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范文

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第1篇: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范文

一、引言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非常严峻,根据我国老龄委公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中的数据显示,〔1〕预计到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的数量将突破2亿,其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4.8%,而且该报告中称这一数据将在未来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如此庞大的老龄人口使得全社会面临了严重的养老问题,同时给老年人的子女带来了诸多的生活压力,再加上我国的养老机构设施匮乏,不足以满足老年人养老的需求,所以兴建养老机构――养老公寓是未来解决老年人问题的一大重要举措。而且养老公寓的兴起被很多地产开发商视为地产界中一新的利润源泉,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其进行开发建设和管理。然而,养老公寓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许多开发商对该领域的开发经验不足,因此养老公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发展问题。由于养老公寓的发展还处在探索阶段,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经营问题,如一些高端的养老公寓只是一味的去追求养老公寓的豪华设施设备建设,却忽略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缺失了对老年人的细心呵护,从而造成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这样局面。对此,本文以某养老公寓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PEST理论,分析养老公寓企业的发展现状、养老需求以及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适合当下环境的养老公寓的发展战略措施。

二、养老公寓发展现状及养老需求分析

(一)养老公寓发展现状

笔者通过实地调查访问发现,目前,养老公寓行业的发展存在着如下问题:

1.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养老公寓的良好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2,3〕。目前,政府在应对老年人养老问题方面推出了一些相关政策,在《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当中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大力扶植社会养老机构的建设,却未明确具体的鼓励措施和优惠方案。在一些相关的文件当中也仅仅是规定了对新建养老机构床位的一次性补贴金额,然而,没有规定对养老公寓企业在后续发展过程中给予一定的补贴,这对于养老公寓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存在很大的不利。

2.融资渠道单一

经营养老公寓是一项长期的项目,回报期比较长且回报资金小,而且投资数额较大,因此一般的金融机构不太愿意对养老公寓项目做贷款和担保。建设养老公寓所需的资金来源大部分为个人投资,投资者为了能维持一定的利润,会降低养老公寓的服务水平,使得老年人得不到应有的护理,从而导致养老公寓的入住率持续偏低,利润持续较少,造成了恶性循环。

3.布局和档次不合理

经调查发现,目前,养老公寓在布局和档次方面存在着不匹配的问题。档次高端的养老公寓一般都设在城市郊区,虽然环境优越,活动空间大,但是地处偏僻,不利于老年人与亲人的接触;而档次一般的养老公寓大多设立在城市里的居民楼房当中,虽然便于亲人的探访,却因为空间的局限,给老年人的生活造成很大的不便。而且档次偏低的养老公寓往往配套设施不齐全,仅有的设施和设备也未能满足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与实际意义上的养老公寓相差甚远。

4.内部管理不规范以及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大多数养老公寓名为出于对老年人人身安全的考虑,严格控制老年人的行为活动,限制老年人与外界的接触,实为是逃避承担责任的表现。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子女不在身边,更加渴望能与外界进行更多的沟通以排解心中的孤独感,养老公寓限制老年人与外界接触的这种做法是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损害。而且从事该行业的服务人员大部分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的下岗工人和临时工,只是机械般的完成照顾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更有甚者会对老年人进行折磨。这般的内部管理和服务是很难赢得顾客的欢迎。

(二)养老需求分析

入住养老公寓作为一种新型的老年人养老模式,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讲是不愿意接受的现实,我国的老年人一直以来都是以家庭养老为主。〔4〕大多数的老年人并不愿意去入住养老公寓进行养老,这一比例占到了75.6%,而表示愿意入住养老公寓养老的老年人只占到了4.2%,余下的老年人对于入住养老公寓养老的态度并不明确。因此,老年人选择去养老公寓养老还是极为少数,大部分都要依靠子女来养老。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家庭式观念,老年人对于“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老年人认为子女将他们送入养老公寓养老是不孝顺的行为,也让自己颜面无光。

经调查发现,在年龄层方面,高龄层的老年人会比中低龄层的老年人表现出更加愿意去养老公寓养老的意愿。根据年龄从低到高排列,表示很想去养老公寓的老年人的比例分别为3.1%、5.4%和7.5%。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高龄层的老年人在生活自理方面要比中低龄层的老年人弱一些,而且家人的对其照顾能力也相对比较弱。由此可以可出,老年人对养老公寓的需求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成上升趋势。

三、影响养老公寓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市场需求因素

在前文已经分析到,我国的老龄人口化将越来越严峻,解决养老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虽然目前大部分的老年人都不太愿意入住养老公寓来为自己养老,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新潮思想的冲击已使人们对“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发生着改变,老年人也逐渐的意识到自己的子女在社会生活压力的艰巨性,因此那些原本不愿意入住养老公寓养老的老年人将会选择入住养老公寓以便减轻子女的生活压力和安度晚年。由此可以看出,消费者对养老公寓的需求就会逐渐上升,其潜在的市场将会是非常巨大。

(二)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通常包括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和周边环境。养老公寓的地理位置的优劣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若养老公寓建设在离市区较近或在市区之内的,这样便于亲人的探访,同时生活需求也容易得到满足,使老年人得到更好的照顾。交通设施的便利性也是直接影响着养老公寓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若养老公寓处在道路路面状况良好且有公交站的位置,则便于老年人的出行活动。同样,养老公寓的周边环境也成为了吸引老年人入住的一个因素,对偏好社交活动的老年人来讲,周边环境若能提供其日常的社交服务活动,〔5〕使其有更多的娱乐性,那么老年人会更愿意入住该养老公寓。

(三)服务水平因素

拥有良好的服务水平的养老公寓往往比同类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服务水平主要体现在设施设备、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以及公寓管理制度。养老公寓的设施设备应该要达到便于老年人的生活行为和特征的要求,如在床头设立呼叫式按铃、〔6〕在厕所内设置栏杆扶手等。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对养老公寓的发展也起着非常主要的影响作用,照顾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是一件非常繁琐的事情,因此必须要求护理人员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对待老年人,能使老年人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管理制度的好坏同样影响着养老公寓的长期发展,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一个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四)价格因素

入住养老公寓的老年人大部分已从工作中退休或者已失去劳动能力,在经济来源方面较为拮据且单一,绝大多数的老年人都是要靠养老金来维持日常生活,因此养老公寓的定价方面在考虑自身利润的同时,要考虑到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价格过高,除了一部分具有富裕家庭的老年人能支付费用之外,绝大部分的老年人都会对此望而却步,使养老公寓失去了消费者。〔7〕然而,价格过低,则会使养老公寓入不敷出,以降低服务水平来维持公寓的日常运营,那么老年人就会得不到很好的照顾,同样会使养老公寓失去竞争力。

四、养老公寓企业发展战略措施

根据前文分析,笔者在此提出了如下养老公寓企业的发展战略措施:

(一)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养老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政府在此应起到主导性作用,给予兴办养老公寓的开发商全方位的大力支持。当前,政府要保证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协调和谐,因此在做总体规划时,需将养老公寓的发展归入其中。同时,地方各级政府要做好相关政策的保障,在实行行政监督的同时,给予养老公寓在税收、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二)加强空间布局建设

在空间布局建设上,需要考虑一个层次递减感,以城区为中心,向城区周边辐射。优先考虑交通便捷、靠近商业区的位置;〔8〕第二顺位应考虑的是具有良好活动场所、空气清新的城郊区域以便老年人能享受优良的生活。这样的布局可以为老年人提供统一、周到的服务,同时又便于亲人的来访照顾,达到合理配置资源的目的。

