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俱乐部工作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6-0813-04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Mode of Four Threes of College P.E. Curriculums
CHEN Xiaorong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60,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P.E. curriculum should include three parts of class teaching, afterclass 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campus sports culture atmosphere. The curriculum reform is summarized as Four Threes, Three Independents, Three Interactions, Three Selfgovernments, and Three Opens. The mode of Three Independents is that college students independently choose events, teachers, and class time. The mode of Three Interactions i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lass and afterclas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pot and network. The mode of Three Selfgovernments is that college students selfgovern afterclass exercises, afterclass competitions, and afterclass training. The mode of Three Opens is open time, open space, and open resources. Ten years practice show that these modes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llege P.E. curriculum,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participation, and effectively complete the goal of college P.E. curriculum.
Key words: P.E. curriculum; P.E. teaching; P.E. curriculum mode; P.E. teaching club
1 大学体育课程“四三”模式解读
10多年前,在大学体育教学实践中, 我们发现传统的大学体育课教学已经无法适宜大学生对体育课的需求,难以调动大学生上好体育课的积极性。我们依据现代教育、现代体育和现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遵循本校“办学以学生为本,育人以素质为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厚积薄发,经世致用”的教育理念。力图打造一个具有特色的、新型的,符合青年大学生身心需要的大学体育课程新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与宗旨就是使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全过程全方位的接受体育教育。
教育学理论认为,课程可以是狭义的,也可以是广义的。狭义的课程概念或是指学科或活动的总和,指教学计划、教学进程,指教学内容的组织等某一个方面。广义的课程概念是指学校教育中为所有学生提供的和重建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和。一个完整的、多维的课程概念,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也包括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其中包括显性的课程计划、科目、活动也包括隐性的教师的影响、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包括预期的目标、教学和学习,也包括非预期的目标、教学和学习。
我们认为新型大学体育课程应该是一种广义的课程概念,是一种大课程概念。它应包括体育课堂教学、课余体育参与和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三部分内容。大学体育课不仅局限于体育课堂内的体育教学,而应是融课内与课外为一体的教育体系。从培养目标、教学指导思想、组织教学到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各个环节,将显性课程与潜性课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我校以体育教学俱乐部为中心和主线,使体育课内与课外溶为一体,鼓励学生通过参与课内、校园、社会的体育活动,在体育实践中学习体育知识、提高体育运动技能,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培养自我锻炼的能力,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10多年来,我们努力借鉴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经验,结合深圳特区的实际情况,深入进行理论探索和反复试验完善,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体育课程 “四三”模式。“四三”模式如图1所示:
2 深圳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实践
2.1 “三自主”模式
2.1.1 大学体育课程运动项目设置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他们无论在生理,还是在心理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当体育课程面对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和学生群体时,要求我们体育课程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体育运动项目,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为了满足大学生渴望掌握富有时代感和实用性的体育运动项目,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在体育运动项目设置方面,我们主要遵循以下原则: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以培养目标为依据、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考虑我校主客观条件和满足学生个体需求。设置时并考虑运动项目健身性、文化性、丰富性、时尚性和层次性。
在体育项目选择方面,我们力求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学生需求的变化,随时增减调整,保持动态的过程。我们的体育课程开设了足球、篮球、排球、棒垒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毽球、保龄球、橄榄球;保健体育、武术、瑜伽、健身秧歌、太极剑(拳)、太极养生;女子养生防身术、散打、自由搏击、跆拳道;体育舞蹈、健美操、韵律操、女子形体,艺术体操、健身秧歌;定向越野、围棋、街舞、游泳、高尔夫球、击剑、野外生存、健身等。30多个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运动项目供学生自主选择。
2.1.2 三自主网络选课系统 1998年,我们针对体育课学生人数多,运动项目多,人工调配分项工作太过繁杂的状况,开发了网络三自主选课系统软件。把每个任课教师开设的项目、开课的时间挂在网上,规定相应的“关门”人数,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业课表安排、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己所喜爱的教师,在网上灵活选择体育课。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任课教师的“三自主”。把体育课的选择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体育学习的选择中充分享受自主性和学习自由。让学生在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的活动中,充分感受体育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据对深圳大学学生抽样调查结果显示91.7%深圳大学学生能选择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使体育课向着既强身健体,又娱乐身心的方向发展。
2.2 三互动模式
2.2.1 教师与学生互动模式 建构主义的课程理论认为,“知识建构”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知识建构者。学生应处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教师要从传统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权威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合作者。学生要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自我控制管理者。无论是在教学课堂还是课余体育活动,新的体育课程模式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交流。无论是在体育教学课堂上,还是课余体育活动中,师生之间应是相互促进、相互交流的。在课内,学生协助教师进行教学工作,两者是平等的、对话式的关系;在课外,师生共同负责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锻炼活动及体育竞赛,教师更多的是提供技术支持和设备条件的保障。
