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发展战略报告范文

企业发展战略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发展战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发展战略报告

第1篇:企业发展战略报告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 会计内部控制 问题 对策

在我国经济结构中,中小企业占有重要比重。现代中小企业经营现状调查报告指出,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现状不容乐观。企业经营者缺乏会计内部控制意识、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度不高、会计监督职能弱化等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财会工作开展、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内部管理及工作效率。严重时还将导致中小企业财务问题的发生,影响中小企业的经济活动。为了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重要作用的发挥,现代中小企业应认识到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以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开展实现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一、中小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现状的分析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现状不容乐观,会计岗位职责不明确、会计监督机制不健全、会计人员素质等因素使得中小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现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合法经济活动。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小企业经济利益收到很大的影响,而且中小企业经济活动的特点也使得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影响了中小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正常开展。为了保障我国经济结构中中小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能力、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在现代中小企业的建设发展中应加快自身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通过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以及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促进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建设与发展。

二、中小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实施

(一)建立健全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

针对中小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在现代中小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中应加强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针对企业实际情况一级市场需求建立健全的会计内部控制。以健全、完善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为基础指导中小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工作,进而促进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实现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目标。在这一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应考虑中小企业的经济活动特点、考虑中小企业人员及管理结构的特点进行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进而促进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强化会计队伍建设,促进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

在现代中小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现状的调研报告中明确指出,会计人员素质对会计内部控制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实现现代中小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目标、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现代中小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强化中应加强会计队伍的建设。针对现代中小企业会计内部控制需求以及中小企业经济活动特点进行专项工作内容及支持的培训,同时考虑人员素质及人员职业道德对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影响进行培训工作。通过会计队伍的建设及培训为现代中小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

(三)明确会计内部控制岗位职责,促进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

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研究中发现,企业经营活动中各岗位职责的明确以及岗位工作内容的明确是有效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管理能力提高的关键。针对现代中小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现代企业建设发展中应加强对会计内部控制岗位职责的明确。通过岗位职的明确、通过对会计内部控制职责的强化,是会计内部控制岗位工作人员以及相关岗位工作人员了解自身工作重点及会计内部控制要点,避免日常工作中岗位职责不明确影响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实现现代中小企业会计内控制管理目标。

(四)注重会计内部控制基础工作的强化,促进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

在现代会计工作中,会计内部控制基础工作对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内容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促进中小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现代中小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中应加强会计内部控制基础工作的强化。通过会计基础票据、会计基础信息、会计基础工作的完善等使中小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展,进而促进会计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三、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中心的会计内部控制分析

在中小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开展中应针对企业发展战略进行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针对企业发展战略以及企业经济链特点、企业管理特点进行会计内部控制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工作内容的强化,促进中小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开展、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通过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中心的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使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工作能够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开展相关工作,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四、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中小企业经营发展中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对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发展目标以及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保障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完善,现代中小企业经营活动中应加强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中心进行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以完善的管理体系为基础促进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企业发展战略报告范文

关键词:财务会计;公司运营;价值;房地产企业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财务会计是现代会计的主要分支之一,是指全面核算与监控企业已经完成的资金流动,并为企业投资人、债权人、利益相关方以及政府部门提供企业财务状况与盈利水平等会计信息。财务会计的主要手段和最终成果是会计报告。2006年,我国颁布了新会计准则,并开始执行新修订的《公司法》,从而对公司治理和会计制度有了新的要求与规范,财务会计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本文以房地产企业为例,对财务会计在公司运营的价值与功能进行了一些探讨释。

一、财务会计有利于正确制定企业发展战略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房地产行业宏观调控政策趋于常态化,房地产行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成本上升而利润减少。在此新形势下,房地产行业迟早会出现大洗牌和大重组的局面。为此,企业必须切实提高管理水平,控制成本费用,增强品牌知名度。可以预料的是,将会有一大批房地产企业将在此轮洗牌中被淘汰出局,只有那些管理严格、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高的房地产企业才能幸存下来。要闯过这一关,企业首要工作就是制定原则明晰、便于落实,可操作性强的企业发展战略。只有明确发展目标,企业才能知道发展的道路对不对,员工才会将自己的前途与企业的目标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团队凝聚力,减少内耗,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才能取得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而企业管理层能否做出及时、正确的战略决策,在很大程度取决于会计报告的有效性与前瞻性,取得于财务会计的质量与水平。

客观地说,房地产公司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和年度经营规划的难点在于计划的不确定性。如土地储备、项目开发、征地拆迁、工程施工、房屋销售等发展计划难以提前确定。在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也容易出现计划值与实际情况相差很大的情况。

相比于记账会计和管理会计,财务会计更善于结合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分析来提供企业发展战略决策的依据。当代财务会计不仅要提供公司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状况、现金流动状况、其他公司资源变动状况等企业财务状况信息,还应提供市场需求变化、行业发展趋势、市场占有率变动、竞争对手发展情况、客户满意度等大量的非财务信息,从而为企业管理者洞察先机、有针对性地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改善经营管理能力、提高长期竞争优势创造有利条件。

总之,高质量的会计报告不仅要对企业以往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总结,还要反映房地产企业运营状态及未来发展趋势,并通过编制财务规划和财务收支计划,实现事前指导功效,借以推进公司整体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二、财务会计有利于规避经营风险

任何公司的运营活动都存在一定的风险。运营风险就是公司管理者在企业运营管理活动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无法实现预期目标,从而造成运营管理损失或经营失败的情况。房地产公司运营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经营管理具有更大的风险性。首先,由于房地产项目的不动性,在地域上决定了房地产运营项目对市场供求的不可调剂性。其次,房地产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房地产项目投资周期长,占用资金多,从经营方式上决定了房地产项目运营对市场供求变动的反应不可能十分灵活。第三,房地产投资经营具有固定性,这决定了房地产投资项目不易变现,一旦现金流出现问题,资金链断裂,就会产生极大的经营风险。第四,房地产市场信息具有分散性,这又加剧了房地产项目变现的困难。

从国际范围来看,现代会计报告的重点已经以利润表为主转为以资产负债表为主,资产负债表是第一报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以资产负债表为主,就是资产至上和未来至上。因为资产负债表体现的是房地产公司所控制的未来经济利益。但我国在会计报告制度方面一直沿用“收入—费用法”。该方法认为,收益是成本与相关收入配比的结果。显然这与“资产—负债法”关注净资产的计价及其价值的增值是有很大不同的。与“收入—费用法”相比,“资产—负债法”的优越性在于公司的资产和负债都是真实、可量化计算的,因此该方法不仅是财务会计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帮助房地产公司构建有效的财务危机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公司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财务危机的早期信号,使公司管理者在财务危机还处于潜伏期就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经营管理。

总之,高质量的财务会计能够全面核算和监督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有利于规避经营风险,对于利益相关方,如投资者、管理者、债权人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应如何提高财务会计报告对于财务预警的作用呢?本文建议以财务会计信息为基础,设置并分析一些敏感性指标的变化,对公司可能面对的财务风险进行检测和警报。这些指标重点应体现公司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项目运营能力、发展潜力、风险水平、现金流量水平等六个方面。其中,偿债能力主要由资产负债率、长期资本负债率、长期借款与总资产比率、营运资金与借款比率、息税摊销前利润与债务比率、流动资产比率、现金比率、营运资金比率、营运资金对资产总额比率等指标构成;盈利能力主要由营业利润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净利润率、流动资产净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营业成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销售期间费用率等指标构成;项目运营能力主要由资本密集度、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付账款周转率、运营资金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和股东权益周转率等指标构成。

