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实验及原理范文

科学实验及原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实验及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实验及原理

第1篇:科学实验及原理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实践

1问题的提出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是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进行年来,计算机技术无论在软件还是在硬件方面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计算机系统在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为这些应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理论。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实际情况,那就是《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偏向于计算机硬件,其理论性强,抽象,学习难度大。而我校的教学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着重视软件相关知识的学习,而轻视硬件相关知识的学习的心理及现状。如何通过课程实验教学的合理组织与安排,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的目的,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课程理论教学的实践,从实验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的设置、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实验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实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实验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介绍,并结合实验教学的效果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验教学提供思路和借鉴。

2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设置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育目标定位于使学生掌握单CPU计算机的组成原理与内部运行机制,包括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与结构,计算机硬件的功能部件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为学习理解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如何被执行的过程和原理提供理论基础。具体教学要求如下:1)理解各大部件互连构成整机系统的技术以及计算机系统的概念性结构和功能特性。2)理解单CPU计算机的完整硬件组成、基本运行原理、内部运行机制。3)能够运用计算机组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对有关计算机硬件系统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计算、分析,并能对一些基本部件进行简单设计。4)在知识、能力两方面都得到提高。课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按照冯•诺依曼结构划分,包括:1)计算机中的数据表示和运算方法,包括:定点数的表示和运算、浮点数的表示和运算;2)计算机中的运算器部件,包括:算术逻辑单元、定点运算器结构、浮点运算器结构;3)存储系统,包括:存储系统的层次结构、主存储器、高速缓冲存储器、其他形式的高速存储器、虚拟存储器系统、辅助存储器;4)总线,包括:总线信息传输、总线的工作方式、总线仲裁、总线标准;5)指令系统,包括:指令格式、寻址方式、指令类型;6)控制器,包括:控制器的功能和基本结构、指令的执行过程、微程序控制器、硬布线控制器;7)输入/输出系统,包括:设备、输入/输出接口、输入/输出信息传送控制方式。

3课程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

实验教学内容按照理论教学进程安排,以单元实验为主,每一章节的理论教学内容都对应安排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并再最后安排一次贯穿课程全部内容的综合性实验内容。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构成比例为4:3:1。实验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合理地安排实验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基本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和形式,既帮助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原理和工作过程有了充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实验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验教学方法

不同实验性质的实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1)验证性实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验证性实验的教学过程包括:学生课前预习,实验课前检查实验内容及要求的讲解实验原理的讲解及实验芯片的介绍操作步骤讲解及示范学生动手实验,教师个别辅导答疑实验验收,评定验收成绩。2)设计性实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设计性实验的教学过程包括:学生课前预习,实验课前检查实验内容及要求的讲解课程理论教学相关原理的回顾实验方法的讲解学生进行实验过程的设计学生设计成果检查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实验总结实验验收,评定验收成绩。3)综合性实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综合性实验是将前面几个实验中的单元电路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台简单的模型计算机。使用的单元电路主要包括运算器、存储器,以及微程序控制器。实验模型机是用微程序控制器实现数据通路的控制,通过执行由机器指令组成的简单程序体现模型机的功能。其教学过程包括:学生课前预习,实验课前检查实验内容及要求的讲解课程理论教学相关原理的回顾模型机工作原理以及操作步骤的讲解操作示范学生动手实验,教师个别辅导答疑实验验收,评定验收成绩。最后,通过验收成绩和实验报告成绩,综合给出课程实验成绩。

5结束语

近五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调动了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主动上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了具体又直观的展示,使理论教学内容得到了形象化和具体化,有利于理论内容的消化理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蔡晓燕,袁春风,张泽生.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初探[J].计算机教育,2013(21):74-78.

[2]杨泽雪,闵莉,王建伟.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验教学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5(4):107-110.

[3]杨欣宇,李诚,宋广军,等.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3(18):45-47.

[4]蒋本珊.计算机组成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5]白中英,戴志涛.计算机组成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第2篇:科学实验及原理范文

(衡水学院法政系,河北 衡水 053000)

【摘 要】实践教学是《基本原理概论》课的重要教学手段,通过对实践教学类型的分析,探求提高《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 ;实践;教学

1 《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掌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实践教学是《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该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2 《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基本类型

《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根据实践的场所不同,载体不同,环境不同可以分为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和虚拟实践教学四类。

2.1 《基本原理概论》课课堂实践教学

《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是指以固定课堂为教学平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资源为依托的教学模式。通过在课堂上模拟实践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主动地思考和解决问题。[1]这种实践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课前实践活动,如课前新闻播报,学生上台讲课,小品表演等,另一种是课中实践活动,针对授课内容,对某一问题进行主题讨论。课堂实践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反馈快,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及时了解,并对学生存在问题给以解答。学生对这种教学形式的授课内容把握更准确,理解更深刻,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

2.2 《基本原理概论》课校园实践教学

《基本原理概论》课校园实践教学是以校园环境为载体,在课外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的形式多样,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微电影制作,撰写读书笔记,访谈等。由于校园实践比较复杂,因此一般采取分组的形式完成,对于不同类型的实践项目,各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以便更好的完成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题材较多,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或擅长的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如音乐、舞蹈类学生倾向于视频制作微电影拍摄。而文科学生更乐于选择读书笔记的撰写。理科学生喜欢具有分析内容的问卷调查。只有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各学科学生的特长,才能更好的激发其实践能力。

2.3 《基本原理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

《基本原理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就是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通过社会活动,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形式与校园教学实践相似,包括:问卷调查、视频制作、访谈等。所不同的是校园教学实践对象是学校的师生,而社会实践的对象是广大群众。学生通过深入基层,自身体验把课本上学到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可以锻炼能力、提高觉悟、增长才干。

2.4 《基本原理概论》课虚拟实践教学

《基本原理概论》虚拟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在计算机网络空间有目的的创造社会实践情景和条件,引导大学生进行探索、交流、自我教育的新型实践教学形式。这种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网络论坛、网络调查等。虚拟实践教学由于其沟通便捷的特点,深受大学生喜爱。特别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收集大量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3 提高《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

3.1 改变传统观念

传统的教学观念只注重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的作用和地位。其实,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在一起。一方面两者相互区别,理论教学可以为学生打下良好的理论功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两者相互联系,实践教学建立在系统的理论教学基础之上,在专业理论指导下开展,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要综合提高学生能力,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3.2 拓展实践教学形式

实行学生自主式实践教学形式与学校定期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学生自主式实践教学通过劳动教育和社会服务两种形式完成。学生自愿参加社会的各种公益活动,为他人奉献自己的爱心。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学生可以自觉运用所学的知识,为社会做贡献,培养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学校定期实践活动是通过参观红色文化资源,使学生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换来的,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为祖国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3.3 加强教师队伍

