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学专业知识总结范文

金融学专业知识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学专业知识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学专业知识总结

第1篇:金融学专业知识总结范文

当今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高等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符合时代的要求,可以为学校、教师、学生带来三赢的局面。在对江苏某高校金融学专业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发现,目前双语教学的主要问题包括:学生专业英语基础欠佳、双语比例不协调等。需要注意在教材的配套、教学手段的丰富以及教学内容的渐进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改革。

【关键词】

金融学;双语教学;调查问卷;配套措施

引言

2001中国正式加入WTO,成为其第143位成员,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对外经济与贸易联系日益频繁,中国金融业也开始逐步开放并与国际接轨,大量的外资金融机构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在这样的形势下,金融行业的相关岗位在对金融类专业的大学生招聘时,金融英语能力成为了一项基本考核指标。在2009年的台湾语言训练测验中心的一项研究中发现:金融业从业人员的职位高低与其英语水平高低成正比关系,当然这里说的英文水平并不是单纯的基础英语,其包括了金融专业英语。笔者作为一名高校金融专业的教师,通过对过去近10年的教学工作总结发现:金融类专业毕业生大学英语6级通过率普遍较高,但是往往专业英语水平不尽如人意,在应聘过程中,面试官一旦用专业英文术语提问时,应聘学生会因为无法理解题目而导致熟悉的知识点无法有效表述,从而影响面试结果。因此,培养既精通金融专业知识,又同时能以中英文熟练处理金融事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显得任重而道远。《金融学》作为金融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其课程体系中包涵大量专业术语,这些术语的应用性已经渗透到国际范围。江苏作为教育强省,特别是南京的高等院校,无论师资力量或是学生素质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以南京地区的高校为例,进行双语教学的研究,找出新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推动江苏乃至全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可行性以及积极的示范作用,适时的对《金融学》开展双语教学显得任重而道远。

一、《金融学》双语教学的研究现状

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意见中强调要在金融、国贸、法学、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国际性相对强的六个专业率先实行双语教学。近10年内,对于双语教学的研究源源不断,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数只是聚焦在大概念的双语教学问题上;随着双语教学的逐步深入,直接对《金融学》课程双语教学的研究从2004年开始零星出现,我们通过中国知网对“金融学双语教学研究”进行主题搜索,发现15条匹配记录,时间跨度从2004年-2012年,年均约2篇,与其他学科双语教学的研究数量相比稍显不足。当前《金融学》双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概念不清、目标不明,模式不尽合理,课程设置不科学、连续性不强,教材选择有待完善[1];同时,在金融学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中,课程选择容易出现偏差、参考教材选择两难、教学进度缓慢影响了双语教学的课堂效果[2]。特别是双语教学中会遇到师资的英语水平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保证双语教学的授课质量,应该拨专款提升师资英文水平,自编英文教材,增加课时量和实训环节,完善考核方式,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互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双语教学活动[3]。但是,对于《金融学》双语教学的推广,到目前为止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成为《金融学》双语教学面对的现实问题。如果不能合理的从根源找出教学的问题,仅仅一味追求教学过程,忽视教学的结果,那么会给教学质量造成负面影响,使得高素质教育变成了一种空谈。

二、《金融学》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一)对高校后续发展的有利影响

教育部在2001年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工作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院校必须大力推广具备条件的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同时确定了金融学等六个具有国际性的专业率先实行双语教学的计划;2008年教育部对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学的评估指标做了新的修订,规定高等院校必须开展双语教学,并且双语课程数目要大于总课程数的10%。因此,大力开展双语教学的推广活动,将有利于高等院校在评估过程中获得一定的优势,提升本校的综合实力,对学校今后的招生以及就业率的提升都将带来正面影响。

(二)对高校专业教师业务水平提升的有利影响

金融学是近年来高校的热门学科,各校都在该专业上引进了大量高素质人才,这些教师拥有较高的英语水平;由于金融市场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相当快,这迫使这些教师必须积极充实金融学科的新的知识体系、最新搜索国外先进文献资料、掌握发达国家的最新原版教材以及统计数据。这无疑促进了金融学教师专业水平的长足进步,提升师资质量。

(三)对金融学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发展的有利影响

金融学课程的国际性较高,金融业以美、英等发达国家为中心,国外原版教材相比于国内的教材更加先进、专业、符合时势,特别是国外的教材强调以人为本,注重读者的阅读感受,通常会以简单易懂的方式方法表述内容,这可以增强读者的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开展金融学双语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还可以使学生掌握金融学专业英语词汇的表述及运用方法,对金融学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带来积极作用。

三、江苏某高校《金融学》双语教学的调查问卷分析

笔者作为江苏某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师,对本校金融学本科专业66名学生进行了关于金融学课程双语教学的问卷调查,问卷的填写采用匿名形式,实际回收问卷66份,有效应答率为100%。该问卷共分为7个内容,包括:学生英语水平、教师教学效果、教材难易程度、教师双语水平、对双语教学的认同度。我们通过分析主要发现以下几点:(1)这66名学生的英语水平较高,英语四级通过率为84.8%,六级通过率为57.6%,明显高于同届学生的平均通过率。但是,对于双语教学只有2个学生能在课堂上就可以将知识点完全掌握,占总人数的3%,其余90.9%的学生,共60人需要在课堂外通过预习与复习帮助理解,达到完全掌握知识点的目标,另外还有4人无法完全掌握,占总人数的6.06%。由此可以看出,进行双语教学的学习效果较好,但是不仅要重视教师课堂的授课,更要突出课前预习以及课后复习。

(2)对于双语教学的认可度而言,问卷显示45人非常赞同开设《金融学》的双语课程,占到总调查人数的68.2%,他们普遍认为双语课程贴近现实的需要,能够获得更加先进的知识体系,对自身的各项帮助大;有18人希望双语授课,占总人数的27.3%,但是要求适当增加中文比重,保持中英文6:4左右;另有3人不赞同开设双语教学,约占总人数的4.5%,其认为会影响学习效果,对今后帮助不大。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学生是认同《金融学》开设双语教学的。

四、完善《金融学》双语教学的配套措施设计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对《金融学》双语教学进行完善。

(一)配套教材的编写与补充

国外原版教材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知识内容以及语法词汇,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在选用国外经典原版教材的基础上,授课教师应该注意对于配套的教学参考书的编写与使用。单纯的原版教材对于英文水平相对薄弱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同时,可以将自己的笔记整理成中英文参考书,帮助学生的理解与学习。同时,教师需要安排课程前期中文导读材料,促使学生能够尽快进入课程体系,避免由于理解的偏差导致的学生学习兴趣缺失。

(二)双语比例的阶梯式递进

金融学的双语教学需要遵循由简入难的过程,授课中英文授课比例逐步提升。在课程的前10%的概述部分建议用30%的英文加70%的中文进行授课,然后逐步增加到各50%的比例;课程过半之后,以70%的英文加30%的中文展开授课。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适应课程、理解课程,从而更好的融入教学。特别是,要注重中英文双语的交互使用,不能简单的用英文“满堂灌”;对于需要重点关注的概念与定义,一定要用中文解释清楚,再用英文进行解释,避免影响学生理解。

五、深化《金融学》双语教学建设的思考

双语教学的深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基于目前高校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金融学》的双语教学需要逐步的发展与推广。

(一)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养

教师是展开教学的关键,在双语教学中,对于教师无论是专业知识或是英语能力的要求都非常高,教师水平直接影响到课程能否被有效的传授,因此,加强对于双语教学师资的培养是必要且紧迫的。我国自己培养的金融学专业教师,一般在专业知识体系上保持较高水平,但是普遍英语口语水平显得较弱,学校可以鼓励英语基础较好的青年专业骨干教师赴国外进修学习,安排定期的国内外师资的交流活动,促进从事双语教学教师结构的优化与更新。特别是,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引进外教,以外交与中方教师相兼容的形式开展教学,真正帮助中方教师适应、掌握双语教学。

(二)科学设置教学计划

《金融学》课程的双语教学不宜过早开立,以大学三年级为宜。高年级学生通常已完成了英语六级的考试,英语水平相对较高,繁重的考级任务也已经完成,可以专心进行双语课程的学习;同时,前期专业基础课程也已经学完,此时开展《金融学》的双语课程教学比较合理。笔者每年分别教授两个专业的《金融学》双语课程,一个专业在大二下学期授课,另一专业在大三上学期授课,通过对比发现,在大三开展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大二。另一方面,建议在开设课程前,先设立一门专业英语课程,促进学生对经济学基础英语词汇的掌握。

作者:姚萍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小芹等.论金融学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的路径优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58-161.

