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

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

第1篇: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煤炭 产业转型 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永定县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对煤炭资源进行了“有水快流”式的开发。煤炭资源的开采利用,为繁荣经济、增强地方经济实力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全县煤炭资源已步入衰减期,但煤炭产业在县经济总量中还占有极大比重,如果煤炭产业不及时转型,将出现区域经济衰退现象。因此,推进煤炭产业转型,做好煤炭产业标准化建设,摆脱经济对非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实现煤炭产业渐进式退出,是我县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煤炭产业结构特点

我县是全国重点产煤县,全县含煤面积约600平方公里,小煤矿点多面广,遍布在崇山峻岭中。由于历史原因,煤炭开发秩序不够规范,矿井规模小、设施简陋,存在着一定的安全开发风险。作为资源型县份,如何突破资源环境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重抓资源型产业的转型升级,着力扭转长期以来资源型经济占主导的格局。一方面积极推进煤矿标准化生产,在全县54个持证矿井中筛选、确定10个矿井作为首批标准化建设示范矿,累计投入8000万元进行标准化建设。至 2010年,全县标准化矿井已达48个。另一方面积极实施煤化工产业,成立煤化工产业领导小组,与中国石油化工规划院、西北化工研究院、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合作,完成醋酸甲醇煤化工项目可研报告、可行方案编制工作等,并在投洽会进行推介。同时,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升煤炭产业的发展层次,成立了福建首家能源电子交易平台——福建兴业能源交易中心和福建省首家煤炭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有效提高了我县煤炭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和经济效益,确立了煤炭产业在福建的龙头地位。

二、煤炭产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在大力转型煤炭产业,提出了许多煤炭产业转型项目,但由于涉及到资金、政策等因素影响,我县的煤炭产业转型并没有起到非常理想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产业链短

我县煤炭资源开发产品多为初级产品,产业链短,附加值低。作为福建省较大的煤炭储藏基地,产量相对较高,但大部分煤炭外销到其它地区,本地深加工能力缺乏。虽然煤化工项目在建,但涉及到资金、技术问题,迟迟未能开工。

2、煤炭市场冲击大,外销数量下滑

以前,永定煤炭主要销往广东的市场,近年来,受印尼、越南煤炭的价格冲击,永定煤炭销往广东的煤炭数量下滑,影响较大,另外,由于煤炭可开采数量减少,价值上升,永定县高坎抚片区部分居民对煤炭有囤积现象,许多矿主把经营利润投入到非煤项目上的意识不强,也影响到煤炭项目转型。

3、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破坏,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以前,由于只注重煤炭开采生产,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造成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大量的煤矸石、粉煤灰等废弃物给农作物生长和居民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一些煤矿常年向外排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和地表沉陷,地下水资源浪费严重,当地群众用水困难。

三、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转型思路

总体思路:煤炭开采由浅表开采转向深部开采;产品供应由外销为主转为内需为主;产品利用由原始产品销售转向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开发模式由重开采轻环保转向开采与保护并重。煤炭产业转型分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对煤炭产业进行整体创新,用“小转型”(即在现有煤炭产业基础上,拉长煤炭产业链,并把煤炭产业链做“足”、做“强”)促传统产业新型化。另一方面利用煤炭产业原始积累,提前向非煤产业进行转移,用“大转型”(即由煤炭产业逐步转向非煤产业,提前发展与煤炭产业没有关联的替代产业,并使替代产业形成优势产业)促新兴产业标准化、规模化。通过“小转型”和“大转型”组合搭配,推进煤炭产业循序渐转,改善我县经济结构调整。

(二)转型目标

煤炭产业转型期为15年,实现如下目标:

1、实现资源持续安全有序开采,煤炭产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2、充分拉长煤炭产业链。以市场为导向,煤炭产业形成“开采——洗选——发电”、“开采——洗选——发电——高耗能产业及集群产业”、“开采——洗选——煤化工”三条产业链。

3、替代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每家煤炭企业或几家联合规划建设一个非煤项目,15年内90%煤炭企业成功转向非煤产业,煤炭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

(三)转型重点

1、延长矿井开采年限,加快深部煤炭资源开发。充分发挥现有煤炭企业的生产能力,在确保安全生产的条件下,引进和采用先进设备,加强煤炭复采,提高资源回收率,延长现有煤矿的开采年限。同时,加快已探明煤炭资源开发进程和深部煤炭资源勘探力度,增加后备地质储量。

2、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一是推进洁净煤产业化。主要发展以水煤浆、洗选煤、配煤为中心的优质洁净煤,提高煤炭洗选加工程度。二是拉长煤炭产业链条。按照转型目标拉长三种产业链条,主要以发展煤炭电力和煤化工业为核心。三是积极发展煤化工业。重点工作是将煤炭作为化工原料销售以及加工成化工产品销售;配合造纸产业和耐材产业转型,推进煤炭液化和气化技术的开发应用;对低品位、难开采的煤炭资源建设地下气化工程,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四是开展煤层气、煤矸石、煤泥、矿井排放水以及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地下煤气层丰富井田,在资源开采前进行瓦斯抽采利用,变害为利。低燃值煤矸石按照就近利用原则,发展与资源总量相匹配的低热值煤发电。根据煤矸石的不同特性用于回填塌陷区、铺路、制砖、生产化工产品等。对利用煤矸石、煤泥、煤渣进行综合利用的企业,只要符合《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目录》的项目,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对增值税、所得税给予适当减免,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

3、以市场为导向发展非煤产业。由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煤炭产业向非煤产业转移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产业转移中应优先考虑转向有一定产业技术基础的耐材、造纸、建材、服装、食品、电力、电子、机械制造、化工、医药、冶炼等产业,提高产业转移的成功率。坚持科学创新,用科技和人才支撑经济转型。积极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对接,在培育接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使科研院所成为支撑转型的技术创新基地。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积极引进技术,在其它产业领域内创办出高新技术企业,提高产业转移的经济效益。要加强引导,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发挥企业作为产业转型主体的作用,推动一批煤炭企业发展非煤产业。

4、保护和治理矿区环境。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加强矿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废弃物和采煤沉陷区治理。对原国有重点煤矿历史形成的采煤沉陷等环境治理欠账要制订专项规划,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和政策支持,实施以政府为主的综合治理。对地方煤矿形成的采煤沉陷和生态环境破坏,建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明确企业和政府的治理责任,加大生态环境治理投入,逐步使矿区环境治理步入良性循环。有条件的可以参考山西煤炭转型发展旅游模式,促进本地煤炭产业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雪梅.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的对策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1(01)

[2] 吴文洁,陶凤.大同市产业转型模式选择研究.城市开发2011,10(9),81-83]

[3] 徐君,王育红.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第2篇: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

—对__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__区农业产业化蔬菜产业调研组

在贯彻中央1号文件过程中,区委、区政府把蔬菜产业确定为全区农业今后发展的两大主导产业之一。为了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为区委、区政府制定蔬菜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方向和政策措施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最近,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我们组织蔬菜专题调研组,深入有关镇乡办事处及村组农户,对全区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一次系统的调研。对我区蔬菜产业发展的有利和制约因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同时,对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广泛听取了市、区有关部门及镇乡办事处和村组干部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下一步我区蔬菜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几点建议和意见。

一、发展现状及特点

1998年我区就将蔬菜产业确定为全区重点发展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全区蔬菜产业已初具规模,并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对推动全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截止20__年底,全区蔬菜播种面积已达6.1万亩(使用耕地面积2.8万亩,复种指数为2-2.5),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12。20__年,全年生产商品鲜菜11万吨,实现产值1.39亿元,占全区农业生产总值的26.2。全区以蔬菜生产为主的专业村已达30余个,以种菜为主的专业户为7260户,占全区总农户的9.1。从总体上看,全区蔬菜产业发展呈现出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区域化布局已基本形成,基地建设初见规模。据调查,全区专业菜地主要分布在沿褒河、汉江河堤以北一公里的区域内,由东到西涉及铺镇、七里、中山、北关、汉中路、龙江、武乡、宗营等8个镇乡办事处、30余个村,其中七里、铺镇、龙江播种面积较大,分别达到了8235亩、8700亩、5475亩。这些区域大部分地处我区石门灌区的尾水地带,地下水位高,以沙壤土为主,非常适宜蔬菜的生产。通过近几年的引导与调整,已形成了部分优势蔬菜品种,特别是莲藕作为重点发展的优势产品,短短的两年时间已集中连片发展到了4200亩。部分基地建设也初显规模,目前已形成了以七里、铺镇、武乡为中心的无公害莲藕生产基地;以过街楼、白渡、金江、元房为中心的大棚设施蔬菜基地;以梧凤、河坝为中心的根菜、茎菜类蔬菜基地。

二是种植种类齐全,品种结构趋于合理。据统计,全区栽植各类蔬菜品种已达11大类,100多个品种,基本囊括了我国蔬菜的大部分品种。在选择品种中,我区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不断加快品种结构优化,形成了以莲藕、茭白为主的水生蔬菜;以生菜、紫甘兰、绿菜花、樱桃蕃茄为主的名特蔬菜体系;以莴笋、菜花、蒜苗、胡萝卜、豌豆、青菜为主的冬春露地菜体系;以津研系列黄瓜、湘研系列辣椒、合作系列西红柿为主的春提早秋延后蔬菜生产体系。其中水生菜、叶菜类、根菜类、茄果类、豆类等部分品种已在全市乃至西北地区形成了明显的生产优势,有了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生产水平日趋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增强。据查,全区蔬菜生产设施主要有地膜、塑料大棚、日光温室三种形式。其中地膜覆盖面积1.2万余亩;各类塑料大棚1.6万个、面积近5000亩;日光温室64栋、面积不足100亩。露地栽培蔬菜年轮作倒茬一般为2.5次,正常年景下,亩均生产蔬菜可达5000公斤,实现产值3000元左右;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等设施栽培蔬菜年轮作倒茬为2次,亩均生产蔬菜6000公斤,实现产值4000-5000元,最高的曾达到1.2万元,分别是种粮效益的3倍-5倍左右。在生产技术运用方面,全区普遍推广了轮作倒茬、合理密植、营养钵育苗、嫁接技术、平衡施肥、环境保护、无公害生产等技术,使蔬菜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不断得到提高。