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师队伍。要解决实践教学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就要大力提高教师质量,从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上着手,组建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一方面,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发展双师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既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逐步发展为教师工程师、教师技师等复合型人才。另一方,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高校可以定期进行相关培训,聘请知名高校的教授,对教师开设讲座,提高年轻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

3.4 完善保障机制

完整保障机制应采取多种形式。首先,加强经费投入,保障实践基地的建设。实践基地的发展需要较大的资金保障,因此要有科学合理的预算和规划,保障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其次,建立社会实践考评机制。制定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健全由学生、实践单位、指导教师、个人自评四位一体的考核形式,将考核结果计入大学素质拓展证书和学生档案。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评估考核高校办学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定期评选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2]

参考文献

[1]刘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第3篇:科学实验及原理范文

一、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学时分配

二、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题目

项目一:食品加工单元操作的计算。根据不同食品生产工艺,进行分组,对不同食品加工单元操作典型设备进行设计计算。

项目二:牛奶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在灭菌后牛奶的冷却过程中,随着温度、压力参数变化以及冷却水温度变化,设计一台列管式换热器,完成相应生产任务。

三、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指导

在课程设计过程,对项目一,指导教师收集食品生产企业工程实例作为课程设计题目,每2~3个学生是单独的题目,由于这些实际问题,涉及到食品生产中关键或者特殊的设备,所以每组学生都有很高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相关工程手册,结合食品工程原理每个单元操作的原理每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各自的设计任务。通过课程设计,每组学生的查阅资料的能力、计算能力、绘图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等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这些训练和指导对学生将来毕业后,完成工程师相应技术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四、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考核

第4篇:科学实验及原理范文

研究型教学就是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为载体,组织和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目的地、相对独立地进行探索研究,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使学生从中感悟到科学研究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受到科学思想的熏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打好基础。在“研究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是“教”,而是“导”,即启发、诱导、疏导。

“微型计算机原理”是电子、通信、计算机、自动化、测控技术、机械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对上述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教育、创新教育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微型计算机是一门发展非常快速的科学,中央处理器的升级换代周期以月计。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新机型层出不穷。这就注定了在“微型计算机原理”的课程教学中,必须贯彻研究型教学的理念,也就是将新的理论、新的技术以灵活多样的形式贯穿于课程教学之中。

“微型计算机原理”课程教学内容繁杂,硬件、软件并举,在课程教学中开展提出问题,推断、猜想和假设,归纳、分析与论证,评价、交流等研究型教学的模式,可以进一步提高“微型计算机原理”课的教学效果,本文将结合“微型计算机原理”课程教学实践,对在课程教学中如何贯彻研究型教学模式略述拙见。Www.133229.coM

一、研究微型机基本结构,建立整机观念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微型计算机原理”课程随着微型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8位机、16位机、32位机的更新换代。几乎是10年一次更新,几年后教科书的内容就已经过时了,实验设备就需升级或更换。然而,无论cpu的更新速度很快,微型计算机的组成结构基本上没有变化,这有利于在“微型计算机原理”课程教学中以整机结构为主线进行研究型教学,引导学生通过研究整机基本结构,建立整机概念,追踪微型计算机的发展,研究微型计算机的发展思想。

在课程教学的第一节课,将“微型计算机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按微型机的cpu、存储器、i/o接口3大部分划分归位,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开端就认识微型机的整机结构,引导学生从整机结构角度学习、研究微型机的工作原理。

在课程教学中,强化微型机三大部分通过3总线连接的基本结构的教学,使初接触微型机工作原理的学生通过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学习,纵观8位cpu、16位cpu、32位cpu、64位cpu的发展和更新,研究cpu的更新换代进化特点,更新进化目的及以后的发展趋势。

“研究型教学”突破原有课程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品质,进而推动他们去关注科学的发展、了解科学发展趋势,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

二、以前序课程为基础,引导学生研究和解决微型机硬件问题

“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子技术”是微型计算机原理课程的前序基础课,学生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已建立了有关电路的基本概念,掌握了应用电路的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

“微型计算机原理”课程教学是以这些课程的基本理论为基础来讲述微机的硬件结构的。涉及到的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内部结构及外部特性,面对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硬件系统是高度复杂的电子线路,会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有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因此,在教学中,应强调微型计算机的3大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从层次观点来认识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把它归纳为数字逻辑层、微体系结构层和指令系统层,分析各层在实现计算机功能上的地位和作用,上面一层的实现是建立在下面一层的基础之上的,实现的功能更强大,更接近于解决问题的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具体过程。这样分层有利于简化处理问题的难度,便于将精力集中于最关心层面的问题上,也清晰地指出微机原理课程的定位。研究型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从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的思维方法,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能够有意识地应用这种方法去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在研究cpu的基本结构时,推断实现cpu基本功能的电路设计方案、设计思想,归纳、总结cpu升级换代的实现方法。利用研究型教学模式,将cpu升级换代过程中对繁杂和枯燥的型号、功能的教学,融入到基本功能实现电路的设计研究中。

在研究型教学中,问题的结论是未知的、非预定的,结论的获取也不是从书本上直接得到的,而是学生运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以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为基础,通过假设、设计和求证,最终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这种探究实质是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式的学习、运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引导学生探究指令系统,培养创造性思维

指令系统是微型计算机原理课程教学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而指令系统的学习、掌握是比较枯燥的。不少学生在指令系统的学习过程中,往往难以进入状态,感觉指令很难记,不少初学者往往长时间徘徊在指令系统中而不得要领。

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引导学生探究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的自主学习。首先让学生认识到指令系统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桥梁,各种功能丰富的应用程序都是源自这些单一功能的指令,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指令系统的教学中,从寻址方式到指令的分类学习,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去学习、研究。如在讨论了数据传送指令后,以某一条指令为例,讨论机器码的组成元素,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型号的cpu指令系统的不兼容的原因。不能死记指令系统,以寻址方式为基点,按功能归纳不同类别指令,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总结、记忆,区分非法、合法指令,掌握指令系统。

“研究型教学”把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通过诱导学生的探究过程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建立研究型教学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观,把学生当作盛知识的“容器”,目的是“教会学生”,在课程教学中表现为教师“讲科学”,学生“听科学”。在现代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只有开展“研究型教学”,形成“在研究中学习”的教学观。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在“研究型教学”中,教师要深刻认识、注重学生的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活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兴趣,为他们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机会,同时也要尊重、信任、赏识每一位学生,形成教学平等的教学观念。

“研究型教学”设计的是一种未知过程的想象和探索,它需要最大限度发挥教师的创造力,教师在教学中应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出发,同时,根据“研究型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发展需要对教学内容及课程教学方式作出新的构思和处理,设计适合“研究型教学”的教学方案,根据方案进行具有特色的教学活动。在“研究型教学”中,教师适时创新开发一些教学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研究型教学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型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从仅仅关注课程教学内容本身的知识到同时关注课程与实践的联系、课程的前沿知识、课程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教师不仅要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参与、组织、指导学生进行研究。

