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实验对学生的影响范文

化学实验对学生的影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实验对学生的影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实验对学生的影响

第1篇:化学实验对学生的影响范文

高校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是教育系统在唱起的体育文化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建立起来的,并涉及到师生互动与生生活动,直接和间接的参与进来.既是传播体育文化的有力媒介,又使得素质教育得以实施,并有着培育学生终生锻炼的体育意识,一举多得,为多样性社会文化提供有利条件.

1.全面教育导向性高校体育文化不仅肩负着教育的使命,同时它所营造的氛围能激发学生快乐地、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促进学生的个性以及特长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和道德养成等方面的能力;能充分挖掘学生除学习之外的潜力,以求获取自身的满足感、技能提高时的喜悦感、失败后获得成功的超越感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等.因此,高校体育文化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2.鲜明的时代性作为每个不同时代中都会出现的产物,高校体育文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其所属年代的一部分本质属性,是各高校在校园文化,精神,以及办学特色方面的具体体现.在高校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它的内容和形式同样受到了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教育体制及社会风气、潮流、文化等的制约;此外,校园体育精神是与时俱进的,并且是不断创新的,体育文化会随着时代的更迭而进步,并在原有文化精神的核心基础上,得到充实和完善.高校体育文化在新时代孕育,并踏着体育精神和人们逐步提升的价值观人生观逐步发展,又反映了体育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3娱乐与审美性高校内,各类体育活动日益丰富,形式各异,以其特有的经济性,和结合多种艺术的表演性让体育活动越来越多的染上了娱乐的色彩.体育活动结果的不确定和不可预测性给人带来无限的心灵刺激,不仅博得学生眼球,更是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达到娱乐和锻炼的双重目的.

二、高校体育文化对师范类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分析

1.高校体育文化对师范类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调查分析被调查学生中有一半以上定期或长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参加锻炼人数200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0.6%;未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为130,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9.4%.而在此之前身体状况良好的同学为190人,他们大多是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7.6%;身体状况一般者为140人,占总人数的42.4%,经调查他们大多并不参加体育锻炼,或拒绝参与体育活动.调查结果可以表明高校师范类大学生是新世纪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劳动者,是国家建设的人才资源,他们只有具备强健的体魄,健康的身心,才能投入到今后的社会劳动中去,并且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众所周知,体育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健身作用是体育特有的本质功能.

2.高校体育文化对师范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调查分析师范类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影响自身的同时对未来社会中的人才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高校体育文化具有全面教育导向性、渗透性,因此通过各种丰富的体育活动以及各类竞技比赛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自身素质以及兴趣的培养.如运用校园内各种传媒渠道,了解我国关于竞技体育以及国内外比赛中克服困难、挑战人生、超越自我以及为国争光的光荣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对于形成人生重要阶段的价值观、世界观起到一定的积极导向作用.对于各种比赛规则的遵守也同样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遵章守纪的行为习惯,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3.高校体育文化对师范类大学生智力的影响体育不单纯的为锻炼身体提供有效方式,比如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示范法等教学方式能有效地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完善技术动作,可以有利促进学生记忆力的增强;通过一系列的比赛和游戏活动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由此可见,高校体育文化是一种增强智力的有效手段,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4.高校体育文化对师范类大学生个性的影响,丰富多样的体育项目以及游戏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如反应速度快、会使用力量的学生,可参与足球或者篮球的体育项目,发挥所长;性格稳重、刚毅的学生,往往在肢体语言上舒展自如,可以在武术项目中展示风采;性格温柔、身材比例好、韵律感强的学生可以在艺术体操、健美操、等类似音乐与体育结合的项目中展示独特的魅力等等.体育运动是一种拼博、竞争的过程,不仅要求技术动作的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取胜,而且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个性在体育方面的素质和优势,从事不同项目的竞争.通过体育活动可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积极性,因而,它是一个有效地引导学生发展独立个性培养兴趣爱好,以及独立自主的性格.高校体育文化的意义就在为学生自我创造以及发挥提供可制成的平台,使其发展为具有创新精神的鲜明个体.

