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卫星通信概论范文

卫星通信概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卫星通信概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卫星通信概论

第1篇:卫星通信概论范文

【关键词】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卫星通信 精确保障

一、引言

目前,美国的GPS与精确保障的技术结合及相关产品在世界领域已经广泛应用。但由于GPS卫星没有携带专门为通信服务的相关载荷,所以其在精确保障过程中必须辅助以其他传统的通信技术,因此其安全性和终端便携能力收到很大的限制,加之美国对GPS拥有最高权限的控制权,故我国关乎国家核心利益的部门无法采用“GPS+传统通信辅助”的模式进行精确保障。随着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其技术指标除覆盖范围以外基本已与GPS不分伯仲,尤其北斗系统自带的通信功能更是GPS所不具备的,而这种通信功能又是精确保障所必需的,因此尽快开展将北斗与精确保障结合的应用研究是一项迫在眉睫任务。

二、北斗及其报文通信功能简介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究发展并独立运行控制的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具有精确定位、导航、精密授时与报文通信等基本功能。其报文通信功能由系统目前在轨的GEO卫星上的通信载荷实现,目前可在亚太地区范围内提供120字以内的双向报文通信服务。由于北斗卫星具有完好的空间星座分布和强大的星载通信转发器,其报文通信服务能力十分的稳定可靠。

三、北斗报文通信在精确保障中的应用方向

1、为精确保障行动提供一种稳定的通信手段。北斗系统的通信服务是由军用在轨卫星保障的,其受气候影响、通信能力覆盖区域、通信稳定性以及保密可靠性均是现有的手机、电台和有线通信所望尘莫及的。早在汶川抗震救灾任务当中,当时北斗试验系统的报文通信功能在有线通信线路、无线通信基站被自然灾害破坏并且海事卫星终端不普及的条件下,进入汶川的武警先头救灾部队正是利用其配属的北斗试验系统的用户终端与指挥部保持了联系。2、为精确保障终端传递紧贴需求的路径参考。精确保障任务一般对时间要求都很紧迫严格,特别是在陌生环境下实施远距离精确保障作业。保障人员对前线客观情况缺乏直观了解,其携带的导航终端容量有限,无法链接互联网络进行实时更新,所以在路径判定选择时无法提供最有解。而北斗的报文通信功能可在终端与指挥人员、前线人员和后方信息技术支援部门搭建通信桥梁,在任务需求、现实情况和保障资源配置之间对比提出一个最优的精确保障路线方案,该方案最终通过北斗报文通信传递到保障用户终端。3、北斗报文通信是精确保障终端和其他信息化平台结合的纽带。精确保障是一项复杂且需要多种元素协调的高难度的行动任务,这些元素涉及很多与保障相关的业务,而这些业务在现代化信息化的条件下也将依托多种信息化平台进行支持和实现。目前,这些平台的通信功能由传统的通信手段支撑,而北斗的报文通信功能可以逐步取代传统通信手段,将各种信息化平台连为一体,最终实现精确保障终端的优化稳定高效。

四、北斗报文通信在精确保障中的发展展望

1、自带通信优势是北斗在精确保障中的发展之基。目前,北斗系统依托其自身的报文通信优势,相比GPS在通信领域已经取得了优势,紧紧依托优势、扬长避短,是未来将北斗报文通信应用于精确保障的重要基础。2、精确保障和北斗都是国家大力扶植发展的方向。精确保障是我国相关部门多次提及的在未来信息化条件下需要建设的重要能力;北斗系统是《2006年中国航天白皮书》所列出的五项重大航天工程之一。它们同为国家重点关注,大力扶植的方向,将他们结合并开展研究,符合国家科技发展需求。3、带有报文通信功能的终端产量扩大、成本低廉、利于推广。科技部下发的《导航与位置服务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末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要形成1000亿元以上的规模,初步建立5个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培育30家创新型企业。其中很大比例投入扶植北斗的产业化基地和创新型企业,未来可供精确保障使用的北斗终端的产能将大大提高,成本将逐渐降低。这也是未来北斗报文通信可以在精确保障中大有作为的物质基础之一。

