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卫星通信导论范文

卫星通信导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卫星通信导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卫星通信导论

第1篇:卫星通信导论范文

关键词: 不等分功分器; 隔离电阻; 天线阵波束赋形; 海事卫星通信

中图分类号: TN626?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3)04?0154?03

0 引 言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功率分配器(简称功分器)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例如它是相控阵雷达天线中的一个重要组件[1]。近年来,对功分器的研究不断深入,尤其对等功分的研究较多[2?4]。随着技术的发展,对不等分功分器的研究也凸显意义,尤其对天线阵波束赋形,不等功分馈电可以有效抑制天线副瓣电平过大。目前,不等分功分器两路输出的设计居多[5],而对于多路输出的设计,参考文献较少且大部分是基于两路结构。文献[6]介绍了一种树状拓扑结构的设计方法,利用Wilkinson功分器将输入信号等分,然后将等分的信号分别再次等分,形成4路等幅同相的信号,最后将分属不同组的相邻两路信号合并,实现了1∶2∶1的功率分配。这种设计原理简单,但是电路结构尺寸较大,不够紧凑。文献[7]虽然实现了直接多路输出,但考虑到物理结构的可实现性,只焊接了两个贴片电阻,导致无法完全实现各支路间的两两隔离,存在其中的两条支路隔离度差的问题。另外,对于直接任意比例多路输出的功分器,目前的参考资料[5,8]没有给出详细的设计指导,比如无法找到隔离电阻的计算公式。本文以Wilkinson功分器理论为基础,详细推导并给出了任意比例功分器直接多路输出时各支路之间隔离电阻的计算公式。通过引入二分之一波长微带传输线,提出了一种结构紧凑、隔离性能较好的三路不等分功分器。通过大量的计算机仿真和加工实验,实现了一款应用于海事卫星通信天线阵馈电网络的新型不等分功率分配器。

1 功分器设计

当N路功率分配器满足如下条件:输入端口匹配无反射;各路输出功率比已知,P1∶P2∶P3∶…∶PN=k1∶k2∶…∶kN;各路输出电压U1,U2,…,UN等幅同相时,文献[8]给出了各路负载阻值和支路特性阻抗的设计公式如下:

式中ki为各路输出功率之比。所以,当已知各路功率之比时,可按照式(13)求出各参数的值,从而实现所需功分器的设计。

2 仿真及实验结果

为了验证设计方法的可行性,根据上述分析,设计了一款用于海事卫星通信天线阵馈电网络的三路不等分功分器。中心频率为f0=1.6 GHz,工作频带1.5~1.7 GHz,输入/输出端口阻抗Z0=50 Ω,三输出端口功分比为P1∶P2∶P3=1∶2∶1。由式(13)可得各设计参数为:R1=50 Ω,R2=25 Ω,R3=50 Ω,Z01=100 Ω,Z02=50 Ω, Z03=100 Ω,r1=50 Ω,r2=25 Ω,r3=50 Ω。设计中作了以下考虑:为了满足天线阵各单元天线共线排列的需求,将功分器各输出端口用微带线引出,相邻端口间距0.75λ。对于1,3支路,因为R1=R3=50 Ω,可直接用50 Ω微带线做分支,但是对于2支路,需采用一节四分之一波长阻抗变换器(特性阻抗为35.4 Ω)将R2=25 Ω转换成50 Ω,使输出阻抗与负载阻抗相匹配。考虑到实际布局及制作工艺的限制,在隔离电路部分引入两段特性阻抗为Z=100 Ω,长度为[λ2]的微带线,如图2所示。

由矩阵A可知,两支路之间的隔离电路部分仍等效为一个串联电阻,两段[λ2]传输线的引入,不但没有改变电路的性能,而且为电路结构的物理实现提供了便利。

最终对所设计的结构进行了加工制作,选用F4B系列微波介质材料板,相对介电常数为εr=2.65,损耗角正切tan δ=0.003,厚度h=2 mm。利用ADS和HFSS电磁仿真软件进行大量的仿真优化,得到最佳的电路尺寸和最终的加工实物如图3所示。图4和图5给出了所设计功分器的仿真和实测结果对比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实测结果曲线中心频率整体较理论仿真值有所偏高,主要是由于加工误差和测量误差造成的。在1.5~1.7 GHz工作频带内,实测S11

3 结 语

本文基于Wilkinson功分器设计理论,以3路功分器为例,详细推导并给出了N路任意功分比情况下隔离电阻的计算公式,完善了对直接多路输出功分器的设计指导公式。通过引入二分之一波长微带传输线,将传统功分器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结构新颖,布局紧凑的微带三路不等分功分器。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从而验证了该设计公式的有效。该功分器在整个工作频带内,各端口匹配好,各输出支路等分度好、隔离度高,适用于天线阵波束赋形馈电电路设计。

参考文献

[1] 高玉良,万建岗,张路.新一代S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T/R组件[J].现代雷达,2010,32(1):81?84.

[2] CHIU Jui?Chieh, LIN Jhi?Ming, WANG Yeong?Her. A novel planar three?way power divider [J]. IEEE Microwave and Wireless Components Letters, 2006, 16(8): 449?451.

[3] 李中,张晨新,龙戈农.一种用于波达方向估计系统的平面功分器[J].工程设计学报,2008,15(4):275?277.

[4] 才,王自成,蒿正伟,等.一种新型毫米波宽带三路等分功分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8(15):4329?4331.

[5] POZAR D M. Microwave engineering [M]. 3rd ed. Beijing: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 Industry, 2006.

[6] GOLDFARB M E. A recombinant, in?phase power divider [J]. IEEE Transaci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oues, 1991, 39(8): 1438?1440.

第2篇:卫星通信导论范文

【关键词】通信工程;研究内容;发展历程;发展目标;通信产业

引言

通信技术是以现代的光、电技术为硬件基础,辅以相应软件来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上个世纪末,多媒体的广泛推广、互联网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展望这个世纪初期,宽带技术、光通信也已经崭露头角。通信工程专业所研究的内容涵盖了当今最流行、发展最迅猛的领域。在美国发展速度最快的公司中,像Cisco(思科)、3Com等都是以通信技术作为其发展的主体的。

一、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史

通信工程以现代的声、光、电技术为硬件基础,辅以相应软件来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上个世纪末,多媒体的广泛推广、互联网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展望这个世纪初期,宽带技术、光通信也已经崭露头角。它跨电子、计算机专业,所修课程兼有两者的特点,一些课程,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属于计算机类,另外,信号处理、高频电路、电路原理等属于电子类,还有本专业基础的通信原理等课程,所学范围比较宽。纵观通信的发展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语言和文字通信阶段。在这一阶段,通信方式简单、内容单一。第二阶段是电通信阶段。1837年,莫尔斯发明电报机,并设计莫尔斯电报码。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机。这样,利用电磁波不仅可以传输文字,还可以传输语音。由此大大加快了通信的发展进程。1895年,马可尼发明无线电设备。从而开创了无线电通信发展的道路。第三阶段是电子信息通信阶段。通信技术实际上就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的技术。通信系统是指点对点通信所需的全部设施。而通信网是由许多通信系统组成的多点之间能相互通信的全部设施。而现代的主要通信技术有数字通信技术、程控交换技术、信息传输技术、通信网络技术、数据通信与数据网、ISDN与ATM技术、宽带IP技术、接入网与接入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主要包括光纤通信、数字微波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以及图像通信。

