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范文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

第1篇: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范文

一、“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教学设计

复习引入:

问: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和定义域?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在直角坐标平面中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出示课题:18.3.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1)

(一)三个操作,确定观察实例

(2)描点

(3)连线

师:按照自变量从小到大,即按点从左到右,用光滑的曲线连接,并向两方伸展。所画图像向两方延伸,会不会与坐标轴相交?

小结:根据解析式,如果x所取值的绝对值越来越大,那么y的对应值的绝对值越来越小;而x所取值的绝对值越来越小(不为零),则y的对应值的绝对值越来越大。由此可知,图像向右或向左延伸,与x轴越来越靠近;图像向上或向下延伸,与y轴越来越靠近,但都不会与坐标轴相交。

操作2(师生同步画图)

类比操作1,画反比例函数 的图像。

(2)描点

(3)连线

师:对学生画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投影讲评,引导学生小结画反比例函数图像应注意的事项。

3.操作3(学生独立画图)

画反比例函数和 的图像。

(老师示范 自变量x的取值、描点)

(二)三次类比,分析本质属性

师:我们前面研究正比例函数是通过图像得到性质,这里我们同样通过函数图像来归纳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问: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什么?那么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什么?(投影表格)

完成正反比例函数图像部分的填写

1.类比思考

问:正比例函数有哪些性质?

师:观察、比较上面四个函数的图像,类比正比例函数性质的研究,请各小组从“图像的位置分布、函数的增减性”几个方面讨论反比例函数有哪些性质。

讨论参考问题:

(1)函数的图像分别位于哪几个象限内?

(2)随着图像上的点的横坐标x逐渐增大,纵坐标y是怎样变化的?

(3)图像的每支都向两方无限延伸,它们可能与x轴、y轴相交吗?为什么?

2.类比归纳

反比例函数(k是常数,k)的性质:

(边归纳边完成表格)

分组讨论,修正性质

师:以函数为例,若在第一象限的分支上取两点,如a(1,6),b(3,2),可知自变量x的值逐渐增大,y的值随着逐渐减小;若在第三象限的分支上取两点,如c(-1,-6),d(-3,-2),可知自变量x的值逐渐增大,y的值随着逐渐减小。但如果,分别在第一、三象限各取一点,如a(1,6),d(-3,-2),是否符合这一增减性规律?

生:应该加上“在每个象限内”或“在对于每个分支而言”或“当x>0或x<0”时,等等。

3.类比小结

对照表格,谈谈正反比例函数图像和性质的异同点。

(三)三层练习,进行巩固运用

(1)比例系数k分别是多少?

(2)图像分别在哪些象限?

(3)图像在每个象限内,y的值随x的值的变化而怎样变化?

课堂小结

谈谈你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学生没有提到的部分,老师通过引导直接讲解,帮助学生进行小结)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画反比例函数的图像,还研究了它的性质,更重要的是我们感受了学习知识的方法。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画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归纳得出了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下节课我们将运用这些性质来解决一些问题。

二、对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反比例函数图像和性质”的内容教学,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图像和性质,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有两个:一是会用描点法画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二是结合图像分析归纳反比例函数的基本性质,并掌握这些性质。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较正比例函数而言,较难操作画图,比较抽象,不易理解。这堂课力求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性质比较、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新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对有关反比例函数图像和性质的知识构建。

(一)注重两种数学概念学习形式的有机结合

数学概念学习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数学概念形成,二是数学概念同化。数学概念形成需要的是对物体或事件的直接经验,从这些物体或事件中抽象出它们的共同属性。而在数学概念同化的过程中,重点在于学生把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但两者不是互相排斥的,在数学教学中可以把这两种数学概念学习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常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本例中设计了三个操作、三次类比、三层练习,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操作实例——分析本质属性——修正本质属性——练习简单运用”等几个阶段,这里运用的是数学概念形成的学习形式。本例从具体的操作实例出发,对反比例函数从k>0和k<0的两种情况分类研究操作画图,归纳得出了反比例函数图像性质的“本质属性”,再通过具体实例函数 在第一象限的分支上的两点a(1,6),b(3,2)和第三象限的分支上的两点c(-1,-6),d(-3,-2),对性质进行检验与修正,最终概括得到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然而,在分析本质属性中,本课将正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进行三次类比,运用了数学概念同化的学习形式。使新概念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建立联系,把新概念纳入到相应的概念体系中,同化新概念。