五、结束语

在2020年以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处于高速建设与发展时期。随着系统功能的日趋完善和强大,北斗报文通信在精确保障中的应用还会更加成熟。尽快开展对该领域的研究及相关终端产品的生产,既符合基于北斗系统的新通信技术发展的利益需求,又满足了精确保障终端用户的作业及应用需求,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利益空间。

参 考 文 献

[1] 冉承其.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与应用[R]. 广州:第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2012

第2篇:卫星通信概论范文

【基金项目】本文系乐山师范学院校级教改项目“通信原理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编号:20141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6-0070-03

“通信原理”课程是通信、电子、信息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旨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字通信基础知识、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了解数字通信中的信源编码、信道编码及同步的概念,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教材内容共7章,而课时只有48学时,在这么少的课时内,根本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讲解完。原来还开设辅助实验课,后来由于实验设备老化坏了,干脆取消了实验课。没有实验辅助,更增加了理论讲解的难度。②课程理论性强,原理抽象,数学基础要求高。学生数学功底差,专业基础薄弱,自学能力差,对这些深奥的理论既不感兴趣,又难以理解和掌握。③教材内容理论性强和实践应用性差,只有深奥的理论,没有鲜活的应用实例,学生不了解这些理论的实际应用和现实意义,从而对课程学习失去兴趣,导致学习效果差。

现在社会发展迅猛,竞争十分激烈,为了使学生真正学有所成,能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激烈竞争中取胜,必须深化改革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 删减陈旧知识,引入前沿技术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修订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重新制定了本课程的教学大纲,确立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素质提高的教学目标。新大纲注重课程间的衔接,“通信原理”课程的先修课程有“信号与系统”“概率与统计”“高频电子线路”。在先修课程中已经重点讲解的内容,本课程就不再详细介绍,这样避免了重复讲解,将节省出来的课时用于新内容的教学。新大纲删减了陈旧落后的知识,引入前沿技术,明确指出了本课程的核心内容、重难点内容和需要掌握、了解的内容。数字通信系统由于具有很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在现代通信中越来越占主导地位,而且通过数模转换和模数转换,模拟信号也可以通过数字通信系统传输,模拟通信系统将被慢慢淘汰。所以,本课程以数字通信系统的各环节作为学习的重点,删减了模拟通信部分的内容,引入现代典型的通信系统,如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数字卫星通信系统。

2. 精简整合教学内容,采用模块化方式开展教学

根据“通信原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改革要求,精心提炼教学内容,做到少而精,同时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通信原理”课程重点讲解数字通信原理,要用到信息论的知识,所以补充讲解信息论基础理论。在对信道中噪声进行分析时,要用到随机过程理论,应加强随机过程分析的学习。在通信领域,编码技术、同步技术和复用技术是三大关键技术,将其作为重点学习内容。

将课程核心内容根据通信系统的组成整合成12个模块:模块1,数字通信概论;模块2,信号;模块3,信道;模块4,信源编码;模块5,模拟信号的数字化传输;模块6,语音和图像编码;模块7,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模块8,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模块9,数字复用技术;模块10,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模块11,同步技术;模块12,信道编码。每个模块内容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授课时按照顺序依次讲解,循序渐进,先让学生掌握通信系统每个环节的工作原理,再前后联系,掌握整个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

3. 将工程实例引入课堂教学

通信基本原理理论性强,在理论讲解完后,辅之以工程实例,学生往往更感兴趣,同时也能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比如,在讲解频分多路复用技术时,引入多级载波电话系统,如图1所示。12路话音信号,每路4KHz,频分复用后成为一个基群(Basic Group),带宽48K。5个基群共60路构成一个基本超群(Basix Super Group),带宽240K。10个基本超群共600路构成一个基本主群(Basic Master Group)。这样能加深学生对频分复用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 课堂教学中引入通信系统的MATLAB\SIMULINK仿真

“通信原理”课程中的很多理论和结论都是经过烦琐的数学推导得来的,对学生来说既抽象,又难理解。Matlab提供了用于对动态系统进行建模、仿真和分析的工具包Simulink。Simulink可以将抽象的、深奥的知识点建模仿真,实现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可视化、生动化,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例如,在讲解二进制频移键控(2FSK)时,可以根据2FSK调制解调原理建立如图2所示的2FSK数字频带传输系统的仿真模型。

