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会计的实践报告范文

关于会计的实践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会计的实践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会计的实践报告

第1篇:关于会计的实践报告范文

    最近我们发现,有些企业在编制公开发行股票申请材料的过程中,先聘请未取得从事证券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事务所)进行审计、验资和盈利预测,然后请有资格的事务所复审并出具报告。而某些已取得从事证券业务资格的事务所在执行证券业务时,不严格执行有关法规、制度的规定,不尽勤勉尽责义务;一些有资格的事务所在接受证券业务委托后,不派具备从事证券业务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到实地查验,而是让其尚未取得从事证券业务资格的分支机构代为查验后进行复审,并以自己的名义出具各类专业报告;一些有资格的事务所擅自为其他事务所出具的专业报告进行复审确认,甚至出现“卖牌子”的现象。为保证上市公司申请文件的质量,严格执行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准则;同时考虑到在主管部门实施从事证券业务的资格确认制度之前,某些企业为申请公开发行股票,已聘请了一些事务所进行审计、验资和盈利预测工作,现做如下规定:

    1.1993年4月1日前,已聘请无资格的事务所和人员完成初步审计、验资、盈利预测的申请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或已聘请一家有资格的事务所从事审计与资产评估两项业务的公司,可以再请一家有资格的事务所进行补充工作后,由其出具有关专业报告。

    2.1993年4月1日后不得再发生上述行为。已取得资格的事务所对其他事务所在1993年4月1日后出具的各类专业报告进行的复审或确认一律无效。

    3.已取得资格的事务所在从事证券业务时,必须委派本所(不包括未取得资格的分所)业务骨干和辅助人员按照专业准则的要求到现场查验。出具的各专业报告必须由具备从事证券业务资格的主办注册会计师签字,并由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除特大型企业的审计、验资或盈利预测工作可由两家或两家以上有资格的事务所合作完成外,一般企业的证券业务应由一家有资格的事务所独立完成。

    5.有资格的事务所在从事证券业务时,可聘请其他事务所协助其完成部分工作,或替其他机构培训部分专业人员。但该事务所必须独立完成重要查验程序及全部项目中60%以上的工作量,并对出具的报告承担全部责任。

第2篇:关于会计的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会计改革;知识经济;会计准则

知识经济将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对全球经济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也对相关学科和工作产生了影响,会计也不例外。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必须从会计理念、理论和实践各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以从容应对知识经济带来的影响和挑战。

 

一、新经济时代对我国会计的影响

 

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会引起相关事物本身发生质的变化,会计是受环境影响的,是经济环境的产物,“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会计的动态性和进步性。知识经济的出现使会计的基础环境受到冲击,现行会计理论、实务和会计教育都将受到严峻的考验。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要不断研究知识经济对会计的影响内容及程度,以便不断探索会计改革的新途径。

 

(一)关于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指导会计工作、评价会计准则的指南针。目前,在会计理论的研究中存在着决策有用观与经营责任观的争论,但这两个学派的观点都未考虑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新特点和新情况。在知识经济时代和知识型企业中,知识已成为一种全新的资本,此时信息使用者所关心的重点不单纯是企业现金流动和收益成果的信息,而更关心的可能是知识的创新能力和企业知识资本拥有量及增进能力的信息。会计信息源的拓宽要求会计既能提供历史的信息,也能提供具有预测、决策未来经营活动的信息。

 

(二)关于会计假设

知识经济的涌现已对现行会计假设提出质疑。会计主体由于“网络实体”的出现而使其界限难以确定。持续经营因市场变化频率加快、企业不断调整经营范围等因素,企业兼并、清算、终止的现象随时可能发生,使得持续经营难以持续下去。会计分期核算和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已不能满足决策者的需求。货币计量也会因产品成本构成的变化、产品价值变动幅度大以及国际金融一体化的现象,使币值稳定产生动摇,同时对知识资产如人力资源的计量形成困难。

 

(三)关于会计计量和确认

历史成本原则虽然具有真实性和可验证性的优点,能够揭示业务发生当时的交易价格和价值,但是在以知识和信息为主要资源的社会,许多资源诸如人力资源、环境资源其真实性无法体现。权责发生制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归属期的标准,是以已经发生的交易为基础,而对尚未发生或可能预见的事项不予确认,或者只部分确认不利的事项如计提坏账准备、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等。这样就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企业整体信息的需求,不利于进行经营决策。另外由于“网上公司”其经营期间可能很短,此时,收入分期确认和费用分摊已不必要。

 

(四)关于会计核算内容

现行财务会计核算的内容,主要是以实物形态的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为基础,反映资本金的运动过程,具体表现在对会计要素变动极其结果的核算上。未来知识经济中,产品生产过程将以高智能的劳动为主,人的智慧和才能起决定性作用,是形成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为此人才资源这一重要生产要素必然应反映在会计核算中。另外,对除人才资源以外的无形资产核算上也不够充分。如非专利技术、商誉、商业机密等。如果再考虑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会计核算的空间将更为广阔。

(五)关于会计报告

会计报告所披露的信息应充分反映企业特定时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其相关信息,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按照现行《企业基本会计准则》体系所报告的会计信息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信息的要求:现行会计报告的形式单一,通过表格数字化反映,文字说明的内容较少;现行会计报告的计量标准是以历史价值为主,而对现行价值和未来价值反映不足;现行会计报告的内容是以历史成本和权责发生制原则为基础,反映历史的和现在的信息,而缺乏具有预测性、前瞻性及不确定性的信息。另外,报告所强调的是整体内容,而对某些专项内容披露不够充分;现行会计报告的结果是以内部经济活动影响为主,未能充分揭示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的影响程度;现行会计报告报送的时间是以会计分期假设为前提,定期报告,时效性较差。

(六)关于会计教育

当前社会上会计专业人才奇缺的现象已基本得到改观,会计专业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短线专业转化为现在的长线专业。但并不是说市场对会计人员已无需求,而是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已从过去简单地对数量的要求转化为对会计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这种需求将更为强烈,会计人才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经济时代我国会计改革的建议