“研究型教学”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整个学习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设计和自我控制。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融合、组织多方面或跨学科的知识内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

第5篇:科学实验及原理范文

仪器分析是分析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代仪器分析技术的迅速发展,它在农、林、水科学中的应用与日俱增,是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检测手段。仪器分析是化学类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仪器分析实验是学生验证分析理论、掌握仪器分析应用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即4号文件)明确指出了“高等学校要重视本科教学的实验环节”,同时,根据独立学院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宗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成为实践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在仪器分析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发现实验内容的设计极为重要。一方面要达到设定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对仪器分析的原理和操作有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要适应各学院现有的仪器设备硬件条件,并且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实验积极性。因此,有必要根据学校的基本情况对实验内容的选择和设计进行深入地研究。

一、现状分析

仪器分析实验课程不仅涉及到相关仪器的原理和操作,还涉及有机和无机化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实验室的配置,要最大程度地与仪器分析理论课配合。目前独立学院的仪器分析实验课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做实验完全按教材或教师演示进行操作,造成对实验方案的设计理解不深,对实验原理理解不够、对实验内容印象不深刻,积极性不高。就已经开展的教学工作来看,仪器分析实验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实验积极性不高。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环境科学等开设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专业中,学生已经学习过有机化学和无机及分析化学等课程,仪器分析理论课与实验课通常安排在同一学期学习,这样的安排是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的,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以下问题:第一,学生对以往所学的知识遗忘较严重,理解不深刻。仪器分析涉及部分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如果缺乏这些知识将会造成对仪器分析的原理理解不深刻。第二,缺乏基本的安全防护知识。学生的实验安全基本常识匮乏,造成师生人身安全及实验室安全隐患。第三,缺乏对与实验仪器相关联的设备的了解。例如计算机和电机等,动手能力参差不齐。

学生是教学中最主要的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结果的成败,以上这些因素导致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不高,机械地模仿老师的操作,教学效果不佳。

2.教学资源有限。仪器分析使用的大多属于大型精密仪器,操作复杂且价格昂贵,这就决定了学校购买的数量有限。例如红外光谱、原子吸收光谱、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仪器,一般独立学院的实验中心都只有一台,教学时学生只能分批分组轮流操作。

对于独立学院这种新发展起来的教学载体,很多硬件设备都处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实验室面积和仪器种类、数量有限,这会影响每个学生独立操作试验的时间和空间,影响教学质量。

3.教材针对性差,有使用的局限性。仪器分析和其他普通化学实验不同,仪器型号多样且更新换代较快,很难有可供不同学校共同采用的教材。市面上现成的课本是编写者根据自身环境编写,有其局限性,在实验仪器选择上,不能涵盖现有仪器,或者书中所列的实验仪器与各学院采用的不同,可能会导致误操作;有些实验的课时安排不符合各学院的教学要求;还有一些教材安排的实验多为验证性试验,由于这类实验的结果已为学生所知,往往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各独立学院通常采取的方法是从不同教材上选取与该院仪器相关的部分,印制零散的讲义分发给学生,内容与实际操作不完全配套,而且不能形成完整的体系,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4.教学效果不佳。仪器分析实验安排通常是以专业班级为单位,这样的安排对理论知识的教学来说,师资是较为合理的,但是在进行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时,往往显得不够。

例如,在电化学分析实验中,二十多组学生同时开展实验,教师一方面必须保证学生安全,时刻关注整个实验室情况,另一方面要指导各组学生进行实验,对教师而言是严峻的考验。实验室设备多面积大,使一些学生得不到教师的充分指导。而在原子吸收光谱等实验中,一台仪器二十多组学生轮流操作,参与实验的学生多,每人分配在实验操作上的时间就较少,有些实验只有一次动手机会,学生掌握实验技巧的时间不充分。

二、改进的方法

针对以上所列举的问题和困难,结合教学经验,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改进和优化仪器分析实验课的教学:

1.调整内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根据各学院的硬件设施,编写合适的仪器分析实验讲义。多采用探索性试验,尽量避免验证性试验,实验结果的不确定性会增加学生对实验过程的兴趣。实验内容的选取贴近生活,如牙膏中氟离子浓度的测定、“雪碧”中苯甲酸的测定、饮料中咖啡因的测定等,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和实践中去,培养成就感。

以气相色谱为例,该实验是科研、生产、检验等领域常用的仪器分析方法,实验内容贴近生产实际情况,要求学生掌握色谱图的分析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试验参数的设置,条件允许的话从色谱柱的填充这一基本步骤开始。每位同学必须自己动手操作,而不是像以前一样仅仅观看教师演示。

2.增加设计性实验,提高实践能力。在实验内容上,除了常规的仪器分析实验,还安排两到三次设计性实验。教育部高教司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对设计性实验有明确的定义: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完成的实验。贾素云等人认为在设计性实验中,教师给出的“实验目的与要求”要符合学科的培养目标,实验室提供必需的仪器与药品,由学生自拟实验方案并独立自主完成实验的全过程。

在设计性实验的讲义里,只提出了实验目的与要求,其他步骤都要求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进行设计,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可设计提示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全过程。教师可根据教学情况自由选择,让学生两人一组设计实验步骤。学生设计实验步骤,必须深入了解实验目的,掌握实验涉及的药品和试剂以及仪器的物性和安全常识,理解实验步骤背后的理论意义,比照书本操作要求更深入地了解,这避免了以往学生机械模仿老师操作的模式,加深其对实验过程的理解记忆。

开设必修实验和选做实验两类,将会使学生在强化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有综合性较强的训练,有普通仪器操作,也能接触到一些先进的科学仪器和方法,以开拓眼界,扩大知识面。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对各个实验有不同的级别要求,以适应不同专业的需求。

3.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有机会动手操作。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能力。遵循实验教学和人才培养规律,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要循序渐进,逐步放手,逐步加强和深化。多引进生产实际案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每次实验前的理论课都在幻灯片上以图片的形式介绍实验仪器的基本组成和试验流程。布置学生预习实验,完成思考题。考虑仪器数量和实验室面积,可采用双实验双教师同时进行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划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学生做一个实验,每个实验一个指导老师,然后交换。这样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使学生有更加充分的动手时间,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投入到实验中来。

4.改进实验室管理。建议与实验中心的老师配合,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实验室。集中组织有兴趣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在教师监管下进行实验,这既可以作为课堂实验的补充,又可以扩展到课堂之外的内容。

