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前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商业银行的前身是20世纪80年代设立的城市信用社,当时设立的目的是为当地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为地方经济铺路搭桥。从80年代初一直到90年代,全国各地的城市信用社达到了5000多家,但信用社形式的发展逐渐显现出了许多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金融主管部门对城市信用社进行整顿,化解地方金融风险。1995年9月国务院决定,为了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的改革,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将中心城市及发达地区城市信用社、城市内农村信用社及金融服务社在清产合资的基础上,通过吸收地方财政、所在城市的企事业单位、居民投资入股等方式组建城市合作社[1]。
同年,深圳城市合作银行的成立,成为了我国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但直到1998年,城市合作银行才全面更名为城市商业银行。2005年的到来,可以说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另一个里程碑。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宣布,对于满足各方面监管要求的,并且达到现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等水平及以上的城市商业银行,银监会将逐步允许跨区域经营。2011年3月起,监管层开始持审慎的态度推进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扩张。银行近年来纷纷跨区域扩张所带来的问题开始显现出来。
二、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阻碍
(一)政府支持力度小城市商业银行不同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股份制银行,它与地方政府有着密切的联系。地方政府是作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党政主管机关和做大股东而存在的。一方面当地政府可以通过控制城市商业银行这一金融资源促进地方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地方经济服务;另一方面,政府通过置换、剥离不良资产、注资等各种方式,使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得到了有效地补充,弥补了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不良贷款率下降,盈利水平得以大幅提升。
(二)盲目扩张带来的人才、管理、能力、技术手段跟不上城市商业银行的扩张有一部分是源于地方政府的驱动。地方政府作为城市商业银行的掌控者,将这一金融机构作为自身政绩的一部分,因此希望其做大做强,希望它能通过更名、跨区域、上市等方法赢得更多利益。这种趋势使得许多城市商业银行走上了盲目扩张之路。
(三)经营同质化严重,失去特色竞争力目前我国城商行经营管理、盈利能力、风险控制等均呈现趋同化的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发展方式粗犷、风险控制能力不强、金融产品匮乏、盈利模式单一、服务渠道狭窄、文化影响有限。
三、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对策
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已成功实现跨区发展的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虽然在其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阻碍,但通过一些对策调整,不仅能解决这些制约其发展的因素,还能进一步提升经营绩效。
(一)明确市场定位在市场定位时,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小银行,实力无法与其他银行相提并论,因此可以在定位时注重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走感情战;也可以突出其数量优势,将自身定位为更贴近居民生活的社区银行,为老百姓在办理普通业务时提供更简洁、高效的服务,避免到大银行办理业务的复杂程序。市场定位成功,可以赢得更多的客源,成为一种有力的营销手段[2]。
(二)改变管理模式跨区域银行是一种在母城设有总部的银行,其在异地的管理机构属于一级法人二级管理,不同于同城分支机构的直属管理模式。异地分支机构的设立,使得总行的管理半径和管理链条被拉长、总行分行间的职能不能划分清晰,难以管理。这就需要对城商行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明确总行分行之间的架构问题。在管理改革中,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首先要明晰总分行的主要职责,将经营权下移。其次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先试点改革,取得成功经验后再逐步推进到全面发展中。最后是稳健的原则,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稳定的团队、人员和客户资源对长期发展来说也十分重要。
(三)保持自身特色,走差异化路线城市商业银行由于长期在单一城市里发展,因此带有浓重的地域特色。跨区域发展后,城市商业银行仍应该保持自身的特色,将自己的文化特色、制度特色、品牌特色等,充分复制到异地分支机构中,在众多其他银行中形成自己的鲜明个性,赢得异地政府的信赖。
关键词:信息优势,中小企业,规模,银行业内部分工,宏观经济
城市商业银行,一直被称为四大国有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之后的“第三梯队”,因其规模小,而且在经营上有严格的地域限制,长期以来未受太大关注。然而,随着2006年的临近,外资银行即将进入中国,而经过几年发展逐渐成熟壮大的城市商业银行,也随着中国银行业的发展,酝酿着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这中间,呼声最高的莫过于打破地域限制,做大银行规模,实现城市商业银行的合并和重组。
2004年8月,浙江商业银行吸收民营资本重组成“浙商银行”,刚一成立就被认为是担负起了“收编各地区域性城市商业银行”的重任,杭州,宁波等八家城市商业银行商定展开实质性的合作计划。9月,上海银行也透露,其正在积极筹备跨区域发展,一旦获得批准,即可突破关键的一步。而安徽省内的6家城市商业银行,也传出了打算由合肥城商行牵头,在重组基础上合并为一家业务覆盖全省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意图。同年8月,东北地区15家城市商业银行的战略联盟正式提出,不久之后,辽宁省政府批准由沈阳商业银行牵头组建“东北振兴银行”,已上报国家有关部门,一家地跨东北三省的地方性银行呼之欲出。
如此多的城市商业银行都跃跃欲试,准备投入到“做大”的洪流之中,而这之中究竟有多少出于理性的思考,有多少是盲目之举?城市商业银行究竟该如何定位自己?它们在我国的银行体系中又应当发挥何种作用?本文将从城市商业银行的自身特点出发,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分析城市商业银行的自身优势及适当的市场定位,并对其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历史发展及特点
