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盈利能力研究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一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培养研究
1 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新课改在我市已推行有一段时间了。在全市一线英语教师和广广大英语教育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市的英语新课程改革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这为我市今后的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们一线英语教师今后的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指明了方向。但在我们的教学教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的问题。其中有的问题亟待我们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去加以解决。如在初中阶段,尤其是在一些乡村初级中学,一些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仍然忽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这导致了部分学生学了三年英语后,还是只学会了怎样考试,却不会口头表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哑巴英语”。到了高中阶段,这种情况并没有得到改观。而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实施的新教材却是新的教学大纲和与之相配套的采用话题、功能结构相结合的“任务型”的新教材。它要求课堂以结构和结构功能为主线,组织和安排听、说、读、写的活动。教材要求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提倡创新,给学生提供思维和想象的空间。在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为目标的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中。新的教材和课标不仅要求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的英语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英语多方面技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口头表达能力。但在新课程教材的使用过程中,许多初中阶段所谓的“尖子生”由于在初中阶段没有在这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他们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他们不愿开口甚至不知道怎样开口说英语了。初中三年的积累,已经让有的学生失去了开口说英语的兴趣甚至勇气。
1.2 同时,由于没有得到教师的正确引导,一些学生又因为害怕在说的过程中犯错误,害怕因此在别人面前暴露出自己的不足,或是害怕别人笑话自己,而选择放弃了在课堂上进行英语口语练习的机会。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掉进了想说却不敢说,越不敢说就越不会说的恶性循环之中。这些问题对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一些学生因此甚至放弃了英语。
2 解决问题的途径
针对这些问题,为了帮助高一新生做好从初中英语到高中英语的良性过渡,笔者以为,我们英语教师很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高一学生进行英语口语能力方面的培养。
2.1端正思想。
作为新时代的英语教师,面对新教材,首先我们自己要先端正思想。有了新的观念才能接受新事物,才能避免“穿新鞋,走老路”;新课程的实施不能简单地被视为换一个大纲、换一套教材、调整一些课程内容。 在语言环境的欠缺中不仅要崇尚“苦读”、“勤教”,更要以人为本;对学生“乐学”的潜能大力的开发,英语教学过程既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更要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教学观念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相适应。因此,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我们不仅必须让学生认识到英语口语能力的习得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21世纪,是一个崭新的知识的世纪,是一个集多样化经济发展、多元文化融合、快节奏生活为一体的快速发展的知识爆炸时代;我们还要让学生认识到在当今社会,国与国之间的官方交流和民间交流都日益频繁。而英语是现代人们使用最为广泛的外交和商业语言。英语口头表达能力也就变得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只有练好英语口语,我们新时代的高中学生才能适应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才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同时,这也是我们现代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被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会日趋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无疑会为自己增分不少。多一项技能,就多一分成功的把握!
2.2英语口语能力培养的途径。
2.2.1兴趣的培养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不仅会影响到学生上课的心情、对待上课的态度,还会影响到学生口语练习的效果。因此,我们教师应想方设法增加英语口语练习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对英语口语练习的兴趣。一旦学生感受到了英语口语练习的乐趣,他们就会慢慢地主动加入到课堂英语口语练习中来。
那么,怎么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呢?笔者以为,我们英语教师应多开动脑筋,精心设计英语教学,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体会到用英语表达自己思想或是想法的乐趣。例如:课前5分钟的值日报告。在这5分钟里,学生可以谈自己,谈自己的兴趣爱好,谈生活中的一些轶事等等。我们教师要不断的鼓励学生大胆的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见解,而不是纠结于害怕自己会犯多少错误或是自己会不会被同学笑话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们要帮助学生自觉地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总结学习方法,建立认知结构。从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某种满足感,并以兴奋活跃的思维状态去面对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的同时,使基础知识转移为语言技能,并发展成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树立这样一种意识: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是在不断的犯错误并不断的改进错误的练习中得到的。
2.2.2高效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 英语翻译 教学研究 单词 短语
作为一名普通的大专商务英语教师,在日常的一线教学实践中谨遵翻译三原则、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在教与学中与学生们共同进步,也积累体会了一些经验和做法。在这里愿与大家商榷、探讨,以求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果。下面就从单词,短语两个最基本的单元进行阐述。
1 单词
单词是组成英语语言文字的最小单位、是基础,打好基础才能进行下一步学习的关键。学习单词记背单词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如会计财经英语:概算estimate、预算budget、结算Settlement、赤字deficit;机械汽车类:汽缸cylinder、活塞piston、齿轮gear;化学物理类:原子atom、分子molecule、电流current、电压voltage等;正确的引导学生将单词具有相近或相反意思成串、成套记忆,更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学生们在记单词上有时总是死记硬背,往往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更没有良好的学习效率。但是在死记硬背这四个字当中,只有一点也是可取的,就是说明了背单词记单词需要积累,多看多读多记,但是“死”记和“硬”背的方法就错了。往往多记就是前提,学生们都是在做“量”的基本并想能够达到“背”的飞跃。拥有足够的单词量是翻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常常对翻译中出现的同一单词的多词义产生混淆。比如current在理工科的文章出现时常解释为其名词含义:电流,在一般的文章中出现时常翻译成现在的;流通的,通用的等形容词含义。如果学生对单词理解得够全面,那就会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作出正确的翻译选择。这在大学英语考试中极为重要,学生如果能够较好地掌握一词多意,就会从容应对快速阅读和听力等难度较大的瓶颈式问题。反之,学生则会感觉考试内容难度加大,考试时间不够用,学生们往往在做题时就在纠结逐句的意思和理解,没有从所要求翻译的语言背景和情景上考虑题意。在琐碎的翻译教学中,不仅仅要常常提醒学生一词多意,也要鼓励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胆大心细,结合语境,灵活的运用直译和意译。
2 词组和短语
