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税收管理办法范文

企业税收管理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税收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税收管理办法

第1篇:企业税收管理办法范文

第二条  凡外国建筑企业(以下简称外国企业)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承包房屋建筑、室内装修装饰、设备安装、市政设施建设、勘探等建设工程或与国内企业合作承包工程(以下统称承包工程)的税收管理,均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承包工程的外国企业及其雇员,均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法规的有关规定缴纳工商统一税、外国企业所得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和个人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

工程发包单位应督促外国企业及其雇员照章纳税。

第四条  外国企业应自注册登记、领取登记证之日起15日内,持承包工程合同(协议)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外国企业承包工程登记证,到市税务局对外税务分局(以下简称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

外国企业的雇员应自随同其在所在企业从业之日起7日内,到税务机关办理个人税务登记。

第五条  税务机关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外国企业及其雇员适用的税种、税目、税率、纳税期限和征税方式等事项,核发纳税鉴定书。

第六条  外国企业办理税务登记后, 凡变更企业名称、迁移驻地、终止业务活动或其它需要改变税务登记内容的,应自有关主管部门批准之日起15日内持证明文件(副本)到税务机关办理变更或注销税务登记。办理注销税务登记的,应先缴清应纳税款,税务机关在批准其注销税务登记的同时,核发结税证明。

第七条  外国企业及其雇员应按期向税务机关填报税务申报表,并持税务机关核发的完税证(或缴款书)在规定的期限内到指定的银行缴纳税款。

税务机关可以指定工程发包单位为外国企业应纳税款的代扣代缴人和指定外国企业代其雇员办理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或个人收入调节税。

第八条  外国企业或其税款代扣代缴人, 必须依照有关税收法规和下列规定,计算申报其应纳税的收入额、所得额和车辆情况。

1.外国企业每期应纳工商统一税的收入额,以当期实际取得的收入为准。申报纳税时,应提交向工程发包单位开具的请求付款书和中国银行对外付款凭证。

2.外国企业的应税所得额,分别不同情况计算。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设有财务核算地点,有健全的企业会计帐册,能提供全部结算凭证并采用中文或中外两种文字记帐的外国企业,按实际收支计算;不具备上述条件的,采用核定利润率办法计算。

外国企业分别承包几项工程,并设有管理机构统一核算其各项工程收入的,可由其管理机构汇总申报缴纳所得税。

3.外国企业每期应纳车船使用牌照税的车辆,以领取车辆牌照并实际使用的车辆为准。第一次申报时,应提交本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核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行车执照。

第九条  外国企业向工程发包单位结算工程款之前,应到税务机关办理结算凭证的使用批准手续,凭税务机关批准的结算凭证向工程发包单位结算工程款。

工程发包单位不得凭未经税务机关批准的结算凭证支付工程款和列支企业费用。

第十条  工程发包单位代扣代缴税款的, 在支付工程款时,应按照税务机关开具的完税证,从工程款中扣除税款,并向税务机关填报税务申报表,在规定期限内到指定银行代缴税款。

第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的, 由税务机关根据情节轻重,依照税收法规的规定,给予5000元以下的罚款;偷税、抗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税款,并根据税收法规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十二条  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建筑企业在本市承包工程的税收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2篇:企业税收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字:两制度推进地税发展

一、主要措施和作法

(一)加强培训,提高认识,增强业务技能

为了使每位干部职工理解《税收管理员制度》和《税源管理制度》,我局从去年3月份起多次组织召开税收管理员培训班,参训人员达到420余人次,基本上每位税收管理员参加了三次培训,另外还特邀请了市局领导将税收管理员工作手册的填写以及纳税评估的操作方法面对面授课,同时还将《税收管理员制度》、《税源管理制度》、《税收管理员考核办法》、《纳税评估办法》印制成《税收管理员手册》200余册供大家学习,让每个干部职工真正地理解“两制度”的实质内涵,并注重“干与学”相结合,全面提高税收管理员工作技能及综合素质,为“两制度”的落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配套制度建设,规范管理行为,完善征管机制

根据“两制度”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分别制定和完善了《咸安区地税局税收管理员制度》、《咸安区地税局税收管理员考核办法》、《纳税评估操作办法》、《税源管理办法》、《重点税源管理制度》以及税收管理员的“六项制度”,使税收管理员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样做,更明白自己的权利及义务,以达到外促征管内促廉的目的。另外,我们还建立了税收管理员的公开制度,将税收管理员的相片、姓名、工作职责、服务范围等在办税场所及服务大厅进行公开;以及个体税收税负核定制度;欠税公告制度;注销户、停歇业户、非正常户、个体税负调整户的公示制度。通过制定和完善各种制度,规范了税收管理行为,完善了征管机制。

(三)界定机构职能,明确工作职责

为了更一步明确税收征管岗位职责,优化业务流程,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工作效率。我局将基层分局内设机构进行了优化重组,明确基层分局以“综合管理、办税服务、税源管理、检查督办”四大类型设置办公室、办税服务厅、税源管理股、行政督办股。税源管理股按照行业划分为企业税收管理岗、个体税收管理岗、集贸市场管理岗、重点行业税收管理岗,并明确各个股室及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企业税收管理岗位及重点行业税收管理岗位,我们实行竞争上岗和定期轮岗制,实现了人员与岗位的最佳匹配。同时将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职责明确为税务登记管理、账簿凭证管理、申报管理、征收管理、税源管理、日常检查、纳税评估、纳税服务、征管资料管理等,做到分工明确,各行其事、各尽其责。

(四)以税收管理员制度加强税源管理

税收管理员制度是规范税收管理员行为的制度,是加强税源管理确保税收收入的有较措施,我局是从以下几方面贯彻落实的。

1、加强税务登记管理,实施税源源泉控管

税务登记管理是税源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最难管的一个环节,在进行户籍登记时,我们要求各分局组织力量对辖区内纳税人进行全面摸底登记,使税收管理员清楚地知道辖区每户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纳税申报情况、税源动态情况,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在户籍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注重部门协调配合,加强与工商、国税、房产、土管、交通等部门的信息登记交换情况,实行信息资源共享,形成“社会综合治税护税网络”,增强管理实效,实现了税源在源泉上得到了监控。今年我局通过各部门的信息共享,核查出漏征漏管户46户,补办税务登记证46套,补缴税款3900元。

2、实行巡查巡管,寻找税源漏洞

我局根据户籍巡查制度的规定,统一建立巡查日志,列出需要巡查监控的内容和项目,要求税收管理员每月有针对性地在辖区内进行巡查,巡查面不得低于85%,每月的巡查次数不低于两次,并且有详细的巡查记录,以巡查巡管及时地了解、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发票使用情况,停歇业、注销户、减免税户、末达到起征点户及新开业户的情况,实行税源动态监控。今年上半年通过巡查巡管,共巡查出假停歇业36户,假注销户6户,不符合减免税户13户,申报未达到起征点而实际达到的有42户,已开业而未办理税务登记证的有56户,并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的规定进行了处理。

3、开展纳税约谈,深化纳税评估

年初,我局为了弥补税收征管上的空白,要求各分局成立纳税评估专班,由分管业务的局长负责,从分局内部精选数名业务技能比较好、工作经验丰富、工作态度认真的税收管理员组成。并认真研究分析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及各种税收稽查案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纳税评估操作办法》,并对电源水电公司、信用联社等45家企业开展约谈、进行纳税评估,共评估入库税款400多万元。我们根据企业的税负率、税负变化差异、税负变化幅度、销售变动率,销售额增长幅度与应纳税额增长幅度对比、零(负)申报次数、销售毛利率、成本毛利率、往来账户异常变动情况、负债、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总资产利润率、成本利润率等一一进行对比,确定相关指标,然后按照行业税负监控结果,采取综合评估,确保纳税评估质量。

另外,我们准备进一步拓展纳税评估体系,在资历上由老手带新手;在业务素质上以能手带差手;在技术上从手工操作发展到征管软件及计算机网络信息;在岗责体系上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考核机制,强化评估考核;在评估范围上从企业行业深入到建安、个体、集贸市场等各个行业及各个税种。从而形成人人会开展、个个会评估的局面。通过纳税评估,有效地对纳税人的依法纳税状况进行及时、深入地控管,发现涉税违法行为及时纠正;进一步提高纳税人的依法纳税意识和纳税申报质量;更淡化征管矛盾,融洽征纳关系,有较地制止了纳税人被稽查处罚的风险。