[2]卢有红,彭迪云.金融学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J].科技广场,2009(10).

[3]李树杰.浅议金融学专业双语教学的经验、不足与对策——以中华女子学院为例[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6).

[4]李延喜等.金融学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的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3(2)

第2篇:金融学专业知识总结范文

关键词:复合型金融人才; 能力构成;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1)05-0059-04

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信息化的发展,使得重大社会经济问题, 特别是金融问题的解决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 从而对金融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迫切需要高等金融教育适应经济金融发展的新趋势,培养出复合型金融管理人才。笔者在对我国金融教育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界定了复合型金融人才的概念, 提出了复合型金融人才的能力要求, 并就构建我国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思路。

一、我国金融人才培养现状

金融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金融人才的质量是现代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 我国金融服务业呈现出金融监管机制日趋成熟, 金融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金融服务产品不断创新,金融业务范围持续拓展的蓬勃发展局面,金融业正处于向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与此同时,适应金融业发展的需要,我国金融人才的培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总体而言, 与金融业发展趋势及我国金融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目前,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培养模式, 主要依托相关高等院校财经专业进行培养, 培养方案主要以理论知识灌输、 金融专业技能课堂训练和少量业务实践锻炼为主 [1] 。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人才定位目标单一、模糊与金融发展多样化、实务化和全能化的人才要求不相适应; 较为单薄的能力塑造与金融业对人才全面的能力要求不衔接; 依托相关高校进行学院式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金融行业实际业务需求难以契合; 填鸭式理论灌输的人才教育方法与人才发展规律严重背离。

鉴于我国金融人才培养与金融业和现代金融学科的发展要求相脱节的现状, 有必要借鉴国际上比较先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理论对其培养模式进行全面审视, 研究满足现代金融人才专业化、 信息化和国际化要求的“复合型金融人才”的能力结构, 以培养符合时展要求的金融人才, 同时为我国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优化提供理论参考和思路借鉴。

二、复合型金融人才及其能力构成

复合型人才(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最早起缘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博雅教育观(Liberal Education)。一般认为,复合型人才是精通一个专业,并熟知多个相关专业或者通晓多个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多个学科知识交相融通、结构合理,且在分析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利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审视和创造性思考, 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人才 [2] 。

自1945年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发表《自由世界的通才教育》积极倡导复合型人才培养以来,随着现代科学门类的不断交叉融合和技术发展的不断多元综合,市场对人才能力要求的不断全面化和立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逐渐成为国际教育界的主流教育模式。美国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英国剑桥大学的综合教育以及日本大学中盛行的交叉学科教育等, 都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 [3] 。

囿于计划经济时代采取的苏式重专业、偏理论、窄口径的教育模式的影响,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都起步较晚。 将复合型人才培养理论应用到金融人才培养领域, 直到进入21世纪我国金融制度日臻成熟以及金融服务业迅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专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新要求后,才逐渐受到关注。黄达(2001)在对金融、金融学和金融学科建设等金融人才培养问题进行论述时, 较早地触及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理论在我国高校金融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4] ;中央财经大学“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项目(2005)率先对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进行了集中式的研究讨论 [1] ;曾康霖(2005)对当代金融学科与其他科学交叉融合发展做了全面梳理, 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益参考 [5] ;彭建刚(2006)针对金融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提出优化课程设计、改进教学方法、 进行研究性培养等举措以提升硕士研究生金融人才的知识整合能力 [6] ;王东升(2009) 对基层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培养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改革培养方案、加大校企合作等改进措施 [7] ;徐学峰等(2010)分析了金融危机后我国金融人才培养面临的新问题,给出了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发展的具体建议 [8] ;廖宜静(2010)从我国高校金融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等方面对金融人才全面综合能力的培养做了系统论述 [9] 。然而,纵观已有金融人才培养文献, 在谈及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时,往往只是泛泛提及,不但对复合型金融人才定义模糊,而且鲜见对其能力体系的全面刻画。笔者将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实践思考, 对复合型金融人才及其能力构成做出系统解析。

复合型金融人才,可以认为是以金融学为专业,能够从事金融相关研究、管理或一般性工作,精通相应金融领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同时谙熟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经济法学、心理学、 金融外语等与其具体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与业务技能,具备扎实的自然与人文科学基本素养,具有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 理解学习能力、 知识迁移能力、工作适应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能够对具体问题进行创新性综合分析与解决的各层次金融专才的统称。 复合型金融人才根据培养层次可以划分为基础业务人才、中级管理人才、高端决策人才以及研究与技术专才。 各类人才根据其对应工作层级和具体工作情况, 均应具备相应的以本专业知识和本职业务为主、 相关专业和相关业务为辅的多专业理论知识与多业务技能构成的知识与能力结构, 并在基本科学素养和职业修养上素质过硬, 掌握必备的信息化技术,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外语沟通能力,能够创新性地解决具体问题。 各个层次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具体能力结构根据其工作内容和业务要求有不同侧重。 具体各层的能力构成如表1所示。

复合型金融人才作为涉及到诸多不同的具体金融工作、专业领域和市场类型的一大类人才的统称,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其具备足以胜任本职工作需要的复合知识与能力结构、良好的专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知识积累和能力积淀。当然,就具体工种和职责而言, 复合型人才因工作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而具有不同的内涵, 这些个性化的复合型能力要求需要在对特定市场需求和工作特点进行深入把握后进行个性化的设计, 从而使得金融人才培养能够着眼实际,发挥出金融人才的最大效用。

三、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 可借鉴的国际经验较多,美国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斯坦福大学的实用教育、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性教育、英国剑桥大学的综合教育以及日本大学中盛行的交叉学科教育等,都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国内清华大学“停、转、并、改”的教改探索,南京大学的教学、能力和科研“三位一体”教改实践,以及西安交通大学的“宽口径、厚基础、严要求”的教学实践等,也为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提供了思路参考[10] 。但在金融这一具体专业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相关探讨还很不充分。 通过对我国金融人才培养既有模式及其存在问题的思考, 并在对适应我国新时期金融业以及金融学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进行具体分析基础上,我们认为,有必要从根本上转变我国现有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应明确将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作为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具体构建中, 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1. 构建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 结合我国现有本、硕、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现状,以及复合型金融人才不同层次能力构成特点, 对我国现有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各组成部分具体培养任务进行明确分工。 本科教育以培养基层复合型金融业务人才为主要目标, 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培养中级复合型金融管理人才为主, 而高端的复合型金融决策和研究人才主要由博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培养。同时,在对各个具体层次、具体领域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设定上, 应进行广泛的事前市场人才需求调查研究,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始终做到以实用主义为指导, 充分贯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

