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范文

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第1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农技推广体系;科技创新;应用

1 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职责与编制科学地设置出来

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职责与编制,承担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引入、示范试验和推广作为种植业的主要职责;对农作物病虫害的的灾情预报、监测、处理和防治上要积极地开展起来,要监管和配套服务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对农业标准化生产要组织起来并进行推广,将农业资源管理开展起来,对农业投入品使用和生态环境的监测开展起来,有效地培养和教育农业公共信息的。

2 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管理机制上予以创新

2.1 推广多元服务的机制

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上给予协调指导、强化中介组织和涉农企业等,将农业标准化的示范基地和经营主体建立起来,将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其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出来,引领其在推广规划重点的时候要围绕着政府,将农业技术服务开展起来;将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导的多元性推广机制的模式和途径要探索出来,并不断地给予完善。

2.2 竞争聘用的机制

对竞聘制要全员地执行起来,可以由县级主管部门聘任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主任,通常的时候可以由综合服务中心主任聘任一般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有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资格存在于新招聘的工艺性农技推广人员身上,通过当地人事单位考试通过之后,择优录取。

3 对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要强化起来

对新型的节肥、节水、节地、节材等技术要不断地进行推广与应用。将高效节水灌溉新设备要大力推广起来,对旱作物农业工程要继续实施起来。对化肥深施、保护性耕作和精量播种上要进一步去推广,对测土配方施肥要深入地进行推进,对技术示范和设施农业的建设上要予以强化,对农业机械技术改造上要大力地给予支持,将产品的便捷性、安全性和适用性提升上来。对农村垃圾处理和农业面污源治理的工作上要予以强化,提升农村的生态环境水平。对现代的信息技术上要充分地进行使用,将农产品等现代的交易要积极地开展起来。

4 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上要努力提升上来

4.1 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立起来

对市场运作和政府引导上要予以坚持,将分析测试、技术转移、集成科技成果信息服务、融资服务、区域服务等要积极地推广并建立起来,将农业科技成果网上定期的机制要积极地建立起来,对农业生产化的科技需求上要积极地反映出来。对农业技术交易市场要努力建立起来,将农业科技成果供需对接的平台有效地建立起来。对农业技术评估咨询和农业技术产权交易等中介服务机构上要加快去发展,将便捷高效的服务为农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提供出来。

4.2 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上予以完善

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联盟合作、企业主体运营、奖励评价、展示交易促进等机制要努力建设起来,并不断地进行完善。将以企业为主体模式要大力地实施起来,将结合产学研为模式的科技转化建立起来,在主营收入中将农业科技活动经费的比重要不断地提升上来,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主体中将企业作为其中的主体。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组建上要予以强化,将农业科技创新的能力要努力提升上来。

4.3 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项目上要予以实施

对现代农业产业等众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上要全面地实施起来。要大力引进和转化先进的科技成果,对绿色产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场地的建设上予以强化,将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不断地进行扩大。

5 保障方针

对组织领导上予以强化,将认识提升上来,将对中国梦的实现当做主要的目标,在农业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中将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有效地融入进去。可以将专门的工作小组成立起来,对具体的工作上进行管理。

其次,将宣传教育工作做好,在基层科技创新工作和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中对发现典型、宣传典型、依靠典型和树立典型要切实地重视起来,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的转化上要予以加快,将一定的经验要及时地总结出来,将长效的工作机制要探索并建立起来,对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成效要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在整个社会将支持农业技术推广和重视农业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营造起来,将农民学习和运用农业科技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6 结语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不断地提升,现代的农业生产逐渐地摆脱了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农机推广体系的建设在农业发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加快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推进科技创新与应用,已经成为当代农业生产与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需要有关部门一定要重视起来。

参考文献

1 丁超.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推进科技创新与应用[J].科技与创新,

2011(05)

第2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范文

一、“一个衔接,两个覆盖落实情况”

总的看各地落实国家的“一个衔接,两个覆盖落实情况”政策还是比较到位的,但也存在各自不同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各地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基本待遇都可以得到落实,多数乡镇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还是热爱本职工作的,他们对目前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还是满意的。从项目的管理方式看,有县(市)、区农业局直接管理的,也有由县(市)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直接管理的。从体制创新方面看,有的地方不仅全部下摆了仪器设备,还申请县级政府给予支持,给全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均配备了农业技术推广专用车辆,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下乡技术指导提供了便利。各地都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和电脑等简单的办公设备。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缺乏。很多地方农技推广经费总是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据调查,目前市、县、乡三级推广机构经费十分紧张,现在是“32资发卡了,经费拿下了,正常工作没法抓了”。每年省、市推广部门给各县推广中心下达的推广项目和试验示范项目都在几十万亩,由于没有相应的经费保障,试验、示范质量也很难保障,影响了农业技术的更新换代和农业发展进程。