4、加强税源分析,挖掘税收空档

税收管理员根据月初收集的税收基础信息及上月的巡查情况,对辖区内的固定税源、流动税源、潜在税源、预期和发展税源从税务登记管理环节到税种管理环节,从行业变化到重点税源变化进行科学的评估分析,分析税收与经济总量之间关系、具体纳税人收入指标与相关财务指标之间关系、当前税收动态与上月税收情况等进行认真的分析,通过各项分析来确定税源的主流及挖掘隐藏的税源,并撰写出税源分析材料,从中找出征收重点,做到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完成每月的各项工作任务。

5、加强重点行业,重点税源的管理

根据税源管理办法的要求,制定重点税源、重点行业管理制度,借etax征管软件建立重点税源监控数据库,按照税源的多少实行分级监控,凡是年纳税额在100万元以上的税源户报省局监控;凡年纳税额在30万元以上的税源户报市局监控;凡年纳税额在5万元的税源户由区局负责监控。在餐饮业、服务业、娱乐业、房地产税收一体化行业除了以票控税外,税收管理员每月不低于两次对其纳税户的经营情况、纳税情况及进销货、成本、利润等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评估,通过重点监控管理来及时发现、纠正、处理纳税人纳税行为中的错误,来促进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对纳税意识淡薄、纳税申报不及时、隐蔽性强、流动性比较大的纳税户进行重点管理,跟踪监控其经营、纳税情况,确保其税款及时足额地入库。

6、实行行业管理,责任到人。为了便于管理,我们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对所有的税源分为企业组,个体组,市场组,建安组,车辆组,实行分行业管理。对税收管理员明确监控任务和工作标准,使税收管理员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同时各分局与各税收管理员签订了目标责任状,确定其任务和责任,按照制度的规定月月进行考核评估,并与当月的奖金挂钩,通过考核评估来调动税收管理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实现了税源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五)加强考核机制,提高工作效能

工作成绩的好坏在评比和考核中得出结论。我们根据《咸安区地方税务局税收管理员考核办法》及《咸安区地方税务局税收管理员工作考核评分表》的要求,每月按照税收管理员工作手册填写的情况及各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认真地进行综合考核,考核的结果同税收管理员的经济利益、能级管理和评先评优挂钩,并且每个月及时地进行奖惩兑现,严格实行责任追究,使税收管理员制度做到“工作范围清、工作内容清、工作职责清、工作奖惩措施清”。到目前为止我局共有8人未按规定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受到惩罚,惩罚金额共计400元,6人能出众地完成税收管理员工作而得到300元的奖励。从根本上解决了“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

(六)强化事后监督,抓好检查督办

检查与督办的目的是更好地完成工作。为了更好地把税收管理员工作落到实处,我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局长为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每季度对各分局税收管理员制度的落实情况及考核情况进行检查督办,对考核工作不兑现,工作落实步骤慢,不完善,不规范的分局进行通报批评,并且采取相应的处罚。各分局对税收管理员的考核情况每月书面报送给区局,区局将纳入个人档案,年终作为评先评优的依据。

二、取得的成效

(一)逐步解决了过去那种“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的问题。由于以前管理职能交叉,致使在收入任务分解落实上成难题,出问题,部门之间容易相互推诿。实行“两个制度”后,明确了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职责和质量标准,分户到人,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对纳税人的动态管理和整体评价有了直接的责任人,有效地解决了责、权归属问题,保证了征管责任的层层落实。另外,税收管理员的观念得到了根本改变,树立了“责任大、管理细、要求严”的日常税收征管思路,消灭了各部门管理区域之间“空白地带、交叉地带”,减少了工作中的扯皮现象,提高了工作效率,税收管理员工作责任感明显增强。税收收入稳步增长,今年我区税费1亿2仟万能够如期如数地过半,是我局贯彻落实“两制度”的最好体现。

(二)征管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推行“两个制度”后,由于责任到人,税收管理员下户巡查次数也逐步增加,能及时准确掌握纳税户和税源的增减变动情况,从而减少漏征漏管现象。另外,税收管理员在巡查时大力宣传税收法律法规等税收知识,增强了纳税人依法纳税的自觉性和自行申报纳税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使税收征管“六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两制度”实施以来,我局的征管“六率”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8%-17%,征管“六率”分别为:登记率100%,申报率95%,入库率100%,滞纳金加收率65%,处罚率71%,欠税增减率-15%。另一方面促使税收管理员及时收集、整理、录入日常税收管理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各种征管资料,确保了征管资料的全面、完整、规范。目前我局的征管资料基本实现了电子化,能在征管etax系统中查找到每户纳税人的征管资料。

第3篇:企业税收管理办法范文

一、全年税收任务落实及税源增减变化情况

(一)全年税收任务分解落实情况

2006年,旗局下达给我分局的全年“两税”任务为320万元(2005年实际完成329.2万元)。在年初按照旗局的工作安排,对2006年的“两税”任务进行了分解落实,其中重点税源落实265万元、个体及零散税收落实55万元。

重点税源方面,2006年分局辖区内重点税源企业为6户,全部为矿产品生产企业。其中,××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预计生产销售原煤1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613万元,实现增值税150万元;××煤炭有限责任公司预计生产销售原煤3万吨,实现增值税45万元;××煤矿预计生产销售原煤2.5万吨,实现增值税35万元;巨××墨矿预计生产销售原煤1万吨,实现增值税10万元;原创:××石墨矿预计生产销售原煤1万吨,实现增值税10万元;××煤矿预计生产销售原煤0.5万吨,实现增值税5万元;××铜矿预计实现增值税10万元。“五小”及个体税收方面,小砖厂预计完成16万元;小木板厂预计完成2万元;小加油站预计完成2万元;个体及零散税收预计完成35万元。

(二)前五个月税收任务完成及后七个月税源增减变化情况

截止5月20日,××*分局累计完成增值税42万元,完成年度税收任务320万元的13%(2005年同期完成110万元),同比减收68万元。因年初一些小煤矿出现了安全事故,致使上半年辖区内的大部分煤炭企业处于关井停产状态,2006年1-5月份××分局减收增值税71万元,6-12月份预计减收34万元。全年累计减收105万元。

从上述分析情况看2006年全年预计与年初预测无太大变化。

通过上述情况分析,巨日合税务分局2006年1-5月份累计减收增值税71万元,6-12月份预计减收34万元,全年预计减收105万元。今年全年税收任务为320万元,如果在下半年不出现意外情况,预计2006年全年可以完成增值税215万元。

二、税收管理员制度及税源管理办法执行情况

在税收管理员制度及税源管理办法执行方面,我分局从2005年5月份起对市局下发的《税源管理办法》《税收管理员制度》及25个相关办法进行了贯彻落实,并制定了长远规划。首先在税源管理办法落实方面,我分局采取的是属地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即重点税源企业实行分类管理,个体双定户及零散税收实行属地管理。对税源的分类我分局采取的是按照经营规模进行分类,将各类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及所有查账征收企业和本地区的重点行业一并划分为重点税源进行管理,同时将各类五小企业也一并划为重点税源管理。目前我分局现有这类企业45户(一般纳税人8户、农村信用社7户、小规模核定征收的小煤矿5户、小砖厂12户、小木板厂8户、小石料厂1户、在建设当中的矿山开采企业5户),对于上述企业我分局单独成立了一个企业管理组,由两名业务能力强的税收管理员组成,主要负责对上述企业进行日常管理。个体工商户及个体零散税收户实行属地管理,在我分局辖区内划分了两大征管区域,每个区域内有5个乡镇组成,相应的成立了两个个体税源管理组,负责对两个征管区域内的双定户及零散税收进行征收管理,目前辖区内有个体工商户365户。在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实方面,我分局按照税收管理员制度的要求,从2005年10月份起研究制定了适合我分局征管需要的“税收管理员工作制度”和《税收管理员工作日志》,对分局的每个税收管理员每个月的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管理和约束,同时分解落实了岗责体系,并由分局领导班子担任稽核检查岗,同时由领导成员亲自管户并承担管户责任,按季度对辖区内的管户进行清查。在内部管理方面,由税收管理员建立了适合工作需要的各类账册,对征管档案进行了一户式管理,严格执行执法程序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在辖区内实行了电话受理业务方便了纳税人办理各项涉税业务,在各乡镇苏木建立了协税护税组织,从而提高了征管质量和水平。认真执行25个相关制度,严格执行定额公示和定额调整听证制度,做到各类税收执法工作的公开、公正、公平。从今年前5个月的征管工作情况看,征管质量和效率均有所提高,征管六率均达到考核标准。