我们认为:在体育课堂上加强师生互动,能够使学生学习与自我兴趣结合,减少强制性;使学习更加主动,提高自律性;师生互动促进,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外体育活动方面,强调师生互动,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增强体育锻炼意识,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通过问卷调查,94%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学俱乐部采用“以学生自我锻炼为主,教师教授为辅的教学形式”较合适。
2.2.2 课内与课外互动模式 体育课无疑是实现体育课程最好的组织形式。但对大学生来讲,更重要的是应在更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中,去参与和去体验体育,为此,我们打破传统体育课程观念的束缚,用大课程观的理念去设计体育课程,对学生的培养空间不仅局限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更富趣味、更开放的多元化活动,鼓励学生多参与、多体验、多尝试、多协作,给他们更多的体育课程空间,让他们的体育经历丰实,涉猎范围更广,从而更灵活、更有弹性地运用四年大学学习时间,充分开发出自己的潜质和个性。从而,去获得体育运动的直接经验并感悟体育运动的真谛。
我们以体育俱乐部为开展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单元,结合体育课堂教学开展各种活动。主要形式有:结合网络学习、开办各种讲座、技术辅导站锻炼、自我锻炼各种形式、多层次的课余比赛、课余训练、校园体育文化宣传和各种观摩学习活动等等。学校体育部门给予技术支持、场地设备支持、宣传支持和经费支持等。
2.2.3 体育课堂与网络互动教学模式 “体育课堂与网络互动教学模式”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认识特点,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的优势和特点,将体育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课堂与网络互补、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体育课堂与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根据构建学习理论,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体育理论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教学形式如图3示。
2.2.4 运动技术教学“互动式”教学模式 运动技术“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使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现场教学与网络教学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自学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传统技术教学模式与“互动式”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状态的比较见表1。
课堂与网络互动教学具有以下优越性:在学生学习方面:使体育学习更具自主性、使体育学习更具全面性、系统性 、使体育学习更具生动性、使体育学习更具能动性、使体育学习更具个性化 。 在教师教学方面: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角色、要求教师放大教学能力、要求教师提高文化内涵、要求教师备课更加仔细周全、课内与课外教学活动有机结合。
2.3 三自治模式 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组织能力特点,大学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管理应采取大学自治的方法,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管理的基本形式应以各单项俱乐部为基本管理单位,进行体育竞赛和余暇活动的组织和安排。各个俱乐部根据本项目的特点成立了俱乐部委员会,协助指导教师组织课外锻炼、竞赛组织、裁判培训、宣传与经费管理等工作。
每个单项俱乐部由一名本专业的体育教师为指导教师,负责该俱乐部的课堂教学(一周一次)技术指导,负责俱乐部委员会的组建。总体把握单项俱乐部的发展方向和计划安排。主席由学生担任,负责单项俱乐部的课外辅导和安排组织竞赛的具体事务以及与校、系学生会的协调配合。单项俱乐部委员会的组成及其职责如图4所示:
体育俱乐部管理工作流程是:各个俱乐部每学期开始自行制定年度工作计划――与俱乐部指导老师商量工作计划――向联盟执行主席提交工作计划――联盟与体育部批准工作计划――按计划开展工作――年末各个俱乐部主席提交年度工作总结――俱乐部联盟执行主席及体育部审核――召开总结大会,各个俱乐部主席陈述工作――各个俱乐部投票选举年度优秀俱乐部及优秀俱乐部主席――年末校运会闭幕式全校表彰。完善的组织机构和有效率的工作程序确保了全校群体活动蓬勃开展。
2.3.1 课外锻炼自治模式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应是独立的、自治形式的,充分发挥大学生自主锻炼的积极性,既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采用课外体育辅导站的形式实施大学生课外锻炼自治,各辅导站由各单项俱乐部培训部主持,体育部协助提供支持。在各辅导站参与锻炼的人员主要有:参加本俱乐部学习的学生、该项俱乐部积极分子、该项运动的爱好者。开设课外体育辅导站的目的是:针对性地解决课堂学习的重点、难点、增加学生锻炼次数、提高学生的技战术水平、提高专项身体素质、培养定期锻炼的习惯等。课外体育辅导站力求做到“三固定”:固定辅导时间(学生自定,每周1~2次)、固定辅导场地(学校提供)和固定培训人员(各俱乐部培训部指派)。
2.3.2 课外竞赛自治模式 竞赛集中体现了体育运动的魅力和乐趣,以组织好学校的各类竞赛作为龙头和杠杆,调动和激发大学生的体育积极性,活跃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搞活大学余暇体育的核心和关键。调查结果显示,深圳大学被访学生中有92.2%的人认为学校体育部门通过增加组织各种体育比赛,来调动和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是有效的。'
大学余暇体育的竞赛组织与安排应有别于普通的竞技体育比赛,其特点应是以固定赛季时间和比赛项目为基点,形成惯例以加强计划性,每月举办2―3项比赛,每年如此,即便于学生有目的地围绕比赛进行准备性训练,以赛促练,也有利于竞赛的组织和管理。用竞赛调动学生围绕赛季的赛事开展余暇体育活动。
在组织形式方面应赛事内容丰富,即有竞争激烈的球类比赛,又应有表演、娱乐性质的比赛,把校内的运动竞赛当成是体育课的延伸和补充,促使学生多方面感受和体验体育运动不同的特色和魅力,此外,每一俱乐部杯联赛的组织和管理又有利于学生体育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培养提高。
在竞赛层次方面应考虑到使不同层次和运动技术水平的学生均有参赛的机会,均有在竞技赛场上一展风采的机会,使其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体验体育比赛中的挑战和竞争的滋味,并逐渐喜爱体育运动。由此我们将比赛分为不同的等级和组别。
在竞赛的组织管理方面应充分发挥单项俱乐部的作用。通常校级大型比赛、综合性比赛由体育部主办,如全校综合运动会;单项比赛由俱乐部主办,系级和其它类型的比赛由学生会或与俱乐部联合举办。我们认为: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大学的条件特点,大学课外体育竞赛应以体育俱乐部为组织核心,通过俱乐部组织展开各种体育竞赛,能够调动大学生从事余暇体育的积极性。
2.3.3 课外训练自治模式 课外运动训练是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我校除4个高水平运动队外,其余的各个项目代表队都由单项俱乐部组建。
各俱乐部指导教师即为该俱乐部代表队教练,这样便于在所授项目体育课中发现具有训练潜力的苗子,鼓励其参加高级俱乐部学习或成为代表队预备队员。各俱乐部主席俱乐部挑选一名专项运动技能突出的学生担任代表队队长,委派其在该俱乐部辅导站、业余比赛中寻找技能运动优秀的选手,向俱乐部教练推荐。
各单位俱乐部代表队队长负责“非集训”期间的训练工作,教练参与训练计划制定,学生运动员自愿参加训练,体育部门给予场地支持。俱乐部代表队若要代表学校参加全国、省、市各类赛事,通常赛前3~6个月进行集训和参赛准备工作。此阶段教练员负责代表队训练工作,体育部给予经费支持。
多年实践表明,这种学生自治的训练体制优点很多,不仅充分调动了大学生参与课外训练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训练的能力,而且训练效率高,训练经费开支节省。事实表明,在一些运动项目中,我们同样能够在普通大学生中训练出获得全国冠军的高水平运动员。
2.4 三开放模式
2.4.1 开放时间 我校体育课程在排课时间安排方面采取“全天候”的方法,早晨、中午、晚上、周末均可以选课,既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场地设备资源。
2.4.2 开放空间 依据《纲要》的精神,我们在体育课程中开设野外生存、定向越野等课程,鼓励老师和学生走出校园、既能减轻扩招给学校的体育资源带来很大的压力,又能使学生亲近大自然。
2.4.3 资源开放 我校体育课程在人员资源与物力资源方面,都采取对外开放的方针。
人员方面:我们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将所学得的体育知识、技能服务于社会。例如,太极俱乐部组建了“太极义工队”,利用休息日在校园、社区、中小学校普及推广太极拳运动;又如篮球、足球俱乐部的裁判队伍,为深圳市及深圳大学周边社区、单位的各种比赛提供裁判技术服务;再如,定向越野俱乐部是深圳市定向越野活动开展的最有力的技术中坚,多次协助有关单位举行大型活动与比赛。大学生走向社会,既服务了社会,又锻炼了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物力资源方面:我们既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地区的体育场地资源上体育课,又对外开放我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为社会服务。
4 结束语