三、结论与建议

第2篇:化学实验对学生的影响范文

【摘要】 目的:探讨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及预防措施的探讨。方法:门诊采样的24份标本去,按照轻度溶血在0.5~lg/L、中度溶血0.8~1.6/L、重度溶血1.6~2.6g/L的标准分为三组,离心后直接测定,将一并同时测定ALT,AST、TP、ALB、TBIL、DBIL等共13项生化指标,分别比较溶血前后的变化。结果:除了ALT无太大的影响外,AST、TP、TBIL、DBIL等对结果影响显著(P

【关键词】 溶血;生化检验;结果;影响;预防措施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采集 于我院2010年10月~2011年1月随机对门诊血检180份,采样其中的24份标本,排出了血清中肉眼可见的黄疸、脂浊和溶血情况等。

1.2 检测仪器和试剂 采用德国制造的S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采用利德曼生物公司生产:谷草转氨酶(Asr)、谷丙转氨酶(ALT)、总蛋白(TP)、白蛋白(ALB)、乳酸脱氢酶(LDR)、羟丁酸脱氢酶(HBDH)、肌酸肌酶同工酶(Cl )葡萄糖(GLU)。

1.3 方法 采集的24份标本可将同一标本分成二管,第一管离心后可直接测定,第二管做冷冻处理,数据参考第一管结果;利用时间不同,造成溶血程度不同,按照轻度溶血在0.5~lg/L、中度溶血0.8~1.6/L、重度溶血1.6~2.6g/L的标准分为三组。分别将采血的标本分成20、30、50ml加入各对应的生化标本中,形成不同程度的溶血标本后再行测定。测定ALT,AST、TP、ALB、TBIL、DBIL等共13项生化指标及血红蛋白浓度[1]。

1.4 数据处理 统计采用统计软件配对,检测结果使用t检验,比较溶血前后检验结果的差异和变化趋势。

2 结果

除了ALT无太大的影响外,AST、TP、TBIL、DBIL、LDH、HBDH、CK-MB、GLU、Ca、P、Mg轻度溶血对结果影响显著(P0.05)。

3 讨论

溶血是由于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从红细胞中逸出导致的。溶血前后的检验结果影响有三个主要方面:⒈试验过程中由于抽血不顺利、运送标本时剧烈震荡;⒉由于干扰比色或分离血清时离心速度过快使结果出现正或负面的影响,使得结果出现误差,由于有又红细胞中物质进入了血清,使结果升高;⒊细胞内液体随溶血进入到了血清(浆)而内导致血清(浆)的体积增加,这也会对血清(浆)有稀释作用[2]。在病理的状态下也可见于新生儿ABO溶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情况。

本身红细胞中所含的LDH、AST的浓度大大高于血清,而溶血后血红细胞中含有较高的酶释放到血清中,血清中LDH、AST活力受到影响会明显升高并干扰LDH、AST的测定,使得试验结果值偏高。虽然红细胞中不含有CK,但含有大量腺苷酸激酶(AK)[5],AK是ADP与ATP之间相互转化的酶,而在测定CK时,磷酸肌酸与ADP在CK的作用下转化为肌酸与ATP,溶血后大量甘酸外流可干扰CK测定中的酶偶联反应,引起CK升高;虽然人们在许多试剂中加人AK 抑制剂以减少溶血对测定的干扰,但溶血反应仍可对心肌酶学指标造成明显的干扰,所以,不建议在溶血标本中测定CK-MB。目前测定血糖中大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偶联法,可以使血红蛋白可直接加深反应产物从而干扰测定结果,使结果偏高。在检测体系中,既有溶血引起的稀释作用的负干扰,也有血红蛋白增加吸光度后所造成的正干扰[3]。溶血对离子测定的影响主要是对K+、Na+、Cl-、Ca2+、IP,CO产生的干扰,尤其对K+的干扰非常明显,这是由于红细胞内外K+的浓度差异较大,溶血后所致。