词组和短语在英语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也十分常见,是建立在基础词汇上的一种概念。对于某些专业的短语如:财政预算Fiscal budget,年度决算annual Settlement,工程项目概算 engineering project estimate等,都是来此本专业基础词汇上的,可在单词基础上进行联想发挥记忆,达到进一步拓展词汇量的目的。 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会对同一中文意思下的多种英文解释有所混淆,比如财政预算Fiscal budget或者financial budget,那么两者又有什么区别呢?Fiscal意思侧重于会计的,财政的;国库的。而 financial 多指金融的;财政的,财务的,区别也就不言而喻了。但在实际的文章翻译里,两者区别并不大。这就需要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在翻译应用里不要拘泥于一点,要结合全文大意来进行翻译。
在把最基本的翻译技巧传授给学生后,“信、达、雅”的标准就是我们教学中的下一个目标了。其中的“信”指翻译内容要忠实于原文,要求字字对应。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又不可能逐字对应,比如“参加”一词,在翻译成英语中情况不一样,所用词汇也不一样,如:参军join army,参加一次会议attend a meeting,参加一次体力劳动take part in physical labor等,所以说,翻译中,不能完全要求逐字对应,要根据语言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同时要破除学生在高中时代对英语学习的一些固有思想和思维定式,将这种对比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也是非常必要的教学方法之一。
“达”指翻译内容能够准确表达原文原意,如:可能性possibility、或是翻译成可能发生的事情,而可行性研究报告feasibility study report中的可行性却是另一种翻译,很多同学会错译成possibility study report。这种词义的通达是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从而影响整个句子的翻译。“达”原则也是英语语言文字中最灵活、最实用的部分,能够体现文章一个完整独立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提醒,耐心教导。我国有许多语言教育家、翻译家对翻译理论中的“达”总结出了成型的理论和经验,这样,后辈们要努力钻研并且继承成果,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另辟新境,发扬光大。实践教学中,90分钟的课程对一些同学来说时间较长、中间犯困,可将翻译题目小型化,作为插播内容进行联系讲解。给学生换换气氛、醒醒神的,然后继续讲课,可以获得较好效果,从而避免学生对翻译产生厌学的情绪。在备课中,可以准备一些时政或者社会热门题材的资料,让学生们在课上进行理解翻译,这一点在实践中具有良好的效果,也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一个环节,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们对翻译技能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功能对等;文化对等;电影字幕翻译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9—0140—03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已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娱乐方式,而逐渐成为一种了解和学习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电影字幕翻译也随之受到关注。作为影视翻译的主要形式之一,电影字幕翻译不同于一般的传统翻译,字幕翻译要受到电影画面的限制。本文讨论在这种特定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电影字幕翻译所具备的特点;分析将功能对等理论应用在字幕翻译中的必要性;从文化对等层面分析电影字幕翻译的功能对等。
二、电影字幕翻译的现状和特点
在我国电影字幕翻译随着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在翻译外国电影作品时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译配解说”,二是“译配字幕”。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以及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译配字幕的电影作品更能满足观众在短时间内获取信息的需求,同时也能让他们欣赏到“原汁原味”的电影作品。所以,电影字幕翻译越来越受到广大电影爱好者的青睐。由于语言格局的特殊性,我国的字幕翻译理论研究开展较晚,发展相对滞后,缺乏行业规范。相比之下, 欧洲的翻译理论研究比较广泛和深入,在翻译策略、规范和质量等方面也形成一定共识。目前,在电影字幕翻译方面,我国字幕翻译质量参差不齐,有待规范。
字幕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字幕翻译的任务是在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下,根据导演及剧作者的意图(通过画面、表现风格)向处在特定文化背景中的观众最有效地传达最相关的信息。Baker认为,电影是由四个通道提供的符号组成,即语言声道,包括人物对白和背景语言(如歌曲、歌词)等;非语言声道,由各种自然声响(海浪、松涛)、特殊音响效果及音乐组成;语言视觉通道,包括字幕和影片中各种文字形式(如书信、海报等);非语言视觉通道,包括人物、背景镜头、各种移动画面以及营造特殊氛围的各种手段。电影字幕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和表现人物情感的作用。所以电影字幕翻译具备时间性和空间性的特点。
既然字幕不可能独立于画面和声音而存在,这也就决定了其在时间停留和空间安排上都受到限制的特点。一方面,它不可能像书本上的文字一样长久停留在同一处,静止不动。随着与其语境相吻合的画面和声音的消失,它也必然消失,被下一句字幕所取代,即字幕瞬时性的本质。另一方面,字幕的空间存在也受到较大限制。影视剧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其图像与声音的完美结合。字幕作为并非必要的一种添加物,其存在的前提便是不能对画面的整体视觉效果造成较大的破坏。因此,字幕的排版也必须符合审美标准。在长期的字幕制作实践中,字幕的外观效果形成了较统一的评判标准,字体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另外,每一句字幕的长度也受到限制。由于画面是一闪而过,字幕停留的时间较短,往往只有两三秒甚至更短,因此内容不能太多。同时,是否添加标点符号,哪些标点可以省略,哪些不能省略,这些问题也必须加以考虑。时间和空间对应策略对于老电影或是古代题材的电影尤其关键。语言是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仅英语的发展就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古代英语、中世纪英语、早期英语和现代英语。每个阶段都带有不同的语音、语义、语用和句法。翻译的时间和空间要求与电影故事所构象的时间和空间要严格地保持一致。当字幕忽略了历史时间顺序,混淆了不同时代,时空就错位了。例如:在古代,人们通常用英语“happy and gay”来表达快乐和幸福,可在当代英语中却是贬义,表示同性恋(homosexual male)。
因此,在翻译英语电影时,应把握住其特点进行翻译。
三、在电影字幕翻译中应用功能对等理论的必要性
【关键词】 医院护师;工作能力;影响因素;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192.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001-01
医院护师临床工作能力对整个医护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对护师临床工作能力因素的分析,对影响医院护师工作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有助于提升护师工作能力,提升护理工作的质量。本文选取了某大型综合性医院的护师进行了调查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90份(回收率达到了90%),有效答卷85份。在调查方法的选择上采用整群方便样本并运用自评式问卷收集资料。在数据处理工具上选择了SPSS19.0统计分析处理工具,包括检验分析等分析方法。
一 医院护师临床护理能力现状。
1、护理业务技能水平参差不齐。
总体来说,医院在聘用及任命护理的时候制定的标准还比较严格,很多护师都能努力达到医院的相关要求。在临床护理当中,护师都是护理队伍中的中流砥柱,他们丰富的医护知识和护理经验,较强的业务技能,同时对于患者都非常负责,对医院也有较强的责任心。他们在医院护理中能够熟练地配合宣传、与患者及其家属做好沟通等方面的工作。目前,大多护师都能胜任这些工作,而少数护师因为专业水平较低,自身也不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及提高等方面的原因,达不到医院对护师的要求,致使临床护理工作过于被动,甚至影响到护理工作的正常工作进度。
2、护师临床护理管理水平滞后
我国的临床护理管理水平较在近些年有着显著提升,很多医院都通过完善制度,制订规范化和程序化的护理管理流程,提升护师服务能力,促进临床护理水平的提升。临床护理工作工基本到位,基础护理及等级护理措施相对到位,护理人员认真履行临床护理职责,很多医院都比较重视临床护理工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基础护理工作的到位率较低,临床护理工作较多情况下放到护工或家属完成;护理服务项目除IV外,基本上都能找出缺陷,责任护师对病人的病情不能熟练掌握。部分护师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个别护理行为规范缺乏科学的规定,如呼叫器当成指使病人输液的监测器,病人行使护理操作行为。护理质量管理理念及模式滞后。护理质量指标体系不完善,护师没有成为质量管理的核心人物,护士长对护理质量管理的目标与内容了解透彻。
3、护师教育培训的机会较少