体育课程“三自主”、“三互动”、“三自治”、“三开放”的“四三”模式是一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在10多年的改革实践中,我们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近年来,有近百所大学的体育部负责人来校参观学习交流,在全省及全国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受到了一定的好评。但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钢,等.课程理念的更新[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2]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篮球俱乐部教学;教学模式;运行机制
每年学校在进行运动项目选项时,很多学生的第一选择是篮球项目,这就说明学生对于篮球是非常感兴趣的。因此,我们应当创造条件,采取手段,积极培养学生的这种兴趣,使这种兴趣得以延续、持久地发展。在中学篮球教学中实施体育俱乐部模式是现代篮球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既为篮球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依据,又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以及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
一、篮球俱乐部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1.教学管理形式及方法
传统的体育课,一个体育老师被分派到几个班,学生不管是否满意都不能更换老师。而俱乐部式的教学模式体现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授课教师。俱乐部采用教师授课专业相对固定、学生自主选择的教学形式,课内外相结合,课内俱乐部老师的教授和课外俱乐部学生自主锻炼相结合。教师由原来单一的主授者成为传授者、组织者和辅导者,而学生由原来的被授者成为主动参与、自主选择、自主练习的俱乐部主体。
2.教学内容
俱乐部的教学完全是一种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自己要求进步,教师注重的是学生的体育能力、运动习惯和意识的培养。它的教学内容可分为技术、理论和素质三大部分。首先,引导学生学习篮球技术,提高学生的个人篮球水平;其次,从理论方面入手,让学生了解篮球的一些术语、裁判规则等;最后,要努力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因为仅仅有好技术、高裁判水平,篮球运动仍是无法进行的。
3.教学评价
传统的评价方法多重视运动成绩的评价,轻视学生真正的健
康、体育修养、行为习惯的评价。突出表现在评价内容统一性太强,项目太固定,忽视学生个体差异、运用技术的综合能力的评价。而篮球俱乐部教学评价的内容全面,包括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综合评价、身体素质评价和专业技术评价。这种教学评价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思想。
二、建立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从而更好地选拔人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篮球俱乐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更多地考虑了学生的需求,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了老师的强行要求和督促,学生完全是在一种愉悦的情绪下进行锻炼,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篮球俱乐部里的学生正因为他对篮球的热爱,才会不遗余力地学习篮球的技、战术,进而提高自己的篮球水平。此外,俱乐部集中了一批相对水平较高的学生,便于教师进行教学与训练,对学生技、战术水平的发展有较大的提高,学生的实战经验可以得到积累和丰富,学生的整体素质可以达到较高水平。
2.有利于掌握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受美国的美国篮球职业职赛、中国的中国篮球协会等大型篮球赛事的影响,许多中学生因为喜欢某个明星,或者因为某个球星帅气的动作(灌篮,中场远投进球等)而去模仿,以至对篮球产生兴趣,最终热爱篮球这项运动。但是中学生面临升学考试的压力,许多家长、老师不同意他们把过多的精力放在篮球上。把俱乐部式的教学模式搬到课堂上势在必行,学生不仅不花钱就可以学到篮球技术,而且不占用课余时间,它能使学生对篮球的兴趣发挥到极致,有利于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三、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特点
1.灵活性
以往的篮球教学中,教师不管教学对象的水平高低,统一“吃大锅饭”,没有注意到差生的吃不消和优生的吃不饱,教师只注重自己教了多少而不去关心学生能学会多少,教学手段方式很死板。
而篮球俱乐部的教学、训练、竞赛,可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现有条件进行安排,灵活性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分层教学更能在俱乐部中体现出来,把学生按自身现有的篮球水平大致分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内容可由任课的篮球老师自行决定,总之,不受单一形式的约束。
2.全面性
篮球教学采用俱乐部这种教学方式来开展,要求老师具有更强的专业技能,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个人篮球技、战术水平,在平时的教学中多进行比赛教学,让学生裁判员临场实习,也能提高学生裁判员的裁判能力,在课余时间由各班的体育课代表携小组长组织商议开展篮球比赛,这更锻炼了俱乐部学生干部的管理、
协调能力,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四、中学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
1.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俱乐部教学模式以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体育能力、
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篮球教学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专项教学为主,具有集知识、健康、娱乐、竞技于一体的多方位教学特点,使学生全面发展,突出特长。
2.中学篮球俱乐部管理方法
为保证中学篮球课俱乐部有序运行,我们确定了目标明确的组织管理机构。组织管理结构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各级部主任、体育组组长、篮球老师、体育课代表、小组长等组成。各级部主任指派各年级体育组组长全面主持篮球教学俱乐部工作,包括俱乐部的工作计划、教学与活动安排及其他业务工作。教学与辅导、活动管理与竞赛、运动训练由具有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篮球老师完成。体育课代表和小组长起带头作用,可分担老师的部分任务。
3.篮球俱乐部的组织形式
篮球俱乐部形式的开展是体育课的延伸。它根据学生的报名情况以年级为单位进行分班教学训练,结合各年级自身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分班,使分班后的每班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避免了水平参差不齐影响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裁判能力是篮球俱乐部教学、训练中的重要环节。篮球老师可对篮球竞赛规则、裁判法进行详细讲解,安排比赛教学让学生裁判员临场实习,指导老师临场指导,对所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从而提高学生裁判员的裁判能力。
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是顺应时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社会发展要求的,它是动态的、发展的,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它把俱乐部的经营方式、管理手段引进体育教学中,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实行俱乐部模式教学,达到了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增强体质和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目的,为中学篮球教学探索了一条新路。
二、工作措施
1.成立燕小足球工作室
建立在学校校长领导下,分管校长领衔负责的燕小足球工作室。招募一批热心足球事业的有志之士加入其中,具体策划、指导本校校园足球的开展。
2.采购一批足球训练急需器材。
3.开辟专室为足球工作室定点办公室。
工作室成员定期召开学校体育工作足球专题会议,研究校园足球教学与管理工作,学习校园足球工作的法规、文件,搞好学校足球工作的发展规划,并进行宏观调控。
4.建立"燕小足球工作室"专题博客。
5.选拔足球运动员,成立燕小足球工作室下设的燕小足球俱乐部。
建立健全完善的校级运动队框架,以普及促提高,认真抓好校级足球队的训练,并制定好周密而详细的计划。统筹安排各教师资源,做到教练员、运动员、训练时间、训练场地器材四落实。建立足球运动员梯队,规范运动队训练制度,健全校级代表队档案库,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和运动技术水平等情况进行跟踪调查。
6.确定训练时间、地点开展常规训练,足球俱乐部的男女队员训练是工作室工作的重中之重。(详细训练工作计划见训练计划)
7.联系校外定点足球场。
由于我校暂时没有能进行正式比赛的草皮或泥土场,条件相对落后,无法满足校园足球训练比赛的要求。通过校长室童校长亲自牵头,帮我校足球队联系了中关村实验学校,借用其场地,每周周五带领校足球队前去训练比赛。
8.开展足球指导课的教研活动。
大力加强教师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学习、培训、交流、研讨等活动,全面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及业务能力,从德、能、勤、绩等方面对教师实施全方位的考核,促其不断提高,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工作室成员没人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与足球相关的教学训练研讨活动。
9.备战春季校园足球联赛。