通过数学概念形成和数学概念同化两种学习形式的结合运用,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从具体到抽象,符合人的认识规律,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

(二)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对数学而言,知识的发生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思想方法的发生过程。因此,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问题的发现过程、规律的被揭示过程等都是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极好机会。

本例的一个重难点是“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在性质归纳中设计了“类比思考”、“类比归纳”、“类比小结”三个环节,对正反比例函数进行充分的类比,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利用函数图像来研究函数性质的研究方法,降低学习难度,对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掌握会更好。

另外,本课将反比例函数分成“k>0”和“k<0”两种情况进行研究,渗透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在反比例函数增减性的讲解中,借助图像和具体的点和坐标,再从具体到抽象,充分运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性质中的难点。

数学的概念、性质和定理等知识都明显地写在教材中,是有“形”的,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却隐含在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是无“形”的,并且不成体系散见于教材各章节中。在概念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应注意把握好数学思想的渗透时机,寻找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的渗透方法。

(三)注重数学概念的过程教学

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和应用的过程,是课程目标内容,也是课程学习内容。在数学概念课教学中,要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及其内部联系,结合学生的能力状况及知识水平,采用多种方式,组织学生参与概念的分析、概括、形成过程,变“成果教学”为“过程教学”。

例如在“反比例函数增减性”的教学中,不是直接给出“在每一象限内”这一前提,而是先由学生类比得出“k>0时,y的值随x的增大而减小;k<0时,y的值随x的增大而增大”这一不正确的结论。再给出具体的函数上的两点a(1,6),d(-3,-2),讨论是否符合这一增减性规律。最后,对得到的结论进行修正。

学生在这一讨论后,提出了不同的修正方案,有“对于每一个分支而言”、“对于每个象限”而言、“当x>0时”等。这一开放性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提问和质疑、尝试和探究、讨论和交流、归纳和总结,使课堂成为学生能动地、创造性的生成过程,避免了把数学概念绝对化,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答案可能不止一个”的认识。

总之,数学概念的教学,既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又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其根本任务是准确地揭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使学生思考问题、推理证明有所依据,能够创见性地解决问题。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对概念教学的具体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优化概念教学设计,把握概念教学过程,真正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内心的体验和创造。

整理

参考文献:

[1]瑜文琪.要重视概念和知识的发展过程的教学.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0.

[2]奚定华等.数学教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2篇: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范文

关键词 新课标;数学;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及本质属性在思维中的反映。数学是由概念与命题组成的知识体系。数学概念可视为思维的细胞,理解与掌握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关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笔者就此谈谈新课标下中数学中的概念教学。

一、重视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

从小学到中学,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他们的形象思维仍然占主体地位,尤其初一、初二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理解比较困难。因此,概念的教学应重视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认知结构出发,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

1.重视概念的实际背景,联系现实原型建立概念

恩格斯指出“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它任何地方,而是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离开了从现实世界得来的感觉和经验,数学概念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这木。从这个意义上讲,形成概念的首要条件,是使学生获得十分丰富和切合实际的感觉材料。因此,要密切联系数学概念的现实原型,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建立概念。

如在“全等形”与“相似形”的概念教学中,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图形中,感受具有特殊关系的一类图形之间的特殊关系,从而引出“全等”与“相似”的概念。

2.重视让学生利用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来理解新概念

恰当的联系数学概念的原型,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有利于理解概念的内容,体会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生在遇到新概念时,总是先用已有认知结构去同化,如果获得成功,就得到暂时的平衡;如果同化不成功,则会调节已有认知结构或重新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以顺应新概念,从而达到新的平衡。教师应该依据学生概念学习的这种机制,利用新概念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之间的差异来设置出相应的教学情境,以使学生能够意识到这种不平衡,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促使学生展开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

二、在概念的教学中要重视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

1.用比较的方法辨析概念的内涵

如在“分式”教学时,列举出有关代数式后,引导学生把它们与学习过的“整式”进行比较,归纳出“分式”的概念,加深了学生对“分式”理解。又如在“概率”的教学中,在与相对易于理解的“频率”的比较中,明确在大量重复实验中,可以用频率作为概率的近似值,前者是随机的,在每次实验时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后者是事件的固有的属性,不随具体实验而变化。再如在“分式方程”的概念教学时,对比“分式”与“方程”的概念,引导学生归纳,如果方程中含有关于未知数的分式,这样的方程就是分式方程,学生对“分式方程”的内涵就清楚了。

