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技推广服务范文

农技推广服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技推广服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技推广服务

第1篇:农技推广服务范文

因此,农业高校的第三部门属性和科研、教育、社会化服务职能的有机结合为农业高校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主体提供了客观必要性,农业高校参与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能够转变政府职能,其灵活性能够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弥补政府的缺陷,实现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的有机结合。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农业高校在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农业高校的优势,提高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水平。

专家负责制模式的构建

南京农业大学是一所直属国家教育部领导的,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法学、文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农业大学,在教学质量、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成为知识创新与扩散、高层次创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

长期以来,南京农业大学不断地进行农技推广服务模式新探索和尝试,常年开动“科技大篷车”,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送科技下乡活动,以创办科教兴农网站、电话咨询、创办报刊、制作光盘、出版科普书籍、远程教育等形式,为农业和农民服务。通过总结成功经验,发挥地方主导产业优势,逐步形成了多种适合不同地方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以项目为纽带,加强与江苏省各级政府部门的合作,提高了地方农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架起了学校(教师)与地方(农民)联系合作的桥梁,促进学校与地方建立全面合作的关系,为地方农村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实现了农民增收。2003年,南京农业大学在总结多年来的科教兴农模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与连云港市有关单位合作,在该市范围内联合组织开展了“百名教授科教兴百村小康工程”(以下简称“双百工程”)。到目前为止,该项工程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科技意识得到了明显的增强,农民收入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据统计,2003年,全市参与活动的107个村人均纯收入增长17.84%,高于全市农村人均增幅7.24个百分点,其中,人均增收400元以上的村有45个,最高的突破600元;2004年,107个村的人均纯收入增长21.3%,高于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10多个百分点。2005年人均高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近25%,成为科技兴村、科技致富的先进典型。

“双百工程”是以专家教授为主角,以农民群众为主体,以农民增收为落脚点,以科技教育为支撑,集校、地、村、户为一体的系统化工程,实行专家负责制。专家负责制主要通过整合专家队伍,运用项目资金激活基层多元化科技推广体系,建立从专家到农户的科技直通车,畅通科技成果转化的道路,探索一条将研发、成果转化与推广更加紧密结合的科技快速转化新途径。其特点在于:

加强了各专业间的协调,实现了资源的整合

“双百工程”将整合学校各专业学科人、财、物等资源,向连云港市选定的107个村集中,围绕技术推广、农民培训、研究开发等环节,充分发挥了各学科专业的特点,优势互补,加强了他们之间的有机联系,整合人力、物力和技术,发挥系统整合的总体功效。

创新农业推广模式和运行机制

以专家负责制为主线,积极探索不同品种、技术在不同地区,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方面的运行机制,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农业推广体系。

组织保障机制。一是由副校长为组长的“双百工程”领导小组与办公室和连云港市市长为组长的“双百工程”领导小组与办公室总体组织协调,各参与院校、连云港市、县、乡、村各级部门按照相关任务协调配合,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有的还在乡镇专门成立了专家(专业)工作站,加强了对该活动的组织、协调和检查督促工作。专家工作站由于与乡龙头企业、乡农推中心、乡服务公司、合作经济组织等紧密合作,在示范园区、产业基地为专业村的大户做示范讲座培训,现场指导,引导农民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二是明确了学校各部门、各学院的责任,为参与活动的老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确保其工作目标的实现(明确连云港市各部门的责任),主要是为专家教授下乡服务提供后勤保障,确保活动的顺利实施。三是各参与院系落实专人负责工程的开展,提供项目扶持、技术帮助等服务,加强项目实施中的策划、协调、组织和检查工作。

专家选拔机制。南京农业大学根据连云港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民的需求,在广泛发动的基础上,从全校20多个学科专业精心挑选出96名热心科技推广工作、具有相当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加上其他科研单位的11位科技专家共107人,与连云港市选定的107个村分别进行挂钩对接,担任每个村的科技经济发展顾问,帮助其制订村级经济发展规划,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供新技术、新品种,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技术队伍中既有多年参与送科技下乡活动的离退休老专家、老教授,更有年富力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及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青年学术骨干,技术人员实现最佳组合。选派这样一支高层次、多专业的专家教授参与此项活动,确保了科技人员的素质和各项科技活动的质量,保证了工作的高效运转。

项目配套机制。“双百工程”是以项目为载体,以技术为保障,依托各村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充分发挥不同专业的作用。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相对集中,对示范区进行重点扶持,通过集束效应扩展并放大了各种相关项目的成效,取得了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在我校专家教授参与研究论证下,连云港市参加“双百工程”的107个村已确定科教兴村新项目139项,涉及农、林、牧、渔及其加工业等多个方面。科教兴村项目的培育和实施,实现了学校优势和当地的科技需求之间的有机结合,调动了校地双方的积极性,增强了科技下乡进村的实效性。

经费支持机制。江苏省省政府设立了专项资金,划拨50万元作为项目经费,学校也相应配套了资金,用于专家教授的下乡活动经费,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这些都为工程的实施提供了资金支持,保障了工程的顺利运行。

利益联动机制。对于参与“双百工程”的专家教授,除了在下乡时间、工作量、技术推广等方面有严格规定外,也出台了一些具体的激励政策。如把参与工程活动作为考核有关教师与干部的重要内容,并将工作绩效与收入挂钩,及时对工作突出的师生进行奖励和表彰,对参与活动的人员在经费和工作条件方面给以优先支持,在教务安排上给予方便,在参与时间上给予保证,在工作量上给予补贴,在晋升职称上给予优先考虑。

