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力资源规划的理解范文

人力资源规划的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力资源规划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力资源规划的理解

第1篇:人力资源规划的理解范文

在民营企业里,CEO们十分重视企业的经营规划,但对人力资源规划有所忽略,甚至有的民营企业不存在人力资源规划。任何事情都是靠人去完成的,如果不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的规划,完成企业的规划和目标是很困难的。

人力资源规划以追求人力资源的平衡为根本目的,它处于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统筹阶段,关注的是人力资源供求之间的数量、质量与结构的匹配,为下一步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制定对应的要求。它所考虑的不是个人,而是群体。其实质是一种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人力资源规划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活动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整体的成败。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含义和作用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含义。

人力资源规划就是一个企业或者组织对其所在环境的人力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状况作出科学的预测,并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制定可行的政策和科学的措施,以确保企业在运营的具体情况中获得各种所需要的人才,从而使企业或者组织得到稳定的发展。

人力资源规划的含义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分析组织在环境的变化中的人力资源需求状况,并制定必要的政策和措施,以满足这些要求。

2.在组织和员工的目标达到最大一致的情况下,使人力资源的供给和需求达到最佳平衡。

3.确保组织在需要的时间和需要的岗位上获得各种所需的人才(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指标),使组织和个人得到长期的益处。

(二)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

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运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具有预见性及系统性,它可以调整企业人力资源政策和措施,也可以指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顺利效进行。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人力资源规划是组织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其具有有利于组织制定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的作用。

2.人力资源部门必须分析组织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差距,制订各种规划来满足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因此,其具有确保组织生存发展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的作用。

3.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它由总体规划和各种业务计划构成,为管理活动(如确定人员的需求量、供给量、调整职务和任务、培训等)提供可靠的信息和依据,进而保证管理活动的有序化。因此,其具有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有序化的作用。

4.人力资源管理要求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也要满足员工的个人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这样才能激发员工持久的积极性,只有在人力资源规划的条件下,员工对自己可满足的东西和满足的水平才是可知的。因此,其具有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作用。

5.人力资源规划有助于检查和测算出人力资源规划方案的实施成本及其带来的效益。要通过人力资源规划预测组织人员的变化,调整组织的人员结构,把人工成本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上,这是组织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其具有有利于控制人力资源成本的作用。

二、人力资源规划的原则

在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时候,我们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一)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做具体的分析。

人力资源规划需要充分地考虑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这样才可以科学地为企业发展目标服务。内部环境主要是指:企业的内部的经营要素,如企业的经营项目、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状况、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的发展目标等;外部环境是指企业外部的大环境,如社会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国际金融环境等。企业的内外部环境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我们要使得企业能够在这样的不断变化中保持一定的竞争力,就必须在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时做到科学决策。

(二)力求将企业的人力资源保障工作做到最好。

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人力资源保障环节又是人力资源规划工作中的核心项目,能够有效地做好企业员工的引进计划分析、辞职概率预测分析、内部轮岗(包括晋升)分析、市场中的人才状况分析、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分析才能使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得以继续和发展下去。

(三)帮助企业员工做好其职业生涯规划。

企业的主体是员工,没有员工也就成不了企业。一味地强调企业的发展是不行的,我们还必须做到使得企业的每位员工都得到发展。企业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员工的长期利益。因此,我们在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帮助企业的每位员工都做好其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只要这样才能够使得企业和员工得到共同发展。

三、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规划方面存在的不足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是很高,很多企业难以用科学的方法去对本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规划,继而使得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规划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目标不明确。

民营企业的战略规划在制订的时候和国有企业不一样,国有企业的企业战略规划相对来说是比较清晰的,而民营企业的战略规划有时则显得有点模糊,运营目标不明确,发展方向不明了,核心竞争力不知道,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根本就没有落实,停留在口号上或者形式上。

(二)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沟通。

理论上来说,沟通的过程就是对企业运营目标理解以及相互传达的过程。企业在做运营决策的时候需要一个有效的沟通过程才能够完成。决策的效果如何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沟通的效果。民营企业在做人力资源规划的时候往往表现出缺乏理性的沟通,仅仅凭借着以往的工作经验和运营总结就制定出方案。没有去认真地调研。这种方案缺乏可执行性的。

(三)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缺少专业的知识人才。

人才是民营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大型国有企业在人才管理中经常强调人才的经营意识,他们往往通过精细的管理,为企业培养专门的人力资源专家,为实现企业管理的目标去服务。然而民营企业缺少这些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所以在制订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时便无章可循。

(四)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缺少科学发展元素。

科学发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是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努力把握发展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解决发展难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民营企业要生存、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然而现实中我们发现,许多民营企业没有认真总结过去,没有去认真地分析认识现在和规划将来,其实并不是他们不想这样做,而是民营企业在制定企业战略规划的时候没有加入科学发展元素,与此同时,在做人力资源规划时也就没有融入科学发展元素。

(五)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是指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开拓进取,在大胆探索中继承和发展。联系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没有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没有随着市场的变化而调整。

四、相关对策

(一)明确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目标。

若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目标明确,并把企业的人力资源日常工作与目标加以对照分析,就会清楚地知道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进行速度和与目标相距的距离,如果我们再把企业的运营目标与之结合进行综合考虑,就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企业发展的一个先决要素就是人力资源规划,而人力资源规划的前提则是明确企业的发展战略,之后再去分析到人力资源方面的事项,例如:编制人员需求计划、员工考核计划、员工薪资福利计划等。

(二)建立科学有效的沟通机制。

所谓有效的沟通机制,是指通过听、说、读、写等思维的载体,通过演讲、会见、对话、讨论、信件等方式将所思所想准确、恰当地表达出来,以促使对方接受。在团队里,要进行有效沟通,必须明确目标。对于团队领导来说,目标管理是进行有效沟通的一种解决办法。在目标管理中,团队领导和团队成员讨论目标、计划、对象、问题和解决方案。由于整个团队都着眼于完成任务,这就使沟通有了一个共同的基础,彼此能够更好地了解对方。即使团队领导不能接受下属成员的建议,他也能理解其观点,下属对上司的要求也会有进一步的了解,沟通的结果自然得以改善。如果绩效评估也采用类似办法的话,同样也能改善沟通。人力资源规划需要企业全员上下协同,上至企业董事长(总经理)下至普通员工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都应为人力资源规划建言献策。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沟通机制显得十分必要。

