场势力和实际所得税率为控制变量。其中,企业规模以样本企业年末资产的自然对数来测算;企业成长性以主营业务增长率来衡量;资产结构以企业期末固定资产与期末总资产的比值测算;对于市场势力,由于实际计算过程中难以获得边际成本的相关数据,本文并未采用勒纳指数作为市场势力的变量,而是选用了总资产贡献率[(利税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来测算这一变量;最后,实际所得税率为企业所得税费用与其利润总额比值。而且,若样本企业当年的利润为负,则视其企业所得税为零。此外,为控制盈利能力、资本结构之间的年度差异,本文以2007年度为参照系,设置了年度虚拟变量Year08、Year09、Year10和Year11。以Year08为例,对于2008年的样本,Year08取值为1,在其他年度下Year08取值为0,其他年度虚拟变量以此类推。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在沪深两市发行A股的山东省高新技术制造企业为研究样本,以其2007-2011年存续的样本企业统计数据为基础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在数据搜集过程中剔除了ST类、数据异常和数据缺失的企业,整理后共得到121个符合条件的有效样本。样本的R&D投入相关数据主要根据上市企业年度财务报告手工整理而得,其他数据主要来自CCERTM中国证券市场数据库系统。

四、模型设计与实证检验

(一)模型设计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本文通过构建如下实证检验模型来验证相关假设:

为验证H1,构建模型(1):

R&DInt=α0+α1PROR+β(Ctrl Variable)+μ模型(1)

为验证H2,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盈利能力及其和资本结构指标的交互变量(PROR×LEV),并构建模型(2):

R&DInt=α0+α1PROR+α2LEV+α3(PROR×LEV)+β(Ctrl Variable)+λ 模型(2)

其中,R&DInt表示企业R&D投入强度,PROR表示企业盈利能力,LEV表示企业资本结构,αi为模型的回归系数,i=0,1,2,3;(PROR×LEV)表示盈利能力和资本结构的交互变量;β为控制变量的系数,Ctrl Variable代表控制变量,包括企业规模(SIZE)、企业成长性(GROW)、资产结构(TAR)、市场势力(MPOW)和实际所得税率(TAX)及年度虚拟变量(YEAR08、YEAR09、YEAR10和YEAR11),μ和λ为各模型的残差。

(二)实证检验及分析

本文运用横截面多元线性回归对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1.描述性统计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

(1)描述性统计。首先,我们对样本数据进行了不分年度的描述性统计,其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山东省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样本研发投入强度的最大值为16.5%,最小值仅为0.0017%,平均值为1.7%;其标准差为0.025,因此研发投入强度波动不大,这说明样本企业的总体研发投入水平较差。按国际公认标准,研发投入通常要达到企业销售收入的2%,才能维持其生存,达到销售收入的5%,才可使企业更具竞争优势,由此可知,样本企业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而且,企业盈利能力和资本结构的平均值分别为28.6%和40.2%,其标准差为0.151和0.187,说明样本企业盈利能力和资本结构的差异并不是很大,除个别企业外,基本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但是,样本企业的规模、成长性、资产结构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距均较大,表明样本企业在规模、成长性和资产结构方面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此外,描述性统计的结果还显示,样本企业的市场势力差异较小,实际税负水平的差异也不大。

(2)Pearson相关性分析。本文对相关变量进行了不分年度的Pearson相关性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得出,研发投入强度(R&DInt)与盈利能力(PROR)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资本结构(LEV)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盈利能力(PROR)与企业资本结构(LEV)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并且,检验结果显示,企业规模(SIZE)、成长性(GROW)和实际税负水平(TAX)不但可以影响企业的资本机构(LEV),而且皆在1%水平上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显著负相关,意味着企业规模、成长性和税负水平对其研发投入具有重要影响。显然,根据Pearson检验,样本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盈利能力和资本结构存在内在联系。当然,更准确的结论还有待于对回归模型的检验。

2.模型回归检验与分析。本文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并对回归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我们发现,在回归过程中,年度虚拟变量的系数并不显著,这意味着年度差异对回归模型的被解释变量影响较小,因此,我们直接对研究样本五年的数据进行分析,不再考虑年度差异。

