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秩序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课堂秩序为中心;教师;课堂管理行为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9-0149-02
大家都说,教师是辛勤的园丁,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工作来培养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把他们自己的知识传递给每一代人。因此,不得不说,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他们牺牲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所以,作为教师,不仅仅是要给学生们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一个又一个有用的人。对于教师来讲,他们承担的社会责任是相当大的,因此他们必须要勇敢地接受新时期人们对于教育学生提出的新要求。教师相当于管理着一个大的家庭,每一个学生都需要被关心爱护。他要负责好班级内部的每一件事,更要做好班级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当然了,也可以说教师是一个班学生的学习榜样,教师的品行严重影响着自己的学生。因此,教师必须严格端正自己的品行,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心理引导,不管是学习中还是生活中。作为一名教师,一个班级的良好建立需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法,只有这样班级才能更好地发展。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学生已经不是以前的学生,现在的学生对于教师不再表现出太多的尊重,他们不再畏惧教师。因此,经常可以看到当前课堂秩序出现混乱局面,学生对教师不够尊重。这种状况愈演愈烈,在新时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因此,以课堂秩序为中心的教师课堂管理工作被逐渐提上了日程。
1 当前教师在课堂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对当前教师在课堂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总的来说包括很多方面,主要的影响因素集中在学生、教师和环境三个方面。那么要想发展好以课堂秩序为中心的课堂管理,首先就必须对其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
1.1 学生方面的影响因素
学生是课堂的主要参与者,因此,他们也是影响课堂管理的最主要因素,以下就是我们的分析:
1)挫折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通常会注意到班级内部总有一部分人,他们学习成绩不好,与人相处的也不好,对于班级的秩序或者是学校的管理制度等表现出的不适应或是厌烦情绪,他们通常会把自己的消极情绪表现出来,这就会影响其他学生的情绪。同时,他们的这种挫折感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态度,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这就是课堂管理工作的问题所在。
2)寻求注意
其实每个人都一样,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别人的注意,他们渴望自己被别人肯定,因此有一部分人就会做一些过激的行为来表现自己。这一部分人,他们可能是因为成绩不好或其他的原因而不被人们所重视,所以他们就会故意在课堂上做出一些举动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这就严重影响了课堂管理工作。
3)生理因素
对于大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都是发育已经完全,对于男女之间的事就会特别好奇,因此,当他们面对这些男女问题的时候就会手足无措。如果学生生理上出现问题,他们就会在课堂上表现出很大的焦虑,对于男女关系处理不合理等也会使他们焦虑,而他们的这些行为在课堂上表现出来就会严重的影响课堂秩序。
1.2 教师方面的影响因素
1)教师教学不当
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给学生传授知识,因此他们在开展课堂之前,必须首先对自己所教学的科目进行很好的准备,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做好备课。而这里所说的教师教学不当就是指教师由于备课不充分,缺乏教学组织能力,或他们自身表达能力差而造成课堂出现问题。这种情况在当前教学过程中是很常见的。教师对于课本知识的准备不充分,就会使学生在课堂上失去学习兴趣,他们就会把注意力分散到其他事物上,那么就会造成课堂管理工作过程中产生问题。
2)管理不当
这可能是教师引起课堂秩序混乱的最主要因素。教师是教育和管理学生的,因此他们对于学生的某些行为就会产生一定的反应,就会惩罚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公开责骂、体罚自己的学生,有的教师甚至花费一节课的时间来训斥学生,这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仅是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教师一节课的课程目标也不能够被完成。这样一来,课堂秩序就会混乱,不仅引起了学生的不满,也使得教学内容要被推迟。
3)丧失威信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失去威信,这样的教师也是经常会见到的。当然了,教师一旦失去了威信,他们就很难更好的管理学生,学生对于教师的管理就会出现不理不睬的局面,这样会极大影响教师的课堂管理。当然了,教师在学生中失去威信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可能是教师自己教育方式不恰当造成的,也可能是教师知识水平达不到学生要求造成的等等。教师一旦在学生当中丧失了威信,那么他们就很难进行班级的管理。
2 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师课堂管理工作的策略探讨
2.1 教师要对自己的工作尽忠尽职
作为一个教师,首先需要拥有的就是一份强烈的责任心,必须要舍得为学生付出,更要能做到对这个工作的热爱。兴趣是每个人最好的老师,一名教师,他要做好班级课堂管理,首先就应该对这个工作充满热爱,能够做到对自己的工作尽忠尽职。社会在变化,学生们的思想观念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现在的学生不再像以前的学生那么听话,那么服从管教。由于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我们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家庭一般孩子比较少。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那么这种情况下,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就越来越严重,这就使得学生在学校就很难被管理,更不用说是实现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师课堂管理。再加上社会环境的变化,学生读书不再是为了能拥有一份好的工作,可能他们只是被送去了学校让学校帮忙看管。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工作就很难顺利进行。对于不听话的学生教师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去引导鼓励。所以,教师真正的工作不仅仅在于把自己的教学任务做好,他更重要的职责是去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步伐走,让学生不断的在教师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们才能更好地遵守课堂管理秩序。