2.利用分类的思想理解概念的外延

对概念进行的分类,讨论这个概念所包含的各种特例,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例如学习实数的概念时, “实数”的定义为“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可以列出实数的分类图,让学生清晰地掌握“实数”这一概念的外延。分类离不开分析与比较,只有通过分析与比较弄清事物的共同属性,才能进行正确的分类。

3.通过类比使有关概念融会贯通

如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时,可以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引导学生归纳出“如果把元一次不等式中的不等号换为等号,得到一元一次方程,反之亦然”。这就掌握了“一元一次不等式”中的“一元一次”的本质。又如在“分式”的概念教学时,类比“分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归纳,“不但含有除法运算,而且除式(或分母)中含有字母的代数式是分式”也为后面学习分式的性质与运算时与分数类比埋下伏笔。这样就把新的概念纳入到了已有的知识体系中了。

4.运用系统化的方法弄清概念的来龙去脉

数学概念是随着数学知识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的,从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中来学习数学概念,可以加深对所学概念的理解。例如,因式―公因式―因式分解―最简分式―分式运算;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数学概念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用系统化的方法学习数学概念,有利于加深对所学概念的理解,也便于记忆。

在概念教学中注重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但有利于概念本身的学习,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适度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有些数学概念,在教学中应注重实质,淡化形式,如分式的概念,只要给出描述性的定义,如“像……这样的式子叫做分式”,这样的概念,属于“了解”的级别,不宜纠缠于辨别一些什么样的式子是不是分式,把精力放在分析如分式什么情况下有意义,分式的运算上。又如“最简根式”的概念学习时,不必要求学生准确表述“被开方数中不含有分母且不含有开方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的根式叫做最简单根式”,只要学生能识别一个二次根式是否是最简二次根式就可以了。

四、在运用中深化以概念的理解

第3篇: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范文

关键词:教学理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误区

一、初中数学课堂课改常见误区分析

随着新课改的又一轮深入,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然而在初中课改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对课改内容进行深入学习,也并没有对课改理念进行适度掌握,因此,初中n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并没有呈现逐步提升的现象。作为一名一线初中数学教师,我简要总结出课堂课改教学中常见的几点误区。

首先,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教师在课堂中为了给学生代入感,常常使用情境教学法,但是教师往往过于追求情境,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浪费在创设情境中,这样教学效率自然不会得到提高。其次,合作学习的应用。在一些教师心中,新课改就是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进行互相探讨,因此在所有的课堂无论教学内容是否需要,都设计出让学生分组讨论的教学环节。然后,多媒体的运用。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以多媒体为新课改的标志,在数学课上全部使用多媒体,连粉笔都不曾碰一下,一些解题过程和重点无法详细的体现。最后,课堂提问。由于新课改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课堂互动,因此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会进行大量的提问,甚至一问到底,由于是新课程,学生对所学内容了解不深,因此不但起不到互动作用,还常常让学生不得其解。

二、走出初中数学课堂课改教学误区的策略

1.情境教学要基于学生的实际需求

不可否认,情境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也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但是在使用情境教学法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情境教学法应从学生的数学认知出发,也就是说,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应与学生在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具有相关性,并能通过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的状态。其次,创设情境应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让数学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得到体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更能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创设教学情境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数学课程学习的同时得到品格的培养。

2.教学设计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出发点放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与发展上。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知识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作为设计教学的依据,不能盲目地牵强附会,要依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同时,在整体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思路上需要明晰,让学生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得到数学能力的提升。例如,在进行“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教学时,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定理和判定,这时候就需要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让学生进行分组探究,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

3.课堂提问要基于学生的数学水平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课堂的提问不能盲目,需要根据学生的数学水平以及课堂的实际需求进行精心的设计。首先,数学课堂的提问应该具有一定的价值,能够起到抛砖引玉,引发学生思考的作用;其次,课堂提问应该依据学生的水平来设定,可以选择由易到难、层层引导学生的方法,也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的课堂提问,让课堂提问发挥最大的效益。除此之外,不能为了课堂提问而提问,课堂提问应该有相应的教学场景作辅助,让问题合理恰当地被提出。