2. 设计科学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方案。 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设计培养方案时, 要改变我国既有课程设置过度强调专业理论的窄口径范式,注重写作、数学、信息科学等基础性教育,加强基本科学素养的培养,同时切实安排相关研究性课程和实践训练内容, 强化学生的创造力与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具体学制安排和学习形式上,要在现有双学位制、第二学位制、联通培养制(即本硕连读、本硕博连读等形式)、主辅修制度、选修课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学分制,加大学科交叉培养的力度,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学制和途径 [11] 。此外,在设计培养方案时,还应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金融人才自身的成长规律以及他们由学校等培训机构向职业机构过渡过程中的特殊需要, 通过教学内容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模拟实践教学等强化学生对实际工作的适应力, 通过挫折教育和心理辅导等增强学生承受人生挫折和抵抗生活压力的能力。

3. 完善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的方法手段。 金融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到培养对象对传授知识的接受程度和能力锻造的实际效果。一方面,要不断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广泛借鉴美国等教育发达国家采用的讨论会、工作坊、研究小组等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切实将应试式、 填鸭式理论灌输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学生自我驱动的新型学习方式。重新审视和改进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 建立重在过程考察、 重视能力表现的以学习能力为标准的考核体系。在课外教育上,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专业和分专业的兴趣小组,通过文化节、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志愿服务等多种途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此外,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因特网, 对学生进行全天候的跟踪培养和教育熏陶, 使得学生在接受专业训练的同时掌握基本信息技能。

4. 优化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虽然我国金融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已经符合基本的教学需要, 但现有师资队伍限于既有知识结构和成长时代的局限,对信息技术、国际动态以及西方金融学、经济学主流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把握不够充分,运用不够熟练,形成了金融教学中的障碍。要改变这种局面,一方面,应加大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力度,增加教学经验交流, 严格教学激励与惩罚机制; 另一方面,应努力吸引谙熟目前金融业发展、通晓金融学理论、 洞悉金融学前沿的金融专才加入到金融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中来。

5. 健全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的机制体系。复合型金融人才本身就是着眼于人才市场需求提出的概念。因此,在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从学校培养、 在职培训和业余培养等整个金融人才成长过程入手, 将人才培养工作延伸到金融人才成长发展的全过程中, 不断增强其复合能力构成的广度和深度。通过校企合作兴办学生实习基地、金融俱乐部、企业员工培训班、 学校企业联合研究中心等多样化形式, 一方面根据企业等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量身培养人才, 另一方面不断充实企业员工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还应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关于人才培养效果的通报和反馈机制, 不仅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进展和人才成长情况能及时传递到用人单位, 还能使企业的人才需求和用人意见能及时反馈到学校,使金融人才的供需双方达到有效互动,共同推动符合我国金融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工作。

四、总结

复合型金融人才是应用复合型人才理论结合金融业发展的人才要求催生出来的新型人才。 从对我国金融人才培养现状和金融人才需求状况分析出发, 对其能力构成进行了设计, 并就我国现阶段转化既有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合理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新模式,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方法、培养师资和培养体系等多方面提出了培养具备专业化、 信息化和国际化特征的复合型金融人才这样一种较为系统的思路建议, 希望对我国现阶段明确金融人才培养改革方向和进行改革路径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 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J]. 中国大学教育,2005(2):6-8.

[2]黄江美. 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D]. 广西大学,2008.

[3]罗刚,李华. 美国金融研究生的商学院培养模式及启示[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09):73-76.

[4]黄达. 金融、金融学及其学科建设[J]. 当代经济科学,2001(7):1-11.

[5]曾康霖. 试论当代金融学科发展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J]. 金融研究,2005(10):1-8.

[6]彭建刚,周鸿卫,周行健. 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2):26-28.

[7]王东升. 基层复合型金融人才需求与培养探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50-152.

[8]徐学锋,马欣. 我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建议[J]. 高等教育研究,2010(5):87-88.

[9]廖宜静. 高等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13-117.

第3篇:金融学专业知识总结范文

要达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一直以来我都是比较了解自己的虽然不知道自己具体究竟想要的什么。但是却清楚的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哪些不适合我。

总结出了以下优点:第一、个性格开朗、乐观积极向上。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我都会往好的方面想,综合周边同学和老师对我评价。尽可能让自己不那么被动。第二、喜欢挑战新的东西,喜欢有创造性的东西,并且乐于尝试。第三、悟性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擅于与人沟通,性格也比较活泼。第四、学习能力强,学习成绩优秀,工作认真负责,能够比较好的处理事情。当问题产生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想到怎么解决问题而不是追究责任。相对的也有以下方面的缺点:考虑事情不过周全,团队协作精神不够等。

二、环境评估

大学生毕业人数为610万人,1大学毕业生为559万人。2011年的大学生就业将面临更严重的形势。作为财经传媒这个新专业的学生,对于我来说我金融学院的竞争中是很没有优势的但是相比于其他专业来说,广泛的就业渠道又是独特的优势。

回归到金融学院的具体情况并结合近几年的就业环境,2作为财经传媒系的第二届本科毕业生。明白了作为金融学院财经传媒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是乐观也颇具挑战性的校的就业方向大致都是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竞争相当激烈。就现在师兄师姐的就业情况来说,用人单位实现了劳动合同类型的多样化。主要分为正式工和劳务派遣或者编制。即将面向市场的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三、swot分析

集中文、传媒、经济于大成,1s优势)专业知识面广。专业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除了学校担任学生干部有一定的学生工作经验之外还有丰富的课外实践经验。工作认真负责、能够很好的协调内部关系,有耐心有韧性;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抗压能力。通过英语四、六级,考取了证券从业资格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但是多而不精,3w劣势)虽然所学的专业内容广泛。金融知识和其他专业相比较缺乏竞争力。

加上我学校现在跟农村信用合作社合作,4o机会)院的就业大体方向是金融业。这对我学校的学生来说是一大优惠。

应届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5t威胁)就业竞争激烈。对用人单位、就业环境了解不深。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能力等各方面要求更加严格苛刻。

四、职业目标

参考上一届师兄师姐的就业情况,1自己的兴趣和所学专业的基础上。近期职业方向是向银行方面发展。

努力争取往银行业发展,2实习阶段。从银行的基层柜员开始做起。要用24年时间熟悉银行的各项基本工作,学习更多银行金融产品和理财方面的知识,积累经验,以待厚积薄发;将自财经传媒专业的优势与银行实际工作经验有机结合,尽量向经理层发展。

五、求职准备

储蓄待发1求职前。

除了要继续学好专业知识,作为大三的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还要对自己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全方面、系统的梳理和复习。尽自己所能,通过剑桥商务英语中级;充实自身的金融知识,并选择一家银行进行实习,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2求职

第4篇:金融学专业知识总结范文

【关键词】投资学;雙语教学;必要性;意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0-0081-02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培养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人才成为高校人才建设的根本目标。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化趋势,更好地促进中国经济的长效发展,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综合性专业人才,要提高外语教学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质量。”所谓双语教学就是在进行专业课讲授时,使用外语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在专业课程以及学位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利用母语和第二语言进行教育教学是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双语教学强调学生要具备熟练的语言转换能力,并且拥有灵活的外语思维和雄厚的双语基底。因此,对“投资学”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长远的发展依据。

一、“投资学”课程采用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投资学”课程的自身需要

投资学是金融学专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金融学和经济学的双重发展特性,是在管理学与统计学的基础上,建立一种与经济学、金融学密切相关的发展模型,其自身发展具有综合性、实用性、理论性的显著特点。“投资学”主要向学生讲授股票分析、债券管理以及投资基金的管理与应用,包括证券市场结构分析、投资收益与风险等基本发展情况。由于投资的涉猎目标非常广泛,投资对象可以选自国内,同时也可以来源于国外,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双语运用能力,这是投资学自身的国际性所延伸出的课程教学特点。

