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共享中心内部控制范文

财务共享中心内部控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共享中心内部控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务共享中心内部控制

第1篇:财务共享中心内部控制范文

关键词:会计核算中心现状内部控制制度建立

一、会计核算中心作用

会计核算中心的作用就是及时、准确收集各个部门的财务信息,综合信息并为各级政府部门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数据方面的支撑。另外,也使得纪律检查部门、审计部门的工作提供了方便。很多地区已经开始运作会计集中核算工作,但纵观全国,仍然有大部分地区、部门没有实现这一制度,因此也还没有订立一套统一完整的运行规范。自从实行了会计集中核算之后,吸纳进集中核算的企事业单位不断增多,资金流量大幅增加,使得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量大大超过所能承担的任务量,又由于处理财务的手续相对复杂,核算中心内部控制的制度很不完善等等原因,导致财务管理漏洞的产生。所以,加强建立健全会计核算中心的内部控制制度,防范会计核算风险十分必要。

二、会计核算中心内部控制的现状

会计核算中心是这样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结合会计服务与管理监督于一体。增强对会计核算中心的内部控制,有利于增加会计核算中心地监督责任,方便建立健全内部约束机制,使内部控制人员、渎职、失职、贪污受贿、行贿等不法行为得到内部和外部的监督。但近几年来的会计核算中心实务工作表明,很多不完善、不健全的地方在会计核算中心的运行当中不断地暴露出来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足,轻视会计核算中心的重要性

有些部门会计核算中心的领导干部,基本不了解会计内部控制的知识,也不知道内部控制中心的运行机制,甚至过重强调会计事业的发展,盲目扩大业务范围,轻视内部控制的管理,把工作的中心放置在增强对来报账单位的经费使用审核上,而对会计核算中心的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处于基本放任不管的地步。有的领导则认为内部控制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因此,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使得内部控制难以得到有效地执行,只是作为“走过场”的工具。

(二)重视会计形式规范性,轻视会计内容的规范性

基本上会计核算中心地工作人员很重视对需要核算资料形式上的合理性、合法性,像支出的票据内容是否填写完整,报批审批的程序是否完整,支出的标准是否符合规定,然而,对待票据中的事项却不会加以判断,有的时候甚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内容不合规的票据通过审核。缺乏对票据内容真实性的判断,在当前假票据盛行的情形下,仅仅只对票据的形式进行规范性审查是不行的,必须了解单位是否真正发生过票据上的事项,才能真正履行会计核算中心的监督职能,制止不合规、不合理的现象发生。

(三)工作程序不合理,内部制约机制存在不足

会计核算中心的审核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繁重,不仅要处理报账,审核凭证还要处理核算工作,包括记账、处理期末账务等。对于结算单位发过来的会计报表经常由于时间太紧而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复核。结算人员的工作主要对银行存款、备用金进行相应的审核及结算,基本不兼顾其他工作,事后稽核人员的缺乏,使得稽查只能采取抽查的形式,对结算人员与审核人员的工作进行审查。这样工作量大的结果就是相互之间缺少监督,没有互相牵制,也就容易出现财务问题,导致即使事后稽核人员改正了错误,也让信息传达十分缓慢,也不真实。

(四)会计核算中心工作人员会计素质不均衡,已经不能很好的适用会计核算中心内部控制所要求达到的业务水平要求

人才是根本,是所有工作能够成功的关键,会计核算内部控制也是一样,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从业人员,这里的高素质不仅是指业务水平高,还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但是现实是会计人员的素质确实鱼目混杂,使得一些必须建立的备用金账目、财产账目都没有建立,还有很多报账会计忽视财会纪律,为弄虚作假的行为出谋划策,使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因此,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很难顺利进行。

(五)计算机亟待升级更新换代

当前所有的会计电算化技术还处于十年前的水平,众所周知,电子计算机的更新换代是十分迅速的。技术层次低的计算机根本无法提供对会计核算工作更大的支持,信息共享,分析报账功能、远程报账信息查询系统都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会计工作的发展需要。

三、建立会计核算中心内部控制机制

实行会计核算的根本目的就是加强对各级政府部门财政资金的收支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就是为了规范它们的会计行为及财务管理,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构筑一套完整的公共财政框架,实现国家财政集中支付制度。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了解到当前会计核算中心内部控制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但我们也要充满信心,冷静分析、客观对待,想出办法解决问题,更好地推动我国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有效进行,使国家财政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一)增强会计核算中心会计工作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是确保内部控制施行的前提

一个人的意识决定行动,财会部门应该加强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教育宣传工作,使所有会计核算中心的人员意识到内部控制关乎核算中心的发展;内部控制是单位密不可分的整体系统,单位内的任何人都不能僭越内部控制所规范的权利范围。

(二)提高会计核算中心的内部控制环境

会计核算中心对各个核算单位的监督控制都是在一定的内部控制环境下进行的。控制环境就是营造良好的控制氛围,控制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核算中心的工作质量、成效,好的控制环境才能达到预定的会计核算目标。这个环境包括整体的工作氛围融洽,都能按照规章办事,净化风气等。

(三)建立全部凭证都要进行复核的制度

以往的抽查凭证制度造成了很多的“漏网之鱼”,严重破坏了会计核算部门的形象,影响了公正性。复核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计科目是否适用规范、金额是否正确、记账凭证的摘要是否合理以及经费的开支渠道是否合法等内容的审核。会计电算化的施行减少了数据的重复输入及重复处理,但也因此使得手工会计处理方式下环环相扣的监督方式大打折扣,使得会计财务处理中的错误率大大地增加了。但通过审核人员审核记账凭证,会减少会计处理中的错误率,同样避免了重形式轻内容的监督方式,不但确保了账务处理当中的正确性,还使会计资料更加真实,做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合规性。

(四)施行定期轮岗与回避制度

施行这一制度就是为了防止会计核算中心的从业人员被金钱腐蚀,所以施行必要的定期轮岗制度。定期轮岗制度有益于不同的会计工作人员熟知不同单位会计财务状况,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防止因人员的变动导致业务被空置的情况;另外,施行定期轮岗制度还能优化会计核算中心内部控制环境,提升内部控制水平。实现回避制度就是回避会计核算当中的利害关系,这样有利于主动预防会计人员的腐化堕落。施行上述制度的的缺点就是增加了管理成本,需要增加会计核算人员。

(五)通过培训提高会计核算中心从业人员的素质

培训不仅仅是要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更要提高道德水平以及遵纪守法的法律意识。建立健全培训制度,让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了解单位具体情况,优化办事意识。培训可以采用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两种方式。关键是加强内部培训的水平,把会计核算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六)完善远程查报账系统

完善会计核算中心的远程查报账系统需要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在当前电算化的基础上,将查报账系统成为常态化的工作。应该建立一个这样的查报账系统,具有明确的岗位职责,操作权限简单明了,设立专有密码,以防止不法操作和僭越权限的操作。

结束语

事实证明,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中心内部控制机制,对短期内难以改变的管理薄弱、监督稽查不完善的情况下,符合我国国情,易于被大众接受。会计核算中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正因为它并非完美无缺,所以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中心内部控制机制才显得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姜影辉.如何对会计核算中心进行内部控制[J].科技创新导报,2008(17)

[2]庞力.析财务集中核算方式下的内部控制问题[J].青海气象,2010

[3]孔祥东,孙蕊.试论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J].大家谈,2010

第2篇:财务共享中心内部控制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内部控制;课程改革

1引言

2015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双一流”政策的提出,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就显得十分必要。应用型本科区别于一般本科院校的显著特点就是在课程建设上突出应用型课程。所谓应用型课程,是将高校与企业紧密合作,产教融合,从企业需求出发培养锻炼学生的技能。应用型课程最大的特点在于“教学做合一”。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入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以求实现学校与职场之间的无缝衔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安排教学内容,布置任务,学生自主学习,由团队或者个体独自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主要发挥指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并完成过程中的考核。最终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进行终结性考核。通过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理解并运用相关知识的技能,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部在2016年正式将《内部控制制度》课程划为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在此之后,各大高校尤其是财经类院校,纷纷将该课程列入专业必修课。《内部控制制度》课程主要讲授的内容是内部控制的发展、内部控制理论、方法以及内部控制中的风险评估等。该课程理论性强、实践要求高、综合性强。大多数学校的该课程都是由学校老师理论加案例讲述。但是由于该门课程较新,学校教师缺乏企业工作实务的经验,学生对相应前期课程掌握不牢,实践经验欠缺,所以该课程的学习效果一直不理想、接受度较差。一直以来,我校始终坚持校企合作的模式,聘请企业高管来校,担任课程讲授教师,但是在实行过程中发现,这种模式存在两个弊端,一是很多高管来校授课的时间并不确定,二是不同高管讲授内容之间缺乏系统性,效果并不理想。鉴于此,我校一直希望结合应用型本科的特色,抓住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契机,探索基于应用型课程标准的《内部控制制度》课程改革,以求实现课程设置作所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本文将对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在该课程改革实践相关情况进行介绍。

