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对金融学的认识范文

大学生对金融学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对金融学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对金融学的认识

第1篇:大学生对金融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金融学 实践能力 实训教学 课程改革

一、引言

如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一直是各有关高校教学改革努力的重点,强化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的集中实践教学,对实现这一目标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首先,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力普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越来越高,产生最直接的一个影响就是大学生就业问题。据统计,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56万人,加上留学回国的学生及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根据历年就业统计,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的去向单位基层岗位,这种趋势和现状要求学生具有更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从过去注重培养知识型、理论型人才向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转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则成为实现上述转变的重要途径。

其次,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是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需要。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一般会侧重参与到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服务建设,因此,培养有用、合格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其中P键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近年来围绕打造我国中南、西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广西经济社会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由此对人才的引致需求为广西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加直接、现实的要求。

第三,传统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已难以适应现实需要。一直以来,传统的金融学专业课程及其教学是以课堂教学模式为核心的偏重理论的教学,实践在教学活动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走形式、组织松散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可能使得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程度有限,没有做到知行合一,这样当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就可能会存在理论基础不牢、动手能力不强、创新意识缺乏等瓶颈。特别是目前我国金融行业快速发展,金融市场与环境日新月异,新的金融理论与操作层出不穷,对金融人才需求水平越来越高,该形势下对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专业集中实践环节是实践教学的主体部分,也是金融学本科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锻炼的重要环节。在上述背景下,重新思考金融学专业集中实践体系的构建,对于改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金融学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以广西科技大学为例,金融学专业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暑期认识实习,要求至少为2周以上的时间,并撰写实习报告,主要在大一、大二、大三的暑期进行;二是校内专业实习,在完成了所有理论课程后进行,以金融投资模拟交易为主,一般安排在大四上学期;三是毕业实习,通常为4周以上的时间,在大四上学期或下学期进行。暑期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一般都是学生在校外进行。但在实际运行中,效果欠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校外实习存在走过场的现象

在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中,学校采用的是学生自由寻找和选择实习岗位的模式,对金融学专业学生的要求是找到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单位,比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小贷公司等,特别是把毕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很多学生却是在非金融专业相关单位和部门进行实习,甚至出现随便找一个单位盖个公章了事的情况,这就严重影响了实践训练的质量。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学生本身缺乏寻找实习单位的信息、意识和渠道,很多学生除了在银行办理过存取款业务,没有任何其他接触金融相关单位的经验,在布置实习后匆匆开始寻找实习单位,很短时间内要找到和金融专业相关的单位实习机会,可想而知并非易事,于是便造成如上局面。二是集中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监控没有到位。学校对于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的组织,一般的做法是指定几名教师负责指导整个年级的学生实习并评定成绩,指导教师十分有限,而学生较多,指导和监控难以覆盖各个学生。

(二)专业集中实践体系架构不清晰、欠合理

如前所述,校内专业实习主要是进行金融投资的模拟交易,具体操作形式为组织学生在金融模拟实验室内选择股票、期货、外汇等交易品种,用金融模拟交易软件进行交易,最后根据学生交易盈亏状况来评定实习成绩。但是,从近几年校内专业实习实施情况来看,学生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参与程度较低。事实上,金融模拟交易操作在《证券投资》等专业课程的上机实验时就有,因此上机模拟操作类的专业综合实训,学生自然而然难以抱有认同感。

(三)缺乏规模化、专业化的金融行业实习中介平台

国内众多的求职平台已经非常成熟,却缺少成规模的、高度专业化的金融行业实习中介平台,这也是阻碍实习用人单位和在校大学生有效沟通的一大问题。金融机构一般集中在固定的月份统一招聘正式职员,而实习之类的需求则不太受重视,实习需求的产生以及信息的都不固定。金融机构和学生的实习需求沟通之间没有一个专业的平台去承载,金融机构即使有这方面强烈的需求,除了分散在各互联网搜索引擎信息,几乎没有其他的渠道,而这些的信息,往往也少有合适的人选问津。

三、优化金融学专业集中实践体系的对策建议

笔者认为,针对上述情况,应整合校内校外资源,重构专业集中实践教学体系,着重提升实习实训质量,确保金融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提升。具体建议如下:

(一)重构专业进阶实践教学体系

积极构筑“课程实训――课程群实训――专业综合实训――跨专业综合实训――就业创业实训”的进阶式、立体化实训体系,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主动实践的意识和能力。一是在《货币金融学》、《现代金融市场》、《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证券投资》等专业主干课程开设实训环节,训练岗位级单项实践能力;二是将相关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加以有机组合形成课程群,开设《金融市场与经济环境分析》、《金融业务处理与技能训练》、《金融企业资金运用和风险控制》等课程群实训,训练骨干级专项实践能力;三是开设专业综合实训《现代金融业务拓展与管控》,通过流程协同、综合运作,训练主管级专业实践能力;四是与财经类其他专业(如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财务管理、会计学等专业)联合开设《产业经济与现代商贸跨专业综合实训》,模拟企业在复杂市场竞争环境当中的设立和经营,训练部门级复合实践能力;五是通过校外实习、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载体,营造真实企业、工学一体的平台,训练企业级就业创业能力。

(二)多渠道多方位促进学生落实校外实习机会

笔者通过与实习单位的沟通发现,企业和机构并非不愿意招聘在校实习生,而且对实习生的需求并没有减少,而是符合用人标准的、合适的、优质的实习生经常有空缺。从金融企业单位的角度来说,对招聘合适的在校实习生是有一定的门槛要求的,比如有些要求熟练使用office办公系统,有些要求文笔优秀,有些对外语要求高,有些用人单位则需要实习生在岗位上工作半年甚至一年,有了时间的保障,实习生才能实现由学生到社会人的转换,慢慢适应金融工作,企业也才能从中发现适合其企业文化,有能力担当的人才。而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并不一定按照这些需求训练自己,由此造成了W生找不到实习生岗位、企业找不到合适人才的结构性矛盾现象。可见,用人单位和毕业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这就需要学校作为一道桥梁,学校和用人单位沟通、合作,让在校大学生能够通过学校这种官方、可靠的方式获取相关的实习工作机会和要求。在这方面,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探索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新模式,加强与基地所在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及时获得用人单位对工作岗位的要求及对实习学生实习效果的反馈。同时,为了确保学生在实习基地的实习效果,为实习基地的业务开展提供更好的人力资源支持,还可以适当做好选拔工作,推荐理论基础较扎实,愿动手、勤动手、能动手的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

(三)强化实训实践教学仿真度

努力建设好金融学专业模拟实训实验室,改变过去金融学专业实习实验就是上机实验的狭隘思路和做法。积极汇聚和吸纳高校同行、金融机构、服务供应商等多方智慧与资源,切实根据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特点精心策划每个实训项目,以使学生在仿真状态下完成将来可能要从事的金融业务工作。例如,针对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实务训练,可以让学生分组模拟监管部门、商业银行、房地产公司、中介服务机构、居民等角色,通过沙盘推演方式,形成业务联动、持续博弈的价值链条,全方位训练和考察学生开展银行存贷经营业务能力[2]。

另外,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要求新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金融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本技能和专业素养,因此校内实训实践的内容亦应包括掌握互联网工具运用,如利用社交网络进行产品宣传[3],熟悉网上银行、网上证券交易、网上理财业务,操作主流互联网平台上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还可鼓励学生设计和交易简易可行的小额贷款或短期投资理财产品,编制互联网金融项目风险评估报告等,培养学生获取、归纳、分析信息和数据的能力,扩大学生对金融实务应用的视野。

参考文献

[1]詹浩勇,冯金丽.以提升实践能力为导向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浦发银行实践教学合作的启示[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1):50―52.