对于学生出现的不良品行,教师要尽可能的帮其纠正,让他们可以很好地提高保护自己的能力,可以很好地去分辨善恶丑美。同时,教师也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督促学生好好学习,让他们学会遵纪守法,这样班级的管理工作才能顺利开展。教师的工作艰苦复杂,他们需要花费很大的耐心和对工作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为祖国培育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学生。
2.2 教师要尊重学生,用爱心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发展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赋予了生存权、人格权,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去尊重别人。对于教师来说,他们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尊重是必需的,只有他们首先尊重了学生才能更好地被学生尊重,在学生尊重教师的情况下,班级管理工作开展的会更加顺利。因此,教师必须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去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尊重学生
对于教师来讲,他们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必须做到的并且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去尊重学生。学生是有人格的,而且新时期提倡新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学生的学习组织者、班级管理者、学生各项事物的领导者,学生可以是老师的朋友。而要做到朋友这一点,教师就要放低姿态去贴近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进行平等沟通,而不是用老师的威严去命令学生。尊重学生是新时期建立师生关系的关键。教师尊重了学生就会在学生中树立一定的威信,那么以课堂为中心的课堂管理工作就可以更好地开展。
2)用爱心去关爱学生
爱心也是教师进行班级管理的一个必备素质。当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的时候,教师必须时刻站在学生跟前,及时去了解学生的一些心理波动。教师应该时刻有着对于学生的一种爱心与关心,让学生可以更加愿意与教师亲近。当教师情绪不稳定的时候,他们就很容易把自己的情绪带到课堂,这样不仅影响了课堂效率,也会间接地使学生心理受到一定的影响,会有一定的阴影。因此,教师必须首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更好地走近学生。教师的爱心关怀是学生建立良好人格的必要领路者。爱心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他们必须具备的品质,因此,教师必须时刻让自己的爱心闪光。教师用爱心去关爱学生,学生就可以体会到教师的用心良苦,那么他们就会更加主动地去维护课堂秩序。
2.3 充分发挥班委会作用,实现班级奋斗目标
教师是班级的管理者,他们要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因此,他们的工作负担很重,因为他们还要备课、上课、批改学生作业,还得时刻为班级里发生的操心,可以说教师压力是很大的。因此,他们有时可能会力不从心。这个时候,他们就可以给自己在班级里找一些帮手,帮助他们管理班集体。这就体现了班级委员会的重要性,教师必须凭借自己对学生的了解去从班级中寻找一部分可以帮助自己的人。教师必须首先选择一个班长,这个人要工作认真负责,并且要受学生拥护。班委会成员不仅仅要为班级服务,还可以极大地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所以,教师要想更好地建设班级,必须拥有一个好的班委会。大部分班委会成员都是由学生公开投票选出自己心目当中的最佳人选,他们是那些受到学生喜欢的人,这样他们就可以更好地为班级服务。好的班委会的建立,不仅仅可以提高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中发生的事情,处理班级问题就更加方便快捷,他们也可以更好的从事教学工作。通过班委会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以课堂为中心的课堂管理工作就更容易进行。
参考文献:
1.改善体育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往往只是关注固有的教学计划和目标,而没有考虑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导致不少学生虽然喜欢体育课但却不喜欢上体育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怪现象,就是体育教师需要深思的问题了。既然体育教学是为了培养锻炼学生的体育运动精神及身体素质,那么在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上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喜好,虽不能纵容学生无理、无意义的要求,但确实应当选择广大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所以教师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采用上要下工夫,使体育教学变得更为有意义。对于新课程体育教学理念来讲,实现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改善也是课改的基本目标之一。
2.规范体育教学课堂秩序
不少学生认为上体育课是比较自由的,体育课堂秩序往往会比较散漫。这就导致了教师在布置了体育活动任务后,学生们没有秩序性,三五成群甚至是自己忙自己的。所以,教师在体育教课教学上一定要规范课堂秩序,保证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上课时间一定要按照教师的安排如期进行,不可让学生拖拖拉拉或者糊弄着完成。如果没有一个严谨的课堂纪律,学生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个人行为会对集体活动带来怎样的影响,学生变为一盘散沙,如何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上课不能迟到、站队要规范整齐、课堂上的体育活动要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不能早退等看似平常的课堂纪律都要注意。这些要求都需要学生们的共同努力,只有做好了这些,才能为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锻炼奠定基础。学生在一定的规范下严格要求自己,为了自己更是为了集体。所以说,教师和学生都要有秩序规范性,如此一来,在不知不觉中团队精神就已经得到锻炼了。
二、在教学中抓住学生们的心理特征
1.将学生们的从众心理转化为正能量说到从众心理,人们会认为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但是这并不代表从众心理就是有害物,其实在不少方面,从众心理也可以使学生得到正确的指导。比如说,有些学生并不喜欢上体育课,但是由于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占绝大多数,那么这些不想上体育课的学生也就跟随多数学生的要求,选择上体育课。即使这些学生的选择有些勉强,但是在日后的体育活动中,必定会随着集体感的形成而日益接受并喜欢集体活动,毕竟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
2.利用学生的服从心理进行体育教学在教学中,服从存在于每位学生心目中,是教学事业中长久累积下来的。教师们要学会利用学生们的这一心理,来约束学生的散漫行为。当然,即使学生有服从心理,也并不代表教师就可以肆意压制学生。要用正确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正确的管理。就是说,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管理,理解学生的体育喜好,有合理的教学目标,适当地运用学生的服从心理对学生加以管教。
3.将学生们的团结合作心理调动起来其实在每位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团结互助的心理,那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利用体育活动将学生们心里的合作精神调动出来。在体育活动的进行过程中,要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尽量安排一些需要学生们相互合作才能完成的活动。相信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会得到很好的培养与发展。
