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护理发展史范文

社区护理发展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护理发展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护理发展史

第1篇:社区护理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 社区护理; 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 R529.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1-146-02

社区护理是护理学与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护理学一个新兴的应用性分支学科。它的理论源自于护理学和公共卫生学,是指面对社区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每一个团体的健康服务工作,如健康教育、健康指导、家庭护理、康复指导、病人及健康人的营养指导、妇幼及老年人保健及心理咨询等。其宗旨是促进健康、保护健康、预防疾病及残疾,通过健康教育和整体途径,对社区中的个人、家庭和人群实现健康管理、计划、协调和实施连续护理。它把护理对象由原来单一的患病个体扩大到健康人、家庭,乃至全社区范围和生命全过程,

这种全面而连续的服务是医院护理不能完成的,它是一种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新的护理服务模式,实现了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增添了新的工作内容,扩大了护理工作范畴,对护理专业人员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1970年由美国露丝・依瑞曼首次提出

“社区护理”一词并使用,社区护理在许多发达国家为社区民众提供综合卫生保健护理服务,并形成了较科学、完善的模式。

1 我国社区护理体系及发展现状

我国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20世纪90年代引入社区护理,在社区护理的实践中开展了大量工作,局部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形成了一些社区护理的实践工作模式,但多为单一的、肤浅的社区护理模式,缺乏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满足不了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的需求。我国社区护理以往主要以预防为主。在农村,主要的预防系统是县(医院)、乡(卫生院)、村(卫生所)三级网,其中少数护士直接参与儿童的预防免疫工作。在城市,预防工作主要依靠市(医院)、区(医院)、街道(卫生所)三级网展开,医院设有预防保健科,具体负责辖区内的预防保健工作。有的医院开设通过电话、电视、网络等热线咨询和诊治,服务形多种多样。还有的医院定期在街头义务为人群进行咨询和诊治、举办知识讲座、成立病友俱乐部等。尽管如此,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医疗费用的大幅度增长、传统家庭结构的变化,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等,简、便、廉的社区卫生服务大受欢迎。社区护理服务远远不能满足于人们的需求,社区护理丞待发展和完善。

在我国卫生机构的管理到经费的预算却很少向社区护理发展。从政策上,仅颁发了有关发展社区护理的文件,但无具体的规章制度及实施计划,全国几家大城市上海、北京等有社区护理服务组织,但也还不完善.有的城市3-4名护士和1-2名医生做社区护理工作,但却没有专门的社区组织.从经费上,在我国的城市,多数居民享受公费医疗,而公费医疗仅限于医院服务,从而阻碍了社区护理的发展.在农村,由于社区医院的组织不完善,而离大的医院又比较远,出现小病不治,大病就医,所以造成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下降.近年来,虽然正倡导医疗制度的改革,但大部分局限于医院治疗,而且对社区护理还没有统一合格的收费标准,这些都影响人们对社区护理的正确认识,阻碍了社区护理的发展。

社区护理专门人才缺乏:社区护理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能力,良好的责任感和服务态度,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扎实护理操作技能,能独立判断和解决问题能力,灵活的处理各种复杂的健康问题,适应错综复杂的环境.我国的护理人力资源一直短缺,中国现有13.5亿人口,护士仅有130.785万人,其中专业的社区护理人才更是短缺.目前我国通过多种形式培养社区护士,使能够掌握社区护理的基本技能及工作方式《社区护士岗前培训大纲》为培养社区护理队伍做出明确的规定,在培训中逐渐形成一支专家队伍,拥有一系列的教材,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社区护理教育,促进社区护理的开展.卫生部颁发的《社区护理管理的指导意见》规定:社区护士必须具有国家护士的执业资格并经注册,还要通过地(市)以上规定的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同时还要能够独立从事家庭访视工作,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社区护理的需要。

