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合作金融前景范文

农村合作金融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合作金融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合作金融前景

第1篇:农村合作金融前景范文

一、农村金融工作改革的重要性及其时代意义

近年来,在我国的广大农村,金融市场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以农业银行、农发行、邮政储蓄银行为主的多家金融机构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竞争势态。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生产建设步伐的加快,一些新的金融组织也在不断的出现,如当前我国的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而且随着机制和服务等方面的灵活创新,逐渐在农村金融市场占据了一定的位置。除此而外,一些外资的银行也纷纷以各种途径和服务方式向我国的农村金融领域渗透。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的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必将面对更大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因此,实时地加快农村金融工作改革,积极探索适合农村合作银行发展的新思路是时展的必然需要,是农村金融市场改革的新形势和新选择。为加强农村合作银行对我国边远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支持与市场化服务,保障支农资金的及时有效投入。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我国边远地区的农村合作银行的机构网点的分布存在不合理现状,应该以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依托进行设置。由于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农村金融领域的现代化管理与科技化网络服务已成必然趋势,农村合作银行在改革探索中不断更新观念,探索更加具有竞争实力的人性化金融服务模式,使处在一线的重要支农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覆盖到千家万户。使我国边远地区的农村合作银行更加科学有效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中。密切联系群众,加快创新发展,把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前景与农民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探索新的思路与服务方式。这不仅是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需要,更是时展的必然选择。

二、农村合作银行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构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管理体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当前农村合作银行面对的主要问题。伴随着经济发展与金融领域的改革,农村信用社的机构与体制改革一直在进行。然而由于新的竞争对象不断出现,新的竞争态势呈多元化发展迹象。再加上传统观念影响下的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治理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改革。事实上,在分析我国的传统农村信用社与在原来的合作社基础上发展成为的现代金融企业具有本质的差异,农村合作银行的全体工作人员必须面对这一根本性的改革,它不是简单地头衔与称谓的改变,需要从管理理念与服务水平上达到市场经济竞争实力的整体标准。在此过程中,农村信用社已有的法人治理结构就会出现与现代企业管理体制不相适应的可能。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合作银行的决策者与执行者和监督者之间的三权分离与相互制衡,是农村金融合作组织改革中面临的重大的、不可回避的问题。伴随着机制的改革,传统农村信用社的人力资源改革工作成为又一重大难题。当前许多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人事改革中,都出现了人才短缺与现代化管理不相协调的局面。由于传统体制的影响,年龄结构的断层发展成为农村信用社人事改革不可回避的难题,工作队伍的大龄化与知识结构的单一化不适应现代企业的竞争与发展。尤其边远地区的乡镇农村信用社缺乏现代金融业务所需的各种专业人才,这显然不利于一线支农金融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在客观上影响着农村合作银行的竞争与发展。

三、强化自身管理适应农村金融市场改革

在农村金融市场改革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农村合作银行的机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科学而先进的信贷管理业务,优化融资质量与水平。把握好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动向,降低金融融投资的风险管理。农村合作银行首先要解决好市场的定位问题。始终以农村合作银行的主要经营市场是农村,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民,服务目标的最佳选择是农村经济与金融企业的共同发展。在具体工作中,必须要把支农的贷款投放总量和覆盖面达到一定的高度。对存在非农的贷款业务,采取必要手段,锁定它的余额,实施强力的清收,并逐年压缩。农村合作银行推行贷款支农的责任制度,争取把全部的资金有效地运用到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中。为此,农村合作银行实行定期的统计分析和监测工作,防止存量的贷款劣变。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主的现代化经营理念逐步渗透到农村金融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按照专业化的要求去实施业务管理。在强化管理的同时,必须加大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力度,保障人才的储备与适应现代化程序管理与业务拓展的需要,把员工的业务素质和风险意识紧密结合起来,以强有力的精神和一流的业务水平投身到金融市场竞争的大潮中,更加科学有效地服务于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建设。

四、结束语

在农村合作银行面对的金融改革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产权关系,把责、权、利与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紧密结合,探索更加先进高效的服务方式,把金融企业发展与农民的根本利益联系起来。在金融队伍建设与企业管理方面,要以增强市场竞争实力提升员工的综合文化素质为重要依托,把具有现代化经营发展的理念贯穿到每一个工作环节,保障农村金融市场的有序化管理,促进一线金融支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金融研究,2004(4).

第2篇:农村合作金融前景范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改革问题建议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发展战略不明确

全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按国家宏观政策组建联社、合作银行或商业银行。对于基层的信用社来讲,他们缺乏对自身及所处的经济环境的清醒的认识。牌子变了,内部体制如何及时转变,以后的发展方向如何,对于这些问题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思考。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具有金融空间结构效率方面的比较优势:(1)体制完善、经营灵活;(2)扎根于地方,网点多、人脉熟;(3)信贷资产质量优;(4)农村金融格局的调整为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通过以上对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优势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定位不在于和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争业务、抢客户,而在于要充分发挥其地方性银行的地域优势、网点优势和决策优势,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为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2.市场定位不准确

综观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各家商业银行在目标客户的选择和业务拓展方向上存在趋同化现象:一是没有基于市场竞争的行业分工,业务范围与经营领域基本一致;二是金融产品的设计上不存在互补,相互的替代性和模仿性很强;三是在客户选择上大都将目光投向国家垄断性行业、大型企业集团、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等,而对于与农相关的产业及中小客户群体兴趣不大。这是一种定位误区,虽然在某一层面上形成了充分竞争,但既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造成了金融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同时也导致了对弱势农业,农村经济中非国有企业、个体农户的金融约束。

由于发展方向不明,自身的定位也就模棱两可,市场定位不准,一是会偏离实现国家宏观金融政策下的信用社发展目标,二是会偏离自身发展的正常轨道。

3.经营管理体制落后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管理、财务管理、干部人事管理、固定资产购建、现金管理、统计管理、薪酬管理等各个方面缺乏有力的管理制度,缺乏保障制度落实的机制,缺乏监督制度执行的措施,特别是缺乏对高管人员的有效监督,使农村信用社产生内部道德风险,成为形成大量不良资产、亏损挂帐、历史包袱的重要原因。

二、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积极开展联合与并购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股份制的治理结构已经形成,但与之相对应的决策链、管理链、业务操作链还需进一步理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激烈的同业竞争,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要本着审慎经营和稳健发展的观念逐步完善内控制度、风险管理制度、监察审计制度,并建立与银行发展策略和价值理念相一致的薪酬机制、考核机制、晋升机制、岗位流动制度等一系列激励约束机制。

2.正确确定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一般都组建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所面临的农村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农村经济已不是单一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均衡发展,伴随着乡镇企业“改制”,私营经济和股份经济成分大幅增加,大多数农民己经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向城镇集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主体。

