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化学实验考点总结范文

初中化学实验考点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化学实验考点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化学实验考点总结

第1篇:初中化学实验考点总结范文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的很多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初中阶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常识,并且开始注意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化学的学习就像是解谜一样,解开生活中非常熟悉但又不知道缘由的困惑。若教师能够准确把握这种“诱惑力”,并融入到实际的日常教学中,将十分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学习“溶解性质”这一部分知识,教师可以将“冬天水会结冰而酱油、醋等不会结冰”等常识作为学习情境导入新课。学生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很容易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联想到其他生活常识,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如它们的密度、冰点不同。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活跃课堂氛围,增加与学生互动的时间,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

二、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化学教学不仅包括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包括大量的化学实验,并且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授课中比例在逐年增加。另外,化学实验结果形象、鲜明,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观察能力。然而教师往往会忽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将化学实验变成正常的课堂教学内容,这将会导致学生很难理解并掌握实验原理以及操作步骤,进而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不感兴趣。新课程标准改革后,要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重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验难”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见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物质的燃烧条件”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几组实验,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总结出燃烧所具备的几个因素。这种通过实验引导提出问题情境的教学方法,能够及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三、合理制造矛盾,提出问题情境

就目前初中化学教学而言,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上那些蕴藏着相对简单但又存在矛盾因素的内容进行实际教学。如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新知识有效地设计一些问题情境,实现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降低新知识的学习难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在学习钠(Na)的化学性质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金属活动性进行适当的整理、复习,并总结出金属活动的规律性,根据这一规律性再对金属钠的性质进行大胆的猜想。结合教材中实验内容设计问题情境:金属钠能否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学生根据金属活动性质往往会得出可以将铜置换出来,但通过实际的实验发现,金属钠在投入到硫酸铜中时,会在水面上发生变化,并且体积越来越小,同时伴有絮状物体生成,但始终没有生成金属铜。由此可以得出,金属钠在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时先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再与硫酸铜反应,所以生成的白色絮状物是氢氧化铜而不是铜。这种方法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实际的化学反应,降低了化学学习的枯燥性,提高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主动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抓住重点,多角度创设问题情境

第2篇:初中化学实验考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微课;应用探究

将微课技术与初中化学内容相结合,一方面能够改变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另一方面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保障化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当然,在实际的应用中,老师也要有明确的认识,不是所有的化学教学内容都适合微课的教学手段,对于这一点,老师要有清晰的认识,对教学做出准确、清楚的规划。

一、利用微课创设出相关的教学情境

对于任何一门功课而言,兴趣始终都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部分老师对化学教学产生了一些错误的看法,只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久而久之,学生对课堂不再具有期待感,甚至是厌烦化学这门科目。所以,针对这个问题,老首先要改变学生对化学课堂的传统认识,结合实际的教材内容,创设出相关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加深他们的学习印象。

如,在学习“自然界中的水”这个章节的内容时,关于水分子的化学反应,老师在教授中,仅仅依靠口语的表达,是很难帮助学生对微粒的概念进行形象的了解的,这就阻碍了学生从微观角度掌握化学反应。所以老师不妨根据教学内容,引入微课的教学手段,可以先通过多媒体视频的观看,帮助学生认清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由分子破裂为原子,然后再由这些原子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同时,还可以在微课教学中插入动画演示的内容,帮助学生发现在电流下,一个水分子是怎样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又是怎样相互组合,形成氧气和氢气的。在微课技术的帮助下,即使是肉眼难以观察的分子、原子,也可以通过相关的视频演示呈现在学生面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对微观的化学世界产生更为强烈的好奇心。

二、利用微课来创新课堂的教学方法

初中阶段是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基础阶段,由于学生在之前并未接触过系统化的知识内容,所以他们对化学学习不免会有一些畏难情绪,这就需要老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引入相关的化学实验,来对学生的直观感受进行引导。但是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以及某些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在课堂上,老师为了实现实验教学的意义,不妨借助微课的内容,来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还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

如,在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个章节的内容时,其中在探究的环节中,需要利用赤磷来对空气的成分进行鉴定。根据化学反应我们可以得知,赤磷在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五氧化二磷,这是一种酸性的氧化物,并且具有较强的腐蚀性,所以老师不妨利用微课的方式,提前录制相关的实验现象,或者是从网络上获取相关的实验视频,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这样学生在了解相关实验现象的同时,也可以避免化学实验造成的危害。还有,在初中化学里,有些实验具备较为复杂的演示过程,很难在实验课堂上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如在对水进行蒸馏处理时,冷凝管和蒸馏瓶都不是必备的实验用具,老师在微课中引入相关的实验视频,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直观的了解与掌握。微课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视觉刺激,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后续的理解与记忆。

三、利用微课达到全面性的教学目标

无论在哪个阶段、哪个科目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成绩上存在差异,老师都无法予以回避。素质教育强调教学的全面性,但是由于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有限,无法对每一名学生的学习问题都予以解决,这就导致全面性教学无法顺利地开展。针对这个问题,利用微课教学的方法,可以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与记录,将相关的化学知识以“点”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针对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逐项进行回顾与总结,进而达到全面性的教学目标。