2 我国社区护理发展趋势

2.1 人口老龄化对社区护理的需求

老龄人口迅速增加,老年护理和慢性病护理的社会需求日益增长,将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截至2008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5989亿人,占总人口的12%.据预测,我国到2025年老龄人口将上升到20%左右.如此庞大的老龄人口群,将对经济社会带来一系列深刻的影响.从近一个时期来看,至少出现了三种趋势:一、需要赡养的老人急剧增加,家庭照料老人的功能逐渐弱化;二、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成为一个突出问题;三、老年护理出现了从医疗护理扩展到预防保健的新变化。

2.2 城市化社区护理服务建设的需求,随着我过快速城市化,城市人口大量增加,为提高城市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建设配套的医疗护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

2.3 顺应时代要求,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必然随着护理学的发展,护理工作由疾病护理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转变,护理范围及场所由医院走向社区和家庭,服务对象由病人转向康复人群,护理工作以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是一个全球性的战略目标,这个目标要求各国必须推行初级卫生保健.初级卫生保健则是社区护理的主要任务之一。

2.4 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疾病普的改变促进社区护理的发展: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心理-社会的转变,护理工作也由疾病护理向以人为中心的护理转变,护理范围及场所由医院走向社区和家庭,服务对象由病人转向康复人群,护理工作以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以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实施全方位的、从生到死、连续性、综合性的预防工作,以提高生命质量为主要目标.疾病谱由传染性疾病改变为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等.这些慢性病的对卫生服务需求量增加,由于我国的卫生资源的配置严重失调,当前,我国的卫生资源分配存在两个80%现象,即8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城市卫生资源中的80%集中在大医院.对这一现象,这就需要通过社区卫生服务将有限的资源充分用到居民的健康中去,所以发展社区护理势在必行。

2.5 医疗卫生费用费用的增长:经济的迅速发展、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医疗费用大幅度的增长与人们收入的增加不成比例,出现了许多有病无钱医治的现象.对合理安排和使用有限的卫生资源提出更高的要求,据有关的调查:通过社区护理可以降低居民每年的医疗费用.

3我国社区护理模式的选择

我国社区护理起步晚,学术界在理论上没有形成自身的模式,文献资料中也很少对此类问题进行探讨。但通过借鉴和引入发达国家的社区护理理论模式,在实践中也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工作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3.1“家庭病床”模式

我国家庭病床最早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天津市,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一些国家老干部作好连续的医疗与保健服务,服务内容和形式简单。党的以后,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社会的老龄化、慢性疾病的增加及医疗资源的紧张,家庭病床得到快速的普及,1984年卫生部下达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病床工作的通知》,有力地推动了家庭病床工作的发展和提高。家庭病床护理服务对象主要为:1)出院后恢复期仍需治疗的患者。2)一切适合在家中治疗的慢性疾病患者。3)老弱病残到医院连续就诊有困难的患者。4)需住院治疗而住院又有困难者。其服务项目有:诊病、送药、输液、注射、抽血化验、心电图、吸氧、按摩、换药、导尿、灌肠、鼻饲等,也可通过与医院相关科室及人员联系协调事宜,尽可能满足患者及家属的需求。家庭病床的护理作为社区护理的重要形式,以其廉价性、持续性、全面性、可协调性及可及性而受到很多社区居民的欢迎,但其护理服务存在服务对象局限(主要是病人而不是社区中的每一人或家庭),服务形式主要为医疗护理模式,且家庭病床服务缺乏规范化管理,服务队伍整体业务素质低,药物不良反应问题严重等诸多问题。

3.2 “学院-社区”模式高等学院有丰富的社区护理理论知识贮备和大量的人才资源(包括指导教师和学生),社区医疗机构有地缘优势,两者有机结合可达到较好的社区护理效果。华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是我国最早引入现代社区护理理论与全面开展社区护理教学的大学之一,1999年该护理学院与成都市中央花园社区的华西医大附一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共建社区护理实习与工作基地,较早提出了集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指导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社区护理核心内容。并与医院本部建立双向转诊,为该社区约10万居民提供全方位的医疗保健护理服务。居民的健康教育满意度达85%,家庭访视护理的满意度达94%。北京大学护理学院的学院式社区护理模式,吉林大学护理学院的“社区-学校志愿合作社区护理,武汉工业学院医学院的社区护理实习基地,岳阳职业技术学院”职业院校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社区护理对接,均是社区护理“学院-社区”模式的典范。

