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村镇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多元化战略;使命漂移
在对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我国成立村镇银行的初衷是希望借助这种新型金融组织为农村的部分相对贫困人群提供金融服务,属于商业性小额信贷的范畴(杜晓山,2008)。长久以来,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缺乏有效的抵押品、担保品,出于贷款安全性的考虑商业银行无力为这部分人群提供金融服务,尤其是贷款服务,贷款市场因而长期存在信贷配给问题。《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p.778)中这样描述:“信贷配给是借贷市场的一种状况,其中,按照所报的契约条件,贷方提供的资金少于借方的需求”。在符合商业银行贷款利率要求的条件下,商业银行没有提供与贷款需求相一致的贷款供给。贷款市场供给小于需求,而利率也没有出现古典模型所预期的上升以消除这种差额。从亚当.斯密描述这一现象起,凯恩斯、埃利斯、威尔逊、哈里斯、杰斐、拉塞尔、威廉姆斯等众多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了分析。在斯蒂格利茨和韦斯的经典论文(1981)中,他们从贷款质量和利率水平的负相关关系角度论述了在信息不对称和由此导致的“逆选择”的条件下,信贷配给的存在性,市场失灵了。村镇银行的兴起源于对克服这种信贷配给的探索,希望通过设计一些制度安排(如中心会议制度、农户联保制度等),使金融机构有能力为部分相对贫困人群,主要提供无需担保和抵押的小额贷款等微型金融服务。村镇银行与传统的商业银行相比,要求特殊的贷款制度设计,面向原先被放弃的部分相对贫困人群,主要提供无需担保和抵押的小额贷款以及其它微型金融服务。尤努斯教授领导的孟加拉国的“格莱珉”银行取得了部分成功后,推动了这种新型金融组织在世界范围中的发展和推广。20世纪80年代初这种新型的金融理念和方法开始被一些社会团体和非政府组织引入我国。虽然最近印度安德拉邦出现了小额信贷的违约危机,但并不表明这种模式的失败(杜晓山,2010)。
2.村镇银行在我国的发展
村镇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引进试验、试点发展到大力推动等不同阶段。按照银监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工作安排》的规划,到2011年我国拟建立1027家村镇银行。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07年3月我国第一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建立起至2010年6月末,我国已建立214家村镇银行。其中2007年共建立19家,2008年共建立91家,新增72家,2009年共建立148家,新增57家。以国家开发银行、全国性大型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为主发起行共建立30多家,其余均为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发起建立,包括各地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按照主发起行的不同,我国现有的村镇银行可以分为全国性大型银行(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和全国性大型商业银行)为主发起行的村镇银行、外资银行为主发起行的村镇银行和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为主发起行的村镇银行,目前最后一种在我国占80%左右,为绝大多数。不同类型的村镇银行可能具有不同的战略目标和经营方法。本文中主要分析以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为主发起行的村镇银行出现的使命漂移现象。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村镇银行却表现出了与设计初衷不同的特征,似乎没有起到为我国农村部分贫困人群提供包括小额信贷在内的微型金融服务的作用,出现了使命漂移。村镇银行的目标客户、放贷手段和放贷金额都出现了与设计要求的偏离,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村镇银行,更像是为应付或规避政府相关政策的一种商业银行的变体,实质上就是普通的商业银行。这种村镇银行对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削弱金融领域的垄断或许具有一定意义,但却不太可能为我国的贫困人群提供足够的理论模型所设想和期望的服务。
3.以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为主发起行的村镇银行的使命漂移
村镇银行的使命漂移主要体现在贷款对象、贷款方法和贷款额度偏离面向部分贫困人群、主要采用无抵押无担保的小额信贷的设计目标上。
从2007年开始,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积极参与我国的村镇银行建设,目前有高达80%左右的村镇银行属于它们发起设立。但现存的这些村镇银行却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村镇银行,从目标客户、贷款方法等方面考察可以发现它们只是一种商业银行,经营目标并不是为我国相对贫困的人群提供包括小额信贷在内的微型金融服务,更多的表现为一种为背后的主发起行规避金融法规、实现区域扩张的经营手段。出于追逐利润和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的考虑,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有实现跨区域经营的内在欲望,但受到金融法规的约束,无法快速扩张。村镇银行的发展为它们提供了机会。村镇银行不是市场自身发展的产物,而是对市场调节失灵的补充,因此如果缺乏有效的约束和指导,这些具备商业银行背景的村镇银行必然偏离原初设计的目标,出现使命的漂移。以为相对贫困人群主要提供无担保、无抵押的小额信贷为主要贷款模式的金融组织与商业银行存在本质的不同,它们的结合——用商业模式推动这种金融组织的发展需要强而有效的约束。
安徽长丰科源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2月(以下相关数据来源于该行各年年度报告),主发起行是合肥科技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占40%的股份,是最大股东,两行董事长都是刘万霞女士。
长丰科源村镇银行更像是合肥科技农村商业银行的一个分行而不是理论上的村镇银行,出现了使命漂移现象。主要表现在:
“目前商业银行业务领域中,唯一没有成为红海的领域就是农村金融。”著名经济学家左小蕾说。因此越来越多的银行、企业甚至是个人都对这一“蓝海”表达了“爱慕之意”。
即将开业的武汉首家农村村镇银行,正是看准了这一空白市场。
后来者居上?
9月16日,记者来到位于江夏区纸坊北华街的江夏民生村镇银行(筹)采访。这个即将开业的农村村镇银行并没开在“村委会”旁边,而是开在与江夏区政府毗邻的繁华的大道上。标牌虽然被红绸遮住但依然很显眼,400多平方米的营业大厅装修基本完成,在保安的指引下来到8楼的办公区,装修留下的气味还未完全消散。
采访该行的负责人颇费周折,先不谈约访的时间,整个采访都在其空余时间见缝插针进行的。“马上要开业了,所以特别忙。”江夏民生村镇银行(筹)行长邹融歉意地说。
“我没有在农村金融机构工作过,这个工作对我来说也是全新的。”邹融说。先后在建行和民生银行工作过的他,面对新的工作环境倒是信心十足。
这与记者6月份在一个论坛上遇到的湖北另一地区的村镇银行的负责人完全不一样。从其它地区村镇银行的发展规律来看,村镇银行成立初都会面临“吸储难、成本高、风险大”的三道坎。面对记者的疑惑,邹融却显得很轻松。
“据我们了解,目前湖北境内村镇银行在刚开办的时候,注册资金都很小。”邹融说。他还介绍,江夏民生村镇银行是由中国民生银行牵头,武汉市农业投资公司,东创投资担保公司,武汉市梁子湖水产集团公司等9家单位,出资8000万共同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区别于一般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
“我们的主要出资人,也就是我们的母行民生银行,在服务中小企业、个体经营户方面,走的比较超前。而村镇银行的服务定位是中小企业,‘三农’这块,刚好来讲,三农肯定是民营占多数,这与我们村镇银行的定位基本是契合的,所以我们回头来做这个,具有先天的优势。”邹融表示。
从2008年开始,民生银行先后在上海松江、成都彭州和宁波慈溪开办了三家村镇银行,均在当地引起较大反响。据邹融介绍,《银行家》杂志2010年第8期最新推出了《201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民生银行已设的三家村镇银行在全国村镇银行中名列前茅。其中按资产排名,上海松江民生村镇银行荣登榜首,慈溪民生村镇银行位列第九位,彭州民生村镇银行位列第三十二位。而排名主要是参照资产来完成的。
“他们都是把母行的产品和营销技术直接复制过去,做中小企业,做小微企业,做农户。经营的非常好。从民生银行的先天优势和实践优势上我们都是不用怎么担心的。”邹融说。
也许是受其它地区成功经验的影响,江夏民生村镇银行并没有针对农村金融市场开发相对应的产品。“我们也是直接将母行的产品和营销技术直接移植过来,我们预计明年开始盈利,后年的资本回报率要达到25%。”
有调查显示,目前湖北已开业的村镇银行大部分都在1年之后实现盈利。“江夏在整个湖北的综合实力排名都是靠前的,我们之所以选择这里,也是武汉市政府为我们推荐的。”对银行所在地江夏的软硬环境邹融表示出很大的信心。
闻风而动
“有钱就去开银行!”这是最近武汉市企业界的一句流行语。《鄂商》记者从湖北省银监局了解到,这一流行语的背后现实是,农村金融市场前景日趋明朗,越来越多的企业都想加入其中分享最后一杯羹。
“全球最赚钱的银行不是花旗也不是JP摩根,而是孟加拉国的从事小额信贷业务的乡村银行。立足农村金融的金融机构,可以大力发展小额信贷。虽然小额信贷规模有限,但可以收取比较高的利率,坏账率还比较小。”左小蕾表示。她认为,随着新农村建设、农村城镇化向纵深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壮大,县域新型工业化蓬勃发展,以及农民收入稳步增加,今后外部环境对发展“三农”和县域金融市场有利。
此前,湖北省圈定了大冶市、仙桃市、恩施市咸丰县、襄樊市谷城县、十堰市竹溪县、钟祥市、公安县斗湖堤镇、嘉鱼县、随州市曾都区和宜昌市五丰县采花乡共10个试点。据湖北省银监局相关人士介绍,所有试点都具有一些共同特征,比如当地的金融需求量较大、金融服务相对薄弱、信用基础好、当地政府态度积极。
“现在每天来谈投资的企业都挤破了门,我们完全没休息时间。”湖北省银监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除了银行外,很多原本与金融业务不搭边的企业都纷纷表达投资农村银行的意愿。
“但我们首先还是考虑银行。”该人士表示,除了政策上有明确规定村镇银行必须由银行控股外,从地方金融安全和农民利益出发,优先考虑银行也是现实的必须。
据介绍,目前有意在湖北投资开办村镇银行的,以江浙地区的资本为多,“其中有很多相当有实力和影响力的企业。”许多银行也在竞争发起人资格,目前已有北京市农村商业银行、江苏常熟农村商业银行等多家已经进入实质性谈判;湖北省本地企业中,武汉市农村商业银行和湖北农村信用联社都已经提交相应方案。
