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方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范文

地方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方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方商业银行存款利率

第1篇:地方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范文

不解决一些市场的关键问题,简单的降息无效。那么,有哪些关键问题需要解决?我们分析一下。分析的前提是:中国贷款利率已经开始市场化,央行可以硬性规定贷款基准利率,但无法干预商业银行最终贷款利率。在此前提下,我们判断贷款市场利率是否降低,需要关注三大问题:第一,降息是否会使商业银行自身的筹资成本降低?第二,商业银行可以用于贷款的资金是否会因降息而增加?第三,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增加,银行是否愿意承担更多的风险而增加贷款?

降息不能降低商业银行的

筹资成本

先来说第一个问题:降息是否会使商业银行自身的筹资成本降低?不能。

因为,央行宣布降息的同时,将存款利率上浮限制从1.1倍扩大至1.2倍,这就意味着商业银行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的同时,可以自行将存款利率上浮0.27个百分点。而从实际情况看,此次银行宣布降息之后,几乎所有商业银行一年期实际存款利率都未出现实质性降低,其中部分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依然保持在3.30%。原因是,商业银行存款流失严重,竞争非常激烈。10月份的货币政策报告显示,当月人民币住户存款净减少5395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净减少4482亿元。

降息不能有效压低商业银行筹资成本的另一个原因是:货币市场投机爆炸式增长后,中国金融结构扭曲严重,商业银行融资成本大幅上升。此时压低存款利率,会导致货币市场和存款市场的利差加大,导致商业银行存款进一步向货币基金流动――一般性存款转化为同业存款――可用于放贷的资金转化为不可放贷的资金――商业银行可以用于贷款的资金进一步减少。

银行系统流动性很大,

但这些钱不能流向实体经济

商业银行自身的融资成本降不下去,可以用于信贷的资金进一步减少,那实体经济的贷款成本会降低吗?这实际已经部分地回答了第二个问题:商业银行可以用于贷款的资金是否会因降息而增加?这同时预示着,商业银行为实体企业提供的贷款利率很难因降低贷款基准利率而实际降低。

另外,制约贷款利率下降的因素还有:存款偏离度不得超过3%的红线制约了银行吸存能力;75%的存贷比红线,使得商业银行在吸存能力受到制约的前提下,贷款规模根本无法扩张;现在又多了一项“合意贷款”(所谓合意贷款,实际就是指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其核心内容是指金融机构适当的信贷投放应与其自身的资本水平以及经济增长的合理需要相匹配)管制,它使得经济下行越严重、合意贷款规模越小。有了这些强硬的管制措施,银行系统的流动性再多也无法变成贷款。10月底的统计数据表明,76家商业银行同业存单的发行规模达到1.41万亿元,而这个数据在今年6月30日,不过1406亿元。4个月增长9倍。这说明,中国银行系统流动性很大,但在各色监管红线的作用下,这些钱不能流向实体经济,而且这些钱的融集成本很高,只能通过让渡流动性而谋求较高收益。这就是大额存单爆炸式增长的重要原因。

商业银行有钱

也不愿意加大贷款规模

我们必须明白,银行流动性很多,但这些流动性的成本也很高。这就牵涉到我们要说的第三个问题:商业银行就算可贷资金充足,它是否愿意承担更多的风险而增加贷款。这方面的问题更加复杂。

第一,商业银行用高成本融集了资金,现在要用高成本的资金去放贷,那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提高贷款价格,同时承受更大的风险。商业银行愿意投放吗?企业愿意接受吗?其实,敢于不计成本接受“高利贷”的企业,恐怕也没打算还钱,而且恶性循环――企业借用高息贷款必然伤及其经营能力,而加大企业经营风险;银行为了覆盖风险,必须进一步提高利率。商业银行当然明白这样的恶性循环,所以必然提高贷款的审慎程度,于是它们有钱也不愿意加大贷款规模。

第二,信贷市场、尤其是针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市场实际已经发生“逆向选择和恶性循环”。我们在温州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小企业“互保网”已经被“恶意逃废债”的企业击破,司法部门和银行不是去追讨“逃废债”,而是冻结为之提供担保的“好企业”的资产和账户,结果导致“好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因为,商业银行“只收贷不放贷”,而失去贷款来源的“好企业”有订单都不能接,生产规模日益萎缩。同时,银行贷款的安全性更差。如此恶性循环的后果是:越来越多的小企业希望破产。而在温州,企业申请破产需要有关系、“走后门”。每一个“走后门”成功的企业都将使“互保网”更烂。在此背景下,企业之间、银行之间、银企之间的整个信用体系土崩瓦解,金融链越来越脆弱。

从严打击“逃废债”,

把成长空间还给优质中小微企业

由此可见,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不仅仅是简单降息、投放货币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这里边,既有金融结构扭曲、市场监管失当等金融系统内部的问题,同时也有实体经济信用环境、司法方向有误的问题。所以,解决问题必须系统性考量,金融系统内部与外部同时下手。

笔者认为,在金融系统内部,必须去除“合意贷款工具”所导致的“顺周期”调节作用;必须提高3%的存款偏离度管理上限,而通过中央银行收放短期流动性熨平货币市场利率波动;在利率尚未实现市场化之前,必须以各档期存款利率作为市场利率基准,并借以有效压低货币市场的利润空间,有效压低无风险利差水平,有效压缩货币投机的规模,有效压低商业银行筹资成本;把非银行同业存款转化为一般性存款,逼迫不可贷资金转化为可贷资金资源,通过贷款数量和价格两个方向的努力,有效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在金融系统外部,必须从严厉打击、追讨“逃废债”入手,重塑社会信用体系。这同时也是关乎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信用环境建设,关乎小微金融可否健康发育的关键性问题。但从历史经验看,打击、追讨“逃废债”往往受到地方保护主义阻碍。所以,严厉打击和追讨“逃废债”,必须在中央层面统一部署,行政、司法、金融统一协调,严令地方政府、司法部门密切合作,严令银行配合核查资金转账过程,鼓励受害企业检举“逃废债”企业和资金转出地点。

有可能的话,建立一套打击“逃废债”的长效机制,地方配合卓有成效者,中央予以鼓励。比如,地方政府信用等级可以因此而提高,并增加地方发债额度、降低发债成本等;反之,必须以相反措施予以惩治。

第2篇:地方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范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资金逐利性;化解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11-0027-04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实行利率改革以来,国债市场、金融债券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等金融市场的利率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化;货币市场的利率也已基本实现市场化;外币市场利率的市场化已经基本到位;金融机构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已经逐渐达到了基本上对银行的利率选择不构成严格约束的程度。存款利率只是规定了上限,向下浮动已经放开,距离利率市场化已只有一步之遥。但是利率市场化以后,资金的逐利性特点将进一步显现,资金将因逐利而可能无序流动,并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带来困难。

一、管制利率条件下资金流动呈有序方式――银行资金上存

我国商业银行多是分支行制,只有总行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其他分支机构都没有独立的经营权。在统一的法人体制下,总行可以通过行政和经济方式将下属分支机构的存款资金从一个地区调剂到另一个地区使用,业内称为资金上存,资金调出行被称为存差行。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上存资金利率普遍比一年期存款利率高1-2个百分点,基层的分支机构为了规避风险和回避责任,更倾向于将资金上存,缺乏放贷的动力。[1]例如,从吉林总体的情况看,近几年存差呈总体上逐步扩大的势头。根据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的统计,2005年初,吉林省银行业存差为224亿元,2005年底就迅速扩大到973亿元,2006年底更是达到了1150亿元。[2]

二、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资金流动呈更多方式――客户资金的自由无序流动与银行的有序流动

在统一利率水平下,客户资金一般没有异地存款的冲动,但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如果不同地区、不同银行的利率不一致,存款人就可以有多种选择。

(一)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化导致银行信贷资金的收益差异化,从而使资金无序流动成为可能性

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发达地区更能承受较高的资金成本,从而银行可以用更高的利率水平吸收存款用于发放贷款。上海银监局日前信息称,2007年,上海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为1.45%,同比上升0.25个百分点,数据还显示,2007年,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占全国的9%,但账面利润占全国的15.2%,已达到国际先进银行的水平。[3]在我国银行业收入主要依赖存贷利差的条件下,说明上海地区甚至于长三角地区,银行能够通过发放贷款、做大资产,可以获取更多的收益,从而导致更多的资金流入该地区。