(一)构建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会计模式和规范体系

现有会计模式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因此,会计理论必须尽快研究新的会计模式。新型会计模式的建立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要求按照知识经济全球化、网络化的客观规律,对会计模式的各个组成要素赋予新的含义,建立统一的以会计准则为核心内容的会计规范体系。在制定具体会计准则的进程中,应全面分析与西方国家会计环境的差异,特别是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向WTO规则看齐,充分参考和借鉴国际会计组织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有关内容,使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并且根据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滞后于实践的现状,应该分轻重缓急。对于直接关系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所需了解的会计要素核算的相关准则,如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较大的存货、金融工具以及保险、通讯、汽车制造业的会计准则应优先加快制定。

(二)应尽快将人力资源会计纳入财务会计系统

1.人力资源应纳入现代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人力资源从本质上看,它是企业的资产,从会计对象上看,资金运动过程包括资金的投入、耗费、收回、退出。企业必须投入一定数量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人力资源才能使生产经营顺利进行。所以它应作为企业一项长期资产,成为现代企业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2.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的核算方法。目前,虽然有一些诸如“人力资产”、“人力资源摊销”、“人力资本”等账户,但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正式运行,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其账户体系。

3.确定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计量模式。人力资产与其他资产相比有其特殊性,很难将其确定在某种计量模式上。应该是多种计量模式的有机结合,即应是精确性计量(历史成本模式)和模糊性计量(经济价值法)的结合。

第3篇:关于会计的实践报告范文

1 四门课程的独立性与关联性分析

1.1 四门课程的独立性分析

从产生历史分析,财务会计的产生历史比较悠久,自从帕乔利复式记账法产生以来,具有500多年历史发展过程。从产生与发展历程分析,财会理论与学科的发展受到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委托理论的直接影响。但是财务会计主要受到理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理论的影响;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主要受到各种数学模型、管理理论、组织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影响;财务管理学与金融学、数理经济学的关系密切。

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很明显,在此不详细讨论,本文主要讨论下面两个方面的区别。

(1)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差异。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这两门课程的交叉重复现象特别严重。从目前教学现状分析,两者的重复集中在:资金时间价值与长期投资决策分析;本量利分析与经营杠杆分析;存货控制。

在处理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复杂问题上,我们认为,基本原则应该是管理会计侧重于技术与方法,财务管理侧重于决策时对技术与方法的应用。比如货币时间价值原理、资本预算的方法(如净现值法、内涵报酬率法)、本量利分析基本原理和存货控制模型这类知识应该列入管理会计课程中不变。在这些管理和方法基础上,财务管理学主要阐述证券股价、价值分析、资本预算的具体决策、财务风险分析和存货管理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财务管理课程主要讲授这些方法在财务上的应用。

(2)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差异。

这两门课程的交叉最为严重,以至于有的西方专业教材中把它们合并在一起,统称“成本管理会计”。我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中也是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合并在一起,统称“财务成本管理”科目。成本会计的内容应该是阐述各种成本计算方法,至于成本控制与分析则由管理会计课程完成。所以,我们主张成本会计必须与管理会计分离。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是明显的,但是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在内容、标准、功能、信息流程上应该都是以成本会计为基础,或者说成本会计必须同时使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两套标准与原则,并进行适当协调。比如产品成本计算中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等主要为财务会计编制损益表,其结果也会制约资产负债表的结果。而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主要是作为管理会计的内部报表的基础。当然变动成本、标准成本、作业成本最好要与财务会计的成本数据分离,同时还要关注它们的衔接。在同一资料库中可以生成多种成本数据资料是成本会计的主要任务之一。

1.2 四门课程的关联性分析

这四门学科可以认为是财务管理和会计的总和。也就是说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都是会计的范畴;而财务管理由于在本质、对象上均不同于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组成会计学的两大分支,两者分别负责对外、对内会计信息,同时两者也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属于第二层次。成本会计属于第三层次,它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记录、计量和报告有关部门成本的多项信息,这些信息既为财务会计提供资料,又为管理会计提供资料。

1.3 学科发展趋势的“展望”分析

针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局限性,尤其是近年全球性的会计造假案例的出现,改进财务报告的呼声越来越高,具体包括改革现有会计报告标准、内容、质量标准,要求:淡化历史成本、推行公允价值;增加对未来财务预测信息的形成与披露;增加表外披露;可以游离公认会计原则;首先关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而不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这些主张必然导致财务会计传统特征逐步丧失,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关于计量属性,不能脱离财务会计的本质职能,严格地说,只有初始确认时用于计量的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公允价值等才能称为财务会计的一项完整的计量属性。比如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由于不能作为初始计量属性,它总是在历史成本或现行成本的基础加以应用,因此只能算一种摊配的方法。

关于报告内容,现行财务报告的计量主要限于货币度量,对于使用者非常有用的公司人力资源、客户、核心技术等就被排除在财务报表之外。另外财务会计的确认交易、事项的前提是它们必须已经完成、至少是已经发生的。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始终以表内信息为核心,适当的表外信息是需要的,但是不能本末倒置、主次不分,分散报表使用者的注意力。

关于财务会计确认属性是属于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带来的结果,财务会计师面向过去,而不可能面向未来。一些人提议增加财务预测的信息和内容,如募资投向、未来公司经营风险、盈利预测的信息,投资者也是需要的,这些信息的构成原理、分析方法应该由管理会计来完成,或者说加大管理会计部分披露的对象就可以,无需再通过改进现行财务会计来重复这个工作。

同时,有人认为,“投资者更关注企业价值的创造和增加,财务会计与财务报告无法直接计量和表现企业的价值,它们只能用盈余和现金流量两个会计信息间接地作为替代变量。”这里暂且不谈“盈余和先进流量”是“企业价值”的替代变量还是关键变量,公司价值时由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和必要报酬率决定的,而规划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和贴现率是公司财务管理的任务,也就是说。不要把财务管理的任务强加到财务会计上。

