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学经典理论范文

金融学经典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学经典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学经典理论

第1篇:金融学经典理论范文

关键词:传统金融学;行为金融学;理论分歧

中图分类号:F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学的研究日益深入,尤其是在传统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上一直存在着争论,而且处于延续不断发展阶段。因此针对传统金融学的相关困境以及行为金融学的崛起因素研究显得非常具有意义。本文主要针对相关传统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类金融学之间的差异点,实现对其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一、传统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内容对比

从传统金融学的研究内容来看,现代金融学其主要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在资本市场中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传统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在资源配置上是统一的,这也就意味着研究必然以市场均衡和获得和合理的金融产品价格体系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那么传统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其差异主要表现点值得深入研究,曾经有学者认为现代经济学代表了研究经济行为和现象分析法和框架。传统金融学其主要分为参照系、视角以及分析工具等组成部分,金融研究过程中由于两者研究的问题存在着差异,经典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的视角具有差异性。当代的经典金融学主要是以继承传统经济学的假设作为研究的基础,并且建立起完善的现代金融学完整体系,但是其在研究的范式和研究的模型上仍然存在着完全理性的分析框架,而不注重微观个体的决策行为。两种金融学对于风险和无风险情况下对于人们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其核心价值的心理物理学效应会造成人们柱塞盈利的时候出现反感风险,而且在亏损的时候会出现追求风险。心理物理学效应则成为了人们过分偏执定性可能和不可能事件的主要因素。

二、传统金融学困境

1、噪声交易解释困境

为了保全一种完全的竞争状态,引入“噪声交易者”来对整个价格系统进行控制,使得价格均衡,且不会揭示私人信息。往往噪声交易者不会追求利益最大化,但是作为非理性或者流动性的交易者则会追求,因此这也会造成在整个传统金融理论框架下难以取得理性预期平衡。噪声交易者常常会使用外生变量来对证券的需求总量进行处理,这种处理方式在经济学家看来,仍然是理易行为。但是没有对噪声交易者和理性预期者的差异进行探讨,由于理性预期交易者对于证券供应成立随机变量,因此不能够使得其确定性的维度增加。因此整个证券价格就会由于随机变量出现,而造成私人信息不能够完全揭示。

2、不完全竞争困难

所谓的不完全竞争,其主要是在实现均衡价格的同时还具有完全揭示直接获取私人信息的动机。在不完全竞争研究之中,决策者的行为受制于交易者的信念,交易者价值不仅存在于预期时的优势,而且还具有其他交易者对此交易获取信息的猜测。每个交易者在衡量自己是否会对均衡价格的配置产生影响,可以有效反映出具体信息,这就可以有效避免在交易中出现“搭顺风车”的情况。假设,一些股票教育者,在发生交易的过程中,若不去获取哪些隐私信息,那么自己很可能陷入被动,使得自己处于困境之中。从不完全竞争的博弈模型进行分析,要求交易者具有理性的认识,在交易过程中不仅需要保持理性的认识,而且需要有意识的决定别人存在的影响。

3、经典金融学对金融市场研究困境

由于传统金融学理论存在着一些不能解释的问题,例如,经典金融学常常会假设一些异易者具备同性质的先进理念,这就使得市场有效预期理论处于平衡状态,可以使得证券持有者与交易者均会各自承担风险,使得其分担来自金融经济的风险。证券交易所产生的原因其主要由于交易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的风险承担能力,这就是同种信息的先验信假设所带来的缺陷。相关经验告诉我们,人们对于证券的收益不同预期应该是证券交易的一个重要因素。同种性质的共同知识先验信念差异主要是由于私人信息的不同,当交易的唯一动机是信息优势的时候,此时属于预期均衡状态,该状态下不会存在着交易。因为理性预期交易者虽然认为愿意承担交易,而且还会利用自己的优势信息,不会使得自己处于不利地位而发生交易。现实股票市场中,交易量非常大,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也会呈现出非理性的交易。传统金融学关于投资者在进行个体交易的时候,存在着未解之谜包含:投资股票的倾向效应。

三、行为金融学的崛起

1、基于信念行为的金融模型

基于信念行为模型的解释主要是以投资者作为解释的主体,投资者中出现过度自信则可以被看作为过度交易现象,由于过度自信使得人们始终相信自己的信息就完全可以实现对整个交易的掌控,而实际上这些信息对于是否盈利的影响并不大。但是这种信息对于投资者无疑你一种鼓励,使得其在交易过程中始终相信这些都信息就是其盈利的根本,于是就产生了过度自信交易状态,这种过度交易自信尤其是在男性投资者中更加突出。使得男性投资者交易更加频繁,投资的收益也较低,这就证明了过度自信心理倾向解释。

2、波动率解释

由于一些人在进行投资的时候对私有信息极度自信,使得经典金融理沦对于波动率难以作出正确合理解释。首先,如果投资者没有公开信息,那么对于未来资金增长的先验信念进行公开,然后再对收集一些极度自信信息,这样投资者就会高估私有信息对于整个波动率的影响,难以达到准确显示。如果所获取的私有信息属于正面信息,那么投资者很可能将股价推到红利相对较高价位,致使红利价格比波动率快。在对红利波动过小进行解释的时候,其始终属于认知代表,而且始终坚信平均红利增长会比实际的波动率大投资者在购买股票的时候,如果看到红利增长,则投资者就会信任红利增长率不断提高,那么就会买入行价格,逐渐将价格推到一个与红利水平不一样的位置。当看到红利下降的时候,投资者会认为红利收入会低于平均水平,那么投资者也会出现抛伟现象,将股票抛伟使得价格低到与红利相宜的水平。

3、溢价之谜解释

溢价之谜,从行为金融学观点进行解释为投资者厌恶可以解释为股权溢价之谜,因为其他投资者不能够明确知晓股票收益分布。如若这种模型的收益部分被公布,那么人们则会做出最坏打算。我们在对股权溢价之谜进行研究的时候,通常会采用BHS模型,该模型从直观上能够轮子损失厌恶程度发生差异,还可以观察股票价格过度中的波动,但是其损失厌恶本身就会使得投资者不愿看到股票下跌,因此投资者购买股票的时候势必会要求更高的股权溢价,这样才能够满足投资者的心理平衡。

结束语

行为金融学是对传统金融学理论的补充和完善,其在现实金融市场中的影响日趋强大,但还无法成为现代金融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力量。行为金融学近年来在金融理论界的发展如火如荼,但若说可以完全取代传统金融学,进而担当理论支柱实在为时过早。正如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被传统金融学代表人物法玛和行为金融学倡导者希勒共同分享一样,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仍需两大理论范式的共同推动。

参考文献

第2篇:金融学经典理论范文

关键词 行为金融学 教学设计 实验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行为金融学是一门金融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交叉、试图揭示金融市场投资者的非理和决策规律的边缘学科。行为金融学以行为范式取代传统金融学的理性范式,承认人的行为的非理性,以展望理论、行为组合理论和行为资产定价模型为基础,推动了金融实证研究的发展。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将行为金融学纳入学科体系的课程设置中,行为金融学在教学设计方面和传统金融学差异较大。

1 教学目标

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掌握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结构,培养直觉思维,发现内在动机。经典金融理论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基础上,但现实中人们的决策行为与理性经济人假设有一定的差异,行为金融学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拓宽理性经济人假设,其理论框架和经典金融学差异较大,因此首先要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把握行为金融学理论的基本脉络。