二、通信工程专业的研究内容

通信工程是应用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如今它已被应用到人们通讯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日常的手机、网络、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等,都是通信技术为人类提供方便的表现方面。在学习这门学科时也要从生活中领悟其中所蕴含的知识和技术。在这之前首先要把课本上相关的理论知识理解透彻,真正的弄明白各个名词的含义、各种通信原理、通讯方式原理等,再理论联系实际,将专业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更加透彻的理解其原理。现今科技日新月异,发展非常迅速,跨学科的技术应用也在与通信技术相辅相成,一些边缘学科都可以应用到通信中来,所以在学习的时候也要有方向性的涉猎和学习一些相关领域的知识,帮助本学科的学习。而且平时也要多多了解现在这些领域的发展进程,以及相关科技的更新,查找和了解相关科技产品的工作机理和应用范围。通信工程是一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学科,我要时时保持不断学习的渴望和激情,与时俱进、同时代一起发展,共同进步。

三、通信工程专业产业背景研究

我国信息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平稳。近些年,信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信息结构升级和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创新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自主创新工作进一步增强,电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宽。

如今,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带动性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四个特点:增长、关联、需求、国际化特性在信息产业中表现突出,信息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在工业中最大,信息产业盈利状况位居各行业之首,出口快速增长,成为第一出口行业,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最大。信息产业已是现代经济的增长源,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市场需求及必要的技术支持、新型的管理模式。

四、通信产业已成长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通信基础设施已拥有光纤、数字微波、卫星、程控交换、移动通信、数据通信、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手段,长途传输、电话交换和移动通信都实现了数字化。

从通信运营来看通信产业的现状和发展:我国采取一系列积极稳健的措施,加大现代通信网的基础建设,为通信运营提供了保障。从1998年到2002年通信固定资产上,五年国家和企业共投资大约1.05 万亿,是1997年以前投资总值的2.8倍,通信固定资产总值达到1.35万亿。2003年,我国电信业的投资规模在2000亿元左右,仍维持高速发展,表明我国电信市场仍然是比较乐观的。

通信技术是发展最为迅猛的技术,通信行业也是更新很快的行业,是发展极不平衡、极不好预测的行业。随着网络应用加速向IP汇聚,网络将逐渐向着对IP业务最佳的分组化网的方向演进和融合。下一代网络将是电信网与因特网的融合和发展。融合将体现在“话音与数据”、“传输与交换”、“电路与分组”、“有线与无线”、“移动与WLAN”、“管理与控制”、“电信与计算机”、“集中与分布”、“电域与光域”等多个方面。我国实施电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的战略充分反映了这一点。

五、先进的通信技术是通信产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1)交换技术。随着业务从话音向数据的转移,从传统的电路交换技术逐步转向分组交换技术和软交换技术,特别是无连接IP技术为基础的整个电信新框架将是一个发展趋势。

(2)传送技术。WDM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电信网提供了巨大的容量和低廉的传输成本,有力地支撑了上层业务和应用的发展。

(3)接入技术。接入网已经成为全网带宽的最后瓶颈,接入网的宽带化和IP 化将成为本世纪初接入网发展的主要趋势。

(4)无线技术。在宽带业务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无线传输作为个人通信的重要手段,其矛盾显得十分突出。

结语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通信业的普及,对通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我们要努力将自己塑造成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通信人才。当前,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 首先要立足本校,搞好专业定位,明确学习目标;其次,该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加强实验学习和校内外实习,以提高自身实践动手能力;第三,勇于探索,着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通信人才。

参考文献

[1]承继成.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数字中国导论》,2009.

[2]黄秀清.通信产业发展概述.《邮电经济专业知识与实务中级》,2009.

[3]闫成印.国内3G牌照正式发放,三大运营商竞争日酣.中国数字电视,2009,第1期

第3篇:卫星通信导论范文

【关键词】化学教学;信息技术;运用;体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的发展。”我认为,要达到以上目标,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使抽象的现象和概念具体化、直观化、实物化,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那么,如何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呢?下面就我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探索中运用谈几点体会:

1. 教育技术的发展动态及趋势

随着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新的技术都应用到教育领域,如数字化音像技术、广播与卫星通信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教育技术的内容和形式也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已不再是停留在音像技术课堂中应用的层次,而是有了很大的发展,其发展具体可归纳为多媒体化、网络化、教育技术应用模式多样化三大趋势。

2. 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中国有句古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育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传播活动,是凭借一定的传播手段而进行的一种自觉行为。当今,教学媒体日新月异,其现代化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教学传播手段的先进性,直接影响着人类教育行为的方方面面,同时也促进了教育技术的多维发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理论的建立大多是通过实验,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或者实验、假设、再实验论证的过程。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理论、掌握操作技能、培养科学素质必不可少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实验以其真实性、直观性给学生给学生第一手感性材料,任何模拟、说明、比喻、描述都必须建立在实验基础上,从面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但是实验现象却十分短暂的,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实验现象进行更准确深入的分析,从面产生深刻的感性认识。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不仅极大的提高了实验教学课堂效率,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的能力,而且在学习过程中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好地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3. 化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好处

3.1 创设情景,营造氛围,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活动时,往往伴随着积极的情绪。通过幻灯片、视频、实物投影、多媒体等信息手段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资料、用一幅幅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图案,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利用信息手段同时提供多个问题,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极大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为积极主动学好化学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如在初次接触化学这门学科时,可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演示日常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几个事例,视频播放化学发展的历程,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另外学生可以在课前或课后上网查询有助于获取大量相关资料,例如:从互联网中查找、评价、收集有关信息,研究“酸雨”、“有关汽车尾气的化学问题”等STS类课题。学生从科普类网站搜集化学史、生活中的化学常识、最新的化学科学研究进展等资料,以帮助学生分析和研究某些问题。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3.2 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有部分内容涉及到微观世界,这些内容学生看不见、摸不着,内容比较枯燥、抽象,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直观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微观现象,模拟化学变化过程,提供形象、生动、直观、快速等一般难以观察到的现象,有效的突破了化学教学中微观教学的难点,促进学生对微观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分子原子教学中“如何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将氧化汞分子的分解过程制作成动画,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氧化汞分子。我用两个大小不同的球分别表示汞原子和氧原子,两个大小不同的球挨在一起表示一个氧化汞分子。加热后氧化汞分子分为两种不同的原子——汞原子和氧原子,而后无数个汞原子聚在一起构成汞这种物质,氧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这样,学生既理解分子由原子构成,又理解了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而原子本身并没有变化,也理解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通过计算机动画把微观世界宏观化、形象化,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3.3 运用多媒体,模拟错误实验操作。

对于化学试验中的一些错误操作所引起的危害性,老师不能演示给同学们看,只能靠讲解其错误的原因以及可能带来的危害,这样学生始终没有亲眼所见,亲身感受,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往往会犯错,造成事故。如果能用计算机模拟这些错误操作,可以通过放慢动作将实验步骤分解,这样不仅将错误的原因弄清楚了,而且学生看了之后,知道错误操作所引起的危害性,所以印象会很深刻。例如: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中,实验结束后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移去酒精灯的操作,一旦失误,有一定的危险性。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通过多媒体技术,设计、制作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软件,对这一操作做了一些特别的处理,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反复模拟实验,一旦操作正确,计算机给予奖励提示,鼓励学生,而一旦学生操作错误,计算机则对水倒流试管底部,试管破裂的危险场面进行模拟;如在初中化学中浓硫酸的稀释实验,就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错误操作及所带来的后果,通过计算机的演示,让学生亲眼看见把水倒进浓硫酸时液体沸腾的激烈反应现象,使学生获得深刻的印象;还可以把两只小白鼠分别放在一氧化碳和空气的集气瓶中模拟一氧化碳毒性实验。过演示模拟实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达到了教育教学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3.4 运用多媒体,模拟危险性(有毒或爆炸)的实验。

