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实践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计算机专业交叉的一系列课程,既包括会计综合知识的运用,也包括计算机相关知识的讲授。由于会计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比较薄弱,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讲授内容常常难以把握,经常处于可讲授理论内容太少或太多学生听不懂的尴尬境地。在会计信息化教学发展过程中,将会计知识问题与计算思维相结合,从思维训练的角度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会计问题的能力,逐渐成为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的重心。例如在计算机环境下如何思考和解决诸如会计核算、成本核算、合并报表、集团财务等重点难点会计问题,以及与手工环境下的解决方法和思路有什么区别等。毕竟计算机并不是手工作业的照搬和实现,教会学生掌握计算思维,理解计算机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会计信息化教学发展的根本。
(一)计算思维与会计思维能力的培养
计算思维是人类利用计算机求解各类问题的一条途径。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会计思维是从货币金额的角度对于经济事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其本质是经济事务的分类、计算、记录和汇总。从计算思维的角度来阐述会计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学生站在计算思维的高度来看待专业的学习。例如从计算思维的角度将会计科目体系理解为一种树形的数据结构,各级科目与树枝结点一一对应,思考各类结点的网络关系和计算关系,可以引导学生掌握会计科目体系的编码和设计思路。
(二)计算思维与会计应用能力的培养
计算思维本质上源自工程思维,目前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解决了大量计算时代之前不能或不敢解决的问题。21世纪以来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迫使会计面临业务量和数据量爆炸式发展,会计核算、计量和报告的“吞吐量”必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会计应用面临瓶颈问题。利用计算机是解决会计数据处理瓶颈问题的唯一方式,计算思维将是推动大数据时代会计工作发展的基本能力。业界流行的会计集中核算、财务共享服务等会计应用模式是计算思维和会计应用能力相结合的典型成果。将计算思维和会计应用能力相结合有助于培养会计专业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
(三)计算思维与会计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为基础,更重要的是要掌握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会计是一门历经几百年的应用学科,创新尤其需要跳出传统思维来看待和思考会计问题。计算思维能力是每个大学生必备的科学素养之一,也是创新人才必备的首要条件。从计算思维的角度进行培养会计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会计实践活动中,多层次、多视角、全方位的观察、理解和改造客观事物。例如在计算机环境下设计复杂多维的会计核算,可以打破会计科目分级核算和分级汇总的局限,挑战会计核算的传统思路和方法。
二、会计信息化课程改革与实施方案
会计信息化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培养不是一两门课程可以解决的,需要一系列课程的学习逐渐促进学生形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习惯。作为实践类课程,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将理论课的知识巩固和应用到会计信息化教学和实践过程中。会计信息化课程应该根据会计专业理论课的开设情况进行定位,而不是过分强调计算机技术的讲授,否则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针对会计专业本科生的不同培养需要,北方工业大学采用“分流培养、分类成才”的综合培养模式,从大三开始设置会计信息化培养方向,组织专业教师形成会计信息化课程群,不断探索和建设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我校在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上以会计信息系统核心课程为基础,构建覆盖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会计信息化、审计信息化的会计信息化课程模块,按照操作类、管控类、设计类设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从而形成全方位、多模块的会计信息化教学体系支撑平台。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与我校新的课程教学大纲,构建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开发有操作性、实用性和前沿性的会计信息化相关课程。
三、会计信息化教学方法与能力培养的改革创新
会计信息化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培养隐藏在教育教学方法与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靠学生的“悟性”,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独特的思维方式,并自觉地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由于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一直以来实验教学是会计信息化教学的核心方法之一。计算思维的训练、培养和应用是贯穿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为了充分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分别在理论讲授课上引入思想实验,在实训授课上开展操作实验,在竞赛课程中引导创新实验,实施层层递进、逐步培养的教学方法,建立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模式。
(一)思维实验
为了让会计专业学生理解计算思维模式,我们在理论讲授课堂上首次开展“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中文房间”是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JohnSear-le)在1980年设计的一个思维实验以强人工智能提出的过强主张。该实验可以表述为:一个对中文一窍不通,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被关闭在一间只有两个通口的封闭房间中。房间里有一本用英文写成,从形式上说明中文文字句法和文法组合规则的手册,以及一大堆中文符号。房外的人不断向房间内递进用中文写成的问题。房内的人便按照手册的说明,将中文符号组合成对问题的解答,并将答案传递出房间。我们在课堂上利用“中文房间”实验,引导学生探讨该实验是否能够成功?如果能够成功,该房间的输入和输出是什么样的情况?房间里的人又是如何处理输入和输出的?如果不能够成功,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通过与学生反复的思考、模拟、争论,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机是如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让学生最终明白哪些问题适合计算机解决,哪些问题不适合计算机解决。在“中文房间”实验的基础上,结合会计问题,我们设计了一个“固定资产折旧”的思维实验。该实验可表述为:一个对会计一窍不通的人被关闭在一间只有两个通口的封闭房间中,房间中只有一本固定资产折旧计算手册和计算器。房外的人向房间内传递写有固定资产原值、残值率、折旧计算方法等的字条,房内的人按照计算手册和计算器,将固定资产每月折旧额计算出来,并写在纸条上传递出房间。实验中需要学生探讨该实验成功的可能性,计算手册的编写规则,输入和输出的各种可能情况等。通过“固定资产折旧”的思维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利用计算思维进行思考,理解计算机对于某一个会计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过程。
(二)操作实验
操作实验是会计信息化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操作实验需要通过教学管理与控制,通过创新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操作实验的步骤主要包括实验资料的前期准备、教学软件的调试和准备、实验分组与管理、实验报告与反馈等四个步骤。
1.实验资料的前期准备。实验资料是指以实验教材为基础,由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视频、实验指导多媒体软件、实验案例等相关资料组成。实验资料的准备充分与否,对于学生是否能按照教学目标开展实验至关重要。实验指导书中应尽量减少操作步骤的描述,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教师的引导,自主思考实验步骤、方法和路径,不要简单地按照既定的操作步骤完成实验。
2.教学软件调试与准备。在实验教学之前,实验教师需要在实验室环境中进行教学软件调试与准备,教师最好在自己的电脑上也装一套教学软件。对于在教学过程中碰到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备份后还原到自己的电脑上进行调试和检查。
3.实验分组与管理。实验教学最好采取分组的方式进行,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后首先在自己的小组内讨论解决,然后再与实验教师进行讨论。对于简单、重复的问题可较快解决,较难和复杂的问题与实验教师讨论解决,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实验教师的教学效率。为了避免出现“搭便车”或者拷贝其他学生实验结果的问题,不同的实验要通过小组内轮换角色完成,同时可以通过账套号控制、账套主管控制以及关键界面截图控制等方法进行管理。
4.实验报告与反馈。实验报告是考评学生实验过程和成果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数据和实验报告两部分。实验数据是学生在实验软件中的数据备份。实验报告由实验目的、内容、步骤、结果和总结等构成。对于实验报告中反映的问题,实验教师应及时、逐一与学生进行反馈和沟通,不仅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实验的错误,而且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发现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操作实验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思考和创新,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可能的原因,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是什么。对于学生提出的新想法和新思路,要和学生一起设计和实践,并可以作为实验思路的补充。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成因,策划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执行。充分体现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干中学”,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体系。