(二)电子银行等手段使资金在地区间无序流动更为可行

电子银行是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的统称,是指商业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通讯通道或开放型公众网络,以及银行为特定自助服务设施或客户建立的专用网络,向客户提供的银行服务。个人或企业客户可以足不出户地通过网上银行或电话银行办理从查询、转账、汇款、缴费到证券、外汇、基金等一系列业务。尤其是个人网上银行可以提供包括国内活期转定期、定期转活期、活期转通知存款、同城异地的汇款转账的功能,按客户的需要进行资金的自由划转,使得资金自由逐利流动更为方便快捷。

(三)利率的非管制使资金流动呈更多方式

1.存款搬家。利率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和晴雨表,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信号,它调节着整个社会的投资、消费方向和结构,对个人的理财、投资消费也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和深刻影响。利率市场化以后,同一银行不同地区分支机构的利率不同,同一地区不同银行的利率不同,市场化的利率将引导个人和企业进入一个全新自由的投资理财天地,人们可以尽情对利率“追高杀跌”,从而追逐自有资本的利润最大化,使得存款资金在不同银行之间因利率不同而流动。

2.银行内部调拨资金。在各商业银行普遍强调一级法人经营体制的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决策层可以通过内部利率机制和内部命令的方式将所属各分支机构的存款资金调拨到可以赚取更高收益的地区用于放贷,从而为商业银行谋取更多的利润。

三、利率市场化背景下资金的逐利性与商业银行经营的矛盾

(一)资金的逐利流动增强,银行流动性管理难度增大

虽然利率市场化会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自主性,但利率波动频繁,影响客户对存贷款的需求,对银行的流动性头寸产生巨大的影响,加速流动性危机的产生。此外,利率变动将直接影响银行在货币市场的借款成本,并直接作用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过程本身,给流动性管理带来难度。

(二)存贷不匹配的矛盾增强

主要可能有四种表现:一是一家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比其他银行存贷款利率低,从而客户将存款转出该银行,并产生更多的贷款需求,使该银行存款不足,存贷比可能超过法律规定。二是一家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比其他银行存款利率高,从而客户将存款转向该银行,贷款需求减少,使该银行存款富余,造成存款资金浪费,并要支付超额存款的利息成本。三是一个地区(比如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存贷款利率低于其他地区,则本地居民和企业的存款存贷比可能会转移到高利率地区,贷款需求上升,从而使本地区的存贷款上升,可能超过法律规定,或无力支持本地后续的信贷项目。四是一个地区(比如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存贷款利率高于其他地区,则可能有其他地区的存款转移到该高利率地区,吸收超额的存款;如果该地区能够消化这些高利率存款,则可能自求平衡,如果信贷需求不足,则可能造成资金浪费,效益下降。当然,也不排除各商业银行能够及时而灵活地调整存贷款利率,寻求自身的资金平衡。

(三)价格成为合作交易成本的主要构成因素,并直接决定资金供求双方的合作基础

在利率非市场化条件下,由于资金价格是法定的,虽然构成了合作双方的合作内容,但不影响合作基础,连结合作基础的基本内容是合作各方的资信状况和日常行为交往的习惯以及合作主体中各类自然人的关系紧密程度。利率市场化后,客户到银行的存款,既可以与本地银行合作,又可以与外地银行合作,而且这种选择将由过去的一般服务的优劣、办事程序的繁简为主要尺度转化为以利率高低为基本尺度,资金价格的选择也就有了一定的差别和选择的余地。另一方面,由于融资价格将直接影响企业成本和效益,企业将会把资金价格指标同企业存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等指标一起并入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会根据资金价格走势进行研究,在融资主体、方式选择上会在不同地区和不同银行之间有较大的比较和选择的余地,尤其是我国商业银行科技手段的加强、服务功能的延伸以及集团性客户的增多,传统的属地存、贷、结算的工作习惯将会被打破,资金将会不断转化资金形态,即期需求的程度和方式在成本和收益的选择上将会变动得比较频繁。

四、应对资金逐利性与商业银行经营矛盾的措施

(一)管理部门应为利率市场化创新良好的环境

1.中央银行应尽快形成全国统一的Chibor(China Inter Bank Offered Rate)利率体系和全国的资金市场。目前,欧盟、英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如伦敦同业市场的Libor(London Inter Bank Offered Rate)、欧元同业市场的Euribor(Euro Inter Bank Offered Rate)等。为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培育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提高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指导货币市场产品定价,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国人民银行借鉴国际经验,推动了报价制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anghai Inter Bank Offered Rate,简称Shibor)的建立。目前,对社会公布的Shibor品种包括隔夜、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年共八个品种。[4]中国人民银行可在Shibor的基础上形成全国统一的Chibor利率,并建立全国性的资金市场,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为基础,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在网上资金交易中心。通过全国性的基准利率,可以为存款人提供存款价格信息,减少因不当价格信息而产生的存款搬家冲动,缓解资金的不恰当流动;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剂资金余缺,减少地区间资金不平衡的矛盾。

2.用税收制度引导地区间资金平衡。建议调整银行税收制度安排,要鼓励和引导银行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合作。(1)用税收杠杆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银行间接融资的使用效率最大化。在银行监督部门规定的存贷比范围内,要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银行贷款利息收入给予减让营业税的优惠,对上存资金、同业往来资金利息收入进行征税,减少部分商业银行从贫穷地区抽取资金,从而达到资金在不同地区间的动态平衡。(2)用银行税收政策调节经济欠发达地区银行的贷款收益。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发放贷款而产生的收益给予所得税的减让优惠,使其有能力以相对高的价格或与发达地区相同的价格吸收存款,并适当弥补其贷款收益差额、管理成本和风险成本,鼓励商业银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多投放贷款,避免这些地区资金供求失衡和资金价格波动。(3)根据商业银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贷款数额给予一定的奖励,分为二种,一是从地方财政分成收入中,拿出一部分用于直接向商业银行奖励,以提高其风险收入,适当弥补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贷款的管理成本和其吸收存款的成本;二是中央财政可拿出一部分税收收入用于向商业银行奖励,如补充资本金和核销呆账贷款专项资金,提高商业银行做大做强的能力。

3.监管部门要对银行进行风险评级并向社会公告。利率市场化后,国家不再承担银行清偿存款的无限责任,监管部门要根据风险评级办法对各商业银行进行风险评级,并向社会公告。商业银行应顺应存款人的需要,及时向存款人披露银行的资金运用情况和安全保障情况,使存款人放心地存款,并能对高风险存款有一定的识别能力。

4.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的宗旨在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尤其是小额存款人的利益,从而提高公众对银行的信心,保证银行体系的稳定。利率市场化之后,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一些新兴的中小型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都将同样面对市场风险,而且由于银行业借短贷长以及信息不对称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导致的内在脆弱性,极容易将某一银行的问题“传染”给其他银行及金融机构。为了降低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不失为一项明智之举,并以风险评级的结果作为收取保险费的重要依据。

(二)商业银行要尽快建立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自我管理模式

1.建立利率风险计量系统。该系统应该能够正确评估利率变动对银行近期收益和净现金流量现值的影响,评估与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头寸相关的所有重大利率风险,分析包括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利率风险在内的所有重要的利率风险来源。同时能运用敏感性缺口理论和技术,在准确研判利率走势的基础上,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尽可能降低“反向缺口”规模,控制利率风险。同时银行要学习和掌握转移或缓释利率风险,要熟悉和掌握各种可以规避利率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通过表外业务产品,如利率期货、利率互换、利率期权、利率掉期等金融衍生工具对利率风险进行转移或缓释。

2.加强存款合同的契约性管理。目前定期存款提前支取时,按支取日挂牌活期利率计息,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要加强存款合同的契约性管理,增强存贷款期限的匹配性。要采取措施减少定期存款的提前支取量,进一步降低提前支取的可得利息,提醒客户加强自身存款期限管理,减少提前支取行为。同时要为急需用款的定期存款客户提供高效快捷的存单质押贷款服务等措施,以方便存款人。

3.采用客户个性差别差异化定价策略。价格合作的最终目标是双方的共赢,银行要根据客户给银行带来的收益来确定价格,常见的收益包括:(1)客户以各种形式留存存款(定期存款、保证金、介绍其他企业存款、结算存款等);(2)客户以贷款与银行承兑汇票组合融资;(3)客户附加结算量、工资等。为此可设客户贡献折扣系数,贡献越大折扣越大。[5]

4.适时调整存贷款利率。市场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存贷款利率制定后,要善于适时根据市场形势进行灵活的调整。(1)根据利率走势调整存款价格。要善于运用浮动利率,当预期某一期限存款利率可能上涨时,可适当提高当时的存款价格,并以固定的价格吸收存款,以减少市场上升时带来的存款成本压力;当预期某一期限存款利率可能下降时,应及时调低当时的存款价格,并以浮动利率吸收存款,减轻利率下降时的存款成本压力。(2)根据经营需要调整存款价格。当银行经营过程中,发现好的贷款项目或其他资金运用项目而需要存款时,可将可能的收入与银行的其他成本开支和适当利润相减后,可以得出自己可以承受的存款成本价格,而且这个价格如果比市场同业的价格高一点,更具有竞争力,则应推出比市场更高一点的存款价格,以把握赢利机会。(3)根据资金头寸调整价格。当银行资金头寸富余,暂时没有可以赢利的资金运用项目时,为了减少存款成本压力,可以适时降低存款价格,以减轻存款闲置而带来的成本开支;当银行资金偏紧时,可以较高的价格吸收存款,以缓解支付压力。■

参考文献:

[1]郑 鑫.统筹城乡视角下的农村金融发展对策[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11).

