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发展概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电子商务 互联网 商业发展
一、电子商务的发展概况
电子商务的发展最初起源于欧美国家的物流体系,当时欧美国家的传统物流体系受到了冲击,特别是大型的三方物流公司的出现,使得很多地区的网民只需要通过点击购物就可以实现对自己所需物品的购买。这种购买方式要得益于欧美国家百年来的物流运输体系的发展。以发达国家美国为例,自二战以后,很多企业将当时军队中的物流运作体系加以改造之后运用到物流领域但中,逐渐在全国各地形成了具有极强网络型和连贯性的物流联通配送网络,即使是在互联网技术不算发展的阶段,只要客户有需求预定几乎就可以享受到免费送货的服务。美国的联邦和UPS等大型物流公司是这类行业的发展典范,专门负责将各个商家送到顾客的手里,通过这种庞大的物流配送体系,当互联网技术发展成熟后,美国只需要将各个配送站点通过互联网将其连接,很容易地完成了网络配送的升级。
我国的电子商务起源于1997年,主要的发展模式是依靠技术的拉动,这种发展模式和美国有着非常大的不同。在美国,电子商务实践早于电子商务概念,企业的商务需求“推动”了网络和电子商务技术的进步,并促成电子商务概念的形成。当Internet时代到来的时候,美国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先进和发达的电子商务基础。在中国,电子商务概念先于电子商务应用与发展,“启蒙者”是IBM等IT厂商,网络和电子商务技术需要不断“拉动”企业的商务需求,进而引致中国电子商务的应用与发展。了解这一不同点是很重要的,这是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一大特点,也是理解中国电子商务应用与发展的一把钥匙。在1997年和1998年,中国电子商务的主体正是一些IT厂商和媒体,它们以各种方式进行电子商务的“启蒙教育”,激发和引导人们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兴趣和需求。经过这一阶段,在1999年和2000年,以网站为主要特征的电子商务服务商在风险资本的介入下成为中国电子商务最早的应用者,成为这一阶段中国电子商务的主体。随着电子商务应用与发展的深化,随着资本市场泡沫的破灭,网站电子商务开始跌入低谷,而企业特别是传统企业却开始大规模进入电子商务领域,中国电子商务从2001年开始进入第三个阶段,企业电子商务成为中国电子商务新的主体。中国电子商务发展迅猛,2007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2.17万亿元,比上年度增长90%。中国网络购物发展迅速,2008年6月底,网络购物用户人数达到6329万,半年内增加36.4%。截至2008年12月,电子商务类站点的总体用户覆盖已经从9000万户提升至9800万户。
二、电子商务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发展前景
如果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初级阶段,就一般大众对于电子商务的角度来说很多人都会讲电子商务和网购混为一谈,但是在商务模式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今天,特别是现代网络经济向现实经济发生转换之后大家都看到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规模,只是将电子商务规定到网购上已经非常不合适了。随着社交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游戏的风靡以及团购网站的跑马圈地使得大家都看到了电子商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电子商务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发展增长点,越来越呈现出一个多元化的平台式的营销模式,通过这个平台每个人都可以进行买卖,使得买卖双方的货物和主题上实现多元化,这种发展使得我们认识到电子商务不仅仅是网购者部分。目前电子商务正在和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生活理念进行着潜移默化地融合,这种融合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体现着网络时展的特质。随着新生经济和工作主题的不断崛起和发展,电子商务网络化将给人们带来越来越直观的生活转变,这就给电子商务本身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也就是说,电子商务可以帮助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当中的各个方面实现更加快捷和便利的活动。出行时的车程交通,酒店、购房等一系列购物都需要互联网的帮助,这些都是电子商务给我么带来的生活习惯的改变。目前网购在电子商务占据的份额已不再像以往那么大了,更多的方面几种在其他的层面上,如百度每天的检索量大概在7亿左右,其中百分之四十是和日常消费有关,其他更多的还包括和日常生活有关的生活服务信息等各个方面的信息,这些也是大型网络购物网站发展的影响。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在互联网这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中找到了自身发展的出路,虽然发展的路途非常漫长也很曲折,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也越来越明晰。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的发展不能单纯依靠传统的方法进行发展,要通过新的方式进行改革。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它的迅速发展也是解决我国很多问题的一剂良药,主要作用于生产方式的变革上,使得我国的文明经过波折之后稳定下来,以此巩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在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我们更要把握好网络发展带来的机遇,以此带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李洪心.电子商务概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3(2)
一、引言
环境科学源于人们对于周围环境及其影响的高度关注,并随着众多环境问题的出现而迅速发展成为一门新兴学科. 它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不仅涵盖地理学、生态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自然科学领域,还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及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 环境科学的学科形成历史虽然不长,但其学科框架日趋成熟、研究方法逐渐丰富、研究范围快速扩展、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日益彰显。
从多学科到跨学科、从跨学科到学科交叉融合,环境科学经历了起源、发展并逐渐成熟的快速成长过程,同时也处于继续深入发展的重要关口. 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需要归纳整理,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需要明确,一些关系到学科未来发展的框架需要搭建。
二、环境问题与环境科学
对于环境科学( Environmental Science) 的定义,试将国内外一些主流的定义引用如下:环境科学是研究近代( 包括现代) 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质量变化的科学. 它研究环境质量变化的起因、过程和后果,并找出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技术措施( 马世骏,1983) .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刘培桐,1994)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环境"之间辩证关系,掌握其发展规律,调控二者间物质、能量与信息过程,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谋求人类环境系统协调和持续发展的科学( 贾振邦等,2004)。
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特定整体,针对不断变化的环境问题,通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科学的跨学科综合研究,逐渐形成的交叉学科群( 杨志峰等,2004)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郑度等,2007) .环境科学是研究和揭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指导人类进行环境实践的科学体系( 左玉辉,2010) 。
从上面列举的环境科学定义来看,虽然表述有区别,但实质大同小异. 可以归纳整理为: 环境科学以复杂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各种环境问题为研究内容、以多学科融合交叉为典型特征、以揭示"人类-环境"相互作用规律为核心任务、以"人类-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学科群。
三、环境科学的发展趋势
1、国际上环境科学研究的趋势