利用微课技术,老师可以搜集历年中考化学的考点、经典的化学题型以及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进行深入的解析,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便利。老师利用微课视频精练的特点,可以将每堂课的学习重点进行结构化的总结,帮助学生对那些细小的学习问题进行总结,同时学生还可以将自己在每堂课上的学习疑点上报给老师,让老师在微课制作中,对这些知识难点进行串联式的讲解,方便学生掌握。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发达,老师不妨在班级内建立一个微信群,将每堂课总结出的微课视频上传到群文件中,让学生在课下对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如果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那么也可以利用以往的微课记录,在课下进行多次学习,进而达到教学的全面性。

总而言之,在当下的初中化学课堂上,对于微课的教学手段,老师要持有开放的教学态度,掌握其具体的使用方法,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对一些过于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改进,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第3篇:初中化学实验考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学业考试;初中;化学教学;问题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1-0078-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1.030

备考复习之于初中化学教学工作,其重要意义在于对教材梳理、提炼、去粗取精。复习的要旨就在于:将复杂问题简明化、抽象知识形象化、零散知识系统化、课本内容考点化。化学复习之于学生,就是对所学的化学知识再学习、再认识、再整合的过程,是进一步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简言之,初三复习的价值在于帮学生诊断、暴露、整合提升。

初三备考复习教学大体都是从三个重要环节着手:即备课、上课、讲练。一线教师普遍感觉初三复习时间紧张,复习课很难上好,原因之一就是备课不精。复习课的特点之一就是没有具体的教材。如果教师一味凭借主观判断,将臆想的问题强加给学生,无疑是对课堂宝贵时间的浪费。只有实现“内容考点化”的初三化学复习备课,才能有效提高初三化学备考的复习效益。有鉴于学业考试试题的导向作用,本文拟对历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的核心内容和高频考点进行剖析和总结,把脉学考最新动向,诊治化学教学的“病理现象”,提升复习课堂效益。

一、卷面分析:“望”学业考试之结构脉络

纵观历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试题,从题型、题量、内容等方面均保持了高度的稳定性和一致性,难度控制较好并且趋于稳定。客观题比较基础,有利于衡量学生的化学学习水平(即是否达到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科的学业水平)。主观题中的填空题难度适中,综合能力题、实验探究题和计算题的难度较大,具有合理的区分度,有利于高中阶段学校的择优选拔。

二、数据剖析:“闻”考试评价之反馈信息

试题的难度系数反映试题的难易程度,即考生在一个试题或一份试卷中的失分程度。“难度系数”也可以理解成“容易度系数”。难度系数越高,可认为试题总体的难度越小,反之,难度系数越小,则表示试题难度越大。

通过对历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试题的难点分析发现,所谓难点,多存在于教学和考试关注角度的分歧之处。“考试大纲”中罗列的陈述性知识,而不是考试所考查的策略性知识,即在特定情境中运用知识的策略。所以,单纯依靠押中或复习陈述性知识来应对学业考试,而不让学生学会在问题情境中运用和深化知识的策略,正是学生考试不理想的根本原因。例如:2011年广东学业考试的第16题,表面上看考查的内容有:“化学物质的多样性(物质的分类)”、“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物质的分类)”。在考试大纲中都属于基础知识,一线的教师也一致反映这些知识在平时教学和考前复习中都是十分重视和训练的知识点,但学生的考试结果(难度达0.5)却显示“这是一种难题!”根源在于试题中设置了新的情境――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从而隐藏了“物质的微粒性”的考点,本题考查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策略,而学生却不知道如何调用熟悉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以上统计和分析对常年执教毕业班的初中化学教师提供了值得冷静地思考几个问题:①对于一份25道化学试题的试卷,真正的难题有哪些?②为什么知识点貌似都讲过,为何学生考出来的成绩仍不如人意?③卷面上所谓没有考到的知识点真的没有考查吗?

三、课标寻踪:“问”学考命题之思想立意

根据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编写的《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科学业考试大纲》对考试范围和要求,“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应根据《标准》要求,考查化学学科课程中的基本的、核心的内容,并注意学科内各部分内容的合理分布。”“内容范围以5个(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一级主题形式给出。”根据这5个一级主题的评价目标以及具体内容对近年来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试卷逐题进行统计(如表4所示),可以发现广东化学试题在保持了题型、总题量、结构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对学科内部5个一级主题的考查内容在题目数量、赋分值的分布上有所调整,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大知识板块在学业考试命题中的地位,对化学复习中核心主题的确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1. 科学探究――课程核心、举足轻重,分值最重,难度最大

自2013年起,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大纲明确说明:不孤立进行探究方法的考查,而落实在另外四个主题的考查中,试题内容比例:25%~30%。科学探究的命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仪器的使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常见的气体制取、物质的性质实验、实验方案的设计评价与优化等等。近年来的中考试题逐步加大了对实验的考查力度,题型也推陈出新,在选择题、填空甚至计算题都屡有出现,实验题的形式也是多样化。