3.3 特殊人群的社区护理模式

社区护理的对象是整个社区及社区中的每一个家庭及每一个人,而其重点对象是老年人、妇女儿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我国各级妇幼保健机构(院、所)及各种老人院(养老院、托老所)就是针对这些特殊人群进行护理服务。我国妇幼保健服务按区域、分地段设置妇幼保健院(所)进行管理。在社区妇幼保健护理工作中,除对妇女儿童(孕产妇、婴幼儿)进行各种护理工作外,还通过随访对其家庭成员进行健康教育、保健咨询等,帮助其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生活习惯,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生理环境,具有典型的社区护理特点。隶属于民政部门的各种养老机构,包括养老院、老人院、托老所、社区养老院等,目前服务的主要对象为生活不能自理而子女照顾有困难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及为部分老年人提供生活与医疗方面的护理。生活护理包括一般饮食起居的护理,对丧失或大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及部分老年痴呆症老人生活护理还包括进食、梳洗、大、小便护理,医疗护理包括入院和年度体检,遵医嘱的注射、输液、胃管、导尿管的护理等。

3.4 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2006年国务院了关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在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基层医疗与护理的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形成,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为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服务模式下的社区护理具有以下优势:1)目标明确,社区护理针对整个社区及社区中的家庭、个人进行护理。2)便于管理,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下设置社区护理的独立部门负责社区护理工作,由专人管理。3)服务便利,社区护士可很方便进入社区开展家庭访视、健康调查、健康指导、疾病康复甚至生活料理等,由于社区人口集中也便于健康档案的建立。4)资源共享,可及时与大医院建立双向转诊,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社区居民减小医疗费用。5)效绩考核准确,可通过社区居民的满意度、社区护理工作内容、管理手段和效果进行社区护理效绩考核,促进社区护理的发展。

3.5 农村社区护理中心模式的建立以乡村医生为主体,以初级卫生保健为主要内容,以镇村一体化为原则,以地方经济为后盾开展农村社区护理服务,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的推行,完善了三级医疗保健网,为农民不同层次的治疗护理需求带来便利。在农村设立社区护理实习基地,顺应了我国发展高等护理教育的需求,为全科社区护理人才增加了培养空间与就业机会。

3.6 以城镇发展为导向全面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快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工作,为扩大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奠定扎实基础。在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加强监管等方面总结经验,并适时推广,逐步扩大覆盖面,加快农村社区护理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衔接,为农村社区护理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总之,我国社区护理还处在起步阶段,其发展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我们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迎接面临的城市化和老龄化,将先进的社区护理服务模式与我国社区护理现实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发展的社区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庄华.关于社区护理的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2).

[2] 段燕.北美社区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1):7-9.

[3] 梁文丽.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社区护理现状与对策[J].护理研究,2007,21.

[4] 胡莉萍.社区护理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家庭护士,2008,6.

[5] 侯淑肖,尚少梅,巩玉秀,等.社区护理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5.

第2篇:社区护理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 社区综合护理 老年高血压患者 护理特点 未来发展趋势

近几年,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高血压,既是老年人常见病,也是多发病之一,是导致患者脑、肾、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然险因素,是老年患者致残、死亡的重要原因[1,2]。本社区医院针对社区内13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特征,给予综合护理,同时探讨其护理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护理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3年6月收治老年高血压患者134例,男71例,女63例;年龄55~80岁,平均(66.7±9.5)岁;高血压史7~35年,平均(13.2±6.7)年。全部患者均经县级以上医院确诊为高血压患者。