(二)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人员数量不足。现有这支近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尽管这些人员的责任心强,具备一定的业务素质,但数量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求。严重的制约了加快高新技术和应用技术推广步伐。增加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编制,充实具有一定学历的年轻人,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素质,保证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根本。

(三)基层机构不稳定。乡镇机构改革以来,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建立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这种合并的形式,打破了多年来乡镇农技站由乡镇政府和县农技推广部门双重管理的运行机制,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数量急剧减少。加之农村税费改革,村级农民技术员“误工补工”报酬无法兑现,乡镇农技人员大部分时间被抽调从事其它工作,有的地方设立了种植业组,看不到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字样了。个别乡镇被县里抽调和不能正常上班的人员几乎占居编制的一半,能正常上班工作的尽管都是专业技术人员,但对于指导全乡几十万亩农田的工作量来说,显然力不从心。

(四)农业技术推广手段相对落后。国家实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专款建设办公室、实验室,必要的检测仪器等政策以来,各地的设备和办公条件确实得到了改善,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推广手段落后、设备不足等问题,各地不同程度存在设备下拨不到位的问题。各地普遍反映都没有试验用地,使试验示范项目无法正常进行。

三、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认识。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应用于生产并转化成生产力,离不开农业技术推广,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是搞好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基础。因此要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重要性的宣传,让各级领导能够了解重视该项工作,它对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只有不断地加强推广体系建设,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才能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才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才能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

(二)抓好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一是要进一步明确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是公益性事业单位,从事的活动体现的是社会效应,需要政府扶持,否则该部门将无法存活。二是落实好编制和人员。进一步完善县级推广中心的功能,实现2万亩耕地有1名国家农业技术干部,适当增加农业技术推广岗位的编制。三是完善乡村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实行三全真正上收,把乡(镇)农技推广站变为县推广中心和乡(镇)政府双重管理,更好的发挥农技人员的作用。建立健全村级农民技术员网络,争取每个行政村有一个农业技术员,解决推广工作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四是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自身素质。实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的常态化。现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也更需要学习,拓宽知识面。

第3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范文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促进农业向着现代化转变的重要技术支撑。以政府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党的十胜利召开以来,新疆伽师县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民群众急需的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是在伽师县农业体系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本文主要结合新疆伽师县实际,就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的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

伽师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农业技术研究、普及和推广一直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农业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对于提高农业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最近几年,伽师县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研发与推广并举,理论和实践同行的发展模式,不断提升农技推广部门的综合实力。另外,伽师县在结合本县实际和多件推广经验的基础上,将外来理论和实际种植经验相结合,针对本地区地理因素和环境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积极推广适合本地区的农业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我们还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伽师县农机推广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

1伽师县农技推广存在问题分析

1.1农技推广人员素质不高

首先,由于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参加培训机会较少,大部分县乡农技推广人员知识面比较狭窄,知识更新换代速度较为缓慢,难以适应当前高产创建、多熟制度种植模式和特色作物种植以及设施农业生产标准化的科技要求;其次,农技推广部门内部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这种情况在基层农机推广站表现尤为明显,导致农机推广人员素质提升工作未能纳入到农技推广工作议事日程。

1.2建设条件严重滞后

从整个新疆地区的农机推广体系建设条件分析,区、地市的建设条件比较好,县乡农技推广机构办公条件十分捡漏,特别乡镇基层地区的农技推广办公条件存在严重滞后的问题。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的推广手段落后,很多乡镇的农技推广站常年失修,已经成为危房,工作人员不得不将办公场所搬到农户中。还有很多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没有基本的试验示范仪器和设备,交通工具和宣传工具不足,绝大部分的乡镇农机推广机构没有自己的示范田,一些品种和技术在没有经过示范种植和应用就开始推广,基层农机推广部门仍然处于落后阶段。

1.3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认识不到位

首先,对农技推广体系作用认识不到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到发展新阶段,农产品的市场供需关系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一些人认为这种改变解决了农业关键性问题,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采取了不管不顾的态度,忽视了这个体系在调整农业结构,预防市场危机以及提高农民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其次,对新型农业推广体系建设认识不到位。有些人片面的认为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就是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全面市场化,这种认识差错导致了一些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体制发生改变,不利于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

2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提醒就建设的对策分析

2.1壮大农村科技队伍,培养一专多能的技术服务队伍

要逐改善从事基层一线工作科技人员的生活条件和福利待遇,强化服务设施建设。积极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人才到基层开展各种技术交流和培训,提高基层农机推广队伍的科技力量。此外,还要加强农技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定期召开学习班,保证工作人员更好的沟通和交流。在人才建设和培养过程中,政府应该做好引导和扶持工作。政府应该联合社会和企业力量,基于农机推广部门必要的办公经费,并要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壮大农技推广人才队伍,特别要注重基层科技力量的培养。做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是促进伽师县经济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