四是无公害基地建设已经起步,蔬菜的内在品质有了提高。近年来,我区在基地建设、生产技术监管环节大力推行无公害、绿色生产标准,20__年8月我区胡家扁、白渡、河坝、梧凤村4350亩蔬菜基地通过省级无公害认证,成为全市首批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同时通过开展无公害、绿色生产技术培训、宣传,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启动“绿卡”管理、倡导无公害施肥和病虫防治技术,使广大菜农的食品安全意识有了进一步提高,为全面实现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五是商品化率越来越高,市场覆盖面不断扩大。据了解,全市商品菜总产量为30万吨,汉台区占全市的30左右。我区蔬菜70供应本城市居民;10供应周边留坝、略阳、宁强等县;20销往甘肃、青海、宁夏、西安、重庆等省市。蔬菜销售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同时,冬春时节从关中、云南等地调入番茄、黄瓜、蒜苔等果菜类蔬菜,年调入蔬菜一般保持在1万吨左右。目前全区有农贸市场17个,遍布全区各个小集镇。其中1998年投入运营的过街楼蔬菜批发市场是我区蔬菜产业发展的主要龙头企业,20__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重点批发市场”。该市场占地106亩,累计总投资3295万元,日平均交易蔬菜400吨、交易额40多万元,年实现交易量15万吨,交易额达1.5亿元。其中仅我区蔬菜就占70以上。此外,20__年我区积极引进民间资金参与蔬菜产业化建设,引进的津坤工贸公司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科技”的模式,经营了1050亩无公害莲藕,采取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质量标准,目前已在西宁、兰州等城市设立了无公害蔬菜销售网点,主要经营无公害汉中莲藕,从而使我区蔬菜销售进入外地市场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我区发展蔬菜产业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有利条件:调查表明,蔬菜产业之所以能成为我区农业生产的传统支柱产业,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有利因素:

一是优越的自然条件。我区地处南北过渡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自然条件为蔬菜的生产创造了良好的自然环境。日光温室、竹架大棚和露天种植三种种植方式在我区都具有可适性,我国现有的蔬菜品种在汉中基本上都能适生,从而使我区蔬菜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二是良好的区位优势。我区是汉中市的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目前有城市人口24.7万人,流动人口5.2万人,加上周边山区县及26.7万农村人口蔬菜的消费,仅在本市就有巨大的消费市场。据有关资料表明,20__年,全国人均蔬菜占有量为326公斤,而我区人均占有量仅220公斤,如果加上常驻流动人口和周边县人口,我区人均占有蔬菜量比全国的平均水平更低,因此,仅本地就有巨大的市场空间,这是其它县不可比拟的。

三是具有外销的市场空间。由于独特地理自然条件,使我区生产出来的一些蔬菜品种具有独具一格的风味和品质。同时,由于蔬菜生产的季节性特点,使我区一些蔬品种具有特定的上市时间,也是其他任何一个地方不可替代的。加之近年来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我区通往西北、西南的通道都已打开,为我区蔬菜的外运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尤其是我区传统的一些蔬菜品种,如莲菜、上海青、莴笋、胡萝卜、洋葱、食用菌、茄子等在西北地区已有了稳定的市场。

四是农民有传统的种植习惯。早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区为了满足本地城市人口蔬菜消费的需求,就有目的、有计划地扶持发展了一批蔬菜专业村,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这些蔬菜专业村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市场销售已成网络,尽管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占用了部分专业菜地,但仍保留了一部分专业菜地,一些菜农在长期的种菜过程中,积累下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之农户为了自食,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种菜的习惯,这为我区蔬菜产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五是有一支作风过硬的技术队伍。在历次的机构改革中,我区始终高度重视蔬菜技术队伍的建设,除区上保留了蔬菜技术服务站以外,蔬菜生产成规模的镇乡办事处都配备有蔬菜技术专职人员,这支队伍大部分人员技术过硬,作风扎实,深受菜农欢迎,从而为我区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存在的制约因素:从近年来我区蔬菜发展的进程来看,尽管我区蔬菜产业始终保持了一定的增幅(20__年到20__年,增幅比例为2.2和9.2),但其增速与潜在的巨大的市场空间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与蔬菜发达地区相比,无论是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都相对滞后。究其原因,主要制约因素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气侯因素制约我区不能用日光温室生产高档反季节蔬菜。尽管我区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一年大部分时间蔬菜都可露地生长,但是,在冬春季节,我区大部分时间多雾,光照时间和强度不足,如果单靠自然的光照,日光温室里的茄果类、瓜类等高档反季节蔬菜无法正常生长,而这段时期正是蔬菜需求的旺季,西北、关中、山东等地都能依靠充足的光照就能生产出反季节蔬菜,因此,这段时期我区高档菜的需求全部要依靠外地调入。

二是土地因块分散制约了大规模连片种植蔬菜。据统计,我区农村人口现有人均耕[!]地为0.88亩,户均经营土地规模一般在3.5亩左右,由于土地分散,加之每个农户家庭的劳力、资金、技术水平、人的素质差异较大,在同一片土地发展蔬菜,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措施进行组织和引导,很难将各户统一组织起来共同发展,因而往往出现你想发展他不愿发展,致使连片土地都无法发展的局面。

三是基础设施不配套制约了一部分村组想种菜而难以种菜。实践证明,水是蔬菜生产第一不可少的要素,从蔬菜育苗到上市,在其生长期间几乎天天要浇水,而我区绝大部分区域配套的渠系和供水时间都是围绕粮油生产的需要进行配套和用水时间确定的,与蔬菜需水的时间和配套的渠道不一致,因此,如果不靠机井抽水或改变石门水库供水时间及方法,根本无法种菜。

四是缺乏资金、技术是制约农户想发展而不敢发展。据了解,在我区现有的栽培制度下,露地栽培蔬菜亩均约需投资800-1000元;竹架大棚亩均一次性投入为20__-3000元;钢管骨架大棚亩均一次性投入5000-7000元左右。实践证明,投资越大收入就越高,但是以我区农民现有的收入水平,大部分仅能选择竹架大棚或直接采取露地栽培的方式,投资较大的钢管骨架大棚如果没有政府、金融部门的扶持,以农户自有的财力,很难投资建起。另外,因蔬菜品种较多,种植季节不一,各种蔬菜的搭配、技术规程、操作规范差异较大,技术部门无法制定统一、规范化的标准技术规范,从而使一部分想发展的农户因担心无技术而望而却步。

五是缺乏强有力的市场带动是我区蔬菜产业难以大发展。据了解,因蔬菜的鲜活性特点,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的发达地区基本上走的是市场带动农户发展的模式。目前我区尽管有17个农贸市场,但除过街楼批发市场以外,大部分农贸市场设施简陋,交易时间短,仅能满足本地人口蔬菜交易的需求,起不到带动本地蔬菜大发展的作用。而过街楼批发市场目前正处在建设的起步阶段,交易场地狭小,各类配套设设施尚未完善,加之周边南郑、城固等地的菜农也在此处批发交易(每日仅贩运蔬菜的小商小贩就达20__人以上),场地十分拥挤,有的蔬农为了抢占场地,每晚10时左右就开始进市,从而使该市场的交易时间由原来的凌晨3-4时左右大大提前,对离城较远的菜农和商户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步伐缓慢。调查表明,我区目前种植的蔬菜品种绝大部分是外地已经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品种。引进的途径上除蔬菜技术服务部门外,主要由经营蔬菜种子的个体民营企业或农户自行引进,不仅不能在市场上占领先机,而且由于新品种的试种风险太大,菜农一般不敢试种,从而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使我区蔬菜新品种的应用始终落后于全国发达地区。对新技术的应用也同样如此,由于我区菜农的种植规模普遍较小,从外地引进技术人才得不偿失。蔬菜技术部门建立的试验示范园少,也无力扶持一批示范户,更无力走出去接受新技术的培训,因而在技术的运用上只能靠经验摸索,导致目前我区至今没有形成在全国叫得响的名、优、特蔬菜品牌。

二是质量检测体系尚未建立,标准化生产步伐滞后。按照我国蔬菜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达到无公害标准是对各类蔬菜上市的最低要求,目前我国各大城市对入市销售的蔬菜都已开始建立准入制度和原产地追溯制度,建立无公害质量检测体系是发展蔬菜的重要保障和必不可少的环节。目前虽然我区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面积达4350亩。但这些认证的基地主要由租赁土地的专业大户所为,而我区生产蔬菜的主体农户,因取得认证的成本高,无人也无力来牵头组织,因此技术部门推行标准化生产时,农户即使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规程生产出产品,但没有相应的认证标识,无法实现优质优价,使推行的工作难度极大。加之在销售环节我区没有专门的检验机构、人员、设备,从而使全区蔬菜产品无法检测,不能实现标识销售,制约了无公害蔬菜发展的进程。