2. 身边的化学物质――核心部分、知识主干

有关本主题的命题,近年的化学试卷除了强化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外,更加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能力及过程的考查。主要考查物质间的相互联系,同时,在科学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内容时,均以身边的化学物质为载体进行考查。

3. 物质构成的奥秘――学好化学的关键

本主题聚集了大量的化学用语,这个高度浓缩的符号体系能够准确、简洁地记录和表达极为丰富的化学信息与思想,使之方便地交流,对于化学科学的传承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由于内容抽象、易于混淆,学生对于这一主题的内容较难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属于教学中的难点。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学比较侧重于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干涩为丰润,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4. 物质的化学变化――理论基础、能力为本

这一主题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会初中生掌握基础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具备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5. 化学与社会发展――体现学科价值、渐受重视

此主题的命题数量和赋分值逐年递增,而且考查的难度不大,体现了学业考试面向全体学生,引导教学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彰显学科价值。

四、章节权衡:“切”常态教学之“缺失”症结

需要说明的是,化学试卷分析并不是单纯把试题肢解成单元知识块,把考试当成知识点的随意拼组,因为这样会破坏试题的整体构思和布局,对复习和教学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对于以能力立意为命题宗旨的学考试题,在命题的过程中已不再过分关注各单元、各课题的比例,其考点是在于知识的单元组块之间的内部关联和学科思想方法的渗透上。因此,对于学业考试中的“章节权重”分析,并不是只停留在从考查知识的表面层次上去归类知识的所属单元课题,而是旨在关注试题的立意和构思,分析试题的逻辑性和综合性,凸显知识单元件的内在关联性和整合性。鲜活的考试题例和难度分析,可以呈现和切中平时教学的“缺失”和复习课堂的“症结”,为教师减负增效提供了更准确的依据。

五、核心聚焦:“诊”学考复习之有效良方

《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科学业考试大纲》中基本知识的“基本”涵义有二:一是“核心主干”,是知识内容的选择层面;二是“基础性”,是知识内容的性质层面。教材中出现的知识并不都是“基本知识”,因为有些知识不属于“核心主干”范畴。学业考试的“基础性”强调的是“核心主干”的覆盖面,而不是面面俱到。实际上,考试没有教学那么广阔的发挥空间,受制约的因素很多,还要满足全省各地区的不同需求,所以一份试卷所承载的内容是有限的,不可能将学生一整年所学的知识和形成的所有思维结果面面俱到地呈现出来,只能选取基础、主干、核心的知识作为考试内容,并将化学特有的、重要的思维方式贯穿其中。对于基础、主干、核心的化学知识是年年必考的内容,只是每年考查的侧重点和试题形式会有所变化,突出知识灵活应用和学以致用的价值。这些在师生备考中必不可少的、具有明确指向性的命题点,即是化学教师所应该剖析和归纳的核心考点。

基于以上分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历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考点,总题量高达75小题(问),年均考查7道化学方程式,年均分值高达16.2分(统计只是单纯的化学方程式的分值,不涉及含计算的分值),远远高于其它考点。除此之外,化学式的简单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常见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化肥、物质的分类、溶解度、环境保护、基本实验操作、装置组装与选择、pH、化学用语、化合价、微观示意图、反应类型的判断等核心热点几乎每一年的学业考试都出现。而诸如多功能瓶的使用、图形数据等考点,虽然不是每年必考,但往往是学生最怕的、最容易丢分的题目。

六、结语

学业考试不仅是学业评价的过程,还是对学生进行读书教育指点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立足让每个学生收益和协调发展。高质量有水准的学业考试试题,会与义务教育新课程理念保持一致,促进学生发展;会与教学形成合力,着眼于学生未来,共同科学地、有目的地促进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对于学业考试试题,应关注命题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总之,化学学业考试是深度学习、深度思维和深度认知的过程,而教学是培养学生深度学习、深度思维和深度认知的根据地。当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教学和考试的共同目标,教学和考试就会在同一标尺下关注试题的内涵和价值,就会互惠共赢,共同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明贵,徐泓. 2014年安徽省宣城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化学学科评价报告[J].化学教育,2015,(7):39-44

[2] 刘雅莉.化学高考试题的内涵及其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J].化学教育,2015,(5):51-55

第4篇:初中化学实验考点总结范文

摘要:探究性的化学教学课堂能够体现化学学科的内涵、思维以及教学的视角与价值等,因此,化学教师应该深刻理解初中化学学科的特质,对教材进行深入探究,通过挖掘教学内容的教学价值,帮助学生在收获化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重视化学观念的教育,关注学生化学学习的方式方法的熏陶和训练,进而精心设计探究性课程的核心问题,开发基于学科理解的情境资源,落实化学学科的本质的教学,让课堂教学充满“灵气”,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字:初中化学;探究性教学;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多种的教学理念应运而生,它们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对学生开展探究式实验、研究性学习具有极高的重视,并且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引导教师投入更多可用资源,来大力提倡教师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与探究性的化学思维。同时在试题的设计上,更加注重对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的落实,充分利用教材,并且在平常的教学中要不断渗透具有探究精神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遇到难题时第一反应不再是向老师要答案,而是掌握探究方法来研究难题。那么我将针对初中化学教学,浅谈探究性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重视化学思维的建立