面对农村经济和地方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支农观念,调整信用社时期的市场定位,由原来的支持“三农”扩展到立足于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和个体民营经济,服务优质客户。

3.制定符合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发展要求的发展战略

建立健全规范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管理的科学化,是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向现代金融企业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与目标相适应的智力结构应包括:有效的董事会、监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和制约;独立的风险控制、审计、薪酬委员会;独立、市场化和专业化的管理层。其中,独立、相互制衡是控制风险的关键。虽然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都建立了“三会”制度,但离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在职权的划分、职能的发挥、职责的承担上仍需进一步规范。

4.优化农村金融机构的基本企业队伍建设

市场环境在改变,竞争对手在进步,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服务对象更是在不断成长与发展。面对客户的改变,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员工也必须发生相应的转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才不会在工作中面对客户的需求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是要转换思想观念,改变原信用社框架下一成不变和循规蹈矩的工作方式;二是要不断加强学习,确立不学习就要被淘汰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三是要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业务技能,在工作中寻求创新和突破;四是切实加强人才引进,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将直接关系到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除提高员工的素质外,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还应大力引进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努力提升现有管理团队的管理水平,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引进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

5.进一步与市场经济接轨,发展农村客户群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客户群体的成长,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原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范围越来越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结算弱势更成为制约其业务发展的瓶颈。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经营领域受区域的局限,无法跨区域设置经营网点,结算渠道也不象全国性商业银行那样畅通无碍,而客户的需求是不受区域限制的,如果在某个环节上无法达到客户的要求,客户资源就有可能会流失。

因而,通过产品创新,凭借网络联结将经营的触角向区域外延伸,就成为在现有政策限制下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挽留客户资源的次优选择。

三、结束语

在中国,农信社改革是采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模式还是选择合作制的形式,是由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农信社自身的特征所决定。两种模式并没有优劣之分,关键是要选择最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改革模式。只有确定了改革的方向,决定了改革的正确路径,整个农信社的改革才能有成功的前提。

中国农信社改革任重而道远,在改革的进程中,会遇到种种问题,在理论的指导下,只有不断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才能将中国的农信社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使其成为中国农村金融的一个支撑,扶持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温铁军.新农村建设理论探索[M].北京出版社,2006,05.

[2]程思危.改革与发展:推进中国的农村金融[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第3篇:农村合作金融前景范文

关键词:农村合作银行;思想政治工作;金融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已经逐渐从传统的农田耕种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民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并且,金融系统也正在与农村地区进行积极的合作,建立了众多的合作银行,有效的解决了农民的发展资金问题,为其扩大再生产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然而,在这可喜的改变背后,我们还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这些金融服务单位一般都存在着规模小、家底薄的特点。而且,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相对较低,这一点很有可能为金融危机的出现埋下隐患。因此,加强农村合作银行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一、做到以人为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对于企业来讲,员工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生产要素,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因此,企业的领导应该正确的对待这一问题,在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到职工的想法,坚持民主的管理方式,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切忌刚愎自用。在进行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时,务必立足于依靠广大员工,与其共同分享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探索出高效的工作方式以及如何更好的增强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并且,在各项工作中,要体恤员工的辛苦,积极帮助其解决问题,使其从内心中认可,切忌讲空话,而无实际行动。只有领导以身作则,才能真正的影响到员工的行为方式,才能自觉的加强思想政治素养。

二、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

现代的企业理念中,对人力资源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推进“人才强企”战略。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抓好科技与管理人才建设,是实现企业宏伟计划的关键环节。因此,在人才的聘用以及管理方面,务必做到以自身实力吸引人才,以公平的待遇对待人才,以情感及发展前景留住人才。并且,还要对人才进行再教育和在提高,根据不同的岗位,制定出详细的培训考核计划,使职工既能够觉得自己每天都有所得,还要产生一种紧迫感,从而在这种环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以及思想政治水平。所以,在进行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还要注重职工工作以及专业技能的提升,充分认识到职工所具备的各项优势,并有侧重的予以开发,帮助员工体现出自身价值,这样既可以帮助员工建立自信,还能够促进其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最关键的是让其建立起一种对企业的向心力,真正的想要与企业共同发展。这样一来,培养职工爱岗敬业精神,忠于企业,诚信待客也就水到渠成了。员工会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积极的从企业未来发展着想,并形成高尚的思想政治品质。

三、关心职工工作与生活,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关爱职工,职工则关爱企业,企业善待职工,职工则回报企业。要带着对职工的深厚感情做工作,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从感情上、政治上、经济上、生活上了解职工的需求,给予充分的满足,切实保障职工群众的各种基本权益,真正做到为职工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办好事。人是有感情的,要重视感情和心灵力量。对职工在感情上要着眼于亲情、友情,以人为本,爱心管理,做到真情、真心、真诚,有人情味,情相融、心相通、力相合。职工的心,企业的根,企业最无价的东西是人心。要多做平衡心理、解疑释惑、温暖人心的工作,给职工鼓气提神,让职工心通气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入到工作和生产中去。

职工心情舒畅了,就能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职工要尊重、信任、维权,维护职工尊严。尊重职工的人格,政治上平等,发挥工会、职代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的职能,让职工知情参政,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充分发扬民主,做好政务公开。当职工感到被信任、被欣赏时,他们的工作效率就会更高,就有动力把工作做得更好。但尊重不等于迁就,信任不等于放任,以人为本也并不是对人的放任,是通过教育引导、激励制约等有效途径使人向着主动、积极的方向发展。要保障和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必须考虑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职工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凡涉及职工权益的重大问题必须经职代会讨论通过,做什么事情都要考虑职工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同时要教育职工正确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要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特别对一些热点、难点、重点、敏感性问题,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及时进行化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保持好企业内部的安定稳定。

四、结语

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不断完善与发展,逐渐形成了较为规范的金融运行体系,并且,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也建立了各种合作银行为广大的农民服务。银行历来对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都是非常重视的,只有思想过硬的员工,才能抵制住金钱的诱惑。本文重点探索如何在金融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合作银行的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春胜,贾林,赵明.农村合作银行利率定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二连农村合作银行为例[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1,10.

[2]宋向霞.试论新时期农村合作银行的思想政治工作[J].现代商业,2011,17.

[3]孙逊,李杰.机制创新 农村信用社“突围”的必然选择——大连甘井子农村合作银行成功改制的启迪[J].大连干部学刊,2007,1.

[4]广西区农村信用联社论文课题组.广西县级农村合作银行发展研究——对广西县级农村合作银行组建运行情况的调查[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9,11.