从结果可以看出只要标本溶血后对某些生化检查项目的结果存在影响,标本溶血可造成多项检验结果的明显改变,且随着溶血程度的严重而对结果的影响程度也不断加剧,这就会对临床医生为病人病因做出诊断形成干扰,甚至造成误诊。血液测定是增加游离的血红蛋白测定,也为其他试验数据做参考;采集血标本需尽量避免溶血,以免带来实验结果的不准确,导致诊断错误[4]。检验人员要对肉眼可见的溶血标本在结果上注明溶血的程度,必要时可重留标本以便复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托马斯(德)朱汉民译.临床检验诊断学[J].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2-271

[2] 沈伽弟.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的干扰和影响[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4,17(4):250-253.

第3篇:化学实验对学生的影响范文

一、影视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正面影响

(一)突破时空限制

影视文化有着突破时空限制的优势,如今的影视文化具体一定的开放性,并且保持着高效运转,一部影视作品可以自如连接现代和过去,在故事情节上完全不需要受到限制。对于思政工作来说,可以借助影视文化的这一优势[1]。向高校学生传播思政方面的一些教育内容,引导高校学生积极参与教育论坛,接受正确的思政辅导,摆脱以往思政工作中的时空限制。如今很多高校采用观看影视作品、专家影视讲解等方式,对思政工作起到辅助作用,这就是对影视文化突破时空限制特点的有效应用。

(二)丰富教育资源

如今影视文化发展快,影片数量多,大量新的影视作品出现,这就代表着对于高校思政工作来说,有着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高校学生实现与思想大师的深入交流,对自身的灵魂和思想进行升华[2]。如今很多影视作品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这些对于思政工作者来说都是珍贵的资源,而且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欣赏影视作品的同时思想上产生进步,是更容易受到欢迎的一种方式,思政工作者可以减轻压力。

(三)便于?l现问题

改革开放后,影视作品的种类逐渐增多,各种类型的都有,高校学生也会参与其中,感受新影视文化的影响力和冲击力。实际上高校学生如今面临竞争压力[3],很容易与影视作品中一些虚拟的形象产生交流,在经历或者思想上产生共鸣,这就意味着不仅可以从中获取正能量的影响,某些不好心理也会在影视作品中表现出来。对于思政工作者来说,只要对此展开分析,就可以对高校学生的思想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及时发现高校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思政教育。

(四)加强爱国教育

爱国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中关键的内容,近年来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对强化高校学生的爱国教育很重视,也进行了大量工作,在经验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借助影视文化强化爱国教育在实践中尝试过,效果好。事实证明,在爱国主义影视作品中,思想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其中的艺术内涵有着很高的教育价值,另外就是感染力强,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是受欢迎的。如今高校学生对这些爱国主义作品进行欣赏后,就会激发爱国情感及理想主义,用影视文化强化高校学生的爱国教育已经是一项关键的措施。影视作品本身就可以当成一种宣传媒体,对高校学生成长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一教育工具若是可以得到有效利用,那么素质教育的成果会更加有效。

(五)强化知识更新

影视文化可以让高校学生不断在知识和观念上更新,是一种高校学生生活体验的重要方式。如何将影视文化在思政工作中的优势发挥出来,需要结合高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对影视文化的教育价值进行充分的挖掘。影视文化在爱国教育方面发挥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从生活体验看,这种方式比较单一,大学生基于本身年龄和生活方面的特殊环境,社会体验方面有着一些不足之处,那么影视文化可以是一种娱乐工具,也可以是一种丰富社会体验的途径,从而对高校学生进行新知识和新理念的传递,让高校学生不断丰富知识。

二、影视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负面影响

(一)影响道德认知

如今某些影视作品在功能上仅仅突出娱乐性,导致对高校学生的道德认知产生错误引导。高校学生在接触这类影视作品后,会对人生、世界及社会的思考失去积极性。例如一些以历史为题材的电影,本身这类电影可以让大众对历史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但是某些影视作品的创作者,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得到较高的票房,同时也为了扩大影响力,不仅是在戏说历史,更是胡说历史。这种以娱乐和经济为目的的影视文化,对高校学生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