城市商业银行是中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和特殊群体,其前身是20世纪80年代设立的城市信用社,当时的业务定位是: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为地方经济搭桥铺路。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0世纪90年代,全国各地的城市信用社发展到了5000多家。然而,随着中国金融事业的发展,城市信用社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许多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以城市信用社为基础,组建城市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是在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中央金融主管部门整肃城市信用社、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产物。至今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已有112家,遍及除西藏以外的各个省(市、自治区)。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有的城市商业银行112家,营业网点5162个,从业人员16.9万,生产总额14552亿元,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6.27%,占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资产的27.7%。
经过近10年的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已经逐渐发展成熟,尽管其发展程度良莠不齐,但有相当多的城市的商业银行已经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并通过各种途径逐步消化历史上的不良资产,降低不良贷款率,转变经营模式,在当地占有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其中,更是出现了上海银行这样发展迅速,已经跻身于全球银行500强行列的优秀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在我国正逐步发展为一个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银行阶层,与四大国有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一起,形成我国银行业4、12、112的格局。
城市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在规模和经营上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总体规模较小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其地域限制,其资产规模总体不大。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3年末):资产规模在1000亿元以上的城市商业银行有2家;资产规模在500亿元与1000亿元的有2家;资产规模在200亿元到500亿元之间的有14家;资产规模在100亿元到200亿元之间的有19家;资产规模在100亿元以下的有75家。其中,最大一家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仅为1934亿元;最小一家资产规模仅为9.11亿元(见图1)。
由此可见,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绝大部分资产规模都在200亿元以下,其中,又有近七成资产规模在100亿元以下。所以说,城市商业银行基本上属于中小银行的范畴。
2. 发展程度多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
2004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经营绩效好的城市商业银行主要集中于那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其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充裕,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消极影响较小;中小民营企业数量众多,且盈利能力强,城市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意愿强;居民人均收入高,信用文化发达;地方政府对私有产权的保护意识较高;等等。经济发展是金融的土壤,而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地处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市,经济活跃,面对的是城市中最有价值的客户,这些优势为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提供了良好的根基。
3. 市场定位不清
城市商业银行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和服务城市居民”的市场定位。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城市商业银行表现出市场定位摇摆不定的现象。 这突出表现在:很多城市商业银行热衷于跟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争抢大客户、大项目。这里面有外部金融环境和市场条件的原因,更重要的还是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原因。公司治理不完善、业务手段单一、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制约着城市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
纵观我国银行业,目前城市商业银行的处境并不乐观。用较为悲观的眼光来看,前有四大国有银行的垄断及股份制银行的堵截,后有轰轰烈烈改革中的农信社作“追兵”,加上外资银行又在虎视眈眈,城商行可谓处境堪忧。而在越来越高的“走出去”的呼声中,城市商业银行目前都面临着一个最为迫切的问题——如何进行重新定位,到底应该“向上走还是向下走”?对此我认为,对于上海银行这样的“明星银行”,或许可以尝试打破地域限制,将触角伸向周边地区;而对于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来说,仍应该定位于服务本地经济,特别是服务于中小企业,争取“做精”而不是盲目“做大”。下面将就城市商业银行自身和我国金融系统两个角度,分析城商行的适当定位。
二.城市商业银行的比较优势与实践经验
论文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地方经济,哈尔滨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商业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特点就是绩效受地方经济水平发展很大。现阶段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着定位困难以及发展困境,而主要问题在于城市商业银行与政府、企业、居民、银行同业间金融共生关系的不和谐性。而在城市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利用其对地方企业等的刺激作用,改善自身的经营政策和方针,从而提升自身的整体经营水平,并进一步实现其内涵可持续发展,最终提高对地区经济的贡献度,是本文研究的重点[1]。