[2]陆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第2篇:大学生对金融学的认识范文

金融危机使人们更加认识到金融知识的重要性,引发了人们对金融教育的关注。但我国公民的金融知识比较匮乏,金融意识相对来说比较淡薄。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对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会形成一定的制约。因此,在当前的情况下,加强对公众金融教育,使公众了解和掌握必要的金融知识显得尤为迫切。

一、我国金融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

1.我国居民金融知识存在欠缺

金融的深化发展离不开理性的金融活动参与者。而我国居民的金融素质不足,表现在许多层面:一是持卡人用卡知识有限,特别是在信用卡的使用方面知识不足;二是对银行可提供的金融产品认识不足而影响了日常生活决策、抑制了财产性收入的增长,如对房子、存单等抵、质押品认识不足,没能办理贷款业务,而受到资金面的困扰;部分居民资产配置不尽合理。居民金融知识的不足不仅不利于银行开发理财产品,拓展银行的生存盈利空间,也不利于居民提高财产性收入,放慢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2.目前普通高校金融教育的存在些主要问题

(1)金融专业课程的设置缺乏合理性。对于我国多数高校金融专业本科生的学生而言,多数大学生缺乏基本的金融知识,进大学后.所学习的课程并未摆脱以货币、银行为核心的旧的教材内容。并不能反映近些年来我国金融业高速发展的现状。以被称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为例,在笔者的教育实践中深切感受到。实际上,现代金融学的核心内容是公司财务与资本市场的研究。按照国际的主流观点,货币银行学被看作宏观经济学的一部分,国际金融则仅属于国际经济学范畴,显然很多高校并没有将金融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应用型学科来看待。因而也就造成对微观金融活动缺乏研究.缺乏微戏经济主体与金融市场的实证分析,培养的金融人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无法解决金融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2)金融英语教学严重滞后。金融人才国际化的基本条件是金融人才必须拥有良好的英语水平。然而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整体滞后,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完全是被动学习,荚语应用能力极差,多数学生甚至直到毕业也无法掌握一些基本的金融英语词汇。从金融学科本身分析,目前国内学界与英美学界相比在理论水平上还存在较大差距.诸如《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ics》在英美等国出版的金融学刊物代表了整个金融学科的发展最前沿,而从国内高校在这些国际顶尖期刊的情况分析,能者多数都其有海外学习经历,而在国内的一些学者虽然金融研究水平较高,但出于英语能力不足而无法在这些国际期刊上发表中国学者的声音.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考试为中心。事实上,金融学是一门具有高度实践性的社会科学,也是与社会乃至每个人的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门科学。存款取款、住房按揭、投资股票、购买保险、刷卡消费这些金融活动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息息相关.而诸如银行卡里的存款不翼而飞、参与“高息”集资血本元归、股市暴跌使资金顷刻化为乌有、恶性通货膨胀加剧贫富差距等现象又会直接威胁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不高,期末考试乃至研究生专业考试的指挥棒依然起着极大的作用。

(4)科研与教学相脱节。近年来.我国各高校的金融学科的科研水平都有较大提高:具体表现在很多金融专业教师在高级别的期刊发表文章。承担一些重大研究课题,出版了较多学术著作等。由于客观上受职称考核等因素的影响,金融学专业教师的科研方向多与教学相脱节。很多教师为了多出快出成果,其研究方向与教学内容几乎毫无关系,如此下去的结果是教学与科研相割裂。

(5)金融道德教育几乎为空白。金融学的基础不是“聪明和勤劳”。而是“诚实和正直”。与其他行业相比,金融专业工作者更需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与良好的职业操守,而现实情况却是。我国高校金融专业的学生在高校巾缺乏职业道德教育,很多大学生不仅职业道德无从说起,而且就是一些基本做人准则也很难遵守。例如。一些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在考试中却利用各种手段作弊以获得通过:还有少数学生靠造假获得贫困生待遇,这些行为从根本上违背了“诚实和正直”。以这种心态从事未来的金融工作也是非常危险的。

二、金融教育的国际借鉴

近年来,针对备国居民掌握金融知识情况的一系列调查研究都印证了,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金融教育的投入都需要进一步加大,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的金融理财能力和知识水平,相当比例的人对基本的金融产品和常识缺乏正确认知,在校学生、低收入人群与其他人相比在金融知识方面更加欠缺,国际性组织在推动金融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经合组织在2003年启动了一项金融教育计划,呼吁各国政府提高对金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并每年召开会议研究讨论金融教育领域的重点议题。在美国,众多机构都在开展各种形式的金融教育、指导和宣传。2003年,根据《公平信用交易法》,美国议会通过了金融知识与教育促进法,并据此成立了由近20家相关部门组成的金融知识与教育委员会。将金融教育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从1957年到1985年.美国累计有29个州立法要求中学必须设立针对金融教育的课程.其中有14个州对这些课程应该涉及的范围有明确规定。在英国,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承担了对消费者给予金融权益保护和金融教育指导的职责。其下设有专门进行金融教育的部门,牵头制定了国民金融素质规划,提出了在5年间将金融教育覆盖至1000万人的目标。同时,金融服务监管局专门启动了一项名为“钱博士”的计划,通过培育“钱顾问”,对大学在校学生进行金融知识辅导。总的来说,发达国家全民金融教育的经验或做法可以概括为四个多元化、三个相结合与两个侧重点。主体多元化、手段多元化、受众多元化、内容多元化,将金融教育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相结合,与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公司治理、社会责任相结合,与金融监营相结合。同时.侧重于对培训者的培训,侧重于对儿童、青年、妇女和老人群体的教育。发展中国家也在着手开始加大对金融教育的投入力度。印度央行在其网站上专门开设了针对儿童的金融启蒙教育,以非常形象的方式.向孩子们介绍各类基本金融知识。巴西证监会下属金融教育咨询委员会,启动了一项针对大学老师的一周金融知识培训计划,并设立基金,奖励对投资者进行即时、合理风险揭示的报纸杂志等媒体。#p#分页标题#e#

三、群策群力有针对性地开展金融教育

由于金融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受教育的群体的素质参差不齐、金融知识点多面广、许多知识点容易混淆,因此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管齐下,共同促进国民金融知识更上一层楼。

1.针对宣传对象细分宣传的内容

(1)重视中小学生的金融教育。中小学阶段对一个人一生习惯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金融教育应从根基抓起,结合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编制相应的课程、音像资料,使金融知识成为常识,促使中小学生从小具有理财的思想,认识到金融对生活的影响。中小学生有一定的接受能力,通过适合中小学生的教育方式,如漫画书、学校专题演出等形式,进行少年理财教育以及灌输对金钱的正确观念,生动形象地宣传储蓄、财务、证券等金融知识,对他们成年以后的理财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

(2)多方位对大学生进行金融教育。大学生群体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强,易于试用和接受银行推出的新产品,善于使用网上银行产品。针对大学生群体的金融教育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如利用软件在电脑上播放教育,利用大学的讲堂开办讲座、开办金融方面的公共课程等形式。在内容方面可以以助学贷款、信用卡知识、信贷融资、证券市场等为重点,一方面结合大学生在校期间的金融需求,一方面结合他们毕业工作后的金融需求,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对大学生的金融教育方面.国家应当鼓励金融机构参与,对金融机构而言,发展大学生群体具有潜在效益,不仅可以培养大批体验银行产品的零售群体,而且在每年都有一批大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可能成为有关金融机构的优质客户。