第4篇:农村合作金融前景范文

带着感情支农

新郑农村合作银行坚持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宗旨,与“三农”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探索出了一条与地方经济共生共赢的新路子。一是从主观感知上建立感情。近年来,当多家商业银行出于支农成本高、风险大、经济效益低的考虑,纷纷收缩或退出“三农”领域的信贷投放时,该行却恪守“以行兴农、以农促行”的经营理念,认清支持“三农”是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只有“三农”发展了,农合行才能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资源基础等道理,始终勇挑支农重任。二是从客观实践中培养感情。该行及前身农信社自2004年以来,累计向当地投放贷款105亿元,涉农占85%以上。截至2008年11月底,各项贷款占全市金融机构贷款总量的46%,各项存款占全市金融机构存款总量的40%,真正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资金取之于当地,用之于当地,发挥了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喷灌机”和“发动机”作用。通过大力支农,增进了城乡之间的感情。三是在支持企业渡过难关中升华感情。2006年,全国爆发了禽流感疫情,该行在正确分析判断疫情趋势和畜禽市场前景后,向河南雏鹰禽业发展有限公司提供了400万元的贷款,提振了养殖户信心和勇气,使其绝处逢生,成为中原最大的畜禽养殖、深加工一体化企业和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

自觉主动支农

在河南省农村信用社的直接领导和整体部署下,新郑农合行按照扎实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全力以赴满足农民有效贷款需求,有效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一是积极主动推行“信用工程创建”和“阳光信贷承诺服务”两大工程建设,引领信贷人员自觉主动支农。一些政府“告状户”、“头痛户”,在该行的资金和信息支持下,做起了生意,开办了企业,不但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而且保护了“一方平安”,促进了“一方和谐”。二是主动降低“三农”贷款利率,惠及农户。坚持“返利于农”的原则,主动在政策范围内尽可能下调贷款利率,并推出了支农中长期贷款,适应了“新农业”和“大农业”发展需要。三是该行主动履行社会责任,配合当地政府,保质保量做好城市和乡镇低保补助、五保户补助、粮食综合补贴、独生子女补助、军烈属补助、退耕还林补贴等二十多项工作量大、政策性强、成本高、无利润的代收代付工作,把国家对民生的关爱和实惠落到了千家万户。四是引导信贷人员积极营销贷款。该行从机制上有效激励、从制度上有力约束,推进了业务快速发展,显著提升了贷款质量,信贷人员工作效率明显提高,营销贷款力度明显增强。

创新方式支农

该行深度挖掘新郑市大枣全国闻名、产量比较丰富、附加值较高的资源优势,确立了“立足三农,支持民营,培育高端,实现多赢”的指导思想,开发出了“壮大龙头、带动龙身、摆动龙尾”的贷款营销组合,累计向当地大枣龙头企业――河南省新郑奥星实业有限公司投放贷款3亿元,使该公司成为国内档次最高、加工规模最大、知名品牌最多、辐射带动最强的红枣深加工龙头企业。该行还积极开发住房按揭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个人综合授信、企业综合授信等业务。创新推出“三个联保体”贷款。一是以小额五户联保贷款为主的小额农户联保体贷款:二是大额农户联保体贷款,即在三种以上不同行业中,每5户形成一个联保体,最高限额30万元,每户贷款额度不等;三是经营联保体,五种不同行业个体工商户形成联保体,最高限额50万元,且每户贷款额度不等。该行通过不断创新,满足了“三农”经济发展的多样化和大额化的资金需求。

提高效率支农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三农”对高效快捷的金融品种和现代金融服务手段需求与日俱增,需要银行不断改进流程,转变服务方式,提高效率支农。一是该行本着对外简化、对内强化的原则,减少环节,简化手续,打通了快捷优惠的办贷绿色通道,也从源头和机制上杜绝了信用风险,有效提高了支农的效率。二是建立并及时更新农户经济档案,发掘和培育了一大批优良客户,扶持了一些信用村镇。现在,自动上门还贷的越来越多,“赖债户”、“钉子户”越来越少:主动填写贷款登记薄的越来越多,托人找关系的越来越少。减少了信贷人员的工作量和放贷压力,使其能够抽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调查客户需求、分析市场前景,为客户排忧解难,形成了高效、便捷的信贷运作机制,达到了政府满意、社会满意、客户满意、自身发展的目的。

建长效机制支农

第5篇:农村合作金融前景范文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而使命目标、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在我们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迈进中,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型企业文化,重塑价值理念,实现共同愿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对企业文化的再认识。是实现农村合作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前提

(一)充分认识现代金融企业文化建设在深化改革中的作用

处于深化改革阶段的现代金融企业文化建设,是对原有企业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在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农村合作银行为谋求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就要重塑现代金融企业文化,充分发挥其作用,消除某些管理者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模糊认识,要从管理者对核心竞争力的角度,认识企业文化的作用。

(二)重新提炼农村合作银行的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在企业文化培育发展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灵魂,更需要农村合作银行所有员工长期不懈的努力。因此,在深化改革中,必须重新审视过去企业文化建设中对核心价值观的表述,重新认识农村合作银行的企业使命,重新提炼农村合作银行的核心理念,从全面理解把握和不断创新企业文化的角度出发,精心提炼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精心设计企业文化内容,贯彻到企业经营的每个环节中去,不断提升农村合作银行的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最终推动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完成。

(三)促使企业文化管理与企业制度管理有机结合

企业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形神合一”,企业的“形”包括一切外在的东西,包括企业制度、流程、策略、组织结构、责权体系、领导风格、产品等,而“神”则是指愿景、价值观、使命、精神、经营理念等这些指导企业发展的思想。农村合作银行所有的管理人员,既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也要加强对企业文化的管理。应当懂得如何影响企业文化,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的个人目标与企业的最终目标相一致,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思维能力,以达到农村合作银行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的目标。

(四)注重实践,丰富和发展企业文化的内容

企业文化是一种动态的经济文化,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没有一劳永逸的企业文化建设,它总是潜移默化、不断充实发展的。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把理念转化为企业的制度、流程、策略等各项行为。在深化改革阶段建设企业文化,要调整好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建立和形成文化建设所要求的组织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变革、完善。要注意总结经验,不断摸索适合农村合作银行情况的方式,把企业文化建设与经营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深化改革与业务发展工作。

二、企业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设计者。更是实现农村合作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证

第一,要有自觉的文化理性意识。高度的文化自觉是优秀企业家敏感的文化意识的体现,是企业文化战略自觉地融于企业整体的基石,是营造企业文化内涵的核心,只有具备企业家群体这一理性意识,才能使企业文化与时俱进。就农村合作银行而言,这种理性意识,要体现在怎样把上级的各项工作要求切实落到具体工作中,并取得成效。