(三)创新实验
创新实验主要是通过参加学科竞赛、科研训练、实地调研等,拓展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的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和应用。尤其是参加ERP沙盘等学科竞赛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实践的兴趣。在ERP沙盘中由学生分组模拟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小组内学生分别担任总经理、财务总监、生产总监、采购总监、销售总监等角色,摸索利用Excel实现模拟企业的供销存一体化核算系统,并使用该系统自动生成财务报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利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北方工业大学2014年参加由中央财经大学举办的首届北京市大学生ERP管理会计应用大赛,由会计专业大三学生组成参赛小组,取得总分第四名和三等奖的好成绩。这也证明,将教学与竞赛相结合,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将竞赛作为会计信息化实验的第二课堂。在模拟中培养学生会计专业素质,在竞争中锻炼学生分析同行对手、应对市场变换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会计理论和会计信息化知识应用于经济管理实践中,真实地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新经济环境会计理论与实践变革
中图分类号:F27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98(2020)09(b)--02
新形势下,进行会计理论与实践创新是必然的。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管理会计的改革,给会计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明确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变革思路,增强会计理论与实践功能,提升会计理论与实践价值,才能适应社会新形势,加快会计理论与实践的改革进程。
1会计与会计环境的变化
会计是收集、加工整理、分析经济活动信息并提供会计信息的经济活动。通过会计活动获得财务报告可供企业管理者、投资人、税务机关、政府机构等主体使用。但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也发生变化。为了应对使用者的需求,只能进行会计活动的改革,尽可能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即会计环境、会计活动应是相互适应的。但这需要通过会计理论为会计实践搭建基本的实践框架、准则,保证会计实践能适应会计环境。
另外,从会计发展历程中能看出使用者对会计信息使用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尤其是社会经济带动了会计行业的发展,使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更加多元化。比如在股份企业产生之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专业的会计事务所就此诞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企业产生,经济活动涉及的组织范围不断扩大,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逐渐提高。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形态的创新再次给会计理论与实践提出了要求,尤其是信息化产业的升级、发展以及人力资本、高科技的投入更是给新经济形态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具体来说,新经济形态呈现出以下特征:第一,经济发展质量有所提升,其中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都有所创新。第二,资源配置得以优化。在市场人为调控的作用下,社会、经济、生态不断相适应、协调。第三,创新驱动发展。在供给侧改革的推动下,产业不断升级、融合,其竞争力也不断提升。在这种经济形态下,企业经营环境必然发生改变。自然而然,会计使用者对会计信息需求也会发生改变。即在明确会计理论与实践变革思路时,要先进行企业经营环境、经营活动特征的分析。
2企业经营环境及经营活动的特征分析
(1)生产要素流动范围扩大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利用、获取生产要素的途径日益拓宽,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最重要的是社会对企业的要求逐渐精细化、复杂化。于是会计活动范围迅速扩大,会计信息不断精细化,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要求更加多元化。因此必须不断创新会计理论与实践,才能灵活应对这一形势。
(2)资本金融市场呈多元化发展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發展,理财工具、金融模式日益增多,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金融市场不断扩大,市场内外沟通手段不断丰富。只有大力推进会计环境的改革,改革会计信息呈现形式,丰富会计信息内容,并进行会计理论的创新,提升会计理论的先进性,才能引领会计行业发展。
(3)管理逐渐受到企业重视
新时期企业想获得竞争力,就要改革管理模式,加强运营管理,并借助会计活动进行管理效益的评估、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资本经营、产品经营的协同发展。
(4)企业发展依赖于核心能力
主要是指企业的发展依赖于技术体系、管理体系、价值规范等,这些都是以资本为基础,而资本具有长期性的特点。若想发挥资本优势,提高资源利用率就要发挥出会计作用。
3新经济环境下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变革思路
(1)完善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既是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也是进行会计理论与实践变革的主要依据。所以,在新经济环境下,要重新定位会计目标、完善会计目标内容。
首先,对于会计目标定位可依据其他理论知识,还要充分考虑会计环境发展情况。就目前社会经济关系来说,会计利益主体数量与日俱增,对会计信息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要保证制定的会计目标能体现出这一要求。其次,在完善会计目标时,应以实际财务报告为基础,明确会计信息使用者范围及现有会计信息种类,然后就可确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为会计目标的落实奠定基础。在此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要充分考虑企业的性质、类型,确定与之相对应的会计信息种类。尤其是重点关注上市企业的会计信息种类。第二,会计信息反映的不仅仅是企业资本信息,还能反映出企业决策、资源配置活动等经济效益及对企业的影响,因此会计目标要有共享性,能体现出人力、物质、社会等资本的协同性。第三,要针对不同种类会计信息制定不同质量标准,并保证会计目标的概况性,确保所有会计活动都能以此为标准。总之,在进行会计理论实践变革之前要先完善会计目标、明确改革方向。
(2)改革会计要素的计量、确认方法
会计要素是指会计工作的对象,其确认、计量方法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若不能准确确认、计量会计要素,就会影响到会计活动的顺利开展。另外,确认方法不适用、计量不合理也会影响到会计活动,因此在新经济环境下,要创新会计要素确认、计量方法,以保证会计工作的先进性。
因此,可从以下两个途径入手进行会计要素确认、计量方法创新:第一,创新无形资产确认、计量。新经济环境下,无形资产类型逐渐增多,占比越来越大。尤其对一些企业来说,无形资产不仅影响企业发展,还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如信誉、社会资源等。但目前并没有对无形资产进行确认、披露的方法,准确评估企业市值,以致于影响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所以,要重新依据经济学理论寻求新的无形资产确认、计量方法。第二,对于或有事项确认、计量的创新。市场环境在不断变化,企业某项经济业务活动的损益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如技术投资、人力投资都是投资大、见效慢的投资行为,对于这些事项的确认、计量应采用针对性方法。
(3)改革公允价值计量
公允价值计量对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巨大,且直接反映了会计计量体系的改革趋势。我国对公允价值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与此同时还深入研究了公允价值在会计实践中的应用。从长期发展实际来看,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所以,要充分依据市场实际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创新,使其能有效助力于会计理论与实践改革。
因此,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创新:第一,从立法层面入手,完善相关规范,尽量从制度、程序入手规范公允价值的应用,以免发生公允价值被人为操作问题的出现。第二,尽可能地提升公允价值可操作性,如从会计活动入手,明确公允价值应用的具体规范,并继续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研究,尤其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创新。第三,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改革,如对于市价法,应根据实际市场价格情况,灵活计量,并充分拓宽市场价格搜集渠道,尽可能准确地确定市场价格,保证价格法的应用成效。
(4)管理会计模式改革
新经济环境下,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与会计行业的融合越来越紧密,会计工作模式由传统的人工核算、账务整理转变为会计信息分析、挖掘。借助先进的会计软件、信息化系统可以节省会计核算时间,保证会计人员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到会计信息分析研究中。
我国许多专家学者都对管理会计进行了研究,并提出许多理论研究成果。比如李晓冬学者对成本习性中的成本及其动因进行了研究,从而为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王世杰学者则对质量信息成本、质量定义成本与企业效益的关系进行了研究。2016年国家财政部还出台了《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对管理会计工具应用方法进行研究。此外,管理会计也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成果。如适用于企业集团税务管理的业务系统已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应用该业务系统,并借助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就可以实现税务的监测、预警、执行跟踪。在成本、效益核算方面,管理会计理论也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成果。比如在某一时间段内进行所有经济业务活动的成本、效益信息的统计、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就可帮助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决策。管理会计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只是我国有关管理会计的理论、实践研究起步比较晚,无法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优势,所以新经济环境下,应继续创新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