2.2提高农技推广的装备水平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推广设备是否先进。提高农业技术推广装备水平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成果,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做好基层农机推广设备建设工作。以发达的信息技术作为主要支撑,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信息化建设,通过政府支持,社会和企业联合帮助,多方筹集资金建设农业监测中心、预警中心和检验中心,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和预警检查能力,切实保证农产品安全。

2.3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统一管理

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院校以及涉农企业等多方面社会力量开展农机推广服务工作,要建立多元化的农机推广服务体系,提高农业技术服务质量。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保证农技推广服务工作顺利开展。要进一步规范农机推广机构的管理模式,加大管理力度。这样能够保证农机推广部门和农户之间更为紧密的联系到一起,如此不仅能保证服务到位,而且还能够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还要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落实到个人身上,专人负责,这样才能调动起服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整体服务质量。

结语

现阶段,伽师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其中还存有不少问题,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度的剖析,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不断优化体系建设,助力伽师县农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哈力克孜·吾甫尔 阿里木·阿布都热依木 单位:新疆伽师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参考文献

[1]魏锴,杨礼胜,张昭.对我国农业技术引进问题的政策思考———兼论农业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13(04)

第4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范文

1宝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

宝山区共有种植业方面的农技推广机构6个,其中区级1个、镇级5个(镇各专业站合并称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见表1)。截至2013年12月,宝山区共有农技推广人员65名,其中区级33名、镇级32名,与前10年相比,技术人员数量减少了31人。全区农技推广人员中,本科学历有28人、占总人数43.1%,大专学历有18人、占27.7%,中专学历有9人、占13.8%;高级职称有21人、占32.3%,中级职称有22人、占33.8%,初级职称有19人、占29.2%(见表2)。由此可见,从区到镇,高学历、高职称人数比例下降,初级学历职称人员比例上升趋势明显。

2宝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2.1推广理念与现实不相适应

宝山区的农技推广是以推广普及农业技术为核心,主要目标是提高农业的产量和农产品的质量,推广方法基本是“技术示范+行政干预”,虽然也开展一些培训,但很不规范。而农业发达国家通常把农技推广称为“农业推广”,是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推广人员通过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来促进农业科研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加速农村发展;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参与推广,通过示范、培训、交流、研讨,引导和帮助农民提高科技素质,提高农民种田水平;推广人员的基本职责是走访和培训农民,着重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产生的实际问题与困难。

2.2技术推广力量严重削弱

国务院国办〔1999〕79号文件明确规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是国家在基层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但调查发现,宝山区乡镇农技站无法将大量的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及时普及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究其原因:

(1)乡镇农业“四站”划归乡镇政府管理,造成政事不分。

(2)农技人员的工资、福利等基本待遇普遍较低,工作积极性不高。

(3)农技人员与农民脱节,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停留在区级,技术难以传授到农民手中。(4)有一定数量的在编人员根本不在农技推广的岗位上工作,农技人员往往身兼数职,如大多数乡镇农技人员被乡镇领导干部牵着鼻子走,随意被抽调去干其他工作,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存在在岗不在位的现象。

2.3年龄、知识老化,整体业务素质下降

宝山区各镇农业技术人员年龄基本在50-60岁,他们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工作经验,但在产业结构调整后,因知识更新较慢,存在知识老化、整体业务素质下降的现象。同时,因受诸多因素限制,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的时间少,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更少,再加上自2000年以来,各镇农业系统基本没有招收新的农业院校大专以上毕业生,人员老化、知识更新慢,严重影响了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发展。

3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3.1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重要性的认识

若没有积极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就没有农业的稳定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在农业发展新阶段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不能因为推进城镇化建设后,农业的经济效益低、占比小,而放弃或削弱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

3.2增加投入,稳定农业技术人员队伍

为稳定农业技术人员队伍,除要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待遇、增加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资金外,还需各级政府继续坚持《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及相关政策法规不动摇,提供政策保障。

3.3强化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

主要内容包括:

(1)加大对现有农技人员的培训力度,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内容的技术培训和继续再教育活动,不断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逐步提高业务素质和水平,以适应本市(区)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2)建立农技推广带头人培养制度,采取外出考察、委托农业院校培养等方式,加速培养一批中青年高级农技人才,充实到区、镇农业技术部门中,使其成为业务条线的农技推广带头人,让其承担宝山区重大农技推广项目。

3.4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装备水平

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层农技推广条件,加快建设农业预警体系、检验监测中心,完善服务手段,提高预测预报、检测能力和农产品安全生产水平,并对承担公益性职能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提供必要的技术、服务支持。

3.5科学合理设置机构,增强推广活力

按照便于管理、集中力量、利于发展的原则,建议由区级农技推广机构派出成立镇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技术人员由区农业技术部门统一管理和调配。同时,健全村级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每个村从农业合作社中选择确定1-2名农业技术员,逐步建立和规范村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队伍。