三、“规范管理年”及目标管理考核方案落实情况

首先在“规范管理年”落实方面,对市局下发的“××市国税系统规范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研究,结合我分局的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了适合我分局工作实际的“规范化管理实施方案”,成立了规范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管理此项工作,教育和引导职工时刻做到“执法行为规范化、税收管理规范化、税收征管规范化、信息系统管理规范化、干部队伍管理规范化和内部行政管理规范化”。其次在目标管理考核方案执行方面,我分局严格按照上级下发的目标管理考核方案的标准,将各项考核指标落实到每个人身上,严格管理定期自查严格追究责任,并将考核指标与年度各项奖励挂钩。将考核指标和征管“六率”落实到每个税收管理员身上,加强征收管理规范执法行为,确保在年终考核时取得好的成绩。

四、个体加油站的征管工作情况

我分局辖区内现有个体加油站3户,其中在建设当中的有1户。从今年年初开始对加油站进行了重点管理,同时采取每月进行一次抄表监控的方式对加油站进行了全方位的管理,1-4月份小加油站累计入库增值税540元。从今年4月份开始执行旗局局务会制定的按1.2%进行征收税款的决定,5月份征期对正常经营的2户加油站按1.2%征收税款1800元,初步取得了效果。其中,××第二加油站4月份销售收入达到8.5万元,企业自行申报为负申报,按1.2%征收率对其征收税款1200元;查布嘎加油站4月份实现销售收入5万元,对其征收税款600元。对加油站的管理我分局将继续按照旗局的规定办理。

五、商贸流通企业(招商引资企业)征收管理情况

目前我分局有招商引资企业6户,其中煤炭生产企业3户、铜银矿1户、铁矿1户、萤石矿1户,上述企业目前均处于基本建设状态,对上述各户由企业管理组进行重点监控、规范管理。

六、落实旗局工作部署和会议精神情况

2006年2月23日,旗局组织召开了2006年全旗国税工作会议,会后对旗局领导的讲话精神向分局全体职工进行传达和学习,使全体职工对2005年的各项工作情况有了一个认识,同时认清以往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明白2006年工作方向和目标。针对本次会议内容我分局重点对局务会议上旗局各位领导安排布置的各项工作进行布置,首先,规范执法行为,迎接本年度的税收执法大检查;将税收任务落实到人;加强征管清理漏征漏管、调整税收定额、加强税源分析的准确性、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完成本年度的汇算清缴工作;加强发票管理;原创:加强干部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文明明的创建等工作。到目前为止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实、管户清查、定额调整、不达起征点户及漏征漏管户的清理、征管档案归档等工作基本完成。

七、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税源的征管,提高税源分析能

力和水平,对符合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标准的督促其办理一般纳税人手续,同时对其按照一般纳税人管理,在下半年加强对五小企业的征管力度,对招商引资户进行跟踪管理。

(二)按时完成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加强对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的征管力度。

(三)在下半年开展一次对管户的清查工作,重点是漏征漏管户、减免税户、不达起征点户以及零散税收户。

(四)继续对加油站按照1.2%征收税款,加强管理力度。

(五)继续做好税源管理办法以及税收管理员制度的落实工作,从5月份起清理和认真使用新的征管、执法文书,认真规范各项执法行为。

第4篇:企业税收管理办法范文

一、实施税源分行业类管理的背景

为了解决税收管理中“疏于管理,淡化责任”问题,*区地税局于*年10月起实施税收管理员制度,制度实施后虽然相对减少了税收流失,对增加税收收入也起到了明显的保障作用,但从现实情况看,由于管理人员少、管户多、职责多的条件限制,辖区范围内的税源管理要想达到“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还面临不少困难。从以下几方面管理现状就可见税源管理不到位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

(一)人手少、管户多,管理力量明显不足。*区地税务局是南宁市地方税务局下属管户最多、税收收入最多的一个城区局,全局管辖纳税户19918户,其中各类企、事业单位14097户,个体工商户5821户,划分为税源一、二、三个管理股,税收管理员有45人,人均管户将近500户。目前,除税源管理一股按自治区地税局重点税源“扁平化”管理的要求人均管理重点税源户30户以下外,其余两个税源管理股人均管户均过百户,甚至过千户,其中:税源管理二股有干部职工22人,管理非重点企业11943户,人均管户近600户,最高人均管户达到一千多。由于人少、户多、事杂,税收管理员在思想上存在畏难情绪,日常忙于事务性工作和上级安排的临时性工作,管事不管户,工作中多以被动应付,难以对税源实施有效控管。

(二)实行税收管理员划片管理,管辖片区内各行业统管,纳税人类型不同,管理上的差异很大,要达到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就必须成为全能型人才,对税收管理员的素质要求高,加上税收管理员对各行业的情况难以全面了解,不利于落实各项管理要求,规范行业税收管理。

(三)单一地以实现税收的多少将纳税人划分为重点税源和非重点税源,对重点税源实施单一重点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部分非重点户、重点行业和重要部位及环节的管理,造成对重点税源户以外的税源管理理念和方式仍然十分粗放,管理不到位。

(四)信息支撑不够,缺少管理员工作平台。尽管近年来各级地税机关不断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实现了从纳税登记、税款征收到税款划解全过程的计算机管理,但目前税源管理系统也只能完成一些基本的统计工作,对税源的状况不能运用的信息数据进行调研、分析和预测,没有建立完全意义上的税源监控网络和管理监控机制,有效的税源管理考核监督机制和引导机制也没有完全确立起来。

(五)行业间的税负不公平。实行纳纳税人按片管户管理以来,由于每个税收管理员都或多或少地管理不同行业的纳税户,管理员素质高低不齐,造成相同范围内同等经营条件下同行业纳税人的税负难以体现税负公平。

(六)难以对管理对象开展有针性的纳税服务及税收管理。对各行业实施分散管理不利于统一对纳税人的纳税辅导,统一政策咨询口径,也不利于区别不同行业采取不同方式实施纳税服务。同时,由于实施分片管理,会只注重片区内的普遍性管理,造成管理没有针对性,管理效果不突出。

二、实施税源分行业类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积极探索,做好行业分类管理准备工作。为推动分行业税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区地税局广泛开展工作调研、借鉴取经和集思广益活动,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税源分类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根据辖区纳税人的具体情况和行业特点,确定实施税源分类管理的工作思路是:力求先从部分行业突破,积累行业管理经验,找出行业税收管理的内在规律,制定相应管理办法,逐步规范行业管理,为全面推行行业分类管理奠定基础。明确分行业先进行分类管理的原则为:按部分行业分类和按片分户管理相结合,以按行业为主,分片(户)为辅,分户到人,分组管理,突出重点,规范行业,抓大控中管小。

(二)科学分类,实施按行业税源管理模式。因地制宜,选择辖区相同或相近有代表性的行业,分析行业特点,研究薄弱环节和问题所在,对管辖区内地方税税源实行按行业类和按户管理相结合,针对不同行业确定不同的管理重点。结合税源管理结构和现状,将各税源管理股所分管的纳税人分为A、B、C三个类别,并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目前初步形成的分行业类管理基本格局是:

1、税源管理一股:将管辖的826户纳税人进行归并分类,实行按组分行业进行管理,具体划分为:房地产行业499户,建筑安装及重点工程项目行业54户,饮食娱乐行业57户,商业117户,服务业99户。

2、税源管理二股:由于人员缺乏和管理员素质以及行业规模小,户数多等原因,我们的行业分类基本按大类或相近归属进行,没有做到更细。具体为:饮食、娱乐、宾馆行业501户;建筑安装(包括外来报验建安168户)1678户;货物运输、进出口40户;物业管理部门214户;广告、、租赁业840户。各管理组根据自己的管理对象具体再划分行业小类,建立分户台帐。主要是根据行业分类来进行,这样既便于税收管理员针对不同类型纳税人管理侧重点的差异有效地开展工作,也方便对同行业同等类型纳税人相关信息的横向比较。除上述行业外,其余的纳税户按片分户管理。

3、税源管理三股,由于管理大量的个体工商户,并实施委托城区代征,主要是采取划片管理方式,同时突出对经营规模达到一定标准的饮食娱乐行业、个人独资合伙企业加强行业分类管理。

(三)对税源管理各股的管理员管户及分组进行了重新划分和调整。结合本辖区税源变化特点,根据纳税人登记类型和管理方面要求的不同,按照人员数量、管户多少、地域大小,在各股设置了行业管理组13个,并按照干部的能力、专长、工作经验等,合理调配征管人员;在“按行业分户”管理税源的基础上,还实行了“按行业分组”管理,每个专业组还确定了管理小组长具体负责组织开展税源管理工作。