(3)结合中国国情广泛开展对农民的金融素质教育。对农民的金融素质教育不仅包括教会农民关于金融方面的基本知识,还包括教会农民在其现有的财力、资产的条件下如何进行家庭理财,创造和积累家庭财富,帮助贫困的农民走出恶性循环的贫困陷阱。对农民群体的宣传,需要主题突出,形式多样,内容富有针对性,融展示、服务、宣传、咨询等多种形式于一体,针对具体类型的金融产品,制作电视短片、相声、小品等节目,有机地将金融产品与日常生活充分融合,提高金融知识宣传教育的效果。

(4)重视城市里的中低收入群体的金融教育。城市中低收人群体风险承担能力有限,资金量有限,可以着重进行基本金融常识的教育,如证券投资知识、网银业务、银行自助终端的使用、异地存取款和转账业务、办理住房按揭贷款、存单质押贷款等信贷融资业务,重点介绍一些保本理财产品。在中低收入群体教育中,充分利用附近金融机构网点的辐射作用,发挥社区、学校的作用,共同服务群众,介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金融知识,免费赠阅有关金融知识宣传手册与宣传资料,重视现场宣传解疑释惑,培养大批合格投资理财人。

(5)高收入群体是金融企业零售业务的重点发展对象。在金融领域里存在帕累托法则,也称二八法则———即金融机构80%的利润来自20%的重要客户,其余20%的利润则来自80%的普通客户。高收入群体是金融公司零售业务利润的重要来源,金融企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是重视高收入群体的,许多金融企业还专门开发了一些产品,为高收人群体量体裁衣。高收人群体风险承受能力比较强,适合接触高端的金融产品,是银行高端理财的对象。国外金融机构针对高端群体,往往配备了各种专业的理财顾问,如针对球星、影星客户,金融企业专门配备懂这方面业务的员工,在为该群体服务的时候,能够更加顺利地交谈。对高收人群体的金融教育,涉及的内容也较为广泛,如各种基金产品、跨国投资、外汇买卖、黄金交易、期货期权、资产的全球配置、保值、增值、避险等内容。

2.发挥有关各方的力量,提高国民金融素质

第3篇:大学生对金融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金融学》;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34-02

《金融学》课程在经济学科整体课程规划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二级学科金融学专业最重要的基础理论课。通过学习本课程能够使学生掌握关于货币及货币制度、信用、金融、利息及利率、外汇及汇率等这些最基本的金融理论范畴;了解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基本架构,把握金融市场运行机制的基本规律和各类金融机构运作的基本特点;正确理解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全面掌握宏观金融,即货币对内、对外均衡和环绕货币政策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相关政策观点,把独立发展的宏观调控与国际协调的理论思路纳入学生视野。从《金融学》教学的受众来看,当下的高等院校大学生普遍出生在1990年左右,兴趣广博,接触社会经济信息的途径广泛,为提高《金融学》授课效果,应该合理设计《金融学》实践性教学环节,探索“导学—自学—助学”的“三维互动”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金融学》教学活动。

一、金融学课程中的案例教学

美国哈佛商学院是世界范围内运用案例教学法最为成功的教学单位。哈佛式案例教学突出强调解决问题过程的重要性,重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锻炼其决策力和判断力。通常而言,哈佛案例教学大体可被分成三类:其一,抛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引导学生评价,此之谓问题评审型;其二,给出问题却不给出方案,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提出决策方案,即分析决策型;其三,发展理论型,注重通过案例挖掘新的理论生长点,完善并不断发展理论体系。其中,前两种方法可以方便地使用在金融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是基本教学的辅助形式,通过多样化的案例教学进一步说明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以加深学生对货币理论的理解;介绍具体国家的货币政策、法规以及货币运行情况,以扩大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对货币实际工作的感性认识;分析货币理论在实际运用中的效果或效应,以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在金融学教学中尝试使用的案例教学包括如下三种类型的案例:第一,介绍性案例,主要是对中外货币制度和政策的介绍;第二,说明性案例,主要是对一些理论和观点的补充和说明;第三,分析性案例,主要是对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分析。

二、互动式教学

第4篇:大学生对金融学的认识范文

金融学毕业生个人简历自我鉴定范文(一)

本人于XX年进入江门市五邑大学就读,四年的校园生涯和社会实践生活,使我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己,在这期间虽有成功的喜悦,但也有失败的痛苦,正是这一切造了我不屈不朽的意志和踏实向前的心态。

大学的生涯中我不仅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不断接受新的文化知识,还注重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

在思想上,我具有积极向上、热爱祖国,性格开朗、稳重、有活力,待人热情、真诚等的优良传统。有很强的上进心,且善于自我批评并在自我批评中不断吸取教训,使自己不断完善。在四年大学生活中我还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学习上,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我一向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好学态度正确目标明确。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理论联系实际。并注意各方面知识的扩充,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素。通过努力,在XX年我通过了中国注册理财师(cfp)考试。

在生活上,我养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广泛的兴趣爱好,推动我积极参加课外及社会活动,广泛地丰富了我的人生经验。

在工作上,对工作责任心强、勤恳踏实有较强的组织宣传能力,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观念。曾在爱心社工作三年:半年社员,一年半办公室主任,半年网络负责人。并在社会实践中多次得到领导的赞扬。

对于将来,我充满信心。我相信自己能发扬刻苦拼博的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企业、社会作出贡献。

金融学简历自我签定范文(二)

本人性格外向、活泼开朗,乐于与人相处,与身边的人相处融洽,极具团体合作精神,为人正直,富有幽默感,工作认真负责,能吃苦耐劳,做事细致、严谨,学习和理解能力强.

本人对计算机方面的软件和硬件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熟练掌握了计算机操作, 除了对计算机的了解之外,本人多外贸和销售有比较深的了解。 在服务于学院及其他单位过程中,培养了较强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既有单独完成任务的能力和魄力,也有与团队配合完成任务的精神和默契。

本人欲求得一份富有挑战性的职业,丰富自己的人生,完成自己的梦想。只要公司有一定的发展前途,依法经营,并且能够充分发挥每一名员工的作用,我都会尽所能为其服务。给我一个机会,我会让自己做得更出色。

金融学个人自我鉴定范文(三)

四年的大学校园生涯和社会实践生活,使我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了坚实的基矗一直都认为学无止境,我对知识,对本专业一丝不苟,因而在成绩上一直都得到肯定,每年均获得一、二、三等奖学金。

学校的各种活动都积极参加,并在院学生会工作,对工作热情、认真,和部内成员团结一致。有广泛爱好的我也特别擅长舞蹈,利用假期曾多次在校外参加文艺演出及礼仪活动等,并在暑假为一些企业员工及迎宾进行礼仪知识的培训。

当今社会需要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我时刻注重自身的全面提高,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身为学生的我在修好学业的同时,也注重于社会实践。本着学以致用,实践结合理论,发挥个人较强的组织、沟通协调等能力的优势,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充分展现。

多年的学习和日常生活,铸就了我勤劳诚实,积极热情的性格,培养了我拼搏向上的精神,提高了自我判断、策划、协调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本人具有较强的组织、沟通能力及一定的艺术细胞和创意,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观念,成为多方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

金融学专业个人简历自我鉴定范文(四)

学业表现:通过三年多的学习,我系统地掌握金融学、经济写作、管理学等经济管理相关理论,同时也掌握了计算机应用、数据库等计算机方面知识,并注重在实践中的应用,获得学校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更重要的是,严谨的学风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塑造了我朴实稳重而灵活创新的性格特点。