三、财务会计有利于推进企业税务筹划工作

所谓税务筹划,是指在不违反国家相关法律和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等涉税事项的事先筹划与安排,尽可能获得达到少缴税或递延纳税目标。在房地产企业的经营活动中,纳税义务通常具有滞后性。如企业交易行为发生后才缴纳流转税;收益实现或分配之后,才缴纳所得税;财产取得之后,才缴纳财产税。这在客观上提供了对纳税事先做出筹划的可能性。另外,房地产行业的经营活动是多方面的,相关税收规定也具有针对性。当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的性质不同,税收待遇也有可能不同,这也为纳税人提供了可选择较低税负决策的基础。

年度会计核算是税务会计最基本的前提,也就是说,税制是建立在年度会计核算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某一特定业务的基础上。因此,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密切相关,财务会计中的核算原则大部分适用于税务会计,高水平的财务会计有利于推进税务筹划工作,并提高企业税务会计的水平。

此外,由于税务筹划是企业一种长期行为和事前筹划活动,因此需要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不仅要着眼于当前企业的经营活动,还要与企业长远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如果仅仅服务于短期和局部利益,而忽略企业的长远与战略利益,那么,筹划活动就有可能得不偿失。如仅为贷款利息能在税前列支而大量向银行贷款,则会加大后续年度的经营成本和还贷风险。因此,税务筹划必须以企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重,把筹划活动放在整体经营决策中综合考虑。同时还应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加强自身的经营、投资、筹资等活动管理。在这种情况下,高质量的财务会计能够为企业做好税务筹划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具体来说,房地产企业财务会计应根据税收法规对应税收入、可扣除项目、应税利润和应税财产进行确认和计量,计算和缴纳应交税金,编制纳税申报表来满足税务机关等利益主体对税务信息的要求。由于任何税务筹划方案都要以完整、规范的企业财务报告为基础制定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因此,房地产企业要提高税务筹划的有效性必须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收集系统和税务筹划数据库,以实现税务筹划对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相关适度性要求。在此基础上,根据税法和企业的发展计划对税金支出进行预测,对税务活动进行合理筹划,尽可能使企业税收负担降到最低。

总而言之,高效、规范的财务会计制度在公司运营中具有突出的价值和功能。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房地产公司管理者应充分重视财务会计的作用,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不断提升财务会计质量,从而保证本公司运营目标和长期发展战略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叶剑平,谢经荣.房地产业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应淑仪.财务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第3篇:企业发展战略报告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在现代企业发展战略建立的过程中,如何建立稳定的战略决策机制,形成优质的战略规划,促进企业进行多元化发展,是很多企业实际操控者都关心的一个问题。因为企业战略的制定不仅关系着企业的发展速度,发展质量,还与企业的产能布局和业务分布有着重要的联系,因此在现代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建立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对促进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就现代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制定的影响成效进行相应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思路,以供借鉴。

关键词:

企业发展;多元化战略;影响成效;问题研究

一、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影响因素

在现代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针对企业自身的管理机制建设相应的战略决策机制对提升企业的发展效率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不仅要充分满足企业自身管理体系建设的需求,同时也要根据现有的企业管理机制或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建立决策信息搜集机制,其机制的建立是要为企业的管理层提供第一手的发展决策信息,满足现代企业管理层信息获取的需要。因为对于现代的企业来说,公司的董事会就是企业的战略决策主体,对企业的发展要积极指明方向,指出企业未来所要走的道路,所以公司的管理层和董事会就要相互协调的制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也就是要确定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对于企业来说,特别是独角兽公司,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企业就像是在恶性气候条件下中的飞机没有自己的导航系统,即使有着高超的飞行技术能避免各种气候灾害,但也会因失去战略目标而坠毁。所以对企业来说,首先要确定自己的战略目标,进而围绕战略目标而展开自己的战略规划。

二、公司董事会对企业战略决策的影响

现代企业的董事会首先代表的就是广大股东的利益,就要针对市场风险、资本风险、风险调控来树立清晰的战略思路,根据对未来发展形式的预估,可控的风险调整来规划出自己的战略目标,尤其是在涉及企业生死攸关的大事上,董事会就更要坚定不移的实施稳妥性的战略规划调控,积极的避免风险,比如,公司的并购重组、对外收购、资本的引入等,要切实的将公司的利益和股东的利益放在首位,防止重大风险的发生。当然,作为作为公司的战略决策层—董事会还要集中性的建立自身的战略决策机制,既要考虑决策机制的果断性,也要考虑决策机制的稳定性,便于公司的管理层有充足的时间来实施东石化的战略决策,从而抓住稍纵即逝的市场商机,积极的创造利润。但是董事会战略决策机制的形成也要考虑到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尤其的决策的效率问题,管理层要想积极的创造利润,董事会必须要及时科学的做出战略决策,既要保障企业战略的正确,也要讲企业的战略决策有效的传达下去,促进企业积极的调整发展方向。当然对于一些大型集团或者是跨国公司来说甚至可以在公司的董事会的授权下,建立自身的战略决策小组,只需与公司管理层进行沟通,及时的了解市场信息,对董事会负责即可,这样既能提升公司董事会战略决策的速度,也能提升公司战略决策的科学性,最大程度上维护公司的利益,代表股东利益,促进企业形成良性的发展循坏,创造利润。

三、企业战略信息机制的影响

伴随着现代企业战略机制的形成,在现代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建立相应的战略信息决策机制对于提升企业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形成系统化的战略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企业要依据自身的发展水平,自身的品牌战略和发展战略来加强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因为企业要想发展就需要管理层做出正确的决策,而决策机制的形成就需要管理层获取专业化的市场信息,而企业信息管理机制的建立就是要在满足企业做出战略的基础上对市场信息和竞争对手信息全面的搜集,企业的市场部门为管理层提供最为重要的参考信息的时候,企业才能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形成良好的决策机制,做出最正确的发展决策。同时,企业的战略信息决策机制形成也要考虑到企业的发展效率影响,为了提升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除了要完善自己的市场机制之外,还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状态来建立内部的战略模式,也就是如何形成正确企业发展战略。因为企业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多种组织形式来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也就是企业自上而下形成优良的自动化战略机制,形成高效的运转体系来满足企业快速成长的需要。因此现代的企业就要从自身的战略发展目标针对原有决策机制进行变革就要以企业战略目标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建立相应的战略决策信息搜集机制,让员工以自身的见解作为企业意见的发出点,形成管理层与基层信息决策的有效对接,充分征求基层员工的意见进行全面汇总,整理出科学性的书面报告,放在决策层进行全面的审议,找到正确的战略规划思路,围绕企业锁定的战略目标,形成统一的战略决策,然后将科学正确的战略决策委托于高效率的管理团队进行全面的落地执行,保障企业发展的高效稳定。

四、企业多元发展战略的优势

对现代的企业来说,制定多元化的发展战略虽然在战略决策上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当多元化的战略被执行而产生效果的时候,也就进一步加强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多元化的发展战略是要求企业在满足自身主营业务建设上而具备较强的资金实力后来积极的拓宽发展渠道,凭借资金优势来进入到其他的发展渠道上来积极的攫取利润。当然,企业多元化的发展在增强了企业抗风险能力的同时也扩充了企业的体格,不仅企业的发展速度回加快,而且企业的发展质量也得到了提升。所以,在现代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战略,辅助以高效率的决策机制会从根本上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关于企业实行多元化经营的战略思考[J].谢达飞.全国商情.2016(26).