发挥示范辐射功能

在“双百工程”中,南农大与连云港改变了工作思路,由“扶贫帮富”转向“扶强促优”,通过先抓一部分科教兴村、科技致富的先进典型,以强带弱,以点带面,带动更大范围的农村致富。抽选出的村都是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具有较强示范与辐射作用的村,在这些村搞项目,有利于吸引企业资金,提高技术转化和推广效果,扩大示范效应和辐射影响,以点带面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定点选拔了一批示范大户进行集中培训,重点培养了一批具有强烈事业心和开拓精神的科技致富带头人,这些科技示范大户和致富带头人在广大农民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工程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双百工程”自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地区差异大,发展不平衡。在“双百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虽然大多数农户都能积极主动地配合专家教授的工作,在他们的指导下应用新科技,取得良好的成效,但仍有一小部分农民还没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由于农户的经济条件比较薄弱、素质仍然很低、规避风险的意识很浓,而且他们更关注一些“短平快”的技术和品种,而不愿意使用专家教授推广的生产周期较长、短时间内不能收到成效的品种。因此,他们的行为与工程的实施计划发生碰撞,导致项目实施进度减慢,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

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我国农村现在实行的仍是家庭承包责任制,农户经营规模小,农业实现产业化强调的是规模经营,但目前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仍比较低,由于不同农户的家庭经济条件存在差异,对农户不能实行有效的统一组织管理,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障碍,也影响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成效。

农民的素质普遍较低。“双百工程”的目标就是要依靠科技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但是,目前农民的素质仍然很低,对专家教授所推广的新技术不能很好的理解应用,另外,只注重专业技术方面的知识,对市场经营,管理和营销等方面的知识还很欠缺,不能及时地将产品通过市场销售出去,实现收入的快速增加。

激励机制存在着欠缺。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措施,但仍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如何发挥专家教授的积极性,保证他们参与此项活动的时间和自己的教学时间得到合理的安排,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在田间地头?对经常在地头为农服务的老师如何进行考核,他们的考核标准是否应跟工作业绩的考核达成一致?如何发挥连云港市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在各个方面积极支持专家教授的工作,保障工程的顺利实施?这些都需要双方领导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尽快合理解决。

项目资金不能及时到位。项目资金不能按时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进度,专家教授科技下乡的活动经费非常少,在交通费用,生活住宿方面得不到保障,就更谈不上科技创新开发和试验示范经费,影响了他们参与此项工程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工程的运转效果。

进一步完善科教兴农工作的设想

据统计,目前实施较好的项目仅占总量的40%。因此,我们必须通过不懈地努力,使这项创新型的服务“三农”、兴村富民工程能扎实、持久地进行下去。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理顺关系

“双百工程”的重点是实行专家负责制,由专家主导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这是一种全新的推广模式,要求专家不仅掌握先进适用的生产技术,还要具有整合各种资源和充分利用外部条件的能力,妥善处理好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关系。

1.学校与政府的关系。由于强调的是政府主导的农技推广体系,政府在项目安排、经费分配、人员调度等方面具有强大的支配力,但现在实行专家负责制后,项目、经费、人员统一由南京农业大学支配,地方政府只是起辅助作用,就会导致有些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难以接受,甚至在工作上不给予积极配合,为行动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要明确学校和政府的关系,学校专家主导,政府的作用只是积极配合、提供方便、搞好服务。

2.专家与专家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责权利之间的分配与平衡关系,要通过各种约定在经费安排、技术推广、成果享用、绩效考核等方面加以具体明确,并且要加强不同专业的专家教授之间的合作,加大向心力,减少内耗。

3.专家与农民之间的关系。要解决规模经营与农户自主分散经营之间的矛盾。要紧紧抓住核心示范户这一重点,通过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实现大面积的示范推广。

4.主业与副业的关系。“双百工程”刚刚起步,一些专家教授在思想观念和工作行动上把它当成是副业来对待,工作有些不积极、不主动,从而影响整个行动的实施效果。因此,一定要让他们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该项工程的重大意义,真正认识到该工程是专家服务“三农”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是科教单位党政领导驾驭学习全局,提高领导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须从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改革适应村一级的科技和人才需要方面深入探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和创建特色性研究型大学等多角度提高对该工程的认识,以便为该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加强组织领导

领导重视是推进“双百工程”的关键。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校地双方各级领导对工程的重视程度,切实履行他们的职责;同时,应组建校级专家组,全面组织、协调工程的实施。即对工程各阶段的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做出决策,进行检查、督促、筛选、调整工程项目,并进行分类指导。各参与学院也应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项目组,并确定各项目的技术主持人,由其具体负责工程的组织实施。还要进一步加强连云港市各级领导对工程的组织管理,加大他们对工程的支持力度。为了使该工程有更为可靠的组织保障,建议学校与省、市组织部门联系,从学校选派科技副市长、副县长、副乡(镇)长,直接参与领导当地的建设,使该工程成为当地政府的日常工作议程。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已经整合了各专业学科的人力资源,但在运作当中还存在着断层,各专家之间不能有效地衔接起来,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各专业之间的联系,尤其是要督促经济管理、人文社科等专业的师生积极参与;还要加强各个专家教授之间的联系,优势互补,共同推进项目的实施;与此同时,学校不能忽视连云港市各级部门在工程中发挥的作用,应加强与他们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各个管理部门在工程实施中的作用,发挥整体功效。特别要加强县、乡两级对试点单位的领导和支持。

加大投入

“双百工程”运行以来,已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江苏省委已划拨了50万元来保障项目的运转,但这笔资金是有限的,它不能持久地发挥效力。学校在开展这项活动中,不仅要用好这笔特批经费,而且应配套投入相应的经费。当然,学校仅仅是资金来源的一个渠道,仅靠它的力量不能保证工程持久地运行下去。因此,我们要通过向农业部、科技部、省政府等多渠道申请项目经费,以及引进一部分企业来投资等办法,积极争取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为工程实施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部分试点单位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完善机制