第5篇:大学生对金融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人才培养质量

作为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金融部门的作用日益重要,而人才是支撑和决定金融部门发展的关键。从现实需求来看,专业化应用型金融人才数量需求近年来呈现不断增长态势,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人才质量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高校是金融人才队伍培养的最重要阵地,是金融人才的主要来源,应主动适应社会对金融专业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为此,本文以金融学专业为例,尝试探讨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实验教学,以弥补长期以来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较多偏重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训练,为探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依据和支撑。

一、开展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的意义

(一)实验教学有助于体现金融学专业理论的应用性和技术性

在当代社会,金融领域越来越注重应用现代网络和通讯技术,金融产品、服务和业务流程等创新日趋活跃,金融活动的技术属性不断突显,使得整个金融学表现出明显的向文理综合学科发展的特征[2]。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金融学专业教学内容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应用性和技术性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实验内容在金融学专业教学活动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并且是一般课堂教学难以简单直接替代的。综合而言,采用课堂基础理论教学与实验室教学、教师课堂讲解与学生动手参与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对于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至关重要,它能够有效改变以往财经类专业学生课后作业不多,忽视学习过程,过于重视考试前死记硬背和由此带来考试分数高但并未真正理解课程的基本知识点,在具体分析和应用方面捉襟见肘的现状。

(二)实验教学有助于为学生创造尽可能逼真的模拟市场环境

在金融实验室的支持下,各种金融市场环境可以通过模拟的方式得以重现,由此为学生提供一种接近真实的金融市场场景,这对于现有的实地实习实践而言,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补充形式。长期以来,在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学生实习是比较突出的问题,通常要有老师与相关的金融机构事先联系。在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金融机构对经济效益的关注程度显著提高,对接受大学生实习的积极性明显下降;更为重要的是,出于行业内部竞争的考虑,金融机构也不希望让实习生接触更多的工作流程,导致实习过程沦为表面形式,学生难以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相比之下,实验教学提供的证券市场和商业银行业务等不同类型的模拟系统,既可以让学生较好掌握证券市场交易的基本流程和商业银行会计业务结算等基本程序,而且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3]。

(三)实验教学有助于为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技术和数据支撑

就相互关系而言,高校教师的教学过程和科学研究过程相辅相成,出色的科学研究可以促进教学活动的质量改进,而教学活动进一步为开展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拓展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一名金融学专业教师,只有持续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才能保持自身知识结构的不断优化和知识内容的更新,始终关注金融领域的理论进展和实践发展情况,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进行讲解理论知识和实务知识。与此同时,技术性和应用性强是金融学理论和工具的典型特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必须强化学生的实际参与过程,避免传递简单的知识信息,实验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从现实例子来看,金融领域中的股票价格波动、期货市场与股票市场的关联程度及其影响、公司资本结构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等课题的研究,都需要有大量的数据支撑才能有效开展,更需要借助有效的技术手段和分析工具来提高研究质量。

(四)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复合型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在当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金融行业的竞争程度也随着市场开放而不断提高,信息和网络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这些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都对金融类人才的知识与技能提出了新要求,过于专业化将难以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复合型金融学人才培养将成为未来的基本趋势。面对这种情形,高校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迫切需要做出调整,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实验教学课程必不可少。从实际情况来看,金融学专业开设实验课程已成为财经高校的普遍做法,这充分说明实验教学对金融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就内在逻辑关系而言,加强大学期间的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亲自参与和实践动手的学习机会,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使之更好地适应金融行业各种岗前培训,尽快完成从在校学生向单位员工的角色转换。

二、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实验教学理念需要及时更新

从实验教学的现实情况来看,与一般高职院校相比,普通高校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还很不完善,而且实验课程定位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其本质原因在于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这种情况下,一线任课教师自然也就难以在实验教学方面有大的作为,其结果必然是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缺乏创新,从而使教学效果不理想。与此同时,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不够。有文献研究表明,当学生有了明确的专业方向选择之后,他们通常只会认真完成该专业方向的相关实验课程,而对其他专业方向的实验课程兴趣显著下降,学习态度不积极是非常普遍的现象[4]。

(二)实验教学队伍需要继续充实

目前的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教师,既有专业实验指导教师,也有专业课程教师。其中,专业实验指导教师是多数高校金融学专业实验室的基本人员配置,总体上,他们比较熟悉实验室的软件和硬件使用,缺点是金融学专业知识储备和积累不足,实验指导效果有限。专业课程教师是大部分实验课程的主要承担者,他们在实验软件操作和各硬件设施使用等方面不同程度地面临障碍,这意味着任课教师准备一次实验教学课程要花费很多时间,即使如此,教学效果究竟如何还不得而知,甚至不被学生认可,如此一来,势必导致任课教师缺乏足够的积极性来参与实验教学。为此,需要建立新的实验教学机理机制,鼓励和吸引教师参与实验教学。

(三)实验教学形式需要不断完善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大多数高校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形式相对较为固定和单一,其基本过程大致如下:在修满规定的基础理论课程后,选修不同专业方向的专题实验课程或实验模块,或者在某些专业主干课程中设置一定课时的实验教学内容。在实验教学课程的教材选择方面,总体上自由度较大,具有权威性和针对性的实验教学课程教材严重不足,特别是实验教学软件与所使用教材难以有效匹配,既不利于教师开展实验教学工作,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此外,现有实验教学形式缺乏区分度,不能识别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和研究型技能训练,对于一部分专业基础好且有研究兴趣的学生而言,他们难以从实验室得到质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实验教学效果。

(四)实验教学设计需要动态优化

目前高校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理论课程体系来设置,一般是根据教育部的整体规划思路,按照顺序依次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和非核心课程,实验教学往往被排在后面。有的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没有充分考虑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而是以任课教师为导向,具体讲哪些内容,安排多少课时,缺乏科学严谨的考虑,随意性较大,由此导致比较多的问题出现。例如,在第四学年,多数学生都在寻找就业机会,参加各种面试甚至是一定时间的试用实习,这是对大学期间综合能力的一种全面检验,相当一部分学生此时不同程度地认识到修习实验教学课程的必要性,但由于种种原因已经来不及解决,导致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偏弱,不利于校内学习和走向就业岗位之间的顺利衔接。从教学过程来看,实验室教学是多数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的典型模式,采用校外实训和校企合作等方式的实验教学环境较为薄弱;更位突出的问题是,实验教学课程设置不同程度地受到现有教学软件开发的限制,特别是当软件开发公司与金融企业实际业务脱节时,软件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会明显受到影响。

三、加强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的主要建议

(一)重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一个比较完善的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由多种要素构成,其中最为核心的人才,这是促进其他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怎么强调任课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因此,要提高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质量,必须从根本上重视和解决人才问题,培养一支稳定、精干、能力强、素质高的实验教学队伍。一方面,应着力推进鼓励实验教学的制度和机制建设,充分考虑担任实验教学教师的实际工作量和待遇,切实为开展实验教学提供良好环境。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实验开发人员和实验教学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进来,促进实验教学既有资源的整合,尽量减少并努力避免实验、软件开发与教学衔接不紧密的现象。

(二)优化实验教学课程设计

课程是教学质量的基础,要开展实验教学和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必须重视实验教学课程建设。在学校层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讨论和修订需要认真梳理,对不同类型的课程进行通盘考虑,明确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绝对学时安排,设置实验教学课时占专业课程教学总课时比例的最低标准。在二级学院层面,应重点推进与商业银行及证券公司等不同种类的金融机构全方位合作,及时把握市场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情况,以此为参考不断优化实验教学,为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供依据。在教师层面,学校和二级学院应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主动搜集金融市场的各种需求信息,持续探索和优化实验教学的现行模式,增强实验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探索实验教学模式改革