三、总结
【关键词】课堂管理;讨论式教学;课堂教学;教学质量
随着各高校的不断扩招,入学门槛也随之下降,学生素质高低不同,整体处于下降趋势。课堂上的不良现象,如逃课、上课不认真听讲等现象,呈现上升态势。那么,作为课堂的第一责任人教师,就应该拿出相应的、有效的课堂管理办法,通过这些规章制度及合理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使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什么是有效的课堂管理
(一)课堂管理的定义
课堂管理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管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遵循一定的规则,有效地处理课堂上影响教学的诸多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管理实际上就是教师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和预期的教学效果,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及因素进行有效指挥与调控的过程。
(二)课堂管理的内容
课堂管理包括课堂人员管理、课堂环境管理、课堂秩序管理等。这些构成了课堂管理的有机整体。本文讨论的主要是课堂秩序管理相关的内容,也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
很多高校教师认为,学生管理是辅导员老师的工作,任课教师只负责传授知识,进而忽略了课堂管理,造成课堂里面充斥着各种不良的现象。然而教师的职责除了教书还有育人,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我认为就是育人的一种体现。同时和谐的课堂秩序,也有利于教师正常教学的开展。
二、课堂管理的重要性
教学是所有学校的核心工作,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可以终身发展的能力。教学过程是以课堂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其中课堂教学是中心环节,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作用中最直接、最显著、最频繁的活动。虽然高校学生的培养强调自主学习,但是没有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和提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很难保障。那么有效地课堂管理在整个教学环节,尤其是课堂授课环节,它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绝大多数高校教育工作者都一致认为,课堂的教学质量,光靠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相应的课堂管理办法,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高校目前存在的课堂秩序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学生,考上了大学,就失去了学习的目标。总是觉得“60分万岁”,学习的积极性很差,在课堂上的表现为如走神、说话、玩手机、看课外书、随意进出等现象,甚至是出现严重的旷课现象。受不良风气、没有目标、学习功利等因素影响,很多学生认为:大学不再是小学、中学那样死读书,而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不是说不死读书就是不读书或者把学习放到次要位置,我认为学生的学习才是其它所有事物的根基,根基不牢,其它的东西再精彩也是过眼云烟。大三、大四的高年级学生相比大一、大二的低年级学生,旷课情况更为严重。究其原因,就是摸清大学的情况,考前靠着老师勾画的知识重点,突击学习一两周时间,甚至是通宵几个晚上,就能顺利通过期末测试,甚至是拿到不错的分数。几个学期下来,渐渐的养成了平时不努力,考前突击的办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学习知识的能力可想而知,教学质量的下降也是必然的结果。大学教师更多是采用柔性管理,对于学习主动性强的学生,不会造成什么大的影响,因为这些学生课下也会主动学习。但是对于学习主动性差的学生而言,这样的柔性管理,就是各种问题滋生的温床,因为这些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课上不学习,课下也不会主动学习,而是沉迷网络、游戏等等事物上。对于这部分学生,课堂管理势在必行。
四、完善高校课堂秩序管理的具体措施
结合我所在高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本文所提的措施主要针对学习习惯不好、学习主动性不强的学困生,他们需要借助教师的外力来改变学习的态度。
(一)课堂教学管理的原则
1、刚柔原则: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应将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相结合。
2、动静原则: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动态管理和静态管理相统一,静为基础,动为核心,动静结合。
3、差异原则:作为课堂的管理者必须善于发现学生的差异,同时又善于消除学生的差异。
(二)教学过程管理办法
1、学生上课需提前十分钟到教室,利于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2、根据学生人数,教室后面设置迟到区,凡是坐在迟到区的学生,都按迟到进行扣分。
3、上课开始的10-15分钟,教师对学生之前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摸底,建议采用测验或“定点”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有复习的意识,这样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上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用设问的方式来加强互动,重点考察“打酱油”的学生。
5、讨论课环节,坚持随机抽人的原则,对于“打酱油”的组员,建议采用“升降级”的方法,就是一旦被抽到,但无法上台讲解的同学,先黄牌警告;第二次讨论课继续抽之前得过黄牌的人上台讲,如果没改进,再次黄牌警告,则两黄变一红,取消其讨论课的分数,并脱离目前的讨论小组,降级到特别小组。在特别小组中表现优秀的,我们可以再升级到之前的小组中,恢复其讨论课评分的资格,但起评分降低十分。
(三)平时成绩的打分方法
1、每项指标分数不设上限,对于某个指标差的扣分不设上限。
2、重点考虑客观指标,即能明显看到个人学习状况的指标。如以赛促学中优秀个人及团队。
3、具体评价指标有:讨论课、竞赛、考勤、测验、作业、回答问题、记笔记情况、图书馆到馆及借书情况等等。
(四)范例
1、讨论课,占平时成绩的50%,采用“项目经费法”。即老师给小组打分,组长组员互评。特别注意讨论课过程中表现不好、不积极的组员,做好平时记录,作为组长给组员打分的参考。对于不做准备的组员,采用“升降级”的方法。
2、竞赛环节,占平时成绩20%,给优秀学生一个表现的机会,并在期末成绩中得到体现,同时促使大家重视竞赛环节。
3、考勤,占平时成绩10%,迟到一次扣2分,三次迟到平时成绩记零分;旷课一次扣5分,两次旷课平时成绩记零分。
4、测验和作业,占平时成绩10%,迟交一次扣2分,三次迟交平时成绩记零分;一次不交扣5分,两次不交平时成绩记零分。
5、回答问题,占平时成绩5%,主动回答并正确加2分,错误不加不扣;被动回答并正确不加不扣,错误扣2分。
6、记笔记情况、图书馆到馆及借书情况,占平时成绩5%,每月检查一次记笔记情况、图书馆到馆及借书情况。
五、结论
严格的课堂管理,把学生拉回教室,再结合讨论式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加深了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印象,让学生变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也就上升了,最终实现标本兼治。
参考文献:
[1] 何云剑,何红华. 大学课堂管理初探[J]. 教育与职业,2007,(30).