4.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是新课改下值得提倡的教学手段,合理运用多媒体能够加快课堂节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运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变得更为具象。例如在学次函数的图像性质时,教师就可以用GIF动图,将a的大小与开口大小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对知识记忆深刻。但是,多媒体的这些优点与运用板书是不排斥的。运用板书教学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的解题格式、解题步骤有更精准的学习,同时多媒体由于停电、系统等原因,会存在一些突发的问题,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可以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让数学课堂教学更为高效。

综上所述,本文对初中数学课堂课改常见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走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误区的策略,希望一线初中数学教师在新课改的进程中,能够不迷失方向,理智运用教学理念,走出课堂课改教学的误区,并有效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4篇: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范文

掌握概念的过程是个复杂的思维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条文、定义就能掌握的,要使学生深刻地把握数学概念。在数学中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基础,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下面就中学数学的概念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 从感性认识出发,讲清概念的本质,帮组学生正确形成概念,促进观察力、思考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数学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抽象,它是在感知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形成的。学生学习知识,是承受前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重复他们所认识的过程,但能具备一些感性认识,无疑是十分有利的。观察识货的感性材料的手段。例如在讲棱柱的概念时,可以给出具体的长方体、六棱柱五棱柱、底面是梯形的四棱柱模型,让学生注意观察它们形状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通过观察,归纳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每相邻两个面的交线平行"。从而得到棱柱的概念,即使学生正确掌握了概念,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在建立概念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不仅仅让学生注意观察、回忆有关的材料,同时教会他们用恰当的方法去观察、去回忆、去分析、去思考,这样不但在认知上,而且在观察力、思考力的发展上给学生以训练,就能达到"立足于知识的传授,着眼于智力的发展"的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 在比较中理解概念,丰富学生的联想力,锻炼学生的思考力。

一个概念在学生思想上的形成是有一定过程的,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概念,而教学中用直观对比引入概念,往往比单纯、孤立地讲授概念效果要好。它可以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这样既可避免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又可减轻他们记忆的负担。

例如,在讲"斜平行六面体","直平行六面体"和"长方体"、"正方体"这些概念时,由于涉及到许多概念,弄不好,学生得到的将仍是似是而非的概念,下定义前,我们要展示模型教具,让学生观察一般的棱柱和斜平行六面体,比较他们的共同性与特殊性,其共性——侧棱平行且相等,侧面是平行四边形,侧面与底面斜交;再从他们的底面观察它们的特殊——斜平行六面体是底面为平行四边形的棱柱,直平行六面体是侧面垂直于底面的平行六面体,长方体是底面为矩形的直平行六面体,正方体是棱长都相等的长方体。通过直观对比,学生就可也比较透彻的理解被定义概念的种种特征,就会恰如其分地逐一给予确切的定义,从而增强了他们观察图形特征和空间形象能力,自觉地理解这些概念的本质属性。

三、 从旧的知识引入概念,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任何知识都不是鼓励的,一个新的概念都与旧的知识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旧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熟知的,引导学生回忆旧的知识也是一种感性材料的积累,对旧知识的合理延伸和推理也可建立新概念。讲述时要使学生感受不出新旧知识之间有"裂缝"即应从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出发,引导他们得出新的数学概念,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数学概念的本质。例如:可以通过同类项的定义类比地归纳出同类二次根式的定义,通过类比分数得到分式的概念,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次函数等概念。作这样的类比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区别概念,在对比之下,既掌握了概念,又可以减少概念的混淆。

四、 掌握记忆和遗忘的特点,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概念,促进记忆力的发展 。

知识的巩固,既是学习的需要,又是接受新知识的前提。知识的巩固依赖于记忆活动的加强。根据心理学遗忘曲线规律,遗忘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再讲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后,要使学生掌握并能灵活运用,不能一次讲清就行了,一定要有几个循环反复。例如:第一次反复,设计几道题提问学生,通过几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对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第二次反复,从习题中选出预定义有关的典型例题进行讲解,通过体会例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定义的认识。第三次反复,总结定义的基本方法。经过这几次反复,学生既能牢固地掌握这一概念,又提高了运算速度和解题能力。只要我们注意在教学中渗透科学的记忆方法(如多通道记忆、系统的理解记忆、知识的适时重视、循环重视等)就能让学生的记忆力得到锻炼,记忆的巩固性、准确性等优良品质就将得到很好的培养。

五、 在纠正错误的观念中纯洁概念,提高学生区分事物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的能力。

学生形成概念时,有时会出现违背事物本来面貌的偏差,究其原因,从学生方面看,往往是由于学生形成概念的过程中,过多的强调概念的某一面而忽略另一面造成的。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认识数学概念,对正确理解会起到极好的促进作用。