三是各级财政的投入力度不够,配套基础设施改善难度大。从我区过去蔬菜产业三次大发展的历程来看,其关键因素在于各级财政对菜地的用水、用电、渠系和道路进行了统一规划和资金投入,从而解决了菜农的后顾之忧。主要原因是这类问题仅靠一家一户是无力改变的。税费改革以 后,绝大部分村组集体积累无来源,集资项目被限制,因此根本无力解决这类问题,这是当前制约我区新菜地建设发展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四是各有关部门支持的力度不够,蔬菜的生产成本高。突出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贷款难。据了解,信用社去年在我区推行小额信贷以来,绝大部分放贷对象主要是一些个体工商户、专业大户,而真正用于蔬菜户中很少。第二是电价高。按电力部门现行的政策规定,蔬菜抽水用电执行的是工业电价,每度高达0.78元,比农用电价0.32元高出0.46元,仅此一项,在我区一些专业菜地,每亩仅电费成本就高出80元左右。第三是对农用运输工具收费多。据调查,我区现有各类机动三轮车480台左右,这些机动三轮车主要用途是运菜拉肥,是农民拉运蔬菜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据了解,购置一辆6马力的三轮运输车,价格大致在3000-4000元左右,而办齐各类证件手续费却高达3000元以上,收费项目达8项之多,如此之高的收费,使我区离城较远购置了机动三轮车的蔬菜种植户无力承担,在平常运送蔬菜中只有等待执法部门下班以后,才敢愉愉摸摸上路,对此不仅车主反映较大,交管部门对由此而造成的安全隐患也头痛不已。

五是龙头企业发展滞后,产品档次不高。调查表明,截止目前,我区还没有一家直接从事蔬菜保鲜、贮运的加工企业,生产出来的蔬菜基本以初级农产品形式流通销售,很难进入外地超市。这种状况不仅实现不了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阻碍了蔬菜产销一体化和社会化服务。同时,由于贮运加工业滞后,使得蔬菜产业对二、三产业的带动不明显,影响了人们对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

四、几点建议

综上分析,我们认为,我区把蔬菜产业确定为全区今后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既符合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发展的规律,又符合本地的自然条件、农民的种植习惯、市场特点和需求,是一个极具潜力、值得大力发展的优势产业。尽管当前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但认真分析,这些因素是局部的、可以克服的。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只要下大力气予以解决,我区蔬菜产业一定会再次有一个大的发展。为此,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进一步统一思想,理清思路。最紧要地就是要按照区委、区政府已经把蔬菜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的有利时机,组织全区上下尽快统一思想,尤其是要解决好三个方面的认识问题:一是要进一步坚定做大做强蔬菜产业的决心和信心。要教育引导全区上下尽快认识到,区委、区政府之所以将蔬菜产业确定为我区农业发展的两大主导产业之一,是以汉台“城郊型”农业的特点、以汉台农业产值中蔬菜产值所占的比重、以市内外市场的需求,以及农民增收的实际需要而确定的,完全符合汉台的实际。当前,各级各部门都要尽快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这一重大决策上来,并把抓好这一产业的发展作为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的具体行动之一。要牢固树立持之以恒的思想,坚持不懈地把这一产业抓下去,以彻底改变我区样样都想抓,样样都不成规模的现状。二是要把蔬菜产业放在产业结构调整更加突出的位置。要进一步清醒地认识到,我区人多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大这一状况在短期内仍将长期存在,目前农业内部各个产业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已十分有限,而蔬菜产业既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也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增收空间十分之大,只要有各级强有力的引导与扶持,其必将释放出更大的效益。建议区委、区政府今后在确定我区农业和农村工作发展思路、出台兴农政策、制定支农措施时,要把对蔬菜产业的扶持与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要把蔬菜产业放在事关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事关农民增收的角度通盘考虑。各级各有关部门也要围绕区委、区政府确定的总体工作思路,把如何支持、配合、促进蔬菜产业的发展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下大力气,力争用3-5年的努力,使蔬菜产业真正成为带动我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三是要把质量和安全放在发展蔬菜产业的第一位。要切实增强一种紧迫感,充分认识到蔬菜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不仅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更直接关系到蔬菜产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当前,要切实认识到加紧对蔬菜从田间到餐桌进行全程监督,确保蔬菜的质量与安全已事关我区蔬菜产业兴衰成败。为此,建议区委、区政府在确立我区蔬菜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时,要始终把质量和安全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按照优质、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把推行标准化生产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和方向,通过提高质量和安全使我区蔬菜产业的发展能不断上台阶。

其次,要加强领导,夯实责任。当前,要抓紧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建立蔬菜产业化发展协调会议制度和产业化工作办公室。主要职责是协调解决蔬菜产业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制定产业化总体规划,审定单项规划方案,检查实施情况,调查研究、处理日常事务工作等。二是要尽快制定规划。要以这次调研成果为依据,尽快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我区蔬菜产业化发展规划,明确我区今后蔬菜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方向和措施。同时,要进一步落实任务,要按照一套班子、一个发展规划、一套实施方案、一个服务体系、一批科技人员的要求,组织专门的工作机构抓好落实。各镇、乡、办事处也要建立相应机构,确定专人,具体抓好规划和实施工作。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建议区上每年从区财政支持产业化资金中预留一定的资金,作为奖励基金。把产业化作为镇、乡、办事处年终目标责任制考核的主要内容,实施严格考评,以确保全区蔬菜产业化顺利发展。

第三,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建议区财政或争取上级的财政支持项目,加大在四个方面的投入:一是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的资金投入。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名、优、特新品种引进的转让费;新品种试验费;新技术推广费以及对科技人员的科技培训等开支。建议每年在区财政支农资金中单列一笔解决。二是加紧建立检测机构,购置检测设备。对部分农口事业单位可重新进行整合,抽调业务熟、技术精的人员组成蔬菜检测站,主要负责蔬菜标准化生产的执法监督、检查和蔬菜品质的检测,对未经检测的蔬菜禁止其入市销售。同时,还应承担为外销蔬菜办理各类证件等工作。建议加紧向上级争取检测设备,尽快投入工作。三是加大对新发展蔬菜地的基础设施投入。建议我区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把蔬菜产业配套设施的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解决好机井和渠道的配套工作;水利部门每年也应安排一定 的资金,解决蔬菜发展的用水问题;交通部门对已成规模的专业蔬菜村和新发展的蔬菜村的道路应优先考虑予以一定的扶持,以解决行路难的问题。四是健全市场体系。过街楼蔬菜批发市场事关我区蔬菜发展的大局,建好、管好该市场意义重大。目前中、省、市已给予了较大资金支持,建议区委、区政府成立专门的建设领导小组,协调有关方面,尽快落实项目资金,抓紧各类配套设施建设,扩大规模,完善功能,使之尽快成为带动我区蔬菜产业发展的“龙头”。此外,建议对已有的农贸市场,结合小城镇建设与开发,加大资金投入,提高信息服务功能,使其尽快形成网络。

第3篇: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 房地产 现状 价格 建议

近年来,我国的房地产得到长足的发展。它不但有效改善了投资环境和人民的居住条件,还为国家财政提供了巨大积累,为城市建设开辟了重要的资金渠道,并且带动了建筑业、金融业、建材业等众多产业的发展;在房地产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商品房价格偏高及涨幅过大,一般老百姓买不起房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利因素。

一、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业所处的现状

从经济发展的宏观阶段来看,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业是作为重要支柱产业而存在的,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房地产业作为基础产业是久性的,是绝对的,而作为支柱产业是相对的,只是存在于一定的时期内,我们一般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只存在于经济起飞到经济发展成熟阶段,即房地产业的发展呈现倒U形曲线(如下图)。所谓的房地产业发展倒U形线是指一个国家经济起飞时,推动房地产业增长较快的因素有: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对工业用房及其他公用房的需求、居民收入的增加要求改善居住水平、城市化加快吸纳农业人口进城,此时房地产业以高于人均GDP的增长速度增长;但是,在经济起飞到发展成熟阶段,然而,国民经济经过一个时期的快速增长以后,基础建设投资下降,新建商品房减少,此时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会削弱,房地产业支柱产业的地位也逐渐下降或消失,只能继续发挥基础产业的作用,此时房地产业发展速度逐渐放慢,甚至低于人均GDP的增长速度,其发展轨迹呈倒U形曲线。一般来说,在倒U形曲线起止两端(A、B)之间的时期,房地产业除了具有常规功能特征基础产业特性外,还具有支柱产业的功能特征,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还处于AC阶段,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基本上是处于后B阶段。

从目前我国房地产业状况来看,全国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已成为人们和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6月深圳的房价比去年均价上涨了70%,全国其他70个大中城市房屋售价同比、环比均继续上涨。房地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产业,房价增长过快不仅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使得“居者有其所”难以实现,更对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二、影响房地产价格运动的因素分析

在市场经济时代,房地产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商品的属性,房地产价格运动受到价值规律、货币流通规律和商品供求规律的支配和影响。

1.价值规律对房地产价格运动的影响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价值量进行交换”。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价格以价值为基础,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房地产的价值由生产房地产的成本决定,主要包括建材费用、设备购买及安装、人工工资、土地价格、房地产开发商利润等多项组成。

现在地方政府对土地的出让多实行拍卖制度,房地产商为了拿到土地,竞高报价,土地出让费不断攀高,地价在房地产成本中比重急剧上升,城市土地出让费是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重要来源,调查数据显示,不少地方土地出让费和房地产税金占财政预算的四成以上。少数地方政府为了维护财政收入,对房地产价格管制不严,没有采取相应措施抑制价格的上涨,或者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物价和人工工资的上涨、土地费用的增加及房地产商不断增加的超额利润,是造成房地产价格迅速上涨的重要原因。

2.货币流通规律对房地产价格运动的影响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与价值成正比,与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成反比。由于纸币是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一般也不具备储藏手段的职能,所以一旦流通中的纸币数量超过了客观需要量,它不会自动退出流通,比如贬值,造成商品价格上涨,即通常所说的通货膨胀。当前我国经济GDP增长很快,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下降,货币的贬值也是造成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的因素之一。