溧阳市校园足球联赛在4-5月份举行,校足球队教练组要科学制定赛前训练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强化训练,力争在比赛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自成立以来,基金会秉承“服务于河南足球事业,推动河南足球事业的发展”的宗旨,通过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计划、业余足球联赛扶持计划、特困球迷帮扶计划和足球教练员及裁判员资助计划,积极推广足球运动,推动河南足球事业的发展。
足球普及夯实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基础
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体教结合。从娃娃抓起,通过体教结合,大力发展校园足球,这是培养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振兴中国足球的关键所在。所以,在过去的一年里,基金会通过“送温暖”、“足球进校园”等多项活动,让足球走进校园,推进足球深入广泛的普及,为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2013年1月16日,位于开封市五福路的禹王台区实验小学,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河南足球事业发展基金会携手省希望工程办公室、河南建业足球俱乐部和爱心球迷来到这里开展了送温暖活动,建业U19足球队员还与热爱足球的孩子进行互动。这次活动共为学校筹集50个书包、50双手套、100套学习用品和15个足球。禹王台区实验小学成立于1937年,现共有学生185名,其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占100名左右。2008年,该校被定为河南建业足球俱乐部网点小学,学校足球氛围浓厚,在训练条件简陋的情况下,先后为河南的足球事业输送了十余名队员,并在多次比赛中获得不错的成绩。
今年2月,基金会组织全国五甲联赛河南五人制足球队的球员在荥阳10所学校开展了10期的“足球进校园”活动,通过颠球、传球、射门等足球互动小游戏,让孩子们感受到足球的趣味性,从而带动他们的参与热情,为足球在校园的深入开展打下基础。基金会还向每所学校捐赠1000张五甲联赛河南主场套票,10套河南建业足球俱乐部球迷产品(足球、运动服等)。
在儿童节,基金会主办了“快乐六一,阳光足球”微笑成长活动。基金会形象代言人、河南建业队队长陆峰和建业球员与110名少年儿童近距离交流互动,通过足球体验以及有奖游戏等方式,宣传阳光、快乐、健康的足球公益理念,树立“足球从娃娃抓起”的人才培养理念。
暑期,基金会在郑州市管城区柴郭小学举办了“2013阳光足球夏令营”,共有70名小学生参加。这是基金会首次举办具有公益性质的足球训练暑期夏令营,基金会本着“足球从娃娃抓起”的足球理念,通过在校园里普及和宣传足球运动,培养孩子们对足球运动的兴趣,让更多的孩子体验足球的魅力,享受足球的快乐,为学校足球运动的开展营造浓厚的氛围。
今年,基金会还先后走进了河南大学、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和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并且与河南大学签订了合作意向书,计划通过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足球教练及裁判员培养、足球赛事合作等多种形式交流合作,互相支持、资源互用,共同服务河南足球事业发展。基金会还组织河南建业预备队与学校的足球队进行了友谊赛,将精彩的比赛带给了在校师生。
另外,在基金会的推荐下,漯河市临颍县北街小学女子足球队在5月中旬代表河南省参加了斯凯孚“与世界有约”希望工程青少年足球邀请赛,获得全国冠军,并代表中国远赴瑞典参加了“哥德堡杯”世界青少年足球锦标赛。河南小木兰们在瑞典哥德堡也得到了中国驻哥德堡总领事的接见。11个穿着双星球鞋的瘦弱小女孩不怕苦、不怕累,在与人高马大、装备精良的瑞典球队比赛中不畏强敌,每场都进球的表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8月,基金会又邀请这些小队员到航海体育场观看了建业的比赛,并赠给他们专业的足球鞋。
同时,基金会还与临颍县政府和教体局签订足球帮扶计划,从教练员培训、足球基础设施建设、赛事交流、中小学开展足球活动及足球兴趣培养等五个方面进行帮扶,基金会希望通过这几项措施,使临颍的青少年足球发展再上一个台阶,为河南足球培养出更多的足球苗子,为中国足球的发展贡献力量。
扶持多项足球联赛,促进足球全民参与
在中国,除了中超、中甲这些专业的足球赛事以外,还有其他很多官方举办的或民间自发组织的足球联赛,这些赛事的开展为众多足球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他们尽情享受足球的乐趣。但是由于知名度和影响力有限,他们的发展步履维艰。在过去的一年里,基金会通过多项公益活动,大力扶持这些赛事的发展,从而促进全民参与体育健身,普及足球发展,使更多的人喜欢足球、支持足球,营造良好的足球发展氛围。
从2012年开始,基金会全面接管河南五人制足球队,为其提供资金援助,并协助解决球队的训练比赛问题。
五人制足球是足球项目的一个变种,也是众多国际球星的启蒙运动,拥有众多的爱好者。但是在中国,由于起步晚和外部大环境所致,五人制足球的关注度则远不及11人制足球。为了推动河南足球的全面发展,实现更多足球爱好者的足球梦想,基金会向河南五人制足球队伸出了援助之手。今年2月,由基金会发起的河南阳光五人制足球俱乐部正式注册成立。这是一个民办非企业单位,也是河南首个五人制足球俱乐部。根据基金会理事长杨楠的介绍,这是基金会和球队对河南五人制足球发展的一种新探索,即通过民间组织来实现足球赛事运作。
在去年和今年,基金会主办了濮阳市全民5人足球赛,在比赛中,帮助他们协调场地,提供奖品,并通过基金会的官方网站及时向外界宣传报道。这次活动作为足球普及公益项目的尝试,旨在探索公益推进足球普及发展之路,活跃河南足球运动氛围,加强民间足球交流,为民间组织开展足球赛事提供完善的舞台和积极的支持。
同时,基金会还参与了第三届高校业余足球联赛的组织与开展,为获得冠军、亚军和季军的球队分别捐助奖金3000元、2000元和1000元,并向进入前四名的参赛队伍捐赠建业队2013赛季主场比赛球票。这是基金会首次参与捐助高校业余足球联赛,为广大热爱足球的高校学子提供了一个展现球技的舞台,既提升了团队精神,又锻炼了参赛学子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也让更多人感受到足球带来的快乐,充分展示了河南足球的新风貌。
多项公益活动,服务河南球迷
除了常规工作外,基金会还举办了多项公益活动来推动足球运动的普及。
今年3月,基金会发起关爱视觉障碍球迷朋友“走进河南建业,感受足球魅力”爱心行动,邀请郑州盲校热爱足球的视障孩子和球迷朋友50余人一起观看了3月30日河南建业对阵湖南湘涛的中甲联赛。郑州新闻广播电台主持人张明为盲人朋友进行了全程解说。球赛结束后,河南建业足球俱乐部还破例允许视障朋友到球场亲身体验一下草坪的感觉,用脚步去丈量一下大门的距离。
基金会先后通过微信、微博开展了一系列送球票活动。为在李刚面馆吃面的爱心市民、高考学子、校园足球的学生等群体免费赠送建业主场球票,让更多的足球爱好者能够有机会亲临比赛现场,感受踢球者身上迸发的激情、体验足球运动的无限魅力,享受足球这一运动带来的快乐。
(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90)
摘要: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和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都是很好的途径,而现实情况却反映出它们都没有很好地达到各自预期的目标。通过将公共选修课与学生社团指导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上能够起到相互弥补不足、相互强化效果的作用。
关键词 :公共选修课;学生社团指导;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8-0035-03
在培养职业素养要求下的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和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都是很好的途径,但成效不够显著,各自都存在一些不足。实践表明,将公共选修课与学生社团活动指导结合起来,能够相互弥补不足,相互强化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上的效果。因此,深入探讨公共选修课与学生社团指导有机结合的方法和途径,对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公共选修课与学生社团指导有机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一)从公共选修课课程目标及学生社团活动的目标来看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对公共选修课的课程目标与大学生社团活动目标的界定虽然各自有细微的不同,但综合起来看还是呈现出一致性,归纳如表1所示。
高校已认识到公共选修课与学生社团活动都是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满足学生兴趣爱好、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着方向一致的目标,殊途同归,于是有了结合的基础。
(二)从公共选修课与学生社团覆盖的对象来看
公共选修课面对的学生群体是具有开放性的,即面对的学生对象可以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院系,而学生社团所面对的学生群体也呈现出同样的开放性。虽然公共选修课的学生不一定全是相应学生社团的学生,但肯定有相当一部分是相应社团的学生,从这一点来看两者具备相结合的条件。对于这一点,在以往的研究中并没有考虑到,也少有研究。
从以上两点来看,将公共选修课与学生社团指导有机结合是可行的。
如何将公共选修课与学生社团指导有机结合
将公共选修课与学生社团指导有机结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建立起公共选修课对学生社团指导的对应关系
对开设的所有课程的课程目标与所有学生社团的章程进行对比分析,以此为依据建立公共选修课与学生社团的对应指导关系。以我院为例。我院公共选修课共有36门,学生社团共25个,通过调研分析建立起对应指导关系,有“一对一”的,也有“多对一”的,如表2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公共选修课都有对应指导的学生社团,同样也还有一半的社团,如专业技术类、社会服务类等不在公共选修课指导之列,它们可以由相关专业课程或其他相关部门进行对应指导。
(二)重构公共选修课的内容体系,增强对相应学生社团的指导作用