(三)规范行业培训标准

目前,养老公寓的这种养老模式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公寓的管理者对于该方面的培训模式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9-10〕以至于从业的服务人员的资格参差不齐,导致无法达到细心照顾老年人的目的。因此,养老公寓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制定统一的行业培训标准,来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和准则。

第2篇: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范文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结构调整;经营理念;发展战略

现阶段,我国许多中小型企业都面对着史无前例的竞争压力。大部分中小企业除了要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之外,还要与国外的优良产品抢占国内市场。所以,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我国中小型企业想要得以生存,不能留恋短期利益,而忽视了企业的潜在隐患,一定要客观地判辨企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并不断创新改革,推动企业的发展,使得企业向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前进。因此中小型企业为了可以及时顺应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的需要,充分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其作用,一定要清楚其发展战略的目标与方向。

一、积极顺应时代的潮流,明晰战略发展的对象

环境是不能改变的,所以只能顺应环境。环境的飞速变化让我国一些中小企业的经营者不能依赖以往成功的经验来对待未来的挑战,仅能客观地掌握环境与适当运用自身的资源,明晰发展的对象与目标。

第一,尽量不要与大企业发生正面的竞争。踏进21世纪之后,我国的竞争格局与市场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主打产品接踵踏入成熟期,基本上市场每个领域经已开发,这时企业的成功与否完全由企业经营战略的好坏所决定。就大部分中小企业而言,他们与大企业相比,资金薄弱、技术落后、生产量相对较少、营销能力较差,因此在竞争时常常位于劣势地位。所以中小企业的首要任务就是明晰经营领域这一基本性问题,若中小企业硬要“鸡蛋碰石头”,最后只有企业原地踏步或后退的结果。

第二,要严格遵循差异化战略,运用专门化的生产经营占领市场最有利的位置。差异化战略是指在生产经营的时候企业要积极发挥与应用有异于其他企业的较为独特的服务或产品,借此有时来完成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战略。中小企业大多为市场的补缺者,所以其更要在市场细分的前提下,悉心为市场某一细小环节服务,充分在容易被大企业忽视但又具备经济效益的市场上发挥自己的强适应性与灵活性,抢占被忽视的市场空间。中小企业准确找出市场的差异化,并转化为企业的优势,突破定式思维的左右,集中力量弥补市场空白的需求。

二、大力调整中小企业的结构与技术设备

要专门设置流动资金,大力改造中小型企业的技术;积极推动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协调运作,从而促进中小型企业科技的发展。网络动漫、软件开发与工业设计等新兴的服务娱乐性产业,要积极酝酿一种良好的氛围,从而促进人才创新能力的发挥,指引企业提高创新技术的主体意识、落实创新发展、建立健全的创新体系、创办创新活动等,让中小型企业的金融、税收、财政等相关措施与政策得到完善,构建支持中小型企业创新力。要积极指引中小型企业想“新、特、精、专”的道路发展,支持中小型企业开发技术密集型、人力资源型的新产业,积极推动中小型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并激励一些拥有某项专利技术的中小型企业一起参加制定行业的行为准则。金融机构要积极配合中小型企业的创新技术的资金信贷,鼓励风险投资机构可以一起参加科研成果转化的工作中。并且,各大中小型企业一定要时时刻刻关注经济趋势的变化,留意并正确分析市场预测,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与竞争策略,积极推动技术的改进,大力推动科研技术的发展,实时掌控核心技术,开发一些具备高附加值的产品。

三、确切了解中小型企业转型的目标

1、经营模式的转型。大部分中小企业过去仅为某品牌的加工工厂或生产车间,缺乏健全的组织结构、没有标准化的管理流程与业务流程、缺乏成型的现金流管理与成本控制、成本附加值不高,财务内控机制不完善等,上述的都需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解决的问题。要想成功做到产业转型,就一定要使得中小企业由加工工厂的角色过渡到企业的角色,并且一定要建立健全的经营体系与组织机构。

2、运营理念的转型。如今全世界都在提倡“和谐”“绿色”的理念,企业决策者在充分研商自身业务发展的同时还要兼顾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务必将企业构建成为一个价值附加型、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新型企业。

3、发展战略的转型。中小型企业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就是发展战略的转型。过去大部分企业都依靠着国外市场、国外订单,但现在外部运营情况发生剧烈转变的时候,企业一定要及时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把战略的重点由外销型战略往内销型战略调整方向,而且还要充分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业务组合,来顺应外部需求的变化。

结题

企业在现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制定发展战略,能够有效引导企业的长远发展,并对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中小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打败对手,就一定要主动适应新环境,贯彻战略发展的目标,强化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工作,将价值创新作为主线,大力推动创新活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中小企业才有可能抓住机遇,贯彻好战略管理的工作,让企业的综合实力逐渐提高。(作者单位:南昌市职工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马晓红.金融危机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金融经济.2009(24)

[2]志锋,彭正龙.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3]郭继强;李新一.甘肃企业集团及其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选择[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1(04)

[4]李东.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S1)

[5]吕灿,杨祥.论制约我国中小型企业发展因素及发展对策分析[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7)

[6]袁玉海.制约中小型企业发展的因素与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02)

[7]许圣道,刘昕.中小企业融资:瓶颈与破解——基于产业集群的视角[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6)

[8]黄镇宇.企业核心能力的再认识——核心能力的概念、特征及培育对策[J].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4)

第3篇: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范文

关键词:川菜;企业;消费者偏好;竞争优势;品牌策略;风险防范战略

2001年,四川省政府提出川菜要实行“走出去”的战略之后,得到了当地企业的热烈响应,川菜开始大举东进,巴国布衣、成都谭鱼头投资有限公司、四川简阳海底捞餐饮有限公司等中国餐饮百强企业更是依靠强大的资金和品牌优势,在东部沿海地区一、二、三线城市全面布局,取得了骄人的业绩。经过十多年的扩张发展,川菜已经控制了东部沿海地区饮食消费市场的较大份额,强化巩固了自己在四大菜系中的“龙头老大”地位,东部沿海地区也成为众多川菜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为扩大和保持目前的优势地位,今后在东部沿海地区能有较大发展,川菜企业只有进行相应的发展战略研究,转变增长模式,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才能实现新时期下的跨越式发展。

一、东部沿海地区餐饮业发展格局与态势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东部沿海地区异军突起,利用自身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发展速度迅速,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形成了经济实力雄厚,基础设施完善,科技教育发达,人才资源丰富的良好格局。2009年全国GDP总额335353亿元,其中东部沿海地区九省两市就高达209700多亿元,约占全国GDP总额的63%。

区域经济的腾飞,催生了高度发达的餐饮经济。东部沿海地区餐饮业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竞争态势十分激烈。目前已由单纯的价格竞争、产品质量竞争,发展到产品与企业品牌的竞争;由单店竞争、单一业态竞争,发展到多业态、连锁化、集团化、规模化竞争;竞争地域也从一、二线城市延伸到三线、四线城市。从总的趋势来看,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消费主体大众化,经营业态多样化,消费行为理性化的明显特征,产业规模和经济总量都取得了较好较快的增长。

另外,从全国各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可以看出,2005-2009年东部沿海地区餐饮业每年都以两位数的增长率高速增长。根据产业寿命周期定量分析理论,Y(销售量增量)/X(时间增量)属于产业成长期。在这一时期,餐饮市场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会继续扩大,投资餐饮的企业会越来越多。东部沿海地区餐饮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二、东部沿海地区川菜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川菜企业快速发展的优势因素

1、产业环境优势。东部沿海地区餐饮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壮大,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环境。当地政府十分重视餐饮产业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的投资政策。外来的投资项目还会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允许外来企业享有与当地企业完全相同的待遇。同时还制定了税收优惠政策,保证投资者能得到良好的投资回报。据估计,在东部沿海各省市即将出台的“十二五”规划中,餐饮业仍将被列为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