图2为2FSK传输系统仿真模型,其中第一个虚线框所围部分为调制电路,第二个虚线框所围部分为高斯噪声信道,第三个虚线框所围部分为相干解调。解调后的信号再经过抽样、判决,恢复数字序列。系统各点信号波形由示波器分别显示出来,如图3所示。通过仿真可知,当高斯噪声方差比较小时,误码率也比较小,方差增大,误码率也增大。

2. 现代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有机结合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将现代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大量应用电子教案,使教师从原来大量的板书中解脱出来,节省了时间;而且课件的图像和画面比较直观,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电子教案是为教学服务的,只是教学手段的一个必要补充,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不应该被抛弃,教师在讲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时,仍然需要在黑板上完成一些公式的推导和例题的演算,这是传统教学的魅力所在。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应用,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和学之间的双向交流。

3. 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每个模块的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法,即教师课前先布置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促使学生利用多种手段查询相关资料,进行自学、归纳和总结。上课时,教师先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再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解、分析、校正,每个模块结束时进行课堂测试。这样经常给学生实压,让学生有紧迫感,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长期坚持,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避免学生平时长期处于松懒状况,或者沉迷于手机、网络、游戏等,直到要考试时才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问问题都无从问起的情况。

4. 建设课程网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随着Internet和Wifi的普及,利用网络资源建设的教学环境,可提供信息量大、内容简洁、画面生动的电子教材和多媒体演示系统。网络交互式的学习手段,有利于构建严谨、生动、轻松的学习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网上资源,重构知识,提升知识,创造性地学习。

三、改革的成效

此教改方案经过两轮运行,学习效果明显提高,课程考核得高分的学生增多了,不及格比例减低了。在新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授课,学生在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学习,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通过精简、整合,将课程核心内容划分为12个模块,明确每个模块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重难点,使学生有的放矢,更容易学懂和掌握课程核心内容。通过工程案例的引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工程意识。

建立通信系统的Simulink仿真模型,将抽象的原理用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深奥理论。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建设并基本完善了“通信原理”网络教学课程网站。网上资源丰富,目前已上网的资源有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件、课后习题详解、Matlab/Simulink模块仿真、课后拓展阅读材料等,方便学生课余自主学习。

四、存在的不足

课程网站还没有建设互动论坛,以后可继续建设。互动论坛可以方便学生提问,教师能够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中布置的任务,部分学生课余没有认真开展资料查阅、自主学习,导致课堂讨论质量不高,由于课堂讨论时间有限,有些学生没有发言交流的机会,表达能力、辩证性思维没有得到足够的训练。学生很少对教材内容提出批判性观点或是提出个人见解,对课程内容没有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思考。

参考文献:

[1] 武林俊.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科技纵横,2010,(18):112.

第3篇:卫星通信概论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技术 多媒体技术CAI;

1、 现代教育技术概论

1.1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1994年提出有关教育技术的新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1.2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教育技术100年的发展,几乎是循着这样一条轨迹走过的:视觉运动视听教育程序教学系统技术改造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技术,它反映了教育技术从一个运动发展到一个领域和专业的演变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学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促进学习,对学与教的过程和学与教的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20世纪初期,幻灯、照相、电影的相继问世,使的人们眼界开阔,这些科技产品应用于教育,产生了视觉教育。随后,无线广播技术的应用产生了视听教育。接着,电视也进入了教学领域。这样教育技术由视觉教育和听觉教育发展成为视听教育。

20世纪后期,无线电技术迅速发展,许多国家开办了广播教育课程或广播教育学校。随后,电视机的广泛应用又为教育技术注入了新的活力。1979年成立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成为国内一所没有围墙的最大的大学。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教育技术已不再是停留在简单的听录音、看录相的层次,多种媒体通过网络应用于教育。

目前,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三大支柱。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可以形成信息媒体多维化、集成化和交互性等卓越特征,能够极大丰富其表现力。可以图文声像并茂,使学习者进行角色扮演和体会,在同一时间段内接受不同信息源的信息,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增大视听觉的传递信息比率,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并有效地培养和促进学生的思维创造力。互联网又使信息资源得到极大丰富并方便查阅,学习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时交流、咨询。每个人都可根据自己的天赋、爱好,选择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及地点。

