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堂教学新科技范文

课堂教学新科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教学新科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课堂教学新科技范文

摘要:现代教育中,教师是教的主体,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创造地认识客观高效率、高质量地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改变以往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关键词:教学模式;实景教学;网络教学

以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它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引导、促进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构建的目的。现代教育中,教师是教的主体,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创造地认识客观事物,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体验,将学习过程变成主动探素与创新的过程,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与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最直接的场所,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最主要途径,在有限的时间里,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高效率、高质量地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改变以往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培养。

1 创造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的情感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情绪、兴趣、动机都影响着学生学习效果,其中最直接影响因素是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力量源泉,有了兴趣,才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热心探求未知领域。学生的兴趣大致来源两个方面:一个是本人对自己喜好的事物感兴趣,另一个是在老师等外界力量引导下产生的兴趣;试问一下,从小学到中学,没有老师教学生玩游戏,可他们却玩得轻车熟路,炉火纯青。为什么?因为他们有兴趣,他们会主动体念游戏带来的乐趣;相反,在一次课堂上,我在讲网页中调整表格的行高、列宽时,给一个同学讲了三遍,让他给同学演示一下,结果他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他根本就没听,一句话“没兴趣”。 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情感机智,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可以实时创设教学情景。

1.1 充分利用实景教学,创设课堂情景。网络环境本身具备的优势使实景教学变得非常容易。信息技术课操作部分都可应用多媒体控制台操作演示,边讲解边操作,这样师生教与学都变得相对容易,既减少学习中的困难,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又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引入,课堂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中适时地利用多媒体传递信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轻松、交互、动态、开放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授课过程中注意力不应全放在机器上,而置学生于不顾,因时刻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该停就停,该慢就慢,改变过去那种对学生主体地位不够重视的状况。

1.2 创设问题情景。信息技术科学性很强,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人为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勤于动脑;信息技术课程操作性也很强,在练习过程中,会出现些不可预料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适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肯定,多加鼓励,给学生表现自我、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环境下学好每一节课。网络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中心地位;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媒体从原来作为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落实了因人施教的教学原则。

2 任务驱动,强化实践

学习是为了应用,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转化为能力: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实践出真知”,我们要注意讲解和实践的关系处理,在练习的时候,我们不能没有目的去练习,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使他们在实践中构建自己知识体系。任务驱动不仅仅运用于上机练习,同样在课堂教学中,也不可忽视,根据任务进行教学设计,将所讲的内容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中。有了任务,就可以成立兴趣小组,加强合作性学习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

3 注重信息技术课程内各模块知识之间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各模块知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一些模块的知识自成体系。比如,图画处理和文字处理两个模块,如果仅从专业学习的角度考虑,他们之间没有什么联系,学生可以分别独立地学会两种工具的使用。但是从解决现实问题方面考虑,经常需要结合图像和文字两种信息载体来描述一个活动或制作一个作品,通过“剪贴板”综合使用多个软件,使表述更生动、清晰,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 互动、开放的网络教学

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文字、声音、图形、图象、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元素集中于一体,采用可视化界面,窗互操作使人机交互能力大大提高;利用多媒体开发工具设计的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活泼,真正实现人机交互。开放性是互联网最大的特点。老师可通过互联网广泛收集信息,把新科技、新信息、新发明充实到教学内容上,增加课堂信息量,使教学内容现代化,促进教学改革。