3.6强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保障体系建设

第5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范文

为全面贯彻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法,进一步加强我州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根据省农业厅等7家单位《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进一步加强乡镇或区域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通知》文件精神,现就做好2014年全州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相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自川文件下发后,我州各县高度重视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均按照省、州要求,出台了具体的改革实施方案,为我州粮食连续五年增产、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但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广大农民的需求相比,与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对农业公共服务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有些县虽然出台了实施方案,但没有很好落实;有些县存在按岗定责落实差等问题;有些县条件建设推进缓慢,主要是地方配套投资基本未落实,部门协调任务重,建设用地、工程选址等落实较慢;有些县还没有全面铺开农技推广制度建设,农技推广工作责任不明确,没有将公益性职能细化分解到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农技推广工作考核评价不够严格,奖惩措施落实不到位,难以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为充分发挥乡镇农技推广体系主导作用,全面提升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的公共服务能力,各县要进一步加强领导,深刻认识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现实意义和作用,切实将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1号文件的重要举措,采取措施,力争又好又快完成2014年全州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目标任务。

二、采取措施,狠抓落实

2014年,各县要进一步加强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切实抓好机构建设。按照文件精神,各县要尽快与县编办衔接,单独设置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站,实行定岗、定员、定责,全面落实县级农业部门和乡镇政府双重领导、以县级农业部门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确保管人与管事统一。

(二)切实抓好队伍建设。按照《省农业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加强乡镇或区域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各县一是要全面落实人员岗位,在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设置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农业有害生物防控、农机管理与技术推广等岗位,做到专人专用。二是要尽快将原乡镇综合服务站中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机推广的人员划归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管理,确保各项农业技术服务正常开展,务求改革达到预期目标。三是要实行准入制度。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新进人员必须按照规定条件,实行公开招聘。具有农技推广岗位证书的工作人员才能竞聘农业公共服务职责岗位。四是要全面推行乡镇农技推广岗位证书管理。今年,省农业厅要对全州现有乡镇农技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在岗人员须通过考试(考核)后获得农技推广岗位证书,农技推广岗位证书是农技人员在岗履职重要凭证。因此,各县要高度重视,立即安排专人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实有人员进行详实统计,于2014年3月底前将实名制统计报表报州农业局科教科,以便组织开展岗位培训。

(三)切实抓好条件建设。按照《省发改委、省农业厅关于转发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2012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精神,各县一是要严格按照县级发展改革部门审批的项目实施方案,尽快开工实施,于2014年3月底前完成项目招投标工作,11月底前全面完成项目建设任务,12月底前完成自查验收工作。二是要抓紧落实地方配套,中央下达的条件建设项目实行的是定额补助,不足部分要积极争取县级配套解决。三是要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规定,加强技术服务,做好项目投资管理和监督检查。四是要加强建设项目信息统计工作,认真落实项目信息统计季报制度,及时将项目实施进展情况、项目投资安排使用情况和建设成效等报送州发改委、州农业局。五是要建立项目档案管理制度,将项目建设的有关文件、资料,规范建档,专人管理。六是要做好资产管理,县农业局要及时办理好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站业务用房产权登记证和国有土地使用证,切实做好仪器设备和业务用房资产登记和管理工作。

(四)切实抓好制度建设。一是建立统筹协调机制,统一配置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资源,统筹各方面农技推广力量,共同搞好农技推广服务。二是创新推广方式方法,建立农技人员联系产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种养大户制度,培养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三是加快推进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发展,加强村级站点建设,引领带动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参与全程技术推广服务。四是健全绩效考评工作机制,对乡镇农技推广工作实行县级农业部门、乡镇政府、服务对象三方考评,把考核结果与岗位绩效工资、农技推广补助、职称晋升等挂钩,调动基层农技人员积极性。

第6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范文

摘要: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经过长期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出现诸多问题,如科技成果推广与实际需求相脱节,政府主导的农技推广工作与市场需要不适应,体制机制不尽合理,基层推广人员素质低,推广经费不足等。为完善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出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多样化的经费投入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素质,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若干对策。

关键词: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农业推广的研究愈来愈深入,取得了丰富的成果。1985年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创办《农技推广》期刊,1987年编印《农业推广研究文集》。许无惧、彭传彪、任晋阳分别于1988年、1989年出版了《农业推广教育概论》《农业推广学》。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的学者出版了《世界农业推广研究》《农业推广基本概念与方法》《农村推广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等专著。在实证研究方面,候振挺以马尔科夫骨架过程理论为基础建模分析了新技术主体的瞬时分布[1]。程毛林针对一些技术产品推广的季节性和阶段性变化,从罗杰斯蒂曲线推导出3个推广模型[2]。还有一些学者对农业推广体系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研究,如孙美美、陈永富研究了浙江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现状及创新模式选择[3]。孙雄松,戴育滨等研究了广东农技推广体系现状及其模式创新研究[4]。从现阶段研究可以看出,多数研究集中在农业推广的管理体制、资金投入、农推队伍素质以及现状和问题等方面,而且主要是定性研究,实证研究较少。本文在梳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依据中国农业发展的趋势,提出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政策建议。