目前,医院对护师的考核标准还不健康,对学历水平不太重视,而护师一旦上岗,大多是用原有的经验来完成自身的工作。因此,很多护师的学历都是专科,而且很多都是中专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专科学历都是通过电大、自考或者远程网络教育来获得,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的培养。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医院一般不会对这些护理人员安排专业的护理培训,学习最新护理知识。而护师也因为医院提供的工作机会少,大大降低了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动态地和护理知识保持一致,使大部分护师内部知识结构更新比较慢,缺乏必要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二 影响护师临床工作能力的相关因素
1、专业兴趣
临床护理工作经验表明,护师的职业态度如与临床能力呈现正相关。受到我国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人们一般认为,护师不需要过多的教育培训,诸如“医尊护卑”,当客观上人们形成对护师教育层次低、经济社会地位不高、工作压力大、自主性低等认识时,部分护师也就建立了相应的职业负态度。根据SPSS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专业兴趣与护理质量的提升呈现正相关关系(P
2、护理工作年限
护理工作是一个集经验和知识积累的高强度工作。根据相关的数据表明,一个护师从学校毕业,到临床实习,再到成为护师等的过程中,其临床工作能力由浅层次、隐性的状态向深层次、显性发展。相应地他们的护理知识、业务技能、职业操守等不断提高,因此,护理工作年限越长,护师临床工作能力水平越高。在被调查的85名护师中,工作时限在6~10年,中位时间是25年,他们年龄平均在30岁左右,其中27~34岁组有30人,占据35.29%,35~44岁的有46人,占据54.11%;超过45岁以上的占据10.6%。而统计数据处理结果也与护理工作年限呈正比例关系(P
3、学历
教育层次不同,护师接受专业社会化的过程也不尽相同。护理人员接受的教育层次不同、思想认识不一样,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接受调查的数据显示,专科以下学历的有21人,比例为24.7%;本科以上45人,比例为52.9%,本科以上学历的为19人,比例为22.4%。
4、医院等级
工作需求与职业环境的匹配及组织环境的改善是影响护师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的主要因素。护师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与组织架构、工作环境密切相关,医院的发展层次不同,护理工作环境也不尽相同,此外,不同等级医院的护师在福利待遇、工作、家庭工作平衡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5、参与教学活动
双因素理论告诉我们,人的被认可度、责任度和成就感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可以激发人的内在动机,进而促进个人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临床经验表明,参加教学任务的护师与未承担教学任务的护师,其科研能力、临床工作能力等有着显著的差异。
6、婚姻
已婚护师和未婚护师相比,他们在工作压力的承受、现任感的履行等方面明显不同。鉴于护师工作压力大和职业倦怠现象突出等问题,已婚护师及衍生出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生活稳定感能够显著缓冲职业压力。根据年龄以及婚姻情况的调查数据所示,已婚护师与未婚护师方差分析结果有着显著性的差异(t=-2.563,P
三 结束语
医院护师临床工作能力与临床护理服务水平的提升有着显著的关联性。加强对影响护师临床工作能力的分析研究,有助于提升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静,田玉凤,综合性教学医院护师临床护理能力培训的研究[J], 太原:护理研究,2011(28):21-21
[2]赵树娟,覃惠英,广东省三级医院PICC置管护士相关知识认知及影响因素分析[J], 广州:护理学报,2011(23):35-36
[3]刘军,李梅,主管护师职能现状分析[J], 太原:护理研究,2010(02):36-36
[4]叶连风,张磊,从不同角度分析实习护生临床角色转换影响因素[J], 北京:中国护理管理,2010(07):129-130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 创建医学英语句式库 研究生专业英语写作
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英语是在校研究生重要的公共学位课程,因此得到各高校研究生培养部门和教师、研究生的普遍关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新的形势对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尤其是研究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研究生、尤其是医学研究生来讲,能够阅读医学专业英文文献,撰写医学英语专业论文和摘要尤为重要。这对医学研究生英语教学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然而,作者在多年的研究生教学以及学术交流中发现,目前的研究生英语教学存在以下两大问题:
①研究生英语教学仍然停留在基础英语教学上,几乎完全与研究生所学专业相脱节,不能起到有效地促进研究生专业发展的辅助作用。
②研究生英语教学忽略了高层次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即医学专业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尤其是医学研究生对于专业英语写作有着迫切的需求,却茫然无从着手。
这些研究生英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得到全国研究生英语教学部门及教师的广泛关注。有些高校已采取各种方式努力加以解决。如:和专业教师合作修改研究生专业论文,或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讲解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等等。然而这些方法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研究生专业英语写作难的问题,研究生或者仅仅学到了写作方法,而对于如何遣词造句仍然无从着手,或者仅仅某一两篇论文得到了修改,却不能持续性地发展专业论文写作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针对研究生专业英语写作难的问题,作者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提出创建医学英语句式库的教学方法,并通过教学实践达到了非常有效的效果。作者在此对其理论基础、基本内容、实践意义做一详细介绍。
1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地由外部到内部的转移和传递,真正有效的教学是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只有那种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Vygotsky,1962)。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以获取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优化完善认知结构,获得自身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通过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努力使自己成为知识的积极建构者,逐步提高自控能力,学会自主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目前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主要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其中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2 创建医学英语句式库的基本内容
2.1 医学研究生专业英语写作难的原因分析
据作者多年的研究生教学发现,研究生的医学专业术语、词汇量并不小,但进行医学专业英语写作却相当困难。这是一直以来困扰医学研究生的亟待解决的难题。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两方面:
2.1.1 学生的原因
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中,医学专业术语只是以独立个体的形式存在着。由于对医学英语的语言规律和句式结构的缺乏,使他们不能搭建句式框架,也就无法将已知的医学专业术语运用于专业英语写作中,因此也就无从完成专业英语写作。
2.1.2 教学的原因
目前的医学研究生英语教学与研究生专业相脱节,研究生教学仍局限于基础英语,没有帮助学生解决其专业英语写作难的问题,为其专业发展起到有效地辅助作用。
2.2 创建医学英语句式库的教学内容
此教学方法实在教师的指导下和带领下,研究生自主探索医学研究生自主检索医学专业文献、探寻医学英语的语言规律、发掘医学英语句式结构,并以其为框架进行自主医学专业英语的写作实践,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积累,逐步创建医学英语句式库的过程。具体步骤如下:
2.2.1 教师指导
专业英语写作方法;创建医学英语句式库的步骤、方法。
2.2.2 学生分组
将学生按照专业或相近专业分成研究小组。
2.2.3 学生自主检索文献
以小组为单位,检索、搜集本专业权威文献,并上传到小组公用电子邮箱,作为搜集句式语料的文献资料。
2.2.4 学生自主搜集语料
从专业文献中探索医学英语的语言规律,发掘医学英语的句式结构,并以句式结构为框架,将医学术语、词汇灵活地运用于其中,以句子、段落为单位进行写作训练。
2.2.5 小组讨论
学生互评句式语料,提出修改意见。
2.2.6 教师指导
学生将预料和句子以PPT形式在课上展示,教师予以点评、指导、修改、储存。
2.2.7 创建句式库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存储的语料整理成句式库。
3 创建医学英语句式库教学的实践意义