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是1969年成立的,其目的为改进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着重于七个方面的工作:(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碳、氧、氮、硫、磷);(2)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和进化;(3)人类定居点的环境;(4)生态毒理学;(5)环境系统的模拟模式;(6)环境控制;(7)环境向题情报通讯系统。
七十年代初期,联合国环境规划暑(UNE)指出,为了人类生活及幸福,必须取得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从而使人类的最高能力得以全面发展,并制订了研究规划(1972年),包括五个方面:(1)全球环境评价,为了提高环境质量,研究人类居住区的规划和管理,自然资源管理的环境前景 (2)环境的管理活动。(3)支持措施。(4)自然野生生物和遗传种源(包括水陆生态系统和栖息地)的保护。(5)能源问题。
2、我国环境科学的发展趋势
我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生态和环境保护问题。党的十二大政治报告别指出,必须"坚决保护农业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这就需要专家、学者从事生态经济的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来研究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起来,使我国的经济在协调的基础上更稳定、更迅速地发展"。
关于我国环境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环境科研工作者对此早就有所预见和观点.正如生态学家马世骏教授多次强调的观点,提出环境问题必须从生态平衡的观点去考虑。从生态平衡的整体观和经济观来研究,整体观点是生态系统的理论基础,经济观点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从这两个基本观点出发,同时考虑经济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生态观和经济观的统一,方能避免生态间题的片面思想,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的生态失调的问题。
六十年代以来,生态学的发展由于环境保护问题而获得巨大的动力;同样,生态学理论作为环境科学基础理论之一,对环境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七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很重视生态学与环境科学两者之间的交叉研究。
也就是说,运用生态学原理改革工艺,用生态工艺代替传统工艺,所谓生态工艺,是应用生物圈物质运动规律,把生产过程纳人生物圈合理的物质循环系统,运用系统工程原理设计闭路循环的生产系统,实现资源的多次利用,或无废料排出的生产过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坏境效益的统一,这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同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当今,许多重大环境间题都是与生态系统有密切联系.如城市污水处理方面,要研究发展土地处理系统,充分利用生态系统发展生态农业研究,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充分利用太阳能的转化率、生物能的利用率及农业生产废物的再循环、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以达到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和永续利用资源和发展生产的目的。
此外,关于国土整治问题,它必然涉及到不同生产系统能源和物质循环问题。还要研究我国的环境区划问题,共中包括在环境本底、环境容量等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人口与交通等方面的合理布局与规划。由此可见,环境科学技术要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必须重视生态系统的能源和物质循环研究.运用生态学观点和原理,以生态系统为中心,从不同侧面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现代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共同特点。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0.049
1证券经纪人制度的演化历程
1.1证券经纪人制度的萌芽阶段
我国的证券经纪人制度是从上世纪90年代证券市场的出现才开始发展起来的。具体来说,要从1993年算起,1993年国务院证券管理委员会和中国证监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证券市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各大证券公司为了抢占证券市场,降低营业成本,纷纷学习国外先进证券市场的制度,由坐商的营销理念向行商的营销理念转变,从1993年到1996年这几年的时间里面,证券经纪人制度初次在全国范围内出现并推广,于是这就催生出了第一套带有中国特色的证券经纪人制度。
1.2证券经纪人制度的探索阶段
证券经纪人制度发展直至现目前为止,证券经纪人的各方面尚处于初步摸索的阶段,证券经纪人制度的各方面都尚未健全。这一阶段开始的时间在1997年以后。在这以后,证券公司开始把证券经纪人组成团体的形式运行,由于团队模式使得证券市场的效率明显提高不少,越来越多的证券公司引进这一制度。因此,证券经纪人的经营模式由个人模式过渡到团队模式。
从证券经纪人制度的萌发发展到现在,都只能称之为证券经纪人的探索阶段,因为证券经纪人制度发展至今,从制度的各个层面来看,证券经纪人制度都不完善,目前仅有一部暂时性的规定对证券经纪人的制度加以约束,但都仅仅是泛泛而谈,对具体的规定,内容并不详细。因此,在证券经纪人在制度方面还需要加大力度研究。
2证券经纪人制度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2.1证券经纪人法律制度不完善
中国的证券市场,由于发展比较晚,自萌芽到现在为止,不过二十来年的时间,与国外发达的证券市场根本不能同日而语。特别是在证券经纪人法律规范这方面,完全能说是一片空白,目前,就仅能找到两部关于证券经纪人的法律文件,一是2008年的《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在这部条例中,只是说明了对证券经纪人予以认可。另一部则是2009年的证券经纪人专门规定――《证券经纪人管理暂行规定》,且这仅仅是一部暂时性的规定,还不能称之为关于证券经纪人的法律文件。一方面,由于缺乏具体的法律文件,证券经纪人的法律地位尴尬。对证券经纪人的法律保护增加了一些难度,使证券经纪人处于弱势地位。另一方面,由于证券经纪人的法律硬性规定与相应行为的处罚措施不健全,让证券市场无章法可言。
2.2证券经纪人管理制度不完善
证券经纪人在证券市场上应运而生并发展壮大,但在证券经纪人的管理制度上仍存在较大缺口。在这方面,首先就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对于证券经纪人的法律定位问题。在暂行规定中,证券经纪人不属于证券公司的正式员工,证券公司与证券?纪人的关系属于委托-关系。这种关系的结果就是证券经纪人与证券公司的所属关系不明朗,并且这种经纪人制度加大了证券公司对证券经纪人的管理难度,使得证券经纪人这个行业更加混乱无序。由于这种经纪人制度,证券经纪人不能对证券公司认同,这毕竟是让自己处于无保障的状态中,证券经纪人工作的稳定性极弱,于是纷纷离职。因此,证券公司也极易失去那些优秀的证券经纪人。管理制度的缺乏,让证券公司对证券经纪人的管理产生难度加深,这不利于提高证券公司管理的同时,也容易滋生损害客户利益、影响证券公司声誉、破坏证券市场秩序等行为。随之而来的就是法律责任纠纷。
2.3证券经纪人行业准入制度不合理
证券经纪人的招聘条件极为松散,在招聘证券经纪人时,一般只要求通过证券业规定的一场考试即可,而且一般要求极低。因此,证券经纪人进入这个行业时,准入门槛极低,在证券经纪人质量方面得不到保障。在证券交易中,经纪人素质的缺乏,可能会导致阻碍证券交易的进行。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证券经纪人从事的工作之一是招揽客户,但证券经纪人在执业的过程中,由于其执业能力有限,对于证券市场的知识理解不透彻,缺乏对证券市场的分析能力,这就导致在招揽客户的时候不能说服客户进入证券市场,从而使得客户量缩减。第二,由于证券经纪人的素质参差不齐,不同的证券经纪人业务能力不同,使得证券经纪人相互之间会因为争夺客户而造成同行业间的恶意竞争。
2.4证券经纪人薪酬制度不合理
就现目前而言,我国的证券经纪人在工资水平上整体偏低,证券经纪人为证券公司工作,其在证券公司获得的收入完全取决于证券经纪人的业绩提成。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没有底薪这一说法。因此,他们连最低工资也得不到保障。于是,证券经纪人难以长久地从事这份工作。
2.5证券经纪人与证券公司责任制度划分不明确
由于证券经纪人是外部经纪人,证券公司只是委托证券经纪人从事相关工作,证券公司把相应的权利交给证券经纪人的,在产生法律责任时,由证券公司来负责承担责任,对于证券公司未把权利交给证券经纪人行使,而证券经纪人私自行权的,证券经纪人个人对产生的法律责任负责。但证券公司交于证券经纪人的权利范围与所要负责的法律责任,仅仅是证券公司私下与证券经纪人签订的约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这一约定难以对外形成支撑。客户究其根本,还是会把责任归咎于证券公司。
3进一步优化证券经纪人制度的主要措施
3.1完善证券经纪人相关法律制度
证券经纪人对于证券行业的不容忽视性,使得证券经纪人相关的法律规定存在的巨大漏洞对证券市场产生了一定不好的影响,而这些不好的影响需要国家联合证券业协会等相关机构来解决,对证券经纪人的法律制度加以完善,使得证券经纪人这个行业能有法可依。
3.2完善证券经纪人管理制度