第二,要有沉稳的文化定力。企业家群体的文化定力,包括企业家从业的抱负和信仰,坚韧不拔,执着如一的文化追求,清晰理智的文化思路,总揽全局的主线、鲜明不为任何外力所惑的文化战略。有了这样的文化定力,企业家群体能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服务与经营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科学地把握企业的一切。因此,农村合作银行要创造条件培育和发展自觉学习、善于学习,时刻关注世界知识前沿及其发展趋势,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的企业家和复合型人才队伍。

第三,要有科学的企业文化理论。企业文化理论主要是能否将企业文化与企业生产经营、科学管理相结合,使两者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地发展。先进的企业文化能为企业发展打好扎实的思想基础、经济基础、竞争基础。通过客户细分,实施目标客户战略和个性化服务等作为典型,提高营销能力;通过增加服务过程的知识性、人文性和综合化、精细化程度的效应分析,提升服务竞争力等等。

第四,要有积极的文化措施。一个企业家群体在制定企业文化建设措施时,应充分考虑自身实际,向广大员工灌输企业文化价值观念,进行优秀团队精神教育,认真组织员工以“严格、规范、谨慎、诚信、创新”为主要内容,以体现“以人为本,崇尚信誉,追求卓越,服务社会”为风范,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通过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经营管理,使企业文化建设有声有色。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农村信用社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第一,以弘扬企业精神为中心。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集中表现,是企业的灵魂。企业精神依存于员工的意识之中,同时又通过员工的实践活动作用于企业的各种经营生产活动。企业精神是这种经营活动的思想和精神力量,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的目标追求、经营理念、管理原则。

第二,以提高员工素质为根本。现代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素质的竞争。企业的一切经营生产活动都需要通过员工来实现,员工是企业的基础。所以,必须把培养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和龙头。

第三,以体现员工价值为保障。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人化”。一个企业的发展前景不仅取决于它当前的现状,而且取决于其发展的潜力。它的根本特点不只是高层领导的思考,而是全员都“动”起来,企业才有活力,也只有大家向同一个目标努力,创业才有合力。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其中也包括对员工生活的关心和对其人格、权益的尊重。为此,既要积极发挥党政工团等组织职能作用,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及全员健身活动,也要努力围绕社会关注的大事、热点,策划一些有影响力的公益活动,大力宣传农村合作银行“统一形象标准,统一服务标准,统一网点设施,统一广告用语”的优越感,同时也在社会上塑造农村合作银行的社会认同感。

第6篇:农村合作金融前景范文

关键词: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中图分类号:F3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4-0046-02

一、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意义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在不改变,不削弱农民独立自主经营地位,不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前提下,通过资本联合、劳动联合、农产品加工及销售联合等方式,将单个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成为市场经济中的平等竞争主体,融入到市场经济当中,从而实现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市场连接起来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它有助于农户对市场经济的适应和竞争,实现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科技服务,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农村的一个发展方向,也是农业生产经营制度改革过程中的新一轮制度创新。

1.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助于提高农民市场地位,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生产受到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制约,我国的特殊国情及复杂历史原因导致了我国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农民是地道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经济利益经常会受到各方面的侵害,如农业增产既会面临市场供需失衡导致的“谷贱伤农”现象,又可能面临来自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压级压价,结果是增产不能增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保持农民产权相对独立的前提下,通过自愿结合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一定规模的加工、储运、销售体系,把生产和流通、经营和服务结合起来,不仅可以获得加工、销售环节增值形成的利润,提高农业自身的经济效益,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集约化水平,有效地抵御自然风险,而且使家庭经营与大市场有机结合,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的谈判地位和竞争力,能够有效地降低生产、交易成本,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助于提高农村产业化,实现农产品的规模经营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将千万家分散的农户统一起来,不仅可以通过生产过程的横向联合与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纵向联合,实现农户之间资源优势互补,有效地引导农村民间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实现规模经营,而且可以通过实现生产标准、操作规程、质量标准、农资供应等环节的统一,不断强化农业生产的质量和过程管理,实现优质品牌的塑造和品牌战略的实施。

3.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助于及时为农户提供各种技术服务,进一步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与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联合,相比单个农户而言,拥有强大的技术优势。另外它本身又是农户的联合体,能及时有效地了解农户在生产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迫切需要的技术,因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可以通过印发科技材料,举办各种培训班等途径及时地为农民讲解种养技术,当农户出现问题时也能亲临农户进行检查处理,关注农作物病变,使每个农户都能掌握专业生产的技术,保证正常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又把科技推广、提高农产品质量、品种改良等渗透到生产、流通各个环节,进一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利于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联系社会各经济主体间利益互动的纽带,对改善生产条件,推动科技进步,健全社会化服务,促进专业化生产,加强集约化经营,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发挥着桥梁、中介和示范作用。据农业部的调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与一般农户比较,人均年收入通常要高出10%~40%。然而,目前由于经济、法律、农民观念以及政府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作不规范

目前,我国建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大多数是在上级部门要求的形式下由乡镇牵头,机关干部领办起来的,带有一定的行政性。政府在合作经济组织的运作过程中充当了主角,很多经营方面的事都由政府包揽,然而,很多领导特别是乡镇的一些领导和农民还不清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职责和运作要求,在组织成立和指导运营各种合作社、生产协会等合作组织时,思路不清,致使合作经济组织偏离了民营化轨道,没有形成利益共沾、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没有真正成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独立经济实体。多数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建章建制,制度约束力不强,管理手段落后,应变能力不强,规避风险能力弱,在市场风云骤然变化面前束手无策。

2.点多规模小,总体效益不高

从地域上来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基本以村为单位,以家庭为载体,通过一家带动几户、十几户;从数量上来看,大有星火燎原之势,有的县就有近千个组织但质量上存在着致命缺陷。大部分农业合作组织的业务仅仅局限于一个乡镇或一个县,普遍是以村、社、户为单位,跨乡镇的都很少,同类合作社之间也缺乏横向和纵向的联合。

3.地区发展不平衡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方、南北方经济存在着很大差异。不同地区不同的发展环境,导致在对待农村合作组织的认识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别,有些地方接受快,有些地方接受的相对缓慢。另外,让人费解的现象是城市郊区的农村本应充分利用紧靠城市能及时捕获市场信息的地理优势,大规模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农业生产与市场对接,搞活经济,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恰恰相反,不仅很少成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甚至有些地区都不知道此组织为何物。

4.组织化程度低,专业化特色不明显,作用难发挥

当前的农业合作组织大多是由分散农户自发组成,往往是大宗农副产品上市之前临时拼凑起来的,没有按合作制的机制来运作,组织结构比较松散,没有真正形成紧密的经济实体。另外很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定位不明确,既搞销售,又搞技术服务,“小而全”问题比较突出,没有形成专业特色,开拓市场能力较差。这两点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合作经济组织作用的发挥。