金融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清楚地了解不同的金融机构如何开展金融服务和金融营销等活动。高等院校可以依托产学研合作平台帮助学生走出校园,到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和组织学生进行短期实习,增加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这是建设实验课程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例如,可以考虑实验室实验教学、企业实训与假期实习相结合的实验教学安排[5]。高校要积极联系金融企业,设计校外实训课程内容,布置实训报告和实习报告。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考虑采取不同的实验教学重点,低年级重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强化学生理论基础;高年级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着力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就业岗位适应性。

(四)加强实验软件系统开发

努力改变过去实验软件针对性不强的选购方式,事先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筛选出有针对性的软件类别和品种,充分听取一线实验教师和专业课程教师的意见,尽量全面测试不同种类的实验教学软件,根据测试结果筛选出符合教学要求、模块设计科学、内容合理充实的软件,为教师顺利开展实验教学和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在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过程中,注重积累,增强规划意识,努力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一部分优秀一线教师开展实验教学软件的自主设计工作,逐步优化实验教学软件的结构,由此推出符合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需要的软件课程体系。

作者:童馨乐 郭文旌 刘圣囡 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邓鸣茂.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证券期货,2012(2):184.

[2]李佳颐,宋彤.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顶层设计[J].中国金融,2013(10):87-88.

[3]杨菁.对金融学实践教学问题的反思与改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7):421-424.

第6篇:大学生对金融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金融业 人才培养 金融教学改革

伴随着我国经济及金融的发展、国际经济和贸易活动的扩大以及市场经济的完善,金融机构、企业、政府及社会团体等各部门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大幅度增加。金融业市场化改革使得市场越来越需要既受过系统化金融理论熏陶又精通金融实务运作的应用型高级金融人才。当前我国金融界从业人员现状不容乐观,如何通过全面的金融教学改革来培养高素质的金融人才是现阶段我国高校金融教育体系面对的首要问题。

一、现代金融人才素质内涵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得到快速发展,金融资源配置逐步市场化,金融创新迅猛发展,金融活动日趋国际化,需要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出既熟悉本国宏观金融体制与规律,又精通微观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具备扎实的国际金融市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竞争意识的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金融人才。

现代金融专业人才素质包括: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功底和复合的知识结构;敏锐的洞察力、超前的判断力、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充分的竞争意识、金融政策意识和全面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职业操守。

二、我国金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面对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改革和快速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我国金融高等教育无论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还是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各方面都暴露出诸多问题。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现代社会大量需要的金融人才是懂得金融市场运作、掌握现代金融技能的经营者。西方各国高校的金融学专业十分注重在培养学生宽广而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特别是面向实际工作的能力,强调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增加与对经济和社会做贡献两者的结合。然而国内绝大部分高校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通常都强调宏观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微观实践技能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较差,无法适应现代金融企业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

2、课程设置不合理, 教材内容跟不上金融业发展的步伐

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学科建设的需要,各高校都对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初步改变了以往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科体系为主的课程设置。但是目前的课程体系仍缺乏系统性,突出表现在:重宏观经济理论的经济学和金融学学习,轻微观领域公司金融和资产定价的学习;专业课程设置单一,忽视与法学、数学、外语、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的交叉融合,知识缺乏系统性;数理基础比较薄弱,大部分学生在金融工程、证券投资学、期权定价理论等课程的学习中面临很大困难,更不用说去设计和开发新型金融工具;教学内容缺乏超前性。

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相对落后,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和前提。我国高校金融专业教学大都以课堂讲授为主,以灌输式为主,较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视对知识点的应试型的简单记忆,缺少实验教学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环节。

4、忽视职业道德教育和服务意识培养

金融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风险行业,当今世界整个金融领域都面临着信用危机的考验,尤以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风险更为引人注目。职业道德问题是当前我国金融业风险防范中的“重灾区”,从近年来金融机构发生的大案要案中就能看出端倪。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助银行、网络银行日趋成熟,未来的金融业必将越来越技术化、工程化和网络化,这势必要求高效的金融服务来保证。高等学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和理论的正确运用,缺乏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金融业服务意识的培养。

5、金融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合格金融人才的关键。近年来,我国金融学科师资队伍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才流失的问题逐步得到控制,新增师资的学历层次也大大提高。但就金融学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而言,在知识结构、梯队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上还不尽合理,对国内外的金融理论与实践认知不够,对金融学科的先进教学经验与学术动态、前沿发展等很难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不能适应国际化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三、高校金融教育改革思路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专业通才

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坚持适应市场化、国际化对金融人才的需要和金融学微观化、数量化和交叉化等的发展趋势,创新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基础理论、实际工作技能、社会适应性和综合素质,培养出具有全球视角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金融人才。教学目标定位要从专才向通才转变,从偏重理论转向理论与务实并重,从专业知识型向综合素质型转变,培养其具有一定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二次开发的能力。

2、改革课程体系设置,强化专业基础性教育

顺应金融理论研究的微观化趋势,将课程体系的中心逐渐从宏观转向微观,增设新的微观金融课程如金融工程学、金融风险学、金融创新学、金融效率学等。强化数学、法律、外语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学习,注重金融学与其他相关学科间知识的交叉融合和互相渗透,构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宽泛的知识基础。强化数学知识的基础性位置,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数理分析基础和运用数学模型的技能。大力引进国外金融学科的先进课程与科研成果,积极吸收国外金融学的最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完善金融学科体系。

3、革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大力推进“探讨式、导学式、互动式、案例式、模拟式”教学,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针对当前的经济现状或事件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分析问题,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思辩能力。对于像公司融资、金融机构经营与管理、投资理论等微观类课程,应突出其应用性、操作性和前沿性等特点,通过案例教学、聘请业务人员授课、模拟实验等手段,增强学生对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教学手段,采取多媒体教学,配备大量图文并茂的案例,主动设置课堂教学情景,调动课堂教学气氛,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4、注重能力培养,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

课程教学应一改以往重理论教学的观点,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增加实践教学学时,丰富实践教学途径,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成立金融模拟实验室,搭建金融教学网络平台,通过模拟实习增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感性认识;加强与地方金融机构的联系,建立企业、学校“双向互助”课程教学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强化学生的金融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组织并指导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等科技竞赛活动,带领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提高学生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创新型解决问题的能力。

5、加强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服务意识培养

对于处于思想塑造期的大学生,学校要及时进行引导,巧妙地灌输正确的道德标准和职业理念,在教学中应强化基本的道德修养,在日常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更多地进行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质、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金融服务意识培养,从专业知识、文化技能、礼仪修养等多方面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谈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和服务意识。

6、重视金融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与水平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我国金融高等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重要条件,也是金融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1)引进优质教师。选拔教师时注重其扎实的金融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注重引进“双师型”教师。(2)加大教研投入,加强现有师资培养。学校应鼓励并资助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名牌大学进修或攻读学位或参加各类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学术会议,使他们及时了解国内外学科建设水平及学术动态,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金融理论水平。(3)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工作业绩考核体系和职称评聘制度,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形成教师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激励教师教学教研工作热情。

四、结论

综上所述,面向21世纪金融人才培养应立足于对金融发展趋势的把握,确立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拓宽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金融服务意识,构建完善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真正做到“高素质、强能力”。

(注:本文系湖南人文科技学院2006年教改课题“《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RKJGY0604。)

【参考文献】

[1] 卢珍菊:合作培养造就应用型高级金融人才[J].高教论坛,2006(5).