证券经纪人的管理制度,不仅需要国家联合证券业协会等有关部门来制定,更需要各个证券公司根据自己公司的内部情况来管理证券经纪人。改变现在这种外聘关系,让证券经纪人成为证券公司所属正式员工,才能更好地管理证券经纪人。从制度层面上来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管理证券经纪人。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包括人事管理制度与行政管理制度等,这些管理制度与大多数公司内部管理原理都大体相同,因此可以借鉴其他相对完整的管理制度,把这些管理制度加以运用到证券经纪人的管理上,但这一管理的基础首先是改变证券经纪人与证券公司的外部关系。只有把证券经纪人纳入证券公司,成为证券公司的正式员工,管理才能实施有效。但对于证券经纪人独特的证券经纪人违规违法行为的管理,证券公司应该建立一项专门约束证券经纪人违法违规行为的管理制度。例如成立违法违规检查小组,证券经纪人违法违规相互检举制度等,违法违规检查小组的主要职责就是对证券经纪人的行为进行监督管理,证券经纪人相互检举制度可以设立一个检举基金,对检举人员实行现金奖励。控制证券经纪人的违法违规操作有利于减少证券经纪人不合法操作,加强证券经纪人的管理。
3.3健全证券经纪人行业准入制度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进入证券经纪人这个行业的门槛低,使得证券经纪人的能力相差甚大,证券经纪人的业务素质决定了他们在工作中的执业能力,进而影响到证券公司的经营。而提高证券经纪人的准入规则,建立健全严格的人才选拔制度,有利于提高证券经纪人素质。证券经纪人招聘应该规定从事证券经纪人的人员必须要有与证券业相关的学历,招聘时进行的初选不代表已通过选拔,在接下来的岗前培训中实行淘汰制度,也就是完成培训之后通过考核的人员才能正式成为证券经纪人,对证券经纪人实行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在保障证券经纪人的业务质量的同时,也能防范证券经纪人的恶意竞争,从而维护证券市场的秩序。
3.4建立合理的证券经纪人薪酬制度
证券经纪人制度演化至今,就是由于证券公司旨在降低营业成本,获得更高的利润,但从现在的证券经纪人薪酬制度来看,对证券经纪人实行完全的业务提成制度,即他们只能靠业绩拿提成,证券经纪人的这种零底薪制度使得证券经纪人的基本工资得不到保障,仅仅是根据证券经纪人的业绩来提取佣金,由于业绩有好与坏,当业绩不理想时,证券经纪人的收入难以满足他们的生存需要,致使大量证券经纪人纷纷离职。从现在已经实施的薪酬制度来看,这虽然大大降低了证券公司的人力成本,但在人才损失和经营效率来看,这种制度并不适合现阶段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因此,在证券经纪人薪酬制度上,应该改变零底薪的佣金制度,由国家有关部门统一制定证券经纪人最低底薪制度,使得证券经纪人有合理的收入的同时,为证券公司挽留住人才。
3.5规范对证券经纪人授权制度
由于证券经纪人不是证券公司的正式员工,他们各自的权限范围不甚明确,在此种情况下,容易产生一些法律纠纷,针对这一问题,证券公司必须要对证券经纪人合理授权,建立健全授权机制。由于证券公司对证券经纪人的授权属于内部授权,并不被客户认可,因此授权必须取得法律认可。一是由国家联合证券业协会等有关机关收集各个证券公司对证券经纪人的授权范围,统一制定一个大体上适合所有证券公司的授权范围,因为不同的证券公司有不同的授?喾段В?若各个证券公司的授权范围都取得法律认可,这不大容易实现。所以,有必要对证券公司的授权范围进行统一,然后再综合各个证券公司的授权内容形成规范性文件来明确相关责任。二是在证券公司内部的授权机制中,根据法律规定授予的权利范围,再与证券公司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制定一些具体的规定,然后生成公司内部的规范性文件,分别报证监会和公安机关备案,在纠纷产生时,能确定具体的责任划分。
关键词:矿山地质 发展前景 专业目录 调整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b)-0166-01
地质行业近年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为适应这种变化,矿山地质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等的修改势在必行。
1 首先介绍我校与“矿山地质”相关专业开设情况
辽宁省工程技术学校始建于1983年。目前开设地质勘查与找矿、宝玉石鉴定与加工、岩土工程、钻探工程技术、测量工程技术、化验分析与检验、地球物理探矿、采矿技术八个专业。我校虽未曾开设“矿山地质”但我校开设的八个专业中地质调查与找矿与采矿技术两个专业与“矿山地质”是相关专业,地质调查与找矿从2005―2012年每年招生人数分别为2005年100人,2006年162人,2007年89人,2008年54人,2009年52人,2010年34人,2011年22人,2012年14人,2013年25人。整体呈下滑趋势。从就业率来看,由于受事业单位招聘制度改变,地质中专学生在事业单位就业率逐年下滑。在企业单位就业学生中以合同制或临时聘用形式者居多,这说明地勘单位对中等职业学校地质专业学生仍有需求。我校采矿专业是2008年首次招生,当年招生规模为44人,2009年招生人数为19人,以后停止招生,这两届学生直接到内蒙森工集团上班。
2 对矿山地质专业发展及就业前景分析
虽然我校未开设矿山地质专业,但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对分配到矿山企业工作的我校毕业生进行调研,通过对学生信息反馈的分析及与矿山工程师的交流,认为矿山地质专业的前景是比较乐观的。主要原因如以下几点。
(1)矿山地质专业是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市场需求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矿业方面,竞争力较小,且在矿业方面有较大需求,该专业毕业生就业较好。
(2)1995年后,地质人员出现断档情况,地质院校毕业生分配到地勘单位或矿山企业的人员较少,导致目前矿山地质人员紧缺,在这种环境下,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较好。
(3)近几年,许多小规模的矿山企业和一些民营的矿山企业根本没有专门的矿山地质人员,他们急需一批既懂地质专业又懂采矿专业和测量专业的矿山地质人员,这为学生实习就业等创建了便捷条件。
3 矿山地质专业目录调整的建议
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必须符合社会的需求,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核心能力的确定、课程体系的调整应紧紧跟随矿山企业对矿山地质人才的需求而不断改革和调整。
(1)专业培养目标调整建议:矿山地质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学生能够运用现代地质理论和先进科学手段,从事矿山地质职业领域地质技术管理工作,具有地质资料收集与整理、分析、制图、预测预报、编写地质说明书、地质报告编写、储量管理等矿山地质技术与管理的能力,能够胜任矿山地质、矿井水文地质、储量管理、矿井地质勘查的岗位的高端技能人才。
(2)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建议:矿山地质专业主要培养能够从事煤矿、固体矿山中有关地质技术及管理方面的工作。其核心职业能力是:培养学生固体(煤、金属、非金属)矿床设计、开采、生产的基本技能。因此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①矿山地质专业的毕业生需要在野外或井下进行实地的勘测,工作环境较差,条件比较艰苦,对于现在的学生是一种比较艰辛的工作,大部分毕业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因此,首先让学生在思想上有从事艰苦行业的准备,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地质品质。
②矿山地质专业新毕业的学生缺少实地勘测和在勘测过程中的一些生活等方面的经验,而许多公司或矿山都在招聘地质工作人员时更多看重的是工作经验,因此工作经验缺乏是学生面临的最大的难题。所以在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上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聘请一些有野外工作经验的地质人员为给学生教学,这样以来,既能让学生懂得一些野外生活的经验,也会使比较枯燥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乐趣的课堂,还能把一些野外比较实用的工作方法教给学生。另外,多组织学生到地质企业或矿山企业进行实习,而且要换一些不同的地方进行实习,要有针对性的实习,正所谓见多识广,只有见得多了,做的多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就具备了。
③在理论教学内容上应浅显易懂,接近实际,为此,学校应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有实际经验人员共同开发既符合学校教学又能满足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的校本教材。
(3)专业核心课程调整建议:在原有的专业目录中,《岩石矿物》、《古生物与地史》、《构造地质》是三大基础课程,辅助有力的基础地质训练、野外实习,增强学生的地质工作技能,这是切实可行的。可否考虑增加《煤田、矿床地质》和《矿产资源评价》,通过这两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对矿区的矿床的整体认识,并考虑矿产的综合利用。《岩体力学》和《工程力学》建议选修或减少课时。建议增加《矿山水文地质》和《矿井地质》,使学生对矿区的地下水情况有所了解和掌握,以减少矿山地质灾害;为学生对井下地质情况的处理打下基础。还建议增加《固体矿产勘查技术》使学生对矿产勘查的基本方法和工作手段有所了解;最后建议增设《Mapgis》课程,使学生们掌握现代化工作方法。
调整后的专业核心课程是:《普通地质学》、《矿物岩石学》、《古生物地史学》、《测量学》(矿山测量)、《构造地质学》、《煤田、矿床地质》、《矿产资源评价》、《采矿学》《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环境工程》、《矿山水文地质学》、《矿井地质》、《固体矿产勘查技术》、《Mapgis》、《矿山企业管理与技术经济分析》。《岩体力学》与《工程力学》建议选修。