一、哈尔滨银行概况
哈尔滨银行成立于1997年2月,是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全国首批试点的城市商业银行之一,是哈尔滨市唯一一家具有法人地位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其前身为哈尔滨市城市信用社联社,在58家城市信用社基础上组建而成,原称为哈尔滨城市合作银行,1998年4月正式更名为哈尔滨市商业银行,2007年11月5日经中国银监会核准更名为哈尔滨银行。截至2010年末,资产总额1265亿元哈尔滨银行,存款余额1119亿元,不良率0.8%,实现净利润13.02亿元,盈利能力在黑龙江省位居前列。按照中国《银行家》杂志统计,哈尔滨银行综合实力在全国800亿元以上资产规模城商行中排名第9位。
业务方面,哈尔滨银行业务主要包括个人业务、公司业务、国际业务、票据业务、债券业务和结算业务,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小额信贷特色业务优势突出。自2004年起,哈尔滨银行大力实施中小战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截至2009年末,哈尔滨银行小额贷款余额189.33亿元,占该行信贷资产总额的60%,贷款日均余额152.61亿元,占信贷总资产日均额的55%,收益占信贷资产总收益的60%,总体不良率控制在1%以内。目前,哈尔滨银行已经建立了覆盖城市和农村市场,产品系列化,服务专业化,经营规模化,形象品牌化,技术国际化的小额信贷体系,形成了以哈尔滨为中心,向黑龙江省、东北地区和全国延伸的小额信贷发展格局。据亚洲开发银行统计,哈尔滨银行小额信贷规模已经位居世界前10位,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小额信贷发展之路论文格式模板。
2、不断创新持续努力,促多领域领先发展。哈尔滨银行是黑龙江省首家获得外汇经营权的城市商业银行;哈尔滨银行的票据贴现中心成立于2000年9月,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唯一一家具有“票据贴现市场”称号的专业票据贴现机构,其业绩在黑龙江省银行领域排名第一位;哈尔滨银行在东北地区率先开办国际业务,是东北三省第一家获得外汇经营权的城市商业银行。2009年7月,成立个人外汇业务中心,我行成为国内首家开通卢布存款业务的银行,2008—2009年卢布兑换量在全国排名第一位。
3、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迅速哈尔滨银行,“丁香花品牌”享誉全国。哈尔滨银行积极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打造“丁香花理财”品牌,深受广大客户好评,截止2011年5月,已累计发行10大系列100余款产品,发行总额逾150亿元,产品均达到预期收益率,极大满足了广大客户的理财需求。在由中国《银行家》主办的“2008年中国金融营销奖”评选中,“丁香花理财”产品荣获2008年度中国金融营销奖“金融产品十佳奖”;“丁香花理财季”营销活动案例荣获2009年中国金融营销奖“最佳品牌营销活动奖”。
财务状况方面:
1.利润指标概况
单位:人民币千元
项 目
2009年末
2008年末
2007年末
营业收入
利润总额
2,025,346
1,022,786
2,114,711
1,125,724
1,475,335
366,533
净利润
784,262
856,024
254,980
营业利润
1,023,333
1,148,001
988,508
投资收益
342,363
大连银行周末上班。在我国大部分银行周末都是上班的。但是时间会有所调整。
经中国银监会批准,大连银行1998年4月3日正式挂牌成立并在天津筹建分行,成为继上海银行、北京银行之后,又一家由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起来、跨省设立分行的全国性银行总部。大连银行的前身大连市商业银行成立于1998年3月28日
(来源:文章屋网 )
作为西北地区第一家上市公司,陕解放的前身为“西安市解放百货商场”,1993年8月9日在深交所挂牌上市,1996年经批准改组为“西安解放企业集团”。公司主营业务为百货零售,目前,它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千其控股的西安开元商城有限公司。2002年开元商城的营业额为12.3亿元:2003年上半年的营业额为6.3亿元,同比增长了11.2%。
近年来,由于商业零售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一些超市,特级卖场的排挤下,许多百货商城面临倒闭的危机。陕解放董事会办公室的一位刘姓负责人告诉《新财经》记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下,陕解放的盈利水平始终高千同行业平均水平。”据业绩报告显示,陕解放上市以来每年每股收益都保持在0.20元以上。然而2003年上半年,受“非典”冲击,公司尽管仍然保持了主营业务收人的增长,但是主营利润却在下降,2003年中期每股收益降为0.10元。因此,“公司领导层认为应及早选择一些成长性高,回报率大。对公司发展作用突出的项目进行参股控股,以分散主营业务单一的风险。适时进军金融领域,被公司视为寻求利润增长点的重要决策之一。”
陕解放的第一大股东是西安高新医院,其董事长为陕西省赫赫有名的“一枝刘集团”创始人――刘建申。刘原是陕西棉纺织厂的一名工人,之后创办西安保健制药厂、一枝刘制药公司、一枝刘制药集团,凭借“一枝刘”成为陕西省知名的民营企业家,之后创办西安高新医院。该医院创立之初以其“豪华”特色轰动西安,仅仅挂号费就高达300元。
陕解放董事会办公室的刘先生告诉《新财经》记者:“公司并不了解股东高新医院的具体经营状况,但是这家医院往西安市有很高的知名度,效益应该也不错。“而该医院门诊部的医生告诉记者:“医院自成立以来,就医者一直很少,过去主要面向高消费患者,但是前来看病的人寥寥无几。如今医院下调了诸如诊疗费、住院费等各项费用,挂号费也已降到了10元,仍不见起色。”
当年高新医院入主陕解放时刘建申曾表示,自己进入陕解放,“是看好它现有的商业位置和良好的资产,看好它每年有差不多两角钱左右的分红”,目的在干投资,而不在于经营。
至今,陕解放的董事长仍然为高新医院进入前的董事长王科。但是随着高新医院的经营状况每况愈下,刘建申需要融资解困。
近年来,随着国家逐步明确支持民间资本和外资入股中小城市商业银行,出现了一股上市公司投资商业银行的热潮。在陕解放公告盾,苏州高新(600736)随即也公告出资700万元参股苏州市商业银行。迄今,已有20家左右的上市公司已经或准备参股商业银行。一方面,在国家鼓励和引导城市商业银行按市场或自愿的原则进行体制联合的政策背景下,城市商业银行正面临着革命性的变革,其中蕴涵了巨大的投资机会,商业银行的不断上市融资也使得银行股东能获得较大收益。另一方面,成为银行的股东,上市公司可以比较方便地进行融资。目前国内几家上市银行都有大股东或多或少在自己参股的银行贷款。因而此次陕解放参股西安市商业银行,也有投资者认为,真正的得利者是陕解放的第一大股东――西安高新医院。
随着经济金融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富滇银行仍然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经营环境以及全方位的竞争。除了面临省内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其它城市商业银行堵截之外,还有邮政储蓄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的追赶,加之外资银行的虎视眈眈。这些银行都不断挤压着富滇银行的生存空间,可以说未来几年将是决定富滇银行命运的关键。