2.国际化的发展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以及国际化事务的逐渐增多,“投资学”的国际化倾向已经非常明显,跨国事务不断增多,国际交往与联系日益紧密,使得证券投资不仅面向国内市场,同时也在国际市场上得到了深入的发展。要想熟练掌握国际投资规则,并能从纵向、横向两个具体方面细致分析证券的价格变化、市场的扩张与紧缩情况,对市场的未来发展做出准确的预估与判断,就要对行业的发展计划进行不断地创新与研究,在此基础上切实提高投资计划的准确性与严谨性,从而获得理想的投资利益,这也是投资国际化发展的根本要求。要想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必须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利用双语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外语学习能力,真正让学生读懂国际投资准则,学会国际投资方法,从而实现教学的国际化目标。

3.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随着“投资学”专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各大高校对双语教学的日益重视,“投资学”的创新与改革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尤其需要专业基础扎实又懂外语的综合型高质量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在日常的教育建设中格外注意培养学生的外语学习能力。目前,我国高校投资学专业的人数不断增加,金融学教育的快速发展也为“投资学”提供了大量的专业化人才,但是,真正了解“投资学”又精通外语的专业人才仍然比例不足。要想切实改变目前的现实状况,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有效运用双语教学。

二、高校进行“投资学”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现代化社会,双语教学逐渐凸显其重要位置,“投资学”双语教学就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外语(主要采用英语语言)和母语向本专业的学生传授投资知识,包括股票知识、债券知识、国内外市场分析方法、投资收益与风险评估等专业知识的教学方法。总体而言,在投资学专业进行双语教学主要有以下3点重要意义:

1.便于学生吸取先进的专业知识

如今世界已经形成了一个相互连接、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有机发展整体,国内、国外的发展契机有利于提高投资人才的培养质量,并且国际金融业的发展也需要高素质的投资人才。相比其他国家的投资教育,我国的投资学专业发展比较落后,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健全,多数学生虽然拥有较强的理论基础,但缺乏实际的操作技能。因此,要想促进国内投资学专业的长效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就要学习国外先进思想,精通国内外基本语言,这是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推动投资学专业走向国际化的关键所在。

2.提高了学生学习“投资学”的精确度

目前,高校选取的“投资学”课本以及日常学习的投资学知识,大部分来源于西方发达国家,采用国外专家编写的优秀投资学教材,学习国外先进的投资学思想,采用西方完善的投资学建设模式,这都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双语学习以及转换能力。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可以减少许多中间传递环节,避免由于自身的个人感悟或者语言偏差造成的专业信息失真现象,让学生直接学习原文的准确理念,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投资学”的精确度。

3.便于将外语与专业课学习有机相连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汉语为主,就目前的发展态势看来,我国普遍采用的外语教学语种是英语,如果单纯用母语进行专业课学习,学生就会失去良好的外语学习契机,如果单纯用外语学习专业课,学生就不能将理论思想与中国的投资实际相结合,在投资学专业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将外语(主要是英语)与专业课知识有效结合。通过阅读外文资料,学习前沿的发展思想;通过中文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完美相连,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外语学习能力,也能为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开辟阳光大道。

三、“投资学”课程采用双语教学的原因

1.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

培养学生拥有犀利、敏锐的国际眼光和不断开拓自身的发展潜能,是未来“投资学”教育教学的关键所在。采用双语教学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外语表达能力,还能对国外的投资市场、投资理念以及投资途径进行详细的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国际发展信息,提高自身的专业学习水平。但是,“投资学”双语教学并不是瞬间完成的,需要大量的积累和训练,尤其是外语学习需要学生付出更多努力和耐心。

2.高校拥有开设双语课程的教师队伍

就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教师发展状况来看,其教师队伍结构组成趋向于多样化方向,大部分高校教师队伍由硕士、博士、教授等多样化的人才组成,并且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从事“投资学”教学的教师也拥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这是因为这些教师在攻读硕士或者博士期间,都进行了专业化的英语培训。各大高校也十分重视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在“投资学”的课程安排上,部分高校安排了专门的英语专业课教师或者外籍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教育与培养;在论文撰写方面,高校对学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论文一定要引用外文文献或者外文书籍才算符合要求;另外,许多从事投资学专业教学的教师本科所学专业就是外語专业,大部分都拥有良好的语言功底,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外语,提高外语水平。

3.学生具有接受双语课程的能力

教育教学非常注重良好学习环境的塑造,双语教学亦是如此。在日常的“投资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否接受教师传递的新知识将直接决定投资学双语教学的成败,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外语的授课时间过短,授课内容非常有限,即使学生存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也无法获取更多的投资信息。但事实上,大多数学生是具备良好的外语掌控能力的。首先,“投资学”课程一般设在大二、大三阶段,大多数学生已经经过了系统的英语课程培养,掌握了扎实的英语知识,并且通过了国家四、六级考试,这就预示着“投资学”开设外语课时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双语接受能力。

四、进行“投资学”双语教学的有效发展手段

1.国家加大对双语教学的经费投入

近年来,针对金融学的重要建设地位,教育部已经了最新规定,“向高校划拨专门的发展资金用于投资学的双语教学”。这种经费的使用方式一般采取项目立项的途径,即学校可以自行申请投资学项目,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出国考察费用、人员培训费用、外文(主要为英文)学习费用以及其他的合理课程开支都可以获得国家资金的资助。另外,还有一部分费用用于双语资料的开发与建设、课程教学活动的评比以及双语教师的薪酬等方面。

2.开展切合实际的双语教学竞赛

双语教学是一项复杂、困难的长期工程,尤其对于“投资学”双语教学而言,专业综合性强,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如果单纯进行常规的课堂教学,并不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必须创新双语教学模式,不断开发更多的双语教学形式。例如,可以以月为单位,定期开展切合实际的双语教学竞赛,教师是竞赛的主体,学生也可以踊跃参加,与教师一比高下,对于表现突出者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不仅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为“投资学”双语课程的有效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3.建设高质量的双语教师团队

高质量的教师团队是双语教学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要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团队,首先可邀请经验丰富的外籍教师或资深教授对双语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教授他们先进的投资理念,以及学习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投资知识;其次,为高校的双语教师联系更多的投资交流会议,让他们更好地“走出去”,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让教师取长补短,学习更多的“投资学”讲授技能。

对“投资学”进行双语教学符合当代的教学发展趋势,是推动投资学专业长效发展的根本手段。我们应该结合投资建设实际,充分汲取国内外的成功教学经验,不断培养高质量的专业型投资人才,为“投资学”的长足发展奉献一分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丽娜.国际经济法课程采用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7):134-135. 

[2] 陆珩瑱,顾芳芳.双语教育背景下的金融学课程改革研究[J].科教市场,2010,(6):169-170. 

第5篇:金融学专业知识总结范文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货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加快,金融活动已日益深入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国内外金融活动的频繁变化,使微观金融领域和宏观金融领域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金融活动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扩大。由于教材受到编写、出版等时滞的影响,往往很难将最新的东西容纳进去,传统的金融学高等教育所蕴涵的知识结构已经明显地落后于金融实践不断发展的要求。为了适应现代金融经济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关注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理论的发展,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一方面必须紧密联系金融实践的最新发展,从基础理论层面进行阐释;另一方面必须把金融理论研究的成果,特别是最新研究成果及时纳入其教学体系,将最新的金融发展状况介绍给学生,使学生获得最新信息。根据最新的金融领域发展动态,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地充实与更新,及时吸纳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确保本课程的前瞻性。

2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根据货币金融学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理论性、应用性、时间性教学内容三大类,按各类内容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2.1对于理论性教学内容宜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理论性教学内容主要是对金融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介绍,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使学生在掌握金融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牢固树立正确的金融理念、思维方法和金融从业人员的道德观,奠定坚实的金融理论基础。这部分内容宜采用科任老师课堂教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2.2对于应用性教学内容宜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应用性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金融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应用能力、实践与操作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对于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对其基本理论与基本规律先在课堂讲授,然后对应用性内容作简要指引,再安排课后讨论题,让学生回去查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增强他们的分析应用能力。如在讲到货币政策时,教师先教授货币政策的基本理论,再分析货币政策的应用,然后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实际应用进行简要分析,最后安排我国货币政策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课后查资料,然后利用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比如,在讲完存款准备金政策,要求学生课后查阅我国近些年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使用,并结合实际分析每一次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使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在讲完公开市场业务,同样也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并结合实际进行分析。并安排讨论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发言,最后由老师点评。