为了让公共选修课真正起到对学生社团的指导作用,可以以学生社团活动章程为依据进行课程内容调整或重构,并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模块:主体知识模块——本课程的主体知识部分;专题知识模块——根据本门课程的特点及对应指导的学生社团特点,选择专题知识讲座部分,目的在于为学生社团开展专项活动提供指导;课外拓展模块——布置课外学习任务,为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及学生社团活动的主题内容等提供参考资源部分。
下面以我院三个对应模块为例,重点说明“专题知识模块”和“课外拓展模块”的选择,见表3。
我院进行公共选修课课程内容的调整及重构后,学生社团成员从专题知识模块获取专题知识,从课外拓展模块获得社团活动的主题内容及社团成员自我研习提高的方向性指导。比如,体育舞蹈俱乐部从推荐的网站——五环体育舞蹈网及中华舞蹈网中,分类归纳出各种舞种的精彩视频,组织了专题观赏,并对俱乐部成员提出从精彩视频中体会各种舞种的动作特点,分别加以练习的要求。这样的事例还有许多,就不一一列举。由此可见,后两个模块的课程内容对相应的学生社团活动起到的针对性指导作用非常明显。
(三)发挥公共选修课教师对相应学生社团的指导作用
聘请公共选修课教师为相应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由于是专业对口的指导,因此更有成效。为了使指导工作落到实处,可以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同时学院也给予配套政策加以支持。
指导教师职责是:能为社团的组织建设、机构设置、工作计划制定、社团活动组织及实施方案、学生社团活动档案的建设与管理、社团的发展规划等提供具体而有效的指导,同时负责培养骨干成员,让社团保有持久的、充满活力的生命力。学院的配套支持政策是:将指导教师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工作列为附加工作,相应用时记为附加工作课时,与普通上课课时享有同等待遇。
有了明确的职责及学院政策的支持,教师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就有了保障。以我院“体育舞蹈俱乐部”为例。我院的“体育舞蹈俱乐部”就是由担任体育舞蹈选修课的教师协助组建的,体育舞蹈教师先在课堂上发现了一些较有基础、对体育舞蹈有兴趣的学生,动员和推荐他们参加体育舞蹈的课外训练,并排练了体育舞蹈节目,参加学院文艺晚会的表演。由于节目演出,又吸引了一批选修课以外的学生参加到体育舞蹈的活动中来,在此基础上,建议并协助组建了“体育舞蹈俱乐部”。
在专业性强的社团里,教师可以说起到了“灵魂”的作用。有教师指导才能给学生社团提出发展的方向,帮助拟出活动内容,进行专业化的教学指导,这些是学生自己难以做到的。从社会活动方面讲,教师的社会经验毕竟更多一些,可以对社团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和指导,使社团活动具有较高的层次。没有教师的参与和指导,社团活动的质量就会大受影响,甚至难以发展。
将公共选修课与学生社团指导有机结合的实践成效
将公共选修课与学生社团指导有机结合,能相互弥补各自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相互强化各自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上的效果。
(一)公共选修课与学生社团活动存在的问题
文献研究及对湖北高职院校(包括我院)的调查研究发现,公共选修课和学生社团各自都存在问题,归纳如表4。
(二)公共选修课与学生社团指导有机结合,使公共选修课真正成为学生社团的依托和支柱
公共选修课课程内容针对指导的学生社团进行了调整或重构,同时聘请了公选课教师为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使公选课真正成为学生社团的依托和支柱,从而解决了学生社团存在的“发展不均衡”、“层次不够”、“缺乏有效指导”、“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等问题,为学生社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让学生社团成为公共选修课拓展的平台和空间
首先,公共选修课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满足学生个性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开设的,由于课时的限制,公选课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目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将课程延伸到课外,巩固课程的成效,于是,相应的学生社团就为公共选修课提供了很好的拓展平台和空间。其次,我们确立的公共选修课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功能,增加了教师和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重视度和宣传度,也为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调整或重构提供了方向性指导。
结语
将公共选修课与学生社团指导有机结合,使课程、学生社团、教师相得益彰。课程、教师有了学生社团活动的平台,各种潜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有了课程及教师的支持,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使得参加学生社团的学生的知识视野、社会活动能力、社团工作能力、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林升乐.高职院校公选课设置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
[2]耿彩芳,朱宜宾.高校公共选修课现状分析及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1).
[3]李果,胥斌,胡丹萍,朱郴伟.高校公共选修课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3).
[4]刘淑艳.大学生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7).
[5]袁油迪.学习型组织理论在大学生社团建设中的现实意义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5).
关键词 体育锻炼 早操 课间操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122-02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相对于体育课更加灵活多样,而在学校体育改革中备受重视,因此,深入挖掘课外体育活动的内涵,活化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的创造力量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但要承担体育课的教工作学任务,还要策划、组织和调整适当的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树立体育参与信心的有效途径。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以外所从事的各种体育活动,既包括学生在校内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参加体育活动,又包括学生自发参与的一切校内外体育活动。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教学的延伸,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具有重要作用。
一、精选课外体育活动项目,保证活动质量
1.与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竞赛项目紧密结合
选择与体育课、学校体育竞赛项目有关的活动内容,既使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能够相互促进,又使课外活动和运动训练、竞赛紧密结合。如篮球、排球、足球三大球运动项目,它们既是目前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又是经常开展的体育竞赛项目,因此可以将这些项目作为课外体育活动的选择内容。
2.群体性和调节性
选择以身体活动为主,并能使较多人参加的项目,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能够得到及时的调整和放松。
3.兴趣性
选择与学生兴趣相一致、有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项目,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
4.季节性
选择与季节、气候相吻合的项目,便于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如在冬季,可选择拔河、长跑等项目。
5.补充性
一些没有纳入体育教学计划、但易于组织竞赛或有利于终身锻炼的项目应作为选择的内容,如健美操、太极拳等。
二、制定课外体育活动工作计划
课外体育活动工作计划是全校体育工作计划的组成部分,它对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有着重要的意义。课外体育活动工作计划包括全校课外体育活动工作计划、班级体育锻炼计划、个人锻炼计划。
1.全校课外体育活动工作计划
全校课外体育活动工作计划可由体育教研室在广泛听取各方面的竟见、认真总结上学年或上学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初步设想或计划,经学校体委会讨论,主管领导批准后执行。
2.班级体育锻炼计划
班级体育锻炼计划是以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工作计划为依据,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的。班级体育锻炼计划可使班级体育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是落实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的重要保证。班级体育锻炼计划内容包括:班级体育锻炼的任务与目标、锻炼小组的划分、锻炼时间、锻炼内容、检查评比办法等。制定班级体育锻炼计划首先要认真学习讨论全校计划,广泛听取同学意见,在班主任和体育教师指导下,可由体育委员起草经全班同学讨论通过后,公布执行。班级体育锻炼应根据学校体育锻炼时间、项目轮流表,结合本班情况具体安排。
3.个人锻炼计划