富滇银行竞争力综合评价
一、现实竞争力
现实竞争力能反映出一个银行的经营状况和竞争能力,具体从3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市场竞争力。主要通过银行规模以及市场占有率反映出来。银行规模。截至2011年12月末,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为9.98万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为9%;总负债为9.3万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为8.9%。富滇银行占比约0.9%,在规模上处在一个中上游的位置。
市场占有率。主要通过存款比率和贷款比率来说明。在存贷款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仍然居于主要地位,但城市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份额在逐步上升。以富滇银行为例,截至2011年末,全口径存款余额695.23亿元,同期增幅22.85%;各项贷款余额424.30亿元,同期增幅17.43%。
第二,盈利能力。2011年富滇银行实现营业利润922208千元,较2010年增加270647千元,增长41.54%。其中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每年呈现上升趋势。2008年87.85%,2009年91.89%,2010年91.90%,2011年95.62%,
3.资产质量。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只有少数银行达到了《巴塞尔银行协议》关于资本总额不少于银行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8%的标准,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相差悬殊。富滇银行到2011年底,资本充足率为14.27%,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2.13%。在其他方面,富滇银行人民币资金流动性比例为38.26%(>25%);外币资金流动性比例为433.69%(>60%);不良贷款率为1.08%(
二、潜在竞争力
潜在竞争力反映银行远期竞争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技术和金融创新。虽然富滇银行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快。目前,银行专门成立了“富滇银行产品与科技创新委员会”,面对不断变化的金融环境和客户需求,富滇银行不断提高市场的反应能力和业务效率,并且向社会和广大客户提供了多种新型、便捷的金融服务。
第二,雇员的教育和技能水平。高素质金融人才是决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截至2011年末,富滇银行共有在职员工 1984 人,其中本科及其以上学历占员工总数比例达59.27%。
第三,地理优势。富滇银行属于地方性金融机构与本地工商企业及政府机构能够建立长期稳定的业务关系,并且也容易得到云南省政府的支持和相应的保护。加之,银行对当地客户的资信状况以及经营实力都非常了解,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第四,体制。虽然富滇银行规模较小,但正在实现从传统经营模式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型。经营机制较为灵活,员工的积极性较高,在采用先进的经营管理办法和技术方面优势明显。
第五,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目前影响较大的地方性股份制银行几乎总部都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本来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尚无一家有全国影响力的地方股份制银行,这完全不符合西部大开发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将有助于富滇银行吸收东南亚华侨资本。
富滇银行未来发展战略分析
为实现2012年本外币资产总额达到1000亿元的目标,富滇银行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加速技术发展与创新。广泛应用现代科技,加快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突破传统银行的柜面服务,向金融服务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大力加强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工具及金融产品。
第二,进行差异化经营,提升服务水平和营销能力。与云南省内的其他银行相比,富滇银行的地方性优势决定了它的服务对象和市场定位基本上就是中小企业和市民。因此,在客户选择上,必须坚持以为中小企业服务为核心、以为市民服务为辅;在产品提供上,需要针对中小企业和市民的需求来提供服务。
第三,深化市场定位。云南省位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位置,富滇银行应该借助在云南及周边国家的影响力,拓展银行业务。除直接设立分行外,银行应积极探索资本运作方式,通过股权收购、参股、联合经营等方式实现“走出去”。
小企业的天堂
了解浙江金融机构的人都知道,不论是以做大项目、赚大钱著称的国有银行,还是讲究高端客户贡献价值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更不肖说与地方联系密切的地方性银行,在浙江这片土地上,他们对金融服务对象的定位统统离不开中小企业。记者采访过的一位浙江的商业银行的行长说,在浙江,金融机构不做中小企业就没有出路。而这一切正是由浙江的经济特点所决定的。
那么浙江的经济呈现出哪些特点?首先由地域特点所导致的在其经济成分中是以民营经济为主。有这么一句话能够简单概括浙江的地域特点:七山二水一分田。而这种地域环境决定了:土地资源的缺乏使得该省农业发展规模有限;本身不是国家工业投向的重点区域,加上矿产资源的稀缺,也使得浙江不具备重工业蓬勃生长的环境。在改革开放之前,农业与重工业的萧条对政府财政收入影响极大,建国后30年中,国家对浙江几乎没有重大基础设施和工业投资,除了台风等自然灾害外,主要原因是基于对战争的考虑,因为浙江处于对台作战的前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从前经常能看到四处掏换货品以维持生计的浙江货郎。而这却也从另一个方面培育了早期浙江人的经商意识。改革开放以后,浙江人敏锐地注意到了当时我们国家短缺经济的现象,他们开始用较低的投资成本、敲敲打打的家庭作坊式的生产经营方式或者开发一个商品,或者从事小商品买卖,这也成为浙江中小企业的雏形。此后,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民间投资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政府投资不足的缺口,而民间资本实力有限的现实也使得中小企业比大型企业更有生存发展的空间。经过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中小企业在浙江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根据2004年的一项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在浙江省总数为30.53万家的企业单位中,中小型企业的数量达30.41万家,占总数的99.6%。时至今日,这一比例的变化也并不明显。浙江经济的特点还在于其区域特色的经济发达。目前,浙江省区域性块状经济已经涉及到制造、加工、建筑、运输、养殖、纺织、工贸、服务等十几个领域,100多个工业行业和30多个农副产品加工业。这些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块状经济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0%左右。浙江经济特点最后还表现在专业市场的繁荣上,2005年末全省共有商品交易市场4008个,全年商品市场成交额7173亿元,被誉为中国“市场大省”。这些商品交易市场也多以中小企业构成。