(二)影响学生意志

如今影视作品出现过于影像化的特点,导致高校学生观赏影视作品时,保持一种感性的方式,取代文化阅读中借助想象力欣赏的方式。感性的方式会让人改变审美方式,这对高校学生来说,不仅是审美方式的转变,而且会影响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这种对影视作品的欣赏,导致高校学生不再积极用自身的智慧展开思考,影视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会直接带动高校学生的思维,这种欣赏是完全无目的的,也是一种无限制的接受,让高校学生逐渐失去思考能力,被动接受信息。此外,影视作品本身可以让人填补空虚,也可以为人制造一定的欢乐,但是很多时候是用美丽的幻想掩饰现实,这对高校学生无疑会产生依赖性,对三观引导不利,将导致高校学生不再积极生活。

三、影视文化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一)借助影视文化促进“三观”引导

当前社会正在经历体制转换期,高校学生面临的压力很大,因此,在思政工作中可以借助文化活动缓解高校学生的压力,也可以对高校学生进行三观引导。需要建立校园影视文化基地,首先是加强硬件支持,思政工作者需要注重控制影视文化的输入。其次是影视文化本身的导向性和潜移默化性是需要明确的,根据高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思政工作任务,加强软环境建设。最后是成立机构,高校影视文化方面需要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与影视部门与管理部门加强合作。

(二)提高学生的鉴别力

要引导高校学生正确识别带有腐朽思想的作品,这类作品本身体现的就是高消费的理念和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要让高校学生明白这种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缺陷,要引导高校学生对文化伦理进行深入思考,用艺术指导这样的方式,指导高校学生正确选择影视文化,同时摒弃不健康的文化内容。

(三)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品德

第4篇:化学实验对学生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 人性化干预;脑血管意外;生活质量;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住院治疗的脑血管意外中风老年患者60例。 其中男39例,女21例;合并有糖尿病的22例,冠心病的16例,肾功能不全的9例,恶性肿瘤伴转移的6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4例,骨折等其他疾病的3例;年龄66~97岁,平均(8221±588)岁。

12 方法

121 人性化干预措施 ①减轻疼痛,临床应注意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及持续时间。②改善呼吸功能。③改善血液循环 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皮肤色泽和温度等。患者四肢冰冷不适时,应加强保暖,必要时给予热水袋。④增进食欲,加强营养,注意食物色、香、味,少量多餐,以减轻恶心,增进食欲。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便于患者吞咽。必要时采用鼻饲法或完全胃肠外营养(TPN),保证患者营养供给。加强监测,观察患者电解质指标及营养状况。⑤促进患者舒适。

122 评价方法 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测定患者生活质量状况,疾病治疗功能评估调查问卷 (FACTG)。分别在患者接受人性化干预的第1天(干预前)、及第4周末进行测评。采用自评法,由专职医护行个人访谈后代其填写。

13 统计学分析 所得资料全部应用 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

2 结果

见表1、2。

表1 人性化干预前后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比较(x±s,分)

维度 干预前 干预后4周末 F值 P值

躯体功能 4657±697 5829±797 2342 <005

心理功能 4423±169 6180±237 960 <005

社会功能 5687±732 6326±897 982 <005

物质功能 5787±393 6168±697 516 <005

表2 患者人性化干预前及干预后 FACTG评分比较(x±s)