2、人才资源优势。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决定性的因素,并不取决于实物资本,而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本和市场化。随着川菜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越来越依赖专业人员的参与。川菜的发展既需要一大批管理人才、创新设计人才,也需要大量的一线熟练劳动者,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川菜企业在扩张过程中急需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在东部沿海地区都很容易找到,可以有效打破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3、特色技术优势。众所周知,四川本土虽然自然资源禀赋较好,但管理制度、信息资源等知识性要素比较差,可是这并不表明川菜企业不具备竞争性。川菜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工艺,这些传统工艺现代科技难以代替,即使在信息、经济时代也有独立存在的空间,具有不可替代性。川菜企业只要将其很好的发挥利用,就会变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

4、消费者偏好优势。近年来,由于东西部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四川、重庆、贵州等地求学、经商、旅游的东部人口日益增多,这部分人在感受了川菜的魅力之后,对川菜的喜爱已经大大超越了其他菜系。在回归东部沿海地区之后,成为东部沿海地区川菜企业的超级忠诚客户。此外,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透露,2009年中国总的流动人口规模1.8亿人左右,其中外出农民工是主体,去年末达1.49亿人。还据有关资料显示,2009年仅四川、重庆两地农民工的净流出量就达600多万。东部沿海地区作为我国主要的经济产业带,有大量外来人口涌入,西部地区农民工主要聚集在这一带。这部分外来人口构成了庞大的消费大军,对东部沿海地区川菜企业的贡献不容低估。

(二)东部沿海地区川菜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跨区域经营本土化程度较低。川菜企业在东部沿海地区的生产经营与在四川本土有很大的不同,地域空间、经济空间、人文空间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对企业的影响利弊兼备,但无疑会增大跨区域川菜企业的经营成本。地域空间的变化也会加大四川本土员工的地理、交通、气候、环境的成本。对川菜跨区域经营影响最大的是文化适应问题,东部沿海地区的人文传统、文化习俗、饮食习惯、个性心理等都与四川存在较大差异,无疑会对管理者及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心理态度等产生强烈冲击。另外,跨区域经营在为东部沿海地区带来资金、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同时,随之而来的对当地产业的冲击。因此,对川菜企业来说,实行经营区域本土化战略,有利于缓解消费者对外来品牌的抵触心里,降低进入东部沿海地区的壁垒,缓解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人才匮乏局面。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川菜企业做的并不是很好。

2、企业扩张与自身资源的不匹配。企业拥有的组织资源的种类和数量,直接影响企业扩张战略能否有效地付诸实施,这些资源包括与其扩张规模和速度相适应的企业制度和治理结构,完善高效的管理组织,足够的资金、设备、合格的员工、技术能力和无形资产等。如果企业的扩张与自身资源不协调,必然导致企业的畸形发展。许多川菜企业在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不考虑自身综合资源配置情况,就盲目开始快速扩张,希望通过扩张实现企业更好地发展。其结果是,由于战略选择与资源的不匹配,造成经营上的严重受挫。这种例子在东部沿海地区比比皆是。

3、面临本土企业竞争的压力日益增大。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餐饮业最密集、最发达的地区,经过多年的持续竞合互动,业务的演化发展,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高,当地许多餐饮企业开始形成规模经济。由中国烹饪协会和中国商业联合会评选出的“2008年中国餐饮百强企业”中,东部沿海省份上榜60余家,占上榜总数的60%。这些东部沿海地区土生土长的“巨无霸”,营业额动辄上亿,甚至十几亿、几十个亿,在当地市场处于比较优势地位,严重打压了川菜企业的生存空间,对川菜在当地的渗透扩张形成了严重阻碍。

三、东部沿海地区川菜企业发展战略的对策性建议

(一)战略管理的核心是要创造和维持企业竞争优势

战略管理是组织为了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而采取的分析、决策和行动。也就是说,企业战略管理考虑的是如何利用自身的有效的资源资产,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下去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实现价值的创造。

实证研究证明,企业竞争力是由众多的、不同层次的、不同类别的竞争优势共同支撑形成的,各种竞争优势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在同其他企业竞争时,利用自身的竞争优势进行多点攻击或多点防守,比竞争对手创造出更多的顾客让渡价值,且能够在一定时期之内创造超额利润或高于所在产业平均水平的盈利率。但是,企业竞争优势从低级走向高级的过程不会自然发生,需要企业高级管理者审时度势,不断进行战略变革,才能完成。

(二)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竞争代替价格竞争

东部沿海地区多数川菜企业品牌相对比较薄弱,在产品和服务价格上只能走低端路线。2010年1月,根据课题研究需要,我们曾经对上海市74家、济南市54家川菜企业的人均消费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人均消费在30元-80元的占到70%以上,低于两个城市的平均人均消费水平。客源的低端性,使川菜企业的利润水平较低。这种状况长期持续下去,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东部沿海地区川菜企业必须以品牌培育为突破口,有效整合各种资源,积极开展餐饮市场和行业发展研究,踊跃参加政府权威部门开展的评审认定活动,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创立企业(或产品)品牌。当然,品牌应当是企业经过长期努力形成的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概念和评价,并由这种评价产生普遍的认同感和品牌忠诚度,最终导致其重复购买。创品牌不能急于求成,而要踏踏实实稳步推进,这是餐饮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必须经过的长期过程,而餐饮名牌只能是实施这一战略的必然结果。

(三)企业经营要引入风险防范战略

现代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使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经营风险。川菜企业进入东部市场以后,面临着与西部市场完全不同的经营环境,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加,其经营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大提高。因此,引入对不确定风险的防范战略就显得十分必要。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完备的风险预防机制,对跨区域经营项目进行严格的考察论证,包括市场需求、生产条件、政府态度、税费政策、盈利水平等。要遵循行业经营规则,虚心学习东部沿海地区的先进管理经验、经营策略;要不断提高协调、解决经济纠纷的能力;要慎重选择合作伙伴,不要盲目轻信口头承诺,切忌感情用事;要依法行事,按市场运行规则和经济运行规律经营。

(四)积极鼓励员工参与战略管理

按照人们惯有的观点,战略的选择、制定和实施,是高级管理者的责任,与普通员工关系不大。但经过实践证明,没有员工参与的战略实施过程是十分低效的。这是因为对竞争环境的动态和不可预测的变化做出预测和反应,是组织日益增长的需要。特别是在知识经济里,人力资本(与金融和实物资产相对)成为确保企业市场竞争优势不随时间流失而消失的关键。因此,组织内部自上而下各个阶层出现领导者文化的过程,是高绩效团队的典型特点。川菜企业在实施战略管理的过程中,要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同时通过大量的沟通、培训和提高,将企业的战略观点根植于各级员工头脑中,保证企业战略成为每个人的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1、韩伯棠,张平淡.战略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万蓬勃.对我国餐饮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5(310).