2课程改革实践探索

(1)课程设置。《内部控制制度》这门课程是我校财会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设置为36课时。该课程融合了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多学科知识,综合性强。考虑到我校财会专业旨在培养中端人才,财会专业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中型企业会计核算与管理、共享中心数据处理与分析、会计公司的分析人员。所以《内部控制制度》课程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说出内部控制的要素、能设计企业各业务环节内控制度、能进行简单的内控评价,可以尝试评估企业风险。

(2)课程体系的重构。一般来说,课程开发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课程内容如何选择,二是课程内容如何排序。如何选择这个问题很好理解,我们的培养对象是谁,培养目标怎样,就决定了不同的课程内容必然是不同的。关于课程内容如何排序的问题,则是要求将课程内容结构化。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掌握几乎所有的知识,最后知识成了头脑中的一种储备。但是在应用型课程改革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是运用知识的能力,就必须将原本以学科体系为基础《内部控制制度》课程内容向行动体系为核心转变。

(3)学习情境的设置。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原则和方法,对某一门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具体的方法是:每个学习领域(每门课)要有3个以上的、同一个范畴的并有逻辑关系的工作过程-学习情境构成”(姜大源,2014)。这3个学习情境应该是相互独立的,但彼此存在着平行、递进或包容的关系。在对内部控制制度课程进行学习情境设计时,首先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内部控制的工作任务可以概括为:中型企业会计核算与管理、财务共享中心数据处理与分析、会计事务所分析人员。一般情况下,随着企业规模的变化,对执行内部控制人员的职业能力标准也是不同的,但是工作内容基本是一致的。结合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的要求,我们设计了三个情境:财务共享中心内控设计与评价、中型制造企业内控设计与评价、企业集团内控设计与评价。三个教学情境下,内容都会涉及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销售与收款控制、采购与付款控制、生产流程控制、筹资活动控制、投资活动控制、内部控制评价七方面。三个教学情境的教学内容一致,但是彼此之间相互独立,难度也是逐渐递增,符合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情境设置的要求。

(4)课程内容的重构。应用型课程改革要求教学内容的涉及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所以应用型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需要跳出教材,将以学科体系为基础《内部控制制度》课程内容向行动体系为核心转变。原本学科知识结构的课程内容包括:概述-内部控制要素-管理控制-会计控制-业务流程控制方式-内部控制评价,体现的是一种知识储备型的课程;在应用型课程标准下,将原本基于知识储备的课程向基于知识应用的课程转变。按照三个设计好的教学情境,第一个教学情境财务共享中心内控设计与评价中,主要介绍销售与收款内控设计与评价、采购与付款内控设计与评价,分别设置4课时,这阶段的学习教师“手把手”按照项目分析-方案制定-内控设计-内控实施-内控检查-内控评价的顺序带领学生做。第二个中型制造企业教学情境中,新增生产流程内控设计与评价。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放开手”,引导学生自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课时的安排上,销售与收款、采购与付款与第一情境重复,所以课时分别减少到2课时,新引入的生产流程内部控制设计与评价保持4课时。第三教学情境中,进一步引入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的内控设计与评价,第三阶段的学习主要是为了“育巧手”。销流程内控设计与评价合计安排4课时,筹资、投资活动内控设计与评价分别安排4课时。三个情境中内容不同,但是基本步骤是一致的,在不断的重复工作过程中,难度逐渐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将随之提高。

(5)课程教学实施步骤。课程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借助蓝墨云班课,教师在线上布置任务,学校教师进行理论解答。第二步:翻转课堂,利用蓝墨云班课管理企业教师课堂;第三步:企业教师线下案例教学:做中学,学中做。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思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手把手-放开手-育巧手”,学生“跟着做-学着做-自己做”,充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总结反思能力。

(6)课程考核评价。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很多院校是以期末考试作为唯一的考核方式,所以造成学生大多是通过死记硬背知识点应对考试。实施应用型课程改革以来,我院从素质、知识、能力三方面对学生学习进行全过程考核,过程中的考核占比达到70%,期末考核仅占30%,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也杜绝了传统考核方式下“临时抱佛脚”现象的出现,成绩的含金量更高。

第3篇:财务共享中心内部控制范文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医药行业 财务监管 风险控制

一、制药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

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有些相似之处,可以借鉴。但具体到不同行业,因为经营业务的特殊性,内部控制建设还是有很多差异的。所以,真正有效的内部控制还是需要抓好行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关键控制点。

1、权责控制

权责明确、职位分离是很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从会计控制职能的角度讲,不相容岗位的相互分离可以监督、控制很多舞弊行为,对企业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都是有效的防范措施。制药行业的内部控制除了需要积极、主动参与制度建设的董事会担负起内部控制系统的领导核心责任之外,财务收支、资金额度、成本控制、人员安置、新产品研发等经济业务都需要严格按照不相容岗位分离的原则设置,并制定详细的审批权限及授权制度和资金额度适当引导与监督,定期考核工作绩效。配合定期轮岗制度,对原材料采购、资产处置、领料管理等关键财务岗位加强监管,适时调整人员工作安排,避免经营管理惯性和惰性,及时发现潜藏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

2、成本费用控制

制药企业从产品的市场调研到产品开发、后期的市场营销等各方面都需要频繁地与材料、半成品、成品等成本核算项目相关联。尤其对成长型制药企业来说,成本控制工作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效益,甚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在企业的财务核算系统内部必须设置专门的岗位负责成本费用的核算与控制,主要采用实际成本法,及时客观反映产品生产成本和库存商品的实际成本,给企业的下一步经营与发展提供可靠地财务数据,避免盲目开发与产品的市场投资。生产后期的成本控制也必须给以跟踪管理,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商品进行盘点,无论是在途商品还是库存商品都必须有准确的数据记录,数据更新及时,将实盘数与账面数比较,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由相关负责部门予以调整。数额较大或性质较严重的须严厉追究管理人责任。

3、资金控制

资金是企业的生命之水,制造业的项目资金一般都是大额需求,充足的现金流是企业正常运转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制药企业对资金应实行全程监控与严格管理,包括资金筹集、平衡调度、分配使用、绩效考核等环节,杜绝有权限部门私自留存企业运转资金,防止资金进入体外循环。另外,因为制药企业产品类型多,资金需求范围广、流量大,各部门之间极易形成分散、无效的资金沉淀,应该实行资金集中管理、收支两条线,由财务会计部门将资金归集到统一账户,实行统一核算,建立统一的结算中心,各生产线上的资产、负债和损益都归财务部门统一核算,协调安排企业的总体资金,提高资金的总体使用效率,有效控制资金。

4、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之一。制药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产品前期的市场调研和产品研发,及后期的市场营销。企业应组建专业团队,同时具备医药学专业知识和经济财务理论,开展合理、有效的市场调研,编写可行的产品开发方案,尽可能防止和避免对企业经营的不利影响。在产品投入市场后,也需配备人员跟踪市场营销情况,关注销售质量、客户反馈、行业内产品竞争者和替代品的威胁,制定保持竞争优势的有效措施,把企业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发挥内部控制风险防控的关键,为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5、内部审计控制

内部审计在企业机构的隶属关系上具有特殊性,如果能进行合理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选聘,内部审计可以更好地、更有效地发现企业内部管理和经营上的风险问题。制药企业首先应该在以上内部控制的关键点方面跟进内部审计,并将其作为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可以按产品类别分类审计,并根据不同产品的开发与营销周期制定不同的审计程序和检查方法,并将重点审核结果及时汇报给负责人,对审计报告中出现的问题加以重视,调整经营方案和管理策略等,从而优化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二、制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制药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点把握不够准确

一方面是因为企业领导对制药行业的经营利润认识不到位,虽然制药企业亦属于企业性质,但是因为产品的特殊性,与一般性质的企业相比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的同时,也有很多企业运营方面的特殊限制性要求。很多企业领导者对内控的重视程度不够,认识有所偏差,有时候会因为过多地追求经济利润而忽略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认为其对企业发展的贡献不是很明显,将内部控制界定为财务部门及会计人员的事情,其他部门没有明确的责任,导致整个企业没有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企业员工对内部控制的理解未达到企业制度建设要求的层次,政策执行力度差。另一方面,很多制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盲目地模仿先进企业,照搬照抄,没有根据自身业务特点进行调整和完善,成本费用、产品研发等关键业务项目没有得到有力的控制与监督,对实际效益的不利影响也是比较大的。

2、人力资源配备不足,无法胜任内部控制工作

因为对内部控制认识的不到位,在资源投入上也存在欠缺之处。制药企业的产品类型多,内部控制设定的项目和程序也比较繁琐,虽然财务人员比较适合负责内部控制建设,但是很多会计人员对专业的财务知识掌握比较熟练,能够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科学地记录,提供企业决策所需要的财务信息。但是对偏向于管理职能的内部控制建设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往往不能从现有的内部控制考核数据报告中得出企业应重点关注的管理问题,内部控制建设被评为形象工程,得不到认可,更失去了其他相关部门的配合,整个企业的制度建设推进难度比较大。