个人锻炼计划是根据班级体育锻炼计划结合个人的实际,对个人的体育锻炼作出的具体安排。它包括每周或每次的体育锻炼计划。个人体育锻炼计划针对性强,能使个人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改变落后和不足,发展爱好和特长,锻炼效果明显。更重要的是,个人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逐步使其将参加体育锻炼变为积极自觉的行为,形成个人锻炼的特点和风格。个人体育锻炼计划内容包括锻炼目标、锻炼内容、锻炼时间、锻炼方法、定期自我评价的要求等。个人锻炼计划可在征得老师和家长的意见基础上由自己制定,也可几个同学结合共同制定,以便得到帮助和督促。
三、课外体育活动的具体内容
1.早操
20世纪50年代,早操这一课外活动组织形式是作为一种半军事化的管理模式在大学中出现的,其一出现,便被传习了50余年。这种传习也影响了中小学,甚至幼儿园。近年来,对于早操的功过是非一度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有人说:“早操,如今看起来更像是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鸡肋”赋予了早操实施上硬性、僵化、缺乏人本主义内涵的最后一叹。早操的改革势在必行。
2.课间操
一般意义上,课间操是指那种在上午二、三节课之间开展的,全校统一的,天天重复的,具有强制性的,对全体学生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操作。其反复性主要表现在一套操(尤其是广播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长期重复相同的内容,也就是内容“不宜常换”;整齐划一性主要是要求“全体学生做普遍一致之活动”,也就是步调一致、动作协调、完全合乎操的韵律与节拍;强制性表现为以制度化的形式确保所有的中小学都重视课间操,保证课间操的有效实施;说它以制度化的形式出现,是因为课间操是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的内容,也是唯一列入课程表中的一种活动。具有这些特征的操作包括广播体操、健身操、武术操、自编操等。
3.班级体育锻炼
班级体育锻炼又称为班级体育活动,是以班为单位分成若干锻炼小组,在班干部和锻炼组长带领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一种形式。
班级体育锻炼是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以上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发展运动素质和运动能力,提高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增强对自然环境的抵抗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班级体育锻炼可以根据青少年儿童的特点对学生因势利导地进行组织纪律、团结友爱、文明礼貌、关心集体等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另外,班级体育锻炼对于培养体育积极分子、发展学生个性、发挥学生才能、养成自觉锻炼习惯、形成学校的锻炼风气和传统等具有积极意义。
班级体育锻炼比早操、课间操结构分散,因此管理上较之更复杂。班级体育锻炼在管理模式上主要包括人、财务、时间和信息等方面。
①班级体育活动中参与者是核心,无论有器械还是无器械的活动,对参与者的管理是首要任务。在班级体育活动中,参与者的管理要分层落实责任,从班主任到体育委员再到活动小组组长,层层负责。在落实职责的同时,要使用一定的激励手段发挥班主任、体育委员及活动小组组长的积极性,使班级体育活动有序地开展。
②班级体育锻炼的器材场地管理主要是针对学校现有场地器材的合理利用。班级体育活动的器材使用要节约使用成本,提高使用效率,在分配上要考虑“一材多用”。合理地分配现有场地,要在满足班级体育锻炼的需求上充分提高场地利用率,兼顾场地密度,确保安全。
③班级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内容的管理。在班级体育锻炼的时间安排上应灵活,兼顾体育锻炼的一般规律,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并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特点做适当的调整。在内容上,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班级体育锻炼,不可随意安排,班级体育锻炼应有学期和学生计划,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现有的器材、场地特点制定合适的内容,同时应注意针对班级体育锻炼的效果制定评价方案。
体育课作为规定的必修课,外在的约束很多,在课程设置、课的内容上,自由度明显较课外体育活动受到更多限制。因此,兴趣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在课外体育活动的环节中更有施展的空间。因此,在完成体育课教学任务的同时,把课外体育活动搞活,而不拘泥于一般的体育锻炼形式,能够因趣利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参与锻炼的习惯养成是必要的。在实践中,可以开展学生因体育活动兴趣而自发组成的小组织、小俱乐部。引导这些“兴趣组织”发展壮大,以扩大在学生中间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进入新世纪,整个报业还要在调整中进一步发展;随着改革、改制、改组的深入,发行党报的行政措施的作用逐步弱化,基层挑选报刊的自由度更大了,公费订阅数逐年减少;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报业竞争还将愈演愈烈。
一家报纸,如果没有一定的发行量,如果发行不是保持年年稳中有升,报纸的广告就要萎缩――作为目前多数报纸的主要经济来源就要受到影响,报业的发展就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发行是党报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之提法,一点也不过分。
老实说,我们的报纸,现在确实遇到了生存发展的危机。我认为,竞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观念的落后,这是最大的危机。所以,党报的发行人要在竞争中争取主动,在挑战中求发展,关键在于转变思想观念,实现几个转变:
一、发行思维方式,要从依靠文件转到市场化运行
以往党报发行,主要手段是依靠当地党委向下发红头文件。应当肯定,这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做法,在目前还能起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作用将日趋减弱。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党报的营销工作也要按照市场经济特有的供求、价值、竞争规律办事。遵循这些规律,要求我们的党报在坚持主旋律、遵守宣传纪律的前提下,把视角对准群众,依据读者的需求来办报,依据报纸的成本来计价,依据报业竞争的态势来确定营销策略,实施市场化操作。
“市场无限大,就看你本领大不大。市场无限小,有你没有他。”在一个地区,你要在报业市场上争取更多的读者,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吗?那就得主动适应市场,而不是叫市场来适应你。这个适应,从办报的角度来讲,重要的是要潜心研究读者市场和发行空间,进一步优化版面资源,提高办报质量,使“读者在每篇文章的标题上多停留几秒钟,在每个版面上多停留几分钟”。《无锡日报》作为无锡地区发行量最大的党报,这几年,不间断地开展读者调查,不停顿地改版,积小胜为大胜:坚持搞好一版,搞活其他版;一、四版改为彩印;开辟贴近读者的《社会广角》、《大千世界》、《情感生活》、《健康长寿》、《文娱新闻》、《体育新闻》、《网络世界》、《教育周刊》、《法制天地》、《家庭影院》等专版,较好地满足了不同层次的读者的需求,个人订户明显增加,使今年报纸的发行总量比去年增长12%。
党报,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它的营销,也要适应市场化运行的要求,实行市场化操作。从各地党报发行的操作情况来看,多数报社已改变了昔日邮发的单一模式,走自办发行、邮发、发行和零售相结合的混合模式,追求发行市场的最大化和经济效益的最优化。进入新世纪,这些做法还是可行的。
《无锡日报》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在发行部内设立了市场营销部;将200多名投递员改为营销员;零售点将从300个扩大到600个以上;适时开设了“立即办”服务车,读者要订报或反映投递质量问题,一个电话打过来,服务车就上门立即办。同时,要求每个营销员主动为读者家里做好事,如为老年读者读报、为自费订户大扫除、回收废旧报纸,以及代购、代送物品等等。在“报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服务质量竞争”的今天,这些优质服务无疑增加了报纸营销中的人文关怀,增加了读者对报纸的信任度,增加了报纸的附加值,有利于实现发行工作的良性循环。
二、发行策略,要从读者“要我订”转到“我要订”
由于党报的发行过去主要靠公费订阅,所以个人订阅一直是条短腿。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党报都朝着“把报纸办成党、政府和人民都喜欢”的方向去努力。积极参与报业市场竞争的党报,理应使自己的报纸更多地进入寻常百姓家。这是办报的方向,也是发行的方向。这几年,各地党报在发行中为调动读者自费订报的积极性,采取了送报箱、送保险、订报抽奖旅游等激励措施,同时在社会上倡导“奖励奖党报,送礼送党报”的新时尚。这对报纸的促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尤其是有利于增加自费订户。但从这几年的实际来看,促成个人订报的难度还很大。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最根本的是要办好报纸。同时,在营销策略上是否可以设想筹建“读者俱乐部”。俱乐部可分成员单位和会员。凡愿意参加俱乐部的读者为会员,每年交纳一定的会费(相当于一份党报全年的报费),报社负责将报纸送到户,多缴会费的会员可得到两种以上的报纸。同时,每个会员还可得到一张购物消费优惠卡,凭此卡可享受进公园、看电影、定点购物的打折优惠,还可参加俱乐部组织的文化体育、信息传播等活动。每个会员每年得到的实惠一般要超过缴纳的会费。参加俱乐部的成员单位,一般为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有关的企业,这些单位要为会员持卡消费作出让利,报社每年视其让利额度给予一定的版面,用作企业形象宣传。这样一来,企业、读者、报社三者之间就可建立起牢不可破的关系。随着俱乐部成员、会员的逐年增多,成员单位的让利更多,会员得到的实惠也就更多,主动缴纳会费的人也更多,报社送出的报纸也就逐年上升。这种以人为本,扣住人心的发行策略,可以改变过去那种个人订阅党报“要我订”的被动局面,形成“我要订”党报的新局面。
三、发行骨干,要从组织委派转到竞争上岗