(三)注重引进接受过人力资源专业系统教育且有实战经验的人才。

具有人力资源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所谓人力资源人才,绝不是人力资源全才,只能是某一方面的人才。知识是成为人才的基础。作为人力资源专业方面人才,首先应具备人力资源专业方面专业的基础知识。如果仅有书本知识而缺乏实践经验,或者仅有实践经验而缺乏系统性的基础知识,都不可能成长为人力资源专业人才。我们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引进接受过人力资源专业系统教育且有实战经验的人才,这样才会使得决策者在编制人力资源规划时做到更准确。

(四)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要坚持与时俱进与科学规划。

有些民营企业认为人力资源规划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工作,目标不明确,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虽然从大道理上知道人力资源规划很重要,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总找不到切入点,感到很茫然。那么,怎样才能把人力资源规划工作落到实处呢?我认为人力资源规划,应适应企业形势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共同的要求,坚持与时俱进的工作方针和工作方法,在人力资源规划求实效上下工夫,始终做到坚持与时俱进与科学规划。

五、结语

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是为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服务的,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长期发展的保障,民营企业应该把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放在日常工作的重要位置。

参考文献:

[1]赵步同,孙文祥,彭纪生.人力资源管理行业差异实证研究――基于苏州地区企业调研的分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

[2]陈海燕,王小平,赵杉.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许昌学院学报,2009.

[3]刘美岩.浅析国有企业中绩效考评存在问题及原因[J].大众商务,2009.

第2篇:人力资源规划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1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认识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力资源支撑。许多中小企业面临人才流失严重、员工源源不断的跳槽,表象看来是中小企业对员工的福利待遇偏低而留不住人才,归究深层次的原因是企业没有准确把握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第一生产力”和“第一资源”的重要作用,没有把人力资源规划作为企业的根本战略和关键环节来抓,人力资源配置存在分散、重复、封闭、低效的现象,显示出企业在人力资源规划方面的不足和空白。人力资源规划的目标是为企业制订合适的人才策略,加快培养和造就数量充分,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为企业保持强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持。具体来说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满足企业发展中对人力的需求。企业发展过程是动态的,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生产领域、经营规模等发生变化,企业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例如:退休、辞职、解雇等原因会导致人员数量的减少,企业生产领域的改变会导致人才需求结构发生变化,经营规模的改变会导致人力需求数量和质量发生变化等。企业在积极适应市场的同时,也要分析并采取措施来调整人力资源。人力规划的基本职能就是预测企业人力供求差异并调整差异,从而满足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力供需平衡。(2)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其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管理难度和工作量也日益提升,如果没有一个周密的人力资源计划,就不能准确把握企业人力状况和人力需求,企业在应对面临的机遇、风险和挑战时就无所适从。人员的招聘雇用、培训教育、考评奖惩、员工调整以及人工成本的控制等各方面,如果没有系统的人力资源规划统筹安排,企业必然混乱不堪,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能为其提供准确的信息和依据,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遵循的重要工作。(3)合理控制人力成本。企业运营成本中人力成本占很大比重,员工工资支出是人力成本中最大的支出,而人员分布状况决定了工资支出总额,企业岗位设置是否健全、普通工人、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比重是否协调、工资标准是否合理、组织机构职是否重复等,在没有人力资源规划的情况下,这些人力配置和由此产生的人力成本是否合理都是未知的,有可能造成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人力成本上升的趋势。在准确预测企业发展前景的前提下,合理调整各类型员工所占的比重,达到人事相宜,把人工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是人力资源规划的另一个重要职能。(4)企业人事决策的基础。人事决策是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人才培养开发、考核评价、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健康保健和激励保障等人事方面的决策难度和重要性并不亚于企业生产经营决策,错误的人事决策将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客观、合理的人事决策需要以全面真实的信息为依据,在准确把握企业经营状况、人力现状、内外环境变化的前提下,做出正确的人事决策。而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是合理预期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充分了解和收集企业人力基本信息,并将相应的员工晋升、报酬福利、健康保障、培训教育等人事管理计划统筹联系起来,为企业各种人事决策提供依据和基础。(5)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想让员工积极做事,通俗一点讲就是要让员工看到好处,如果做多做少、做好做差一样,员工势必会没有积极性。通过人力资源规划向员工展现企业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让员工看到自己的发展前景、未来利益,明确工作中能得到什么、工作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必定会让员工绷紧神经,关注工作,从而去积极地努力争取。

2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普遍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重要性的日益凸显,更多的中小企业逐渐重视起人力资源的管理,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由于大部分中小企业中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模式尚未建立,更多的依赖经验型和粗放型的管理,与大型企业或者外资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和不足,尤其是在人力资源规划与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1)对人力资源规划重视不够。许多中小企业管理者缺乏远见,不注重长远谋划,总觉得规划这种东西太虚,看不到明确的经济效益,还要花费大量物力、人力和时间,并不愿意做在他们看来是无意义的事。有些中小企业制订了人力资源规划,但各部门并不重视,认为计划没有变化快,在执行规划时,简单的、见效快的就做一下,见效慢、周期长的就不做,即使执行了也和规划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规划成为走过场、搞形式的一纸空文。(2)人力资源规划比较简单。许多中小企业的人力规划比较简单,规划过程较为随意,流程比较粗糙,其内容大部分是考勤、奖惩、工资福利、工作规则等,事务性工作较多,前瞻性、预测性的内容少,不是一个长远的人力使用规划,并没有从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角度出发,来规范企业和员工的行为。甚至有些中小企业不考虑自身实际,东拼西凑大中型企业的人力规划部分内容,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脱节,没有达到与企业发展目标保持相匹配的要求。(3)人力资源规划动态性不足。一个企业的发展和人的一生是有些相似的,从雏形到初具规模再到发展完善,其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伴随着风风雨雨,随着问题的出现到解决,在一步步走向成熟,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瓶颈,人力资源规划要及时应对企业各阶段的特征,适时完善和调整各项策略以满足人力资源需求。但是大部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缺乏动态性,只是静态地信息收集和设定相关的人事政策,担心制度规定的变动会成为不稳定因素,力求一劳永逸,保持稳定。(4)人力资源管理机构不健全。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传统管理模式,没有专职的人力资源机构,其职能大都由企业人事、财务等部门兼管。有些中小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职能弱化,只是填填表格、做些简单统计等,其配备的多是一般员工或是并没有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人员,显而易见,让非专业的人来从事所谓的“人力资源管理”,做出专业的、与企业发展目标相匹配的人力资源规划是非常困难的,即使制订了规划,也对企业发展起不到任何作用。(5)人力资源规划缺乏操作性。人力资源规划的有效实施,要配合规划要求,制定相关“选、育、用、留”的政策,更好的运用一些战术策略,达到落实规划的目的。而在现实中,很多中小企业有规划,但缺乏有效的措施和策略支撑规划的实施,使规划缺乏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