化学教学中经常有一些危险性(有毒或爆炸)实验、污染严重的实验和现象不太明显的实验;还有一些实验因可重复性差、耗时长,课堂上难以作到随时调用。如可燃性气体H2、CO在点燃前要验纯,否则可能引起爆炸,为了强调这一知识点,我很想做实验来演示,但又怕出问题,而运用多媒体播放就解决了这一难题。再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在实验室虽然能做,但污染严重,实验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并通过计算机演示,学生就可观察到有序规范的实验操作,清晰的实验现象,既取得了理想的实验效果,又避免了有害气体的污染。

3.5 运用信息技术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计算机教学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递给学生,还能节约传统的板书时间,开阔知识面,增加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资料,用一副副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图案,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同时提供多个问题,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极大的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为积极主动学好化学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比如,我在上氯化钠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讨论氯化钠的用途,利用幻灯片展示一些图片,0.9%的氯化钠注射液,腌制咸菜,精制盐,融化积雪,农业选种等。让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同时,意识到氯化钠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这个时候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原来厨房中的食盐有这么多的用途。老师再多的语言描述都没有一张图片或是一段视频片段的效果好。紧接着我就提出一个问题:我们食用的白花花的盐是从哪里来的呢?怎样从海水中获得食盐呢?学生们讨论后回答。但大多不是亲眼目睹。对于多数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远离海边没有更深的认识。我又通过大屏幕播放了一段我收集的氯化钠在自然界的存在和海水晒盐的录像让学生从感官上去认识去理解所学的知识。紧接着做完粗盐提纯的实验后留下大部分时间用幻灯片投影练习题加深巩固所学的知识。这节课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了课容量又提高了效率。再有,每学完一单元后,都要进行阶段复习。复结课需要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以便学生能通观全局,综合运用。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复习,能把基础知识点及知识间的联系以网络的形式逐一呈现出来,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结构,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缩短了时间,开阔了知识面,又增大了练习量。我将初中化学上下册十二个单元的单元复习基础知识网花了一定时间,费了一番功夫制成了课件,共160多张,复习时使用,复习目标明确。复习时先让学生回忆答出基础知识,再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出来。然后通过大量的习题进行巩固,加深所学基础知识。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边讲边板书的方式。通过这样的复习,提高了课堂效率,达到了复习的目的,而且这些复习课件随时可以调出哪一单元或哪一个知识点进行回顾,方便了今后的教学。

3.6 善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快反馈、强矫正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利用计算机贮量大、速度快、交互性能好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检测,这样可把学生对问题的思维过程、方式、结果的正确与否给以立即判断,以矫正思维过程。调用计算机题库中的试题,学生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练习或考试。练习或考试完后,学生可以调出参考答案,及时找出问题的所在,起到教师面批的效果,而且还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来编拟试卷,可随时修改,随意排序、控制题目的难易程度。教师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数据库软件,帮助分析试卷、分析成绩;通过各种成绩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采取措施弥补不足,强化优势。 在教学中,必须深入研究和实践如何充分而恰当地设计、开发、运用计算机多媒体,使之与其他手段有机结合,优化课堂教学,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才能体现出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真正价值。

3.7 利用信息技术将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化学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卫生、健康等方面都跟化学密切相关。我在教学中努力寻找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联系及应用,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情景素材,并通过直观形象的课件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通过直观形象的课件将画面呈现给学生呢?我从互联网上搜集了大量与生活相关的素材,也利用课余时间拍摄了大量图片和录制了相关视频,制成《化学与生活》课件,内容都是学生身边的化学物质与现象:生石灰干燥剂、加碘盐、牛奶说明书、生锈铁钉、汽水、洗涤灵、丰盛的菜肴、醋与碱反应、干燥生石灰与水反应、用醋除铁锈、用洗涤灵去除盘子上的油污、自制简易净水器等,配以一系列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让化学知识在生活中重现,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充分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由于这些化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紧扣学生心弦,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处在教育一线的教师,应该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为优化课堂教学敢于尝试探索,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第2版)

[2] 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 何彩霞.对化学教师学科知识结构的测评和思考.化学教育[J],2001,(5)

第4篇:卫星通信导论范文

[关键词]:自然垄断 自然垄断行业 分拆模式 法律规制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theory of natural monopoly continually changes and the natural monopoly industries are also continually reformed. China is experiencing a wide-ranging reformation in natural monopoly industries. From the eyes of Theory on natural monopoly coming and development, it is not scientific to simply take natural monopoly industries apart.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natural monopoly industries depends on the reasonable governance under laws.

[key word]: natural monopoly natural monopoly industries parting-model governance

虽然我国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对自然垄断中的一些行业进行了改革,但从改革取得的现阶段成果来看,其并不令人满意。社会各界要求对自然垄断行业的全面改革的呼声仍然与日俱涨。中国自然垄断行业需要改革,但它必须是一场理性的改革。因此,我们必须全面认识自然垄断。

一、自然垄断的概述

〈一〉自然垄断的定义

自然垄断是经济学中一个传统概念。早期的自然垄断概念与资源条件的集中有关,主要是指由于资源条件的分布集中而无法竞争或不适宜竞争所形成的垄断。在现代这种情况引起的垄断已不多见。而传统意义上的自然垄断则与规模经济紧密相连,指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者更多的企业的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者劳务,如果相关产量范围存在规模经济时自然垄断就产生了。 但到上个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学对自然垄断的认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982年,鲍莫尔(Baumol)、潘泽(Panzar)和威利格(Willig)用部分可加性(subadditivity,又译为次可加性、劣可加性)重新定义了自然垄断 。假设在某个行业中有X种不同产品,Y个生产厂商,其中任何一个企业可以生产任何一种或者多种产品。如果单一企业生产所有各种产品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之和,该行业的成本就是部分可加的。如果在所有有关的产量上企业的成本都是部分可加的,该行业就是自然垄断的。换言之,即使平均成本上升,只要单一企业生产所有产品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之和,由单一企业垄断市场的社会成本依然最小,该行业就是自然垄断行业。平均成本下降是自然垄断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新定义扩大了自然垄断的范围,它不仅包括传统的自然垄断即强自然垄断,还包括了所谓的弱自然垄断。

现代法学一般认为:自然垄断是指由于市场的自然条件而产生的垄断,经营这些部门如果进行竞争,则可能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或者市场秩序的混乱。 法学上的自然垄断概念不仅涵摄了经济学上自然垄断的内容,还突出了现代竞争法的精髓。这是社会进步的客观反映。

〈二〉自然垄断的理论基础

经济学理论基础。西方自然垄断理论从产生到发展大概经历了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成本次可加性三个阶段,它们各自解释了自然垄断出现和存在的原因。从总体上推进了社会对自然垄断的认识。

第一、规模经济。任何企业进行社会生产时,它总会面临生产成本问题。如果企业的单位生产成本相对过高,则其必然会处于竞争的劣势地位;如果企业的单位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则它就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但是,企业的生产成本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除了技术等因素的作用即使在相同的条件下,企业的单位生产成本也可以随着生产总产量的增加而趋于下降,原因在于当企业的总产品不断扩大时,原先的固定成本被逐渐摊薄。这在固定成本投资较大的企业表现的尤为明显。当长期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降低时,规模经济就出现了。当社会对某些行业的长期平均成本的降低速度与幅度提出要求时,这个行业往往就是自然垄断。规模经济很好地解释了产品单一领域行业的自然垄断。

