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商业银行利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果对率实施管制,将会使大量的社会福利遭受损失。对我国之前采用利率管制的影响分析,可以发现,中国银行采取的是法定利率,法定利率的后果就是,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合谋或者约定,联合起来制定掠夺式的价格,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相违背,此时,资金商品的价格已经脱离了市场供求,不仅没有起到缩小市场均衡利率与法定管制利率之差异的作用,反而使得两种利益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同时,市场化机制最法定利率的影响下被逐渐削弱,市场份额逐渐涌向经营良好的商业银行中,因此,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实现高效率、真正的规模经济,浪费资源的现象较为严重,社会总福利的净损失较大。所以,利率市场化能够提高社会总福利。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化利率是唯一能够体现货币资金供求关系的手段,发现货币资金价格的前提是,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利率体系对其进行支撑,只有如此,资金的合理流动才能得到保证,从而达到优化资配置的目的。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因此,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是必然。
王国松提出,我国政府对利率实施管制,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但是,成就的取得也付出了较大的代价,只有放宽利率管制,实施利率市场化才是长久之计。
徐相华指出,利率市场化的实施,使得存款利率上限被打破,将会把社会大量资金吸引到银行中,银行的存款成本得以增加,为开展贷款等其它业务提供了资金支持。取消下限限制,贷款利息收入将会较少,从而减少了存款和贷款之间的净利差,而对于农村商业银行来说,主要经济来源就是存贷款净利差。
鉴于农村商业而银行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存贷款净利差,而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预防和管理的能力又非常弱,因此,有必要对利率进行管制。但是,出于保护目的的利率从管理无疑将农村社行业银行置于温室之中,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更弱,经营管理能力不足。此外,如果对利率进行限制,将会有大量涌入股票、基金等其它机构,因此,急需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
二、 农村商业银行实施金融利率市场化的机遇
首先,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农村商业银行拥有自主定价权,通过定价,就可以掌握资金市场供求情况,对资源实现最优配置十分有利。一方面,农村商业银行要综合考虑经营成本等其它因素,从而制定出科学的价格战略;另一方面,能够促进负债管理和结构的优化,从而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其次,利率市场化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受到利率风险的影响,农村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将会日益激烈,农村商业银行为了占有更多市场份额,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快创新步伐,从而逐渐取消,而中间业务将会成为农村商业银行获取收益的主要途径,这样就能够有效规避风险,不仅满足了客户的要求,经济效益也得到了快速增长,有利于农村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起步较晚,中间业务还不是很成熟,在总业务中的比重较小,需要对中间业务进行创新和完善。
农村商业银行为了满足利率市场化的要求没必然会加大计算机技术的投入力度,建立了相关数据库和健全的科技平台,在新形势下,无论是在管理,还是在经营方面,将会得到较大提升。农村商业银行将更直接的面临市场风险,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将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与市场利率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提高绩效考核与内部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同时,积极发展基于信息科技的操作风险计量手段,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风险管控水平得以提高,不良资产比率大大降低。
三、 农村商业银行实施金融利率市场化面临的挑战
1、 传统盈利模式面临挑战
前文所述,未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农村商业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于存贷款的净利差,依赖资产规模扩张,利率市场化的实施将会导致信贷需求萎缩,同时,将会增加信贷资产违约风险,一些规模较大、经营较好的企业将会逐渐将融资渠道由农村商业银行转向其它金融机构,贷款需求降低,这也就意味着银行存款数量降低,进而降低贷款资金价格,由此可见,农村商业银行的经济增长也将受到影响,仅仅依靠资金规模扩张,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商业银行生存需要,农村商业银行只能对产品结构和业务进行调整,尽可能实现资本收益最大化。
2、 行业竞争更加激烈
国有商业银行等大型银行,各项业务的发展都比较成熟,经济来源渠道广泛,而农村商业银行过度依赖存贷款差,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商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决定的,因此,在实行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面临风险最大的就是农村商业银行。我国银行一直处于非市场化的经营环境中,利率上下限有明确规定,在此情况下,提高服务质量、创新金融产品等成为各大银行抢占市场份额的主要手段,而价格问题,基本不会考虑。而取消了利率上下限之后,进一步扩大了金融机构与客户自主协商定价的空间,如果银行供给大于客户需求,也就是所谓的买方市场下,银行业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客户将会重点关注银行的服务质量。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价格不再成为固定因素,并且已经成为提高银行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此时,博弈现象将会出现。这样一来,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就必须以价格为出发点,致使农村商业银行面临挑战。
3、 风险管理水平面临挑战
利率市场化后,由市场决定利率的变动,也就是说市场资金供求将直接决定利率的多少,因此,加剧了银行业的竞争,为了占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很有可能出现以较高的贷款利率贷给信用等级较低的主体。面对上述情况,农村商业银行只能将业务重心转向小微业务,以此避免利差的缩小,但是,农村商业银行很难对中小企业以及个人的信用等进行全面掌握,违约率也较高,因此,增加了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信用风险管理难度较大。而农村商业银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主要设立在县城及以下地区,信用环境建设较落后,融资主体信用意识差,此外,利率的不确定性,使得农村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和流动性管理难度增加。
4、 定价能力面临挑战
利率市场化后,农村商业银行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从而制定存贷款利率。农村商业银行缺乏定价管理的量化基础,定价管理技术落后,自主定价的能力面临巨大挑战。
四、 农村商业银行应对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措施
首先,农村商业银行的起步较晚,各项业务还不成熟,作为一个新兴的金融机构,没有传统银行长久发展所形成的路径依赖,同时,也没有庞大的不良资产负担。因此,作为农村商业银行,应当以服务“三农”为基础,积极开展存贷款业务,使之逐渐完善,将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更好的为“三农”服务,真正起到“输血”的作用,贡献于我国经济建设。对于其它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其他类型银行在发展中也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辙,同时,也要积极借鉴发展良好的银行的成功经验,无论是总结教训,还是借鉴经验,都不要忘记与自身实际情况做对比,对于不合理的地方及时改进,对于不足的地方,进一步增强,尽可能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以优化的资产结构和先进的管理水平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其次,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主要的运营工具是价格。因此,农村商业银行要以实际经营情况为基础,组成定价部门,逐渐实现稳定运行,定价部门的任务就是要根据金融产品的不同,从而测算利率水平,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差别的定价。存款业务方面要综合考虑业务范围内市场的资金需求规模,从而制定出有利于农村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这样做能够有效避免资金浪费和闲置问题,贷款业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量入为出,保证贷款利率水平符合自身承担能力,避免违规放贷或者过量放贷。值得注意的是,利率市场化并不代表,存贷款的利率上下限就没有限制,因此,为了保证农村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需要对利率水平建立弹性指标。农村商业银行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实力上,其所能承受的能力都要弱于国有商业银行等大型银行,根据自身条件制定科学合理利率弹性指标,是农村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第三,在利率市场化之前,农村商业银行既有的风险管理部门主要关注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在利率市场化后,要增加对利率风险的管控职能。农村商业银行整体构成比较简单、规模小,为控制成本,没有必要与国有商业银行等大型银行一样建立专门对口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应建立利率风险指标监测体系,实现对利率风险的测量,通过对财务信息的分析测量,建立符合农村商业银行自身特点的测量模型和测量软件,以此来衡量利率风险的危险程度、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对潜在的利率风险有较准确的掌握,进而协同定价部门一起采取措施避免风险或者把风险影响降到最低。