三、实验内容设计的特点

各独立学院应结合专业特点和现有仪器设备,以及学生的教学和实训情况,选择合适的实验内容,编写适用于本校的实验讲义。可将全部实验分为必做实验和设计性选做实验两部分。必做实验内容包括电化学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等多个专业试验,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各种大型仪器,解决实际问题,其实验内容在社会上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设计性选做实验由师生根据教学情况自由选择,是学生在掌握仪器分析原理和设备操作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对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综合运用。

讲义的主要特点是针对性强。国内现有的实验教材,每个实验针对特定的仪器,对实验条件的设置、参数的确定有固定的要求。目前分析仪器发展迅速,种类和型号多样,该讲义应针对各校所购买的特定仪器,可直接用于以后的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工作。

另外,在实验的设计上要突出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求实验内容贴近实际生产生活,一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另一方面培养的学生在社会上有更广阔的就业空间,满足社会对动手能力强的人才的需求。

总之,仪器分析实验在独立学院化学类相关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随着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各独立学院将购买更多仪器设备,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和硬件条件的变化,不断完善仪器分析实验内容,教学内容的编排始终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目标,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田霞,陈峰.独立学院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8(14).

[2]吴建高.选择仪器分析试验项目的看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89(4).

[3]罗崇建,等.仪器分析的实验教学[J].化工高等教育,2002(72).

第6篇:科学实验及原理范文

本文在总结管理学基础实践性教学的经验基础上,对课堂游戏教学法、讨论法、角色扮演等方法进行了研究,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为管理学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和总结。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实践教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任课教师方面的问题

1、对学生的认知不全面

目前教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通有以下认识:学生基础太差、理解能力低、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等。虽然学生入校分数较低、上课表现较差,但这并不代表学生不能学好相关知识。

2、缺乏积极的教学态度

“学”与“教”是一个双向交流和沟通的过程,由于许多学生上课不积极等原因,使得部分教师在思想上“放弃”了这些学生,将“教学”变成了单向的“教”而不管学生是否在“学”。这样的教学态度必定影响教学效果。

3、缺少实践性教学方法

有些教师是从“学校”毕业直接到“学校”从事教学作,本身缺少管理的实践及经验。同时,教师普遍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性教学方法指导。

(二)学生自身方面的问题

1、学习目标不明确

随着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的下降,那些在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分数较低的学生进入到了高职院校。这其中有部分学生本身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愿望,有些是被家长“逼着”来学习的。

2、缺乏学习的自信

有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升学考试中成绩较差而进入了高职院校学习,这些学生自身也有学习的愿望和兴趣,但由于缺少学习成功的经验而缺乏学习的自信。

3、自律能力差

有些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许多学生的自律能力较差,从原来紧张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养成了不良习惯。

(三)学校方面的问题

1、对实践性教学的支持力量薄弱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多以理论教育为中心,普遍忽视了实践性教学,缺乏对实践性教学的物质支撑。比如实训室建设不完善、对教师实践性教学的支持力度不大。

2、对实践性教学的管理不科学

有些高职院校,在实践性教学课时的设置不规范,并缺乏是对实践性教学效果的科学考核和评价。另外,学生的实习活动与学习严重脱节。

二、实践性教学的实施及总结

(一)课堂游戏教学法

课堂游戏教学法的特点是学生参与活动,通过听觉、视觉、空间知觉、触角等在大脑指挥下协同活动而获取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课堂游戏教学的兴趣比较高,如果游戏选择科学、组织恰当,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施课堂游戏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挑选适当的游戏以及游戏进行的地点(比如室外),并适时对相关知识进行系统讲解,以加强学生的理解、记忆和应用。

适合课堂游戏教学法的内容比较多,管理学基础课程各模块内容都有适合的课堂游戏,比如:计划职能(估计玻璃瓶中玉米数量的游戏)、组织职能(“囚徒困境”游戏)、领导职能(“对别人的肯定”游戏)、控制职能(“冲突处理”游戏)、创新(培养创新精神的游戏)等。

(二)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讨论法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帮助学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学习“群体决策”内容时,为使学生切感受“头脑风暴法”的操作方法和效果,可采取讨论法来模拟头脑风暴法的操作过程。另外,通过学生的激烈讨论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教学法是指在假设环境下学生按某一角色身份进行活动,使学生通过这一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实施这一教学方法时,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设计出工作情境,学生扮演情境中相应的角色,身临其境地按设定岗位的职能及人际关系尝试处理各种事情。在教学过程中,角色扮演法能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以价值观。

教师在组织过程中要注意设计好主题、场景,准备适当的道具,并根据角色特点选择适当的学生,在角色扮演结束后一定要有科学的评价和总结,这样才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

角色扮演法适合管理学知识中那些学生感觉比较枯燥的指导原则和知识,还适合那些具有争议性的原理等内容,比如沟通及其原理、冲突的管理、组织文化等内容。

(四)专题活动结合PPT展示

通过专题活动结合PPT展示活动,在提高学生相关技能的同时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比如在管理学基础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专题活动结合PPT展示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学习内容相对比较枯燥的内容(比如基本原理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笔者采用此方法实施的“班级管理”、“我的母校”、“社会责任辩论赛”等专题活动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专题活动结合PPT展示方法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工作量也比较重,因此,教师在使用些方法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时间并做好课外辅导工作,防止学生因受到较大挫折产生消极情绪而影响活动的实施效果。

三、结论

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大对实践性教学的支持。学校应该系统的组织相人员对实践性教学进行综合研究。同时应进一步增加对实训室建设的投入,为实践性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学校还应该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使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习活动来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实训课时设置要科学。尽管实践性教学有其一定的优越性,但理论教学在构建学生系统的认知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知识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要科学安排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作者单位: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陆增辉.角色扮演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百色学院学报,2011,04

[2]胡楚图,单文慧.高职企业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探讨[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2,04

[3]李影,李刚.情景模拟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2012,21

第7篇:科学实验及原理范文

【关键词】三本院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应用型人才;教学研究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and Interface Technology in Independent College

Yu Guiling

【Abstract】Operating system course of computer science major is not only a main course of this specialty,but also it’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in Machinery and electronics,Numerical Control,electromechanical and so on. The course is an integrated curriculum, content is complex, involving a wide range of. It’s theoretical, practical, many concepts and algorithms are rather abstract, for beginners is not easy to understand. In this paper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on the basis of application type talents training target, combined with their own teaching practice,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a useful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Key words】independent college;Microcomputer Principle and Interface Technology;application talent;teach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随着IT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日益成熟,微处理器的大量发展将计算机技术渗透嵌入到了各种仪表和控制系统中,特别是嵌入式技术的广泛应用,智能化、物联网技术的出现更是融合了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及微电子技术、控制技术等,使得《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内容繁杂、知识点多,涉及面广;其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都较强,且软硬件相结合,对培养学生在微型计算机基本构成与外界联系(广义输入/输出)的应用方面,建立微机系统的整机概念,具备微机系统软硬件开发和应用的基本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越来越多的专业,如计算机应用、自控类、机电类、电子类、通信类等专业都将此课程列为必修的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先修课程有《电力与电子学》《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等,并为《单片机原理及应用》《EDA技术》《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DSP器件原理及应用》《可编程器件原理及应用》《多媒体技术》等不同专业的后续课程打好基础。

