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范文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

第1篇: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范文

1、了解并掌握一些磨砺意志品质的基本方法,主要有:第一,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开始;第二,拒绝不良诱惑;第三,持之以恒、善始善终;第四,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第五,做有意义的事。

2、初步形成自觉锻炼自己意志品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一些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事例来介绍磨砺意志的基本方法,令学生更易接受。

2、在介绍方法时,要有意识地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重点抓一、二点去入手开展锻炼,并且要注重落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

在强调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开始时,要让学生认识到社会生活中存在一些不良诱惑,应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导下,学会选择、学会拒绝。如:吸烟、等。意识到做事不能太功利,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合作的社会,要有一定的团队精神。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书的落脚点是要求学生在产生了磨砺意志强烈的愿望后,能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自觉磨砺意(2)本框的难点是:掌握正确磨砺意志的方法且重在行动。因为,知道磨砺意志不是很难,难的是能否付诸行动。在困难中磨砺自己的意志坚强起来。

教法建议:

①此框的教学难点是如何使学生能将好的愿望落实在实际行动上。为此,可结合一些探究活动来突破难点。

比如,请同学们从三个侧面来了解培养意志的方法:

A、回忆自己记忆中最深刻的能体现坚强意志(或意志薄弱)的事例,从而自己归纳出一些可行的方法。

B、询问自己的同学、好友,他们是如何培养意志的。

C、调查老师、家长是采用什么方法磨炼意志。

然后,在课堂上以讲故事、经验介绍等形式介绍多种培养意志的方式。只要是健康、向上的就可以,不必局限在教材中的几种方法。

②由于初一年级的学生,还较为幼稚。可用一些生动形象的童话故事、成语、俗语等开展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培养意志品质的迫切要求。

③此框教学,重在学生培养坚强意志的实际行动上。因此,在检测上要有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可持续一个学期或半个学期。并将落实的情况做为一个考核成绩,记入学期的评定中。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展示两句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教师:任何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都不是天生的,坚强意志更需要在生活中磨炼。

新课:三、自觉磨砺意志

教师:培养意志是我们生存的目标(爱默生)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顽强拼搏的事迹,比如:奥斯特洛夫斯基、张海迪、桑兰、邓亚萍等等。

设问:

①是不是只有身体有残疾的人才需要培养坚强意志呢?

②是不是只有在赛场上,才需要坚强的意志,才能培养、锻炼意志?

③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普通人,是否也是等到有困难的时候、需要的时候,再磨炼坚强意志呢?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1-2分钟,同桌的同学可以交换看法。

教师:同学们在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可以回过头来,再次分析《卧薪尝胆》的故事。思考"卧薪"、"尝胆"这两件小事与"复国"的大事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后,归纳:培养坚强的意志,首先应从小事做起

(板书)1、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学生活动:在笔记本上,简单地做一个反省计划。

(表格)

"小事?大事?"

每天有哪些小事可以培养意志品质

自己最大的弱点

最易被自己忽略的小事

忽略小事,对你有什么影响

针对上述情况准备怎么做

准备从何时开始实施

教师:类似的计划,大家以前是否也制定过不止一个了?计划最终落实的如何?是什么因素导致很好的计划会半途而废?

学生思考后,列举出多种因素。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主要是许多因素属不良诱惑)

学生归纳:可见,在锻炼意志时需要注意……

2、拒绝不良诱惑(板书)

学生活动:进一步谈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那些不良诱惑需要拒绝,危害何在?

3、持之以恒,善始善终(板书)

有学生讲述两个有对比性的故事:《永不退缩的林肯》及一美国科学家研究人造血浆的故事。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1、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板书)

提问:"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此话说明什么?

学生思考后,归纳:意志总是与一定的目标和计划联系在一起的。

教师:在确定目标后,为实现既定目标,就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而计划的实施与完成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或不良诱惑,这就要靠意志的力量来坚持,才能将计划实现。因此,明确的目标和严格地执行计划,是有意识培养意志品质的好方法。

2、做有意义的事(板书)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上有关国际刑警总局中国分局局长的成长经历并思考

小结:坚强意志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它不是天生就有的,需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

教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做一件也许你不感兴趣的事情

学生活动:"想一想、做一做、比一比"

认真思考,填写以下内容,并从今天起就尝试去做!看谁坚持的时间最长,最有毅力!

《培养意志品质实践表》

板书设计

三、自觉磨砺意志

1、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开始

大事是有小事积成的培养坚强意志要从小事做起

今日事今日毕培养坚强意志还要从现在开始

2、拒绝不良诱惑

3、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目标专一、有恒心、要实行监督

4、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5、做有意义的事

缺乏兴趣的事更能锻炼自己的意志强迫自己做不感兴趣但有意义的事

探究活动

磨砺意志

目的:

(1)通过活动,将学生想磨砺意志的强烈愿望尽可能地转化为培养坚强意志的实际行动。

(2)通过此项探究活动,有针对性地改掉学生在学习上的一些不良习惯。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3)帮助学生在深入的调查与分析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与拒绝不良诱惑的能力。

教学步骤:

(1)教师讲一个故事《一个秘诀》(请参看【备课资料】中〈扩展资料〉部分),引发学生兴趣。进一步思考、置疑。从而产生要磨砺坚强意志的强烈愿望。

(2)按培养意志的不同方法及学生个人的意愿进行分组。

(3)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培养意志的方式方法的调查与搜集活动。

(4)学生个人进行自我反省。分析自己在意志品质方面较为薄弱的地方。然后,在组内交流,共同拟出培养和锻炼坚强意志的方法。(要有步骤、具体方法、预期目标、监督人等。)

(5)召开班级的辩论会"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对教师的建议:

(1)培养意志的方法不要仅仅局限于书中所介绍的。但要把握一个原则--|只要是健康、向上的就可以。

(2)重点放在个人的"磨砺意志"发展计划上,要有一定时间的评估检查(如每周、每个月、直至一个学期的期末。可以将此活动列入学生的考核成绩中。)

评价重点:

(1)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

(2)在探究活动中,能否体现良好的团队精神。

(3)在个人培养意志的发展计划制订中,是否切合实际,落实的可能性。

第2篇: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范文

启示一:学会“抉择”

参赛与否或者以什么样的姿态去参加,对体育教师来说,都是一种选择。面对抉择,他们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第一种:不参加

有些执教多年、经验丰富的教师,由于交流活动名额有限,只好“忍痛割爱”,把学习、交流的机会留给年轻教师;有些教师因为吃不了苦,认为参赛要经过层层过关,对精力和体力都是一个不小的消耗,倒不如退而远之,来得轻松、惬意些;还有一些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刚毕业、教学资历浅、胆子小、怕出丑、缺乏自信,也选择了放弃。

第二种:参加

有教师参加比赛,仅仅为了拿到一张职称评审的入场券;也有教师参加比赛,通过交流与展示,查漏补缺,学人之长补己之短。第一次参赛,笔者就取得了市级一等奖的好成绩,确实出乎意料,因为笔者肯定自己,没有气馁,敢于尝试,做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

启示二:学会“付出”

本次比赛,共分三轮,历时一个多月,笔者得到了许多教师的鼓励与支持。其中有三个环节,让笔者记忆深刻。

第一环节:确材定案

本次比赛没有特别规定具体的教材内容,选手可结合自身特点,自由选材。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尤其对年轻教师更是个好机会,可以“量体裁衣”,有的放矢。为了使这节课推陈出新,别具一格,笔者没有选择排球的发球技术、垫球技术,而选择了偏“冷”、偏难的双手正面传球。

第二环节:说课演练

刚开始,笔者写出的说课稿连自己都觉得单薄、空洞,站不住脚。只好求助于网络,学习规范的写作技巧,再请人审核。比赛规则要求说课胜出者方能进入下一关,为了不让自己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笔者反复调整。笔者已记不清稿子被删改了多少次,只记得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错误都要订正;也记不清说课稿笔者朗读了多少遍,只记得最后终于可以脱稿自诵。

第三环节:上课比赛

功夫不负有心人,笔者如愿进入最后一环。此时,好多人开始启发笔者,下面应付一下就可以啦,也别想有什么指望啦,第一名不是你能拿到的。如果起初有人跟笔者这样讲,笔者肯定深信不疑,但既然凭努力能走到这一步,此时笔者信心满满,不管别人怎么说,都要认真投入比赛,对自己负责,决不能含糊。课前笔者做了详细考察、了解学生情况、确认场地器材等各种细致工作,目的只有一个――顺利完成公开课。

启示三:学会“追梦”

其实笔者并不是喜欢思考的人,更不善于思考,只是身处“绝境”,不得不把它放在心上。一日中午,笔者闭眼小憩,脑海突现一种构思,自觉发现了解决课堂教学设计上的良策。之前,笔者也有过类似的设想,只怪没有及时记载,后寻无果。这次灵光再现,不敢怠慢,赶紧起身用笔草草地记录下来,以备事后研究。正是笔者及时有效地抓住这一灵感,才最终找到了课堂教学的实验元素――用三种不同的接球方式,单手接高抛球,领悟双手正面传球的用力感觉,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感染力,为最终的胜利抹上了浓浓的一笔。尝到甜头后笔者相信:自己还会再做一回“追梦人”并将一直做下去。

启示四:学会“动笔”

过去的体育教师被人们戏称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脾气暴躁,缺乏文学修养是他们的通病。然而现在的一线体育教师,他们对体育教学的工作颇有心得,既有扎实、深厚的专业实践能力,又有丰富、翔实的理论研究。能文能武是他们的共性,他们写随笔、写论文的文学功底扎实、深厚,早已不可同日而语,甚至有好多教师撰写的论文刊登在知名的期刊上,让人好生羡慕。与他们相比,笔者相距甚远,因为写作是笔者的软肋。笔者知道要想做到和他们一样,必须拿起手中的笔,写起来、练起来,从现在开始,从这一刻开始。

第3篇: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范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习作要“能不拘形式地写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因此,在《习作2》教学中,我采用了邀请学生家长一起上课的人性化教学设计,创设出母子情感交流的平台,让学生既能感受到亲情,又能在情境中活动、对话、交流,动心、动情、动笔,使作文教学呈现出蓬勃的朝气,焕发出神奇动人的魅力,真正把作文课堂变成学生心灵对话的舞台,在教学中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个性得到张扬。

设计特色:

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让学生在课堂上用内心表白对母亲表达感恩,体味亲情真爱,然后指导学生把亲身经历的事情和内心感受抒写出来。本课教学将感恩教育和写作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

设计价值:

懂得报答、学会感恩,做一个有爱心和健全人格的人。

教学目标:

1、通过“摸手猜妈妈”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爱。

2、体会母爱,学会感恩。

教学准备:邀请学生的妈妈参与本课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引子:同学们,环顾四周,身处不一样的课堂,面对不一样的面孔,你的心中一定涌动着不一样的感受吧!ⅩⅩ,你能说说此时的感受吗?ⅩⅩ,你呢?说得不错,很实在,也很真实。今天这堂课老师希望大家能像现在这样说真话,抒真情!

一、 谈话导入,营造爱的氛围

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中,有这样一个人:我们入学的新书包,是她拿;我们雨中的花折伞,是她打;我们委屈的泪水,是她擦……这个她,就是妈妈!今天我有幸请来了你们的妈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妈妈们的到来。面对你们的妈妈一起打声招呼:“妈妈们好!”哦,还别忘了鞠一躬!另外,今天跟我们一起上课的还有很多的老师,我们也来一起打个招呼:“老师们好!”