[2]多元化经营的是与非[J].霍立新.中国经贸导刊.2012(18).

第4篇:企业发展战略报告范文

一、国资预算项目申报中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申报材料内容不够完整项目的基础申报文本一般由项目申报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评审报告等组成。在实践中,一些项目的申报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中,项目进度与分阶段实施计划安排不明晰;不少项目缺少相关的土地、环保等部门的批复,无法确定项目建设选址、是否符合环评要求;部分建设地址明确的项目,未提供建设地点规划、设计方案平面图;一些项目承担单位为股份制企业的,没有企业股东会同意增加国家资本金的股东会议纪要等材料。

(二)项目申报中绩效意识不够强烈为加强国资预算管理,财政部组织开展了2008-2011年中央国资预算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并从2012年起试行国资预算支出项目绩效评价。这些制度安排和机制建设,促使企业在申请预算时要增强绩效意识,依据职责设定具体的绩效目标,准确计算达成目标所需的资金,谨慎申请资金,力求避免浪费,在申报项目时应当报送财政支出绩效目标申报表。但从实践看,多数项目申报单位还未树立绩效理念,未将预算申请同支出效益同步考虑,在申报项目时未申报绩效目标、未提供相对具体可衡量的绩效指标,重投入申请、轻效益评价,导致一些项目效益衡量无依据,项目完工后无效益。

二、基于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视角的项目申报建议

推进预算绩效管理,要求把绩效管理同预算编制、执行、监督有机结合,实现“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其中,预算绩效目标是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是预算安排的前提和主要依据,而这一工作主要集中在项目申报环节。基于此,对企业申报项目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强化企业发展战略引领按照现行项目申报条件要求,企业立足于自身职能履行和事业发展需要申请的项目,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符合国有资本预算资金支持的方向和供给范围。企业立足于经济结构布局调整和农业产业发展,强化企业发展战略、阶段目标和发展步骤对项目申报的引领指向作用,要在国家、区域经济、行业发展中,找准参与重要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实施机遇,在企业阶段发展目标实现和同业先进水平的对比中,找准巩固和突出自身优势产业抓手,弥补发展短板和不足。力求企业申报的项目,与国家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大战略相结合,与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结合,与当前经济环境和行业发展状况结合。

(二)强化项目谋划和储备强化通过项目实施带动企业发展理念,通盘考虑国资预算编制和企业发展战略及业务工作布局,努力将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目标、转变生产发展方式、调整经营结构、提升研发创新能力、推进产业升级等方面的思路、措施项目化。根据所处行业、产品品种、生产环节的需要,构建功能性强、目标明确的项目,形成企业自身项目储备库,使国有资本向关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安全的大项目、大事业集中,向垦区企业具有优势的行业、主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完善产业链条、能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前景广阔的行业集中,并通过项目的滚动申报实施,实现国资预算与企业长远发展规划有机结合。

(三)加强项目的前期论证和研究对项目进行充分的论证,证明其可行性和必要行,是项目能否立项获得资金支持的重要环节,也是对项目支出预算的事前管理和监督过程。企业应当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国资预算资金年度支持重点方向,结合项目实施所需要的人员、资金、技术等相关条件,强化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可行性,项目风险与不确定性的论证研究,特别是要充分预估项目涉及到环评、基建招投标程序要求以及土地等资源调配的困难,充分预估经济发展形势、生产经营成本项目和主要产品价格、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对企业经营产生的影响,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四)提升项目预算编制质量项目预算编制质量直接关系项目申报成功与否。企业首先应当保证预算编制与政策相符,做到项目预算支出体现国资预算方针政策,符合预算编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无政策方向和法规依据错误。其次要保证预算数据真实可靠,细化项目投资方案和各项指标,认真制定资金筹措方案和支出计划,充分论证各项支出的必要性,详细说明每项预算数据的测算过程,做到数据准确、可靠,确保真实和完整。对于一些需要特别说明的事项,比如已经安排公共预算资金的项目,需对申报的国资预算资金,以及企业融资、自有资金的筹措和到位情况进行说明。最后要保证预算申报材料要件齐全规范,按照财政部统一的预算编制格式和规范的编制方法要求编制预算文本,按照预算编制规程报送纸质申报资料,并在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决)算编报系统中完成预算电子数据的录入、审核、汇总和报送工作。

第5篇:企业发展战略报告范文

【关键词】投资战略;投资组合;实物期权

企业的生存靠发展,企业的发展却要依赖于投资。这里的投资是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企业在新领域的拓展,同时也包括企业原有领域内的创新。固然,企业要进入一个新的领域,需要依托于某个项目,并投入大量的资源。但是,企业在自身业务范围内的创新,无论是产品线的延伸还是现有产品的改良,都会面临来自技术、市场方面的风险,并耗费大量的资源,这就具备了投资项目最基本的特征。因此,项目投资是企业发展的重大决策,这种选择和决策,无论是扩大再生产或是开拓新市场都将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投资战略的制订

企业投资战略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是和整体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相应于企业的创新发展和稳定发展两种基本战略,投资战略也有两种基本战略,即创新型投资战略和稳定型投资战略。企业选择创新发展还是稳定发展,取决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取决于对市场前景和企业态势的把握。而选择投资战略方向(产品-市场选择)与确定投资战略态势(竞争分析)构成了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它们构成了企业投资战略选择的前提。在明确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投资战略的选择包括投资战略类型、投资时机选择和投资项目的优化组合。

二、投资项目的选择

企业投资项目的选择决不是漫无目的的搜寻,而是应该根据企业既定的投资战略,以企业自身投资能力为基础,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项目选择。没有方向性的项目选择不但浪费大量的财力、物力,而且往往无法发现真正适合企业的项目,错失良好的投机时机。

1、基于企业投资战略的项目选择

企业的投资战略为项目的选择指明了方向,稳定型投资战略要求企业的投资围绕企业现有业务领域、现有市场进行核心多元化或者至少是相关多元化投资。因此,企业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必然会围绕现有产品进行纵向或横向的信息搜寻。所谓纵向是指向现有产品的上游或下游延伸,横向是指丰富产品类型以覆盖更多的细分市场。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都要求企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搜寻项目信息;与此相对应,创新型投资战略要求企业跳出现有的业务框架,开发全新的产品或拓展新的市场,甚至是在完全陌生的领域进行投资。但这种投资并不意味着四处开花,毫无方向,它必须以企业的投资能力为基础,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伸。

2、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项目选择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同时也决定了企业拓展的能力边界。企业必须明确的知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品牌影响力、管理能力、人才储备、技术水平,抑或是规模实力。无论是稳定型投资战略下的纵向、横向扩张,还是创新性投资战略下的完全多元化都不应该脱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控制范围。例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品牌影响力,那么企业就应该在原有行业领域内,而不应该和原有业务脱离过大,否则品牌影响力就无法得到有效的延伸;如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储备,则需要进一步明确人才结构,技术人才充足的企业显然适合投资于产品的研发,而销售人才充足的企业则适合新市场的开拓。由此可见,在企业投资战略为项目选择提供了基本的方向后,企业核心竞争力再次确立了信息搜寻的范围及中心。