我们对H1和H2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检验,回归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在模型(1)中,研发投入指标(R&DInt)与资本结构(LEV)显著负相关,并且,模型(1)的Adj-R2值为0.209,其F值为6.300,P值(Sig.)小于0.01,即F值检验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模型(1)的拟合效果较好。此外,模型的D.W检验值为1.838,各变量的VIF值皆小于2,表明模型(1)的各解释变量之间基本不存在显著的一阶自相关和多重共线性。因此,模型(1)较好地验证了假设H1,即企业的研发投入与其资本结构呈负相关关系。

此外,本文通过模型(2)对企业盈利能力、资本结构和研发投入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验证。由表3可知,在考虑了盈利能力与资本结构对研发投入的交互影响后,研发投入指标(R&DInt)与盈利能力(PROR)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资产负债率(LEV)在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盈利能力(PROR)和资本结构(LEV)的交互项(PROR×LEV)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而且,模型(2)的Adj-R2值为0.282,其F值为6.906,P值(Sig.)小于0.01,即F值检验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模型(2)的拟合效果较好。此外,模型的D.W检验值为1.780,各变量的VIF值皆小于10,表明模型(2)的各解释变量之间基本不存在显著一阶自相关和多重共线性。因此,模型(2)较好地验证了H2,上述结论意味着盈利能力和资本结构的确会共同影响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从后经济危机时代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背景出发,以2007-2011年山东省高新技术制造业上市企业为样本,通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检验了企业盈利能力、资本结构和R&D投入之间的关系,其结论如下:

结论一:R&D投入水平与企业的资本结构负相关。

实证结果表明,企业资本结构能够对其R&D投入水平产生负向影响。企业的无形资产具有增强其盈利能力,提升企业举债能力的功能。显然,加大R&D投入,提升企业技术资产的比重,不仅可以优化高新技术企业的资产结构,还可以降低其财务风险。由于高新技术产业普遍存在技术更新换代周期短、产品淘汰速度快和财务风险高等特点,这就要求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者在做出财务决策时必须关注收益和风险的匹配问题,谨慎、合理地运用财务杠杆,努力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结论二:盈利能力和资本结构对企业R&D投入水平存在交互影响。

综合考虑了盈利能力与资本结构的交互作用后,模型(2)的检验结果显示,盈利能力与资本结构的交互项(PROR×LEV)与企业研发投入水平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即企业的盈利能力与资本结构能够对其R&D投入水平产生交互影响。

综上所述,企业为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和经营业绩而进行R&D投入时,应充分重视资本结构的影响:一方面,负债的存在可能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提高,使得债权人要求更高的风险报酬并对企业的研发决策进行限制;另一方面,当企业的负债比例较高、财务风险较大时,企业可能面临较高的偿债压力,从而导致其现金大量流出,产生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最终影响自身的R&D投入。而较强的盈利能力可以为企业带来充足的现金流入,不仅可以反映企业的经营前景,而且可以缓解企业的财务压力,并保证企业的R&D投入。因此,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不仅应分别考虑盈利能力、资本结构和市场竞争程度对自身R&D投入水平的影响,还应着重考虑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与R&D投入之间的协调关系,从而科学决策,选择合理的筹资方式,努力做到风险与收益的均衡,以真正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和市场竞争能力,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X

参考文献:

1.袁锋,陈晓剑,吴开亚.基于产品差异化的企业R&D合作策略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10).

2.温军,冯根福,刘志勇.异质财务、企业规模与R&D投入[J].金融研究,2011,(1).

3.Balakrishnan,Fox.Asset Specificity,Firm Heterogeneity and Capital Structur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1).

4.戴跃强,达庆利.企业技术创新投资与其资本结构、规模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7,(3).

5.柴斌峰.中国民营上市公司R&D投资与资本结构、规模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1).

6.Mueller,Zimmermann.The Importance of Equity Finance for R&D Activity-Are There Differences Between Young and Old Companies?[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Discussion Paper,2009,(3).

7.Hall.The Financing of Innovation[J].Blackwell Handbook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5,(10).

8.Davidson,Brooks. R&D Agency Costs and Capital Structure:International Evidence[C]. Working Paper,Econometric Society 2004 Australasian Meetings,2004.

9.刘运国,刘雯.我国上市公司的高管任期与R&D支出[J].管理世界,2007,(1).

10.张信东,姜小丽.企业R&D投资与系统风险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3).