第四,利率市场化后,国有商业银行等大型银行的压力将会增加,很可能拓展农村市场,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必须提高服务质量,将服务质量作为竞争因素,打造农村商业银行品牌,增强客户的忠诚度和粘合度。同时,净利息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将会缩小,农村商业银行在灵活运用自主定价开展市场竞争的同时,要争取大力发展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保证农村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能够与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相适应,逐渐优化收入结构,实现持续盈利。
实际上,变相的利率浮动在我国一直存在。多年来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甚至有的国有商业银行都搞过“贴水”存款。
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启动以来的情况说明,利率市场化将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两大冲击,一是农村信用社提高存款利率导致商业银行存款流失,二是商业银行降低贷款利率减少经营收入。不用说,这些影响都是负面的。会加剧银行利率风险
从国际经验来看,有一些国家在利率市场化后出现了银行倒闭增加的情况。从我国的情况来看,近年来一些中小商业银行经营出现了困难,风险较大。利率市场化后,如果不能建立有序的竞争秩序,如果不能建立相应的存款保险体系,如果不能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那么毫无疑问,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亏损倒闭的风险将会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市场利率波动对于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利率走势的预测和分析。应当说,这是进行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的前提条件。
为了防范和化解利率市场化后我国银行倒闭的风险,需要及早采取一些预防性措施,例如建立存款保险体系,充分发挥银行业协会自律性组织的作用来保证有序竞争,严格执行国家已经颁布的限制不正当竞争的法律来约束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为防止利率失控还应在一定时期内进行必要的利率管制,如对贷款利率设定下限、对存款利率设定上限等。会促进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变革
一是有利于落实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自,真正做到《商业银行法》规定的“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商业银行依法开展业务,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
二是有利于商业银行推出新的金融工具、产品和服务,促进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在对传统业务产品调价的同时,还必须注重新产品的开发。
三是有利于商业银行科学确定经营成本,制定价格,合理配置资金资源,提高效益。
关键词:经营成本;利率市场化;金融服务;商业银行;经验启示
中国利率市场化始终以金融市场为中心进行改革。目前,利率市场化变革经历了三个阶段: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贷款利率与贴现利率市场化,及存款利率市场化。现已进入最后阶段,即所谓存款利率化的开放。2009年以来,房地产行业兴起,我国商业银行对外贷款增多,资本开始缩减,充足率明显降低。相继,商业银行出现的再融资困难问题,成为市场热议话题,也受到金融监管机构关注。随后,金融资本监管政策逐步推出。2015年10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为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自当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利率下调0.25%至1.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至4.35%,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从上述引发的现象及下调数据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进入新阶段,对推动金融机构改革,尤其是商业银行利率变化,有着积极影响。
一、美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分析
(一)优化资产配置,利用信用评分制度降低风险提高收益
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美国商业银行以证券化形式将缺乏流动性和具有风险的资产,投资于券市场,成为资产管理业务配置资产的另一个比较显著趋势。这种方式,使得投资者不仅能够获得稳定报酬,还能降低投资的风险,委托资产能够达到预期收益效果。资产证券化的应运而生,拓宽了资管业务的投资渠道,配置资产更加灵活,促使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不断成熟。同时,美国商业银行以信用评分制度,降低市场经营风险,提高了经营效益。例如,花旗银行在发展初期为了控制资本运营风险,借助信息评估技术,建立并完善了信用评分体系。依据该制度,提高了该行运营效益,还可以根据客户信用进行定价,提供更多金融服务。截止2015年,花旗银行借助信用评分系统,在四十多个国家近两千个机构开展零售业务,拥有超过2500万账户,零售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的65%以上。现阶段,该银行零售业务收入快速增长,每年以20%速度发展,成为花旗银行增长最快的一部分。
(二)利用差异化经营策略培养竞争力优势
美国商业银行为提升自身运营能力,以及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采用客户定位的差异化模式。具体而言,商业银行专注于居民用户与中小型企业,促使商业银行集中资源,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周全的服务,从而为美国商业银行在同行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美国商业银行以中小企业、社区居民和农户为主要客户群,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占其总贷款额的一半以上,有的银行甚至能达到80%。同时,美国商业银行利用虚拟网点作为金融创新措施,绕过法律对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以全天候服务方式、低成本优势,为其分支机构带来较大收益。此外,美国商业银行利用互联网普遍性、可视性与交互性等新特征,大量推出网上银行的新产品和服务,取得了巨大利润。据中商情报网数据资料显示,截止2015年,从美国家庭用户各年龄段综合来看,网民使用网上银行的渗透率超过了40%,其中利润在商业银行总利润中占比较高,超过了40%。
(三)利用交叉销售模式节约成本,提高商业银行盈利效率
美国商业银行为克服传统单一营销模式的弊端,适应日益发展的现实需求,不断挖掘现有客户群体对其它金融产品的多元化需求,并开展相关服务或者开拓横向市场,形成了现有交叉销售模式。利用该模式,美国商业银行交易成本在逐步降低,取得了较大收益效果。例如,富国银行作为美国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之一,除运行传统业务之外,近年来开展了退休金管理、地产信托、财富管理等在内的八十多项业务,覆盖金融产品近百种。这些产品与服务的研发,为富国银行开展交叉销售模式提供了前提条件。据测算,富国商业银行开拓一个新客户的成本要高于维护老客户成本的4倍。但利用交叉销售模式,从商业银行现有客户群体中,挖掘客户其他金融产品的需求,并加以营销,由此极大降低了银行营销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据UN Comtrade Database 数据显示,2014年全年,富国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对每个老客户交叉销售数量为6.05个金融产品,较2006年5.6个增加了将近2倍,缩减成本近2.2倍。可见,通过交叉销售模式,富国银行可以降低营销成本,进而提高客户的忠诚度,以此提升了商业盈利能力。
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问题
(一)商业银行经营成本明显增加,盈利能力逐步减弱
随着央行逐渐放宽对存、贷款利率的上限,商业银行之间为获取存款资金,价格竞争成为一种重要竞争措施。在此过程中,城市商业银行处于弱势地位,往往会采取明显高于大型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浮动水平来竞争客户资金,其结果是存款付息成本的抬升。以1年定期储蓄存款为例,2015年9月14日,银监会对国内部分区域商业银行的存款定价进行定时监测发现,城商行1年期储蓄存款利率的算术平均值为2.41%,分别较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高出20.5%和8.07%。同时,存款是商业银行资金的主要来源,存款利率的上升,将直接加重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收益率处于低下水平。据中商情报网统计,2015年全年, 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收益率仅为5%,较2014年的5.6%的收益率来说,呈现下降趋势;同期,英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平均资本收益率均超过了20%,英国商业银行更多,超过26%。虽然,现阶段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较独资银行强,即便如此,2015年我国仅有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进入世界1000家大银行榜中,但平均收益也仅为14%,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收益水准。