尽管本门课程如此重要,但是对于三本院校学生来说学好它实属不易。首先,学生自身特点:基础知识薄弱,自学能力欠缺;其次,高校中普遍存在“重软轻硬” 的现象产生的影响,只注重软件程序设计,针对硬件的设计开发很少;第三,针对三本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硬件课程学时也在不断压缩,造成学生对硬件课程的学习没有热情,动手能力差,出现只会读书不会动手的局面。

基于上述原因,有必要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下对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改革进行探索和实践。

1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的硬件课程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上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组成,熟悉微机的汇编指令体系及汇编程序设计方法,以及常用接口技术及其软硬件设计方法,建立微机系统的整体概念,达到初步具有微机应用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开发能力。

本课程呈现的特点:内容繁杂,缺乏系统性,更新速度快,软硬件相结合;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方案,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促进学生学习,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本课程的讲授与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以下的问题:

(1)教学方法方面:“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将学生置于被动接收知识的地位,忽略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对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得比较少。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缺少自己动手分析、设计具体系统接口实例的过程,导致他们只顾记忆知识点,忽略了对问题实质的理解和掌握,忽略了对各部分知识内容之间关系的把握。

(2)教学内容方面:本课程内容繁杂理论性强,看似缺少系统性,但又跟其他课程紧密相关,涉及到许多硬件技术和软件实现技术,如计算机组成原理中的存储器部分、总线I/O接口部分、中断技术等,汇编语言的编程等,这些技术又往往交织在一起,是在原有基础上再深入,这就要求处理好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和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操作系统原理等课程之间的关系。

(3)实践环节方面: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是集成性实验箱,对芯片功能进行验证性实验,即实验箱提供一个集成环境,通过软件将实验箱上的芯片与PC机通讯,芯片接口及线路都是固定好的并封闭在实验箱内;实验中用到的全部数据结构、电路连线和代码都有提供,学生真正自己动手设计的实验很少,课程设计环节几乎没有,缺少课程学习小论文,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机会少,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4)学生方面:学生本身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强,计算机组成原理等前继课程基础不牢,加上集成性实验箱的提供、电路连线和代码的提供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惰性,影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欲望。

(5)社会需求方面:高等院校尤其国家计算机专业一级学科过分强调了培养软件大师,忽视了教给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以及硬件开发能力的培养,以至于现在不论企业、社会还是学生本人多数只希望学习技术前沿的东西,即便是软件编程也忽视了像汇编语言这样的底层语言的学习。这实际上也是个体的当前利益和产业发展的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

2 理论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微处理器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硬件结构;汇编语言指令系统和程序设计方法与技巧;中断系统、定时器/计数器和串行通讯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微机系统扩展、人机交互、A/D和D/A等接口技术,以及微机应用系统设计实例。理论课程改革首先从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入手。

2.1 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由于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知识点多理论性强,所以在授课时,结合学生比较熟悉的身边实例来进行讲解,把原理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形成了新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课程内容所涉及的基础知识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讲解。采用实例教学,可以把我们身边常见到的家用电器、智能交通、公共汽车报站系统、门铃等常见设备展示给学生,通过比较实用又不太复杂的产品作为实例讲解设计过程,把相对繁杂的课程内容变得相对有趣,从而启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认识到只要掌握相关的软硬件知识,自己也能开发出实用的电子产品。例如,对于8086/8088系统原理采用原理性案例教学;对于8253、8255A等芯片接口采用样例学习法的设计性案例教学;对于芯片的实际应用,采用结合性案例教学,如十字路通灯的设计、出租计价器的设计等。通过这种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学生置于主要地位,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2)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式。例如,“存储器的连接”中的扩展方式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已经详细讲过,本课程中增加了总线连接、地址分配的问题。在讲授这部分时,重新做了调整:首先回顾关于该内容的一些主要问题如扩展的方法有哪些,如何进行扩展、总线如何连接等.让学生在上课前利用业余时间,带着问题认真看书,然后回答;在开始上课时,先抽查学生答题情况,再让学生提问;解答问题后,进行总结,引出存储器内部地址如何分配、与CPU管脚如何连线。这样学生是整个教学的主体,学习主动性强,课堂效率高。

(3)类比法教学:采用比喻的方法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变得具体、易懂。如在讲解存储器及寻址方式时,首先说明指令操作要先寻找操作对象的操作数,为提高CPU的运行速度,CPU中设有寄存器可暂存数据,而大量数据主要存在存储器中。若操作数在寄存器中可直接找到,就是直接寻址;若操作数在存储器中不能直接找到,可通过寄存器中的有关信息找到,即寄存器间接寻址。我们可用去宿舍找学生作比喻,若知道学生的具体房间号,可以直接去找(直接寻址),不知道可以去宿舍值班室询问,得知学生房间号后再找到学生,这就类似于寄存器的间接寻址。

又如中断的引入解决了高速CPU与低速外设信息的交换问题,CPU由被动变为主动,采用分时操作,从而大大提高了效率。如何使学生理解中断的执行过程,我们可用优秀售货员或以教学讲课中学生有问题举手提问作比喻,教师允许学生提问并解答,即为响应中断和执行教学中断服务的程序过程。

(4)直观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课程中有很多难懂的知识点,讲解时间较长。如果按照常规思路一步一步讲解,学生很难长时间紧跟教师思路,势必影响效果。若适当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图片、动画等进行直观教学,就可以缩短学生学习时间,便于理解知识点;若适当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就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对于寄存器、存储单元内容,由于微机内部芯片的高度集成化的结果,看不见、摸不着,传统的教学方式效果不理想,我们可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将抽象、复杂的内容采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材中各种图比较多,如原理图、时序图以及流程图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既费时又不规范;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很快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对重点内容可用不同的颜色标注,需强调的内容可用闪烁方式显示,FLASH动画显示渐变的过程进行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既省去了大量的板书时间,又以整齐、美观和可重现等方式展现课程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实践证明,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把原本枯燥的硬件课程讲解得生动易懂,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项目教学法:将原有传统学科体系中的知识进行整合,并转化为若干个典型项目,教师作为指导者把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给学生,学生作为主体直接参与项目实践过程,包括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等。项目教学法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项目教学通常安排在课堂、作业、实验三个环节之后,以学生动手操作、完成项目为目标,分为项目选题、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总结等环节。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把学习课程时的被动听课转化为主动探索课程内容,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程知识,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程应用能力,加强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调动了自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2 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加强书本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加强理论知识与应用的联系;加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相关知识的联系。