5.缺乏相关法律法规

任何事物的良好发展都需要适宜的法律环境,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也不例外。然而,目前我国没有专门关于合作经济的法律规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缺乏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始终没有明确,政府无法对其进行规范的管理。

三、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对策思路

1.坚持因地制宜,多元化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的自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城乡居民需要不同,农产品的生产也带有很强的地域特点。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不可能采用统一模式。因此,我们要坚持因地制宜,多元化发展的原则。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举办不同特色、不同规模的合作社,实现百花齐放、分类指导。在组织形式上,可以是合作社,也可以是股份合作组织和其他合作经济组织;在兴办主体上,可由农民自办和联办,可以由农民与国家技术经济部门、事业单位联办,可以由依托龙头企业办,也可以由供销社和其他涉及部门牵头办;在发展模式上,可以是合作经济组织办龙头企业,也可以是龙头企业牵头办合作组织经济,或者是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总之,只要能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能帮助农民办实事,都应大胆地试验和发展。在成功迈出第一步,建立适宜形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之后,还要做好归纳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的工作,用成功实例正确引导其健康有序的发展。

2.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规,引导和协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型组织,是一种独特的经济组织形式。它是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不以利润为目的,主要功能是为社员提供交易上的必要服务。因而它不同于公司企业,必须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我国近年来已先后制定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和私营企业法规,唯独没有制定关于合作社的法律。制定和颁布一部有关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有助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依法成立、依法运行以及保障合法权益。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规,在法律上赋予其法律地位,明确其法律责任,使其发展得到法律保护;正确引导社会对农村合作经济的认识;加强对合作经济组织这一团体的社会管理,从而有序地规范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与运行。

第7篇:农村合作金融前景范文

[关键词]农村金融垄断 特许经营权 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8)01―0085―06

一、中国农村金融垄断的格局

垄断(Monopoly)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要产物,已被人们关注了几个世纪,但在垄断概念的定义中还存在较大差异。较普遍的看法,垄断是指在市场交易中,少数当事人或经济组织(极端而言可以只有一个经济主体),凭借自身的经济优势或超经济势力,对商品生产、商品价格、商品数量及市场供求状态实行排他性控制(直至实行排他性独占),以牟取长期稳定超额利润的经济行为。主流经济学将垄断划分为自然垄断、经济性垄断和行政性垄断不同类型。自然垄断因资源、技术经济特点而形成对市场的强势占有:经济垄断是指因经济因素形成的绝对占有;行政垄断则因政府部门运用公共权力等非经济势力阻止其他竞争者的进入。

对于垄断的研究一直存在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意见是垄断损害竞争,并带来社会福利的净损失。欧文・费雪(Ieving Fisher,1923)对垄断下了一个最简单的定义是:“竞争的缺乏。”正如新帕尔格雷夫大词典的总结“对于垄断的各种看法或批评总是与各个作者对于竞争的具体认识相联系的”。到目前为止,关于垄断的危害研究主要集中在效率、福利损失、寻租腐败这样三个方面。另一种意见认为,垄断有利于技术创新、降低成本。同时可使消费者受益。

由于因技术与市场开拓等形成的垄断具有很强的即时效应,这类垄断随时会被别的竞争者超越而丧失垄断优势,因此对于自然垄断和经济垄断,在理论上与各国的反垄断实践上均存争议。

行政垄断是国家通过行政手段或具有严格等级制的行政组织来进行排他性控制的方式。行政性垄断起源于重商主义,是商人与权力勾结和博弈的产物。从经济学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早在1601年,被认为是垄断起源的最早文献就指出垄断与权力的关联:“让我们看看垄断(monopoly)这个词的含义,monos是单一(unit)的意思,polys则是指公民权(civitas),因而这个词的含义是:对某种公共物品(城市或国家的)限于由某一私人使用。并把这个使用者叫做垄断者;似乎,某些具有私人利益的人也支配公共财富,我们完全可以称这种人为巨额财富的支配者。”在古典经济理论中,亚当・斯密(Adam Smith)可说是最早将垄断与政治利益和权利联系的经济学家,在1776年的《国富论》中曾多次提到垄断,他指出:“法律给制靴商和制鞋商垄断的地位,不仅对我们的牧场主而且对我们的鞣皮商都实行垄断”,并认为“扩张市场,缩小竞争,无疑是一般商人的利益……因此这一阶级所建议的任何新商业法规,都应当十分小心地加以考察,因为他们这类人的利益从来不是和公众利益完全一致,一般地说他们的利益在于欺骗公众甚至在于压迫公众”。

金融垄断的特征是社会的金融资源集中在少数金融机构手中,并形成对金融资源的滥用而造成对社会利益的侵害。

金融作为现代社会经济的核心枢纽,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助推器。从全球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看,凡是农村金融不发达或资金供求失衡的地域,农村经济必然处于落后态势。我国农村经济长期处于欠发达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金融抑制下金融中介功能不全导致资本要素配置渠道不畅,农村与农户经济发展必需的资金供给严重缺欠。而这种金融抑制格局的形成主要缘于金融特许权制度与行政规制框架下的金融资源强势垄断。

自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一直积极推进经济体制的转轨,在金融领域推进了放权让利式改革,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多元化金融体系雏形开始显现。我国农村部分地区曾出现由基层自发组织、地方政府默许最后得到中央政府认可的农村合作基金会,打破农信社和农业银行强势垄断格局,然而,这种尝试最终因管理与风险问题而被取缔。

中国目前农村金融架构可分三层:

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1994年成立,主要任务是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不直接涉及农业农户,目前在农村的资金融通中作用十分有限,主要业务限于发放粮棉贷款。2005年,农发行的涉农存贷比为负的40.5%。

商业性金融机构――中国农业银行:1994年以前,中国农业银行是兼具商业性和政策性业务于一身,以农村地区为主的综合性银行。伴随着商业化改革,1997年后农行政策性业务迅速剥离,开始强调以利润为核心。并从1999年起,大规模撤离农村,逐步收缩县以下营业网点,经营的核心转移到城市,对普通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处于萎缩状态。成为农村资金外流的一个重要枢纽,从2000-2005年,农业银行对农村的贷款余额年均增长为3.4%,2005年,农村涉农存贷比仅达36.7%。