2、看得出很多同学都很好奇:老师为什么要请妈妈们来上课呢?是这样的,我请妈妈们来主要是让妈妈和你们一起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是“摸手猜妈妈”。人们都说妈妈的手最柔、最暖,我们就是牵着妈妈的手一路走来的。今天,我们将通过摸手游戏测一测你对妈妈有多熟悉。

二、游戏活动,体会爱的感动

1、游戏之前,请看游戏规则:(屏幕出示)

(1)请妈妈们摘除手上的所有首饰。妈妈藏于幕后,只需伸出一只手,不允许做任何提示,否则,视作犯规。

(2)孩子只能以眼看手,以手摸手来辨认妈妈(如果摸到妈妈除手以外的部位都算作犯规),确认妈妈后,就与妈妈牵手。

(3)时间为两分钟。

2、游戏规则明白了吗?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只能请八对母子或母女来完成这个游戏,想参加的请举手。ⅩⅩ,你妈妈来了吗?对自己有信心吗?好,加油!ⅩⅩ你妈妈呢?感觉自己能找到妈妈吗?好自信哦!ⅩⅩ,你呢?没关系,只是一个游戏嘛!

好,现在请八位同学的妈妈前面就坐,我们的游戏马上就要开始了,为了公平、公正、公开,现场需要绝对的安静,所以请其他同学和妈妈都安静地看仔细,做好裁判。好,请妈妈们伸出一只手,注意游戏时间只要两分钟,预备,开始!

3、宣布游戏结果――两分钟到,请同学做好最后的选择,我们来看看游戏结果:猜对的ⅩⅩ母子或母女,恭喜你们,这说明你们彼此熟悉,也说明你们对妈妈的关心多些。ⅩⅩ,你们没猜对,说明你们对妈妈的关心甚少,不要愧疚,从现在开始多关心妈妈不算迟。

(请妈妈和孩子们回座位,谢谢你们!)

4、过渡:同学们,游戏总能给人带来快乐,但静下心来,细细体味一下,是不是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迪呢?

三、亲情对话,表达爱的呼唤

1、孩子找妈妈牵手,观察妈妈,采访妈妈。

是啊,作为子女,我们熟悉妈妈的手吗?关注过妈妈的手吗?现在我们有一个跟妈妈牵手的机会,赶快找到妈妈,仔细看看,摸摸妈妈的手,别忘了,问一问妈妈,十年前,她有一双怎样的手?(播放音乐《母亲》)

2、交流对话情况。

看清了吗?问明白了吗?ⅩⅩ,十年前,你妈妈有一双怎样的手?今天,你又看到了怎样的一双手呢?ⅩⅩ,你看到了吗?又问到了什么?

3、小结:是啊,妈妈,十年前您的手是那么(修长、柔软),今天,你的手却这么(粗糙、长满老茧)。然而随着时间的变迁,变化的何止是妈妈的手呢?你再看看,妈妈的头发,妈妈的眼睛,妈妈的额角……透着同学们模糊的双眼,颤抖的双唇,我知道大家心里一定都涌动着千言万语吧!

四、 潜心写作,倡导爱的表白

说出最想跟妈妈表达的内心话。

ⅩⅩ,你现在想说什么?ⅩⅩ,你呢?看你,激动得都说不出话来了,没关系,说不出来,我们可以写出来!现在请同学们回座位,写出你此刻最想对妈妈说的,注意写真话,抒真情。(播放音乐《妈妈的吻》)

五、 真情交流,感悟爱的感动

1、选择几篇有代表性的习作,教师适时点评小结。

真不忍心让大家停下手中的笔,受时间限制,请大家有话待会儿再写,下面我想请几位同学现场向妈妈进行表白。

(1)ⅩⅩ,你先来。学生读习作,指名评议。

他的作文给我们什么启示呢?(作文时可以选取日常小事来写)任何小事都有很好的表现吗?(不是,应该选感人的情节来写。)(还要把事情的原因和感受写出来。)对,特别要把当时的情境交代清楚,以此来突出人物形象。

(2)还有谁来表白?指名上台来。

……

生评:……

师点评:同学们的字里行间流露着对妈妈的感恩。是啊,母爱如春光,沐浴着孩子的心灵,陶冶着孩子的情操。其实,我们表达对妈妈的爱不仅局限于妈妈外表的变化留意,妈妈的言行、他人的评价都能表现出母爱的伟大,都值得我们去爱、去感恩。

六、 课堂总结,延续爱的无私

同学们,我们不光要体会来自母亲的爱,更要用自己的行动表达对母爱呵护的感恩。我们应该怎样感恩呢?

第4篇: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范文

启示一:学会“抉择”

为了提高一线教师教学业务能力,促进学校各学科的不断发展,各地教育部门经常会组织一些专业交流活动,公开课比赛就是活动之一。参赛与否或者以什么样的姿态去参加,对体育老师来说,都是一种决择。面对抉择,他们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第一种:不参加

有些执教多年,经验丰富的老师,由于交流活动名额有限,只好“忍痛割爱”,把学习、交流的机会留给年轻教师;有些老师因为吃不了苦,认为参赛,经过层层过关,工作量倍增,精力和体力都是一个不小的消耗,无形地会给自己增加压力,倒不如退而远之,来得轻松、惬意些;还有一些人——尤其是年轻教师,刚毕业,教学资历浅,胆子小,怕出丑,缺乏自信,也选择了放弃。

第二种:参加

有人参加比赛,抱着学习的态度,通过交流与展示,查漏补缺,学人之长补己之短;也有人参加比赛,仅仅只是为了拿到一张职称评审的入场券。大家虽然同样参赛,但心态迥异。前者态度端正,对待工作,踏踏实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后者目光短浅,缺乏理想,在准备工作中,往往表现简单、粗糙,甚至是敷衍,严重阻碍了自身业务能力的发展。