从以上这些可以看出,与其他省份那些需要由政府和监管部门百般推动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不同,在浙江,金融企业要想有所作为,不能也无法回避做中小企业的生意。
大银行服务小企业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不到位的问题一直为人所诟病。那么又是什么导致了这种问题的产生?究其原因大概有一下几点:首先,在金融服务体系中占绝对主导的大银行长期以来遵循的是“二八”的经营理念,他们坚信20%的银行客户为银行带来80%的收益。那么中小企业因其资金需求量小、单位成本收益率低、风险相对较大,自然不能纳入那20%的优质客户的行列。其次,在间接融资仍是大多数企业主要融资渠道的前提下,大客户与大银行之间的天然的相互依附的关系很难被打破,银行对开拓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主观上也缺乏动力。再次,以往因政策性因素而发放的中小企业贷款由于社会信用机制不健全,银行风险控制机制跟不上,而产生大量的不良贷款,这也为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再添几分犹豫。最后,即便是占金融资产份额很小的的农村金融机构也并没有把精力完全放在做小企业贷款上,因此中小金融机构也不能弥补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不到位的缺失。此外,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常常被银行挂在嘴边的中小企业自身的问题:信用记录不全、财务制度混乱、市场风险较大、缺乏抵押担保等。
在浙江银监局,记者曾问过傅祖蓓局长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浙江金融服务中小企业的工作做得这么好,难道以往羁绊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的因素都不存在了?傅局长的回答是:以往的那些问题现在并没有完全得到解决,但不同之处在于,在浙江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各家商业银行能够转变思想,愿意针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特点而健全服务、创新产品,当然这种转变也经过了一个过程,只不过浙江的金融企业把这种转变走在了全国的前头。浙江工行的战略转型就是其中一例。
尽管处在浙江这样一个中小企业经济发达的省份,但是真正重视起中小企业金融业务,浙江工行也经历了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1995年以前,由于国家对工商银行业务有所限制,那时工商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工商企业,由于浙江省内大企业资源有限,所以那个时候中小企业就成了浙江工行的主要客户,受中小企业发展不规范、银行缺乏针对中小企业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浙江工行发放的中小企业贷款不良率较高。1995年,我国第一部商业银行法出炉,放开了对商业银行业务领域的限制,此时也适逢浙江经济快速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升级,因此工行将业务发展的重点迅速从中小企业转移。1998年到2001年间,浙江工行的贷款增长主要来自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并以此带动了经营情况的全面好转,存贷规模都实现了翻番。到了2002年,随着基础设施投资的放缓,以往投放的长期贷款大量进入回收期,加上存款连年增长,银行手中的资金开始变得充裕。此刻,金融市场也发生了变化:证券市场的发展使得直接融资成为一些发展良好的大企业重要的资金融通渠道;大客户越来越具备和银行议价的能力,倘若未来失去对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保护,商业银行面对大客户会愈加被动,不排除会出现中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倒挂的现象。基于对上述情况的分析,战略转型就提上了工行的日程。
这个时候,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浙江中小企业不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于是,中小企业再次进入浙江工行的视野,通过对浙江经济以及中小企业发展状况、中小企业贷款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浙江工行决定以服务中小企业为契机进行战略转型。浙江工行倪百祥副行长在介绍浙江工行服务中小企业的经验时说,银行开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重点是要实现双赢,无法实现双赢的生意是长久不了的。而以往商业银行受挫于中小企业的主要原因也是在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下,商业银行处于一个比较被动的地位,无法获利自然就没有积极性。
为此,浙江工行服务中小企业就从如何实现双赢开始入手。由于受网点以及人员限制,加上国有银行改革所伴随的信贷严控、决策中心上移等因素的影响,浙江工行在推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之初必须遵守一个底线――严控风险。在国有银行始终为处置大量不良贷款而颇费脑筋的时候,只有守住这个底线,才能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争取到更多的机会和支持。为此,必须改变以往对待大客户的做法,重新构架出一套针对中小企业的风险控制体系。浙江工行的做法是首先实行市场细分,按照企业规模、财务管理水平、融资额度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小、微三类,实行差别化营销,对信贷制度也进一步细化,根据客户不同的资产规模、金融需求、贷款方式实行不同的评级标准和授信管理;其次,按照贷款增量、贷款超额收益、信贷资产质量等指标,建立特别针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专项考核和奖励机制;第三,主动调整客户结构,在不断介入新的优质目标客户的同时主动退出部分潜在不良客户,并以此改善客户结构。第四,重点监控借款企业的现金流,确保及时掌握资金周转的真实情况。