纳入及诊断标准[3]:全部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中关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全部患者对本次调查均知情,且自愿参加。

排除病例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患者。

方法:建立患者健康档案,健康档案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家庭情况、常用药品、饮食、生活习惯、作息、病史、其他合并症等。定期对患者进行血压测量,统一测量时间为上午6:00~9:00,患者静卧10分钟左右,测量右臂坐位右肱动脉血压,采用标准水银柱袖带式血压测。患者每周定期到我院检查,对本组患者采取心理干预、用药干预、饮食干预、日常运动干预、健康指导及并发症护理。患者来院检查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家庭情况,针对性给予心理疏导;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设专门心理指导师对患者进行疏导。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并向患者讲解各类降压药的药理作用、用法、用量及不良反应,向患者强调服药依从性的重要性,让患者自己制作用药记录表,监督按时、定量用药,忌乱用药或乱加量,一般用药可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达到降压的目的后改用维持量。嘱咐患者合理膳食,可采用少食多餐的形式,多食用清淡、低盐、高纤维的食物,多食用蔬菜、水果等易消化、维生素多的食物。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等情史,限制饮用浓茶、咖啡等。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定时到户外进行缓慢运动,运动不宜激烈,可以选择慢跑、太极拳、太极剑等,定期组织患者参加户外郊游等活动,也可组织患者参加社区内举行的书画、音乐活动。患者来检查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可采用录像、图片、漫画等形式,图文并茂地讲解健康知识,也可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光盘等,让患者回家进行自我护理。可采取讲座、小型研讨会等形式,加强与患者间的交流,及患者与患者间的交流,促进沟通。了解患者病情及合并症等情况,询问患者近期身体状况,是否有不适感,对可能存在的潜在疾病做好预警,提醒患者早期注意。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要有耐心,讲解要细心;与患者家属保持积极有效的沟通,让家属作为患者在家用药情况的监督员,并对患者进行适时心理疏导。当天气恶劣或患者无法出门的情况下,可提供上门服务。教会患者使用血压仪,使患者在家可做血压自我监测。护理6个月,对患者高血压健康知识知晓率、服药依从性、血压控制率进行对比分析。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t检验处理数据。P

结 果

对患者干预前后,健康知识知晓率、服药依从性及血压控制情况进行比较发现,较干预前,干预后患者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及服药依从性得到显著提高(P

讨 论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社区护理服务使护理工作从传统的医院、病房扩展到社区内,甚至患者家中。在收集资料,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发现患者存在的隐性疾患,给予患者积极、有效的健康指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上,文献指出,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不仅提高了老年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同时也可能达到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等作用。

本组研究中,对134例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综合护理干预具有整体性、针对性、系统性等特点。针对性是指在护理上要针对每位患者不同的病情特点及生理特点,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案,本组采取建立健康档案的形式,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生活及家庭情况,为针对性提出护理方案打下基础;整体性是指在护理上要从整体出发,不可只针对高血压一个症状,要充分考虑患者可能合并的其他病情,给予积极、对应的护理;系统性是指对患者的护理应循序渐进,在用药上由小剂量开始,直至维持量,在健康指导等方面应从简单、易理解的开始讲解。除此之外,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要考虑他们的本身的生理特点及心理特点。老年患者由于自身机体功能下降,免疫力低下,罹患高血压的同时,还可能伴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其他症状,且多数患者子女并不在身边,生活孤单,圈子较小,渴望与他人交流,倾诉欲高,但因年纪大,可能出现絮叨等问题,因此在沟通上,要注意检查耐心、细致,同时在其他方面也应给予尽可能的帮助,尤其是天气状况不好,或患者因身体原因无法出门等情况时,可给予上门服务。

社区综合护理较医院护理,可对患者进行日常护理管理,可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家庭、生活习惯等情况,对患者的护理具有连续性、针对性。可针对患者情况,提出个性化整体护理方案,且可及时发现患者病情的异常情况,给予及早解决,达到“治未病”的作用。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与优化,社区综合护理的作用已受到广大医护人员的广泛关注,并得到患者的认可。未来其必将成为患者日常护理的首选方案,并成为我国医疗体制中重要且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邵民.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综合护理干预[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2,4(7):2-4.

