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原则范文

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原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原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原则范文

每级一册的编排使考生的复习更有针对性

新版培训教程在编排上很有特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即旧培训教程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于2002年组织有关专家编写的,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包括了人力资源管理员和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两级的工作要求,下册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师和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两级的工作要求。而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第二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即新版培训教程则打破了原有结构,对培训教程重新进行布局,共分为四册(在培训教程封面上有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以及对应的①、②、③和④的标记),《一级培训教程》对应着旧培训教程的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工作要求(本级培训教程将于2007 年年底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二级培训教程》对应着旧培训教程的人力资源管理师工作要求,《三级培训教程》对应着旧培训教程的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工作要求,《三级培训教程》对应着旧培训教程的人力资源管理员工作要求。每级一册的编排使考生的复习更有针对性,不必购买本次考试不使用的更高一级的培训教程。

六大模块内容体现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递进性

从知识体系来看,虽然新旧培训教程都分为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和劳动关系管理六个模块,但在内容上有了重大的调整。新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教程的编排。特别强调了培训教程的系统性、连续性和递进性。所谓的系统性,就是要求各级教程中六个模块――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和劳动关系管理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要求之间相互联系、密切相关,并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所谓的连续性,就是各级培训教程各个模块所阐明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应当坚持高级覆盖低级,从一般性的辅助作业到具有一定难度的战术性作业,乃至更为复杂的战略性作业,从局部性的工作到全局性的工作;所谓的递进性,就是使新版教程在知识和能力要求上,坚持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由低级向高级(即从人力资源管理员到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逐步转化的原则。其具体表现是:新版培训教程将各个知识点分阶段地、由浅入深地进行讲述,体现了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连贯性和递进性。比如,培训教程的第一个模块“人力资源规划”,内容逐步地由比较浅的一般性简单操作到复杂的人力资源规划,从数量分析到更深层的模型的建立,而且量化的分析方法也比旧培训教程涉及得更深,难度加大。编者同时强调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技术,在各级培训教程中力求将基础理论讲透,如在讲述工作岗位研究的技术时,培训教程的编者按岗位调查―岗位分析―岗位设计―岗位评价―岗位分类的线索,对知识点进行了分阶段的 阐述,从而使考生从浅入深地系统掌握工作岗位研究的知识和技能,即通过岗位调查数据相关采集,在对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岗位分析,然后撰写出有关的人事文件,如工作岗位说明书,同时根据岗位调查和岗位分析的结果,对岗位进行必要调整和再设计,然后再进行岗位评价与分类分级,这正体现了新版培训教程的系统性、连贯性和递进性特点。

此外,新版教程的内容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新版培训教程不是照搬国外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而是立足于本土化,编者注意吸收了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出现的新成果、新经验、新理论和新方法,从而使新版培训教程的编排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具体体现为新版培训教程中的理论是源于实践但高于实践的,而且这些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是能够指导实践的。例如,在“绩效管理”这一模块中,编者就将诸如360 度考评、KPI、平衡计分卡这类当前通行的、比较先进的理念全部充实到了新版培训教程的内容当中。

增设提要、学习目标和要求,便于考生抓住要点

第2篇: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原则范文

关键词:职业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刍议提高职业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职业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把促进教师把个人目标和学校的组织目标有效结合起来,实现学校与教师的共同成长。

一、人力资源规划与人才引进方面力求组织与个人的和谐发展

人力资源规划和管理要求学校不仅要考虑学校组织的发展需要,更要考虑教师的发展需要,要让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涯在学校得以顺利发展,这个顺利就是指不可以存在非主观障碍,意即如果教师有职业发展的需求和实力,不能没有机会实现,职业发展通道应该是畅通无阻的。学校教师这种人力群体相对于其他普通人力群体来讲更重视自身的专业成长,他们对其自身的发展道路和成长环境极为关注。因此,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条件是职业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体现人本管理的重要方式。

由于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与管理,导致学校优质人力资源短缺,数量不足或结构失衡,人才重复引进和人才严重外流,人才浪费和人才阶梯建设不合理以及职称晋升“瓶颈”等问题。为此,笔者认为,一是应建立有关人力资源发展数学规划的模型和条件来预测人力资源的供求趋势。二是应分析学校现有人才的不同特性,依据人才的特性来安排相应的岗位,确保人力资源能够安排在其既有能力,又热爱的岗位上,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三是为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职业学校作为人才密集度较高的场所,其组织成员具有更强的事业心和进取心。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的制定,需要根据人才本身的成长需求和不同成员的差异,给予更多的机会去进修,锻炼,除此之外做好人事任命工作,制定合理的人员继任规划和晋升规划,让员工知道前途是光明的,帮助其树立追求的目标。四是应提供多种发展路径。使用灵活度更高的激励措施,让不同专业、不同性质的工作人员,都能有适合自己的发展通道。减少人才分布不均衡或晋升中的“瓶颈效应”现象的发生。五是应提供相关的职业咨询与指导。学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采取积极措施为组织成员提供职业发展咨询,帮助组织成员了解自己的发展方向,提供发展策略的指导。包括向组织成员提供与职业发展相关的信息。

二、人才的配置与管理方面做到科学高效合理流动

1.职业学校用人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推行聘任制,其基本原则就是“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实行岗位管理,强化岗位职责,实施竞聘上岗,实现优岗优酬,充分发挥各种人才的聪明才智,使其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他们个人的愿望和价值。不仅是现代行政管理科学的管理模式之一,也是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实行岗位管理,必须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的前提下,打破教职工身份的终身制,做到科学设岗、以岗择人、优胜劣汰,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校特点的用人体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应在编制核定的基础上,首先根据学科建设和工作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在设置岗位时要依据事业发展、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的需求,以教学科研任务为依据设置岗位。在岗位设立之后就必须明确岗位职责,明确教师的职务、应承担的工作量、科研任务以及学科、专业建设工作,并将所有内容分为若干类,量化不同分值,赋予不同权重,列入教师与学校签订的聘任合同的内容,并作为每年对教师考核的参考。建立内部人才市场,形成内部竞争性,并且注意对落聘人员的安置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以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让人才既有竞争压力和工作动力,又有比较好的落聘后安置渠道和社会保障,感到有较强的组织安全感。对落聘人员实施高效和系统的安置,是有利于整个学校的稳定发展的。学校应该设置专门的有关落聘人员安置指导机构,为妥善安置未聘及流动人员提供信息和其他帮助。可以采取“先挖渠,后分流”的办法,即先采取内部转岗。内部消化的措施,还应鼓励落聘人员转变就业观念,走出校门,在社会范围内再次应聘,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新岗位。