2.3对于实践性教学内容宜采用现场调查、走访及交流等方式

实践性教学目的是将学生所学的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我校金融学实践教学是与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中国人民银行、证券交易所及企业联系,建立金融实训基地,通过调查、走访、作报告等方式,增强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实践能力。实践教学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写出实践报告或课题论文,并做出成绩评定。同时,我们还建立了金融学模拟实验室,课程相关的书本知识学完后,学生可以到模拟实验室进行仿真模拟操作,比如,在学习完商业银行的存款、贷款知识后,可以到模拟实验室模拟商业银行存款的实际操作,这样通过实践实验教学验证了课本知识,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和趣味性,缩短了从书本所学知识与实践的距离。

3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

培养人才,教师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首先,教师要钻研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教育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教师只有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对教材有深刻的研究,对所授课程的内容熟悉,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才能面向全体学生并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而且还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无不影响着学生。教师的语言要规范、文明,举止大方端庄,严肃而不古板。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要轻易伤害。要利用一切机会鼓励学生参与竞争,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帮助,让学生通过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达到自我补充、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目的。我们要热爱教育事业,道德高尚,富有爱心,正直无私。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吸引学生和教化学生。

4教与学双向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教育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合作完成的,教师和学生要经常性地交流,相互推动、相互促进,使教与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水平的高低,很重要的标志就是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和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的奥秘,从而达到学习的目标。每一章的内容讲授完之后,可鼓励学生针对本章难以掌握的内容或现实中的问题对老师进行提问,然后由老师进行解答,或积极鼓励其他学生为提问的同学回答。提出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和发明的过程,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都是其进行独立思考的结果,所以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并要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表扬和鼓励,甚至可以根据情况纳入学生的学业评价。教师也向学生提出一些基本问题,由学生通过思考进行回答,或课后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同学们之间分组展开讨论等方式解决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再做点评。这种双方互动的方式,促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解决问题及应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趣味性,增进师生之间思想与情感的交流,提高了教学效果。

5要求学生经常性地关注经济、金融方面发展变化

要求学生经常阅读财经类报刊,收看财经新闻;通过参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对金融企业的发展现状有感性认识。并要求学生以某一热点问题作为深入研究的目标,不断地收集资料,掌握其发展动态,扩充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不足。这样做既促进了教学手段的改革,使学生与教师可以互相学习,加强互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这样一可以扩大知识面,拓宽自己的视野,二可以增强金融术语的语感,三可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加强国内国际合作交流

经济的全球化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对我国高等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院校应面向世界,为我国培养一批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竞争能力,具有较强国际意识,能掌握国际贸易、金融、法律知识,适应国外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复合型人才,这要求高等院校成为面向世界的国际型人才培训中心。为尽快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要加强与国内外一流的院校进行合作与交流,其方式有联合培养学生、师生互换、选派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和进行学术交流等方式。通过合作交流,既可以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办学经验,提高自身师资水平,也可以满足学生对不出国门就实现国际化教育的需求。要提高货币金融学教学的有效性,除了以上提到的方法外,还要与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加大资金的投入,开办网上教学和金融学教学模拟实验室,不断改善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

7结语

第6篇:金融学专业知识总结范文

三年的夜大学习生涯即将结束,在毕业之际,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作一个总结和鉴定:

夜大的学习和社会实践让我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己,紧张的学习,丰富的活动使我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始终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自我的全面发展为努力方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认真学习各种专业知识,主修了市场行销,宏观经济学原理,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实务,金融学,wto知识,外贸实用英语会话,外贸函电,国际金融学,经济学等课程。同时也学会了挖掘自身的潜力,结合工作中的实践,从而逐步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协调管理安排能力。

书到用时方恨少,学而知不足。是我学习和工作的动力,通过学习,我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运用在生活中,使工作效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并通过学习熟悉了进出口的整个流程,并对物流,国际结算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从过去三年的学习中,我体会到:夜大教育不仅仅是我们获得文凭的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们认真细致,谨慎持久的学习态度以及让我们脚踏实地做事,做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理念。当然,同时也提高了我们为人处事,与人交往,承担责任,释放压力的社会经验和能力。

第7篇:金融学专业知识总结范文

关键词:金融专业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三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114-03

引言

随着中国金融业的逐步开放,中国的金融业加速与国际接轨;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的金融业越来越紧密相连。与此同时,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增长。来华留学生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所高校国际知名度的重要标志;接收与培养来华留学生亦是提升学校教育能力、促进教育国际化与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如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金融专业留学生,这对留学生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来华留学生群体作为高等院校特殊的学生群体,由于其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文化背景和教育背景差异较大,授课教师、管理老师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他们增加沟通和了解;而在培养金融专业留学生过程中,更是需要迎合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大趋势,结合金融学的学科特色,构建适合其发展,并能为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输送合格国际人才的培养模式。因此,结合学科特色,建立更适合金融专业来华留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金融专业留学生的重要基础。

一、现有的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偏重理论,忽略实践

金融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这一定位要求学校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顺利完成实习和实践训练,并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然而,在面向留学生的金融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仍以传统的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主,缺乏案例教学,尤其是缺乏与当下金融改革、金融创新相关的案例,导致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相比中国学生,留学生因文化背景、综合素质、适应能力上的差异,缺乏对中国实际情况的了解,在实践和实习工作中经验的缺乏表现得更加明显。

(二)留学生外语水平不足

留学生外语水平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汉语和英语两方面。就读中文项目的留学生在中国的首要任务是学习汉语。然而,尽管学校在留学生培养方案中针对汉语课程进行了优化,汉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非常注重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但从培养效果来看,留学生对汉语的掌控能力偏弱,尤其在写作方面,语法和词汇的欠缺表现得更加明显。汉语水平的不足,一方面,导致学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汉语理解上,而忽略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由于专业课程的教科书和参考书都是汉语的,在一定程度上又限制了留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在当今金融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外资金融机构逐步进入中国金融市场,中国金融行业国际化进程加快,金融行业对专业人才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外语水平的薄弱都会给留学生的就业带来诸多限制,掌握两门或两门以上外语的金融专业人才才更具有竞争力。

(三)在华实习和就业困难重重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日趋制度化、规范化。而中国金融行业具有专业性和排他性,不便接收学生,特别是外国留学生进行实习,这使得留学生在中国的专业实习受到限制,即使找到合适的实习岗位,也不能深入到金融工作的细节方面。调查显示,尽管相当多的留学生希望在中国公司、银行等机构实习或工作,仍有33%的留学生在中国无法找到合适的实习岗位。为了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实习学分,约有11%的留学生直接寻求父母、亲戚朋友的帮助,获得实习机会。这样一来,近45%的留学生在自己国家或者亲戚朋友的公司完成实习学分,学校和培养学院很难对其实习成果和质量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和评价。

二、金融专业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金融专业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分析

高等院校的金融学留学生培养模式应当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基本目标,将学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外语水平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着力点,并融合金融学的学科特色和来华留学生的特殊性,以创新为源泉,不断探索和构建适合金融专业来华留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说来,培养的学生应具有如下特点。

1.专业知识方面

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完整、科学、全面的知识体系,有自己独特、专业的见解和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程度,与学校、培养学院以及任课教师对教学的重视力度息息相关。