3、基于企业投资能力的项目选择

企业投资能力是由企业资金实力、现金流状况、筹资能力等因素共同决定的,投资能力决定了企业的投资规模,包括单个投资项目的规模和企业总体投资规模。投资项目规模的确定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投资能力决定了投资规模的可能性,就总体投资规模而言,企业投资能力决定了它的边界,超越自身能力的投资规模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对于单个项目的投资规模,它必然是在总体投资规模内的,另外从分散风险的角度,企业不可能将所有的资源投资于某一个项目,这种项目风险将会是致命性的,一旦项目失败将威胁到企业的存亡。因此,企业对单个项目投资规模的确定必须在投资能力的基础上考虑风险分散的要求;其次,客观条件决定了投资规模的可行性,这里的客观条件包括物质技术条件、市场规模以及经济效益等。物质技术条件决定了投资项目的性质,资本密集性、技术密集性和管理密集性行业所要求的投资规模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市场规模决定着项目发展的空间,进而决定了投资规模的边界。经济效益通过项目不同规模下的边际收益率和企业资金成本间的比较,准确地界定了项目投资规模的临界点。企业总体投资规模及单个项目投资规模的确定再次缩小了投资项目选择的范围,这不仅有助于企业提高项目选择的效率,而且大大的节约了企业资源的耗费。

三、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是整个项目投资的核心部分,是项目决策的主要依据。因此,可行性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直接关系着企业投资的成败。一份良好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该做到对项目的前景和项目未来的运行轨迹作出精确的估算,从而保证项目决策的成功率。

可行性研究有三种类型: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和技术科技可行性研究。机会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为项目投资方向提出建议,即在一个确定的地区和行业内,以市场调查为基础,选择项目,寻找最有利的投资机会;初步可行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机会研究认为可行的项目进行进一步论证,并据此作出是否投资的初步决定,是否进行下一步的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

机会研究和初步可行性研究更多的是对项目的风险、技术方案、经济效益等要素给出粗略的评价,往往限于数据选择的补充分,评价局限于定性的层次,无法精确的描述项目前景。而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才是整个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核心部分,它必须在收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对项目的各项要素给出完整的定量分析,用准确的数据对项目进行评价,它是项目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是项目或方案抉择的主要依据之一。

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包括项目前景预测、技术方案评价、财务评价、社会和环境评价等重要内容,每个部分都拥有许多成熟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和工具,本文不欲对此做简单的罗列,而将重点对企业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忽视的环节进行讨论。

第6篇:企业发展战略报告范文

电子商务,英文名称为ElectronicCommerce,也简称为EC,其内容总体来说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电子方式,第二是商务活动。大体上可以将其解释为以利用电子信息网络等现代化电子手段进行的网络化,电子化的商务活动。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也使得本国的电子商务行业开始崛起,电子商务行业开始迎来许多信息技术企业,风险公司投资以及生产流通企业等的加入。而且据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调查中心)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数量在2009年12月份已经突破了3.84亿人,而且其中的电子商务的交易类的用户人数也迅速增长,年增长率达到了68%,网上支付用户数量相对以前增加了80.9%,相对其他应用遥遥领先,位列第一。而且第三方使用电子商务平台的中小企业用户规模也在扩大,已突破1000万,整体来看,我国互联网已经开始向消费商务型方向前进。

二、电子商务发展给企业人力资源带来的挑战

(一)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

目前我国教育的发展使得国内大学生的就业水平达到了47%,但是其中电子商务专业的大雪山的就业率仅仅20%,这个结果的发送主要是由于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需求相互矛盾引发的。在众多高校内部对电子商务的教学没有比较明确的定位和培养方向,目的较为模糊,“电子化技术+商务知识”这一结构就是高校对电子商务的理解,使得对学生进行培养时仅仅只是把电子化的技术同商务知识合并到一块,简单的传授给学生,对于两者之间是否有契合点,并未深谈,这样一来,使得学习电子商务的学生到了毕业都没有较为精湛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技术比不上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商务比不上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专业,使得学生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另外电子商务是新型职业,处于摸索发展阶段的该行业对于应届毕业生的选择是非常谨慎小心的,学生得到实践的几率非常小,再加上企业与专业院校的合作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经验不足,这些都直接使得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需求开始发生直接冲突。

(二)企业人力资源组织结构的变革

企业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开始想网络化信息化的方向进行革新,扁平化、虚拟化、小型化的企业组织是现代企业的流行路线。网络技术发展以及知识经济的变革也使得企业将抛弃以前的多层及管理方式,并转向中间层次较少的扁平式结构。而且扁平式结构以及网络化和多样化的需求,也使得企业开始想小型化方向发展。也只有这种歌浓缩版的小型但专业化的企业才是具有高竞争力的企业,虚拟化的企业组织直接将组织的形态给完全改变,只能虽然明确,但是阶层之间以及界限之间都是非常模糊的,信息可以多维度的流通,组织结构也是无限制的扁平化,使得原有人力资源管理开始改头换面。那些种规模小的、专业化高的小企业在未来经济中会更具有竞争力。虚拟企业的出现使企业组织的触角伸向企业之外,改变了原有人力资源管理的面貌,它实际上已经抹杀了组织的形态,变成一个职能明确但阶层和界限模糊的团队,信息的流通是无限维的,其组织结构是无限扁平化的。

(三)缺乏专业人才

电子商务的出现,使企业的营销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直销模式的采用使生产商可以直接将产品销售给客户,减少了许多中间层次的批发和零售部门,从而造成了大量富余劳动力的产生及人员的调配。但从另一方面而言,对于一些具有信息科技、电子商务和现代管理等专业知识的人才,我国却出现了很大的缺口,这些专业人才的缺乏成为了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瓶颈。

三、新挑战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一)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

企业要注重对雇员的招聘、雇佣、培训和使用,但更要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从招聘开始就注重质量,要使所招聘的雇员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积极鼓励雇员参与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拟定,激励雇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挑战性,满足其成就感,营造雇员和企业共同的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也就是在招聘员工的过程中,把员工的素质同企业的文化背景和发展战略结合起来。

(二)注重电子商务人才的选择

电子商务是一门集多种学科为一体的专业,如今电子商务对专业人士的需求量大于其供给量的现象也要求着企业为了得到足够人力资源就要从各个渠道进行选才,包括计算机、管理、经济以及贸易等多方面的人才都进行涉及。不只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能够得到企业认可,企业更需要的是有真才实学、实用性很强的人才,因此企业不用单单的对电子商务专业进行人才选拔,还可以对相关的计算机网络、软件、经营管理以及网络营销等专业的人才进行选择和录用。各类人才的来临也有利于企业活力大增,对企业发展迎来一个个的惊喜。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企业激励机制

企业有效的激励方式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对企业发展以及资源的合理运用等方面都有好处,因此,企业的一个合理的激励机制,是对员工的潜力、积极性的挖掘和提炼的好办法,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入和防止其流失,是企业发展必须慎重考虑的因素。笔者认为,首先企业应该对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对人力资本产权进行承认和考虑,尤其是和新员工的收入分配更应注意,企业可以利用对核心员工的人力资源价值进行合理分配来建造出人才价格机制,另外企业要对员工尤其是核心员工的个人不同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利用多种手段,如事业发展,优化环境以及增进感情等方式来为企业的发展吸纳和招揽人才,并调动员工积极性以及创造性。

四、总结

第7篇:企业发展战略报告范文

摘 要 随着经营范围的扩张,企业组织结构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以前的单一公司组建成以资金为纽带的集团公司,会计主体层次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财务在公司中扮演的角色也发生转变,从财务基础核算为主经营参与为辅的角色转变为以财务核算为基础参与发展战略、经营决策为主的角色。本文对财务角色的转变从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财务 角色