2 教学内容

2.1 课程计划

课程设置上,可以暂定为专业选修课,安排在金融学、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公司金融等基于经典金融理论的传统必修课程之后;课时分配方面既包括理论讲授部分,也要包括课堂实验部分。虽然目前部分国内高校已经把行为金融学定为核心课程,但对一般高校而言还是暂定为专业选修课更为合适。金融涵盖的范围很广,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未来就业方向,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可在选修模块设立几个不同的方向,每个方向下设关联的课程组合,行为金融学可以和金融计量分析、实验经济学等构成一个课程组合,甚至可以把心理学等课程纳入这个课程组合。

2.2 教材选择

目前,国内已出现较多的行为金融学教材,但质量参差不齐。选择教材,首先要选择行为金融学理论体系完备的教材,其次要注意选择接近理论前沿的新颖教材,最后,教材能结合我国市场实际进行分析则更佳。在选定基本教材基础上,还应向学生推荐补充读物,特别是国外一些权威性的杂志。

2.3 内容标准

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基础应包括期望理论和行为金融模型:期望理论用价值函数代替传统现代金融学的效用函数,价值函数是一条中间有一个拐点的S形曲线,自变量是投资者损益,盈利部分是凹函数,亏损部分是凸函数,行为人在看到损失时的失望程度,会比同等获利情况下的高兴程度高得多,并由此推论,大多数投资者在获得利润时是风险厌恶者,在遭受亏损时是风险偏好者;行为组合理论BPT是对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PT)的改良,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是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扩展,将投资者分为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其中信息交易者是不会出现系统偏差的理易者,噪声交易者时会产生认知偏差的非理性投资者,这两类交易者共同决定资产价格。

3 教学方法

3.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由哈佛商学院首创的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教学中有教师和学生两种主要的角色。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而非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负责提供教学案例等材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案例材料进行思考与讨论,并对案例中提出的问题作出正确的结论。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3.1.1 教学准备

这阶段主要工作包括:选择适当的案例、确定讨论题和案例教学的组织形式。

首先要选择适当的案例。案例要围绕教学目标的要求,案例内容与所学知识有关,难易程度与学习知识的深浅度相关,篇幅大小与教学时间相适应,并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提供相应的提示和背景材料。我国金融市场不完善,人们的投资心理更复杂,利用行为金融理论来分析我国的金融市场会更有效,教师应尽量选择基于我国金融市场的案例。其次,确定讨论题。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案例的内容确定讨论题,讨论题要有一定的诱导性和争论意义,使学生通过积极讨论和争辩,深入掌握运用所学的行为金融学理论。第三,确定案例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案例背景、学生人数、教学环境等确定相应的组织形式,如小组讨论法、智囊团法等,设计和布置案例教学环境。

3.1.2 主持案例讨论

案例教学要组织学生讨论。案例教学课开始,教师首先简要介绍案情,布置讨论题,然后给学生一定时间思考和推敲案情,等学生基本熟悉案情、得出基本结论后再组织讨论。

教师要积极创造和维护良好的讨论环境和气氛,使学生能充分讨论和争辩。既要善于倾听学生发言,又要适时诱导学生,使发言始终围绕题目中心深入开展,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对行为金融学知识理解的深化。

3.1.3 总结

每次讨论结束要做简短的总结,可以教师总结,也可以让学生总结。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学生讨论情况的总结,主要总结学生讨论发言是否积极,有无同学未积极参与,分析讨论中存在的长处和不足等;二是对案例本身的讨论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揭示案例中包含的行为金融学理论,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相应结论,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准备。

3.2 课堂实验法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大量利用实验经济学方法,经济学的实验与自然科学的实验一样包含实验设计、选择实验设备和实验步骤、分析数据以及报告结果等环节,通过模拟环境和采用随机化、保密意图等仿真技巧,对社会中的人进行实验,验证投资人的行为。例如弗农·史密斯在张伯伦的课堂实验基础上,设置著名的“双向口头竞价”实验,参与者被分成买者或卖者两个群体,随机分配买者和卖者的角色;每个卖者有一单位的待售品,其保留价格为v,卖者不允许以低于v的价格出售商品,如以p>v的价格出售,卖者可以获得p—v的收益;每个买者也被分配了一个保留价w,即允许购买的最高价格;通过反复实验,史密斯验证了竞争性价格理论的合理性。行为金融学教学可引入课堂实验法,目标是让学生把握探究性思维的方法。其教学程序: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景—提出假设—进行模拟验证—比较评估并得出结论。教师通过设计课堂实验,启发学生思维和独立探索解决问题,形成自主学习的倾向。在课堂上模拟实验环境,然后对随机选取学生和分配角色,诱导被实验者发挥被指定角色的特性,进行实验;借助行为和心理分析的方法验证命题,通过比较和评估,判断实验本身的好坏,验证理论的真实性。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和个体发展,现代金融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广泛适应性并具有发展潜力的金融人才。行为金融学课程的设置富于挑战性、创新型和趣味性,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探索和总结更好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第3篇:金融学经典理论范文

自莫迪格里阿尼(F.Modigliani)和米勒(H.Miller)1958年发表著名的MM定理以来,历经近半个世纪发展的现代公司金融理论已日趋成熟。在此期间,尤其是过去30年,金融学家们不断深入探讨公司金融的各个领域,创建的理论模型精彩纷呈,积累的文献汗牛充栋。

对公司金融领域的潜在进入者来说,卷帙浩繁的文献非常具有挑战性,因为不同学者构建的模型尽管本质上相似之处颇多,但形式上却又有较大差异。《公司金融理论》一书的出版,极大改善了这一局面。他在该书中采用激励理论或合约理论构建了统一的模型,以揭示现代公司金融理论的精髓。

顾名思义,公司金融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融资。MM理论说明,在无摩擦的完全市场中,融资(财务)政策不影响公司价值。因此,MM理论之后,对公司金融的研究集中于探讨各种市场瑕疵如何导致融资(财务)政策影响公司价值。

在各种市场瑕疵中,信息不对称受到金融学家和经济学家们的广泛青睐,1996年和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两度授予在信息不对称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经济学家,就是一个有力证明。

众所周知,信息不对称的主要后果是成本、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相关学术研究的中心则是激励和约束问题。过去30年,公司金融的主流是研究公司融资所产生的各种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之间的激励和约束关系。惟其如此,梯若尔才有可能采用合约理论的统一架构诠释现代公司金融理论。

金融学家们把构建公司金融理论模型通俗地称为“讲故事”。故事的源泉至少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现代公司金融的诸多故事都是对经济学理论成果的借鉴,这与金融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的地位相吻合。从经济学借鉴过来的公司金融故事,总体来说是成功的,例如,梅耶斯(S.Meyers)和马基卢夫(N.Majluf)提出的基于逆向选择的优序融资理论。然而,也有些借鉴不那么成功,典型例子是公司金融中的信号模型,这些模型难以回答一个关键问题,即公司采用财务手段向外界发送信号是否最优选择。

第二,部分故事源于对公司金融的实践。举例来说,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公司金融理论大多认为公司的多元化经营有损于股东价值。然而放眼全球,实践中多元化经营是普遍现象,没有迹象表明该现象呈现出衰落之势。因此,从上世纪末开始,部分金融学家们开始讲述支持公司多元化经营的故事。