[2] 袁振国. 课堂管理的策略[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6.
关键词:有度教学;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贯彻有度教学理念,把握好课堂进度,使学生能够跟上教学步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
一、有度教学的重要性
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试图使用各种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学好数学知识是数学课堂的最终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有度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的知识需求得到满足,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带着高度的热情学习数学。另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有度教学,通常是结合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共同实现的,例如多媒体工具,在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辅助之下,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度,使课堂张弛有度。
二、管理课堂秩序是有度教学的基础
要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有度教学,必须确保良好的课堂秩序,规定课堂纪律并传达给学生;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达成共识,并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教师应通过激励措施制约不良行为的发生,让学生明白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把握好课堂教学进度,避免拖堂现象发生,防止学生因拖堂而产生不良情绪,这样既能使师生关系得到改善,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必须将自身主导作用发挥出来,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进度,确保课堂的良好秩序。
三、掌握教材节奏是有度教学的资源
要想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实施有度教学,一本优秀的教材是必不可少的资源。因此教师必须谨慎选择教材,并在原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其中的内容,避免学生的认知被忽略。另外,教师还应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完善课堂教材的安排,把握好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领悟教材内涵所在,根据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充分拓展。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对现有的教学理念进行反思,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不能一味用学生的成绩衡量教学的有效性,必须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实施教学,避免给学生过多压力,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思想,鼓励学生养成独立解题的习惯,并引导学生使用多样化手段进行解题,在此过程中改善原有的定向思维。另外,教师在向学生提问后,需重视学生的思考过程,并寻找合适的契机为学生解答这些题目,以此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例如:小杨去复印店复印两份文件,其中有一份文件需要复印15份,另一份文件需要复印25份,请问根据以下价目表,小杨使用怎样的复印方式比较划算?(使用复印机印刷,每页复印一份的价格为0.5元;使用一体机印刷,每页复印一份的价格为0.15元,每起印一次需要另加5元制板费)这类问题可以有助于学生解决生活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教师应确保教学中各个课时习题量的平衡性,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持续跟踪,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与相互评价。
四、创新教学方式是有度教学的延伸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指导学生如何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并分析问题,寻找各种契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利用一些计算机教学设备辅助有度教学的开展,推动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教师应养成撰写教学日记的习惯,通过文字、数据、图片等形式将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记录下来,并持续跟踪,使师生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确保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兴趣。最后,教师在课堂中应根据一定的技巧进行提问,围绕重点和难点内容设计问题,避免偏离课堂主题的现象发生。
五、开展教学实践是有度教学的结果
根据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时间,并结合学生的兴趣与实际水平开展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创新教学内容,以教学目标为核心拓展课堂内容,使学生的拓展性思维得到提升。另外,还应跟随课堂进度进行相应转换,通过批判性思维学习新的理念,并接纳传统观念,提高对学生参与性的重视程度。积极开展开放式教学,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合作机会,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与共享,但是对于这种合作的开放度也要把握到位,并掌握好教学难易程度,避免出现与学生能力不相符的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
作者:吴鸣凤 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高建国.小学数学目标教学的实验探讨[J].湖南教育,2003(12).
[2]肖光涛.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10).