(5)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人才是推动会计理论、实践创新的关键因素,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环境、会计活动特征都发生了改革,只有培养更加专业的会计人才,才能推动会计行业的发展。
无论是高校还是专业人才培训机构都应认清这一形势,及时了解会计专业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最新实践经验,将其灵活应用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实现人才培养内容、方式的改革。比如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要加大会计软件、业务系统应用的培训力度,并帮助会计人员养成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思维。同时还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战略,加大学科交叉、业务融合、管理会计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会计技能;立体化;分层分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2-0019-05
在高等教育进入改革深化阶段,中国情境下的会计教育改革显得尤为迫切。这主要表现为:会计毕业生供求失衡,就业的区域性和结构性矛盾突显;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国际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生源流出远大于流入;传统单一的会计教育将被商业、管理科学及其他融合的多学科复合教育所取代。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技能教育归位是教育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必由之路。
一、综述与分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的会计职业教育研究
随着企业治理结构、市场机制的日趋完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参与国际经济交流的加深,在会计理论依据、技术方法和结构层次上逐渐与国际趋同。如在教育理念方面,倡导美英等国的终身教育理念[1],澳大利亚高校“国际化”的共同办学理念[2]。在目标定位方面,强调通过细分职业市场,对高职高专会计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3];培养最基层单位符合小企业需求的实战型会计人才[4]。在专业课程体系方面,加大实践课程比重,增加实验和案例教学课时,课程内容与会计实务领域的相关性进一步增强[5]。在教学改革方面,强调多种教育方法并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6];提出教学设计上体现“三个课堂”联动[7]。在教学方式与方法方面,强调采用英国的“学生自学为主”教学模式,侧重培养学生利用资源的能力,采用“课堂圆桌会议”、“课程论文”和“小组作业”等灵活教学方式[8]。在教学评价方面,建议通过学生分组、师生共同制定考核目标、作业自评与互评、组间权衡评定成绩、教师全面综合评定成绩的程序和方式对课程进行考核[9]。
上述教学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高职会计教育的发展,但在高等教育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过程中,以目标为导向的会计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强调综合性设计。在现实的会计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专业课程间的衔接、教学层次不清和教学内容重叠,体现不出特色和差异性;马列和英语等公共课时比重过高,在总课时受限的情况下,难以增加实践课时比例;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理论有余、实践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等。在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虽然各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可能有所不同,但对会计人员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及其重要性的看法是相通的,借鉴国外CBE、TAFE等职业教育理念,厘清高职教育的现状,呼唤会计技能教育的归位,是当前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厘清与呼唤:高职会计职业技能教育现状与技能归位
近年来,我国的会计人才培养的确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眼高手低,实践操作能力弱,社会适应能力缺乏,会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目标定位偏差,教学导向偏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通才教育”培养与“因材施教”差异化培养矛盾突显。高职会计教育历经20多年的发展,不管是综合性院校、工科学校或财经等专业性院校,还是示范校、骨干校,由于区位、经济发展水平、产业重点等各不相同,仍实施基于单一的培养目标的“通才教育”,体现不出“因材施教”人才培养的特色与差异[10]。二是“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摩擦突出。“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已为高职院校所接受。文化素质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培养学生成为有责任担当和教养并具备逻辑思维能力、良好职业态度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没有良好的文化素质,解决不了职业岗位所面临的社会问题,难以适应社会的专业化分工。然而,目前国内各高校开设的文化素质课普遍基于学生的社能力培养而开设,对各专业的大学生具有普遍适用性,而并非只针对会计专业学生,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形成。三是“门槛类技能”培养与“区辨类技能”培养问题显现。学校的职业教育应是基于学生的可持续成长教育。一个学生从学校毕业踏入社会成长为会计人才并非易事,离不开天时、地利和人和等客观条件,受自身的智力水平、品性、悟性、修养和职业价值观等主观因素的影响。高校的会计教育只是基于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价值观的门槛类职业技能教育,围绕专业素养这一主线,为学生可持续成长打下职业基础和发展条件,但对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影响力”和“结果导向”等区辨类技能显得束手无策。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不强。主要是由于高职会计教育的微观层面原因造成的:一是高职会计专业实践环节缺乏系统性,尚未形成基于工作流程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环节间缺乏有机联系;二是实践教学项目实施存在时间、空间的多维不足,实践教学项目业务类别单一和模式化,尚未形成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于一体动态的、电子的、立体化的实验教程,同时受场地、时间和师资等条件制约,实训室难以全天候开放,与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匹配,学生仿真实训难以模拟企业产供销的业务环境和利益相关者间的社会环境;三是校企合作不深入,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缺位,诸如校企联合培养、全过程育人、企业化课堂和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难以开展,出现了会计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缺位,处于理论水平不如本科生,专业技能不如中职生的尴尬境地。
会计毕业生的技能目标是会计人才最终的质量标准,是教育产品被社会认可的标志。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的大背景下,业界在呼唤回归技能教育的本位,重塑“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教育的本质,切实做好学生技能培养工作。
三、演进与发展:新经济变革下的高职会计职业岗位内容与技能
长期以来,受传统思维的影响,与阿拉伯数字打交道已成为社会各界对会计这一职业的最初印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已成为这一职业的基本内容,账簿和算盘成为这一职业的标志。无论是现实还是预期,伴随着信息革命的管理工具创新、处理能力提升及大数据下信息资源的集中、统一和共享,传统的会计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加工已被计算机所取代,从大数据迈向知识管理,提升企业内部数据的无缝对接,实现了财务业务一体化,导致会计人员从核算管理型向战略决策支持型转变。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革,知识经济的到来,资产观念发生重大改变,会计计量单位多元化和非货币化,实业界与虚拟业务融合,促使管理核心工具不断出现;业务复杂化、交易关联化、市场一体化,经济运行机制扩展到全球,利率、股价、汇率等金融环境瞬息万变,致使企业风险不断增大,要求会计人员从专业型向复合型转变,以应对飞速变化的商业挑战,提升企业的智慧资本。
在新经济变革条件下,基于会计已成为一个超越数字的信息管理系统,会计职业岗位内容及技能变革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职业界对会计毕业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见表1。会计毕业生要树立超越数字的会计理念,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升应用信息处理能力,成为复合型会计人才。
四、重构与实践:高职会计人才职业技能培养的立体化路径
基于胜任能力的会计技能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任务引领、产教融合、能力为本、知行合一”理念指引下,着力在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化课程训练和技术技能型特色等方面做好工作,实现高职会计人才职业技能培养的立体化。
(一)以启发智慧为基础,完善“四位一体”的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会计教育是基于职业综合能力与素养训练的胜任能力教育,更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教育。学校根据教学资源条件和人才培养特色,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趋势等形成独特的通识教育体系,强调课程的广博性和基础性,摒弃统一规范的教材和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广泛阅读;通过大课堂讲座和小课堂讨论提升学生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设计第二课堂启发学生智慧,嵌入职业价值观教育,参与教师的教科研活动,对学生进行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训练,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在学习和思考过程中创新,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根据会计专业人才目标定位及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按照学习的顺序性、逻辑性、连贯性、完整性的思路来设计课程体系,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培养需要,构建“通用基础课程+技能课程+证书课程+素质拓展课程”的“四位一体”职业能力课程体系,即“1(宽口径的“通用基础课程)”+2(两部分技能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含实践环节)+主专业课程(含实践环节)”)+1(会计证书课程)+X(X门一般专业选修课程)+Y(Y门其他选修课程)”的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比率不低于30%。