11.赵自强,赵湘莲.债务水平与公司研发投资决策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6).

12.Casson,Martin,Nisar.The Financing Decisions of Innovative Firm[J].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Finance,2008,(2).

13.Timan,Wessels. The Determinants of Capital Structure Choice[J].Journal of Finance,1988,(5).

14.罗福凯.财务学的边界[C].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15.Collis,Montgomery. Corporate Strategy: Resources and the Scope of the Firm.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1997.

第9篇:企业盈利能力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 营运资金 盈利能力 偿债能力 风险

    营运资金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周转使用的资金,也可以理解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的流动资产净额。在数量上等于全部流动资产减去全部流动负债后的余额,是流动资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营运资金的特点就是流动资产的特点,即回收期短;具有流动性;多种形式上并存性和数量上波动性。

    在流动资产中,来源于流动负债的部分由于受短期索求权的约束,因而企业不能在较短时间内自由使用。相反,扣除流动负债后的流动资产,企业可以在较长时间内自由使用。因为这部分流动资产净额是由长期筹资方式筹集的,它的偿债索求权时间压力小。

    营运资金不仅是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二者的差额,而且其规模受企业销的影响,同时又制约着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所以,营运资金的管理不能单纯地考虑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较差异,而需要从企业资金运动的全过程进行系统把握。

    营运资金是流动资产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标志。一般而言,营运资金数额越大,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小。因此,增加营运资金的规模,是降低企业偿债风险的重要保障。然而,营运资金规模的增加,必然要求企业利用长期筹资方式筹集更多的长期资金而占用在流动资产上,但长期筹资方式所筹集的资金成本大,会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长此以往,最终因为盈利能力低下,影响偿债能力,而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反之,营运资金规模小,企业财务风险高,而企业盈利能力大。同时,营运资金的结构不同,也会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因此,确定营运资金的规模,对营运资金的管理,必须在盈利能力、财务风险两者之间进行权衡。可见,要对营运资金进行管理,必须从四个内容进行:

    一、财务风险

    从理论上说,只要流动资产大于流动负债,企业就具备了短期偿债能力。因此,企业营运资金的最低理论值为0。但这必须以流动资产的变现数量与期限结构同流动负债的偿还数量与期限结构完全吻合为前提,否则,企业就可能形成到期不能偿债的风险。从理论上来讲,在企业出现财务风险时,可以将长期资产进行变现,来偿还到期的债务。然而,在实际中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一般不会动用长期资产来偿还流动负债。再者,由于流动资产的变现数量也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这主要是应收账款坏账和库存商品削价的可能性存在,所以企业的流动资产的数量必须大于流动负债,即营运资金的数量必须大于0。同时,由于各类流动资产的变现速度和变现数量不同,作为流动资产净额的营运资金的结构不同,它的偿债能力也不同,因此,企业对财务风险的态度不同,要求营运资金的结构也不同。

    二、盈利能力

    如果企业单纯地考虑偿债而确定营运资金的规模和结构,势必会约束自己灵活、机动地运用营运资金,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因为一个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互为结果的,所以,如果一个企业的盈利水平长期低下,最终会削弱自己的偿债能力,从而给企业自身带来财务风险。企业盈利能力是受收入和成本二个因素所决定,企业营运资金的规模和结构不同,收入和成本的水平也不同。假如一个企业营运资金的规模过大,就会增加营运资金中非盈利流动资产的规模和比例,相对减少了企业的收入,同时增加了资金成本和机会成本。反过来讲,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利润目标,来确定营运资金的规模和结构。

    三、弹性

    由于弹性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营运资金管理中要考虑自身变换的可能性,以便在需要时,调整营运资金的结构。实际管理中,弹性会影响营运资金的规模,如果现有营运资金的弹性不好,又需要对营运资金结构进行调整,面对这种情况企业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牺牲信用和收益,将弹性较小的营运资金强行转换其形态;第二个选择是增加具有弹性的营运资金的规模,用于准备短期债务的偿付和财务调整,这样会增加企业的资金成本,减少收益,维持企业现有的信用。

    四、营运能力

    营运就是经营运作,营运能力是指企业经营运作能力。狭义的理解是企业经营运作的速度,主要表现为资产管理和运用的效率,即资产的周转速度,在财务分析中常用资产的周转率来表示,主要包括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指标。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