激励是组织管理中一个有力手段,有效的激励措施能激发组织成员的创造性,发挥他们的潜能。教师是实施工程的主力军,为了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应在政策上给予倾斜,用规章制度的方式明确规定教师参与工程与教学工作量、科研补贴以及职称评定之间的关系,以鼓励更多的教师、专家,用更多的项目、技术推广到农村,为农民服务。此外,还应建立新教师到基地实践一年的培养制度,使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促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从事农业教育和科研工作的实践能力。

在专家负责制体系下,已涌现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推广模式和机制,但由于工程还在实施的初级阶段,新的模式和机制仍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在今后不断加以修改补充,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

优化手段

第2篇:农技推广服务范文

关键词: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是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运用到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也是科研机构、政府与农民联系的纽带和桥梁。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效果显著,农业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农民的收入逐渐增多。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科研、教育和推广部门强强联合,实现农业生产快速推进。

1 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1.1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随着农业形势不断变化与发展,基层农技队伍结构老化、专业知识弱化、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差,思想陈旧,整体素质比较差,很难适应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近年来产业发展变化快、农民需求变化大,但基层农技人员由于国家投入经费有限,接受专业知识培训的机会很少、知识更新比较慢,同时也由于基层从事农技推广工作条件相对比较艰苦,薪资待遇有限,许多专业人才不愿意留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流动更新很慢、人才出现断层现象。

1.2 推广经费投入少,推广方法及配套服务不到位

发达国家在农技推广方面的投入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平均在0.5%左右,而我国的投入却不足0.2%。而且实际过程中真正用于农技推广项目的投资还不到推广经费总数的20%,尤其是基层推广部门的事业经费严重缺乏。基层推广虽然要求服务到田间地头,但由于服务对象较广,经费缺乏等原因,导致农技人员无法全部做到手把手服务,仅能服务极少数,很难服务到位。

1.3 推广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我国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农技推广活动是带任务、带指标进行的,带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考核指标就是完成上级任务的情况,这样的评价体系,不能约束推广人员充分履行责任,不利于积极调动其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4 农民的学习能力不强

受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影响,我国农民在生产的过程中为了规避新技术的风险,往往采取比较保险的农业生产技术,高新技术在农村很难得到有效推广。此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具有严格的使用操纵技术,很少有农民可以快速掌握。新的技术成果往往还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农民缺乏购买的能力和欲望。

2 解决对策

2.1 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业务素质

一是加大资金的投入。作为公益性的工作,农业技术推广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加大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信息设备建设,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于进行过市场化改革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可以采取融资手段,加大对各方资金的吸收力度,扩大农业技术推广的可支配资金范围;二是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对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深造,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2.2切实落实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待遇

国家对农业工作高度重视,各级财政应切实落实好上级的文件精神,加大对乡(镇)农业技术部门的经费补助力度,在提拔重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方面放宽条件,高度关注农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为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工作及生活条件。

2.3 规范考核机制,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

规范考核机制,实行业绩与效益挂钩,对工作完成好的乡(镇)与个人要给予适当奖励,以调动农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2.4 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广大农民的积极配合,只有作为经营主体的农民切实地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农业技术才能得到更快更有效的推广。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生产成果的使用需要农民提高科技素质,农民可以通过参加技术培训、电视讲座、远程教育以及专家授课来提高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也可以组织各种科技培训活动,加强与农民之间的交流,指导农民快速掌握科学技术和科技成果,实现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此外,农业生产的分散是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需要加大工作力度,扩大科技成果的推广范围,以此来解决技术推广难题。

3 结语

第3篇:农技推广服务范文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科技建设。

    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动植物新品种和农业、农机等新技术的示范与推广,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预防和植物重大病虫害的预防扑灭,机械化防汛抗灾、排涝抢险,森林火警火灾预报和森林防火,贯彻实施农业标准,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机安全监理,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农民的公共培训教育等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知识产权难以保护或物化的技术推广等服务界定为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职能机构。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分类改革,为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本文以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为例对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探讨,以期求得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嘉祥县不断加大科技推广普及的力度和深度,通过大力实施"万名农民培训"、"阳光培训"、"绿色证书"等农民培训工程,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科技三下乡"等科教服务活动,农民科技意识明显增强,科学素质和文化水平提高,有力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思路,全县各级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初步形成了如梁宝寺、大张楼镇速生丰产林、木材加工,满硐、孟姑集、马村、嘉祥镇大蒜种植,纸坊镇种鸭繁育、优质林果等各具特色的生产加工基地,构建了我县农业产业新格局。

    2、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市场化体系初步建立。全县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199家,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13家,合作经济组织248个。龙头企业和各类经济组织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瞄准市场搞好农产品深加工,围绕加工促生产,拉长了产业链,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大张楼镇发展速生丰产林2.8万亩,带动木材加工企业20余家,旋皮机240余台,林业收入占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纸坊镇宏祥牧业固定资产投资2027万元,年繁育肉鸭、肉鸡种苗260万只,带动农户3500户,农户增加收入7000万元。

    3、农技推广体系逐步完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各乡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多数具有初级以上职称,其中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70人;学历层次也大都在中专以上,其中大专以上的139人。广大农技人员在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开展农业技术服务、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信息网络逐步完善,农情传达逐步畅通。有线电视、移动电话、宽带等进村入户,部分乡镇、村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培训了信息员,健全了规章制度,通过网络农产品供求信息,最大限度的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服务。

    二、存在的问题。

    嘉祥县农技推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农民意识及其它客观原因的制约,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农民思想观念落后,整体素质不高。部分农民小农意识严重,存在以下几种心理:一是求稳怕乱的农本心理,就是认为种庄稼、种粮食是本分,结构调险大,不如种粮食稳;二是直观务实的从众心理,别人种什么他就种什么,不敢采用新技术、新品种,看到别人成功后才模仿采用;三是盲目求快的过急心理,对新东西敢于大胆尝试,但一失败就放弃,比如今年收获的农产品价格一降低,下一年农户就不种了,经不起市场条件下价格波动的冲击。四是小而全的自给心理,在自家地里种上西红柿、黄瓜、茄子、辣椒、白菜等多种蔬菜,只是为自家生活方便,主导产品无规模,特色产品无优势。还有极少数村民不讲诚信,企业与村民签了订单,收获的农产品不卖给该企业,影响了农企合作关系,制约了自身发展。