奔着双赢的目标,在加强风险控制的前提下,浙江工行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也做了多方面的尝试。首先,针对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特点,缩短决策链条、增大支行的授信额度,提高放贷效率;其次,针对中小企业抵押担保不足的问题,开发一些准信用产品如信用证质押、仓单质押等;再次,根据一些企业的需求,采取整贷零还的方式,一方面分散银行风险,另一方面减轻中小企业的还款压力。而对于一些信用状况和经营状况一直良好的企业则适度发放信用贷款。在未来,为了更加及时满足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浙江工行还将尝试开发中小企业贷款的网上、电话银行服务,最终目标是让中小企业能够享受自助式的贷款服务。
浙江工行的例子不过是大银行服务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而变的一个缩影。以往对中小企业紧闭门户的大型国有银行,在浙江却发生了逆转。这种现象目前在中国仍未多见。
台商行的小企业情结
2005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小额贷款年”,旨在让贫困和相对贫困人口得到创业机会和增加就业机会的理念,这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不谋而合。为此,在世界银行的推动下,作为三大政策性银行之一的国家开发银行聘请在小额贷款领域名声卓著的德国国际项目咨询公司(IPC)成立“国家开发银行微小企业贷款项目”。该项目的运作方式就是由国家开发银行提供资金,引入IPC在微小企业贷款方面的先进理念,在国内寻找合适的地方,商业银行以类似于转贷款的形式在国内发放微小贷款。
台州市商业银行以其资金规模可以算是不折不扣的小银行,1988年台州市商业银行的前身―台州市银座城市信用社成立时,资本金只有10万元。而截至2006年6月末,台州商行各项存款余额已达122亿元,贷款余额97亿元,存贷款的年均增长率都超过60%。在2005年,该行实现利润25957万元,总资产收益率达到2.43%。让这家小银行实现腾飞的秘诀只有一个,那就是台州商行成立伊始就确立的“中小企业的伙伴银行”这一经营理念。目前台州商行共有1.6万多户有余额贷款户,平均贷款余额不足50万元,其中100万元以下的贷款户占到所有贷款户的94%左右,贷款余额占到全部贷款余额的54%左右。从员工队伍建设到企业文化建设再到风险控制机制,台州商行确立了一套与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相匹配的制度。他们为中小企业贷款所做的种种创新也总是能引起业内媒体的广泛关注。
台州商行在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上所取得的成绩也引起了国开行和IPC的注意,在他们看来,台州商行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一些理念与国家开发银行微小企业贷款项目的初衷颇有共通点。因此他们希望能够和台州商行开展微小贷款项目的合作。而此时,台州商行也面临着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2006年8月中旬,台州市又有两家城市商业银行相隔3天先后开业:一家是由泰隆城市信用社改制升格为“泰隆城市商业银行”;一家是由温岭城市信用社改制重组而成的民泰城市商业银行。这两家商业银行不论从市场定位还是营销手段都对台州商行形成直接的市场压力。一个城市有三家城市商业银行,这种高密集度的城商行分布,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基于金融竞争容易趋于同质化、创新门槛不高的考虑,台州商行必须走持续创新的道路。因此与国家开发银行和IPC合作,对于台州商行整体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截至2006年7月末,台商行累计发放了611笔微小贷款,平均放款额度4.82万元,贷款平均利率13.92%,目前无不良贷款发生。台州商行发放的微小贷款的特点在于:
以商业化市场途径解决高成本及高风险问题,让收益覆盖成本和风险;
倡导户均控制,实现大面积覆盖,一方面分散风险,另一方面增加收益客户群体;
允许一定的贷款损失率,并不断撇除坏账,保证有足够的盈利来不断地核销坏账;
不重视抵押品和担保,转而注重对客户第一还款来源的考察和检测;
对信贷产品进行创新,比如台商行推出的“小本贷款”金额在10万以下,期限在三年以内,还款采取按月分期方式,利率随客户贷款次数的增加和资信状况而逐次降低。
探索微小贷款业务领域,尽管项目开展不能为台州商行带来立竿见影的盈利,但台州商行却能借此项目,通过与IPC的合作,借鉴国际经验探索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又一领域,使台州商业银行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小企业的伙伴银行”。
编 后
我们业已看到,在浙江,大银行和小银行都已经在中小企业贷款上大有作为,并且更近一步的,浙江已经形成多层次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所谓多层次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就是不管是中型企业还是小型、微小企业,只要被认为能够及时还款都有相应的金融机构为其发放贷款。我们不妨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浙江现象。
一、我国商业银行现状
当前,我国已形成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
1.国有商业银行现状
(1)国有商业银行自成立以来,就承担了大量的政策性贷款。而这些贷款大多贷给了经营低效的国有企业,最终难以收回,形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主要来源。统计数据显示,银行流动资金贷款中99%给国有企业的。截至2001年9月末,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本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总额为6.8万亿元,其中不良贷款为1.8万亿元, 占全部贷款总额的26%,实际已经形成的损失约占全部贷款的7%左右。当然,这还并不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经划转给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的1.3万亿元不良贷款。
(2)虽然我国近几年的货币政策一直比较宽松,广义货币1998-2001年四年的平均增长率是14.6%,将近我国GDP增长率的两倍。但是,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现状依然存在。造成国家的货币政策传导不畅,资源配置低效。
(3)创新一直处于被动模仿的地位,利润来源非常单一。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仍然是以存款、贷款、结汇等传统的业务收入为主,金融产品品种非常少,利润来源非常单一,缺乏应有的核心竞争力。
2.非国有商业银行现状
非国有商业银行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其成立之初衷,就是与国有商业应行相互呼应,互为补充。而目前看来,非国有商业银行日益“工农中建化”,逐步沦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难以达到与国有商业应行互补的目的,中小企业的贷款难的问题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至于对国有银行形成有效的外部竞争压力,使双方在相互竞争中不断改革创新、发展壮大,现在看来已经不太可能。