(4)主要实践教学环节调整建议。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工程意识,注重能力培养,按照深入一点而兼顾全面的原则组织实习。新生入学后用一周时间组织他们去参观矿山,了解矿山工程系统,特别是一些管理工作特点,使学生初步意识到他们将来要做什么,现在需要学什么,使学生感悟到矿山基础地质等基础知识都是矿山工作所必须的。在矿山地质基础课之后,针对矿山实际基础地质工作内容,增设两周综合训练课。然后,安排适度的矿山基础地质实习,这就使矿山基础地质教学,在矿山地质系统教学中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其有机的运作,有利的推动了整个矿山地质专业教学。
调整后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地质认识、矿山认识实习;测量实习;地质填图实习;构造地质课程设计;矿井地质设计;采矿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关键词: 国际旅游岛 制约 瓶颈
2010年初国务院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随之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未来,要把海南省打造成以旅游业为中心,第三产业全面发展的新型经济区域。但是由于海南目前总体上仍属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实力不强,所以推进海南经济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
一、海南省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概况
海南土地面积35354平方公里,占全国热带土地面积的42.5%,人均土地约0.47公顷,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是我国南繁育种的理想基地。海南省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矿产资源,还有独特的旅游资源,环岛沿海有不同类型滨海风光特色的景点,并且是全国唯一的黎族聚居区,拥有黎族颇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风情。截至2008年末,海南省常住人口为854.18万人,汉族占总人口的82.6%,少数民族占17.4%,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也是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
2009年经初步核算,海南全年全省生产总值1646.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61.93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443.43亿元,增长12.6%;第三产业增加值741.24亿元,增长14.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9166元,增长10.5%;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805美元。
二、影响海南省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从海南经济发展状况看,近几年海南经济发展迅速,但从总体上仍属于欠发达地区,还存在一些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例如,产业结构层次偏低,整体素质不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偏低,旅游产品单一、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人才培养、引进和储备不足等。
1、资源禀赋瓶颈
(1)海南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矿产,可惜开发利用程度却不高,如何把它们转化为经济效益,将是开发建设海南的一个重要课题。
(2)货币资本瓶颈,国际旅游岛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货币资本的投入,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的困难均源于资本瓶颈的困扰,产业部门想在新经济时代调整产业结构,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也受到货币资本瓶颈的困扰。企业在投资时融资的困难加大又源于制度建设的不完善。发展中国家向工业化前进时出现货币资本瓶颈是普遍的经济规律,海南省也不例外。
(3)人力资本瓶颈,海南的人力资本瓶颈不是指劳动者数量、生产者的天赋,而是指劳动者质量有问题与后天能力的人力投资不足。海南省科技厅2007年的专项调研表明,科技人才严重缺乏是全省各市县比较普遍的问题,而且各市县现有的中、高级人才大都集中在教育医疗系统,农业、海洋渔业信息产业等行业,技术人才均缺乏。根据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显示,海口在全国50个城市人才竞争力排名中,居第46位;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在熟练工人获取的便利性上却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在人力资源教育方面,海口的中等以上学生占全部学生数比例和人均公共教育支出都排名43位,成人高等教育在校人数则排名31位。
2、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解放初期,海南产业结构单一,工业基础薄弱,始终是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经济格局,产业层次较低。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后经济得到了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到2007年,海南的三产比例大体为30%、30%、40%,但与全国产业结构比例的10.6%、49.2%和40.2%相比,海南第一产业占比仍偏高,第二产业占比则偏低。从历史来看,几乎没有一个发达国家可以跨越工业化阶段而实现现代化,工业化是一个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所以海南工业化比重低已经成为制约海南经济增长的瓶颈。
3、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非常缓慢
海南是全国唯一的热带省份,约占全国热带土地面积的42.5%,非常适合发展热带高效农业,但是海南的很多热带农产品的生产还基本处在小农经济状态,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生产,而且农户生产的随意性较大,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农产品加工水平不高,因此导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非常缓慢。再由于海南农业科技人员严重匮乏,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绝大多数地方仍然停留在手工操作的水平上。海南省农业投资也严重不足,虽然近年来财政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投资比例仍然较小,农业所得到的财政支持仍十分有限,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这些都导致海南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及深加工产品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低,缺乏竞争力,热带农业的优势得不到体现。
接着报告分析了国内外会展业发展的总体概况以及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然后分别介绍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东北、中西部五大经济产业带会展业的发展情况。随后,报告对会展业做了营销策略分析和重点企业运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会展业的发展前景及未来趋势。
以下为获悉的报告目录:
第一章 会展行业概述
1.1 会展业相关介绍
1.1.1 会展业的定义
1.1.2 现代会展业的特征
1.1.3 会展业的作用
1.1.4 会展业的产业内涵和特征
1.1.5 城市会展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1.2 会展的经济功能
1.2.1 联系和交易功能
1.2.2 整合营销功能
1.2.3 调节供需功能
1.2.4 技术扩散功能
1.2.5 产业联动功能
1.2.6 经济一体化功能
第二章 世界会展业发展状况
2.1 世界会展业发展综合情况
2.1.1 世界会展业概述
2.1.2 国际会展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2.1.3 世界会展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2.1.4 2007年世界国际会议数目排名情况
2.1.5 欧洲会展业竞争激烈
2.2 德国
2.2.1 德国会展业发展概况
2.2.2 德国会展业发展的动力
2.2.3 德国会展业发展的成就
2.2.4 德国会展业办展特点解析
2.2.5 未来德国会展业发展的趋势
2.3 美国
2.3.1 美国会展业发展概述
2.3.2 美国政府对会展业间接支持分析