第4篇: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范文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具体模式,即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且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则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运行模式是“资源一产品一污染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我们的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

二、中小企业实现循环经济所面临的困难

1.中小企业缺乏循环技术创新意识

中小企业缺乏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危机感,对循环经济的理解不够。其对循环经济的模式知之甚少,对适应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技术创新更少。利益化的趋势使得一些中小企业的领导只考虑到短期的经济效益,没有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循环经济下的新技术对企业带来的新的经济效益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的关系。使企业的循环技术创新遇到障碍,同时也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中小企业难以形成循环经济的规模优势,循环技术创新能力弱

规模经济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大多数是依靠原始资本积累发展起来的,资金和规模小,无法建立本企业独立的研发中心,多依赖外部技术,所以在经济技术创新上难以与大企业相比。由于存在技术垄断,也使得中小企业难以获得现成的循环技术,致使长期处于单位产值资源消耗大、能耗高、资源无法充分利用的状态。

3.人才缺乏是中小企业进行循环技术创新的瓶颈

大多数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长期坚持家族式管理,任人唯亲,而且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的经营者自身素质不高。技术创新人才、科技人才的分布不合理,约有2/3以上的技术研发力量在企业之外,其余部分也主要分布在少数大型企业集团。再加上中小企业的条件差,使得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人员严重短缺。具有专业特长、科研能力强和科研水平高的技术带头人以及高素质、高学历人员更难在中小企业扎根。

4.中小企业进行循环技术创新资金不足

中小企业缺乏循环技术改造所需资金,循环技术创新所需资金得不到满足,会导致技术创新停滞或失败,难以进行循环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造成项目的失败和机会的丧失。造成中小企业资金紧张因素较多,如:因规模小自身资信不足,银行出于资金安全考虑,对中小企业惜贷。另外,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不足,中小企业也很难能从政府部门得到研究开发经费,很难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直接融资,这些都使得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技术改造的资金缺乏。

三、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策略

1.提升面向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意识

中小企业可以进行技术创新联盟获得循环技术,从而转向循环经济。联盟内企业循环经济的实现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企业品牌形象。这将促使联盟内的企业加强循环技术创新意识,进而对循环技术有更多的投人。同时,也将会在技术创新联盟所在的区域产生影响,迫使更多的周边企业重视循环技术的重要性。

2.建立集中地循环经济利用项目

对中小企业来说一方面由于污染治理的边际成本较高,另一方面由于量大面广政府很难进行有效的监管。“谁污染谁治理”这样的经济政策对中小企业并不可行。在实践中较为可行的倒是“谁污染谁付费”。在这中间我们的政府要充当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是引导排放相同污染物的企业相对集中建设;二是引导由具有环保设施运营资质的专业公司负责污染的集中治理解决中小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技术落后、达不到经济规模要求的难题。

3.通过合作联盟解决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问题和人才瓶颈

中小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策略首先要解决的是人才问题。中小企业通过联盟可以使人才技术共享,是一种有效的外部学习方式。通过联盟建立专家网络和循环技术专家队伍,促进循环技术的研发工作,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待和保障。建立联盟有利于降低单个中小企业循环技术研发费用,同时可以降低单个企业在研究开发中的风险,降低研发费用和成本,一定程度也解决了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短缺问题。

4.选择适合的循环技术的新路径

在循环技术尚未完善开发的情形下,中小企业靠灵活运营,与消费者保持紧密联系取得优势。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大企业的挤压下,由于创断资金不足使得中小企业市场地位不稳固。因此,选择恰当的循坏技术创断策略以整合创新优势是决定中小企业向循环技术转型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中小企业在进行循环技术创新时,可以不在意技术领先地位的建立,技术创新主要考虑在产品满足绿色消费理念,资源循环利用以降低成本,创新策略上可采取模仿创新和技术跟随策略。

第5篇: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范文

7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金融国十条”),其中明确指出要“整合金融资源支持小微企业发展”。15日,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出席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受到空前关注。

在此背景下,本刊策划“中小企业融资专辑”,特邀著名中小企业研究专家、金融机构及高校学者,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真实需求状况、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途径,以及债券市场如何服务于中小企业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供读者参考。

《债券》:近年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倍受政府部门关注。6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加大对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信贷倾斜,并明确要求相关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为什么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会如此受到重视?

陈乃醒:这要从我国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来认识。

从静态数字来看,目前中小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企业所吸纳的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数的75%以上,占新增劳动力的80%;中小企业所缴纳的税收占全国一半以上;中小企业的出货值占全国总数的60%以上。不难看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总体比较成功,中小企业不仅在解决社会就业问题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以其富有生机的创新活动,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动力。

从动态发展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小企业拉动了大量就业,为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也大大提升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我国也实现了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脱贫。对此,中小企业发挥了巨大作用。近年来,我们看到社会上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这是一个问题,但同时也表明了中国经济规模已经与人口规模相匹配,也就是我国的经济规模已经发展到容得下七八亿劳动力的水平,这是非常伟大的成就。

同时,中小企业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全球出现了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我国能实现率先复苏,中小企业功不可没。当时由于欧美国家普遍不景气,我国钢铁、基建等行业出口受到严重影响。但中小企业的出口产品是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受到的波动较小。同时一批中小企业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迅速实现了产品结构调整。所以,当年最先恢复的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为稳定出口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带动了我国经济的整体复苏。

《债券》:由此看来,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一环。不过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受到很多掣肘。比如近期银行体系出现了一定的流动性紧张,我们观察到部分银行首先就收缩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您对于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是如何评价的?

陈乃醒:近几年,国家正加大支持中小企业的力度,从国务院到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门都力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对诸多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据我个人的调研,目前国内大中型企业的融资成本一般在年利率7%-8%,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则高达年利率10%-12%。同时,中小企业以往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缺乏信任机制、抵押物缺失等问题都还没解决,目前实际贷款量和企业需求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债券》:您认为出现这种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原因何在?有哪些措施可以促进这种现象的改变?

陈乃醒: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实与中国银行的规模布局有关,大银行太多,小银行太少。我们过去讲,大人和大人玩,小孩和小孩玩,道理很简单。按照商业银行市场细分的原则,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应该由中小银行承担,而我国现阶段中小银行还是很少。从总量上看,截至去年底,我国香港特区仅持牌银行数量就有155家,此外还有一些有限制牌照银行和存款公司。而内地银行总数量不过几百家。要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就要大力发展小银行,各个市都应该有自己的银行,乃至县级银行、村镇银行。

在金融机构小型化、多元化方面,获得诺贝尔奖的孟加拉教授尤努斯是全世界的一个榜样。起初是外国资助了他一笔钱,用于支持乡村发展,于是他干脆创办了一家乡村银行,并创造性地让贷款人返回部分资金作为投资、成为银行的股东,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这也说明孟加拉的金融机制很灵活,才能真正出现“穷人的银行”。

除了发展中小银行,我国还应该加大发展直接融资,通过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

同时,目前民间借贷对于中小企业融资实际也是有作用的,但是借贷利息很高,蕴含极大风险,亟需规范。

当然,除了金融领域之外,还应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从政府层面来说,我国《中小企业促进法》里也强调了资金支持,提出通过创新资金、服务平台建设资金等形式的财政支持,但还存在加强的空间。

《债券》:从资金供给的角度来看,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的确存在很多不足。从需求角度来看,以您在全国各地的广泛调研,中小企业对融资的真实需求究竟是怎样的?

陈乃醒: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们要问:中小企业是不是都迫切需要钱?是不是都像人们所说的那么困难?这是值得探讨的。中小企业对融资的需求要分类别、分层次来看,不能一概而论。

首先,很多中小企业本身经营情况良好,有利润、不缺钱。以温州为例,温州的中小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挣到不少钱,很多中小企业把赚来的利润投到了虚拟经济中,因此温州的地下钱庄很庞大,房地产领域出现了温州炒房团。应该说,这些企业的正常经营是不缺乏资金的,但没有用在主营业务上。随着房地产泡沫越吹越大,今年终于遭遇重创,也是一个教训。

其次,很多行业的中小企业发展并不一定需要融资,如小型的餐饮业、零售业,如果盲目融资、扩大经营,则是很危险的。以粮油零售为例,一家粮油销售站所能覆盖的居住面积是一定的,其销量也是一定的,根据人口就可以算出来,一般不会一下扩大很多。如果通过融资来扩大库存,反而容易产生滞销,还需要给银行支付利息,得不偿失。对于很多中小企业而言,都应该遵循“少、快、灵”的理念来经营――进货少、销售快、周转灵,这样才能把生意做火,而不是靠银行贷款来铺摊子、增加库存。

另外,还有许多确实资金有困难的中小企业,缺钱的主要原因是经营失策所带来的困难。如果其经营水平没有得到提升,银行为其贷款也许能帮它度过眼前的困难,但显然会面临很大的风险。这样的企业得不到融资,是优胜劣汰市场机制的正常反馈。

《债券》:您认为不是所有中小企业的发展都需要融资,不过刚才您也提到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还是广泛存在的。那么哪些融资需求是应当得到满足的?