改革以来,虽然众多党报发行实行了自办发行,开始步入市场经济轨道,但发行骨干多数还是组织委派或任命,有的则完全是属于安排性质的,再加上发行部门的待遇与业绩很少挂钩,因而,一些事业心强、有开拓精神、会管理的人才很难吸收到发行队伍中去。
既然发行是一种产业,是一种经营,尤其是党报发行工作责任重、风险大、难度高,要抓好这项工作没有别的选择,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引入竞争机制,搞活用人、分配机制。
在这方面,无锡日报社做了一次有益的探索,今年4月在全报社进行发行部经理职位的公开竞聘上岗。报社决定在这个岗位上试行年薪制,并对年发行量、报款回收率、发行费率、安全投递等作出具体规定。达到规定指标,给予较高的年薪,最高可达10万元。这次招聘,全报社有8位同志报名参与竞争,所有中层以上干部、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同志和经营部门的全体人员参加了听讲。通过竞聘者演讲、大家提问、与会者投票评议、编委会最后讨论决定:一位43岁的原采访部副主任被聘为无锡日报社发行部经理。尔后,由他组建发行部的新班子。这一举动有几个好处:一是全报社造成了关心、支持发行工作的浓厚氛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发行部门的地位;二是发现了一批经营管理人才,一位应聘者输送到报社物业管理部门主持工作,还有4位应聘者由发行部经理提名,放到几个关键岗位上工作;三是竞聘上岗者自愿从事发行工作,而且“责、权、利”三者统一,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发行部新经理评议上任后,深入调查研究,听取各方面意见,很快拿出了开创发行工作新局面的工作计划,工作开展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
除了发行部经理实行竞争上岗之外,其他的工作骨干和营销人员的岗位也可采取竞争上岗、末位淘汰、交流换岗等改革措施,使得人人有危机感、紧迫感。
学校体育艺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深化学校体育艺术教育改革,让义务教育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可持续、均衡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要求,我们对全镇中小学体育艺术教育的开设、体育艺术群体活动的开展、场地设施、器材、经费投入等方面进行了调研,旨在全面分析我镇义务教育学校体育艺术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应采取的促进策略与措施,全面提高学生体育艺术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调研对象及调研方法
(一)调研对象
各中小学、教学点
(二)调研方法
1、问卷法:
调查体育艺术教师师资队伍状况;经费投入;未来7年发展规划。
2、访谈法:
与体育、艺术教师、校领导、办事处教研干事及学生面谈。
3、观察法:
看档案资料;看场地、设施设备;看器材
三、调研综述
(一)我镇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发展成绩
1、开齐开足了课时,严格组织管理
调查发现,全镇中小学实施体育艺术教学管理的依据完全来源于上级下达的指导性文件,各校体育艺术工作由校长亲自负责,下设由主管副校长和教研组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的安排和实施。各校均开齐开足了体育艺术课时,并把体育艺术活动在学校工作计划中做了细致认真的安排,并得以落实,组织领导与管理体制健全。
2、因地制宜落实群体活动,竞技成绩、艺术成果喜人。
全镇各校积极开展了“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保证了中小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学校“两操”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克服场地、器材、经费的限制,因地制宜搞好学生群体活动,做到有时间保障,有训练内容、方法,有训练记载,充分调动了义务教育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以体促智,以体育美,以体育乐的目的。“课外一小时锻炼活动”开展率达100%。
各校体育艺术兴趣小组及运动队训练达98%,俱乐部式的体育艺术教学法模式营造了生动、活泼、友善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集体的温馨和情感的愉悦。各校坚持举办1—2次春季或秋季田径运动会,开展月或季体育艺术活动,如“三大球”、“三小球”、广播操、拔河、踢毽子、歌咏比赛、美术作品展等小型多样的比赛活动,在参加各级体育、艺术比赛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体育艺术教育设施简陋,但成果喜人。
3、体育艺术教师素质迅速提高,稳定教师队伍
积极响应国家、湖北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争取指标先后组织体育艺术教师到武汉等专业培训机构接受培训,积极创造条件为体育艺术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创建平台,落实体育教师服装等有关待遇,并在评先晋级中优先考虑。真正提高体育艺术教师地位和待遇。
(二)我镇学校体育艺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体育艺术教师地位不高,编制不足。
调研中发现,我镇义务教育学校体育艺术教师人均每周上课在14—18节不等,但额外工作量大,按照21世纪课改的要求,义务教育学校1—2年级小学体育教师应该保证每班每周4节体育课,其它年级3节体育课。目前体育艺术教师编制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特别是村小师资严重匮乏,学生只知道上体育课就是玩。
从教师年龄和职称结构看,中年教师居多,青年教师和老教师仅占5%,而高级职称为零。从社会舆论看,虽然近年来反复提倡提高体育艺术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可实际落实还是远远不够,存在的差距还很大,轻视体、音、美和对体育艺术教师的偏见依然存在,多数学校在评先评职时不能够考虑体、音、美学科的特殊性和艰苦性,晋级评优存在偏重文化课教师的现象,体育艺术学科教师评高级职称更是可望而不可及,部分体育艺术教师被迫转岗或下海,造成体育艺术教师队伍不够稳定。
2、资金投入不足,场地、设施失修。
义务教育经费虽然逐年有所增加,但由于经济比较落后,财政困难,尤其义务教育学校,体育艺术经费严重短缺,致使学校体育艺术不能很好开展。调研发现,许多学校体育艺术经费所占比例不到学校教育经遇的1%。有的学校每年甚至零投入。部分学校领导对体育艺术工作不够重视,在资金筹措方面存在等、看、靠的思想,没有积极主动地想办法给予解决。
部分学校体育艺术场地设施建设不够科学,部分设施被占用,体育艺术设施存在着极大的浪费现象。由于养护不善,大大降低了器材设施的使用寿命,致使器材频繁损坏,甚至报废,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在春、秋、冬多风季节,各校体育场地扬尘现象严重,很大程度影响了学校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也给学生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隐患。
(三)促进体育艺术教育持续、均衡发展的策略与措施建议。
1、加强体育艺术教师队伍建设,狠抓师资培训。
建设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体育艺术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新时期学校体育艺术的开展给体育艺术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超的教学技巧和艺术,更要有突出的学识和引人注目的人格风范,还要充分认识学校体育艺术的地位和作用,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法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求知精神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科学研究能力。因此必须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加大体育艺术教师培训的力度,教育部门应把体育艺术教师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一方面要抓住“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的培训工作,制定政策吸引优秀的大学生充实到我镇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来,另一方面要采用多种形式,对现有在职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开展本校教学改革试验、校际相互观察、交流等活动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派出部分兼职体育教师和有兴趣的富余教师到专业院校进行培训和函授状大队伍。提倡校际之间教师相互聘任。促使他们更新知识,增进专业教学能力。认真贯彻落实“教师法”,使体育艺术教师享受与其他教师相同的待遇,改善工作、生活条件,调动积极性,稳定体育教师队伍。
2、不断加大投入,逐步改善办学条件。
严格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件》中规定的体育经费,努力达到全国平均,在经费的使用上,每年应有大致的固定比例,切实解决有些领导“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计划但难以落实的问题。
在教育经遇大幅度增加的同时,也为学校体育艺术经费增加创造了条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不断加大对学校体育艺术经费的投入,做到专款专用,同时也要广开财源、多渠道、多途径筹集经费,迅速改变学校体育艺术遭遇严重短缺的局面。认真贯彻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学校体育艺术场馆设施不被侵占,不断完善学校体育艺术活动场地和器材设施的配置,从制度上保证学校体育艺术工作的正常运行,创造一个卫生、安全、整洁、舒适的现代化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在翠绿的草坪、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优美的运动场景中,去奔跑、去跳跃、充满生机和活力地成长发展。
3、重视群体教育,促进良好的校园体育艺术文化氛围形成。