1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现状

1.1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逐步完善

自1995年5级农业技术推广网建立到2003年底,农业部所属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农机化、经营管理5大系统的县乡两级机构15.1万个(县级推广机构2.37万个,乡镇12.76万个),比1957年农业推广机构增长了近1倍。同时在维持5级推广网传统结构基础上,为解决乡镇政府无力负担推广部门经费问题,我国各地区将乡镇农技推广站管理权重新收回由县级管理或将乡镇级各农技推广部门合并,成立县级“区域站”。如2009年广东省基层农业推广机构总数为3238个,从组织结构上看,乡镇级推广机构为2835个,占总数的87.55%;县级为310个,占总数的10%左右。但在管理体制上,县农业主管部门管理的基层推广机构为1264个,占43.16%,属县乡双重管理的有694个,占23.70%,两者合计占总数的76.86%。属乡镇府管理的基层农业推广机构为970个,占33.23%(表1)。再如新疆,乡级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中县级农业部门为主管的推广机构在种畜、植牧、农机3大类的比例分别为48.74%、37.7%和21.11%。乡镇政府管理的除了农机推广机构占到33.44%外,种畜推广机构为8.48%,植牧推广机构为3.8%。县乡双重管理的机构数,以县级为主的农业推广机构也分别占到73.64%、80.6%和50.28%(表2)。基层农业推广机构向县级集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1.2农技推广经费投入增加

作为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入的主体,政府对农技推广的投入呈不断递增趋势,在1981—1999年这19年中,农技投资占财政农业总支出比重的年平均增长率为9.83%,同时非政府投入的经费收入也在逐年大幅度增长,部分发达地区甚至大有赶超政府投资之势。以广东省为例(表3),广东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活动经费在1995—2002年这8年中增长了近111%,年均增长也接近16%左右。其中,以1995年不变价收入来分析,政府拨款8年中总的增长幅度为82.3%,年均增长为11.8%,而创收收入的8年增幅达185%,年均增长为26.4%。非政府财政拨款的收入在经费结构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1.3科研项目成果丰富

自2001年我国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起,到2010年,我国每年科研成果累计投入31.5亿元,转化资金共立项4338项,支持范围覆盖粮食丰产、食品安全、循环农业、农林生态、现代农业、特色产业、节能减排等产前、产中、产后多个领域[6]。同时自2006年设立中华神农农业科技奖起,3年内仅种植业奖项就达到184项。

2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

政府主导的农业推广机构多以政策为导向,对市场信息和农户需求变化了解较少,处理农户反馈的信息不够主动;推广机构分散于多个涉农部门,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农业推广部门多由行政部门直接负责,造成上级农业推广机构对下级农业推广机构难以进行有效管理,往往只能提供工作上的指导和建议;同时各地方政府为解决基层推广站无经费、无人员的空壳现象,把原本隶属于乡镇的农业推广站收归县级部门管辖,这又超出了县级农业部门的管理能力,造成基层推广站管理结构的上下颠倒,效率反而降低。

2.2人均经费投入少

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依赖国家的经费投入,经费来源单一,经费不足成为常态。20世纪90年代,人均经费不足的问题开始愈加严重。其中人均总经费由1986年的2780元/人/年下降到1994年的2534元/人/年,年平均下降0.9%;人均年推广活动经费由1986年的1167元/年/人下降到1995年的894元/年/人,年平均下降0.6%[7]。1996年后的政府体制改革中,国家对农业推广经费的投入仍然偏低,这导致大量基层推广员离岗,各个地区农业推广站出现了“网破、人散”的现象。虽然国家在2003年出台《基层农业推广体系改革试点工作意见》,力图确保“机构不乱,人员不散,网络不断,经费不减”。直到2009年,即使是农业推广体系相对较好的广东也只完成了90%的编制工作。[8]对于那些发展水平较弱的地区而言,经费增长迟滞,则意味着农业推广工作的停滞和人员的流失更为严重。

2.3农技推广人员素质整体仍偏低

一是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不强。从年龄结构看,2007年底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编内农技人员中,35岁以下的占33%,35—50岁的占52%,50岁以上的占15%。2008年底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编内农技人员中,35岁以下的占37.3%,35—50岁的占45.8%,50岁以上的占16.9%[8]。从学历、职称结构看,以新疆为例(表4),2012年农推人员学历职称统计情况,其中本科学历人数为5469人,约占全部人数27%,而高级职称只占全部人数9.2%。而在全国范围内,据农业部2008年中国农业科技推广发展报告统计,截止2007年,仅在基层农业推广人员中,还有48.2%的工作者不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只有27.7%的人员具备高级和中级职称。我国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已呈现出人员老龄化、低职称人员偏多、低学历人员偏多等问题。二是农民素质不高。农民是农业科技推广最直接的受益群体,也是科技成果产品的主要使用者之一。农民能够迅速接受并学会使用科研成果产品的话,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就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这对农民的文化水平有相对较高的要求。我国农村教育水平却长期是一块短板(表5、表6)。2000年,全国农村平均受教育水平,文盲占8%,小学和初中分别占32.22%、48.07%,高中以上占10%出头,大专以上学历仅4.8%。同期的广东农村明显高于全国标准,甚至高于山东和浙江这两个东部省份。但即便如此,广东农村平均受教育水平,其小学、初中的比例总和达82.4%,到2010年仍然占75.2%。这主要是因为农村中农民再教育的比例偏低,农民素质无法得到有效提升,给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2.4科技成果推广与市场需求的矛盾