第2篇:课堂教学新科技范文

1.可以具体形象地展示数学教学内容,使课堂具体化、形象化

信息技术汇集了动画、声音、影像等资料。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受到动画、声音、影像等资料的高电位刺激,从而认真地听讲,对出现在多媒体上的信息高度记忆,其实这就是数学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目的。如高中数学立体几何,传统教学往往是教师按照教材内容、教材的编排来讲解,而学生又往往无法理解和掌握这些抽象、生硬的理论知识。但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演示,学生对空间的概念的理解,柱体、椎体、台体的构造,会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我在“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教学中,利用PPT制作和 Flash课件动态的平面向量课件,学生通过探索,深刻地理解了平面向量坐标表示的几何意义及其在高考中的地位。多媒体直观地展示了几个题型,让学生知道向量是数与形的纽带。在讲授《空间四边形》有关的专题时,如果还像常规的方法在黑板上直接画一个四边形,将四边形的对角线连接起来,学生一定会认为这就是一个初中所讲的四边形加了一条辅助线。但是我在教学中利用三维立体几何画板导入基本图形,现场制作旋转运动的空间四边形图形,利用了多媒体之后,就可以让学生进入一个立体世界,而且这个空间四边形可以转动。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对初学者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感受空间立体图形的形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这为后面的立体几何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在这数学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应用只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学生和计算机之间并没有交互作用,但计算机演示的动态数学过程,可以使学生对抽象知识进行牢固记忆,使记忆形象化、具体化。

2.多媒体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多做题,多参与课堂互动

在每上完一节新内容后,教一定会对上课的一些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展示尽量多的练习题,这样节约了教师半数抄写的时间,既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也让课堂45分钟里,学生练习的时间大为增加。在学生做完题目时,可以将学生中做得好的放到幻灯片下展示给其他学生看,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当然也可以将学生中典型的错误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出来,这可能就是大多数学生的错误所在,一定要做重点讲解,分析错误的原因,避免他们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这种多媒体应用使学生对易错点的记忆情境化,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3.多媒体的应用可以使教师效率更高,学生思维更活

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大容量的存储处理信息的功能,建立题库、资料库备课中心、习题。现在有些学习网站还可以智能组卷,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在学习数学必修3时,教师可以尝试要学生去编写程序,再利用计算机进行运算,学生编写程序时其实就已经记住了程序的运算法则,让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多媒体的应用可以使学生身心愉悦,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在现代教育理论下,评判一个学生,不是看文化成绩,当然,评判一堂数学课也不是光看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做出几个数学题,还要看这节课是不是让学生有所收获,是不是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应用多媒体可以进行德育的渗透,教师可以给学生看一些德育数学小知识与数学小故事,让学生学会做人,从小励志为民族振兴而读书,最终学会学习。多媒体的应用使得学生在上课时有了新鲜感,而不是带有排斥的心理去学习、去读书。学生学习有了动力,成绩自然不会差,我们追求的高效课堂就在这里凸现出来了。在多媒体的应用中,教师和学生都得到了提升,尤其是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上网查资料,见识了许多新科技,掌握了很多的新技能,对以后走入社会是非常有用的,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发展。

第3篇:课堂教学新科技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理课堂教学优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本论文就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优化整合,结合自己物理教学的实践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借助多媒体构建可视化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尤其是低龄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把多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加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有利于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的内容上来,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拓宽学生视野。如讲《重力》时,可以利用录像资料播放杨利伟遨游太空的生活片断,既可让学生如临其境地感受到失重的状态,加深对重力概念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材中,有很多物理现象要求教师通过演示让学生观察探究,但是由于实验条件所限,如实验器材缺乏,实验条件不易控制,可重复性差及实验有危险等,教师为此应付实验,这就使学生观察实验不够详细清晰,如果有的教师借实验难于实现,在课堂中以讲实验代替做实验,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怀疑。而借助多媒体则可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例如在学习交流发电机的原理时,通过演示向学生展示交流发电机的结构、原理以及电流的产生过程等。学生在观察这个演示实验的过程中,仍然有很多模糊认识:如线圈转动到哪个位置电流最大,转动到哪个位置电流改变方向。这时就可以借助几何画板制作的课件进行模拟演示,既可以控制课件让线圈自转,也可以用鼠标拖动线圈转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线圈转动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磁力线穿过线圈截面与电流大小、方向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加深印象掌握知识。