2 张雪媛,赵莹,郭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院外治疗时不遵医嘱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9):40-41.

第3篇:社区护理发展史范文

1护理学专业认证准备工作

1.1广泛宣传发动,确保认证工作深入人心全员参与是做好认证工作的保障。学院除了制作展板、专题网站、学院画册、报纸专刊宣传认证工作外,还特别印发了护理学专业认证手册,手册从认证的背景知识、我校护理学专业建设的实践和成果、专家访谈环节准备工作、论证标准4个方面介绍了护理学专业认证的相关知识。多渠道组织全校师生学习解读专业认证手册,以期达到人人了解认证、人人关心认证、人人参与认证的目的。在认证工作前一周,学校召开了临战动员会,校领导再次强调三点意见:一是要充分认识认证工作对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二是要职责明确、分工到人;三是要振奋精神,团结一致,集中精力,出色完成认证工作。

1.2整理归纳总结,认真撰写自评报告实事求是、客观呈现是做好认证的态度。学院根据《标准》中规定的护理学专业本科教育10个领域的办学标准(宗旨及目标、教育计划、学生成绩评定、学生、教师、教育资源、教育评价、科学研究、管理与行政、改革与发展)认真撰写自评报告,反复推敲、斟酌,完成近4万字的自评报告,其中提供的数据力求准确,实事求是,亮点特色要提炼准确,存在的差距要认真分析,客观呈现。同时,根据自评报告整理近5年的档案以备专家组检查审阅,其中原始档案和专业发展的历史档案非常重要。为了确保专业认证期间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学院还制作了工作人员手册和专家工作手册,以便随时查阅。

1.3加大基础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扎实的基础和平时的积累是做好认证的前提。在基础教学条件建设方面,我校拥有国家级护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业认证期间对学校环境、实验教学中心和办公环境进行了美化修缮,加强了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新增了中外文图书,引进了护理外文数据库,保证论证工作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学院有完整的资料数据库,每位教师的学历、学位、论文、论著、课题、获奖等资料均扫描归档,为每名教师建立了个人业务档案,为此次论证材料的准备提供了快速便捷的支撑。

2护理学专业认证的流程

专业认证过程包括学校自评、现场考察、提出认证建议和认证结论等步骤。现场考察流程可以总结为:①听:召开全校范围的论证启动大会,介绍我校护理学专业的建设情况,现场回答专家提出的问题;②察:对我校基础教学设施(基础医学院和图书馆)、两所附属医院、一所社区实习基地和护理学院实验教学中心等进行实地考察;③访:走访学院各教研室,与教研室教师座谈,查看教研室教学文件等;④谈:组织召开6场不同层面的座谈会,包括专家、教师、管理人员和不同年级学生座谈会;⑤查:查阅护理学专业相关支撑材料;⑥反馈:召开由学校主要领导、主要职能部门领导、相关学院领导、护理学院全体教师、附属医院领导等参加的反馈会议,专家组将形成的初步意见和结论反馈给学校。

3护理学专业认证的收获

3.1明确了专业发展的定位和方向通过专业认证,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中医院校护理学专业的办学定位首先要符合护理学本科专业规范和标准,在此基础上,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培养具有扎实西医护理知识与技能、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贯穿人文护理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充分体现“夯实西医,突出中医,加强人文,注重整体”的办学理念。

3.2梳理了教学全过程,锻炼了一支教学管理队伍专业认证期间,我院详细梳理了教学的全过程,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专业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的情况,形成自评报告的同时,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加强了对教学全过程的监控与管理,提高了教学质量,使教学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同时也锻炼了一支高效的教学管理队伍。