    2、农民获取知识途径少,农业技术含量低。一是培训力量不足。我县县级农技培训机构主要有县职业中专和农业系统有关部门,乡级农技人员仅有部分从事农业技术推广,而且农技人员浮在机关上的多,兴办基地、深入一线与老百姓面对面指导的少,影响了培训工作的开展。二是培训内容模式单一。农民培训通常采取举办培训班、赶科技大集、咨询解答、散发资料等形式,模式单一,农民不易接受,尤其是近几年农村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打工,在家务农人员年龄老化,这些人的商品观念、信息观念、政策观念、科技观念都比较差,技术接受能力低,对这些人讲技术难懂,发资料难看,教操作难会,先进适用的技术难以得到及时的推广和普及。有些培训内容往往只注重单环节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不能够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有机的结合起来,造成了部分农民只讲相信科学,而实际上不付诸于行动;还有的培训不结合当地实际,盲目照搬引进外地经验,解决不了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影响了群众学技术的积极性。三是培训设施落后。一些先进的教学方式和设备还不普及,特别是村一级,农民没有长期的学习资料和固定的技术培训场所。全县714个行政村,文化大院仅有110处,极少数村建设了农村书屋,微机网络没有普及,部分村远程教育配备的微机放在村干部家中,不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大范围开展声像教育很困难,科技培训教育跟不上农业生产的需要。由于培训不能适应农民需求,农民获取知识途径少,很多新技术、新信息棚架在县、乡,不能落实进村到户,科技成果转化率、入户率低,农业生产中还存在很多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农村能经营、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偏少,很多农民"盼致富,无思路;想致富,无技术;求致富,无门路"。

    3、农技推广资金来源渠道少,缺乏有效保障机制。随着农村各项改革日益深入,农技推广部门逐步走向企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不再享有财政经费,难以承担技术推行服务的公益性职能。当前除了各级对农业的政策性资金外,基本上没有任何资金可用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技推行体系建设、服务条件亟待改善,迫切需要资金支持。

    4、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农技人员知识老化。近几年专职从事农技推广的工作人员逐渐减少,目前各乡镇农技人员有部分被抽调去从事包村、招商等其他工作,常年专职从事农技推广的工作人员严重不足。现有的乡镇农技人员多数仅仅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只会简单的农业适用技术指导,缺乏市场预测、行情分析及经营管理指导能力,而且接受再教育、再培训的机会少,知识老化,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现展要求。

    5、人均占有土地少且分散,制约现代农业发展。当前农村土地较少,人均不足一亩地,发展种植、养殖调地很困难,有的地方甚至每亩1000元租金还租不到地,想规模发展必须拿出专门人员负责协调土地。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增大了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制约了农业机械化专业化的普及,也限制了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三、建议与对策。

    1、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培育造就新型农民。

    一要进一步整合优化现有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建立政府组织、农业部门主导、农科教结合、社会广泛参与、资源合理配置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充分发挥县职业中专、县农广校、村文化大院等在农村成人职业教育中主渠道作用,动员和支持各类科研机构和有培训能力的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民培训,形成良好的培训氛围,促进农村成人职业教育稳步有序发展。

    二要创新推广理念,改进推广方法。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科技宣传等各种形式和载体,加快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扩大先进文化在农村的覆盖范围。利用远程教育等网络资源覆盖面广的优势,直观、快捷地向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培训等服务。成立科教放映队,针对不同时令、不同农作物,有针对性的选择科教宣传片到村进行播放。

    三要拓展培训范围,突出培训重点。着力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民技术员、骨干农民、农民企业家和能工巧匠队伍,使他们成为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骨干力量,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

    四要尊重农民意愿,拓宽培训内容。要根据时令季节,开展配方施肥、合理用药、秸秆还田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要继续大力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扩大阳光工程的培训规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2、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加强对农技人员的使用管理,县乡农技人员必须在其位、尽其职,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工作业绩与工资、职称评定直接挂钩;对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农技人员给予一定补贴,确保他们在农村蹲得住、留得下。大力推行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建立农技培训专项资金,每年对现有从事公益服务的农技人员进行分层次、多内容的继续再教育,定期送到济宁农校、山东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学习,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其成为基层农技推广带头人。加强农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推广条件,应下拨适当的经费,帮助基层农技推广部门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办公设施,不断提高农技推广的现代化水平,使农技人员办公有场地、工作有设备。

    3、加强科技示范推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科研部门、大专院校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开展科企合作,发展农科教示范企业。鼓励农技人员领办、创办各类农业技术示范园,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引导农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引进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先在科技示范园区试种试验,成功后再向农户推广,探索一条引进、试验、繁育、示范、推广、加工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重点抓好科技示范户的选拔培养,每个村选拔5-8个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创新者作为科技示范户,带动更多的群众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和入户率。

    4、建立农村科技服务平台,提升科技服务能力。继续坚持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千名干部包户富民促调整工程,选派科技人员到村、到户、到企业,促进科技与经济直接融合。县乡技术人员成立科技服务队,村级成立由科技村主任为组长的科技服务组,围绕主导产业,通过分层次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开通农科热线、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指导服务。指导农民创办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合作经济组织运营,切实发挥服务功能,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第4篇:农技推广服务范文

关键词:拓宽农技;推广服务渠道;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近些年国家对农村扶持政策的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广大农村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涉农企业不断发展。《新农村科技促进行动》、使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也积极深入农村。这又给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找到了解决诸多问题的办法。