[2]孙铭.大行资金集中外流东北振兴棋行吉林银行[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08-23.

[3]黄庭钧.上海:银行资产利润率已达国际先进银行水平[N].新华网,2008-02-12.

第3篇:地方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范文

我国利率市场化从1996年确立利率市场化改革、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开始,到2013年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存款利率0.7倍的下限,允许金融机构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准,再到2015年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我国的利率管制基本放开。各银行金融机构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和各自总行的要求,及时调整、公示各存贷款利率水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逐渐显现。

二、对各类型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对银行业的整体影响

1.传统业务竞争加剧,存贷利差收窄,银行盈利压力增大。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推进,银行存款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存款利率上限上浮将加剧各行间的价格竞争,增加对存款利息支出,推高资金成本。另一方面,贷款利率下限放开后,对于优质企业客户的营销竞争更为激烈,对其贷款优惠力度也相应提高,贷款利率下浮将影响银行贷款收益。在大庆市各类型商业银行中,存款利率分化明显,国有银行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比例在0.9至1.2之间,股份制商业银行利率上浮比例在0.9至1.3,城商银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则是1至1.3。贷款利率方面,各行差异性较大,国有银行以总行定价为标准,股份制银行则是区域性定价为主,城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贴近当地定价,自主性较强贷款浮动较大。

2.进一步推进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以往银行盈利主要依靠存贷款业务赚取利差,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的息差将逐渐减少,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因资金成本上升将导致盈利水平呈下降趋势,商业银行需要开展其他业务以增加新的盈利点。中间业务由于其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并且是非利息收入,具有稳定性、无风险性等特点,逐渐受到商业银行青睐。随着利率市场化导致存、贷款市场竞争加剧,各商业银行把更多的精力转向中间业务市场。

3.提升银行风险偏好,资产质量易出现下降。利率市场化会加剧信贷成本上升,银行有扩大信贷规模的冲动。并且由于存款利息支出的增多,银行为保持利润率,也必然要追求更高收益的贷款,风险偏好也会相应的上升,将资金投向风险高、收益高的贷款项目上。这样会导致受关注类的资产增多,资产质量恶化。一旦出现大规模坏账,将给银行带来巨大损失,甚至出现银行危机。

(二)对大庆市本地各类商业银行的影响

大庆市现有各类银行金融机构16家,主要由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银行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4大类组成。各家有各自不同的经营特性,利率市场化对它们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

1.对国有商业银行影响较小。国有商业银行(中农工建交)具有网点多、市场占有率大、社会认可度高等优势,活期存款占比维持在全市总量的40%以上,相较于其他类型银行具有很大的成本优势。存款的保有基数大,资金成本上涨压力较小,银行存贷利差受利率市场化冲击小。中间业务方面,、结算、工资、托管等业务均处于领先。在贷款定价能力方面,贷款利率水平比较稳定,特别是和众多大型企业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对大型国有企业和项目提供融资贷款服务,对于一些优质客户能够提供利率优惠。

2.促进股份制银行分化竞争。大庆市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光大、广发、兴业、浦发、招商、昆仑、民生及中信,其中民生和中信银行尚未开展对私业务。在负债方面,股份制银行面临很大的同质化风险,各行的存款利率同质化严重缺乏有特色能够吸引储户的存款产品,仅有少数几家能依靠理财产品赢得存款,其他大多数股份制银行都或多或少面临存款流失的压力。中间业务方面,各行均依靠自身的特色,利率市场化改革会继续推动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自身优势领域拓展业务强化竞争。贷款定价方面,各股份制银行拥有较强的定价能力,地方分支机构拥有一定的自利,但面临竞争,贷款利率提升幅度有限。

3.城商银行面临压力较大。大庆市城商银行包括哈尔滨银行和龙江银行,利率市场化对其活期存款影响相对较大,高存款利率面临其他银行特别是股份制银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竞争。中间业务方面,城商行凭借其拥有良好的政府关系和地域优势,能够承接一些、、托管业务,在获得的资金方面也具备一定的成本优势。同时在依靠推出不收费服务吸引被大银行挤出的客户方面,面临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竞争。贷款业务方面,多集中于当地中小企业,定价能力尽管具备一定的自主性,但波动幅度不大。

4.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挥自身特色。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主要是市农商行,四县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及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润生银行。农商银行根植大庆农村,在四县的农村市场占有率较大。近年来通过改制,成立了大庆市农村商业银行,开拓了其他银行金融类业务范围。负债方面,农商行(包括四县农信社)存款上浮比例较大,市内特别是四县,营业网店较多,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存款。并且由于其地方法人的特殊性,自身的利息收入留存比较大,一直以来利息收入都是大庆市各金融机构中最高的。中间收入方面,占全部业务收入比重较小,主要集中于结算业务。贷款方面,其议价能力较强,占据着大庆市农村贷款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贷款利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三、对商业银行的建议

1.存款产品应突出特色化、个性化。定期、活期存款尽管收益率较低,但是其安全性也是最大的。同时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的,各类型商业银行在定期和活期存款方面的差异化竞争将减少,理财市场将是各类银行竞争的主要领域。

2.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利率市场化会导致息差收入降低,同时追求高收益贷款易出现不良及坏账,给银行的收益带来很大不确定性。大庆市商业银行近5年总体中间收入占比在7%~9%之间,多数银行占比在9%左右,在中间收入方面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提升中间收入比重有利于缓解由于息差减少导致的银行收益波动,同时扩展商业银行对企业客户的服务范围增加客户粘性。

3.完善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机制。市场资金的供求、企业信用资质等都是银行贷款利率定价标准的依据。为了能保持一定的贷款收益率,银行必须要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国有、股份制、城商及地方性银行定价决策机制各有不同,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同时需要将自身贷款定价机制进行完善以便适应市场竞争需求。

第4篇:地方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范文

关键词:降息;货币政策改革;利率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8.001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8-001-02

收稿日期:2012-06-16

一、货币政策机制需要改革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由危机造成的全球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面临的严峻、复杂和变幻莫测的形势,给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中国人民银行也不例外。

中国货币政策制定在应对国际经济危机和发达国家衰退带来的冲击,人民币升值压力,外资波动,国内通货膨胀,房地产泡沫,以及目前经济下滑等问题上的努力,总的来说是值得肯定的,但也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此次降息是央行在过去的三年半里连续5次上调基准利率之后的第一次,反映了中国货币政策的重心已经从遏制通货膨胀向稳定增长转移。近几个月来,国际贸易与金融环境不断恶化,中国一系列宏观经济指标呈下滑趋势,而通货膨胀率也从去年最高时的6.5%下降到今年5月份的3%。

但这次降息的信号意义大于实质意义,对刺激经济需求的作用有限。考虑到通货膨胀率,去年一年期贷款的实际利率是1%左右,而目前,即使在这次利率下调之后,一年期贷款的实际利率是3%左右。企业贷款和居民购房贷款的名义成本下降了,但实际成本却明显高于去年。

事实上,中国各级政府和国营企业的投资行为与利率相关甚微。而民营企业面临的融资困难不是依靠下调0.25%的利率就能解决问题的。

此外,央行不但通过设定存贷款利率直接控制货币的“价格”,即利率,也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试图控制货币的“量”。尽管2011年年底以来已经3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目前仍然在20%,是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前正常年份的一倍以上。如果仅仅以此来衡量,货币政策仍然处于紧缩状态,不是宽松状态。