渴望“鳗鱼效应”
之前,湖北当地农村的主要金融服务机构是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处于垄断地位,但同时好好的一个市场,也没有充分开发好,因为没有竞争。”湖北省银监局相关人士对农村信用社的表现并不满意。
这基于一个现实,即大多农民无法享受到金融服务。记者在接触一位有过农村贷款经历的农民时,他谈到自己曾向当地信用社贷款,不仅授信额度“根本就像是做样子(意思是太少,无法满足需求)”,而且办理的手续繁琐,最主要的是,“他们好像根本就不想贷款给农民,怕还不起。”他甚至认为,信用社发放贷款的对象是“农民中的有钱人,而很多有贷款需求的农民很难贷到款。
农民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贷到款,就只能另求它法。于是,在一些地区就催生了民间借贷,这种借贷方式对农民来讲也实在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据湖北省银监局人士介绍,在湖北一些地区,当地农村的民间借贷利率至少在9~10个点以上,有些私人借贷甚至达到20%,这明显高出了城市的利差,一方面说明农村是个不错的市场,另一方面,反映出农村金融市场的饥渴症状。
《鄂商》记者致电湖北省钟祥市一名原信用社负责人,他表示,尽管目前对村镇银行试点情况还不了解,但一旦真的村镇银行落地,“肯定是信用社最大的竞争对手。”他还介绍,实际上,近年来信用社也在进行各种调整和尝试,加强服务的贴近性和有效性,但受到本身机制所累,很难收到预期效果。他甚至表示出担忧,现在农村信用社中将会有大批人才流向未来的村镇银行,这些人才本身对农村金融市场很熟悉,对当地的情况也比较了解,一旦给予体制上的释放,这将对信用社形成致命的冲击。
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导力量,自2007年初实行试点以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到2011年末,全国范围内共建立了村镇银行726家。村镇银行的出现,激活了农村得金融市场,丰富和完善了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而且还为农村金融供给搭建了新的渠道,并使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但是,作为一种崭新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村镇银行运行时间尚短,发展得不够充分,这必然会使这种新的形式存在许多问题。由于我国村镇银行风险管理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对风险防范的水平较低,没有较好的风险规避能力,信贷资产质量差,有些村镇银行甚至出现了轻微得亏损。在村镇银行试点的大范围推广的形式下,金融风险问题日益成为村镇银行发展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村镇银行的发展优势
通过与我国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的对比,不难看出,我国村镇银行的生存与发展优势有以下几点。
1.1 村镇银行增加了农村金融供给
村镇银行与商业银行相比,其准入门槛低且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在我国的银行体系中,大中型银行多而小型银行较少。这些大中型银行的市场定位基本相同,都倾向于贷款给大型企业,而忽略了小型企业。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结构调整进程的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撤并了县及县以下的经营机构,并限制了他们的贷款权限,而出现了商业银行“贷城不贷乡”的现象。
1.2 村镇银行拓展了农村资金融通的渠道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农村地区的经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地区产生了大量的剩余资金。然而,农村投资渠道太过单一,致使大量的资金不合理利用甚至是被违法者欺骗用于未个人非法牟利和非法项目中。从近几年来发生在各地的金融诈骗案、非法集资案等案件中发现,受骗者和违法者大部分来自农村,非法机构的行为不仅扰乱了国家金融秩序,也给资金所有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村镇银行的合法性、正规性的优点正可缓解这一局面,农民可以找自己信赖的银行进行储蓄投资,如有所需还可以从村镇银安心贷款,所以说村镇银行拓展了农村资金融通的渠道。
1.3 有利于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的构建
设立村镇银行能打破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垄断,改善农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目前农村信用社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的主要提供者,对农业金融服务缺乏充分、有效的竞争。农村信用社一直以来在资金的运用上存在着忽略农村资金需求,而更倾向于把资金投入到其他项目上,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且农村信用社组织结构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道路异常艰难。村镇银行的建立,必定会给农村信用社带来竞争压力,打破经营垄断,促使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从根本上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才是长久之道。
村镇银行生存与发展的优势并不意味着其发展道路是一帆风顺的。所有事物发展的道路都是曲折的,村镇银行发展和壮大必将面临诸多挑战。
2 村镇银行的风险
银行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类。村镇银行是银行系统中的一部分,因此拥有银行以上种类的风险。但另一方面,村镇银行也有区别于银行系统的地方,这就决定了村镇银行某些风险会与银行不同。因此,村镇银行不仅面临一般银行都会面临的风险,而且面临农村金融的特殊性风险。
村镇银行特殊性风险概括如下。
2.1 农业生产风险
在农村,农民借来的款项主要投入了种植养殖业的扩大再生产,但是由于农业产品的盲目趋同性和结构的固化性,村镇银行又面临着其他银行所没有的农业生产风险。这些风险主要两种:一是产品的盲目趋同性:由于同一地域自然条件的限制及农民多年形成的耕作习惯,农民在种养业的品种结构上高度趋同,农业发展存在盲目性趋同性,容易出现大幅起落,不易把握其发展状况,这必然导致同种产品的供给过多,价格下跌。二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难度较大: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很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又比较弱。农业生产的周期较长,并且有极强的季节性。因此,即使农户获得了市场行情,也不能像生产工业品那样加班加点。这也是农业生产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农业生产的特殊风险,削弱了农民还贷能力。
2.2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衙对的主要风险,也是村镇银行的面临的主要风险。农村的信用状况不是很好,农村信用状况与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经济基础不足,农民很少将资产抵押等都是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阻碍。由于多数农民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农民普遍缺乏投资、储蓄等理财观念,对村镇银行并不了解,使得农民借款不能按期偿还或者根本没打算偿还贷款的情形经常发生。这样就导致了村镇银行的发展存在很大的信用风险。
2.3 流动性风险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农产品及农业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贷款的需求也就非常大的。但由于农村地区广泛存在邮政储蓄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再者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农民和乡镇企业的闲置资金较少,村镇银行吸储难度较高,所以村镇银行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这就导致了村镇银行存贷比失衡的普遍发生,存在资金缺口,从而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同时,村镇银行存贷款期限不匹配也容易引发金融风险。活期存款是村镇银行主要存款业务,而贷款主要为定期贷款,致使存款流动性偏强,贷款稳定性偏高,如果防范不当很容易引发支付危机。
2.4 政策风险
村镇银行作为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资金实力、盈利能力均不是很强,按理来说,它应与农村信用社一样得到国家税收减免政策的扶持。然而事实正与之相反,村镇银行在营业税、所得税征收方面比照的是其他商业银行标准,所得税是25%,营业税、城建税、教育税及附加税率是5%,然而受到政策支持的农村信用社所得税全部免除,营业税只缴纳3%,这巨大政策支持反差,使村镇银行利润进一步缩水。此外,农业政策性保险发展的不够成熟,农业风险经济补偿机制尚不健全,特别是由于农业容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更加需要政策性保险的支持。所以保险及补偿机制不健全,增加了村镇银行发放农业贷款的风险系数。
2.5 操作风险
村镇银行内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导致操作风险比较高。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村镇银行处于起步阶段,业务发展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规章制度还不完善。村镇银行由于地域等原因,绝大多数员工都在当地聘任,而真正的金融专业人才较少,因此人员素质不高,合规操作意识差,业务操作流程相互制衡的规章形同虚设,极易导致操作风险发生,对村镇银行日后业务发展埋下风险隐患。
3 完善村镇银行风险管理的建议
村镇银行若想良好的运营,就应把风险管理看作是发展的关键。为此,村镇银行要根据自身的风险,按照《村镇银行监督管理意见》的要求,建立合理的风险管理体系,制定风险管理策略。
3.1 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提升资产质量