长期以来,财务在企业的主要作用就是核算,扮演着账房先生的角色。在老板眼中,只要账目核算清晰,数字核算准确,就万事大吉了。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公司业务发展由单元化向多元化发展。随着经营范围的扩张,企业组织结构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以前的单一公司组建成以资金为纽带的集团公司,会计主体层次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财务在公司中扮演的角色也发生转变,从财务基础核算为主经营参与为辅的角色转变为以财务核算为基础参与发展战略、经营决策为主的角色。

一、财务会计电算化的实施,为财务角色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借助财务管理核算软件,财务可以通过软件工具及时准确的进行财务会计核算、编制报表。以前需要两三个财务人员两天才能完成的事情,通过财务软件几小时就能完成。财务可以从繁琐的数据核算中解脱出来,对财务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从而判断公司的经营状况。为了满足公司对财务信息的需要,财务就不能简单地会做凭证,会录入电脑数据,生成简单的财务报表,而要抽更多的时间对海量的财务数据进行提炼,生成有效的财务分析报表,为经营决策提供支持。财务可以通过财务管理软件和其他如EXCEL等办公软件工具建立相应的财务数据分析模型,根据各项财务参数的变化,完成分析。从财务角度参与到公司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活动中,成为经营管理决策的强力推手。

二、企业经营的快速发展,为财务角色的转变创造了条件

企业为了生存发展,获取更丰厚的收益,进行开疆拓土,通过合作、兼并等方式进行扩张,扩大规模,向多元化发展。企业向集团化发展,伴随控制与被控制关系的产生,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经济关系就需要通过财务体现出来。在这纷繁的企业往来关系中,各项重大的投资活动、筹资活动都离不开财务的积极配合参与,财务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支持变得必不可少。如公司要投资一个新的业务项目,需要财务对是否投资此项目提供可行性报告。那么财务就要对此项目业务领域的市场现状、产业政策、法律、风险、投资回报等方面进行财务分析。财务需要根据相关参数建立财务分析模型,通过数据说明此项目需要投资多少资金,如何筹集这批资金,项目的投资报酬率是多少,能赚取多少利润,多少年能收回投资,此项目的生命期有多久,具有哪些风险,风险程度如何等等进行详细的分析。

三、经营管理职能的需要使财务角色的转变成为了现实

发展战略是指导企业发展方向的纲领,而财务战略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份,可以为企业的资金指明方向,财务战略在企业发展战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财务战略对企业的资金运筹进行总体规划,规定企业资金运筹的总方向、总方针、总目标等问题。而财务在制定财务战略,明确财务战略目标,做好财务战略规划并有效实施方面起关键作用。企业有宏伟的发展战略,但如果没有科学的财务战略规划和有效的财务战略实施,那么企业的发展战略只是一幅美好的蓝图。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财务是资金的调控中心,必然形成以财务为中心的管理团队。财务在投资、筹资、分配等重大的经营活动中都起到牵头的组织协调推动作用。

四、财务角色的转变情况

第一、财务的工作内容已从单一的财务核算管理扩大到资金管理、资产管理、成本管理、税收管理、内部控制管理、绩效考核管理等范围,从单一的财务核算流程向企业业务流程延伸。财务工作范围领域从企业内部走向外部,更广泛的接触银行、税务、客户、供应商及市场渠道等。从纯财务领域参与到供应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人事管理等非财务领域,财务角色已将管理行为贯穿到公司的所有业务活动中。在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经济时代,整合优化公司资源、调整产品结构、提高资金收益、降低成本、加强成本控制、减少风险、绩效评价等活动中都有财务的智慧结晶

第二、财务角色的代表CFO的地位转变充分地展示了财务角色的转变。上市公司和民营大型集团公司的组织架构中,财务角色的代表已从原来的基层管理人员上升到公司的领导层,成为决策中的一员。董事会授予CFO参与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的职权,CFO能真正地参与到公司的发展战略、经营决策活动之中。

第三、CFO跨越时空、掌控全局。CFO要保证公司发展战略得到有效实施,保证财务体系正常运转。通过财务核算管理、资产管理、资金管理、预算管理等活动,CFO能掌握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能更好参与战略发展和经营决策。CFO从全局出发,能提出整合资源、优化资本结构、税收筹划、成本控制等方案,为企业创造价值,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

第8篇:企业发展战略报告范文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民营资本;发展瓶颈;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 F276.5 [文献标识码] A

一、研究背景

为了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我国果断提出并执行了4万亿投资计划,在2009年一年内出台了10个行业振兴规划,批准了12个区域振兴规划,但这些刺激方案主要针对对象是我国现有主体。随着经济危机的加深,我国学者进一步研究了历次经济危机的发展规律,提出了新的应对经济危机的思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走出危机、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发力点,其重要性对当下中国的经济发展不言而喻。

民营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经济学领域内的重要话题。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解决经济危机、实现产业转型、产业结构优化、提升经济素质的根本、有效途径,民营资本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技术、资金密集的特征,大企业有优势但不是万能的,必须采取专业化分工的方式充分利用民营企业来分担发展风险;民营企业不仅在数量上占有优势,还具有便利的社会资源、灵活的管理和低退出成本之优势,尤其是科技型民营企业,更加具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潜质和能力(吴满财,2012)。

但民营企业本身存在的创新型人才匮乏、资金投入不足、核心技术缺乏的因素,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体制不健全,缺乏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有活力、有技术、有创业激情的中小民营企业支持不够,导致民营资本并没有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发挥应有作用(易开刚,2011)。

本文基于民营资本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研究其发展现状、目前发展瓶颈以及具有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的发展路径,为促使民营企业进入战略新兴产业、政府出台相关准入、激励政策提供指导意见。

二、民营资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体指的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是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先导与支柱的一些产业。以知识技术密集、物资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为主要特点。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有七大类: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

本文在对民营资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进行定量分析时,由于非上市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无从得知,因而选取了沪深市上市公司中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577家民营企业,对其所处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分布、资产规模现状与发展趋势、盈利水平和发展年限进行对比分析。因为本文所用数据均来自已上市民营企业,因而其总体发展水平在所有民营企业中处于较好地位,其结论虽然不能代表所有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但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有一定概括力并表现未来趋势。

(一)行业分布与区域分布

截至2011年年底,2494家沪深市上市公司的1169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中,民营企业有577家,占比大约为49.36%,接近一半,且这一比例还在继续提升。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最多,为165家,占比为28.6%;其次为节能环保产业企业,125家,占比为21.66%;两者占比合计超过50%。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家数和占比较少,具体分布见图1。

此外,数据还显示:战略性新兴产业民营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577家中有246家地处华东地区,占比约为42.63%;其次为华南地区,有135家;只有14家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占比不到2.5%,这可能是因为我国东部较高的经济水平有利地推动了民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资产规模与盈利能力

在2007到2011年5年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民营企业的股本规模逐步扩大,总体呈上升趋势。从图2可以看出,间接上市的民营企业的股本规模普遍高于直接上市民营企业,目前已发展到5.8亿股平均总股本的水平。

本文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民营企业盈利能力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时,重点考察了销售毛利率指标和主营业务同比增长率指标,并比较了七大行业的发展水平差异。如图3所示,2011年,三大板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民营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增长率均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尤其是创业板企业,其60.38%的增长率远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24.63%。