(1)对教材中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换成学生熟悉的知识,不仅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而且有益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如在讲解汇编语言编程时,与C语言编程相结合,与C语言描述对比讲解,先讲解程序框架,再将用C语言编写的程序用汇编语言实现,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2)注意课程之间知识点的联系,通过举一反三,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并能灵活应用。如对于存储器扩展、地址分配、中断及其实现等知识点,都是在原有基础上扩展和加深,既对学过知识温故知新,又有新的扩展和提高,为后续课程做好铺垫。

2.3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增大信息容量:根据教育部有关精神,结合学分制的特点,近几年来,经过几次调整,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时数进行了压缩,并将汇编语言课程撤销,融入到本课程中。对于前继后续课程需要做到理清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与相关课程的教师沟通,划分好各课程的边界关系,扫清盲点,减少重复。要求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突出课程重点、讲清课程难点、保证教学质量,精心制作电子课件,以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是教师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课题。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掌握基本概念、基本思路、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对重点的问题进行分析,对疑难点进行剖析,加强学生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结合作业联系、实验等环节把握教学的要点。

2.4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网络化教学:我们采用了moodle平台,一个通用的网络教学平台是澳大利亚教师 Martin Dougiamas开发的基于因特网的课程管理系统,目前在各国已广泛应用。Moodle平台依据社会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即教育者(老师)和学习者(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他们相互协作,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共同建构知识,可以实现课程管理、作业模块、测验模块、资源模块、论坛模块、问卷调查模块等功能。

充分应用网络信息化教学手段,在网络平台上向学生提供教学要求、电子教案、远程答疑、应用资料等网络教学资源;建立网上题库,便于学生更好地消化书本知识;通过网络进行专题讨论、网络释疑、学生意见反馈等教学辅助工作。通过上传一些最新的有关本课程的相关信息,让学生对本专业以及与本专业有关知识的了解,扩大视野,丰富知识;打破传统实践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3 实践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课堂讲授的内容大都较为抽象,难于立即消化,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种情况迫切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本课程的实验环节是课程教学的重要方面,通过对实践教师队伍加强管理与培训,让实验室老师参与指导学生实验,任课教师参与实验课程的编排、参与实验课程的讨论、指导,既有效地促进了实验环节,又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保证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3.1 重视课程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本课程实验包括两部分:汇编语言程序上机调试和接口芯片的编程。实验教学内容以单元实验为主,紧跟理论教学进程,即在相关章节的课堂教学结束时进行上机调试、验证。实验内容分为认知阶段、提高阶段、创新阶段三个层次,分别对应于验证性实验、设计性试验和综合性实验。相对而言验证性实验难度不大,学生完全有能力靠自己去完成实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需要自行设计硬件连线图和软件程序。通过实验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中给学生适当的指导,其余部分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硬件电路的连接,独立完成实验。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开发能力。课程设计也是本课程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是面向实际应用而进行的一种设计,是对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创新。本课程目前暂未安排课程设计,但作为重要环节,一旦条件成熟,它应独立或与其它相关课程进行综合设计,既实现“理论――验证――实践创新”的教学目标,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操作系统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起到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目的。

3.2 实践教学开放化,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在系、院的统一安排下,逐步建立针对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教学环境,形成一套开放实验室管理制度、教学指导方法和教学质量监控保证体系,使开放实验教学不仅仅有形式,更有实质性内容,确保开放实验教学的效果。学院建立了学生创新实验环节,安排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以项目申报的形式、审批的方式确定选题,选拔学生参加电子设计小课题,而这与本课程的内容有密切的关系,也为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提高的环节。

另外在开设本课程的各系之间,组织学生参加不同层次的电子设计竞赛、各种创新竞赛、毕业论文等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题目,加强学生对有关硬件设计、接口技术方面的能力培养。

3.3 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强化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尽管作为微机接口技术实验平台,集成实验箱有完善的编程及调试环境、开放的系统扩展总线以及优越的系统扩展性能等,但是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教与学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传统的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着重介绍计算机各组成芯片的内部结构,初始化编程命令和在PC/AT机中的基本应用,并没有系统的介绍各组成芯片的关联工作情况以及和CPU系统的工作情况。当今Pentium PC机广泛使用的并行接口标准IEEE 1394、通用串行接口标准USB、图形显示总线标准AGP、高速硬盘标准Ultra 100MB等等,都是最新接口技术应用的具体成果,实验设备不可能跟上技术更新的步伐,让学生感觉不到这门课的实际应用价值。

我们的做法是“请进来,走出去”,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即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采用“课堂教学”和“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定期组织企业技术主管到学校进行讲座,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或实习单位进行锻炼,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以适合不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地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目前我院除了建有7个实验教学中心,中心下设实验室,全院共有公共实验室、专业实验室47个,其中工程教育训练中心、数字媒体实验教学中心先后被评为“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还建成了5个院级综合实习实训基地,59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其中1家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由企业的资深工程师授课和指导毕业设计(论文),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向学生传授了企业文化,提升了学生的职业化程度,增强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4 其他辅手段的具体实施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应该说是多方面的,除了对其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等进行改革外,同时还在师资队伍建设、教材选用、考核方式等方面进了相应的改革。

4.1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针对中青年教师人数较多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与课程建设规划相结合,要求青年教师每年走进企业实习;实行老教师传帮带、教师集体备课、评讲教案、教师听课等制度,促使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课程组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教研讨论,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4.2 选用合理的教材:一本好的教材,是决定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材模式单一,大多数都分为8086微处理器、存储器技术、8086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I/O接口芯片等五个部分,存在重基本原理、轻应用实例的问题。通常教材中都是先介绍产品的功能部件、存储器,再介绍指令系统、程序设计,最后是一些常用接口部件的外部扩展等内容,特别是实验教材跟不上新技术、新硬件的发展,使得初学者感到理论与实践脱节,内容繁杂缺少系统性,无法形成微机应用的完整概念,更谈不上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因此我们计划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使其各知识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紧密结合,顺理成章。

4.3 考核方式的改革: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它与一般的基础理论课程特点不同,是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的。考试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必要检查的手段,因此在考试环节中应该体现课程的培养目标。实际教学中,针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特点,对考试形式、考试内容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对考核模式也有相应调整,学期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40%,包含出勤、笔记、作业、上课的状况、实验和小论文的完成情况、实验报告、期中测试等;期末成绩占60%,来自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闭卷笔试),做到全面、综合考察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和理解情况,利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设计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我们针对课程的教学大纲制定考试大纲,对教学体系进行系统化说明,对各知识点在章节中所占比例进行分配,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设试题库,难易程度分为简单、一般、复杂,题型做到多样化,有填空、选择、判断、读程序、编程、接口设计等,为后续考教分离做准备,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的状态 ,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及应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结束语