第二、范围经济。在现实生活中,企业并不仅仅生产或提供单一的商品和服务,往往是多元化经营。如果由一个企业生产多种产品的成本低于几个企业分别生产它们的成本,就表明存在着范围经济。由于单独生产某一产品的企业的单位产品定价高于联合生产的企业的相应单位产品定价,因此单独生产的企业就会亏损,这些企业或者退出该生产领域或被兼并,这也会形成垄断的局面。因此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与诺德豪斯指出,有着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的产业也可产生自然垄断。对此,我国的大部分学者是持相同的观点。从理论上来讲,范围经济很好地解释了产品具有综合性领域存在的自然垄断。

第三、成本次可加性。这是产生自然垄断新的基础。1982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夏基(Sharkey)、鲍莫尔(Baumol)、潘泽(Panzar)与威利格(Willig)等人认为,即使规模经济不存在,或即使平均成本上升,但只要单一企业供应整个市场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的成本之和,由单个企业垄断市场的社会成本最小,该行业就仍然是自然垄断行业。自然垄断的定义或者最显著的特征应该是其成本的劣加性(Subadditivity)。换句话讲,就是平均成本下降是自然垄断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平均成本下降一定造成自然垄断,但自然垄断不一定就是平均成本下降。只要存在成本弱增性,就必然存在自然垄断。成本的次可加性理论的提出,掀起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自然垄断理论的变革,从理论上进一步解释了自然垄断存在的根源。我国的学者对之基本持赞同和认可的态度。

法学理论基础。经济学主要从效率的角度解释了自然垄断产生与存在的根源,法学尤其是经济法则从更为广阔的视野进一步对自然垄断作了深层次的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第一、社会本位的需求。虽然人具有个体的私利性,但也正是人个体的私立才使得国家与社会有着存在的必要。个人与国家、社会利益重心的转移导致了法律本位的变化与发展。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法律本位发展的最终方向。从国家本位到个人本位,再到社会本位的迁移,演绎了社会文明进步的脉络。社会本位的潜在或者正式确立促使国家、个人与社会组织在作为或者不作为时,必须考虑社会整体的利益并作出相对的利益平衡决策。虽然自然垄断存在的历史覆盖了所有本位的法律,我们必须客观的承认自然垄断是社会本位(包括潜在与显现)在法律领域深层次作用的产物。

第二、竞争与垄断的二重性。竞争是市场的灵魂,没有竞争就没有市场经济。但过度的竞争可能带来资源的浪费;垄断虽然压制和排斥竞争,损害民众的福利,危及社会民主政治,但它也有积极的一面,如规模经济等。竞争与垄断的二重性必然要求社会对竞争和垄断作出思辩性的规定,在反对垄断同时也要建立合理的反垄断法适用例外制度。

第三、现代经济法价值决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整体效益是现代经济法的价值 ,它不仅含摄了经济学的效率和生态学伦理学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将它们与现代法律本位和法律价值有机的融合为一体,使经济法的价值呈现很明显的现代化特征。在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整体效益的价值的指引下,社会在考虑多方面综合因素基础上对自然垄断做出了肯定性的评价,给予其合法的社会地位。

〈三〉自然垄断的特征

一是效率主导性。从自然垄断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来看,无论是规模经济还是范围经济或者是成本的次可加性,自然垄断主导取决于经济效率而不是其它因素。规模经济意味着生产更多产品时固定成本被逐渐摊薄越来越小,范围经济意味着在追加生产相关新产品和服务时进行联合生产要比单独生产的成本低,成本次可加性则意味着独家垄断经营的总成本小于多家分散经营的成本之和。自然垄断主导建立在效率目的基础上并且保障效率的实现。

二是呈现网络经济特征。综观世界各国的自然垄断存在的行业和产业,如供水、电力、煤气、热力供应、电信、铁路、航空等。我们不难发现采取自然垄断经营的产业一般具有网络经济的特征即依赖一定的产业网络为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如果离开这些产业网络,企业所生产或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是无法流转到社会消费领域。衡量这些产业网络作用的最佳指标是网络上的流量(交通、电力、通讯信号等),而网络上的流量将随网络节点的几何级数增加。网络节点数量越多,边际投资收益越大。

三是资产具有沉淀性与专用性。由于自然垄断依赖于网络经济为整个市场提品和服务,因此企业在经营自然垄断行业时,将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基础产业网络的建设。这些产业网络形成了大规模的固定资本,它们折旧时间长,变现能力差,从而导致了整个垄断产业大量的资本沉淀。另外,由于基础产业网络占有的资产往往具有相应产业或者行业的专用性,所以资金一旦投入也就很难收回,所形成的企业资产也难以改为其他用途。

四是产品的日常性。供水、电力、煤气、热力供应、电信、铁路、航空等垄断行业,他们所提供的产品都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必须品,具有日常性与必须性的特征。自然垄断行业通过它们的网络触角将这些日常生活必须资料转流到千家万户去以保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有序。

目前我国社会上还普遍存在着对自然垄断与行政垄断、行政性垄断认识模糊不清的问题。很多人将行政垄断、行政性垄断与自然垄断混为一谈。 这不仅影响国家相关政策的实施,而且严重影响了我国的产业改革。正如我们在前言部分阐明的观点:中国的自然垄断行业需要一场改革,但它必须是一场理性的改革。理性的前提是对事物有正确全面的认识。因此有必要在此指明自然垄断与行政性垄断、行政垄断的区别所在。

自然垄断与行政性垄断的区别比较明显,主要有:(1)产生的原因不同。自然垄断的产生原因主要在于经济效率或者效益,而行政性垄断则是行政机关或者其授权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所造成的;(2)法律性质不同。自然垄断由于它存在相当的积极性,大多数国家在立法上给予其豁免肯定它的合法地位。行政性垄断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产物,其本质是借行政权力行市场行为,它违背了依法行政原则,因此是非法的;(3)影响不同。自然垄断往往带来效率经济增加社会总体福利,而行政性垄断则不仅容易导致行败的出现,更会造成市场竞争机制的扭曲。

由于自然垄断与行政垄断在形式上具有某些相似性,因此二者的区别并不是那么的直接明朗,但形式的某些相同并不能完全掩盖他们的区别。自然垄断与行政垄断还是存在很多的区别,例如:(1)从概念上讲,自然垄断是由于市场的自然条件而产生的垄断,经营这些部门如果进行竞争,则可能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或者市场秩序的混乱;行政垄断,又称国家垄断,它是指国家从有利于国民经济全局发展的目的出发,对某些部门和国有自然资源实行独占。(2)从产生的主导因素上讲,自然垄断主要在于经济效益;行政垄断主要并不在于经济效益而或在于安全如军工业或在于对资源的控制需要如烟草行业等其它因素。(3)从经济运行上看,自然垄断往往要依赖一定的产业网络才能正常进行;而行政性垄断并不具有网络经济的特征,因此它可以采取多渠道输送产品。(4)从产品的必须性上看,自然垄断产业提供的为日常生活必须品,但从行政垄断存在的领域所提供的物品绝大部分是非日常必须的。因此自然垄断不等于行政垄断,必须科学的加以区别二者。

〈四〉自然垄断的认定标准与范围

“那些行业是自然垄断?”与“那些行业实行自然垄断?”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前者是关系到自然垄断的判断标准问题,它不仅具有对现实市场结构的实然判断功能,更具有对自然垄断范围的应然判断功能;后者则是自然垄断存在的范围问题,通常是应然的探讨与分析。通过前面对自然垄断的概念、理论基础与特征的分析,我们对自然垄断的判断标准和产业范围基本应该有了一定的认识与把握。