更重要的是,中国货币政策机制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改革。

首先,央行应该从目前对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即货币“量”与“价”的双重控制逐步转向以利率为主要政策工具。

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是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发达国家已基本上不采用。

虽然在理论上可以简单计算出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但在实际中,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例如,准备金率为10%时,100元的初始存款在理论上最多可以衍生出1000元的货币供应量,而准备金率提高到20%,只能衍生出500元的货币供应量。因此,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可以通过减少货币供给,来达到遏制通货膨胀的目的。但是,如果货币的周转速度加快了(银行的存、贷周期缩短了),即使“货币乘数” 降低了,货币供给总量未必减少:如果将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从10% 提高到20%,但在一个固定的时期内,货币周转从原来的5次,上升到7次,货币货币供应量总量并不会减少,都是400元。此外,调整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体系之外流通的货币量不会起到控制作用,而且存款准备金率过高时,还会将大量货币挤到银行体系之外,造成民间借贷的混乱。

同时,应该增强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并进一步明确货币政策的目标。

20多年前,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曾经强调货币政策对市场的突然性,并凸出决策者的经验性:是否需要调整利率取决与决策者对经济形势的经验判断,而且,要尽量不能让市场摸清决策者的政策意图。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当时是公认的“模糊语言大师”, 市场无法从他的讲话中摸清货币政策的取向。但是,在过去的20多年里,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强调货币政策的透明性和公开性,尽量让市场充分理解货币政策的取向,同时,以“规则”取代决策者的经验和随意性。 很多国家采取了将政策利率水平与通货膨胀率一一对应的规则,即“锁定通货膨胀目标”。

中国目前货币政策的决策模式基本上与发达国家20多年前的模式类似,缺少透明度与规则性。

要使得货币政策取得最大的效果,必须让市场充分了解政策取向。当然,货币政策的效果是通过金融系统传导到实体经济的。所以,货币政策机制的改革需要与金融体制改革同步,特别是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二、利率市场化面临挑战的不仅是银行,更主要的是政府和国企

央行在这次降息同时还宣布存款利率上限浮动为1.1倍,贷款利率下限浮动为0.8倍。这是央行第一次允许存款利率向上浮动。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这是一举两得的措施:一是试探商业银行和居民储蓄对存款利率向上浮动的反应,为未来利率市场化做准备;二是通过存贷款利率的上下限扩大使这次的“对称降息”政策达到“不对称降息”的实质结果,即贷款利率实际下降的幅度大于存款利率下降幅度。

降息政策执行之后,各大银行均在新存款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将一年期利率上调至3.5%,与降息政策之前持平,而有些中小银行则将存款利率上浮到顶,达到3.575%,高于降息政策之前的水平。 其结果是,储蓄者没有因为降息政策受到损失,而贷款者从贷款利率的下降中受益。银行则由于存贷利率差别的缩小而损失一部分利润,其利润损失将会在今后的季度财务报表中反映出来。

存款利率向上浮动的确是中国向利率市场化迈出的又一步。但是,中国要真正实现利率完全市场化(即央行只控制某一项短期利率作为政策利率,而其他所有存款和贷款的利率均有商业银行根据信贷市场的供求来决定),还面临着严重挑战。

不少分析人士把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作为主要问题:如,银行将面临更多的竞争,利差可能会缩小而影响银行利润,不良贷款率可能会上升而增加银行风险。这些的确是利率市场化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但是,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对政府财政和国有企业带来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将比银行更严峻。

由于央行控制着各项存贷款利率,特别是存款利率的上限, 中国政府的国债利率和国有企业的贷款利率长期一直低于“均衡利率”。

在一个充分竞争的有效市场经济中,实际利率(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应该与长期GDP增长率基本持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9~2008期间,发达国家的平均实际利率与GDP平均增长率之差为-0.15个百分点,两者基本相等,其中7国集团为1.26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实际利率与GDP增长率之差为-7.96个百分点,其中新兴经济体为-4.15个百分点。中国为-8个百分点左右,是新兴经济体中将实际利率压抑得最低(相对GDP增长率而言)的国家。

压抑利率的结果是以牺牲居民储蓄的收入来补贴政府投资和国企贷款的成本。

银行只是储蓄者与贷款者之间的中介。当然,因为央行控制着各项存贷款利率,银行可以“旱涝保收”地收取利差。但是,中国商业银行享受的3%左右的存贷利率差基本上是世界各国的平均水平,并不比利率充分市场化的发达国家高。

压抑利率的最大收益者不是银行,而是政府和国企。

第5篇:地方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范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资金供求;福建省

作者简介:雷贵优,男,福建宁化人,中国人民银行三明市中心支行经济师。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0.5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0-109-03

2013年7月,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并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存款利率市场化所需要的各项基础条件,稳妥有序地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

一、金融机构利率定价行为调查:以福建省为例

2013年7月,福州中支对全省七类不同类型金融机构①利率定价开展了专题调研。调查显示:商业银行与法人金融机构在利率定价形成机制、定价模式、定价权限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商业银行自上而下的利率定价机制,不利于分支机构根据当地市场与企业的实际状况进行合理的利率浮动;法人类金融机构受多重因素限制在利率定价上依然过于简单和粗放。

(一)存款利率定价。从表1看出,福建省非法人金融机构中,六大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均执行基准利率,股份制商业银行一年及以下存款利率执行1.1倍利率,一年期以上执行基准利率,政策性银行按存款最高利率执行;而法人金融机构全部按存款最高利率(1.1倍)执行。

(二)贷款利率定价。调查显示,福建省内不同类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定价基本遵循基准利率加点形成的原则,但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在贷款定价模式、定价权限等方面有所区别(见表2)。从定价模式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定价能够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实行差别化的浮动利率定价机制;法人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一般以“风险定价”为主线,遵守“风险高、利率高”的基本原则,其风险判断的主要依据是担保能力,并结合贷款方式、贷款期限来定价。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应关注的问题

(一)利率制定模式无法适应市场化要求。我国的利率调整建议虽由央行作出,但利率制定过程中仍会受到国务院各部委的影响,且最终由国务院审批、决定。因此带有浓厚行政色彩的利率往往处于均衡利率水平之下,容易导致社会对资金的过度需求,限制居民的储蓄意愿,使资金供求失衡和社会总福利水平降低。这种既不反映资金的供求状况又不反映资金使用成本的利率制度显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违悖,阻碍市场化利率机制的形成。

(二)利率市场化必须打破金融机构利率管理模式。从定价权限看,国有商业银行实行总行一级管理、统一指导、分级授权的贷款利率定价管理体系,其定价权主要在总行,一级、二级以上分行在总行授权范围内对利率浮动区间享有一定权限(上浮10%范围内),而基层行则仅是定价利率的执行者,无自主定价权;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实行总行统一利率定价管理,但其二级分行利率定价权限较国有商业银行大,基层行同样无自主定价权;法人金融机构则具有较为独立的利率定价权限,但利率定价评测指标则过于简单粗放,虽易于操作,但对同一类型的贷款缺乏应有的利率弹性,不利于市场化利率定价机制形成。

(三)利率市场化必须关注“三农”发展。近年来中央一号方件都提出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支持“三农”发展。但在广大农村,其土地大多仍无法摆脱粗放式经营,农民收益很低,且土地使用有一定年限,农业开发成本很高,农业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农村金融市场并不完善,作为主要为“三农”服务的农村信用社,处在一社难支“三农”的尴尬局面,且其为了自身生存,提高效益,在垄断农村金融市场的情况下,不断提高贷款利率,其结果也加重了农民负担,不利于“三农”发展。如一些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所发放贷款利率上浮幅度集中在50-100%之间。

(四)实际执行的利率水平并不反映真实利率水平。一方面利率的定价主动权仍掌握在银行手中。另一方面由于融资渠道狭窄,企业大多只在乎能否取得贷款而对利率水平多少放在其次。其中,国有企业对利率敏感性较低,而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由于受自身条件限制,在与银行关系上处于“卖方市场”境地,大多不具备与银行讨价还价的实力。在农村市场上,放贷主体只有农村信用社,贷款主体只能接受近乎垄断的贷款利率。因此,实际执行的利率水平并不能完全反映当前真正的利率市场价格。

(五)利率浮动实际情况不如人意。人民银行扩大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政策目的之一是希望能够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由于目前商业银行的考评过度强调风险责任,利率管理模式大多实行“分级授权、分类指导”,利率水平及浮动区间基本上由各上级行统一调整和对下授权,基层行在确定利率水平时往往过于被动,因此在贷款发放中更注重规避贷款责任,难以对中小企业增加贷款。