3、内部控制检查报告披露的信息质量不高

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报告需要企业高效信息系统的支撑。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规划不合理,信息收集不全面,且不能达到全企业共享的水平,有些部门急需的数据信息找不到,无法对市场形势、产品竞争状态做出及时的判断,影响到最有效决策的制定。此外,企业内部控制检查报告披露的信息也不够全面,局限于总结现有的管理程序中出现的和隐藏的等违规行为,对潜在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没有体现,内部控制报告的真正价值大打折扣。

三、制药企业优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思考

制药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时,必须以明确自身的业务特点和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主要风险范围为前提,然后重点加强关键控制点的建设,并辅之以其他相关的配套措施来做保障。

1、结合关键控制点设计制药企业内部控制流程

首先,科学合理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应该是将控制目标、控制要素与企业的业务循环过程融合为一体,通过一系列的操作程序保证业务活动目标和内部会计控制目标的同步实现。所以制药企业可以根据企业规模来确定业务监管活动的划分标准,可以以制造过程为标准,亦可以产品类型为标准设置内部控制管理流程,并明确各个流程的具体任务,使每个职责岗位各司其职,每个活动都在全程监控之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其次,对业务中主要的采购与付款循环、生产和存货循环、销售与收款循环、货币资金循环等,同时设计常规和非常规业务处理程序,预设多种处理方法,既对企业经营管理各个方面实施全方位有效控制,又将其全面置于经济监控之下,点面结合,提高管理效率,避免无效监管与重复监管的资源浪费,将可能降低业务因市场条件和形势的变动对企业资产、负债和损益的不利影响。

2、动态调整制度细节,确保内部控制的适应性

适合的才是有效的。制药企业的产品是极具市场时效性的物品,企业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所以产品更型换代、制作工艺程序的改变是常有的事,针对该种实际情况,企业的内部控制也必须随企业规模的改变、业务的更新等变化做出动态调整,随时适应企业的经营发展需要。并且,制度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即使再完善的制度体系也需要随着实践不断地补充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内部控制的职能得到最好的发挥,才能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第一,加强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制药企业应该结合业务流程的特点加强对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规范、统一内部各信息化系统统计口径,实现各部门、各业务环节之间的信息共享,同时建立不同等级用户信息的授权使用制度和管理制度,提高电子数据的安全保护措施的技术水准,杜绝任意篡改信息的行为。第二,明确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责任主体。由确立的主要责任主体负责监督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披露的内容。对因失职造成的质量低下的问题予以严厉惩处,在职能机构的设置上首先保证报告的信息质量。第三,确定信息披露客体,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可以借鉴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构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多层次测评指标体系,区分侧重点的进行信息披露,给予信息需求者明确的企业状态反映,帮助其做出正确的决策。

【参考文献】

[1] 柳省阁:生物医药企业内部供应链成本控制方法[J].现代商业,2010(26).

[2] 李艳芳:浅谈现代医院管理会计[J].中国民康医学,2008(10).

[3] 陈宁马:医院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8(11).

[4] 周小燕、罗许练: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基于风险管理角度[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

第4篇:财务共享中心内部控制范文

1.1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定义

税务风险管理既是企业财务工作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分支,是指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平台上,识别企业税务风险的类型,确定企业税务风险的原因,提供处理企业税务风险的办法,以科学管理的手段和体系进行企业税务风险的控制与调节。

1.2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功能

2009年税务总局制订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这是企业进行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为企业规范进行税务风险控制,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起到了支撑与保障作用,做到了对税务风险规范化和法制化。通过近些年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的执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工作逐步取得了企业和社会的认可,达成了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共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基本职能是调整企业涉税工作,判断企业税务风险种类和内容,控制企业税务风险的危害,使企业涉税工作更加完整,在尊重国家税收政策和法规的基础上,形成对企业税务风险的规避,将企业税赋水平合法降低,做到对企业经济、管理、财务工作的有效提升。

2、企业税务工作中风险的主要来源

2.1企业经营不规范

经营不规范势必会造成企业税务工作的各类隐患,导致企业对税务政策和法规不能够全面理解和正确认知,进而出现了企业承担税赋高于应缴水平;同时,由于不规范经营还会引起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混乱,容易形成漏税现象,进而导致企业税务工作出现高危险。

2.2企业财务不规范

企业在财务工作中存在不符合会计规范和税法规定的问题,很多企业以报销的方式抵冲津贴、补贴,以此来逃避企业税赋,这给企业带来实质性的税务风险。此外,企业在代扣、代缴环节中存在不符合财务规范和税收法规的现象,导致企业税务出现高风险。

2.3人员素质不高

企业财会内部控制人员和涉税工作人员素质是影响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质量的重要因素,受到人员来源限制和专业培训工作不系统等方面影响,企业财会内部控制人员和涉税工作人员普遍存在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的问题,造成对国家财税政策和法律理解错误,出现纳税行为失误,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

3、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提高税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3.1建设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新体制

新时期应该将企业内部控体系建设作为中心,通过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新体制的创建合理控制企业税务风险。应该在企业的管理组织内部设立税务部门,设置专制税务管理岗位对企业涉税行为加强管理。同时要建立适于企业特点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在制度中做到对市场经济和法制化的尊重,有效调节企业税务工作内容、体系,通过业务的加强和管理的提升,控制企业税务风险。

3.2加强企业税务信息交流工作

税务信息是决定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水平的基础,在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应该推进税务信息的交流。要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下建立基础税务信息平台,及时收集、加工涉税信息,确保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部门对基础信息的掌握。要注意税务信息的交流与共享,通过信息的合理利用提升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能力。

3.3强化企业税务风险评估工作

企业税务风险评估可以准确识别与税收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企业能够承受的最大风险底线。要做好企业税务风险评估工作,应该在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过程中应用相关原理和技术方法,对系统中固有或潜在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制定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税务风险进行防范与规避。

3.4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内部监督体系建设

内部监督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方面,也是企业实现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纳税风险而言,重点要通过内部审计与涉税自查等进行预警。在具体的内部监督体系建设中应该加强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在内部审计时,要提高对纳税事项的关注度,通过重要性原则进行判断,识别企业税务风险的类型和危险程度。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定期对涉税业务开展检查,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即纠正。在具体操作上,企业既可在内部审计对纳税事项进行同时检查与评价,也可以聘请专业税务中介机构进行纳税审计,消除风险隐患。涉及到特别重大事项如并购重组等,企业应进行专项纳税评估与检查工作,将税务风险的判断融入到决策之中。

4结语

第5篇:财务共享中心内部控制范文

摘要:通过对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现存问题分析,提出了建立健全高校预算机制、加强科研经费规范化管理、完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严格限制高校举债规模等四个对策建议,以期能对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8013601

1 高校财务管理的现存问题分析

1.1 预算管理机制不完善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中的核心内容。然而,目前在我国高校中预算管理机制并不完善。首先,部分高校对教育事业的预算编制并不重视,只要是按照上面规定的预算目标完成一套预算报表,就算完成任务。其次,预算编制的范围并不全面,很多属于预算外的收入并没有纳入预算范围,这样导致预算评估并不能客观有效的反映出高校的财务收支状况。再次,预算编制方法并不科学。大部分高校并没有经过实际调研分析,而是以“基础+增长”的方法,使得预算脱离实际,并且不具科学有效性。最后,由于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预算执行效果并不理想。由于编制方法不科学,又缺乏有效的约束力,财务部门没有进行追踪调查,使得预算管理形如虚设。

1.2 科研经费管理不规范

目前,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都缺乏有效的机制。由于高校财务的管理是按照教育事业费用的核算模式进行的,比较简单呆板,对具有来源渠道广、数量多、专业面广等特点的科研经费的监管检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高校中“热规定,冷监控”的情况时有发生,且科研资金和资产流失现象比较严重。

1.3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近年来,随着高校经费来源逐渐多元化,高校职务腐败案件层出不穷。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虽然教育部和财政部均要求高校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度,但由于我国并没有完善的高校法人制度,导致一旦投资不力,那么责任由谁担当都不得而知。其次,高校中普遍存在重财务会计,轻财务管理的现象,这都导致了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性。

1.4 高校债务高举现象日益凸显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校开始逐渐变成独立法人,面对严峻的经济挑战,仅仅靠学费和财政收入已经不能满足于学校的发展壮大。于是,高校开始想方设法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但最多的还是来源于银行借贷。由于高校的基础建设需要资金规模较大,导致高校天天跑贷款,根本无法顾及借款计划,还款计划等,财务人员也没有对还款能力进行深入分析。只要能借到贷款,什么款都敢借。结果导致了贷款规模达到了自身还款能力的好几倍。随着还款日期的临近,单位又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还款,这就使得高校面临严重的财务风险。