(四)建立适合分类管理的岗责管理体系,明确行业分类管理的职责和要求。为确保税源分类管理工作的顺利运行,组织人员制定了《*区地方税务局税源分类管理实施办法(试行)》,配合分类管理工作的实施,进一步明确税源分类管理对各税源管理股及税源岗位的工作目标、内容、标准、步骤等基本职责,分别根据三个税源管理股所管税源的不同特点制定出《税源分类管理考核指标》与分类管理办法进行配套运行,为分类管理顺利实施打下制度基础。

(五)创新管理手段,分步推进分类管理工作。在分行业管理实施的初级阶段,考虑新办法不断完善需要,针对税源管理基础需要一个逐步提升过程的现实问题,在实施办法中明确实行税源分类管理工作与税收管理员工作质量考核相结合的考评方式,对各类考核指标分阶段进行考核,按年分类划分标准、量化考核指标及标准组织修订,逐步补充和完善考核指标及标准。注重结合重点税源管理,创新管理手段,抓住占全局收入总额71.5%重点纳税户的管理主动权,对重点纳税人分行业实施管理并采取了全程服务、跟踪管理、多级监控、“一户式”档案管理的办法,在申报率、税款入库率、催报催缴、欠税管理、税源分析等方面量化考核指标,加强税负监控,同时要求税收管理员对重点税源户提供纳税申报、纳税辅导等全程优质高效的服务,将被动式的管理变为主动式服务。针对中小税源类纳税人面广、户多、税源小、财务核算不规范等特点,分行业实施精评细管,异常申报挤水分,在税源管理上侧重于对纳税人税款申报缴纳、发票使用、户籍税源变动等情况监控,通过勤下户、细调查解决纳税人低税申报、无税申报、虚假申报等问题,有选择地量化对纳税人的申报率、入库率、欠税管理、发票检查、票税比对、户籍管理的考核,通过分步增加考核指标、提高考核标准的方式,逐步提高征管质量。

三、实施税源分行业类管理的主要成效

(一)税源监控能力提高显著,收入增长明显。实施按行业分类管理模式以来,能更好地掌握税源分布和变化情况,通过管理员有针对性地管理,大大提高了税源管理质量,为组织收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为组织收入提供了较为准确的税源,二是对收入任务的预测更加科学、合理,三是对年度收入任务的分配更加切合税源实际。行业分类管理实施以来,特别是*年9—10月,分行业管理的税收收入增长加快,其中:房地产行业实现地方税收10036.4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157.34万元,同比增长105.7%;饮食娱乐行业实现地方税税收2812.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48.29万元,同比增长14.13%;建筑安装行业实现地方税收917.0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9.22万元,同比增长53.4%,其他行业收入较*年同期也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是做好税源管理的重要手段。人手不足是各基层单位普遍面临的问题,通过按行业分类管理税源模式,把有限的人力资源,合理分配到各个行业,大大优化了人员配置。尤其是对重点行业、重点税源,安排业务熟、素质好的管理员进行管理,提高了管理的深度和质量。

(三)管理趋于精细,征管质量明显提高。通过对重点税源户实行分行业管理,便于更准确地掌握税源分布和变化情况。现在各行业税源业户征管底册清楚;各行业重点税源户和监控户情况清楚;税收对比增减原因清楚;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利润水平、税负水平清楚。分行业管理后,由于税收管理员的业务变得较为单一,减轻了管理员的工作压力,使管理员有较多的时间下户调查,了解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及时掌握税源变化情况,从而对该行业的税收前景分析及收入的预测更加准确。重点税源企业的税款按期入库率达100%,基本实现当期无欠税,申报准确率100%,零(低)申报率较*年同期明显下降,企业财务管理规范程度大大提高。

(四)促进纳税服务渠道延伸和拓展。通过分行业实施税源管理,让税务机关更易了解和掌握同行业纳税人的服务需求,对纳税户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和个性化的服务,便于统一税收政策执行标准,尤其是结合开展行业纳税评估,从评估单个企业中发现行业存在的共性管理问题,以便及时对整个行业纳税人进行自查完善,变事后查处为事前服务,按行业开展的纳税服务趋于多元化和个性化,企业的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税源管理水平。

(五)管理方式进一步规范,管理成本下降。根据行业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对同行业纳税人采取相同或相近的管理办法,提高了管理经验的应用价值,也减少了重复劳动,有效降低税收管理成本,如通过对饮食娱乐行业实行行业税源管理,*区地方税务局管辖的饮食娱乐行业企业纳税人有416户,管理人员5人,相对实施分行业管理前减少管理人员23名,但对饮食娱乐行业的管理质量没有下降,饮食娱乐行业纳税户税款按期入库率达98%,比上年同期提高5个百分点,申报情况以*年9、10月为例,餐饮业申报率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31.18%和18.32%,娱乐业申报率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19.39%和18.24%,零(低)申报率也较*年同期明显下降,饮食娱乐业纳税户的纳税遵从度得到逐步规范和提高。

(六)提高税收执法的公正性、透明度。根据行业管理的特点和规律,把个案分析拓展为行业性分析调查,从中发现共性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形成了行业性税收管理办法。发挥了以控促管、以评促管的作用。行业性分类管理的实施,不仅堵塞税收漏洞,增加了税收收入,把握了同行业间的真实情况,增强了税收信息的可比性,为行业管理平衡发展创造了公平竞争的执法环境。

(七)税收管理员科学化、专业化管理素质得以锻炼和提高。实施税源分类管理以来,*区地方税务局重点税源管理股的税收管理员主观能动性明显增强,在*年的纳税评估工作中,各行业管理小组均能对所管行业提出符合实际的行业税收管理办法和实施行业纳税户纳税评估,其报送参评的纳税评估案例分别获得了南宁市地方税务局纳税评估优秀案例评比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名的好成绩。

四、进一步深化税源分行业类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科学符合实际的分行业类标准和体系。一是依据行业内在规律和行业规模,分别确定大行业、子行业标准,并分A、B、C三级确定重点管理行业;二是对分类管理中确定的重点行业,分行业设立不同的管理组,组织专业管理人员实施专门管理,探索建立条块结合的税源管理体制。

(二)结合纳税评估管理手段,建立并实施分行业的纳税评估管理工作标准和机制。一是按行业建立纳税评估指标体系,明确评估指标和标准,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不同行业的数学模型,并根据数学模型进行专业评估;二是设置专业纳税评估岗,增加专业评估人员,专职负责行业评估模型和行业管理办法的建立和完善行业信息的采集,并定期对行业评估的综合情况进行分析;三是建立分行业纳税评估工作流程和规范,分行业制定评估计划和组织开展纳税评估工作。

(三)依托信息化手段,建立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以分行业类税源管理为导向的税收管理员平台,通过管理平台实现对税收管理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过程监控和绩效评价,依托信息化管理平台规范重点税收管理员的管理工作流程,最终实现重点税源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同时,要探索建立行业税源管理电子档案,形成信息化加专业化有机结合的税源管理机制。

第5篇:企业税收管理办法范文

在税法上,通常将自然人定义为负有法定纳税义务的个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包括个人独资企业、个人合伙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其他个人。但对于自然人税收管理并非简单概念,而是复合的税收体系。除了企业所得税外,对于其他税种的征缴都包括自然人。因此,在对自然人税收体系建设上,应该考虑到多种情形。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地域个人财富的积累与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自然人税收流失问题更趋严峻。因此,着力从构建自然人税收管理体系建设上,加强对自然人税收的征管,有效调节社会收入分配之间的差距就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

自然人;税收管理;问题;体系建设

自然人是民法中的一般性概念,也是构成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之一。但在税法中对自然人的称谓较少,如一些税法条例及细则中有“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的称谓,其中就包括自然人范畴。关于自然人税制改革工作一直在探索,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自然人财富的迅速增加,利用税收来调节社会财富分配的差距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截止于今天,关于自然人税收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依然滞后。