首先,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项目与实际脱节。以2006—2009年的中华神农农业科技奖种植业奖项为例,超过一半集中在粮棉油品种上,日益受国家和市场重视的资源环境和植物保护各只有13项,高新技术应用仅10项,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不成正比。其次,科研成果数量虽然庞大,但真正被转化的却是少数(见表7)。综合来看,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30%~50%,远不如欧美发达国家60%~80%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造成这种现象,一是科研单位与农技推广部门缺乏必要的沟通;二是对新兴的网络媒体重视不足,导致成果难以得到更快传播;三是涉农科研单位,尤其是农业院校普遍缺乏中试基地和中试线,造成科研成果难以进行后续的实用化开发和产量化实验。

3对策与建议

3.1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一是减少来自行政对工作的干预。由上级农技推广部门参与管理下级农技推广机构工作,使各级农业推广机构在管理上连成一线,同时对农技推广人员考评和晋升提出意见。政府行政部门则负责业务经费和人员统一调配。二是完善基层管理体系。一方面将适宜乡镇管理的部分推广站归还乡镇,另一方面则把相近行业的农技推广机构按地区适当合并成农业技术区域站,由农业技术区域站对该地区县级主管的基层农业推广站进行直接管理。三是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如办公室、电话热线以及网站平台等,主动了解农民的需求,了解市场信息。

3.2建立多样化的经费投入体系

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由于政府的农技推广站具有公益性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有赖于国家的经费投入,有必要通过立法来保证政府财政支出中每年用于农技推广的资金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提高[10]。同时在制定政府对农业推广投资计划时,应当依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财政农业支出总量、农业总产值、农业与农村人口、耕地等几个主要指标的具体水平,来决定投资比例。在欠发达地区,要加大中央财政投入的比例。而在经济发达地区,则地区的财政农业推广支出要与中央政府的财政投入成比例的增加。二是形成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机制。在国家经费投入的基础上,开展项目合作机制,拓展投资渠道。政府在制定项目合作推广计划时,要以市场竞争潜力比较大、有效价值高的项目来吸引企业和私人的投资。三是鼓励农技推广机构创办实体经济,增加创收。农技推广部门有着人员和渠道的优势,创办实体经济不仅有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且可以增加农技推广部门经费,促进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

3.3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人员素质

一是加强农技推广工作队伍建设。(1)剥离农技推广队伍中的非技术人员和低学历人员,以“专业”“年龄”“工作能力”为标准,合理配置人员岗位。(2)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纳入企事业单位编制内,保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待遇能够与地区同级单位持平。实施人员聘用管理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优先聘用学历和农业技术水平较高的人员。(3)针对学历低、人员老龄化等问题,政府应开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班,加强继续教育,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能。(4)制定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和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建设以创新能力、科研质量和成果应用为标准的评估体系,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开发引进等方式,向海内外引进优秀人才。二是提高农民素质。(1)政府应当加大管理措施,完善农村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保证农村孩子全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2)建立农村人才培训体系。按照农民生产的实际需求和根据培训对象的素质水平,政府建立分类培训的实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农村或者农协会与学校、企业开展合作,建立长期有效并且共赢的教育培训体系。

3.4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市场的强大需求,将产业链与技术链连接,使农业科技成果通过更多渠道转化为实际产品。二是建立有效的推广宣传机制。积极联合各类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涉农企业,开展新技术、新成果示范宣传,完善电子信息平台的农业科研信息咨询。三是完善农业科研项目的管理和引导机制。以注重科研成果的实用价值与推广价值为项目申报时的审核标准,在项目立项时做到专家严格论证,项目过程严格管理,项目评收时严格评估,挖掘具有应用价值的农业科技成果,使成果能够实验室中走出来,真正面向农业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2]程毛林.逻辑斯蒂曲线的几个推广模型与应用[J].运筹与管理,2003,(3):85-88.

[3]孙美美,陈永富.浙江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现状及创新模式选择[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3):322-323.

[4]孙雄松,戴育滨,吕建秋,等.广东农技推广体系现状及其模式创新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15):176-180.

[5]闫艳燕,余国新,杨爽,等.新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策研究[J].北方园艺,2015,(2):186-192.

[6]谭华,王开义,刘忠强,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7):136-141.

[7]王雅鹏.农业科技成果的特点与加速转化的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5):136-139.