对于自然垄断的判断标准,笔者认为首先,该行业现成的市场结构为只有一个或者几个提供相似或相同产品的卖者。换句话讲,就是该行业的现行市场为垄断或者寡头的不完全竞争市场。其次,形成上述市场结构的主要根源在于经济效率的优先考虑。第三,一个国家的法律对之必须持肯定的态度,包括明示和默示的肯定。通过与上述所例的标准对照,我们不难看出目前我国的自然垄断行业主要集中在公共基础设施领域,如供水、供电、煤气、热力供应、电信、交通运输(包括铁路、城市交通、海港、水运和机场)、环境卫生设施和排污系统、固体废弃物的收集和处理系统等。

在考虑产业自然垄断这个问题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自然垄断具有发展性。自然垄断的行业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处于相对时间内不断变革的状态。根据自然垄断存在的时间与变化速度来讲,它可分为永久和暂时的自然垄断两种情形 。永久和暂时自然垄断最重要的区别是,永久自然垄断的长期平均成本(LRAC)随产出增加连续地下降。无论市场需求多大,单个企业都能以最小的成本生产。暂时自然垄断的长期平均成本(LRAC)下降到某一点时就变成固定不变。永久自然垄断是一种少有的事情,暂时自然垄断更为常见。影响自然垄断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市场需求,市场需求规模的迅速扩大有可能使单个企业的最佳生产规不能满足市场的有效需求,从而使自然垄断行业失去自然垄断性;市场规模的长期萎缩也可以使原先为竞争性的市场变成为一个自然垄断的行业。二是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展,可以使得原来的某些自然垄断行业失去了自然垄断的特点;技术进步能够扩大企业的最佳生产规模,使原本竞争性的领域产生自然垄断性。

第二、并非自然垄断行业的业务都是具有自然垄断性。自然垄断性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规模经济。而产生规模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自然垄断行业的网络经济特征。市场需求量越大,网络供应系统所形成的庞大的固定成本就能越为广泛地分散到每一单位产品上而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因此,自然垄断行业中的自然垄断性业务主要集中在那些固定网络性操作业务领域,如电力、城市暖气、煤气和自来水供应产业中的线路、管道等输送网络业务,电信产业中的有线通信网络业务和铁路运输中的铁轨网络业务等。其他领域的业务则可以归为非自然垄断性业务。可以合理的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如我国目前的电力改革——厂网分开,将电力行业的发电业务划归为自然垄断行业的可竞争性业务,不同的发电公司可以相互竞争发电上网。针对自然垄断行业中业务的垄断性与可竞争性的不同特点,政府可以有区分地实行不同的管制政策,这样不但保证了自然垄断的规模经济效益,同时也兼顾了市场竞争机制在自然垄断行业中应有的作用,实现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相兼容的有效竞争,提高这些行业的经营效率。

二、自然垄断行业的改革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

针对社会很高的改革呼声,目前,我国政府已经着手对一些自然垄断的行业进行改革,有的已经基本改革完毕如电信;有的正在紧张的策划当中如铁路。从改革的内容上来看,改革所采取的方法基本上是分拆。这一点不得不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与思考:自然垄断行业的改革出路就只有分拆吗?综合考察世界各国对自然垄断行业的改革方法,我们不难得出答案是否定的。从自然垄断产生的根源角度来看,单纯的分拆是行不通的。而且中国的自然垄断行业一般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事关国计民生,所以对自然垄断产业的改革应该慎重研究,谨慎进行。对自然垄断行业的改革应该坚持以下几个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一、实事求是对症下药。改革的途径与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究竟采取何种改革措施关键要取决于当前需要改革的对象存在那些问题。改革者应通过科学的研究来分析与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对症下药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进行,切不可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应该承认,目前我国的自然垄断行业确实存在问题,需要通过改革来加以解决和完善。但从我国自然垄断存在的主要问题来看,问题并不在于自然垄断行业的自然垄断而关键在于产业的管理制度问题尤其是由政企不分所引发的问题。因此改革的重点在于对垄断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的改革,而不是简单的进行分拆。简单的分拆并不能解决自然垄断存在的问题,最多只是改变了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类型而已。石油石化行业的改革结果就明显地验证了这一点。石油石化行业分拆重组后表面上是三足鼎立,但却不是在同一市场上引入三家竞争者,加上政府定价、进口限制以及对经理层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等,分拆并没有带来有效竞争和效率的提高,下游产业和消费者也没有从中受益。所以,我们应该理性的采取改革措施。

第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我国还是个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仍然是我国的第一头等大事。当经济增长成为一种主导的需要时,效率应被优先考虑 ,同时也采取合理措施兼顾社会公平。自然垄断行业一般具有明显的网络经济的特征,它通过相应的产业网络为社会提品和服务。按照麦特卡尔夫定律(Metcalfelaw),网络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网络效益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加而呈指数增长。因此,自然垄断产业首先要求通过对市场的垄断来饱和自己网络空间以实现产业长期成本的下降;其次是通过生产与产业网络相关的产品减少社会交易成本达到范围经济效益。正是自然垄断行业的这些特征与属性往往要求它全程全网联合作业和统一兼容性,保持垄断结构。产业组织芝加哥学派早已指出:如果市场上竞争者过多,不利于规模经济的利用或者经济效益的提高,就应允许通过竞争、兼并拉推动市场集中。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所倡导的效率标准进一步促使社会对垄断有了新的认识:垄断未必反竞争,而可能是高效的结果,只要垄断主体不滥用垄断地位,社会就应该尊重它的既有地位。这一观点不仅首先肯定了效率,同时也兼顾了社会公平,对我国的产业改革具有很现实和重大的启发意义。如果我们忽视经济发展规律,人为的干涉合理的经济运行,那必将遭到自然经济规律的惩罚。不仅可能导致消费者福利的减少,也可能使得自然垄断行业处于亏损甚至破产的境地,产生巨大的社会无谓损失,影响社会的正常发展。美国电信产业改革就是很好的一例。

第三、国际竞争原则。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一个国家的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并不再仅仅局限在本国范围内,而逐步扩大到世界范围内即国际市场的竞争。正是在这一历史的背景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掀起了一场企业兼并的浪潮,各国纷纷通过企业合并来打造经济航空母舰以提高国际竞争力。这看起来似乎与单个国家的反垄断法的发展趋势不太协调,其实它是市场竞争背景变化的必然结果。我国已经加入WTO并承诺市场对外开放,中国的企业必将面临一场竞争的风暴。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客观而言,目前我国的企业规模还是很小的,并不足以抵抗外国大企业的市场竞争。国际背景的变化所要求我们做的是合并企业与改善企业管理制度而不是简单分拆。对自然垄断行业的分拆式改革只是考虑国内市场的情况,而没有考虑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情景。这是与社会现实的客观发展需求是不相称的。我国自然垄断行业分拆式的改革所带来的并不是国内有效的市场竞争而是国外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垄断。

〈二〉改革现状概述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对传统的自然垄断产业的改革开始拉开了序幕,到目前为止,石化、电信、电力、民航、铁路、邮政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改革。经过分拆重组,除了石化、邮政、铁路行业外,我国电信、民航运输、电力等自然垄断行业在形式上都初步实现了政企分开,建立了多家市场主体相互竞争的企业运营体制。

电信业:经过2001年12月的重组之后,在中国基础电信业务市场,已有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铁通、中国卫星通信等6家主要电信公司,并在各自的业务领域内与其他经营同类业务的公司展开竞争。在增值电信及互联网相关业务领域,一个更加开放的竞争格局已经出现。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网通已分别建立了4个经营性互联网,教育、科研部门和军队还分别建立了3个非经营性互联网。获准经营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单位(ISP)已有300多家,互联网信息内容提供商(ICP)有1000多家。在电话网上提供无线寻呼和增值电信服务的企业超过2500多家。