2、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

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即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在专门的软件支持下,通过教师、学生与计算机进行交互而达到教学目的的过程。它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是现代教育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学校通过实践证明,大力开展CAI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工作可以扩大教学信息量。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并且,由于更新了教学方法,改变了教学模式,因此促进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使人们的教学思想发生了变化,我国于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按照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新成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因此,研究和推广CAI是教学改革的需要,是信息社会的需要。

多媒体CAI的模式有多种多样,随着多媒体CAI实践活动的发展,将有更多的模式出现。

3、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在世纪之交迅速发展的热点技术,它给传统的计算机系统、音频设备和视频设备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充分地利用计算机,所形成的声、光、形、色、动等多媒体信息对学生感官进行全方位刺激,进而达到强化记忆,丰富联想思维,优化学习的效果。同时,多媒体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教学内容,创造立体性的教学空间,给传统的启发式、诱导式教学增添了活力。与常规教学相比,它大大加强和提高了学习过程的整体效应。

在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时,需要丰富的工具来支持各类媒体对象的创作与合成。通常所说的教学软件制作工具包括多媒体创作工具软件,解决“素材”的产生和加工的应用软件(如Photoshop,3dmax, Flash 等)和将已有的媒体成分组织和编辑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且具备特定功能的应用软件(如Authorware,Powerpoint等)。目前我国教育技术专家评议认为,教育软件开发平台以Authorware多媒体著作平台为佳。选择Authorware作为程序集成工具,它有以下优点:方便、强大的导航控制;制作交互简单、快捷,而且交互形式多样;流程图式的程序构造;是一个面向对象结构化多媒体集成工具;便于开发者把设计思想随时用程序结构表现出来;有良好的维护性和扩展性,而且Authorware方便,有利于发展远程教学。

4、现代教育技术的实现与前瞻

随着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新的技术都应用到教育领域,导致教育技术的进步,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卫星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蓝牙技术等为现代教育技术注入了新的内容。

1)、不断深入发展的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主要指计算机和其它各媒体组成的系统,计算机具将文字、图像、图形、音频、视频、动画等媒体综合于自身,同时还有将其它媒体进行控制组合、各媒体互为补充、协同作用,使系统整体功能要比各个媒体功能的总和更为强大和丰富有效,可实现人与计算机等媒体的交互。

2)、新网络化。

目前教育技术的网络化趋势主要表现在国际互联网应用的急剧发展和卫星电视网络的飞速发展,随的技术进步,这两大网络系统将逐步统一融合,形成真正意义的全球信息系统。

3)、蓝牙技术的完善与应用使信息的传递与控制获得了巨大的自由空间。

4)、虚拟现实技术等将成为必要的教学形式。

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即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多传感交互技术、高分辨率现实技术大量应用到教学领域,其主要特征是实时交互性、多感知性、存在感、自主性。虚拟现实是一种仿真的交互式人机界面,它可以创造种身临其境、完全真实的学习环境。随着我国经济条件和教育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技术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实验教育领域中,我们须高度关注,适时开发。

第4篇:卫星通信概论范文

关键词:生态保护水污染水环境措施

中图分类号:X1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水资源对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称为生命之源,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人类所能利用的水资源是有限的,并且受到污染的威胁。农业、工业和城市供水需求量的不断提高导致了有限的水资源的分配竞争。为了避免水危机,我们必须保护水资源,对供水和需水进行管理,减少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创造优美的水环境,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我国水资源保护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脆弱的国家。随着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日益加剧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我国环境保护工作逐渐得到更多人的重视,同时水资源保护也日益提上日程。水资源保护是有针对性地采取经济法律行政和科学的手段,合理地安排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对影响水资源的经济属性和生态属性的各种行为进行干预的活动,从而满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近年来,我国水利事业发展迅速,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注重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工作,基本形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与保护体系。水资源的污染防治由依靠科学技术手段转变为技术与市场机制的结合;可持续利用与发展逐渐成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形成了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充分体现了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我国水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2.1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落后