通过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本文通过作者自身的教学实践,提高了教学质量,改善了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培养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保证本课程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也为后续精品课程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何珍祥主编.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 刘乃琦.计算学科CC2004与本科教育知识体系[J].计算机教育,2004,(8):31~35

[3] 马兆敏,胡波.《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中存储器教学方法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8,(26)

[4] 张雪征.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高度教育研究.2011,(03)

[5] 金微.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教学方法探讨[J].无线互联科技.2012,(09)

[6] 唐永红、龚安.微机原理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大众科技,2006.2(88):153~156

第8篇:科学实验及原理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高校教师 实践教学能力

基金项目:2014年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SGH140688。

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的一种能力,是指教师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充分结合并得以运用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科研实践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实践指导能力三个层面。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目前以学术型、应用型、职业技术型三类高校生态形式为主。由于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重点,故以“专业应用为导向、专业知识为基础、专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进入了发展的繁荣时期。这就要求此类高校一方面应不断创新实践教学课程,研究和推广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专业教学体系,另一方面培养和建立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

由于实践教学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灵感来源,能为教师队伍进行素质教育带来契机,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日后工作的锻炼平台,所以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初步形成了内部的实践教学体系。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学生规模的扩大等问题的出现,各类高校纷纷吸纳人才增加师资力量,尤其是扩充了一批学历高却零经验的青年教师,但这些教师主持或参与横向课题比例较低,与企业合作效果不理想,所以急剧扩大的师资队伍带来了教师岗位管理、后续培训等一系列问题。据调查,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整体发展中还存在着“双师型”教师人数过少、具有实践教学能力的实训实验教师短缺、实践教学能力意识不足等问题,这些都将阻碍实践教学功能的发挥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总体还比较欠缺,如何使其得以提升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热点课题。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缺失的原因

1.教师岗位管理缺乏科学性

科学有效的岗位分类管理主要应体现为“人尽其才”。如今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根据不同岗位需求设置了理论课教师岗与实验课教师岗。原则上考核理论课教师时应主要关注其是否保质保量地完成理论教学任务、关注其理论科研及学术水平等方面,实验课教师则应从学生实验实习成果、实践项目研发、实验技术提高等层次去衡量。但通过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实际管理过程中,很多院校对此并没有分门别类的管理,用同一套标准去考核,岗位分类欠缺科学性、针对性,这种模式不利于教师发扬专项技能。

2.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大多数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一是教师对教学的认知观念存在不足,思想保守,太过依赖教材,认为传授完课本知识即可,不能紧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步调,加之部分教师不接受深入企业实践学习的观念,使得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认同感比较欠缺。二是部分教师主观上并不愿意花费大量成本研究实践课程。因为实践课程相对而言教学难度较大,内容与过程相对复杂,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此外,理论教学测试学生掌握情况比较方便和直观,而实践教学成果需要在实际工作活动中慢慢显现,测试周期长,很多教师出于成本效益方面的考虑也会降低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

3.教师实践经验欠缺

教师实践经验欠缺主要体现在各大本科院校的青年教师群体中。青年教师是一个学校的主要师资力量,他们的综合素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校的发展。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大多数都是直接引进应届博士、硕士毕业生,例如陕西某高校仅2013年便新引入博士生9位、硕士生31位,这些青年教师虽具有高学历,专业理论知识也十分扎实,但社会实践经验几乎为零。有的教师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却不会实务做账,无法承担会计模拟实训课程,有的具备报关员资格证书却不熟悉外贸交易实务,也有的获取经济师资质却从未参与过任何经济管理事务。

4.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准入环节薄弱

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多数只要具备高学历便可从事相关教学工作,在准入制度中对教师实践经验并没有作出明确要求,而且在教师职业生涯晋升过程中也没有要求实践能力,只是主要从科研项目、学术论文等理论研究方面作了明文规定,这更强化了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从制度上削弱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地位。

5.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力度不足

我国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大多是封闭式管理。实践培训需要的时间较长,收效也较为缓慢,所以即使参加培训,考虑较多的也是如何进修提高学历、争取更多科研项目、发表更多学术论文。青年教师的课程任务量大、资深教师的培训意识差,教师自身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实践培训,学校也没有制度约束及激励政策,校企合作力度也不强,这些都造成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环境较差、机制欠缺、力度不足的局面。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对策

1.建立科学岗位管理体系

(1)分类管理教师队伍。虽要求所有教师都应具备实践教学能力,但毕竟很难既专心投入教学工作,完成实验实训内容,又必须积极参加实践锻炼,全力争取科研项目,所以实际安排工作时还应该对教师队伍进行科学的岗位分类管理。例如,安排一部分教师主要从事课堂教学工作,一部分教师主要承担实验实训内容,一部分教师主要参与校企合作项目,这种分类管理能够充分整合和发挥各类教师的特长,使整体教师资源得以有效配置和利用。由于工作重心的偏差,也应合理制定差异性的考评标准和奖励政策,使各部分教师在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的同时,都可得到与投入相匹配的收益。

(2)实施校内教师轮岗制。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在校内广泛实施轮岗制。例如,安排教师可到行政岗位、辅导员岗位进行兼职锻炼,这有利于学校内部工作的展开和合作。在我国,高校教师岗位人员较多,可安排部分教师转入行政岗位进行锻炼,尤其是对一些有意晋升系部、学院负责人的教师而言,是一个成本低收益高的实践机会。

2.提升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认知水平

从学校角度而言,应该大力引导教师学习并讨论学校的发展方案,帮助其对学校的办学理念、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等层面树立正确的认知观。教师本身则更应更新观念,意识到实践技能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明确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性,加强个人发展的危机意识。主动更新知识结构,参加专业对应的实践技能竞赛,参与对口企业的员工培训,兼评相应的职业技术职称等,充分结合理论和实践能力并有效转化为实际教学能力。

3.完善教师准入及晋升制度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在引进教师时,要求具有工程师资格的同时必须具备5年工作经验。美国应用型院校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学士及以上学位,并对所教课程有1年及以上工作经验。德国则规定聘用博士生为应用型大学教师时必须在企业工作5年。加拿大对于一些没有经验的新教师,则要求上岗前必须接受技能培训。澳大利亚在对教师进行选聘时则宁可高薪任用一些学历并不高但具有丰富经验和实践技能的专家。可见各个国家都在为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对教师在实践教学能力方面制定相关准入制度。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制定相应政策,学校也应根据自身需求规定教师准入和晋升时将实践教学能力作为任职资格的一项条件。例如:(1)规定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受聘时必须获得实践技能或具备相关工作经验,不能只盯着博士生、硕士生,在面向社会选聘时,也不能仅关注等级证书,还要考察实际操作能力。(2)教师晋升时应考核其在考评期内的实践活动。(3)逐步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作为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与津贴、奖金、工作量计算挂钩,建立约束和激励机制。