与板块平均水平主营业务同比增长率比较

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民营上市公司的销售毛利率与板块平均水平对比可以发现,三个板块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民营上市公司的销售毛利率均是呈上升趋势的,详见图4,且远远低于板块平均水平,说明民营资本的运用还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以主营业务增长率为指标,对比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可以得出: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节能环保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上市公司的盈利性较强(详见图5),而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之一的新能源产业盈利能力较弱,其余产业的盈利性大体相当。这表明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水平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对先导产业的运营控制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对战略新兴产业民营上市公司的整体分析可以推论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现状:民营企业比较偏好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节能环保产业,其中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水平较高,高主营业务增长率显示了该产业较高的盈利能力。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则显示出中等水平的盈利能力,说明该领域仍有待开发,需要掌握更多核心科技,或是市场竞争太激烈,我国民营企业在该领域的发展受到限制。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民营企业较少,与我国汽车产业不发达、民营企业开发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能力较低有关,但该产业的主营业务增长率水平并没有太低,说明该产业具有一定盈利能力,属于明星产业,未来发展空间较大,因对其加以良好指导,投入足够资金促使其向成熟期转型。

从区域分布上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西北地区的发展则相对落后,呈现出非常不均匀的现象。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方面,根据《中国经济研究报告2009-2010》中对各区域工业化的测评结果可知,我国东部地区大多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和工业化中期,西部地区则大多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东部地区的产业基础更加雄厚,适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早期布局。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市场需求的要求较高,东部城市的人均GDP和人均消费水平都高于西北部地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需求更大。虽然西北部民营企业战略新兴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落后,但部分地区也具备发展基础和市场,因而应加强对西北部民营企业的引导和扶持。

从销售毛利率和主营业务增长率等财务指标来看,虽然民营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总体盈利能力低于国民所有产业的平均水平,但其盈利能力有不断增长的势头,而且增长率高于产业平均水平。可见民营战略新兴产业虽处于发展初期,但发展势头良好。

三、民营资本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瓶颈

战略新兴产业无法脱离民营企业发展,但民营企业在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又遭遇重重困难,唯有认清这些困境、深入分析形成机理,才能为民营企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下一步发展建议。民营企业虽然具有综合实力强并重视技术创新、发展潜力巨大、后发优势明显并较易形成战略新兴产业的配套产业链等优势,但在经济实力的强大性、管理机制的灵活性和发展的稳定性等方面具有发展劣势(刘波,2010)。民营企业进入战略新兴产业的壁垒主要表现为结构性壁垒,即由战略新兴产业的技术特点、市场特征、消费者偏好和政策法规所形成的,以及民营企业本身的局限而形成的进入壁垒,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科技研发能力的要求较高,每一次新技术取代旧技术可能就意味着旧生产线或整条旧产业链的淘汰(钟清流,2010)。最典型的例子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手机、电脑芯片,其技术、产品更新平均周期为几个月,倘若没有雄厚的研发基础、强大的创新能力,任何企业都无法长远发展。但目前情况是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都从事着位于微笑曲线底部的加工制造行业,此外,由于受企业发展规模、资金量、企业家发展理念的限制,许多民营非科技企业宁愿生产利润空间狭小的加工制造业,也不愿意承担巨大风险进行科技创新,导致其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一个企业对研发的重视和投入对其自主创新能力有重大影响。虽然我国政府在研发上投入巨额资金,但在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创新变革上收效甚微,目前我国技术研究和开发经费占GDP比重不足1%,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平均2.2%的水平相差更远。国际企业界的实践证明,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5%以上时,企业竞争力能充分发挥;若这一比例为2%,企业基本维持竞争力;若研发费用不到销售收入的1%,企业则难以生存。而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的平均研发费用只占销售收入的0.4%,这一数据显示,我国民营企业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这将严重削弱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更不用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此外,各地科技创新制度落实到位的程度差异很大;社会法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创新知识成果的保护力度不够,民营企业时常需要支付高额维护成本防止知识产权被侵犯;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大多数民营企业丧失了研发积极性。以上三种情况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

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低使得民营企业遭遇严重技术瓶颈,具体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现有技术难以生产高质量产品;二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三是缺少高层次技术、管理人才。

(二)融资渠道不畅

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处在发展初期阶段,各行业的技术普遍不成熟,从探索初期、逐渐成长到成熟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风险性高;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研发的投入要求也很高。因此,进入战略新兴产业,不仅要求企业具备长远眼光,对其资金总体储备和流通实力都有很高要求,如果企业只具备进入战略新兴产业的最低资本要求,那么该企业在进入后的发展中并不具备优势(叶生新,2012)。这与民营企业的短期逐利性特点和融资困难现状产生冲突,进而严重阻碍其进入战略新兴产业。

当下,符合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体制还不健全。民营企业虽然数量庞大但却不具备单体实力,风险投资、融资性担保机构虽存在,但远远无法满足需求,整个金融服务体系各种担保、抵押等信用中介发展低迷,需要进一步发展。此外,由于体制和技术操作原因缺乏对民营企业的支持,我国大多民营企业难以通过银行满足融资需求。总体而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体制不健全,缺乏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对有活力、有技术、有创业激情的中小民营企业支持力度小、提供的渠道少。

(三)高端人才短缺

我国企业普遍面临人才短缺难题,对于民营企业而言这一问题更加严重。一方面由于我国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制度体系、经营理念难以契合高端人才的教育背景和自身发展需求,因而在用才、留才方面遭受极大限制。另一方面,由于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对落后,对企业已有人才未进行良好创新培训与开发,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其员工总体水平一直难以提升。当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对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培育和管理问题缺乏正确认识,要求人去适应事,而不是以“人”为中心,扼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企业的创新活动停滞不前。

(四)规模经济优势难以形成

对大多数企业而言,较大的生产规模可以降低成本,降低产品积压或市场价格降低带来的风险。民营企业如果能大规模进入战略新兴产业,或是在进入后迅速占领市场则可以避免成本劣势,从而在与国内外从事新兴产业的企业竞争时具有一定优势。然而现实是,由于一些因素限制,如出于国家经济安全考虑的制度壁垒,使得一些重要的专利技术、产业核心资源和销售渠道被国有企业掌控,民营企业要想与具有规模优势的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竞争是十分困难的。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优势意味着成本劣势,削弱了民营资本在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上发挥的作用。

(五)缺乏国际视野

我国的民营企业由于自身起点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缺少足够的原始积累以及专业管理人才、科学的制度规范,使得企业重复投资、目标规划短视现象严重,比如缺乏国际视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要了解其在国际上的发展路径和特点,从国外发展新兴产业的实践中汲取经验教训和优良的管理规则。但生产工艺装备落后、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低、组织结构不健全、国际化复合人才短缺等因素都阻碍了民营企业国际化的脚步,难以利用国际资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或是在发展过程中遭遇文化困境等。

综上,因为民营企业自主持续创新能力薄弱、自主产权技术匮乏以及应用支撑体系的不健全,阻碍了民营企业进行企业内部创新、融资方式创新、合作机制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最终使企业缺乏关键核心技术而无缘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易开刚,2011)。因而,为了能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提升其发展质量和效益,民营企业需要培养国际化视野,尽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同时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并以重大项目的设备、人才和技术为依托(景春梅,2011),创造规模经济优势。

四、民营企业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分析

本文对创新发展模式的讨论围绕着民营企业如何利用自身优势,与社会中其他实体(如企业、政府、研发机构、高等院校)进行有效资源整合的思路展开。民营企业一方面要认识到本企业的优势与劣势,完善自身的管理体系、发展理念等可控因素,另一方面,为了短时间内有效解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或投融资壁垒,与企业外部实体进行战略性合作具有重要意义。结合众多学者已有论述,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种民营企业克服进入瓶颈、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模式。