2.实践能力方面

要求学生积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留学生在毕业之前应当通过兼职、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获得初步的金融实践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其中,金融实践能力是决定金融专业留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3.外语水平方面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具有扎实的外语基础、熟练的外语技能、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创新精神,了解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和历史,适应全球化需要,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并能将外语作为语言交流和信息沟通的工具,熟练从事经济、金融等领域的工作。

(二)金融专业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分析

随着中国融入国际金融步伐的加快,金融业逐渐显现出其经济核心的地位,也成为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行业。“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实践能力为导向、外语水平为支撑”三位一体的金融专业留学生培养模式的提出,是为了适应知识、技术、智力高度密集型金融行业的改革与创新。该模式的基本要素可概括为:以保证教学质量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夯实理论基础;以提高实践能力为人才培养的目的,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以提升外语水平和技能为人才培养的推动力,全力打造高素质的金融领域国际人才。

在知识、实践、语言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三个要素自成体系,又紧密相联,其中,知识是基础,实践是导向,语言是支撑。教学环节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打下了牢固的理论基础,才能将理论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实践之中。另一方面,包括社会实践在内各类金融行业的实践活动,反映了整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金融机构和市场的发展状况、人才架构、供需情况等要素决定了一定时期内整个行业对金融类人才的需求状况,也决定了金融专业人才的社会实践方向。人才的培养应当以实践需求为导向,形成一套稳定发展、动态调整的培养标准和计划。因此,金融学教学科目的设置、师资力量的配置、教学手段的运用,都应当围绕这套动态的人才培养标准和计划,适时调整方式方法,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并熟练运用一门以上的外语,将语言作为沟通交流的工具和桥梁,在培养留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同时,提升其竞争力。因此,语言特别是汉语和英语作为留学生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之一,是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支撑,也是落实教学理论、提升留学生实践能力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三、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一)注重知识传递的质量和方式

高等教育体系的基础和关键是教学,教学质量直接反映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高等院校的建设和发展。重视教学的过程和质量,加强和改进教学质量管理,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具体说来,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完善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及实施过程的具体操作方案。在夯实学生金融类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应当结合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凭借前瞻性的人才需求判断,通过适当调整课程设置体现专业的师资能力,培养适应未来金融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培养方案应当1―2年调整一次,既保持教学计划的相对稳定,也注意定期的完善与修订,力求培养计划、教学成效的调整与经济发展、教学改革的成果相符合。

2.创新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以书本知识为主,以理论解释和案例教学方式进行知识的传递。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学环境的改善,平面的、线性的知识传递方式应当更加立体化、多元化。例如利用电子金融模型,将书本知识融入模拟金融市场中,使碎片化的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整合。

3.建立多角度的留学生能力评价模型

留学生能力考核的各项指标中,期中期末的考试分数所占比重较大。诚然,这是考察留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掌握情况的基本标准,但不能作为衡量留学生能力的单一指标。我们应当将留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指标纳入留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模型之中,并适当增加其权重,建立多角度的留学生能力评价模型,使留学生得到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

(二)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

实践环节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实践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的导向,实践能力决定所培养人才的竞争力,这一特征在金融行业体现尤为显著。具体说来,针对金融专业的留学生,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为其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以社会实践为导向培养人才,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提升人才的社会实践力。

1.构建提升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实践是教学的导向,课堂教学应当以牢固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多与学生沟通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并适时进行引导和总结;常做一些实践方面的课题和调研项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查找搜集资料,整理分析数据,开展调查研究,最终得出科学的、创造性的结论和课题成果。

2.积极开拓留学生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是培养留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场所,是留学生接触中国社会、了解中国文化的途径。建立并开拓高质量、稳定的实习基地,可以拓宽留学生的金融专业知识,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增加对中国经济和金融行业的了解,提高回国或在华的就业竞争力,积累在中国实习的经验,也符合学生的来华留学期望及未来的职业规划目标。我们应当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校友资源,安排企业参观、教学实践和实习活动,建立学院和企业的合作、学校和企业的联盟,并将这样的活动长期化、稳定化,争取给更多的留学生提供在中国实习和实践的机会,并对留学生的实习成果进行有效的监督。

3.建立金融模拟实验室

随着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在金融行业被广泛运用,金融业务的处理模式由传统操作逐步向电子化操作转变。建立金融模式实验室,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金融实践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例如,在实验室里建立投资模拟交易平台,在接近市场运作机制下模拟投资环境,加强留学生对投资理论和金融知识的理解,为其提供一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习环境。

(三)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当今世界,中国经济金融国际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要求金融人才熟练掌握外语,了解多种文化,具有全球意识,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来华留学生由于本身有着不同于中国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需要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认识和了解中国的习俗和文化特色,在学习和生活中尽量融入中国学生团体;同时,努力学汉语外的第二门外语,如英语,以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增强自身竞争力。因此,在培养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提高来华留学生的汉语和英语能力。

1.打破留学生小团体

留学生在来华之初,由于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等方面与中国学生不同,常与自己国家的同学为伴,而且大学第一年的大部分课程都是面向留学生单独授课的,久而久之,留学生之间形成小团体,共同学习和生活,排斥中国老师和同学。针对此类现象,培养学院应当调整留学生学习方式,适当安排他们与中国学生一起上课,特别是部分学科基础必修课,并开放更多的学科基础选修课供留学生选择学习。同时,提供更多的平台与机会,促进中外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使中外学生通过团体性活动增加认识和了解,在学习生活方面有更多的交流与互动。例如,建立中外学生联络中心,加强中外学生干部之间的信息沟通;开展中外学生课题联合研究,培养留学生的学术意识;鼓励留学生加入学生会,与中国学生一起参加学校的各项文艺活动、体育比赛等。

2.增加金融类专业的全英文课程

留学生群体中有不少来自英美国家的学生,其母语是英语;也有很多亚洲国家的学生计划将来去英美国家留学深造,希望在中国学习汉语和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水平。我们可以在留学生培养方案中增加部分全英文专业课作为选修课,鼓励成绩优异、英文流利的留学生选学,最大程度上给予学生选择权和决定权。

3.放宽国际交流项目申请限制

适当放宽学校国际交流项目的申请条件,包括各类交换、访问、双学位、暑期实践等项目,更多的让留学生参与其中。定期输送品学兼优的留学生前往国外优秀院校访学深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从而进一步推动学校国际化工程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刘桂梅,马洪勋,王品正.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106.

[2] 朱红.发展中国家来华学历留学生培养模式探索[J].科技视界,2013,(10):55.

[3] 马勇,魏卫,邓念梅.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效果评估[J].旅游学刊,2005,(12):62.

[4] 蔡敬民,董强,余国江.高等院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新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9,(2):77.

[5] 刘自中.金融人才外语能力培养的三个层面[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7):112.