民航业:目前我国共有23家民航公司,规模较大的有十家,它们为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南方航空公司、东方航空公司、中国西南航空公司、中国北方航空公司、中国西北航空公司、云南航空公司、乌鲁木齐管理局、上海航空公司和海南航空公司,其中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最大;其余的的13家规模都比较小,其中山西航空公司规模最小。

电力业:根据厂网分开的改革思路,目前我国电力市场结构大概为:2家电网公司,4家辅业集团公司和5家发电集团公司。其中,两家电网公司是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4家辅业集团公司是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和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5家发电集团公司是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

〈三〉改革总体评价

目前,虽然我国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改革形势并不令人乐观。在这场自然垄断产业改革中还存在很多重大的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

第一、改革思维模式过于单一化。改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改革者应该结合社会具体情况对改革对象采取合适的改革措施以取得理想的改革效果。考察我国目前对传统的自然垄断产业改革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分拆包括横向分拆、纵向分拆和纵横分拆。对电信、电力采取的是横纵双向分拆。这虽然从理论上讲可以造成竞争,但从改革后所形成的实际局面来看,这种分拆或者是稍微改变了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类型而已即将独占变为寡头竞争(将综合垄断改为专业垄断或者将全国垄断改为地域垄断)或者造成了行政性分割和集团分立使某些行业如航空航天工业的整体性受到破坏,改革并未取得应有的效果。造成这样局面的关键问题在于改革思维模式僵化。我国目前对自然垄断行业的改革所采取的方法主要是借鉴了在此之前的军工、有色金属等特殊行业的改革思路。客观地讲,目前我们进行改革的自然垄断行业与军工、有色金属等特殊行业还是存在很大的区别的。改革对象的差异决定了改革方法的不完全相同。所以我们并非一定采取分拆的方法对有关自然垄断行业进行改革。从自然垄断行业的根本特征与其所将面临的竞争环境来看,维持原有产业垄断地位但对企业经营机制进行现代化改造为上上之策。但如果某些自然垄断行业确实需要分拆,那么对之采取分拆方法也是未可厚非的。

第二、改革后产权仍然单一。在改革之前,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的所有业务包括相关的可竞争性业务均由国家垄断经营,所以导致了自然垄断产业产权的单一化。改革后的自然垄断行业中具有独立产权的主体基本为国有性质,民间性的资本很少。这影响了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的完善。对于改革后自然垄断产业产权单一局面,这固然与自然垄断行业资本的大规模性有关,但并不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进入壁垒。根据《民航法》规定,设立航空公司应当具备符合国家规定的适应保证飞行安全要求的民用航空器、有必需的依法取得执照的航空人员、有不少于国务院规定的最低限额的注册资本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这从资金规模、技术水平等方面对企业进入形成了一定的壁垒。除了资金和技术的要求,阻碍航空公司进入的最主要的壁垒是航空公司的行政审批。我国《民航法》规定,设立公共航空运输企业,应当向国家民航总局申请领取经营许可证,并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我国现有30余家航空公司均是在1984年至1996年批准设立的,但自1996年迄今中国邮政航空有限公司成立以来,民航总局没有批准新的航空公司设立,这表明我国航空运输业企业进入较高的进入壁垒。

第三、法人结构治理改革严重滞后。与对自然垄断行业改革所采取措施的严厉程度和所涉及的广泛程度相比,对相关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改革还不到位。改革后自然垄断行业的经营者在其法人治理结构上仍然存在很多的传统问题,如行政上的超强控制和产权上的超弱控制 、董事长超强控制、股东缺位、三会失衡、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等。这严重影响了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改革的效果。如果我们对自然垄断行业的改革仅仅停留在分拆上而不能够及时深入地对相关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进行匹配改革,那么改革的结果很可能是治标不治本或者导致我国的自然垄断产业被外来的竞争这所吞噬。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结局。所以,无论我们对自然垄断行业采取那些改革方法与措施,必须及时的进行相应的企业经营机制建设,保证改革目标的实现与完善。

第四、政府管理滞后。虽然我国早已开始推进“政企分开”的改革工作,但到目前为止,政企分开的明朗度还比较低,导致了政府职能缺位与越位严重并存。这在传统上由政府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例如政府对自然垄断企业人事权的过多干预和产权的照顾。既然改革的目的在于塑造一批自然垄断产业市场中独立的市场主体,那么政府在推进产业改革同时应及时转换自己的角色,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监分开,做好对自然垄断行业垄断性业务的划分、产业建设的规划、市场准入、市场管理等本职工作。

第五、相关配套立法严重滞后。虽然改革往往具有先行性使得相配套的法律产生显得相对滞后,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关产业改革的立法速度相比,我国的滞后程度比较严重。目前我国不仅没有相应的产业法,而且也没有专门的对垄断行业实施监管的法律法规,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国产业改革的效果与进度。例如电力行业因缺乏“竞价上网”的制度,各发电公司之间难以在短期内开展竞争。因此,立法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我们应尽快出台《反垄断法》、《国家能源监管委员会法》?或其他行业的监管委员会法、《石油法》、《天然气法》、《电信法》、《地方公用事业监管法》等并加快对《电力法》、《铁路法》、《民航法》等法律的修改工作,以适应现代监管的需要。

三、自然垄断的法律规制制度

无论自然垄断行业如何改革,他们都将受到法律的规制。这不仅是由自然垄断行业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同时也是法治的必然要求。通过对世界各国对自然垄断行业的立法内容的考察,笔者认为我们应建立含盖以下基本内容的法律制度来规制自然垄断行业,使其进入良性的运转与发展状态,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与社会稳定。

〈一〉管理主体的法律制度

由于自然垄断行业涉及领域的广泛性和利益的多方面性,因此对自然垄断行业依法进行管理的主体就不可能单一化。从维护和保证自然垄断行业健康发展所需要的资源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自然垄断行业的管理主体主要涉及到反垄断主管机关、产业主管者、,其他的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如反不正当竞争机关、价格部门等则在各自的权限范围依法履行相应的管理职责,配合前面主要的自然垄断产业主管者做好对自然垄断行业的管理工作。

反垄断主管机关。我国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对于反垄断的管理机关设置问题,草案提供了四种选择方案。不管立法最终采取何种方案,我们这里暂时笼统的称之为反垄断主管机关。由于自然垄断行业涉及到垄断判断与豁免的问题,因此反垄断主管机关是对自然垄断行业依法进行管理重要主体之一。根据草案中反垄断主管机关的法定职责和对自然垄断进行管理的需要,反垄断主管机关在对自然垄断行业进行规制时主要行使下列职权与职责:(1)制定自然垄断政策及规章。虽然《反垄断法》对垄断问题作了基本的规定,但具体的问题还要通过相关的规章制度来细化以保证可操作性。(2)会同产业相关管理部门进行自然垄断行业的划分。由于自然垄断产业基本上不存在竞争,其利润也是基本相对稳定或者高额。因此,很多边缘产业的经营者通过各种途径试图将自己划归为自然垄断行业。正真意义上的自然垄断行业不仅关系到社会效率问题,而且对社会日常生活的稳定有着重大的影响,如果不做好事先相关的划分工作,则有可能引发产业争取自然垄断这一产业法律属性的蜂拥混战,影响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的改革与社会稳定发展。我国台湾地区的《公平交易法》规定 :独占事业,由中央主管机关定期公告。这种法律安排很值得我们借签。(3)会同产业相关部门进行自然垄断行业竞争业务与非竞争业务的划分。自然垄断行业的业务并非全部具有不可竞争性,有的业务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与影响也是可以开展合理规模的竞争,因此,反垄断主管机关应该会同相关的产业主管部门做好划分工作。这不仅有利于促进自然垄断行业竞争与垄断的合理结合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也可以使得反垄断主管机关能够很好的监管自然垄断行业中企业在非垄断业务中的竞争行为。(4)依法处理自然垄断行业垄断的豁免与豁免撤消事项。我国的《反垄断法》草案第十一条规定,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且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益处大于对竞争造成的损害,经商务部反垄断主管机关批准,可以豁免第八条规定... ...(五)其他有可能排除或者限制竞争,但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协议、决定;第十五条规定, 协议、决定取得豁免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商务部反垄断主管部门可以撤销豁免、变更豁免条件,并责令经营者停止或者改正其行为:(一)经济情势发生重大变更的;(二)豁免事由消灭的;(三)经营者违反了豁免决定附加条件的;(四)豁免决定是基于经营者提供的虚假信息作出的;(五)经营者滥用豁免的。如出现(三)、(四)、(五)项情形,撤销豁免的决定具有溯及力。(5)依法受理举报并展开调查; (6)受理有关自然垄断的纠纷案件; (7)其他必要事项。