[2] 王向荣: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培养与高校金融教育改革[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3] 张文颖:国外金融学教育的特点和国内金融学教育的改革[J].当代经济,2006(6).

[4] 史焕平、廖继胜:金融学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设置的若干思考[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3).

第7篇:大学生对金融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金融学;市场需求;实践教学;创新体系

引言

我国金融业改革已进入关键时期,为进一步推进中国金融改革进程,必须实施金融人才战略,充分满足中国金融经济建设的需要。从我国经济金融改革与发展对人才和人力资源的需求结构来看,社会既需要高素质的创新型研究人才、高端经营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既受过系统化金融理论熏陶又精通金融实务运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本文立足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及其对金融人才的需求趋势,探讨改革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一大批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够在金融业务实践中娴熟地运用金融分析技术,具有较强的处理各种金融业务能力的高素质的应用型金融专门人才的方略。

一、金融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现状

我国金融人才市场需求量巨大,虽然每年我国相关经济专业的毕业学生人数众多,但是由于符合金融机构人才需求标准——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较少,因此,出现了金融人才市场的供求失衡情况。

从我国目前金融教育的供求关系看,一方面,国内许多金融类企业面临专业人才缺乏现象,金融专业人才成为紧缺人才;另一方面,从国内各大财经院校和其他综合类大学经济类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数近两年大幅上升(如图1所示),其中有相当一批大学生毕业即面临就业压力,就业形势严峻。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专业结构还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可以说,目前金融专业人才质量和教育结构的矛盾已成为我国各大高校金融专业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上海为例,上海银监局一项关于“银行业业务创新与竞争力情况”调查显示,在16家中资商业银行中,有9家银行认为专业人才缺乏是阻碍本行创新业务发展的第一或第二重要因素。各大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中,伦敦和纽约金融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员的比例均为11.5%以上,而上海目前的比例只有2.2%。

金融专业课程是培养金融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知识基础,因此,向学生传授关于本专业学科体系的重要知识和基本概念、原理,培养学生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并能在具体情境中灵活运用,尤其为今后的金融一线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和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国际化技能,是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

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我们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适当引入多样化教学形式,增强课堂师生互动,增强理论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接受新知识、新方法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二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建立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

(一)《金融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设计的原则

1.因材施教原则。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教学目标能否实现,要在学生通过自己认识和发展的学习活动中加以体现。要对学生进行分析,包括分析学生对特定的学科内容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相应的学习内容的认识与态度。在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上应充分遵循“因材施教”原则,为每位学生建立特征档案,通过学生和指导老师的双向选择机制,共同制定对不同个体的学习方案,并在实践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给予相应训练,发挥每位学生的特长。

2.供求平衡原则。按照金融人才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合适人才。可以通过建立目标人才评估模型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运用翔实的计量检验方法,在大量采集和分析社会金融行业人才需求特征指标数据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应用型金融人才特征指标体系,并根据这些详细指标特征,构造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同时,结合学生自身素质特征模型数据,构造既符合学生应用能力发展,又满足市场需求的创新培养模式。 转贴于

3.创新原则。包括教学生态创新和教学内容创新两个部分。从教师—学生两元单向信息传递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人才需求方—学生多元多向信息传递的教学创新方式,构建更加和谐的大学教育生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到业界中去,让业界人士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学内容创新,意指课堂授课应不拘泥于某本教材,而应该打开视野,改变现有由教师设计教学框架、主宰教学过程、评价教学结果的模式,转由学生主宰相关模式,引导学生面向社会重要问题,开展主动实践和研究型学习。

(二)建立基于市场需求的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

1.学生素质分析

以“因材施教”原则为指导,从微观角度设计对教学对象的学习能力和素质的问卷,辅以实地调研以及外部评价的基础,通过大量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构建学生的综合素质模型,并运用多因素分析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勾勒出每个学生的特征因素表,分析参与课程学习学生的共同特征和各自独特特征。之后,通过第二步的人才市场需求特征表对应分析,找出差距和优势,并通过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来弥补差距、发扬优势。

2.人才市场需求特征分析

以金融机构人才需求问卷调查数据为实证基础,通过多因素分析法构建培养方案实施效果指标体系(外部环境因素分析),制定各环节、各流程的质量标准,配套系统规范了执行方案的途径、方法与手段,建立质量监控系统、保障系统和支持系统,分析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亟待加强因子,结合学生素质(内部环境因素分析),科学分析,因材施教,以培养一大批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且具有较强处理各种金融业务能力的应用型金融人才。

3.基于市场需求的立体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管理方式。课堂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讨论、课后作业要有机结合。课堂讨论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归纳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种互动式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及时检验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课后创新实验的练习则强调灵活运用能力,以分析当前金融事件为主。课程小论文的写作则有利于提升学生收集资料、独立研究的能力。同时,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和课后创新实验计划的表现作为其学习成绩的重要参考,以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主动学习的能动性。

建立立体教学模式。从教师队伍的建设来看,采用教师专任制和业界人士聘任制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教师—实践专家—学生的三主体多向信息传导模式;从学生学习方案设计来看,综合分析学生个体特征和人才需求目标特征,为每个学生设计个性化学习方案,并在阶段性教学方案中增强创新实验计划的实施,培养学生领导能力、主动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情景模拟的设计,参照人才市场通用的晋升和淘汰模式,同样建立荣誉学生制度和末位淘汰机制。

参考文献

[1] 钱颖一.美国大学的经济学教育[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2):54-61.

[2] 赵何敏.货币银行学的创新与互动[J].中国大学教育,2007,(7):34-40.

第8篇:大学生对金融学的认识范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高校教育越加重视教学质量,逐渐引进外国教学经验,中外合作办学得到快速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了外国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教学水平。文章主要分析了金融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金融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对策

近些年来,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全国很多高校都展开了合作办学活动。结合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效果可以发现中外办学对教育发展而言,确实起到了推动作用,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然而,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不断深入,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也越加明显,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对此,高校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进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金融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现状

从目前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看,在地域分布上,相对集中在北京、上海、山东、广东、江苏等经济、文化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大城市;在合作对象上,外方合作者主要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法国、英国等经济发达、科技及教育先进的国家和地区;中方合作者主要包括北大、清华、复旦、同济等名牌大学;从办学层次看,跨越从幼儿教育到博士的各个学历层次;从专业分布看,开设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机构和项目居多,大约占36%左右。截至2013年7月19日,教育部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公布了经过合法批准的400多家本科中外合作办学名单。这400多家中外合作办学都是本科以上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其中举办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的有:上海财经大学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合作举办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与加拿大道格拉斯学院合作举办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浙江工业大学与英国利兹大都会大学合作举办国际贸易与金融硕士学位教育项目,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与美国印第安那波利斯大学合作举办国际金融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厦门大学与爱尔兰都柏林商学院合作举办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济南大学与英国格拉斯哥加利多尼亚大学合作举办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等等。许多教育专家都认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把关不严,教育部虽然有着严格的审核制度,但许多国内院校和培训公司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都和国外一些三流甚至不正规的大学开展合作办学,严重影响了合作办学的整体教学质量和声誉。

二、金融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

世界经济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机遇,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挑战,只有牢牢抓住机遇,克服挑战,我国经济才能得到高度发展。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人才,特别是金融专业的人才,这就对我国高校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所培养的人才要能够满足社会的发展与需求,达到社会的综合要求。而我国高校教育虽然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提升,但仍不够完善,所培养的大学生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必须引进外国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进而有效提高我国的教学水平,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人才。合作办学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目前我国多所高校的金融学专业采用了中外合作办学方式,比如,东北农业大学、济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等。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这些大学的金融学专业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还不够完善。