2 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2.1 建立健全科学的预算机制

加强预算管理,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建立健全科学的预算机制,首先要加强预算编制的重视程度,从领导到财务人员都应该充分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其次,扩大预算编制的范围。为尽最大可能的反映高校财务收支状况,应该把学校全部收支纳入预算范围。再次,运用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根据不同性质的项目,灵活运用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方法,从而达到优化支出结构,合理配置资源的目的。最后,建立相关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充分对预算进行激励和约束。实行节约有奖励,超支有惩罚,并且超支部门必须自筹经费,从而还能起到扩大资金来源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有预算,没有执行的现象。

2.2 加强科研经费规范化管理

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切实提高科研实力,必然要建立一套科学、可操作的且实用性强的财务管理制度。对纵向和横向经费的管理应该结合其不同的特点,灵活运用不呆板且又不放任自流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其次,应该提高对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视程度。无论是领导还是项目负责人,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科研经费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从而保障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2.3 完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首先要健全高校经济责任机制,责任落实到个人,充分把权、责、利相结合。其次,要改变重财务会计,轻财务管理的模式。财务会计应该以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核算为重心,财务管理则应该着重管理资本运营这一块。最后,建立资源共享管理体系,有效的解决重复建设造成的资金与资源的浪费。充分鼓励各个部门之间的互相设备的调度。

2.4 严格限制高校举债规模

面对目前高校大量扩建,并高额举债的现状,财政拨款根本无法支撑,高校只能举新债举旧债,于是债务像滚雪球式的越来越多,最终制约着高校的长远发展。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首先要严格限制高校举债规模,对于那些经过充分论证,并且切实需要资金的高校项目,可以适当增加财政拨款,这样有效避免了政府为破产高校“二次买单”。其次,呼吁社会加大对高校的支持与捐赠力度。最后,兴办校办产业,给高校资金的来源提供充实的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1]陈晓荣.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J].财会月刊,2005,(30).

第6篇:财务共享中心内部控制范文

一、财务管理“金四方”模式的关键:财务管理职能转变

近年来,不论是外部环境,还是企业自身的运营体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财务管理在企业决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相应的,财务管理的职能也发生了一系列转变。同时,从现代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财务管理职能为何要转变,也源于财务人员对自身价值的重塑。某跨国公司CEO曾发出过如此感慨:公司的财务人员应该去向税务或工商甚至银行领薪水,因为他们所做的工作主要是面向这些部门而不是所在的企业。这也是从另外一种角度证明了财务人员的一种无奈。因此,财务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价值,特别是对于所在的企业的贡献,首先要考虑的也是如何转变财务管理职能。在现代化财务管理下,财务管理职能的转变应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会计基础核算等低附加值的作业趋于集中,以保证企业快速发展所需要的信息及时准确;财务工作的重心也会逐渐由后台的记账会计向辅助管理和决策支持转变。财务在企业战略、风险控制、全面预算管理和信用管理领域的支持作用越来越突出。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与财务管理职能转变配套的变化有以下两点。

其一,是与之适应的流程、人员与组织架构变化这些变化既是财务管理对市场和企业整体管理目标的适应,同时也是财务管理自身创新提升的需要,这些变化具体体现在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两个方面。而在机构设置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了以流程简化为目的的流程再造,诸如票证处理等简单重复的工作集中到共享服务中心处理,或者外包给其他企业;为了确保财务信息的加工与传送,需要强化支持财务的IT部门与内控部门;为了更好地采集信息和分析,财务部门的触角更加深入业务部门,很大一部分财务人员被划归为专业的战略支持财务,而更多的人则配备到各个经营单位。

其二,是在人员上,则由单一的财务会计衍生为四类人员第一类为共享服务人员。这类人员在严格的报告规范和工作流程约束下从事账务处理、单据处理、员工福利等重复性的工作,以解决原有的重复投入和低效率的弊端。第二类为战略财务人员。这类人员从原来的管理会计演化而来,但承载了更高的要求。他们既要关注企业财务环境,又要关注知识资产、业务信息等非财务环境,既要研究企业内部信息,又要研究企业外部资源,既要考虑短期变化,更多立足于长期战略,他们必须是某一方面的专家,能够给公司高层提供预算管理、绩效管理、成本运作、融资管理、投资管理等等一系列的决策支持。第三类为执行财务人员,他们主要负责对制定的财务战略和政策具体的执行,这类人员来源于财务系统中的基础财务人员,也包括业务部门中的兼职财务人员,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将相关信息反馈给财务系统。第四类为业务财务人员。这类人员来源于财务集中后的财务人员转岗,也包括部分根据业务特点专门招聘的人员,在编制上属于财务,也承担为集团财务提供前端最新信息的职能,但同时也是具体经营单位的一员,他们维护自己单位的利益,为单位领导提供决策支持。

二、四位一体的财务管理“金四方”:战略、业务、执行、共享

(一)“四类”财务关系构筑“金四方“核心

由财务管理职能转变的分析中得出,整个现代财务管理体系具体可区分为四类:即战略财务,共享服务,执行财务和业务财务之间。他们之间的关系,诺基亚财务副总裁Eric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如果把整个财务管理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战略财务就是大脑,起到思考的功能;财务共享服务就是肌腱,更多的是协调;财务执行就好比手和脚,具体地干活;而业务财务就像分布全身的血液和神经,职能是传输[2]。Eric认为,如果一个企业仅仅有共享服务中心,就会蜕化为会计部门;而如果只有战略财务,因为他们高高在上,与公司最高层打交道,时间久了可能失去对业务部门的深切了解,只会根据数据作分析。如果有了上述两个部门,再加上作为深入企业内部运营像毛细血管的业务财务,财务的数据就能传送到经营单位,也可以把业务最前沿的信息和变化传递到大脑中来,这时候整个企业才是“健康的”。业务财务越好,企业的战略信息获取越好,战略财务就越强,对公司的战略管理、绩效考核越有帮助,企业财务执行力就越到位,这样企业的共享服务成果就能得到很好的体现,你的业务财务底气也越足,四者互为支撑,这是战略“金四方”的核心。

(二)“金四方”构架下的成功案例和经验

而作为“金四方”构架中的成功案例———中兴通讯,可以说是一个典型例子。中兴通讯是同时在香港、深圳两地上市的公司,拥有四大业务领域,在全球有107个分支机构,服务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8万多名员工,其中财务人员近千人。面对这么庞大的机构体系,中兴通讯是如何做到财务的有效管理和财务地位的提升呢?对于这个问题,笔者从中兴的相关财务资料中找到了一组数据:中兴通讯财务现有30%的人员从事业务财务工作,20%的人员从事执行财务工作,30%的人员做共享服务人员,另外20%的人员做战略财务,而财务人员占总人数的比重却控制在1.1%-1.2%之间,接近低于1%的全球最佳水平。因此,关于中兴通讯成功的经验,笔者认为,其在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方面至少做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首先是服务于业务,了解业务和领导的需求,把提供有价值信息作为立足点;其次是将实时处理嵌入业务过程,把财务的信息采集员(业务财务)放到业务前端去,将传感器放到业务发生地,这样业务每发生,信息就产生;最后是帮助管理者制定业务处理规则。

(三)企业财务管理重点在“金四方”下的扩展

有鉴于中兴通讯的成功,在“金四方”模式下,企业的财务管理重点可以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进行扩展。一是选择最低资本成本。可以通过在银行信贷、债券、内部募集和国际筹集等方面来选择最低成本筹资;二是降低企业的各项风险。例如可以降低市场价格风险、流动性风险、现金流量风险,经营风险和金融风险等。三是要控制无形资产的投资比重。在无形资产评估、管理和投资方面等必须加以严格控制,以防范投资失衡;四是要保证投资经营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在融资、投资经营活动中,必须通晓资本市场的交易规则,各种金融工具的权益、经营的法律责任、企业的权利与义务等法律问题,以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的顺利进行。

三、“金四方”模式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创新

从上述中兴通讯的案例可以看到,正是由于财务核算集中化,战略财务专业化,业务财务一体化,执行财务精细化这四位一体的“金四方”有机组合,使得财务管理趋于精细,财务效能被放大,形成了稳固的战略财务管理模式,从而实现了财务的集中和高效管理。然而,无论是哪种财务管理模式,最终的目的都是要带来财务制度的创新。这是因为,现代化企业的发展已呈现向多元化、集团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特别是许多实力强劲的企业,在强调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的同时,更注重创品牌,拓宽市场空间的长远战略。在这一过程中,尤其是随着企业收购、重组等对外扩张步伐的加快,加大财务管理制度化创新的力度是企业在集团化发展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在“金四方”模式下,笔者认为,现代化的集团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达到制度化改善和创新。

(一)从企业内部控制的角度来看,结合“金四方”模式建立高效统一的创新化集团内部控制制度,对实现高度集中的集团化资金管理,实现资源配置的取长补短是非常必要的。

第7篇:财务共享中心内部控制范文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及配套指引的要求,结合北京**实业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和评价办法,在内部控制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的基础上,采取自查和专项检查的方式,我们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