第5篇: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范文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数学 教学实践

在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能仅限于简单地传播知识,按计划完成教学进度。更主要的应当是展现数学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的良好训练,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意识。暴露数学思维过程,不仅是实现完整的数学结构的保证,而且是促进学生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形成和发展的保证。数学的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的接收、贮存和应用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思维的训练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要尽可能多地暴露思维过程。如果忽视这一点,那么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学实践,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1.重视每章前的问题,让学生知道其“所以然”

任何一个概念都经历着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过程,任何一个规律都经历着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经历着复杂的认识过程,高中生的思维仍具有直观形象性。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教师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就要给他们提供丰富的、典型的实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感性体验。

如新教材“三角函数”章前提出:有一块以O点为圆心的半圆形空地,要在这块空地上划出一个内接矩形ABCD辟为绿地,使其一边AD落在半圆的直径上,另两点B、C落在半圆的圆周上,已知半圆的半径长为a,如何选择关于点O对称的点A、D的位置,可以使矩形面积最大?这是培养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好时机,要注意引导,对所考查的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分析,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通过新旧两种思路方法,提出新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失去“亮点”。这样通过章前问题教学,学生明白了数学就是学习、研究和应用数学模型,同时培养了追求新方法的意识及参与实践的意识。

2.结合每章的研究型课题的学习,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高中新大纲要求每学期至少安排1个研究性课题,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如“数列”章中的“分期付款问题”、“平面向量”章中“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等。同时,还可设计类似利润调查、洽谈、采购、销售等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用数学模型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生活中的“数”意识和观察实践能力,做生活的有心人。

3.鼓励学习创新,让学生有自己的创见

教学活动中的创新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独立地发现了他前所未知的事实或者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前所未有的方法。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对教材中的问题提出了全新的解决方法是创新,独立地发现和证明了定理是创新。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老师就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数学思维规律,提出恰当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去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思想方法,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4.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

新课标在“学习内容”中提到了若干重要的数学观念、意识和能力,但没有提及数学思想方法方面的要求。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在界定和刻画适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领悟和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方面,目前积累的研究成果还不够充分。但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应该是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目的。我们应在数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内容和所使用的方法有本质的认识,使学生受益终生。

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知识相比,知识的有效性是短暂的,思想方法的有效性却是长期的,能够使人受益终生。布鲁纳指出,掌握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事实上,数学思想方法不但对学生学习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和参加社会实践打下良好基础。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不能满足于单纯的知识灌输,而要使学生掌握数学最本质的东西,用数学思想和方法统率具体知识和问题的解决,循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高中数学中常用的思想方法有以下几类:(1)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2)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3)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4)等价转化的思想方法等。

5.改革数学教学方法

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最为关键的一环就是数学教学方法的变革。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一支粉笔和一张讲台,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很少进行数学活动。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一方面能充分展示他们的才能,另一方面能促进与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学习,进一步在意志力、自信心等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

例如在展开与折叠一节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动手将学具中的平面图形折叠成几何体,然后观察讨论所折叠的图形的形状(柱体),学生回答问题非常踊跃,能得出以下几个结论:上下两个面是平面,上下两个面互相平行,上下两个多边形的边数相同,侧面的个数同多边形的边数相同,侧面都是长方形,等等。

第6篇: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中学数学 教学理念 应用探讨

面对新课改,作为一名初中数学老师须肩负起教育使命,积极贯彻落实数学教学新理念的指导思想,用于体现在数学教学任务中且注重成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能发展[1]。以下是笔者本人就对教学新思路在课改中具体运用提出的几点参考意见,请给予赐教。

一、借助数学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新课改中着重强调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教师应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那些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填鸭式方式,大力提倡自主、探究等新方法在课改教学中的具体运用,通过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加以正确激励、引导和帮助,发挥出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特别是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可借助情景的创设达到对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教育目标培养。比如:在讲解等腰三角形时,教师可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让小组中的成员分别划出一个60°的角,然后将三个角拼成一个三角形……,通过这样从实践转化成理论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很轻松的明白到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和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的推理, 从而在轻松中掌握到了数学知识技能,教师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在这种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基础上,每位学生在小组中有自己明确责任分工,发挥了个人特长,学生间在相互帮助中的共同学习也调动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他们以往心里的自卑感和紧张的学习压力。老师再抓住合作学习中小组间的竞争,汇报学习成果,积极发表见解,对回答不完整的本组其他成员作补充说明等课后及时的评价与总结,这样在无形中锻炼了同学们的归纳、表述能力,同学间在沟通交流增进了彼此间友谊也发挥出集体智慧,加强了团队合作意识。