化学是一门具有鲜明教学特色的学科,不同于基础的文化学科,它对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学习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教师通过化学教学希望学生具备一定的能力,来分析那些熟悉或陌生的物质,发现其中的奥秘。那么在当前的探究性教学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化学学科观念的教育,要让学生明白化学不是一门枯燥的理论学科,更不是仅仅帮助学生升学的工具,而是一门具有实际探究性的学科,通过学习化学能让学生掌握探究性的化学思维与实验能力。就以“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气体”的教学为例,在这一章节主要涉及到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等常见气体的教学。那么为了实现培养学生化学思维的目标,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以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来组织课堂。比如在进行密度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来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区分这三种气体,已知三种气体的密度是氢气最低,二氧化碳最高,那么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我们用怎样的实验可以最轻松地区分这三种气体?”,当问题一提出学生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答案,有的同学说:“灌在气球里,看一看哪个气球会落地?”,于是教师也会随之提出:“如果将气球放在空气中,看哪个气球会落地,这样的方式难道不是比较该气体与空气的密度吗?”,进而学生会根据教师的问题不断改进实验方法,最终获得可行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际地设计实验,并且从实验原理考虑实验的有效性,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化学思维。

二、注重学习方式的优化

学习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现代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提升学生的学习方法的科学性,通过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要知道,在初中,学生面对着升学的压力,这就要求着学生运用更有效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化学。然而我发现很多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普遍是题海战术,通过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再通过大量的习题对知识进行巩固。化学课程开始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化学探究思维和实验能力来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然而题海战术依旧停留于理论知识。所以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有针对性的训练,把重心转移到运用实践中来。比如在初三化学总复习中,常常会提到推断题的练习,如果按照传统的题海战术,学生要耗费大量的学习时间,甚至真正取得效果却不够理想。那么这个时候教师可以以探究性学习为背景,让学生来深入分析完成这类题的有效思路与模型。以一道例题为例,在一瓶有色液体中,主要包含多种金属元素,其中物质a能和物质b反应,得到物质c...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到这道题的意图,题目中提到了金属元素、提到溶液,学生就要马上活跃思维,再结合学过的内容,马上把考点定格在置换反应;随后题设有提到这是一瓶有色溶液,那么学生可以从液体的颜色推断出有哪些金属元素,比如蓝色的铜离子,浅绿色的亚铁离子,当有了主要的元素之后,学生就可以带到反应图中根据反应原理一步步推出各种元素;最后再把推断结果带到原题中进行复核。通过这样的学习方法,学生能够有效地总结出这类题型的解题思路,相比题海战术有更强的实践意义。所以教师在探究性化学的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有效的策略引导学生优化学习方式,寻找适合自己且高效的方法。

三、科学设计探究性活动

科学的设计探究性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产生比较大的兴趣,更加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的知识,其印象更加的深刻。不难发现,化学中有很多定律和原理都是通过实验发现和总结的,可以说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那么把全部的教学重心放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上显然是不正确的,理论知识的教学之后进行实验活动是帮助学生理解与运用化学知识的关键手段。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进行探究性教学时,可以尝试性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用实验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将有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化学思维与实践能力。就以生活中的化学实验为例,在此前教师已经向学生传授过了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是利用盐酸与碳酸钙的反应制取,归根结底是利用酸和碳酸钙的反应产生二氧化碳。那么@个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利用化学实验来解决问题。比如烧水壶中往往会有很厚的水垢,那么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化学原理,设计实验去除水垢。学生都知道,在水沟中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以及其他可溶于酸的碳酸盐,那么要去除水垢就一定是要让这些物质反应产生气体,进而使它们全部反应或者脱落。刚好学生学过碳酸盐与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且二氧化碳无毒无害,不需要高难度的处理,同时生活中常见的酸也有醋酸,也就是食醋,于是学生就设计用食醋来消除水垢的实验。通过这样的实验,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与实际实验能力。

四、结语

以上是本人的浅薄见解,总而言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推广探究性教学的理念是十分具有积极意义的,能够显著提升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赋予初中化学教学新的活力。因为探究性教学具有的独特魅力,对提升学生的实际探究能力与化学实验思维有极大地帮助,这体现化学教学的初衷与目标,对实现化学学科的发展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第5篇:初中化学实验考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化学 知识 衔接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125-01

随着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推进,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成为教师关注和议论的热点。不少高中教师反映升入高中学习的使用课改实验教科书的初中毕业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好,与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知识要求差距较大,高中化学教学十分困难。高一学生也反映高一化学内容多、理解困难、习题难做,学习兴趣降低。本文结合笔者在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对在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效衔接的一些思考。

1.对比初、高中化学教学及目的的差别

通过对比初、高中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及目的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化学用语、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总是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2.重视初,高中教材知识的衔接

2.1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做要求的内容

(1)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2)同素异形体

(3)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结构

(4)两性化合物及典型两性氧化物

此部分内容集中在高一年教材的第五章,在授该章内容时,应注意加以补充,以免学生出现知识的空白点。

2.2高一时需对初中某些知识加深、完善

2.2.1氧化一还原反应。初中知识从得、失氧观点简单的介绍有关氧化一还原反应、高一年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即从本质上来介绍氧化一还原及应及氧化一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在高中化学氧化反应的概念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发展过程。