二、充分地发挥学生主体性,实现个体化学习

传统的物理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教师讲,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则是被动地听和看,不便于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在信息社会里,教师不再是学生的知识源泉,图书和各种信息网络才是学生的获取知识的宝库。因此课堂要适时转变,学生要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的参与探究并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媒体要从演示教具转变为学生探究问题获取知识的认知工具,让学生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当学生有问题时,可以及时提出或利用计算机网络与同学讨论,对某个物理现象有自己的观点时,也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研讨和交流,教师提供解答。这样的多向交流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思想。进入信息化课堂,不仅增大了知识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营造了一种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氛围,从而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例如航天发射、大型船闸、蒙古包外的风力发电机、小山村的水磨、激光手术等。从生活走进物理,提出问题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实现了个体化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应用信息技术,一方面可将各种教学信息如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图像等不同形式信息的编辑、控制、传递既可以独立进行,也可以组群式的同时传输和展示,这种集成式、立体式的信息传输方式,使课堂信息交流模式从教师讲学生听的单维模式拓展到多维模式。另一方面,这种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信息传送方式,能提供对多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种综合刺激,既强化了对课文的感知、理解和巩固,又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密度和容量,便于学生在短时间内高效地摄取知识,培养能力。21世纪是信息时代,更应大力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设法在课堂内向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资料及物理学的发展情况,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技术的引入给教师提供了得心应手的教学空间。如我在设计和制作"分子热运动"CAI课件时,就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以大容量传递课程信息、立体式展示物理模型、组群式播放情景动画,把微观分子运动的相关知识或是分类或是组群式地展现给学生,既有文字介绍,又有声音解说,还有大量图片或视频图像来展示相关的物理情景,这样学生就对微观分子运动本质特性一目了然,教学重点、难点就可迎刃而解。由此看到,在信息化课程中,运用超媒体的显示文本的功能,既能快捷地传递和显示各种教学信息,又能逼真地创设物理模型和情景,可使深奥的物理现象、本质、特性、状态变得直观易懂,大大缩短教学难点的突破过程,所挤出的时间就可讲解更多相关的知识和现实的应用,引导他们理论联系实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四、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对物理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产生变革影响和作用。

(一)物理教学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

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使教学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信息技术为实现新的课程目标提供了非常自然的工具,它与课程的整合将是课程内容革新的一个有利促进因素,能有效克服传统物理教学内容缺乏鲜活时代气息、脱离现实生活的弊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很容易获得丰富的、多样化的教育资源。教师应结合教学实践,因势利导地帮助和指导学生了解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与课程相关的资源。这样,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纳米技术、非线性科学、全息图片、光手术刀等新科技随时可能进入学生的视野;同时,这也迫使教师拓展知识面,以更好地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

(二)学习方式的变革

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标。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意味着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学习者将从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学习,形成一种将书本知识与社会信息相结合、教师传授与自我探索相结合的观念和模式。

目前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课程教学的主要并且也是行之有效的方式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演示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这种演示型辅助教学的模式往往仅把信息技术作为知识呈现、情景展示的工具,忽视学生学习的内在规律,学生难以参与教学,其任务仅是理解和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应当走向更多地利用光盘、网络检索,获取大量信息资源,并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在与教师和同学的协作交流下,进行自主学习和网络协作,以达到建构物理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教师的“讲”更多的由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所代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方式更多地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大量资源构成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向、自主进行意义建构的情境。例如,“万有引力”章节的Web教材可作为课堂学习的辅助,又可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借助资源,自主发现。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转到“牛顿”或“地球同步卫星”章节或段落,根据自己的意愿对“万有引力定律”进行探源或者应用的联想探索。学生从单纯记忆“万有引力定律”,拓展到探索牛顿是如何发现这个定律、它与“地球同步卫星”或“蜂窝式移动电话”又有那些联系等,他们将更多地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拓展、应用。这种环境中,学生变整齐划一的“不得不学”为主动多样的“要求去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整合构造了自主探究的技术环境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生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探究性课题的研究,进而意识到他们自己所学知识与科学发展、社会生活的关联。在探索过程中,他们不是机械地记忆信息,而是根据某项“任务”,自主搜寻、检索、分析、组合与探究课题有关的资讯,从而达到培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基本的科学素养的目的。信息技术为学生在学科教学中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技术工具和环境氛围。