加强对客户的信用调查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的评估方法和信用手里的标准化流程明确每个信用管理环节的内容、责任主体及职责,确立信用评价细则,划分风险管理责任。然而,提高信用风险管理,不光要建立完善信用管理制度,开展信用评价,还要做到以下三小点:完善贷款“三查”制度,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定期进行贷款风险检查,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建立健全资本约束
3.2 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增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机制,促进运营模式的良好发展
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目的是确保在市场及财务出现危机时期能有稳定的流动性,从而有能力应对债务和客户的需求。村镇银行应提高流动性管理,制定合理存贷比率。近年来,乡镇企业发展迅猛,对资金的需求量大,村镇银行可以以他们为主要客户,抓住这一主要市场,增强吸收存款的能力,充分发挥村镇银行立足于当地和服务于“三农”的自身优势,将农村客户吸引到自己的银行中。村镇银行更要落实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加强对流动性指标的识别、分析、监测和控制,建立健全的流动性风险预警体系,建立应急预案,尽可能的减少流动性风险给银行带来的损失。
3.3 提高操作风险管理能力,完善操作规范
村镇银行要进行定期检查,认真排查操作漏洞,系统地提出相应的弥补方法和建议,不断完善制度、改善操作规程。而且要定期对业务人员进行培训,增强员工的操作水平、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员工在业务拓展时能够识别风险并予以控制。这样做不光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并且让员工对银行的业务流程和规章制度更加熟悉和了解,从而有效控制操作风险。同时建立重要岗位定期交流制度,对在同一岗位工作三年以上的都要遵循轮岗制度,进行换岗。但也不能忘记加强对员工的监督管理,监管部门要制定出相应的监管制度并加强监管力度,以最大的可能避免操作风险。
3.4 树立风险管理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文化
村镇银行要想打好风险管理的基础,应从建立风险管理文化入手,做好以下几点:首先,深刻认识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在进行业务的同时控制风险,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发展业务。其次,让风险观念深入人心,使员工在每一次业务处理的事前事中,都仔细分析给银行带来的各种风险。再次,把内部控制落实到根本上,在每项业务的开始都要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计划。最后,深化风险动态量化观念,提高对风险的识别和监控的能力,做到预防风险,控制风险。
一、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现状
自2006年底以来,我国不断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推动以村镇银行为主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代表,村镇银行能够充分发挥管理层次少,经营方式灵活,信息渠道通畅的自身优势,有效活跃农村金融市场,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机构形式单一,金融产品及服务供给不足,缺乏竞争的局面,有助于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下,村镇银行生存发展的困境也不容忽视。
(一)当前村镇银行的数量规模远未达到经济发展的规划目标,难以有效填补农村金融供给的缺口,扭转资金匮乏的局面。同时,农村业务发展较慢,存贷业务量小,市场占有率低,不能对当地的农村金融格局产生根本性影响。
(二)村镇银行资金大量外流,涉农贷款少。由于农村金融自身高风险,低风险的特质,加上农户缺乏有效担保物和抵押物,还款能力弱,使得村镇银行出于规避风险和自身效益的考虑,不愿开展涉农业务,银行资金更多的是流向发达地区的高收益行业。
二、阻碍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壮大的内外因素
(一)内部因素
1.村镇银行定位不准确村镇银行的设立目的是为了解决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填补金融服务的盲区,活跃金融领域竞争,在市场定位上主要是服务于“三农”。但是由于农村金融贷款风险过大,在缺乏倾斜性政策支持和外部补偿机制的情况下,村镇银行必然会收缩“三农”的贷款额度。目前,村镇银行大多还没有将自己准确定位为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机构,大多只移植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过分注重吸收存款,扩大信贷规模,追求利润最大化,严重扭曲了村镇银行的宗旨和目的,不利于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2.村镇银行社会认知度低,资金来源不足村镇银行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普遍成立时间较短,经营规模小,营业网点少,社会认知度低。村镇银行多数设立于农村贫困地区,受地域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等限制,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户和中小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造成村镇银行筹资困难重重。而且,在农村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传统金融机构有着更为广泛的储户基础,信誉度更高,因而造成村镇银行吸收存款困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目前,村镇银行的存款业务大多依赖于地方政府对公存款的支持,个人和企业存款有限,不具有长期性和可持续性。
3.村镇银行缺乏对贷款模式的创新由于农业经济的自身特性,中国农村金融和城市金融生态有很大区别,而村镇银行完全照搬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模式,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扩张信贷规模上,缺乏对贷款模式的创新,局限于传统模式之中,流程设计复杂,不能很好的发挥村镇银行规模小,经营灵活的优势。在担保抵押方面,则主要采取实物担保,很少开展农户联保,信用担保。
(二)外部因素
1.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对农村金融给予政策扶持是保证其商业可持续的客观要求。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对村镇银行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的规定,但与农村信用社等传统金融机构相比,扶持力度仍显不足。大多数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和营业税率都按商业银行的标准执行,普遍高于农村信用社标准。村镇银行作为服务“三农”的新兴金融机构,却没有享受到和农村信用社同等的政策待遇,削弱了其竞争力。激励和引导机制的缺失导致村镇银行支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影响,也不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格局的形成。另外,涉农金融业务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金融机构在农村开展金融业务与其商业化运作之间客观上存在矛盾,没有相应的政策扶持,村镇银行难以实现商业可持续,在利益导向下,其对“三农”的支持作用也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2.经营制度不完善
(1)准入门槛过高,发起人选择面过窄。在建立村镇银行的制度安排中,规定村镇银行应采取发起人方式设立,且至少应有一家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持股比例不得低于20%。这个规定的出发点在于有效控制金融风险,但是将村镇银行的发起人局限于符合设立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具有竞争实力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排除在外,会导致村镇银行的发起人选择面过窄,无法体现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也无法让更多优质资金投入农村金融领域。
(2)村镇银行的支付结算体系建设落后。资金汇划渠道存在阻滞,不能直接接入人民银行大,小支付系统,汇总业务主要实行他行,不利于规范管理和提高支付结算效率。
(3)村镇银行的征信体系建设落后。农村地区的信用环境较差,企业逃废金融债权的现象比较严重,而村镇银行风险控制所需的大量信息又缺乏必要的系统支持,导致风险控制盲点较多,经营风险大,削弱了对农村提供信贷的积极性。
(4)担保机制不健全。农村金融担保体系向来薄弱,农户贷款项目抗风险能力弱,极易受到自然灾害或疾病影响,“三农”贷款损失补偿机制及农业保险机制不健全,使得村镇银行在风险控制,贷款质量方面受到严峻挑战。
三、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一)明确金融服务的目标定位,开展错位竞争村镇银行要以服务“三农”为主要目标,将市场定位于满足当地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要求,通过金融创新,提供个性化服务,与传统涉农金融机构开展错位竞争。要积极发挥小银行的优势,利用地缘优势和“软信息”,拓展金融服务领域;在开展信用审查,信贷审批时,应更深入的理解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在经营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融资和金融服务;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细分金融市场,本着弥补市场空档的原则,结合自身优势,大力挖掘与培育优质客户群,避免与其他银行机构同质化竞争;坚持市场化原则和商业化运作模式,在成本可测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创新符合当地客户合理需求的金融产品。
(二)构建长效的政策支持体系
1.政府应适当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实际发展情况和资金供求状况在一定范围内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提高村镇银行对涉农贷款的积极性,从而保证为“三农”这一弱势领域提供信贷服务的整体可持续性。