三、绩效考核与薪酬激励要体现客观公正公平合理的原则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的工作,绩效考核与晋升、奖惩等密切相关,关系到工资档次的评定,这种评价方式较为科学公正。通常进行人事考核时要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首先,要以学校各类人员的工作方式为依据,并结合其工作性质的特点,将各类人员按照工作方式、内容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制定考核办法,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需求;其次,结合岗位管理,严格按照岗位的职责来设置考核标准;第三,兑现考核结果,通过考核结果直接与工资晋升、职称评定、津贴发放挂钩的方式,达到提高员工积极性的效果。对上岗教师的考核,遵守“全面考核,多指标结合;职务与职责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结合”的基本原则,在定性和定量方面制订可应用于实际的考核办法是可供参考的。

四、实施柔性人力资源管理建立中国式职业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柔性管理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点:首先需要领导的授权和全体职工的参与。传统的刚性管理侧重于领导的权威与员工的服从,这种管理方法明显滞后于时代的发展,逐渐成为制约组织发展的绊脚石,领导的授权与教职员工参与管理是学校柔性管理的有效方法,更是人力资源管理柔性化的关键。这种方式将会从根本上改变教职员工的观念,让教职员工意识到自己也是组织的重要成员,认识到自己对组织的重要性,促进他们增强自尊心与自信心,提高他们工作的热情和主动性,克服一切困难达成他们的目标和管理者的报负。二是组织设计的柔性化。传统的学校组织结构形式有着金字塔式、直线式的层级结构。这种组织结构不能够迅速的对变化的外部环境做出响应,不利于提高员工参与管理的热情,释放他们的才华。与刚性组织结构不同,柔性组织结构为扁平式组织,它的等级层次更少,动态性更强,能够对变化的外部环境做出及时的响应,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帮助组织内部成员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三是组织文化的柔性化。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化观念。柔性化程度越高的组织文化适应性越强,越有利于柔性管理的实现。柔性的组织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文化的宽容度和开放度,它鼓励组织学习和个体创新,为随时可能到来的变革打下坚实基础。四是管理制度的柔性化。时下工作环境日益复杂,教职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面对着各种挑战。在这种环境下,教职员工需要解决许多从未遇到过的问题,其中涉及到个人、家庭或社区等各个层面。这种问题带来的压力将严重影响教职员工的心理健康,以至于发生教学事故。这些表明一种柔性化的管理制度亟待建立,以便缓解教职员工的压力。

五、结语

长期以来,人们把人力资源管理的侧重点集中在对员工的技能培训和报酬激励上,忽视了对员工意愿和内心情感管理,减弱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职业学校的柔性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将教职员工视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柔性化的管理激励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和培训开发机制。方便学校领导对教职员工进行管理和绩效考核,从而达到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的管理境界。

参考文献

第3篇: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原则范文

所谓人力资源规划,是指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工作岗位设置、员工职业生涯与发展等多方面内容进行计划、设定及管理,以最大程度的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证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统一。完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制度要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做好企业组织结构设计。根据企业经营的战略目标,有目的性的设置企业组织结构,从管理层到各个职能部门,均要有全面的考虑。根据专业性质以及部门要求进行有效科学分工,确定不同部门的职责以及管理人员的职权,按照命令链明确上下级关系,根据职位功能选择最适合的员工。其次,有计划地进行企业岗位分析。企业是在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任何一个岗位都有着其内在的变化规律,并不是说岗位员工安排好之后,就可以一成不变永远都是最适合的。必要的有计划性的岗位分析,对于企业招聘以及配置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而且企业的绩效管理、薪酬福利也需要岗位分析来提供可靠数据。

2重视经济激励方式

经济激励方式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最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方式,也就是以最直接的物质激励———薪酬来实现对企业人力资源的激励。之所以说这种方式是最有效的,是因为薪酬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物质、精神生活水平,其他任何因素都没有薪酬来得直接。市场经济时代,人们开始逐渐的意识到薪酬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但是这并不是说现代社会可以崇尚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等腐朽思想,我们只是说薪酬是众多激励方式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正确科学的薪酬激励机制是与员工的绩效,对工作所付出的努力、时间,自身所掌握的技能、经验有着密切关系的。劳动是人们谋生的手段,物质利益是他们所追求的。合理的薪酬水平对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着很大的影响,特别是针对于国企领导干部薪酬的管理,应该执行“限高、稳中、托低”的基本原则,保证薪酬与工作业绩协调发展,不断落实业绩考核制度,促使企业领导干部能够一心为工作,一心求发展,一心创先进。近些年,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前提下,我国企业领导干部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在执行专业考核的基础上,主动申请下浮工资,并根据企业工作任务,有序上调了普通员工工资标准。这对于企业在困难时期的凝聚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薪酬制度一定要与时俱进,形成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企业薪酬制度。

3逐步实行成就激励机制

所谓成就激励,就是考察工作内容的多样性以及挑战性是否能够得到员工的认可,是否能够满足员工社会地位的需求,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对员工的激励,让员工能够从工作中得到一定的成就感。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以知道,人在得到生理及安全的需求之后,就会开始追求社会地位、自我价值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国企应该认识到员工的这种需求,通过完善的激励机制,满足员工高层次的需求。这里给出两种有效的激励方式:

3.1横向的岗位轮换横向岗位轮换是指企业按照计划期限,让员工在不同的岗位开展不同工作,以实现员工知识面的拓展,提高员工工作适应性,开发员工的综合能力。这种轮换制度已经在很多企业中开展,我国的国有企业也在逐步的实行。但是岗位轮换一定要事先根据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制定完善的轮换制度,哪些学生是走技术路线的,哪些学生是走财务管理路线的。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应该有着不同的岗位轮换部门。