3.1 此教学方法解决了医学研究生英语教学与研究生专业相脱节的问题,以及医学研究生专业英语写作的难题,使医学研究生的专业英语写作能力得到飞跃性的提高,同时培养其终生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其个人专业发展,发表高层次的学术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奠定基础。将医学研究生英语教学与研究生专业紧密相连,解决了两者之间相脱节的现状,促进研究生的个人专业发展。
3.2 在培养在校医学研究生的专业英语写作能力的同时,为广大医学研究生和医务工作者撰写专业英语论文和摘要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源。
3.3 此教学方法不仅适用于医学研究生教学,也同样适用于高校其他专业的研究生教学当中,切实将研究生英语教学与研究生专业紧密相连,提高研究生的专业英语写作能力,为研究生的专业发展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并培养其终生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唐松林.建构主义对客观主义的检讨及其教学原则[J].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第一期.
[2]姜晖,王凌云.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基础探究与外语教学,《外语艺术教育与研究》2010年第三期.
[3]杨小菊.支架理论在英语教学设计中的运用,《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
[4]Bruner,J.S.The Process of Education[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0.
[5]Piaget,J. he Origins of Intelligence in Children[M].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1966.
[6]Vygostky,L. S.Thought and Language [M].Cambridge,Mass:MIT press,1962.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艺术院校;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3-0156-02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高校英语教学需要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各种新技术、新手段,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保证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潜力,让高校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自主化的方向发展。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学,本身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需要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顾及到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多元智能理论在艺术院校英语教学中引入,强调的就是要一切英语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应用能力为目标,最大化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潜力,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涵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了《智力的结构》一书,在书中首先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这是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大量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传统智能理论的有效补充和完善。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至少应包括八种不同的类型,即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知-自我认知智能、交往-人际关系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与传统的智能理论相比,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不仅揭示了一个更为广泛的智能体系,而且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智能理论所认为人的智能只是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的看法,对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艺术院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长期以来,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学普遍存在学生基础差、教学模式简单、学生学习兴趣低、教学质量差等方面的问题,学生长期将个人的学习精力放在了专业学习之上,加上各类大型考试中对于艺术生的英语水平要求相对较低,导致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不高。自进入21世纪以来,在英语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对英语等语言学科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进行创新已经是势在必行。
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学校可以根据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设计更多多元化、高效化的教学活动,无疑为艺术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很多研究表明,艺术院校的学生的整体多元智能倾向相对稳定,他们在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交往-人际关系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上的优势比较突出,比如他们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具有很强的语言可塑性,有较强的领悟力、感受力、模仿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等。同时,艺术院校学生的多元智能水平与英语成绩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艺术院校应当在充分了解艺术生多元智能现状的基础上,更加系统、全面的了解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寻求更加科学的教学策略。
三、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艺术院校教学创新
(一)树立多元智能教育观念,制定多元化的英语教学目标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课堂上,英语教师主要是开展单向性的英语教学,而且多侧重于词汇、语法、阅读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注重的是对学生英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的培养,反而忽略了艺术院校学生在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方面的优势,不仅容易造成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消极心理和悲观情绪,也不利于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系统培养。按照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成果,每个艺术生在英语学习上都会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关键是要教师必须树立多元智能的教育观念,有意识地去走近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偏好、学习需求以及性格特征等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关注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然后给予每个学生在学法上的正确指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智能的状况和发展水平,设计多元化的英语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出每个艺术生的优势智能。