工具软件是课题研究的重要辅助工具。“几何画板”是一种典型的可以直接辅助学生进行探索和研究的工具软件,学生可以从动态中去观察现象、读取数据、探索和发现研究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如我们曾借助《几何画板》,制作“平面镜成像”让学生探索两相交平面镜成像的数目、对称性、像的观察范围等,制作“波的干涉”让学生探索一条直线(绳子)上两列波干涉加强与减弱区的范围,模拟演示日食月食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对地球月球轨道进行探究……这样,学生在探索中学,在尝试中成功,对所学内容就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有助于数理之间的联系和物理图景的动态分析。又如电荷的正负、电量、质量和初速度、磁场方向、磁场强度、是否匀强磁场等因素均对“点电荷在磁场中运动轨迹”有影响,学生可以应用《仿真物理实验室》(南京金华科软件有限公司开发),自己设计实验,通过人机交互对话框调整参数,探究不同参数状态下电荷的运动状态和轨迹,并获得相关的实时数据。网络虚拟实验环境还可以提供一些学生在现实中无法体验的情景,可以为学生就一些需要进行实验而缺少实验条件和实验环境的探究学习内容提供帮助。诸如《几何画板》、《仿真物理实验室》等平台,为学生提供自我动手、探索问题的模拟实验环境,学生面对问题时,可以使用它们自己做实验,来发现、总结一些规律。如此整合,信息技术扮演着“研发工具”的角色。

(四)“整合”带来课程资源的变化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都冲击着传统的课程资源观。课程资源的物化载体不单是教学用书、参考资料等纸质印刷品,学习者可以直接从信息化环境和数字资源中获取知识;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也不单是教师,学习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从学习化社区、其他学习者、在线专家等方面获取课程内容,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网络资源的突出优势在于知识更新速度快、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整合”要求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一种有效的策略是依照学科教学任务,组织人力收集与之相关的知识信息,尤其是最新科学发现、最新科技成果方面的信息,形成本校知识资源库。其中应包含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以方便学习者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比如:演示型或交互型教学软件、知识素材、学法指导、疑难解答、生活物理等等。若教学资源库不能满足要求,则可通过适当链接进入Internet网,以寻求更多的资源或信息。但应当承认资源仍是目前整合的瓶颈,真正从学习规律的角度去设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依然很匮乏,大量的冗余信息、过载信息成为人们快速获取所需信息资源的障碍。

【参考文献】

[1]朱宏雄:《物理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张家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改善》,《教育研究》,2001年第10期。

第4篇:课堂教学新科技范文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074-01

“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懂英语、会电脑。”“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从以上的话语中,可见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已成为小学生必不可少的课程组成部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作为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科学地运用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会学、愿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一、备课环节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要想上好一节课,备课很关键。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我们现在用的信息技术教材呈现多样性,且没有教参,而教材中的很多教学内容并不适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对教材进行再加工的能力。我们的学生,由于家庭及个人爱好等因素,造成学生信息素养差异较大,上课前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信息素养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备课。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在上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即使课堂上出现了一些意外情况,教师也能“临危不乱”,圆满地完成教学。

二、放手让学生自主学

信息技术课中有许多教学内容就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比如计算机的认识、开机与关机、等等,这些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自学。在学生自学产生问题的时候,还可以利用小组来进行讨论,然后归纳出问题解决的方法,最后用掌握的方法未完成新的任务。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小组合作的有效性不可忽视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每次上信息技术课时总会有个别的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定了解。碰到这样的学生,可以抓住时机请这些“高手”上来给大家当“小老师”介绍自己的经验,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这些“高手”悟性高、学习快的特点让他们去帮助教师指导哪些悟性差的同学进行学习。可根据学生的素质情况对学生分组,每一组中安排一、二名“高手”做老师的小助手,指导小组同学学习,帮助同学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协作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助的品质。如:在学生刚刚接触计算机的时候,关机总是个问题,不知道怎么关而往往直接去按开机的按钮。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高手”的作用,让这些“高手”去一对一或者一对二、三地帮助这部分同学,这样几次下来所有的同学都学会了。