因此,学界人士纷纷指出,银行业改革势在必行,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是大势所趋。但是,目前由于相关的制度还不完善,国家对银行业的控制还是比较严格的,民营银行短时间内还难以出现。但是,对应于目前银行业的现状,要促进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银行业的发展;同时也满足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就必须有新的金融机构出现。据东方网8月16日消息,在浙江有9家和6家民营企业相继联合创建“中瑞财团”和“中驰财团”。财团向外宣称,企业的运作模式是“集金融、实业和贸易为一体”,在企业融资方面具有互质。民间财团的脚步似乎已直逼民营银行。因此,笔者设想,以互助财团形式出现的金融机构,未尝不是解决当前矛盾、替代民营银行部分功能的一种有效尝试。
此处所说的互助财团与欧美日本等传统意义上的财团是不同的。传统意义上的财团其经营范围并不局限于金融业,而本文所说的互助财团其经营范围主要是企业融资,“中瑞财团”和“中驰财团” 的性质相对而言较为接近互助财团。但是互助财团的确切内涵还需要在现实经营活动中予以充实,毕竟互助财团是笔者的一种设计构想,它是具有成长性的,因而不宜限定得过死。所以在此笔者不对这一概念做深入的界定。
二、互助财团的设立原则互助财团是过渡性质的,因此其设立原则首先要考虑其成长性,也就是说互助财团在设立之初其功能不必同银行一样完备,必须为他留下成长的空间;由于互助财团还具有试验性质,所以其风险性必须是可控的;作为机构,其经营行为必须受到严格的监管;同时,互助财团的本质是法人,不是政府机构,因此政企必须分开。在此前提下,我们将认为互助财团应遵循如下设立原则:
1.互助财团应由民间资本自愿、自由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互金融机构。主要调节企业间资金余缺,为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提供融资便利。也就是说互助财团是市场化条件下的产物,完全按照企业制度设立,从而脱离以前金融机构政企不分的现象,按市场化原则,严格依法准人与退出。但是,由于该机构是过渡性的,因此其经营范围必须受到一定的约束。
2. 互助财团的服务对象仅限于入股的企业,即实行会员制。企业按其入股比例享有相应的特别提款权比例。互助财团实行会员制主要是出于控制风险的考虑,防止经营失败,成本外化。
3. 互助财团的业务范围仅限于企业会员间的融资借贷,不从事普通的人民币存贷业务。这主要是出于金融安全性考虑。
4. 互助财团的设立应以区域为范围,而不是以行政区域为范围。因为同一行政区域内经济状况未必一致,而且在同一行政区域内设立互助财团也难免不受地方政府的干预。同一经济区域内设立互助财团,使之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从而促进该地区的发展。
5.互助财团的经营行为受中央银行的指导与监管。这是为了使互助财团的发展沿着我们所预期的方向进行。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是迟早的事情,互助财团就是一个过渡桥梁。因此,互助财团就是民营银行的前身,所以其行为须受中央银行指导与监管。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地方政府对互助财团的行政干预。
6.互助财团的设立由中央银行审批。
三、互助财团设立的依据
首先这种互助财团是过渡性质的,是在国有商业银行尚未完全市场化、而国有与民营企业市场化程度已经很高的情况下,一种暂时满足企业金融需求、弥补国有商业银行供给不足的金融机构。国有银行成立之初就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国有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其微观经济基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在国有企业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变革中,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并不是同步的,而是大大滞后于国有企业的市场化进程。这样,处于不同体制下的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博弈,国有商业银行无疑是处于不利地位的。大量大坏账的形成与此不无关系。
与此同时,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民营企业大量兴起,统计数字表明:2002年上半年,我国私营企业增长到221.52万户,从业人员增长到2930.61万人,注册资金增长到21042.79亿元,产值增长到7371.83亿元。四项指标分别比1996年增长了170%、150%、461%和28%。而民营企业的投资贷款却几乎为零,与之相对应的能够为之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亦鲜见。虽然几乎所有竞争性领域都已向民营经济开放,但银行领域依然由政府严格控制,因为发展民营银行的相关配套政策尚未到位。
(1)利率尚未市场化。在我国的金融抑制特别是现行金融管制情况下,民营银行是很难通过价格(利率)同国有银行竞争的。国有银行的信誉实际上是国家信誉,在这方面民营银行是无法与之竞争的。民营银行只有通过价格优势来赢得客户。在利率尚未市场化的情况下,这是不可能的。
(2)存款保险制度尚未建立。在当前的一行业体系中,基本不存在独立的商业信用,国家是最后担保人。因此,存款保险制度是多余的。但是,对民营银行而言,其本身是一个追求利润的企业,存在不确定的经营风险,一旦经营失败,企业破产,其成本就会外化,必然会对经济运行产生冲击。
(3)金融监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银行监管的制度过于原则化,侧重于业务监管,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不完善,执行过程中主观性、随意性很大。
这样,一方面是国有商业银行不能满足民营企业的金融需求,另一方面,民间资本又不能进入银行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发展。
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势在必行,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就是一个开端。“先股份,后上市”的思路是目前各方普遍认为最为稳妥的步骤。但是,我们应当明白,同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一样,国有商业银行的的改革也必然是一个不断试错的漫长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目前存在的而言也不可能一改就灵。这样,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的民营企业,其融资需求在短时间内仍然得不到有效的满足。
面对这样一种困境,我们认为允许民间资本设立互助财团作为解决当前矛盾的一种过渡性金融机构不失为一个权宜之计。这一方面解决了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促进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对国有商业银行形成了有效的外部竞争,使其具有了改革的外部压力。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民间资本大约有12万亿以上,仅在浙江省,“十五”期间民间资本就多达8300亿元。因此,从资金方面来看也是非常充足的。同时,由于互助财团是实行现代公司制的独立法人,是完全市场化的,而且不开展普通的人民币存贷业务,其金融安全性应该是可控的。 资料:
[1] 易纲. 银行业改革思路[J].中宏网,2004.06.08
[2] 崔殿成. 银行业重组的制度约束与改革[J].重庆,2004,4