2.3.3 美国顶级会展业排名情况
2.3.4 美国拉斯维加斯会展产业发展迅速
2.4 法国
2.4.1 法国会展业发展概况
2.4.2 法国会展业发展的条件
2.4.3 法国会展业独有特色和发展趋势
2.5 新加坡
2.5.1 新加坡会展业发展概述
2.5.2 新加坡政府会展业管理状况
2.5.3 新加坡会展业发展优势分析
2.6 韩国
2.6.1 会展业成韩国经济新增长动力
2.6.2 韩国会议产业发展迅速
2.6.3 韩国会展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2.6.4 韩国会展业发展计划与措施
2.7 其他国家
2.7.1 英国会展业发展现状
2.7.2 马来西亚会展业发展概况
2.7.3 巴西会展业发展浅析
第三章 中国会展行业发展综合分析
3.1 中国会展业发展整体状况
3.1.1 中国会展业30年发展回顾
3.1.2 “十五”期间中国会展业发展成就
3.1.3 中国会展业区域分布状况
3.1.4 中国会展业机构设置与管理模式
3.1.5 国内会展业发展的特点分析
3.1.6 我国加速成长为全球会展大国
3.2 经济危机环境下中国会展业发展探析
3.2.1 经济危机对中国会展业发展影响浅析
3.2.2 金融危机环境下我国会展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3.2.3 经济危机环境下我国会展业发展对策
3.2.4 经济危机影响下我国会展业发展的趋势
3.2.5 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发展会展业拉动内需展望
3.3 中国会展业SWOT分析
3.3.1 S-strength(优势)
3.3.2 W-weakness(劣势)
3.3.3 O-opportunity(机会)
3.3.4 T-threat(威胁)
3.4 中国会展业存在问题分析
3.4.1 我国会展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3.4.2 中国会展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4.3 中国会展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3.4.4 国内会展业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
3.5 会展业发展对策建议分析
3.5.1 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3.5.2 国内会展业发展的四大建议
3.5.3 我国会展经济发展思路
3.5.4 合理定位政府在会展业发展中的角色
第四章 中国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
4.1 会展经济概述
4.1.1 会展经济的界定及其效应
4.1.2 国外会展经济发展经验浅析
4.1.3 会展经济在中国快速崛起
4.1.4 国内会展经济发展探讨
4.1.5 中部会展经济发展综述
4.2 会展拉动城市经济发展分析
4.2.1 会展与城市互动发展分析
4.2.2 会展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4.2.3 会展业对城市相关行业的带动效应
4.2.4 会展业成城市经济发展催化剂
4.3 中小城市会展业的发展
4.3.1 我国二级城市会展业发展思路
4.3.2 中等城市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4.3.3 中小城市会展业发展概述
4.3.4 国内中小城市会展业发展潜力解析
4.3.5 从“长尾理论”探索中小城市会展经济发展之道
4.4 会展与旅游业的对接
4.4.1 会展业与旅游业关联度解释
4.4.2 会展业和旅游业对接简述
4.4.3 我国会展旅游发展优化模式构建分析
4.4.4 城市会展业和旅游业整合发展剖析
4.5 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的问题对策
4.5.1 中国城市会展业非均衡性问题探讨及建议
4.5.2 我国应积极推进会展经济与产业集群对接发展
4.5.3 会展经济发展应加强城市间合作
4.5.4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会展业带动城市经济发展
第五章 珠三角地区会展业发展分析
5.1 泛珠三角区域会展业发展分析
5.1.1 泛珠三角区域会展业发展环境
5.1.2 泛珠三角区域会展业合作趋势增强
5.1.3 泛珠三角区域会展业发展建议
5.1.4 泛珠三角区域会展业发展前景分析
5.1.5 泛珠三角会展业展望
5.2 广州会展业
5.2.1 广州会展展馆概况
5.2.2 广州发展会展业的优势
5.2.3 2009年广州会展业面临诸多考验
5.2.4 广州多举措建设国际商务会展中心
5.2.5 广州会展业发展对策
5.3 深圳会展业
5.3.1 深圳会展中心简介
5.3.2 深圳会展业发展强劲
5.3.3 深圳会展业向文化要市场
5.3.4 深圳品牌会展成长迅速
5.3.5 深圳开创会展品牌新思路
5.3.6 联合办展方式开辟深圳会展业新天地
5.3.7 深圳会展业前景明朗
5.4 东莞会展业
5.4.1 会展业成东莞新经济增长点
5.4.2 东莞市政府扶持和促进会展业发展
5.4.3 东莞会展业的特色发展道路
5.4.4 东莞市重新定位会展业目标
5.4.5 东莞会展业统筹发展
5.4.6 东莞市会展业发展策略
5.5 厦门会展业
5.5.1 厦门市会展业发展现状
5.5.2 会展业带动厦门整体经济发展
5.5.3 两岸关系和缓为厦门会展业提供良机
5.5.4 厦门向国际领先会展城市迈进
5.5.5 厦门市会展业的优势与不足
5.5.6 厦门会展业未来发展目标和重点
5.5.7 厦门会展业发展举措
第六章 长三角地区会展业发展分析
6.1 长三角会展业综合分析
6.1.1 长三角区域会展业SWOT分析
6.1.2 长三角地区组建会展业联盟
6.1.3 世博会带给长三角会展业机遇和挑战
6.1.4 长三角建设国际会展高地的前途与策略
6.1.5 长三角会展业应广泛开展互动合作
6.2 上海会展业
6.2.1 上海会展场馆概况
6.2.2 上海会展行业发展回顾
6.2.3 上海会展业区域布局
6.2.4 上海会展业国际化渐行渐近
6.2.5 上海会展业国际竞争力及其提升分析
6.2.6 上海会展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分析
6.3 南京会展业
6.3.1 南京国际会展中心简介
6.3.2 南京会展业成绩斐然
6.3.3 会展业成南京战略性产业
6.3.4 2009年南京会展业发展形势向好
6.3.5 南京会展业发展分析
6.3.6 南京政府发展会展业的措施
6.4 义乌会展业
6.4.1 义乌梅湖会展中心简介
6.4.2 会展业对义乌发展的作用
6.4.3 义博会与文博会引领义乌会展业发展方向
6.4.4 义乌创新会展业发展模式
6.4.5 义乌会展业与市场相互促进
6.4.6 义乌市加快建设国际小商品会展中心的措施
6.5 苏州会展业
6.5.1 苏州市会展业场馆简介
6.5.2 苏州会展场馆运营发展探析
6.5.3 苏州发展会展业发展优势
6.5.4 苏州会展业存在的问题
6.5.5 苏州发展会展业的措施建议
6.6 杭州会展业
6.6.1 杭州会展场馆概况
6.6.2 杭州会展业历史及现状
6.6.3 杭州会展业的特色道路
6.6.4 杭州会展业的定位分析
6.6.5 杭州会展业接轨上海的可行性分析
6.7 宁波会展业
6.7.1 宁波会展业五大发展优势
6.7.2 宁波会展产业逆势上扬推动消费市场趋暖
6.7.3 宁波会展业的创新之路分析
6.7.4 宁波国际会展之都发展规划解析
6.7.5 宁波市加快推进国际会展之都建设的政策
第七章 环渤海区会展业发展分析
7.1 北京会展业
7.1.1 北京会展业发展的条件
7.1.2 北京会展业步入空前繁荣期
7.1.3 奥运会后的北京会展业发展分析
7.1.4 北京会展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7.1.5 北京会展业发展的策略
7.2 天津会展业
7.2.1 会展业成天津经济增长亮点
7.2.2 天津会展业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7.2.3 天津滨海开发区会展业发展分析
7.2.4 滨海会展业调整战略应对金融危机
7.3 青岛会展业
7.3.1 青岛国际会展中心介绍
7.3.2 青岛会展业发展优势明显
7.3.3 岛城会展业的差距及发展思路
7.3.4 青岛“国际知名会展城市”建设规划分析
7.3.5 青岛会展业的发展建议
7.4 济南会展业
7.4.1 济南发展会展业的优势
7.4.2 济南会展业品牌建设全面升级
7.4.3 2009-2010年济南会展业发展势头强劲
7.4.4 济南会展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对策
7.4.5 济南市加快会展业发展的策略
7.5 烟台会展业
7.5.1 烟台国际会展中心简介
7.5.2 烟台会展业发展历程
7.5.3 烟台展会承办能力实现飞跃
7.5.4 烟台市会展业发展条件及策略分析
第八章 东北区会展业发展分析
8.1 大连会展业
8.1.1 大连发展会展业的优势
8.1.2 2006年大连会展业的特点
8.1.3 2007年度大连市会展业发展状况分析
8.1.4 大连会展业的突破自我分析
8.1.5 大连会展业跨地区办展应对行业危机
8.1.6 发展大连会展业的策略措施
8.2 沈阳会展业
8.2.1 会展业推动沈阳城市发展
8.2.2 沈阳会展业市场化进程加快
8.2.3 沈阳发展品牌会展业
8.2.4 沈阳会展业繁荣发展
8.2.5 沈阳会展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对策
8.2.6 沈阳会展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8.3 长春会展业
8.3.1 长春会展业发展三阶段
8.3.2 长春会展业发展状况
8.3.3 长春会展业在经济舞台重要性凸显
8.3.4 长春打造特色会展名城
8.3.5 长春市进一步扩大会展业影响
8.3.6 长春会展业的商务旅游的新机遇
8.4 哈尔滨会展业
8.4.1 哈尔滨国际会展中心简介
8.4.2 哈尔滨市会展业发展状况分析
8.4.3 2008年哈尔滨会展业发展分析
8.4.4 哈尔滨会展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8.4.5 关于哈尔滨会展业发展的对策和思路