最后,部分故事源于金融学其他领域的发展,尤其是资产定价理论的发展。虽然资产定价理论起步只是略早于公司金融,但到20世纪80年代就已发展成熟。

第4篇:金融学经典理论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高等教育;研究性教学

[DOI]10.13939/ki.zgsc.2015.12.018

近年来,以信贷、第三方支付、基金、保险、虚拟货币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呈现快速发展之势。互联网金融模式被视为“既不同于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模式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模式的第三种金融模式”,利用云计算、搜索引擎、大数据等现代信息科技手段,它已经开始对传统的金融模式产生颠覆性影响。

现阶段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不断挑战传统金融的统治地位的同时也对现有的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教育内容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也具有很高的实践性,目前国内高校选用的金融学教科书完成时间多在数年之前,无法反映最新的金融变化,这就要求金融专业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时刻关注我国金融市场的最新发展,并能够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将金融市场最新的发展成果融入具体教学当中。以下我们结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实,提出现阶段我国金融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思路。

1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互联网金融可以被视为传统金融行业与现代互联网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是传统金融向互联网的延伸,更是“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与金融行业的融合,从而使现代金融行业借助互联网实现质变的飞跃。

1.1虚拟化

金融市场是实现金融产品交易的场所,传统的金融市场以有形的金融场所为主,投资者需要通过进入具体的场地以完成相应的金融交易。借助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经营地点乃至各类金融服务实现了高度虚拟化,同时,电子货币、电子钱包等支付方式的变革也使传统的现金交易行为大大减少,金融市场的无形化将成为主流。

1.2透明与信息对称

传统投融资模式下,信息不对称始终是困扰投融资双方的最主要问题。互联网金融自身具有高度透明的特点,在贷款方面,利用大数据平台互联网金融机构可以有效收集互联网客户的信用记录,从而极大地降低客户贷款的信用数据调查成本;在投资方面,以货币基金为代表的传统投资方式借助互联网极大地提高了其运营透明度,客户每天都可以借助手机或者电脑客户端及时获得资金账户的收益信息,因而在最大程度上消除了投资者对投资风险的担忧。

1.3去中介化与低成本

传统融资模式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离不开金融中介的服务,高额的金融中介成本导致金融服务的价格居高不下。而互联网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为金融供需双方服务,从而使各类金融产品的成本大为下降。

1.4便捷即时

在传统金融业务领域,社会公众难以获得便捷、及时的金融服务。以“用户体验为首位”的互联网精神恰恰弥补了传统金融模式的欠缺,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社会公众可以利用个人电脑乃至手机随时随地在互联网上获得互联网金融的各种服务,在金融机构工作效率大幅提高的同时公众接受金融服务也无须受到网点、时间等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在文字问答、图表、动画乃至在线问答等多种方式的指引下,互联网金融使多数社会公众更为容易地掌握各种金融服务的应用,从而有机会获得更高层次的金融服务。

2互联网金融下的金融教育改革

2.1教学课程必须注重与时俱进

近年来,我国金融高等教育不断推陈出新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其内容仍是以传统的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与一般的电子商务介绍为主,教学内容与相关教学参考书远不能反映互联网金融的最新发展,与之相似,其他专业课程也多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发展的特点,对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在金融各个领域的大量应用少有涉及。

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与高校相关课程跟进的滞后恰恰为现阶段高校金融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契机,现阶段整个教学机制必须适应发展形势进行根本性变革。这种变革包括:第一,加强高等院校一线教师的教学交流。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这即是导致大学课堂教学内容陈旧因而教学效果欠佳的重要原因。为此,我们建议从学院或教研室层面经常组织教师教学经验的互动,通过讲座、研讨等方式鼓励一线教师交流最新的金融发展及教学体会。第二,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手段。通过学校已有的网络课堂或者教师自己建立的个人网站等方式,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并实现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乃至教师与学术前沿及社会实践的有效互动。第三,改革教师评价体制。现有高等院校教师评价体系忽视了对教师教学内容特别是教学内容能够及时更新的考察,事实上,每学期教学内容的更新都应成为高等院校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必要的一环,为此,我们建议将教学内容的更新纳入教师评价体系的考察范围。

2.2倡导教师的研究性教学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近年来很多高校都积极进行了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特别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维,教师的工作则是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自学学习与大胆创新。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与发展实际上也为高校金融教学推广研究性教学提供了一个契机。互联网金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全新的,即使是金融专家也很难把握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脉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无法像一些较成熟的课程那样轻易得出具体结论,此时,研究性教学相较传统教学的优势则可以充分体现,即研究性教学从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问题的意识出发,鼓励学生在未知世界中探寻已有知识尚未解决的问题,从而最终实现学生自主创新地研究性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互联网金融的最新案例,积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诠释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与未来发展的路径。例如,在近期内,我们专门就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存款保险制度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进行了专门的研讨,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利率市场化问题已成为我国未来金融改革的一个突破点,而利率市场化的推行将加剧商业银行间的激烈竞争并压缩其传统存贷业务的利润,因此银行倒闭也将成为一种正常现象,此时存款保险制度也将成为一种必然。

2.3倡导学科融合

对于金融专业的教师而言,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工作即是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在教学中努力实现学科间的相互融合。以下即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选择的几个与互联网金融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研究方向。

2.3.1网络安全技术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赖网络安全技术的保障。互联网的安全性已成为现阶段阻碍公众应用互联网金融的最大障碍。为此,在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从自身理财入手,尝试应用互联网支付等实践活动。结合新闻报道中的相关网络安全案例及相关网络搜索,我们要求学生分析现有互联网金融行为的安全措施与漏洞,并与传统金融机构服务的安全性比较,在课上课下进行相关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安全证书、硬件安全、快捷支付、移动支付等网络安全问题都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而以支付宝为代表的保险赔偿机制也引发了大家的极大兴趣。

2.3.2网络营销

借助互联网的营销方式,金融企业在实现低成本的同时,更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的云计算与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从而实现营销的高效率。同时,相比一般的网络营销,互联网金融的营销由于其金融产品差异性小且客户更注重收益性与安全性的特点,金融营销的竞争也将更趋于激烈,如何为互联网客户提供更高质量的差异也已经成为金融企业必须研究的课题。已有的在互联网金融成功案例均和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相互合作下的积极营销有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应该从多个角度引入互联网金融营销的研究与讨论,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互联网金融。

2.3.3网络行为金融学与网络经典金融理论

不同于传统经典金融学理论对理性人的苛刻假设,现代行为金融学对金融投资者的心理因素进行了重新归纳,并相应总结了普通投资者金融决策行为的一般特征。一方面,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人们的行为也将出现新的变化,如何把握投资者的心理,揭示投资者的心理变化规律将成为行为金融学发展的全新领域。另一方面,传统的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权定价理论为基础的经典金融理论由于其效率市场的假定而一直受到各方的质疑,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背景下,信息公开、低成本等金融效率市场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将逐步具备。另外,在互联网金融发展初期,羊群效应以及金融市场本身的不稳定性也将对金融资产的价格产生相当影响,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完善传统经典金融理论也将成为金融教学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梁璋,沈凡.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的挑战[J].新金融,2013(7):47-51.