3.商品供求规律对房地产价格运动的影响

商品价格除了由商品价值和货币本身决定以外,同时还受到市场供求状况的影响。商品的价格与供求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有支付能力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一般来说,如果商品的价值或价格发生变动,需求就会向价格变动的反方向变动:价格下降,需求增加;价格上升,需求减少。商品的需求也会影响价格,当供不应求时,价格应会上涨到价值之上;当供过于求时,价格又会下跌到价值之下。我国城市化率比较低,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造成商品房的实际需求增加,在土地和商品房供应有限的情况下,房地产价格自然上涨。更有学者根据我国的人口结构预测,10年内我国商品房价格都是一直上涨的。

三、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几点建议

房地产业作为我国城市进程中的重要产业,优先加快发展是必要的,但是房地产价格增长过快,房价与大多数人的收入相比甚高,房地产业呈不理性化发展的趋势令人堪优。如何规范房地产业的发展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政府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

1.逐步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

预售制度让开发商获得消费者的预付款,节约开发资金周期,把部分金融风险转移到消费者身上。取消商品房预售制,一是降低老百姓的购买风险,购买现房可以货比三家,让承诺在现实中得到检验;二是夯实了开发商的实力条件,在市场退出机制不明的情况下提高了开发商的门槛;三是开发商承担了更多的开发资金贷款及其利息带来的风险,为了获利,开发商会尽早出售现房,减少囤房不卖现象,有利于房价的稳定。

发达国家多不预售期房,从理论及现实需求来看,我国取消预售是可取的,但一步到位会增加开发成本,使得新建商品房急剧减少,造成供给不足而房价上涨,效果适得其反。取消预售制度只能是逐步进行,必须有个过度期,可以采取如下步骤:

(1)规范建筑承包责任制,违规操作的垫资不予保护;

(2)公布实施取消预售制度时限,例如以1年为期限,让各开发商做到心里有数;

(3)展开详细调查,由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实施取消预售的实质步骤;

(4)规范土地出让制度、尤其是土地规划条件,必须事先论证并公证公开;

(5)规范建筑承包制度,对开发商自由资金结合项目进行审查。

2.加强对集资合作建房的监管

为应房价持续上涨和政府调控失效的情势,民间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呼声愈来愈高,温州去年年底第一个个人集资合作建房成功应运而生,立即引起全国高度关注。集资合作建房实质是一种民间力量和民众智慧参与房市调控,有利于为政府分担压力之举,政府对集资合作建房应当是监管而不是监制:首先、对于集资合作建房这一新生事物,政府应从既有法律规范入手,监管其操作流程,通过有意识和主动的干预,对集资合作建房加以引导,预先防范机制的确立,有效防止出轨现象行为;其次、政府应在土地、资金及政策等方面予以扶持,把集资合作建房建设和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一起作为解决居民住房问题措施。

现在政府对集资合作建房处于管制状态是有必要进行调整的。集资合作建房顺应了普通民意诉求,央视调查数据显示,有95%的人支持集资合作建房,有43%的人认为个人集资合作建房是一种全新房地产开发模式;集资合作建房降低了房价,以温州集资合作建房为例,房屋建成后每平方米成本5300元/平方米,远远低于周边楼盘价的10000元左右每平方米,终结了发展商牟取的部分暴利。在国外这种集资合作建房模式十分普遍,已经成为欧美国家解决收入工薪阶层住房的有效途径之一,得到了政府在土地、税率等个方面的有力扶持,这点我国政府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3.强化地方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作用

地方政府应尽快对基于市场体制的房价规律有足够的认识,并且及时调整楼市调控思路,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一是调整土地供应结构,适当提高居住用地在土地供应中的比重,要增加低价位、中小套型商品房的建设用地的供应;二是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和优化市场竞争环境,增加廉租房的供应,完善经济适用房的制度,加强对集资合作建房的管理,解决好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困难;三综合运用税收、金融贷款等经济手段,努力保持市场房地产价格的稳定,同时采取措施防止炒房。只要地方政府从以人为本的实宗旨出发,而不是仅仅维护开发商的盈利、政府的税收等既得利益,在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方面还是大有可作为的。

参考文献:

[1]孙斌艺:现代房地产市场研究理论和方法[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第4篇: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武山县 蔬菜产业 建议对策

一、武山蔬菜发展的现状

“—亩园等于十亩田”,武山自古就有种菜的历史。改革开放后,洛门镇东街村党支部书记王义仁开始在自家的承包地里钻研反季节种植大棚蔬菜技术,以提高蔬菜种植的产量与效益。在王义仁的带动下,东街村成立了全县第—个农民蔬菜专业研究会,先后发明了单棚、双棚、彩棚、双棚加地膜四项大棚种植技术。1986年,王义仁创造了蔬菜大棚亩产值3000元的奇迹,在全县引起了轰动,武山县委、县政府对洛门镇农民科技种菜的典型事迹进行了广泛宣传,并倡导全县人民科技种菜,脱贫致富。从此,武山的蔬菜产业发展—浪高过—浪,蔬菜种植迅速向县内的渭河、大南河、山丹河、漳河和榜沙河流域发展。

近年来,武山县按照“川区抓蔬菜、山区抓洋芋、集中抓养殖、普遍抓劳务”的农业工作思路,以扶贫开发为切入点,依托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和科技扶贫项目,大力在渭河、南河、榜沙河、山丹河四大流域发展蔬菜产业,采取政府推动、科技带动、市场拉动、服务联动、产业互动等措施,通过渠路配套,整流域开发,蔬菜生产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建成了广武以东渭河两岸、大南河和山丹河沿岸的塑料大棚基地,以十一大园区为核心的日光温室基地,广武以西川区露天夏秋菜基地,浅山区复种地膜蔬菜基地,并且产销两旺,使全县蔬菜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完成了胡萝卜、洋葱等12类21个食品的绿色A级认证,其中韭菜为全国首家认证,荣获“中国韭菜之乡”的称号;建成了韭菜、洋葱、胡萝卜、蒜苗、莴笋及复种菜瓜等六大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马力北顺、滩歌黑池殿等日光温室示范园区的精细绿色蔬菜基地;完成了周庄“盘龙”韭菜、马力“红名”牌黄瓜等商标注册。通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初步形成了以日光温室、普通温棚、正茬菜和复种菜为主要类型的蔬菜产业发展模式,蔬菜品种日益繁多,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质量明显提高,管理技术更趋完善,营销渠道逐渐顺畅,蔬菜产业已步入精细化发展轨道,呈现出种植区域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产销一体化、流通信息化的雏形。截止目前,蔬菜种植面积达25万亩,其中:日光温室1.42万亩,普通棚7.31万亩,复种6.5万亩,正茬露地菜 4.71万亩,菜用洋芋4.6万亩,全县无公害种植面积达21万亩,总产量66.2万吨,总产值达5.82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武山县蔬菜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全国的蔬菜强县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群众对蔬菜生产的社会认知力不足。武山县是传统农业大县,群众对蔬菜生产和消费已习惯于原有的传统模式,生产中只注重产品的外在质量而忽视了内在的质量安全。

2.蔬菜生产的区域化、规模化程度比较低。尽管武山县已初步建成了蔬菜生产基地,形成了一定的生产格局,但仍存在种植区域分散、品种布局杂乱、规模化程度低的问题。目前全县仅有很小的数家蔬菜加工生产企业,加工范围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

3.蔬菜生产水平低,设施栽培面积小。由于县域蔬菜栽培相对分散,群众在种植上追求“小而全,小而杂”,生产上务作简单,管理粗放,生产水平较低。设施栽培面积相对较小,反季节蔬菜供应十分有限,尤其是冬季蔬菜市场仍然存在只靠韭菜单一产品外销的问题。蔬菜病虫害发生较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蔬菜的产品质量和品质的提升。

4.蔬菜产业缺乏较大的项目支持,对群众扶持的力度不大,科技推广投入不足,基地建设配套设施设备落后,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和科技应用水平不高。

三、对策建议

今后及“十二五”时期,武山县蔬菜产业发展目标是:建成中国西部蔬菜产业强县,把该县建成关中—天水经济区重要的蔬菜外销基地。以增强蔬菜产业竞争力为核心,狠抓技术推广、产品推介,不断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坚持走“调整结构扩规模、完善设施夯基础、推广科技提质量、精深加工增效益”的产业发展路子,加快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蔬菜产业发展新格局。

1.优化蔬菜区域布局,推进蔬菜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一规划,区域布局”的原则,突破“小而全”生产格局,推进规模化、专业化生产,重点建设专业化生产基地。根据主产区乡镇的资源优势,确定骨干品种与专业村,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规模化经营新格局。

2.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蔬菜生产水平。积极调整蔬菜品种结构,逐步推广优势品种。由技术部门每年引进、推广适宜的主栽蔬菜新品种,不断提高科技含量,提高生产整体效益和质量档次。以市场为导向,调整播期与上市期、上市量,避免同品种、同季节的积压,夺取高效益。在栽培上,大力推广应用蔬菜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努力提高蔬菜单产,提高产品质量和商品率。

3.健全完善蔬菜营销体系,疏通销售流通渠道。以蔬菜加工企业为龙头,扩大订单蔬菜面积,提高加工增值效益。与农户签订产品购销合同,根据产品订单指导菜农安排生产,严格兑现合同,保护菜农利益。组建蔬菜产业协会,组织蔬菜经销商、种植户及蔬菜产业主管部门成立产业协会,开展技术信息交流服务,开拓省内外市场,提高产品质量、生产规模,拓展销售渠道,促进全县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建立营销体系,运用现有运销企业、大户、行业协会在周边城市设立直销点、代销点和连锁店,在各个主产区乡镇设立配菜收购站,解决蔬菜销售难的问题。