第一次参赛,就取得了市级一等奖的好成绩,确实出乎意料,但我仍然肯定自己,没有气馁,敢于尝试,做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虽然自己的教学能力与优秀教师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相信这次参赛经历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纸凭证,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继续交流学习的勇气与自信。

启示二:学会“付出”

本次比赛,共分三轮,历时一个多月,我得到了许多老师的鼓励与支持。为了上好这节课,对得起自己的努力,也不辜负他们对我的帮助,我着实下了一番“苦”功,无论身体还是精力,都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其中有三个环节,让我记忆深刻。

第一环节:确材定案

本次比赛没有特别规定具体的教材内容,选手可结合自身特点,自由选材。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选手的工作难度,尤其对年轻教师更是个好机会,可以“量体裁衣”,有的放矢。选择什么教材最适合自己呢,这个问题困扰了许久。最后在几位老师的指导下,教材才最终敲定。我即没有选择自己的专业——武术,也没有选择自己喜欢的篮球,而偏偏选择了排球作为本堂课的主教材。为了使这节课推陈出新,别具一格,我没有选择排球的发球技术、垫球技术,选择了偏“冷”、偏难的双手正面额前传球。虽然,有人曾向我提出质疑说:“中学生连垫球都垫不起来,还想给你传起来,简直是异想天开。”但我没有被“吓”倒,我相信:课堂教学是否成功,关键看教学组织是否得当。

第二环节:说课演练

刚开始,我写出的说课稿连自己都觉得单薄、空洞,站不住脚。只好求助于网络,学习规范的写作技巧,再请人审核。比赛规则要求说课胜出者方能进入下一关,为了不让自己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我反复调整。我已记不清稿子被我删、改了多少次,只记得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错误都要订正;我也记不清说课稿我朗读了多少遍,只记得最后终于可以脱稿自诵。因为我对自己并没有太大的把握,所以只能加倍努力给自己一条后路,付出更多的努力,不管结果如何,毕竟我做到了尽心尽力。

第三环节:上课比赛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如愿进入最后一环。此时,好多人开始启发我,下面应付一下就可以啦,也别想有什么指望啦,第一名不是你能拿到的。如果起初有人跟我这样讲,我肯定深信不疑,但既然凭我的努力走到这一步。此时的我,信心满满,不管别人怎么说,我都要认真投入比赛,对自己要负责,决不能含糊。课前我做了详细地考察、了解学生情况,场地器材等各种细致工作,目的只有一个——顺利完成我的公开课。

启示三:学会“追梦”

比赛前期,参赛课堂在设计上还有些地方存在问题。一想到比赛迫在眉睫,就心神不宁。记得当时校长听完我的课,点评说:“课堂内容很丰富,组织也有序,但是生态成分还不足,教学过程很平坦,没有迭起的感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如果能加入一些实验教学的元素,这节课在层次上就会提高很多。”校长不愧是“久经杀场”的高手,一语中的。但当时我还无法完全参透他的建议。

其实我并不是喜欢思考的人,更不善于思考,只是身处“绝境”,不得不把它放在心上,日思夜想。一日中午,我闭眼小憩,脑海突现一种构思,自觉发现了解决课堂教学设计上的良策。之前,我也有过类似的设想,只怪没有及时记载,后寻无果。这次灵光再现,不敢怠慢,赶紧起身用笔草草地记录下来,以备事后研究。正是我及时有效地抓住这一契机,才最终找到了课堂教学的实验元素——用三种不同的接球方式,单手接高抛球,领悟双手正面传球的用力感觉,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感染力,为最终的胜利抹上了浓浓的一笔。尝到甜头的我,相信:自己还会再做一回“追梦人”并将一直做下去。

启示四:学会“动笔”

第5篇: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美术课;梳理知识;挖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040-01

一、琢磨上好美术课的事儿

老师首先要明确这节课教学设计要达到什么目的?为达到这些目的用什么方法最有效?怎么才能突出教学重点?其次,要从课题入手,找一条教学思路。例如二年级下册第八课《出壳了》这一课,从课题出发,直接设问导入新课“出壳了”“那些小动物会破壳而出?”;紧接着问学生:“你从课题上还想到了什么?”有学生回答:“小动物是怎么样出壳的?”“小动物们出壳后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我们怎样用画面表达出壳时的情景呢?”学生所提这些疑问不正是这节课要解决的教学重点吗?怎么解决?教给学生方法,引导他们自己动手尝试,哪里不会老师再补充说明。每节课教师只要能找准、理清教学思路,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去创作,就会有好的作品出现。

二、琢磨上好美术课的事儿

今天才真正意识到美术教材编排的四个领域:“造型.表现”即用造型的知识去表现;“设计.应用”即用设计的理念设计作品,并与生活实际应用相结合;“欣赏.评述”即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造型、材料、色彩)去欣赏,并对此用美术的语言从美术的角度去评述;“综合、探索”即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去积极探索。例如今天第一小学的那位美术老师讲《做笔筒》。这是一节设计应用课,而这位老师却上成了简单的粘贴课,就是引导学生把课前收集到的材料、图片简单的粘上去,没有涉及到“功能性、实用性”,学生的作品看似好看,但实用性不强。美术课的功能性、实用性体现在哪呢?――内部构造。要么分隔,要么组合。设计是为应用服务,把握住“实用、应用”,你的设计就不会仅仅停留在外在的形式美上。

三、琢磨上好美术课的事儿

听了几节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课,大家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讲课时间大约20到25分钟左右,有一位老师甚至讲了半个小时,学生的作业大部分完不成。美术老师怎么把握授课时间,怎么安排教学?我琢磨了几点:

严格控制讲课时间。一节美术课讲授部分一般应控制在10到12分钟,最多不超过15分钟。

有限的时间怎么讲?抓住教学思路的主线,讲清知识,讲细表现方法。学生已经明白的随口带过,在表现方法上要讲详细,讲到难点、关键点必要时教师示范,教给孩子具体怎么表现。如《出壳了》这课,引导孩子画小动物出壳时不同的状态:

1、 裂缝;2、马上出壳;3、正在出壳;4、已经出壳;5、没有出壳等等……

这些细节的东西一定要教给孩子怎么画,有些时候怎么画比画什么更重要。给学生多留时间去表现,去创作。孩子掌握了表现的方法,多给他们空间、时间去创作,才能最大限度地把他的创作想象完整地表达出来。

四、琢磨上好美术课的事儿

这次听课,先后听了两节《会动的线条》。老师们用大量的时间通过动画、图片及道具让学生认识线条、感受线条,讲到直线、曲线;讲到线条的排列(疏密),讲到线条的变化(长、短、粗、细),学生也可能认识到了,曲线可以产生动感。老师让学生在刮画纸上表现生活中有动感景物。其实,老师们没有意识到线条是用来表现情感的。有动感的线条仅仅是表达事物的吗?造型.表现课就是通过“线”这种基本的造型手段去表现事物、抒感的。那么我们上这一课最根本的目标是什么?不是通过认识线、感受线从而用线条表达吗?但我看到的更多的学生作业是在刮画纸上乱画,随意化曲线、画风中摇摆的树(照范画),画流动的水。那么小学生是不是还没到用线条表达情感的地步 ,但至少从现在开始,老师应该有意识地从这方面去引导。或许我们不该低估孩子们的能力。

五、琢磨上好美术课的事儿

听专家的点评,我真的是受益非浅,虽然专家的个别意见和我的想法不太一致,但大部分点评我非常认同。感觉一下子让我的教学思路清晰了许多。今后一定要多学习、多听听课,最好还能再多听听专家的意见。

其实,好多时候,不是我们懂得太少,而是我们缺乏思考。像美术的属性,我能背下来,但我没有把这些理论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因为没有理论的指导,这样怎能把书教好?如:美术具有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娱乐性。师范美术教材开篇就讲到这几点,而我却只会背不会用,明知美术具有视觉性,是视觉艺术,为什么我们不能少点说教,多点感观呢?明知美术具有实践性,为什么我们不给孩子留大量的时间去创作,去表现呢?明知具有人文性,为什么我们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情感的培养呢?明知具有娱乐性,为什么孩子们在创作时身心不是那么娱乐呢?真的,好些时候,需要我坐下来去思考,一个不能静心思考的老师,教学上我想永远是重蹈覆辙,没有进步。

第6篇: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专业技能;职业教育;就业

本文就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技能所选取的教学模式及一般过程谈几点体会。

一、采取以“重自主、重环境、重实践、重创新”为特点的教学模式

多媒体技术及网络环境进入校园,给学生综合技能训练提供了有利的教学环境,使得协作学习、自主学习、创新学习成为可能。要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首先应选取一种合适的教学模式。针对中职学生各专业的知识结构,综合技能训练应采取以“重自主、重环境、重实践、重创新”为特点的教学模式。“重自主”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学习;“重环境”就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和相互交流的氛围;“重实践”就是要强调学生多动手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自去探索和体会;“重创新”就是指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优势,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明确训练的目的和要求

每一项新技能的掌握都是以过去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为依托,通过反复的训练,在新旧技能的联系点上建立稳定的联系。因而教师必须在对每个课题进行训练之前,首先讲解本课题需要的有关知识。学生懂的可以略讲,不懂的就需花时间讲解,直到学生具备本课题的有关知识并了解训练原理,做到心中有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在训练时就有充足的信心,效果自然会好些。

训练开始前必须使学生明确训练的目的和要求,明确掌握该项技能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技能训练产生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训练的过程始终处于意识的控制之下。在讲每个细节时,对细节也要提出相应的要求以至于每一节课都要有明确的要求及一定的检验方式,及时了解目标的落实情况。这样层层目标控制,学生训练时就会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有助于训练效果的提高。

三、采用正确的训练方法

1.训练前,由教师边做示范边讲解,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训练的正确方法和实际动作的清晰印象。因为新的动作技能的学习是通过指导者的言语讲解或观察别人的动作示范,或以标识每一个局部动作的外部线索,来试图“理解”任务及其要求。

2.让学生直接观看技术能手的示范表演,领会动作的奥妙。这一阶段的学习重点在注意应予以反应的线索,即所谓的知觉学习。

3.利用电教手段。电化教学比较直观,不受时空限制且具有可重复性,还可以调节教师示范教学的单一状态,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可以使学生领会技能的基本要求,掌握技能的局部动作。

通过这几种方式,可使学生一开始就能够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避免尝试式的盲目试探。但是,由于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注意范围比较狭窄,精神紧张,不能察觉自己动作的全部情况,自己难以发现错误,因此教师应给予充分的指导,及时进行纠正。

四、培养竞争意识和创新观念,增强适应变化的能力

1.培养竞争意识和创新观念。所谓竞争,就是在优胜劣汰这一法则面前,各种事物对生存权利的争取。所谓创新,就是不因循守旧、墨守陈规,敢于独辟蹊径,创造出新的产品、开辟出新的职业领域。竞争必然推动优化,使参与竞争的个体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竞争意识是推动个体努力学习,自觉提高职业素质的动力。创新就是要打破安于现状、听天由命、依赖别人的人生观。市场的激烈竞争,电子信息技术革命,企业变革,个人工作的不断变换,迫切要求人们具有创新观念,具备创新能力。