二、通过创新数学学习手段,充分培养学生个性发展

在新课改标准中,强调要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提倡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而发展个性创新式的学习,首先得数学教师要提高自我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吃透教材内容,掌握其精髓实质。而后才能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广阔地伸展空间,引导思维能力朝向想象力、挑战心、好奇心等方向发展充分展示出自我。在这一具体运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从多角度、多方面的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等客观因素,在保证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的原则下,以全新的思路重新对以往的教学法进行定位,通过变革课堂教学结构过程创新学习手段,调整重“优秀生”、 远“学困生”的惯性做法。特别是正确对待学生错误或失败的问题,改变过去对学生错误轻者罚重写多遍,加大练习,重者罚站立思过,写检讨书等等的惩罚手段,导致学生叫苦,老师作急,类似现象继续在后重演,师生关系也趋于紧张的结果。要换一种思维,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找准教学契机点,纳入教学内容中,结合现实实践生活,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错误产生的根本点在那,更重要的是意识到错误产生后果的严重性。例如:解这样一道应用题:货船从甲地驶向乙地用了2小时;从乙地返回甲地用了3小时,其中已知水流速度是3千米/小时,求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为让学生弄清顺水、逆水行船和水流速度,教师可结合骑自行车上学时,在顺风中骑车轻松,逆风骑车困难的亲身体验,告诉学生这就是风速的影响。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明白到为什么要做错这道应用题,原来是没有分清楚什么是顺水逆水行船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养成做事勤动脑子善于发现的细心、认真、负责的个性。

三、挖掘数学显隐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实践能力

数学知识本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实践中,只有细心挖掘学生的生活周围中到处都有数学,到处都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针对新课程下,老师如何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将挖掘数学教学课程中显性与隐性的学习资源,去联系更多的生活实际,通过开设课堂内外动手操作,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生活化,更好的建立起对抽象数学理论的形象及逻辑思维能力,更好的掌握与巩固数学知识。比如说,老师借助在教学任务中,通过旁引数学发展的历史,名著成就、方法等内容,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和数学成果。比如对“圆”的发明人祖冲之父子刻苦学习的讲解,让学生在听“故事”中不但能学圆周率的知识,而且激发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2],也激励学生自主的去在数学学习实践中,勤奋钻研,努力奋斗的学习动力。

四、结束语

总之,在新课改下教师要结合教学任务转换教学理念,学会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定学生喜闻乐见形式的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学会数学,同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为后继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新课改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第7篇: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范文

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讲例题、分析过程,讲完后让学生练习巩固,往复循环、按部就班,形成了一个“套路”。学生的练习无非是例题的再版,这样教学成了知识点的供给,使数学学习乏味无趣,久而久之,客观上导致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以致学生丧失了创造力。因此,新的数学课改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必须尽快调整自己的角色,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同时注重完善、提升、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合理的数学教学策略,真正把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落到实处。因此我就新课改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表现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更能促进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动用有关数学经验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平方差”公式时,一上课我就举了某一期“开心辞典”节目中的一道题目:要求参赛选手在一分钟内口算出107×93的结果。该选手也许数学没学好,栽在了这道题上,没能过关。同学们数学挺棒的,能在一分钟内口算出来吗?学生马上来了兴致,但没人完成任务。我又说,等我们学了今天的“平方差”公式后,我相信大家在半分钟内就能解决问题。这堂课由于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景,学生学得很有兴趣,也掌握得很好。因此,在新课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二、多做数学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

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很少让学生动手实践。实践证明,若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实践,数学上的很多问题还是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的。特别是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尤为显得重要,学生普遍反映: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亲自动手才能学得会。

例如,在学习圆周角定理时,我要求学生画出一个圆,任意确定两个点,标出该段孤,作出该弧所对的圆周角、圆心角,再量一量角的大小,让学生重复几次。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能迅速集中注意力,消除紧张的心理。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为上升理性认识做好了准备,同时产生了“这样做究竟有什么作用”的想法。这时我提出:这两个角有什么联系?你发现了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从而得到圆周角定理。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到处都是有规律,只要我们善于动手、观察、思考,就会发现。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等量关系?我再提出:圆周角的两边与该弧所对的弦组成一个三角形与圆心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学生通过画图观察、交流,找到三种位置关系:一是圆心在三角形内,二是圆心在三角形外部,还有一种特殊的是圆心在三角形一边上,从而引入圆周角定理的证明。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亲自重复人类探索知识的过程,寻找到已知规律,从而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为寻找到未知规律打下了基础。