Construction of the trinity of financial 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 of returned students

TANG Jie,QIAO Xue-dong

(Foreign economy and trade University,Beijing 100029,China)

第8篇:金融学专业知识总结范文

关键词 课件设计 理念 技巧 艺术

多媒体课件设计是融教育性、技术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综合过程,其核心在于将现代教学理论、教育技术与专业课的教学目的和课程结构有效融合,在此基础上,运用制作技巧在实践中完善教学信息的传递,同时通过艺术手段的烘托优化教学效果。货币金融学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创新是教学理念、制作技巧和表现形式的综合创新。

1 现代教学理论与货币金融学课件设计的有机融合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并不只是单纯的技术创新,更深刻的核心任务是,体现以现代教学理念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变革,并将之与货币金融学专业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课程结构深入整合。

1.1 货币金融学教学目的和学习者的特征分析

货币金融学是金融学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系统地介绍货币与信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结构及其运作机理、中央银行制度与货币政策体系、金融风险和金融监管,以及货币金融理论的发展。教学目的旨在使学生准确理解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透彻地了解货币在经济运行中的角色、现代金融体系中各子系统的功能以及金融系统的总体运行机制。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分析和解释金融现象的能力,进而深刻地理解和准确把握金融体系的发展过程和演进趋势。

“学习者分析”是教学设计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和前提。货币金融学这门课程涉及大量金融概念和理论推演,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记忆能力、逻辑能力和抽象能力都有一定要求。课程学习者是大学低年级学生,学习热情易于激发,思维活跃,但在学习毅力、情绪稳定性、理解能力方面较高年级学生有所欠缺,而且尚未建立完备的专业知识结构,基本上不具备金融学的基础知识。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特征给予充分关注,设计和这一阶段的学生普遍特征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考虑并利用学生个体之间在性别、性格和学习偏好等方面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助合作。

1.2 教学模式改革与课件设计主导理念的创新

教学模式作为沟通教学理论、教育心理学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决定着课件设计的主导思想。理论界提出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分别反映着不同的教育哲学观:

一是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作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其基本思想是研究教师如何教学,较少考虑学生“如何学习”的问题。这一模式注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严格按教学目标的要求组织教学,但相对忽略了调动学生能动性,未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教师单纯地充当具体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二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是基于建构主义的新一代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觉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进行有效的“建构”和领悟。

在教学实践中,基于中国实际教育环境,以及作为课程学习者的低年级本科生的普遍特征,货币金融学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吸取上述两种模式之长,既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 “双主模式”,教与学兼顾,并以“学”为重。教师在教学课件设计中,首先应确立自身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作为组织者和指导者,培养学生主动地探寻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进而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货币金融现象的性质、运行规律以及金融体系各子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较为深刻的理解。课件设计的首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在此前提下,教师对关键知识点和难点作重点讲解,并对学生的学习路径和方法中出现的偏差进行修正。

1.3 现代教学策略在课件设计中的运用

教学模式的确立为多媒体课件设计提供了主导思路,在教学实践中,还需要通过各种教学策略的组合运用加以实现。

1.3.1 基于“教师中心”的教学策略

从“教师中心”的角度看,教育学家瑞奇鲁斯(Reigeluth)认为教学设计中有四种关键的教学策略:教学组织策略、教学传递策略、教学管理策略和激发学生动机策略。这里重点讨论课件设计中的教学组织策略。

(1)教学组织的“宏策略”与课件的框架设计。教学组织的“宏策略”的主旨是揭示学科知识中的结构性关系,是教师对课件的框架结构进行设计的关键环节。其代表理论是细化理论(Elaboration Theory),即对知识按层次结构加以组织,抽象度较高的知识处于较高层次,随着抽象程度降低,其所处层次也逐步降低。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教师应该从全局考虑,合理安排货币金融学课件的总体结构。

首先,教师应从课程内容中选出最基础和最有代表性的学习任务,作为课件开篇的 “教学概要”。在首次授课时,不宜直接切入具体知识的讲解,而是借助多媒体课件,用结构图向学生展示现代货币金融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说明微观金融学和宏观金融学的关系,及各自在金融学理论体系中的角色,然后,向学生进一步展示现实中货币金融体系的组成和运行机制。从简化的结构入手,让学生建立对学科体系全局性的认识,了解其内在逻辑。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化的过程中,教师要逐级区分不同层次的知识点,使学生明确各级知识点在本课程学习重要性中的差异,突出重点,避免平均地投入教学和学习资源,顾此失彼。比如,“金融市场”部分包含大量专业术语,教师可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市场”作为1级概念,子市场作为2级概念,各层级概念用不同字号和色彩标明,一目了然。

教师不仅需要在课件中向学生展示本课程的新知识,同时也要建立当前所学知识与先导课程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性理解。

(2)教学组织的“微策略”与课件的局部主题设计。“微策略”研究如何对某个教学主题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法。根据成分显示理论 (Component Display Theory),教师可以将《货币金融学》的教学内容归为概念性、过程性和原理性和事实性四种类型,它们对学习要求(记忆、运用、发现)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教师据此确定教学主题,并选择适合的多媒体信息传递方式:对于原理性知识,比如利率理论,可以用公式和曲线图描述理论模型;对于过程性知识,如股票发行与交易过程,可用流程图辅之以动画演示展示其全过程;对于事实性知识,如道·琼斯股价平均数等代表性股价指数,可用股市成交量价走势图加以演示。

1.3.2 基于“学生中心”的教学策略

从“学生中心”的角度看,建构主义十分重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学习情境,并向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所需的信息资源,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

(1)学习情境创设的课件设计。教师可运用多媒体丰富的表现手法,为学生构造生动的学习情境。比如,介绍“凯恩斯的货币理论”时,可在课件中插入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历史照片等资料,重现当年的严峻形势,自然地引出凯恩斯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接着通过“提问”和“求解”营造理论研讨的氛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进而用结构层次图解析货币理论在凯恩斯理论逻辑和政策主张中的重要地位。

(2)协作学习的课件设计。对存在争议的理论问题和现实热点问题,例如“网络虚拟货币的本质”或“当前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等,教师可围绕主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首先,教师提前公布讨论主题;提出正反两方的观点立场,让各学习小组进行选择,并要求每组制作论证自己观点的幻灯片;各组在讨论课之前向老师提交幻灯片,教师对各方的论证过程进行分析,并制作相应的幻灯片;在讨论课上,首先由各组代表上台演示自己的幻灯片,并阐述观点,最后,由教师配合预制的幻灯片进行总结和点评。

2 货币金融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巧

2.1 课件的脚本设计

教师通过脚本设计,对将要向学生展示的教学内容、演示顺序及各步骤间的关系进行规划。首先应构建《货币金融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流程,并将知识内容按其属性以及逻辑关系划分为各个知识单元,并对知识单元进行解析。教师应编制课件的文字脚本,确定各知识点占用的屏数以及展示次序,并对每幅幻灯片进行屏幕设计,包括版式、配色与字体、动画设计等,并描述课件结构中内含的链接关系。

2.2 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制备

教师可在课件中穿插各种表现手段,如图表、图像、动画、视频、声音、音乐等,使课件富有表现力。教师可通过各种渠道采集素材并进行加工。对于银行同业拆借简况、债券和股票成交量价走势图、各类债券发行量、全球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年度排名等资料,可在专业网站采集。对于交易合同、票据单证等,可扫描或拍摄实物。教师还可收集有教学价值的视频素材,如新闻媒体对金融机构、监管部门的访谈。教师也可亲自制作素材,比如用PageMaker和Photoshop绘制矢量图和位图,用Visio绘制流程图,或是用Flash软件制作动画,并为课件录制解说词。教师可建立课程素材库,将各种素材分类存贮,按需选用。

2.3 课件的程序框架设计

多媒体技术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可以通过交互性、非线性的方式将信息生动形象地传递给学生。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将课件框架设计为顺序结构或是交互式结构。前者顺次安排教学模块,适用于讲授层次递进的教学内容。交互式结构的特点是在各教学模块之间相互跳转。比如,教师可在每一章的幻灯片首页上设置导航系统或内容选择菜单,根据教学安排在各部分间自如地切换。

3 课件的艺术处理与教学效果优化

多媒体课件并非教学内容的堆砌,而是融合美学、心理学的一门艺术。通过将图形、文字、动画、色彩及各种特技的有机结合,教师可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目的,对课件主题设计不同风格,或庄严深沉,或委婉清新,或幽默诙谐,或生动活泼,强化课件对情境营造的感染力、冲击力,并令观者产生愉悦的美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创造最佳学习心理条件。