2.培养适应变化的能力。新资源的开发、新技术的发明与应用、生产工具的革新、生产组织的改革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不仅要求人们具备更高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要求人们打破旧的传统观念,解放思想,开阔思路,树立时间观念、效率观念和合作观念。同时要求人们摒弃过去那种一次选择定终身的传统的职业选择观念,适时地调整自己与外界的关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以适应不断发展的职业要求。

在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对环境的适应性与变通性构成人类生存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条件。个人与职业的关系不是一对一的机械组配,同一个体可以适应两种以上的不同职业,同一种职业也可以由不同类型的个人担任。个人一生中面临着职业的多次改变,同时,新的职业不断产生,即使是传统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职员也会有新的要求。如果一个人只能在已习惯的、固定的模式里工作,那是很难成功的,在职业选择面前也会显得束手无策。

总之,对于中职生来讲,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从现在开始,要立志,定下目标。只要自己有信心,就能移动一座山,只要自己相信能成功,就会赢得成功。

参考文献:

第7篇: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范文

课题

我们与环境

课型

口语交际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人类的一些破坏环境的做法,同时学会在与他人意见分歧时,正确与人沟通,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2.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能充分意识到环保不是一句空话,每一个人都应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做环保卫士。

3.讨论总结出切实可行的环保小建议,并带动周围的人一起落实到行动中。

教学

重点

引导学生克服劝说时的焦躁心理,以文明的举止、诚恳的态度打动对方。

教学

难点

能为保护环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口语交际中,能够围绕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能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与话题相关。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一、图片激趣,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观山,看海,听雨,赏花……和大自然亲密接触,这些都让我们心旷神怡。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这样美好的环境里。可是,只要大家稍稍留心,就不难发现人类的许多行为正破坏着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校园里竖起一棵奇怪的“大树”。这棵树是用废弃的一次性筷子做树干,绿叶则是废旧的暖壶壶壳,这棵两米高的筷子“树”“长”得挺茁壮。(出示课件2)

这株筷子树的制作者告诉记者:整个树干使用的一次性筷子就达十万支,这些筷子都是师生们平日在学校的食堂和校园周边的商业街饭店里“捡”回来的。他同时谈及一株生长了20年的大树,也仅能制成这样的筷子

【设计意图:通过新闻讲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引出环

6000—8000双,他们这棵树虽然只有一米九,但耗费了十万双筷子。他们希望能够警醒大家最终告别一次性筷子。(出示课件3)

师:同学们,听完这则新闻,能否用一两句话说说你的想法?

师:我们与环境密不可分。(教师板书:我们与环境)

保话题,并为下面的环节蓄势。】

新课

教学

)分钟

二、初设情境,共同探讨

1.说一说。(出示课件4)

a.情境一:你和同学吃饭时,他随手拿了几双一次性木筷,多的就扔在旁边,请你劝劝他。

b.情境二:学校门口的餐馆老板一直未停止使用一次性木筷,你打算怎样去劝阻他?

师:谁来说一说。

生:有些木筷并不卫生,因为每一双一次性筷子的制作加工都要经过树木的砍伐、切断、冲坯等十几道工序,而且为了让筷子看起来洁白干净,成型的筷子还要经过硫磺熏,熏不白的就用双氧水和硫酸钠再次浸泡漂白,然后用滑石粉抛光。

生:让我们少用一次性筷子,出外就餐时尽量自备筷子,或者重复使用自己用过的一次性筷子。

2.我们身边存在哪些环境问题?

a.小组内交流。

b.每组请代表在全班交流。

生:工厂里生产过程排出的废水直接排到河里;(课件出示5)

生:人们乱砍乱伐破坏生态环境;(课件出示6)

生:工厂里排出的废气污染大气;(课件出示7)

生:人们的生活垃圾。(课件出示8)

3.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课件出示9)

【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资料,既是降低本情境的难度,也是为了提醒学生劝说前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

生:如果堵车时间长,我们可以提醒爸爸妈妈将汽车熄灭。这样可以减少尾气排放,也可以节省燃料。

生:最后离开教室的同学要注意关灯,大家一起努力,做到不开“无人灯”。

师:同学们的做法很好。

三、动手实践,从我做起。

1.师引入:爱护环境不仅要认识到,更要会动手做。那么,我们能不能把刚才交流的内容进行梳理,选出十项保护环境简单易行的做法,制作成“保护环境小建议十条”呢?

2.学生合作交流评选出“保护环境小建议十条”。

预设:

保护环境小建议十条(课件出示10、11)

(1)看见垃圾,主动捡起丢在垃圾桶内,不乱扔垃圾。

(2)要珍惜水资源。可以将淘米水、洗菜水、洗衣服水用来浇灌树木。洗完手后一定要把水龙头拧紧。

(3)如果教室里没有人在或只有几个人的话,要把电灯关上。

(4)使用无磷洗涤用品,少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不烧散煤,拒绝食用野生动物。

(5)随身携带环保袋,多使用筷子。因为一个塑料袋要200年来解化,少使用一次性碗筷。

(6)在学校的路边及其他地方多设置一些造型各异的垃圾桶,最好是分类垃圾桶。因为我发现垃圾桶可分为“回收”和“不回收”两种,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增加收入,节约能源,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收入,节约能源的观念,只有这样,我们的校园才能更加整洁。

(7)要多植树造林,不砍伐树木。不践踏草坪。

(8)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果皮。

(9)少开车,多骑车。

(10)爱护环境。家中的死鸡死鸭可以密封,然后拿到

垃圾场,让清洁工人处理掉。千万不能丢到河中,因为这样会污染河水。

四、全班汇报,点评鼓励

1.在小组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各小组将意见综合起来,由代表向全班进行汇报。组内同学做补充。