(一)教学教材问题一些金融学专业采用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对外声称自己采用的教材是从国外引进的,因此,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知识更加先进。事实上,这些学校的金融学教材根本没有引进国外的教材,即使引进了外国教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几乎没有进行有效使用,所引进的教材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还有一些高校为了提高中外办学的质量,引进了很多国外金融学教材与大纲。但因为对所引进的教材,学校并没有给出固定的评判标准,导致高校引进了很多低质量,不适用的教材。不但没有通过教材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还因为教材的不合理致使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学习效果明显下降,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与困扰。以上两种情况虽然体现了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理念,但却没有真正践行中外合作办学的内容。

(二)合作对象层次低虽然我国很多高校的金融学专业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活动,但合作项目的整体水平较低。在2013年中外合作项目的统计中发现,经过批准与审核的中外合作项目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一共有900多个,本科层次的合作项目与合作机构有700多个。进行合作的对象一般都是国外二三流的高校,或是一些不知名学校。这些合作对象的学术水平以及教学质量都没有充分的保障,我国进行合作的高校对合作对象的具体情况也没有明确的认识与了解。这就造成我国高校所进行的中外合作办学水平整体偏低,所能引进的教育方法与教育资源不够充分,无法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另外,很多高校为了吸引学生,提高招生数量,在进行宣传过程中,过于夸大自己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一流,合作对象是国外名校,不重视办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导致教育工作出现严重问题。

(三)教师职业素养存在问题金融学专业在进行中外合作办学中,需要很多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教师。然而,当下金融学专业的教师普遍存在问题,教师的教学水平参次不齐,职业素养需要提高。中外合作办学下的金融学专业对教师的要求比普通专业的要求更高。聘用教师时不仅要考虑到教师的工作经历和教学经历,还需要注意教师的学历和教学能力,最好有一定的留学经验。但目前高校金融学所聘请的教师要么是有高学历,但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和留学经历,要么是有工作经历和留学经验,学历却相对较低,总之,既具备高学历又拥有丰富经历的教师非常少。此外,教师的教学队伍还不够合理,一支优秀的教学队伍中,不仅要有教龄较高的老教师,还应具有思想观念较开放的年轻教师。老教师是教学队伍的坚强后盾,年轻教师是教学队伍的前锋,两者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促进,进而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完善金融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措施

(一)选用适合中外合作办学的教材要想提高金融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和水平,首先要解决教材问题,改善金融学专业的教材现状。目前,我国进行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多学校还采用国内教师编著的教材。这些教材都是结合我国基本国情以及各个层次的学生情况来进行编写的,适用于全体学生。但中外合作办学要培养的人才是国际化人才,因此,进行中外合作办学中的金融学专业学生不仅要了解本国的国情与金融发展情况,还需要了解国外的金融发展情况。但国内的教材并不能为金融学专业学生提供这些学习内容。要想真正实现金融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目标,培养国际化的人才,还需要使用中英双语版教学教材或是原装英语版教材。国内与国外教材除了关注的国家不同之外,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那就是国内教材更加重视理论,而国外教材则更加重视结合实际。金融学专业学生使用国外教材不但可以拓展视野,还可以将知识与国外的国情现状结合起来,做到与国际接轨。此外,需要对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进行合理调整,开设一些国际金融方面的专业课程。比如国际经济法、国际市场营销学、国际金融学等等。以上这些课程可以专门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外国教师来进行教学。开设双语课,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学习与掌握外国金融知识。

(二)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我国高校在进行中外合作办学中,所选的合作对象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合作办学的水平。如果合作对象的教学质量比较高,教学资源较丰富,那么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也会相对较高;如果合作对象的教学质量较差,教学资源较匮乏,那么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也不会理想。因此,各高校在进行中外合作办学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在发展金融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前,高校要对国外合作院校进行充分的了解与细致的分析,深入了解外方教学机构的办学能力与办学资质,避免遇到一些非法办学机构。要明确中外合作办学的目标,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提高合作院校的层次。按程序对合作学习进行严格审核,提高国外合作学校与合作机构进入我国市场的门槛,进而实现合作对象的高层次化。同时,为了吸引更多外国优秀的教学资源,应增加各种优惠政策与扶植措施,对外国资源进行严格核查,详细调查其社会背景、教学水平、师资力量、学术地位等等,进而开展符合自身教学情况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提高合作办学的整体水平。另外,我国各级政府以及相关的教育部门应加强高校进行中外合作办学资质的审核工作,充分利用外国的教育资源,保证金融学专业的管理机制、学科研究以及教学课程向着国际化发展。

(三)完善教师队伍教师是决定高校金融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金融学专业的教师教学水平不高,教学能力不突出,教学经验不足,那么金融学专业的合作办学质量也不会过于理想,相反,如果金融学专业的教师不仅教学能力高,教学经验还非常丰富,那么合作办学的质量至少不会太差。由此可见,金融学专业教师的职业水平直接关系着合作办学的水平。要想培养国际化的金融人才,那么首先要保证教师队伍的国际化。高校可以将一些30岁左右的金融学专业教师送到国外合作对象或是其他名校进行学习,提高其知识水平,丰富其学习经历。金融学专业的教师都应该具备留学经验,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开阔教学视野。除了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外,还应招聘一些海外留学的硕士甚至是博士使其回国任教,也可以招聘一些优秀的外国教师。留学硕士或博士以及外国教师与本国教师相比,在国外学习与生活的时间要更长,对于外国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特点更为了解,可以将国外的一些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引入到本校教学工作中来,将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本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有效地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方法,提高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漾滨.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合作办学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2]李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外合作办学研究[D].青岛大学,2007

[3]王悦,房红.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14(2)

[4]贾欣宇,裴英凡,房红.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5(10)

[5]许圣道.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其监管与规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6]叶敏.论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成功(教育),2011(7)

[7]潘娜,张洁珺.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1)

第9篇:大学生对金融学的认识范文

关 键 词: 金融学科建设;“大金融”战略;学科团队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3)05-0062-03

一、“大金融”战略对金融学科建设的新要求

金融学科发展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金融人才,因此金融学科建设要在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服务经济发展,顺应市场需求,不断调整金融学科定位,优化教学资源,并把金融学科建设与学校整体建设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事半功倍的金融学科建设之路。

(一)“大金融”战略对金融学科定位的新认识

金融发展的不同阶段,金融学科对于研究范围与研究重点的定位都有所不同。

传统的金融学科以“货币经济学”为其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货币理论、利率理论、汇率理论、国际收支理论和金融发展理论等。金融学教育采取“经济学院模式”,培养的学生多从事宏观经济分析和经济政策研究,体现出金融学和经济学的融合。

20世纪70年代,以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为代表的数理金融理论的创立,极大地促进了微观金融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采用技术方法研究微观金融问题, 金融学逐渐数学化、 模型化和微观化。金融学科的研究对象转向金融市场,研究内容包括金融工具及其创新、风险度量和管理等。金融学与管理学相融合的“商学院”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多从事市场化的金融应用工作。