2.在一定年限内对村镇银行实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的优惠政策,支持其初期发展壮大。同时,建立涉农贷款补贴机制,对村镇银行发放的涉农贷款,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提供一定比例的信贷补贴,以增加农村贷款的有效供给,鼓励加大对“三农”的投入。
3.成立政策性村镇银行。其资本金来源为财政拨款或政策性银行的低息贷款,致力于服务农村地区的普通农户及中小企业。
利民村镇银行的筹建过程
2008年4月28日,凤阳县利民村镇银行正式挂牌成立。吸收法人股东5名,个体股东10名,共募资金4100万。其股权结构、筹建费用、组织结构状况如下。
股权结构。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单个自然人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单一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天长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作为利民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且持股比例为29.78%;其他单个自然人股东和关联方持股都未超过10%,符合《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的相关要求。
筹建费用。利民银行在筹建期间约花费175.3万元,其中开办费约为151.7万,并可在五年内摊销,每年约为30万;购置固定资产约23.5万。
组织结构与人员构成。根据村镇银行的产权制度,全行设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和行长室;根据业务需要和员工情况共设置了信贷部、营业部、营销部、财务部和综合办公室五个部门。(详见图1)。
董事长由天长信用联社董事长兼任。行长室设正副行长各一名,行长由原天长信用联社办公室主任担任,有近20年的从业经验;副行长来自天长信用联社的稽查部,现在主管村镇银行财务工作,有10余年从业经验。其他员工15名,其中本科生3名,大专生12名。这些员工分处在4个部门,其中信贷部4名,营业部5名,营销部1名,财务部2名,综合办公室3名。
利民村镇银行经营现状
根据安徽省银监局规定,利民村镇银行的业务范围包括个人及企事业单位存贷款业务、结算业务,银行卡业务,
企业的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收付款业务,保险业务等。目前,存贷款业务是利民村镇银行的主营业务。
存贷款业务
吸收存款状况。成立之初,5130万存款中,2000万是政府的财政存款,财政性存款占总存款比例达40%,而54.9%的农户存款中绝大部分是内部职工的关系存款,这表明村镇银行在吸收公众存款方面仍没有太大的竞争力。随后村镇银行开展了“以贷引存,以存促销”的方式动员存款,较大地提高了存款总量,降低了财政性存款比例。截至2009年5月末,村镇银行存款余额达到9315万元,其中财政性存款的数额较2008年底减少了3200万元。
发放贷款状况。成立以来,利民银行累计发放的8896.1万元贷款中,面向农户的贷款不超过贷款总额的8%;贷给农户作生产性支出的贷款不足总额的2.5%,其中发放给种植农户购买化肥、种子等农资的贷款不足2%,发放给养殖户做生产性支出的贷款仅为0.62%。利民村镇银行表示,面向企业的贷款中,目前暂没有能力支持大型企业,而且由于有“村镇银行不能对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只可以做生产性、流动性贷款”的要求,所以,只能参与别的银行没有兴趣的企业。主要参与粮食收购与加工企业和县域内小企业,形式有抵押也有担保。如果客户使用固定资产作担保,则视为优质客户。政府也提供一些企业作为选择,经过村镇银行考察,从一百多家粮食加工企业中精选出十几家粮食加工企业发放贷款,大约占全部贷款的42.95%,其中最大的一笔贷款是200万元;48.69%的贷款分配给小企业,没有贷款给中型企业。此外,村镇银行还开发了两种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的消费性贷款业务:“公务员专向贷款业务”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专项贷款业务”。贷款范围可以是住房、消费和发展生产。若贷款人员所属单位在该行设立的工资账户,由其工资,可以申请信用贷款;否则只能申请抵押贷款。
风险控制情况
首先,利民村镇银行尚未获准加入征信系统,共享征信系统信息。这使得信贷客户信用风险难以甄别,加上利民村镇银行的员工多为无从业经验的应届毕业生,这对信贷客户选择、抵押资产评估、贷款风险防范都较为不利。其次,村镇银行工作人员表示,由于种养殖业风险比较大,为了实现低于2%的坏账率,银行对种养殖业的贷款比重不会高于总贷款的30%;相比而言,同一县城的农村信用合作社贷给农户的贷款则达到80%。可见,该村镇银行为了控制风险不得不违背2007年颁布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首先满足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三,由于存款量与盈利目标不匹配,利民村镇银行的贷存比达83%,高于商业银行法规定的75%,也给经营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股东回报情况
据调查了解,该银行经营计划是第一年不亏损,争取达到1%~2%的资本回报率,第二年争取达到10%,第三年达到15%。据银行披露,开业第一年不亏损的目标基本实现。但据专家组(来自安徽财经大学)评估,银行实现其内部目标就已经很难,实现股东目标完全不可能。因为要实现股东目标,存款需达到5个多亿,贷款达到3个多亿,这个数字相当于当地农行和工行的年存贷款增长额之和。然而,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和争取优质客户资源方面明显竞争力不足。
员工激励情况
两名行长组织关系仍保留在天长信用联社,年薪约为9万元,由信用联社支出。虽然工资略高于在原信用联社,但来自董事会和政府的压力非常大,他们希望返回原信用联社工作。17名员工采用“全员营销型”,充分动员职工的资源;在基本工资的基础上引入竞争机制,每个月都进行评比。
经营成本与收益情况
据利民村镇银行2009年5月上报监管部门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利民村镇银行经营8个月,各项业务支出为193万元,其中:
开办费摊销额=151.7万/5年=30.3万元/年
年度应付员工工资=2000元/人/月*8月*17人=27.2万元
计提坏账和折旧17万元,营业税金及附加28万元。各项收入为246万元,收入主要为利差收益,其存贷款利差高于商业银行,但低于农信社,大约为4%(利民村镇银行一年期存款平均成本,含动员成本约为4.5%,同行的拆借利率为6%,所以一般不会选择拆借,加权平均贷款利率为8.5%),实现净利润53万元,提取股东红利41万元,每股红利以1%派现。
利民村镇银行的发展困境
隐性担保缺失下的金融排异
声誉是一种保证契约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机制,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我们可以把银行的声誉理解为具有信息优势的银行对存款人做出的维护其存款安全的承诺。利民村镇银行在业务推广、吸收存款等方面都遇到因缺乏国家隐性担保而受当地原有国有商业银行、农信社、邮政储蓄所排异的问题,原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自身的国家隐性担保优势来阻击初创的信誉有限的村镇银行。由于对村镇银行了解有限,多数客户通常会选择有国家信用做后盾的各大银行,这直接导致村镇银行在创立之初很难吸收公众存款。为争夺客户资源和树立良好信誉,村镇银行也强调自己的国有资本性质,并在利民村镇银行的产品、利率电子指示牌的醒目位置上滚动播出:“利民村镇银行是国家银行”。此外,利民村镇银行的综合业务网络挂靠在信用社,并由天长代为领取金农卡,这就意味着,村镇银行和信用社是可以通存通兑的,但实际操作中,信用社的柜员通过区别卡号的字段拒绝村镇银行客户的取款。
资金和信息约束下的金融排斥
村镇银行的优势本不在于资金的充裕,而在于其信息获取的能力。由于分支机构少且处于县城金融机构聚居点,与农信社(凤阳县农信社下辖42个网点,其中1个营业部,32个信用社,9个储蓄所,服务网点遍布城乡)相比,利民村镇银行与农户的距离更加遥远,对农户的信用状况了解极为有限,直接后果就是村镇银行对农户贷款数额的减少和贷款标准的提高,其贷款条件比当地信用社更加严苛。
调查显示,在利民村镇银行,只有同时有房产证和土地证才能办理贷款。银行方面的解释是90%的员工都是新上岗的大学毕业生,对资产的审查和认证经验不足,因此为了避免造成高风险,只接受同时具有两证的贷款诉求人。与利民村镇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有专门针对农户的小额信贷计划,并不需要两证齐备。利民村镇银行在地理、风险评估程序方面都对农户金融需求具有一定的排斥性。
经营规模制约下的被动定位
凤阳县信贷市场上原有的各个金融机构都有自己的定位。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对象为大中型企业等优质客户,几乎不做涉农贷款业务。农信社拥有最多的分支机构,与利民银行相比它能够更加贴近农村,同时又属于正规金融,拥有大量的国家资源,占据整个农贷市场近80%。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充分地利用乡土熟人社会特征,降低交易成本,专注于农信社忽略的小额贷款业务。而利民村镇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及农信社相比,其规模较小,却不足以小到只专注于某一个农村社区;与资金互助合作社相比,其规模较大,却不足以大到能够与大型商行争夺优质客户资源。因此,利民村镇银行提出自己的市场定位是为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提供全面金融服务,并根据现实情况,提出“先生存,后发展”的发展计划。而这一市场定位又较大地偏离了村镇银行设立的政策初衷。
对于利民村镇银行的简要结论与建议
从利民村镇银行的成立背景及筹建过程可见,它的出现是以供给带动需求的诱致性的制度变迁,其政策初衷非常明确,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然而正如案例所展示,在隐性担保,公司治理,资金和信息约束,经营规模等多个约束条件的影响下,为了实现基本的财务目标,村镇银行还是会主动地把服务重点转向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所以,注重宣传引导,优化激励机制,完善监管机制是避免村镇银行偏离政策初衷沦为发起行分支机构的有益尝试。
注重宣传引导,为村镇银行塑造应有的政策地位。这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村镇银行面临金融排异的困境,降低了农户与村镇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优化激励机制,提高村镇银行财务可持续性,缓解治理困境。首先,税收支持,村镇银行的成立背景是服务三农,地方政府通常对村镇银行实施一定的税收优惠,如营业税金及附加按5%上交后返还2%,但该项税收支持会因时因地而异,宜通过立法予以确认。其次,可以通过扩大储源,调节同行拆借利率等方式给予村镇银行支持。再次,征信系统信息共享对村镇银行的业务拓展和风险防范也至关重要。