第4篇: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原则范文

一、项目管理的特征

项目管理与一般的管理活动相比,二者之间既有相似之处,亦有其独特之处,项目管理的典型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项目管理具有创新性,项目管理的创新性来自于项目本身的独特性,因为任何两个项目都不会完全相同,因此项目管理的开展过程中没有现成的一成不变的管理经验可供借鉴,项目管理必须要结合项目的实际进行适度创新才能符合项目管理本身需要。二是项目管理具有目的性,任何项目的开展都是以一定的目的性为导向的,项目管理不仅仅是要满足项目利益相关方的要求,而且要要开发项目相关主体的潜在需求。三是项目管理具有复杂性,一个项目尤其是类似于电力工程此类的大型项目,项目涉及到的相关主体极多,同时由于项目本身的独特性,项目管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个新问题,这就导致项目管理呈现出异常复杂的局面。四是项目管理中项目经理的作用明显,项目经理在项目管理中位置突出,其对整个项目负责,项目管理团队的人员组成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的巨大的差异,这就需要项目经理出面进行协调,从而确保成员的努力的方向一致,与此同时项目经理行使了大部分的管理职能,包括资源的分配、协调、控制等,这进一步凸显了其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五是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一般采用矩阵式,伴随着项目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单凭某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来实现项目管理的顺利进行几乎不可能实现,同时项目规模的巨大也会导致利益相关方众多,这是采用矩阵式的组织是一个明智的选择,通过矩阵组织的建立,不仅可以综合不同组织的优势,同时也可以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二、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电力工程领域引入项目管理的时间并不长,同时随着电力工程建设环境的复杂化,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日渐凸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落后。目前电力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落后,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人力资源的规划缺乏弹性、人力资源的组织结构不合理以及人力资源的发展不规范。人力资源规划弹性的不足导致电力工程项目的正常开展受到了很大影响,人员不足时影响进度,而人员供过于求时,又会造成项目成本支出的超标。人力资源组织结构的不合理导致项目人力资源团队的凝聚力以及竞争力不足,而发展渠道的不规范又会造成员工工作积极性以及满意度的降低,这些因素都会最终反映到电力工程的建设上。

2.项目成本管理不规范。成本管理作为评价项目管理效果的三要素之一,在整个项目管理中处于一个重要的地位。观察目前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项目成本管理理念滞后,原因在于电力工程领域基本上还是国有垄断体制,因此工程建设管理人员对于成本的重视程度有限。另一方面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手段单一,目前我国电力工程成本控制基本上局限于事后控制这一单一手段,在全过程控制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这就不可避免的导致电力工程成本管理的效果的不如人意。

3.项目组织结构不完善。组织结构作为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载体,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项目管理三要素一工程进度、工程质量以及工程成本能否达到要求,伴随着我国电力工程复杂程度的提高,这就客观上要求项目施工方进行组织结构的创新,从而增强其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组织结构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组织结构能否适应项目发展本身的需要。随着项目本身规模的扩大以及项目管理本身复杂程度的提升,依赖传统的组织结构进行电力工程项目的开展已经不能满足其日常管理发展的需要。

三、完善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对策

项目管理作为电力工程建设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对于确保整个电力工程的进度、质量以及成本具有重要作用,针对目前我国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本文认为完善电力工程项目管理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1.提升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考虑到电力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升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增强人力资源管理弹性,鉴于电力工程项目的经营的外部与内部环境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因此项目人力资源规划需要具有一定的弹性才能满足项目发展的需要,确保项目人力资源规划弹性就是要人力资源规划与项目的发展战略相适应,人力资源规划需要服从于项目的规划。二是优化项目团队的组成,确保各个成员在知识结构、技能结构以及年龄结构等层面与项目的匹配。三是强化员工系统培训,使其在工作中明确的奋斗目标,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应通过培训需求分析,建立全面的培训体系,不仅要重视对员工的技能培训,更要重视对员工态度的培训。四是建立多渠道的晋升通道,确保每一名员工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获得晋升。

2.规范项目成本管理。规范项目成本管理除了要求电力工程管理人员更新成项目成本管理理念,注重项目成本管理手段多元化以外,在具体的工程建设中要项目成本管理应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动态控制原则,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内外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这客观上要求项目成本控制应根据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二是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是指工程成本控制涉及到各个部门,不仅仅包括工作在电力工程一线的施工人员,同时也包括电力工程的管理人员,成本控制涉及到每一个人,与每一个人的利益都是密切相关的,切忌那种认为成本控制仅仅是财务管理部门人员或者是企业管理人员的想法,成本控制目标的达成依赖于每一个人的努力。

3.完善项目组织结构。尽快改变目前电力工程项目管理领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已是刻不容缓,实践证明,采用此种组织结构项目在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时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解决直线制组织结构弊端的方向之一就是有意识的压缩组织结构的层级,使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一方面减少了信息传递层级,可以将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失真控制在一个最小的幅度范围之内,另外一个方面组织结构扁平化也增强了决策层与基层之间的信息流动,决策层可以及时的把握项目环境变化的发展趋势,项目员工也能较好的领悟和执行决策层的意见。当然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也意味着对下属的适当授权,这会大大增强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给组织的持续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第5篇: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原则范文

关键词:石油企业 人力资源 重要性

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日益加快,科技也在迅猛腾飞的发展,人力资本已经成为企业发展长久的根本性资源。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合理运用以及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已经成为国际各大企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前提。只有注重了人才的培养,才能在竞争的大潮中永不败。近几年来,石油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却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不得不让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并把人才问题作

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来确保石油企业的稳固发展。

一、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分析

1、缺乏完整地(的)人力资源的管理规划战略。我国石油企业人员数量多,然而其所带来的生产量和效率却与人数不能成正比,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这表明我国企业员工的能力不能被最大化的激发和运用,表现出我国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具有科学性和(不)完整性。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经济、市场也都在变化,同样的(可删除)公司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在人员管理上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市场的情况合理地调整人力资源的配置管理方案,忽略各界变化将会孤立企业,使企业在人才使用上没有方向胜(性)。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合理不仅会导致人员利用效率低,还会让企业在招聘、开发、培养上没有目的、没有方向,形成一个(可删除)恶性的循环。所以,必须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及策略进行深人地改革,从根本上让企业焕然一新。同时,科学的、完整的、合理的管理规划能让员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看到自己能够成长的空间,激励他们完善自己的职业规划,从而为企业贡献力量。

2、石油企业对企业员工的技术培训与素质教育不完善,导致了企业内部高素质人才的缺少。石油企业内部培训形式过于单一,仅在传统的课堂上进行讲授,或是员工坐在一起进行讨论。这样的培训模式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反而使员工对培训失去了兴趣,并没有通过实验或锻炼来提高培训的实质作用。石油企业员工很多都在施工的前线“环境恶略”气候不佳等原因都造成了员工心理上的变化,但是企业并没有很好地帮助员工调节,同时也就不重视心理课程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员工整体素质的上升。