(一)自主发展

利用自身优势采取自主发展模式是民营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式之一。该模式在创新的推动作用下形成,采取该模式的民营企业一般有较强的研发实力,创业者有雄厚的行业经验或技术背景,并且拥有的技术为行业领先甚至国际领先。自主发展的民营企业大多依赖技术先进性获取市场,因此为了保持技术领先性,必须不断提供研发投入。这些企业大多出现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如一些提品或服务的网络公司等。

自主发展有几种模式,民营企业应根据选择进入的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特点以及自身所具资源优势选择不同的推进策略。对于缺少核心技术、处于产业发展初期、市场适应阶段的新兴产业而言,民营企业应采取跟踪策略。即优先发展研发活动,小规模投资试点项目(钟清流,2010)。目的在于通过这个过程以较小的风险和损失积累一定产业发展经验,逐步培育自身研发队伍的科研实力,向自主研发迈进,为产业未来发展奠定基础。比如,民营企业借助技术优势,依托自身已有业务,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投资一些高技术项目等。

若进入的新兴产业发展基础较好,企业也已经掌握一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有一定资本积累,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此时民营企业应采取快速占领市场战略。使用纵向一体化策略延伸产业链,大量投资该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形成从最初产品设计到最终产品制造都涉及的产业布局;或采用横向一体化策略占据更多市场份额,巩固产业、市场地位。比如,利用自身资本优势,通过资本运营加入战略新兴产业,获取更高收益同时分散投资风险,寻求更大生存空间。比如以自身所在传统产业为基础,开创新企业进入战略新兴产业,实现多元化经营;或是以企业重组、收购等方式拓展原有业务。

(二)战略联盟

若企业本身不具备足够技术创新或其他方面发展新兴产业所必须的因素,企业可以选择建立战略联盟。战略联盟经常被当作企业间知识资源共享的互利手段,两家或两家以上企业基于合作协议,共同开拓新市场、攻克核心技术、以资源共享的方式解决单个企业无法完成的人才、技术、管理或资金难题,是一种优势互补、共担风险的战略手段。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具体的战略联盟方式可以是:利用资本优势弥补技术劣势。即建立风险投资基金与专业资金管理公司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委托其将资金投向战略新兴产业并对其进行管理。该模式下,民营企业的风险较小,而且规避了技术劣势,可在后期通过产权交易推出投资企业,获得相关收益;另一种方式是与战略新兴产业链中处于领导和核心地位的企业以各种形式开展经济合作,有效利用产业链的联动发展。因为这些核心企业具有资本和技术创新优势,若能与这些企业建立稳定的供应、生产、销售、技术开发等协作关系,便能其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的同时,快速进入并有效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刘波,2010),并逐渐形成规模经济优势。

但是联盟过程中自身的独特竞争力可能会被合作者剽取,因而签订合作协议的谈判过程必须谨慎进行,明确规定联盟后双方的职责与权限范围,人力资源的配比以及对可能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合作过程中保持相对独立性和弹性。此外,对于合作伙伴的选择也很重要,了解对方合作的目标、自己的目的以及双方可以互补的资源而不是盲目合作。

(三)政产学研四位一体

政产学研一体化指企业通过投入资金和人力与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研发基地或科研实体,合理分配各方利益,从而有效分担风险,弥补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中研发创新实力不足的竞争力短板。“政”代表政府,一体化的模式要充分利用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扶持政策;“产”代表产业中各个企业,在一体化的研发实体中提供企业实践经验;“学”和“研”分别代表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是创新科技的来源。

1.充分利用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

有效获取一体化利益的前提是充分利用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政府制定扶持新兴产业发展政策的重点在于产业市场培育、产业内部创新能力建设、产业外部资源交换、产业布局和产业组织创新等(蒋宁,2011)。政府通过经费支持,包括减免税、政府资金等对企业创新的经费给予支持(钟桦,2012),民营企业家们应该在充分解读政府政策规划的基础上,利用其发展目标、产业布局、保障机制和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为企业争取到最大利益,比如享受政府补贴、设置配额以及行政保护;充分利用政府对民营科技企业给予的资金扶持政策和优惠项目。因为对于民营企业而言,除了引进外资,自身的资本积累也十分重要,而且也是最有效的融资途径。

另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依赖相应基础配套设施,民营企业要利用一切政府提供的公共平台和服务,整合与政府及其他企业间的资源,为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的风险性、成长性和规模化提供有利保障(郑晓娟,2012)。此外,还可以求助于政府的信息机构,获取专业性、内部的咨询、培训服务。

2.提高民营企业家的创新意识

要充分发挥政产学研一体化的优势,必须首先提升当下中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家们的创新意识和居安思危的观念。认识到要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就必须不断适应环境发展并做出改革创新,正确认识战略新兴产业的重大意义和广阔发展前景(刘波,2010)。一般而言,先有科学革命,然后导致技术革命,最后爆发产业革命。只有在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之后,才能在经营实践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有意识地建立政产学研的联合研发基地,才能将科技创新转化成企业实践。

3.四位一体的一个例子:创新孵化

创新孵化的商业模式是有效利用政府政策的一个典型例子。创新孵化又称为革新与技术孵化,目前的创新孵化产业多以政府投资为主。孵化母体组织依靠其本身专项特长和资源网络,提供启动服务支持、生产、研发、办公设备及部分运营资金,供创新型待孵化企业成长之用,并促进创新型企业技术提升、成果转化和良性运营。这个过程将政府、企业以及多方研究机构或高校的资源都整合在一起,重点培育一些创新企业,可以解决民营资本进入战略新兴产业的技术壁垒、人才壁垒、融资壁垒,并有利于形成规模优势。

创新型企业孵化这种商业化运作模式在我国还是新兴事物,尤其是民营企业在该领域的发展,从理论上讲,创新孵化是提高民营企业创新实力的有效措施,但在实践中却遭受一系列实施障碍。首先,公众一直对创新孵化抱有“公益性质”的印象;其次是创新孵化具体实践中,由于资源配置的不合理、聚集效率低使“孵化出”的成果技术进步不明显,进而降低创新孵化的成功率、提高了风险。但对于资源有限的民营资本而言,创新孵化虽然不成熟、存在诸多弊端,但如果加以良好利用,对于未来发展有重要意义。

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民营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四种商业模式嵌入孵化创新:第一,盘活房地产民营企业控制的生产空间;第二,民营资本以孵化服务换取创新企业股份;第三,以孵化母体的身份与待孵化企业进行内部交易与合作;第四,形成策略联盟,并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孵化组合”,即不同时间、领域里的前言孵化生产能力,民营企业据此提供相应服务,获取收益。

一方面,民营企业须积极利用创新孵化机制,另一方面,也要合理利用,根据企业自身情况,选择嵌入方式和发展方向。这是因为民营企业资源有限,有限的资源必须用在紧迫的重要项目上。技术开发是重要的一方面,技术的转化率是另一重要方面。因此,在研发过程中,要注意科学技术与成形产品之间的转换可能性,不做盲目投资,进行某一研发投资项目之前必须对项目的可行性做出评估,有限的资源必须投入在最终能转换成产品的科学技术研发上。

(四)开展国际合作

必须正视的是,国内总体科技创新能力有限,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完全不具竞争力。国外发达国家企业拥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技术和人才等资源,因此,民营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要走出国门,学习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科技成果,通过国际间的合作全面强化企业的科技实力。而且从当下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出发,国际合作是未来经济趋势。