第5篇: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

一、发展现状

目前。我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8家,其中省级12家,国家级1家。以农事企业为龙头,以产业基地为依托,围绕杂粮、马铃薯、畜产品、木材、特色农产品等特色主导产业,已初步形成了杂粮、马铃薯、畜产品、木材加工及中药材、甜菜、食用菌等特色产业链。2018年主营业务收入52.91亿元,预计2019年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以上。

二、存在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高、扶持力度不足。目前我县还没有关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专项规划,尤其缺少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等专项政策,急需加以解决。

(二)科技含量底、精深加工不够。我县农产品加工产业层次较低,精深加工企业较少,省级龙头企业屈指可数。部分企业受资金、技术等因素影响,生产设备陈旧、工艺水平落后、产品质量不高、科技含量不足、市场竞争力较弱,甚至一些传统加工企业,只是小作坊式加工,限制了产品的更新换代,无法形成较强的产业集聚效应,产业链条延长后继乏力。制约了我县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融资渠道不畅,企业难以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属于劳动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企业原料收购资金需求量大、占用时间长,要多筹集大量资金和承担高额利息。而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多数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流动资金不足,急需资金周转。由于银行贷款“门槛”抬高,加之企业自身担保能力不足,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较难得到贷款支持,资金匮乏矛盾比较突出。

三、下步打算及建议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农产品加工业产业主攻方向。

根据我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研究制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效益显著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杂粮精深加工;着力发展设施果蔬农产品加工,重点推进猪牛羊驴禽产品精深加工;巩固发展传统向日葵、甜菜、马铃薯、中药材、南国梨、沙棘等特色产品的深加工。

(二)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推进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打造强势主体。

第6篇: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

一、国外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

在美国体育产业上世纪80年代的总产值就超过600亿美元,占其GNP的1.3%,居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第22位,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超过3000亿美元。英国上世纪80年代末的体育产值为68.5亿英镑,政府从体育产业中得到的税收有24亿英镑,相当于政府用于体育投资的5倍。其他发达国家如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体育产业都有相当庞大的规模。

现代体育是一项意义深远、影响重大的社会活动,它吸引了众多行业部门的参与。世界许多著名的跨国公司如可口可乐公司、飞利浦公司都和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型的综合运动会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交通通讯、电视广告、场馆建设等许多环节。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和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为日本和韩国带来了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成为其经济起飞的标志。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现代体育产业正越来越多地走向国际化经营,形成了许多像阿迪达斯和耐克等著名的跨国公司。

二、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

1.产业发展不平衡。首先是地域间的不平衡。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各地区的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有很大差距。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省市发展迅猛而且达到一定的质量,西部地区发展则比较滞后,个别地区的绝对差距甚至在扩大。其次是各运动项目间的产业开发不平衡。由于各项目的技术水平和在国际上取得的成绩有差别,项目的观赏性也不同,因此其产业资源价值、市场容量和效益有很大差异。例如,球类项目市场目前开发较好,而非对抗性项目和部分室内项目的市场只是有了适度开发甚至没有市场。其三,单位间由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土地、房屋、设施等资产资源配置方面的差别,也造成了产业收益上的差距。在地域间如何实现体育产业的共同发展,在项目间如何实现体育市场的共同繁荣,在单位间如何实现国有资源的共享,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很大的课题。

2.产业结构存在缺陷,产业质量有待提高。体育产业结构的缺陷主要表现在本体产业发展还不够大,没有形成支柱性优势。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体育的支柱性本体产业应该定位于竞赛表演业、健身娱乐业和无形资产开发经营业。三大支柱性本体产业的定位主要是三大产业的巨大市场潜力所决定的。但是三大支柱性本体产业规模还有限,其市场运作也不够十分规范。另外体育产业结构的缺陷还表现在还有缺位的本体产业市场,如体育劳务市场和体育技术市场,虽然目前也存在一些交换交易,但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劳务市场和体育技术市场并未形成,少有的一些市场行为,如运动员转会也不够十分规范。

产业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主要是体育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发展缺少可持续性活力,市场竞争力不强。已经建立的规模较大,但数量很少的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资产重组,扩充资本,包装上市后,如果不抓住抓好生产和经营这个企业赖以生存的支撑环节并切实降低成本提高利润,那将会遭受到很大的风险。

3.产业的发展缺乏扶持政策。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净出口三大因素中,消费需求是主要因素,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根据1997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在对国民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中消费占58%,投资占20%,净出口占22%。而在消费中,居民消费占81%,政府公共消费占19%,据此推算,居民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为46.98%。体育消费属第三产业范围内的消费。增加体育消费就会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这对优化国民经济结构,改善经济发展质量,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但是,如何增加体育消费,运用什么政策手段鼓励社会兴办体育产业和引导、扩大体育消费并无政策可循。

4.市场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程度还不高。目前关于体育市场的管理尚缺乏高层次立法,虽然一半左右的省、市、区等大多数省会城市均了地方性体育市场管理法规或政府规章,但管理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仍需要通过高层次立法予以明确,如管理权限的明确划分,执法程序的完善和统一,法律责任的界定。在体育市场管理的实际中,部分体育经营项目存在着权限交叉,也就是说有的部门在越位,同时在不同的地区由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甚至在同一地区由不同的部门同时管理,比如保龄球、台球。不到位的情况主要是指一些新兴的体育经营项目尚未实行有效的规范的管理,甚至没有人管理,对消费者的权益带来损害。因此,全国范围内对体育市场管理高层次立法的期望较高。另一个问题是尚未普遍建立行业管理标准。可以说,制定标准是行业管理的重要切入点,但目前除个别地区在进行尝试外,全国范围内尚未启动,很多地区的管理停留在简单审查、许可阶段,未实现积极的行业管理。进一步实现体育市场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效益化,建立行业服务标准是当务之急。

三、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的对策

国家今后在制定产业政策时,适当考虑对体育部门有所倾斜,给予税收和其他方面的支持,以鼓励体育生产经营部门的发展;在投资体制方面,应变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为体育部门自身创收、社会集资并举,同时注意引进外资,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制;推行运动项目的行业协会制和俱乐部制,建立社会化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形成全方位的社会共办体育的格局,同时培育和完善体育市场,逐步建立体育商品劳务和信息市场,形成全方位市场体系;要加强体育经济理论的研究,培养一批既懂体育、又懂经营管理的人才,满足体育产业经营不断发展的需要。

加快体育的职业化进程,这是体育产业化的必经之路。其重要特征,一是组织者必须是企业法人,如俱乐部等;二是运动员是商品,即运动员可以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自由流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运动员技术水平,提高体育部门的经营效益。

第7篇: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县域旅游;研究内容;研究展望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3

一、引言

在我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格局中,县域旅游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旅游目的地范围更大的市域、省域乃至全国游相比,县域旅游的资源、要素配置等具有突出的相似性,较易塑造鲜明的旅游特色与旅游形象;与旅游目的地范围更小的乡村、景区旅游相比,县域旅游依托的县级行政区划作为一个相对完善的整体,能够极大的满足旅游者度假、休闲、购物、聚会、养生、会议等全方位需求。在我国,县域旅游资源丰富,而且规模适当、功能完备的县域特点决定了县域旅游既能达到一定规模,同时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和易于操作性[1]。

我国学者对于县域旅游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近20多年的研究,内容逐渐丰富,视角逐渐多样。本文重点搜索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士论文数据库及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收集了百余篇研究县域旅游的论文,通过对这些论文的纵向梳理,能够客观认清我国县域旅游研究的现状,深入剖析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以期为我国县域旅游实践和研究提供更有价值的理论指导与参考。

二、县域旅游研究主要内容

1.县域旅游经济研究

在新常态下,县域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因其突出的经济拉动效应已经成为调整优化县域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因此,如何将县域旅游与地方实况结合起来以真正实现经济的发展,成为了现阶段学界关注的重点。现有研究大多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从县域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着手,进而提出解决对策与建议。如徐文燕针对黑龙江省县域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竞合模式[4];陈洁等比较分析了焦作云台山景区与其他景区、阐述了焦作各县具有后发优势的景点,为其他县域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5];杨杰等则提出了发展肇庆市山区县域旅游经济的相关举措[6];陈建设等以国家重点风景区、4A景区为视角分析了当前我国民族县域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7];李雪峰等论述了阿尔山特色县域旅游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不足并进行了探讨分析[8]。此外,徐飞雄等从县域空间完整与否、地域空间、合作内容等方面探讨了我国县域旅游的经济合作模式[9];郭鲁芳则通过对杭州地区二县市(淳安县、临安市)旅游经济制度变迁的实证考察,剖析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县域旅游经济制度的变迁情况,阐述了影响其变迁和创新的因素,并指出了县域旅游经济制度变迁和创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10]。

可以看出,现阶段关于县域旅游经济的研究大多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研究方式较为单一、成果也极为有限。

2.县域旅游产业研究

从理论上讲,县域旅游因历史、文化等因素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但实际上也不外乎是单一景区、有限的旅游产品链和门票收入的“三一经济阶段”[11]。因此,如何改变单一的县域旅游产业结构、延长旅游产业链以及制定相应发展战略,也是不容忽视的重点。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关于县域旅游产业的定位,徐勤飞根据旅游产业在不同阶段的任务,提出对县域旅游产业进行基准性和前瞻性定位、制定发展目标并选择发展模式[12]。关于县域旅游的产业集聚,林邡分析了影响县域旅游产业集聚的因素并提出了“品牌驱动、政府推动、市场拉动”的“三动”发展策略[13]。关于县域旅游的产业链,赵磊等研究了旅游产业链的延伸与县域旅游地之间相互耦合的内在关系[14];而林轶等以产业链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基于品牌整合的县域旅游产业链模式[15]。关于县域旅游的产业发展,唐代剑以浙江海宁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刺激旅游价值中枢神经、建设人性化拳头旅游(景点产品)及加大主体形象促销力度等三点建议[16];吴晨等运用后发优势理论,从后发优势分析和发展对策探讨两个方面构建了休宁县旅游产业发展框架[17];李纯蛟以西充县为例探讨了县域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18];黄勇指出要按照“大旅游”的新思维来调整县域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环境、城建布局,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19];王赞新比较分析了武陵源区、凤凰县、永顺县三地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以探讨县域旅游产业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结合和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相对强弱 [20]。