3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对策研究

中小企业要加快发展,缩小与同行的差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份额,就必须更新观念,坚持把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源活动安排,制订科学系统的人力资源规划。现针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普遍存在的问题,试论可行对策。(1)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构。中小企业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积极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要建立一个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明确部门职能、细化工作职责、配备专业人员,充分发挥其在选拔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人才和配置人才等方面的作用。(2)完善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机制。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对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面向所有员工,影响到生产、销售、服务以及整个企业,各部门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是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成败的关键。因此必须建立“上下联动、统筹推进、协作配合”的人力资源工作机制。企业决策层给矛重视和支持,各部门有力支持,员工积极配合,人力资源部门分析、预测、制订人力资源规划方案,并支持指导业务部门具体实施。(3)建立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人力资源规划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全方位的了解和掌握企业发展过程中大量的人力资源信息,运用专业的统计工具和方法对原始信息进行系统的分析加工,还需要提炼借鉴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功经验,围绕企业人力现状和未来预期出现的主要问题,制订相应的对策措施。可见人力资源规划工作专业性强、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在编制和调整人力资源规划时全面、准确、及时获得相关信息,有效确保人力资源规划的质量和实施效果。(4)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从业人员素质水平是保证人力资源规划有效性的基础。要紧密结合企业实际,通过培养、引进、激励等多种措施,努力建设一支业务素质优良、富有创新精神、数量充足、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同时,优化从业人员工作生活环境,提升从业人员职业地位,拓展从业人员发展空间,从而增强从业人员的归属感和职业荣誉感,最大限度地激发从业人员工作活力,推进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5)强化人力资源规划的可操作性。完整的人力资源规划不但包括规划的制定,还包括规划的实施控制。人力资源规划由顶层的总方向、总目标与底层的具体任务安排构成。人力资源规划的各项策略要落到实处,必须要制订具体任务计划,细化工作任务和工作步骤、明确责任部门和工作职责、设置任务期限和完成时间等,使各部门易于操作和执行。当人力资源规划在执行中出现偏差时,规划人员应及时探究导致该偏差的主要原因,协调各部门共同采取纠正措施。同时,要加强人力规划执行效果的评测,分阶段对人力规划的预期效果和实际执行的反馈结果进行比较、判断和分析,为下一步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及时而有意义的信息。总之,中小企业不但要重视整体战略规划,而且要制定与整体战略相适应的人力资源规划,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前瞻性、方向性和预见,制定适宜的选人、用人、育人、激人、留人的人才政策,保证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八一.人力资源规划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赵曙明.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曾建权.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务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3.

[4]郭佳伟.一个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实践[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00.

第3篇:人力资源规划的理解范文

以下提供一些提刚供参考:

一、正确认识年度绩效考核;

1、什么是年度绩效考核?

2、年度绩效考核与平时绩效考核的过程有何区别?

3、年度绩效考核常见的问题及失败的原因

二、掌握年度绩效考核操作的方法和工具;

1、年度量化KPI考核方略

2、年度非量化/工作计划考核方略

3、年度素质考核方略

三、掌握奖金分配的方法和技巧;

1、年终奖金分配总额设计

2、不同类型员工年终奖金发放系数及比例设计

3、年终奖金的发放策略及年终奖金评价体系的建立

4、奖金分配及发放冲突及异议管理

四、提升绩效面谈的技巧;

1、绩效结果反馈技巧训练

2、业绩改善技巧训练

3、绩效计划沟通技巧训练

4、年度面谈特殊问题处理

五、正确理解人力资源规划

1、确定HR使命、愿景及战略目标

2、何为HR年度规划

3、HR年度规划的依据

4、HR规划中的角色分工

5、HR开发规划的主要内容

六、掌握人力资源规划的技巧

1、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程序

2、人力资源供给预测程序

3、编制规划手法

4、人力资源规划在公司的运用操作模拟

七、正确理解关键岗位管理

(一):关键岗位素质模型构建

1、关键岗位素质模型构建方法介绍

2、基于BEI的能力素质模型构建动作

(二):关键岗位人才选拔

1、关键岗位人才测评工具选择

2、关键岗位结构化面试技巧

3、关键岗位录用决策技巧

(三):关键岗位绩效考核

1、关键岗位考核指标设计

2、关键岗位激励性考核机制设计

(四):关键岗位薪酬管理

1、关键岗位薪资结构设计

2、关键岗位薪资调整管理

(五):关键岗位人才激励

1、员工激励认知

2、非物质性激励手段运用

(六):关键岗位人才发展

1、关键岗位人才发展通道设计

第4篇:人力资源规划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效率

当前,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了企业中最宝贵的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所以如何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也就成为了企业以及社会各界所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做好人力资源规划与人才招聘

1.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站在宏观上对企业未来人才的一种布局与安排,对于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与依据作用,不仅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更关系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质量。所以,搞好人力资源规划非常重要,应当根据企业未来的总体战略部署,结合企业运作体系,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编制,提高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与操作性,使制定出来的人力资源规划可以切实地服务于企业发展。

2.人才招聘。人才招聘可以说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环节,且决定着企业人力资源的初始面貌,是进行高效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所以,企业必须要制定出一套符合自身、切实可行的招聘程序,并在招聘程序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对其进行完善。同时,还要根据招聘岗位的工作特征,丰富招聘测试手段,比如知识结构测试、业务能力测试、心理测试、仿真测试等等,以彻底摸清人才的素质能力水平,保证人才在其岗位上能够最高效地发挥出效用。

二、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科学性

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当中,人力资源的结构配置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内容。总的来说,应当坚持因地制宜、量才使用、知人善任的基本配置原则,因为只有将人才放到与其知识能力结构与兴趣爱好最相协调的位置上,为其提供一个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才能使其对工作始终充满激情,并将其潜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保证岗位工作能够高质、高效地完成。在进行实际人力资源结构配置的时候,一方面要考虑到人才个体知识结构、业务能力等属性特征与岗位要求之间是否相符,另一方面又要保证人才在后期的职位变动中具有较高的“可调性”,保障企业人力资源结构配置能够动态、高效、有效地进行。