一、公司经理层声明

公司经理层及全体成员保证本报告内容真实、准确和完整,没有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公司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公司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实现公司发展战略。由于内部控制存在固有局限性,故仅对实现上述目标提供合理保证。

二、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总体情况

公司经理办公会授权综合管理部负责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对纳入评价范围的业务和事项进行评价。成立组织机构,建立**及****两公司内部控制实施与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内部控制实施与评价工作办公室,负责内控实施与评价工作,其成员由公司资产运营部、综合办公室、财务审计部、人力资源部、安全保卫部共同参与组成。公司综合管理部(综合办公室)为内控实施与评价工作牵头单位。

三、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

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涵盖了公司的主要业务和事项,评价范围占公司总资产100%,纳入评价范围的业务和事项包括: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资金活动、资产管理、财务报告、全面预算、合同管理、内部信息传递等;重点关注的高风险领域主要包括:安全生产、重大投资等事项。

(一)纳入评价范围的业务和事项包括

1、组织架构 

公司建立健全了法人治理结构,设立了经理办公会和高级管理层为主体的法人治理结构。制定了《经理办公会议事规则》等制度,确保了公司经理办公会操作规范、运作有效。公司按照科学、精简、高效的原则,合理设置了与公司生产经营和规模相适应的组织架构。形成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分层级管理的内控组织架构体系。各职能机构根据管理职责制定了的工作制度,形成了一整套完整、合规、有效运行的制度体系。

2、发展战略

认真贯彻两公司依据“十三五”发展规划制定的发展方向,继续落实“两个一体化”战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公司下一步的工作:

启动沿海战略:继黄骅实现实际推动和宁波合作调查工作的全面启动,我们的设想是:2017年沧州**参股,完善调研浙江***项目,2018年争取实现入股浙江***;2019年争取实现天津基地合资,总体要求是每个项目年产值不少于10亿元,并具备上市条件。

和谐、合理地安置好职工:因为停产造成公司冗员,将在2017年彻底得到合理、人性化的安置,我们将比照**化工厂的相关条件把职工的未来安排好。我们将严格按照《劳动法》及相关规定办事。

打造**的工匠精神:继续大力宣传公司里埋头苦干的一大批优秀优秀职工,“让好人不吃亏,让老实人不吃亏,让努力工作的人不吃亏”成为全体员工的共识。

继续推进内控体系建设及6s管理工作:继续进行企业内控体系管理升级工作,通过贯彻6s管理体系,达到为公司转型升级和异地建设、京外布局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继续加大科研体系建设:借助于****中央研究院的平台,积极开展对外技术合作,不断开发新产品、拓展新业务;加快新产品的投放速度,为企业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提高技术服务质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继续巩固“三个中心一个盘活”战略:继续做好资产盘活与利用工作,巩固成果,为公司发展、职工队伍稳定添砖加瓦。

    3、人力资源

公司建立了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对员工培训、考核、薪酬等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公司制订了《劳动管理制度》、《劳动合同管理规定》、《薪酬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通过人力资源的调配管理办法,充分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公司运营水平。在员工招聘、管理、使用、辞退与辞职等方面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与员工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严格按劳动合同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在培训方面,制定了相关管理规定,在每年年初制定当年培训计划,按培训计划实施各项培训。在薪酬、考核、晋升等各方面,设置了以岗位工资为主体的结构工资制,员工工资由基础工资、岗位工资、 年功工资、月奖和年度奖励等部分构成。检查中发现员工培训记录不够及时准确,提出口头整改。

4、资金活动 

公司对货币资金的收支和保管业务建立了严格的授权批准程序。严格按照《财务会计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和资金收付。严格执行对款项收付的稽核及审查,货款的支付均需填制付款申请单报批后支付。同时注重对票据、印章等和货币资金有关事项的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对货币资金进行盘点和银行对账,确保货币资金账面余额与实际库存相符。报告期内公司没有违反相关规定的事项发生。 

5、财务报告 

为了规范财务报告,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合法,公司制定了《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内部审计制度》等制度,明确了财务报告的编制与报送处理等流程。公司健全了财务报告编制、对外披露和分析利用各环节的授权批准制度,通过制度进一步规范了会计记录的编制以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完整,同时从根本上防范了编造虚假交易,虚构收入、费用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严格按照财务管理制度、财务工作程序,对公司的财务活动实施管理和控制,规范会计核算,保证了公司财务活动按章有序地进行,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也为公司进行重大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6、全面预算 

公司制定了《预算管理办法》、《预算审计制度》、《预算实施细则》等管理制度,明确公司预算管理机构、职责、编制依据、审批程序、预算执行、预算考核等方面管理内容。在预算编制方面,公司组织各职能部门和子公司编制年度预算,结合公司业务发展战略情况,综合考虑预算期内宏观经济政策变动、市场环境、行业趋势、公司竞争能力变化等因素对生产经营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分析上期预算执行情况,充分预计预算期内公司资源状况、生产能力、技术水平等自身环境的变化,以历史资料、定额制定与管理及会计核算等基础工作作为预算编制依据来编制年度预算方案。同时根据经营业务的具体实施情况,允许经过授权批准对预算进行适当调整, 以使预算更加符合实际情况。通过预算管理,对各职能部门和子公司的资源进行分配、考核和控制,减少预算的盲目性,增强预算的可行性,使公司预算更符合战略发展的需要,更能有效保证公司整体目标的实现。 

    7、资产管理

公司建立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对各类固定资产的新增、日常购置、内部调拨、维修保养、处置等工作流程和授权审批事宜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规定固定资产实行由使用部门、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归口分级管理的原则,使用部门、管理部门负责实物的直接管理责任,财务部门负核算和监督、检查的管理责任。 通过采取职责分工、定期盘点、财产记录、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措施,能够有效地防止实物资产的失窃、毁损和重大流失。 

    8、合同管理 

    公司制定了《经济合同管理办法》和《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规定了合同管理的机构和职能,合同的审批、签订及履行、合同的变更、解除和纠纷处理等管理内容。 公司配备了专职或兼职法律事务工作人员负责法律事务工作,形成了上下一体相互配合的法律工作组织体系。为促进公司依法依规运行、有效防范法律风险奠定了基础。

9、内部信息的传递 

公司建立了内部信息传递的相关管理制度,规范生产经营信息传递、公文信息传递、财务信息传递、会议信息传递等业务操作。强化内部报告信息集成和共享,确保内部信息传递及时、渠道通畅。公司定期召开经理办公会、调度会研究、总结和部署重点工作,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重大问题。党群系统定期召开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工会研讨会,推动信息交流。    

公司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信息系统,以及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信息系统人员(包括财务会计人员)恪尽职守、勤勉工作,能够有效地履行职责。公司管理层提供了适当的人力、财力以保障整个信息系统的正常、有效运行。

公司制定了《保密管理办法》,详细规定了信息披露的原则、内容、程序、保密机制等,并明确了责任追究机制,以确保公司信息披露符合监管部门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报告期内,公司及时、准确、完整、公平地对外披露各种信息,未发生违反规定的事项。 

10、企业文化     

公司制定了《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公司经理办公会是公司企业文化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审议确定公司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审批公司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对涉及企业文化的各项重大事项进行决策。

公司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团队协作精神,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逐步形成了“团结、关爱、进取、拼搏”的企业文化体系。公司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企业文化学习、宣传、培训等活动,让企业文化理念扎根在基层,在公司内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开拓创新的工作氛围。公司领导班子带领干部职工凝神聚力坚守企业生存发展的阵地,攻坚克难不断提高科技驱动和产业调整升级,精心筹划实施未来发展前景,为企业生存发展和集团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创造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公司参与编辑**化工厂建设发展的《往事并不如烟》画册和文集,共同追忆创业拼搏的岁月,激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正能量。

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干部职工的合法权益,在改革调整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把职工的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保证了队伍的稳定。**两公司领导班子及成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认真调研企业发展大计,从《涅槃》、《重生》、《坚守》、《突围》、《腾飞》到《轻资产化京外布局在企业合作中的探索与尝试》,为公司生存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公司领导班子带领广大干部职工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担当负责的真实写照,是我们企业文化不断升华的硕果,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根植于大家内心的宝贵精神财富。

2016年5月集团公司工会对**公司的“职工之家”进行了验收和现场授牌。**两公司在企业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在拼搏中坚守,在创新中坚守,在阳光中坚守,紧紧依靠广大职工群众,狠抓工会组织建设,以“职工之家”的形式不断增添文化阵地。

11、社会责任

    本公司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环保和职业健康工作,2016年度,公司深入贯彻落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紧紧围绕安全管理的总体目标,强化精益管理,通过加强培训、完善制度、强化监督、提高执行力等手段,有效预防了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全年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安全与生产工作取得较好成绩。

报告期内,公司开展了安全隐患的排查和开展安全教育培训,确保了公司的安全稳定。《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提出我公司环境保护宗旨:推行清洁生产、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