陈乃醒:传统合理的融资需求肯定还需要满足,比如为外贸企业提供的保理业务、为纺织行业提供的原材料储备融资等。

同时,要特别关注当前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现实问题――转型升级这一背景,把这个理解透了,就不难理解在此背景下应采取的融资策略。

当前,随着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中小企业迫切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构成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源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传统的劳动力低廉的优势已经不存在了,中小企业普遍出现“招工难”现象。这种人口红利的消失对中小企业的冲击尤为巨大。

随着劳动力流动性的增强、劳动力缺口的扩大,以及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迫使企业从过去劳动密集型的模式转变为要素经营型模式、技术导向型模式。只有通过要素经营和技术提升,才可以摆脱对劳动力的过度依赖。

所谓要素经营,就是善于利用社会已有的生产要素进行适当的扩大生产,吸收过剩产能。当前,相当多的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诸如闲置的厂房、机器设备等,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整合过来使用。同时,随着社会专业化分工的不断细致与深化,开展新业务已不再像以前那样需要自己来打造全产业链条,基本的原料、产品等都可以通过购买、合作等方式来获得,这样就能通过要素经营和专业化生产来消化过剩的产能。比如,企业接到生产一批设备的订单,可以只造一个组装车间,其余的零配件都从其他地方购买。这样一来不仅成本投入低、生产速度快、见效快,而且一旦客户需求发生变化,转型容易、企业风险也小。

其次来看技术提升。技术提升的要点有两个:一是改进生产手段,具体表现在机械设备的升级换代、技术水平和生产方式的升级方面,这个很好理解;二是产品自身的升级,表现为增加产品本身的科技含量。对于后者,我遇到一个很好的例子。四川有一家薯业公司,公司创始人家乡盛产红薯,他就从原来的国家机关辞职下海为百姓卖红薯,之后的十几年他对红薯不断地进行革新。最早他只是卖红薯;后来发展到建厂加工红薯粉丝;之后他经过革新改造,使红薯粉条可以泡着吃,变成红薯方便面;后又不断改良加工工艺,一般粉丝都要加矾,他研究去矾,使该厂的红薯粉丝变成了绿色产品;再后来,他发现制作红薯粉丝时需要去掉里面的纤维,但这个纤维有促进胃肠蠕动的功能,于是他又升级了新的工艺,制作红薯方便面和粉丝时把纤维留在里面;再之后,他把产品配上了一些材料,生产出值钱又有营养的保健产品。小小的红薯,在有心人手中经历了数次技术革命,不断创造出新的价值。目前,这家企业已获得好几十项技术专利,公司产值不断翻番,发展势头很旺,这就是技术创新的成功案例。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当前融资最主要的目的应当是围绕企业转型升级来展开,重点就是要素经营和提高技术两方面。对于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来说,认识到这样的大背景,也就明确了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时应当考察的核心要点,这与以前相比也发生了变化。

专家简介

第6篇: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国民经济

目前,世界的高新技术发展迅猛,技术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靠知识和技术专利,这些替代了最初的资本。从美国的次贷危机至欧洲的债务危机,世界经济环境A变化更复杂了,以管理系统为主的生产管理体系已经无法适应经济环境急速的变化。中国的经济在此时又是刚经历过去十年的转型和变化,很多问题已慢慢出现;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成为最大的问题;国内外的大众需求已经疲软无力,产能过剩的问题变得严重和持久。我国经济体系从供给管理到需求管理的转变,是一条漫漫长路,经济政策发挥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局促,政策刺激想要达到的效果也越来越难以实现。

由统计数据可知,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市场环境,在国有大中企业发展进入稳定期后,中小企业的快速良好发展状况已经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另一大经济团体,并在我国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时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一、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分析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定义及界定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的时间较晚。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政府逐渐了解到中小企业的重要性,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进而对于中小企业做了具体的定义和界定。2011年7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四部门联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明确指出:中小企业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的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主要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具体的标准根据企业的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并结合行业的特点制定。

(二)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用快速、健康和持续来形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来越大。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达4200万户(包括个体工商户),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截至2014年底,我国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内增加值的62%,社会零售额占59%,上缴税收占50.2%,提供就业机会占75%,出口额占全国出口的68%。在从事跨国投资和经营的3万户国内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80%以上,同时很多大企业都是由中小企业发展而成的,如联想、海尔、海信、华为等。

中小企业正成为我国创新的主力军。目前,中小企业完成了我国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不少中小企业已经从早期的加工、贸易等领域向基础设施、高新技术等领域拓展,目前中小企业在不少地方已形成产业群,是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化协作的基础,成为大企业配套的供应商。

中小企业对外开放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据统计,中小企业在服装、纺织品、玩具等家居用品及轻工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占相当大比重;在电子通信设备产品、生物技术等高技术领域,中小企业出口比重也逐步提高。

二、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

任何一个企业都存在着发展战略定位的问题,在大企业和跨国公司之间的夹缝中求生存的中小企业是一个小而弱的企业群体,更应当确定一个合理的发展战略。但要注意到,小也有小的好处,中小企业可以充分地利用自己的特点,选择一些小企业比较擅长的优势区域,并保持在此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这是中小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原则。在分析过我国中小企业自身的优劣势和外部环境的特点以后,中小企业在实际中选择的产业及经营策略主要应包括以下五方面:

(一)“小而专,小而精”的战略

这是根据中小企业的实践经验总结得来的一种战略模式。中小企业的特点是规模小、资源有限、实力较弱等,没有太多的资本同时经营多种类型的商品。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可选择某个特定的、适合企业发展的细分市场进行相对专业化的经营管理。这有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并能使企业在某一领域做到领先的地位。概括来说,采用这种战略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有以下好处:

1.中小企业通过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大量、优质的产品,使企业的生产、管理等资源达到最有效的配置和使用。

2.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良好,普通民众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中小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化程度来满足大众的需求。同时,一些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很容易与这些专业化程度高、产品质量优的中小企业进行合作,为其提供相应配套的产品。而与大型企业的合作,可以提高中小企业的知名度。

3.着眼于企业的经营目标,有利于中小型企业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从而获得有利的市场竞争地位。采用这种“小而专、小而精”的战略,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界定目标市场、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以加强市场营销的方式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产业集群化战略

在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中,资源的有效利用优势已经渐渐取代了资源的占有优势,基本的生产要素的优劣已经不是影响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企业的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一个企业是否能够不断创新,这种能力已经成为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中小企业每个力量虽较小,可团结融合起来力量就强大了,于是集群化战略应运而生。产业集群化的竞争优势主要有:

1.降低企业生产发展的成本,其中包括生产成本、营销成本、运输成本、交易成本、信息成本等。

2.提高企业各方面的附加价值。在集群中,各企业选择比较专业化的分工协作,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同时还可产生外部经济。