8.4.6 哈尔滨会展业市场化势在必行
8.4.7 哈尔滨会展业发展趋势展望
第九章 中西部会展业发展分析
9.1 成都会展业
9.1.1 成都国际会展中心简介
9.1.2 成都会展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9.1.3 成都会展业历经风雨又见彩虹
9.1.4 提升成都会展业竞争力路径分析
9.1.5 成都市会展业存在的问题
9.1.6 成都市发展会展业的对策
9.2 武汉会展业
9.2.1 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简介
9.2.2 武汉发展会展业的优势
9.2.3 武汉打造新型会展城市
9.2.4 武汉会展业遭遇行业危机
9.2.5 武汉会展业的存在问题分析
9.2.6 武汉会展业的发展对策
9.3 长沙会展业
9.3.1 长沙红星国际会展中心简介
9.3.2 长沙会展业拉动巨额消费
9.3.3 2008年长沙会展收入过七亿
9.3.4 长沙成为会展十大品牌城市
9.3.5 长沙会展业发展的策略
9.4 昆明会展业
9.4.1 昆明国际会展中心简介
9.4.2 昆明会展业品牌现状分析
9.4.3 “后世博”时代昆明会展经济的发展解析
9.4.4 昆明着力打造品牌会展
9.4.5 昆明打造东南亚会展之都
9.5 西安会展业
9.5.1 西安会展业领跑西部
9.5.2 西安会展业发展状况
9.5.3 西安会展业的优势与劣势
9.5.4 西安会展业发展阻碍因素分析
9.5.5 西安的会展经济效益分析
9.5.6 西安会展业发展对策分析
9.6 郑州
9.6.1 郑州会展业发展历程
9.6.2 2008年郑州会展业发展状况
9.6.3 郑州会展经济发展渐入佳境
9.6.4 郑州巨额补贴扶持会展业发展
第十章 中国会展业的营销策略分析
10.1 会展营销概述
10.1.1 会展营销的功能
10.1.2 中国会展营销研讨
10.1.3 会展业城市营销建议
10.1.4 国外会展营销经验借鉴
10.2 中国会展业创新营销策略分析
10.2.1 会展营销创新策略解释
10.2.2 营销理念创新
10.2.3 营销主体创新
10.2.4 营销手段创新
10.2.5 营销内容创新
10.3 中国会展业的整合营销分析
10.3.1 会展业主题的选择
10.3.2 展会机构的搭建
10.3.3 展会卖点的策划
10.3.4 展会的整合宣传
10.3.5 展会的综合服务
10.4 展览会各个阶段的营销策略
10.4.1 展览会四阶段概述
10.4.2 培育期展览会的营销策略
10.4.3 成长期展览的营销策略
10.4.4 成熟期与衰退期展览的营销策略
10.5 会展中的4C营销分析
10.5.1 4C营销概述
10.5.2 4C营销案例分析
10.5.3 4C营销经营建议
第十一章 会展业企业状况分析
11.1 励展博览集团
11.1.1 励展博览集团简介
11.1.2 励展优势展会行业
11.1.3 励展在中国的市场状况
11.1.4 励展加强在华礼品展业务
11.2 亚洲博闻
11.2.1 亚洲博闻简介
11.2.2 亚洲博闻优势展会行业
11.2.3 亚洲博闻的展会特色
11.2.4 亚洲博闻扩展中国市场
11.3 法兰克福展览公司
11.3.1 法兰克福展览公司简介
11.3.2 2006年法兰克福展览公司业绩斐然
11.3.3 法兰克福展览公司中国市场扩张概况
11.4 科隆展览公司
11.4.1 科隆展览公司简介
11.4.2 科隆展览中心概况
11.4.3 科隆展览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第十二章 会展业发展前景趋势分析
12.1 会展业的发展前景
12.1.1 我国会展业发展前景看好
12.1.2 中国会展业发展潜力巨大
12.1.3 未来会展业前景预测
12.2 会展业的发展趋势
12.2.1 世界会展业未来发展态势
12.2.2 未来中国会展业发展的趋势
12.2.3 未来国内会展业发展方向
12.2.4 网上会展成未来发展趋势
附录
附录一:国际展览会公约
附录二: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昆明市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附录三:深圳市会展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图表目录:
图表1 2007年国际会议数目主要国家排名
图表2 2007年国际会议数目主要城市排名
图表3 2006年全美顶级会展排名前11位的城市
图表4 会展旅游发展模式内涵示意图
图表5 国内会展旅游发展的外推关系模式
图表6 城市会展旅游发展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图表7 城市会展旅游的圈层布局
图表8 城市会展业品牌的圈层模式
图表9 国内外场馆来展与自办展比例比较图
图表10 苏州博览中心运营模式
图表11 中旅国际边际利润比较
图表12 区域会展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图表13 1999-2005年深圳主要会展场馆举办展会情况
图表14 2010年深圳展览总面积目标
巧妙的教学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教学设计怎样才能做到巧妙?结合本节课,我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1)先进的教学理念。本节课可以建立历史知识与现实的联系,让历史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和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科教兴国的意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法)的获取。
(2)对教学内容(结构、难点、重点)的准确把握和处理。本节内容为理论性较强的经济类知识。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是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前夜。这一时期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英国、美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同,进而引起了双方力量对比的逐渐变化。这种变化正是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根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帮助学生理清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在17~19世纪70年代间的发展简况,特别是英国、美国的发展简况,得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加剧的根源”、“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是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根源”的认识,以利于知识的前后衔接。为此,我设计了“回顾17~19世纪70年代间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的发展概况”这一问题。本节课的重点是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及其原因。教材在阐述这一问题时,知识点多,琐碎而且重复。如果按教材顺序逐一讲述,不但耗时,而且学生负担过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帮助学生掌握经济发展情况及原因的规律性。使学生在此基础上能举一反三,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的目标一是引导学生学会总结规律,提高认识;二是引导学生运用表格来归纳琐碎的知识点。为此。我为课前学生的预习设计了两道问答题。一道为“英法、美德经济发展共同原因的对比分析及启示”:一道为“联系我国政府当前的经济发展政策谈谈你的认识”。前者的解答能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后者的解决,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并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现实生活的学习习惯。本节课的难点是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的国家特点。教材在介绍这一问题时。简明扼要。但是,因为其中的名词生涩、深奥,如托拉斯、容克、高利贷等,学生不易理解。我的设计是从国家特点的形成原因人手,将国家特点与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一些数据等资料进行分析,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3)符合学生情况的学法指导和教学方法。高二年级文科班学生,以高考升学为目标。这决定了教学的要求是:既要讲清知识点、历史概念,还须弄清知识点间联系的方法和对历史规律的总结、认识。本节课的学法指导,我概括为:找规律,教方法。建立联系。“找规律”就是依据史实得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加剧的根源”、“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是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根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规律性认识。“教方法”主要是针对重点、难点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方法,我推崇的是眉目分明的列表法。“建立联系”就是通过导入、习题等环节。建立由外而中、从古至今、从历史到现实之间的联系和联想。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二、关于教学设计的实施