狠抓安全、环保、消防、为调整转型和异地建设提供保障:面对**化工厂区域搬迁工作的迫近,政府对我们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我们唯有不断加强安全、环保、治安的管理,全力确保各项安全,才能为企业的生存赢得话语权。

本公司以确保员工职业健康安全、创造和谐的劳工关系为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积极维护员工的权益和职业安全和健康。

 (二)重点关注的高风险领域主要包括: 

1、安全生产 

公司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落实安全责任制,强化安全意识,健全公司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为贯彻落实新《安全生产法》和近几年来国家和行业颁发的一系列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以及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的要求,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党政同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2、重大投资 

     公司制订了《对外投资管理办法》和《“三重一大”制度管理办法》以规范公司的重大投资行为,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制度明确了公司各职能部门分工、投资行为的决策程序、审批程序、执行程序及投资行为的监督检查,规范子公司对外投资行为。公司经理办公会作为公司对外投资的决策机构,在其权限范围内,对公司的对外投资做出决策。公司对外投资领导小组负责对公司重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投资风险、投资回报等事宜进行专门研究和评估,为决策提供建议,公司资产运营部是公司投资事务的主管部门,负责日常投资工作的管理,收集、整理对外投资材料的申报材料,完成论证前的准备工作。公司对重大投资决策规定了严格的审查和决策程序,确定了具体的审批权限。上述程序的执行对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和预期的投资回报起到了保障作用。 

上述纳入评价范围的单位、业务和事项以及高风险领域涵盖了公司生产经营管理的主要方面,不存在重大遗漏。 

四、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严格遵循基本规范、评价指引及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办法规定的程序执行, 评价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个别访谈、审阅制度和流程文档、穿行测试、实地查验、抽样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并结合内控自检的结果,广泛收集公司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是否有效的证据,如实填写评价工作底稿,分析、识别内部控制缺陷,出具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五、内部控制缺陷及其认定

公司确定的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如下: 

  1.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  

  (1) 具有以下特征的缺陷,应认定为重大缺陷: 

  ① 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舞弊;

② 企业更正已公布的财务报告;

③  注册会计师发现当期财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而内部控制在运行过程中未能发现该错报;

④  企业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机构对内部控制的监督无效。 

  (2) 具有以下特征的缺陷,应认定为重要缺陷: 

    ① 未按公认会计准则选择和应用会计政策; 

  ② 财务报告过程控制存在一项或多项缺陷,虽未达到重大缺 

陷标准,但影响财务报告达到合理、准确的目标。 

    (3) 财务报告一般缺陷是指除上述重大缺陷、重要缺陷之外的其他内部控制缺陷。 

  2、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评价的认定标准 

(1)具有以下特征的缺陷,应认定为重大缺陷: 

  ①  国有企业缺乏民主决策程序,如缺乏“三重一大”决策程序;

②  企业决策程序不科学,如决策失误,导致并购不成功;

③  违犯国家法律、法规,如环境污染;

④  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纷纷流失;

⑤  媒体负面新闻频现;

⑥  内部控制评价的结果特别是重大或重要缺陷未得到整改。

⑦  重要业务缺乏制度控制或制度系统性失效。 

(2)具有以下特征的缺陷,应认定为重要缺陷: 

    ① 关键岗位业务人员流失严重; 

② 重要业务制度或系统存在重要缺陷; 

   ③内部控制重要缺陷未得到整改; 

   ④其他对公司有重要影响的情形。 

   (3)非财务报告一般缺陷是指除上述重大缺陷、重要缺陷之 

外的其他控制缺陷。 

六、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情况

公司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相关指引的要求,建立健全了内部控制制度,年度内部控制检查、评价过程中发现的一般控制缺陷均按期整改,报告期内未发现公司存在内部控制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针对上个报告期内发现的内部控制一般缺陷,公司采取了相应的整改措施, 对于“相关制度不存在”和“相关制度不完整”类缺陷,责任部门已编写完善的相关制度,明确组织职责和操作流程;对于“相关制度不符合业务实际情况”类缺陷,责任部门已修订更新相关制度及管理办法,确保相应制度流程满足实际开展需要。

七、整改措施

(一)内部评价提示的缺陷整改

1财务管理方面

(1)我公司内控流程规定每日库存现金的限额不超过5000元,出纳人员对库存现金日清月结,编制《现金盘点表》并签字。现已整改完毕。

(2)我公司根据内控流程的规定,每月各部门根据工作计划填制《部门资金计划表》,部门审核后报总会计师符合并提交总经理审批,财务部门严格按照资金计划使用资金,对于超出资金计划外的支出,根据实际情况报总经理批准。此项整改方案我公司已经在2016年5月开始实施。

(3)根据公司档案管理的要求,我单位已将一部分财务档案归档至专门的财务室保管,此项整改完毕。

2、 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人才资源需求之前是文字版的申请,现改成人力资源需求申请

表。《公司岗位描述及人员编制调整表》没合并,为分开表,填写的是调动通知单和岗位职责说明书,现将两表合并成《公司岗位描述及人员编制调整表》

3、资产管理方面

(1)完善资产管理流程图,固定资产的取得增加了两个表:《固定资产领用表》,《固定资产登记表》。

(2)通过自检,我们发现应该补充完善和明确资产鉴定小组人员,明确责任。我们相应做出补充完善两公司资产鉴定小组的决定。

4、内控自查发现的缺陷

(1)针对检查中发现的我公司内控制度中缺少企业文化评估制度、对外捐赠管理规定、无形资产管理制度的问题,检查结束后,我公司立即制定了《企业文化评估制度》、《对外捐赠管理办法》并将其充实到制度汇编中。

(2)内控检查中揭示的企业没有配备专职审计人员,根据公司的现状,目前处于调整转型时期,人员变动很大,暂时不具备配备专职审计人员的条件。

八、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结论

整体而言,公司已经建立起规范、健全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各项内控制度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可以保护公司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保证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本公司认为,截止2016年12月31日,本公司内部控制度是健全的,内部控制运行阶段的执行是有效的。

报告期内,公司对纳入评价范围的业务与事项均已建立了内部控制,并得以有效执行,达到了公司内部控制的目标,不存在重大缺陷。

      九、其他内部控制相关重大事项说明 

  无 

    自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基准日至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发出日之间没有发生对评价结论产生实质性影响的内部控制的重大变化。

我们注意到,内部控制应当与公司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未来期间,公司将继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强化内部控制监督检查,促进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8篇:财务共享中心内部控制范文

关键词:现代化企业;财务共享服务;构建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以及集团企业的出现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也逐渐改变,企业的财务职能也发生变化,企业的经营管理需要及时、真实的信息,并保证财务信息的共享,这种情况下财务共享服务出现。财务共享服务已经在我国有了一段时间的发展,想要实现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构建,从而实现企业的集约化发展。财务共享服务是一种新的财务管理方式,能够使企业的运营成本得到降低,促进企业控制力以及竞争力的稳步提升,并且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

一、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概述分析

1.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含义及内容

共享服务模式是从各个业务单元中将内部的非核心业务分离出来,将其集中到新的能够实现计费服务半自主业务单元[1],减少成本支出,促进效率以及服务质量的提升。财务共享服务就是利用网络技术,对财务业务流程进行标准化、流程化的再造,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集中处理,减少企业成本,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使客户更加满意,这是一种创新性的企业核心业务的管理模式。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新的财务管理方式,以客户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与企业内部以及外部签订服务水平协议,以市场价进行费用收取[2],从而提供专业化的共享服务。能够将分散的业务整合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现集中处理,从而使企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核心业务中,保证资源整合,减少成本,促进服务水平的提升。

2.财务共享服务的模式

要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需要先解决模式问题,也就是使用各种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当前可以将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分为基本模式、市场模式、高级市场模式以及独立经营模式4种[3]。基本模式是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最为基础的形式,将企业各单元的日常基础业务进行整合,实现规模经济,减少成本,促进流程更加标准化。在财务业务活动中,需要处理应付账款、工资支付等业务,这一环节中构建共享服务中心主要注意地址、人员以及工作标准等。市场模式是高于基本模式一种管理模式,不仅要对日常的业务进行合并,还需要主动向市场提供一些增殖性的业务[4],使控制与服务职能相分离,共享服务中心利用服务收费对成本进行抵偿,从而减少成本支出,强化服务水平。高级市场模式在国外大型集团以及跨国公司中使用比较普遍,这种模式下,客户的自更大,可以选择自己满意的共享服务机构,并且收费逐步实现市场化,能够在满足企业内部需要的同时提供外部服务。这种模式能够更好地引入竞争,使客户获得更好的服务选择。共享服务中心是独立的经济实体,能够依靠自己的专业技能、知识技术等,以服务提供者的身份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实现自负盈亏。还可以对产品以及服务进行升级,获得更多的新客户,使企业进一步发展。我国中,这种模式的跨国公司比较少。