三、重视企业人力资源培训

人力资源培训是进一步提升企业现有人才素质与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高效开展的一个关键途径,当前的许多企业都大大小小地搞了不少人力资源培训,但效果却不见好,究其原因一是企业重视与投入力度还不够,二是员工自身的积极性不高。作者认为企业应当建立和实施培训教育管理一体化机制,把培训考核、培训和使用、培训和待遇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让培训教育工作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支柱,有助于创造出较好的企业培训教育氛围,促进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通过建立和完善培训激励机制能够让企业员工真实地感受到企业培训不仅仅是企业对员工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员工自身提高的机会;不仅要通过培训活动来让他们进一步干好自身工作,同时要利用培训教育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成为企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培训教育管理一体化机制的建立能够彻底地解决过去员工不愿意参与培训活动的现象,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崇尚学习的良好氛围,让培训教育管理工作良性循环。

四、完善企业绩效考评体系

绩效考评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能,它为各项人事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因此要高度重视绩效考评工作,首先要使考核工作规范、有序、高效,要明确企业的绩效考核目标,正确选择工作绩效考评方法,选用优秀的考评人员,全方位及时的评价,应把定性考评和定量考评、贡献考评和能力考评、工作态度和工作潜力评价有机结合起来,防止评价标准主观性太强,不确切,防止评价人员的失误,最后还要及时提供反馈,选定员工代表了解他们对绩效评估结果的看法,有效地进行沟通以获得一些员工的理解。另外,一旦确定了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要避免随意的更改,而要坚持始终如一地贯彻和实施。

五、构建激励性的薪酬机制

薪酬是激励企业员工积极性与能动性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在构建企业薪酬机制的时候,除了要保证科学性、合理性之外,还应具有激励性,要以保密、合法、激励、竞争、公平为基本的薪酬机制构建原则,根据员工的工作性质与行为表现,制定灵活、多样的薪酬分配手段,同时适当地突出员工之间的薪酬收入差距,使员工能够在切身利益的驱使下,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能够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第5篇:人力资源规划的理解范文

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内涵

所谓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指的是为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理论,通过不断地获得人力资源,对所获得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调控及开发,并给予他们报偿,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这个定义所揭示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内涵有如下几点:

第一,从开发的角度看,它不仅包括人力资源的智力开发,也包括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觉悟的提高;不仅包括人的现有能力的充分发挥也包括人的潜力的有效挖掘。

第二,从利用的角度看,它包括对人力资源的发现、鉴别、选择、分配和合理使用。

第三,从管理的角度看,它既包括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也包括人力资源的组织和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将成为现代管理的核心。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经典理论解析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并不断发展的,早期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主要是针对人的性质和人的行为而进行的,这些理论大致可以分为科学管理、行为科学、权变理论三大流派。随着民主意识的提高,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主要是针对人自身价值及其实现来进行的。

(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综述

1、科学管理流派

泰勒(FrederickW.Taylor)认为,只有用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替代传统的经验管理,才是实现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在其《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他系统的阐述了科学管理的思想。①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有效利用工时,提高工效;②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晋升;③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使工具、机器、材料标准化,并对作业环境标准化,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④实行具有激励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⑤管理和劳动分离。

科学管理理论首次运用了科学的工作分析方法,并提出了以金钱为主要激励要素的激励理论。然而,科学管理理论由于没有考虑员工的感受,仅仅把员工作为和机器设备一样的生产资料来对待,使员工开始对工作产生不满,从而影响了其激励效果的发挥。尽管科学管理及其相关理论由于时代的局限存在许多在今天看来是相当不合理的成分,但是,它第一次将科学管理的观念引入到人事管理中,揭示了人事管理和劳动生产率以及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说明通过有效的人事管理可以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和工作绩效,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目的。

2、行为科学流派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GeorgeEltonMyao)等人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霍桑试验的研究结果否定了传统管理理论的对于人的假设,表明了影响生产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外部工作条件,而是工人自身因素和被团体接受的融洽感和安全感。据此,梅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必须注意与正式组织保持平衡;③提高工人满意度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首要条件,高满意度来源于物质和精神两种需求的合理满足。

行为科学通过对个体、群体以及组织在工作中行为的研究,说明它们是如何影响个体、群体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生产绩效的。组织行为学的发展使人事管理中对个体的研究与管理,扩展到了对群体与组织的整体研究与管理,人事管理的实践也为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产生了一些当代激励理论,如麦克里兰(McClelland)的成就动机理论,亚当斯(Adams)的公平理论和弗罗姆(Vroom)的期望理论。它们对人事管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并且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

3、权变理论流派

弗雷德•菲德勒(FredE.Fiedler)提出了“权变领导理论”,开创了西方领导学理论的一个新阶段,使以往盛行的领导形态学理论研究转向了领导动态学研究的新轨道,对以后的管理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菲德勒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型,他认为任何领导形态均可能有效,其有效性完全取决于所处的环境是否适合。菲德勒相信影响领导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个体的基本领导风格。他认为领导风格是与生俱来的——你不可能改变你的风格去适应变化的情境。因此提高领导者的有效性实际上只有两条途径:替换领导者以适应环境、改变情境以适应领导者。

菲德勒模型强调为了使领导有效需要采取什么样的领导行为,而不是从领导者的素质出发强调应当具有什么样的行为,这为领导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方向。菲德勒模型表明,并不存在着一种绝对的最好的领导形态,企业领导者必须具有适应力,自行适应变化的情境。同时也提示管理层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领导者。菲德勒模型的效用已经得到大量研究的验证,虽然在模型的应用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LPC量表的分数不稳定,权变变量的确定比较困难等,但是菲德勒模型在实践中还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的。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新发展中的经典理论论述

1、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者、人力资本之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T•W•Schultz)系统、深刻地论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开创了人力资本研究的新领域。他的人力资本理论有五个主要观点:

第一:人力资本存在于人的身上,表现为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价值的总和。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劳动者的数量、质量以及劳动时间来度量。

第二:人力资本是投资形成的。投资渠道有五种,包括营养及医疗保健费用、学校教育费用、在职人员培训费用,择业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事成本和迁徙费用。

第三: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人力投资的增长无疑已经明显地提高了人们的工作质量,这些质量上的改进也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源泉。有能力的人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

第四: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佳的投资,人力投资的目是为了获得收益。

第五:人力资本投资的消费部分的实质是耐用性的,甚至比物质的耐用性消费品更加经久耐用。

在舒尔茨之后,又有加里•S•贝克、爱德华•丹尼森等人在继续深入研究人力资本理论,得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

第一,舒尔茨把教育作为生产过程的单独因素,而丹尼森则认为教育不是生产中的单独因素,是生产中人力因素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教育因素和教育投资指的是受正规教育年限的多少。

第三,“知识增进”是人力资本的组成部分。所谓人的“知识增进”,主要包括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质量和毕业后自学、进修所获得的知识;人的知识扩大的存量;知识应用延续时间的减少等。