四、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

问题学习,就是学生能带着问题学习,并不断寻找信息,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学习。在信息技术课中,学生的问题是很多的,教师要善于抓住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计算机病毒知识一课中,就可以采用问题学习来解决。教师首先让学生针对这一课题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学生可能会问: 计算机病毒会伤害人吗?计算机病毒是如何产生的?计算机感染病毒后会有什么症状呢……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明确后,归纳出关键问题,让学生通过看书,上网,讨论等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五、让学生大胆尝试

第5篇:课堂教学新科技范文

课堂提问 误区 策略 应用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运用中的误区

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表达能力的基本方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

(1)浅层次提问――极肤浅的填空式提问,比如,是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等等。这类问题没有任何思考价值,无助于思维能力的锻炼;

(2)泛问――零碎,不系统。旨在追求表面上的热闹场面,形式上很热烈,实际上却不能触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

(3)随意性提问――问题未经精心设计,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发问不少,收效甚微;

(4)高难度提问――这样的问题,全班站起来一大片,谁也回答不了,最后只好教师自己回答。

综合上述,这些类型的提问利少弊多,甚至不如不问。这类提问之所以徒劳,是跟提问者不重教材分析,不看提问对象,不讲提问效果,而一味贪多求快分不开的。因此,深入研究教学提问的理论,加强教师教学提问艺术的修养,对于保证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运用及注意的问题

使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更加高效、科学、合理、实用,避免以上提到的误区,这是摆在语文教学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实践中,要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必须在课堂提问的艺术性上着实下一番功夫,以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问题设计应明确而具体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难者。”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出发点是每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其二,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紧扣教学重点难点,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和想象能力。

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一定注意做到明确具体而又有针对性。

2.问题应能给学生思维一定的宽度和广度

学生的阅读欣赏,即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即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些有容量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常规,激发学生独立地有主见地思考问题。不能用固定模式限制学生,只要学生思路正确,答案合理,就应该允许有多种看法存在,答案可以百花齐放。

这里有一个较典型的教学案例。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设计的一个问题是:“你认为寿镜吾先生是怎样一个人?请从文中找出支持你观点的语句。”学生纷纷埋头书中去找答案,结果有人说,他是个老学究,一心只读圣贤书;有人说,他是个老古板;也有人说,他不是个好老师,从他只顾自己读书不顾学生在下面玩、吵闹中看出来,等等。应该说,学生的这些见解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师都予以肯定,不多作评价,最后,教师讲了有关寿镜吾先生的三个小故事来体现他的质朴、方正和博学,不过也指出由于时代局限,应该客观地看待他,而鲁迅先生则对他充满了尊敬之情,他回老家时也曾多次去拜访寿老先生。这样一来,通过提问,学生对寿老先生也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并理解全文主题。

3.问题的设计力求新颖有趣

兴趣是学好每个问题的触发点,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新颖有趣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也更能有效地触发学生智慧的火花。要做到提问新颖有趣,应该注意三点:一是发问视角新;二是发问语言妙;三是发问方式独特。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力求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如《云南的歌会》一文,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说出对云南歌会有哪些了解?”这样的问题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还富有趣味性,给学生留下探索的空间。学生很快自读了课文,找出了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课文写了作者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演唱的方式和内容都不相同。想一想,与你通过电视或者其他途径听到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作者为什么喜爱云南的歌会?”此题不仅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还调动了学生了生活经验,从而体会到云南民歌淳朴自然、气势壮观等特点,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特别在新的语文教学理念下,让创新高效的课堂提问撑起一方语文教学的天空。

参考文献:

[1]邓涛.新课程与教师素质发展[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2]罗树华,李洪珍.教师能力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第6篇:课堂教学新科技范文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在新课程改革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