合作性金融机构――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源自于解放区和国统区、以小额资金存贷的自助式合作金融试验,建国后,在1951年被中央作为农村金融供给机构的有效形式在全国广泛推广,它是中国农村金融领域获得金融特许经营权的合法机构,也是唯一与农户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正规金融机构。然而,近50年的发展与改革结果,中国的农村信用社所沿袭的是一个不断偏离合作金融组织互助扶弱性质的异化过程。农村信用社已由合作制变成了官办机构,受益权主体发生了错位,社员不再是真正的受益者。1996年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曾规定农村信用合作社超过50%的贷款必须投向其成员。但这一规定并未真正有效实施。事实上是经济弱小者的个体农户难以获得需要的贷款份额。有学者研究指出,从1984年以来,农村信用社农户贷存比趋于下降,1999年已降至0.19,即农村信用社向农户发放的贷款还不到其从农户吸收的存款的1/5。最近几年在各项政策的推动下有所回升,2005年,全国农信社存贷差为0.47。但仍大大低于全国平均存贷差水平。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从1999-2005年,金融机构农业存贷款占所有贷款比重一直在5-6%之间。

诺斯的研究表明,制度变迁路径的选择主要受制于一个集团内部的权力结构和社会的偏好结构。制度一旦形成则有其惯性作用。任何改革都是社会利益和权力的结构性重组,是社会利益集团的博弈。这就决定,改革推进过程必然处于非帕累托最优状态。经过近30年的改革,从形式上看,中国已基本上建立起了以政策金融、商业金融为核心的正规农村金融体系,然而,这几层金融主体的一个共同特点是 普遍的情形。

建国50年来,除农村信用合作社外,其他各种农村民间金融组织一直没有获得合法地位。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实行包括农村合作基金会在内的十大农村改革实验,试图解决农村贷款难的问题。到1996年,全国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存款规模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1/9。一项全国性的调查表明,农村合作基金会45%的贷款提供给了农户,24%的贷款提供给了乡镇企业,两项合计占69%。可惜农村合作基金会由于行政干预、管理不善等问题产生了大批呆帐、坏帐,有的地方还出现了重大冲突。1998年7月被全部取缔。农村金融需求与金融供给的巨大缺口,不得不靠私人借贷\地下钱庄等方式来筹集发展资金。研究资料显示,从1986年开始,农村民间借贷规模已经超过了正规信贷规模,而且每年以19%的速度增长。温州银监部门的统计数字表明,温州全市中小企业资金来源总额中,来自国有商业金融机构的贷款仅占24%,其余76%全部来自民间金融。

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对全国20个省份的地下金融状况进行实地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地下信贷规模已近8000亿元之巨,地下融资规模占正规途径融资规模的比重平均达28.07%。调查表明,非正规金融途径获得的借贷占农户借贷规模的比重超过了55%。近年来我国地下钱庄每年洗出的黑钱就高达2000亿元。私募基金总额已超过8000亿元。

三、走出农村金融垄断格局的构想

反垄断可以说是伴随现代市场经济发育与成熟的一个孪生物。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都经历过这个过程,这也是政府介入的一个重要原因。之所以要反垄断是基于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垄断对竞争的遏制并产生不公平与低效能。 “垄断越强的领域竞争力越弱”。目前,全国所有农村地区基本上都只有农信社一家在提供服务。打破垄断、引入适当竞争,为亟待发展的中国农村建立有效的资金供求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中国农村的行政型金融垄断源于金融特许经营权制度设计与管理因素,鉴于此,走垄断格局的路径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是构建适合中国农村实际的政策金融、合作金融和商业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体系。国内外农村发展经验表明,只有建立有效的正式与非正式金融部门并举的金融制度体系,在政策扶持、辅金融供给体系的基础上,引入竞争机制才能真正解决农村融资困境,因此,必须打破金融垄断。允许并鼓励民间金融组织成长,在国有金融机构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不同模式的民营金融组织,有效降低农村的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是下一步农村金融改革制度设计上应着重考虑的问题。这些年,农村合作基金会、各种民间信贷、甚至高利贷在中国一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就充分说明:农村金融市场空间广阔、需求旺盛,须尽快构建合理金融体系去引导和促进其发展。

二是在金融设置与改革上要重视农村金融消费弱势群体的需求,要有与之相对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决定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因素是信息以及建立在信息基础上的信用;全球150多年合作金融发展实践表明,以合作制为原则的合作金融组织最能较充分地利用区域的信息存量,最容易了解到区域内各种中小企业、农户的经营状况、项目前景和信用水平,因此,也最容易克服“信息不对称”和由此而导致的交易成本较高这一金融服务业的障碍,合作金融这种模式特别适合金融消费的弱势群体。合作金融组织历来就是“弱势群体的银行”,这也就是合作制自诞生以来150多年一直发展不衰的原由。从中国的现实看,广大农村弱势群体只有在与之匹配的金融实体发育成熟的过程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构建真正为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和资金支撑的金融机构,是解决三农难题的关键。因此,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三是监管体系、监管法律与金融发展和制度改革的配套。长期以来,在金融体制改革和模式取向中。我们的制度设计与监管存在两大误区:一个误区是,将金融监管与金融发展配套不当而导致的后果归咎为金融模式所引发的问题和风险。这些年来我国民间金融,包括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基金等出现的众多风险问题,并非这种模式本身的问题,而是监管不足、制度设计缺陷所产生。金融业是个风险较大、容易出现“欺诈”行为的行业;任何金融业的健康发展都是需要监管的,没有有效的监管则难免会产生风险,尤其在市场机制发育不充分、未形成有效市场的情况下。另一个误区是我们的制度设计和监管一直未将反垄断问题提上议事议程,中国的金融垄断监管与限制直到今日仍是空白,我国现行制度下没有一个具体实施金融反垄断的监管部门。2003年随着银监会的挂牌,我国“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格局形成。这对于金融监管的细化与完善起到一定作用。银监会成立后从“避险、合规”目标出发,也在不断加大对银行业、包括信用社在内的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客观评价,金融监管的效能在提高,下一步中央银行与银监会的一个重要任务应是着重探讨金融体制与金融监管的配套模式。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管标准和手段去应对金融开放和多种模式发展格局下的风险防范,规范和培育竞争的金融市场。

四、结论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三农”问题长期难以真正解决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是处于弱势状态下的广大农户缺乏启动和发展资金,与城市居民相比,广大农户的金融资源使用权普遍缺失。导致这种格局的根本原因在于宏观政策与制度设计上的偏颇。在让一部分人先富与部分地区先发展的战略思路下,改革开放20多年客观上采取了一条牺牲农村和农民的利益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流向农村地区的金融资源本来就不充足。而长期以来我们对除国有金融机构以外的其他类型金融组织的严格限制,使得农村金融机构单一并处于高度的金融资源与业务的垄断局面,加上作为弱势群体互助合作的农村信用社合作,在不断的变化发展过程中互质与扶弱功能的背离,在这种多因素合力作用下,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农村资金倒流,并由此造成农村经济落后,在这一系列的恶性循环中,农村金融垄断而产生的金融抑制是症结的关键。这种行政性的金融垄断又源于我们的金融制度设计与监管的失误,因此,本文的基本结论是:

1.处于弱势状念的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有权享受包括金融服务在内的社会公共产品利益,我们的制度设计与政策制定应尽快将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为弱势农户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使之充分享受金融资源权纳入议事日程,这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要素之一。

第8篇:农村合作金融前景范文

新需求 新观点 新目标

黑林子支行的前身是农村信用社,由“社”到“行”,不仅仅是名称变了,服务功能也增加了,服务“三农”的内容更加多样化了,更增强了使命感和责任感。支行以致富农民为己任,自觉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黑林子支行坚持服务“三农”的发展方向,几年来,通过信贷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累计投放支持以转化粮食为重点的畜牧业贷款2500万元,使当地畜牧业实现较快发展,已成为该镇农村经济的一大产业,挑起农民增收的大梁,据不完全统计,黑林子镇到2005年底,猪、牛、羊、禽分别发展到147500、800、170、25000头(只),牧业总产值达到2.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2%,今年计划实现总产值2.9亿元。

创新思路 创新方法 创新品种

黑林子支行围绕养殖产业加大创新力度。

创新服务“三农”思路。根据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在支持服务“三农”的指导思想上支行着力抓好3个转变:由过去主要支持分散的农业种植业向主要支持养殖产业化项目转变;从主要支持农户脱困温饱型消费向主要支持农户奔小康型消费,进而拉动社会生产和流通转变;从单纯支持农村农民转变为既直接支持在乡农民从事农业增产增收,又支持大量农民向城镇,特别是中心城镇的非农产业转移,促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开辟“以工促农、以城带农”,从非农产业途径增收的渠道。

创新服务“三农”方法。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在充分挖掘内部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按照“靠农民、办农事、谋农利”的创新思路,在懂农业、知农情、新农民的村干部、种养大户中,选择知情人。建立村级靠农为农的支农服务联系点,做好便农利农的金融服务,以拓宽服务“三农”范围,改进服务“三农”贷款方式,提高服务“三农”效率。在支农工作中,该行把扶持贫困户作为重点职责,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目标,定扶持对象、定脱贫时间,一包到底。每年每名信贷员扶持5个贫困户,全镇扶持的100多户基本脱贫。

创新服务“三农”贷款品种。针对养殖业发展需求,黑林子支行通过多方面的调查研究,探索创新贷款新品种,对信用等级高、净资产较多,市场有前景的规模种养大户,开办信贷业务,全力支持养殖业发展。

扶植千家万户养殖。2004年该信用社向全镇投放小额信用贷款400万元。其中养殖业占70%。支持农民养牛8000头、养猪15万头、养羊6000只、养鸡60万只、养鹿120头。在信用社的扶持下全镇兴起了“养殖热”,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专业户。

扶持养殖专业村。八岔沟养猪村就是一个典型的养殖村。全村共有农户719户、农业人口2628人,是黑林子镇第一大村,也是养猪专业村。近年来,信用社平均每年为该村投入养殖贷款120万元,支持全村农民发展养殖业。到2005年12月为止,全村养殖户已发展到597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3%。当你走进八岔沟村时,“家家有圈舍,户户都养殖”的喜人场面就会展现在你的面前。养猪专业户李文堂,在信用社的支持下,仅一年功夫,收入大增,2005年信用社为他贷款3万元,扶持他饲养生猪350头,共获利87500元。全村养猪超过200头的有11户,超过100头以上的有29户,超过50头的有82户。除扶持养猪户外,信用社还扶持5户养鸡大户,年出栏活鸡2万只。2005年全村养殖收入达739万元,户均增加收入5000元以上。

头道岗村是该镇远近闻名的养牛屯。来到村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吉林省皓月肉类有限公司的大型宣传牌:“皓月公司头道岗黄牛规范化养殖基地"16个大字。养牛屯共有农户70户,养牛的就有60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6%。2006年支行为该屯投入养殖贷款30万元,积极扶持农民养牛,其中养100头以上的就有8户,养牛50头以上的有10户。全村每年可出栏肉食黄牛5000头。按平均每头获利700元计算,全屯每年靠养牛收入就可达到350万元。

重点扶持养殖大户。对养殖大户进行调查摸底,征求意见,2006年决定对大户信贷倾斜。

放农户贷款 建信用工程壮县域经济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信用社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是解决全镇农户贷款难的有效载体。支行将从强化员32"支农先要亲农知农”的意识人手,切实转变作风,进村人户,逐户抓实建档、评级、授信、颁证(贷款证)4项基础工作,当好“知农经济户籍”,“支农理财能手”,建立全镇“农户个人信用征信系统”,完善“农户守信升级、失信降级”的动态奖惩机制。农民凭证需钱就贷,有钱就还,切实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在强化农户信用意识、提升信用户比重的前提下,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额度也逐年增加,农户小额信用等级逐步提升。目前全镇共有农户9514户,贷款户7117户,其中优秀户占90%以上。

第9篇:农村合作金融前景范文

摘 要:金融是经济的剂,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农业这样一个高成本、高风险的行业更需要现代金融创新的支持。为了探寻供应链金融对农业的支持情况,本文定义了农业供应链金融,通过对崇义县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现状的调查,分析了其存在问题及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得出了促进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业 供应链金融 运行机制

众所周知,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然而由于农业具有弱质性和高风险性,以及农企大多为小微企业的缘故,农业发展中金融资源短缺的现象严重,广大的农户和农企融资困难。本文通过对崇义县农业供应链金融的运行机制的研究,了解供应链金融对崇义县农业的支持情况,分析崇义县供应链金融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一、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内涵

供应链金融是指商业银行对一个产业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服务,在真实的特定产品交易背景下以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的信用状况为依据,以企业间的交易行为所能产生的确定的未来的现金流为还款资金,采用相关的动产保护措施为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中小企业进行融资[1]。

而农业供应链金融指的是通过把农业和优势农产品供应链上的企业或个人与其上下游中小企业、农户或消费者利益进行捆绑,结合担保和第三方物流的监督,科学合理设计金融产品,来满足农业供应链上各环节融资需求,推进农业供应链整体协调运转的系统性解决方案[2]。和传统农村授信业务的单对单和点对点模式相比,农业供应链金融从全局出发,以当地优势农业或特色农产品为依托,以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为中心,联接上下游中小农企和农户,提供支持整个农业供应链的融资方案。这不仅能解决中小农企和农户的融资难题,同时能提高农业供应链的效率和竞争力。