产业主管部门。自然垄断存在几个产业领域,各自的产业主管部门有权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管理。一般而言,产业主管部门的管理范围主要集中在产业规划与产业组织方面。因此作为自然垄断行业管理者,他们的主要职权与职责有:(1)依法制定本产业的法律法规或者相关政策。 (2)产业规划与协调。由于自然垄断行业不仅投资规模大,而且往往占用很大的自然资源。因此进行科学的产业规划与协调很重要,如果不合理地提前规划与安排,则很容易造成恶性竞争。例如,在珠江三角洲,有五个新完工或正在施工的新机场,相互之间的距离均不到200公里。距离它们不远处还有一个投资巨大并刚刚建成的香港新机场。国际航班将只在它们五个之中的一个降落,大部分国内航班也只希望在这同一机场与国际航班相接。结果,五个机场中将有四个不能得到充分利用,致使本来可以有更多用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被浪费。因此必须做好产业规划工作,保证产业有效的建设与发展,避免资源的浪费与滥用。(3)市场准入。自然垄断行业主管部门应根据本产业的发展需求,依据法定的条件与程序做好自然垄断市场进入工作,如确定必要项目后通过招标安排有关独立的企业法人进行营运。(4)组织产业发展。自然垄断行业不仅关系到“民生”,更关系到“国计”。自然垄断行业的发展水平尤其是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自然垄断行业中企业的国际竞争地位,所以,相应的产业部门应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产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社会提供更好的产品与服务,增强垄断企业的对外竞争能力。

〈二〉管理方式的法律制度

由于自然垄断行业对日常生活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在较早时期,各国对自然垄断行业多采取国有化的办法并将其置于政府的严格管制之下。管制方式主要是进入管制和价格管制。由于政府管制措施的失灵以及技术发展等因素地作用,自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国家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自然垄断产业改革,逐步趋于放松管制并适当的引进竞争。单一化的投资格局被打破,自然垄断行业经营呈现多元化格局。与此相适应,自然垄断行业管制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管制手段趋于多元化与更为科学化。

虽然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要求放松对自然垄断行业的管制,但对自然垄断行业的放松管制并不是盲目地,更不是简单地等同于分拆。一个国家对其自然垄断行业是否需要放松规制、何时开始放松规制、放松规制的范围、放松归置的方式等必须作出审慎性的考虑并依据具体情况采取合理的放松措施与管制手段。笔者并不完全赞同我国目前对自然垄断行业采取的改革模式。思考中国目前的自然垄断产业的改革动因与改革模式,不难发现一方面是由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所引发和导致地,同时也有存在很大部分认识上错误的作用与影响。反思中国自然垄断行业过去出现的诸多问题,我们认为引发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不主要在于自然垄断而在于对采取自然垄断经营的行业管制手段与方式上存在缺陷。过去,我国对自然垄断行业主要采取进入管制与价格管制。在进入管制上,主要依靠行政权力阻碍非国有资本的进入。这不仅造成了投资的单一化使得自然垄断产业缺乏强劲的资本支持,也导致了在缺乏有效健全的激励机制下自然垄断行业效率低下;在价格管制上,虽然建立了价格听证制度,由政府代表、消费者代表、生产者代表共同商讨自然垄断行业价格的决定,但由于政府代表、消费者代表和生产者代表实质地位的不平等和价格听证制度存在缺陷,导致很难达成社会合意的价格。正是我国过去对自然垄断行业的管制方式上存在的缺陷导致了自然垄断产业出现了众多的问题,使得社会大众误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自然垄断,从而引发了社会强烈要求分拆自然垄断行业的改革呼声。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确实需要改革,但改革内容并不是简单的分拆。自然垄断的基础理论和特征决定了自然垄断产业的非可分拆性,如果忽视经济规律盲目的进行改革,那么我们所能得到的将是惩罚。中国的自然垄断行业的改革重点和出路在于管制手段上的改革

考察世界其他国家对自然垄断行业所采取的管制方法,结合我国具体的国情,笔者认为:我们应建立健全以下三个大的方面的法律制度。

第一、进入管制法律制度。无论自然垄断行业如何改革,对之加以进入管制是完全必要的,但是管制必须符合科学。我们这里所谓的进入管制与我国以前采取的那种做法有所不同。它有两个层次:一是对资本性质的管制。法律原则上允许不同性质的资本进入自然垄断行业。例如不仅允许国有资本参与电网的运营,也允许民间性质的资本参与电网行业的运营。这不仅仅有利于改变投资单一化的局面拓宽自然垄断产业投资资金的来源,更有利于相关激励机制的功能发挥。但不同性质的资本最终必须融汇到独占或者寡头的企业形态之中,这是由自然垄断行业效率要求。但是由于某些自然垄断行业同等地涉及国家安全或者稀缺资源,为了兼顾效益与安全等因素,民间性质的资本进入要受到完全的禁止或者份额的限制。这一般仅仅局限在自然垄断行业的非竞争领域范围内;二是市场经营者进入的管制。自然垄断行业的业务可以分为两大块即非竞争性业务和竞争性业务。对于自然垄断行业的非竞争业务实行严格的进入管制,不允许市场主体(包括国有企业与一般企业)的随便进入。管制部门依据合法合理的条件通过法定的程序确定产业的经营者,并实行独占或者寡头经营;对于自然垄断行业的可竞争业务,根据自然垄断产业市场的发展需要合理准确的允许一定数量的市场主体(包括国有企业与一般企业)进入参与竞争,形成相对规模的市场竞争。上述的进入管制方法,不仅充分考虑了自然垄断行业的本质属性与要求,同时也合理的兼顾了市场竞争的作用,相对来讲较为科学。