(二)货币市场定价基准缺失,商业银行理财市场收益率下降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产品定价方面,缺乏统一合理的货币市场价格基准。基于自身业务特点和管理需要,各商业银行直接采用抵质押利率、回购利率、采集SHIBOR和法定基准利率加成等定价方法。由此致使各商业银行间价格参数出现异常,货币市场资金利率失衡,特别是短期资金利率,对以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货币类基金产品为主的低风险理财市场收益率走势产生不利影响。据中商情报网数据显示,中小商业银行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非保本与保本理财产品、中长期与短期理财产品之间的利差水平与货币市场短期资金利率间呈负相关。例如,2015年以来,国内商业银行之间,上述各类理财产品的利差水平、货币市场短期资金利率,同业拆放利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52、-0.75、-0.84,均为负数;以及2016年二季度某一时间段内,国有商业银行理财收益率高于中小商业银行理财收益率、中长期限产品收益率低于短期限产品收益率,呈负相关。种种迹象表明,当前资金面紧张时,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之间利差水平收窄,甚至出现倒挂现象,其理财产品收益也呈下降趋势。
(三)对传统业务盈利模式产生了较大冲击
存贷款业务利息差收入,是我国传统商业银行利润来源的主要渠道。在放开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拓展业务主要依靠大中型公司客户,导致传统业务结构、客户结构、信贷投向“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据凤凰财经网站报道,2015年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平均增幅为18.22%,较2010年26.37%下降了8个百分点;同期,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为37.84%,较2009年49.38%下降11个百分点,降幅明显,很大一部分表内信贷资产转移至表外。以宁波商业银行为例,宁波商业银行2014年、2015年同期贷款占总资产比重低于35%,同业及投资类资产在总资产中却占53%~54%的份额。由此可以看出,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结构产生了较大冲击。
同时,存款利率放松管制后,存款定价差异化程度提高,大型商业银行传统优势可能会被中小商业银行价格优势所削弱,其存款市场客户结构受到冲击。利率市场化冲击最大的是商业银行战略客户,对于这类客户,随着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以债券和股票发行为主要形式的直接融资会更大规模、更快速度地替代传统信贷业务。例如,与传统间接融资相较,直接融资与表外融资的新兴模式,更为大型客户所使用。据央行最新统计资料表明,2015年全国直接融资与表外融资比例较高,在社会融资规模中超过了51%的比例,较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这两种融资规模规模超过传统贷款,成为重要的商业银行融资渠道,大型客户传统贷款业务会被新兴融资模式分流。
(四)商业银行利率浮动变化较大,不利于利率市场的稳定
随着物价指数攀升、居民理财意识不断增强,市场利率化变革下,商业银行存款来源渠道被逐渐分割。尤其是近些年,伴随揽储难度增大,商I银行为获取存、贷款,不断变化存贷利率,严重影响了利率市场的稳定。据中商情报网资料显示,2015年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及兴业银行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定期存款利率维持在1.5%、1.75%、2%的水平,与基准利率相比,上浮约36%、34%、33%,而三年期定存利率上浮超过十个百分点。这些利率的变化,对整体金融机构利率调整及稳定,产生较大的动荡。更为明显的是,部分地区商业银行价格竞争愈发明显,利率变动也有较大变化。例如,2015年长沙银行、重庆银行等银行一年期定存上浮超过40%,更有甚者,如部分湖南、湖北小型商业银行定存利率上浮超过60%。由于存款利率上浮,致使存款资产质量不足,资产稳定性较差,导致商业银行遭受多重危机,不利于利率市场的稳定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变革的优化策略
(一)拓展商业银行资产交易业务
商业银行应不断创新负债业务的工具和手段,以此提高存款吸引力,控制存款成本。 推进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创新,例如并购贷款、信贷资产出售、信贷资产证券化以及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等业务,进而适应商业银行资产管理流动的需要,盘活不良资产,实现资本流通。为了拓展盈利空间、减少对存贷利差收入的依赖,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开展新兴中间业务,如信息咨询、国际中间金融服务、投资银行业务,以及投资基金等业务的创新。同时,在规避商业银行创新中间业务风险的基础上,应不断加大理财产品 、私人银行服务及金融衍生服务等业务的创新力度。此外,我国商业银行正处于利率市场化变革的转型期,还应开拓较为丰富的银行交易产品种类,推进交易业务的研发,以此主动适应新型市场变化,迎合海内外客户及各类型企业需求,构建新的盈利增长点和竞争优势。
(二)完善金融产品定价体系,提升风险定价能力
我国商业银行应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产品定价体系的持续建设。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联合重点企业,利用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大、发展迅速的特征,改善客户结构。全方位考量产品价格,更进一步地支持中小企业客户。应遵循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增强资本管理能力,改革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FTP),建立健全内部评价等风险信息系统,改良内部评价等风险信息系统,考察各业务单元的绩效,对各金融产品的盈利水平与价格进行综合考核。利用高效的内部风险评价体系评估贷款风险,计算贷款违约率以及违约损失率,以此支持金融产品定价方案。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应建立依据各部门、客户、产品的进一步细分和成本核算的金融管理机制,对客群进行适当分层,制定针对个人客户与公司客户的更为细化的分类方式。
(三)强化资产负债与流动性精细化管理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应达到流动性管理精准性和专业性标准,科学管控城商行核心存款,以适应银行间市场和存款的波动性增强趋势。一方面,我国城商行要尽快完善专业化团队和模型量化分析人员团队,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并举,进行资产流动性与资产负债的管理与细分,着力改善流动性管理团队和资产负债管理团队的人员结构。另一方面,应注重金融资本的管理与应用,强化战略性专业决策系统与资产负债管理系统,不断改善资产配置结构,完善资金结构,全方位统筹不同业务线(如:小型和微型企业、公司、金融市场与零售业),兼顾各产品的盈利与资源消耗。
(四)优化业务结构,拓展金融业务服务领域
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应更加注重综合性运营,转变业务模式,由之前存贷利差发展模式逐步转变为综合业务均衡发展模式,促进收益渠道多角度延伸,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效果。拓宽电子银行业务渠道,增强跨领域、跨市场的电子银行的各项业务,开拓手机银行、网上银行支付等多种业务,注重互联网经济发展新思路与新理念的运用。应遵循网络金融时代的发展规律,不断创立适应当前互联网时代金融特色的若干金融产品组合,与电商平台既合作又竞争,将线上和线下信息有效融合起来,进一步完善“电子银行品牌”与“电子银行渠道”。同时,完善“电子银行渠道”,优化非利差收入业务。如零售服务、中间服务、同业市场服务、投行服务与金融市场服务等。既要加快业务速度,又要增大业务量,积极开拓利率市场化的衍生服务,加大创新服务收入在利润增长中的比重,不断推进新兴业务的发展。
(五)利用利率差鼓励中小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
当前,各商业银行应加快战略转型,调整现有盈利模式,鼓励中小型科技企业进行信贷业务,加快发展速度。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使用利率差方式,发展稳健信贷业务,为中小科技企业争取信贷规模。同时,联合其他商业银行发挥合力作用,通过对接总行资产池等途径,引入各类合理资金,扩大中小科技企业信贷量;或为中小科技企业募集信托资金、私募资金与机构资金提供媒介平台,保障创新型中小企业对信贷资金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时间短、次数多、速度快”的特点,开发专门信用评审工具,以简洁评分卡取代复杂的u审报告,可以极大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这样整体将有利于更多企业向科技创新方向发展,实现动力转换。
参考文献:
[1]戴媛.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研究[J].金融经济月刊,2012(7):3-5.
[2]张英杰.商业银行使用信用衍生品对企业贷款利率的影响――基于美国市场数据的动态面板模型研究[J].企业经济,2015(2):53-56.
[3]王勇,刘昶.美国利率市场化时期商业银行资产配置变化研究[J].金融纵横,2014(5):51-55.
[4]黄,曹权.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J].现代金融,2015(6):9-11.
[5]赵伟,王亚宽.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商业银行影响及应对措施[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5(11):11-15.
[6]胡昕雯.利率市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中面临的危与机[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4(4):110-111.
[7]谢四美.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与利率风险防范――基于上市银行的实证分析[J].金融论坛,2014(2):11-19.
[8]贾蔚,许冬,杨金舟,夏伟鑫.商业银行利率套利交易研究[J].中国货币市场,2016(4):50-56.
[9]陈游.利率衍生产品在美国银行业的应用及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2014(2):41-45.