2 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在实践中的有效整合

公司的使命就是创造价值,股东因追求价值而投资,经营者和员工必须为股东创造价值。财会管理的目的和功能也必须定位于实现价值的增长,依据价值增长规则和规律,建立以价值计量、评价、报告为基础,以规划为价值目标和管理决策为手段,整合各种价值驱动因素和管理技术,梳理管理与业务过程的财会管理模式。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优秀的财务总监对战略规划、组织结构和内部控制负有很大的责任。其中,财务总监的基本职责是结合公司实际运营

第4篇:关于会计的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实训

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目前大学教育从早期的精英教育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大众化的教育让众多学生享受到大学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就业难的问题。特别是会计专业,更是面临着招生过多,供过于求的困境,在会计专业本科生都面临就业难的情况下,职业学院要想学生在就业中占优势,就要提供差异化、优质化服务,目前高校实行学科型教学方式,培养的是知识型人才,而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 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因而职业学院的学生在职业技能、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上有自己的很大优势,相对于企业来说,更实用。而要突出这一点,我们就要将实践教学当作高职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

对高职会计专业而言,达到增强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途径主要有两个: 一是参加社会实习; 二是学校开设实践教学。

会计社会实习本来是会计专业学生增强实践能力的一种方式,但是,会计工作岗位是企业单位的特殊岗位。该岗位责任重大,会计岗位这种特殊性决定了企业往往不欢迎学生到企业实践,何况某一会计个体的实际经济业务很少能涵盖理论教学上所讲授的各要素各环节各方面的内容。加之学生忙于找工作,毕业生的实习环节显得十分薄弱,绝大多数学生的实习效果不佳,往往流于形式,这样,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们要多想办法,可以通过和企业联合办学,来培养学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建立会计实训室,通过会计实训室来进行会计实践教学。

一、实践教学模式

(一)和企业联合办学

这种方法是找一些当地的企业进行调查了解,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学生以企业的学徒角色一边参加企业的劳动,一边在学校学习职业课和基础课,学校针对企业的实际问题开展教学和研究。比如有的企业上了ERP,而各个企业的ERP是针对这个企业自己的特点设计的,这样我们在培养学生时就要增加相应的内容,保证学生在工作后可以直接上岗,为企业省却了培训职员的时间和精力。

(二)建立实训室

首先要在学校专用实训楼里面建会计实训室,将实训室划分为几个区域,区域之间用材料隔开,每一个区域为一个企业的仿真财务室,设立财务科长、出纳、会计、业务员各一名,可以模拟公司财务部实际工作环境及业务,开展会计单元实训和综合实训以及仿真实训教学。还要设立两家银行。每家银行也用材料隔开,进行银行业务往来,然后还要设置一个发原始凭证的柜台,柜台里面要设置专门放原始凭证的装置。

其次要编制或者购买系统的实验教材或实验指导书。针对几家企业,每一个企业有一套财务数据,很多企业之间会发生一些业务往来,针对这套数据,同时采用手工和电算化两种实习手段, 并将其紧密结合,即将手工会计下的财务会计实训和电算化条件的会计信息化实训合并,这样不但可以节省大量的实训时间, 培养学生的岗位协同能力, 综合业务处理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再次,不仅要注意单方面的动手能力锻炼,还要注意管理能力、综合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在培训结束后可以立即投入工作,无需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满足了企业的需要。

二、实践教学内容

(一)会计实践内容

其教学实践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入门,具体来说包括熟悉会计工作环境、熟悉实训指导书、熟悉操作流程,建立会计账簿,填制各种原始凭证,审核各种外部和内部原始凭证,编制有关工资、固定资产、存货及成本核算计算表,编制及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算账,银行对账、财产清查、往来账管理,期末账项调整,期末对账、结账,编制纳税申报表,编制财务报表,撰写财务分析报告、实结,整理会计资料,装订存档。

(二)考核方法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评。

2、考评分两个方面:一是实训过程考评,二是实训结果考评。实训过程考评占40%,实训结果考评占60%。

3、考勤占实训过程考评的50%,迟到达6次或缺课达4节,考勤成绩不及格,缺课达实训课时的10%,考勤成绩记零分。缺课达实训课时的10%以上,实训成绩不合格。

3、实训过程考评注重实训小组的组织管理、全部工作过程及其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实训学生的工作态度。严格按照岗位操作要求及业务流程完成实训内容,考核合格。不按照岗位操作程序及业务流程的要求进行操作,每发现一次扣10分,达到4次以上则该小组考核全不合格。

4、实训结果考评主要看提交的实训资料和实训报告。评分标准如下:

(1)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占30%。

(2)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占30%。

(3)账簿登记、报表编制占20%。

(4)会计档案装订占10%。

(5)财务分析报告、实习报告编写占10%。

(三)实训安排

大一上学期学习初级会计,每周理论课8个课时,包括两节单项实训课,共80个课时(包括27节单项实训课),学期的最后三周开始综合实训,此时的综合实训是10月份的业务,开始进行综合实训的时候,学生还没有学习报表部分的内容,所以综合实训不做报表部分的训练,等讲完报表后,再做报表部分的训练。综合实训和我们学校的实训一样,一个学生自己从头到尾做完所有的会计业务,做出报表。综合实训课3周×每天6节课=90个课时。

大一下学期学习中级会计,每周理论课8-10个课时,包括2个单项实训课时,最后三周开始综合实训,此时的综合实训是11月份的业务。

大二上学期学习成本会计,每周理论课8,包括两节单项实训课,最后三周开始综合实训,此时训练12月份的业务。

大二下学期开始进行仿真实训,做12月份的业务,从开学第二周开始,每班轮换进行。

这种实训方式能让学生基本上熟练掌握会计操作的全部技能,培养分工协作能力及环境适应能力,提高手工操作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正处在一个发展、变革的时期,这个时候谁做的好,谁就走在了前面,我们要适应当地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和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努力创立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的新思路,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改变目前高职会计教育的现状,为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顺利就业创设条件。