第四,正规教育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只有其中的3/5在起作用。他认为各级教育程度就业者的工资差别,相对于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别,并非全部是教育因素的作用,教育只有3/5在人力资本中起作用,因为除教育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的作用,如天赋、才能、工作经验等因素。

2、职业生涯理论

美国的埃德加•施恩(EdgarSchein)教授立足于人生不同年龄段面临的问题和职业工作主要任务,将职业生涯分为9个阶段。

第一,成长、幻想、探索阶段;第二,进入工作世界;第三,基础培训;第四,早期职业的正式成员资格;第五,职业中期;第六,职业中期危险阶段。;第七,职业后期;第八,衰退和离职阶段;第九,离开组织或职业—退休。

埃德加•施恩认为,职业规划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地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施恩还说,随着一个人对自己越来越了解,这个人就会越来越明显地形成一个占主要地位的职业锚。所谓职业锚就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或她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施恩根据自己对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的研究,提出了以下五种职业锚:技术型、管理型、创造型、自由独立型、安全型。

正如许多其它分类一样,以上的分类并无好坏之分,之所以将其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并据此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设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三、人力资源开发与战略规划

人力资源开发与战略规划是对未来人员的需求和供给之间可能差异的分析,在预测未来的组织任务和环境对组织要求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和满足这些要求而提供人员的管理过程,实质上就是在保持组织与员工个人利益相平衡的条件下,使组织拥有与工作任务相称的人力。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企业发展战略并结合部门的具体目标来制定。

(一)制定完整的规划与开发计划

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按时间可分为中长期计划、年度计划、季度计划;按范围可分为公司总体规划、开发与部门规划。

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规划应该包括总计划、职务编制计划、人员配置计划、人员需求计划、人员供给计划、教育培训计划、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调整计划、投资预算等。一般的人力资源规划可以只包括人员配置这方面的计划,即人员增长、人员补充、人员调配和员工离职等方面的计划。

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总计划:人力资源总计划陈述人力资源计划的总原则、总方针、总目标。

2、职务编制计划:陈述企业的组织结构、职务设置、职务描述和职务资格要求等内容。

3、人员配置计划:人员配置计划陈述企业每个职务的人员数量,人员的职务变动,职务人员空缺数量等。

4、人员需求计划:通过总计划、职务编制计划、人员配置计划可以得出人员需求计划。需求计划中应陈述需要的职务名称、人员数量、希望到岗时间等。

5、人员供给计划:人员供给计划是人员需求计划的对策性计划。主要陈述人员供给的方式、人员内部流动政策、人员外部流动政策、人员获取途径和获取实施计划等。

6、教育培训计划:包括教育培训需求、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考核等内容。

7、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调整计划:计划中明确计划期内的人力资源政策的调整原因、调整步骤和调整范围等。

8、投资预算:上述各项计划的费用预算。

(二)制定稳定和灵活统一的人才战略规划与开发对策

一般的人力资源开发与战略规划还要同时注意其战略规划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必须是企业整体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人力资源战略就是联系企业整体战略和具体人力资源活动的一座桥梁。

1、企业内部的经营方向和经营目标

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是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针对企业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需要制定不同的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的初创期和成长期需要制定人员扩张的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这个时期的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内容和目标是为了企业的壮大和发展;在企业转型期则需要制定战略性的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在这个时期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特别要明确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重点要考虑的是企业未来是增员还是减员等;另一方面,还要求企业管理层和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具有长远目标和宽阔的胸襟,从企业长远发展大局出发,协调好劳资关系,做好企业的人才再造的培植接班人的工作;在企业的稳定发展期则需要一个稳健的人力资源规划,其主要内容更多考虑的是以公司稳定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的,当然这个时期也可考虑人员淘汰方面的人力资源规划,以便为未来企业的再造期做好准备;在企业的再造期,可以再次制定人员扩张的人力资源规划,主要考虑的是人员招聘方面。

2、企业的外部因素

主要考虑的是地域因素对人才引进方面的影响。尽管目前出于各地投资环境的改善,薪资的提高,人才的分布在地域方面有离散的趋势,但不可否认的是沿海及中心城市对人员的吸引仍然具有很强的影响。所以在制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规划时,需要重点考虑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对企业人员扩张的影响。

当然,对于地域占据优势的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开发与规划方面的工作时,则需要考虑一些本地人力资源政策环境的变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影响,这包括国家对于人力资源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对于人才的各种措施,如国家各种经济法规的实施,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家以及地方对于人力资源和人才的各种政策规定等等。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必定影响企业内部的整体经营环境,从而使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政策也应该随着有所变动。

在制定人力资源开发与规划时,要特别考虑到动态这一因素,而不能简单地将人力资源规划理解为静止的数据收集和一劳永逸不变的应用。规划的制定要考虑时间、环境以及数量等因素。而这些都是会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3、建立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有全面资源管理的思想,对业务流程非常清晰,才能明白棘手的问题可能出现在哪个环节,再去有重点地建立起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并通过这一体系,将企业政策、管理、培训教育等内容传递给企业管理者与员工。这一体系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①培训开发体系。

②绩效管理体系。

③建立激励体系,保障员工长期利益。

④引入或开发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

4、确保企业人力资源保障

企业的人力资源保障问题是人力资源计划中应解决的核心问题。它包括人员的流入预测、流出预测、人员的内部流动预测、社会人力资源供给状况分析、人员流动的损益分析等。人力资源预测应注意的方面:

①企业人力资源政策在稳定员工上所起的作用。

②市场上人力资源的供求状况和发展趋势。

③本行业其它企业的人力资源。

④本行业其它公司的人力资源概况。

⑤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人力资源需求趋势。

⑥本行业的人力资源供给趋势。

⑦企业的人员流动率及原因。

⑧企业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状况。

⑨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状况。

只有有效地保证了对企业的人力资源供给,才可能去进行更深层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第6篇:人力资源规划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效益;关系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2

随着我国企业的现代化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也逐步得到企业的重视。很多企业在适应本国环境的基础上吸纳了西方国家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与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企业效益。然而依然存在许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固化,笔者认为企业应当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效益之提升,并深刻理解人力资源管理之重要性。

文章首先介绍了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然后从两个层面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效益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变革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提升企业效益。

一、人力资源与企业效益概述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管理机制如制度、政策等,有效的配置和管理企业的人力,进而影响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积极度,从而实现企业所设目标的管理活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分为三个层次,包括战略层次、管理层次、操作层次。所谓战略层次是指与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所设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经营目标及企业总体经营准则相一致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总体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管理层次的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层依据战略层次为指导所设定和实施的具体的经营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等。操作层次则是上述两个层次的具体细化和落实。