(六)存贷款期限不匹配不利于利率风险控制。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水平将表现出较大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商业银行将承受较大的利率风险,主要有利率敏感性缺口风险和利率结构性风险。从我国金融业的资产负债结构看,利率结构性风险较大。长期以来短期贷款余额超过短期存款,短期贷款在贷款总额中的占比高,而短期存款占存款总额中的比例低。长期存款余额超过中长期贷款,长期贷款在贷款总额中的占比低,而长期存款占存款总额中的比例高。利率政策调整后,期限结构性失衡的问题进一步突出,利率风险有可能进一步增大。

(七)当前的利率监管体系容易造成监管真空。人银分设后,人民银行行使利率监管权,但也只限于事后监管,只能通过金融机构提供的利率报表了解金融机构利率水平执行情况,无法确定其利率执行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各种监测系统和制度也有待进一步完善。银行监督管理部门有利率检查权,但缺少相应的利率监测数据和监测手段,给利率检查带来一定的难度。另外,央行与银监部门在协调上也存在问题,因此容易在利率监管上形成一定的真空。从福州市来看,机构分设后,银行监督管理部门尚未对金融机构开展大范围的利率检查。

三、对策建议

(一)人民银行。

1、继续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设,扩大央行自主决策权及提高央行宏观调控能力。一是进一步完善存款利率市场化所需要的各项基础条件,稳妥有序地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二是进一步扩大中央银行的自主决策权。

2、尽早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是这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银行业在确定存款利率方面的竞争加剧很可能导致银行利润下降。最终,竞争可能导致某些小型银行破产。当前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各方面条件已经具备,内部已达成共识,可择机出台并组织实施。

3、继续加快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推进民营资本向商业银行投资进程。完善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按照《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经济制经济发展的若干要求》,推进民营资本向商业银行投资进程,使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真正多元化。

4、加强利率浮动的监测,及时对各类利率水平进行统计和披露,为金融机构合理确定利率水平提供依据,正确引导和加强金融机构对利率的管理。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人民银行应结合当地实际,建立健全各种监测系统和制度,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加强对辖内金融机构利率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提高利率政策执行效果,维护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

5、加强与银行监管机构的协调,必要时行使建议检查权,甚至可以考虑央行继续行使利率检查权,一监到底。建立与银行监督管理的协调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应对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人民银行在必要时行使建议检查权,或考虑央行继续行使利率检查权,确保利率市场化改革顺利进行。

(二)银行监督管理部门。

1、银监部门应加强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将利率风险监管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因为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水平决定其利润水平,利率市场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利率风险也将直接影响其经营风险,利率风险控制不好将可能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大幅度增加,甚至会因存贷款利率倒挂而出现亏损乃至退出市场。

2、建立健全各种相关的监管法律法规,不断规范操作规程,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和各分支机构的监管水平。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有序竞争,增强监管力度,引导价格导向,防止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

(三)金融机构。

1、转换商业银行经营机制,消除利率传导的障碍。深化商业银行改革,使银行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求平衡、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并按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要求开展经营活动。只有银行经营机制得以彻底转换,才能保证利率信号的准确传导,促使市场化利率的形成。

2、确立完善的资金定价体系,保持合理的“利差”水平。各金融机构要确立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的利率形成机制,根据客户的信用风险、贷款投向、综合收益、筹资成本和运营成本等指标,建立综合的测算体系,以灵活制定合理价位,逐步培育独立承担风险的能力。成立贷款利率定价委员会,根据不同客户的具体情况和风险水平来制定风险溢价,合理制定贷款利率水平,防范道德风险。

3、加强对利率的管理,建立起科学的分级授权体制。尽快科学地研究和制定利率浮动管理的办法和制度,建立起高效的利率信息沟通渠道和适当的利率风险衡量系统,加强对利率走势的预测和分析,提高商业银行规避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商业银行内控机制,考虑各分支行经营管理水平、所在地域经济发展状况和同业竞争关系,适当对分支行授予一定的定价权。

4、充分发挥贷款利率浮动政策作用,进一步改进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一是逐步改变现行自上而下的利率定价模式,充分发挥基层行了解、掌握地区、企业的优势,将贷款定价权合理下放,提高利率作为贷款价格的敏感性。二是转变“重大轻小”的观念,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的组织体系,提高利率风险管理能力,通过风险溢价,既满足风险偏高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又实现商业银行的健康经营,实现银企双赢。

(四)政府。

1、强化有限政府的意识,并提高央行的独立性。我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要求政府不能再像计划经济条件下全面直接参与经济活动,不要试图将国家的经济活动纳入政府计划的直接控制之下,如利率,应主要交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并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适当提高央行的独立性,建立以利率传导为核心的调控机制。

2、地方政府部门应积极关注利率市场化改革,主动运用利率杠杆调整经济结构,引导资金流向,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

3、建立财政贴息制度。由于农业产业的效益比较低,要设立一定的财政贴息制度,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户给予一定的贴息,用财政手段弥补市场利率均等原则对农村经济主体的不利影响。

(五)企业。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使企业成为对利率变动反映灵敏的市场主体。一是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和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上市进程,尽快明确企业的产权主体。二是尽快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增强其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能力,并提高其对宏观调控政策反映的灵敏性,以确保利率政策传导机制的顺畅。三是企业应根据利率变化进行理性经济活动,主动负债,实现利润最大化。

注释:

① 包括三大政策性银行(国开行、农发行、进出口银行),六大国有商业银行(工、农、中、建、交、邮储),股份制商业银行(兴业、兴业、中信、招商、民生、平安、光大、浦发、华夏)、城市商业银行(厦门银行、泉州银行、海峡银行等)、各地市农商银行、农信社和村镇银行。

第6篇:地方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商业银行;经营;影响

经济危机后政府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银行主动信贷投放加速,货币供应量增速迅速回升。2009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达到61万亿,同比增长达27.7%,高于同期GDP增速17个百分点,(M2/GDP)达到历史新高的1.79。2010年来,广义货币(M2)增长速度比2009年略有下降,但截至2010年末广义货币(M2)已达72.6万亿,同比增长速度仍达19.7%。按照货币数量理论,超额的货币投放将带来滞后的通货膨胀。不管是国内学者的实证研究还是各国的历史经验都验证了货币供应的加速都伴随着通货膨胀率的长期上升,而且有比较明显的滞后特征(图1)。

一、通货膨胀现状

2011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速高于预期。尽管数月来政府采取多项措施为急速增长的经济降温,通胀率依然上升至近3年的最高水平。2011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9.7%,较2010年第四季度的9.8%略有下降,但仍高于预期。同时,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5.4%,较2月份的4.9%有了大幅提高,是32个月来的最高水平。尽管过去6个月里,政府采取一系列紧缩措施(包括四次加息),这些数据仍未有明显改善。央行连续9次上调银行准备金率,现在中国大型银行的准备金率已达到20.5%。我国的CPI计算体系食品类的统计权重达32.79%,而且在居住类指标中只考虑了租房价格,而不是商品房销售价格,如果加上住宅的价格变化,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将远远超过我们预期的水平。

二、通货膨胀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分析

1.影响银行存款业务发展。通货膨胀时期,实际利率下降,甚至出现负利率,较低的实际利率必将导致居民储蓄意愿走低,社会资金流向发生新的变化,投机性资金逐渐增加,银行存款分流的状况发生的可能性不断加大。存款稳定性变差会增加银行存款维护的难度,同时存款分流将直接减少银行存款,两者都将增加银行吸存压力。

央行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资金可能会从流动性过剩转为流动性均衡甚至不足,存款将成各商业银行争夺的稀缺资源。特别是在银监会不断强化存贷比监管的背景下,各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对存款的需求更加旺盛,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和浦发银行等存贷比持续高位徘徊,高息揽存现象应运而生。

2.为消费信贷业务提供发展机会。通货膨胀通常都会带来消费的较快增长。CPI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有一定的引领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随CPI走高而加速。今年以来我国的消费市场随CPI走高而保持较快增长,也验证了这一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 92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3%,其中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4%。“十二五”规划将拉动消费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点,已出台的系列的针对消费增长的政策扶持,将为消费信贷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从而刺激更多的消费信贷需求。