2.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点等方式灵活运用。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指导思想就是全员参与。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开口的机会,同时又增加挑战意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五、总结全文,延伸拓展(课件出示12)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小事都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这些一点一滴的小事,会影响我们的生活,甚至可以结束地球的生命。地球是你的,也是我的,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拉起我们的手,张开我们的口,检点自己,劝诫他人,共同捍卫我们的家园。(教师板书: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板书设计

我们与环境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口语交际进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交流之中,对身边的环境问题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能围绕环境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第8篇: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范文

情境体验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体验性学习,二者互为依托,构成一个完整的有生命的课堂发展系统,从而形成有情感的、创新的、具有人文价值趋向的课堂教学。情境教学是体验教学落实的具体教学模式之一。情境设计要契合学习内容,能够落实教学目标,与学生的经验背景、兴趣爱好相一致,使活动具有内驱力、吸引力,让他们主动参与,积极体验。

情境是多元的、独特的,下面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就模拟情境的设计作一些探讨。模拟情境是被简化了同时又被赋予了感情的情境。在模拟情境中,学生容易发生“感同身受”的移情作用。最常见的模拟情境就是对生活情境的模拟。还有对历史情境、未来情境的模拟,对生活中接触不到的情境的模拟。下面就是利用模拟情境进行“情境体验”教学模式的有效尝试。

2 案例:“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学情分析:“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这部分内容学生有一些生活经验,但他们仅限于知道人是由猿进化来的。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结论:创设一个有效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而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是过去的事情,是历史,可以运用模拟再现当时的情境这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

下面是“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教学实录。

2.1“创设模拟情境”与“引入”

师:请大家猜个谜语:“什么动物在早晨用4条腿走路,到了中午用2条腿走路,可到了晚上又用3条腿走路?”

生:人!

师:你们真聪明,传说这个谜语让许多人丢了性命,大家比传说中的人聪明多了,那么你知道人是如何起源的吗?

生:猴子进化来的。

生:猩猩进化来的。

师:有没有看过猩猩这方面的电影。

生:看过《金刚》。

师:那么如果让你来拍一部关于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纪录片,你会怎么拍?

师:用2~3min时间简单构思一下,充分运用你的课外知识,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交流。

学生思考、讨论。

师:请哪个同学先来说说?

生:从古代的猿开始拍。

生:从现代的人类开始拍,再拍到古猿。

生:大笑。

师:为什么笑?其实我们谁也没见过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拍是非常真实而自然的,我们是从现在发现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线索再追溯到古猿,思路不是挺好的吗?(鼓励、赞赏)

师:为了让这部纪录片拍得更精彩,下面我们就好比组成一个剧组,一起去研究和寻找人类起源和进化的拍摄素材。

(板书――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这个情境的前半部分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很容易就进入了这个情境,加上教师精心创设的模拟情境,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可惜由于学生的知识所限不能很好地进行下去,教师趁势引入课题,恰到好处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参予本堂课的学习活动。

2.2“创设模拟情境”与“展开”

第一幕:进化论的提出。

师:第一幕拍什么比较好呢?请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并阅读教科书79页。

生:进化论的提出开始。

师:可以拍摄有关生物进化论观点和神创论观点的争论:1860年6月30日,在英国牛津大学大不列颠学会的一次会议上展开的一场关于人类起源的大辩论,达尔文的观点在这次辩论中最终取得了胜利。

(板书――1,进化论的提出。)

师:还可以拍哪些科学家呢?

生:林奈对人类的分类,赫胥黎提出人猿同祖等。

第二幕:人猿同祖。

师:好,我们把人猿同祖作为第二幕。

师:第二幕紧接着拍些什么呢?你说人猿同祖,有什么证据吗?请学生思考、讨论并阅读教科书80页资料分析和教师提供的现代类人猿的生活资料。

生:可以拍现存的类人猿与人类的相似之处。

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生:牙齿的数量相同,染色体相近,所患的有些疾病相同……

(板书――2,人猿同祖――人与猿的相似之处。)

第三幕:祖先是森林古猿。

师:既然人猿同祖,那观众就会想它们的共同祖先是谁呢?

生:古猿。

师:好的,这就作为第三幕。那证据是什么呢?你拍摄中准备出示哪些证据呢?请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并阅读教科书80页第一小节内容。

生:化石、地质研究……。

板书――祖先是森林古猿,证据有化石、地质研究等。

第四幕:森林古猿为什么能进化成现代人类?

师:那么观众会不会问“森林古猿为什么有的进化成人类,有的进化成现代类人猿?”。

(板书――3,森林古猿-现代人类?)

师:证据是什么呢?请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并阅读教科书80页第二小节和教师提供的古猿进化过程中的一些化石等资料。

生:拍摄环境气候条件的变迁……

(第五幕:森林古猿进化成现代人类的几个主要历程。)

师: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你准备拍摄哪些内容来说明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请学生分组思考、讨论、阅读教科书81页内容和教师提供的有关人类进化的几个主要阶段特点的资料。

生:可以拍四个阶段。

师:每个阶段拍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

生:第一阶段是南方古猿,距今大约700万年前,脑容量为500mL,是能够直立行走的古猿。

生:第二阶段是能人,距今大约200-150万年前,脑容量为550-750mL,脑的沟回与人类已经相似,可能已经具有语言能力。

生:第三阶段是直立人,距今大约150-20万年前,脑容量为1000 L,它们是人类进化史中关键的一个阶段,并拍摄他们用火和狩猎的场景。

生:并且还要拍他们奔跑和按照自己的愿望制造石器,相互之间用语言交流的画面。

生:第四阶段是智人,距今大约1万年前,脑容量为1300~1500mL。

生:可以拍摄晚期智人身穿缝制的兽皮衣,手持标枪和长矛的画面。

生:有资料显示晚期智人已经有了早期农业和动物的驯养,所以有了休闲时间,因此在他们生活居住的岩洞里,出现了原始的壁画、雕刻……

师:所以出现了精神文明方面的艺术,最终进化成了现代人类。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拍摄的素材。