[8]朱芙蓉.“网破、线断、人散”的顽疾并未根治

[9]旷宗仁,高晓魏,胥译心,等.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力资源情况分析[J].东南学术,2011(3):24-36.

[10]毛学峰,孔详智,辛翔飞,等.我国“十一五”时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2(6):126-132.

第7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农业技术;现状;对策;建设

1在推广体系中农业技术的现存问题

1.1不完善的推广体系

以往的技术推广制度的建立是依据行政区域的行业和专业进行定制的,按照此制度进行运行与管理,使得大部分地区出现部门分割和地区分离的现象,与此同时,推广工作更加难以顺利进行。之所以产生此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不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导致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实际情况严重不符,一些基层很难掌握一些农业推广技术,从而严重制约了农业方面的科研成果研制。由此看来,及时有效的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机制、方法不灵活

截至目前,大多数农业推广工作的媒介对象主要为乡镇政府,通过上传下达的方式进行任务的分配和实施,进而影响其在推广过程中的高度稳定性。由于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制度中,推广工作人员缺少工作热情和积极的心态,这种不灵活的管理机制,显然无法对推广工作进行有效监督,而工作表现好的人员也不能发挥其推广带头作用。所以,管理方法和机制对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非常重要[1]。

1.3推广人员缺乏专业的素养

据统计,我国目前工作在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大都素质偏低,缺少专业的人才,同时大部分推广人员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即使有的人员经过了培训,但是一般时间都很短,所以很难掌握相应的农业技术知识,而加之推广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有效开展很难顺利进行。

1.4推广资金投入不够

作为公益性事业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对于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唯有增加其经费的投入,才能使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实现其有效性作用和正常运转。

2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应对策略

2.1完善体系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制度应用的有效性,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改变现有的制度体系,把政府作为其主要引导对象,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政府为主体的原有模式。同时,基层农业推广应当具备基础、公益的主要性质,因农业推广的性质事关我国民生的发展和研究,所以政府方面必须要根据现实情况,不断主动地探索适合的供给方式。体系制度中还要包含相应的服务准则,从而推进农业事业的发展。

2.2完善推广机制

对于现代化资源要合理利用,推广过程中需要应用的基础装备更要备齐,从而确保基本条件充足。将科技信息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有力支撑,使农业技术推广向着信息化方向进步,同时可以设立监测中心,应用合适的推广方法,从而使农业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等进一步提高,为日后的农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农业推广从业人员要求必须要具备相应的职业证书,而且还要经过层层考核通过后方能上岗,上岗以后还要定期参加考评,确保其认真的工作态度。

2.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各行各业都离不开优秀的人才队伍,农业技术推广行业更是如此。推广人员的自身素养和工作能力直接影响推广工作的成效。所以,为了保证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就需要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重视起来。对于推广人员在上岗以后要对其进行不定期的专业培训,同时对农业技术教学的方法要进一步改革,确保其满足现代化的需求,进而通过培训使工作人员的综合专业素质获得提高。

2.4增加资金投入

政府方面要加强财政支持,在农业技术方面适当的增加推广资金的投入。需要设立专门的推广专项基金,用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资金使用;适当将财政开支或公共基金投入到农技推广机构中,保证政府在农技推广方面的资金支持,进而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技推广制度的有效监管和大力支持。

3结束语

农技推广体系到目前为止仍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方面,要重视推广人员的综合专业素质建设,同时在体系制度和推广机制方面也要不断的进行完善,国家有关部门更要关注农技推广体系的进一步发展,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改善,定能为我国农业经济带来更大的贡献。

作者:何明飞 单位:桐梓县官仓镇农业服务中心

第8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范文

1.1机构设置

区里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个,双城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创建于1983年。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内部设置:“七站二室”。即:推广站、土肥站、植保站、信息站、基层站、经作站、环保站、化验室、办公室。全面负责承担着农业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培训、指导等工作,是农业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核心部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24个,都有办公场所,行政隶属乡镇政府直接管理。

1.2推广队伍

市、乡镇两级农技推广体系共有各类技术推广人员177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现有职工63人,其中,管理人员1人,具有正高级职称2人,副高级农艺师技术职称的21人,具有农艺师技术职称的17人,具有助理农艺师技术职称以下的14人,工人8人。具有本科学历19人,大专学历34人,中专学历2人,工人8人。具有本科学历占总人数30.1%;大专学历占总人数54%;中专学历占总人数3.2%;工人占总人数12.7%。50岁以上8人,占12.7%;45~50岁9人,占14.3%;40~44岁23人,占36.5%;30~39岁16人,占25.4%;25~29岁6人,占9.5%;25岁以下1人,占1.6%。双城市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现有114人。其中:本科10人,占8.8%;大专62人,占54.4%;中专24人,占21.2%;中专以下20人,占17.6%。高级农艺师5人,占4.4%;农艺师33人,占28.9%;助理农艺师25人,占21.9%;助理以下18人,占15.9%;无职称33人,占28.9%。50岁以上19人,占16.7%;40~49岁52人,占45.6%;30~39岁42人,占36.8%;30岁以下1人,占0.88%。农业院校毕业45人,占39.5%。