二、崇义县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

1、崇义县农户联保和中小企业联保的发展现状

为解决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由此无形中增加了贷款成本的问题,我国在1994年引入孟加拉联保贷款的模式[3]。该类贷款目前在我国发行多年,大多数商业银行都会从事此类业务。崇义县从事农村金融机构的机构主要包括:中国农业银行崇义县支行、邮政储蓄银行崇义县支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崇义县分社、赣州农商银行等。开展农户联保、中小企业联保的情况(见表1),在崇义县,开展农户联保业务很普遍,但中小企业联保业务的开展很少。农信社最先开展农户联保贷款业务,并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如表2):

2、农村合作社主导的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

崇义县农业合作社主导的农业供应链金融仅有赣州农商银行开展(如表3),其余多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直接向有往来的农业组织提供贷款,不属于农业合作社主导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

总体而言,崇义县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是:以农户联保和中小企业联保为主,农业合作社主导的农业供应链金融为辅的一个局面。

三、崇义县农业供应链金融存在的症结

1、金融机构缺乏提供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动力

目前在崇义县开展农业供应链金融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农村信用社崇义县分社、邮政储蓄银行崇义县支行、中国农业银行崇义县支行和其他一些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如赣州银行开展农业供应链金融的相关业务,而大多实力雄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展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鲜有耳闻。即使是已经开展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多年的一些金融机构,如农业银行,因为成本和风险的原因也表达出想退出相关业务的想法,金融机构缺乏开展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动力。

2、农户和中小企业联保贷款的支持额度不够

目前崇义县开展农户联保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多于开展中小企业联保贷款的金融机构,但是贷款额度小,相对成本而言并不划算。而且崇义县目前正在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建设步伐,需要更大数量的资金支持,但是农户贷款和中小企业联保贷款的支持额度不够,很难对崇义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更大的支持作用。

3、农村合作社主导的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面较窄

崇义县的农村合作组织提供支持的金融服务较少,而且农村合作组织提供的金融服务的对象也多为有往来业务的客户,通过农村合作组织为农户提供服务的供应链金融业务较少,相关金融产品缺乏,资金量更是十分有限,制度尚不完善。

四、农业供应链金融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1、崇义县金融机构经营理念和管理制度落后

目前,崇义县的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不够,创新能力弱,经营理念也落后于其它地区。这些都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中:

(1)不能准确评估中小企业物权担保风险

供应链金融十分重视债项评价,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等广义的动产担保物权尤为重视。这些担保资产的专用性强,需要金融机构准确评估其价值,达到降低潜在的金融风险的目的[4]。而目前,崇义县的金融机构除了不动产的估价外,还做不到准确的评估中小企业物权担保风险。因此造成授信过程中“一刀切”的局面,限制了农业供应链的作用与发展。

(2)片面规避农户的信用风险

崇义县的金融机构,如农业银行对农户贷款等业务的管理不善,不能正确评估农户的信用风险,并通过产品创新来弱化有机农业的风险指标。是在国家政策的干预下才开展此类业务,看不到农业发展的良好前景,未曾主动去开展此类业务,甚至打算取消这类业务的开展,经营理念落后,片面的规避农户信用风险。

2、崇义县农业供应链金融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核心企业

农业供应链融资实质上是依赖核心企业的信用,将核心企业的信用转化为上下游成员的融资能力,帮助供应链中各成员的解决融资问题。所以核心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规模实力对农业供应链融资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崇义县农业龙头企业数量虽多,如新视野公司,齐云山集团等等,但经营状况和实力一般,实际上起不到我们所预期的核心企业应该起到的作用。目前崇义县农业的核心企业本身都更多的依赖于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带动不了供应链中的中小农企。而且,由于这些企业管理不规范,财务体制不健全等问题突出,崇义县开展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有关金融机构出于对龙头企业经营状况的担心,在提供农业产业链融资上多持保守态度。

3、崇义县农业供应链金融保障体系建设不足

农业具有投资大、见效慢、周期长等特点,这些加大了农业活动的风险性,农业保险正好是降低分散该风险的有效措施。虽然崇义县农业发展的不错,设立了相关的农业保险。然而投保成本高、保障程度低,一直以来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崇义县农业保险的缺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也影响了金融机构开展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动力及效率。

五、推进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1、金融机构提高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能力

(1)加强组织管理。银行需要设立专门的供应链金融管理机构。目前银行内职能部门分散,缺乏协调,很难形成统一的指挥,大大降低了供应链金融的竞争优势。加强供应链金融业务处理流程缺乏规范化管理,减少审批环节,能提高银行业务的办理效率。

(2)构建信息服务平台。供应链金融业务要求银行和企业之间实现高度的物流,资金流链接和实时的信息共享,构建融资信息服务平台可以有效的减少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推动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3)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目前大部分银行主要以融资信息的简单静态分析为主,再加以很难独立的收集和分析供应链中所有企业的相关数据信息,使得银行对供应链金融很难有个全面的把握。银行有必要建立一套即使准确的预警评价系统,以便于银行能够有效快速的获得供应链的相关信息,及时的做出反应,最大程度的减少风险,保证供应链的有效运行。

2、强化核心企业在农业供应链金融中的作用

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金融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供应链的运转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核心企业应当发挥自己的作用,为自己的上下游的相关企业和农户提供资金,以维持供应链整体的良性发展。核心企业需要利用自己的大企业的优势,向银行推荐与自己长期合作的有信用的供应商或者销售商,并为其做担保,帮助上下游企业和农户们获得银行的贷款,来解决他们资金不足的问题。或者自身向银行借用于维持供应链金良性运作的贷款,并且自己根据上下游企业与自己的合作项目的大小来给他提供短期资金,并且签订相关协议,并且加以严格规定交货日期、还款日期等,以确保贷款的风险。这样核心企业不仅使得自身的供应链更加牢固,提高了自身资金管理的效率,而且也解决与核心企业相关的中小企业和农户们的资金问题。

3、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完善农业供应链金融的保障和配套措施

(1)加强农业保险建设

农业保险对农民来说是转移风险的一个工具,对政府来说是进行保护和发展农业的一个重要手段。政府应实行统一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一方面既确保了农业保险的业务覆盖免,另一方面避免了农业保险业务过程的逆向选择问题。同时,充分发挥基层服务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基层服务组织的作用,实现农业保险承保理赔到户,确保农业保险规范经营。并借助基层服务组织的力量,不断加大农业保险政策、产品知识、操作流程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农民保险意识和政策水平。

(2)良好的信用环境和法治建设

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为了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有关部门首先要对企业会计制度的监督,坚决打击企业做假账、假报表的违法行为。其次要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信用状况进行真实准确的评估,严格监管企业的财务状况,减少企业的虚假信息。

在法制方面,政府应该加快修订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提供法律保障,促其健康有序发展;同时,从法律角度保护相关主体合法的权利,尽力简化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操作程序,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降低合同谈判成本。

参考文献:

[1] 陈晓梅.农业供应链金融的运行机制研究[J].河南工程学院院报,2013.9.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