3.3提升了护理学专业的地位我校是全国中医院校第一个通过教育部专业论证的学校,通过论证使大家充分认识到中医院校开办护理学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学校的办学质量与管理水平也得到具体体现,学校也更加重视护理学科的发展,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专业认证也是对我国高等中医院校护理学教育的充分肯定。

3.4搭建了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在专业论证工作中,我们与全国兄弟院校和医院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学习彼此在教学和管理中的经验,为提高办学质量和将来的院校间深入合作奠定了基础,有利于促进护理专业的共同发展。

4论证后的整改与思考

专家组对我校护理学专业建设情况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对今后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针对如何彰显中医护理特色的问题,我校从中医护理课程设置为切入点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研究中医护理核心课程模块,完善课程体系,加大教学改革,规范实践环节,全面提高中医院校的护理人才培养质量。

4.1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中医护理核心课程模块在“夯实西医,突出中医,加强人文,注重整体”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我院构建了6大课程模块,“夯实西医”主要是设置了医学基础课程、基础护理课程、临床护理课程3个模块,主要加强学生西医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突出中医”主要设置了中医护理课程模块,建立整体观念、辨证施护的理念,加强学生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加强人文”主要是设置人文社科课程模块,在设置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护理教育学、健康教育学、护理管理学、护理美学、人际沟通等课程的基础上,增设护理美学、人际沟通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素质拓展模块主要是通过第一课堂延伸至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6个课程模块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注重整体的理念。有关中医护理核心课程模块的确定,设置了调查问卷,在全国中医院校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并在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护理教育研究会理事大会上充分讨论和论证,达成一致意见。中医护理课程总学时在300学时左右,分为3个知识模块:中医学概论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4门课程,5~7.5学分;中医护理学基础涵盖中医护理发展史、一般护理、辨证护理、中医食疗、针灸推拿、中医护理技术等内容,3~5.5学分;中医临床护理学包括中医内、外、妇、儿护理学,以中医内科护理学为主,3~5学分。同时,加大实践课比例,增加辨证施护的实训课,中医护理学基础的实践比例建议不少于40%,其他知识模块的实践比例建议为10%~30%。

4.2修订完善实习计划和大纲,强化临床中医护理特色我校护理学专业拥有36所实习基地,有一套健全的教学基地评估体系,通过此次专业论证,对实习计划做出相应调整:毕业实习中应有不少于4周的中医特色科室实习。在原来实纲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应该掌握的8项中医护理技术,出科考试中增加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的考核内容,每位学生根据所实习的科室制作一份体现中医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手册,充分应用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通过论证,医院进一步营造了中医护理文化氛围;规范了临床护理教学档案,强化了临床中医护理特色,保证学生在实习期间中医护理教学的连贯性,提升了中医护理实践水平。

4.3完善护理实验教学中心功能,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国家级护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基础上,全面实现信息化网络教学与管理,并与附属医院建立了信息化网络平台,实现可视化多点互动式教学,实现学校与医院资源共享。同时实验中心还增设了虚拟仿真教学区、中医护理养生体验区和社区养老护理实验区。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同时,加强了学生中医护理技能的训练。

4.4重视双师型人才的培养和认可师资的引进、培养与考核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我校一直以来重视双师型人才的培养和认可,学院教师的执业医师证和执业护士证均在附属医院注册,目前双师型教师占75%,通过认证发现,临床护理师资双师型比例偏低,因达到省教育厅教学职称条件存在一定的困难,学校人事处决定为附属医院护理人员兼聘学校认可的教学职称制订专项政策,解决了临床双师型教师的问题。同时,我校每年划拨临床护理师资培训专项经费,免费为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培训临床带教师资,培养了一支结构合理、质量过硬的兼职师资队伍。

4.5建立健全社区护理、精神科护理教学基地论证前,我校只有两个社区实习基地作为试点,没有全面开展社区护理实习和精神科护理实习。通过论证,推动了我校社区护理、精神科护理教学基地的建设,现建立了8个社区实习基地和5个精神科护理实习基地,毕业实习中,各自安排2周的实习。构建了学校、医院、社区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了贴近临床、突出中医、延伸社区、服务社会的实践教学体系。