由上观之,现有研究大多从个案研究入手,缺乏对县域旅游产业纵向的深入梳理及横向的比较研究。

3.县域旅游规划研究

目前,缺乏整体规划已成为我国县域旅游发展的常态,稀少的现有规划也存在着业态雷同、目标市场单一、主题索然无味等问题[21],这对县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学界研究的重点涵盖县域旅游规划问题。比如,王群等以庐江县为例,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了居民旅游感知对县域旅游发展规划的重要作用,构建了县域居民旅游感知因素研究框架 [22];丁娟等指出小范围的行政界线对旅游规划的制约、客源的市场分析等特有问题,在经济欠发达县域的旅游规划中也是颇为重要的[23];肖玲阐述了饶平县旅游规划的指导思想、定位、发展思路和目标、发展空间等问题,认为这也是县域旅游规划中必须重点把握的[24];张述林等深入分析了跨县域旅游WRS结构系统的运行机制以及影响该系统构建的物理、事理、人理等因素,提出了跨县域旅游WRS结构系统的开发建议[25];杨瑞霞总结了普遍适用的县域旅游规划编制原则,提出了打造核心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和加强支持系统建设等县域旅游发展规划思路[26]。

可以看出,现有研究基本上涵盖了县域旅游规划的方方面面,包括规划编制原则、规划具体内容等各个角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4.县域旅游开发研究

与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相比,县域旅游受制于当地区位、资源、资金、政策等因素,呈现出诸如缺乏深度开发、基础设施不完善、产品定位不准确、市场发展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27]。针对此现状,学界予以了重点关注。首先是对县域旅游产品的研究。章杰宽采用SWOT分析方法,提出构建洛川县五大旅游产品体系[28];孙振鲁等构建了与昭平县旅游资源赋存状况相结合的旅游产品开发谱系表[29];而张林等分析了县域旅游产品设计的四阶段,提出了旅游产品设计的SECI模式[30]。其次是对县域旅游发展评价的研究。李少游等构建了包括资源吸引力、相关支持产业竞争力、管理竞争力、区位条件、市场占有力等因素在内的县域旅游发展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31];李瑞等采用因子分析法和系统聚类分析法,构建了民族县域旅游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32];丁美琴提出了实证指标体系,并将其细分为33个具体评价指标[33]。再次是对县域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罗彤等基于交通线路的变化将炎陵县域内旅游空间结构划分为“一心,两轴,三组团”,而将县域外旅游空间结构抽象为“十字形”[34];樊贞指出县域旅游空间结构包括点、线、面三要素,相对应的有极核式、点轴式和网络式三种模式[35];靳瑞景分析了广水市的县域旅游空间组织,提出构建“多核分级―两轴延伸―五翼合作”空间联动发展模式 [36]。最后是对县域旅游文化的研究。李承宗等针对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37];王文娜等则分析了进入成熟期的栾川旅游文化发展走向[38]。此外,县域旅游品牌[39]、市场[40]、竞合[41]也受到了部分学者的关注。

分析前文可以得知,县域旅游开发涉及方方面面、内容是比较丰富的,但相当一部分的研究都停留在静态的定性描述与分析,研究的方法也不够系统全面。

5.县域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不同的县域由于区位、经济、文化的差异而呈现不同的赋存优势和开发价值,进而衍生出不同的旅游发展模式。目前,全国推出栾川模式、焦作现象、宁波经验、婆源之路、泰宁路径等五个典型的县域旅游发展模式。许振晓等以杭州地区三县(市)为例,从旅游经济发展r序、市场化进程、区域旅游的空间布局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比较,分析了三地旅游发展模式选择的决定因素及其启示[42]。方晓勤利用“钻石体系”评价了各个县域发展旅游的竞争优势,将其发展模式分为四种,并研究了每种模式的背景、发展战略及提升策略[43]。戴婷总结了五种具有代表意义的县域旅游发展模式,并分析比较了它们之间异同[44]。钟睿根据影响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驱动因子的不同,对其进行了归纳总结,得出了每种模式的特点和适用条件[45]。此外,薛宝琪等提出了实现伏牛山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四种可选模式,即生态补偿模式、环境教育模式、社区参与模式和县际联动模式[46];肖光明分析了德庆发展山区旅游的策略和创新途径,指出这些创新模式对我国山区县域旅游发展的若干启示[47];周霄等研究分析了栾川与常熟的县域旅游发展模式[48]。

可以看出,基于不同视角提出的各种县域旅游发展模式基本上大同小异,都是我国当前县域旅游的演进方向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反映。

三、结论与展望

任何研究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县域旅游研究领域同样如此。通过对我国县域旅游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得知,理论研究在取得可喜进展的同时,对实践的现实指导也更具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但从长远考虑,县域旅游研究还是有一些提升之处的:在研究视角上,还需要与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相结合,以更好地把握县域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复杂问题及隐性问题; 在研究方法上,亟需引入社会调查法、定量分析法等方法,以客观准确评估县域旅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县域旅游发展评价体系;在研究内容上,除了拓展完善现有内容外,还应重点关注县域旅游的动力机制、社会效益、旅游营销、旅游市场等问题,以把握县域旅游发展的内在机制、加深对县域旅游的理论积累。

参考文献:

[1]Douglas G P.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urban tourism research[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28(4):64-67.

[2]牛海桢,高燕,雷金瑞.甘肃省县域旅游经济发展论纲[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4):65-70.

[3]李秀斌,刘少和,张伟强.旅游发展对县域经济的拉动效应分析――以广东第一“旅游强县”清新县为例[J].热带地理,2008,28(3):271-276.

[4]徐文燕.基于竞合模式的县域旅游经济一体化深度协作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8(2):51-55.

[5]陈洁,于琳,李春意.基于后发优势理论的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研究――以焦作各县域为例[J].价值工程,2009(1):52-54.

[6]杨杰,付华英.肇庆市山区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略析[J].肇庆学院学报,2006,27(6):61-65.

[7]陈建设,吴忠军.民族县域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A景区为视角[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1(6):64-67.

[8]李雪峰,海赢.以阿尔山市的特色旅游为例浅析发展县域旅游经济[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6):46-49.

[9]徐飞雄,刘娟.论我国县域旅游经济合作[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6(3):120-123.

[10]郭鲁芳.县域旅游经济制度变迁的实证分析――以杭州地区二县市(淳安县、临安市)为例[J].旅游学刊,2004,19(2):22-25.

[11]龚绍方.县域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规划初探[J].地域研究c开发,2008,27(6):61-65.

[12]徐勤飞.县域旅游产业定位及相关问题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03.

[13]林邡.县域旅游产业集聚探讨――以福建永安旅游业为例[D].厦门:厦门大学,2008.

[14]赵磊,夏鑫,全华.基于旅游产业链延伸视角的县域旅游地演化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5):874-880.

[15]林轶,熊礼明.基于品牌整合旅游产业链模式的民族县域旅游产业开发研究――以广西巴马为例[J].江苏商论,2011(9):124-127.

[16]唐代剑.论县域旅游形象定位及旅游产业发展――以浙江宁海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1):76-79.

[17]吴晨,李东和,汪燕.基于后发优势理论的县域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以安徽省休宁县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8):764-766.

[18]李纯蛟.嘉陵江中游西充县域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0(2):204-210.

[19]黄勇.论县域旅游支柱产业的培育建设[J].求实,2000(8):38-40.

[20]王赞新.政府职能、市场作用与县域旅游产业发展――湖南县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多案例比较与思考[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1):66-80.

[21]杨瑞霞.我国县域旅游的规划与发展分析[J].商业经济,2004(12):109-111.

[22]王群,章锦河,丁祖荣.县域旅游规划中居民旅游感知研究――以安徽庐江县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6):88-92.

[23]丁娟,焦华富.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旅游规划的若干思考――以安徽庐江县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4(2):76-79.

[24]肖玲.对于县域旅游规划重点问题的探讨――以饶平县旅游规划为例[J].热带地理,2001,22(2):138-160.

[25]张述林,胡科翔,秦趣,宋增伟.WSR系统方法论在跨县域旅游发展规划中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59-61.

[26]杨瑞霞.我国县域旅游发展规划的实证研究――以河南省淇县旅游发展规划为例[J].商业研究,2006(9):178-181.

[27]黄月玲.县域旅游在区域旅游中的协作发展――以桂林旅游圈龙胜县为例[J].经济地理,2008,28(2):338-341.

[28]章杰宽.县域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及实证研究――以陕西省洛川县为例[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1):92-95.

[29]孙振鲁,杨令.县域旅游产品谱系构建与开发设计研究――以广西贺州昭平县为例[J].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7(2):1-5.

[30]张林,李文兵.县域旅游产品设计的SECI模式研究――以甘肃省瓜州县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69-72.

[31]李少游,张瑾.桂黔湘边区民族县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比较研究[J].旅游论坛,2009,2(3):359-365.

[32]李瑞,殷红梅.民族县域旅游发展定量综合评价――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6个民族县域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0):1263-1272.

[33]丁美琴.县域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以高淳县为例[D].南京:南京大学,2011.

[34]罗彤,钟永德.基于交通改善的县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以炎陵县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86-88.

[35]樊贞.基于区位论的县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以湖南资兴为例[D].湘潭:湘潭大学,2008.

[36]靳瑞景.县域旅游开发的空间分析一一以广水市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37]李承宗,蓝甲云.对发展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的思考[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24(124):70-72.