(二)以工学结合为主线,优化“学做互动,课证对接,技能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入点,带动专业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抓好实训、实习等关键环节。构建完善的基础课与核心课程的理论及实践教学体系,注重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开设课程与职业岗位工作内容相对接,仿真实训项目与职业岗位工作技能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做到学有所用[11]。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及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融入教学计划,并在时间上与考证时间相衔接,实现了课证的有效对接。通过专业基础课实训及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单项实训培养学生专项技能,通过毕业顶岗实习、记账和校内的综合实训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实现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由基础技能、专项技能向综合技能“三层”递进。
(三)以胜任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融“4T+1A+1G”的项目化课程训练体系
以胜任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融“4T+1A+1G”的项目化课程训练体系。即4个学期项目+1个学期记账项目(或顶点训练项目)+1学期的毕业项目,形成融临岗认识实习、单项实践、综合实践(含记账)和校外顶岗实习的“内外结合、四段梯级渐进”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实际操作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8-0255-03
制定和实施科学的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直接影响到会计类专业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采用,而且直接影响到会计类专业学生适应市场需求能力的培养。目前,理论界对高职专科层次的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从分析原有培养模式的弊端、不同教育层次的培养模式比较、人才市场对高职专科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导向、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等方面展开,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
一、传统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研究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简单说就是如何达到“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有机统一”[1]。因此,目前在传统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还存在着以下弊端。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目前,对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论述很多,争议也很多,根本的原因是我国在不同时期对专科层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表述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人们的观念转变往往不能跟随时代同步发展,体现在会计专业上即是如此。、张小红认为,大多数高职院校把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熟悉国家经济法律法规, 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从事会计业务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定位和中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相比,没有什么大的区别。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存在的问题是:定位过低、定位过窄、缺乏前瞻性[2]。陈静认为,当前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过分强调理论的普遍性和指导意义。目前高职院校理论课程设置上基本与本科相同,理论课程占的比例相当大,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实践环节。第二,培养目标中没有突出面向中小企业。第三,培养目标中没有突出会计专业能力。第四,盲目设专业。高职会计教育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没有能体现出其教学的特色[3]。还有人认为,专科人才的培养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符合市场对于一般性人才的需求。
(二)会计教学内容理论化,课程设置模式缺乏创新
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大体分为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两部分。韩宗宾、李荣发现,“很多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仍然把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根本没有摆脱知识的系统性、学科性、完整性的制约,实施的课程也只是中职或本科课程模式的改版。”[4]根据一份关于高职教育会计专业市场问卷的调查报告显示:在所调查的对象中有72.78%的人认为,会计专业的理论教学应占45%~50%,实践教学占50%~55%,占绝大多数,而其他比例的看法分别只是11.39%和15.82%,明显反对过于注重理论、轻视实践,或者过分注重实践、轻视理论的专业设置和教学,但在绝大多数的现实教学计划中,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理论教学所占课时远远大于实践课时,大约是理论教学占三分之二,实践课时占三分之一,有的还不到这个比例,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很普遍。教学过程的实施往往又是以教材为载体的。教材是对国家制定的会计法规作一般性的解释,表现为理论性强、规范、抽象,缺少应用案例。受会计教材的影响,会计课堂教学在内容的组织上一般也是以会计法规、会计理论的讲授为主,以实务操作为辅,结合案例讲解较少;或者集中进行会计理论的讲解,等理论讲完后再集中进行会计的实践教学,人为地割裂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特别是由于我国近几年来会计新业务不断涌现,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然而所使用的教材却不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严重滞后,学校教学与会计工作岗位实务严重脱节。
(三)会计教学方式落后,会计学习方式僵化
据长期的教学实践和调查发现,目前相当部分高职院校仍采用描述性会计教学方法,即通过课堂中的讲解传授知识。它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教师根据章节内容按部就班地讲授课本知识,但学生并不一定能够形成对课程的一个总体认识。然而,该方法较适合于知识量较大的理论性课程,而会计知识大多以实务应用为主,显然此种方法不仅不利于会计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而且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的丧失。教学方式大多采用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课堂信息量少,授课效率不高,教学过程缺乏立体、形象的感官刺激,这就更加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在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下的机械式教学方法,只强调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培养,而不重视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判断等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传授了理论知识,但却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甄别、运用、创新这些知识。所以,学生只是单纯地接受知识,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学生不应是纯粹学习现有的知识,而应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能力。据调查显示,企业更青睐那些具有较多综合素质的人才,而并非单一的只具备会计技能的人才,而且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学习能力、领导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应该是未来会计专业必须的技能。
二、人才市场对高职层次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导向研究
(一)人才需求量分析
据中国财会网显示,财会人才的市场需求量仅次于营销人才的需量,位居第二位。而中国新闻网公布的国家工商总局最新的一项统计表明,截至2008年上半年,全国私营企业已达到300万户,同比增长20%,增加近35万户。按此增长速度分析,全国私营企业每年至少增加30万户,按每个企业配置1―2名会计人员计算,每年需要增加40多万会计从业人员。由此可见,财务人才的就业前景较为乐观。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地方中小企业也需要合理的人才结构,需要很大数量的高职生从事生产和管理,高职生到基层、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实施和技术转化工作是大有可为的。所以,高职高专人才的需求将成为中小企业、私营企业人才需求的主体。
(二)学历需求分析