文|《小康》记者 谈乐炎 实习记者 殷洪英
2012年9月24日,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北京农商行”)10万股股权转让挂牌期已满,却依然无人问津。挂牌者是北京农商行的第三大股东——北京华融综合投资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华融”)。
这是该行自今年5月以来的第四次股权挂牌。5月14日,北京华融以15.5亿元转让北京农商行5.23%股权,这相对于两年前的转让价格来说,并无变化,除了这次股权转让成功外,其余都未果。
这并非个案,近段时间,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广州农商行、漳州农商行等多家国内农商行股权被转让,从而引来各方关注。
“参股的股东在参股的时候心理预期是很高的,在这种上市无望的情况下就产生了抛售,因为预期达不到了。”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全国地方金融论坛办公室主任汤烫接受《小康》采访时说,他本人同时也担任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武汉农村商业银行独立董事。
2012年初,商业银行首次公开募股(IPO)之路开启,有传言将迎来农村商业银行的上市年,但年关将近,农商行A股上市仍旧是“有花无果”,这对于上市热情高涨的农商行来说多少有些失望。
横亘在农商行上市前面的,是较为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以及严格的上市门槛,作为农村金融改革的产物,农商行面临的战略定位、资产质量、行政干预、风险内控管理、人才储备则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北京农商行上市“渐行渐远”
作为全国最大的农村商业银行,北京农商行在2011年总资产规模达到3768.33亿元,700亿的上市资产规模门槛自然不在话下。2011年12月6日召开的股东大会上,就提出成立北京农商行IPO领导小组及工作组,其董事长乔瑞在该行2012年改革发展研讨会上也表示,2012年是全面研究推进上市工作的起步之年,要采取有效措施,争取尽快上市。
但北京农商行的上市之路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这其中资产质量被公认为是影响上市的一大内伤。同样受到困扰的还有资本充足率。
“北京农商行股权结构本来就比较分散,资产质量也不尽人意,再加上内控如果不完善,恐怕离上市会渐行渐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徐洪才对《小康》表示。
10月10日,在经历两年的调查取证后,北京农商行高达7亿元的骗贷案终于审结。这起北京市银行界最大的骗贷案牵出了原北京农商行的8名高管,此案造成的损失高达3.6亿元。
汤烫认为,北京农商行机制体制存在各方面问题,内部派系斗争非常严重,一直存在一种不稳定状态,它面临的更多是自身的问题,有一定程度上的个案特点。
上市面临“拦路虎”
“前期全国性的大型商业银行都上市了,由此产生了示范效应,加上前几年各个地方政府推动农商行增资扩股后,很多民营企业成了其股东,都想上市。”徐洪才说,“但是目前股市低迷,二级市场的银行股都很便宜,农商行这时候一窝蜂地上市,可以说是生不逢时。”
全国政协委员、深圳证券交易所理事长陈东征在今年两会提案中指出,应降低农商行上市门槛,700亿元资产规模的隐形门槛,只有东部地区农商行容易达到,西北地区较难达到。对资产规模要求较高,容易导致银行盲目追求规模,忽视对区域内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支持服务。
而严重超标的股东人数,则是阻碍农村商业银行上市的又一拦路虎。
截至5月10日,证监会披露的IPO申报企业信息显示,常熟农商行、张家港农商行、江阴农商银行、吴江农商行已经处于上市初审及落实反馈意见中,而在上市前夜,4家银行都在忙着清理股东超标问题,这4家农商行不仅职工持股普遍,高管持股超标现象更为严重。
另外,不良贷款率是业界公认的上市银行敏感指标,根据银监会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564亿元,农村商业银行上升了52亿元,不良贷款率由一季度的1.5%上升到1.6%,农商行不良贷款的“双升”幅度最大,引起了业界的重视。
有分析人士认为,农商行不良率回升的因素多重,三农和小微企业领域不良贷款的上升与宏观经济下滑致使银行业普遍受影响有关,而三农和小微企业本身所蕴含的风险是不良贷款上升的根本原因。
“不良贷款还将面临上升的趋势,明年是比较集中的时期,这需要我们引起重视。”汤烫分析说。
在“务农”和“进城”之间徘徊
在农村商业银行上市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苦练内功比徒手等待更有筹码。
“农村商业银行首先要在战略定位上引起重视,不能总想着通过上市扩大网店,这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一种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徐洪才说,“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在城乡结合部挖掘潜力,应该服务于区域经济,重点是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服务。”
然而,很多农村商业银行都在“务农”和“进城”之间徘徊,农商行农味不浓,这种尴尬局面由来已久。从农村信用合作社到农村商业银行,再到农商银行,“农”字还在,却日益沦为“花瓶”。
上海农村商业银行董事长西就有这样的烦恼,他认为该行与上海当地的浦发银行、上海银行经营业务范围并没有区别,他曾多次呼吁有关方面将“农”去掉。在他看来,上海第一产业农业GDP占比极低,如果一味刻板坚守三农业务,业务空间会大大受限,而各地农商行的情况不同,如何定位还是要因地制宜。
让农村商业银行普遍感到无力招架的是,来自各个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有些地方政府对一些搞得比较好的农商行想方设法把它国有化,比如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而在人事上的问题也会干预很多,重监管轻服务。”汤烫说。
农村商业银行可控的是,拓宽现有的业务渠道及领域,当前,农村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在业务总收入中占比不足2%,远远低于其他商业银行,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的空间很大。有专家建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积极发展国际业务、信用卡业务、分期付款、保函等新的高收益业务品种和表外业务,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来源,开发新的金融服务。根据客户需求,大力开展代保管、代收费等业务,努力增加服务性收入。“天津滨海农商行等中小银行2011年中间业务收入比达到了29%。中小银行不是做不了中间业务,而是我们没有好好去研究。”汤烫说。
农村商业银行人才短缺和不稳定性,是摆在其面前的又一“软肋”,基层人才素质普遍不高,在汤烫看来,农村董事长行长快速轮换,很不利于银行的发展和经营,银行高管不是政府官员,不能做值班官,要沉下去与地方经济紧密合作。很多好的中小银行,高管人员都是十年甚至二十年长期扎根一个地方,与当地百姓和企业打成一片。
徐洪才则表示,地方政府干预会影响农村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增加风险。
值得关注的是,在农村金融改革中,一些农村商业银行也在尝试开辟独特的发展路径。
近几年上海农商银行走出上海,在全国各地批量设立村镇银行,成为激活农村金融市场、服务县域经济的一股新力量。目前,这些村镇金融的新生力量发展势头良好。上海农商银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9月,已开业的31家村镇银行,实现业务存款36.4亿元,贷款16亿元。
上海农商银行副行长李晋表示,村镇银行贴近市场、决策链条短、机制灵活、全部信贷资金投向县域,这些都是大银行不可比拟的优势。
“农村商业银行办成城镇银行是最佳的选择,因为农村商业银行就是农资当头,两者的服务对象是一致的,业务熟、人熟、地熟,信息相通,习俗相同,相通性很大。”汤烫对《小康》说,这或许为正摇摆在“务农”与“进城”之间的农商行们提供了一个较为宽阔的发展通道。
农村金融的新一轮开放正在拉开序幕。继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之后,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已成为国内外金融资本追逐的热点。
10月23日,银监会召开电视电话工作会议,部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扩大试点工作。此前,经国务院同意,银监会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试点范围,从现在的6个省(区)扩大到全部31个省(区、市)。
“在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基础上,并视城乡二元经济转换程度,逐步过渡到主要依靠商业化、市场化方式解决农村金融问题,这是发挥好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功能作用的合理路径。”银监会合作金融部主任臧景范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称,农村金融市场开放准入只是改革的步骤之一,“只要不改变这些机构的支农性质,任何资本都可以进入农村金融市场。”
受到银监会鼓励,目前已有多家完成改制的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引入了外资战略投资者。据悉,交通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以及平安保险、中国人寿等国内金融机构,均对农村金融市场跃跃欲试,并已开始洽谈入股或收购地方农信社事宜。
以投资主体多元化为动力的股份制改造,此前两年多间成功推动了中国城市金融改革,令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改善公司治理,获得了市场认可。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中国农村金融改革能否复制城市金融改革的路径?商业化的组织结构如何应对特殊的农村金融生态;商业资本的趋利性如何与支农政策相协调;各地农信社的历史包袱如何化解?凡此种种,均有待于实践考验。
打开收购门
长期以来,作为国内农村金融主力的农村信用社,并没有依照合作制来经营,而是成为典型的“民有官办”机构。由于“内部人控制”和地方政府的外部干预,经营损失严重,国家支农政策亦难以落实。
2003年以来,人民银行通过“花钱买机制”的方式,以1600亿元央行票据为代价,促进农信社经营机制转变。至今这笔央票已基本兑付完毕,但农信社的不良贷款比例依然高企,机制转换成效难显。
“目前我们确定的改革方向就是市场化的商业可持续原则,逐步打造公司治理有效的、以股份制为基础的银行机构。”臧景范介绍,自2006年初银监会就已确定,将按区别对待、整体推进、梯次达标的方式,用五到十年,把现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建设成现代金融企业。