在水资源保护方面,虽然我国已经出台许多排污标准和规范,有《水法》《水污染防治法》《 环境保护法》以及各种排污标准和规范,但是针对性不强,而且由于各种原因不能严格执法,难以满足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需要。尤其在20世纪末,我国的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大量污水直接排放,造成了流域水源严重污染而目前水资源保护仅仅是从环境方面管理,没有从水资源方面治理,水利部门缺乏各种条例来保护水资源,从而形成多头管水、条块分割的局面。目前,我国“多龙治水”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

2.2水资源保护意识不强

水资源是人类开发利用最为广泛、最易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资源之一。我国用水浪费,大大加剧了全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目前,多数用水单位或个人普遍存在浪费现象,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此外在农业灌溉方面,大部分实行漫灌、漏渗,新的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缓慢,水消耗大,用水效益较低。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仍然浪费严重,由于我国部分城市管理机制落后,工业生产设备陈旧,生产工艺落后,新兴技术产业在工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低,大多数地区工业单位产品耗水率高于先进国家数倍,而水的重复利用率也很低。因此,随着未来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城市生活节水对缓解城市供水矛盾更具有重大意义。

2.3水环境治理重视不够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不够,从而造成水环境的严重恶化。而且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的水质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目前,我国水环境治理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远远高于水污染治理的力度、污水治理的设施及配套设施投资不足、河湖水域的养殖业缺乏科学化管理、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不适应新排放标准的要求等方面。

3、我国水资源保护对策

3.1加强立法并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

为了有效地保护好水资源,水利部门应该尽快制定各种水资源管理的办法和条例,明确水利部门在水资源保护工作中地位、职责和权力,建立一个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首先,以法律形式确立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地位,明确其实际管理权,加强流域机构的建设。其次,将水资源保护工作纳入市场经济的范畴,提高污水治理费,从经济方面减少水污染。最后,统一规划流域内水资源,保证流域的生态流量,以实现流域的环境质量目标为前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严格执行取水量、排污总量及相应的总量分解目标。

3.2确立全面保护水资源的思想

水资源保护的目的是要高效节约用水,防治水资源污染和水土流失,严格限制地下水超采,保护水源地免受不合理侵占,防止水流阻塞、海水入侵等。因此,应当统筹考虑水资源,制定有关法规,依法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进行统一管理,做到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厉行节约、全面保护,使水资源的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3高度重视污水的治理

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但是水资源浪费和污染也是非常惊人,要通过各种措施强调节约用水,包括调节水价、宣传教育、限额供水、开发新工艺、新材料加强水资源的利用等。此外,由于我国农业用水量大,而且大部分实行漫灌、漏渗,从而使水消耗量十分严重,应提倡喷灌或滴灌方式,同时输水渠道也要采取防漏渗措施。为了控制水污染的发展,应该建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工业企业必须积极治理水污染,尤其是有毒污染物的排泄必须单独处理或预处理。首先将水源与废污水完全隔离,划定水源专用河流,不允许任何废污水排入,或者专门建造高架或地下管道输送饮用水源。其次,废污水必须经过处理达标后才能排入划定的河流或地下管渠,用作农作物灌溉。因此,加强污水的再利用,也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

3.4加强水资源保护能力建设

首先,加强水资源保护的投资力度是加强水资源保护能力建设,增强管理水资源综合能力的重要保障。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放,尽快制定适当的法律法规和出台新的政策,利用行政、税收、金融等手段,吸引社会资金流入水资源保护领域。同时要加强水资源保护机构的能力建设,在逐步完善常规水质监测的基础上,大力提高水环境监测系统的机动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自动测报能力。建立基于公用数据交换系统和卫星通信的水质信息网络,增强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预警、预报和防范能力。其次,进一步做好对从事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水资源保护队伍的整体素质。要依靠科技进步解决水源保护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保护工作的科技含量;要注重政策研究,特别是在资源保护中的经济政策,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指导。水资源保护是发展中的重要事业,要加强研究与开发,掌握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满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求。

4、结语

针对我国水资源的日益短缺以及水环境严重污染的问题,应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等各个环节上采取措施,完善对水资源的保护。既要努力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又要积极开辟新水源,狠抓水的重复利用和再生利用,协调水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加大水资源保护的投资力度,以促使水资源问题尽快解决。

参考文献

[1] 武雪艳.我国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控制对象[1]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21):211--212

[2] 沈大军.水管理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