有了巧妙的教学设计不等同于能上好课。课堂教学是生命个体之间在特定情景下的交流与对话,具有丰富性、复杂性、多样性。正因为如此,即便是非常优秀而又有经验的老教师,也会出现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体现自己教学设计意图的情况。
本节课在我提出“回顾17~19世纪70年代间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的发展概况”这一问题后,就出现了意外。学生们对这一问题感到迷惘,因为他们尚未养成纵向、横向联系知识的思维习惯,对大跨度问题缺乏必要的解题方法。这让我感到为难。如果要解决此问题,必定要花较多的时间,而这一问题又不是本节的重点。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对课文中“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这一结论的理解就不很完整。我决定调动学生解决这一问题。为此,我付出了25分钟的代价,以至于在处理本节的重点“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及其原因”时。显得仓促,而本节课的难点“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的国家特点”这一问题的解决更是有心而无时间了。
三、课后思考: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自己的教学设计
在一节课内,教师未能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这是我们平时课堂教学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对此,教师们往往有两种无奈的处理办法:要么不顾学生感受,占用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拖堂将问题讲完:要么教师带着遗憾离开讲台。造成这一结局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中的实际之间产生了矛盾。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这一矛盾、顺利地实现教师自己的教学设计呢?我认为:
(1)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教学的出发点,把学生置于核心地位,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符合学生的实际。一般来说,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大多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接受程度。也会考虑全体学生及个性的差异,但是,较少去考虑学生的情绪、心理变化。每节课学生们的情绪和思维会因为教学情景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对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对教学的情景、学生的心理变化有充分的估计和应对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 财务分析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民生银行
一、引言
商业银行的迅速发展对中国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以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为代表的领头羊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因此采用重点抽样的方法选取上述三家银行的财务报告进行调研分析,得出相应结论,并且提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优缺点,加以对比和分析。
二、商业银行的基本理论
商业银行是指以盈利为目的,以经营存放款和办理转帐结算为主要业务,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能够接受以签发支票作为主要支付手段的活期存款,办理转帐结算业务并且提供广泛的金融服务。
三、商业银行发展概况
(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概况
我国的经济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金融中介机构在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商业银行又是金融机构重要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随着现今全球经济竞争日益加剧,我国的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以及挑战变得更加复杂。
(二)国外商业银行发展概况
1.美国商业银行发展概况。美国商业银行发展历时时间长,规模大,对市场和企业的操控能力强。美国主要商业银行有:花旗集团、摩根大通、贝尔斯登银行、美怡银行等
2.日本商业银行发展概况。日本目前正处于第三次兴盛发展期,商业银行的主导地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日本全国性的商业银行只有3个,剩下的都是地方性商业银行。大型商业银行主要有:三菱UFJ银行、瑞穗银行等。
四、针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调研分析
这篇文章中,我重点研究的是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中农工建交所占比例最大,利润最高,但其银行报表缺乏研究价值,一直情况非常稳定,处在高水平盈利区间内,因此不选择国有股份制银行。
五、三大股份制商业银行财务报表分析
(一)招商银行财务报表分析
招商银行成立于1987年4月8日,总行设在深圳,业务以中国市场为主。招商银行于2002年4月9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A股股票代码600036。2006年9月22日,招商银行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H股股份代号3968。
(二)基于资产负债表的总体情况分析
截至2015年12月31日,招商银行资产总额达54,749.78亿元,比2014年末增长15.71%。资产总额的增长主要是由于本集团贷款和垫款、应收款项类投资等增长。招商银行负债总额为51,132.20亿元,比2014年末增长15.77%,主要是客户存款、拆入资金及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应付债券等稳步增长。
1.基于利润表的损益分析。2015年,本集团实现税前利润750.79亿元,比2014年增长2.24%,实际所得税税率为22.72%,比2014年下降0.95个百分点。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即利息收入占到总量的67.9%
2.基于现金流量表的现金管理分析。贷款投放的行业结构也同样反应贷款质量以及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对不同行业的投放的比率往往体现出行业的周期性特征。从贷款投向来看,零售贷款的不良率还是要低于企业贷款,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不良率还是较低的,尽管数额上相对2009年略微有所增加。
(三)民生银行财务报表分析
1.基于资产负债表的总体情况分析。民生银行资产总额40,151.3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889.26亿元,增幅24.45%;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18,126.6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384.03亿元,增幅15.14%;吸收存款总额24,338.1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871.21亿元,增幅13.38%。
2.基于利润表的损益分析。民生银行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45.46亿元,同比增加22.68亿元,增幅5.36%;实现营业收入1,354.69亿元,同比增加195.83亿元,增幅16.90%;净息差和净利差分别为2.59%、2.41%,同比分别提升0.10和0.11个百分点;基本每股收益1.31元,同比增加0.07元,增幅5.6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每股净资产7.03元,比上年末增加1.22元,增幅21.00%。
(四)兴业银行财务报表分析
1.基于资产负债表的总体情况分析。兴业银行资产总额52,988.80亿元,较期初增长20.25%。其中贷款较期初增加1,862.60亿元,增长11.69%;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较期初减少4,868.37|元,降幅68.30%;各类投资净额较期初增加12,385.04亿元,增长91.04%。
2.基于利润表的损益分析。兴业银行各项业务平稳健康发展,生息资产规模稳步增长;把握市场机会,灵活配置资产,提高生息资产收益率,净息差保持稳定;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保持增长;成本收入比保持在较低水平。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02.07亿元,同比增长6.51%。
六、我对三大商业银行发展的观点和看法
首先看三个银行的财务情况对比:
三家银行各有特色,民生贷款定价能力强,非息收入占比高,客户的粘性强,不足在于加强零售存款业务,提升资产配置水平,尤其是同业业务。招行资金成本低,资产配置能力强,不足在于如何提高贷款的定价能力。