(二)企业效益的概念

企业效益指的是企业经营的收益状况。学者们对企业效益给予了不同的定义。有学者认为企业效益包含有效性、效率和可变性三方面,三者结合决定企业竞争力。比如企业员工的个人效益的衡量,是从个人在企业中的表现和努力程度等出发所设置的企业员工绩效考核标准。就企业整体而言,企业效益是企业最终成果的体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效率,是企业投入资本和所取得的产出的比率。其次是效果,是企业的产出状况,比如产品产出量、质量及利润等。三是经济,这里的经济指的是企业能否充分发挥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成本最小化目标。

二、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效益理论基础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最早出现于经济学的研究当中。这一理论认为人力资本不同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主要是指体现于个体身上的资本,包含其能够提供的劳动,受教育程度等,是个人身上各种劳动技能、生产知识及健康素质的总和。人力资本管理是基于人力资源管理,将个体劳动投入与经济投资回报结合起来,依据市场和回报率的变化做出适当反应的管理措施。

(二)行为理论

行为理论是针对理性人假设下的理论难以解决现实中一些问题而衍生出来的,行为理论也在企业的经营实践中逐步的完善和应用。行为科学理论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在前期以以人际关系学说或人群关系学说为主要内容,从梅奥的霍桑试验开始,到一次美国芝加哥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行为科学的概念止。后由美国福特基金会定名为行为科学。

(三)资源基础理论

1984年沃纳菲尔特(Wernerfelt)提出了资源基础论。资源基础理论假设企业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并形成企业的某种特有的能力,此种能力具备难以模仿性的特点,使得企业在市场中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资源基础论主要阐述的是企业如果要具备市场上所独有的竞争优势,就要特有的方式整合企业所具有的资源,使其发挥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使得企业的发展更加可持续。

三、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效益之间的关系

在概念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探讨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效益之间的关系。从实践经验来看,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效益有着一定的提升作用,笔者从个人和组织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个体层面上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效益

个体层面指的员工的个人能力、对企业的归属感以及忠诚度和给企业带来的收益等。企业个体层面上的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效益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笔者从以下几个层面阐述:

首先,招聘前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对于企业的效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的细化分工有利于职权的分离和工作效率的提升,各部门各司其职也有利于员工的专业化的提升。同时强化部门间的协调合作,能够统筹企业生产工作,最大效用的发挥企业人才的效用。同时设立晋升、竞争、奖惩等激励机制,激发人力的上进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效益。

其次,招聘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即是企业的选拔人才的过程,对提升企业未来的效益起着关键的作用。企业高层次的人才一方面对企业当前的发展有着变革性的促进作用,同时有利于企业理念及文化的承接。高层次的人才是企业宝贵的资源,企业应当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阶段。

最后,招聘后的人力资源管理指的是企业的激励机制,包括企业的奖惩制度、人力的培训和绩效考核等。这一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所起的作用:一方面是对不同能力和不同努力程度的员工加以区分,并给予一定的奖惩,激励个体自觉提高自身的能力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是通过培训提升个体的对其工作的熟练程度和专业化程度,同时增强其对企业的归属感和献身程度。上述两点皆可在极大程度上加强个体对企业效益提升的贡献度。

(二)组织层面上的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效益

组织层面上的人力资源对企业收益的提升,笔者从下述两方面阐释:

一是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团队工作的关系。企业效益与企业人力资源储量和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人力资源的组织管理是否更加有效也决定着企业的效益创造。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及储量和质量都决定着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规划和发展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可谓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而如何更加有效的运用企业人力人才储备这一智囊库,依赖于企业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二是人力资源管理在整个企业效益创造团队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组织层面上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提升企业的效益。人力资源管理目标需要与企业整体目标相一致,这也体现了组织团队目标是企业创造效益的基础和前提,合理而先进的组织管理方式对企业效益的实现有着推动作用。组织层面上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直接决定着企业效益、竞争力的强弱以及市场竞争的成败。

四、人力资源管理为提高企业效益应进行的变革

低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无法充分发挥对企业效益的提升作用甚至对于企业的管理不利,笔者提出企业应从三个方面变革人力资源管理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一)以企业利益为标准进行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负责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部门。人力资源规划必须基于企业战略层面的目标,并符合企业全局现状,确保其各环节都是为实现企业利益服务。同时,要考虑企业的企业文化理念及人文氛围,从而使得人力资源规划与本企业相适应。对于规划的实行,要给予及时的监测和评估,对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纠正,提高和保障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作用。

(二)积极参与企业内部的培训开发

当前知识技术更迭迅速,因此企业要及时加强对员工知识技能的培训,从而保证企业整体的文化知识水平跟上时代,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根据各部门的具体情况制定与其相适应的培训计划,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性。同时,企业应聘请相关专业的专家参与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加强企业培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还要对培训的阶段性成果进行考核评估,对优质的培训规划加以拓展和推广。

(三)承担企业报酬与津贴系统的开发任务

人力资源部门要针对各部门的职能和其对企业的重要性、贡献度设计出差别的薪资,合理设计企业薪酬和津贴系统,并监督系统的运行情况。薪酬和津贴系统的设计较为复杂,与企业的切身利益相关,这就提高了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要求。不仅要考虑到企业的利润,不损害企业的效益,还要充分的发挥薪酬津贴的激励效应,使得该系统能够在成本最小化的基础上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潜在能力。在薪酬和津贴的设计上,各部门利益的平衡至关重要。

五、结束语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关系密切,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较大程度的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不仅仅要加深对两者关系的理解,还要变革传统低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使得企业管理现代化,以促进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季宇.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分析[J].商,2013(11).

[2]苏中兴,曾湘泉,赖特(Wright).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国内外实证研究的评论与思考[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6).

[3]刘萍,刘国成.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效益分析[J].学术交流,2003(3).

[4]李玉蕾,袁乐平.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J].统计研究,2013(10).