3.集群会帮助企业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比如一个在集群内的生产零部件的企业可以面对相对比较集中的客户群体,从而形成规模化的生产以减少成本,集群还可以满足多样化的客户需求。

4.促进集群内的创新和竞争。如集群内企业之间的竞争以及培育良好的创新氛围,激发企业家的作用,促进集群区域内创新文化的形成。

5.集群内的区域品牌的形成提高整体产品的价值。我国自身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如能合理地利用适合于本地区发展的产业集群化战略,在一定的地域空间集聚而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中小企业集群和专业化的工业产业区,真正提高中小企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市场竞争力。

(三)协作经营战略

协作经营是指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与国有企业、大型企业或跨国公司生产的商品相配套,进而有合作的可能,是中小企业为了有更好的发展而选择依靠大中型企业的一种经营战略方式。在发达国家,大型企业为了摆脱“大而全”的生产方式的束缚,并想获得最大的规模经济效益,于是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便存在着为了更好更合理地利用资源而存在的分工与协作。另外,从某种程度上,这样的经营方式会增加大企业对中小企业存在的依赖性,从而增加了中小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并解决中小企业自身薄弱的方面,为其长期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作为一个大型企业或跨国公司的承包商或委托加工单位,在协议商品的价格、交货期限、质量等级、支付条件等情况时,中小企业要注意谈判的策略,尽量做到以一种比较对等的关系来签订协作合同;中小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实力,逐渐强大,为未来的发展争取主动。从中小企业自身长期发展方面来考虑,两个公司在协同合作的期间,中小企业一定要注重对技术方面的储存,提高产品质量等级,学习研究并开发新的产品,注意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为以后摆脱大企业的控制而能够独立地面对市场竞争做好准备。

(四)经营特色战略

采取经营特色战略,主要是采取突出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某一方面的特色和风格,以此让顾客记住此企业的特点并再次消费。中小企业采用经营特色战略能得到的好处是:一旦一个企业建立一定的经营特色,对同行业的其他企业来说,就会表现出很强的竞争优势,因为它能够轻松赢得客户的信任,并满足客户特殊的需要。这样就能确立比较长期的主导地位,而不被其他同行的企业所替代。

中小企业在采用经营特色的战略时,企业必须要处理好经营特色和产品成本之间的关系,利用企业自身的固有优势并积极创造有利的新优势,形成两种或多种特色的经营战略。

三、对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建议

自改革开放以来,先期是东部大发展,后来是西部大开发战略,近期我国确立了中部崛起的战略目标。我国政府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努力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全国的中小企业现在已不负众望地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强大助力,为我国国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中小企业发展与环境的制约因素,提出解决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多渠道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

国内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金匮乏、融资十分困难的重大问题。想要解决该问题,我们的目标是:建立合理的并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投融资体制和机制,最终使中小企业能在需要资金的时候容易获取资金,减少企业因融资的问题而导致的破产倒闭。根据前人的理论研究与中小企业发展的实践可知,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以下方面:企业内部资金的积累、银行贷款、直接向社会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可是这些对中小企业来说是很困难的,因为一般的中小企业不能发行股票和债券,而银行的贷款也是不容易得到的。政府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所需要做的是:

1.政府应当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努力消除在金融制度中对中小企业的歧视与偏见。

2.尽快成立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部。各级政府应对当地的国有银行和商业银行建议成立中小企业信贷部,银行可以尽量简化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并要加强对企业财务类的咨询与投资管理等方面的服务。

3.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技术改进的资金投入从大型企业转向中小企业,扩大对关于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性的资金补贴或政策奖励。

4.规范风险投资的市场环境。政府要不断借鉴发达国家对风险投资基金的管理模式和撤出机制,保证中小企业面对各种风险时最小的减少损失。

5.中小企业为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应该有积极地进入资本市场的自觉性,并从现有的经济制度中有效地利用资本运作。

(二)注重技术创新的研究与开发

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在实施战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小企业需要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其产品质量等级,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这一点,《中小企业促进法》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问题专门规定了一章,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和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如何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技术创新,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是企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可以从以下途径来进行探索和研究:

1.深入发掘企业自身的技术开发能力。

2.广泛进行企业间的科技合作。在我国拥有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良好情况下,我国的中小企业利用身边资源,既可以解决技术上的问题,还可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积极进行技术引进并进一步再创新。缺乏创新人才和技术水平落后的中小企业可以想办法引进其他企业的先进技术,并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再加以改造创新。这不仅能减少中小企业的创新投资与风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使落后的中小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

(三)加强经营者素质培训,完善人才引进制度

相比发达国家的公司,中国的中小企业几乎不考虑接班人这个问题,对接班人缺乏规范的培养。企业的管理相对落后,公司很多的管理系统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管理的需求,并且对有接班人培养规划的并能够接手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小企业更是少之又少,企业的可持续性难以维持。这时企业就需要拥有一个高素质的团队来进行经营管理,造就这样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队伍和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小企业应着手做好以下工作:

1.切实做好人才招聘工作。

2.鼓励和奖励人才。

3.重视人才培训的继续教育。

(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我国的多数中小企业希望政府能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并希望政府逐步地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政府应把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摆上战略地位,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逐步改变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方式。

2.各级政府可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促进高校、研究所等机构与中小企业进行合作。

3.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并加快信息网络建设。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的发展要有一个正确的发展战略定位,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尤其重要。因为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中小企业的资源是很有限的,生命力还很脆弱,培养和加强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找到一条适合企业持续发展的路,一方面,要求管理者有前瞻性的远见与眼光,准确地预测未来市场的变化,做出适当的战略选择;另一方面,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因为一个企业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的主要原因在于有高素质的管理团队。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战略的选择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恰当的发展战略,所以,一个明确的战略定位和符合企业实际的战略发展目标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秦志斌.关于中小企业战略性发展的研究[J].企业导报,2011,(17).

[2]王菲.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3,34(4).

[3]涂奉军.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构想[J].现代商业,2012,(36).

[4]周双阳.中小企业如何把握发展方向[J].通信世界,2013,(43).

[5]杨佳鸣.浅析高校与中小企业继续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7).

第7篇: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范文

关键词:企业生命周期;创业阶段;战略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企业的每个发展阶段都会面临很多问题,尤其是在创业阶段。创业阶段是企业发展最不稳定,管理问题最突出且最容易夭折的阶段。初创期的往往企业对市场缺乏深入的分析,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缺乏正确的认识,也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因此,企业在这一生命阶段,最为重要的是通过分析自身实力和市场竞争格局,迅速形成科学的发展战略来解决问题,为企业发展壮大积蓄力量和奠定坚实的基础,确保企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一、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1.企业生命周期的概念

所谓“企业的生命周期”,是指企业诞生、成长、壮大、衰退甚至死亡的过程。虽然不同企业的寿命有长有短,但各个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却具有某些共性。了解这些共性,便于企业了解自己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从而修正自己的状态,尽可能地延长自己的寿命。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是关于企业成长、消亡阶段性和循环的理论。企业生命周期有两种划分,一种是自然生命周期,另外一种是法定生命周期。自然生命周期是我们前面这些生命周期理论所研究的范畴;法定生命周期来源于各个国家对不同企业形式在工商登记时对企业有效期限的限制。

2.企业生命周期的分类

邱吉尔和刘易斯(Churchill N.C和Lewis V.L,1983)从企业规模和管理因素两个维度描述了企业各个发展阶段的特征,提出了一个五阶段成长模型,即企业生命周期包括创立阶段、生存阶段、发展阶段、起飞阶段和成熟阶段。根据这个模型,企业整体发展一般会呈现“暂时或永久维持现状”、“持续增长”、“战略性转变”和“出售或破产歇业”等典型特征。邱吉尔和刘易斯的五阶段模型,如下图1