[3] 樊纲.民间金融推动金融改革—— 中国发展战略思考之九 [J]. 中国经济时报,2000.09.12
[4] 徐诺金.关于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问题[J]. 金融,2003.12
[5] 董红蕾.民营银行市场准入的路径选择——的经验与启示[J].财经论丛,2003.2
[6] 陈峰燕.我国开放民营银行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南通论坛,2003.6
[7] 邱兆祥.关于民营银行问题的若干思考[J].金时网,2003.10.13
[8] 徐滇庆、巴曙松.我们呼唤什么样的民营银行[J],中国改革,2002.10
[9] 王自力.民营银行准入:还宜缓行——兼与部分呼吁开放民营银行的同志商榷[J],南方金融,2002.8
7月19日,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分别登陆上海主板和深圳中小板,一同成为城市商业银行资本市场融资的先遣队。
继股份制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之后,城商行的上市形成银行业上市的第三波。上市后的城商行将谋得扩张先机,入股城商行的外资战略投资者及民营资本也将赢得分享国内银行业盛宴的绝好机会。
上市城商行借机实现扩张
两家银行上市受到投资者积极追捧,南京银行首日收盘价较发行价上涨72.18%,宁波银行更是上涨了140.5%。
2006年,南京银行实现净利润5.95亿元,比2005年增长62.13%,其资产规模和经营效益在国内城商行中处于领先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在多数银行并不出色的公司债券业务上,南京银行却做得有声有色,其债券投资占到了总资产的38.48%,投资收益远高于同业水平,仅次于建设银行和招商银行。
宁波银行同样具有很强的盈利能力,2006年实现净利润6.32亿元,比2005年增长34%。而不良贷款率仅为0.33%,全国银行业最低。国盛证券研发中心研究员尹仲胜认为:“宁波银行盈利能力突出,贷款收益率高于国有商业银行,其存款、贷款业务市场占有率在宁波当地市场仅位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后。”
通过上市补足资本金后,两家城商行获得了进一步扩张的动力,并积极尝试跨区域运营。
南京银行共有58个营业网点,在2006年就参股山东省日照市商业银行,持股18%成为该行第一大股东,开始尝试跨区域经营。2007年2月,南京银行泰州分行开业,成为继上海银行、北京银行之后第三家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城商行。未来三年,南京银行还计划在上海、宁波、无锡等城市增设6~8家异地分行,使营业网点广布长三角地区,并以此辐射全国。
宁波银行也开始实施跨区域发展,上海分行于今年4月设立,定位于为中小企业服务。南京分行预计将在年底开业,杭州分行也在申请之中,预计将保持每年2~3家分行的增速。
这两家城商行发展势头看好,但也存在着软肋。作为区域性银行,经营无法实现有效分散是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而对于那些还没有上市的城商行来说,资本金不足则构成其成长壮大的制约因素。
城商行上市后,必将打破地域限制走上扩张路,一些规模小、资质差的城商行将面临被整合。首都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谢太峰认为:“城商行的发展也遵循‘优胜劣汰’法则。虽然城商行的定位大多具有地方性,但通过上市增强实力以后,必然会突破地区限制而实施全国布局,兼并收购小的、经营不善的城商行。通过兼并收购,可以实现金融资源在城商行之间的重新配置和组合,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城商行也会逐渐淡化其‘地方性’色彩,甚至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大银行。”
上市公司找到资本增值新路
目前,宁波银行的前十大股东包括华侨银行、杉杉股份、宁波韵升、雅戈尔等;而南京银行的前十大股东则包括巴黎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南京高科等。
宁波银行曾经有过两次股本变动。2004年底,当时的宁波商业银行(系宁波银行前身)第一次股改时引进民间资本13.8亿元,增资扩股后总股本达到18亿元。宁波知名企业杉杉股份和雅戈尔在这一时期入股宁波银行。
有业内人士为此测算,雅戈尔当年投资1.82亿元持有宁波银行1.79亿股,每股投资成本仅1.01元。目前宁波银行已经站稳30元,雅戈尔持股市值接近60亿元,账面增值超过30倍。南京高科购买南京银行股权的账面收益也十分惊人。
目前,除了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外,在国内114家城商行中,包括北京银行、重庆商业银行和上海银行等在内的7家城商行均已明确表示上市意向,大多数已成功引入战略投资者。通过参股城商行,上市公司寻找到了一条资本迅速增值的新途径。
数据显示,沪深两市近140家上市公司参股了城商行,92家公司披露了参股城商行的持股比例,平均每家公司持股比例为4.18%,合计约为22.65亿元。其中以中国高科持股岳阳市商业银行的比例为最高,投资金额4000万元,持股比例18.01%。
谢太峰告诉《新财经》记者:“参股城商行的上市公司非常有远见,这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的新趋势,具体途径之一就是相互持股。尽管我国现行法律还不允许商业银行直接投资工商企业,但却允许工商企业对银行进行股权投资。未来城商行上市后,这些上市公司就可以赚取巨大的‘创业利润’。但不排除一些企业参股城商行是为了谋得从商业银行融资的便利。”
上市公司之所以对城商行热情高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参股城商行的上市公司更容易受到投资者追捧。由于参股城商行概念,多家上市公司近日纷纷涨停。优质的城商行将成为未来银行业上市的主角,而这些银行也成为外资机构争相追逐的对象。
城商行如果迎来上市潮,在促进金融业发展的同时,也会加大同业竞争力度,全国性的大型商业银行的固有优势也必然受到影响。
外资机构争先恐后借机布局
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仅是城商行上市的先遣队,上海银行、北京银行、济南银行、西安银行、天津银行、廊坊商行、潇湘银行等城商行都在焦急排队。
眼下距离银监会限令城商行2008年前完成整改大限已时日不多,城商行如果想摆脱出局的命运,最关键的是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但资本充足率达到8%对于城商行而言谈何容易?既不能像国有商业银行得到国家财政扶持,又很难像股份制商业银行那样借资本市场之力融资,其唯一的途径只有引进外部资金,一轮引资由此而来。
目前,国内相对较大的城市都至少拥有一家市级商业银行,对于一家中资银行,单个外国投资者的持股上限为20%,多个外国投资者的联合持股上限为25%。
对于外资来说,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具有全国牌照和网络的银行当然是其首选,但在前两者的版图已经瓜分完毕之后,参股优质城商行也成为其不错的选择。
一外资银行驻京首席代表告诉记者:“尽管相关政策规定最高只能参股20%,但如果是外资机构注册在国内的本地法人机构,原则上来说是可以达到100%的。如果这家外资机构在多个城商行持股,在政策放开时便可增持甚至是控股。”其言下之意是,外资机构对所持资源进行整合后,便可以相对低廉的成本得到一个全国布局的商业银行。
在外资机构热捧的这轮资本游戏中,也不乏被拒之门外者。近日,凯雷试图以4300万美元收购重庆商业银行部分股权的提议没能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