板书――4,人类进化的几个主要历程。

师: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你认为人为什么会变得越来越聪明,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生: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师:其实大家到学校里来学习,也是一种脑力劳动。学习一方面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获得一种思维方法。所以我们也要不断学习,使自己越来越聪明。

在教师创设的模拟情境中,学生是作为剧组的一员不断去寻找新的素材来丰富自己的拍摄内容,而不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是学生在主动地寻找知识,并积极地对其进行思考、分析、体验。教师只是作为知识的引导者、组织者,巧妙地把知识融入到一幕幕的模拟情境中,学生学习时的情绪始终是愉悦的,师生关系始终是民主平等的。

2.3“创设模拟情境”与“巩固”

师:如果现在再让你来拍这部关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的纪录片,你的素材应该有所增加了吧。我们请个同学先来试试,你大致会按什么样的思路来拍呢?

生:第一幕拍……

教师请学生重新来拍摄,其实就是在巩固学生刚才融入素材中的关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的知识,但用这种模拟情境的方式来进行巩固,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既从中体验到了乐趣,又掌握了知识,学习效果很好。

第四阶段:“创设模拟情境”与“提升”。

师: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大了,可我们的“近亲”生活得怎么样呢?

生: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第六幕:现代人类和类人猿的生活近况。

师:所以我们可不可以加一幕呢?这一幕拍些什么呢?请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交流。

生:人类的不断扩张,乱砍滥伐,森林不断减少

生:现代类人猿的生活领地越来越小,数量不断下降……

师:所以我们可以在此加上一首著名的《七步诗》

生: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师:我们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不仅要保护我们的“近亲”,还要保护其他野生动物……,所以人与自然要……

生:和谐发展!

第9篇: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 同课异构 引课 赏析 感悟

一、问题切入

(一)反思物理学习的困惑

经常听到学生说:“今天的课就想睡觉提不起兴趣?这个老师的课太单调,我不喜欢?”很多毕业的学生对我这样说:“老师,您教给我们的物理知识都还给您了……”据调查:“只有1%的学生今后会用物理,为什么却要100%的学生都学物理,学好物理?”

(二)剖析高中教学的现状

(高三毕业纸片满开飞舞的场景图略)这也许是对应试教育的一种宣泄!

物理教学的目的,难道就是为了让学生获得高分吗?物理教学的价值,仅仅体现在一纸入学通知书上吗?高中物理教学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课改呼唤理性的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更关注教育的价值取向。

(三)谋求“同课异构”的真谛

“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是当下比较流行的很有效的课堂教学研讨方式。同课异构,呈现出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和教育智慧,领略“同课异构”有关“同”的要求下凸现出的多元各“异”的教学魅力。课堂设计精妙,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兴趣,并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获得知识。我在一次校级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充分领略其魅力。介于观察角度的局限性,我重点思考与关注这几位教师的“引课”部分,在对比之中,我受益匪浅。

二、教学赏析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精心设计一个好的具有价值的“引课”,有助于学生迅速完成课堂角色的转换,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自觉地、专注地投入整堂课的学习活动。

高一物理《自由落体运动》同课异构引课给予我的交流与赏析:

教学案例1:让我们一起思考:“最美妈妈”义举给我们的启迪?女童妞妞 10楼坠落将用什么物理知识?

交流设计意图:“从生活走进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接抱坠楼女童的“最美妈妈”吴菊萍引发了海内外的集体感动,吴菊萍义举而激发的爱心接力,折射着人性的光辉,引导着社会向善。同时,这一事件,让我们想到最美妈妈为什么会骨折,运用物理知识可以很好解释,通过这样“情景”设置,会有感而发,通过学完自由落体的规律运用v?=2gh可以估算妞妞落到吴菊萍手上时的速度的问题,会达到学以致用。

赏析:利用生活事件引课法。物理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是丰富多彩的,充分利用周边的事例、新闻报道引入新课,既可以进行价值观教育,又可以让学生关注社会;既可以认识到物理并不神秘,又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这些联系生活的事件,能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及规律,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具有生命的整体性和发展的能动性。教师对学生要有人文关怀,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学案例2:让我们做一做:测定反应时间?

1.思考一下,测定反应时间的原理是什么?

2.请同学们两人一组亲自动手做一次,测定自己的反应时间。

交流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认识科学探究活动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学生开心的场面,让我们充分感受到科学探究的魅力。特别当前安全驾驶问题也提到课堂教学中,从现在开始关注生命等等问题。

赏析:利用学生实验引课法。物理的基础是实验,生动新奇或常规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实验不一定要到实验室,教室课堂也可以进行。通过这样设计,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科学探究的形式上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和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三、教学感悟

“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同时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同课异构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这是一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分享、交流。

对学生而言,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知识与过程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蕴含在知识与过程本身之中的。我们当教师的不要总想以考试刺激学生,而要挖掘教材的魅力,用教学内容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知识本身的魅力,比分数和考试的刺激更吸引人,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更持久、更深刻的动力,彻底改变学生目前的状态。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对生活、对幸福的感受,因此,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过程规范化,教学形式形式多样化,逐步建立个人的教育教学风范。

本次优质课评比中,没有一位教师不使用PPT开展课堂教学,这体现了青年教师的现代教学意识,从整个过程来看,大多数教师都能恰当地使用各种媒体,从使用情况来看,既有各种物理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各种图片和影像资料。又有实物、模型和实验装置,通过各种媒体的使用,实现师生间的交流,实现有效教学,讲究互动与感情的交流。但也有些教师一味的追求多媒体的效应,忘记了多媒体教学只能起辅助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在听课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在教师教学媒体使用娴熟过程的背后,渗透出有些教师的专业素养严重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