4.6建立全方位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提升护理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目前国内缺少一整套科学的、可行的评价体系,我校参照《标准》,建立全方位教学评价体系,定期对教学现状进行评估和反馈,综合运用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自我评价等方法,注重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进行纵向的比较。通过认证,进一步建立了形成性评价规范和要求,丰富了教学评价的形式和手段,加大了形成性评价的比例,使教师更注重将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第4篇:社区护理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提升;中职护生;职业认同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023-02

一、职业认同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1.定义。职业认同是个体对所从事职业的肯定性评价,是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1]。护生职业认同就是护生对将要从事的护理职业和目前护生身份的感知和体验维度;是对护士职业的看法和情感体验,是决定其职业行为倾向的心理状态[2]。

2.重要性。职业认同是职业人在职场中积极工作、克服困难、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心理基础,是职业人个体发展的内在动力。由此可见,护生职业认同水平的高低不仅会直接影响他们将来的工作表现,而且也会影响到护理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二、提升中职护生职业认同的必要性

1.提升职业认同,可以帮助中职护生明确学习目标、转变学习态度、提高学习主动性。当前,国家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处于重要的发展时期,看到机遇的同时,也应正视存在的问题。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大部分是未考入高中的成绩中等偏下的初中毕业生,少部分是社会青年。这些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就不受老师和家长的重视,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低。绝大多数学生是因为中考失利或者家庭困难而选择就读中职学校;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家长害怕他们在社会上惹事生非,而被送到职业学校,家长的初衷只是希望让学校和教师管教孩子,孩子学习与否并不重要,目的只是混个文凭;也有一部分学生入学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毕业后能顺利就业。

就中职护生而言,除了以上原因以外,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家长认为护理专业好找工作,适合女孩子,能学到一技之长,被迫选择卫校学习护理专业。因此他们大多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兴趣,课堂上反应麻木;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存在“老师,父母要我学”、“我为老师、父母学”这样的被动学习现象,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选择护理专业?为谁而学?毕业后做什么?对职业的不认同,严重影响了中职护生的学习主动性,导致学习成绩差,学习成绩又将影响他们对护士职业的认同。只有当护生从内心真正认可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才能明确学习目标,改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提升中职护生的职业认同,可以减少护理从业人员的流失,促进护理行业的发展与进步。在职业角色的转化过程中,如果缺乏职业认同,护生们就不会有目的、有意识地主动调整及重建其职业心理素质。这样的结果导致了护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就会动摇从事护士职业的理想和信念,表现为消极的职业态度,使得他们毕业后将不再选择护士职业,这不仅造成了护理人才的大量流失,而且严重影响了护生的自我发展及其潜能的发挥。然而,当护生对所从事护理事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态度和情感处于积极的、认可的状态时,必定对其今后在护理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3]。

三、影响护生职业认同的因素

1.性别因素。研究表明只有12.0%的男护生表示会把护理作为终身职业,72%的男护生表示不会终身从事护理工作[4];只有17.3%的男护生对护理专业感兴趣[5]。

2.选择志愿的方式不同。李斌等[6]研究发现,自愿选择就读护理专业者的职业态度评分,明显高于因家人意愿和调剂而被迫选择护理专业者。

3.年级因素。How kins等[7]研究发现,护生在受教育的不同阶段,他们会有不同的职业角色理解。在准备阶段,护生有着理想的职业角色评价;在毕业实习阶段,护生对职业角色的理解逐渐变得成熟起来,不再极端地用两极性的想法去看待专业角色,也不再按照自己的初衷去定义自己的职业。田云霞等[8]调查显示:低年级护生职业认同水平较高,进入高年级后,受到专业课程、社会因素、实习经历的影响,职业认同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李斌等[6]对不同年级护生职业态度的比较显示:各年级护生职业态度的总体情况呈下降趋势,低年级(一、二年级)护生的职业态度均分高于高年级(三、四、五年级)。王秋霞等[9]调查显示:护生职业认同感随实习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实习时间短的护生比实习时间长的护生职业认同感强。以上研究均说明低年级护生职业认同高于高年级护生,可以根据不同年级采取不同的职业认同培养方案。