1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阵地,开展科技培训、试验、示范、推广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之后,各地农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本地主导产业为中心,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组建了大批不同专业的农民合作社。加之近些年国家实施的“阳光工程”项目,大批剩余劳动力走出土地,涌入大中城市,从事非农产业,使农村土地相对集中,农民同产业相对集中。这样就为我们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提供了有利条件。

1.1 专业合作社需求结合粮油高产创建活动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利用冬闲或春季备耕阶段培训专业合作社成员,传授新技术;推介新品;设立样板田、示范田,培训指导高产集成技术。既解决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缺少技术,又为技术推广部门提供了科技培训、技术指导的平台。

1.2 农民专业合作社具体情况结合推广项目开展科技培训

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所生产经营的专业,人员素质、领导能力,优先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科技入户”、“阳光工程”项目,落实到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科技水平和职业技能,带动周边广大农户提高科技意识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增强“科技入户”和“阳光工程”的重要作用,稳定“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的成果。

1.3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导,建立试验、示范、推广基地

种植业专业的农民合作社,大多都是种田能手,种粮大户,耕地面积相对较多,种粮积极性较高。所以,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将新技术、新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等试验、示范、推广等项目基地建立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基地召开不同内容的现场会,首先引导合作社成员接受新技术、新品种,让农民看得懂、学得快,带动其他农户,提高农技推广部门的推广能 力。

2 以涉农企业为龙头、增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拉动作用

2.1 涉农企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拉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涉农企业所需原材料大部分取之于农产品,一是要保证质量;二是要保证数量,主要是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产品经纪人这两条渠道供应。要采取和完善公司加农业专业合作社加农业技术的运作模式,拉动农村农产品生产、销售、加工的产业化发展。

2.2 农技推广部门应成为涉农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桥梁

近几年随着涉农企业异军突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农业科学技术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牢牢把握机遇,充分利用好这些平台,为企业与合作社牵线搭桥,提供优质服务,用科学技术保障企业原材料的质量,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量。

3 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后盾,建立科技示范园区

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主动出击,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同开发建设科技示范园区,使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有展示的平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有培训、试验、示范、推广的基地,农民有学习、参观的样板。

3.1 建设科技示范园区,探索新技术,研发新品种

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作为技术后盾,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提供服务,共同组建科技示范园区,进行探索新技术、研发新品种、展示新成果,加快新技术推广普及步伐,迅速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通过科技示范园区,推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落实,增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3.2 发挥科技示范园区的辐射带动功能,完善农业技术组装集成

通过科技示范园区来创新和拓宽农技推广服务渠道,展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培训农业科技推广干部和广大农民。将组装集成的综合农业技术,科研成果展示给广大农民,让农民能够接受、认可。不但要领着农民看,而且还要带着农民干,带动本区域内的农民不断提高科技意识和生产技能。

第5篇:农技推广服务范文

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核心的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县份,我们绥棱县农民收入的主体依然是来自于农业收入,其中一半来自于种植业收入。发展农业仍然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和基本途径。要想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主要是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也就是说必须加大农技推广力度。农村税费改革后,原有的农技推广体系普遍受到了冲击,职能弱化。就**县而言,其现状可以形容为“网破、线断、人散”。“网破”是指县、乡、村、屯四级农技服务网络不健全、不完善,只有县乡两级服务网络存在,且服务手段落后,机制不活,管理不畅,职能弱化;“线断”是指村屯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出现断层,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寥寥无几,即使有也没能发挥作用;“人散”是指从事农技推广的人员流失、队伍不稳、整体素质不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特别是乡镇机构改革后,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人员减少,多数乡镇只有一人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甚至有的乡镇还是空白。这样的农技推广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特别是农民盼科技的要求,尤其是去年**县发生了大面积的大豆菌核病和水稻稻瘟病,使农民对科技的需求十分迫切。面对这种严峻形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因势利导,积极争取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在认真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和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自去年12月份起,围绕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全面推行了以“优化县级、强化区域、取消乡级、健全村屯”为主要内容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经过3个多月的实践看,效果十分明显,农技推广新体系已经建立,**等三个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建成并投入工作,成立了76个村农技推广协会,发展了307户科技示范户。通过改革,农技推广人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明显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年初组织了12个小分队驻村入户宣讲农业科技知识,现场解决农民提出的问题,培训面达95%以上,深受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广泛好评。

第一,改革体制,构建县乡村屯“四位一体”的服务网络。理顺体制是解决现行农技推广体系存在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坚持创新思维,从解决体制问题入手,着力建设了以县中心为龙头,以区域中心站为主体,以村屯农技推广协会、屯科技示范户为支点的县乡村屯四位一体的服务网络。一是优化县级,打造农技推广龙头。在原隶属关系不变的前提下,我们将县农技推广中心升格为正科级单位,核定编制37个(暂用24个),设主任1名,副主任3名(由区域站站长兼)。对中心的内设机构进行了调整,撤销了原来的推广站、土肥站、经作站、水稻站和环保站,还把县农科所并入推广中心,组建了测试中心、植保站、科研所和综合办,并对其职能进行了重新定位。二是整合乡级,跨乡镇建设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我县把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的农技推广职能划出,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地理位置,建立了&&&&3个农业技术推广区域中心站。其中,**区域中心站服务***镇、***乡和*(*乡,重点研究推广水稻生产技术;**区域中心站服务&&乡、&*&*乡、**镇和8*镇,重点研究推广大豆、玉米生产技术;**区域中心站服务**乡、*(*(乡和**乡,重点研究推广瓜菜、特色作物等经济作物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区域中心站规格为副科级,站长上挂县中心副主任。区域中心站的人、财、物、事四权收归县农技推广中心垂直领导,所在乡镇协管。区域中心站的建站费用全部由县里负责,现已购回3辆微型车,并拟为每个站建设200平方米的独立办公用房。区域中心站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按实际聘用的在职人数核定,此外县财政每年还为每个区域中心站增拨经费1万元。经费由县中心统一管理,实行报账制,由县中心在财政结算中心统一核算。三是延伸触角,建立村屯服务网络。根据屯型大小,在每个屯设2—3个科技示范户,在每个村都成立了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主要职能是协助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推广实用技术、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承担县乡两级试验示范任务,并监测本地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向区域中心站及时反馈信息。在科技示范户的确定上,我们通过电视公告、本人申请、群众举荐、村委会把关,农业技术推广区域中心站考核的办法,将一批热爱农技推广工作、群众威望较高,特别是具有一定农业技术示范能力的种田能手确定为科技示范户。目前,全县已确定科技示范户307户。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组织示范户在本村选举,推出协会会长人选,通过考核审批后,发放聘任证书。