一、当前自然人税收管理体系建设主要问题及表现

从当前自然人税收征管及管理现状来看,影响自然人税收体系建设的因素较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相关自然人税收申报制度不完善。当前,除了个人独资企业、个人合伙企业、个体工商户外,在一般自然人税收申报制度上,还缺乏对大多数自然人申报的有效管理,尤其是税务部门与自然人涉税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缺乏对自然人申报机制的有效管理,使得政策执行不到位,整体申报质量不高。二是第三方信息报告制度不完善。当前主要第三方信息报告制度有法律制度,如《税收征管法》,还有地方法规及一些规范性文件,如一些地方出台的税收保障条例。但对于上述第三方信息报告的定性上,多采用协调与协助方式,显然缺乏对所有自然人样本数据的纳入。如银行机构不用定期向税务机构提供涉税数据,在税收分类管理上缺乏应用的共享机制,特别是税收信息数据管理安全性问题还未解决。三是对自然人税源监管缺乏独立性。从现有自然人税源监管方式来看,一方面通过税务机构来进行“核定征收”,这种方式主要是针对已经办理工商税务登记的个人独资企业、个人合伙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另一方面是依托法人的“代收代缴”方式。很显然,对于前一种监管属于法人税源监管,而后一种属于间接性法人税源监管,缺乏独立性,因此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监管。四是缺乏对自然人纳税人权利的保障机制。在现有纳税人权利保护机制建设上,多以法人为对象,而对于自然人的规定相对较少,甚至容易造成对自然人权利的忽视。如在行政救济上,《税收征管法》第88条第一款规定,复议申请人必须缴足税款、滞纳金之后才能申请行政复议,其规定是为了防止涉税金额较大的法人,借行政复议恶意拖欠应纳税款。但对于自然人来说,则显然具有侵权性。五是缺乏构建自然人税收诚信体系。尽管国家税务总局连续《纳税信用管理办法(试行)》、《重大税收违法案件信息公布办法(试行)》、《纳税信用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试行)》等办法,但对于纳税人涉税信用来说,缺乏完整的征信平台及征信体制。因此,税收信用问题依然是当前构建自然人税收管理体系的紧迫难题。

二、完善自然人税收管理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对自然人税收征管制度建设

自然人税收征管制度建设是推进自然人税收管理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优化自然人税制改革的重要体现。一是做好税收申报制度建设,一方面推行双向税收申报制度,明确纳税人的义务,特别是在税收法律法规建设上,要从法律层面给予规定。另一方面加强对自然人纳税申报管理办法的细化,从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进行交叉比对和核查,确保申报制度的有效落实。二是做好交叉稽核制度建设,税务机关要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建设,特别是金融、工商等部门要充分联合,从自然人纳税信息稽核制度上,来实现对纳税人申报信息、扣缴申报信息等的交叉稽核。三是做好税收征管约束机制,特别是针对自然人逃税行为的处罚,一方面通过税收教育来进行管理,提升税法执法刚性,另一方面从经济惩罚与刑事责任惩罚上,来进行多重约束。如通过对自然人透水行为记录归入个人信誉档案,提升自然人偷税边际成本,从客观上遏制偷税行为的发生。

(二)做好自然人税收征管体系建设

针对自然人税制体系改革,要坚持“稳定税负”原则上,积极优化自然人税制改革体系建设。一是做好税收管理队伍建设,特别是在自然人税收管理人员素质培养上,要逐渐引入高技术信息人才和高水平业务分析人才,提升税务征管人才队伍综合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组建“精英团队”建设,将懂管理、善业务、计算机能力强的税收业务骨干人才进行整合,来破解自然人税收管理中的难题。二是加强自然人税源管理,特别是在税源数据采集与基础数据分析上,逐步实现“精细化管理”,突出对税源内外数据的整合,规范自然人税源管理流程。如加强对自然人税务登记信息、扣缴申报信息、自行申报信息、任职及投资信息、房产车船财产信息等涉税信息的收集,逐步建立完整的自然人税源信息库,为促进税收管理提供信息基础。三是加强对各涉税部门的协作,尤其是在国土、房产、金融、工商等部门合作上,逐渐完善自然人涉税信息整合与交换,扩充自然人税源管理范围。四是做好对自然人税收管理业务流程的设计与优化,特别是在现有自然人税收管理工作职责分工上,从自然人税收登记、申报、日常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协同不同业务之间的对接。五是提升自然人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投入上,一方面从硬件环境升级改造上,实现税务信息资源管理安全性要求,另一方面从税收信息数据的整合上,减少逐级传递的弊端,提升实效性和准确性。

(三)优化对自然人税收内外协同管理

加强内外部税收配套设施建设,从提升税务机关对自然人财产、收入及其他信息的管理效率上,为完善自然人纳税管理体系建设创造有利环境。一方面要做好现金管理立法工作,从当前大额现金流通需持有相关证件等制度建设上,完善和普及电子结算网络系统,为推进自然人税务管理工作创造条件。如建立大额现金交易报告制度,针对自然人现金购买服务、单笔交易金额等进行标准化管理,将商品销售、提供服务的法人、相关组织依照制度来形成交易记录,便于税务机构及时、全面掌握自然人的收支及偷漏税情况。另一方面做好各相关部门间的协同配合,特别是在自然人信息管理上,要从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真实性等方面提供税收信息数据质量。如通过出台相关规范性文件,就技术监督、国土、房管、银行、车管等部门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完善《税收数据管理办法》、《税收数据管理条例》等制度,实现对税收管理工作的制度化、体系化技术,为推进税收数据管理奠定基础。另外,加强对自然人身份信息统一辨识管理,尤其是建立全国性自然人信息网络平台,通过构建自然人税收管理系统来实现对自然人税收、纳税(费)义务的有效管理,促进依法纳税。

三、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进入新的转轨期,加强对自然人税收体系的有效管理,要全面审视当前自然人税收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从明确自然人税收征管制度建设华桑,着力从行政、法律、经济、金融、工商等方面进行全面协同与监控,逐渐完善自然人税收综合管理信息化体系,促进个税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文.完善我国税收征管制度的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2)

第6篇:企业税收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商业企业 税收管理 营改增

税收是我国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税收征收的范围十分广泛,类型较多,包括商业企业税、个人所得税等。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尤其是“营改增”实施以来,我国商业企业税收管理中出现了很多漏洞,不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的公平秩序。因此,做好商业企业的税收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下面,笔者将对营改增下商业企业税收管理的策略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营改增对商业企业税收管理的影响

营业税和增值税是我国两大主要税种,营业税改增值税是指将以前缴纳营业税的项目改成缴纳增值税,而增值税只是对产品或者服务的增值部分纳税,从而使重复纳税的现象得以避免。这也是新常态下国家根据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做出的重要决策。例如,商业企业商铺等租赁的租金收入也由原来的营业税改为增值税,而老房产的租金收入也按照5%简易计算和征收税金,2016年4月30日后新房产税率为11%。营改增的应用进一步减轻了企业的税负,有利于调动企业纳税的积极性,优化产业的发展结构。但是,我们不得不注意,营改增策略的实行也使我国商业企业的发展面临一定的挑战。

营改增对商业企业税收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规模较大的企业所涉行业较多,税收服务的范围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而营改增之后,开具的增值税发票具有抵扣的作用,很容易形成利益驱动的洼地,对税收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营改增也会影响我国税制的衔接,导致税务报表信息披露等方面出现很多新问题,税额计算也不够准确。这对于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营改增后,很多企业通过重组调整资产关系,由于方式不合理也会对企业的税负造成不利影响。总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企业组织结构、经营方式亦日益复杂化,出现了很多税收漏洞,使得税收工作面临较多的挑战。各个商业企业必须从当前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遵守税收原则等,合理缴纳税收负担,并从中提高经济效益。

二、营改增后商业企业税收管理工作的对策

营改增后,商业企业必须采取合理的对策,完善税收管理工作,降低企业的税负,从而促进自身的长远健康发展。下面,笔者将对营改增后商业企业税收管理工作的相关对策进行分析。

(一)完善企业的信息收集与整理工作

营改增后,商业企业须完善信息收集与分析工作,时刻关注企业的运营情况,并对“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后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保证企业的顺利运营。企业还应要深入了解公司内部的组织结构、资金流向等方面的信息,从而完善企业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及企业数据分析系统。认真分析企业资金流的情况,做好动态分析工作,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运营等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防范税收转移现象的出现。政府部门还要努力完善不同行业的税收管理办法,并做到,为不同行业企业制定合理的税收策略,使得商业企业自觉遵循纳税制度。

(二)完善企业税务审计职能

作为化解税收风险的主要手段,税务审计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指导各商业企业合理纳税,并尽早发现税收工作中的风险点。税务机关应从当前税收工作的开展情况出发,努力完善税务管理。规模较大的企业应重视税务审计工作,明确风险区域,努力化解税收风险。对于大企业组织结构变化、关联交易等方面,税收审计工作人员须给予高度重视。同时,要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支持性策略,并充分发挥税务审计职能,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三)完善企业的内控管理制度

营改增后,商业企业须努力提高自控管理能力,要将管理工作与纳税服务工作充分结合起来,自觉遵循纳税办法。政府部门应出台各种有效办法,引导企业进行增值税的缴纳工作,并快速响应企业的诉求,指导企业建立税收风险控制系统,更好地应对各种税收风险。在相关制度的指导下,企业也要自觉建立税收风险的内部管控制度,明确增值税缴纳中的关键事项,从而构建良好的税企关系。