(一)利率市场化不等于利率自由化在探讨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很多人喜欢用利率自由化这个提法。其实,这种提法是不大准确的。利率市场化是利率管制的对称语,指的是将利率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市场利率。市场主体可以在市场利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金融交易各自的特点,自主决定资金交易时的实际利率。而利率自由化则是西方国家在放开利率管制初期时,相对于原来严格的金融抑制而作出的形象描述,它只是大体描述了利率改革的总体趋势,但是并没有全面、准确地把握利率改革的深刻内涵。近几年,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也越采越引入关注,不少人由于缺乏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性认识,往往以为利率市场化就是利率完全脱离政府的调控,完全实现自由浮动,即利率“自由化”了。很显然,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是不利于我们来正确地实施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并不完全排斥政府对金融的宏观调控,只不过政府要从原来直接调控利率的位置上退出,让市场来作为主导而已。但是此时的政府还要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间接控制和调整利率水平。一个普遍的事实是,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之后,中央银行在放松对利率直接管制的同时,也加强了间接调控的力度,即通过调整再贴现率、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间接市场利率水平。当利率被市场过于高估(低估)时,中央银行就可以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卖出)大量国债等债券品种,使债券的价格升高(降低),进而影响利率水平的下降(上升)。而且,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调整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运行成本,以此来影响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最终影响市场的利率水平。以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为例,它在1986年完全废除Q号规则后,美联储仍然通过它所掌握的贴现率来调控市场利率的变动幅度,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公众始终习惯于把美联储的贴现率当成一个重要的指标来看待。因此,利率市场化绝不是利率的完全自由化,而只是说明利率是由市场所根本决定的而已,政府在利率实现市场化之后仍然需要根据利率的变动情况来适时通过金融工具来间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以纠正市场运行的盲目性。基于此,利率市场化的提法相对于利率自由化而言,更为准确些。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风险不容低估
为了加速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不少人往往过多地探讨利率改革的重大意义而忽视了改革所可能面临的种种风险,这也是不妥的。客观地来,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风险还是很大的。
1.利率市场化可能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
利率市场化最直接的冲击对象就是银行系统,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就显得尤为突出。从近期我国在温州一带进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试点情况来看,信用社普遍呈现出了存、贷款利率同时提高的发展势头,经营状况良好。与农村信用社相比较,中、农、工、建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情况则令人堪忧。首先,农村信用社主要面向广大农民和乡镇开展小额的存贷款业务,并且外资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大多还未进入农村市场,竞争不激烈;而在城市中,国有商业银行则要同时面对来自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的挑战,它所面临的竞争要大大高于农村信用社。另外,国有商业银行有着沉重的负担,大量的不良资产还未完全剥离,呆、坏账的数量也相当庞大,银行内部的控制机制还未健全,自身的经营风险很大。而且由于表外业务、中间业务的发展缓慢,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还是来自于存贷款的利差。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利率市场化后,国有商业银行为了吸引业务,必将争先降低贷款利率,提高存款利率,导致银行间的恶性利率竞争,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在信息不对称的现实条件下,很容易出现逆向选择以及借款人的道德风险问题,因为只有违约概率极高的高风险企业才愿意以高利率借款。如此以来,最终很有可能导致国有商业银行的呆、坏账比率进一步升高。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国有商业银行所可能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
2.利率市场化可能给各类企业带来的经营风险
由于长期的利率管制,我国的官方利率严重背离市场上的实际利率水平 (被低估),一旦放开管制,利率必然向市场均衡水平靠近,再加上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增加等因素,利率市场化后必将导致利率的不断上升。很显然,利率升高对借款人是不利的,就而言,我国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会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国有企业负债率普遍过高,资本金不足,企业资金过分依赖银行贷款,利率升高将导致国有大型企业的债务负担大大加重,增加国有企业改革的难度;另一方面,有可能导致中小型企业由于风险高于国有大型企业,就不得不以高贷款利率,或其他高成本的方式得到银行贷款,致使其融资成本加大甚至丧失信用融资机会,最后可能引致企业放弃预定的收益较好的投资项目,从而打击了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的投资积极性。
3.利率市场化可能给资本市场带来的风险
利率市场化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没有时滞只有预期,所有持有金融资产的投资者会因为市场利率上升而卖出证券,从而导致证券价格进一步下跌,使其实际收益率上升,逐渐向市场利率靠拢。而利率的阶段性上升将导致资本市场中股票和债券的价格下跌,这对于我国还不成熟的股市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另外,由于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加大,股票和债券的价格变动将更加频繁,持有这些金融资产的投资者将承担更大的利率风险。同时,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还很不成熟,投资者缺少可以选择的用以规避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再加上金融监管体制的不完善,使得投资者的基本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这样一来,利率波动所带来的风险最终都要由投资者自行承担+
4.利率市场化可能给市场均衡带来的风险
在IS-LM模型中,利率是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相互作用的纽带,它取决于储蓄、投资、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这四个变量,而这四个变量又取决于各个经济主体,特别是企业的行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利率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行为的影响。而另一方面,一个市场机制健全的经济环境,利率的变动也必然会影响着各个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利率是借贷资本的价格,利率的变动通过影响储蓄、消费和投资,最终也将影响到企业等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所以在健全的市场体系中,市场化的利率和企业行为之间将会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机制。不过,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我国整个市场体系尚未健全的时候,放开利率很有可能导致国民经济的部分失调。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局部失衡会引起其他部分的连锁反应。这个过程如果某个环节遇到阻滞,就会延长调整时间,使价格信号扭曲甚至失灵。在我国市场的体系中,商品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以及社会保障市场等都有其内在的联系,利率作为货币市场的价格,也反映着其他市场的均衡。但目前除商品市场相对较为完善以外,其他市场发展缓慢,仍有待进一步完善。而各个市场的价格不能形成联动机制,必然会使得利率的调整作用无法扩散到其他市场。如果利率的调节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那么最严重的后果就很可能使得某个市场出现严重的波动而无法恢复均衡。
(三)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应该循序渐进而不能急于求成
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整个金融市场的发育情况以及银行监管水平的高低等等都会直接影响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和结果。从国外的实践经验看,许多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都花了十余年的时间。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从酝酿到最终完成,先后用了16年的时间。从 1970年讨论和利率管制的不良效果和产生问题开始,到1986年3月,美国金融当局是按照先大额定期存款、小额定期存款,后储蓄存款的顺序逐步解除了对存款利率的管制,实现了存款利率的市场化。韩国是政府主导性的金融体制,进入20世纪80年代,为了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和开放政策的需要,韩国政府确定了金融市场化政策,但是一直到1997年,韩国才完全实现了利率市场化。马来西亚则更是经过20多年曲折的过程才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