参考文献:

[1] 张银兰. 加强高职会计实践教学 培养应用型人才[J].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08, (04):138-139

[2] 董春丽. 关于开放教育会计实践教学的思考[J].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01):30-32

[3] 贺珍瑞. 关于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 继续教育研究, 2008, (08):94-95

[4] 杨泉良. 对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室建设与管理的探索[J]. 成人教育, 2008,(01):28-29

[5] 宋永和. 关于会计手工模拟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 北方经贸, 2008, (01):155-156

第5篇:关于会计的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管理会计 理论研究 实践运用

一、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概述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伴随着西方管理会计的引入,我国管理会计在理论方面的取得了巨大的飞跃,为我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随着《管理会计》教材的问世,我国更是掀起了管理会计研究的热潮,时至今日,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第一,企业会计重新划分论。该理论主要以人民大学为代表,产生于80年代初,该理论以预测决策会计为起点,以内部责任会计为核心,并与对外报告会计形成复合型的会计体系。该理论依据为:这种体系能够实现对企业在价值运动方面的全面实施,包括预测、决策、预算、计算和控制、报告等职能,从而形成了新的会计循环。

第二,广义管理会计体系论。该理论以厦门大学为代表,产生于80年代中期,这种理论是把微观管理会计、宏观管理会计和国际管理会计相结合,从而建立的广义管理会计信息体系。

第三,管理会计“合二为一”论。该理论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代表,是把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结合,从而形成的一个会计信息系统。这一理论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来的,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会计信息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促使会计内外报告信息的界限不断趋于统一,使得这一理论诞生。

第四,“实证研究”论。实证研究论是相对于规范化研究论而言的,是目前管理会计研究领域的一大新潮流。关于实证研究论,我国专家都持有不同的看法。实证研究论实质上是认识论在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体现,它同样也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

总的来说,无论是规范化理论,还是实证研究理论,都是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的重要成果,都为我国的会计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我国管理会计研究存在的问题

我国管理会计研究在取得重要发展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尤其与西方管理会计相比,我国的管理会计任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一)在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着理解不清,把握不准的问题

我国管理会计研究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理论与实务不清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管理会计教材上。首先,管理会计教材的编写中,关于原理性的内容,其“理”不是很充分,也不是很完整,导致理论上的说明不是很有说服力;其次,关于事务性的内容,其“实”较差,尤其是理论用于实践方面的实践性很单薄;另外,在管理会计教材中,有很多理论性的内容与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管理等教材的内容相雷同,甚至还出现了理论分歧和理论纠纷的问题。种种以上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影响了管理会计理论的宣传和教育,也影响了管理会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发挥。

(二)在理论借鉴方面存在着混乱借鉴的问题

与西方国家的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相比,我国的管理会计发展相对滞后。因此,我国的管理会计研究很大程度上也需要借鉴研究。然而,在借鉴研究中,一方面,照抄照搬的现象比较严重,例如,在管理会计教材中关于数学模型的分析、概率分析等内容较多且多雷同,其运用与实践方面也很少。另一方面,借鉴研究过于肤浅,所借鉴的内容不是很深、很透,所借鉴的研究方法也没有在研究中得到灵活的运用,缺乏实用性和实效性。

(三)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滞后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运用于会计领域已经成为会计研究的一大新潮。然而,目前,我国管理会计在信息系统领域的研究却相对滞后,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尚处于传统的阶段,现代化的会计制度的缺乏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会计需求,制约了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

三、我国管理会计研究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准确把握管理会计理论研究

首先,从全局角度出发,重新拟定管理会计学科体系,尤其要对管理会计和管理会计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理论上有很好的区分和解释,明确各自的内容及其主要的框架。其次,管理会计研究作为现代会计学科的重要的方向,应该重视管理会计实践研究理论体系的构建,并从管理会计的基本概念、发展现状及其特点、职能、原则等相关内容予以确认,准确把握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除此之外,在管理会计的教材编写中,应该做出相应的层次区分,拟定初级、中级和高级之分,根据不同层次编写教材内容,方便学习者正确的选择学习内容,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二)加强管理会计的借鉴研究

首先,在充分学习和理解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性的借鉴和运用,杜绝照抄照搬,在借鉴中充分结合我国管理会计的实际情况,使得西方的管理会计研究得到有效的运用。其次,对于借鉴的内容,一定要理解深刻,掌握充分,在借鉴的过程中,要深刻认识我国和西方在管理会计中的异同点,把借鉴研究深入其中,运用独到精辟,深刻。同时,在研究过程中,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科学研究,保持研究的先进性、系统性,灵活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及时引入新方法和新的研究技术。

(三)加快管理信息技术的发展

新时期,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要充分发挥我国管理信息技术的作用。一方面,将信息技术应用其中,在会计信息收集和数据分析等环节中发挥重要的职能作用,从而提高了管理会计研究的效率,促进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的发展。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作为新时期的一大高科技手段,不仅丰富了我国管理会计研究方法,同时也是对传统会计研究方法的一大冲击,促使我国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变革,开创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的新局面。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管理会计研究也随时面临着新情况和新问题,因此,我国的管理会计研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合理借鉴,重视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理论用于实践,并指导实践,从而实现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的飞跃。

参考文献:

[1]白胜.战略管理会计研究对象的定位与检验[J].财会研究.2009,2.