(四)调整企业税收筹划管理

商业企业必须加强经营管理工作,尤其要重视采购控制工作,采购必须要取得合法的增值税抵扣凭证。应加快设备的更新换代,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商业企业要充分利用当前的税收优惠政策,部分项目可以按照简易征税办法来计算和缴纳增值税,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为公司节约管理成本。除此之外,国税、地税等机关部门应该做好沟通工作,及时了解“营改增”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好综合治税工作,以进一步优化税收环境,促进我国商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经济发展速度变缓,商业企业必须积极面对发展态势,应对税收问题。

三、结束语

营改增后,我国商业企业面临一定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不小的挑战。商业企业必须充分认识营改增政策的内涵,明确税额的计算办法,并充分利用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减低企业的税收负担。企业要严格遵循营改增的相关税收政策,为企业的顺利发展运营奠定良好的基础。相信未来,我国税收收入会呈现出均衡的发展态势,商业企业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也是未来我国税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7篇:企业税收管理办法范文

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和调节分配的重要手段,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科学发展的税收征管工作运行机制,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税收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充分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税收工作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进一步提高税收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更加充分发挥税收组织财政收入、调控经济、调节分配的职能作用,在不断推动税收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进一步健全科学合理的税收管理员工作流程和岗责体系

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依法实施管理,注重管理工作流程设计,建立完善的岗责体系,建立健全配套的管理制度,实施细节管理,加强工作绩效考核。税收管理员是实施税源管理工作的主体,建立税收管理员制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全面加强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强化对税源的动态管理和有效监控。

必须明确“谁”是税收管理员。税收管理员制度规定,基层税务机关及税源管理部门中负责分片、分类管理税源,负责管户责任的工作人员是税收管理员,但是,在信息化技术条件下,实现数据集中、信息共享以后,仅仅把基层税务机关一线工作人员作为税收管理员,不符合系统科学的思维,不利于解决目前税源管理工作中“上下脱节”、“条块分割”的问题。建议修改税收管理员制度,按照系统科学的思维,进一步优化税源管理系统,在更大的范围设立税收管理员岗位,可考虑在省以下税务机关与税源管理密切相关的征管、税政、计统等部门中设立部分税收管理员岗位,有利于解决目前在税源管理上存在的机关和基层“上下脱节”,以及征收、管理、稽查三个主要环节“条块分割”的突出问题,改变目前各自为政、简单重复、低效率、负担重的管理现状。

必须分级明确税收管理员的职责。在扩大税收管理员范围的基础上,应围绕各级税务机关加强税源管理和监控的不同业务需求,规定不同层次税收管理员工作的基本内容,分级设计科学合理的税收管理员工作流程。依据工作流程,确定不同层次税收管理员岗位的职责,落实申报审核、调查核实、数据采集、日常检查、数据分析、信息传递、纳税评估等主要工作内容。及时根据辖区纳税人情况的变化,适时优化工作流程,完善工作职责。尽快在省级范围统一建立依托信息化技术的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制定不同层次税收管理员岗位操作指南和作业标准,建立操作有记录、过程可监控、结果可核查、绩效可考核的日常管理工作机制。

必须实行分类管理。根据辖区纳税人基本情况的变化,适时适当收缩基层机构、人员,并合理调配税收管理员,把主要的力量用于加强对重点税源、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管理,积极探索重点税源专业化管理,改变目前征管布局点多面广、力量分散、管理个体户人员较多、管理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等重点税源人员较少的不合理的状况。

建立完善税收管理员工作讲评和考核体系。应分类设计并统一税收管理员工作底稿,统一工作讲评方式和考核办法,定期组织开展工作讲评,并严格进行考核,不断推进工作讲评和考核工作深入进行,积极探索强化税源管理的长效机制。

加强对税收管理员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素质和能力的培训。根据不同层次税收管理员工作的基本内容,有针对性地提高税收管理员的税收执法、财务会计、评估分析能力,特别要加强在信息化技术条件下对税源实施系统管理和全方位监控的技能培训,尽快使税收管理员适应依托信息化技术管理税源的工作方式,促进税收管理员工作责任心和素质能力的提高,不断选拔税源管理高级人才。

高度重视征管基础资料档案建设和征管数据管理工作

税收信息化就是税收信息的收集、检索、分类、储存和传输的系统化、网络化,其特点是自动化程度高、信息储存量大、传输速度快,有较高的时效性、准确性和规范性。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税源进行有效监控,必须依赖全面完整、真实准确、及时规范的征管基础资料和征管数据。

首先,必须树立征管数据是税源管理生命的观念。征管数据是税源管理的基础,纳税评估方法就是应用纳税人有关数据信息进行比对分析,强化税源管理离不开真实规范的数据。要认真落实税收征管资料管理办法,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征管基础资料档案建设。加强征管数据管理,建立规范的数据指标体系,规范数据口径,实现一次采集,多方使用,建立征管数据收集、分类、储存和传输的日常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征管数据运用水平。

其次,必须注重实现应用信息化技术管理税源。在税收征管各个环节形成有效机制,进一步规范征管基础资料和数据的采集、分类、储存和传输,使税收征管全过程形成的征管资料能够通过不同岗位上的税收管理员,及时规范地转化为征管数据,应用到税源管理各项工作之中,真正实现应用信息化技术管理税源,提高征管工作质量和效率,减轻基层工作负担的目的。

第三,必须强化细节管理。要在税收征管全过程形成强化细节管理的有效机制,每一个税收管理员都能认真履行好岗位职责,成为合格的信息采集员,使每一个工作岗位、每一个工作环节形成的结果,都能够符合信息化技术条件下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需要,而不成为垃圾数据。

重视纳税评估人才培养,不断推进纳税评估工作

纳税评估是强化税源管理的重要手段。纳税评估工作的质量主要依赖于两个因素,一是人才,二是数据。目前税收管理员中缺乏高水平的纳税评估人才,然而对纳税评估人才的培养没有现成的模式,有赖于在税源管理工作实践中积极摸索培养。因此,要通过积极推进纳税评估工作,不断强化税收管理员的评估能力,培养纳税评估能手。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做好“两个结合”。

一是点与面的结合。“点”是指一定范围内的重点税源。开展纳税评估应当围绕辖区内的重点税源来进行。“面”是指一定范围,是开展纳税评估工作的基础。对于重点税源,“面”可以是县市区局辖区范围,也可以是市州地乃至全省的范围。只有面上的纳税评估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到一定程度,形成开展纳税评估工作的基础队伍,并从中培养选拔出具有一定水平的纳税评估人才,才能保证对重点税源开展纳税评估工作取得突破。

二是上与下的结合。“上”是指上级机关,即:省局和市州地局。

“下”是指县市区局及所属税务所(分局)。在推进纳税评估工作中,各县市区局应当按照纳税评估管理办法的要求,结合辖区纳税人基本情况,建立税收管理员分片、分类开展纳税评估的日常工作机制,制定开展日常纳税评估工作办法,选择辖区内的重点税源,积极推进日常纳税评估工作。上级机关要及时对县市区局开展日常纳税评估工作进行指导,并根据纳税评估工作的需要,加强对税收管理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税收管理员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在面上开展纳税评估工作的基础上,省局、市州地局要盯住重点行业和重点税种等重点税源,集中力量和评估人才资源,组织对重点税源开展纳税评估工作。通过对重点税源纳税评估成功案例的分析,进一步摸索完善纳税评估的有效方法,不断完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确定科学准确的指标预警值,在此基础上建立重点税源纳税评估模型,编写操作使用手册,然后下达基层税收管理员操作执行。

完善征收、管理、稽查三个主要工作环节信息共享和良性互动机制

依托信息化技术提高税收征管工作质量和效率,必须实现税收征管全过程的信息共享和良性互动机制。目前,税款征收、税源管理、税务稽查三个税收征管过程的主要环节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没有完全形成良性互动的日常工作机制,成为一个无缝的管理链条,造成信息不能共享,直接制约了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要尽快适应信息化技术给税收征管工作带来的新变化和新要求,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结合实际,积极建立健全税款征收、税源管理、税务稽查三个环节的良性互动机制,实现信息共享,依托信息化技术,不断推进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完善三个环节日常工作联系机制。消除部门之间和上下之间管理上的人为分割,进一步加强三个环节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信息反馈,打破各自为政、自成一体、互不兼容的状况,切实提高税收征管全过程各个环节的相互兼容性。