第5篇:金融学经典理论范文

[关键词] 金融学 高等学校 人才培养

这次爆发于美国迅速波及全球的次贷金融危机,对世界金融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使世界金融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对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迫切需要对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进行诸多方面的改革。

一、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是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前提

我国高等学校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偏重于宏观经济理论和金融理论,偏重于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理论指导和解释。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比较快,微观金融理论问题显得日益突出了,各种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理财公司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些金融机构在其发展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一些微观金融管理问题。另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批的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都在金融机构的一线从事金融工作,这对他们的知识结构要求有了很大的变化。既要求他们精通经济理论知识,了解国家的有关金融政策,又要求他们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原有的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就已不适应目前金融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要求了,迫切需要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新的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较强的对国家金融政策的解读能力,同时还具有对金融工具的估值、定价的能力等。

二、改革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是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重点

我国的高等学校财经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讲授、专业实习薄弱、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缺少比较科学的安全教学等弊端。为了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金融专业人才,必须对目前高等学校的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进行改革,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统一的培养方式。在课程体系上采取通识教育和专业模块教育的方式,建立共同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两大基础课平台,以奠定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在专业模块设立上,要精选专业核心课,增加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同时还要设立学科广、品位高的文化素质通识课体系,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强化实践环节。各学校应在和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理财公司等加强合作,建立比较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努力争取建立自己的校内学生实训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应用能力。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各个专业的教学大都以课堂讲授为主,金融学专业做为应用经济学专业也是如此。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上课记笔记,有时笔记都不记。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知识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培养出的人才很难适应当前的金融业飞速发展的需要,很难适应日益复杂的国际金融竞争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大对金融学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首先,金融学专业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大胆地引进案例式教学方式,金融学专业的许多课程实践性比较强、业务性也比较强,而且目前的金融部门拥有大量的实际案例可供我们教学中参考和应用。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这些经典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所学习的金融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好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客观上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主动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其次,金融学专业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强化模拟实验教学,加强模拟实验室的建设。第三,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我们的教师和学生走出课堂,创造条件让他们到金融实际部门去实习锻炼,把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部门的管理人员请进课堂做兼职的教师。

四、加快考试制度改革,是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保证

考试是高等学校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检查学校教师教学水平高低、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考试环节的改革是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保证,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教风和学风的好与坏,决定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效果。目前,我国的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的各科考试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只要学生考前集中时间死记硬背也能取得相当不错的成绩,但是非常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金融学专业应加大对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的改革,对理论课可以采取理论分析,观点透析等方式进行;对专业课可以采取实际技能操作等方式来进行,也可以采取案例分析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

第6篇:金融学经典理论范文

【关键词】行为金融;投资行为;金融异象;投资心理;投资策略

一、行为金融产生背景

1950年代,冯·纽曼和摩根斯坦从个体的一系列严格的公理化理性偏好假定出发,运用逻辑和数学工具,发展了期望效用函数理论。阿罗和德布鲁将其吸收进瓦尔拉斯均衡的框架中,成为处理不确定性决策的分析范式,进而构筑起现代微观经济学并由此展开的包括宏观、金融、计量等在内的宏伟而又优美的理论大厦。这些理论并不认为投资者的心理会妨碍他们做出正确的投资抉择,因此,传统的经济学建立在以下两个假设之上:1.人们的决策是理性的。2.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是没有偏差的。

然而,一些非主流的经济学家却发现,期望效率理论存在严重缺陷,现实别是金融市场里人们的很多决策行为,无法用期望效用函数来解释。行为经济学家提出了很多著名的“悖论”向主流经济学家发难,像“阿莱斯悖论”“股权风险溢价难题”“羊群效应”“偏好颠倒”等,经济学家开始修补经典理论,修改效用函数、禀赋、技术和市场信息结构等,但迄今没有满意的答案。期望效用理论开始受到怀疑,经济学家们越来越意识到人类行为本身的重要性。认知心理学的概念和分析方法被引入经济分析。从2001年素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Clark奖被授予行为经济学家拉宾,到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行为心理学大师丹尼尔·卡尼曼,反映了主流经济学对行为金融学分析方法的反应和认可。

二、证券市场投资者行为异象分析

(一)投资者群体行为异象之羊群行为

传统金融理论还包含一个重要的假设:投资者之间的随机交易。行为金融认为投资者之间的交易并不都是随机的。”根据李心丹在其《行为金融学—理论及中国的证据》中的定义,“羊群行为”是指由于受其他投资者采取的某种投资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即投资者的选择完全依赖于舆论(随大流),或者说投资人的选择是对大众行为的模仿,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而不是基于自己所挖掘的信息。

(二)投资者个体行为异象

1.过度交易

在经典的Merton模型中每个投资者购买个股票都是市场投资组合,此时,市场中应该不会发生任何交易。在理性预期模型中,如果投资者不存在异质性,交易同样不会发生。即便假定投资者拥有不同的信息,但只要“投资者是理性的”这一信息是公共信息,交易同样不会发生。因为,一个投资者不会购买另一个投资者出售的股票。然而,现实中人们却看到,无论是成熟的证券市场还是新兴的证券市场,股票交易的年换手率都相当高!而行为金融学家对过度交易行为的解释是:人们在决策时存在过度自信倾向,而过度自信导致了投资者意见的分歧,从而产生过度交易。Barber和Odean(2000)实证结果证明,过度交易会降低投资者的收益率,其根源在于投资者存在的过度自信倾向而导致过高的交易量和交易成本。

2.处置效应

大量文献证明,投资者在处置股票时倾向于卖出获利的股票,而持有亏损的股票,Shefrin和Statman将这一现象称为“处置效应“。具体来说,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在出售资产时的表现:投资者更愿意在盈利时卖出他们所持有的资产,而不愿意卖出那些比他们购买时价格低的资产;投资者总是过长时间的持有那些持续下跌的资产。Shefrin和Statman认为,投资者很厌恶去承受与损失有关的遗憾造成的伤痛。而均值回归的非理性理念是对投资者处置效应现象的另一种解释,Shiller的调查研究证实了投资者普遍认为在下跌之后,股价很快就会上涨。

3.投资者分散度不足之本地偏好理论

大量的研究表明许多投资者在选择投资组合时,其投资的分散度大大低于传统投资组合模型所要求的程度,具体表现为“本地偏好”(大部分投资者将资金投资于国内金融市场),而经典理论则认为应跨国投资以分散风险。French和Poterba(1991)在对美国、日本和英国的投资者研究中发现,美国、日本和英国的投资者分别以98.3%、98.1%和82.0%的比例持有本国股票,而这三个国家股票市场的市值占全球的总额远远低于这样的比例,这表明投资者愿意将绝大部分资金投资于本国市场。这种本地偏好理论不仅存在于全球金融市场的国家之间,还存在于国内的地区之间。行为经济学家将其归因于投资者的“模糊厌恶”。即在模糊的情况下,人们感觉不能明确一个赌博的可能性分布,进而对这个赌博没有信心,因此人们总是试图回避模糊。

三、总结

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造成的行为偏差导致了市场价格的偏离,而若能合理利用这一偏差将给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这就形成了行为金融学的投资策略。由于人类的心理决策特征是在长期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所以某些行为是稳定的和跨文化的。相应地,行为金融投资理念的交易策略也就更具有相当的持久性。对于投资者而言,行为金融学的指导意义在于:可以采取针对非理性市场行为的投资策略来实现投资目标,即在大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前,投资那些定价错误的股票,并在股票价格正确定位之后获利。目前发达国家金融市场中比较常见且成熟的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有:反向投资策略、惯易策略、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

经济学自把人类决策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那一天开始,就已命定,经济学永都不可能仅仅是经济学、数学,他还是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哲学和美学,它是对人类心灵和灵魂永无止境的求索。

众多学者对我国股市的实证研究都证明了证券投资者投资偏差的存在,一方面证明了行为金融学的基本假定即投资者的有限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的存在,另一方面也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不规范的结果,此结果又进一步加剧了投资者的行为偏差。更为严重的是,证券市场的违法违规者利用投资者的行为缺陷恶意操纵市场,严重危机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损害了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从而严重阻碍了证券市场的发展。对此,应建立完善的投资者保护机制,倡导正确的投资观和投资理念,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李心丹.行为金融学—理论及中国的证据[M].上海三联书店,2004.