二、农业企业创业阶段存在的问题分析

农业企业是指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等生产经营活动,具有较高的商品率,实行自主经营、独立经济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盈利性的经济组织。我国农业企业规模小且其管理者多来自于农户或者从事农业流通行业的亦农亦商的商人,这些管理者在管理视野和管理知识文化水平方面的局限性,造成广大农业企业在创业期经营过程中存在盲目策划、盲目投资、盲目决策等问题。

1.缺乏灵活有力的经营战略

农业企业在创业阶段由于管理者经营管理理念的不足,在战略选择上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首先,不能灵活抓住国家相关宏观政策调整契机,比如农超对接政策中国家出台一系列财政税收补贴政策,支持农业流通企业发展。如果流通企业抓住这一有利机遇,无疑会获得较快发展。其次,缺乏有针对性的经营战略。企业在创业初期确定经营战略时,往往缺乏周密的市场调查和理性分析,不能够提前发现市场机会,在经营过程中容易受到市场上暂时需求的影响,做出匆忙应对,导致企业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及“恶性竞争”,给企业生存发展带来巨大风险。

2.缺乏创业资金

资金问题一直是农业企业发展的制约。创业期的农业企业经营规模小、实力弱同时经营风险大,所以其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都更加困难。企业启动资金不足,导致企业在创业期无力进行较大的、根本性的创业活动,这样就增加了创业的难度和风险。再加上企业管理者财务管理能力的欠缺,对资金的使用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控制在经营过程中经常出现现金流断裂,企业资金周转不灵的状况,最终导致创业项目流产。

3.缺乏人力资本

农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缺乏是制约农业企业创业阶段发展的另一个瓶颈。农业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决定了其在薪资待遇方面相对其他企业较低。所以,技术人才流失更为严重。农业企业的管理团队,一般知识文化水平较低。具有一定的技术能力但是缺乏相关的企业管理经验和管理能力。比如很多农业企业都是家族式企业,企业的管理者往往是家庭成员或者朋友,公司的管理制度很多仍停留在口头层面,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很多管理制度不能针对本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漏洞和隐患。

4.缺乏市场意识

管理者创业前没有对市场进行深入考察分析,不了解市场需求,更不了解目前消费者的需求,企业管理者在经营过程中决策过于主观。没有相关的切实可行的产品策略、人才策略、营销策略等,这些都造成企业在创业过程中处处碰壁,举步维艰。

三、农业企业创业阶段中的战略选择

农业企业创业阶段,不可避免的面对一系列生存困境。同时,也具有一些其它企业可能不具备的发展特质。因此,在这一阶段,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扬长避短,维持生存是企业的首要任务。这个时期可选择和实施的发展战略有:资源战略、依附战略、夹缝生存战略、局部市场战略、高技术高起点战略等。

1.资源战略

资源战略是以农业企业所在地的特定资源为依托来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从而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采用资源战略,在降低资金投资的同时可以形成对其他竞争对手来说的差异化特色和比较优势。企业要实施这个战略,可以借助国家“一村一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等相关政策,结合当地的优势技术人才、独特的地理、气候、人文环境因素,开发具有地区特色的农产品。资源战略可以在企业创业之初,就建立行业壁垒,避免激烈的市场竞争,从而借此获取高额收益,为企业日后发展奠定基础。

2.依附战略

依附战略是企业发展阶段常用的发展战略。依附战略是指自身资金和管理能力有限的农业企业可以依托相关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农业企业通过为合作企业的产品提供零部件等配套加工或其它服务,尽最大能力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的战略。依附战略的优势在于小企业可以借助大企业的商誉和销售网络弥补自身在市场开拓能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不足,以很少的资金投入达到扩大销售发展壮大的目的。

3.夹缝生存战略

夹缝生存战略是指农业企业利用自己创业初期规模小、运营灵活的优势,选择大企业不便或不愿进入的市场,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农业企业实施这种战略能充分体现他的灵活性,进可攻退可守,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选择生产和提供大企业不愿或者不能满足的细分市场,避免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弥补自身在资金和管理经营上的劣势。但是这种战略也有其不足,由于细分市场规模的限制,使得企业在经营上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也会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实施夹缝生存战略的企业应该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后考虑战略转移,为企业的稳定发展创造条件。

4.局部市场战略

局部市场战略是企业在创业期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实施的一个有效的发展战略。该战略要求企业在充分细致的研究市场的基础上。制定企业明确的市场定位,将企业创业阶段的市场目标集中在某一特定的市场或特定的客户群上,企业集中精力在局部市场上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实施局部市场战略的农业企业,随着企业在当地规模的扩大、品牌的建立,需要不断冲破地方区域的束缚,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为企业开拓其他市场创造条件。

5.高技术高起点战略

高技术高起点战略是农业企业利用其所拥有的专利技术和发明而迅速创立企业的战略。这一战略要求企业具备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专利技术,对企业管理团队的市场开拓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否则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实施高技术高起点战略具有很大的风险性,甚至会因为产品没有得到市场认可而以失败告终 。

四、结束语

农业企业创业期的战略研究,阐述了企业在创业阶段中遇到的问题和对于问题的一些解决战略。企业在创业期应该了解自身的优势,把握好与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取长补短。通过对农业企业创业期的战略选择,可以帮助企业在创业期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张秀玉.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大学出版社,2005.

[2]李剑锋.战略管理十大误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白野,白雪.关于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J].现代情报,1996(03).

第8篇: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范文

1引言

21世纪的中国早已经在2012年便成为了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然而中国的制造业十分严重地突出了“大而不强”的特点。中国目前的制造业存在着很多策略和技术上的缺陷,其中信息化知识和核心技术匮乏更是一大难题。中国绝大部分的制造业技术需要从国外进口,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利润较低,劳动生产率较低都成为了中国向信息化产业发展和建设的巨大阻碍。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普及水平的提高,国家应当跟紧数字化信息化的步伐,把信息化的技术和知识融入企业战略管理;创新技术的研发、交流;产品研发、设计、制造的过程当中。未来的国内市场,应当充斥着信息化技术的交流和传递。大力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应该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目标。

2制造企业联盟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21制造企业联盟的基本内涵

制造企业联盟是一个专注于制造业战略和技术咨询以及支持制造业技术转让的平台。[1]其致力于为国内制造业企业和厂家提供先进的制造业战略资源和技术,包括制造业企业的设置、产品管理、公司的管理理念、发展战略及规划、制造业技术的研发创新;同时也支持先进技术的交流和转让,并且可以提供线上或者线下的制造业技术转让交易平?_。该平台立足于推动中国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传播和保护先进的制造技术,提倡制造业企业进行管理创新以及技术创新。为国内新兴的制造业企业提供一系列具有专业的信息化建设判断,使制造业的传统方式和信息化相结合。全球信息化的快速来临,使当前社会必须学会用信息化的眼光去考量,用信息化的思想去思考。建立这样一个平台的目的在于企业联盟服务平台的消费者能在短时间内搜集到自己想要的战略和技术信息,也能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线上的技术转让交易。[2]企业联盟服务平台会在平台上提供全面的制造业信息化知识的咨询,专家专业的指导理念,最前沿的战略信息,公司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先进的技术和技术转让交易。

22制造企业联盟的意义

制造企业联盟以线上咨询为主要方式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战略及技术指导。其推出的各种服务必将更加贴近企业的实际需求,同时拥有强大的网络运营管理能力和较强的程序开发能力,为企业打造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实用型电子商务网站,并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量身打造的全方位企业电子商务服务;同时,该平台支持技术交流与转让,可提供安全快捷的线上或者线下平台。制造企业联盟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年轻服务队伍,能够为企业提供强大的产品后台保障。从各方面来看,无论是专业性还是快捷方便性,制造企业联盟都是最佳选择。