强化税收征管工作全局观念。在体制机制改革、机构设置调整、编制管理和有关资源的分配及日常管理工作的安排中,充分考虑三个环节工作的有机联系。

强化流程观念。三个环节是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必须高效畅通,一个环节的工作做不好必然会造成瓶颈,影响到下一个环节的工作,乃至整个税收征管工作流程的畅通。

第8篇:企业税收管理办法范文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茶叶企业的发展也更加快速,为了保障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经济收益,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做好财务管理。近些年来,我国在企业税收方面的政策不断调整,财务管理视角下的茶企税收筹划也需要随之完善和优化。本文首先对财务管理视角下的税收筹划进行了分析,接着对基于财务管理视角的茶企业税收筹划展开研究。

关键词:

财务管理;茶企税收;筹划

企业发展与财务管理密不可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国市场经济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对企业的税收管理力度也在不断加强,为了能够顺应市场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更多贡献,同时实现企业的平稳、持续发展,企业管理者必须要结合国家战略发展、企业发展目标,制定更加合理的税收筹划制度,强化企业财务管理,顺应时展趋势。茶叶企业同样如此。下面以茶叶企业为对象,对其财务管理视角下的税收筹划进行具体研究。

1财务管理视角下的税收筹划分析

在财务管理中,企业税收筹划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税收筹划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1.1企业税收筹划概述

为了紧随世界经济一体化模式,我国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系,也才能更好地应对日益繁重的管理任务。目前国营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十分复杂,管理者除了提高个人管理能力以及综合管理素质以外,还需要在财务和税收管理方面,不断采取科学的管理办法,才能确保企业拥有良好的口碑,也才能让企业完成制定的目标。以一定的考核标准为基础,通过不断的调整企业管理政策,让实施了科学有效的税收筹划办法的企业,可以完成风险的评估以及规避任务。企业为了尽可能地减轻税收所带来的负担,在全面增强整体竞争实力的同时,要保证企业可以按照现实发展要求完成目标的制定,目标内容也要符合企业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管理者为了让企业可以蒸蒸日上,需要明确整体的税收筹划计划,确保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以及完成整体的税务管理职能。针对不同的税收筹划计划,企业需要作为管理的重点内容进行对待,通过良性的管理办法让税收方案可以带动企业健康发展。

1.2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

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是企业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作为财务管理职能的重要表现形式,税收筹划可以有效的保证企业整体财务收支的平衡。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施税收筹划政策,就需要按照企业的生产需求和发展需要,不断加强筹资、投资的经营管理过程,按照企业的需要合理分配利润。要将税收筹划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就需要在众多方案中挑选一个最佳方案,才能让财务管理工作更有效的扶持企业的发展。其次,税务筹划已经成为财务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筹划中所涉及到的各个管理方面,需要有明确的记录。企业的总体资金流向和风险评估都要由财务部门进行管理。整体的税收账目要核算清楚,所要缴纳的税务金额也一定要符合国家标准,才能确保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尽量将风险控制到最低。

2当前我国茶企所得税税收筹划现状与问题

大型茶企在中国为数不多,九成以上的茶企都属于中小型企业,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茶企也担负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针对税收筹划计划,我国出台了全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法律规定了更为详细的税收筹划计划以及标准要求,增添了一部分优惠政策的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发展的机会,企业需要不断改变税收筹划方案,全新的筹划模式更利于企业的发展。虽然有相应的政策进行管理,但就目前来讲,我国税收筹划方案的实施并不是十分理想,由于处于初级试验阶段,因此,其理论与实践无法良好的融合,促使目前国内外有许多因素对我国茶企的发展造成了影响。为了确保筹划计划可以顺利实施,茶企需要有效解决以下几点问题:

2.1对所得税税收筹划的概念理解错误

懂得税收计划的人都明白它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就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处于初级阶段的税收筹划政策歪曲了传统对于政策的定义,将这种筹划政策认为是一种不正当的躲避税收的手段,因此,需要通过大量的资料来证明税收筹划的概念以及特点是符合法律规定的。中国全体人民需要按照国家制定的筹划任务合理缴纳税务,对于偷税、漏税等现象,应通过法律予以制裁。为尽可能减缓税收筹划政策对经济带来的负担,企业需要不断增加收益,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合理的采取正当的竞争手段,而不是运用躲避税收的办法来提高企业收益。国家也会不断更新和修改原有的《税法》政策,并鼓励人们以及企业积极提出合理的宝贵意见来完善法律内容。

2.2缺乏税收筹划风险意识

顺利的实施税收筹划计划,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获得更大的收益,也可以帮助企业在筹划的过程中尽量避免风险。为了保证企业可以拥有完美的筹划方案以及策略,需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尽量规避错误的想法,由于实施方案存在许多内在或外在的因素,终究会导致税收筹划政策无法顺利开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税收筹划的风险。茶叶企业需要不断降低在筹划过程中所产生的损失,降低风险成本的同时,让税收筹划政策更加符合法律规定。根据市场调查可以发现,茶叶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会损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对茶企本身而言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了尽可能解决这一问题,茶企需要不断通过尝试来完善税收筹划计划,降低在筹划过程中所消耗成本的同时,让企业可以有效避免筹划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茶企还需要在法律监督下完成税收筹划任务,本身所执行的筹划制度要按照税务机关制定的方案执行。针对不同地区所采取的税收办法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保证税收筹划政策的合理性和公平性,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让税收管理办法可以有效避免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风险。

2.3只想着降低税负却忽略了整体效果

茶企在减缓税收的过程中一味的只顾眼前利益,而没有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考虑,认为短期的降低税收负担可以有效增加企业的经济利益,这种想法是片面的也是具有局限性的。对于茶企制定的各种税收方案以及筹划计划,都需要有一定的成本作为依托,在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方面也都会有明显的体现。对于显性成本中所涉及到的实际投资使用的费用和筹划方案的选择要详细具体,企业为了发展而实行的学习培训机构会使用一定的费用,咨询也会存在一定的费用支出。隐性成本则包括在选择一个筹划方案的过程中,会放弃一定的利益。风险成本则是指在具体实施某一项筹划方案之后,可能为企业造成的损失。这些成本都需要计入企业纳税的总成本当中,由此可见,茶企通过税收筹划而获取的利益需要远大于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之和,才能促使企业有更为持久经济收益,也才能帮助企业稳定健康发展。

3基于财务管理视角的茶企税收筹划措施分析

从上文的研究中我们能够发现,当代经济背景下,我国茶叶企业在财务管理,税收筹划方面还存在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下面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3.1正确认识税收筹划

茶企利用税收筹划计划以达到降低税收压力、增大企业收益的目的。企业需要不断完善税收筹划计划,在有效规避风险的同时,企业要明确区分税收政策与逃避纳税之间的关系。在尽可能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的同时,让税收方案和税收计划更加符合法律规定。以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税收方案的制定要有效的符合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最大限度减少税负压力的同时,促使企业可以按照税收筹划方案提高企业收益。

3.2建立完善的税收筹划机制、防范税收筹划风险

不断完善税收筹划机制,才能确保茶企可以有效的防范筹划过程中所带来的风险。为了尽可能的在税收筹划过程中使税收筹划机制能够对风险起到警示作用,需要明细筹划各个流程,对于其中可操作的内容有明确的计划方案。筹划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完善筹划管理制度,对于企业内部实施一定的管理办法和制裁手段,才能避免企业出现重大损失。茶企在选择筹划方案的过程中,需要由高层领导统一决策,一致表决同意后,才能实施该筹划方案。筹划者必须具有较高管理能力,且是综合性管理人才,才能以科学的角度和公平的态度去完善筹划方案的细节。

3.3及时与税务机关沟通

税务机关针对不同茶企所执行的税收筹划政策,需要全程进行监督和管理。茶企在制定税收筹划方案的同时,要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以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为主,在向税务机关提供有效且真实的管理方案的同时,配合机关工作人员完成筹划方案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每一项制度都要得到税务机关的认可才能执行。

3.4注重税收筹划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与中介机构的合作

茶企为了保证利用税收筹划政策来加强对企业的管理,需要不断培养有筹划和管理能力的人才,在众多高校中聘请具有系统化管理能力人士的同时,也要在企业内部加强培训和管理课程的开展。以个人的绩效考核成绩为标准,在实行高难度、综合性较强的税收管理办法的同时,确保中介机构可以不断地为茶企提供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让企业以最经济、最直接的方式收获最大的利益。企业在培养税收筹划管理专业人才的同时,要符合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需求,在不断完善税收筹划制度的同时,让专业人才可以辅助茶企完善企业管理工作,对于内部的管理制定和筹划方案可以提出更多积极宝贵的意见,为完善筹划管理制度贡献绵薄之力。

4结束语

从现阶段我国茶企业的财务管理情况来看,其中税税收筹划的概念理解错误,缺乏税收筹划风险意识等问题还普遍存在,针对这些问题,茶叶企业管理者必须要强化管理意识,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进行税收筹划,这样才能够促进茶叶企业的顺利发展,使其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沈建慧.浅析如何利用税收优惠避税[J].商业经济,2011(17):12-14.