情境教学的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和感受,只有将学生真正带入到预设的情境中,才能有效地展开教学活动,因此必须注重对学生的调查反馈。教师可以选择课下与学生进行交流反馈,也可以采用问卷的形式,了解相关的教学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哪一种方法更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不断地完善教学,达到教学目标。
2小学武术情境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2.1情境设置切实性
在目前的小学武术课堂中,情境设置通常是针对武术的攻防击技性进行设计的。小学生正处于性格和观念的形成阶段,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如果在情境教学中仅仅引入打斗场景,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打闹状况,不利于维护课堂秩序、保证教学的有效进行。对此,小学武术教师应从小学生的特点出发,选择适宜的场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情境教学中,可以选择动物形象做动作教学,对打片段也应让学生注重对前期因果关系的了解,强调比试前的道德判断。教师应在教学中对学生比试前的心态及判断的重要性进行强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武学精神。片面的攻防性教育不利于学生武德的培养,容易造成教育缺失。
2.2评价体系完善性
一方面,目前的小学武术评价体系仅仅是以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武术技术水平作为评价指标,这种方法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老师个人精力有限,很难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充分关注,其评价难免具有主观性色彩,影响学生评价的客观性。针对这种教学现状,小学武术的教学评价不能只是对于学生外在素质的评价,更应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武术技能固然重要,但是道德素养、心理素质更是对其今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教学评价中应做到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让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逐渐进步。另外,教师应尝识将教学互评引入评价体系中,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彼此督促,形成评价和学习的良性循环,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2.3情境教学认识度
情境教学在小学武术课堂的运用仅仅处于尝试阶段,不少小学武术教师对于情境教学的认识依旧有所欠缺,无法深刻理解情境教学的方法。同时,小学生思维活跃,行为受外界影响较大,且本身缺乏理性判断,这些会对小学生的情境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选题时,考虑情境的适宜性,尽量选择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并且便于课堂秩序管理的情境,减少攻击性,加强理解性,帮助小学生建立认知、加深对于武术动作的理解,而并非是一味追求形式上的热闹。教师只有在对情境教学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特点,融合与武术教学中,才能使情境教学真正发挥其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3结语
关键词:大班教学;形象化教学;学习共同体;数字信号处理
作者简介:卢迪(1971-),女,天津人,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兰朝凤(198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66996)、哈尔滨理工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C20120001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086-02
自大学扩招以来,各高校普遍存在学生多教师少现象,因此本科生的公共课、专业课的讲授常采用大班额配课制度,学生数在百名左右。大班教学带来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班教学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在大班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较小班教学减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特性被忽视,学生往往学习动机较低、学习积极性较差、学习被动、注意力不集中,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不认识、互动很少。[1-3]另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来说,由于大班教学导致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机会大大减少,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教师往往采用“一言堂”的教授模式,教学方法单一,而且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数多,教师很难从学生那里得到有效反馈,不能全面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接受、理解程度。
针对这些问题,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关注于大班教学方法的研究,从中国知网的统计来看,2010年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有123篇,2011年有203篇,2012年有155篇。这些论文中,80%左右的研究集中于大学英语等公共课程,而对专业课程的大班教学方法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针对“数字信号处理”这门专业课的大班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探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工程、自动控制、测控仪器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理论性强、数学知识应用较多、物理意义不明显,公式推导多,是学生普遍认为较难学懂、理解的课程之一。本文针对大班教学环境特点,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构建学习共同体方面出发,通过改善课堂效果,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达到提升“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大班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建立“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
“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习者及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员等)共同构成的团体。团体成员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进行沟通、交流,并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学习任务,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过程需要与物和教材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己对话。为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针对任务或问题去思考、分析、理解、探究,和学生构建“学习共同体”,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协作和互动,[4]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习者,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将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的单向活动回归到师生互教、互学的双向活动,师生关系不再是“管理者—被管理者”的关系,而是“民主平等”的关系。课堂上,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主讲者,而应像主持人一样,是知识的介绍者和串联者,学生应作为知识的“主讲者”阐述其对知识的理解。只有理解“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知识”,才能应用“知识”。譬如在讲授傅里叶变换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先从周期信号的分解历史开始介绍,从18世纪Euler、Lagrange等科学家对弦振动的分析(此内容物理中有相应实验),19世纪Fourier给出了周期信号级数的展开和积分、Parseval关于时域和变域的能量守恒原理、Dirichlet给出的级数和积分条件、Gibbs阐述的吉布斯现象,到20世纪无线电的产生、Nyquist采样定理、Wiener功率谱、Cooley&Tukey给出的FFT算法等。通过对傅里叶变换演变历史的介绍,学生很容易接受将任意信号分解为三角函数或指数函数形式的必然性,进而理解傅里叶变换的重要意义,掌握信号从时域到频域的转换过程。鼓励学生利用强大的网络资源,对教师介绍的有关历史进行深一步的挖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对相关知识进行初步学习,当课堂上教师讲解到相关知识点时,学生可以进一步补充自己了解的内容和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大学工科专业课所讲内容本质上是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如何将这些基础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是工程类本科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而只有理解这些基础知识才能很好地应用它们。英国著名哲学家和物理学家波兰尼将人类的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其中默会知识本质就是理解力,是一种领会进而把握经验、重组经验,从而达到对它的理解和控制能力。相同的教师给同一批学生授课,但是每个学生的理解程度不一样,这就是默会知识掌握程度不同。默会知识的获得是与特定的问题或任务情景联系在一起的,由于每个学生的理解方式都受其独特的生活和文化环境影响,因此对相同问题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掌握默会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置身于知识所在的日常实践情景和科学实践情景中,通过参与专家、同伴的思考和行动过程而获得那些不能明确表达的规范、准则等。