3.1 色彩运用

色彩在学生的视觉感受中占据重要地位。不少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容易走入两个极端,要么色彩单调,寡淡无味,要么杂色铺陈,令人眼花缭乱。在货币金融学课件设计中,教师可根据基本配色原则,并结合教学内容具体特征,对色彩合理搭配。首先,幻灯片背景色与前景色应形成较强烈的明暗对比,使教学内容醒目突出,减少学生视觉负担。其次,同一知识单元的背景色应保持一致,单幅幻灯片中出现的色彩不宜过多,色彩变化节奏简洁明快,总体风格整齐统一。在图表制作中,对核心要素或重点环节可使用高纯度的色彩加以突出。色彩运用还可和文字内容相呼应,对学生产生心理暗示。

3.2 插图、动画和音效的组配

有些教师为了追求界面丰富多彩,在课件中插入大量与课程内容无关的图片,实际上变成干扰教学主题的“噪音”。多媒体视听素材的运用是为了更好地烘托课件承载的教学信息,而不是喧宾夺主。比如,介绍纽约证券交易所时,可首先展示华尔街的繁华景象,进而展示交易所的外观与股票交易场景,配以英语简介,让学生感受金融市场在现代经济运行的地位。

在课件设计的艺术处理中,教师的根本任务是在把握教学内容精髓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宜为内容服务的多媒体表现手段。课件制作艺术的真谛是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协调,切忌华而不实。同时,课件设计也要结合学生者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对于大学低年级学生,总体风格的设计可相对活泼清新,间或凝重庄严,张弛有度,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评论(上中下).电化教育研究,1998(2、4).

[2] 骆德汉,姚会春,朱茂峰.多媒体教学效率和效果的研究与探讨.教育与现代化,2002(2).

[3] 张二锋.基于建构主义思想的高校多媒体教学的思考.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1).

[4] Merrill,M.D.,Components of instruction toward a theoretical tool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Instructional Science,Volume 29,2001,Pages 291-310.

第9篇:金融学专业知识总结范文

关键词:金融学;研究型;教学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对金融领域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大学本科阶段对金融学专业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在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一些学校在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权威、以灌输教材知识为主的传统方式下,融入了以学生为主体,开放性、研究性和综合性的教学模式。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容和意义

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观点在19世纪的德国提出,之后许多大学纷纷把科研引入教学,形成了研究型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是将学生置于教学过程的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和科研活动,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方法和形式,加强学生的亲身实践,从而让学生从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探索钻研,即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成为学习者、发现者、研究者,使每个毕业生具有特别的创造力。金融学专业本科教学应用研究型教学模式,不仅是因为其研究主体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要求,也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研究精神和求知欲望。研究型教学模式通过启发式讲授法、案例教学法、研讨法等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及学科竞赛、社团活动、网络论坛等丰富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自觉、自主地参与到教学科研活动中,培养学生对金融学专业知识的研究兴趣,从而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型教学模式通常围绕一个专门的课题或实际问题展开,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起引导、带动作用,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收集相关资料,进行个人实验或小组讨论分析,设计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或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独立学习、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与人沟通、团队合作能力。在当前的市场机制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家企业更是使出浑身解数:引进各种先进技术、研发新的产品、转变经营理念……就在这各家企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情况下,团队精神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凸显出来,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并将其作为现代企业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型教学模式中很多教学模式无法靠一个人的能力完成,如何在团队中分工、合作、交流,成为对学生在学习科研中提出的新要求;同时,在研究型教学模式搭建的平等交流的平台上,学生可分享共同研究成果,使资源在同学之间以轻松、方便、有效的方式共享。

(四)有利于学生在高校中适当与社会接轨,培养出快速适应社会的人才。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封闭在“象牙塔”中,由于理论和实践的差距,四年本科学习结束之后,学生无法快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无法快速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研究型教学模式通过研究现实中金融领域的热门问题,使学生的知识信息储备实时更新,通过如证券模拟交易等生动的竞赛形式,使学生与外界现实环境亲密接触,为今后走向社会创造有利条件,奠定良好基础。

(五)有利于社会责任心的培养。通过实施研究型教学,使学生从个人、企业、社会的角度深入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关系,提高对宏观、中观、微观经济关注的敏感度,关心国家和社会的金融发展。

二、国外研究型教学模式借鉴

在国外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运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成功的案例,尤其美国、英国、德国等几个发达国家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人才培养上更是具备一些特点和优势值得借鉴。

(一)设置研讨课程。大学研讨课最早是柏林大学创造的一种全新教学形式,目前仍是德国等大学主要教学形式之一。美国研究型大学一般从本科一年级就开设研讨课。例如,2008~2009年普林斯顿大学为新生开设了74门研讨课,向所有新生开放,学生可根据兴趣自由选择,甚至跨专业选课。2008年秋季,哈佛大学为学生开设135门研讨课。研讨课中老师只是传授和训练研究方法,提出焦点、热门的问题,学生查找文献资料,经过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形成自己的观点。

转贴于

(二)导师制教学。国内多数大学导师制从研究生阶段才开始,而国外如英国牛津等大学在本科期间已开展导师制。20世纪八十年代,导师一般负责6~12名学生,到了九十年代中期,由于学生规模的扩大,一名导师负责约20名学生,导师并不是知识的传递者,评价导师的优劣和教学效果也不在于学生从导师那里获取信息量的多少,而在于导师能否启发、激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研究型学习。伯克利分校,分别于1994年、1997年专门成立本科生研究办公室,为本科生科研提供校内校外的科研项目及项目资助经费。伯克利规定教师指导一个本科生,学校给予500美元项目经费资助。斯坦福大学在2006~2007年度为1,200名本科生提供400万美元的项目资助。学生可担任教师科研项目研究助理,或单独承担校内外研究型项目,从研究的设计、申请、到实施、总结等各个阶段完整参与。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在金融学本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方法及内容方面

1、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研究型教学模式要求突破传统授受式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形式丰富、生动、多样。

(1)案例式教学。从1924年哈佛大学商学院首开案例教学之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哈佛商学院的突出特色和鲜明品牌。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式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敢于思考、善于探索、主动学习,学员在课堂上的互动碰撞出睿智的思想火花。在金融领域有很多热点问题的研究探讨都可借鉴这种形式。

(2)邀请相关学科专业教师及社会人士参与课堂授课。金融学主要由三大支柱组成,即银行、证券、保险,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也集中在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授课时可在专业教师理论授课过程中聘请这三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来课堂讲授,讲授他们的从业经验、在专业领域工作的实际案例及行业最新动向。除课堂教学外,可不定期邀请知名教授进行专题讲座,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之中。

(3)学生参与科研。研究型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可选择联系导师参与完成课题或自主选择独立完成课题,对于前者可从高年级本科生中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导师项目,对于后者通过设立专门本科生科研基金对优秀者给予资金资助。

2、课外形式多样化。首先,金融领域尤其在证券投资方面可开展学科竞赛,如模拟炒股大赛、股指期货交易大赛、外汇交易大赛,等等。通过竞赛深化实践教学,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中亲身体验金融证券投资的具体操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也可展示、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强大的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自由空间,如BBS、QQ、微博等,以不受实践空间约束的条件下为学生带来更多的信息共享和更广阔的交流;再次,可在院系内开展金融专业社团活动,把对金融领域感兴趣的同学集合在一起,如成立保险学会、投资协会等,以大家喜欢的方式交流、实践、创新。

(二)评价体系方面

1、在教室评价制度上注重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综合性评价。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以科研带动、服务和促进教学。可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设置这三方面的权重,建设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社会服务能力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这也是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必要条件。

2、在学生考核制度上,可打破传统的一次期末考试定成绩的模式,在一门课程一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安排若干次考核,综合考察给出期末总评分。考察形式不局限于书面形式,可采取口头方式如课堂发言、辩论、演讲等,即使是书面形式也可采取论文、案例分析、制作PPT等。

主要参考文献:

[1]郑锦荣.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模式发展及其借鉴.高等农业教育,总第223期.

[2]叶国荣,陈达强,吴碧艳.高校本科生教育中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中国高教研究,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