第二、价格管制法律制度。建立完善的定价机制是规制自然垄断行业的有益之举。虽然我国《价格法》规定了价格听证制度,但并不完善。这主要表现为:一是定价实体的缺位相对政府严格的价格管制而言,我国的自然垄断企业只有价格建议权,而没有价格决定权,这是不合理的 。从经济学上讲,自然垄断行业可以分为强自然垄断行业和弱自然垄断行业。强自然垄断行业存在产品定价两难的选择,按照一般产品定价原则,一方面,为了维持企业良好的财务状况和可持续经营,产品定价不能低于平均成本;另一方面,根据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只有当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社会的总福利才会达到最大。企业的边际成本一般高于其平均成本,上述两条定价原则可以同时满足。但是强自然垄断行业的边际成本低于平均成本,这两条原则不可能同时满足。弱自然垄断行业不存在定价两难的问题。由于自然垄断行业存在的定价两难问题,因此自然垄断企业有权利根据合理的条件与具体的环境进行产品或者服务的定价,但企业的定价必须合理公平,不得滥用优势地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二是价格管制混乱。目前我国对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管制权分散于各个不同部门之中,表现出行业价格制订时的非统一性和部门性。各部门在决定自然垄断价格时,不可避免地顾及部门利益;由于价格管制机关的多元化,经常造成价格监管不到位,导致各自然垄断企业的价外加价或价外收费现象相对突出。三是价格决策程序缺乏科学。国家计委在2001年7月颁布了《政府价格决策听证暂行办法》。听证办法规定,价格决策部门应当充分考虑听证会提出的意见,听证会代表多数不同意定价方案或有较大分歧,价格决策部门应当协调申请人调整方案,或由价格主管部门再次组织听证。然而,听证办法对于听证会代表尤其是消费者代表不同意定价方案,法律规定最终的定夺权仍在价格决策部门,这极可能在事实层面中形成垄断价格,难以真正落实民主化和科学化。针对上面我国价格管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积极采取法律措施进行完善,建立更为科学的价格制度。措施之一是建立价格委员会制,即由价格管制者、生产者和消费者按一定比例派出代表,由他们在充分对话中逐步消除彼此之间的利益碰撞与冲突,最终确定三方均能接受的合意价格政策。措施二是集中对自然垄断行业产品或者服务的定价权限,在物价部门设立自然垄断行业价格管制机构。措施之三是在定价决策制度中引入行政诉讼机制,允许有关主体对侵犯自己合理定价权利的行政主体提起形状诉讼。

第三、激励机制法律制度。

竞争是市场的灵魂,它是相对最完善的社会激励机制。但由于其具有双重性导致了它的适用具有不完全性,自然垄断的存在就是其表现之一。自然垄断行业为了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往往实行独占或者寡头,相对一般的市场而言,极其缺乏竞争。也正是因为自然垄断行业缺乏普遍性的竞争机制使得自然垄断行业更需要其他类型的激励机制。

对于自然垄断行业可采取的激励机制,笔者认为应模仿《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银行法》对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规定采取例举主义。可以供自然垄断行业管理机关采取的激励机制主要有:

1、最高价格限制管制(Price cap regulation)。最高价格限制管制就是规定了企业提供单位产品或者服务时可以收取的最高价格。它表面上看是一种管制措施而非激励机制,其实,如果当规定的最高价格合理时,它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出于对利润的追逐,自然垄断企业会采取各种可行的措施来降低成本以在既定的定价范围内获得最多的收益。价格上限规制是激励性规制方式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英国最早于1984年将价格上限规制运用于电信业,并以此为开端,在煤气、自来水、电力、航空等自然垄断行业中广泛加以运用。

2、社会契约制(social contract)。社会契约制是指管制当局与被管制者之间在修订收费标准时就设备运转率、热效率、燃料费、外购电力价格、建设费等签订合同,如果能实现比合同规定的更好的成绩将给予奖励,否则将给予惩罚。这种机制具有硬性的激励功效。

3、特许投标制度(franchise bidding)。特许投标制度就是政府将给予企业的事业特许权限制在一定的时期内,在特许期结束后再通过竞争投标制来重新确定企业特许权。企业要想再获取事业特许权限,则在经营中必须做好产品的质量、服务、价格等方面的供应。

4、区域间竞争(yardstick competition)。区域间竞争主要是将受管制的全国性垄断企业分为几个地区性企业,使特定地区的企业在其他地区企业成就的刺激下提高自己内部的效率。这种激励机制适合寡头经营的自然垄断产业。

〈三〉监督法律制度

监督是社会管理系统的重要环节,对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控制的作用。自然垄断行业历来是多事之秋的领域,如果没有健全法律监督制度对其加以监督管理,难以避免出现很多问题。对自然垄断行业的监督管理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法定的管理机关对自然垄断行业经营者;二是社会对自然垄断行业经营者的监督;三是社会对法定管理机关的监督。对于监督的第一方面,我们在前面已经基本阐述过就不再赘述。下面重点论述社会对自然垄断行业经营者和法定管理机关的监督。

社会对自然垄断行业经营者的监督。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章专门规定了消费者组织和其职能,目的就是建立对经营者的社会监督机制。自然垄断行业由于其独特的地位更加需要社会监督。无论自然垄断行业经营何种业务,其本质上仍然是生产者。消费者有权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和其他相关法律规定的权利对它们进行消费监督。在现实生活中,自然垄断行业侵犯消费者的权益事件屡屡发生。例如中央电视台报道,贵州省纳雍县自来水公司利用安装水表到户、抄表到户的机会,收取高额水表安装费并提高自来水收费,引起居民强烈不满。该公司要求各家各户无论是否已经安装了水表,均需缴纳100余元购买或者更换指定厂家生产的水表,而水表在当地售价为28元。大面积安装水表之前,每户水费限额10元,之后该公司制订了如下的收费标准:三口或者三口以下的家庭每月最低缴纳水费12元,超过三口每口增加3元,有卫生间和洗澡间的家庭每月最低缴纳22元。该公司的行为不但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且严重违反了《价格法》。我国正在制定的《反垄断法》对类似的行为也作了规定如“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不得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除或限制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不得在一定时期内以过高的价格销售其产品”等。消费者可以依据相关法律的规定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通过消费者组织、大众传媒等加强对自然垄断行业经营者的监督

社会对法定监管机构的监督。市场会失灵,政府也会失灵。政府失灵的根源之一就是寻租。由于我国传统计划经济和特定的人文环境,官商现象在还比较普遍与严重。在局部或者个人利益的驱动下,一些监管部门和个人逆法倒施助纣为虐。这不仅严重违背了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更是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稳定。因此必须加大对赋有监督职责管理机关的监督。社会对赋有法定监管机关的监督可采取的方法和途径有:一批评建议。社会团体和个人可以通过新闻报刊、来信来访、座谈、讨论会等形式对监管机关监管工作提出批评意见或者建设性的建议;二申诉。申诉可以向有关国家机关或者上级机关提起;三控告。消费者和广大社会群体对于任何的监管机关或者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可以向有关机关进行揭发和指控;四检举。社会对于违法失职的监管机关和个人可以向有关机关揭发事实,请求依法处理;五行政诉讼。有关社会组织或者个人认为监管机关作为或者不作为违反了法律规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应指出的是,目前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社会监督力量和功效还比较微弱。国家与政府应该采取更多的措施来提高和完善社会监督机制,保证“权为民所有,权为民所用”。只有营造出一个强有力社会监督环境,国家才能在正轨上持久良性的运转,社会才能稳健的发展,个体的权益才能得到切实的保障。

结束语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与经验告诉我们:中国要想获得持久的发展,改革是必然的选择,但改革必须遵循客观规律。通过上面对自然垄断及其行业的分析,相信大家对我国目前自然垄断行业的改革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看法。自然垄断行业牵涉到国计民生,其本质内涵和中国企业即将面临的竞争态势决定了对其的改革方法不适宜采取简单的分拆。拆分自然垄断产业很可能不利于普遍服务政策的实施和产业本身的发展,因而也就不符合公众利益。 中国的产业改革正直的出路在于建立现代企业经营机制和完善的法律规制制度。

———————————————————————————————————————

参考资料:

[1] 曹士兵:《反垄断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2] 王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

[3] 戚聿东:《资源优化配置的垄断机制》,《经济研究》1997年第2期。

[4] 胡汝银:《竞争与垄断: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分析》,三联出版社1988年版。

[5] 徐士英:《公平竞争法简论——自由经济的“大”》,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6] J. M. Clark, 1940,Toward a Concept of Workable Competi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30.Issue 2.

[7] 王全兴主编:《竞争法通论》,中国检查出版社1997年版。

[8] 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4版(中文本),上册,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