3、考核体系和标准的不足。考核是一项激励员工的基本项目,不仅如此,实在真实的考核结果能帮助管理者了解员工,从而在人才的管理的分配上更为合理。然而,我国的石油企业在考核方面不够合理、规范、科学,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不但不能激励员工,反而如同培训一般令员工反感厌恶,不能让员工信服并从考核中总结自己的工作,和完善自己的不足,也不能让员工的能力被认可,无形中增加他们的不满情绪。

4、石油企业在激励机制和分配制度上不健全,造成了人才流失严重。我国石油企业的人才激励机制过于老朽僵化,与其它国际化企业相差甚远。而且企业的薪酬制度也不能达到国际化的水平,使得一些企业员工心理上不平衡,尤其是高素质有能力的员工。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使得石油企业在工薪方面改革比较困难,这样与很多高薪外企单位形成了很大的竞争。

二、石油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分析

1、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我国石油企业要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做好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挖掘现有人力资源的潜能,安排好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可以确保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保障企业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获得适当数量和质量的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扎实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完善人才培训,培训是企业培养人才、增加人才的重要手段。合理的培训能够使企业员工更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通过实践又可以训练自己,完善缺点,从而能够更好地为企业做出贡献。石油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不仅仅是对眼前的技术理论的补差学习,更要立足长远,通过培训教育,有效地推进企业和个人共同成长发展。在培训过程中,要注重双向沟通,定期调查员工对培训内容及方式的满意度,并据此对企业培训不断地进行针对性地改善,真正做到对每个员工个性化、针对性地培养。员工通过培训,知识技能大幅度提高、思维方式更为敏捷、沟通与协作能力大为提高,同时培训还会源源不断地将企业文化理念灌输给员工,增强员工对企业归属感和忠诚度。石油企业培训必须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和操作程序,充分开发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潜在能力,确保人力资本的不断增值,不断地通过培训、再培训,实现企业、员工共同受益的良性循环。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是合理有效地配置人员。石油企业根据每个职工的不同情况和不同岗位,在企业中实行公开招聘,建立竞争上岗机制,并按照量才使用,用人所长的原则,把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为有才能的人提供发挥所长的机会。二是强化薪酬激励职能。根据“效率优先”和“按劳分配”的原则,优化薪酬分配体系,按照内部公平,外部具有竞争力,依据贡献、效益、兼顾大局的基本原则,深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真正体现岗位工资和奖金的激励作用,向激励薪酬转变。三是在企业中根据统一的德、能、勤、绩进行全面考核。通过考核,奖优罚劣,激发职工的成就感和创新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提高工作绩效。四是发挥激励的无形力量。企业授予员工相应的荣誉是激励员工奋发进取的重要手段,因此,企业应注意发挥荣誉激励作用、榜样激励作用、培训激励作用和职位激励作用,努力为人才创建成长、发展的机制和氛围,从而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使之不断向学习型、技术型、专家型的方向发展。

4、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树立对人才高度重视的理念企业文化的建立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这是传递给企业员工的一种工作文化氛围,这一文化渗透到了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对工作的热爱程度就会不断提高,在一个轻松、人性化的企业里,员工可以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可以让员工适当的参与到企业管理的行列中,好的建议也是有益于企业的发展的。

三、结语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经济战略,它着眼于为组织未来的经营或运作预先准备人力,通过有计划地吸引、招聘、选拔或培养发展等方法,适时的(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各类人才,以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目前,石油企业在人力资源损耗、人才队伍结构配置、人才流失现象、企业员工培训及人才激励机制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因此,需要采取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强化企业激励机制和强化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等措施,以提高石油企业的竞争发展能力和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第6篇: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原则范文

人力资源管理和配置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效益和发展速度。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尤为重要。任何一个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都要依赖专业的技术人员实现技术更新和生产经营策略的调整。人的因素是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要通过有效分析经济理论、科学化地管理人才、从源头上招聘优质人才、加强人员培训、创新激励机制、挖掘员工潜力等等,促进企业的稳步发展。

一、人力资源配置的概念和意义

人力资源配置是一种人员管理方式,是指把人员投入到各个部门、岗位,实现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促进经济形态的转变,促进企业的发展。人力属于资源的一种,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员工形成合力有助于推动企业的生产经营。资源配置属于经济学的概念。资源的概念很宽泛,可以包括物质,也包括人员和软件系统。资源配置要从宏观的角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计划。科学合理地进行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有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挖掘员工的创造力和潜力,从而为可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人力资源配置是将企业的员工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合理地运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过程中,企业管理者有效将员工进行组织和安排,实现人、财、物三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整合,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效益,为企业提供长久的动力。科学预测、优化配置是人力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做好人力资源配置可以激发各岗位员工的能力,有效团结员工,增强员工凝聚力;可以加强各岗位互相配合,保证企业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二、人力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1.管理模式过于传统,缺乏科学的人才管理机制

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还沿用传统的方式,人才管理不够创新。早期企业人才的招聘和任用都由管理者决定,所以个别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都有连带的亲属关系等。这种传统的人才引进模式忽视了人才的实际能力,员工管理不够客观,企业的员工管理制度不够规范,很多员工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从而导致企业人才流失严重。长此以往,必然影响企业的发展。

2.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不够科学

很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还存在一些典型的问题,就是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人员队伍比例失调;管理人员过多,一线技术人员和具体操作人员少。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经营管理、技术单一型的员工较多,从事科研、技术操作的专业人才不足。企业在专业技术人才引进的过程中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实现人才的按需流动,导致企业人才流失,职工老龄化,知识型人才严重不足。

3.部分企业人才流失严重

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某企业共引入各类人才约8 000人,流出人才达5 000人,人才流失现象严重。我国的 IT 行业人才年平均流动率在50%以上,跳槽频繁,人员更新速度快。针对某企业的内部调查显示,约40%的企业领导者认为在一家企业工作1―3年最合适,只有5%的领导者认为要坚持3年以上。企业人才流失对于企业是巨大的损失,企业需要时间招聘新人,同时也冒着技术流失的危险。留住人才就是为企业节约成本、创造价值。因此,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尤为重要。