现有政策表明,银监会在推动农信社市场化改革的同时,从着力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在农村地区引入新型市场主体,大力培育适合“三农”特点的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去年12月,银监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开放了农村金融机构市场。
其中,县(市)级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门槛为人民币300万元;乡(镇)级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100万元;乡(镇)级信用合作组织,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万元;在行政村的信用合作组织,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万元;而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设立的专营贷款业务的全资子公司,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50万元。
在引入竞争主体的同时,监管当局亦采用市场化模式推动农信社产权改革。此前,按照建立商业可持续的原则,银监会已经批准成立了15家农村商业银行和100多家农村合作银行,最近还将批准设立重庆市农村商业银行和宁夏农村合作银行,而张家港市农村商业银行也即将登陆资本市场。
“对于已经改制的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我们都鼓励引进战略投资者或财务投资者。”臧景范称,截至目前,已经有荷兰合作银行入股杭州农村联合银行、澳新银行入股上海农商行和IFC入股天津滨海农合行等案例。
事实上,农信社的开放不仅面对外资,更欢迎各路社会资本。“只要不改变这些机构的支农性质,要把农村金融市场打开,使它变成一个真正市场化的金融市场。在上述前提下,任何资本都可以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臧景范说。
这一政策很快得到了市场的积极反馈。臧景范告诉《财经》记者,交通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以及平安保险和中国人寿都纷纷和农村金融机构接触,洽谈入股或收购农信社事宜。由于监管部门的开放态度,上述收购很可能取得成功,但是臧景范没有透露更进一步的情况。
剥离不良资产、注资、增资扩股、溢价引进投资者――这一金融改革模式被成功地应用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股份制、城商行的改革之中;现在,这一模式也将被农信社所借鉴。
长期以来,如何协调商业盈利动机和满足农村融资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农村金融的主要矛盾。事实上,此前亦有金融机构收购农信社,但将资金用于城市建设,因而受到了监管部门的警告。
网络价值发现,被认为是支持农村金融市场主体多元化的核心商业逻辑。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此前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国内银行业未能充分认识网络价值,是不熟悉现代服务业的表现。他举例说,邮政储蓄银行正在极力开拓这一网络,如果能在全国邮政系统7.2万个网点都实现金融功能,将成为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
招商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参与农村金融的热情,正是来源于对农村市场网络的渴望。而对于中国人寿等保险机构,农村市场的重要性已然凸现出来。与此同时,城商行上市带来的财富效应亦吸引了相当多的财务投资者的注意。
做实省联社
“无论农信社怎么改革、选择何种模式,关键在治理结构是否完善。”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的一位官员认为,农信社的管理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2003年以来的农信社改革中,各地基层信用社入股组建了省级联社,后者被赋予对出资人的行政和行业管理职能。当时的监管思路,是要以地方政府的力量来推动农信社改革。但这一管理体制影响了基层机构的经营灵活性,亦加大了外部干预的负面效果,在具体实践中,省联社的行政管理和基层社公司管理之间的冲突日益显现。
“信用社改革到目前为止,财务重组完成得很好,但公司治理改革并没有完成。要么是内部人控制,要么是省联社控制。管理层甚至不知道该对谁负责,省联社不是其股东,但可以对其贷款规模审批,甚至进行人事安排,但又不对经营业绩负责。这样的结果就是改革不彻底。”花旗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如是评价。
“省联社模式在初期有其存在的必要,但接下来一定要进行改革。”江苏银监局局长周忠明说,江苏正是首批农信社试点省份之一。
在此前关于农信社结构的讨论中,法国农业信贷银行(下称法农贷,参见《财经》2007年第15期报道“法农贷样板”)的模式颇受监管者推崇。
在法农贷模式中,570万名社员入股组成了2599家基层地方信用社,职责为吸收和管理活期存款及储蓄资金,推销中央机构发行的库券。在此基础上,2599家基层地方信用社出资成立了43家区域银行,持有其大部分股权,拥有43家区域银行的全部表决权。区域银行在法农贷的领导下,在人、财、物等方面有较大的自。与此同时,区域银行又控制着法农贷的股权。
依靠这种自下而上的股权结构,法农贷实现了规模经营,而基层信用社则通过股权代表,在董事会层面逐级体现其主张和利益诉求。
“法农贷模式是个很可参照的样板,但关键是能否如法农贷那样,确保广泛的最基层农信社是面向农户的,即其经营是贴近农户的,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的信用社能否做到这一点?”广东金融学院教授陆磊称。
在银监会的设想中,中国农信社的结构将改革为自上而下的“省-县联社”模式。
臧景范介绍,酝酿中的改革模式之一,就是在省联社的层面吸收各类资本,将其做实为企业法人银行,然后由省联社出资参股或控股辖区内的各家县联社。
据称,这一结构将“以资本为纽带,用股权来说话”,并非自下而上控股管理的二级法人结构。县联社作为独立法人,将贴近农民具有更大的经营自。而省联社通过参股进行监督管理,并实现规模经营,避免因资金有限造成优质大户流失等问题。此外,省联社还将承担品牌维护、资金清算、IT系统等服务功能。
“省-县联社”模式的出台,得益于银监会对农信社统一法人的改革。农信社改革伊始,银监会建议农信社实行以县为单位的统一法人管理。到现在为止,已经有1715个县成立了县联社,农信社的总数量也由3万多家下降到10048家。
上述改革模式亦已在江苏开始实践。周忠明告诉《财经》记者,江苏省联社正在向股份制的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转变。现已通过向社会募集股本金,参股或控股县以下的农村金融机构,以股东身份参与农信社的公司治理;另外,江苏省联社还以市场为纽带,面向农信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提供结算、银行卡、产品开发等跨社区金融服务。
“农信社的发展模式可以有很多种,但最重要的是不要由政府自上而下地替农信社进行选择,来一刀切或者几刀切,而是要以农信社为主体推进改革,因势利导地让农信社的股东主张自身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体制复归。”世界银行高级金融专家王君强调。
新农村金融
在农信社商业化改革的同时,银监会试图将信用合作制的使命赋予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
在银监会看来,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将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和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的问题。
“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的设立是为了将城市资金引入农村,同时,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设立也是为了重建信用合作制。”臧景范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合作制经济,“因为在贫困、偏远农村无法设立商业性的金融机构,从财务上是不合算的,不可持续的。需要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制金融机构。”
这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甫一成立,就表现抢眼。今年3月挂牌成立至今,在半年多的时间里,6个试点省(区)共核准23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11家,贷款公司4家,农村资金互助社8家。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资产总额32446.16万元,存款余额19344.87万元,贷款余额11953.48万元,累计发放贷款22008.43万元。也许正是这些业绩的支持,让银监会将这三类金融机构的试点推广至全国31个省份。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范围扩大到全部31个省区市,但还是试点。”臧景范称,这与全面推广的涵义不同。“实际上我们很审慎。初期每个省市区只允许选择一两个机构试点,试点以后再根据当地的服务和竞争的充分性进行适当的选择,取得经验以后才能逐步推开的。”
不仅如此,在试点扩大的同时,银监会亦强调进行更为严格的监管。这包括试点数量一定要和当地的信用环境、客观实际需要、监管能力这三个方面相匹配,保证设立的机构安全稳健运营。
据介绍,目前对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有效监管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差别监管(递进式监管),根据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贷款关联度和集中度等监管指标对金融机构实行区别对待。二是可持续监管。在监管流程上,分为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风险处置和市场退出四个部分,在时间上是连续的,不能有空白。三是并表监管。主要针对贷款公司,对贷款公司的各项指标与发起金融机构并表监管。四是协调监管。这三类机构设在县及县以下,机构小链条长,需要当地政府和中介机构等有关方面配合进行协同监管。五是要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和机构内部自律。
据称,三类新型金融机构将获得包括财政政策、税收政策、货币政策等方面的支持,而这已获得各相关部门的原则认可。臧景范希望,三类新型金融机构能享受农信社同等待遇,同时对困难地区进行适当的税收减免等。“和农信社保持一致就可以了,因为农信社问题虽然解决了一部分,包袱还是很重。”
谁解农信社包袱?