对此,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师必须首先了解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然后根据艺术生在英语学习上的兴趣、爱好、性格、习惯、方法、基础等因素,分别制定出适合于各层学生教学的多元化、有层次、可执行的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英语教学活动中来,最大限度地展示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只要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更多展示优势智能的空间和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课堂上都能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就可以有效提高艺术生的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创新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案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下,教师过多的注重英语理论知识的灌输,对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形成了一定的抑制,也限制了学生英语学习潜力的激发,无法实施有针对性的英语教学。按照多元智能理论的要求,艺术院校的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必须进行创新,各项教学活动要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即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智能特点和学习习惯,制定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案的多元化。因此,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通过多种合作学习形式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和写的能力,最终实现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具体而言,对于具有“言语-语言智能”优势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有效倾听,概括重点内容、记重点、做笔记,阅读英语文学作品、报纸杂志、英文网站信息,利用英语开展即兴作文、英语辩论,多利用英语进行交际等,这样可以促进学生“言语-语言能力”的进一步开发,促进学生英语学习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对于具有“逻辑-数理智能”优势的学生而言,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差异化的提问策略,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所读内容的语篇逻辑关系以及细节暗示等推敲作者的态度等,同时可以为学生准备更多开放性的学习内容,增强学生在英语学习上自主性。对于具有“视觉-空间智能”优势的学生来说,英语教师可以多运用视频播放、实物展示、图片展示等教学形式,实现抽象理论知识的形象化、具体化,对学生的感官神经进行有效的刺激,激发出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对于具有“音乐-节奏智能”优势的学生而言,英语教师要强化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如对于具有“人际-交往智能”优势的学生,英语教师要加强引导,通过“英语角”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和学习;对于具有“身体-运动智能”优势的学生,可以开展游戏教学、角色扮演教学,组织短剧表演、戏剧表演等活动,这样也能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促进。
(三)开发多元化的英语教材,构建多样化的课程体系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课堂上,所有的学生使用的都是材,所以也只能采取统一化的教学,不仅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相同,就连教学方法甚至几年都没有变化,所以根本无法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开展差异化的教学,这样会导致英语教学氛围过于沉闷,英语课堂失去活力,这与多元智能理论在很多方面也是不相适应的。因此,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学,需要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积极开发多元化的英语教材,构建多样化的课程体系,优化英语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有更多的选择权,增强自身在英语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对此,艺术院校英语教材的开发与建设,要面向不同专业的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智能差异,通过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运用多种智能手段,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以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展现学生的多元智能,让学生在英语学习活动中收获更多的成功与快乐,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情感的培养与发展。
(四)实现课内教学通过课外实践的有效结合
【摘要】 行动研究是一种系统的反思性探究活动,本文作者针对大学英语翻译能力差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动。通过对此行动研究过程的描述和分析,反思了此次行动研究的效果和不足,并指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 行动研究; 翻译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
Abstract:Action research is a kind systematic retrospective probing activity. In this paper, a series of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aiming at the poor performance of English translation by college students, a retrospection on the inadequate effect of the action research has been done and the direction for future efforts has been pointed out.
Key words:action research; translation ability;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现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必须“培养学生听、说、写、译的能力”。而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翻译能力培养重要性的问题,国内已有不少专家和学者已著文指出 [1,2]。新四级考试题型的改革也增添了翻译题型,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对学完大学英语教材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翻译能力不容乐观。笔者所教班级的翻译能力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第一学期学生翻译的平均分只有6.019分(总分为15)。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解决学生翻译中存在的问题,终于从近年来非常受到重视的自我反思(selfreflection)教学模式中得到了启发。
一、教学行动研究的原理与过程
行动研究是一种系统的反思性的探究活动[3]。它由教师针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直接参与和开展调查与研究,目的是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学行动研究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分析、反思等环节。McNiff (1988) 将这种教学行动研究分为五个具体的步骤:第一、发现教学中的一个问题;第二、设想一个解决的办法;第三、在教学中实施这个办法;第四、调查并收集数据对实际效果进行评估;第五、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重新确定教学问题,以便进行下一轮研究[4]。其实行动研究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再一次兴起之后,开始应用于教学理论中。我们注意到尽管目前翻译能力的培养极其重要,而学生的翻译能力也亟待提高,但未见将行动研究运用于培养学生翻译能力上的文献发表。
二、大学英语翻译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过程
(一)发现问题并明确问题存在的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翻译水平非常低,在学完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之后的期末考试汉译英中(试题由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题库中抽调出来),学生的翻译题成绩平均分只有6.019分,及格率仅有16.7%,是所有题型中最差的一项。这种状况与新大纲提出的翻译能力相差甚远。针对此问题,笔者提出了导致学生翻译能力差的大致假设:1、学生在学习中对翻译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因而忽视翻译能力的培养;2、学生翻译技巧的贫乏;3、教师上课偏重语法词汇的讲解,缺乏翻译技能的指导;4、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翻译练习;5、课外翻译练习太少。为了验证以上假设并查明学生翻译能力差的真正原因,笔者于第二学期开学初对所教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的对象为广东药学院药事管理2005和人力资源2005班的同学,共131人,其中收回有效问卷115份。通过数据分析表明(文中所有数据由SPSS13.0处理),学生翻译能力存在问题并非是认为翻译不重要,问卷显示89.5%的同学认为翻译比较重要,但我们发现关于在课堂上认为能掌握一定翻译技能的同学却只占49.9%,能进行课外翻译练习的同学也只占28.7%。由此可见,造成翻译能力差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学生翻译技巧的贫乏,第二、教师在课堂上缺乏翻译技能的指导,第三、学生翻译练习太少。
(二)对策及行动研究计划
基于以上翻译能力的问题,笔者采取了如下对策:
第一、加强翻译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很多学生已经掌握了足够的词汇量,可对翻译却无从下手,主要是不了解中英文语言结构的差异,缺乏翻译技巧造成的。因此有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翻译方法和技巧的传授。第二、进行适当的翻译练习。翻译是一种实践, 而技巧只有在课堂内外付诸实践, 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大量的翻译练习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第三、推荐课外书目并进行课外翻译指导。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且目前大学英语并没有专门的翻译课程,因此必须让学生多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有效的翻译练习。
在制定对策之后,笔者依此制定了为期一个学期的行动研究计划。计划中就翻译练习和翻译技巧的讲解方面,从实验学期的第二周开始,每次精读课上对语言点的讲解时,先出示汉语例句,再对其进行翻译。这样既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翻译的练习,还可以适当地就出现的翻译问题进行相关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的讲解。同时每周给学生留下适当的翻译练习,要求学生独立自觉地完成,老师将抽改部分作业,并在下次课上就易犯的错误进行讲解,其他学生的作业则分配给各个小组进行批改和讨论。在第五周结束时对学生进行访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对教学行动研究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同时从第四周开始Class Translation的活动,班上同学分成16组,除了批改和讨论翻译作业之外,每组同学分别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资料,将其翻译成英文,或翻译成中文,并可画上插图,形式自由多样。期间老师将对各组进行指导。在第8周各组交换作品,并提出修改意见。第9周各组修改自己的作品。第10周各组上交自己的作品,学生和老师一起选出比较好的作品作为Class Translation的成果。从11周开始以同样的安排开始进行第二轮Class Translation活动。研究结束时,即第18周再次对学生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以搜集反馈,此次收回有效问卷共122份。
转贴于
三、行动研究后的反思
1. 学生学习效果
在第二学期的期末考试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翻译成绩明显提高(见表1),此次考试学生平均从先前的6.019分提到了9.373分,及格率也提到了67.9 %。考试试卷依旧是从题库抽出,改卷也仍然采取流水作业,且教师不改自己所教班级。表1翻译成绩比较 (略)
我们再从开学初和第18周对学生进行的同一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也可以看出,此次行动研究对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们注意到在12个问题中,差异有显著性的问题共有8个(见表2)。表2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略)
(1) 翻译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方面
翻译是外语综合能力的组成部分,是衡量外语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缺乏翻译方法和技巧往往让学生对翻译无从下手,即使勉强译出,也是让人看不懂的怪怪的单词堆砌,因为“过于直译”和“死译”正是缺乏翻译方法和技巧所导致的[5]。由此可见方法和技巧的把握对提高翻译能力非常重要。从问卷调查中“认为在课堂上掌握了一定翻译技巧”的平均分由2.74增长到3.48中可看出,在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的指导上,笔者在课堂上采取先出示汉语句子,再对其进行翻译,并以此渗透翻译方法和技巧的讲解的方法有一定的成效。而这种教学方法也与张美平在其论文中指出的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减少讲解知识点的时间,腾出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翻译技巧训练” [6]的主张是相一致的。我们在访谈中也了解到学生喜欢这种讲解语言点的方式,在访谈中学生说:“这种方法很好,一方面可以帮助记住文章中语言点,以前印象就没那么深刻;另一方面又可以知道怎么做翻译。”,“以前我从来没有注意到中文和英文有这么大的差别。” 在关于是否喜欢“多点语言点传授”方面,第二次问卷学生明显意识到我们的精读课堂除了学习语言点之外,还应多一些技巧的训练。研究结束时的问卷调查显示(见表2),学生对翻译方法和技巧的使用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善。学生在翻译时逐渐学会开始考虑中英文语言的差异,开始进行词汇转性的思考及面对长句翻译也有了一定的对策。
但通过访谈学生,笔者发现尽管学生对翻译方法和技巧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掌握,但基础较差的学生认为这些技巧对他们作用不大,因为词汇量是他们的主要问题。由此可见,翻译确实是包含接受技能和产出技能的综合能力,需要对两种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由于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不够,即使掌握了翻译的方法和技巧,翻译能力的提高也并不显著。
(2)翻译练习方面
翻译是一种实践,只有经过大量的练习,将所学的方法和技巧付诸于实践,翻译能力才能得到提升。在精读课堂上,先出示汉语再一起翻译成英语的做法让大部分同学得到了翻译练习的机会,但由于一起上课的学生过多,再加上课堂时间有限,无法督促所有的学生均能思考、练习。因此适当的课外翻译练习自然必不可少。为了更好地做好课外练习,我们把全班分成16个小组,一方面可以一起批改和讨论其他组员的翻译错误;另外我们也在第四周开始了Class Translation的活动。
在实施计划时,最大的问题是对学生课外练习的检查和监督。由于活动都是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的投入很不均衡。很多小组的任务都是由个别或者几个学生单独完成。我们从问卷调查中也能看出,学生在课外的翻译练习很少。为此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访谈,有些同学认为“课堂上的例句难度太大,给予思考的时间也太少,只有一小部分基础好的同学能够翻译出来”。也有同学提出:“希望多举一些与实际、与我们专业更紧密相关的句子。”关于课外的Class Translation的活动,很多同学认为“时间不够”,“专业课太忙,选修课也多,加上还有学生社团活动等”。而且这又不是考试,不少同学都是随便对付一下。而对作业的批改和讨论,很多同学认为“讨论根本没法开展”,因为这么多人很难聚在一起,只能是各人分到作业独自帮看一下,也有很多同学根本就不知道错在哪儿。
当然由于每次课还是留下了课外练习,而且组织了课外翻译活动,学生在课外对翻译练习的投入还是有所增加。通过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关于“做课外练习”这一项选择“1从不”“2偶尔”的人明显从71.3%减少到29.6%。这说明课外练习的指导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2.教师自身收获
教学行动研究不仅使学生受到积极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实施计划时增加了对教学过程的了解,增加了对学生的了解,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解决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这给我们带来自我的肯定。正如陈向明所说:“参与研究可以帮助教师从日常繁杂的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在教学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7]。通过此次行动研究,笔者也注意到了一些方面的问题。
第一、大学英语教学需要与实际紧密结合,要尽可能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结合。通过访谈学生提出希望能多举“与专业相关的例句”,体现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应尽可能与其专业相结合的需求。这一做法在法国里昂第二大学的医学和环保专业等早已存在[8]。这就对我们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药学院的英语教师必须对医药英语有所涉及。
第二、进行教学行动研究时,活动应尽可能有趣多样。比如此次在课外练习这一方面活动就过于单一,导致一些对此活动无兴趣的同学便放弃了练习的机会。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对简单电影对话的翻译、或现场翻译学生发言等的活动。
第三、行动研究的手段要尽可能丰富。此次研究,笔者使用了问卷、教学日志、访谈、观察、分析试卷等多种手段。虽然在数据整理方面增加了工作难度,但大量信息的收集,使我们对学生的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加强了对教学过程各个侧面的理解和思考。
第四、活动研究的计划设计要合理、实事求是。活动计划的设计是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计划方案必须为解决问题而置,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个体差异。
通过此次行动研究,可以说学生的翻译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而且还增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和交流。教师的这种能够不断了解教学效果并进行改正的教学态度也给学生留下了积极的影响。
基金项目:2006年广东药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蔡基刚.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J] .中国翻译,2003,(1).