[2]罗航,张萍.中国股市惯易策略的实证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5).

[3]陈野华.行为金融学[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4]张谊浩,陈柳钦.中国行为金融研究综述[J].财经政法资讯,2004(6).

第7篇:金融学经典理论范文

从LTCM事件谈起

1997年亚洲爆发了震撼全球的金融危机,至今仍余波荡漾。究其根本原因,可说虽然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其直接原因却在于美国的量子基金对泰国外行市场突然袭击。1998年9月爆发的美国LTCM基金危机事件,震撼美国金融界,波及全世界,这一危机也是由于一个突发事件----俄罗斯政府宣布推迟偿还短期国债券所触发的。

LTCM基金是于1993年建立的“对冲”(hedge)基金,资金额为35亿美元,从事各种债券衍生物交易,由华尔街债券投资高手梅里韦瑟(J.W.Meriwether)主持。其合伙人中包括著名的数学金融学家斯科尔斯(M.S.Scholes)和默顿(R.C.Merton),他们参与建立的“期权定价公式”(即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为债券衍生物交易者广泛应用。两位因此获得者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LTCM基金的投资策略是根据数学金融学理论,建立模型,编制程序,运用计算机预测债券价格走向。具体做法是将各种债券历年的价格输入计算机,从中找出统计相关规律。投资者将债券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美国的联邦公券,由美国联邦政府保证,几乎没有风险;第二类是企业或发展中国家征服发行的债券,风险较大。LTCM基金通过统计发现,两类债券价格的波动基本同步,涨则齐涨,跌则齐跌,且通常两者间保持一定的平均差价。当通过计算机发现个别债券的市价偏离平均值时,若及时买进或卖出,就可在价格回到平均值时赚取利润。妙的是在一定范围内,无论如何价格上涨或下跌,按这种方法投资都可以获利。难怪LTCM基金在1994年3月至1997年12月的三年多中,资金增长高达300%。不仅其合伙人和投资者发了大财,各大银行为能从中分一杯羹,也争着借钱给他们? ?率筁TCM基金的运用资金与资本之比竟高达25:1。

天有不测风云!1998年8月俄罗斯政府突然宣布推迟偿还短期国债券,这一突发事件触发了群起抛售第二类债券的狂潮,其价格直线下跌,而且很难找到买主。与此同时,投资者为了保本,纷纷寻求最安全的避风港,将巨额资金转向购买美国政府担保的联邦公债。其价格一路飞升到历史新高。这种情况与LTCM计算机所依据的两类债券同步涨跌之统计规律刚好相反,原先的理论,模型和程序全都失灵。LTCM基金下错了注而损失惨重。雪上加霜的是,他们不但未随机应变及时撤出资金,而是对自己的理论模型过分自信,反而投入更多的资金以期反败为胜。就这样越陷越深。到9月下旬LTCM基金的亏损高达44%而濒临破产。其直接涉及金额为1000亿美元,而间接牵连的金额竟高达10000亿美元!如果任其倒闭,将引起连锁反应,造成严重的信誉危机,后果不堪设想。

由于LTCM基金亏损的金额过于庞大,而且涉及到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德主,这对数学金融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华尔街有些人已在议论,开始怀疑数学金融学的使用性。有的甚至宣称:永远不向由数学金融学家主持的基金投资,数学金融学面临挑战。

LTCM基金事件爆发以后,美国各报刊之报道,评论,分析连篇累牍,焦点集中在为什么过去如此灵验的统计预测理论竟会突然失灵?多数人的共识是,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本身并没有错,错在将之应用于不适当的条件下。本文作者之一在LTCM事件发生之前四个月著文分析基于随机过程的预测理论,文中将随机过程分为平稳的,似稳的以及非稳的三类,明确指出:“第三类随机过程是具有快变的或突变达的概率分布,可称为‘非稳随机过程’。对于这种非稳过程,概率分布实际上已失去意义,前述的基于概率分布的预测理论完全不适用,必须另辟途径,这也可以从自然科学类似的情形中得到启发。突变现象也存在于自然界中,……”此次正是俄罗斯政府宣布推迟偿还短期国债券这一突发事件,导致了LTCM基金的统计预测理论失灵,而且遭受损失的并非LTCM基金一家,其他基金以及华尔街的一些大银行和投资公司也都损失不赀。

经典的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

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可以认为是,一种在具有不确定性的债券市场中寻求无风险套利投资组合的理论。欧式期权定价的经典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基于由几个方程组成的一个市场模型。其中,关于无风险债券价格的方程,只和利率r有关;而关于原生股票价格的方程,则除了与平均回报率b有关以外,还含有一个系数为σ的标准布朗运动的“微分”。当r,b,σ均为常数时,欧式买入期权(European call option)的价格θ就可以用精确的公式写出来,这就是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由此可以获得相应的“套利”投资组合。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自1973年发表以来,被投资者广泛应用,由此而形成的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成了期权投资理论的经典,促进了债券衍生物时常的蓬勃发展。有人甚至说。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开辟了债券衍生物交易这个新行业。

笔者以为,上述投资组合理论可称为经典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它尽管在实践中极为成功,但也有其局限性。应用时如不加注意,就会出问题。

局限性之一:经典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基于平稳的完备的市场假设,即r,b,σ均为常数,且σ>0,但在实际的市场中它们都不一定是常数,而且很可能会有跳跃。

局限性之二:经典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假定所有投资者都是散户,而实际的市场中大户的影响不容忽视。特别是在不成熟的市场中,有时大户具有决定性的操纵作用。量子基金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扮演的角色即为一例。在这种情况下,b和σ均依赖于投资者的行为,原生股票价格的微分方程变为非线性的。

经典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基于平稳市场的假定,属于“平稳随机过程”,在其适用条件下十分有效。事实上,期权投资者多年来一直在应用,LTCM基金也确实在过去三年多中赚了大钱。这次LTCM基金的失败并非由于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不对,而是因为突发事件袭来时,市场变得很不平稳,原来的“平稳随机过程"变成了“非稳随机过程”。条件变了,原来的统计规律不再适用了。由此可见,突发事件可以使原本有效的统计规律在新的条件下失效。

突发实件的机制

研究突发事件首先必须弄清其机制。只有弄清了机制才能分析其前兆,研究预警的方法及因此之道。突发事件并不限于金融领域,也存在于自然界及技术领域中。而且各个不同领域中的突发事件具有一定的共性,按照其机制可大致分为以下两大类。

“能量”积累型 地震是典型的例子。地震的发生,是地壳中应力所积累的能量超过所能承受的临界值后突然的释放。积累的能量越多,地震的威力越大。此外,如火山爆发也属于这一类型。如果将“能量”作广义解释,也可以推广到社会经济领域。泡沫经济的破灭就可以看作是“能量“积累型,这里的“能量”就是被人为抬高的产业之虚假价值。这种虚假价值不断积累,直至其经济基础无法承担时,就会突然崩溃。积累的虚假价值越多,突发事件的威力就越大。日本泡沫经济在1990年初崩溃后,至今已九年尚未恢复,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房地产所积累的虚假价值过分庞大之故。