4.人力资源整体功效难以发挥

企业对于员工的重视程度和员工薪资水平决定了员工的积极性。员工为一个企业工作,除了找到自身的价值认同感以外,最基础也最重要的是养家糊口。因此,企业要给与员工正常的薪资待遇。不合理的薪酬管理模式不利于员工积极性的发挥,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也对员工的能力发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部分企业没有做到同工同酬,导致很多员工受到不公平待遇,从而失去工作的热情,工作态度散漫,企业资源浪费,人力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尤其是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更不利于员工潜力的挖掘。一些私营企业受传统思维的影响,人力资源配置存在很多不足。私营企业管理者忽视了市场的人力资源,人才招聘不足,科技型人才缺乏,阻碍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升。

三、创新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模式的有效措施

1.建立规范科学的招聘体系

人力资源配置涉及内容较多,人才招聘只是其中的一项。企业要建立规范的招聘体系,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的标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企业要明确岗位需求,再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确立人才招聘标准。

(2)采用合理的选拔方式及流程,提高人才招聘和选拔的效率,根据标准完成招聘过程。

(3)根据不同的岗位设置不同的选拔标准,包括学历要求、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计算机能力及英语能力等。根据岗位知识进行提问或考核,从而招聘到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在目前人才市场化的背景下,企业要做好人才储备工作,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中要循序渐进地引进人才,尤其是冷?T行业,更要因地制宜选择人才。

2.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企业要建立人力资源配置的整体战略规划,确立目标,并分段进行配置。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所以要根据发展现实和工作重点选择合理的员工分配方式。企业要构建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人力资源配置模式,人力资源管理要与企业全局目标保持一致。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配置与利用,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工作业绩,在实现员工个人价值的同时实现企业价值。

3.加大?T工培训与教育力度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企业更需要的是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科技型人才。因此,企业要定期针对员工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与教育,并加大培训力度,加大投入聘请专家,有效提升员工的素质和水平,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企业要打造学习型团队,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重视员工的教育工作,以职工的“终身就业能力”凝聚企业的创造力,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4.健全企业员工激励机制

企业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采取相应的激励手段,保证管理者的管理力度和灵活性,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知识经济时代,管理者要重视对员工的精神激励,这种激励方式会给予员工更大的认可和肯定,更有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员工被赋予重要的使命,从而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自己的价值的同时为企业创造效益。

第7篇: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原则范文

【关键词】高校 人力资源管理

一、在人力资源规划与人才引进方面

要力求组织与个人的和谐发展人力资源规划和管理要求学校不仅要考虑学校组织的发展需要,更要考虑教师的发展需要,要让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涯在学校得以顺利发展,这个顺利就是指不可以存在非主观障碍,意即如果教师有职业发展的需求和实力,不能没有机会实现,职业发展通道应该是畅通无阻的。高校教师这种人力群体相对于其他普通人力群体来讲更重视自身的专业成长,他们对其自身的发展道路和成长环境极为关注。因此,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条件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体现人本管理的重要方式由于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与管理,导致高校优质人力资源短缺,数量不足或结构失衡,人才重复引进和人才严重外流,人才浪费和人才阶梯建设不合理以及职称晋升“瓶颈”等问题。为此,笔者认为,一是应建立有关人力资源发展数学规划的模型和条件来预测人力资源的供求趋势。二是应分析高校现有人才的不同特性,依据人才的特性来安排相应的岗位,确保人力资源能够安排在其既有能力,又热爱的岗位上,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三是为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高校作为人才密集度很高的场所,其组织成员具有更强的事业心和进取心。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的制定,需要根据人才本身的成长需求和不同成员的差异,给予更多的机会去进修,锻炼,除此之外做好人事任命工作,制定合理的人员继任规划和晋升规划,让员工知道前途是光明的,帮助其树立追求的目标。四是应提供多种发展路径。使用灵活度更高的激励措施,让不同专业、不同性质的工作人员,都能有适合自己的发展通道。减少人才分布不均衡或晋升中的“瓶颈效应”现象的发生。五是应提供相关的职业咨询与指导。学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采取积极措施为组织成员提供职业发展咨询,帮助组织成员了解自己的发展方向,提供发展策略的指导。包括向组织成员提供与职业发展相关的信息,比如学校的人才招聘计划、特色建设规划、专业建设规划,以及年度的教学计划、科研计划、奖励计划,让组织成员可以随时掌握与个人发展的相关信息。在制定人才职业生涯规划时,不但需要注意其可行性、科学性,而且还需要保持其长远性、连续性。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良性发展,一方面有助于留住有限的人才资源并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还将有利于增强高校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最终达到高校和人才的双赢的目的。

二、在人才的配置与管理方面,要做到科学高效、合理流动

1.高校用人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推行聘任制,其基本原则就是“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实行岗位管理,强化岗位职责,实施竞聘上岗,实现优岗优酬,充分发挥各种人才的聪明才智,使其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他们个人的愿望和价值。不仅是现代行政管理科学的管理模式之一,也是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实行岗位管理,必须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的前提下,打破教职工身份的终身制,做到科学设岗、以岗择人、优胜劣汰,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校特点的用人体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应在编制核定的基础上,首先根据学科建设和工作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在设置岗位时要依据事业发展、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的需求,以教学科研任务为依据设置岗位。在岗位设立之后就必须明确岗位职责,明确教师的职务、应承担的工作量、科研任务以及学科、专业建设工作,并将所有内容分为若干类,量化不同分值,赋予不同权重,列入教师与学校签订的聘任合同的内容,并作为每年对教师考核的参考。

2.建立内部人才市场,形成内部竞争性,并且注意对落聘人员的安置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以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让人才既有竞争压力和工作动力,又有比较好的落聘后安置渠道和社会保障,感到有较强的组织安全感。对落聘人员实施高效和系统的安置,是有利于整个高校的稳定发展的。高校应该设置专门的有关落聘人员安置指导机构,为妥善安置未聘及流动人员提供信息和其他帮助。可以采取“先挖渠,后分流”的办法,即先采取内部转岗。内部消化的措施,还应鼓励落聘人员转变就业观念,走出校门,在社会范围内再次应聘,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新岗位。

三、在绩效考核与薪酬激励方面,要体现客观、公正、公平、合理的原则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的工作,绩效考核与晋升、奖惩等密切相关,关系到工资档次的评定,这种评价方式较为科学公正。通常进行人事考核时要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首先,要以高校各类人员的工作方式为依据,并结合其工作性质的特点,将各类人员按照工作方式、内容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制定考核办法,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需求;其次,结合岗位管理,严格按照岗位的职责来设置考核标准。