[2]文军. 论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模式 [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 (8).
[3]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8.
[4]McNiff, J. Action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M]. Macmillan Education, 1988. 6-7.
[5]扈明丽. 翻译能力的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从一次翻译比赛谈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改进 [J]. 中国翻译, 2002, (6): 52-52.
[6]张美平. 翻译技能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 [J]. 中国科技翻译, 2005, (2): 32-35.
【关键词】大学英语 跨文化翻译能力 培养
一、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能力是学生英语能力的重要体现。在英语教学大纲中,翻译是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基本要求之一。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活动规范、合理、有效的开展。作为一种语言活动,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将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准确完整的表达出来的过程,由于语言是文化的代表,不同的国家文化背景不同,则其在发展^程中基于文化所创造出来的语言也不尽相同,这也是各个国家语言文化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作为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预言师文化的基础,所以,在语言翻译过程中,要以国家文化为基础,确保翻译内容真实、准确的表达原来的内涵。总之,文化是翻译的基础,在语言翻译过程中,只有以文化为基础,才能达到准确、合理、完整翻译语言的的目的。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翻译能力培养的意义
1.有助于深化原文理解。从英语翻译教学实践来看,翻译活动的完成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即理解原文、表达译文、校验译文,由此可见,理解是表达的前提与基础。与一般意义上的阅读理解相比较,翻译中的理解重点强调对于语言表层的理解,通过对于词汇、句法、语篇结构的整体把握来完成更深层次上的理解,相较于表层理解而言,翻译中的深层理解是关键。在跨文化意识的指导下,对于原文的理解会更加的准确,译文也不会脱离原文。例如,就中西方对于亲属的称谓来说,受传统宗族观念的影响,中国人对于亲属的称呼区分的极其细致,通过具体的称谓,人们可准确判断双方的关系。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会使用到“大爷”、“叔叔”、“大姐”、“哥哥”等称呼,但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若不考虑具体的语境,就将其单纯的翻译为“sister”、“uncle”等,则会产生一定的歧义。所以,在英语教学中使用跨文化翻译有助于深化对原文的理解。
2.有助于优化译文表达。在英语教学的翻译过程中,若单纯的从语言层面对英语原文进行翻译,则会因为翻译内容过于形式化而导致原文的内容与含义无法准确地体现出来。例如,在“It had been a fine day,golden autumn,a lovely farewell to those who would lose their youth,and some of them their lives,before the leaves turned again in a peace time fall.”的翻译过程中,若以汉语的语言习惯进行翻译,则无法体现句子的美感,会出现译文与原文含义相背离的现象,而跨文化翻译有助于译文的优化表达。
三、大学音乐教学中跨文化翻译能力养成策略
1.注重学生文化平等意识的培养。鉴于翻译的最终目的不在于语际间的转化,而在于两种文化间的相互影响与渗透,所以,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英语教师要注重学生文化平等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客观的评价中西方文化差异,鼓励学生积极了解西方文化,尊重西方文化的价值。在翻译教学或者翻译实践中,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成文章翻译及翻译技巧的讲解上要注重相关文化的渗透与普及,帮助学生在翻译中应用西方文化来规范自己的解释。
2.提高学生文化移情能力。文化移情能力是连接主客体之间语言、文化、情感的纽带与桥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强调跨文化翻译必须培养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由于中西方文化间较大的差异性存在,所以,二者的文化、习俗及生活方式具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为了使学生准确把握英语翻译的技巧及准确性,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说明中西方文化间的具体差异,帮助学生培养准确的翻译能力。由于文化差异,中西方在表达友好、赞誉方式等方方面面存在具体的差异,所以,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避免翻译出错。
3.革新课堂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英语教学强调单元教学,即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语调、语音及语法的准确性,侧重词汇的搭配与具体使用,可见,应试教育对于英语教学的影响深厚。基于目前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现状,严重阻碍了优秀翻译人才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尤其是翻译教学过程中,因中西方文化间较大的差异存在,所以,必须革新当前的教学模式,在具体教学中注重文化知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4.培养学生文化理解的意识。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使得人们在接触其他文化时往往先入为主,一本国文化的意义来解释异域文化,但这种情况下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例如,在“Her beauty is beyond description.”的翻译过程中,往往会有学生将其翻译为“貌若天仙”,但由于中西方文化下审美的不同,容易造成偏差,使翻译缺少准确性。在英语翻译过程中,准确的理解文化内涵,对于学生把握语言结构及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理解的基础上,学生翻译的准确性将有效提升。
四、总结
综上所述,由于中西方文化间的巨大差异,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移情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正视中西方文化间的具体差异,可帮助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准确把握语言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级英语 英语教学 语言意识 能力培养
高级英语在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高等教育阶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级英语除了肩负着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的任务外,同时还担负着对学生语言意识能力培养的任务。在全球化的今天,高校教师要充分探究英语教学和语言意识能力培养之间的合理有效的方法,使英语专业的学生的英语专业理论知识更加夯实,培养合格的英语毕业生。本文将重点探讨高级英语和语言意识能力培养之间的途径,旨在提高高校英语教学质量,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的能力。
一、语言意识和高级英语教学
(一)语言意识
语言意识(language awareness) 一词起源与1980 年代的英国语言教育中的语言意识运动, 现在已经逐渐被英语教师应用于英语教学中。语言意识包括两方面: 学习者内在的获得和处理语言的能力; 有关语言系统和知识的教学。心理语言学认为, 语言意识指处理语言信息的一种内在能力。这种意识可以是直觉的, 是更清晰的对语言形式的注意, 甚至是更高层次的元认知。donmall 从语言教育的角度将语言意识解释为“对语言本质和语言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的敏感和清醒知觉”, 能够鼓励学习者思考语言的使用、载体和变迁, 达到对语言更深入的理解和对重要问题的独立评判性思考。
(二)高级英语教学目标
《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 包括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的名家作品, 扩大学生知识面, 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 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巩固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从而为高级英语教学提出了明确的教学目标。
(三)语言意识和高级英语教学的关系
通过对语言意识概念的分析和英语教学的目标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只有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欣赏能力,才能更好地把握理解英语名篇名著的精华,从而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应用能力。所以,语言意识的培养和高级英语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意识,在高级英语教学中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培养语言意识的途径
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词汇,更重要的是语意的区分和用词的准确性,语言分析和修辞欣赏的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大纲》的指导原则的指导下,本文将从词汇辨析,语篇分析析和修辞欣赏三个方面对高级英语教学中语言意识培养进行探究。
(一)词汇辨析能力的培养
词汇是外语学习者理解和掌握语言的基础。英语专业八级也是明确要求“认知词汇10000—12000; 能正确而熟练地使用其中5000—6000 个及其最常用的搭配”。因此,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还是高级英语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但是在扩大学生词汇量的基础上,更应关注学生词汇辨析能力的培养。研究词汇的内涵和固定搭配,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 更可以清晰地区分近义词汇的词义、不同用法,准确词汇运用的语境,准确地表达说话人的原始意图, 欣赏词汇使用的准确性和艺术性。
例如:《高级英语·第一册》lesson one 《the middle eastern bazaar》 中:
(1)pungent [’p€%dnd€#鱻#緉t] adj. having a sharp or srong taste ,smell (味道或气味)有刺激味的,辛辣的(fig.)