多年来,我国的体制一直是处于政府严格管制下的政府主导型的金融体制。在这种情况下,骤然放开利率管制势必会对整个国民产生重大的冲击。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运作模式不可能在朝夕之间就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改革进程,逐步调整和理顺各种利益关系,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和健全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歇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及其形成机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应该是找准突破口,循序渐进。即:以人民银行基准利率的选择、金融市场利率放开的先后顺序安排和商业银行利率管制的逐步取消等三方面为突破口,先放开资本市场利率和直接融资市场利率,再放开货币市场的长期存贷款利率,最后放开货币市场的短期利率。具体而言,就是先放开外币利率(2000年9月已经开始实施),后放开本币的利率;先放开金融机构的利率,再放开城市金融机构的利率;先放开贷款利率,后放开存款利率。同时,发挥中央银行、银行同业公会在利率形成中的监管作用。通过渐进式的改革进程,可以有效地减轻利率市场化改革所可能给我国市场经济带来的冲击和。
(四)利率市场化改革应该注重与其他配套措施的协调配合
如上文所述,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作用发挥程度是以完整健全的市场机制为前提的,因此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相关配套措施的同步推进。
首先,要推进金融市场的统一,扩大金融市场的规模,促进市场化利率信号的形成。,我国的金融市场还很不平衡。重资本市场而轻货币市场,重股票市场而轻债券市场,重同业拆借市场而轻票据贴现市场的比较突出。由于市场化利率的信号质量,取决于金融市场的规模、运行的效率以及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力和覆盖面等因素。因此只有建立统一健康的金融市场,使得金融市场上形成的利率信号能够准确地反映整个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才能为整个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稳步推进形成一个可靠的基准性利率,也才能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对经济状况的及时传导和调整作用。
其次,要大力推进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积极进行银行经营业务的创新。伴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必须进一步加快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步伐。在国有商业银行建立起制度的同时,努力推进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发展,降低银行利润对存贷利差的依赖性。另外,还要不断健全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评估体系,建立健全对借款人的信用评级制度,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在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国有商业银行要积极开发以规避利率风险为主要内容的金融衍生产品,如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和期权,互换和互换期权,利率上限、下限和双限期权等,以此来有效地降低利率波动所可能带来的经营风险。
再次,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早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使得经济主体可以根据利率的变化来灵活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只有企业真正市场化了,有自主发展和调整的权力,利率市场化才真正具有意义。就目前而言,产权主体不明晰,内部约束机制难以形成,现代企业制度没有完全建立等等,都是困扰国有企业走向市场,进而承受利率变化影响的制约性因素。因此,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要加快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步伐,使大多数的国有企业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从而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较好的经济主体环境。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预算管理;风险防范
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业逐步与国际接轨,制度建设不断完善,金融业务日益规范。但也随之面临外资金融机构的冲击,面对今后国际竞争的严峻考验,农村商业银行亟待加快完善和强化财务管理。
一、当前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1.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机制
受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一是重财务核算和账务处理,轻决策支持和成本控制,导致财务管理机制作用发挥不明显;二是财务资金投放管理落实不到位,还不能有效实现有效资金的合理配置,导造成大量资金浪费;三是财务管理资金控制力度不足,使得成本开支大幅度增加,削弱了经济效益。
2.财务管理信息化进展相对缓慢
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发展进程不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网络技术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内部信息管理尚未规范,不利于实现资源共享;二是财务管理人才特别是复合型知识人才还比较匮乏,诸多有效的财务管理工作无法高效开展;三是财务信息化管理人力不足,财务信息化管理的积极性、自主性不高。
3.成本核算缺乏科学方法的支持
当前,不少农村商业银行仍采用传统的增量预算法进行成本核算,还是以基期成本费用水平为基础,通过调整原有费用项目的方式进行编制预算,往往缺乏针对性、结构性、灵活性以及系统性,极易与实际相互脱节,还难以实现预算目标,不利于控制成本、提高效率。
二、强化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对策
1.构建“扁平化”、垂直式财务管理模式
“扁平化”财务管理模式作为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主要通过调整财务管理权限,最终实现五个“统一”,即:统一编制财务预算和业绩评价体系、统一制定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计划、统一进行费用和固定资产的配置、统一进行资产负债定价以及统一调度资金。“扁平化”的财务管理模式自推行以来,极大提高了财务管理效率和水平。但实践中发现,其在优化资源配置、节约成本方面还不能取得预期效果。必须在此基础上,引入垂直管理机制,可以由董事长或行长承担战略决策职责,总行财务部门承担战术决策职责,支行财务部门承担常规性财务控制职责,支行应自觉接受总行监督管理,并定期抽调管理人员到总行接受培训和再教育,不断提升从业素质,以此实现垂直式的财务管理体系,确保有效资源的合理配置,进一步降低成本支出。
2.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
一是完善财务管理体系。通过相应增设财务岗位,加强专业财务数据分析、预算决策编制、电算信息管理力量;必须调整财务管理流程,不断规范财务预算、财务分析、财务核算以及财务控制的方法步骤。二是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必须更新观念,拓宽思路,打破传统滞后的用人制度,采取双线负责制等举措,对财务管理层人员进行垂直管理。
3.加大财务预算管理力度
积极整合人力成本、信息成本以及物资成本资源,全面落实预算管理。构建完善财务预算体系和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以此为平台,将经济运营活动纳入预算之中,实现固定预算向滚动预算的转变,确保财务预算管理运行的规范化、秩序化。
4.全面落实风险防范机制
一是通过建立相互制约的岗位机构,组建一支高素质的风险防范队伍;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实现财务收支监管和控制的信息化、现代化。二是全面落实财务审计制度和集中招标采购管理。切实加大对日常支出的监控管理,保证财产安全。三是切实抓好五个方面的机制落实。(1)利率风险转移机制。运用先进金融衍生工具,实现利率风险的置换或转移;(2)利率风险规避机制。在准确预测和测量利率风险的基础上,根据农村商业银行利率变化状况,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3)利率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利率风险指标体系,全面评判利率风险损失;(4)利率风险补偿机制。通过投保等方式,由投保企业承担利率变化造成的相应赔偿;(5)利率风险分散机制。合理分配有效资金,分散利率风险。
三、结论
提升财务管理质量效益是增强农村商业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通过扩大财务管理范畴,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构建现代化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等一系列财务创新管理,不断深化财务管理职能,完善财务规范制度,实现高效能信息化服务,不断促进农村商业银行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继红:对我国建行宁夏分行银行事业部财务管理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1,(24).
[2]陈时蔓:现代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研究[J].金融经济,2008,(20).
[3]芦 勤: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研究,2012,(08).
[4]池付恒:关于我国银行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J].魅力中国,2009,(31).
国际经验表明,利率风险容易诱发商业银行的经营危机。即使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比较成 功的美国,许多金融机构也因不适应利率市场化后利率频繁波动的冲击而纷纷倒闭。美国从 1982年开始到1986年3月,大约用了5年的时间完成了利率市场化,在这一过程中及其之后, 美国遇到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银行倒闭数量的增加。在利率市场化初期,美国每年倒闭的银 行达两位数,1985年达到了三位数,此后则急剧增加,在1987年至1991年期间每年平均倒闭 银行200家,最多的一年竟有250家银行倒闭。而在利率管制时期,银行倒闭的数量特别少, 比如从1943年至1974年,停、关的银行都不到10家。为防止我国出现惊人相似的一幕,商业 银行必须提高认识,完善制度和办法,建立利率风险防范机制,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提出的 严峻挑战。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
根据1997年9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制定的《利率风险管理原则》,商业银行通常面 临的利率风险主要有成熟期错配风险、选择权风险、基本点风险和收益曲线风险等。这几类 利率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均有体现。
成熟期错配风险。在商业银行负债和资产利率敏感性不相匹配的情况下,利率变动会对 银行净利差收入产生影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期限结构严重失衡,存款中定期存款 占了相当的比重,而在贷款中,短期贷款则占了绝大多数。这表明,我国银行的利率敏感性 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在这种情况下,利率的下调往往会减少银行的净利差收入。