过去,企业在招聘人才时盲目跟风,过分看重学校的名气,在招聘时明确要求“985”和“211”院校的毕业生,片面地追求高学历,要求必须是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但是实际上名校高学历并不代表高能力。现在,用人单位在人才的使用上逐步趋于理智,人才浪费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学历不再是评价毕业生唯一的准绳,企业更为看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和操作技能。不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在招聘人员的时候注重的是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学历已不是企业考虑的首要条件,这就为一批有能力的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全球化、信息化发展的今天,在我国经济不断推进、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和职业更加多样化的形势下,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只有与社会需求保持一致,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三)需求结构分析
有关数据统计表明,具有初级职称的人数比中高级职称及其他高证书的人数多。目前在人才市场上,初级会计人才已相对饱和,甚至过剩,中高级会计人员一直是企业人力资源竞争的对象。就目前每年的供需比来看,中级会计人才需求的缺口很大,高级会计人才如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紧缺就更严重了。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跨国企业及一些外国企业家纷纷在华设立公司,这就需要大量熟悉国际会计准则的本土高级财务人才。这一点也让我们充分看清市场需求的变化方向。另外,在企事业单位中(尤其是中小企业)从事基层会计工作的人员基本素质普遍不高,专科以下的从业人员比例接近半数,他们的知识难以迅速更新,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因此,在需要补充高端会计专业人才的同时,我国更需要补充一批精强能干、微机操作能力强、知识更新快的专科层次的会计人员。所以,只要高职专科层次会计专业学生能够珍惜在校的学习机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积累实践经验,同时加强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前途仍被看好。
三、高职层次会计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研究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要想和本科生、研究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一决高下,就必须具备企业青睐的独有的职业能力。所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该从以下方面培养自身的职业能力。
(一)专业能力
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方面。在求职过程中,招聘方最关注的就是求职者是否具备胜任岗位工作的专业能力。能力的基础是知识,扎实的知识功底、广博的知识视野和合理的知识结构都是提升专业能力必要的前提。扎实的专业知识是财经类专业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因此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有牢固的财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另外,会计学只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所以,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对于财务会计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相关的学科也应相当熟悉。调查中,企业一致认为“如果一个人只懂会计,他实际上不懂会计”。改革开放的中国是一个信息的社会,会计工作是实践知识的应用,因此,还要学习财政税收、经济管理(税收、金融、财政、管理、国际贸易、经济法规等)、企业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具备开阔的专业视野、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包括最基本的会计业务核算能力、会计信息分析整理能力、一定的管理财务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等。
(二)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不仅是针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对其他专业人才同样如此。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1)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是会计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企业对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普遍比较看重。职业道德虽不具有强制性,但却是所有会计从业人员最大的共识和其执业的重要因素。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会计人员经常面临来自四面八方的诱惑,因此要求会计人员要时刻保持冷静,戒骄戒躁,以较强的责任心和优秀的品德来抵制这些诱惑。(2)人际交往、团队协作和沟通的能力。会计部门作为企业的一个重要部门,与企业内部的计划、采购、生产、销售、仓储等众多部门以及与外部其他企业之间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微妙的关系,能否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直接影响到会计人员工作成果的好坏和未来职业的发展,企业要求会计部门的人员应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和沟通的能力。(3)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使会计行业也改变了传统的运作模式,会计人员必须学会电脑操作,会运用相关软件,学会制电子表格,学会网络互联等。财会人才应该应掌握外语,要懂得国际会计惯例,要看懂外语账目,熟知国际经济运作规律。(4)终身学习能力。现代社会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愈来愈快,人们面对的是全新的和不断变化发展的职业、家庭和社会生活。若要与之适应,人们就必须用新的知识、技能和观念来武装自己。
四、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研究
当前,各个高职专科院校面对会计专业人才市场的新变化和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主要从修订和重新定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优化师资结构、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和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养等方面展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修订和重新定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人才市场调查的反馈信息,要进一步明确高职专科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主要面向中小企业,从事日常业务核算与管理工作,胜任会计主管及以下各岗位工作需要,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高等应用性会计专门人才。”改革后的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突出如下特点:首先,去向明确――面向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型企业;其次,重视知识结构和知识内容的更新,着眼于综合素质的提高;最后,强调会计专业的职业性。与本科院校相比,我们确定的培养目标是,突出目标岗位能力,突出服务对象;与中专学校相比,对各目标岗位的理论知识要求提高。要求学生应该具备以下素质:第一,掌握一定的政治理论知识和相关的法律知识,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准和身体心理素质;第二,具有高等数学、外语、计算机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与应用能力,通过相应的外语、计算机等级考试,达到大学专科的文化水平;第三,熟悉现代企业的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的业务流程,具有现财与核算的观念;第四,掌握会计核算、成本核算、财务预测与分析、财务管理的知识与能力;第五,能够熟练地操作财务软件并取得财政部门颁发的有关证书。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优化师资结构
专业教学改革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除应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外,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第一、注重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学术梯队建设。会计专业带头人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专业带头人与中青年骨干教师共同组成专业学术梯队,对专业教改起到关键性作用。第二、注重“双师型”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和提倡教师通过不同渠道进行业务进修,注重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下企业顶岗实习、技术服务等形式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技能。聘请专家定期进行培训,以弥补年轻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也可以从企事业单位聘请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加强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总之,高校应努力建立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
根据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新教学内容,重组课程体系。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不必强调理论系统的完整性。应加强专业主干课教学,对内容重复较多的课程重新组合,突出重点和难点,最大程度地删除课程之间的重复内容,使内容更加精练。同时,符合会计实务操作程序,内容更新程度高,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形成有较强时代性的应用性理论教学体系。针对传统教学方式过于枯燥,不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的弊端,改变以前教学中“在黑板上搞管理,在课堂里学驾车”[5]的状况。教学方法的改革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记笔记的教学方式,适当缩减课堂教学内容,增加讨论时间,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会计知识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会计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自学,会查阅所需的会计知识;将所学的会计知识运用在专业上,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应用现代高科技教学手段与技术组织教学、传授知识,大力推行教学互动类方法。要多层面、全方位的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和“实践式教学法”和“创新式教学法”[6]。