2.2.2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

(1)初三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高一年级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初三只列举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和化合物”的简单例子,高一则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概念结构特征和物理性质等。由上可知高一年级教材中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较初中更为完善、更严密,也更兼顾科学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2.2.3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承继

(1)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在高一年级时要适当补充。(2)“量差”法的应用。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该法,在高一年级要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

2.2.4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

初中已学过O2、H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并分别介绍其反应方程式,使用仪器装置内容。高一年级要结合Cl2、HCl、SO2、N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从反应原理、反应装置、收集事项等四个方面对此加以归纳,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法的一般方法。

3.加强学法指导是搞好初,高中衔接教学的有力保证

3.1开设学法指导课

即可以在上高中化学课伊始,结合讲解初高中化学的区别:如知识的总量增加,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增强,理论性知识的比重增大,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实验能力、计算能力、记忆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介绍学习高中化学应采用的正确方法:如重视实验,抓好课前的预习与课后的复习,及时进行各种知识技能的总结归纳,要用理解记忆法识记知识,等等。

3.2学法指导要与建立学习常规结合起来

学法指导的目的是使学生快速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在“欲学”的基础上做到“会学”,进而达到“学会”。因此,学法指导应渗透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与优化主要的学习环节和建立学习常规相结合。

第6篇:初中化学实验考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 基础阶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128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一化学学习的良好开端就决定了学生整个高中阶段化学学习成功的可能性。高一化学在学生教育阶段的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学生在初中阶段只是掌握了化学最基本的知识,略懂一二甚至还没有深入到化学的王国中。此外,有些学生对化学的学习不得要领,对化学抱持反感的态度,经过中考之后的长假使学生对化学知识也遗忘的差不多。因此,在学生进入高一化学课程学习的最初阶段,教师应从基础知识、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课程教学,切实打好学生化学学习的基础,为高二课程的进展和高三课程总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基础知识的回顾与巩固

众所周知,高楼的建设需要良好的地基基础。同样,高一化学的学习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初中化学基本知识的牢固掌握,因此,在教师开始高一化学课程学习之前需要对学生化学基础底子进行测验,了解学生初中化学掌握的基本情况。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测验?毫无疑问,高中学习课业压力大,学习内容多,时间紧迫,教师课时安排紧张,但是,优秀的教师绝不是循规蹈矩的教师,绝不是按章办事的教师,故此,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之前需要抽出足够的时间加强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教师可以通过小测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摸底考试、通过默写的方式考察学生基础原理的掌握、通过小纸条的方式了解学生学习认知和态度。总之,教师应该对学生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的了解,然后依据对学生基本情况的掌握进行基础知识的回顾和补充,以此打好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的基础。学生扎实掌握初中所学知识才能高效进行高一化学的学习。比如,教材中有实验的时候,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回顾初中化学知识中常用化学的使用以及使用方法,高中化学实验所用实验仪器基本初中就有介绍,尤其加热仪器使用的注意事项;此外天平的使用初中亦有介绍。高中化学很多内容是和氧气相关联,那么回顾一下氧气的性质以及氧气的制备是极为必要的。因为高中化学讲解的更微观,所以也有必要回顾一下初中化学中有关物质构成的知识点,比如原子分子的关系,原子、质子和核外电子的关系,原子结构示意图等等。

二、全面把握教学结构,合理划分侧重点

教师在为学生打好化学学习基础的同时也应该为学生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尤其是高一课程与高二课程乃至总复习知识点的联系。高一化学教师应该首先对高中整个化学教材结构进行全面把握,将高考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将高一化学内容与考点进行整合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侧重点的划分。高一课程注重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以及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但是,教师在学生课时安排上不能一概而论而应该对知识点进行侧重点的划分,对于高考考查的重点应该多安排几个课时而对于非重点则可以有所选择,当然,侧重点的分析并不是表明教师只加强高考考察内容的学习而忽略非考查内容的掌握,侧重点划分的目的是加强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认识,引导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加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对学生重点知识和非重点知识的学习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知识点学生在接触的时候并不容易理解,这时候任课教师可以进展的慢一些,多讲几遍。在以后关于离子方程式的配平中一些配平技巧就要求对氧化还原反应理解得比较透彻。另外高中化学要求学生有归纳精神,学习某一种金属并不是单纯的学习一种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质,要求学生能够联想到某一类金属皆具备类似的性质。此外,物质的量是一个全新的知识点,又是考试的基础,要帮助学生透彻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

三、教师实验演练和学生实验验证相结合

理科知识与实际运用是紧密结合的,故此其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要求比较高,同时结合理科理论知识的特点需要教师进行实验的演练。在高一化学实验操作中,某些实验由于实验室条件受限和实验内容的原因无法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实验进行知识点的求证和探索,因此,教师就应该在课堂上进行演练,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对于简单实验教师则应该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让学生在动手实际操作中进行归纳和总结。此外,走进实验室是学生摆脱枯燥理论学习的一种有效改善学习的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能够间接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比如,前面说到的一些仪器的使用,教师可以把仪器带到课堂与学生一起探讨仪器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及原因。而一些简单的实验可以由学生到实验室完成,例如粗盐的提纯验纯蒸馏和萃取;复杂的实验可由任课教师演示完成,例如浓硫酸和铜的反应、氨水的喷泉实验等。