实现学校体育艺术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不仅重视体育艺术课程教学而且还应重视群体活动和兴趣小组的训练等群体教育,坚持每年举办两次田径运动会制度,积极组织“六一”、“五四”、“元旦”及“三八”师生体育、艺术汇演活动。因此学校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校的群体活动。建立青少年业余体育艺术俱乐部,组织多种运动项目的课外训练运动竞赛,并以“体育与艺术”“积极生活”为主题,有计划的开展体育艺术节等活动。建立群体教育的评估标准,把体育艺术群体活动作为对学校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要从提高学生的体育艺术认知水平、体育艺术素质、体育艺术能力和意识着眼,构建学校体育艺术教育的新体系。将体育艺术教育的实施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形成课内、课外、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教育模式。采用教育部门、体育艺术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多边互动的方式,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艺术文化氛围。
【关键词】农村学校 阳光体育
一、阳光体育运动的基本战略举措。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是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重要途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也是学生进行体育训练,增加学生体质健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方尤其是农村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却得不到重视,甚至被其它课程挤占,大课间活动往往也流于形式。怎样才能更好的在农村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呢?笔者在农村从事体育教学多年,对于如何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有些许做法。
一、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健全组织,方案科学。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进一步提高对体育的认识。现实当中,部分农村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之所以开展不够活跃,或者停滞不开展主要与主管领导的思想观念落后分不开。作为体育教师,要积极与领导沟通,制定操作性强科学性强的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方案和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力争得到领导的支持。学校还要成立活动领导小组、检查小组,这些组织建设是开展好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保障措施。
二、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善于发现,以点带面。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坚持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体育课时的规定,开足上好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时。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体育教学,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体育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不论在体育课上,还是在平时的大课间活动中,教师都要时刻关注着有体育才分的学生。一旦发现,教师就应该密切注意,不定时观察该生的表现。等时机成熟,做其思想工作,使之参加运动训练。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学生虽然有体育特长,但因各种原因不愿参加体育特长训练,这就需要我们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原则上一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决不能参加了学校的训练,而把文化学习丢掉。这些学生在体育方面各有所长,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特长项目成立兴趣小组,利用大课间开展特长项目训练活动,发挥以点带面的正面效应,努力构建阳光体育运动的氛围。
三、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内容丰富,鼓励创新。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配合体育课教学,保证学生平均每个学习日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育计划,形成制度。认真组织实施“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大力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积极创建中小学快乐体育园地,加强学生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建设。通过广泛开展学生体育集体项目的竞赛、主题鲜明的冬季象征性长跑、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学生体育活动等,不断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就地取材,开发资源。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广泛传播健康理念,使“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以唤起全社会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广泛关注,吸引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支持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广大农村学校普遍存在体育经费困难,体育场地、器材较简陋和缺少现象。体育教师要和学生一起亲自动手,依据本校特点 ,自制一些适合本校学生大课间使用的器材。如:一根铁棍,两袋子沙可以制成简单杠铃;一根布带,一个破轮胎可以训练学生后蹬跑;一根竹竿,顶头拴一个破球就可以训练学生的跳高等。场地受限,我们可利用学校周围的地理条件,发挥农村自然资源的优势,如:让学生沿着村前的斜坡跑 ,让学生到村后的沙滩上踢足球等 。作为体育老师,我们还可以把有限的器材进行组合使用。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锻炼兴趣。如我们可以把排球和体操棒组合使用。让学生两人各执棒的两端,棒的中间夹住排球奔跑,注意途中不能掉球。当然,依据实际情况,可以用棒夹两个球,还可以夹三个球等。 这样不断增加运动的难度,同时也不断增加了运动的更多乐趣。相应的更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五、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科学指导,身心并重。
作为农村的体育教师很多身处偏远地区,不能及时了解,掌握一些先进的运动理论和方法,造成学校体育运动发展的水平受到限制。所以体育教师要不断加强自己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用理论指导运动。另外要给学生展示才能与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提高学生对阳光体育锻炼的兴趣,促使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愿意展示。体育教师还要经常组织一些竞赛,给他们以展示才能的机会,并做好激励机制等工作。体育教师及时对取得良好的成绩和表现出优良作风的队员进行表扬和奖励,使他们感到自己参加体育运动的价值。切实体会到有付出就有收获。在平时体育课中多让有运动才分的学生做示范,激起示范学生的自豪感,荣誉感。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他们在体育运动中的干劲更足。体育运动不仅有身体的压力,也有心理的压力。作为体育教师,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运动方法,提高他们的运动水平,还要经常找他们谈心,交流情感,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对他(她)们学习、生活多方面关心、照顾,使师生关系变得融洽。 要致力营造轻松的民主氛围,给他们充分的自,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自律意识、团队意识。教师要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知识的学习、研究,时刻掌握学生心理动态,随时充当心理医生的角色,做好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随着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逐步深入 ,大课间活动的纵深发展。学生体育运动被提到了重要位置。体育老师要以此为契机。把学生课下玩耍和学校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结合起来。开展呼啦圈、踢毽子、跳绳、拔河等娱乐性强的传统体育项目。使大课间活动既有竞技性,也有娱乐性。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
总之,在农村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的一点粗浅的做法,很不成熟。要搞好农村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工作还需我们不断地探索。相信我们的阳光体育运动会开展的越来越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