(四)强化实践教学和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养
针对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现状中的教学设施落后、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设置不合理等情况,应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一方面,在会计专业教学体系上增加或突出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模块,在时间安排上由原来只在最后阶段开设会计综合实训的基础上增设一些单项实训,分散在平时理论课程学习中;在内容上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审计等理论课程都应设置相应的课程实训,全方位开展实践性教学。另一方面,加大校内会计模拟实验室建设,不断完善会计模拟实验室的硬件和软件设施,保证校内实习质量;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加大院校与外部企业交流合作的力度,力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定期让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实际操作技能,把校内教学和校外实习真正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参考文献:
[1] 徐双荣.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J].现代教育科学,2006,(5):96.
[2] ,张小红.略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6):16.
[3] 韩宗宾,李荣.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与改革模式新探[J].财会通讯,2009,(9):95.
【关键词】能力培养;职业发展;管理会计
【中图分类号】F234 F275
一、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现状
管理会计通过收集和分析有关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为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战略决策和运营管理做出指导和建议。在信息化和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企业面临着更为多样复杂的贸易环境,对管理会计的需求日益迫切。但与巨大的需求相对的,却是我国管理会计人才的严重匮乏。截至2015年底,全国会计从业人员数量达到了2 000万人左右,但管理会计人才比例极低,人社部指出,我国管理会计的人才缺口将达560万。财政部指出,加快推进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力争到2020年培养3万名精于理财、善于管理和决策的管理会计人才。
榇耍国家不断推动管理会计的建设和发展。2014年10月27日,财政部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旨在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2016年6月,财政部印发了《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促进各单位加强管理会计工作。2016年10月,财政部了《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实施会计人才战略,加强会计管理队伍建设。纲要表明,管理会计的建设工作将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也提上日程。
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重任,但中国鲜有高校开设了管理会计方向的本科专业。从现有高校的会计课程设置来看,管理会计的相关知识占比也较少。高校没有形成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管理会计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师资力量尚未成形,是导致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储备不足的重要原因。
为了适应新的人才需要,从职业发展角度出发的管理会计培养机制是高校现阶段重要的研究课题。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刘俊勇认为,在20年后,我国现有的2 000万会计从业者中的80%将会由财务会计转为管理会计。对于大多数财会专业的学生来说,管理会计将会是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从职业发展角度出发的管理会计培养机制不仅能让学生们在本科阶段利用好高校资源,锻炼职业能力;同时也是管理会计从理论研究走向实务使用的重要途径,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促进管理会计制度在中国的长足发展。
二、管理会计人才能力培养
(一)管理会计发展及能力要求
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强以及商业模式的复杂化,中国企业步入了由追求外部扩展向优化内部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会计功能早已超越传统的核算领域,转向分析和管理会计,为企业组织管理和价值创造提供支持。
与此同时,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能力要求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据IMA①与美国生产力和质量中心(APQC)的调研显示,领导力、预测能力、战略思维、成本管理和财务报告是企业财会工作最需要的五项能力,而这恰恰是在职财务人员最欠缺的(华尔街日报,2015)。
为提升财务人才的能力素质,2014年,CIMA②和AICPA③联合了《全球特许管理会计能力框架》,全面构建了管理会计人才的职业技能要求(《CGMA管理会计能力框架》(中文版)正式,2016年)。2016年11月,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进一步《管理会计能力素质框架》,从规划及报告、决策、科技、营运和领导力5个模块诠释管理会计的具体能力素质要求(刘海玲, 2016)。
就当前大学会计教育而言,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便是过度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素质的培养,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与实务需求的匹配。因此,我们将借助BAG法分析管理会计人才所应当具备的岗位职责要求,进一步探索高校对会计人才能力素质的培养。
(二)基于BAG法的高校管理会计人才能力培养
BAG法是一种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来构建课程体系的开发模式。
他依赖于职业发展理论和建构主义,倡导在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多个能力素质的综合提升和发展,具体包括以下流程:职业群及岗位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相应的学习领域构建教学内容。
鉴于此,基于BAG模式探讨我国高校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可以理解为: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提炼管理会计人才的相关能力要求,继而转化为高校教学内容,以工作实践标准来提升学生各项能力素质。
1.职业群及岗位确定
针对财会人员从事的行业及职业分析,可以得到公司财务流程操作如下:财务人员在对信息进行有效分析后,结合内外部环境对市场和产品做出预测,为企业日常经营提供决策支持,并积极参与到企业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活动中,发挥统筹协同能力以实现人、事、物有机配合和高效运转,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而以上工作可划分为出纳与会计、财务总管、财务总监以及首席财务官这四个职等模块,每个职等都有相匹配的能力要求,各司其职。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根据企业招聘要求和工作职责,尽管不同岗位对业务工作有不同的要求,但都离不开预算管理、财务分析、风险控制以及财务管理体系这四个职能板块,在此进一步对这四大职能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如表1)。
3.职业相关学习范围
基于对管理会计的工作分析,现将来自实践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相应的学习课程,分析管理会计人才能力培养体系的课程构建。
我国目前设置管理会计专业的大多数高校选择的是与英国特许管理会计人才协会合作,设立CIMA方向班。为进一步探究管理会计人才能力的培养体系,我们以国内多所开设CIMA方向班高校的课程体系为研究对象,探讨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人才能力培养体系。
结合IMA的《管理会计能力素质框架》和表1各职能典型工作任务,本文对相关能力的课程培养体系如下表2所示。
一方面,管理会计属于管理型工作。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首先,管理人员需有一定的领导力,具备基本的管理学知识,以便有效率、有目的地管理所在的部门或者整个公司。其次,随着计算机在工作中的全面普及,管理会计人员需懂得相关的信息技术,配备一定的计算机技能,如日常工作中ERP、Excel等财务与办公软件的应用。再者,为了能准确地为公司的经营发展做出决策,管理人T还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学、法律基础以及统计分析技能。因此,结合管理会计人员职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基本能力,高校设置了管理学、计算机基础和ERP实训课程,在此基础上嵌入统计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课程以加强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能力,同时以经济法、金融学等知识深化学生对经济活动的了解。
另一方面,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联系紧密,其工作的开展,也必须具备丰富的财务会计知识。管理会计人员需要对企业的财务报表和业务数据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对业务的判断,探究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从而形成分析报告,为业务部门动态经营管理及战略决策提供建议。因此,高校配备了财务会计基础、中级财务会计、财务报告和税收等课程,帮助学生培养财务分析能力。
三、结论
自“十三五”规划纲要公布以来,管理会计建设的重要性在增强,然而,管理会计岗位的缺口逐渐增大,在职培训显然满足不了社会对管理会计人才的时代需求。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的主要重任。高校应紧密结合管理会计人员所需的各种能力,配备相关联的一系列课程,以满足社会发展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多层次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系列解读之四[EB/OL].