中也明显有了这些方面的体现,例如必修教材中每章前面都有引言,每节前面都设置了一个"情境案例"

,引导出与正方内容相关的问题;每一节的学习过程中都设计有"任务"、"交流"、"探究"、"实践"、"拓

展"等等环节以便于更好的理解课本内容或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每个章节最后都设置了"综合活动",把本

章节的学习的内容综合应用于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

都是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及教育理念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下面是我在新课改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

会。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课堂

【Abstract】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n 2010 in Sichuan province energetically carry out,

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requires teachers as the leading, the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bility of independent thinking, practical ability,

innovation ability, cooperation spirit. 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n high school

teach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also apparent with these aspects of expression, such as

textbooks each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each section is set in front of a" situation

cases", guide and affirmative content-related questions; each section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are designed with" the task"," communication"," exploration"," practice","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link text or to carry out the study and

practice activities; each chapter finally set up" activity", the chapters of the learning

content comprehensive applied in practice,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cooperative problem solving. These are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deas and

education concepts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Below is I 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actual proces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一、 根据每节课的特征作好课前准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内容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论,一类是实践,理论课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较小,

实践课占的比例大。

学生认为理论课枯燥无味,学了没有多大作用,所以上理论课时大多学生没什么兴趣,当然对学习内容

也就不重视;在上此类课前我都要精心准备多媒体课件,在课件中应多引入一些生动有趣的情境案例,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或以提问的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在思考中去理解知识,在交流

讨论中去认识问题,例如:在"信息的鉴别与评价"课件中我引用"钱爱-害人的短信"这一动画,看完动画

后,让学生思考:"钱爱是从哪里获得"刷卡"的信息?这个信息来源是否可靠?我们有哪些方法可以鉴定

信息的真伪?评价钱爱轻易透露自己的个人资料的行为"。这样学生既感兴趣,又可以学到知识,还能得

到思考与交流,这样的理论课是不会枯燥的。

对于实践课,学生则要感兴趣得多,因为他们可以自己操作,感觉像得到了自由一样,所以在准备好课

件的基础上,重要的是设计好课堂练习的内容,例如:在必修的第三章的第二节: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

达的最后一个课时,综合练习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及讲解的思路,在设计课堂练

习上要综合考虑这一章所学内容的各个知识点,最后设计了这样的课堂作业:

这样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就可以一目了然看到各个知识点下所对应的作业,既加深了知识点的映像,又巩

固了对知识点的练习。这类课的重点在实践上,所以在时间的安排上要注意多留时间给学生练习。

二、 教学过程实施

1、教学过程中方法

第7篇:课堂教学新科技范文

一、分组教学的基本内容

我省选用粤教版教材,教材中大部分学习内容都需要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完成.教师教学用书中也多次提到用分组合作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

什么是分组教学呢?分组教学指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方式.

分组教学主要包括分组、分工与合作、组间竞争、展示与评价四大环节.分组是分组教学的基础.分工与合作开展的好坏,关系到分组教学的成败,是分组教学的核心.组间竞争的目的是强调竞赛意识,使学生制作作品时有紧迫感和压力感.展示与评价是分组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分组教学的效果起到一个衡量作用.

二、实施分组教学的实例

现以一个具体教学片段详细阐述分组教学的实施环节.

粤教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2.4节《设计一个旅行计划》是一节综合活动课.目的是让学生利用网络收集、筛选、整理信息,自主开展活动,最后做出一个综合作品.由于收集信息工作量很大,而且需要对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加工,因此采用分组合作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如下.

(一)展示活动任务及要求

活动要求.小组通过讨论、合作共同制定一份合理、缜密、可行的旅行计划(旅游景点可在黄山、泰山、华山中任选一个),并填写电子版活动计划表.

小组成员将自己搜索到的相关信息通过贴吧的方式进行保存,以便组内成员能够及时共享信息,也为后期的信息筛选、整合提供了方便.百度贴吧名称:永昌四中.各小组成员在各自小组的大标题内发表帖子,作为信息的临时保存位置.