第二,创新机制,建立高素质的农技推广队伍。建设高素质的队伍是保障农技推广应用的核心。为此,我县组织纪检、人事、农委等部门通过公开考试、组织考核等办法对除县中心主任外的所有人员实行竞聘上岗,优化了人员配置,努力建设一支事业心强、业务精通、吃苦耐劳、勤于服务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在县农技推广中心人员的选用上,根据县农技推广中心的机构设置和职能定位,重新核定编制,核定岗位,科学设岗,以岗选人。要求县推广中心工作人员,必须先竞聘区域中心站职务,再竞聘测试中心主任、植保站站长、综合办主任和农科所所长,最后竞聘农技推广中心其他岗位。经过竞聘,县推广中心有12名人员充实到了区域中心站,实行三年一轮岗,有效解决了农技推广队伍长期存在的头重脚轻的弊病,强化了基层工作力量。对县中心其他人员除主任外全员竞聘上岗,签订三年聘用合同,实行死编活人,动态管理。对4名落聘人员,我们实行了待岗管理,只发基本工资,三年内单位有空岗,允许其参与竞岗,仍然落聘的三年后纳入人才交流中心管理。在区域中心站的人员选用上,核定3个区域中心站编制24个,目前从乡镇财政开支人员符合条件的人员中选聘了15人,聘期3年,加上县派12人共27人。对落聘的原乡镇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人员,由乡镇政府重新安排工作,并取消相应的技术岗位待遇。今后,我县还将面向大中专毕业生,为县中心和区域站选聘部分工作人员,进一步优化农技推广队伍知识结构。

第三,强化管理,建立健全与改革相配套的制度和机制。改革后的农技推广新体制,能否顺利运行,能否发挥作用,管理至关重要,核心是如何管好人的问题。在加强管理上,主要实行了“三制”。一是岗位责任制。制定出台了《**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岗位责任制及考核办法》、《**县农技推广协会会长岗位责任制及考核办法》、《**县农技推广示范户岗位责任制及考核办法》,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干有目标,奖有抓手,罚有依据,切实做到了以制度管理人,以制度约束人,以制度激励人,以制度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二是工效挂钩制。对竞聘上岗人员实行津贴和奖金活发,将津贴的30%和奖金作为岗位活发津贴,按照目标考核情况兑现,打破了在工资分配制度上的“大锅饭”。考核不合格的津贴部分全部扣除,连续两年不合格的解除聘用合同,档案交由人才交流中心管理。为便于考核、兑现奖惩,自去年12月份我们就将乡镇农技人员工资收由县中心统一发放。三是利益驱动制。采取调工资、给补助等措施,进行利益引导。农技推广人员的各项补贴,一定三年不变。对县中心下派到区域中心站的人员,每人浮动一级工资,高级职称的每月补助100元,中级职称的每月补助70元。对从乡镇竞聘上岗的区域站人员,每人浮动一级工资。屯科技示范户,可优先承包半垧机动地,村里每年给解决200元的科技示范补助资金。村农技推广协会会长,可优先承包一垧机动地,村里每人每年给解决400元的科技示范补助资金。

第6篇:农技推广服务范文

关键词:基层农户;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中图分类号:F32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232176

现代农业的发展以机械农业和技术农业为主要发展对象,农业的发展需要农业技术的使用和普及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主要是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手段,技术人员可以将这些农业技术教授给农业农民,农民进一步教授给其他农民,既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有助于农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接下来笔者会对农业技术推广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具体分析,希望能够给农业技术推广提供一些经验,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事业的发展。

1农户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

1.1农户自身因素农户对农业技术推广的需求受自身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户家庭人口数、土地多少以及其主要家庭收入来源等都影响着农户对农业技术的需求。1.2技术诱导因素农户一般都会将土地所带来的收入作为技术诱导的因素,也就是说,如果农户承包的面积越大,则农业技术就能取得更大的收益,进而推动农业技术的推广。1.3其他因素其他因素还包括农户的文化程度和以前是否接受过类似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文化程度越高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接受程度也就越高,而且以前接受过的类似的服务也对农业技术推广有积极作用。

2农户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需求的内容

农业生产中,以满足农民需要为农业技术推广的理念。通过研究和调查,可以发现农户需要接受粮食作物种植和经济作物种植上的技术的推广。畜牧业和养殖业的技术也被需要。也就是说农业技术推广必须以农户需要为基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应在粮食种植、经济作物种植、畜牧业和养殖业几个方面大力推广农业技术。满足农民的技术需要,而不是忽视实际需要随意进行技术的推广,努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成功,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农户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途径的需求