“放大”型 原子弹的爆发是典型的例子。在原子弹的裂变反应中,一个中子击中铀核使之分裂而释放核能,同时放出二至伞个中子,这是一级反应。放出的中子再击中铀核产生二级反应,释放更多的核能,放出更多的中子……。以此类推,释放的核能及中子数均按反应级级数以指数放大,很快因起核爆炸。这是一种多级相联的“级联放大”,此外,放大电路中由于正反馈而造成的不稳定性,以及非线性系统的“张弛”震荡等也属于“放大”型。这里正反馈的作用等效于级联。在社会、经济及金融等领域中也有类似的情形,例如企业间达的连锁债务就有可能导致“级联放大”,即由于一家倒闭而引起一系列债主的相继倒闭,甚至可能触发金融市场的崩溃。这次LTCM基金的危机,如果不是美国政府及时介入,促使15家大银行注入35亿美元解困,就很可因LTCM基金倒闭而引起“级联放大”,造成整个金融界的信用危机。

金融界还有一种常用的术语,即所谓“杠杆作用”(leverage)。杠杆作用愿意为以小力产生大力,此处指以小钱控制大钱。这也属于“放大”类型。例如LTCM基金不仅大量利用银行贷款造成极高的“运用资金与资本之比”,而且还利用期货交易到交割时才需付款的规定,大做买空卖空的无本交易,使其利用“杠杆作用”投资所涉及的资金高达10000亿美元的天文数字。一旦出问题,这种突发事件的震撼力是惊人的。

金融突发事件之复杂性

金融突发事件要比自然界的或技术的突发事件复杂得多,其复杂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多因素性 对金融突发事件而言,除了金融诸因素外,还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LTCM事件的起因本为经济因素--俄罗斯政府宣布推迟偿还短期债券,而俄罗斯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所占分额甚少,之所以能掀起如此巨大风波,是因为心理因素的“放大”作用:投资者突然感受到第二类债券的高风险,竞相抛售,才造成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暴。可见心理因素不容忽视,必须将其计及。

非线性 影响金融突发事件的不仅有多种因素,而且各个因素之间一般具有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即为非线性的关系。例如,大户的动作会影响到市场及散户的行为。用数学语言说就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并不等于各个因素分别作用时结果的线性叠加。突发事件的理论模型必须包含非线性项,这种非线性理论处理起来要比线性理论复杂得多。 

不确定性 金融现象一般都带有不确定性,而突发事件尤甚。如何处理这种不确定性是研究突发事件的关键之一。例如,1998年8月间俄罗斯经济已濒临破产边缘,几乎可以确定某种事件将会发生,但对于投资者更具有实用价值的是:到底会发生什么事件?在何时发生?这些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由此可知,金融突发事件的机制不像自然界或技术领域中的那样界限分明,往往具有综合性。例如,1990年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其机制固然是由于房地产等虚假价值的积累,但由此触发的金融危机却也包含着银行等金融机构连锁债务的级联放大效应。 预警方法

对冲基金之“对冲”,其目的就在于利用“对冲”来避险(有人将hedge fund译为“避险基金”)。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原本设计为避险的基金,竟因突发事件而造成震撼金融界的高风险。华尔街的大型债券公司和银行都设有“风险管理部”,斯科尔斯和默顿都是LTCM基金“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对突发事件作出预警是他们的职责,但在这次他们竟都未能作出预警。

突发事件是“小概率”事件,基于传统的平稳随机过程的预测理论完全不适用。这只要看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明白。在高速公路公路上驾驶汽车,想对突然发生的机械故障做出预警以防止车祸,传统的平稳随机过程统计可能给出的信息是:每一百万辆车在行驶过程中可能有三辆发生机械故障。这种统计规律虽然对保险公司制定保险率有用,但对预警根本无用。因为不知道你的车是否属于这百万分之三,就算知道是属于这百万分之三,你也不知道何时会发生故障。 笔者认为,针对金融突发事件的上述特点,作预警应采用“多因素前兆法”。前面说过,在“能量”积累型的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必定有一个事先“能量”积累的过程;对“放大”型的突发事件而言,事先必定存在某种放大机制。因此在金融突发事件爆发之前,总有蛛丝马迹的前兆。而且“能量”的积累越多,放大的倍数越高,前兆也就越明显。采用这种方法对汽车之机械故障作出预警,应实时监测其机械系统的运行状态,随时发现温度、噪音、振动,以及驾驶感觉等反常变化及时作出预警。当然,金融突发事件要比汽车机械故障复杂得多,影响的因素也多得多。为了作出预警,必须对多种因素进行实时监测,特别应当“能量”的积累是否已接近其“临界点”,是否已存在“一触即发”的放大机制等危险前兆。如能做到这些,金融突发事件的预警应该是可能的。 要实现预警,困难也很大。其一是计及多种因素的困难。计及的因素越多,模型就越复杂。而且由于非线性效应数学处理就更为困难。计及多种因素的突发事件之数学模型,很可能超越现有计算机的处理能力。但计算机的发展一日千里,今天不能的,明天就有可能。是否可以先简后繁、先易后难?不妨先计及最重要的一些因素,以后再根据计算机技术的进展逐步扩充。 其二是定量化的困难。有些因素,比如心理因素,应如何定量化,就很值得研究。心理是大脑中的活动,直接定量极为困难,但间接定量还是可能的。可以考虑采用“分类效用函数”来量化民众的投资心理因素。为此,可以将投资者划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如散户和大户,年轻的和年老的,保守型和冒险型等等,以便分别处理。然后,选用他们的一种典型投资行为作为代表其投资心理的“效用函数“,加以量化。这种方法如果运用得当,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定量地表示投资者的心理因素的。此外,卢卡斯(R.E.Lucas)的“理性预期”也是一种处理心理因素的方法。

其三是报警灵敏度的困难。过分灵敏可能给出许多“狼来了”的虚警,欠灵敏则可能造成漏报。如何适当把握报警之“临界值”?是否可以采用预警分级制和概率表示?

有些人根本怀疑对金融突发事件做预警的可能性。对此不妨这样来讨论:你相信不相信金融事件具有因果性?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金融突发事件就不会凭空发生,就应该有前兆可寻,预警的可能性应该是存在的,那么金融学就不是一门科学,预警当然也就谈不上了。笔者相信因果律是普遍存在的,金融领域也不例外。

因应之道

第8篇:金融学经典理论范文

内容摘要:本文指出了经典资产定价研究范式的不足及研究投资者情绪的必然性;基于经典资产定价假设的不足,提出了行为资产定价理论与经典资产定价理论相融合的角度去研究投资者情绪,提出了加强投资者情绪理论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相结合、与非线性资产定价研究相结合,采用马尔可夫可转换模型研究基于投资者情绪的资产定价、考虑政策、文化的资本资产定价理论的发展与演进。

关键词:投资者情绪 行为资产定价理论 市场微观结构 马尔可夫可转换模型

投资者情绪有着不同的定义形式,Brown和Cliff(2004)认为投资者情绪可以定义为投资者对股票的总体乐观或悲观程度。Baker和Wurgler(2006)认为投资者情绪可以定义为投资者的投机倾向。黄德龙等(2009)认为投资者情绪包含着投资者的投机性需求和对上市公司前景的乐观程度,前者反映了投资者对资本市场(虚拟经济)的预期,后者反映了投资者对基础市场(实体经济)的预期。深入研究投资者情绪理论,对深化投资者行为的研究,提高资产定价理论对股票市场的解释能力,推动金融研究方法的创新与发展,及加强对中国股市的金融监管,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基于投资者情绪的资本资产定价理论研究范式与方法的不足