为加强“数字信号处理”这门课的实践性,尝试将学生分为Flash课件制作组、MATLAB课件制作组,DSP程序编写组等,让学生将比较抽象的数字信号理论知识用自己的方式形象化表达出来,以判断其对默会知识的掌握。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充分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在观点的碰撞中,触发灵感,加强批判性思维,提升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二、课堂效果的掌控
“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是要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调动学习主动性,而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要建立统一、规范的课堂秩序,如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上课时不准许使用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不能无故大声喧哗,发言前要举手示意教师等基本行为准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确保课堂教学秩序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教学效果,要使学生清楚了解、理解这些行为规范,并自觉遵守执行。其次,教师要利用语言表达能力和肢体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语言要简洁、准确、生动、富有逻辑性,可以通过声调的变化强调所讲知识点的重要性。由于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不用一直站在讲台上,可以到学生座位附近边走边讲,这样,不仅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还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当教师走到学生身边时,学生必定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教师身上,提高了其听课的专注度。教师在教室内的走动,还有利于随时维护课堂秩序,并随时得到课堂信息的反馈。
课堂秩序的规范不是要求学生沉默地听,而是要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学生如果想要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随时举手示意教师。教师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而教师则处于一种裁判的地位,负责给出结论和维持课堂秩序。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始终处于主讲地位,而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三、“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形象化教学
在文献[5]、[6]中都提到了“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形象化教学方法,目的是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描述与物理概念、物理过程之间的联系。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将数学描述用图形的方式表达出来。譬如在学完DFT的定义后,可以启发学生将拉氏变换,连续时间信号傅里叶变换(FT)、序列傅里叶变换(DTFT)与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在s平面、z平面上画出来。虽然教材上有相关图形,但是可以让学生将这几个图形及模拟滤波器的频率响应、数字滤波器的频率响应绘制在一张纸上,如图1所示。在图1(a)中,虚轴上的拉氏变换对应连续时间非周期信号的FT;当时间信号为非周期序列时,进行DTFT变换,那么z平面上(如图1(b)所示)的单位圆对应的是序列的FT,此时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出数字频率仍然是连续的,但是具有了周期性质,这种频率连续的信号仍然不能用数字处理芯片进行处理,因此要在单位圆上进一步将连续的进行离散,如图1(c)所示,将单位圆N等分,即,可清楚表明DFT的概念。在解释图1(d)(e)时,重点强调模拟滤波器的角频率范围是,而数字滤波器的数字角频率是周期性的,只研究这一个周期就可以。
在课堂讲授中,多媒体教学能将抽象、生涩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表现形式。在多媒体教学上,可以将PPT、flash和MATLAB综合在一起应用。例如,在讲解卷积、圆周卷积等概念时,由PPT给出相应概念与公式,用flash展现2个序列做卷积、圆周卷积的过程。将圆周卷积中的移动序列做成一条贪吃蛇的形状,学生们看了之后,对圆周卷积有了一种直观的认识,对其原理的理解也更透彻。此外,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但是,对于“数字信号处理”这类理论较强的课程,单纯使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往往不佳,譬如在推导一些定理、公式时,推导过程直接呈现在PPT上,学生一眼扫过,导致思路跟不上(或也不愿意思考),理解不透彻,此时还是传统的板书效果更佳。在授课中,将知识的重点、难点及重要公式的推导由板书的形式呈现出来,方便学生记笔记,有利于学生日后对资料的整理和复习工作。
四、小结
“数字信号处理”是一门理论强、公式多、难理解的课程,在大班教学环境学下,如果学生不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则教学效果不佳。通过推行“学习共同体”思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主动性,通过形象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外在兴趣点,以达到学好、学透“数字信号处理”这门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艳莲.高校大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方法的优化[J].教育与职业,2011,(12):164-165.
[2]刘晓利.“特朗普制”教学模式与大班课堂教学的控制[J].计算机教育,2011,(12):59-61.
[3]于化新,刘慧慧,谢鑫.大班教学问题与策略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1,(6).
[4]薛焕玉.对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的初探[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课堂管理的必要性
1.课堂管理是信息技术课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早就指出课堂管理的重要性:“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如果没有良好的课堂秩序,意味着课堂中的大多数学生都不清楚教师的要求,无法集中注意力进入学习。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教学设计都无法按计划实施,课堂效果也无从谈起。有力的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说,课堂管理同样是课堂顺利进行以及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
2.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给课堂管理带来困难
由于年龄的原因,小学生的注意稳定性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特别是低学段的小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较短,而且没有形成必要的课堂行为习惯。如果课堂管理不善,容易造成课堂秩序混乱,形成“一锅粥”的局面,导致教学活动无法顺利进行。
3.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环境的特殊性增加了课堂管理难度
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活动大多数在机房进行。机房对于小学生来说新鲜度较高,机房里的各种设备尤其是每人面前的计算机及安装的各种软件等与普通教室差异较大的因素都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刺激,较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从课时安排来看,信息技术课一般是一周一节,这更增加了学生对机房环境的“新奇”程度,延长了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环境熟悉的时间,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同时,新的环境可能会对学生在传统教室环境中已经形成的行为规范造成冲击,对于还没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低学段小学生来说,机房学习环境更纵容了他们的不良行为,信息技术课课堂管理更是难上加难。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课堂管理的策略