四、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第7篇:初中化学实验考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金属和金属资源;合理复习;命题热点

“金属和金属资源”是近年中考的重点和热点,并有强化的趋势,通过对近三年河南中招试题的总结分析,我们可窥见一斑。本主题在中考中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呈现。

一、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

炼铁的原理在近三年中招试题中屡次出现,如2010年18题(1)、2011年21题(5)、2012年21题(3),命题在考点基础知识的同时兼顾其他考点,如2012年第2题和第5题的选项C。

二、注重化学与生产、生活相结合能力的考查

通过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现象,突出化学的实用性,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如2010年20题(1)、2011年18题、2012年18题。

例(2011河南) 金属是一类重要的材料,其应用十分广泛。

(1)铝的利用比铜和铁晚。金属大规模开发和利用的先后顺序与下列 有关。

甲.金属的活动性 乙.金属的导电性 丙.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

(2)相同的铁栏杆,为什么安装在南方沿海地区比安装在北方更容易生锈?

[解析](1)金属的活动性越强,形成的化合物就越稳定,需要冶炼的条件就越高,就越不易被冶炼出来。根据人类科技发展水平,铜、铁比铝就先冶炼出来。

(2)铁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水和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南方气候潮湿,北方气候干燥,故铁栏杆在南方地区更易生锈。

三、注重解题能力、解题技巧的考查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试题进行仔细梳理、认真分析、做出明确判断。如2010年9题A、B选项,20题(3),2011年16题。

例(2010河南) X、Y、Z是三种金属固体,将X和Y浸入稀硫酸中,Y溶解并产生氢气,X无变化;将X和Z浸入硝酸银溶液中,X表面有银析出而Z无变化。

①判断X、Y、Z和银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②具体确定一种X后,写出X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在金属活动顺序中,位于氢前的金属能和酸发生置换反应,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所以X、Y、Z和银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Y、X、Ag、Z。

四、注重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

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能根据试题所给信息和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理清思路、突破难点。如2010年20题(2)、2012年21题(2)。

例(2012河南) 某化学小组实验时,在一定量AgNO3和Cu(NO3)2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反应,并对过滤溶液A和固体B的成分进行了分析和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溶液A中的溶质可能有哪些?

【作出猜想】①只有Zn(NO3)2 ②Zn(NO3)2、AgNO3 ③Zn(NO3)2、Cu(NO3)2 ④Zn(NO3)2、AgNO3、Cu(NO3)2

【交流讨论】不合理的猜想是 (填标号),其理由是

【实验探究】若猜想①成立,通过以下实验可确定固体B的成分,请将下面句子填写完整。

实验步骤:取少量固体B,滴加

现象:有气泡产生。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根据金属活动顺序可知,锌可以和AgNO3、Cu(NO3)2发生置换反应,且银比铜活动性弱,锌应先与AgNO3反应,再和Cu(NO3)2反应,故猜想(2)不合理。若猜想(1)成立,固体B一定含有银、铜,可能含有锌,所以应滴加稀盐酸(或稀硫酸)来检验锌的存在。

总之,把握中考命题热点,理清命题思路,有助于合理安排复习,做到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张伟林.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进探索.中学化学教与学,2010.

第8篇:初中化学实验考点总结范文

一、创新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品质和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而新课标的理念就是要创新,所以在总复习中我们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练习为载体,以课本为基础,以中考要求为依据”,引导学生主动、高效地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在中考复习中以章节和知识体系为线索,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学习小结,整理学过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探究;在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品质和能力;课本是使之成为让学生随时查找的工具书和解题根据及复习知识点的源头;而《中考考试说明》则是学生复习中学习的深度、广度的标尺,还能对学生进行专题、综合、模拟等训练。

二、注重新课程标准,提高复习课堂效率

切实领会《新课程标准》、《中考说明》的要求,教学时明确目标,准确把握目标层次,优化复习课的课堂,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具体做法是:“低起点,抓基础;快爬坡,重提高;精讲,精练,重思考”,全方法多角度地思考,探索研究如何挖掘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科学技术紧密联系的素材,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优势,积极创造条件在复习课中开展实验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感悟学法、形成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总复习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因此学生一看就明白的问题,教师不宜在课堂上多讲;教师无论是在讲复习课,还是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要做到有目标地精讲,要给学生讲方法、讲原理、讲技巧、讲关键、讲思路、讲规律,收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功效。试卷点评应重点做好以下问题的处理与训练:抽查学生的双基知识是否搞扎实;考点、知识点涉及的一些规律性的问题是否搞清楚;学生对试题是否具备变型、互换、转化、重组、自编、改编、延伸的能力;学生对试题是否具有巧解、妙解、灵活多样的思想方法。