选择权风险。多数存贷款合同都含有与利率相关的各种选择权。在利率上升时,存款客 户可能会提取未到期存款,然后再以新的较高的利率重新存款;而在利率下降时,贷款客户 有可能提前还贷,然后再以新的较低的利率重新申请贷款。这都会降低银行的净利息收入。 因此,在利率上升或下降时,商业银行都会面临客户在不同程度上的选择权风险。
基本点风险。在利率放开的初期,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会有缩小的 趋势。在以利差收入为银行主要收入来源的情况下,这一趋势给我国银行带来的冲击是不言 而喻的。
收益曲线风险。一般而言,长期利率要高于短期利率,即收益曲线的斜率是正的。但在 经济扩张阶段,由于货币政策的逆向短期操作,短期利率可能会高于长期利率。由于在成熟 的金融市场上,银行存贷款利率多以国库券收益为基准来制定,若收益曲线由正变负,银行 的长期未清偿浮动利率贷款的重新定价利率与短期存款利率的利差就会大幅降低甚至为负。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巴塞尔《利率风险管理原则》指出,商业银行稳健利率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四方面 内容:一是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要对利率风险妥善监控;二是制定适当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 序;三是建立科学的风险计量和监测系统;四是完善内控制度并接受独立的外部审计。这是 国际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普遍要求。而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还处于低水平阶段,对 利率风险认识不充分,对利率变动不敏感,没有明确的利率风险管理战略、政策和程序,缺 乏利率风险管理经验、办法和技术,也缺乏科学的利率定价机制,更谈不上建立模型化的利 率风险计量系统以及实施利率风险的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这种状况亟待改变,不断加快的 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在呼唤利率风险防范机制的尽快建立。
设立利率风险管理部门或岗位。德国实现利率市场化后,德国的商业银行大多设立了风 险管理部,专门负责包括利率风险在内的各种金融风险的分析,为各业务部门提供各种风险 方面的信息,便于作出合理的决策。在我国,为了强化利率风险管理,各商业银行应当把利 率风险管理职能赋予某一部门(如风险管理部)或者设立专门的部门。该部门应负责研究利 率风险问题,制定利率风险管理制度和措施,监测和管理利率风险。
明确利率风险管理的责任和分工,建立利率风险管理制度。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大多尚未 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率定价程序,在利率市场化后,存款利率、贷款利率的初步方案应由存 款管理部门和贷款管理部门分别负责,并吸收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参加评审,由总行最高管理 层确定。通过逐步探索,最终要根据银行各分支机构规模的大小以及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 建立既能控制风险,又具有效率的存贷款利率定价分级授权管理制度。
做好基础性的资料积累和数据分析工作,尽快提高利率定价能力。利率市场化本质上就 是金融产品的价格竞争。商业银行拥有更多的利率自主定价权后,竞争方式将由非价格竞争 为主转向以价格竞争为主,银行可以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信贷风险程度、银行经营成本和 综合收益等因素,实行差别利率和浮动利率。科学合理的利率定价,需要银行的真功夫,包 括对资金成本的核算,对综合收益的预测,对资金供求关系的分析,对业务风险程度的评估 以及营销竞争策略的研究等方面。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缺乏利率定价的经验,因此, 要抓紧做好利率定价的基础性工作,明确利率定价的原则和需考虑的因素,建立利率定价模 型,提高利率定价的效率和水平。
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特点的利率走势预测、利率风险计量和利率风险管理的 计算机模拟分析模型,提高利率风险管理的科学性。利率走势预测模型可以通过借鉴宏观经 济管理部门、金融管理部门和有关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来建立,根据对利率的预测和市场变 化情况,及时对有关金融产品定价进行调整,不断增强对市场利率变化的科学预测能力、综 合分析能力和快速反映能力。利率风险计量和利率风险管理的模型要充分利用本行的有关数 据资料,如各时期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总额缺口大小和方向、资产负债存续期 等,采用国际银行业通用的重新定价法或模拟法进行分析,并设计出各种降低利率风险、增 加收益的方案,为管理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适当放松金融管制,鼓励引导商业银行借助金融衍生工具规避利率风险。面对愈发市场 化的利率体制,西方商业银行创造出许多防范利率风险的工具,如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利 率互换等,值得我国借鉴。但在具体运用这些风险防范工具时,必须注意各种工具的不同特 性:利率期货主要适用于规避因利率波动带来的资产净值变化;利率互换比较适用于规避由 利率变化所引起的净收入的变化;利率期权则可用来保护净利息收入,防止净利息下降。因 此,商业银行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灵活运用并注意各种工具的搭配组合。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利率风险 对策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现状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遵循的是渐进式改革模式,整体上是按“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步骤展开的。利率市场化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形成央行调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基准利率,基准利率引导各市场利率的基本格局,逐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1996年6月1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现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利率。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2000年9月21日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2002年初在全国八个县农村信用社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50%扩大到100%,存款利率最高可上浮50%。2004年10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基本过渡到上限放开,实行下限管理的阶段,并允许存款下浮;2005 年7月21日人民币与美元脱钩,汇改正式启动。
到目前为止,包括国债、金融债券在内的非存贷款利率已基本实现市场化;包括银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贴现、再贴现市场在内的货币市场以及外汇市场也已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同时,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增强了银行贷款的自主管理能力。
二、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
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商业银行将由传统的法定利率的接受者逐步变为市场利率的制定者,这无疑在为商业银行带来更大的经营自主性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存在着很多对利率敏感的资产和负债业务,如果对这些资产与负债的头寸和期限安排不当,在利率发生波动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就有可能遭受严重的利息损失,甚至破产倒闭,这就是所谓的利率风险。因此,如何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进行利率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必须正视的首要问题。基本的利率风险按照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风险。
(一)重新定价风险
重新定价风险是最主要的利率风险,它产生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和表外项目头寸重新定价时间和到期日的不匹配。通常把某一时间段内对利率敏感的资产和对利率敏感的负债之间的差额称为“重新定价缺口”。只要该缺口不为零,则利率变动时,会使银行面临利率风险。另外,重新定价风险不仅会影响金融机构的净收入,也会影响金融机构的市场价值。
(二)收益曲线风险
收益率曲线风险是指由于收益曲线斜率的变化,导致期限不同的两种债券的收益率之间的差额发生变化。收益率曲线斜率一般为正,但当发生通货膨胀或是通货紧缩的时候,收益率曲线的斜率就会变化,于是就产生收益率曲线风险。
(三)基准风险
基准风险是利率风险的另一重要来源,它产生于具有相同的重新定价特征耳的资产负债或表外项目利率的非完全同步变动。具有相同有效期或者相同的重新定价特征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和表外项目的未来现金流会因为利率的不同步变化发生非预期的变化。
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收益大部分来自存贷款净利息收入。当商业银行根据基准利率的变化调整存贷款利率时,如果利差减小,必然影响银行正常的利息收入。
(四)期权风险
期权风险来自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和表外项目中隐含的期权。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期权常常隐含在一些资产和负债之中。比如贷款者有提前还款的权利,活期存款的存款方有权随时提款而不受任何经济损失,定期存款也可以在支付罚息的情况下提前支取。银行相当于这些隐含期权的卖方。由于期权的卖方可以在有利的时候执行这些隐含期权,如果不能充分管理这类风险,这些隐含期权特有的非对称性将给银行带来巨大的风险。
(五)阶段性风险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面临的阶段性风险是指放开利率管制的初期,商业银行因不能适应市场化利率环境而产生的金融风险。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商业银行对利率水平显著提高不能适应,导致风险加大,威胁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其次,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水平大幅波动,商业银行缺乏利率风险管理的技术与经验,外部的金融市场也难以提供相应的金融工具让其进行利率风险规避和对冲等操作。最后,利率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竞争激烈,存贷利息差的缩小给商业银行带来盈利降低甚至亏损的风险。