(一)缺乏投资者情绪理论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相结合

如何将投资者情绪作为多因子风险定价模型中的一个重要的因子,用以解释股票市场衡截面收益以及对股票市场未来收益的可预测性进行解释,显得十分重要。当前,我国股市个人投资者所占的比例远高于机构投资者,这就决定了我国股市投机氛围浓厚,股票市场非理性因素很高,如何对缺乏理性的股票市场进行资产定价,就需要将行为金融与资产定价结合起来,引进反映投资者情绪变化的指数以及综合指数,作为一种风险因子,来寻求正确的估价。这对于提高我国股市的资产定价能力,更好地构建股市波动预警机制,提高我国金融监管能力及风险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将投资者情绪理论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相结合。如何将流动性因子引入,与投资者情绪结合去对股市收益进行可预测性的研究。

(二)缺乏投资者情绪理论与非线性资产定价研究方式相结合

基于投资者情绪的研究中缺乏采用非线性的定价模式去研究资产定价。随着时间的变化、牛熊市状态的变化、宏观政策的调整和经济结构可能的变化,能够造成估计股票资产收益率计量模型内的系数发生变化。不同时期或者区制(regime)对应的模型系数可能会发生改变。而捕捉这种系数变化的重要模型之一,就是带有状态变量的区制转移模型。在这些模型当中,模型中的系数可以随状态的改变而变化,状态或者说区制的变化由状态变量决定。马尔可夫区制转移模型等非线性时间序列模型,在金融计量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非线性模型的一个重要的表象就是可能出现“状态”(state)的转变。这种状态的转变,有时候也被称为“区制”(regime)的转变,可以用来捕捉金融时间序列模型中可能存在的结构性变化。最常见的区制转变模型当属马尔可夫区制转移模型(MS),MS模型一般用来捕捉多个结构转变的情况,其使用的基本理论之一是概率论中的贝叶斯法则。当然,有的时候结构转变可能出现一次,在这种情况下,经常使用平滑自回归模型。投资者情绪的变化及其对股票市场的资产定价在牛熊市是不一样的,因此,采用投资者情绪理论与非线性资产定价研究方式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

(三)缺乏基于投资者情绪考虑政策、文化因素的资产定价研究范式

经典资产定价理论发源于微观领域,其研究范式长期以来局限于微观领域及微观变量向宏观变量的传导研究。一直很少涉及到宏观政策因素。很多金融经济学家看来,政策因素属于政治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领域。文化因素更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未引起金融学家甚至是经济学家的重视。文化因素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稳固阵地,经济学一直未有较深入的涉及过。对于中国股市来说,一直就有政策市的说法,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受政府各项政策的影响很大,同时,在我国的投资文化中,向来就有集体主义与盲目从重的心理倾向,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也增强了我国股市的投机倾向。人的自我控制的形成还与文化教育、政策影响、人的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对宏观政策的制定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考虑基于投资者情绪的政策、文化因素的资产定价研究范式,就显得十分重要。中国股市正处于“新兴+转轨”的阶段,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由于各种外在约束条件在不断变化中,投资者的情绪很容易受到波动,新旧文化的碰撞、信仰的缺失都会使得公众自我控制问题变得更为重要。因此,研究基于投资者情绪的政策、文化因素的资产定价范式,对于发展我国的股票市场在理论和实践上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基于投资者情绪的资本资产定价理论研究范式、方法的创新与展望

(一)加强投资者情绪理论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相结合的研究

构建基于Fama和French(1992、1993、1996)和Carhart(1997)的多因子定价模型,同时将投资者情绪加进去,用以解释股票市场衡截面收益和预测股票收益。Fama和French(1996)用三个资产组合的收益率作为因子来解释所有资产收益率的变化:

Z=α+βmZm+βsSMB+βhHML+ε

其中,Z是资产的超额收益率,Zm是市场组合的超额收益率,SMB是市值小的资产组合与市值大的资产组合收益率之差,HML是高B/M(账面值/市值)比率资产组合与低B/M比率资产组合的收益率之差。其实证结果表明,除惯性(momentum)之外,三因子模型能解释许多其他CAPM不能完全解释的因素。Fama和French认为他们的三因子模型与Merton(1973)的跨期CAPM和APT的思想是一致的。由于这一模型脱胎于他们对CAPM的实证检验研究,因此可以看作是CAPM的拓展与改进。Carhart(1997)在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的基础上加入第四个因子,即用惯性来解释资产收益率,并用来评价基金的业绩:Z=α+βmZm+βsSMB+βhHML+βpPRIYR+ε。前三个因子与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相同,第四个因子PRIYR是前一年收益率最高的股票组成的资产组合与前一年收益率最低的股票组成的资产组合收益率之差,也称为惯性组合的收益率。

第一,考虑一个两因子定价模型包括市场组合和投资者情绪衡量的变化,即参考Lee et al.(1991)使用了一个两因子定价模型,包括市场组合和封闭式基金折现率的变化,来估计股票市场衡截面收益,即为:

Rj,t=αj+βj,mRm,t+βj,sentSentt┴+ej,t

其中,j=1,2,…,N;t=1,2,…,T;并且N是可观测的横截面的公司数量,对于每一个公司来说,T是时间序列可利用的观察量的数量;Rj,t代表了资产j在t阶段的超常收益;Rm,t代表了在t阶段的超常收益;并且Sentt┴代表了t阶段正交化的(Baker和Wurgler(2006))的投资者情绪指数的变化。基于参数估计βj,sent,把股票分成10个情绪敏感性组合。基于全样本βj,sent进行参数估计,把βj,sent0的股票被分成组合2-9,这里每一个组合有相等的股票数量,同时情绪Beta在各自组合当中是不断增加的。整个的样本期,一些股票可能表现出与投资者情绪所预测的相反方向的收益。组合2和组合10分别代表了最小和最大Beta的参数估计。

第二,在Fama和French(1992、1993、1996)的基础上的三因子定价模型中,加入Sentt┴,即为:

Rj,t=αj+βj,mRm,t+βj,smbRsmb,t+βj,hmlRhml,t+βj,sentSentt┴+ej,t

第三,在Fama和French(1992、1993、1996)和Carhart(1997)的基础上的四因子定价模型中,加入Sentt┴,即为:

Rj,t=αj+βj,mRm,t+βj,smbRsmb,t+βj,hmlRhml,t+βj,momRmom,t+βj,sentSentt┴+ej,t

考虑基于资产流动性与投资者情绪相结合的收益生成过程,首先构造基于Amihud流动性测度的计算公式:

其中,Amihudi,t为Amihud所指出的非流动性指标,Ri,d,t和Vi,d,t分别指股票i在第t月的第d个交易日的收益率和交易量(以十万元人民币为单位),Daysi,t指股票i在第t月的有效交易天数。如果说行为资产定价范式主要改进的是经典资产定价研究范式中的市场参与者完全理性的假设的话,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发展则将信息不完全性与市场无摩擦性假设打破了,在基于投资者情绪的定价中,应该考虑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与买卖价差的关系,隐易成本、买卖价差与资产定价的关系,基于CAPM的流动性与资产定价模型以及基于买卖价差的费雪消费资产定价和基于法玛和弗兰茨(Fama和French,FF,1993)三因子模型的流动性与资产定价模型。将市场微观结理论的发展与投资者情绪理论结合起来,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发展虽然为资产定价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但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发展也与行为金融学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信息不对称成本就包含了市场各方对信息的预期,换手率、买卖价差等变量也反映了投资者的许多非理性因素。