四、要实施柔性人力资源管理,建立中国式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柔性管理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点:首先需要领导的授权和全体职工的参与。传统的刚性管理侧重于领导的权威与员工的服从,这种管理方法明显滞后于时代的发展,逐渐成为制约组织发展的绊脚石,领导的授权与教职员工参与管理是学校柔性管理的有效方法,更是人力资源管理柔性化的关键。这种方式将会从根本上改变教职员工的观念,让教职员工意识到自己也是组织的重要成员,认识到自己对组织的重要性,促进他们增强自尊心与自信心,提高他们工作的热情和主动性,克服一切困难达成他们的目标和管理者的报负。二是组织设计的柔性化。传统的高校组织结构形式有着金字塔式、直线式的层级结构。这种组织结构不能够迅速的对变化的外部环境做出响应,不利于提高员工参与管理的热情,释放他们的才华。与刚性组织结构不同,柔性组织结构为扁平式组织,它的等级层次更少,动态性更强,能够对变化的外部环境做出及时的响应,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帮助组织内部成员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长期以来,人们把人力资源管理的侧重点集中在对员工的技能培训和报酬激励上,忽视了对员工意愿和内心情感管理,减弱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高校的柔性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将教职员工视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柔性化的管理激励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和培训开发机制。方便学校领导对教职员工进行管理和绩效考核,从而达到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的管理境界。

第8篇: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原则范文

关键词:以人为本;公路行业改革;人才资源开发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02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核心思想

在我国古书中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管子》一书“霸言”篇中,记述了管仲对齐桓公陈述霸王之业的言论。其中有一段这样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意为霸王的事业之所以有良好的开端,也是以人民为根本的;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势必危亡。

(一)以人为本的直接解释是以人为“根本”

严格意义上说,以人为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管理,指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其具有下列几个特点:

1.以人为本的管理主要是指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的指导思想。

2.以人为本的管理活动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展开。

3.以人为本的管理致力于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以人为本管理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提高企业知识生产力的重要条件。企业的知识生产力指企业利用其知识资源创造财富的能力,是适应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基本管理方式,是建立企业中人与其他要素良好关系的必要条件,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

(二)“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

以人为本的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人是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人是能动的,与环境是一种交互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是可以协调的,将企业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可以使得员工实现自己目标,在此过程中,企业进一步了解员工使得企业目标更能体现员工利益和员工目标;以人为本的管理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人的发展是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提。

(三)“以人为本”管理的基本原则

1.重视人的需要;

2.鼓励员工为主;

3.培养员工;

4.组织设计以人为中心。

(四)以人为本的管理主要包括如下一些管理机制

1.激励机制。

2.压力机制。

3.构建竞争机制。

4.环境机制。

5.人才关怀机制。

二、公路行业人力资源开发与应用现状分析

(一)人力资源开发与应用理念滞后,管理方式过于陈旧

现在的公路行业普遍缺乏人力资源开发与应用的全局观,不能将现有人力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不能因才制宜,造成“才不能尽其用,用不能尽其才”,人才资源的力量和优势不能充分发挥,而另一方面,职工因为发挥不出自身价值而产生懒散、消极的负面精神状态,甚至人浮于事。

公路行业大多数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上,仍把人员作为是单位的生产工具,只重拥有,不重培训开发;在用人上,只限于内部的小圈子,论资排辈,重关系,轻业绩现象依然存在。

(二)人力资源专业人才缺乏,目标不明确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专业技能不够,取得人力资源专业技术资格的寥寥无几。一个单位虽然有行政管理经验的人很多,但往往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凭所谓的经验或感觉办事,很难进行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在现实中,很多单位不清楚公路行业未来需要什么样的核心人才,从不去调查研究,习惯于凭历史数据,草草制订出人力资源发展规划,未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快速调整,使人力资源管理失去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造成行业内所需人才不能得到及时的供应,人力资源规划不清,方向不明,其规划缺乏论证和可执行性。

(三)机制不够完善和健全

公路行业作为一个专业性极强的部门,公路养护与施工自然是单位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领导常常把公路质量的好坏放在第一位,单位很少有专门的人力资源职能部门或者职工教育专职机构,多数单位的职工教育工作都是办公室或者综合部门的职工兼职做,这些职能部门由于日常业务繁多,无法全身心的抓职工教育,导致职工教育机制不健全,不能随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完善,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职工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职工缺乏劳动热情,单位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职工整体素质偏低。制约着人力资源工作的有序发展。

(四)职工文化素质偏低,人员结构不合理,能力结构相对不平衡,复合型人才相对缺乏

在公路待业队伍中的专业人才,大多属于简单操作应用型,能够在行业整体发展及其他方面有新思路、创造性、先导性的人才较少。随着事业单位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大,对科技与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提升,人才的交流调动更趋频繁,由于许多职工长期从事单一岗位,且学习方向单一,形成目前单技能人才多,复合型人才缺乏的状况。这一现状对公路行业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以及人才的交流、调动和使用带来很大限制,也制约了公路事业的顺利发展。

三、实现“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公路行业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第9篇: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原则范文

1.背景

国有企业改革的二十多年,没有历史经验可以借鉴,也不能简单的把发达国家企业的成功规律在中国特定的体制、文化、社会习俗背景下进行嫁接和复制。因此,这一过程只能在试错与调整中不断深入。在提高国有企业绩效和竞争力的总体目标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种主导的思路和方向。总体看来,最近一段时间的改革在经济学、管理学相关理论的指引下,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产权制度改革和优化市场竞争结构。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从国际竞争的趋势来看,资金、技术等物质资源越来越快地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因而它们成为竞争优势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小,而人力资本———蕴涵在员工中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内部机制等无形资产,因其因果模糊性和路径依赖性,难以为竞争对手模仿,必然地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也就是说,人力资源是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基础。但是,人力资源本身并不直接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人力资源的价值必须通过战略的、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才能转化为企业的经济绩效。任何企业要想使自己的竞争能力最大化,都必须能够成功地管理好自己的人力资源,将人力资源的行为与企业目标结合起来,为激发人力资源旺盛的工作动力而实施各种管理和组织活动。

3.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人力资源与竞争优势、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的契合性。在“人力资源与竞争优势”研究方向上,研究者需要解决两个层次的问题。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人力资源是否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如果能够揭示人力资源构成持久竞争优势的内在原因,那么第二层面的问题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能否为企业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