4.加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训

首先,政府应该统筹协调,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例如,可举办实践培训项目,选派出国访问学者,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托相关企业为教师培训提供技术和场地支持。早在2001年,英国就设立高校教师发展局,为高校教师提供专业发展资助,所有的应用型院校教师皆可申请接受专业进修和培训。

其次,学校方面除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外,还应努力探索各类培训活动。例如,(1)校本培训。在学校内部开展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和后期职中培训,改进培训形式、充实培训内容。岗前培训可加入专业对应的背景认知实践。职中培训可定期举办行业意识、专项技能、科研互动等活动。(2)建立校内综合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一定程度上可保证实践教学的开展。例如,在校内建立用友软件会计实训基地,开设“校内学生实验田市”等实践基地,教师全程指导,学生自主经营。这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创造了机会,也为教师提高实践能力提供了方便,更能成就教师科研成果的转化。(3)继续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实现校企合作。学校可根据需要与企业或政府建立合作关系,鼓励、组织教师进企业参与生产、经营、管理,到政府进行挂职、调研、决策。也欢迎企业或政府的高管和专业技术人才进入学校兼职,实现互利双赢。

最后,教师本人应利用一切机会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教学能力培训,深入企业锻炼,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早日实现“双师型”职业目标。

参考文献:

[1]黄牧乾:《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现状调查分析》,《商情》2014年第6期。

第9篇:科学实验及原理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激励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109-02

目前,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对激励教学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激励的重大价值,因而缺乏有效的研究和探索。对此,应当引起重视,特别是要坚持问题导向,从当前制约激励教学模式应用的各方面因素出发,加大激励教学模式的创新工作,教师应当而且能够发挥作用,强化激励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且要推动激励教学模式的深度融合。

一、激励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中的作用

激励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极大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方面,激励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能够极大地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模式创新。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最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而必须高度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而基于学生激励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参与到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中来,特别是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教学模式发生深刻变化。另一方面,激励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能够得到更大的培养和锻炼,而且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分析、创新习惯,有利于未来发展。总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十分突出,必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应用理念、应用素质、应用能力,这就需要不断加大对学生的激励,不仅提升学生兴趣,而且强化学生发展,这应当成为激励教学的重要导向。

二、激励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中应用的制约因素

尽管广大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普遍重视激励教学,而且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尝试和探索,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需要引起重视。

(一)激励教学缺乏足够重视。当前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还没有对激励教学给予高度重视,对激励教学的价值以及应用策略缺乏有效的研究,导致激励教学无法取得良好的成效。比如一些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尽管将“学生激励”挂在嘴上,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出现了“忽视”的现象,说起来重要,但真正落实到具体教学当中的相对较少,这必然会影响激励教学的有效应用,需要引起重视,广大教师在教学方面一定要将激励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模式,融入到教学当中。

(二)激励教学缺乏科学目标。基于学生激励的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其目标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要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取得突破。但从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开展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尽管已经将激励教学纳入到教学体系当中,但对激励教学的目标不够清晰,比如有的教师认为激励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教师认为激励教学就是激发学生参与,有的教师认为激励教学就是多夸奖学生。尽管这些目标都对,但并不全面,必然影响激励教学效果。

(三)激励教学缺乏以人为本。从当前一些教师的情况来看,在开展激励教学的过程中,缺乏以人为本的激励理念,对激励理论的研究不够深入,缺乏对学生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尽管了采取了一些激励手段,但却没有与学生的内心“吻合”,甚至在一些时候会适得其反。比如一些学生喜欢精神激励,但一些教师对此并不了解,却给了这些学生物质激励;再比如一些学生喜欢任务激励,但教师并没有给学生完成任务的机会等等。

(四)激励教学缺乏有效方法。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提升教学质量,要想使激励教学取得实效,一定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激励方法。当前一些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实践激励”,更多的是在课堂教学当中进行激励,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不相适应,需要加以改进。还有一些教师激励教学方法创新性不足,没有将激励教学与其他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融合,就激励教学开展激励教学,这必然会导致激励教学的作用受到极大影响,无法发挥有效作用。

三、激励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创新

开展激励教学,必须高度重视教学模式创新,特别是要高度重视激励教学的有效性,重点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突破。

(一)高度重视激励教学。基于学生激励的教学模式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最为重要的就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及广大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激励教学。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要建立激励教学的有运行体系,加大对教师的教育和培训力度,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应用激励教学模式;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一定要对激励教学给予更高的重视,要将激励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模式,不仅要加强学习,而且还要深入研究,更要与教师之间多交流和讨论,不断存在激励教学理论,为更好地开展激励教学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能力基础。

(二)优化激励教学目标。激励教学作为一种创新性教学模式,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明确激励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激励教学起到更好的效果。这就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广大教师要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强化学生应用能力作为激励教学的重要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科学设计激励教案,时时刻刻将激励方法应用于教学当中。比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围绕上述目标进行深入的研究,将激励教学模式融入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只有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只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只要有利于强化学生应用能力,都要大胆尝试。

(三)突出以人为本教学。激励教学的被激励对象是学生,因而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激励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有其自身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激励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学情”调查和分析,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展激励教学,教师应当树立“服务”意识,将学生作为服务对象,这样能够使激励教学更加有的放矢。比如,在具体的激励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兴奋点有所了解和掌握,在具体的激励过程中围绕学生的兴奋点进行激励,通过提升激励的针对性,体现“人本性”激励,实现激励的最佳效果。

(四)创新激励教学方法。激励教学模式要想取得实实在在、卓有成效的成绩,创新方法十分重要和关键。开展激励教学,特别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来说,采取科学的激励方法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探索。激励教学并不能孤立存在,而是要将其他的教学模式与激励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融合,比如将激励教学模式与互动教学模式,能够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互动的过程中,既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表达能力。总之,激励教学方法可以无限拓展,但必须与其他教学模式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激励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效。

综上所述,基于学生激励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模式创新。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广大教师要积极探索激励教学模式,高度重视激励教学,优化激励教学目标,突出以人为本教学,创新激励教学方法,使激励教学取得更大成效。

【参考文献】

[1]吴谨.激励理论在地方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大学教育,2015(4)

[2]石卫林.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改进路径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6(4)

[3]王长峰.知识经济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J].教学研究,2015(3)

[4]韦宗发.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堂教学改革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4)

[5]代旭升.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8)

【基金目】桂林旅游学院“基于激励理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激励研究――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2016JGZ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