理想的信息技术课课堂不是全体学生鸦雀无声,但应该是井然有序、和谐向上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帮互助,课堂气氛热烈、激动人心,学生积极地探索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已有课堂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综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特征,本文着重从规范学生的行为、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创设合理学习环境三个方面构建小学信息技术课课堂管理的策略。
1.规范学生的行为
规范的学生行为是有效课堂管理的重要体现。根据行为主义学习论的观点,行为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实物,而且是可以塑造的。对于缺乏课堂经验的小学生来说,提高课堂的有序性应该从规范其行为开始。规范学生的行为可以采取告知行为规范、示范动作和强化行为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告知行为规范。有研究表明,教师明确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并阐明要求的目的,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遵守纪律。许多情况下,小学生课堂行为不规范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应该怎样做。在学期之初,教师应该向学生明确表达在机房中的行为期望,为规范行为打下基础。比如,可以把一些重要的行为规范进行板书,引导学生齐声朗读并解释原因,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加深印象。
第二步,示范动作。新的行为一般是从模仿开始的,对于课堂上的某些关键行为教师可以进行示范,给学生提供模仿的对象。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特别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语言描述远远不如形象示范来得更直接,更具体。因此,正确动作的示范对规范学生的行为是有效的。比如,教师把有秩序、安静地进入机房或者轻拿轻放板凳的行为进行示范,能够加深学生对规则的理解并自觉遵守。
第三步,强化行为。在告知行为规范和示范动作之后,还需要不断强化,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强化可以分为对正确行为的奖励和对错误行为的惩罚。“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我们应该注重运用奖励从正面引导学生的积极行为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对课堂表现好的学生奖励五分钟游戏时间;对于违反行为规范的学生给予关闭显示器十分钟的惩罚,严重时可剥夺其操作计算机的权利。强化时应该把奖励和惩罚的原因与学生的行为密切联系。
2.吸引学生注意力
人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当学生的注意力被学习内容所吸引时,课堂秩序势必会好许多。吸引学生注意力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其他事情吸引到学习内容上来;另一方面,保护学生现有学习注意力不被分散。
首先,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应用型学科,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布置有趣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学习任务来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创设真实的情境,要求学生通过应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或者采用角色扮演等教学模式。
其次,小学生发育及成长环境的不同导致其信息技术能力差异较大。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时要注意层次性,兼顾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被学习任务所吸引,有事情可做,不规范行为发生的几率自然会小许多。
再次,教师要把握讲课的时机,以减少学生分散注意力的机会。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该根据学生的特征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比如,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一般不要试图上课之初讲授新知。因为学生刚刚从传统教室进入机房,需要一段适应的时间。如果利用有趣的教学课件或者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游戏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会免受其他无关刺激的影响,进入一种学习状态或者准备学习的状态。等学生比较安静时,教师再强调一些知识点。对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则要抓住课堂的前5分钟和最后5分钟,一般要争取在上课初向学生清晰地布置明确的任务,尽量避免在上课过程中打扰学生进行讲解,因为这样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使学生停下手中的操作来听讲。充分利用课堂的最后5分钟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和印证所学到的新知识,加深印象。
最后,教师最好规定一些特定的课堂纪律信号,通过特定信号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平时训练学生收到信号时迅速做出教师所期望的行为。比如,当听到教师拍手三下时,学生跟着拍三下手,同时保持安静,眼睛看老师。特定信号的使用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常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创设合理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学科特殊的学习环境(计算机房)给课堂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采取措施预防不规范的课堂行为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安排男女间隔式座位。因为性别不同,同等条件下男女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存在差异。一般地,男生对操作技能接受的速度较快。根据经验,如果三个以上男生邻座,课堂不规范行为发生的几率会高出许多。男女间隔式座位不但会减少课堂不规范行为,还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弥补男女生之间的差异。
第二,课前确保计算机运行良好。信息技术课课堂计算机是学生的主要操作对象,如果上课过程中过多的计算机出现故障,就会打乱学生的基本学习环境,诱发学生的不规范行为。因此,上课前应调试好每一台计算机,为学生的顺利学习打下基础。
第三,组织合作学习,使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得到帮助。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及机房内过多的无关刺激,在教师讲完新的知识后部分学生不知所云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对于这部分学生除了给予一定的“惩罚”外还要及时进行帮助,使其不断体验成功,否则他们会越落越远,最终成为课堂秩序的“破坏者”。
第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大量研究表明,师生关系的质量会影响学生的课堂行为。对于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程的某些教学内容是比较枯燥的,比如指法练习、某个软件的使用等,如果教师过于严厉,师生关系过于紧张,那么学生可能在课堂上经常受挫,久而久之便会放弃学习。反之,如果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那么他在课堂上会越来越关注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渐形成。
小学信息技术课课堂管理对提高课堂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以上策略是笔者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并结合课堂的具体特征提出的,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效果。对信息技术课课堂管理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无疑会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戴维著.课堂管理技巧[M].李彦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互动交流、合作学习对于小学生的重要性,并主张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合理利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实践证明,“小组合作”是师生、生生之间最有效的互动形式之一,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由、开放的互动对话中,掌握学习方法,理解教学内容,构建知识体系,潜移默化地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小组合作”颠覆了传统小学数学课堂严肃、呆板的教学氛围,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
一、“小组合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普遍问题
1.流于形式
“小组合作”模式是指,为了提高学习效率,老师根据教学内容把班上的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互动讨论,或探索问题,或寻找答案,通过交流合作对讨论内容达成共识。但是很多老师在实践中并没有深刻理解小组合作的本质意义,只是根据人数把学生随意分组,也没有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学生的讨论没有目标,失去讨论方向,无所适从,阻碍了正常的教学进度。
2.小组分组不平衡