二、现代化企业财务共享服务构建的必要性

企业中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能够实现成本的降低,主要有人力以及其他费用等。对财务事项进行集中性的处理之后,原有的分支机构中的财务管理人员数量会有所降低,共享服务中心的操作管理人数会少于原有分支机构中的总人数,能够很直接的减少人力成本。企业发展中,管理层都希望尽量不增加或者是少增加成本。通过这种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也能够促进管理质量的提升,实现管理目标。共享服务中心利用集中核算与支付的方式简化账务工作,保证分工更加明确,促进工作效率以及效果的提升。在财务共享服务下,账务能够被分成几块,每一块都有不同的岗位划分,每个岗位可以处于一定数量的工作,对财务共享服务人员的素质水平要求也会降低,很多优秀的财务人员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分析和决策企业财务发展。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能够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保证企业信息的科学准确。共享服务中心能够获得更多财务核算之外需要的信息,从业务报销的前端开始,利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对企业员工以及客户信息进行查询,获得更多更价值的信息,从这些信息中获得创造性的价值因素,使决策更加科学。此外,还能够促进会计科目的规范以及标准化,共享服务后,能够对企业的会计科目进行统一管理,会计科目的变化需要经过逐层的审核,保证报表内容的可比性,财务人员能够通过企业资源计划平台了解企业信息[5]。

此外,现代化企业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也能够满足市场竞争的实际需要。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日渐网络化,企业的会计核算以及控制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共享服务的模式能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运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能够转变以往财务人员的工作方式,财务人员不在于业务人员直接联系,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人员只是面对业务,这种情况下的现象就会减少,财务部门能够利用共享服务平台对企业的业务以及历史进行查询,能够及时发现财务处理过程中的问题。并且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人员不再是分支机构管理,直接由总部管辖[6],在处理业务时能够更加客观、独立。

三、现代化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设计

财务共享的价值与意义并不只是简单的操作,以及财务信息质量的提升。财务共享需要至于财务转型的框架内,为其提供大量的数据、组织以及人力资源保障,通过财务的转型实现管理的转型,最终促进经营发展的转型。通过财务公告向实现财务管理的创新与变革,有机结合财务共享、全面预算、运营数据等工作,保证决策、会计核算以及财务管理更加高效、协调,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发展与创新,满足现代化企业的精细化发展需要。

1.总体框架设计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下,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设立在集团总公司财务部之中,对母公司以及子公司的会计核算以及审核进行统一管理,促进整个集团会计一级核算。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对总部以及各个子公司的会计核算、资金收付以及相关的审核工作。子公司的财务部门不会再对账务以及资金等进行管理,总公司财务部门管理和考核财务共享中心以及子公司的财务部门[7],从而使总公司以及各个子公司的财务部门能够将更多的资源以及精力投入到业务以及决策中。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整体设计图如下: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总公司与子公司的财务框架是保持不变的,但是在核算、管理等方面会适当的分离,促进管理水平以及效率的提升。在总公司的计财部设立财务共享中心,对基本的会计业务进行统一的核算,使得其工作量大量增加,但是对于子公司而言,能够促进其财务的转型,保证运行以及业务响应能力的提升。

2.组织结构设立

在拥有企业总部、区域管理总部以及营业部的组织结构中,财务共享中心一般建设在总部,在区域设立财务共享中心的派出机构,取消营业部的财务组织。将电子化远程报账系统设立在企业总部,集中审核办理区域总部的财务事项、会计处理以及资金支付等,实现会计凭证以及报表的自动化生成,使企业的会计核算以及经营管理需要得到满足。区域管理总部要在报销财务审批的前提下,由专人利用财务系统将报销单据上传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由其集中审核,保证后续工作的科学推进。按照上述的分工,区域总部以及营业部的工作内容会发生变化,如果没有事先对这一问题进行明确,共享服务过程中就容易出现责权混乱的现象,使得共享服务质量得以提升。在共享服务组织机构的构建过程中,需要对人员以及职能进行充分的划分,共享服务人员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业务知识,还需要有很多综合管理知识。

3.对标准化流程进行改造

共享服务中,流程的共享是其核心内容,现代企业要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需要进行科学的发现、评估、实施以及运营,保证流程的持续化发展,促进流程设计的科学合理。企业要促进流程运行效果的提升,满足客户需要,就需要对现有的财务业务流程进行分析,保证实现科学、标准化的流程,促进现代化企业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服务流程的具体流程如下。

4.构建信息系统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以财务信息化平台作为基础和前提,能够使会计信息实现安全的传送,客户能够通过共享服务中心的信息平台获得共享服务。信息技术会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形式产生影响,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平台能够保证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顺利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信息化平台能够实现多节点资源的共享,为客户提供财务业务的支持,信息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系统的兼容与安全性。平台架构上,平台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为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网络报销系统、影像扫描系统、网上支付和银企互联系统[8]。

5.建立绩效评价体系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绩效评价体系建设需要同时考虑成本、效率、质量、满意度等各个方面,共享中心绩效评价体系要从宏观上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发展以及价值创造进行把握,并从微观上对这些因素进行分解。当前比较常见的评价方法有以平衡计分卡为代表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以六西格玛为代表的过程改进方法,以及用于约定和客户之间绩效关系的服务水平协议[9]。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明确对象,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与员工作为绩效评价的重要对象。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利用生命周期理论可以分为初创、成长以及成熟期。初创期,就要集中精力减少成本,提高效率。成长期要注重组织效益的实现,关注员工与客户。进入成熟期,重点工作应转移到企业的运营、员工的长远发展以及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上。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绩效管理体系还有信息技术、激励措施以及沟通机制等作保障。总而言之,绩效管理体系需要促进个人、部门以及组织的绩效持续提升,将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实现多赢。

四、结束语

企业的财务共享服务就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放大,对财务业务进行集中性的处理,从而使企业集团对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力度得到提升,减少人为因素对财务数据的影响,利用技术手段对繁杂的会计核算进行规范操作与管理,减少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使其有更多精力和时间去从事更加高端的工作。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财务工作需要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实现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升级,使财务人员更好的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庆华,杜舟,段万春,等.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探究[J].经济问题,2014,(7):108-112.

[2]李军.大型钢铁企业构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研究[J].冶金财会,2013,(1):14-17.

[3]蒋旻.对企业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探讨[J].时代金融,2013,(6):31,51.

[4]叶慧良.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提高财务控制力——基于A公司建设实施FSSC的分析[J].财会实务,2010,(5):30-32.

[5]骆克军,何炎兰,林昕.推进财务共享服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基于中国电信广西公司的管理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13,(26):214-215.

[6]李少武,毕强,彭飞.浅析财务共享模式下内部控制相关体系的构建——以中国电信广东分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为例[J].财务与会计,2012,(1):32-34.

[7]李国杰,程学旗.大数据研究:未来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领域——大数据的研究现状与科学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6):647-657.

[8]张庆龙,董皓,田春红.有效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绩效管理[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7):48-52.

第9篇:财务共享中心内部控制范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审计

一、会计信息化下企业内部控制重点的变化及主要风险

(一)内部控制形式的变化――由制度控制转变为制度控制和程序控制相结合企业实现会计信息化之后,内部控制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传统的手工会计工作环境下,内部控制的原则是“职务相分离、职权不相容”,不同的工作人员在各自确定的工作领域内,对于一项经济业务的每个环节都要经过某些具有相应权限人员的签章,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职能分割以及人员的分工形成内部控制体系,以确保对信息的正确性、安全性的控制。在信息化会计环境下授权控制是最主要的组织原则,工作人员通过授权程序所提供的文件和口令获得相应的权利,并利用该权利进行相关业务的处理。实现会计信息化后,由于计算机数据处理的集中、连贯性,使得原来在手工会计环境下行之有效的控制制度(如职权分割、手工账簿控制体系等)几乎失去了控制作用,虽然信息化下通过为每个操作员设置权限和口令,并且各自不得超越权限,口令应保密不得外泄,进行必要的内部控制。但有单位对操作员的权限管理松懈,有些操作员可以不同的身份进入系统并进行不同的操作,使岗位责任制控制名存实亡。有些操作员计算机水平比较高可以通过打开计算机财务数据库获得财务机密。这些行为其他人员很难发现,即便发现也很难追查到个人。所以,管理人员开始对硬件和软件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可靠性详加考虑,采取其他一些更加严密的措施,确保凭证、账簿、报表等一系列会计资料的真实准确。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有一套严密的控制体系,而且有的控制方法还需要嵌入程序之中,通过程序的运行核对会计数据的勾稽关系,检查使用权密码,审查数据处理顺序等(张玉红,2005)。因此,在新的会计工作环境下,内部控制形式已经转变到制度控制和加强财务软件的系统权限控制,口令管理程序控制,修改程序控制,网络系统权限控制等适应会计信息化的程序软件控制相结合的形式。