(二)实行分组

高一(11)班共61位同学,城市学生27人,农村学生34人,男同学42人,女同学19人.将全班同学分成十个小组,第1-9组每组6人,第十组7人.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很大,城市学生计算机操作比较熟练,农村学生只能对计算机进行一些基本操作.在实行分组时,首先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在此基础上确保每组至少有两位城市学生,然后依据男女生混编、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再做适当调整.

小组长产生办法:教师公布挑选组长的标准,由学生共同推选产生.组长除了成绩突出、具有组织和领导能力外,最好游玩过旅游景点.以保证制定的旅行计划更符合实际情况.

(三)小组分工、合作

信息搜集阶段

小组经过讨论确定旅游景点及旅行计划应包括的环节(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每位小组成员都要参与,说出自己的观点),写出旅行计划信息需求纲要.在组长的组织、领导下,小组成员进行分工.

例如:第三小组在进行分工前,确定了从衣、食、住、行、玩五个方面进行信息采集,并对这五个方面进行了细化.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爱好,负责某个方面的信息收集工作.组长负责旅行的财务预算、整个任务开展及协调小组成员进行合作,达到信息共享.

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任务通过网络展开搜索.搜索过程中通过组内或组间互助寻求解决办法,也可以举手寻求教师帮助.要求学生在互相帮助的时候,尽量做到代口不代劳,让受帮助的小组成员自己动手操作完成.在巡视过程中,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讲解及时纠正.

信息整理阶段

在组长的组织下,小组成员根据之前制定信息需求纲要对贴吧里的信息进行筛选、整理、补充,力求做到旅行计划内容清晰、合理,周到.当小组成员出现意见分歧甚至相悖时,应及时地进行协调.

(四)组间竞争

组长负责填写“电子版活动计划表”,以文档形式做出旅行计划综合作品.

公开表扬某小组或某位同学,以促进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使学生制作作品时有紧迫感和压力感.

(五)作品展示、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作品,让每位成员介绍自己分工的作品组件.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展示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在分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运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合作互助精神,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高质量按时地完成小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学有所获.

评价作品时以小组互评为主,让学生比着学,乐中学.

三、实施分组教学的思考

经过实践,我亲身体会到分组教学为课堂教学带来的可喜变化:由过去师生单向传授灌输转变为现在师生、生生多向互动交流,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由过去教师讲为主转变为现在学生学为主,锻炼了学生学习能力;教师课堂活动由关注教学内容转变为关注学生发展,给予了学生更多的指引;学生课堂任务由个体独立完成转变为小组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然而事物的发展总有其两面性,分组教学在彰显其优势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矛盾和问题:首先随着教学重心的下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完成小组探究、交流、评价等活动往往需要一定的过程,相比过去的教师直接讲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影响了教学进度,导致总体课时不足.

其次在分组活动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参与状态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小组学习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你快我慢、你说我停,你动我静,相比过去整齐划一的讲授式教学,课堂秩序很容易陷入混乱的状态.

第8篇:课堂教学新科技范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国家教育部门已经将信息技术课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这是我国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具有信息素质和创新素质的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力避传统教育的缺陷,使信息技术课成为亲切易学的实用课程。作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应如何教好信息技术课呢?以下是个人的几点体会,以供参考。

一、信息技术课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1.树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明确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明确素质教育的实施,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明确创新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2.树立全新的教学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产生了重大变革。

3.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与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相整合。