3.1树立以人为本的推广理念农业生产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农为本,以农民为农业技术推广的理念。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都是运用自上而下的推广模式进行技术推广,带有很大的指令性,政府决定了推广的内容和推广的方法,农民只需要接受政府的推广,忽视了农民自身的想法。但是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推广的内容应该遵从农民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需要强大的农业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增加收益。实际生活对农业技术推广不到位很大程度是因为忽视了农民的想法,农民一面害怕新技术的成本与收益问题,害怕成本过高,收益无法对等,一面考虑外出打工来代替务农。所以,农业推广只有充分了解了农民的想法,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在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应多多听取农民的意愿,在制定推广计划时征求农民的意见和看法,在评价农业技术使用效果使,调查结果并询问农民的意见。除此之外,要保证农民选择自由,毕竟农业技术推广是一种需要成本的服务,农民是否采用应完全由农民自己选择,以免加重农民的负担,减弱了农民技术使用的积极性。3.2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途径实践中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途径往往以示范法、培训法、咨询法为主,但是农技110、农民田间学校等新颖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却很少用到,并且农业技术推广主要靠政府带动,而鲜少有农业专业协会进行,这种推广方式过于陈旧,所得效果必然有限,所以要彻底摒除自上而下的推广方式,多种推广模式相结合下建立自下而上的现代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方式,进行双向互动,尽量避免单向灌输。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器,多采用非政府组织推广,在当地实际的基础上引入成功经验,为农民创收财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3.3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保证推广经费充足,政府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大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支持。保证推广内容的实用性,确保推广的技术满足农民的需求。

4结束语

农业生产离不开林业技术的推广,推广农业技术有助于我国农业生产,促进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的发展,但是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有关工作人员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大力普及农业技术,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进而推动农业的发展,始终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的推广理念、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途径、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满足农业发展的技术需要。

参考文献

[1]赵娟娟.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研究[D].安徽大学,2013.

第7篇:农技推广服务范文

    农技推广经费由乡镇政府统筹安排,往往不能直接用于基层农技推广,导致五缺现象:办公缺场所、下乡缺经费、实验缺基地、服务缺手段、检验缺仪器。有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虽然有办公室,但办公条件差,人员工作条件艰苦,农技推广手段、设施依然比较落后,缺乏工作经费和交通工具等。

    2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发展对策

    2.1稳定现有的服务体系

    对乡镇农技站的管理,应规范到县乡共管、以县管为主的管理体制上来。逐步实现“有先进服务手段、有优良专业人员、有规模示范基地、有严格责任制度,有稳定财政保障”的五有目标。行政主管部门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施管理和指导,人事部门按照“整合力量、专业互补、精简效能”的原则,结合乡镇产业特点、承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核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所需编制,实行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因事设岗,定岗定编,确保在一线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不低于全县农业技术人员总编制的2/3,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十二五”期间,应抓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的实施。

    2.2不断创新农民科技培训方式

    “十二五”期间,按照尽量盘活原有资产与新增投入填平补齐的办法,完成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独立办公用房(每个不低于200m2,投资40万元)建设。以农业部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模式为基础,建设农民田间学校(面积不低于3.33hm2,补助20万元),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为每个乡镇争取1套开展公益性农技服务所需的基本仪器和1辆科技服务车(2项投资20万元)。在24个乡镇选取100名有一定规模、对周边农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农业大户进行不定期培训与随时指导,对科技示范户在日常开展的农事生产活动中给予一定的补助。

    2.3推广服务体系功能创新

    出台政策支持组建农村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指导有意流转土地的农户组建农村土地流转经营专业合作社,将土地依法集中流转到合作社,再由合作社对外土地流转信息,将土地流转给有资质、讲信誉的业主,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成功流转土地的农民,每年除了有固定的租金收入以外,还可以到业主基地从事生产劳动,由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同时,随着土地流转,农民可以把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转嫁到抗风险能力强的业主,获得稳定收入。

    2.4增加经费投入

第8篇:农技推广服务范文

农民技术培训是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形式。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多从事一线生产劳动及生产作业服务,一般具有市场营销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生产信息灵通等特点。在农民技术培训上,由县级农业部门牵头,按照“政府买单,社会法人培训,农民受益”的原则,择优选择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参与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服务。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培训内容根据培训对象的需求进行合理安排,内容可包括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及农业公共信息服务技能等。

2支持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建立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基地

支持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建设规模适度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在基地上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引进、试验、示范,使基地建设成为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成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成为农技人员、种养大户和农民科技培训基地、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及创业基地。通过基地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增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在广大农户心目中的说服力、感召力、影响力,从而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3支持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吸纳广大农户参与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具有机械作业面广、技术贡献率高、组织化程度好的特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鼓励支持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通过参会、入会等形式,吸纳农民经纪人、农民企业家、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等人员参加,重点吸引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种养水平较高、乐于助人的农户参与,将农户发展为科技示范户,使科技示范户成为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成员,成为农情调查员、技术推广员、政策宣传员,成为农民看得见、问得着、留得住的“乡土专家”。通过农事操作、经验交流、座谈讲解等形式,提高参与者的种植水平、经营能力,使广大农民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之路。

4支持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有偿服务

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多形式的技术服务市场化运作模式。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可与农户订立合同,开展技术承包,实行技术有偿服务。按照规模经营、科学种田的要求,实行统种、统管、统收的经营体制。此种形式具有涉及面积大、技术应用效果好、可操作性强以及相关人员积极性高等特点,可重点加以推广应用。在此方面江苏省的兴化市钓鱼镇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5支持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

先进的农业技术往往具有技术含量高、风险系数大、推广应用难等特点。为此有关部门要制定优惠政策,从资金上、物质上、技术上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支持鼓励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发挥示范带动作用。2013年泰兴市对实行家庭农场的农户,如实施秸秆全量还田、推广机插秧、使用新型农药、实现全程机械化等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成绩突出的由市政府补贴2万元;对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积极推广使用新型农药、防治效果明显、服务能力强的单位市政府给予2万元补助,贡献突出的组织市政府则给予10万元重点补助。实践表明,2013年泰兴市秸秆还田、新型农药、机插秧等技术应用比往年面积大、效果好。

6支持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参与实施各类农业项目

第9篇:农技推广服务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制;制约因素;完善对策

农业科技推广是实现农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当前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实践中,由于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复杂性,对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整体效率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甚至有些地方的农业科技推广部门陷入鸡肋境地。反思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造成其转化难的问题究竟是那些?细化来讲,与当前农技推广服务利益导向、资源分配及运行服务过程有关。