第6篇:关于会计的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会计;财务管理;关联;整合

这些年来财会学科的发展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每门课程的“外延”不断扩张,以至于课程之间“边界”越来越模糊;各门课程的“内涵”也处于经常变化与调整之中;从财会实践层面分析,财会专业工作也在“管理整合”的浪潮中走向趋同或交叉。本文主要围绕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四门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的关系和实践整合进行分析、探讨。

1 四门课程的独立性与关联性分析

1.1 四门课程的独立性分析

从产生历史分析,财务会计的产生历史比较悠久,自从帕乔利复式记账法产生以来,具有500多年历史发展过程。从产生与发展历程分析,财会理论与学科的发展受到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委托理论的直接影响。但是财务会计主要受到理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理论的影响;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主要受到各种数学模型、管理理论、组织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影响;财务管理学与金融学、数理经济学的关系密切。

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很明显,在此不详细讨论,本文主要讨论下面两个方面的区别。

(1)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差异。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这两门课程的交叉重复现象特别严重。从目前教学现状分析,两者的重复集中在:资金时间价值与长期投资决策分析;本量利分析与经营杠杆分析;存货控制。

在处理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复杂问题上,我们认为,基本原则应该是管理会计侧重于技术与方法,财务管理侧重于决策时对技术与方法的应用。比如货币时间价值原理、资本预算的方法(如净现值法、内涵报酬率法)、本量利分析基本原理和存货控制模型这类知识应该列入管理会计课程中不变。在这些管理和方法基础上,财务管理学主要阐述证券股价、价值分析、资本预算的具体决策、财务风险分析和存货管理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财务管理课程主要讲授这些方法在财务上的应用。

(2)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差异。

这两门课程的交叉最为严重,以至于有的西方专业教材中把它们合并在一起,统称“成本管理会计”。我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中也是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合并在一起,统称“财务成本管理”科目。成本会计的内容应该是阐述各种成本计算方法,至于成本控制与分析则由管理会计课程完成。所以,我们主张成本会计必须与管理会计分离。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是明显的,但是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在内容、标准、功能、信息流程上应该都是以成本会计为基础,或者说成本会计必须同时使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两套标准与原则,并进行适当协调。比如产品成本计算中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等主要为财务会计编制损益表,其结果也会制约资产负债表的结果。而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主要是作为管理会计的内部报表的基础。当然变动成本、标准成本、作业成本最好要与财务会计的成本数据分离,同时还要关注它们的衔接。在同一资料库中可以生成多种成本数据资料是成本会计的主要任务之一。

1.2 四门课程的关联性分析

这四门学科可以认为是财务管理和会计的总和。也就是说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都是会计的范畴;而财务管理由于在本质、对象上均不同于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组成会计学的两大分支,两者分别负责对外、对内会计信息,同时两者也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属于第二层次。成本会计属于第三层次,它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记录、计量和报告有关部门成本的多项信息,这些信息既为财务会计提供资料,又为管理会计提供资料。

1.3 学科发展趋势的“展望”分析

针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局限性,尤其是近年全球性的会计造假案例的出现,改进财务报告的呼声越来越高,具体包括改革现有会计报告标准、内容、质量标准,要求:淡化历史成本、推行公允价值;增加对未来财务预测信息的形成与披露;增加表外披露;可以游离公认会计原则;首先关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而不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这些主张必然导致财务会计传统特征逐步丧失,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第7篇:关于会计的实践报告范文

随着高职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近年来,一批批有实践经历和较高实践技能的学生正源源不断地被输送到实践一线的各个岗位,对提高人员队伍的素质、改善人员队伍的知识结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大多数毕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实际工作岗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尤其是会计专业岗位技能要求较高。尽管各学校在会计技能方面加大了训练的力度,但因各种版本的教材在实践内容的选用和教材结构设计上,还没有从学科体系中脱离或完全脱离出来,教材的体系影响会计实践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这就必然影响到实践教学的效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找出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和关键,因为会计技能的关键实践环节包含在《基础会计》课程中,这就要求在《基础会计》课程建设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加大力度,在这种背景下,笔者提出了关于《基础会计》课程建设的课题。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关于《基础会计》课程建设的研究,目前国内外研究的人较多,但是,研究人员中本科院校居多数,高职院校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并且研究人员大都围绕学科体系的课程建设展开研究,对围绕实践技能培养的研究相对较少,这种研究和改革对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益处不大。而本文是要紧紧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对《基础会计》课程的建设进行研究,其最终目的是要改变会计实践动手能力差的现状,培养高技能应用人才;对教师、教学方面,其目的在于建设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会计教师队伍,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恰当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最终转变教学观念,实现思维创新;开展此项研究,一方面要对教学过程和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另一方面也是要对不符合需要的高职《基础会计》教材进行改革和完善,形成具有符合实践教学要求的结构合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教材和实训教材。因此,这项研究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实践意义,如果这个课题研究出成效,可加以推广,所以还具有应用价值。

三、研究的基础条件

每一项研究,都不是头脑发热的产物,都是先进行可行性研究,只有在可行的前提下,才可以立项。做此项研究也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开展此项研究主要有三方面的基础,一是有科研经历基础,二是有实践经历基础,三是教学条件基础。

(一)科研方面的基础

近几年来,笔者在相关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持过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项目的子课题――“高职财会专业会计课实践教学的研究实验”和“《基础会计》主要技能训练项目及测评标准的应用研究”,参与过“经济法案例教学法的研究”、“经济法案例教学法及其案例库建设的应用研究”等多项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可以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研究的一般规律,而且讲授《基础会计》课程多年,对《基础会计》教材的很多版本都进行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对课程内容可以说是相当熟悉,运用自如,所以,做这项研究应该说这方面的条件已经具备。

(二)实践经历基础

笔者有多年的会计课教学经验,又都有实践经历,如主编过《基础会计》规划教材,多年来一直参加市人大财经委组织的财务大检查工作,并且是佳木斯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教师,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谓是对实际工作非常熟练,各岗位对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和专项技能的需求情况,也了如指掌。

(三)教学条件基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在配齐配强师资的同时,学院在教学资料、仪器和设备的准备与配备方面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做了充分的准备。在刚开始有财会模拟室设备时,就建立了财会模拟实习室,还建立了会计电算化实习室,并由老师们编写了实习所需的资料,可以说在实习实训条件方面已完全具备。由此可见,笔者有备而来,基础雄厚,力量强大,在各方面都能保证这项研究工作的顺利完成。