二、信息技术教学要采取分层教学

在实际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受遗传和后天环境及教育均衡程度的影响,在知识的接受过程中学生的差异性较大。如果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就会造成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这样势必加大两极分化,难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在教学中通过研究,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潜能的差异把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为优等生,他们电脑基本功扎实;b层为中等生,电脑基础一般;c层为后进生,电脑基础差或没有。上课时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因材施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三、信息技术教学要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应当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工具软件,进行拓宽知识面教学,信息技术课本中的知识毕竟有限,而实际应用却是无限发展的,软件的开发应用日新月异,能否利用工具软件进行加工处理所需信息,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体现,如图形图象的制作、声音文件的处理、简单动画制作、网页制作、防毒杀毒等,拓宽这些知识面对学生的发展能起促进作用,因此,教学中要有意穿插工具软件教学,教学中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让学生对各种对象处理有一个了解也就足够了,这些工具软件的学习不仅不会给教学效果带来不利,而且能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各种基本操作及应用能力的发展。

四、信息技术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要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激发出来。在课堂中,由于时间有限,倾向于训练基本功,掌握基本操作,而课外则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教师要有意识的加以引导,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把课外这个第二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课外成为课内所学知识有益的巩固、补充,从而促进课堂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五、信息技术教学要采用多元化评价

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把学生分等或分类。而是用来改进教与学。积极的评价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有利于激励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积极进取的精神。为此我上课总是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对于不会的学生,我从不训斥,而是鼓励和耐心辅导他,即使有一点小小的进步,我也会真心地表扬。事实证明,信息技术教学采用多元化评价能使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课堂主人翁意识,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效率。

六、信息技术教学课采用学生辅导学生,减轻教师辅导压力

第9篇:课堂教学新科技范文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学习计算机知识已是当今的主流,分析了现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一些有效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计算机;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因此,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应对信息化为核心的时代,作为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未能有效控制教学全程

有一部分教师进行教学时,没有控制好教学的全程,导致了学生对机算机的操作水平无法有效提高。如,进行指法练习的课堂中,有些教师对指法的操作只进行简单的教学,然后利用游戏来练习学生的指法,在之后的时间里,不管不顾,甚至一节课都让学生进行指法操作,学生在操作时,缺少教师的引导和管理,导致了学生没有运用有效的方法进行练习,从而未能达到有效教学目的。

2.教学目标不明确

新课标指出,要明确教学目标,才能将教学有效落实。然而,许多教师在信息课堂上,教学目标设置随意,如有些教师讲解文件的删除时,其目标是让学生学会“选取、删除”,可是,讲解完之后,却没有让学生进行练习,就开始对文件的重新命名作讲解,而学生没有对上一个环节的操作进行练习,导致学生对学习目标不明确,从而失去了教学的意义。

二、优化信息课堂的对策

1.巩固知识,消化吸收

由于计算机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讲解时,要给学生进行知识回顾和自行操作的时间,通过学生对知识的回顾,有利于消化并吸收知识;同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在计算机中操作的不足,教师对学生错误的操作应给予正确引导,让学生改正操作中的错误。如,教师对“文件保存”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网上任意选择一张图片保存,然后再让学生打开刚保存的图片,有些同学就找不到图片的源头,这时教师进行引导,在保存图片时,要选择“图片另存为”,存在自己指定的位置,下次要打开图片时,就知道图片在哪个文件夹里了。

2.设置悬念,引发探究

如,在教学“声音的获取与处理”时,首先教师唱一首歌,然后录制起来,如学生都熟悉的《明天会更好》,然后在上课的时候将这首歌播放给学生听。教师:现在老师放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看看有哪位同学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学生:《明天会更好》。教师:看来你们音乐方面的造诣非常好,现在再增加点难度,你们仔细听,听得出是谁唱的吗?学生侧耳细听,猜是老师。教师:你们想知道,怎样可以把自己唱的歌录制进去吗?学生:想知道。教师:那么同学们就跟着老师的脚步,一起走进我们的学习旅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合理设计学习的悬念,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好奇心,就能让学生主动对学习进行思考并探究。

由此可见,优化信息技术的教学,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对知识进行回顾的时间,同时灵活地运用个性化教学方式,可以让信息技术的课堂更加精彩。

作者:杨红艳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教育体育局

参考文献:

[1]魏婷婷.教师教学反思行为现状再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0(12).

[2]孙振东,陈荟.教师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0(09).

[3]殷欣.浅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J].时代教育,20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