为了研究投资者情绪的动态效应,可以研究动态的情绪资产定价模型以及时间变化的情绪效应,把投资者情绪当作一个模糊数,以模糊数学为基础构建基于投资者情绪的行为投资组合也将是一个可行的方向。

(二)加强基于投资者情绪的股票市场非线性定价研究

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的具体变化,是非常复杂的研究问题。由于股票市场异象问题的存在,从1952年马科维茨提出资产组合选择问题以来,资本资产定价理论(CAPM)和有效市场假说等资本市场理论问题,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质疑和挑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将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引进到资产定价理论的研究当中,如行为金融学当中的股票市场非理与非线性资产定价理论的结合,尤其是使用马尔可夫可转换非线性模型来预测股票市场的收益,而在行为金融学理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投资者情绪理论。非线性理论对资本市场的定价仍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研究主要集中在股票价格是否存在非线性及建立非线性模型来研究股票价格定价及其变动。到目前为止,股票市场的非线性现象得到了实证上的广泛支持,非线性的资产定价研究为股票市场的价格定价,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框架。因此可以建立基于投资者情绪的股票市场非线性定价,为股票市场定价理论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三)加强基于投资者情绪考虑政策、文化因素的资产定价研究范式研究

投资者情绪本身与各国的文化教育、政策影响、人的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对宏观政策的制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我国这样一个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国家,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所导致的投资者情绪变化受政策、投资文化的心理影响更大。尤其是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的从众心理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建立基于多学科交叉的投资者情绪研究框架,建立金融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及文化学等多学科综合融为一体,及互为基础、相互研究渗透的投资者情绪范式研究方法及考虑政策、文化因素的行为资产定价研究模式,深入研究我国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对基于投资者情绪的资产定价理论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Baker M.,Wurgler J..Investor sentiment and the cross-section of stock returns.Journal of Finance,2006,61(4)

2.Baker M.,Wurgler J..Investor sentiment in the captial market.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2007,21(2)

3.Brown Cliff.Investor sentiment and the near-term stock market.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2004,11(1)

4.Statman M.,Fisher K.L.,Anginer D..Affect in a behavioral asset pricing model.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2008,64(2)

第9篇:金融学经典理论范文

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价值认识

祝敏毅、白钦先著,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鲁迅在《过客》里描写的过客总是在走向未知,他问老翁,“你可知道前面是怎么一个所在么?”老翁说,“前面是坟”。“可是走完了坟地之后呢?”老翁道,“那我可不知道。我没有走过”。但小女孩说,“不,不,不是的。那里有许多许多野百合,野蔷薇,我常常去玩,去看他们的”。在现实的社会与经济活动中,人们常常说各种事物之间的认识方式是相互渗透的、相互结合的,是互为条件的、辩证统一的,这些说法的正确性完全可以使人无可置辩。但正因为无可置辩,也就没有了什么实质性的内容,于是这些辩证的术语就常常成了人们逃避矛盾的遁词,而在这些遁词下面所掩盖的可能正是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悖论。

由白钦先和祝敏毅撰写的《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价值认识》试图将金融学中金融衍生产品风险在金融市场中的主客体关系纳入哲学价值认识的层面来讨论,在金融学与哲学的交叉和边缘地带,搭起上下沟通的桥梁。把价值和价值认识理论纳入实践的范畴,赋予金融衍生产品的价值研究以一定的内涵,彰显哲学的价值理论研究的真正价值意义。这不仅对经济学、金融学,而且对哲学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以往的哲学,一般认识论、科学方法论以及专门科学方法论和具体科学方法论是在不同层次上分别地(在一定程度上是各自孤立地)加以研究的。这样,一方面,哲学的认识论就显得耸入云端,不着实地;另一方面分门别类的具体科学研究(如经济学与哲学)又缺乏相互联系和统一概括。显然,作者针对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价值认识研究,是为哲学认识论通向金融及金融工程学领域这门具体科学架设了一座桥梁,集哲学与金融经济学思维于一体,为金融理论书籍闯出了新路子。

本书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如何进行金融创新及如何应用金融创新提出了大胆独到的见解,为人类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提出了警告。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在美国由“次级贷款”而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得整个世界都为之困扰,而由于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危机引发的诸多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及雷曼清盘等一连串事件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让整个世界无论是金融强国还是金融产品匮乏的发展中国家都见识了虚拟经济的力量。虽然对这场危机原因的研究已经大体告一段落,但是,围绕这场实际灾难的反思才刚刚开始。金融衍生产品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作为一种新的技术产品,它的出现、使用及其发展对于解放人们的思想和理念,可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如果在思维与认识上把科学理想化、绝对化,把金融衍生产品视为金融市场上一种绝对的真理,那么将会不可避免地再次导致世界金融危机的悲剧。而需要我们警示的是,这种偏激的价值认识已经成为经济学、金融学和金融市场的主流意识,具体表现在:第一,金融创新的工具理性导致了人性的扭曲、人格的畸变及整个社会的病态发展。第二,金融衍生产品已经成为经济学、金融学和国际金融市场中一个绝对的现代信仰,是对科学的亵渎。第三,金融衍生产品所内含的科学价值理性,在经济学、金融学和国际金融市场中并未得到任何的体现。第四,专业研究领域的细分使科学的求真价值本质弱化。第五,科学理性已经被追求功利意向的技术行为所遮蔽。第六,世界工业化和全球金融化的趋势,使科学的趋利倾向日益显现。诚然,金融衍生产品是人们为实现趋利性目的而设计的程序,但无论是工具理性还是价值理性,归根结底都是围绕人来展开的,人是金融市场的主体,是金融市场系统运行的核心。如果过于单纯地强调金融衍生产品的工具理性,而忽视其价值理性,那么,金融行为学最终也会把自己逼到尴尬境地招致扼杀的同时,毁灭世界经济。在1000万户美国人尽情地享受着“人人有房住”的美梦时,他们也得饱尝由于次贷危机带来的恶果;当一些经典经济学家沉浸在由于不断创新产生了日益众多的金融衍生产品,从而推动了美国金融市场繁荣的喜悦时,他们也得接受人们对其所导致的金融崩溃与灾难这个后果的无情指责和鞭挞。

《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价值认识》依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以金融衍生产品在金融市场的创新实践,以美国次贷危机作为市场活动分析的主线,通过对金融衍生产品在市场活动中的五种风险形态,以技术工具的多面性、多视野、多角度特征的负作用和负效应作为切入点,对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对在金融市场中,金融衍生产品其本身的科学求真价值理性的终极价值理念已被功利化的工具价值所遮蔽、僭越而日趋弱化现象进行了揭示。从本体论的角度分析了人与世界的关系,通过考察人与世界这两大物质系统之间的关系,比较详尽地分析了人应该如何认识由人创造的技术工具――金融衍生产品的同时也创造了负作用和负效应,金融衍生产品在化解转移风险的同时也积聚提升了风险,在推动金融市场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生成金融危机,给人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灾难性后果。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了对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价值认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是我们认识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价值理性的两个本质属性。从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寻求科学与技术、经济与金融、社会与人类相互协调发展的规律,追求技术工具――金融衍生产品正负价值之间的统一,追求其工具价值和价值理性在实践中相互引导、相互促进和彼此趋近于对方的特征,以及建立公正、合理、规范的金融市场新秩序,是作者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