然而, 将金融学科划分为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并无益于金融学科的发展,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就暴露了这种两分法的弊端。 要准确理解金融危机的爆发原因,寻找可行的治理与防范措施,需要理论界与实务界具备“大金融”意识,不仅需要掌握和理解包括公司金融、金融市场等在内的微观金融学知识,也需要从宏观的角度思考金融危机的本质。“大金融”概念, 最早是由我国知名金融学家黄达先生于本世纪初提出的(黄达,2003),主张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的有机结合,这一概念经陈雨露等的秉承和创新 [2-5] ,如今已非常清晰。所谓“大金融”,具有三方面的基本内涵: 一是在金融学理论上强调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的系统整合, 二是在金融理念上强调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和谐统一, 三是在金融实践上强调一般规律和“国家禀赋”的有机结合。这一概念体现出现代金融是一个高度复杂、高度综合、高度开放的系统,同时也使金融学与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数学、信息科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交融而呈现出“学科群”特征,金融学科建设需要有“大金融”意识和“大金融”战略 [2] 。

(二)“大金融”战略对金融学科建设的新要求

“大金融”战略对金融学科建设提出了以下四点新要求:

1. 高校金融学科建设要契合自身办学目标。“大金融”战略固然给金融学科建设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要求金融学科建设必须与时俱进,用立意高远的战略眼光,对其进行准确定位,但切忌求大求全,金融学科建设的定位须与自身办学目标相一致。首先应明确办学目标,考虑是把自身定位为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大学,还是定位为富有地区、行业特色的学校。其次要确定学科性质的定位,财经类、师范类、综合类或其他性质的院校,在学科建设目标、方向和重点上都会有所不同。最后需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本科、硕士、博士各层次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不同的金融学科建设方案来支持。

2. 以建设金融优势特色学科为目标,优化课程体系。首先,课程设置中必须强化专业主干课程,突出一组高质量的统帅课程,在此基础上,各高校可依据自身优势特色、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设置富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以自身的资源优势重点打造出优势特色学科。其次,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上,要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对金融学科发展的需求,积极开发反映学科发展的新课程,探索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法,通过研究型、反思性、合作性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质疑、交流、对话与合作。最后,应特别注重加强金融实践教学。注意产学研结合,吸收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通过举办金融情景教学、金融学沙龙等学术型社团,活化学生的金融理论知识;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实习实训活动,拓宽实践教学渠道。

3. 加强科学研究和学科队伍建设。一方面,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是否有优势、有特色的重要衡量标志。“大金融”战略下的金融学科建设,应坚持金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全面发展,高校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竞争条件,建立高效的科研管理机制,努力形成一种能够促进学术自由发展和教学相长的学术氛围。另一方面,加强学科梯队建设是提高科研水平的关键。需根据金融学科的建设需要,建立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骨干,教学及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

4. 认识现代金融学科的“学科群”特征,重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整合,发掘金融学科建设新亮点。现代金融的发展已呈现出明显的跨学科特性,例如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治经济,需要从金融活动的视角研究法律问题,或者以法律的方式考察金融问题;又如行为金融学将心理学、 行为科学和社会学纳入金融投资行为分析; 再如计算机技术推动金融朝着电子化、信息化、系统化、工程化的方向发展。因此,金融学科建设必须顺应“大金融”的发展趋势,高校应在学科交叉和空白地带挖掘金融学科建设的新亮点。

二、金融学科建设现状与未来着力点:以河北金融学院为例

河北金融学院金融学科始建于1952年,拥有60 多年的办学历史, 在河北省同类学科中始终处于教学、科研、金融服务地方经济的领先地位,现为河北省重点学科、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该学科在建设过程中秉持的目标是: 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金融学科建设的牵引和辐射作用,为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 在国内、 外金融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方面形成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金融学科建设现状

在上述建设目标的指导下, 河北金融学院积极加强金融学科师资队伍建设, 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努力提高办学层次,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 在学科方向凝练、 科研平台构筑、 专业人才培养和国内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学科团队不断凝练研究方向, 紧紧围绕农村金融、金融创新、区域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开展相关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研究过程中,团队成员取得了一定的原始数据资料和一些富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丰富了金融学科的内涵,推动了金融学科的发展与创新, 并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

为促进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学科团队主要采取的措施有:(1)鼓励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提高其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2)完善科研项目配套制度和科研成果奖励制度, 大力支持建设成效显著的研究方向;(3)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邀请国内外有名望的专家、教授来校进行学术交流, 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内有关学术会议;(4)组建农村金融科研基础团队, 营造良好的科研学术环境。

金融学、保险学、投资学各专业逐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紧紧围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面向行业需要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团队教师大力开展教学改革,完成多项教改课题。金融学、保险学、投资学专业学生在河北省、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创业、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英语演讲比赛、数学建模等各项赛事中均有奖项斩获。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在金融系统内的就业率达70%以上。此外,金融学科为河北省金融系统员工提供业务培训近万人次,发挥了为地方金融服务的功能。

学校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等金融机构保持了长期合作关系,并且与部分国外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对外交流与合作,不仅建立了稳固的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探索与行业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同时还能及时掌握国内外金融业实务及发展动态、学科前沿,促进了学科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

虽然该校在金融学科建设中已取得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大金融”战略指导下,学科方向需要进一步凝练;二是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创新团队人才缺乏,学科队伍需要进一步加强;三是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进一步改革教学和人才培养方式;四是学科团队的学术水平及科研能力有待提升。

(二)金融学科建设的着力点

1. 凝练学科方向。为促进学科交叉融合,需进一步梳理、凝练学科研究方向,明确各研究方向建设目标和措施,使学科建设规划更趋合理。在保证专业课程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上,把专业教育和特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现有的“金融+X”多专业交叉与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形成金融经济学、金融统计与数量分析、金融会计与审计、金融营销、金融信息与计算科学、金融英语、金融法等一批具有金融特色的新领域和生长点。

2. 加快学科团队建设。 现代学科发展越来越显现出交叉、融合、综合性特征,不同学科学者之间需要合作、协作,共同完成一项科研工作,特别在应用研究领域。科研成果是团队合作的综合产物,任何个人的力量都是不能完成的。因此,科研队伍建设要统筹规划,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和中青年教师培养力度,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以特色学科和重点研究基地为依托,以项目研究为纽带,建设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中坚力量的研究团队。

3. 改革教学与人才培养方式。一方面,优化课程设置, 构建宏微观并举、 理论和应用并重的课程体系。学校可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优势,设计并开设一些紧扣金融学前沿或富有地方、 行业特色的选修课。 (1)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开设课程,如网络金融等课程;(2)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设能够发挥学校属地优势的课程,如“京津冀地区循环经济融资方式专题”、“地方金融发展问题研究”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加深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认识与理解, 进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另一方面, 加强与金融行业的友好合作,深入开展人才培养调研及各种实践活动,不断优化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应AFP、CFP职业能力要求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4. 提高科学研究水平, 增强服务社会能力。首先,改革科研管理体制,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如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提高研究经费的使用效率;建立院系二级科研管理体制,降低管理重心,整合科研资源。其次,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为科学研究工作创造良好条件。继续推动河北省科技金融重点实验室、 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等科研平台建设, 努力申报省级研究基地和研究团队。最后,建立行校合作的产学研长效机制。 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因此,通过科研项目实现与行业需求对接, 不仅能够实现行校双方资源共享, 而且有助于促进人才培养做到真正与实践接轨, 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陈长民. 对金融学科建设问题的几点认识[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12(3).

[2]陈雨露. 中国需要“大金融”战略[N]. 环球时报,2013-05-25.

[3]陈雨露. 走向核心国家:中国大金融战略与发展路径[R]. 2013-05-25.

[4]陈雨露. 大金融战略的内涵和实践路径[J]. 中国金融,2013(12).

[5]陈雨露,马勇. 大金融论纲——一个全球性的命题[J]. 环球财经,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