4.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

采用层层深入地研究与国有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国有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如何影响企业绩效,中间变量和作用机理是什么?公司战略、产权、市场竞争等外部因素在此过程中发挥什么作用?第二,在作用机理的框架下,国有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应该具备哪些职能?国有企业如何从目前的状态转变到这种理想的状态,转变的模式有哪些?第三,在上述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建设过程中,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队伍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才能承担起应有的职责,这些素质标准在不同层级和不同类型人力资源管理队伍中存在什么样的差别?第四,如何科学系统地评价国有企业建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5.研究的主要方法

研究内容大部分属于探索性的研究,所以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专家讨论、调查问卷、理论推演等手段,构建了国有企业在转变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的情况下,各层级、各类型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模型。

二、相关理论综述

1.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与其理论体系的完善自 1959 年舒尔茨在《人力投资:一位经济学家的观点》一文中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以来,人们对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方兴未艾。随着人力资本作为竞争优势的来源被越来越多的管理实践所认同,人力资本这一经济学概念开始被引入企业管理领域,使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人的管理也开始由人力资源管理向人力资本管理发展。人力资本管理是以价值为驱动的,力图能在员工中产生忠诚和动力,他并不定位在达到各项功能上的目的,而是希望能得到系统的价值观上的反映。当然,人力资源的三项功能也仍然重要,它们也适合于这个目的,一些传统的工具也会被使用,但人力资本管理追求的是三个功能目标的总和的均衡。因此,人力资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继承和发展,它包括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的性质,并且扩展了一些附加的价值。

2.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人民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能力,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在这之后关于人力资本的研究大都从具体问题分析入手的,缺乏对人力资本理论基础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一直没有完成人力资本理论从具体到抽象的理论发展过程。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贝克尔开始这方面的研究。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观点比较,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有其明显特征,具体如下(:1)就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而言,认为人力资源是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最重要资源。即认为组织中核心人员及处于战略岗位上的人员是组织的根本资源,是组织技术资源、管理资源及其他相关资源的获取源。所以,组织中人力资源是决定组织成败的关键因素。(2)就其职能而言,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是参与战略决策,根据内外环境需要倡导并推动变革,进行组织整体的人力资源规划,并实践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更加偏重于组织层次的决策、规划与实践活动,而非具体执行性事务。(3)就其与战略的关系而言,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与战略规划是一体化联系,即是一种动态的多方面的持续的联系,而不是一种按照先后顺序发生的相互作用。(4)就其实践而言,更加关注员工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问题,更加强调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实践活动间匹配性及捆绑性,即强调系列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协同效用。(5)就其绩效关注焦点而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绩效已与组织绩效整合成一个整体。所以,其关注焦点集中在组织绩效的获取上,集中在组织持续优势的获取上。

3.产权理论

产权归属决定论以科斯创立的交易成本为基本分析工具,以企业是降低交易费用并带有权威特征的契约结构为分析的逻辑起点,着力探讨产权归属、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产权归属论认为,产权是排他地使用资产并获取收益的权利,产权就是剩余索取权,谁获取剩余,谁就拥有资产。总体看来,持该观点的学者们认为国有企业产权私有化是解决企业经营者生产性努力不足的有效途径,是决定企业绩效的内部条件,是国企改革的方向。产权结构决定论以契约关系为基本分析工具,以企业是一系列“契约关系的连结”为分析的逻辑起点,着力分析企业产权结构、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他们侧重从行为权力角度定义产权,认为产权是剩余控制权形式的资产使用权力,企业所有权主要表现为剩余控制权,企业绩效的关键在于产权结构的优化配置。产权结构决定论主要有三种理论表现:一是经济学中的企业有权理论。这种理论的中心论点是,企业效率问题的根源在于所有权控制权分离下所有者与经营者目标函数的背离,在于经营者努力程度的不可观察性与不可证实性而引发的成本。二是交易成本经济学中的契约治理理论。这种理论在定义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等影响交易成本性质和水平的三个特征性变量的基础上,认为任何交易都是通过契约关系进行和完成的,而不同性质的交易需要搭配不同类型的契约关系,形成不同的治理结构,并认 为要节约交易成本,实现最大的效率收益,必须用差别的方式将不同的契约类型、治理结构或产权结构和不同的交易特征进行有效率的匹配。三是不完全合同理论中的产权配置或搭配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发展作出显着贡献的人力资本理论,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提供理论基础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以及最初用来解释企业绩效差异的产权理论。本章认为人力资本理论被系统引入企业管理领域之后,人力资源才开始与企业竞争优势联系在一起,人力资源管理终于成为企业经营层面的重要问题,而不仅仅是普通的管理职能,这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地研究“人与组织”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本章认为资源基础理论已经成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

三、国有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1.国有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内容,它是指针对企业中每个员工所承担的工作,应用各种科学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员工行为的实际效果及其对企业的贡献或价值进行考核和评价。目前大部分国有企业已经认证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高于总体平均水平。这表明职务对非国有企业技术人员薪酬的影响较大。在采取“年功工资”上“集体企业”、“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比其他性质企业比例高。最后,薪酬失去了其激励功能,基本成为了劳动力再生产的一个物质要素。在国家为国有性质的企业松绑过程中,许多国有控股公司,包括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迅速提升自身薪酬的市场竞争力。在薪酬的激励力度方面与民营企业、甚至是与外资企业相比,这些国有性质的企业都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大部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员工的薪资与福利方面,并没有取得优势。根据白皮书对不同性质企业的员工薪酬满意度调查的结果,集体企业的满意度最高。相对一般员工的薪酬与福利问题,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激励问题显得更加复杂。薪酬对于绩效管理的作用在于用物质的因素鼓励正确的行为,惩罚不正确的行为。由于国有企业薪酬方面的限制,所以在绩效考核的结果在薪酬方面的应用上面,缺乏必要的支持。这一局限在以销售为导向的国有企业表现得尤为明显。国有企业在近几年对培训越来越注重,国有企业的培训发展较快,已有许多大型企业摸索建立了自己的一套培训体系。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手段,而使用是目的。国有企业在培训上作了大量工作,但效果并不理想。比如在现实的生产实践中,总会有一些企业存在一套引进装置长期开不起来的问题,或者某些引进装置运行长期达不到设计能力等问题。究其原因,是没有人能吃透原理、掌握操作方法,这些客观存在的事实就有力地证明了国企在培训方面的不足。长期培养、系统开发是人员配置的基本原则。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国有企业并没有做到这一点,结果导致对人员的选拨、使用、考评、培养严重脱节。