农村金融改革并不能只着眼于未来,它仍然背负着一个沉重的历史。虽然2003年后央行票据已然置换了农信社系统1600亿元的不良资产,但在实施五级分类之后,农信社的不良资产迅速披露为6000亿元左右。
对此,臧景范称,今年前九个月,依靠自身的发展和消化,农信社不良贷款已下降756亿元,不良贷款率下降7.3%,占比下降到26%左右,预计今年年末不良资产总量将下降1000亿元左右。
在监管层看来,溢价发行是另一条出路。如天津滨海农合行和重庆农商行通过溢价增发,用溢价部分冲销了不良资产,其中重庆通过溢价发行一次性解决了24亿元的不良资产。
其次,依靠政策扶持。由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以及部分客观原因造成的政策性的不良贷款,监管部门希望能对这些农村金融机构予以最后一次政策支持。《财经》记者多方了解到,这部分涉及金额在2000亿-3000亿元之间,相关的内容已经上报国务院。
除对历史包袱进行化解,监管部门还密切关注新发贷款损失。“目前一部分农信社急于扩展业务实现盈利核销亏损,风险金额已经能够比较高了,我们已经高度关注。我们每年都把新增贷款的投向、合规性作为现场检查的重点。”
而对于新型金融机构,在监管层看来,主要的问题就是处理好商业化和支农的关系。“要通过政策调整资金流向。比如,这次批的三类新型金融机构,就是按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设立的,规定资金不能流出县域。”臧景范说。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管控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4-74 -03
一、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收益率低下
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量和服务费都处于相对低水平,机会成本较高,成本-收益率低下。各商业银行之间为了抢占市场,纷纷打响价格战,采取少收费或者免费服务策略,以提高客户回头率。此外,传统的农村商业银行经营储蓄观在客户心里根深蒂固,客户习惯于免费服务,对银行收取手续费还处于抗拒阶段。基于以上两点,中间业务这一新型创收服务只能退化成为商业银行的免费副业务,体现不出其为农村商业银行应有的贡献与价值。
(二)中间业务结构不合理
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结构来看,中间业务主要发生在支付结算类、类和信用卡类业务,这些业务都属于赢利性很低的业务,银行主要靠客户的覆盖广度来推动中间业务的发展。而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范围则更加狭窄,基本集中在业务上。此类业务不仅盈利性较低,而且主要客户人群大多分布在县城,在村镇区域的推广则显得较为艰难。
(三)专业人才匮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无论是从技术层面,还是从人才层面来看,我国农村商业银行都没有什么优势。一方面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与国外商业银行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很多技术含量高的中间业务难以推广。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商业银行缺乏复合型人才,严重制约了新产品的研发。
(四)中间业务市场定位失误
中间业务在我国银行业经营中长期处于从属地位,农村商业银行更是没有把中间业务当做主要业务经营。与之相反的是,农村商业银行在面向广大县域村镇客户时,仅仅将中间业务当做可有可无的搭售工具,导致中间业务考核不仅不受重视,还过于片面。
(五) 风险管理意识不足,内控制度低效
在风险管理方面,农村商业银行普遍存在金融产品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后续管控,容易造成潜在风险,影响农村商业银行资金链运转。一是治理层结构单一。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法定的决策机构和权力机构由董事会担当,具有决策权和控制权。但目前很多农村商业银行的董事会并没有真正行使相关权利,并且还存在一些挂名的荣誉董事与监事会成员,影响银行内部管理机构的合理发展;二是缺乏深入员工心理的银行内部控制文化,高层管理者对内部控制文化的重视程度低下,没有大力推广建设形成优良的文化氛围;三是风险管理水平低。我国现有的农村商业银行大多是刚刚从当地原有的农村信用合作社转型而来,商业化经营时间短暂,缺乏相关发展经验,尚未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四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农村商业银行有其自身的局限现,发展格局较小,战略性眼光稍显不足,目前尚未形成较完整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内部管理控制的有效性有待提高。
(六)面对互联网金融渗透威胁,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缺乏有效对策
随着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以及移动支付的发展壮大,年轻的顾客群体更加偏向于方便的互联网新型支付。而农村商业银行在电子银行客户覆盖率和互联网技术积累方面和互联网企业、股份制银行均存在较大差距,面对它们的直接竞争,显得后劲不足。
二、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农村商业银行起步晚,中间业务规模小,与竞争形势和发展战略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年限短,业务品种还处于初级阶段,不能满足当前客户需求,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中间业务主要是传统的汇兑结算,近几年,农村商业银行才逐步拓展了一些新业务,而中间业务在国际银行业中发展相对较快,农村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上的投入显然跟不上中间业务在市场需求上的发展速度。
(二)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对中间业务的重视程度不足
大多数农村商业银行把中间业务的管理分散在多个不同部门中,对中间业务没有设置相对完整的中间业务部门,甚至一些银行员工对中间业务的具体内容还不够了解,总体缺乏一个能够进行统一的规划、指导和有效协调的部门。而且国内金融业对银行新型业务的研究程度不高,创新意识淡薄。长期以来,农村商业银行都是跟随国有银行的脚步进行发展,自身创新能力有限,普遍只重视在区域范围里开拓发展传统存贷款业务。
(三)银行跨区域经营,农村商业银行竞争压力大
农村商业银行在抢占当地市场时往往是靠其自身的垄断优势,在中间业务营销方面并没有掌握主动权,产品销售往往是靠对存贷款户“搭售”、甚至免费提供服务来实现的。随着县域内银行主体的不断增多,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村镇银行,甚至互联网金融机构不断蚕食农村市场,农村商业银行对客户的垄断优势不再明显,中间业务产品销售模式亟需进一步提高。
(四)中间业务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由于我国在中间业务方面的立法相对落后,且没有形成完整的行业法律体系,银行在中间业务的发展中将会面对很多不必要的营业风险。从国内金融法律环境来看,我国关于中间业务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现有的相关法律互相矛盾,禁止性法律限制使得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阻碍重重。从监管层面来看,受国内分业经营指导原则的限制,我国三大金融监管机构对中间业务的监管分工不明确,导致那些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产品尚处于初级阶段,衍生金融产品类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中间业务,基本上处于试点阶段。从银行内部规章制度来看,农村商业银行由于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导致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缺乏强有力的制度改革推动。
(五)技术层面的局限性
中间业务的运作依托于相关的电子化设备,大多需要人力与技术相互配合进行。近年来,随着中间业务在各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的发展推进,农村商业银行虽然也相继加大了中间业务的科技投入,但不管是从产品的功能还是体验度,都不能和城市商业银行相比;另一方面农村商业银行现有的业务人员专业素质较低,对高科技技术的运用能力较弱,在此情况下,相关中间业务的推行与运用存在问题。
三、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法律方面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中间业务市场
积极推动和完善银行中间业务有关的法规条例,加强对银行中间业务的引导发展。细化中间业务相关实施规定,如在规定中间业务收费标准的问题上,应遵循回报与风险相对等,收入与支出相匹配的原则,以此规定中间业务的最高收费与最低收费,以保证各银行间的公平竞争与银行客户的利益,防止有些银行做出为抢占市场而制定不合理低价的不正当行为,最终造成一家垄断的局面,同时也可以为有关部门对银行的监督管理提供合理合法的准则依据。
2.加强监督与管理
有关部门应以相关法律法规为标准,明确自身职责,对银行进行统一监督,建立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对某些不正当的行为应大力打击,当有关部门察觉银行存在低价出售中间业务的行为,则需进行罚款警示,不可纵容不正当市场竞争。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国家银行,对不同金融机构间的不正当竞争应积极协调管理,在最大程度上消除市场上的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二)银行方面
1.注重中间业务研发,丰富产品种类
在经济发展越来越快的今天,客户对银行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储蓄结算,而是更加趋向于中间业务。要想占领市场高地,就要不断推出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新型业务,并对已有业务进行创新与升级。借鉴国外优秀文化,建立一支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队伍,推出具有创新性的新业务,并研究针对的客户人群,细化区别服务,优化产品结构。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原则,加大对金融产品的投入,开发出针对个人或企业的或私或公不同的新型业务。
2.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银行内部应做到职权分离,各司其职,互相监督,中间业务由专门部门负责管理,制定统一规章,对中间业务进行统筹规划,做到风险最小化。各部门之间明确职能分工,权责统一,互相协调配合。建立完善信息交流系统,提供有效的信息交流渠道,减少交流阻碍,降低交流成本,以达到降低信息交流失真的风险,信息得到快捷有效处理的目标,保障上下层级,各部门间的信息流通。在发展中间业务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盈利,要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规避市场信用风险。在内部建立一套匹配的中间业务监控系统,确定各个业务流程中的风险系数,有针对性的作出防范措施。
3.制定合理人力资源政策,注重人才培养
银行业人才稀缺,已然成为了中间业务发展的一块绊脚石。对于农村商业银行来说,这一点更为明显。所以农村商业银行不但要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增加银行活力,同时也要留住熟悉岗位的精英员工,相互影响,相互帮助,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中间业务的服务质量,使客户满意。对于中间业务,应最大程度地开发人才资源,在内部进行选拔,并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并重的培训,组成开发中间业务的精英骨干队伍。同时注重外部中间业务人才的吸收,以此开拓眼界,获得新视角新观点。
4.主动创新产品营销方式
农村商业银行要利用好本土优势,做好本地营销资源配套,积极创新营销方式,丰富推广形式。一要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的作用,将微信银行整合进营销服务体系,利用微信等社交媒体传播快、覆盖广的优势,积极开展线上营销宣传,提升活动影响力与覆盖面。二要在做好客户信息档案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客户数据分析,根据不同客户群体的行为特征与交易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营销,并且定期做好回访,提高客户使用农村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产品的积极性与满意度。
5.结合线下网点,构建O2O模式
目前,在县域环境中,除了邮储银行外,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等其他各类商业银行受到物理网点数量的限制,线下服务能力遭受瓶颈,农村商业银行应主动出击,充分利用好自身优势,整合线下资源,构建O2O模式。一方面,推出以社区为单位的便捷网点,以满足特定金融消费圈的特殊服务需求;另一方面,在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传统电子银行之外,新增与各大网络社交平台结合的微信银行等,加强与第三方平台的合作,通过线上获取客户,突破地域限制,利用好第三平台拥有的大数据优势,更好地进行风险管控。
6.加快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构建信息化银行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和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着支付脱媒、融资脱媒、信息脱媒等多种挑战,同时也为商业银行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机遇。农村商业银行要积极发挥自身资金雄厚、网点众多、信誉度高等优势,以点覆面推进信息化银行的建设,推动中间业务不断发展,构建面向未来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总而言之,在时代的步伐不断踏进,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中间业务已成为银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中间业务的发展,也需要政府、银行、群众在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不仅是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中间业务的诞生,中间业务也会反过来刺激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我们相信,通过上述方面,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终会进入一个繁荣的时代。
参考文献:
[1]蔡则祥.商业银行中间业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2]戴杰.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14.
[3]胡良琼、李远慧.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刘社建.农村商业银行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
[5]苏娜.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3.
[6]谢志忠.农村金融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7]庄毓敏.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8]李娟、金麟根.农村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探析[C].经济纵横,2007.