a. the paint has a strong pungent smell. 油漆有刺激性的气味。
exotic [eg’z€#箃ik] adj. both foreign and out of the ordinary ,strikingly or excitingly different of unusual
b.
we saw pictures of exotic birds from the jungle of brazil. 我们看到了来自于巴西热带雨林的各种奇异鸟类的照片。
从以上二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二个单词都强调不同与平常的意思,a中的pungent 侧重于气味的刺激性,不同与平常的气味,b中的exotic 侧重于来自异国风情。虽然二个单词都是不同意思,但是不同的侧重点据定了他们用于不同的语境中才能准确地表达出准确的含义。
因此,在高级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词汇辨析运用能力,有利于学生语言意识的培养,能够准确运用所学词汇,在合适的语境表达出准确的意图。
(二)语篇分析能力的培养
语篇是指一系列连续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字里行间表达着作者的感情和用词技巧。因此,只有真正能够分析语言,才能够真正把握作者的写作原则和选词意图,提高自己的语篇分析欣赏能力。
例如:《高级英语·第一册》lesson three 《ships in the desert》 中:
c.acre by acre, the rain forest is being burned to create fast pasture for fast-food beef;
释义:bit by bit trees in the rain forest are felled and the land is cleared and turned into pasture where cattle can be raised quickly and slaughtered and the beef can be used in hamburgers.
从释义中我们看出,本段作者主要是为了表达人为因素对自然造成的破坏程度,再考虑到本文的主题思想“the ralationship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 beings”,本句中用了两次使用了fast 一词,说明了“弦外之音”:它暗示的是雨林的迅速消失。
可见,通过对语篇的分析可以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步骤和课文的主题思想,尤其是作者的选词技巧和词汇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意识,增强自己的语言词汇运用能力。
(三)修辞欣赏能力的培养
美国语言学家brooks 和woolen 在《现代修辞学》(modern rhetorics) 一书中说:“修辞学是有效地使用语言的艺术( rhetoric is the art of using language effectively. ) 。”它“赋予语言以翅膀,让它飞得更高更远,把信息传向世界,传给大众,传于异时异地”。修辞的运用使文章形象丰富,生动贴切,准确得体。因此,在高级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文中出现的修辞,并作简要的评析,树立学生的修辞语言意识,修辞欣赏能力和英语的学习兴趣。以下文段全部选自张汉熙的《高级英语》。
d.i am the way my daughter …… like an uncooked barley pancake :这一句里的like an uncooked barley pancake 是一个明喻(simile),把光滑的皮肤比喻成大麦面团。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母亲永远不可能成为女儿希望的那样子,她只不过是一个皮肤黝黑的普通劳动妇女,而大女儿迪伊却一以此为耻。
e. hearth and home : 这里使用了押头韵(alliteration)的修辞手法,以此达到节奏平衡,突出重点,加深印象的作用。
通过以上修辞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只用培养学生的修辞语言意识,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去把握作者的写作步骤和选词技巧,去欣赏英语语言的修辞,感受英语用词的技巧和英语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f.a small manageable domain in a large unmanageable world : 此句运用了对照修辞格(contrast): small 对large, manageable 对 unmanageable,使得句子工整对称,对比明显,意义鲜明。
g. the sky a tender palette of pink and blue: 本句使用了隐喻(metaphor) 和移就(transferred epithet) 的双重修辞:把天空比作调色板,ten
der本应修饰pink and blue, 但转而修饰palette ,使用移就修辞手法,使得描述更加生动形象。
三、结束语
高级英语是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进行专业知识深化的必修课程,通过高级英语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去欣赏英语语言的魅力。从语言心理学分析,语言意识是一种直觉的感觉,更确切的说是元意识,这个过程需要潜移默化和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从教育学的角度看,语言意识是外在的语言系统和知识的教授过程,是语言意识的培养过程。在高级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时刻把握好以下二个方面:一方面,坚持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的能力,特别是词汇辨析能力,语篇分析能力和修辞欣赏能力;另一方面,要认清语言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语言形式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师长期的正确语言意识的引导,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更深入的理解和对人生重要问题的思考和处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bourdieu,p.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m].london: polity press,1991.
[2]brown,p.& levinson,s.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fairclough,n.language and power[m].london:verso,1989.
[4]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张汉熙.高级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6]黄任.英语修辞与写作[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7]杨瑛,蒋静仪.“语言知觉和自主学习”[j].外语界,2001,(4).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