若要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小组成员间必须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从学习水平上说,应该有所互补。然而很多老师只是简单地按照座位排列,或者学号等进行随机分组,导致各个小组之间的学习能力严重失衡,有的小组每个学生都有较高的学习水平,还有的小组则完全相反。严重的两极分化所带来的结果,往往是综合能力强的小组表现活跃,完全成为数学课堂的主角,而其他学习小组则没有存在感,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中的个别学生积极性不高
很多老师都会选出一个学习优秀的学生或者班干部来担任“小组合作”的组长,本意是组织和管理小组成员,但是很多时候,各学习小组最积极的、负责总结发言的也只有“组长”,许多学生在“组长”的光环下,失去了表现机会,还有的学生认为不公平,从心理上对“小组合作”排斥,甚至个别性格内向、固执、不善表达的学生根本不参与讨论,也不愿意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小组成员不仅没有“合作”,还会发生争执。
二、善用“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设计有趣的问题,调动学生的互动热情
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交流讨论,在学生激烈的互动、辩论中探索知识,发展思维。小学生的热情往往是建立在“有趣”的基础上,只有老师设计的问题是他们感兴趣的,学生才能有兴趣讨论。这不仅要求老师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深入钻研教材,更要求老师对儿童的心理和性格有足够的了解,将相对枯燥的教材内容用便于学生理解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设计小组讨论的问题时,老师应遵循“学生熟悉、易于接受”的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在讲到“比大小、高矮”一课时,为了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笔者把小组合作讨论的问题分别设计成“比年龄大小”“比个子高矮”,孩子们一下活跃起来,纷纷参与到比较和讨论中,通过“比一比”的方法,学生很快掌握了“等号、大于号、小于号、大于等于号、小于等于号”的用法。
2.设计有趣的教室布局,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
平常的课桌椅排列都是一排排的非常整齐,如果是三五人的小组分组,学生的交流互动还比较方便,如果小组成员再多几个,那么学生讨论起来就不那么方便了,扎成一堆显得很乱,影响课堂秩序,离得太远又不利于交流。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讨论环境,加深学生友谊,老师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改变教室布局,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
比如,在“立体图形的认识”的教学中,笔者根据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在把学生进行分组后,又让各个小组把课桌椅组合摆放,分别摆成正方形、长方形等各种形状,在动手实践中给学生最直观的体验,让学生立即投入到本课堂的学习中。
3.成立小组合作机制,共同讨论学习成果
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扰乱课堂秩序,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缺乏自律性,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一旦调动起讨论的积极性,往往情绪高涨,大声喧哗,老师需要花一些时间整顿课堂纪律,从而影响教学效率。为了避免学生在讨论中产生矛盾,保证课堂秩序,老师应成立并完善小组合作机制,对讨论时间、要求都做出明确的规定。
比如,笔者在进行“认识米、用米量”的教学中,分组之前就做出了这样的规定:要求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总结出几个问题,讨论结束后,由老师做出解答。通过小组讨论,学生o出的问题是:长度单位之间该如何换算?最后在笔者的引导和启发下,师生共同探寻答案。
尽管“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已经广泛用于小学数学课堂中,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老师与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进和完善。在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老师还要让学生明白,课堂是大家的课堂,只有人人参与、集思广益,数学课堂才能充满快乐,让学生知道自己是“被需要”的,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薛正斌.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2):57-58.
提问与回答不仅是知识的交流过程,而且是师生情感交流与合作的过程。课堂提问对于高中政治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提问这一行为能集中高中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心智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参与政治学习活动。通过提问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所提的问题上,使得学生调动思维检索知识,激发学生的热情。可以说提问是学习和注意力的触发器。2.在提问过程中高中生积极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并试着回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点形成碰撞,激起学生想要表达的欲望,学生在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时,就流露了自己的感情,学生之间进行了交流和互动。这一过程本身也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人际交往活动的过程。3.提问对于维持课堂秩序也有促进作用。针对高中生展开提问时,你会发现学生瞬时安静了下来,学生的注意力被拉回到了教学程序中,教学秩序得到了管理,促进了课堂秩序的安定。可以说提问具有一定的课堂管理职能。
二、高中政治课堂提问现状
提问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也是很容易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信手拈来,而不局限于任何外部因素,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在实际教学中,提问这一教学手段运用得怎样呢?通过一段时间的细心观察和听课研讨,我发现这一简单的东西在实际教学中并不乐观。在听课研讨中,我们很容易看到在高中政治课堂上,师生一问一答,热热闹闹,好像很有收获,但细细品来发现有的提问低效而重复,甚至与教学内容不相关联,有的提问虽然有关联可是不能体现教学要点,这样的提问并不能启发学生思维,反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了误区,不能自拔。这样就违背了我们所提倡的打造高效课堂的初衷。分析原因,我们发现可以归类为以下方面:1.主体性原则在问题教学中没有体现。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要解决一个一个问题,这些问题提出的主体是谁,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教学的主体性原则。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强调教学的主体性原则,是说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中问题不能是教师主动提出来,而要由学生自主发现,只有这样学生才具有学习的内驱力,学生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冲动,这样的学习才是由学生的内驱力驱动的主动学习过程。问题的提出应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实际教学情况如何呢?我们在实际听课中发现,课堂提问都是由教师严格、有序地提出的,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都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教师是整个过程的主体,占据课堂主体地位。这种一味地单向传输的做法,实质上是教师主导一切的做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没有发挥的余地,也没有得到教师的充分尊重。2教学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问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鉴于此,我们要更新观念,从备课就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创设怎样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这一转变的关键是教师的教学意识和理念,始终要从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角度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是我们要重点关注并解决的一件大事。3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回答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总是沉不住气,对于教学中提出的问题总是没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学生思考和解答。学生还没有经过慎重思考,问题的答案已经出现了。这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激励、引导和启发。教师仍然主导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直接忽略了对于学生展开启发引导的过程,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久而久之,学生对于提出的问题就失去了兴趣,对于回答问题就失去了积极性,甚至漠不关心。一些老师看到问题的提出不能引起学生的反应,甚至责怪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实质上这种现象就是由教师自己造成的,教师还浑然不觉。究其原因是教师对于学生的主体性原则认识不够,还是有意和无意地在主导课堂,殊不知这种做法是有悖于学生发展和新课程要求的。
三、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