3.贷款规模受限的同时,贷款议价能力有所提高。通货膨胀使贷款的实际利率下降,企业和个人消费者倾向于借贷,贷款需求会有保证;央行为抑制通货膨胀会倾向于通过提高存贷款利率、法定存款准备率、加大央行票据的发行量、实施窗口指导等收紧银根,所有这些都将紧缩银行信贷额度。旺盛的贷款需求和央行的贷款紧缩政策并存,为银行提高议价能力提供机会,商业银行可借此机会提高赢利能力和主动调整信贷结构。2008年银行维持较高的贷款利率上浮比例正是得益于国家的紧缩政策。

4.通货膨胀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经过九次上调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在高位,调整空间有限,抑制通货膨胀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加息。多位专家认为央行二季度将继续加息。由于我国银行活期存款比例超过四成,对称加息有助于提高银行的净息差(NIM),进而提升银行的赢利能力。而如果是非对称加息(只加存款利率),或将对赢利造成不利影响,但本身影响并不大。一旦央行采取单边加息,将意味着一轮加息周期正式启动,最终对银行净息差(NIM)的影响为中性甚至偏正面。而即使不进行加息,从中长期看,由于资金紧张,银行贷款议价能力提升,贷款利率的提高将增加银行收益,提高银行赢利水平。

5.资本市场活跃,投资理财业务发展。随着居民财富的增长,投资理财意识越来越强,在通货膨胀背景下,为了避免货币贬值的影响,人们会更加主动寻找投资机会。但我国目前房地产市场遭遇严重调控,机会不大,投资实业又对投资者要求太高,投资途径相对有限。这样投资者将会倾向于资本市场,从而带来较好的资本市场相关投资理财业务机会。

三、结论

央行通过上调准备金率和加息来应对通货膨胀,在为银行提供一定发展机会的同时也带来很多经营风险,比如房贷风险,持续加息会带来按揭贷款户的还贷风险;地方融资平台风险,持续加息会带来近10万亿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还本付息风险。央行再次加息,经通胀率调整后的银行存款回报率仍为负值。商业银行只有不断更新观念,实现功能转型,才能适应目前环境的不断变化,提升赢利能力。

参考文献:

[1] 萨缪尔森,萧琛,译.经济学[M].人民

邮电出版社,2008.

[2] 综述:多名专家认为央行二季度将继

第7篇:地方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范文

北京一些商业银行,为了抢占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市场,又开始在住房贷款利率上做文章,明确表示,可以对优质客户、首套购房给予七折优惠。此外,北京公积金第二套贷款,也传出取消“认房又认贷”规定的消息,即只要还清贷款,无论是有房,还是过去贷过款,购买第二套以上的住房,都可以享受第一套住房的优惠利率。还有,春节将至,市场开始有人炒作“一二线城市居民如何在春节期间到三四线城市住房投资”的话题。

对住房市场投机炒作,如果政府没有决心用严厉的政策进行打击及遏制,那么要想遏制国内房地产市场房价飙升,那是不可能的。据中房指数研究院报告,2010年,国内35个主要大城市的房价上涨近28%,其中北京上涨了40%以上。

住房价格快速飙升,其最大动力,是投资者利用银行过高金融杠杆及过低利率的贷款,进行住房投机炒作。可以说,房地产信贷政策只要松动一点,住房投机炒作立即会“水漫金山”。

遏制或打击房地产投机炒作,是2010年来政府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无论是总理关于房地产宏观调控的讲话,还是国十条等文件,对严厉打击房地产投机炒作,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特别是个人住房按揭差别化信贷政策,更是针对打击房地产投机炒作而设计的。国十条及275号文件,不仅要求停止第三套以上住房贷款及个人异地住房贷款,而且要求各商业银行,对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采取差别化政策。比如,第一套住房,首付比例提高30%,银行要对贷款进行风险定价,而不是给出最低优惠;第二套以上住房,贷款首付比例提高50%,贷款利率上升到基准利率的1.1倍以上。从这些政策可以看出,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除第一套住房贷款利率有弹性外,其他贷款及首付比例,都有严格的规定,各商业银行不能随意突破。而如今,商业银行显然在寻找突破口。

无论是从经济逻辑来看,还是从现实经验来说,2008年下半年出台的“七折优惠住房贷款利率”政策,是误判形势而推出的政策,它导致2009年以来的房价大涨。现在,所谓的“非常时期”已经过去,为何这种“非常优惠”还在延续?

“非常优惠”显然并不是为了帮助居民来解决基本居住条件,社会科学院的报告指出,85%的居民没有支付能力购买当前这种价格水平下的住房。这些优惠信贷政策,只不过方便了少数投机炒作者罢了。

对商业银行而言,如果从成本收益来计算,应该没有动机将个人住房贷款利率降低到七折优惠水平。因为2010年底不对称加息之后,5年期以上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利率,七折优惠利率仅为4.48%,而现在的银行5年期存款利率为4.55%,已经形成了倒挂。当前银行存款负利率仍然较高,未来存款利率上调是必然的,因此,商业银行经营这种贷款,理应产生亏损。如果还算上银行管理运作成本,“非常优惠”实在是得不偿失的业务。

那商业银行为何还千方百计扩张住房按揭贷款业务呢?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其一,从1998年中国房地产市场起步以来,房价一直只涨不跌,因而住房按揭贷款被看做是“优质资产”,是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其二,国内上市银行的活期、3个月以内、3个月至一年、一年以上到期存款的分布比例,分别为54.2%、17.2%、22.2%、6.1%,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贷款成本总量实际较低,因而活期存款成本与优惠利率贷款的收益总量仍然较高。其三,由于金融体系及银行信用完全由政府担保,因此,地方政府、企业、银行、个人等各方面,都选择千方百计过度使用现有银行体系,因为谁使用得多,就意味着占有的资源多,获得的利益也多,这是最大的驱动力。其四,2010年国十条目前的落实与执行情况并不理想,市场认为政府打击住房市场投机炒作决心不足,政策仅是纸上文件,自然会强化市场投机炒作预期。

第8篇:地方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范文

回顾2012:正在走向市场化

2012年,中国银行业出现了很多新动向:重启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不良贷款的显性化、以存款利率上浮为标志的利率市场化……无论是存贷款利率的自主化,还是新资本管理办法和资产证券化为银行资产提供的全新空间,乃至不良资产的化解与处置,无不昭示着:银行业正在走向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

2012年6月8日,央行在下调存贷款利率的同时,扩大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即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可上浮至基准利率的1.1倍。2012年7月6日,央行再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并将贷款的下浮区间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7倍。

在央行首次扩大存款基准利率上浮区间后,国内银行均采取了有差异的存款利率上浮策略。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调整策略体现了各家银行在考虑银行自身综合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银行对存款的需求、存款客户基础、存款客户的习惯、存款期限结构、客户对存款利率的敏感度以及竞争对手所采取的定价策略等因素自行定价的特点。专家认为,这一次利率调整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利率没有上浮,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利率基本没有上浮,一年以内的定期存款利率上浮幅度比较小,这让人感到喜忧参半:一方面表明银行的定价策略已经比较成熟,利率市场化改革很有基础;但另一方面说明银行竞争相对不充分。

影子银行风险日益受关注

临近年末,监管者在许多场合频频提及“影子银行”,如11月末,银监会党委在《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的通知》中要求进一步强化银行业风险监管,进一步落实风险防范责任,加强重点领域风险排查,研究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贷款、信息科技、理财业务、影子银行等风险监管措施。12月2日,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表示,影子银行的发展将给传统银行的资产、负债、客户群体等带来更大的挤压。目前,我国‘影子银行’规模仍然不大,但从美国影子银行发展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脱媒’将给传统银行业务带来压力,将成为‘影子银行’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不过,有学者称,对“影子银行”的规范监管将凸显银行贷款资源的稀缺性。

信贷资产证券化增强资产流动性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在沉寂近4年之后重新启动。2012年5月,人民银行、银监会和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信贷资产证券化,指的是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稳定的未来现金流收入的信贷资产(如贷款等)组建资产池,并以资产池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向投资者发行资产支持证券。2012年9月7日,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2012年第一期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金额为101.66亿元,涉及电力、铁路和煤炭等行业的近50个项目。此后,中国银行成功发行“中银2012年第一期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为30多亿元。从理论上讲,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提升银行资产流动性,目前大型商业银行发行信贷资产证券,比重太小,对于资产负债表和盈利的影响较小,但其意义在于积累相关业务的经验。