2.国有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

目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总体上重视的是投入、使用和控制,把人视为一种成本,当做一种工具,围绕与人相关的日常事务来强调单项任务的控制和管理,而没有注意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系统建设,也没有很好地将人力资源与组织目标联系起来,更没有很好地将人力资源成长及其需求的满足作为影响和约束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来管理。

(1)缺乏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一直以来注重事务性人事管理工作,而忽略了与公司战略的主动配合。虽然以往每年在编制企业规划的时候会将人力资源规划列入其中,但是这里的人力资源规划仅仅从现有员工队伍出发给出未来员工人数的粗略估计,只是企业规划的附属物,根本无法起到调查员工队伍数量、质量、结构等全面情况以作为战略决策依据,并为实现战略目标合理规划和配置人力资源规模、能力的作用。而对于用来找到影响战略实现最重要的人力资源问题,并确定人力资源管理总体方向的人力资源战略,则几乎没有企业涉足过。中国企业 HRM调查显示,所调查的国有企业普遍缺乏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与相关政策。究其原因,国有企业生产导向的经营理念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2)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不够健全。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多面向日常事务,对现场发生的问题进行应对性解决,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得不到全面的发展。不仅欠缺前面提到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而且普遍缺乏文化变革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内部竞聘及晋升、后备干部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和制度,绩效考核制度也是近几年刚刚开始重视并建立,也未能真正得到落实,功能发挥不够全面深入。

(3)制度执行力度差。虽然国有企业在努力制订绩效考核制度和培训计划,重视培训投入,但这些制度中的具体操作性安排,例如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培训内容与方法设计,不够科学合理。事实上,导致制度执行不力的原因之一正是制度本身不够科学合理,缺乏必要的管理工具。国有企业在制定招聘制度时,对于招聘需求的来源以及招聘需求的内容没有作出细节规定,这样招聘计划只能是粗线条的计划,招聘渠道的选择也难以实现针对性和策略性。最终,国有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实施成本高昂,且执行效果与预期差距很大。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员工流动及招聘、绩效管理、薪资与福利、激励机制、培训等方面的现状,认为长期以来生产导向性的经营思想以及计划经济的传统管理模式抑制了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的发育,导致其仅仅处于从以控制人和关注日常事务为主要特征的人事管理阶段向追求激励和培养人并关心员工诉求与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阶段过渡的状态。

四、基于 SHRM的国有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基于工作职责及活动,并结合行为事件访谈的方法来研究在建立 SHRM的特定情况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素质模型。本章首先讨论人力资源部门在国有企业建设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过程中承担的职责,然后从这些职责以及相应活动出发进行理论推演,通过专家访谈、调查问卷等研究方法加以完善修正,得到人力资源部门实现功能转变、建立新职责需要具备的素质模型。

1.国有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责研究

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基本职能是:保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通过功能转变来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将与各层级直线管理人员一起,在其他职能部门的配合下,承担以下这些活动:制定并推行人力资源战略和人力资源规划,确保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司战略的协调一致。在那些设立下属单位的国有企业中,通常会伴随下 属机构的设置而设立两级或多级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我们以三级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为例,这三级分别为公司总部的人力资源部,二级单位的人力资源部,基层单位的人事员。

2.国有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标准

(1)国有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关键素质。人力资源管理的四种主要角色是管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的结构、管理员工的贡献程度管理企业或组织正在经历的各种转型与变化,并提出人力资源管理若要能够有效担当这四种基本角色必须掌握四类基本技能,即:1)掌握业务;2)掌握人力资源;3)人力资源信誉;4)掌握变革。

(2)国有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的分级。我们一方面借鉴行为事件访谈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队伍中访谈绩效表现优秀、绩效表现一般和绩效表现较差的人员,研究它们的行为、动机以及绩效表现的其他原因;另一方面参照成熟的素质词典,依据这些素质在人力资源管理队伍中可能产生的行为模式,从理论上推理。

(3)国有企业各层级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标准。在分层级的素质标准方面,我们以典型的三个层级人力资源管理队伍设置模式为研究对象,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研究。一方面,借鉴行为事件访谈技术,研究分析绩效表现优秀、绩效表现一般和绩效表现较差人员之间的行为和素质标准差异:另一方面,面向那些在提出关键素质过程中接受调查的406 位各层级管理人员,发放关于不同层级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素质标准的调查问卷,并统计分析平均值和中位数。总体看来,公司总部人力资源部具有战略思考,系统规划,统一协调等功能。

(4)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在战略决策能力、前瞻与预测能力、文化传播能力上素质要求相对其他类型人员而言比较高,而在领导能力、社交能力、控制能力上素质要求相对较低。在研究并构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模型,从而更好的帮助国有企业来塑造能够胜任功能转变任务的管理队伍。在素质模型开发方法方面,本章研究认为基于现有工作内容及其绩效与员工素质和行为之间因果关系的行为事件访谈技术不能适应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功能转变的要求,并提出在特定背景下,开发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素质模型的逻辑思路是:人力资源管理功能转变的目标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未来的主要职责以及相应的素质内容,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层级差异和工作性质差异决定了各项素质标准的高低。

五、国有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

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是企业得以发展的核心资源,是智力资本最丰富的地方,也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不竭源泉。本文构建了国有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SHRM)绩效的评价模式,既主要包括SHRM战略组织模式、战略激励模式、战略控制模式、战略开发模式,它以国有企业发展为目标,绩效为核心,为现代国有企业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提供了模板。人力资源管理队伍提供了依据和参照。国有企业需要依据素质模型的要求帮助不同层级和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特定的素质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工作发挥出正常的功能,从而对企业的绩效改进有所贡献。人力资源部门的员工必须不断的跟踪与学习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为组织内部各单位提供优质的不断更新的人力资源产品,能够制定并实施科学、可行、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

1.更新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在未来国有企业改革思路上,由于本论文研究发现人力资源管理是影响国有企业组织绩效的重要因素,这是在以往单纯的依靠产权改革和完善市场结构改善国企绩效的方式之外指明了新的改革方向,因此,国有企业的改革有必要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内部挖潜上,尤其是要将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到企业宏观经营的层面,而不仅仅是招聘、薪酬等具体技术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