四、研究内容及重点

本课题的研究将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实际工作需要出发,按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基础会计》课程建设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实纲、教学实习指导、技能考核方案及考核资料、授课计划、教学实习计划、授课教案、教师梯队建设、教学课件、试题、答案及试卷分析、教材和模拟实训教材、部分授课录像等,力争在三年内实现授课资料上网,供学员网上听课学习,并开通网上在线答疑。要按照实际工作的流程将实际工作必备的技能及这些技能涉及的必要的理论知识安排在教学中,根据会计工作岗位技能安排相应的实训内容,再以能够满足技能需要为标准安排理论知识内容,避免面面俱到,又不追求体系的完整,以达到最终熟悉会计操作流程,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目的。因此,此项研究的重点内容是,确定试验教材安排哪些实践教学项目;每一实践项目的顺序如何安排;每个实践教学项目所需的支撑理论以及教学方式和方法。这也是本研究的重要观点――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课程建设及教学有别于学科体系的课程建设及教学。

五、本研究拟采用的方法

本项目研究过程中,拟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调查法、文献法、实验法、对比法、统计法。文献法贯穿于项目研究的全过程,因为每进行一步都要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确认其优劣。调查法主要是在项目实施的第一阶段采用,通过调查研究确定教学项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为了使实践教学项目的确定符合岗位实际,教学内容能够代表重要的岗位工作任务,实施方式易于接受和掌握,内容安排更加科学与合理,拟调查有代表性单位的专业人员,调查的主要对象是会计主管和主管会计以及财政局会计管理科的有关人员,通过调查分析,最后确定《基础会计》教材中应涉及的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内容和编排方式。实验法是在第二阶段和第四阶段进行的,第二阶段是初步实验,而第四阶段是检验阶段。这种方法是为了解决某一教育问题,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或设想,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到一定时间后,就实践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有关实验的科学结论的方法。对此笔者计划用两学期的时间在会计高职班进行实验,在整个教学的实施阶段,要定期聘请企业、事业单位的业务骨干、专家参与活动,让他们做示范,进行阶段性的评价,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规范会计核算工作。

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结果采用对比法和统计法进行分析和评价,与以往的会计高职班进行对比,得出最后结论。实验法的实施通过教学过程来完成;对比法和统计法主要在评估阶段运用,通过对比找出本实验的优点和不足,并形成本研究的研究报告。

六、拟运行的几个阶段

本项研究拟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确定实践教学项目和理论支撑内容阶段。本阶段拟向财会战线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会计管理和监督部门的领导争求意见。最后,通过综合分析、整理专家、领导和有实践经验人员的意见,结合高职教育目标的要求,确定实践教学项目和理论支撑内容。第二阶段:教学实施、检验、修改阶段。此阶段要组织有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实施该实验,确定周密的实践教学组织方式、适时反馈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要集中分析,及时妥善地调整。在整个教学实施阶段,要定期聘请企业、事业单位的业务骨干、专家参与活动,让他们做示范,进行阶段性的评价,找出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使所确定实践教学项目和理论支撑内容更加科学。第三阶段:阶段成果形成阶段。此阶段为《基础会计》实践教程和《基础会计》教材形成阶段。根据前两阶段的研究准备和实施,对所形成的讲义进行整理、修改,形成《基础会计》实践教程和《基础会计》教材第一稿。第四阶段:阶段成果检验阶段。此阶段对形成《基础会计》实践教程和《基础会计》教材进行实践检验,并进行修改。第五阶段:研究报告形成阶段。此阶段对本研究进行总结,形成关于《基础会计》课程建设的研究报告。

七、预期成果

本项研究的预期成果分两个阶段,形成中期成果和最终成果两部分。中期成果包括两方面成果:一是拟撰写两篇论文,《基础会计》课程建设探讨和《基础会计》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二是拟形成两本教材,一本是《基础会计》教材,另一本是《基础会计》实践教程。最终成果是形成关于《基础会计》课程建设研究的研究报告。

八、对本研究的创新

(一)打破学科体系

以往的《基础会计》课程,可选用的教材都没有摆脱学科体系的束缚,对教材的编写总是怕一些理论知识没有纳入教材,教材体系不完整,所以,教材中理论知识内容不仅占大篇幅,而且,还追求体系的完整,致使实训内容缺乏,书中案例较少,且不接近于实际,本项研究重点就在于要打破学科体系,根据高职高专教学目标的要求安排教材内容,不追求体系的完整,无论是教材,还是课程讲授,都应如此。

(二)突出高职特色

过去的《基础会计》课程,只注重理论内容的讲授,不注重实践项目的训练,或训练项目较少,这在教材中反应非常明显,每一章内容的介绍都是靠大篇幅的理论阐述,就连具体的操作方法,也是靠理论阐述,很少有案例,即使有案例,也不太贴近实际工作。本研究拟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设计教材内容、实训内容,及二者的有机结合,强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三)缩短适应期

第8篇:关于会计的实践报告范文

环境会计是用于衡量和报告企业的环境保护活动及有关环境事项。从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现代工业日益先进,全球经济高速发展,同时引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资源迅速枯竭。20世纪70年代后环境问题更加严重,全球变暖、空气污染、水污染、臭氧层空洞等环境问题日益困扰人们的生存与发展,一些环境学家、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开始研究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引入“可持续发展”理论,它要求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最低的社会成本与环境代价的基础上,与自然环境相协调,遏制和降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破坏自然环境,造成环境污染,迫使企业重视环境问题,企业应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这些活动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鉴于会计在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地位,利用会计手段对环境资产、环境费用、环境效益进行核算,衡量环保投入产出率,提高环保工作效率,由此环境会计营运而生了。