不良贷款问题显现

根据银监会数据,2012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788亿元,比二季度末增加224亿元,环比增长4.9%,为连续第四个季度反弹。与此前两个季度不同的是,三季度的不良贷款率也出现小幅上升,达到0.95%,较一、二季度上升了0.01个百分点,但仍比去年末低0.01个百分点。然而,“不良”数据的真实性广受质疑,市场普遍认为银行资产风险并未充分暴露。“一直以来,市场所担忧的银行业风险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房地产相关领域贷款;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或地方政府债务;受经济下行特别是出口影响的中小企业贷款;产能过剩领域贷款。”业内人士推测,短期内银行业资产质量压力会有所减轻,即使不良余额和比率继续双升,也都会保持在可控水平。

2013年:机遇和挑战并存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继续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对于银行业来说,要坚定不移走改革路线,抓住社会转型带来的机遇,不断完善自我,接受挑战。

政策带来的机遇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依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即“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这短短四句话,足以让商业银行看到明年的发展形势。因为除了人民币汇率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无实质影响之外,社会融资总规模、新增贷款和融资成本无不与国内商业银行所处的经营环境息息相关。

首先是社会融资总规模。明年“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的基调,意味着这些融资渠道的发展空间将得以延续。特别是适用范围极广的信托贷款,一头联系实体经济中的项目资源,另一头直接联系具体的投资人和各类理财产品,已经成为银行体系外直接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的空间何在?由于绝大部分的客户资源仍然掌握在银行手中,因此这些银行体系外的资金流将很难完全脱离银行存在,最近两年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体现在银行的收入结构上,各种以“咨询费”和“管理费”进账的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空间仍然很大。而在企业债券上,如果未来发行规模持续攀升,商业银行的承销费用继续攀升亦将是意料中的事情。

其次则是新增贷款。虽然目前还无从判断“适度增加”的尺度究竟有多大,但可以肯定的是,明年的信贷增长将不会比今年少,这是信贷供给端的主基调。因此,明年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会来自哪些方面?商业银行面对这些需求,在议价能力上将处于主动还是被动?这都是银行家们需要不断琢磨的事情。由于短期内息差大幅下降的可能性很小,因此相对乐观的判断是,信贷供给的增加会对银行利润形成比较正面的影响。

最后则是融资成本。对于“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可以有双重思考:一是名义利率是不是会进一步下行,无论是通过降息还是改变信贷的供需环境;二是实际利率会不会进一步下行,这就与通胀水平有直接关系。如果是名义利率未来将趋于下行,这对银行来说恐怕不是好事。因为如果降息,银行的利差缩窄将变得更快;而供需环境趋于宽松,无疑也更会赋予企业很强的议价能力,整体来讲对银行并不有利。但如果是实际利率趋于下行,则将对银行形成利好。因为在基准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只要通胀水平开始反弹,企业负担的实际利率就会减轻,这对推动新增投资是直接的刺激,进而造成信贷需求旺盛。

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银行业增速放缓。经历了2012年盈利增速放缓以后,对于明年的业绩,银行业似乎已经做好了减速飞行的准备。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2013年受实体经济运行、货币政策调控和金融脱媒发展等因素的滞后作用和综合影响,预计商业银行仍将面临多方面、较大的经营压力,整体景气度继续下行。业内人士指出,银行这几年的高速增长,得益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放缓,银行的利润会回到比较合理的水平。

二是银行息差降幅分化。今年6月和7月的两次非对称降息,放宽利率浮动区间,迈开了2004年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步,意义极为深远。但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的加快,对于大部分依赖息差的银行业来讲,首先意味着存贷利差的挤压,银行业的暗战由此展开。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净息差收窄从三季度已形成趋势,只是各银行收窄的程度和节奏不一样。未来,特别是明年会更加明显。

三是个别银行资产质量或下滑明显。2012年,困扰中国银行业的因素排行榜中,上升最快的莫过于资产质量因素。持续上升的不良贷款、突然结束的“双降”局面,让2012的银行资产质量变得不同于往年。对于明年银行的资产质量,业内曾经经历了从担忧到悲观的过程。但是随着上市银行三季度的数据出炉和不断改善的经济状况,预期似乎开始好转。从目前披露的数据来看,明年的资产质量将持续承压,但总体仍风险可控,下滑严重的仍是少数派。

四是排队上市。随着2012年的即将过去,地方银行上市的努力仍付之东流。虽然在2012年这一年,地方银行上市再成泡影,但展望2013年,地方银行上市破题也仍存希望。但有业内人士表示,拟上市公司IPO请耐心排队等候。

五是理财产品告别狂热。收益率告别高位、理财市场违规现象层出不穷、竞争愈发激烈,2013年的银行理财市场或许将告别狂热时代。

未来出路:

深入改革,服务实体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央行副行长李东荣称,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各金融机构要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全面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说,“银行业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以经济稳健运行为前提,并以推动经济长期增长为己任。”可以说,银行业未来的出路日益清晰,即深入改革、服务实体。具体来说就是优化信贷资源配置,积极服务实体经济,牢牢坚守风险底线,深入推进银行业改革,提高服务水平,强化监管。

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要求,明确支持重点领域,加强对经济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领域的支持,特别要加快解决小微企业和农村金融服务不足问题。加强管理创新、业务创新、产品创新、流程创新和信息系统创新,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效能。

坚守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强化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意识,防范重点领域风险。加强对非法集资、高利贷、骗贷等案件的防范与处置,严控外部风险传染,维护金融稳定。

深入推进银行业改革。切实加强银行业改革发展战略顶层设计,推动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加快农村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机构改革。督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公司治理、内控管理和绩效考核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稳步走好差异化竞争、特色化发展道路。

第9篇:地方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范文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岳阳市国债发行状况的实证分析,揭示了国债发行对货币政策执行效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及区域宏观调控等方面的正负效应,提出了调整国债结构、实现国债利率市场化、推进国债市场建设等措施,以促进国债市场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一致。

关键词:岳阳;国债发行;货币政策;实证分析

作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结合点”,国债发行为货币政策有效实施创造了条件,也对现行的货币政策产生较大影响。然而,它是怎样影响区域内货币政策执行的,如何进一步完善国债发行,充分发挥其货币政策功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湖南岳阳国债发行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岳阳市辖内国债发行的主要特征

(一)从国债发行方式看:凭证式国债占比较高,记账式国债占比较低。通过辖内有承销资格的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交行及邮政储蓄网点向社会投资者发行的,具有安全可靠、操作方便和个人储蓄性质等特点的凭证式国债,一直为个人投资者所青睐,今年6月末该国债余额占全辖国债余额的68%.而通过下列途径发行的记账式国债仅占辖内国债余额的32%.一是通过证券公司向社会投资者发行的记账式国债占国债余额的1.4%.由于投资者认为证交所发行的国债与股票一样存在较大风险,表现出较淡的市场需求。二是通过刚刚起步的银行柜台交易系统向社会投资者发行的记账式国债占全辖国债余额的0.01%.三是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向有资格的法人金融机构发行的记账式国债占全辖国债余额的30.59%.岳阳辖内只有岳阳市商业银行和岳阳市农村信用联社经营此业务。由此可见,岳阳市国债发行主要以不可上市流通的凭证式国债为主,记账式国债对个人投资者而言还比较陌生,整个国债发行市场流动性较弱。

(二)从国债认购偏好看:凭证式国债出现滞销,商业银行被动持有;记账式国债被金融机构看好,而难被个人投资者认可。近年来,在银行柜台,有储蓄存款、保险、基金等金融产品供个人投资者选择。据调查,银行“鸿泰”等投资型保险业务手续费高达2.5%,比国债手续费高,个人投资者投资这种保险除不交利息税和拥有固定收益外,每年还参与分红,整个收益比储蓄存款利息高;基金发行手续费一般为1%,收益率最高时可达10%,加上受去年以来市场升息预期的影响,凭证式国债发行遇到了一些困难,银行被动持有国债比例呈上升趋势。2001年至今年6月,辖内金融机构被动持有凭证式国债占当期销售任务的比例分别为1.27%、7.45%、7.1%和8.33%.而记账式国债以其较强的变现能力和收益投机被金融机构看好,但个人投资者因心理障碍、交易手续繁琐、宣传不到位等多种原因,对记账式国债需求不足。由此可见,岳阳市国债认购主体参与不充分,认购偏好明显。

(三)从国债发行期限结构看:中期限国债占比高,短、长期限国债占比低。辖内3-5年期国债占国债余额的96%,而短期(如3、6、9个月等)和长期(如10、20年等)国债几乎为空白。这种期限结构,一方面容易造成偿债高峰,另一方面又难以满足国债持有者对金融资产多样化需要。

(四)从国债发行利率水平看:利率相对固定,一般高于同期储蓄存款利率。凭证式国债发行利率是比照银行存款利率设立,除免征利息税外,还高出同期储蓄存款利率1-2个百分点,记账式国债利率一般采取竞价发行,但利率水平一般高于普通存款利率。由此可见,作为“金边债券”的国债利率水平不符合收益与风险对等原则。

(五)从国债持有者结构看:个人持有者占比较高,机构持有者占比较低。2004年6月末,辖内国债个人持有与机构持有比为69:31.