一、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资源分配及利益导向机制

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管理机制来看,其资源分配决定了农技推广活动的利益导向,也决定了农技推广中权力、资金的流向。我国当前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仍存在条块结合、学科分类特征下的机构设置模式,从而决定了农技推广服务活动的方向及内容,尤其是对于农技资源分配更倾向于权力拥有者。如从中央、省级政府到地方各级政府及农技推广部门,占有较多农业科技推广资源,而对于基层农技服务中心及人员,尤其是广大农民却未获得应有的服务利益。这一弊端不仅降低了农技推广服务效率,也阻碍了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有序展开。同时,针对农技推广资源配置方式,遵循传统自上而下、业务分类方法,依照各项目设置,从农、林、牧、渔等类型部门进行分配,显然对于低层次的学科与业务的分割,无形中限制了农技推广服务的广度,不利于农民从中获得应有的积极性。如鉴于部门利益冲突,对各自领域内的管理仅限于本领域内,无法实现领域间及更高层次的广泛参与,不利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动力和潜力的挖掘。尽管,随着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不断改革,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部门也获得了重视,但实际上对于广大农民来说,其利益调整微乎其微。也就是说,对于广大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及广大农民群众来说,农技推广服务的权力、资源、利益等无法实现其公益性目标。

二、制约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主要因素

农民作为农技推广服务的最终目标,其认知及行为方式关系到推广服务策略和方法的成败。总的来看,对于当前农技推广服务实践工作,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农技推广理念过于强调成果而忽视农民自身认知实际

从知识传播实践来看,对于农业科技推广多强调对成果的推广,并未关注农民的认知实际。尽管农技推广人员相对而言比农民拥有更高的文化素质,但对于农业科技推广来说,农民才是农技推广的接收主体,对于先进的知识、技术,农民在接受方法、外在干扰等因素下,其接受能力呈现递减过程。再加之科技人员自身在知识编码、传递中表达能力的不同,也会给农民的知识接受带来影响。

(2)传播方法忽视对农民的协作与互动

对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不同的传播方法将带来不同的推广效果,错误的传播方法不仅不利于传播科技成果,反而影响农民对农业科技推广的错误认知。尽管在多年农业科技推广实践中,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是主要传播者,其对农村农业的发展较为熟悉,而对于广大农民群众来说,由于知识文化水平局限,对培训的参与较少,加之缺乏冒险精神、生产改良资金,往往在农业生产上保持粗放方式。整体来看,农民在科技认识、农技素质方面表现欠缺,而科技传播方式要兼顾农民实际,注重课程教学与实地指导相结合,避免单纯性的发份资料,缺乏互动,导致农民对农业科技认识不全面,未能理解和吸收农业科技的真正价值。如有些农技推广机构依照上传下达的方式,一味地向农民灌输所谓的先进科学技术,而未能走近农民生产实际,了解农民在种植中面临的具体难题,对于这类农业科技知识的推广与传播,只能起到显性认识,而无法真正促进农民认知行为的改善。

(3)在农技传播上重信息而缺失智慧

农民作为农业科技推广的接受者,其自身的文化局限性是影响农民认知行为的关键。而对于当前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多数情况下在传播内容上强调显性知识,忽视农民的隐性认知和智慧。如对于农技推广中的养殖技术,这些知识看起来很有实用性,但缺乏与养殖过程的结合,知识信息处于静态条件,不能反映养殖业实际,在农民遇到的问题中,不知道如何运用,而对于所谓的一些问题及概念,农民又记不住,听不懂,导致农技推广服务与农民的智慧和认知并非成正比,传播效果不佳。归结其因素,主要是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对于农民隐性认知的忽视,将科技知识、语言、文字作为有形的物质载体,忽视了知识与情境的融合,不利于农民从中将知识进行转换,起不到推广作用。另外,对于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来说,因过于急功近利,未能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先进科技的传播,也会给农民的接受能力带来影响。

(4)农技推广目标偏离实际需要

就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目标来看,主要是从农业生产需求出发,利用先进生产技术和方式来带动农民致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然而,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实践中,其传播对象并非是广大农民,而是农村精英,偏离了服务农民的初衷。其表现有:一是对于农业科技推广活动评价机制缺失,尽管农业科技推广是以农民数量、推广面积来进行衡量,而对于广大农民来说,其所掌握的农业资源有限,相反,对于乡村精英,因农业面积大而更有利于提升推广成绩;二是当前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主要是围绕示范推广+培训服务,由于乡村精英具有较高的认知力,能够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在争取示范推广、培训资金、物质支持上更有优势,而对于普通农民来说,因缺乏示范性,无法给予广泛兼顾。这种情况下,导致政府及科技推广部门更倾向于对少数乡村精英的培训,偏离了对广大农民服务的推广目标。

三、改进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对策和建议

(1)优化农业科技推广资源配置导向,增强农民的积极性

针对农技推广资源配置问题,要增加农民在农技推广中的主体性和利益导向性,完善农业科技推广职能,鼓励农民组织、农民协会参与到农业科技推广中。另外,对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进行改革,提升其公益性水平,为更多的农民提供服务。

(2)完善农技推广项目申请、决策、运行机制

真正发挥农民在农技推广服务中的本体性,要增强农民的发言权、参与权和管理权,保障农民的权利和利益,提升农民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的积极性,让农技推广项目服务更多的农民群众和农业活动。

(3)改革农业科技推广理念,实现知识共享、传播

针对农民认知、行为实际,对现有农技推广理念、方法进行改革,强调农民的参与性,注重对农民隐性知识的传播,多从互动探讨、实例讲解中来传播科技成果。整合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资源,结合农村农业生产实际,构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解决农民农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发挥农技推广机构的科技示范与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