三、注重形成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

新课改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体验。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就应该充分地考虑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开展探究性学习和研究作为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一条线。

例如,在学习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时,我提问:先画出一个圆,把直尺的一边看作一条直线,移动直尺,从交点的情况上看,你会发现有几种情况?我让学习困难的学生演示过程,为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并给予适当的鼓励,让他们增添战胜困难的勇气。探索直线与圆的位置和直线到圆心的距离、圆的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时,大部分学生通过画图、测量、比较等方法找到了答案,为基础中等的学生提供了机会,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习在良好的氛围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上得以展示自我,满足了心理需要,这样能有信心去克服困难,更加努力地去投入到创造性地学习中。

四、大胆创新,在表演、游戏中学习

新课改注意到了学生的情感因素,认识到了它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试想,假若学生体验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他怎么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间无拘无束地问答、创设愉快情景、穿插一些表演、游戏等活动,都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快乐和满足,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我安排了一个“猜年龄”的游戏,请学生把他的年龄乘以4,再减去7,然后叫他说出得数的结果,我就能依次“猜出”学生的年龄,当“猜”对几个学生年龄后,他们对我非常佩服,很想知道这里的“奥秘”。这时我再告诉他们学了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之后,就知道了。学生在游戏中获取了新知,学习情绪高涨。

五、引经据典,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

谈到语文,许多学生会列举如孔子、李白、鲁迅、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但谈到数学,大多数学生恐怕想起的只有一些公式、符号等,至多会想起高斯、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远没有语文那么贴近。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多收集一些数学家的有关资料,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如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等等。对书中已有的“阅读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不能一带而过。因为这与“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一样,学生对这个人信服,才更容易对他的研究、对他所从事的事业信服。

总之,新课改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心理体验、新的认识,以改善自我、发展自我为目的。因此,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得到最鲜明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本着新课改的理念,用心钻研教材、教法,总能找到适合本班实际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郑金洲.教育研究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8篇: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美术课;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3-0080-01

一、教学评价应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

1.要鼓励探索与创新。一个人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创新精神是开发创造力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措施。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想像,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的幼稚,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他们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所以,教师不要简单的禁止和否定。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遇到的都是教师否定性的断语。那么,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萎缩,很难具有创新精神。

2.课堂教学要杜绝乏味与重复。以培养特长生为例。不要让学生单一地模仿,可把临摹作为基础训练的一种手段,这样可避免学生陷于僵死的思维状态,不至于使作业呆板、乏味、缺少生机,这也符合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美术教学评价不能简单的用“像不像”作为标准,教师不能完全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评价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这样才能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3.重视个性的培养。大名鼎鼎的沃尔特・迪斯尼小时的经历就值得我们借鉴。他上小学时,曾把老师留的作业――盆花中的花朵画成人脸,叶子画成手,这神奇的想像非但没有得到称赞,反而得到老师的一顿毒打,差一点让这位艺术家早年夭折。所以课堂上应允许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允许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评价要使不同能力、不同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通过美术活动都得到发展,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二、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课堂提问或布置作业,笔者通常是根据学生能力大小分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从每个学生的个性、情感、态度、习惯、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多元、全面的评价,既照顾了一部分学困生,又给予有能力的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因为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答案。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想像力,促使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

在教学评价中,除了采用教师评价之外,还采用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学生们进行互评除了受评者得益之外,评价他人美术作品也可以使学生从中吸收别人的长处,培养审美和鉴别能力。

教学中,不管学生的能力大小,笔者经常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课堂上经常有一些学生不爱回答问题,或不敢回答,究其原因主要是怕回答错了别人笑话,笔者积极肯定他们见解中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三、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1.评价要能及时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时刻关注学生的进步。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寻找闪光点,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不断增强学生成功的愿望,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好胜心强,在作业展评时,笔者首先强调:谁先按要求完成作业,就可以将他的作品贴在前面的展示板上,并由教师和同学们进行评定。这时全班学生会争先恐后地抓紧时间绘制作品,第一个将作品贴在展示板上的学生是非常得意和高兴的。全班学生的作品都得到展示和好评,学生的进步都得到了肯定,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更高了。