二、我国实施环境会计存在的困难

(一)环境方面的会计法规不完善。一方面,关于环境保护方面,我国仅颁布《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及《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与西方先进国家相比,我国仍需完善立法程序及具体操作方法。另外,关于环境犯罪方面,我国仍处于空白,对环境方面的违法行为的处罚也不到位。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会计法》在环境会计方面未进行任何规定,会计准则及相关的会计制度基本上也未涉及环境会计的相关内容。环境资产、负债及收益的确认、计量、记录及报告没有统一的规范遵循,我国仅有50%的企业编写环境方面的报告,但并不对外披露,仅上报环保部门,这不利于我国环境会计实务的开展。

(二)环境会计对象的确认、计量及披露存在技术问题1.环境会计要素统一的确认标准尚未形成。会计准则对会计六要素有明确的规定,会计六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关于环境会计要素的界定,学术界尚无统一说法。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三要素论”,将环境会计要素分为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第二种观点是“四要素论”,将环境会计要素分为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费用、环境效益;第三种观点是“六要素论”,将环境会计要素分为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资本、环境费用、环境收益、环境利润。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是个难题,关于环境会计要素的界定,鉴于环境会计的特殊性,目前学术界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尚无统一认识,还未形成统一的确认标准。2.环境会计计量单位很难统一。传统会计主要以货币为计量单位,鉴于环境会计的特殊性,企业与环境有关的一些信息,很难换算成货币进行计量。例如:污染物处理量、废弃物的排放量等。所以,还需采用实物单位或其他非货币计量单位。关于环境会计的计量,目前理论界尚无统一观点,我国在环境会计计量方面无统一标准及具体的规定,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统一标准遵循,存在很大的主观随意,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不具有可比性。会计计量影响会计记录和报告,因此,我国应尽解决环境会计计量的问题。3.环境会计披露缺乏操作性。关于环境会计披露方面,目前我国缺乏强制性的规范,披露的方式、内容、范围等无统一规定,加上许多企业不愿主动披露,我国仅有50%的企业编写环境方面的报告,但并不对外披露,仅上报环保部门,这不利于我国环境会计实务的开展。

(三)人们对环境的观念影响环境会计的实施1.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我国大多数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对于公司制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者对经营者的评价,主要依据其为企业创造的利润,收入越高,成本越低,利润就越高。企业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往往会导致企业的环境方面成本增加,收入既定的话,就会造成利润降低,因此大多数企业不愿承担环境保护责任,这将不利于环境会计在我国的实施。2.部分政府部门领导者错误的发展观及政绩观。评价政府部门领导者政绩,主要依据任职期间取得的成绩,例如:GDP、经济增长规模及经济增长速度。大多数政府部门领导者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忽视现代工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只求经济迅速发展,这将阻碍环境会计在我国的实施。3.普遍民众不关心环境的态度。大多数人认为环境保护是环保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或者还没有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环境污染在不断的发生,环境问题已十分严峻,对环境保护漠不关心,那么也影响环境会计实务在我国的实施。

(四)我国环境会计人才缺乏。目前,我国的会计人员按照传统会计进行培养,各大院校也未专门设置环境会计专业,而环境会计是一门由会计学、生态环境学、经济学等学科综合形成的学科,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需要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及原理,大多数会计人员仅掌握会计知识,缺乏环境、经济及其他知识,因此,环境会计还缺乏真正的专业人才,将不利于环境会计在我国的实施。

三、我国实施环境会计的建议

(一)完善环境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1.我国应完善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环境犯罪方面制度,严惩环境方面的违法行为,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使环境受到人们的重视,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为环境会计实施的提供法律环境。2.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环境会计方面先进的理论成果及实践经验,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环境会计方面的会计法及会计准则,确保环境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有法可依,具体按照下述方法进行操作:第一,设立环境会计准则,明确规定环境会计要素及如何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第二,制定环境会计制度,确保环境会计的可操作性;第三,将环境会计的核算及监督纳入到环境会计的法律法规中。

(二)解决环境会计确认、计量及报告的技术问题1.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环境会计方面先进的理论成果及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召集经济学、会计学、环境生态学等领域的专家,企业家及注册会计师组成专家组,加强环境会计方面的理论研究,高校和相关科研部门也应参与,解决环境会计确认、计量及报告方面存在的技术问题。2.社会中介机构及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环境会计的监督,国家审计机关和会计师事务所根据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及会计准则,对环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及合理性进行审计,确保环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公允性,强化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

(三)树立正确的环境会计观1.企业应树立社会责任观,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承担起社会责任,认识到环境保护不仅是社会的责任,也是企业的责任,重视环境问题,加大环保方面的支出,实施环境会计。2.政府部门领导者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即运用可持续发展观发展经济,不仅从观念上重视环境保护,还要在在实践的过程中保证环境会计的实施。3.普通民众树立环境保护与人人相关的观念,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积极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

第9篇:关于会计的实践报告范文

一、本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会计理论界普遍认为:会计假设是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并以此为起点,逐步推导会计原则。

(一)1922年,佩顿(Paton)在其所著《会计理论》一书中最早提出“会计假设”概念。他认为,现代会计不但需要在许多场合下运用估价和判断,而且整个结构都是建立在一般的假设之上的。换句话说,要有一些基本的前提或假设来支持会计人员对价值、成本或收益等作出特定的结论。否则这些结论将难以成立。他提出了七项会计假设,对其后的理论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195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成立会计原则委员会(APB)的同时,设立会计研究部(ARD)专门进行理论研究。于1961年和1962年先后发表第1号会计研究文集《会计的基本假设》和第3号会计研究文集《试论广泛适用的企业会计原则》,遵循了上述佩顿的这种思路。这种观点认为,面对变化不定的会计环境,会计假设是客观环境见之于主观推理的最本质的东西,是现代会计存在的基础。它着眼于会计活动的环境和前提条件,强调会计假设、会计原则等理论范畴。它主要根源于西方的“会计艺术论”,把会计看成是一项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因为没有明确的服务对象,就难以确定目标,只能从其艺术活动环境中寻找前提条件。但是,“结果不尽如人意”,因为会计假设“只能来自于会计所处的客观社会经济环境,而社会经济十分复杂,如何形成会计假设,多少假设以及假设有多少层次,都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因素的制约”。何况目前公认的四项基本假设也因环境的变化而受到了挑战,可见以会计假设为起点来构建会计理论体系,沿途荆棘难以行得通。