当下虽然全球经济陷入危机,但科技创新资源在世界范围的流动仍在继续,危机的压力一方面使拥有科技创新资源的发达国家企业向外扩张,向发展中国家输入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以维持企业利润,我国的民营企业便有机会学习与其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的科技应用;另一方面,经济危机在发达国家造成高失业率,降低了高端人才的引进成本。对中国企业而言,此时是一个引进高端国际人才、提高企业研发人员结构质量的好时机。

因此,要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除了与国内的企业、研发机构等合作,我国国内的民营企业还必须积极展开国际交流,比如参加各种国际会议、利用国际科技组织等机构寻找国外合作伙伴,彼此间互派员工进行交流或共同开发新产品等,从国外引进知识员工等。但在利用国际科技资源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一味引进”本质上与为外资代工没有差异。

五、结语

在发展战略新兴产业过程中,民营企业的力量必须得到重视并加以指导,深化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促进民营企业产业结构转型,从而带动整个经济形势的变革。以上提出的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瓶颈与发展路径具有普遍意义,但每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环境都不同,必须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条件选择适合本地、本企业发展的产业(贺正楚等,2010)。长远来看,民营企业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需把市场需求作为重要拉动力,科技创新作为中心环节,国际人才和丰富融资渠道为重要储备,同时以政府的扶持为杠杆力,在与国际企业的交流合作中寻求企业的持续性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吴满财,黄慧微.中小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改革与战略,2012(6):172-174

[2]易开刚.民营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瓶颈与路径[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5):43-49

[3]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1(7):47-60

[4]刘波.京津冀地区民营经济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策略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21):40-41

[5]钟清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角色[J].现代商业,2010(7):149-150

[6]郑晓娟.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路与对策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12(15):155-163

[7]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1(7):47-60

[8]叶生新.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研究——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壁垒的视角[J].改革与战略,2012,28(7):108-111

[9]景春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六大问题待解[N].中国能源报,2011-06-06

[10]蒋宁,张维,倪玉婷,王利.动态环境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体系建设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36-40

[11]钟桦.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政府行为与企业创新关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2):5-7

[12]赵星,董晓松.我国民营资本嵌入创新孵化的壁垒、模式与策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8(15):5-9

第9篇:企业发展战略报告范文

【关键词】传统美食;秦皇食府;可持续发展

我国餐饮行业是一个完全竞争的行业,市场空间巨大,行业壁垒低。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旅游、会展等相关行业的发展都将进一步带动我国餐饮业的发展。“民以食为天”,餐饮业作为国民经济第三产业的重要部门,在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解决社会就业、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从第一产业来看,由食物需求引起的种植业和养殖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而餐饮业的发展对二者的发展具有直接的推动;从第二产业看,食品加工和制造在任何国家都是重要产业,而餐饮业的发展对食品加工和制造也具有重大影响;从第三产业看,餐饮业是增长最快、比重较高的支柱产业之一,对第三产业具有直接的拉动作用。因此,餐饮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目前中国餐企业已经十分注重品牌的塑造和企业规模的扩大。通过连锁经营和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中国餐饮业正积极进军海外市场。随着中国经济及旅游业的发展,餐饮行业的前景看好,在未来几年内,中国餐饮业经营模式将多元化发展,国际化进程将加快,而且绿色餐饮必将成为时尚。

周所周知,长沙是一座历史名城,早在春秋时期,就是楚国雄踞南方的战略要地之一。同时长沙也是一座美食之城,湘菜是全国菜系之一,历史悠久,早在汉朝就已经形成菜系,烹调技艺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秦皇食府是中国著名餐饮连锁企业,先后荣获“中华餐饮名店”“全国绿色餐饮企业”与“餐饮文化象征企业”等诸多称号。秦皇食府总店在湖南长沙。公司以秦文化为背景,享有文化餐饮的美称。食府以“七国佳肴”为特色,主营湘陕菜系,店堂装饰、摆设均以古秦文化、风俗为主元素。

企业发展战略是着眼长远、适应企业内外形势而作的总括性发展规划,它指明了企业的发展方向,是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全局性谋划。鉴于此,本文选择“秦皇食府发展战略研究”作为研究课题。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秦皇食府制定一个指导企业全局的、着眼企业长远的发展战略,用它来指导企业具体行动。只有这样,秦皇食府才能求得长久生存和发展。

1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内容

本研究拟首先深入分析秦皇食府的基本概况和该公司的战略环境,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秦皇食府的总体发展战略和实施战略的具体措施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具体拟包含以下内容:

(1)探讨全国餐饮业及湖南餐饮业发展状况。主要是在分析湖南餐饮业的行业特征、历史和现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由于秦皇食府地处湖南省省会长沙市,所以重点讨论长沙市餐饮业的发展状况;

(2)定性和定量分析秦皇食府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状况,明确其在长沙同行业中的地位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出影响和制约秦皇食府发展的关键因子;

(3)根据前面的研究结果,提出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适合秦皇食府特征的发展战略和实现战略的具体措施。

2 结论

我国餐饮行业是一个完全竞争的行业,市场空间巨大,行业壁垒低。随着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以及旅游、会展等相关行业的发展都将进一步带动我国餐饮业的发展。

但是,当前我国餐饮业的发展状况却令人担忧:竞争十分激烈,行业秩序和规范正在形成过程中,相应人才缺乏,与食品、餐饮卫生等相关的标准和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行业市场秩序还主要靠企业自律;企业经营主体的规范经营意识和品牌意识不足,外资餐饮继续在快餐领航;资源浪费严重,卫生问题突出,食物中毒事故频发、非法经营和恶性竞争等一系列问题,严峻地摆在从业人员和消费者的面前。如何尽快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使我国餐饮业早日驶入持续、稳定、协调的良性发展轨道,已成为经济管理工作者十分迫切的任务。因此,进行餐饮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是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所迫切需要的。

秦皇食府作为比较新颖的以文化为主题定位的餐饮机构。本文选择“秦皇食府的发展战略研究”作为研究课题。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秦皇食府制定一个指导企业全局的、着眼企业长远的发展战略,用它来指导企业具体行动。主要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分析了湖南省、长沙市以及秦皇食府的内外战略环境。对秦皇食府,主要分析历史与现状、品牌资源、产品与服务等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具有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

(2)讨论了制定秦皇食府发展战略的原则和依据、战略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并结合前述关于内外战略环境的分析,提出了秦皇食府发展战略:连锁化、产业化的经营战略;注重质量、品牌、文化的产品开发战略;人才战略。

(3)讨论了秦皇食府实施上述战略的措施与保障。本文认为,可从2个方面入手:一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对产品开发研制的战略。

(4)本文所依赖的基本理论虽然具有一般性,但主要研究工作仅仅局限于秦皇食府,从而所得的结论主要适宜于该公司。由于众多资料属于企业商业秘密,再加上企业成立年代不长,统计工作的不完善,所以难以得到论文中所需的进行定量分析的所有数据,从而导致定量分析工作较为肤浅。大多数结论都是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得到的,具有不精确性。

【参考文献】

[1]2009-2012年中国餐饮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R].中国投资咨询网,2008,12.

[2]宁言.今年全国餐饮业零售额预计达8800亿元[J].中国食品,2005(21):4.

[3]周晓燕,侯兵.中国餐饮业六大发展趋势[J].中国食品,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