4.家庭环境因素。田云霞等[8]调查结果显示:家庭经济收入高的护生与家庭经济收入低的护生对职业认同的态度不一,高收入家庭护生平比低收入家庭护生的职业认同水高,这可能是因为经济条件好的家庭看重护理工作的稳定性。

5.课程设置的影响。蔡春凤等[10]指出,学校教育对护士职业认同有明显的影响,他们认为影响护生职业态度的因素有:课程设置、学生选修的课程、学生时期的归属感和隔离感、学生投入学习的程度、合作性学习、师生关系等都可对个人的专业态度产生影响。因此,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核心性将会影响到护生的职业认同水平。

四、提升中职护生职业认同的措施

1.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提升中职护生职业认同。(1)树立榜样,转变护生职业观念,增强护生职业责任感。可在教学中引入具有强烈职业认同感的护理工作者的传记,让护生学习、扮演、讲述“典型人物”的事迹,激励护生切身体验人物的职业心境,感受作为护理从业者的快乐与骄傲,从而提高护生的职业认同感。适时利用社会危机事件如大地震、严重的播散性传染病、事件等,宣传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激发学生职业兴趣,增强学生职业责任感。(2)开展护士节系列活动,提高护生职业认同。邀请医院先进护理工作者给学生授帽;临床护士先进事迹报告会;播放护士职业经历的影像资料;护理技能大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辩论赛;护理礼仪展示等。通过这些活动,提升护生职业素养。(3)组织志愿者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助人的快乐,提高职业意识。组织学生到社区、养老院进行义诊;鼓励学生参加医院的服务患者志愿者活动。志愿者活动可以让学生体会职业价值,培养职业情感。

2.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学校教师需要加强自身修养,注意自己的举止和言行,通过饱满的职业情感,来提升护生对护理职业的理解、热忱、信念和爱[11]。在校教师、医院临床实习带教教师均应加强自身职业素养,把自己对护士职业的爱传递给学生,从而提升护生的职业热忱。

3.加强家校合作,提高家长对护士职业的认同。大量研究表明,家长对职业的认同程度常常影响学生对职业的认同。学校可以通过新生家长会、每学期一封信、班主任联系家长等方式,向家长传输护士理念,使家长从内心真正理解、认同护士职业。

4.调整课程设置。加强职业技能课程,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生职业自信心。澳大利亚Sunshine Coast大学提出在护理课程中增加护理技术展览、展现护理发展史播放护士职业经历的影像资料、邀请护理专家进行学术演讲、组织护生与护士现场交流等活动内容,引导护生积极的职业认同,以利于护理学科自身发展等论点。

参考文献:

[1]谷桂菊.医学心理学与医学伦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3-124.

[2]Simone K. Work identities of nurse:between caring and efficiency demands[J].Career Dev Int,2004,9(3):274-304.

[3]夏颖聃.中专实习护生的职业认同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4

[4]吴蓉,武江涛,安晓妤.男护生职业角色认同的质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7,23(22):2131-2133.

[5]程家娥,黄毅.男性护理大专生专业态度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6,21(12):68-69.

[6]李斌,刘革新.高等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态度及相关因素的调查[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7,43(4):350-356.

[7]H ow kins E. Ew ens A. How students experience professional socialization[J].Int J Nurs Stud,1999,36(1):41-49.

[8]田云霞,朱继红,张琳.宁夏护生职业认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2,27(1):69-70.

[9]王秋霞,沈云,熊自忠,等.护理实习生职业认同感对临床实践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0,14(2):237-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