作者简介:
鲍妍妍,女,江苏人,南京审计大学金融学院,研究方向:信用管理;
夏雪,女,江苏人,南京审计大学审计与会计学院,研究方向:审计;
吴少滨,男,河南人,南京审计大学金融学院,研究方向:金融;
关键词: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防范
随着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农村地区对资金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需要金融部门在信贷、结算、委托、信息咨询等各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而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明显存在组织机构单调、服务功能不全、支持面狭窄等问题。设立村镇银行,无疑对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搭建农村金融供给新渠道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截至2009年6月末,全国已有11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从机构类型看,村镇银行100家,贷款公司7家,农村资金互助设11家;从地域分布看,中西部地区84家,东部地区34家;从经营情况看,已开业机构实收资本47.33亿元,存款余额131亿元,贷款余额98亿元,累计发放农户贷款55亿元,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82亿元。多数机构已实现盈利,其中2009年累计盈利4074万元。
从目前来看,我国现有的100家村镇银行多数分布在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低、金融服务不充分的村镇。由于村镇银行目前受到严格的地域限制,不能跨地区进行存贷业务。这种小区域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模式很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方面受到农村信合、邮储等的竞争,不仅网点、品牌等存在弱势,而且不能开办对公存款业务等,致使资金并不十分充裕。同时各地基层人行对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规定不一,很多按照一般商业银行标准进行,也降低了对农信社等的竞争力。
由于农村对村镇银行的放贷需求强烈,这样便产生了资金需求和供给的不对称性,从而很容易导致风险的产生。在自身规模小和盈利的压力下,村镇银行存在着不断扩大贷款规模的冲动。一些村镇银行的贷存比已经超过了监管红线75%,个别银行甚至超过了100%,有的甚至开始动用资本金发放贷款。据统计至2007年5月31日,农村新金融机构(主要是村镇银行)吸收存款5523万,发放贷款13843万,正是这一问题的佐证。
二、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类型
我国是农业大国,村镇银行主要服务于农村经济,面向“三农”、城乡联动、综合经营,即面向农村、农户和农业经济组织,大力支持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我国的村镇银行金融风险,由于其所在区域经济环境内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从而导致其信贷风险类别必须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办法来加以考虑。按照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我国村镇银行信贷风险可划分为政策风险、环境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6个类型。
(一)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主要是指政府的经济金融政策和政府的行政行为对金融机构导致的风险。在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领域,这是首要的和最大的风险。首先是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由于政府的宏观经济金融政策的不连续性,有可能导致村镇银行不能连续、持续和健康经营,从而有可能因此形成不良贷款。
另外,由于地方政府对当地金融机构不合理、不科学甚至随意性的行政强力干预,都有可能造成村镇银行信贷资产的非正常运营。而企业破产倒闭和农户不守信用的现象如果层出不穷,就有可能使该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二)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是指金融活动的参与者面临的自然的、政治的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带来的风险。环境变化给金融活动参与者带来的损失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这种信贷风险具有不可抗拒性,无法回避。
农村资金运动的季节性、周转的缓慢性、占用的分散性,决定了村镇银行贷款更容易出现不能按时足值收回的可能性。
(三)信用风险
涉及到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与一般金融的信用风险有一定的区别。要根据所在区域经济的发达程度和金融的发展状况,来确定广义和狭义信用风险的运行或程度。在我国农村金融领域,由于存在东、中、西部的地域差别,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决定了信用风险的范围大小。发达地区农村随着银行业务的多样化,存在着贴现、透支、信用证、担保、证券投资等比较宽泛的信用风险。
而在广大欠发达农村地区,仍然以借款人违约导致信贷资产损失的风险为主,也就是以狭义的信用风险,即贷款的信用风险为主。在我国农村,由于经济的薄弱性和信用客户的复杂多样性,以及金融生态环境不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客户的信用意识普遍较差,信用风险相当严重,我国农村普遍缺乏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体系。
(四)操作风险
从内部因素来看,在农村地区金融领域,由于基础设施、管理素质、技术含量、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操作风险表现得更加复杂和严重。村镇银行信贷的操作风险主要表现为决策风险、运作风险和道德风险三个因素。
从外部因素来看,操作风险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借款人由于生产经营出现严重危机而导致的客观信用风险,另一种是借款人或其他相关人出于自身利益的不良目的,采用骗取银行信任、拉拢或腐蚀内部人员等手段,诈骗贷款资产的主观行为而导致的风险。操作风险在农村金融领域主要表现为管理问题。
(五)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影响我国金融业的重要风险。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划分,市场风险的度量和管理将是未来国际活跃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指标。
目前,金融机构已越来越多地通过开发机动灵活的浮动利率贷款新产品来规避利率风险。但我国村镇银行在贷款定价的运用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提高贷款定价的策略和方法,在支持多元化的农村客户中达到双赢,在农村地区金融市场利率价格的波动中防范信贷风险,是村镇银行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
(六)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被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明确地纳入操作风险并加以说明,在国际活跃银行风险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法律风险在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立法风险,即由于法律条文改变对银行经营产生的风险。
在我国,法律风险主要表现为法制环境不健全,与银行经营直接或间接有关的法律不完整、不细化、不配套,有些法律法规同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互相矛盾,甚至背道而驰。我国商业银行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受到法律环境的种种制约,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有法难依等现象大量存在。
三、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对策
在防范信用风险方面,首先在借款人资信等级评定程序上,应成立资信评定小组。村镇银行要成立资信评定机构,在村庄信用站成立资信评定小组。资信评定小组可以由村党政组织、农户代表、村镇银行员工组成,也可以排除村党政组织,由村镇银行通过信用站自主建立,但必须符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信贷员要仔细调查借款人生产资金需求和家庭经济收入情况,按照借款人的信用程度,填制农户资信等级评审表,提出初步调查意见,并对资信评定小组提供的农户基本情况真实性负责。
村镇银行必须研究并建立一种科学高效的、简单的农村信用评估方法,使得相关人员易于掌握并高效决策。具有参考意义的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的做法是增强农产之间的互相合作与联保,减少信用风险。另一方面,需要当地政府通过政策激励当地的信用环境建设,并引进或建立农村信用评级机制。如辽宁省为391万户农产建立了信用档案,对288万农户进行了信用评价,这些经验都值得推广。
同时,可以根据优秀较好一般普通的等级评定情况,分别颁发不同级别的农村小额贷款证或农户信用证。由村镇银行对评定的农户信用等级要每年审查一次,对农户信誉程度发生变化的,应重新评定信用等级并确定其相应的贷款限额。
为防止法律风险,政府应该进一步明确,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和房产不能抵押担保。目前,担保抵押是农民获取贷款的基本条件。按照最近银监会出台的“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工作方案,其中提出“原则上,凡不违反现行法律规定、财产权益归属清晰、风险能够有效控制、可用于贷款担保的各类动产和不动产,都可以试点用于贷款担保。”沈阳市农村信用社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农机具抵押贷款等贷款方式。创新担保机制和担保方式,扩大农户和农村企业申请贷款可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
在防范环境风险管理方面,首先要加强存款吸收能力。从民间资金来说,村镇银行在网点数量、结算便捷程度、品牌等方面都存在弱势,提高吸收存款能力有一定难度。但是村镇银行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立足本地、服务三农、又有大银行股东背景的特点,将农产、农村企业吸引到自己的旗下。防范化解的关键是通过改进农村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国家与社会的补贴和构建抵御自然与意外事故的保险机制等多种途径和办法来实现。在增加存款方面还可以争取专项支农资金,目前这些专项都存放于农信社。随着村镇银行的经营进入正轨,信用等级提高后,应积极争取这部分资金,并争取对公存款及其它负债业务。
要加强市场风险防范,从根本来讲应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特别是加强农业相关的保险业的发展。这是不仅对村镇银行,而且对农民都非常有益的事情。但也是一项需要政府、企业共同努力的艰巨任务。如2007年国家财政开始对农业保险予以补贴,中国人保、中华联合财保、安华农业保险等公司与中国再保险集团签订了政策性农业再保险框架协议。所以,农村保险已经开始不断完善,但仍需继续加强。此外,村镇银行还应当挖掘农产资源。由于目前农村小额贷款的额度一般在3万元以内,已经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很多地方的支农再贷款额度都被农信社完全闲置。而村镇银行正好以农村相对较大资金需求的村镇企业为主要客户,正好符合市场的需要,可以抓住这一市场。而农产和农村企业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加强政策风险防范,最可行的就是村镇银行要加强农村产业发展的研究。既包括研究某一行业的发展前景,比如曾都的香菇的市场发展状况,近几年的市场前景如何等。也包括某些行业对于国家发展政策和方向的合规性研究。比如地方小企业,如小炼油厂等和国家政策的关系、可能的存活空间和时间等。这种风险特别突出,因为一旦国家政策严格实施,他们可能瞬间倒闭,风险难以把握。村镇银行必须保持高度的政策敏感性,严格把关,远离这类风险产业。
此外,村镇银行只有不断加强内部信贷风险管理,才能不断发展,不断壮大,不断创新,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村镇银行良性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遏制风险特别是操作风险的关键环节。村镇银行信贷风险内部化解应始终坚持法人治理、用人理念、内控体系和金融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唐双宁.寄望村镇银行“汤水效应”[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3月2日,第A01版
[2]张吉光,梁晓。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