二、1971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设立以特鲁彼拉特(Trueblood)为首的会计目标研究委员会,1973年,此委员会的报告中提出了12项财务报表的目标,标志着人们对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已从会计假设转变为会计目标。

Trueblood委员会成立的起因。在50年代以前,人们普遍认为会计是没有什么理论的,认为会计只是一套程序。所以会计原则委员会(APB)(195—1972)前身称之为会计程序委员会(CAP)(1938—1958)。APB负责对美国会计师的会员所提出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给予答复,并以此为基础确立一套可供参考、借鉴的惯例。由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授权美国会计师协会制定会计原则(GAAP),APB对如何限定备选会计方法的应用,经常存在分歧,争辩不休。美国会计师协会又担心对于迫切的具体问题如果不能在较短时期内拿出满意的答案,证券交易委员会可能会自己采取行动。因此,APB在没有系统地研究会计理论的情况下,采用“救火式”的工作方式制定“公认会计原则”,其所发表的“会计研究公报”,基本上只是对现行处理事例加以选择和认可。大部分的研究公报都是就事论事,在理论上前后缺乏一贯性,以至引起了混乱。1968年,美国证券市场产生危机,会计职业界再次受到指责,SEC公开批评一些会计公司未能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美国国会还成立了两个委员会,直接调查会计准则的制定和运行。这样的形势,迫使会计职业界必须采取更有效的行动,以改善自身的形象,稳定职业界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1971年4月,AICPA出资成立Trueblood委员会,加强对会计理论的研究。Trueblood委员会提出了4个课题:①谁需要财务信息;②他们需要什么样的财务信息;③哪些财务信息能由企业会计师提供;④为了提供这些信息,需要一些什么样的报表结构。针对这4个课题,Trueblood委员会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73年10月提出了研究报告,报告中提出了12项财务报表的目标。如下图:

从这个研究报告可以看出,已经以会计目标作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三、1973年美国著名会计学家西尔特(RichardM·Cyert)和井尻雄士(YwiIyiri)在《提出财务报表目标的理论框架》一文中认为:财务报表的目标可分为四个层次,即基本目标、总目标、操作性自标和指令性目标。基本目标是:确保经管责任(受托责任),是为财务报表目标理论的一个学派。

1973年会计原则委员会停止工作,新的准则制定机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正式成立,1974年,FASB发表了关键性论文《会计与报告的概念性结构:财务报表目标研究小组的研究报告》,正式提出会计目标为会计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从而形成财务报表目标理论的另一学派。

其中会计原则和会计准则是有区别的,利特尔顿曾经指出:“首先,会计准则是进行会计工作的工具,是比较和判断会计处理的基础,它可以根据情况灵活对待。而会计原则则具有普遍适用性和不变性;其次,会计准则准确地指导会计行动达到会计目的,而会计原则只说明会计目的与达到目的的方法之间的关系,最后,会计原则构成会计理论,而会计准则只应用会计理论去指导会计实践。”

1978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正式发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1辑(SFACNO.1)《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以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搭起了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公告中认为:财务报告的目标广泛集中于“提供对现在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作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和类似决策有用的信息”。具体包括三个方面:①对投资和信贷决策有用的信息;②对估量现金流量前景有用的信息;③关于企业资源、资源上的权益和它们变动情况的信息。这些包罗经济资源,债务和业益的信息,收益和企业业绩的信息,变现能力,偿债能力和资金流转的信息,经管责任和业绩的信息等。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从会计假设转变为会计目标是有其社会经济背景的。因为从60年代后期以来,随“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三论的出现,人们对会计本质的认识定位在“经济信息系统”的基调之上,既然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如果不明确自己的目标,这种人造系统是难以想象的。再加上当时以会计假设为起点构建会计理论体系也不尽如人意,于是,西方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转向会计目标,他们把会计假设作为概念体系的前提而不直接纳入概念体系之中。

四、至80年代,人们对于以会计目标作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有更广泛深入的研究。如1982年,澳大利亚会计研究基金会(AARF)出版的该国著名会计学家艾伦·D·巴顿(AllanD·Barton)所著的《会计的目标和基本概念》一书中提出:会计系统和财务目标只有一个:满足使用者关于企业财务信息的需求。

使用者关心有关企业资源、负债等信息是基于三方面的需要:①决策;②控制;③落实经管责任。美国著名会计学家阿米德·贝尔科里(AnmedBelkaolli)1985年再版的《会计理论》提出以会计目标为导向的结构。1989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公布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提出了财务报表的目标:①财务报表的目的是提供在经济决策中有助于一系列使用者的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②为此目的编制的财务报表,能够满足大多数使用者的共同需要。不过,财务报表并不能提供使用者为了经济决策所需的全部信息,因为财务报表主要是描绘过去,描绘事件的财务影响,而且不一定提供非财务信息。③财务报表还反应企业管理当局对交托给它的资源的经管责任或受托责任的成果。使用者之所以评估企业管理当局的经管责任和受托责任,是为了能够作出经济决策。例如,是持有还是出卖其对企业的投资证券,是续聘还是调换管理者(董事、经理)。

五、90年代,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1991年发表的《财务报表目标和财务信息质量特征》文件中认为:财务报表要提供企业财务状况、业绩和财务适应能力的信息。1991年英格兰威尔土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InstituteotCharteredAccountantofEnglandandWales)和苏格兰特许会计师协会JCAS(InstituteofCharteredAccountantofScotland)两协会联合发表《未来财务报告的模式》中认为:财务报告有两项主要目标:①向股东、债权人或其它方面提供一个组织有关评估过去业绩的信息,以便作出对未来业绩的期望,从而作出与该组织有关的决策、②使那些包括参照会计信息为条件的契约能够执行。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