3制造企业联盟的优势

31产品优势

制造企业联盟提供全面的制造业信息化知识的咨询,专家专业的指导理念,最前沿的战略信息,公司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先进的技术和技术转让交易。用信息化的方式去和传统的制造业企业结合,推动中国现代化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用专业的信息化知识来对制造业企业进行“武装”,用前沿的技术传递来改变制造业技术资源的匮乏。

32技术优势

通过一个现代化信息平台去给制造业的企业提供如服务业一般的优质服务。你可以通过手中的电脑、手机浏览平台给你提供的最前沿的资讯,也可以像专业人员咨询你所需要的信息。同时也能进行先进技术的转让,你可以得到别人的独有技术,你也可以提供给别人你的先进技术,交易双方能得到双赢。避免了技术资源的流失,保证了技术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33创新优势

目前,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模式已经得到了我国政策的大力支持,中国的制造业已经面临着信息化的转型,同时也给产品研发信息化领域的软件厂商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制造企业联盟的服务方式将会基于软件和电脑后台数据库,通过研发的软件来将服务提供给企业联盟服务平台的消费人群。而除了这方面的技术之外,企业联盟服务平台也会进行产品研发信息化。产品研发信息化已不再是单一的技术与产品,而是在充分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融合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CAD、CAE、EDA、TDM和MRO技术的相关产品及协同平台的整体解决方案。

4市场分析

41目标市场

制造企业联盟的初级阶段将目标市场定义为国内。现在,国内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随着行业发展,竞争者逐渐增多,竞争压力将会增大。制造企业选择联盟战略将会拥有以下优势:方便快捷,精准专业,为企业的量体裁衣突出个性。服务细致周到,让客户安全放心。

42目标群体

这个平台给消费者提供了前沿的战略资讯、丰富的管理经验和经营模式,以及优秀安全的技术转让交易。能够给用户提供最便捷的服务方式,最全面的咨询方式和内容,最安全的交易服务,最具有信息化的制造业知识和先进技术。用户可以为了信息化的便捷服务方式,平台具备的充足的数据知识,专家的专业指导培训,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3]技术的创新全面以及安全的技术转让技术而选择企业联盟服务平台的服务。企业联盟服务平台也会为了用户而提供最完善最全面的优质服务。

43销售战略

制造企业联盟这个平台将会采用线上和线下两种不用的经营模式来服务于企业联盟服务平台的客户。当客户采用线上服务时,可通过电脑客户端、电脑网页、手机App三个不同的平台来进行咨询和交易;[4]当客户选择采用线下服务时,可到实体服务公司进行面对面的咨询,享受工作人员的专业服务。但是产品的最终期望是能增加线上的销售服务模式,重点推广信息化制造业的信息。通过互联网不断扩大经营模式,加强服务的项目。

第9篇: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 战略研究 现金

财务战略或者战略性财务管理作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逐渐为国内学者所关注。甚至有的学者认为,由于业务的泛财务化和财务的泛业务化,企业财务管理已经全面地进入财务战略管理时代。但是,相对于许多财务管理概念是从西方管理理论引入中国不同,财务战略的说法在国际上并不多见。笔者曾经检索相关国际文献,也证实了西方财务管理中使用财务战略或者战略财务管理的概念并不普遍。一般情况下是使用财务决策或者财务规划来代替,只是在论述时强调了财务决策的战略性影响或者在讨论公司战略时要把财务决策作为其中的一项核心组成部分来考虑。

1.财务战略是公司业务战略的货币体现

首先讨论财务战略管理和一般性财务管理活动的区别。财务战按照英国学者凯斯・沃德在《公司财务战略》中给出的定义:为适应公司总体竞争战略而筹集必要的资本并在组织内有效地管理与运用这些资本的方略。印度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给出的定义为:战略性财务管理是公司战略计划中组成要素之一,它包括为达到特定的总体目标而要求的最优投资和融资决策。而国内使用比较多的定义为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地流动和实现企业战略,为增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在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对资金流动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谋划,并确保其执行的过程。无论是国内或者是国际上对财务战略的定义,都可以看出财务战略管理的范畴区别于一般性的财务管理活动,因为前者主要研究对企业整体竞争优势至关重要的全局性、长期性问题,而后者仅仅是影响企业局部的技术性、操作性问题。阎达五、陆正飞(2012)对财务战略和财务管理活动模糊性划分,如把所有企业财务活动都认为具有“战略”意义的成分,无助于财务战略的研究;而曹玉姗(2013)的讨论则进入另外一个极端,紧紧把财务战略限定在财务规划或预测环节,即资金“量”的决策,或者融资规模决策。这种划分把财务战略中最核心的内容即企业资源的最优配置和资产组合排除在财务战略之外。笔者认为财务战略至少应该包括融资战略、投资战略(含资产组合战略)、股利战略,以及企业风险管理,而企业日常性的操作活动比如会计核算、资金管理、跨部门沟通等活动虽然在某种意义上都具有战略含义,但是从研究角度这些活动被认为是一般性的财务活动而应该排除在财务战略核心内容之外。

2.财务管理战略新思维

2.1创造企业价值

创造企业价值就是财务活动直接增加企业价值。如在回报率高于利息率的情况下利用财务杠杆的负债融资;符合公司战略导向且净现值为正的投资活动;通过合法合理的税收筹划,降低企业整体税负;通过开展预算管理整合企业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通过资金集中管理,降低企业集团的资金沉淀和财务费用;通过开展营运资本管理,提高资产周转率,降低资金占用;通过开展价值工程、目标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等成本管理活动降低和控制企业成本费用等等。

2.2支持企业价值

支持企业价值就是财务活动通过支持管理决策和运营活动,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例如及时提供真实、完整、相关有用的法定会计信息和管理会计信息,为管理决策和运营活动提供信息支持等等。保持企业价值是指财务活动在直接和间接创造企业价值的同时,也要保持既有的企业价值不受损害和丧失。如财务人员走出财务部门参与采购、生产、销售和研发等业务循环的关键环节,提供财务支持的同时进行财务监督;通过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保证财务与管理活动整体受控。

3.可持续财务管理战略对策

3.1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

战略是一定环境下的产物,制定企业战略时必须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和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财务管理战略也不例外。制定财务管理战略必须评估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尤其是对财务管理产生较大影响的环境因素,这样所制定的战略才有生命力,才能为企业取得长期的竞争优势。

3.2基于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出发

财务战略一方面要具有前瞻性,超越现状地提出未来财务管理的方向;另一方面也要基于企业现状尤其是财务管理现状,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关键性的财务矛盾;同时,财务管理现状对财务战略的实施进度也会造成影响。因此制定财务战略要评估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尤其是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有着直接影响的环境进行详细的分析,通过分析寻找其中的关键因素及其对企业财务战略产生的重要影响。企业发展战略作为重要的内部环境因素应重点进行分析。系统诊断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评估其合法合规性、自身提升价值的功能、对当前及未来内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对企业战略的匹配性,通过评估对财务管理战略的制定奠定基础。通过环境分析和现状评估,制定企业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财务管理活动总体目标、发展方向以及实现财务战略目标的总体思路和路径。财务战略的总体定位非常重要,它决定企业如何系统地规划财务管理行为。

4.结束语

战略是一定环境下的产物,制定企业战略时必须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和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财务管理战略也不例外。制定财务管理战略必须评估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尤其是对财务管理产生较大影响的环境因素,这样所制定的战略才有生命力,才能为企业取得长期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