2.评价要发扬民主,给每个学生一个发言的机会。作业展评时,笔者经常让学生互评,自己在一旁当观众。民主的学习气氛能激发学生的灵感,使学生不时地有独到见解发表。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见解中发现一些自己没有想到的问题。当学生认识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特别是一些所谓的“学困生”找到了自尊自信时,这就是评价最大的成功之处。

3.评价一定要客观。学生作业确实不好时,要在学生自尊心不受伤害的情况下给学生分析讲解。教学中经常有一部分学生,不让别人看自己的作业,甚至教师也不让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部分学生自尊心特别强。笔者在注意挖掘、发现这些学生作业中的优点的同时,经常采用一些委婉的手段客观地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这样,学生就能接受教师的引导。

参考文献:

[1]丁岩.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5):249.

[2]范真.探究创新精神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6):215.

[3]马河.创造――美术教学的核心[J].艺术教育.2008,(03):.

[4]李志宏.浅谈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林区教学.2003,(07):62-63.

[5]何敏华.浅谈美术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

[6]朱晓娟.美术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江西教育科研,2006-02-28

[7]张玉华.刍议美术教学过程中创新教育[J].考试周刊.2008,(32):193-194.

[8]黄春光.浅谈新课标下的美术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教学研究.2013,(03):94.

[9]于萌.浅谈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培养[J].长春医学,2005-12-25

[10]肖学华.论在Photoshop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02):.

[11]皇甫文通.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管见[J].科技资讯.2011,(12):193.

[12]王红卫.浅析素质教育与美术教学改革[J].山西科技.2009,(04):54-55.

第9篇: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范文

一、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的必然性

经过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对于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而言,生活化教学理念的运用,是时展的必然,也是课程改革的必然。为什么说这是一种必然性呢?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生活化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培养,不断提升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由此可见,对于数学生活化教学而言,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之下,这已经是教育主管部门衡量教师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指标。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师重视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是时展变化的必然,是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指导之下的有效教学模式。

2.生活化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在教育体制上,我国的教育和一些西方国家相比,具有很大的差距。在业余时间,笔者有时会观看一些西方国家的电影或者是电视,通过这种闲暇观看,笔者发现:国外的很多孩子,他们都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尤其是在面临危险或者困难的时候,他们总能够运用一些平时学习的知识为自己解围。相比之下,中国的孩子就如同生长在温室中,经不起风吹雨打,随时需要父母的呵护。其实,这是教育体制对孩子的影响。中国的教育体制,忽视对孩子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校所学习的知识,不过只是“纸上谈兵”而已。因此,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有机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重视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生活化,势必会大大提升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让学生懂得如何将一些理论化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这样的教学模式,将会大大提升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

二、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现状

虽然新课程改革理念已经明确了教师应当重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受到各种考试制度的影响,很多教师的教学依然是应付考试型。只要能够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付出再多的努力和心血也愿意。但是,很少有教师愿意将教学的重点和内容放在一些不在考试范围之内的教学上。这样的教学理念,源于考试制度的影响,但无论是基于什么因素,当前,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生活化教学依然是一片空白,很多教师都没有认识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也没有将教学的重心放在生活化教学上,从而影响了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效率。

三、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对策

以上,笔者分析了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意义以及现状。以下,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经验,阐述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之下,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对策。

1.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

教学氛围和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想实现生活化教学的效果,可以通过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促进生活化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初中学生在思考的时候有着依赖直观和具体的实物支撑的特点,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设定与数学相关的现实生活,也就是说将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情景中去,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5轴对称图形6的讲解中,以“蝴蝶飞舞、落下”的多媒体演示为基础,在恰当的时机引入轴对称图像的概念。

2.紧扣教材,结合生活案例,促进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知识的运用正可谓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是这些数学知识,相比较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言,显得更加的通俗易懂。因而,需要老师能够深入的研究教材,结合课堂教学的要求将学习内容生活化。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降水概率、彩票中奖和分期付款等诸多问题,都可以在进行统计和概率数学知识学习中,起到良好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提升。

3.例题的处理尽可能地实现生活化的效果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在备课是,无论是教材的处理还是教学案例的处理,都应当尽可能地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吻合,和学生的现有经验相吻合,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找到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实现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提升。

4.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