第7篇:人力资源规划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很多,但规模小、资金少、人数少,与大企业、外资企业相比,困难集中体现在他们难以吸引、留住和合理运用优秀的员工。因此,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真正瓶颈是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如果忽视被称为“世纪第一大资源”的人力资源的管理,中小企业的兴盛繁荣将只是表象,它的发展和壮大也将可望而不可及,可见,只有搞好人力资源管理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小企业的战略目标。

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问题

第一,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人才选择企业时,考虑的因素很多,但薪水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企业有潜力、能发挥其才能等都是重要的标准。中小民营企业尤其要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然后才是薪水留人。但是,许多中小民营企业缺乏这种认识。企业管理职位固定化,提拔人员论亲疏,不以能力和业绩为选择标准。

第二,薪酬管理体系不科学。很多中小企业分配制度不灵活,工资薪酬定得过死,不能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相应的调整,而且绩效评价的内容、标准和方法往往没有做到制度化、公开化,使员工心中存在疑虑和不满,这些都会严重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人才培训方式流于形式。一些企业认识到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手段,投入了一定数目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培训。但往往由于缺乏培训要求的调查、缺乏培训体系的规划、培训形式单一、培训方法不当、培训者文化素质不高、缺乏合适的教材、培训政策不到位等诸多原因,导致员工培训积极性不高、素质和技能提高作用不明显,从而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

二、加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中小企业的规模限制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同时,中小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模式不合理,如忽视系统、长期的培训。企业人事部门还没有从开发人的能力的角度,制定培育符合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的、有潜质的人才规划。这些都导致了问题的发生,因此,必须采取如下对策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中小企业要制定有利于企业战略发展和员工自我实现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就是为了满足变化中的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企业员工的潜能,使企业和员工的需要都得到满足,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通过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的外部机遇与威胁以及内部优势和劣势,制订必要的人力资源政策和措施、人力资源规划。首先,中小企业要开展调研工作,摸清企业决策和经营环境以及企业内外部人力资源的状况。在调研的基础上,对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进行分析,预测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的数量、质量和层次结构、进而制订人力资源理与开发的总体计划和业务计划。其次,对人力资源计划的执行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确保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

第二,建立多样化的激励机制。员工的工作动力来源于自身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的需要是多样化的,因此,激励的措施也应该是多样化的。首先,要建立把员工和企业紧密联结在一起的经营方式,形成人人关心企业命运、并谋企业发展大计的局面。其次,要建立员工全方位、多渠道参与管理决策的民主制度。鼓励员工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沟通上下关系,协调经营者与生产者之间的情感,正确处理维护员工利益与发展生产之间的关系。通过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综合作用使员工和企业真正形成命运共同体。最后,可以通过淡化所有权、强化经营权,从员工中提拔经营管理人员等手段,让员工参与企业经营,共同分担风险。通过人的积极性激励机制和风险的约束机制,在员工中传播“企业是大家的”思想,这样就形成了经营者、员工和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命运共同体”。

第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经营业绩的促进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基础。每个中小企业都应在学习国内外优秀企业文化基础上,建立自己独特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健康发展注入持久的文化推动力。企业的发展源自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技术,技术来自于管理,而管理靠的是企业文化,现代企业文化的核心又是以人为本、新世纪的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企业即人、企业为人、企业靠人,中小企业更要体会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只有切切实实地尊重人、理解人、关怀人、成就人,才有可能让员工认同公司的企业文化,并将自己的理想与公司发展壮大的目标融合在一起。

第四,建立科学的培训和绩效考评制度。当前企业处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要不断的进行培训,并根据员工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帮助他们制订完整的职业发展计划,为员工提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以保持和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能。同时,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如何用人,而这一切都与企业中的绩效考评分不开。绩效考评是指在对企业战略目标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工作分析,制订相应的绩效考核标准。绩效考评、薪酬和奖金三者一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构成员工激励机制的核心内容。绩效考评可以为企业对员工进行薪酬给付与奖金分配提供基础和依据,它不仅关系到企业每一位员工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整体效率与效益。人力资源部门应选择恰当的考核方法对员工的工作行为与工作效率进行考核,并保持持续的沟通与反馈。科学的绩效考评关注员工绩效的改进与能力的提升,使员工的能力得到肯定,员工从中体会到满足感。

参考文献:

1、边婷婷,陶秋燕.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构建[J].江苏商论,2008(9).

第8篇:人力资源规划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施工企业;人力资源;创新管理

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全面覆盖,大数据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领域。人力资源是施工企业的核心生产要素,大数据所蕴藏的价值将成为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源泉。2014年IBM《践行大数据承诺:大数据项目的实施应用》白皮书,指出大数据不仅仅是一项单一的技术,更是一种思维。因此,立足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全面认识和应用大数据,融入互联网思维,挖掘大数据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无疑是每个施工企业所必须面对的现实选择。

一、大数据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关系

2011年,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大数据:下一个创新、竞争和生产率的前沿》,首次提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并将“从海量数据的挖掘与运用中来预示新的生产率增长方式”。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所包含的内涵及外延更广。人力资源管理者面对大数据,必然要走出“经验+感觉”的思维方式,依托“事实+数据”的思维来分析、整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各类信息,做出科学的战略规划与决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是企业高层管理者制定整体人力发展规划的基础,也是实现人力管理战略目标的前提。面对日益激烈的企业外部环境,人力资源管理作为衔接企业与外部环境的有效连接者,更需要从大数据资源挖掘与整合中来预见企业面临的挑战与风险,来改进企业短期、中长期人力资源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是“人”和“事”,而在管理过程中又产生了大量数据。如人力基础数据中的员工年龄、专业技能、任职经历;人力能力结构中培训经历、考核情况、奖惩情况;人力效率数据中的单项任务完成时间、故障率,完成率等;人力潜力数据中的工作效率提升率、职称提升频率、收入涨幅水平等。可见,利用大数据技术,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的精细化改革,优化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模块,真正实现企业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目标。

二、大数据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对策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人,重点是基于人的能力描述来实现岗位与能力的匹配。施工企业人力资源具有自身特点,通常分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作业人员三类,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施工企业人力分散性强、流动性大,在人力构成上相对复杂,传统“人治”模式随意性强,科学性差,制约了企业管理效益的提升。

(一)以“事实+数据”作为人力资源规划的基准

人力资源规划是对企业人员需求的预测,在实施中难免受到主观臆断,而给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带来更多难题。大数据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从企业内外部信息的收集、整合中,来全面了解企业员工的各种数据,包括基本信息、受教育信息、实践工作能力、兴趣、爱好等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由此来挖掘与员工任务相关联的潜力数据。基于此,人力资源管理者从企业人力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来进行静态分析,对可能存在的人力流动性问题做出精确的动态分析与预测。哪些岗位存在人才缺口,哪些岗位可以通过企业内部培训来填补,哪些岗位必须通过外部招聘来获得。由此可见,借助于大数据统计、分析,来制定适合企业实际的人力资源规划,更具有客观性、准确性、前瞻性。