三、狠抓“双基”教学,提升复习知识平台

“双基”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这将是中考命题不变的主线。但纯粹考记忆性的内容已成历史,即使是化学用语,也大多将它放在一定的材料背景中,联系实际进行考查。因此,“双基”的教学不仅不可削弱,而且要加强,但一定要与社会、生活、科技等信息联系起来,不能孤立、机械、单纯地教学,否则考题一加背景材料,学生一看就懵。在复习时对“双基”的教学要在充分理解内涵和外延、把握关键词的基础上,强化应用训练。对于一些规律性知识,要让学生在所提供的资料中自己总结、归纳。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学习方法,而且理解了规律,还学会了解此类题的思路。

四、强化实验教学,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近年的中考命题加大了对化学实验技能的考查力度,这是中考改革的重大举措,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我们在实验部分复习目标是:课本上的实验达到“举一反三”;家庭实验指导学生自己分析;重视组合型实验题;注重实验的反思,提高学生分析和评价实验能力。具体做法是:①课本上的实验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对一些重要实验要做到:a.通过实验总结规律;b.发散思维改进实验;c.信息迁移,解决新问题;d.严谨思维分析实验异常现象。这样可以放大每一个实验的复习内涵。②重视家庭小实验。这是学生联系实际,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加强指导,不能视之可有可无。例如课本上的学生探究性实验:铁钉锈蚀条件的探究,就要让学生做好,并总结出探究的方法、结论、规律。③复习后段,要紧跟课型不同的综合型实验题组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在解题中感悟方法、尝试错误、总结规律、训练思维、提高能力。

五、精练精讲,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无论是分章复习、单元复习,还是综合练习,模拟测试,教师都要精心选编适量的不同类型练习题进行精练,保证试题的质量。第一轮所选习题必须是不离开课本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所涉及的内容,第二轮所选习题要有典型性与系统性,第三轮所选习题要有针对性,对学生薄弱点进行针对性训练,进行中考前的冲刺。可以选择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不轻易做重复训练。针对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问题和不同的复习内容,采取不同的练习方式,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真正理解,熟练掌握,标准规范。

第9篇:初中化学实验考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 中考 化学专题复习 学案导学模式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全书共分上、下两册,分别供三年制初中第三学年试用。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必须从初中抓起,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我就自己在多年工作实践中针对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学案导学模式的一些做法谈谈体会。

一、存在的问题

中考化学既是毕业考试,又是选拔人才的考试。化学中考总复习的目的除了使学生做到掌握普通的知识规律,使零碎的知识系统化,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以适应中考的需求。传统的初三复习教学,往往是教师按照章节进行复习,总结出一种方法后,学生随着套用,教师再讲,这种“讲―练―讲”的模式使学生省略了“方法”的思考和被揭示的过程,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在练习中,采用的是“题海战术”,训练的目的是应付考试。其主要的问题如下。

1.教与学相脱节。

只有教师的“教案”,无学生的“学案”;在一堂课中教师把整章的内容梳理一遍,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来说是“炒冷饭”,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来说是“又是一团模模糊糊的浆糊”;只写教师要讲的,少写学生要练的,上课抄题或投影,一是浪费学生的时间,二是不利于学生的课后复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当好“导演”,而是充当“演员”,学生则当“听众”,只能被动地听教师讲,无独立思考活动,没有生动的竞争学习和快乐的协作学习。

2.题海战术。

一视同仁,不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整个班级甚至整个年级都做同样的题目。且所选习题量大、难度高,学生课后做题,教师课上只讲题,未能充分发挥所选例题的作用,进行总结知识,形成解题技能,开发学生能力的功能。

3.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按照自己预先备好的教案和进度,一味地讲,把学生当作盛放知识的容器,却不知道学生是否能承载下这些知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至于学生掌握如何心中更无数,也就谈不上对学生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的培养;教学手段单一――粉笔+黑板,未能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化学实验、投影、电脑、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课堂容量小,教学节奏慢,效率低下,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教师不能消除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不能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不能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发展。

二、专题复习学案的设计与实施

1.专题的划分。

初中化学总复习的知识点多且分散,如按课本章节顺序复习,学生做题往往是“看看很简单,做做就出错”。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考纲要求和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对复习内容进行重组,通过专题形式从纵横两方面对知识进行归类、联系,以求复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在对知识进行专题划分时,我们一般应体现以下两条原则。

(1)知识梳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根据这一原则,将初中化学知识分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及化合物、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五大专题,同时每个专题又可划为若干个小专题,一般一个小专题用1―2个课时进行复习。

(2)突出重点知识复习与关键能力培养相结合,选择提高学生素质的重点、难点、疑点、常考点和生长点的知识进行专题编排和设计。

2.学案设计原则。

在设计学案时,要清楚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编写的讲义,而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是为了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而编写的,其编写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按照课时进行。

分课时安排复习内容,可以控制本课时的知识容量,加强内容的针对性、计划性,可有效地防止几个小专题的内容只写成一个学案或一个小专题的内容分成好几个学案,一般一个小专题为1―2个课时。能较好地实现课时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以问题形式进行。