七、商业银行发展状况评价
(一)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存在的问题
1.缺乏正确观念。我国的商业银行都把利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唯一目标。从现实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与实际的经营管理存在着很大差异,商业银行由于过度强调经济利益,使得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与实际的业务管理存在着脱节现象。
2.缺乏明确的目标。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的企业,它既具有一般企业的共性,又具有一般企业所不具备的特性,因此它的财务管理的目标也是与一般企业有区别的。具体来说,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目标应该包括利润、企业价值、企业文化等。
(二)解决商业银行问题的相应措施
1.转换商业银行的管理方式。要想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水平最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理念,将企业的目标与银行的特殊目私岷掀鹄础R簿褪撬担要把财务管理的理念从财务会计转换到管理会计。商业银行不仅要完成日常的核算和报告,还要加强各项资金管理的计划,对于银行的财务活动进行全方位的监测。
2.明确阶段性的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商业银行开展各项活动的基础。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发展成为真正大型的国际性的大企业就必须要明确每个阶段的目标。
3.完善商业银行各项制度。我国的商业银行发展中首先要明确每一个内部机构的具体职能,以财务管理为主线,强调业务部门的结构的转变,努力形成一个结构紧密、职权明确的组织。使得财务管理的信息能够得到统一传达,保证管理的效果。
八、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趋势
(一)国际化趋势
国际化趋势的重点是引进外资和尽快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逐步建成具有或接近国际经营管理水平的现代化商业银行。
(二)经营方式科技化趋势
股份制银行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革,与传统的以内部管理为目的的设置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突出特点是强调营销理念,并按这一逻辑,根据客户对象设置业务部门,如公司金融部门、个人金融部门、国际业务部门等,体现了以营销为中心的企业文化。
(三)资本化趋势
股份制银行的资本金补充渠道目前只两个:一是增资扩股,其数量有限,且程序复杂,操作难度大;二是上市融资。借助资本市场,形成一个源源不断的正常的资本补充渠道。
(四)低成本趋势
各项操作的业务成本以及各方面的资金引入、资金周转等成本开始逐渐低廉化,商业银行的利润大幅度上升,促进银行资产的合理化和最大效率化运转。
参考文献
[1]游舒画.我国商业银行规模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D].西南大学,2012.
[2]崔宏.商业银行社会责任及其报告披露:问题与改进[J].金融论坛,2008,13(3):42-50.
[3]何思睿.商业银行的转变及其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2,(25):56-57.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对策;辽宁盘锦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3-0349-02
1 资源型城市的内涵
资源型城市一直沿袭传统的非持续发展模式,其目前所遇到的问题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而且问题是综合性的,必须从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多方面进行调控,才可能使之走出困境[1-2]。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具体而言,资源型城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三方面的迫切需要。首先,是顺应全球城市化浪潮,贯彻国际上关于可持续发展共识,并尽快实现从概念到行动的迫切需求;其次,是深入贯彻落实我国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第三,是资源型城市自身克服“三危”困难,实现2个根本转变,进行二次创业、重振雄风、再创辉煌的迫切需要。
2 资源型城市向经济技术型城市的转变
把资源型城市转向经济技术型城市、转向生态城市成为人们梦寐以求的目标,经过几十年探索,已经取得了许多经验和丰硕的理论成果。为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必须完成资源型城市向经济技术型城市的转变。2种城市发展观有着天壤之别:资源型城市把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为城市发展代价,使城市的发展建立在人际关系、代际关系不公平的基础之上,由大量消耗资源换取的经济利益被行业垄断,却把资源破坏造成的危害转嫁给子孙后代。而经济技术型城市则不然,它把城市发展建立在人与人、代与代合理分配有限资源基础上,当代城市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尽量减少对资源的过度消耗,通过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生态保护等关系,把经济活动推向“天人合一”的境界,把当代人类的经济活动从传统方式中解脱出来。
目前,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资源型城市要通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创新和资源重组等模式,用节能、低耗、技术改造衰退产业,促使其向精深加工领域延伸,以拉长衰退产业链、再造衰退产业新优势;在信息技术的带动下,改造城市中低技术产业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针对性地培植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接续产业完成向经济型城市的转化。
3 盘锦市资源发展概况
盘锦市作为一座因油而建、因油而兴的资源型城市,油气资源的开发在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动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面貌、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1995年,辽河油田在大规模开发了25年后,迎来了年产原油1 552万t、天然气17.7亿m3的最高产量。此后,辽河油田的油、气产量呈逐年递减趋势。到2007年底,辽河油田的油、气产量已分别下降到1 206万t和8.7亿m3,分别下降了22%和51%,年均递减29万t和0.6亿m3。油田每年新增探明可采储量仅为逾500万t,大大低于当年动用储量,采储比例已明显失衡。有关专家指出,辽河油田的油气开采只能再维持10年左右的较高产量期,然后就将进入枯竭期。
盘锦市经过几年的蓄势和努力,已经奠定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一是全市列入“五点一线”重点支持发展区域,并扩大了政策支持范围,为加快沿海开发开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二是国家和省对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的政策支持力度正在加大,有助于加快转型发展。三是辽河油田石油年采量保持10年稳产1 200万t目标的确定,油田板块在2011年上半年实现5.7%的增长,将为转型发展赢得宝贵时机和提供有力支撑。四是园区和项目建设进展加快,接续产业框架基本形成,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目前,7个市级以上开发区规划总面积达到了170 km2,已开发面积40 km2,成为工业集群式发展的主要载体,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塑料与新型建材等接续产业框架已基本形成。今后2年华锦集团45万t乙烯扩建及500万t炼油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的投产,将进一步增加发展的暴发力和后劲。五是县区经济已经步入发展的快车道,近2年都在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
4 盘锦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近些年来,全市上下为解决资源型城市结构性、体制性、机制性矛盾,致力于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加快园区和项目建设,转型发展取得重大成果。但是从总体上看,盘锦市仍处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关键时期,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机制性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可持续发展仍然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应采取多方面的对策,以促进盘锦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