(二)以“社交网络+数据处理”来完善人才招聘与配置

企业人才补给的重要方式是对外招聘,而传统招聘因时间、地域等局限,往往费时费力,实效性较低。大数据时代下,企业招聘可以利用互联网,特别是整合校园招聘、现场招聘、网络招聘优势,从求职者基础数据信息中来了解求职者的专业情况、实习经历、动手能力等非结构化信息,为企业人才招聘提供科学的筛选依据。当前,大数据背景下社交网络的发展,为企业人才招聘提供了新的模式。社交网络具有较多的数据集群体,几乎涵盖了一人的全部信息。利用社交网络可以全面详细的了解求职者的状况,节约招聘成本,提升招聘质量。如利用社交网络可以直接获取应聘者的生活状况、工作信息、社会关系、能力及潜能,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人岗匹配”提供精准的数据参考。当然,对于“社交网络”的运用,不能仅限于网络数据本身,还要结合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发展,来充分挖掘大数据信息,将招聘工作做到有理有据,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以“最大潜能+查漏补缺”来实现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力开发是重要内容,也是企业人力发挥效力的主要途径。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不仅降低了对外部招聘的依赖,还能够节省招聘时间,节约招聘成本,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和忠诚度,减少员工离职率。因此,利用大数据来挖掘企业员工潜能,从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中来全面掌握员工信息,了解员工的晋升意愿,深入挖掘员工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信息,促进员工信息的科学量化,使企业岗位规划与员工职业引导更具针对性。如企业可以利用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测评软件,对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信息进行立体化收集,掌握员工的职业信息,实现员工“量身定做”的人事服务,最大化挖掘员工的职业潜能。在人力资源开发中,员工培训工作至关重要。要明晰岗位培训、在职培训的差异性,要让员工全面了解岗位职责,改进培训中的不足,提升人岗匹配率。如在施工企业,不同岗位对相关专业技术要求具有差异性,通过对专业技术人员业绩完成率的收集,来发现专业技能员工队伍的工作状况,确定问题来源并制定专门性培训。不同部门培训计划、一般岗位培训计划、特殊岗位培训计划的制定要具有差异性,要贴近岗位实际及员工成长需求。

(四)以“员工参与+岗位数据”来推进绩效考核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多依靠有限的记录来进行主观评价,并确定考核结果。如传统考核中的出勤率,员工岗位任务完成率,工作热情程度,故障率等。在大数据背景下,员工绩效考核要走出主观性评价,要消除员工的机会主义行为。人力资源管理者要从考核方式革新上,建立以“岗位数据”为基础的岗位胜任力考核模式。如在绩效考核指标中,要明确岗位职责、细化岗位分析,要结合岗位数据来制定考核项目,真正反映和记录员工的岗位情况。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强化企业信息的共享与互动,如利用微博、微信等拉近员工对企业管理者的距离,让员工能够参与到企业岗位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筛选、实施过程中,让网络信息平台成为推动企业人力组织、管理、绩效考核的主阵地,激发员工的热情,提升其忠诚度。

(五)以“多元化+针对性”来制定人力薪酬激励机制

薪酬激励是对于业绩的肯定,也是增进员工成就感,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从激励方式上可以分为物质激励、情感激励、事业激励。大数据背景下,薪酬激励要建立在客观数据基础上,要做到客观与公正,必然要用事实来说话。借助于大数据平台对员工能力数据、职业数据、潜力数据的全面分析,通过多元化激励手段,尊重和理解员工,关心和信任员工,来打造稳定的员工团队。

(六)以“劳动契约+心理契约”来维系员工关系

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劳动契约关系,在大数据背景下,更要体现个性化,更要尊重员工,以人为本,提升员工的满意度,降低企业离职率。如在岗位考勤管理上,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指纹考勤、瞳孔考勤。企业在维系员工的劳动关系上,仅仅依靠劳动契约是远远不够的,更多是要从企业共同愿景规划上,与员工的成长相一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要从员工的参与中来客观的评价员工、配置员工,从良好的企业文化中来感动员工,赢得员工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从而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

三、结语

大数据背景下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然需要从变革中来增强企业竞争力,尤其是在信息资源平台建设上,要从海量人力资源数据的收集、筛选、处理、分析中来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思路,来提升企业人力综合效益。

第9篇:人力资源规划的理解范文

一、人力资源战略是根据企业远景制定的,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部分,并主要通过促进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来实现对经营战略的贡献。

远景是要回答:企业将成为、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企业?经营战略则是实现远景的策略,人力资源战略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为实现其远景需要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采取什么样的理念来开展人力资源工作?如何制定人力资源规划?

例如,一家管理咨询公司的远景是成为向中国企业提供咨询方案的最佳服务机构。由于远景目标的知识性特点,其人力资源规划可以是初期选拔经验丰富并具有咨询业素质的专业人士,随着公司的成长和专业技术的完善,再加入毕业生由公司自己培养,以便尽快壮大队伍。其核心价值观可以是"信任、团队、智慧、创新",以激发员工的价值认同感。一流企业之所以能吸引并凝聚优秀的员工,认同感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二、大人力资源管理涵括组织建设、文化建设与系统建设,通过企业文化整合战略、组织和系统,落实到各个相互配套的操作系统。

组织建设包括"硬"的组织结构规划设计和"软"的人力资源队伍建设,经营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决定组织建构并透过组织得以实现。文化建设首先确立核心价值观,再将其有系统的向组织渗透,并有意识的融入管理系统、制度和程序。系统建设既要求操作系统的科学与规范,更强调各系统间的配套衔接,这体现在两个方面:

1.人力资源操作系统是对战略由宏观到微观操作层面的细化,其间必须经过一个更为基础的普适性的技术分析过程,我们称之为"人力资源平台"。人力资源平台即通过对工作、人、职位的分析、评估,整理、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各操作系统提供技术支撑。招聘、绩效管理、培训发展、薪资福利及人员管理等子系统就是建立在此平台上。

2.操作系统是连贯一体的,如人才保留不仅是薪资待遇和发展机会的问题,在员工招聘时就应该加以考虑。面试评估标准应关注应聘人的价值观念是否符合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应聘人的发展期望是否是公司可以提供的;如果不相匹配,即使招聘进来也很难长期保留。只有综合、系统地制定各操作方法,才能保证其有效性。

三、人力资源不只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所有管理者,上至总经理下到每个主管以至员工都应承担人力资源管理责任。

大人力资源观强调职业管理者应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因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全局性工作,其各项职责如招聘、绩效管理、员工保留、培训规划等都需要各主管的贯彻配合和直接参与。同时,各层管理者直接承担着下属辅导培养、企业文化建设等职责。员工也越来越多地负起自我管理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