[2]财政部会计司.全面实施会计行业人才规划,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之四.
[3]朱莲美,丁日佳.“管理型”会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财会通讯综合.2010(5).
[4]赵鸣骥.服务改革发展,积极主动作为共同描绘会计事业宏伟蓝图,2016.
[5]贺颖奇.国际管理会计最新发展及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财政部国家会计学院骨干教师赴英管理会计培训团.财政研究,2014-12-05.
[6]佟成生,许素兰,李扣庆,梁淑屏.中国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中国企业财务人员的调查问卷分析[J],会计研究,2014(09).
[7]Ahadiat, N. In Search of Practice-Based Topics for Management Accounting Education[J]. Management Accounting Quarterly 2008 (4):42-54.
[8]Clinton, B Douglas; White, Larry R. The Role of the Management Accountant: 2003-2012. Management Accounting Quarterly14.1 (Fall 2012)
[9]谭菲.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高职课程体系建设.中国成人教育.2015-12-15.
[关键词] 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2-0145-03
前言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也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推手。会计信息质量如何不但关系到中小企业未来发展道路,能否保持市场竞争力,也代表着其社会形象。然而目前很多中小企业存在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问题,既给投资者和监管部门造成了误导,又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一、中小企业会计的特点
(一)两权重合现象严重
具体表现为所有权和经营权重合,即企业控制人亲自经营企业。这种两权重合现象的弊端有很多,如果企业控制人经营能力很强自然很好,然而很多情况下,企业控制人自身经营能力不够,又不想放手于其他人,在现代公司经营理念和会计准则熟练运用上,与职业经理人差距明显。而且对于会计人员来说,无论哪种情况,企业负责人对会计人员的影响都会更大,有时迫于上层压力,会计人员会做出与会计法律法规相违背的事情,工作缺乏独立性。
(二)机构设置不合规范
很多中小企业自身规模不大,公司治理结构不够规范,部门设置不合理,也没有成立专门的财务机构。有的虽然成立了财务机构,但是人员配备不足,有的只有一个人,甚至是生产经营人员兼职会计人员,会计人员间没有相互监督。有的会计制度不够健全,会计人员职责不清,会计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财务机构沦为了形式。
(三)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虽然中小企业会计人员业务量相对较少,对于其素质要求相对较低,但是很多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却是不争的事实。有的没有取得会计从业资质,仅满足于简单的记账和基础性的工作;有的虽然拥有会计从业资格,但是知识陈旧,没有参加新的业务知识培训,且不善于加强学习,缺乏应对新形势下会计业务的能力;有的对中小企业没有认同感,把中小企业当成自己向大企业进军的跳板,工作积极性不高;有的职业素养有待于提升,利用工作的便利寻找财务方面的漏洞,为自己谋取非法利益,以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会计信息质量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概述
(一)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含义
所谓会计信息质量,目前国内有着不同的定义,一般来讲,是指会计信息应当具备明确和隐含某种需要能力的特征总和。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越高,则证明企业越规范、透明,越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公司,树立企业对外良好形象。而会计信息质量越低,说明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越低,时效性越差,不仅向投资者和合作者传递虚假信息,还严重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会计工作不规范、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现象。
所谓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指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应达到的基本标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一个风向标,体现了努力和追求的方向。对于很多中小企业来说,日常的会计工作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地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助于企业以此为依据,明白哪些方面需改进,哪些方面需坚持,从而对会计工作进行规范,不断提高自身会计信息质量。
(二)会计信息质量的判断标准
1.可靠性
可靠性应当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特征,其他的特征都应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可靠性就是会计信息要能够完整真实的反映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会计数据来源出处真实可靠,没有弄虚作假。
2.相关性
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是指企业的会计信息,必须是与投资者、管理者等的决策相关,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投资者从这里面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
3.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比较容易理解,就是中小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要通俗易懂,一目了然,不能出现晦涩难懂的现象,让会计信息使用者看了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4.可比性
可比性,即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应当有纵向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就是自己与自己比,是自身不同时间节点的比较,横向比较就是跟别人比,指中小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有关指标数据的对比。可比性有助于中小企业投资者、经营者清晰的认识到当前企业经营业务发展好坏,便于做出科学判断。
5.实质重于形式
一般来说,会计业务的法律形式代表了其经济实质,有时也会出现法律形式与经济实质不相符的现象,这时会计信息应当优先选择经济实质。
6.重要性
重要性对于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来说,就是根据事项的重要程度,来分别采取不同处理办法。重要的事项,必须严格依据规定的会计方法来进行,对经营状况、现金流等重点事项作出全面说明,保证财务报告的完整性。
7.谨慎性
企业在会计处理时,一定要持有谨慎的态度,不能过高的计算中小企业的资产,也不能过低的计算其负债,以免会计信息不够真实可靠。当然,谨慎性的原则要适度运用,过度谨慎也会使得会计信息不能如实反映。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准确把握。
8.及时性
及时性就是指中小企业应及时会计信息,按时编制财务报告,不得提前或拖延超期,确保会计信息的时效性,能够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三)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应该说,受发展基础和规模限制,当前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没有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尤其表现在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不高、重要性体现不出、会计信息不及时这几个特征,会计信息质量总体偏低。
未来中小企业要想扩大规模向大企业迈进,保持自身市场竞争力,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体系必不可少。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建立符合实际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在可靠性方面,保证会计数据来源出处真实可靠;在相关性方面,做到与企业未来发展和重大决策相关;在可理解性方面,要做到会计信息容易理解,让人一看就明白其含义;在可比性方面,要做到前后有对比,结果更加清晰;在实质重于形式方面,优先选择经济实质;在重要性方面,要保证全面完整,重点事项附带详细说明;在谨慎性方面,要适度谨慎,不偏不离;在及时性方面,要做到及时,有时效性,数据有参考价值。
三、目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几个因素
影响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因素主要有两部分,包括会计环境和会计信息需求。
(一)会计环境