三、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对策
(一)加强表内业务管理
表内业务建设主要是指通过调整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来规避和防范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利率风险。
(二)建立商业银行风险衡量系统
包括进行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和持续期缺口分析。
(三)开展表外业务或发展利率衍生工具
例如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期权以及利率互换。
(四)强化内部控制
通过建立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和完善的利率风险信息管理系统,独立进行外部审计,逐步提高商业银行定价能力。
(五)完善外部环境建设
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快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构建,建立与发展金融衍生市场,鼓励金融创新,加强利率风险的监管。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改革 “十二五”
利率是最基本的市场化货币政策工具。一切货币控制工具最终都是通过利率手段起作用的。长期以来,由于存贷款利率管理制的存在,银行成为最大受益者,在价格垄断和市场垄断的双重保护下,银行粗放型扩张的成长怪圈难以打破。从1996年中国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起步,利率市场化改革历时已近15年,由于这一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内涵和外延远远超过金融体系本身。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11年初指出,下一步要根据“十二五”规划的要求,有规划、有步骤、坚定不移地推动利率市场化。这显示了人民银行在“十二五”期间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决心。本文将在回顾中国利率市场化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困局表现,并就“十二五”期间推进利率市场化提出对策建议。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回顾
从利率的内涵和利率决定理论可以看出,利率是一种重要的金融变量,其水平应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而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利率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的主要缺陷在于:人为地扭曲资金价格,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利于金融资产的合理定价,容易助长资金“黑市”的形成等等。
从1996年6月1日开始,中国首先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从而揭开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第一幕。随之在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和贷款利率种类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调整。2002年3月21日,中央银行在浙江、黑龙江、吉林、福建、内蒙古和四川等地的农村信用社展开了对存贷款利率改革的试点工作。2004年1月1日起央行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在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1.7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保持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不变。2004年11月,央行再次放宽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并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
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中指出,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确定为: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作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举措,2007年1月金融市场盼望已久的中国基准利率雏形亮相,这个由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简称“shibor”)正式运行,通过建立以此为基准的市场化定价机制和市场利率体系,逐步推进存贷款方面的利率改革。
“十一五”期间,人民银行累计简化、放弃了120多种利率的管理;形成了两套利率体系:一套是中央银行利率体系,一套是客户利率体系。同期,中国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债券回购利率、票据市场转贴现利率、国债与政策性金融发行利率和二级市场的利率都己经完全实现了市场化。
二、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困局表现
虽然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真正实现利率的市场化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目前,中国利率市场化推进的困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金融监管手段滞后。尽管“十一五”期间,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是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还远未成熟,充满着投机,并不能很好地实现企业的直接融资的需要,并且主要存在于沿海等经济发达的区域,不利于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和资金市场的有效竞争。尽管这几年金融监管力度不断加强,监管效果有所提高,但仍缺乏深度和广度。在实行利率市场化之后,中央银行已不再直接对利率进行管制,但依然会通过间接的手段来监管和调控利率,确保利率的稳定和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转。
二是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存在缺陷。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中间收入占比约为10%,利差收入占了营业收入的90%左右。我国利差水平在全世界都是最高的,这主要由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特别是2000年前后,国内为帮助银行消化不良资产,轻装上阵,设定了较高的利差。但这之后一直没有调回到正常水平。特别是工农中建上市后,较高的利差为国内银行业带来了很高的利润。同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确定(缺乏)大幅快速提升的条件;尤其是我国中小银行偏多,收入结构简单;因此各界很担心的一点是,利率市场化后,真的放开存贷款利差,这个合理的水平在哪里?银行利差收窄,会使银行业出现风险,甚至会影响金融的稳定。
三是社会信用缺失。利率市场化是一种市场化行为,市场又有其自身的缺陷,而社会信用缺失会放大市场机制的缺陷。目前我国的信用约束机制不强,信用基础十分脆弱,整个社会的信用意识非常淡薄。一是从银行的角度看,表现为银行利率定价中出现“人情利率”。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不仅有“贷”与“不贷”的权利,而且有以什么样的利率价格贷出去的权利,这种权利很容易导致银行出现“人情利率”。二是从企业的角度看,社会信用的缺失使银行对企业在贷款前出现“逆向选择”和企业贷款后的“道德风险”问题。这些现象的存在必然使利率的传导效应大打折扣。
三、“十二五”期间推进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对策建议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要增强利率具有的“可调性”和“传递性”,使其能够真正发挥“指示器”的作用。发展中国家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反复证明:只有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选择利率改革的最佳方案,才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发展进程。根据我国现有的经济金融条件和已经取得的成果,借鉴其它国家利率市场化的有益经验,在“十二五”期间,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应采取如下对策:
一是继续坚持渐进式的改革方式。无论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还是国外实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与教训,都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 采取渐进方略。要为利率市场化创造条件,不论是宏观还是微观上我们都必须以渐进式的改革方式核心。渐进式的金融自由化改革,有利于降低一次性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避免银行经营受到利率市场化的大幅度冲击,促进金融体系安全平稳发展,也与我国市场经济各种机制尚不成熟的现况相吻合。“十一五”期间,中国确定了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顺序:先放开银行间利率,后放开客户利率;先放开外币利率,后放开本币利率;先放开贷款利率,后放开存款利率;先放开大额存款利率,后放开小额存款利率。我们应在这一总思路下逐步加重市场化的比重,减少行政干预,从大局着眼,渐进、稳步的加以推进。
二是增加国债的发行品种,形成国债的收益率曲线。市场各种金融产品的定价要靠无风险收益率曲线。在国家政策目标利率下,国债的利率水平会影响其他金融工具的定价,例如,企业债券的利率应该在国债收益率的基础上加点形成,因此,必须形成国债的收益率曲线。中国国债的期限基本是在1年以上,1年期以下的不多,因为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和国债发行不能期限重合,否则容易产生利率确定上的困难。现在,中央银行票据减少发行,国债已经实行余额管理,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国债余额发行机制,增加国债发行的品种,让国债形成完整的收益率曲线,让商业银行和市场主体按照政策利率方向和无风险收益率曲线自主定价,这应该是“十二五”期间改革很重要的方面。
三是进一步放开利率上下限。继续进一步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存款利率上限和特殊的优惠利率,其余应逐步放松利率管制,实行资本价格市场化,由各商业、专业银行自主灵活决定。当前的问题是,有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管理,央行控制了存贷利差,使得货币市场利率不能够有效传导到客户利率,利率传导不通畅。央行控制存贷款利差,好处是保护了银行的盈利能力,避免商业银行用利率进行恶性竞争;缺点是不利于提高银行的定价能力,不利于培育银行的自律精神。因此,要逐步放松对存贷款利差的控制,让商业银行自主定价。让商业银行从各类金融工具的风险溢价中观察市场风险的状况,也才能够提高其自身的竞争能力。特别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在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都忙着为生存而奋斗的时候,正是我们练内功的好时候,因此,现在正是推进利率市场化,让商业银行在市场中学会游泳的最好时机。