1.3经费来源

市推广中心经费来源为市财政,乡镇服务中心经费来源乡镇财政。

2存在问题

2.1经费不足。

财政只保证推广人员工资。办公费用、农技推广费用等一点没有。由于农技推广是无偿为农民服务,没有经营性收入。要想开展农技推广工作,必须多方筹集资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

2.2非专业技术人员过多

乡镇推广系统近几年的改革,非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断增大,乡镇由114人技术人员,其中农业院校毕业技术人员45人,占总数的39.5%。

2.3推广人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市乡两级农技人员技术水平和生产实践能力均有待提高。由于知识更新很快,农业科技不断发展,必须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需要,并且多深入到田间地块进行生产实践,这样更好的指导农业生产。乡镇级农技人员,由于非专业技术人员多,对农业技术了解掌握不够,不能指导农业生产。

2.4乡镇推广队伍不稳定

乡镇农技人员可以说“一人多用”,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使农技人员不能专心从事业务工作,影响农技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

2.5农机与农艺脱节

存在农机和农艺脱节,严重阻碍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3建议

为了确保农技推广工作顺利开展,真正发挥农技推广的作用,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3.1确保农技推广和办公经费。

只有经费保证,才能开展科技培训、技术指导、试验、示范、推广等工作的开展,才能真正提高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发挥农技推广人员作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应有的贡献。

3.2整治和完善农技推广队伍

出台相关政策或文件,限制或控制非专业人员进入农技推广行列,净化农技推广队伍。

3.3提高农技人员整体水平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进修学习、深造等,提高农技人员科技水平,为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提供智力支持。(近几年,我们注重对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每年都要举办几次培训班进行培训)

3.4确保农技人员从事本职工作

乡镇级农技人员,不要“一人多用”,要是从事农技推广人员专心从事本职工作,要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不要做多面手,啥都懂一点,啥都不精。

3.5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社作用

农业专业合作社具有较强的科技意识,具有现代农业理念,率先应用新技术,推广新技术,是本村的种粮大户、高产大户,是当代的新型农民。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促进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3.6实现科研与推广结合

第9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范文

 青岛市农业委员会:

2009年,莱西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鲁政发[2007]97号)精神,制定下发了《莱西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西政发[2009] 42 号)文件,并积极按照上级职能部门的部署要求,统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创新思路,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目前,改革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健全了基层推广体系

全市在完成2001年乡镇机构改革的基础上,市政府重新下发了文件,并进行了督察落实,进一步明确了机构设置,核定了人员编制。目前,农技人员在编不到位、混岗使用的,已全部归队;新考聘农技推广人员8人。全市现有市级农技推广人员43人,镇级农技推广人员83人。

二、强化了公益性职能

莱西市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试验、示范、推广及农业公共信息和技术培训服务等公益性职能建设工作,结合本市现代农业发展实际,合理设置机构,将市农业局承担农技推广职能的站及镇级农业与科技服务中心全部调整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实行定岗定编,较好地解决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后顾之忧,强化了公益性职能。

三、理顺了管理体制

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我市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发挥职能作用的管理体制,明确了镇级农业与科技服务中心隶属于所在镇(街道)政府,“人、财、物”三权归所在镇(街道)政府管理,上级业务部门对其进行业务指导和业务考评,进一步理顺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与主管部门、镇(街道)政府的关系,理顺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管理体制。

四、健全了管理制度

根据工作实际,制定完善了农技推广责任制度、绩效考评制度、推广人员聘用制度、推广人员培训制度等管理制度,对农技推广人员实行目标管理考评、服务对象直评、市农业局综合评定三者相结合的考评机制,并与定岗定酬、职称晋升等挂钩;对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人员根据所承担的职责进行考核,并与补助、奖励挂钩;对农村优秀实用人才、科技示范户,实行一年一考核、二年一评定,优胜劣汰,动态管理。各项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使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五、丰富了推广方式

通过改革,丰富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推广方式。一是实行专家指导农技人员、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制度,全市确定并挂牌100个农业科技示范村、1000个示范户、10个示范基地,形成农技人员直接指导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普通农户的科技入户机制。二是开展信息服务,建立农技信息网和服务热线,及时农情信息和农业技术信息,指导植物疫情、农业灾害处置和农作物病虫防治。三是开展咨询和培训,通过农技信息网和服务热线、科技大集、技术培训等方式,及时解答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四是抓好示范,对确定的农业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基地等,加强指导,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样板,定期组织场观摩,带动新技术推广普及。

在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工作中,我们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对改革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比较准确地掌握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基本情况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为顺利完成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奠定了基础。下一步,我们将根据我市实际,不断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为保障粮食安全、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