中小企业的会计环境可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部分。内部环境主要受企业会计机构、具体会计人员和企业经营者几个层面的影响。其中,企业会计机构的影响主要来源于企业会计机构是否完整设立,有关审计和内控制度是否健全,人员配备是否充足等。会计人员的影响主要来源于会计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是否具有会计专业知识,能否熟练运用会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否经常学习保持知识更新,是否具有必要的职业素养等。企业经营者的影响主要来源于企业经营者是否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是否足够重视会计信息质量工作,是否重视会计人员作用的发挥、知人善用,是否注重吸收会计人员正确的意见建议,是否为会计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等。
外部环境主要受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影响。政策环境主要来源于当前国内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法律法规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所提出的明确要求。经济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和地方经济水平越高,人们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需求越高,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也高,这也是欧美国家会计信息质量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经济发展水平越低,人们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需求越低。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当前社会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如何,人们对于会计工作的认识程度如何、社会上会计从业人员数量等。
(二)会计信息需求
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群体的需求,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标准。对于中小企业投资者来说,希望投资能够得到回报,因此投资者需要全面了解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情况,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每一项特征都关注。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有时可靠性不是最关心的,因为有些指标是经营者为了自身利益,授意或者操纵会计人员修改的,可能更加关注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和可比性等。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可靠性、可比性、重要性、及时性可能更为重要,这关系到贷款是否发放、贷款能否如期收回、是否要收缩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等。对于监管部门来说,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应放在第一位的,他们需要的是企业的真实发展情况。对于中小企业职工来说,公司的发展前景至关重要,这关系到自身工作的稳定性和长久性,因此他们更加关注的是可比性。
四、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具体策略
会计信息质量对于推动中小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应着重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一)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督
强化政府监督是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外部因素之一。首先,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政府监督部门职责,细化监督分工,为中小企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要加强审计、财政、税务等监督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构建部门联动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实现部门间的数据共享,确保监督的全覆盖,消除监管盲区,杜绝推诿扯皮现象。最后,要严格督查问责。对于会计信息质量较高的中小企业予以表彰,并在贷款申请、补贴发放上予以倾斜。对于会计信息质量低下、弄虚作假、恶意扰乱市场秩序的,进行严厉打击,媒体予以曝光,取消其评先树优资格,形成良好的工作导向和舆论氛围。
(二)不断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中小企业要注重从内部发力,切实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推动会计信息工作的规范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首先,企业经营者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从制度入手,严格财务审批流程,不断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带头遵守财经纪律和内控制度,以上率下,树立良好的榜样。其次,要进一步明确中小民营企业会计人员的责任,对每个人的职责进行细分落实,形成相互协作又相互监督的工作格局。最后,中小企业会计人员要严格遵守已出台的会计有关法律法规和具体实施细则,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推动会计工作全流程的规范化、标准化,坚决不为自己谋取私利。
(三)充分挖掘会计信息需求主体
当前真正会计信息需求主体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缺乏对于会计信息质量更高层次的需求。为此,政府监管部门要切实加强监管力度,对于会计信息质量低的企业重点监管并从严处理,提高企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企业投资者要对已公布的会计信息进行充分了解与辨别,加强与会计信息质量高的企业间的合作,拒绝会计信息质量低的企业,并在同行业间相互告诫。企业经营者要进一步重视会计信息质量,对于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各金融机构要注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选择质量高的进行合作,适当增加授信额度,对于弄虚作假的企业,要列入“黑名单”,拒绝与其合作。企业员工要向企业提出合理建议,享有会计信息质量的知情权,便于更好地掌握企业发展状况。
(四)适当限制会计政策的自由选择
企业会计政策的自由选择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是企业可以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调整会计政策,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比如企业年度发展战略要收缩规模,减少扩张,会计政策就可以相应的做出调整。不利的方面是企业如果拥有过多的会计政策选择权限,则企业在会计事项处理上变得更加多样,标准也难以固定,给审计工作带来了麻烦。当前我国经济实力还不发达,与欧美等西方国家相比,无论是经营理念还是治理结构都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会计信息工作很不完善,加上当前我国审计机构偏少,不能满足企业监督需求,如果赋予企业一定的会计政策自由选择权,势必给审计工作带来额外负担。因此应当有针对性地限制会计政策选择权。
(五)加强会计网络化建设
会计网络化建设是今后企业会计处理的趋势所在。中小企业实现会计网络化,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防范会计信息失真,利用财务软件,会计人员按照软件设置好的既有程序操作,在会计事项处理上会更加规范,避免了人工失误现象,也使得会计信息收集和使用过程更有效率,基本消除了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另一方面通过财务软件,可以准确而详细地分析出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务、盈利能力等相关指标,便于经营者科学决策,选择适合发展的战略。因此,中小企业要注重加强会计网络化建设,加大在网络化方面的投入,招聘或者培育懂网络、熟悉财务软件的会计人员,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同时加强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间的共享,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利用程度。
五、结语
受发展基础和企业规模制约,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目前还不够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首先对中小企业会计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接着对会计信息质量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了概述,随后又提出了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策略,期望能为研究相关此类课题者以启发。
[参 考 文 献]
[1]文晶.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研究[J].科学导报,2014(11):156-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