四是建立政策利率向市场利率的传导机制。建立政策利率向市场利率的传导机制,是建立间接调控体系的基础。央行的目标利率,本来应该是同业拆借利率。但是,目前的状况让中央银行很为难,大量的外汇占款让银行被动投放了很多基础货币。在这种情况下,怎样用好公开市场的工具和存款准备金的工具,把流动性控制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只有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业务上有足够主动权的时候,它才能影响同业拆借利率,才能形成影响市场的政策目标利率。
参考文献:
[1]安骏麟.对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几点思考[J].中国商界,2010(12)
一、加快发展民营银行的必要性
(一)加快发展民营银行是完善区域金融机构体系的需要
随着我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清理整顿力度的不断加大,金融机构结构发生了不小变化。经过几年的整顿改革,四大银行县城分支机构被撤并三成,股份制商业银行基本上是国家控股或变相的国家控股,城市信用社被强制合并为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基金会全部关闭。金融机构的整顿改革固然带来了集约化效应,但同时也带来了基层地区金融机构体系不合理,基层融资出现真空现象等负面影响。而加快民营银行的发展步伐,将有利于完善区域金融机构体系和满足不同地区各类企业和农民的融资服务需求。
(二)加快发展民营银行是促进国内金融市场竞争机制形成的需要
经济理论和实践都反复证明,垄断性越强,竞争性越弱,而没有竞争的市场就没有活力。目前四大银行牢牢控制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在表示市场集中度的几项指标中,除利润额指标外,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其它几项指标之和都超过了70%的水平。这表明国有商业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的相对规模过大,市场集中度过高,而且市场集中度与资产利润率相背离,表现出了明显的规模不经济。笔者认为,打破金融这种垄断的要害就是在已设立的民营银行的基础上加快民营银行的发展,通过大量生机勃勃的民营金融机构来改善金融市场的竞争环境,给体制僵化和效率低下的国有商业银行施加强大的外部竞争压力,产生提高效率和进行机制转换的动力。
(三)加快发展民营银行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需要
可以说,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实现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就是中小企业的强有力增长,但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并没有得到金融机构的有力支持。一方面,因中小企业经营上的自身缺陷,其提供的经营及财务信息很难被大型金融机构经理人所接受,从而无法获得大银行的有力金融支持。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受资金规模的限制,不能充分满足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于是中小企业在两难之下只好求助“地下钱庄”,从而面临着融资难、融资成本较高的困难。这不仅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借贷市场的健康发展。民营银行的出现则可以弥补这一点。民营银行以数量众多的中小银行为主,它们分散各地,对各地的中小企业情况比较了解,取得信息的成本低,运作比较灵活,可以补充大银行留下的死角,为中小企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四)加快发展民营银行是加强国内外金融机构抗争的需要
根据我国人世时所作的承诺,加入世贸组织5年后,中国的金融业天门将向外敞开。截至2007年底,在华外资银行已达90家(不含下设分行),其中21家被银监会批准改制为内地法人银行。外资银行凭借其各方面的优势与我国银行展开激烈的竞争,从而不可避免地会对我国银行业造成巨大的冲击。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相对缓慢,对内开放不足,在整个银行体系中占主体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机构庞大,历史包袱沉重,盈利能力不足,不良资产比率居高不下。这些不利因素都使其在与外资银行竞争中处于劣势,很难与外资银行抗衡。相反,具有“小、快、灵”体制优势的民营银行没有历史包袱,容易吸收外资银行的优点和长处,更容易适应环境,更具有竞争力,能增强国内金融业的活力和实力,最大限度填补国内金融业存在的市场间隙。因此,加快民营银行的发展,进而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民营银行,有助于金融业参与国际竞争,缓和加入WTO对国内金融业的冲击。
二、制约民营银行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缺乏明晰的产权制度
民营银行制度成熟的国家经验告诉我们,发展民营银行首先需要产权明晰的产权硬约束的制度环境。而我国在产权制度改革上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没有彻底实现政企分开,产权依然存在软约束问题。这一点在金融业中显得尤为严重。就拿最为接近“产权明晰”的民生银行来看,资金来源虽来自民间,但因按“民有、党管、国营”模式组建,银行的控制权、人事权其实不同程度地掌握在政府手中,那么银行就不能完全按市场机制开展业务寻求发展、形成严格的自我约束机制。这一状况阻碍着我国民营银行的规范化发展。
(二)缺乏充分和统一的金融监管规则
因我国长期实行民营银行阻入政策,对民营银行市场准入、退出及监管缺乏充分和统一规范的规则约束,行政管制色彩相对浓厚。一家银行能否组建及如何组建均无法可依,无规则可循,主要取决于行政指令,并由行政部门主持组建。退出方式也相类似。金融监管无论在法规、制度和措施方面,还是在基层监管机构设置、监管手段和技术方面都处于空白状态,这种状态使民营银行缺乏在规范规则条件下健康发展。
(三)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
从存款业务来看,民营银行的资金主要来自民间,而这些资金偏好追求较高的风险收益率。如果民营银行按现行相对固定且较低的利率与国有银行竞争,要吸收这部分存款是不可能的。从贷款业务来看,民营银行的贷款客户主要是中小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存在管理不规范、财务状况透明度较低、可供贷款担保或抵押的资产不足等问题,民营银行提供贷款自然需要更高的风险补偿,收取相对较高的利率。这要求民营银行具有更大的自由度来决定存贷款利率。而这一点又与现行利率管制相悖。
(四)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民营银行赖以生存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有一个高度市场化和相对宽松的金融环境,同业之间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而在我国,国有银行凭借特殊的产权性质;就享有国家的隐含担保,不用担心破产,所以公众对其信任百般。相比之下,民营银行没有那么幸运,它们一无国家信誉担保,二元存款保险体系,三无法律保护、政策的有力扶持,四无规模,必然影响公众对民营银行的信任度,从而形成不利于民营银行经营的制度环境。
三、加快发展民营银行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就我国目前的民营银行政策环境来说,虽然民营银行是金融业的一个发展趋势,但目前国家并没有对民营银行释放出足够的官方信息,国家政策还不够明朗,缺乏力度。所以,民营银行目前并未享有金融业国民待遇,并没有被一视同仁。民营银行得不到国家有力政策支持就得不到大
的发展。因此,政府要高度重视民营银行的发展问题,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取消各种不必要的歧视,使更多的民营银行尽快进入金融市场,发挥其对金融业的作用。
(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政府行为
我国银行企业存在严重产权约束软化的问题,这使民营银行难以规范发展。因此,办民营银行必须规范政府行为:一方面要求彻底实现政企分开,实现产权明晰,做到不能让政府控股,或者最好不让政府参股,以避免政府行为的干扰;另一方面要求政府行为必须实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依法行使管理职能,以形成高效率的政府管理机制,减少民营银行在发展中不应有的政策性负担,使民营银行轻松上阵,稳健快速发展。
(三)在定价方面,应率先实行民营银行利率市场化
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规范民间金融秩序的目的出发,应率先实行民营银行利率市场化,即允许民营银行在央行规定的浮动幅度范围内适当上调企业和个人的存款利率,允许民营银行自主地根据不同的贷款对象和贷款种类,适当确定不同的贷款利率。这样可以带来三种功效:一是适当提高存款利率水平,有利于增加民营银行的存款客户及资金来源,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二是相应调整贷款利率水平,提高盈利率,可扭转民营银行当前的竞争劣势;三是通过扩大民营银行利率决定权,可以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合法、合规的金融市场,使非法的地下资金转变为民营银行的合法运营资金,进而有利于金融市场的规范发展。
(四)建立、完善民营银行金融监管法规
1、建立并严格执行完全市场化的市场准入原则。对申请开业的民营银行进行严格审批是实现有效金融监管的起点,也是民营银行稳健发展的基石。因此,要求申报单位必须提交各种详细而真实的文件资料。
2、应按市场化的原则建立经营监管法规。为了入市后的民营银行有一个正常经营的保障,除了靠银行自律、自控之外,监管部门要备一套经营监管法规。而经营监管的基础在于信息的及时性与真实性。因此,监管部门必须设计出一套机制来快速准确获得银行运行的真实信息,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应按市场化的原则建立退出法规。为了保证整个金融体制的稳定,必须有民营银行的退出法规。应当建立明确的金融纪律和对违纪行为的处罚规定,特别是要有一整套金融机构破产清算的程序,必须非常清楚地规定由谁来执行银行的破产清算,必须在破产程序中保证广大储户的利益,防止把民营银行的风险集中到中央银行,避免在金融业出现道德风险。
(五)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良好的社会信用是市场经济和现代金融的基石。由于民营银行服务对象主要集中于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数量多、分布广,信誉度偏低。民营银行在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渠道、分析信息的能力均有不足。由于信息不对称民营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面临较高的风险。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企业自觉的诚信意识与诚信行为。在我国,守信氛围还没有形成,单靠企业本身自觉是不可能的,所以需要政府在其中发挥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作用。政府应组织成立专业机构,建立一个真实可靠的信用评级制度,向银行提供有关企业信誉的信用资历和信用证明;同时建立严格的违信惩罚制度、增强企业守信意识、树立守信形象以增强民营银行贷款信心。
(六)加强国家投入,增强民营银行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