[2]尹珲,张华.企业税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对策[J].商业时代,2011(19):25-26.

[3]汪斌.浅谈新企业所得税法下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J].金融经济,2014(2):68-70.

[4]成都市国际税收研究会课题组,张建,邬启春,姚宁芳.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提升大企业税收管理质效[J].国际税收,2014(11):24-26.

[5]谢贤静.浅谈茶叶企业的税收管理工作[J].经济研究导刊,2015(13):36-38.

第9篇:企业税收管理办法范文

我们在税收风险管理的探索和实践中发现,传统的税收管理员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开展税收风险管理的需要:

一是基层税收征管力量相对薄弱和税收管理员职能设置宽泛之间存在矛盾。税收管理员人均管户数量较多,每月既要确保纳税人按时申报、缴纳税款,又要完成新办企业的户籍调查、一般纳税人认定等

事务性工作,还要承担上级部门临时布置的工作事项。时间、精力远远不够。

二是税源管理工作重点事项不突出和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的目标之间存在差距。税收管理员制度是以科学的管理理念为基础,以加强税源控管、提高纳税遵从度为目标的税收管理手段。但现在的税收管理员往往忙于应付大量的事务性和突击性工作,对深层次的税源分析、税源预测、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等税源管理工作无暇进行。制约着基层税源管理质量和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是税收管理员能力差别与税源管理要求之间存在矛盾。一方面,基层税收管理员的知识层次、年龄结构、工作能力存在较大差异,部分管理员已无法适应重点税源个性化管理、中小企业行业化管理的税源管理要求。

四是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与开展税收风险管理的要求之间存在矛盾。传统制度下的税收管理员的职能偏重执法,对风险应对的职责划分不清,风险识别、评估、防范的手段普遍不足,征纳双方涉税风险居高不下。

二、税收管理员制度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有效配置征管人力资源,合理分解税收管理职能

按管户、管事适当分离的原则,科学整合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职责,分局根据岗位要求,把现有税收管理员按年龄、知识结构划分为税源管理员和责任区管理员两类,并赋予不同职责,将日常的责任区管理与风险识别、应对等职能分离。注重挑选学历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担任税源管理员,主要负责辖区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提醒等工作。责任区管理员主要负责实地调查、数据维护、核查、执行等工作。

(二)设立两级税源管理岗,实现联动管理模式转变

为了更好地推动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创新,节省制度转换成本,分局在不打破原有科室、岗位格局的基础上,采用科室内岗位职责“内分离”的方法,在职能科室专设一个“税源管理综合岗”;在各管理科增设“税源管理员”,并分别明确相应的工作责职,使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风险管理职能,从责任区税收管理中真正分离出来。

分局税源管理综合岗是分局开展风险管理的“发动机”和“整合器”,侧重依据上级风险管理要求,对重点行业及系统数据进行宏观分析,并指导管理科税源管理员开展工作;管理科税源管理员是分局开展风险管理的“中转站”,侧重在日常管理中主动对辖管企业开展典型剖析,对零散风险信息进行归集提炼,并指导责任区管理员开展工作。

(三)以基层管理平台为依托,优化税收风险应对流程

分局积极依托省局基层管理平台、市局联动信息平台、网上办税厅,加强对上级各类预警、风险信息的比对、筛选、过滤,注重拓宽两级税源管理员职能范围,强化其直接应对职能,从而来优化税收风险的应对流程。

1、有效过滤重复风险信息。对上级各类风险信息统一由分局税源管理综合岗接收,结合已完成的风险应对结果,筛选、过滤以前已处理过的重复风险信息,由分局税源管理综合岗直接应对,不再向管理科税源管理员或责任区管理员进行任务派送,减少了管理科税源管理员和责任区管理员的重复识别、应对环节,提高了流转速度。

2、高效应对一级风险信息。对于经评定为一级的风险信息,由税源管理综合岗制作《案头分析工作底稿》,注明分析情况,提出处理建议,经科室和分局审批后,以发送提醒单为主要手段作直接应对处理,并完成基层管理平台、市局联动信息平台的反馈操作。同时,为提高直接应对一级风险信息的效率,我们构建了“网上办税服务厅低等级风险应对模块”,专门用于批量发送纳税提醒单。而纳税人也可以通过该模块回复整改、自查结果。责任区管理员则可以通过该模块查询风险信息应对结果以及纳税人的查看和回复情况,结合日常工作加强后续管理。

3、强化二级以上风险信息应对。对于确定的二级以上风险信息,我们注重细化风险识别、分析、应对、处理等环节各类人员的职能,着力提高二级以上风险信息的应对质量。一是由分局税源管理综合岗对二、三级风险信息,标注科室、管理员及其他相关信息,以方便甄别。同时分类别、分科室制作《业务传递单》,向各科税源管理员进行派送。二是管理科税源管理员接收分局税源管理综合岗下发的风险信息后,对其进行案头分析,经分析确定属于低风险或无风险的信息,由本岗位做直接应对处理;经分析无法排除风险的,制作《案头分析工作底稿》,注明分析情况,提出处理建议后,向责任区管理员传递;经分析需调高风险等级的,向分局税源管理综合岗反馈。三是责任区管理员接到税源管理员的《案头分析工作底稿》,按照所注要求采取约谈、督促纳税人自查或

实地核查等防范性应对措施。四是分局评估员接到分局税源管理综合岗传递的由两级税源管理员评定为四级的风险信息后,按评估流程做应对处理。

(四)充分发挥税源管理员作用,提升基层税收风险联动管理效能

合理明确税源管理员职能,加强深度税源管理,以提高税源管理的效率是我们这次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核心环节。

1、注重发挥税源管

理员的分析识别职能。在确定重点风险行业,制定分局行业税收风险管理计划时,各管理科税源管理员加强案头分析,对辖区内的行业有重点地进行风险认别和排序,分局则根据管理科税源管理员的分析结果,结合上级税收风险管理要求,借鉴其他单位的税收风险管理经验,选择特点最明显、风险最突出、问题最集中的重点行业或重大税务事项,来启动行业风险管理计划。

2、注重发挥税源管理员的归集提炼职能。在日管中,税源管理员在做好行业税收风险信息分析识别的同时,充分利用自身在层级税源管理联动模式中的岗位优势,对责任区管理员在日常巡查、评估中所反映的异常情况,结合省、市局下发的法定风险信息源和公开的第三方风险信息,灵活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对所获信息进行归集提炼。对于具有代表性并能够形成风险信息源的,形成《案头分析工作底稿》,建议将其归入分局风险信息特征库。对于不能形成风险信息源但有助于规范行业管理的风险信息,在分局税源管理综合岗的协助下进行典型案例的分析,寻找此类企业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提出建立行业管理办法的建议,提高了分局行业管理、重点税源管理、重大税收事项管理的针对性。

3、注重发挥税源管理员的指导监督职能。我们在创新管理手段,建立税企联防排除涉税风险长效机制的同时,注重发挥税源管理员在行业风险管理过程中的指导监督职能,对已经形成的行业税收风险管理办法中涉及的风险指标,做到定时检查、分析、复核,适时提醒责任区管理员开展涉税风险调查、发出纳税风险提醒,从而确保分局行业税收风险管理长效机制落到实处。

三、税收管理员制度创新取得的成效

通过近一年来的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实践,分局提高了税收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行业税收风险也得到了有效防范:

首先,制度创新后,由于设置了两类税收管理员,岗位职责和人员配置变得更为合理,基层税源监控分析、提醒服务等工作内容得到重视和加强,基层税收风险管理的关键点和着力点更加明确。同时责任区管理员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加强深度税源管理,提高了征管资源利用率和税源监控的针对性、有效性。

第二,将税源管理的重点事项与一般事项进行分离,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分局内部的相互监督和制约机制,解决传统制度下的税收管理员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尽可能减少执法风险和控制不廉行为的发生。

第三,两级税源管理岗的设立,形成了“分局税源管理综合岗——管理科税源管理员——责任区管理员”的层级税源管理联动模式,特别是管理科税源管理岗的设立,使分局层面的税收联动管理机制得到了有效的衔接,增强了科室、岗位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提升了税源联动管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