基本结论:国债发行至今,明显地表现为过多的财政筹资功能,国债市场具有初级的、不完备的、缺乏货币政策操作影响力的特征。

二、国债发行对货币政策的正负效应

目前的国债发行状况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已初露端倪:

从积极效应看,主要体现在:

(一)国债发行为法人金融机构加强资金管理提供了契机,为货币政策执行创造了条件。在经济不很发达的岳阳区域内,由于有效信贷需求不足、贷款终生责任制、高比例的不良资产、社会信用低下等约束,辖内法人金融机构普遍出现存差,国债便成为其相对富余资金的投资对象。2000年以来,辖内法人金融机构持有国债量以年均12%速度递增,今年6月末,其拥有国债占总资产比重为3.2%,国债已成为法人金融机构二级储备的重要资产,当其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临时性资金缺口,产生流动性需求时,则通过国债回购融通资金,达到资金流动性管理目的。据调查,岳阳市商业银行从1998年参与银行间市场以来,平均每2天进行一次市场操作,平均交易金额2500万元,备付率比1998年下降了3个百分点。此外,国债投资收益率虽然不是很高,但没有坏账风险,所需人力和设备成本低于贷款,因此,其实际收益还是丰厚的。2003年辖内法人金融机构实现国债收益1008万元,国债平均收益率3.88%,比同期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1.89%多1.9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随着金融机构持有和交易国债量的增加,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国债的量也相应增加,意味着央行能够更多地影响市场资金流量和流向,达到调节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二)国债建设项目所需配套资金,拓宽了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国债建设项目往往需要银行配套资金,对银行而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资金投放的渠道,从而使自身资产质量得到优化。1998年以来,岳阳市全辖区累计发放国债项目贷款6.9亿元,今年6月末贷款余额为4.9亿元。其中,岳阳中行于2000年对洞庭湖大桥项目发放贷款3.65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42.44%,该笔贷款占该行当年新增贷款的35%,利息占该行当年利息收入总额的18%.

(三)国债资金投放增加了区域内货币供应量,有利于央行对区域经济的宏观监控。1998年以来,岳阳辖内共使用国债资金35.3亿元,其中2001-2003年,中央财政通过国债项目向辖内投放资金分别为42401万元、71052万元和21395万元,分别比同期国债发行净额多35056万元、56367万元和4605万元,体现为辖内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国债的金融机构认购者一般使用超额准备金或中央银行再贷款认购国债,当这部分国债资金通过财政向社会投放时,形成了财政投资的乘数效应,派生存款增加,货币供应量也随之增加。加之,购买国债的群体大部分为高收入人群,他们用不准备即时消费的储蓄存款购买国债,意味着M2的减少,当这些资金用于国债项目,相应增加了居民手持现金或企业活期存款,意味着M1的增加,这时市场货币流动指标M1/M2上升,货币总额中用于交易的部分相对增加,基层央行通过货币政策“窗口”指导作用,对区域性信用总量及其结构进行引导和监控,从而有效拉动投资需求,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从负面效应看,主要体现在:

(一)国债筹集资金的来源大部分来自银行存款,导致货币政策所能影响的资金减少。据调查,岳阳市国债发行资金约有80%来源于金融机构存款,直接导致的是银行存款下降,从这个角度讲,国债发行量迅速增大的同时,货币政策所能影响的资金减少。

(二)现行的国债发行利率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央行利率政策效果。现行国债发行制度导致一级市场只赚不赔,居高不下的收益率替代了市场利率,这种缺乏弹性的国债利率机制,既不利于反映社会资金供求状况,也不利于运用国债利率政策灵活地调节货币流通与经济运行。

(三)国债项目建设工期长,收益性较差,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给银行配套贷款带来了一定风险,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货币政策执行效率。突出反映在:一是地方配套资金到位不足,影响了国债项目配套贷款综合效益的提高。从调查情况看,由于地方财力制约,配套资金基本不能到位,给银行贷款增加了压力。二是国债项目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潜伏着一定的信贷风险。在国债项目银行配套贷款中,5年以上的长期贷款占到80%,影响信贷资产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和各种变量增多,隐含着贷款风险。三是信息传导机制不完善,制约了银行配套贷款的发放和管理。由于国债项目缺乏系统化管理,国债项目单位和贷款银行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配合,影响到配套贷款的发放和管理。四是国债项目大部分是基础设施建设,虽然社会效益明显,但经济效益短期内难以见效,银行对这些项目贷款兴趣不大。据调查,岳阳辖内金融机构只对全辖32个国债项目中的9个发放了信贷配套贷款,投放信贷资金占全部国债资金的19.55%,其中40.13%的国债项目配套贷款为关注类以下贷款,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货币政策执行效率。

(四)由于国债的特殊性和国债市场的不完善,难以满足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需要。一是凭证式国债不能上市流通,只能提前兑付,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今年以来,辖内投资者向银行提前兑付凭证式国债1466万元,占银行被动持有国债的37.5%.二是国债发行时间过于集中,缺乏均衡性,往往导致社会现金流量的突变,使国债发行与投资者的闲置资金在时间、数量上不相适应,给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带来冲击。三是国债市场的分割,制约了国债的跨市场流通,增加了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压力。由于政策“壁垒”,目前国债不能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债券市场之间自由流通,只有法人金融机构能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使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支付能力受到较大影响。

(五)国债发行结构不合理,削弱了央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效能。一是国债期限结构不合理。现有国债期限结构特征是“中间多,二头少”,即3—5年期的中期国债多,10年以上、1年以下长、短期国债少,这样无法形成一个连续不断的剩余年限结构,不便于央行选择不同期限国债的公开市场操作,影响了货币政策效率;二是国债持有者结构不合理。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应建立在较多的机构投资者参与国债市场的基础上。然而,辖内国债持有者大多是个人投资者,不便于国债集中托管进行交易,难以形成有规模的二级市场,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功能的发挥。三是国债品种结构不合理。可上市国债少,不可上市国债多,可供央行市场操作的品种规模十分有限。

三、进一步发挥国债货币政策功效的应对措施

随着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尤其是国债发行方式市场化的探索以及国债流通市场规模与影响的扩展,国债既是货币市场的工具,又是资本市场的工具,其作为金融资产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由于我国国债市场起步较晚,发展还很不健全。要进一步发挥国债的货币政策功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国债市场发展目标必须重新定位,应逐步强化其货币政策功效。国债具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双重功效,这就存在一定时期内国债功能究竟是以财政功能为主还是以货币功能为主的选择问题。目前,我国中央银行较少参与国债制度制定和国债市场管理,国债市场运行脱离了货币政策目标,表现为较为明显的财政筹集资金功能。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对经济发展将会越来越重要。在货币政策工具由直接向间接的转换过程中势必要加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和规模。因此,国债市场发展应当适应货币政策的需要,逐步强化其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

(二)逐步实现国债利率的市场化,建立国债利率在货币政策中的传导机制。在向利率市场化迈进的过程中,可先考虑实行浮动利率制,以提高利率传导机制的灵敏度,使公开市场操作能有效地调控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实现调控资金市场供求关系的目的。然后,就是使国债利率市场化。只有实行了国债利率的市场化,国债一级市场的承购包销和招标兑价才有实际意义,同时作为金融宏观调控手段之一的公开市场业务才能顺利实施。

(三)调整国债结构,保证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有效实施。一是增大长期国债和短期国债的发行规模。为满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双重需要,应增大长期国债和短期国债的发行规模,减少中期国债的发行量,使国债期限品种多样化。二是适当扩大上市国债发行规模。可以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逐步将不上市国债发行规模减少至30%以下,增大上市国债规模在国债发行中的比例。三是调整国债持有者结构,发展机构投资者。我国应逐步拓宽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财务公司、地方性金融机构等机构投资者购买国债的渠道,有利于稳定国债的二级市场,既能确保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有效实施,也能为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过渡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