(二)内部控制方法的变化――ERP企业资源计划的应用所谓ERP是一种企业全方位资讯系统的核心结构,主要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电子控制系统,以达到减少和消除内部人为的控制因素影响。实施ERP的企业将其作为集成化管理的先进理念和重要手段,已被广泛应用到防范经营风险和提升管理水平的实践中,其在加强适时监控和价值管理功能的同时,也使内部控制面临着风险加剧的极大挑战。在ERP应用的过程中,企业要面临来自业务流程、应用架构、数据质量和技术架构等方面风险带来的考验。其中由于对原有手工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ERP系统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企业的业务流程。业务流程的转变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最大,对企业内部管理和财务方面的监控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方面的风险比过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ERP系统实施以前,许多企业的业务系统基本都是围绕某一业务功能或者是职能部门运行的,如销售系统、采购系统和财务系统等,但这些系统都不是基于跨部门的流程来设计的。ERP系统强调流程中每一个环节上的活动尽可能实现最大化增值,从整体流程全局最优的目标出发,设计和优化流程中的各项活动,实现了从采购到付款、订单的获取到发票的开出等跨职能部门业务的集成,这打破了原来职能部门的条块分割,实现了企业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共享,缩短信息沟通的渠道和时间,减少或合并流程中重复的、不增值的环节,原有的基于手工作业流程中有利于控制的重复环节将消失,其内部控制体系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将导致企业所处的内部风险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手工状态下的控制风险,由于ERP系统的引入而变得更加复杂,如ERP系统中单一的数据库使过去跨部门的审批流程得到简化和压缩,压缩所造成的结果是用于企业内部控制的许多审计线索在ERP系统的引入后消失了,原有的基于手工作业流程中有利于控制的重复环节也不复存在(张春丽,2003)。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企业对基于ERP系统的关键业务流程的内部控制进行定期的审核,确认是否存在足够的有效控制,以降低由于使用ERP系统而带来的业务风险。另一方面,ERP系统的实施需要对原有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设计,要求企业建立富有弹性的扁平化组织结构,进而也对传统的内部控制方法提出挑战。

二、会计信息化下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分析

(一)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影响传统的审计工作中已经建立了一整套审计标准和准则,如审计一般准则、现场操作准则、审计报告准则以及职业道德规范、质量检查标准等,这些准则在过去特定的审计环境之下对指导审计工作是很有益的。但在会计信息化下,会计处理工作在信息存贮介质和存取方式、信息处理流程、处理方式、内部控制方式与组织机构设置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审计对象、审计线索、审计内容以及审计技术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使审计环境也产生了很大变化。手工审计中所制定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很难有效指导新环境下的审计工作,在计算机特定的工作环境中所出现的新情况和可能产生的新问题,要求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新审计标准和准则。美国执业会计师协会1984年的《计算机处理对检查财务报表的影响》,国际会计师联合会1984年公布的《国际审计准则15》、《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的审计》、《国际审计准则16―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等,都是对会计信息化下的审计所的一系列文件。我国也先后了关于会计核算软件的多项法规,但这些法规中只是提到少量关于审计的内容。所以,审计界必须加强审计理论和实务的研究,健全审计相关标准和准则,同时还要对相关的会计法规进行修改和完善,使两类法规相互配套。

(二)内部审计线索的影响在手工会计核算系统中,审计线索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这些资料都反映在书面上,每笔交易都有完整的审计线索,交易的环节有文字记录,有经手人签字,审计线索十分清楚。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完全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从原始单据开始,对交易事项进行追踪,直到报表为止的顺查的方式,也可以采用从报表开始,追根寻源,追溯到原始单据的逆查方式或者对报表之间、报表与账簿之间的会计数据的勾稽关系进行抽查的方式,而在会计信息系统中纸质记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存有数据处理资料的磁盘、磁带、光盘等磁介质。由于数据处理过程的自动化,业务数据进入计算机系统之后,由计算机按会计软件中的程序自动生成会计账簿及报表,传统的审计线索随之中断。虽然在会计信息化制度中,规定所有凭证、账簿、报表应当打印输出,装订成册,但这些打印出的书面记录很难从中找到原始审计线索。审计人员很难甚至根本无法直观跟踪会计业务

的处理,也无法用传统的方法考查会计档案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准确性。这一方面增加了审计调查取证的难度,另一方面也从心理上给审计人员施加了压力。

(三)审计技术方法的影响在手工会计系统的情况下,审计人员进行审计一般都是手工操作,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由于电子数据的不可见性,手工审计方法无法对会计电子账系统有效地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尽管财政部在有关会计信息化制度中,规定所有凭证、账簿、报表仍然应当打印输出,使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增加审计的线索,但这些书面记录是否与会计软件正确的处理结果相同需进一步验证。此外,手工审计方式已无法对日益严重的计算机舞弊、财务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进行有效的检查,传统的审计工具也已很难适应会计数据电子化的需要。审计技术方法的自动化应该与会计信息系统自动化同步发展,审计人员技术手段也由手工操作向电子计算机转变。因此,审计人员应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技术,将计算机当作一种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有力工具来使用,结合本企业的实际开发出既规范又具有充分保留和提供审计线索功能的审计软件。

(四)内部审计对象和内容的影响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及其固有的风险决定了审计的对象和内容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记录与核算是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完成的,不会出现手工操作中常见的错误,但由于集成化系统中原始凭证大量减少、数据之间直接对应关系模糊、业务处理和财务处理高度集成,使得系统中存储数据与输出数据可能不一致。尤其是目前不少软件都有取消审核、反记账、反结账的功能,可以对会计记录进行不留痕迹的修改,当有关人员故意篡改程序时,在自动化系统下就更不易被察觉,易导致连锁性、重复性错误,加大了审计风险。如有关人员通过在系统中嵌入非法程序转移了数据,而打印出虚假数据提供给审计人员,这种行为必然加大审计风险。因此,会计信息化下的内部控制审计不仅要对各种会计资料及信息进行审计,而且要对组织控制、系统开发与维护控制、系统安全控制、硬件及系统软件和操作控制等方面进行审计。除了要对投入使用后的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外,在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阶段,内部审计人员要对系统进行事前和事中审计,审计人员应当参与系统的设计、调试、检验和验收,要从审计角度审查系统在合法、合规、安全可靠等方面是否存在问题,这无疑使得内部控制审计的覆盖面进一步延伸。

(五)内部审计人员的影响在手工系统中,审计人员凭借自己的经验、专业知识,运用各种审核检查的方法达到目的。然而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下除了需要运用一般的传统方法外,更重要的是要借助计算机辅助技术来达到审计目的,不懂得计算机的审计人员,因审计线索的改变而无法进行审计,不懂得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和风险就不能识别和审查其内部控制,因此审计人员知识必须进行更新,不仅要通晓现代审计理论和方法,财务会计知识,而且还要熟悉电子计算机知识,造就精通会计和审计理论与实务又懂计算机业务知识的复合型内部审计人员。

三、会计信息化下内部控制审计的对策

(一)加速开发与会计信息化软件相配套的审计软件会计信息化下审计对象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即从传统的对手工账审计转到对会计电子账进行审计,但是审计信息化在我国相对滞后,没有较好的与会计信息化软件配套的审计软件。笔者认为,应开发适合内部审计工作需要的审计软件,增加统计功能和分析功能,特别是数据检验功能,这样有利于监督财务软件核算的正确性及审计结果的准确性。改变现有的审计作业手段,使审计作业自动化,通用化,标准化,规范化。开发出高质可行的自动审计软件并使之普遍应用于实践是极为迫切问题。

(二)扩大审计的覆盖面在信息化环境下,业务处理过程包括了手工处理、计算机系统处理、人与计算机进行交互处理,单位内部控制的重点变成了人及其处理的业务、人机交互处理过程、计算机系统业务处理过程和不同系统之间信息的传递过程,只有对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实施审计,才能了解内部控制运行状况并由此确定后续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和审计程序。会计信息系统是审计的对象,其他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像企业资源计划ERP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销售与分发管理子系统、物料管理子系统、生产计划子系统、质量管理子系统等)也是审计的对象,甚至包括从互联网下载的所有管理信息都是审计的对象,因为这些管理信息将会影响企业管理者的决策。

(三)建立完善、高效的审计信息化系统和审计操作平台对内部财务信息系统及会计工作实施有效监控与评价;改变目前以手工作业为主的审计方式,提高内部审计部门在信息化条件下实施审计监督与评价的能力;逐步实现审计过程的转变,即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事前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非现场审计相结合。通过全过程的审查、监督与评价,发现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与效果,帮助企业建章立制、完善内部控制,强化经营管理,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四)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无论会计信息化在内部控制审计中发展到哪个阶段,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如何先进,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仍然要依靠审计人员执行,在这一审计工作中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审计人员。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对审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审计人员必须从传统的审计时空观转换为信息化社会的电子时空观。在知识结构上,审计人员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会计、财务、审计知识和技能,应当熟悉财经法规以及其他的审计依据,而且还应当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技术,掌握数据处理和管理技术。技能上,审计人员不仅要懂得审计软件的操作方法,而且还应当根据审计过程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即时编写出各种测试、审查程序模块。适应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必须是既懂审计专业知识又掌握必要电脑知识的复合型审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