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究性的问题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创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课堂上通过学案激发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能力,提高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成功,内化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还课堂给学生。在设疑、质疑、释疑、激思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3)强化学法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准备学案时不容忽视的是学案导学,教师要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让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去解决新情况、新问题。

(4)要注意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认知水平有高低层次,在编写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复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使不同的学生通过同一课时都有提高,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学案内容。

每个学案包括以下内容:(1)课题;(2)学习目标;(3)学习重点、难点;(4)回顾知识要点;(5)例题;(6)课堂互动;(7)跟踪训练。这七点要有机结合,各有侧重,具体如下。

(1)课题。

本课时所讲内容的标题,简洁明了。

(2)学习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制定本课时的具体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课时复习的要点和方向,在知识目标复习要求的描述中可用“识记”、“理解”、“会用”、“综合”等行为动词。

(3)学习重点、难点。

提炼归纳考点知识网络,提示本课时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点框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4)回顾知识要点。

教师可以将每个课时所涉及的基础知识设计成填空、图解式、图表式、问题式方案,帮助学生回顾和梳理知识,在知识问题设计时要做到基础、全面、系统;也可将这些知识点设计成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辩析等方式,找准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拓展生长点。目的是启迪思维,培养能力。

(5)例题。

教师可精选近两年苏州市及全省十三市模拟题、中考题。例题选择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涉及本课时知识为主,并重视知识的综合应用。要有利于知识巩固和技巧、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②多种题型合理搭配,由易到难编排题目。③控制习题数量,以课堂完成80%左右为宜。④避免教师占过多讲解时间。只有题目,目的是通过课堂解题指导学生学会审题,形成解题思路,总结规律和技巧,达到解答的规范性,重在培养方法。练习中也可适当给出提示或答案,帮助学生自我检查。

(6)课堂互动。

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其设置体现“阶梯式”的原则,避免在同一知识、同一层次上的机械重复,摒弃过难、过大、过深。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

(7)跟踪训练。

学案的20%左右习题可作为课后习题,按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为3∶5∶2的比例来编写,同时兼顾程度较高的学生,教师可适当编拟一些选做题,使他们“吃得饱”,同时可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提高学习水平。

4.学案的使用。

(1)课前准备。

学案一般提前一天发给学生,起预习的效果,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复习目标,做好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如基础知识部分可在课前完成,对基础知识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易混淆的概念等做好标记,对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以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听课,提高复习质量。

(2)课前检查。

课前检查的目的是督促学生按时完成该做的准备工作,使学生有效地听课,提高课堂效率。

(3)课堂学习。

①问题方式。基础知识的教学可通过问题方式进行。我利用每堂课开始的5分钟,让学生讲解和复习基本知识点。学生讲得不当之处,其余学生提出疑问或修改补充。然后我利用投影仪将本节课所需复习的基本知识点放出,让学生明确疏漏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既巩固了基本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演说能力,并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师生共鸣。

②讨论。对于重点的知识一般宜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前后排4人)研究模式进行,让各层次的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探索、汇报学案中设计问题的解决策略,使各点的教学目标得到落实,对学生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点拨,以悟为果。

③精讲。学案中的例题,教师可让学生先尝试解题(可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解题见解,集思广益,形成多途径、多思路解题(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学生解题中出现或教师预先备好的典型错例,放手让学生寻找错误所在,分析错误的原因,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教师对解析思维、方法、技巧进行总结,达到真正把例题搞懂。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对某些例题展开,指导学生一题多变,培养学生触类旁通能力。

④精练。练习是促进知识迁移,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课堂上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此间教师应做好个别辅导工作。

(4)课后反馈,再查。

对课堂效果的反馈,一是要求学生在课后对学案进行消化、整理、补充、归纳,这一点教师无法知道学生是否按时完成。二是课堂上未完成的部分也在课后完成,并完成跟踪练习且于当天上交。通过对每位学生的学案进行认真、细致审阅,教师就可发现其中存在的个别问题,可进行个别辅导解决,对共性的问题则下一课集体讲解,真正做到教学一步一个脚印,收到实效。

三、教学感悟

1.教师分工合作,发挥集体智慧。

做好复习课的整个学案,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一项庞大的工作,且不免有想不到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分工合作。各人再根据本班的具体情况,对学案进行二次备课。虽然这样投入的精力很多,但很值得。因为整个教学中所使用的是教师自己编写的材料,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东西,教师不需要在学生已经懂了的问题上花时间,不需要在大多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上花时间,不需要在毫无意义的板书上花时间,这切实提高了教学效率。

2.优化了“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对课堂的控制性减少,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增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导演”,而学生是“演员”,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就“学案”提问,也可以离开“学案”提问,改变以往学生只能被动地听教师讲,无独立思考活动,无生动的竞争学习的状况。对于“学案”中的问题教师一般能作出肯定答复,而对于学生随机提出的问题,尤其是涉及跨学科的问题,教师往往不能立刻作出回答,甚至以后也不一定能作出回答,但有些学生却可能作出回答,因而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之间互动增强。因为学生课前做了充分的认知准备工作,使教师能提高45分钟的容量和教学质量。学生有准备地、有侧重地听课,提高了听课的质量和听课的效率。学生能积极参加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动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与施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