[38]王文娜,吴郭泉.文化潜移背景下县域旅游发展动态分析――以洛阳栾川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23(6):51-54.

[39]陈建城.县域旅游品牌的创新和发展――以福建省仙游县为例[J].台湾农业探索,2009(6):48-51.

[40]陈金华,周灵飞.县域旅游市场调查与开发策略――以平和县为例[J].福建地理,2001,16(3):38-41.

[41]程道品,王丽娜.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桂林县域旅游竞争态势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3):48-51.

[42]许振晓,王国新.县域旅游发展模式的比较与剖析一一对杭州三县(市)的实证研究[J].人文地理,2005(6):68-72.

[43]方晓勤.中国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一一以泰宁县为例[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44]戴婷.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旅游目的地产品类型为线索展开[D].上海:复旦大学,2010.

[45]钟睿.县域旅游经济发展动因与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46]薛宝琪,范红.伏牛山区县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8(6):71-75.

[47]肖光明.山区县域旅游发展的创新模式研究:德庆案例[J].肇庆学院学院学报,2007,28(6):70-74.

第8篇: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对策研究

县域是我国一个十分重要的区域和层次,不仅是我国的国土的主体,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是中国主要人口的居住地,养育着全国74.46%的人口。从经济总量看占全国半壁江山;而同时,县域几乎提供了全国粮食、油料、肉类的生活保障,是全国安全、稳定的物质基础;同时,为 工业 的发展提供了棉花、粮食、油料等基本原材料。它处在“城尾乡头”的位置,既有城镇也有农村,既有第一产业也有二、三产业,既有城镇居民也有农村居民,可以说既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村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点。

1 制定科学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县域经济是区域发展的基石,是发展升级的支撑。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基础在县域,难点在县域,潜力也在县域。要努力走出一条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总抓手,没有科学的发展规划作为指导,容易造成发展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制定科学可行的县域经济规划对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当前,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转变传统发展观念,在产业设计、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前景上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规划本地区产业结构、产业分工,使地区产业布局更趋科学合理,以更好地把握规律,抢占先机。制定发展规划要着力做好定位DD宏观的和微观的区位分析与选择、定性DD发展内容和主题的分析与选择、定量DD发展规模的分析与选择三个方面的工作。

(二)要切合地区实际。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间在资源、区位、发展速度等方面差异较大,因此,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要以科学、理性的眼光和思维充分考虑地区实际,在发展进度、发展规模、产业项目上务求实事求是,不搞形而上学和假大空。要根据区域内资源禀赋特征,建立合理的产业体系。

(三)要坚定不移的实施。有了规划就要坚定不移的执行,如果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规划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在落实规划过程中,要力戒随意性和短期行为,不因一时一事的影响随意改变发展规划而追求短期效应。当然,规划是依据当时的情况而制定的,随着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变化,其局限性也会显现出来,这就需要在实施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务求切合实际,紧跟时展步伐。

2 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县域经济发展的全局。发展县域经济,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经济和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绝不能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牢固树立加快发展的意识,必须坚决做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一切工作都围绕经济发展来安排,一切工作成效都以发展实绩来检验。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大力发展工业,逐步实现工业化。发展县域经济 ,必须突出工业化,大力培育县(市)属企业,通过新型工业化不断扩大县域经济工业的增量。一要在科学分析基础上,突出县情和自己的特色,建立科学的县域工业发展规划。二要把招商引资、上项目作为发展工业的重要措施,做大做强县域工业,以此弥补县域资源、技术、资金的不足。三要通过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改变县域初始工业的粗放生产和经营,积极推进信息化、生态化产业发展,有效遏制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四要继续落实扶持政策,加强信息引导,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工业园区的发展,建立健全民营企业服务体系,形成全社会重商、亲商、爱商的良好环境。

(三)突出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把县域经济发展为特色经济就是形成自己的优势经济。为发展特色经济,一是调整县域经济的经济结构。从当前来看,结构调整的最重要内容是降低县域经济的经济内容重复率。根据调查,目前县域经济小而全的体系基本没有打破。这种经济结构导致谁也没有优势,在市场经济好时一片繁荣,市场不景气时则一片凋零。调整原则不是什么一、二、三产业比重,也不是轻重结构比重等,而是优势比重,只要占优势,不管是什么产业,是什么部门,都应当重点发展,否则都应逐步淘汰。二是在发展特色经济中,要把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既要避免开发不足使资源整体闲置或品位开发缺位,又要避免过度开发,使稀缺性资源价值降低,寿命缩短。在发展特色经济中,一定要强调对稀缺性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在发展特色经济中,要注意领域内市场,在巩固域内市场的基础上对外拓展。对域外市场,在售后服务、质量、信誉上要给予域内市场同样的重视度;同时,要注意保护地方品牌,不要轻易放弃、更改名牌,以保证品牌的连续性、稳定性,离开了一定的地方品牌,特色经济将失去其最有影响的外包装。

3 处理好自主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第9篇: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生产业;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2)12-0064-05

一、引 言

县域经济作为具有地域独特性和功能完备性的区域经济[1],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否得到重视,直接关系到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绩效及其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2]。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是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目前,县域经济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法库盛产陶土,县里设立经济开发区,已有138家企业落户,开工建设各类生产线335条,2006年陶瓷业实现产值57亿元,占全县GDP的60%,拉动全县农民人均收入4年增长117%,达6,010元[3],2007年陶瓷业实现产值61亿元。县域经济既是城乡经济的过度地,又是提升区域整体工业化程度的必经之路。因此,通过发展县域经济是改善欠发达地区整体经济水平,调整优化区域经济结构的重要渠道[4]。

二、相关理论研究评述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中国特定国情下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其重要性已经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热点。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关于内涵、现状等的研究。如,李文星提出县域竞争力的内涵在区域制度、社会及基础设施等多维要素集成作用下对生产要素积聚的一种影响力。朱允卫等对其内涵进行研究后,提出其是获取区域竞争优势的能力,并从系统性、动态性、结构性及差异性等四个方面进行总结。从2001年,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每年都会评估全国范围内县的综合竞争力[5]。尽管已有研究成果,对于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理解和认识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但是专门研究县域经济竞争力提升路径的文献并不多见。增长极的概念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Perroux提出,并由Bouderville等引申,其被解释为在特定环境中的“推动性单位”,其作为经济单位是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起支配作用,比如,在同一环境下,具有合作关系的集合之间,某一部分的增长或创新能对其他单位的增长起到诱导作用。当推动性单位嵌入后,会形成一种经济的集聚现象,并形成一个经济增长中心,以此中心为辐射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

对于沈阳都市圈县域经济,其要想发展区域经济,必然要依托一定的生产企业才可以进行下去,因此依托什么样的企业决定了区域经济的起点问题。而作为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生产业发展的生产企业不能是一般的企业,而必须是作为“增长极”出现的企业,这样生产企业与生产业共生的网络才能被建立,并带动生产业的发展。

生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内容,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其在国民经济当中的作用不可小觑,由于其独特产业性质与巨大的经济作用,发展好生产业,都能够直接促进经济增长、缓解社会面临的强大就业压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具体而言,生产包括产前、产中及产后服务。目前,为生产者提供服务的生产业已经成为生产者产品差异与价值增值的根源所在,是厂家展开高级竞争的关键性因素。现在,经济效率已经不仅仅取决于生产本身的状况,而更多的取决于不同的生产活动之间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如,shelp(1984)认为服务业是灰泥将制造等促进经济发展的产业黏合起来。Riddle(1986)提出,服务业作为经济的黏合剂,促进了其他部门增长,并推动了商品的生产。

三、沈阳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县域经济总量小,经济发展水平低,整体竞争力弱,缺少稳定的发展环境,存在行为环境的过激现象[6]。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县域经济从经济总量与发展质量、人均的财政收入与GDP以及产业结构与核心城市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县域经济结构调整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作为经济结构的龙头局面没有得到改变,农业本身的产业化水平很低,且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欠发达的县域工业成为县域生产业发展的羁绊,最终导致县域经济实力得不到提高。县域经济增长质量、效益不高、产品缺乏竞争力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在生产上设备、工艺、技术的落后造成的。这也就导致了县域经济是在一个基础差、底子薄的环境下求发展。

二是县域经济中的突出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运行质量差,县域经济结构亟待提升。传统经济发展观念根深蒂固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农业经济为主,优质农业比重小,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较为缓慢。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工业优势不突出,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极低,既缺乏骨干型的工业企业,没有形成具有主导意义的支柱产业,又缺乏规模经济及现代高科技企业,区域内企业大多依赖外购等方式,实现配套,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产业链;尽管服务业近年来在比重上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受农业与工业产业现状的制约,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缺乏规模稍大的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不发达,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特别突出。总体上欠发达区域县域经济呈现效率低下,竞争力弱的局面。

三是生产要素吸空严重。生产要素逐步向发达地区流动。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效应使得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中,大量的资金、人才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这就使得欠发达地区本来就发展缓慢的县域经济更加步履蹒跚。由于生产要素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吸引外资能力差,社会投资总额低。导致地区人居环境差、待遇低,不仅难以吸引资金和人才,反而使本地人才大量外流。目前,人才短缺是制约欠发达地区经济加速发展的瓶颈,随着大专院校毕业生分配的市场化和各地人才市场的开放,这种人才短缺现象愈加严重。

四、沈阳县域经济发展(GRIE)模型

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当中,后发优势理论表明,应当充分利用制度、技术、资金及产业结构差距来引进或模仿发达区域的先进技术、管理制度及资金流,以此来完善自身的产业结构,实现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但是从现实状况来看,欠发达地区能实现成功追赶的仅作为个别现象存在,很多都未能实现区域追赶。这其中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区域的后发优势的顺利发挥?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发展路径的选择。文章在文献回顾及专家访谈的基础上,提出沈阳县域经济发展(GRIE)模型。

1. 研究架构及研究方法与设计

在县域经济地区,一般原有的产业比较落后、发展程度不够,经济发展主要是围绕原有产业。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有一定的契机,要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县域地区引入并发展主导性产业,建立工业园区是必要的,即通过政府将核心生产企业引入经济欠发达地区,建立工业园区,这将为企业发展提供空间,并逐步形成当地所具有的区域性竞争优势。政府在选择引进何种主导企业的时候,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从实际出发,依据所在区域的资源优势。这种资源优势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就是先天要素禀赋优势,比如说自然资源。第二,通过政策导向,形成后天禀赋优势。比如政府为了吸引外资提供的一些政策优惠。当引入外来企业之后,在实现本区域的资源优化过程当中,就必须区分本地区原有的产业和新引入的产业。在资源优化的基础上,实现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高。

欠发达地区生产业在主导性生产企业的引导下,可以得到发展。当产业发展成熟向高级阶段发展时,其必然要跳出本区域而不再受地域限制,成为具有核心能力的、成熟的产业。因此,生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企业,生产企业的发展促进了生产业的发展。根据各学者的研究成果与本文以上的分析,结合县域的现状,文章提出如图1所示的沈阳县域经济发展“政府主导government—资源优化resource optimization—产业创新industry innovation—县域经济发展 economy development”(GRIE)模型。

2. 沈阳市县域经济发展路径

通过实地调研、专家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分析出沈阳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首先,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工业园区,引入具有带动作用的企业。区域优势是欠发达地区引进新产业应首先考虑的因素,政府是企业外部环境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深刻影响着新兴产业的引入、形成和发展。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手段来引进新产业,既可以通过高级产业的直接转移,又可以通过接替的手段,实现产业链中的中低端产业的引入。因此,政府应站在产业全球范围内重组的高度来考虑产业转移问题,以构建局部产业优势。其次,在工业园区内,当主导产业形成后,政府自然是将其作为本地区的龙头行业来对待,希望通过其发展来刺激促进生产业的发展,因此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核心企业可以带来巨大的需求空间,从而可以实现生产产业的成功引进。在生产业发展起初,通过适匹配企业的发展,可以共同促使经济整体规模的扩大和实力的提升;最终达成一个良性的,相互协调发展的循环系统,共同拉动地方经济发展。而当生产业形成一定的规模之后,就会形成独立的产业,相关的产业就发展起来,使得落后地区的产业结构最终完成重组和优化。从而县域地区的生产业就可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而得到发展,进而实现县域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最终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目的。

五、提升沈阳县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对策

沈阳都市圈要充分利用发挥其技术资源优势,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切入点,县域经济的发展。为此,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共同推进。

第一,科学定位政府角色,制定能够反映其总体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要求的产业发展战略,构建合理的政府组织保障体系,为县域产业集群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推进欠发达县域经济建设,应发挥政府统筹规划、宏观调控、组织推进、统一标准、政策导向的作用。在资源重组化程度提升的进程中,政府的责任重大。政府在沈阳县域产业集群发展工程中的角色定位应该是规范市场秩序、健全法律法规。政府要理顺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制定新的产业组织政策,把产业发展政策与城市发展政策有机地结合并联合科研单位加大对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制定适合本地区产业的发展规划,引导与协调产业的发展。并进一步完善针对县域工业、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县域产业能够在良好的市场秩序中发展壮大。并且要重点加强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构造完备的硬性基础设施条件,只有在经济发展环境优越的条件下,县域经济才能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即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吸引得到资本,能够留住企业,留住人才,进而促进后发区域的经济走向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轨道[7][8]。

第二,每个城市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不尽相同,沈阳的县域经济首先应根据区域优势产业在中国乃至于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竞争优势来决定自己的定位。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团。围绕这一核心企业群,延伸产业链条,通过外包方式培育生产业产业群。调整三产结构,要立足于培育现代服务业。一要改革现有的商贸企业。运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供销、商业系统的传统经营网络,加快商贸营销服务创新,变传统商贸为现代商贸。二要加快现代商贸市场建设。重点做好专业批发市场、超市等重点市场建设,为发展现代商贸提供载体。三要积极培育新兴产业[9]。

第三,沈阳县域经济欠发达区域的发展要以沈阳大都市圈为依托,利用产业的垂直分工与产业链的延伸,形成区域间的融合配套、优势互补、错位分工的区域发展格局。产业链条的延伸,使得产业环节更加的详细化、多重化。更多创新机会也就可以在产业延伸地带找到合适位置进行发展。工业与生产业之间的跨产业融合可以使两个产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刺激,共同得到发展。二者的共同发展也随之使得产业的结构与深度得到优化和升级,并且不断刺激更多新兴机遇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过程当中不断产生,使得区域内的优势产业链条衔接的更加紧密和完整。

第四,政府要制定适配新产业发展路径的适当扶持政策。要加快新产业的发展,一定的政策性扶持计划是必不可少的。政府有必要制定一定的扶持计划,特别是财政金融方面的政策、法律与法规等,逐步打破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不合理限制。协调好政府、银行及企业间的关系,降低各方风险,促进企业发展。政府输入优势服务业,不仅增加生产的供给,而且可以发挥产业示范效应,带动服务业水平的整体提高。为新产业创造科学、合理、有利的集成化发展环境。在工业园区内部主导性产业形成之后,政府应该积极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和商业性开发,为实现成功引进新的产业奠定基础。园区内的核心企业为新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在新产业得到发展后,通过二者相互作用,实现跨产业间的良性运转系统,共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第五,加大对外开放,利用好外资。目前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吸引外资虽然可以改变这一状况,但未必能掌握外国投资者的核心技术。另一方面还有可能损害发展尚不充分的国内生产业,因此,如果在不能掌握核心技术的条件下,引进外资要非常慎重。

第六,开发人力资源,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新兴科技及新兴科技的运用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现有研究表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10]。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意大利,意大利尽管没有知名的大学,但以职业技术学校闻名世界,正是这些专业性很强的职业技术学校为当地的产业集群提供各种各样的技术型人才。比如,集聚在威尼托地区的制鞋厂,1923年就已建立了欧洲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制鞋学校,仅在2003年一年,就开设了120个培训班,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培养专业的人才[11]。沈阳县域经济也可以效仿在不同产业区域内建立与之匹配的职业技术学校,实行全日制培养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办学方法,培养和开发技能型人才。

最后,大力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愿景,需要人才,技术,政策等方面的支持。需要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需要各大高校、沈阳地方政府等各创新结点之间应当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优势,增加创新机会,增强区域内的创新氛围。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六、结 论

沈阳市所属县域经济竞争力普遍落后于沈阳大都市圈内核心城市经济,它们之间的差异使得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拥有了后发优势,但是后发优势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而是需要通过一定的发展路径,才能达到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目的,才能避免我市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落入后发陷阱。因此,在沈阳市明确提出发展县域经济宏伟战略的背景下,发展县域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主题。作为县级政府,选择何种发展策略与路径,将会产生迥然不同的结果。产业创新具有连锁反应,即某些产业的创新会引起另一产业的创新,连锁式地对产业创新产生影响。此外,一个产业的创新还会成为另一产业创新的供给因素。产业创新可以形成有效的产业竞争性环境以及产业集群,可以提高县域地区产业竞争力。县域经济作为基础性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特别是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我国农村地区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的重要途径[12]。但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低、经济基础薄弱,因此,要在此类地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几乎没有任何优势。但如果作为地区“增长极”的企业能够采取正确的发展策略,逐步形成产业规模,并带动生产业的发展,就可以最终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目的并实现县域经济发展。

本研究构建了GRIE模型,对于我国欠发达区域县域经济的通过自主创新,突破区域局限,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此外,由于案例样本来自我国东北地区,研究成果对东北地区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是受到我国其它区域县域经济发展具体实际的不同,需要通过扩大样本量,加大调研地域,以便对我国欠发达区域县域经济理论的特征规律做进一步归纳和总结。因此,文章的研究结论,在普适性问题上仍旧存在一定局限。未来的研究可通过单案例深度分析、跨案例对比分析、多案例共性分析以及实证研究等方法,以对框架模型影响因素做进一步的验证,以便研究成果更具说服力。这为进一步提出中国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创新发展模式概念、结构模型及其假设提供了直接的现实依据,也为下一步测量工具的开发奠定了较好的理论基础。总之,欠发达区域县域经济理论的研究是一个正在不断发展的研究领域,随着相关领域学者们对县域经济理论探讨的不断深入,将会不断丰富和完善欠发达区域县域经济理论体系,也将不断推动我国欠发达区域县域经济转型实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 洪.欠发达县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对策与建议[J].理论学刊,2006(1):47-48.

[2] 郑炎成,陈文科.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现实地位变迁:理论与实证[J].财经研究,2006(3):5-20.

[3] 沈阳——以工促农统筹城乡:“县域经济”挑大梁高举旗帜科学发展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J].华夏星火,2007(12):30.

[4] 任 权.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浅析——以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为例[J].经济论坛,2006(19):25-27.

[5] 李 刚.后发优势、学习能力与欠发达县域经济竞争力提升[J].综合竞争力,2010(3):91-95.

[6] 刘伟东.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8):125-129.

[7] 杨 草.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0(5):6.

[8] 陈厚义,刘 斌.贵州县域经济现状及发展对策[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3):92-98.

[9] 杨 武.关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3(48):31-33.

[10] 覃福珠.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9(11):31-33.

[11] 王鹏生.企业集群与技能型人才培训[J].中国成人教育,2006(9):113-114.

[12] 林光彬.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6(6):72-75.

Study on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County Economy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Based on GRIE Mode

Wang Hechun, Chen Hua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Management, Shenyang 110034, China)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