量 表 干预前 干预后4周末 t

生理状况 167±25 199±37 3427

社会家庭况 179±25 219±60 3094

情感状况 157±27 194±25 5057

功能状况 154±27 177±52 1577

量表总分 672±47 792±96 5318

3 讨论

中风主要指以脑部缺血以及脑部出血性损伤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中风主要分为出血性脑中风(如脑出血)和缺血性脑中风(如脑梗死、脑血栓)两大类。中风的死亡率较高,即使经抢救幸存,也约有一半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2]。中风患者发病后的半年内是患者大脑功能恢复的关键时期。据文献研究,耶拿大学神经病学教授奥托?维特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发生中风后不久,患者脑内γ氨基丁酸(GABA)受体的成分发生了改变。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重要的神经递质之一,约一半神经突触的神经递质为GABA[3]。研究发现,GABA成分改变使大脑的兴奋性增强,因此患者的大脑虽然受损,但脑细胞的认知能力反而有所提高。患者大脑受损区域的某些功能被临近区域接管,患者脑细胞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联系。这些内分泌激素的变化导致患者长久压抑悲痛的感情,会导致人们的心身疾病;大声哭泣,让悲痛发泄出来,能减少其对健康的影响[4]。因此,临床中应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多关心,多体贴,多理解,使他们尽快从患病的悲痛中解脱出来,给予精神支持,帮助他们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促进其心理适应过程[5]。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脑血管意外中风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综合评分提高;疾病治疗功能评分均有显著性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参 考 文 献

[1] 刘玉凤脑血管中风老年患者的康复与治疗.中国实用医药,2009,29(2):107.

[2] 崔丽娟,李彦林养老院脑血管意外中风老年患者的护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247248.

[3] 张雪银94例老年病人脑血管意外的临床分析.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10,12(4):245.

第5篇:化学实验对学生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大众文化; 大学生价值观; 影响; 研究评析

DOI:10.15938/ki.iper.2015.03.001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3-0001-04

当前,多元化的社会文化背景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正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除了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显性、正面的塑造外,集审美感性、娱乐消遣、轻松活泼于一体的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在广度、深度上不断扩展与延伸,并成为教育者关注的重要现象。有鉴于此,本文综述近10年来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研究现状,分析研究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不足,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与趋势。

一、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研究现状

接受系统、持续主流文化教育和熏陶的大学生,何以能成为大众文化的重要参与者、创造者、享受者,大众文化对其价值观又产生哪些影响,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1.大众文化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分析视角

学者们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1)从大众文化这一层面进行分析 黄成忠认为:“大众文化在对象主体上具有普及性、在表达内容上具有世俗性、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商品性、在功能作用上具有娱乐性的特征”[1],这些特征恰好满足了大学生希望广泛参与、缓解压力、排解烦恼的需要,因而,必然会对大学生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孙爱军认为“大众文化在当代社会大行其道,一是社会转型的大背景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二是由于大众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独特价值。这使得大众文化必然成为青年文化生活的主要部分,因而使青年价值观在接受、享受大众文化中受到影响”[2]。大众文化使得大学生的文化参与更加广泛多样、文化享受更加感性娱乐,从而使大学生的多样个性得以充分展现,精神压力得以有效排解,正是大众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相适应使其成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因素。

(2)从大学生这一主体进行分析 有学者指出:“多元思潮下的青年们具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和多重文化需求;当代青年追求个性,渴望与众不同;青春期的活跃和叛逆……当青年与大众文化相遇,冥冥中就注定了他们将成为演绎这种文化的主力军”[3],青年的价值观也在参与大众文化中实现了从一元凝聚到多元消解。刘昊、薛平平认为:“大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和思想的活跃促使他们易于付诸行动;大学生面临的诸多矛盾困惑促使他们希望通过文化作用寻求精神平衡和依托。”[4]因而,大学生群体自身的特点也是分析大众文化对这一群体价值观产生影响不可或缺的因素。

2.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双重表现

(1)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大众文化作为市场经济、现代化、都市化的产物,蕴含着当代社会所需要的时代精神、现代意识和价值追求,这是大众文化所具有的积极因子,也使得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了积极影响。

首先,大众文化更新、丰富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张帆认为:“大众文化本身所负载的海量信息内蕴着多元的价值取向,使青年群体的的文化视角多元、文化选择多样,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青年多样化的价值观念”[5]。大众文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递、输出新知识、新信息,“对于正处于接受新知识最活跃的大学生来讲,新知识和新行为的出现将促使他们对自身的传统价值做出新的认识和评价”[6]。确实,不同思想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也使大学生在对传统价值的重新评价和思考中确立了多样化的价值观念。

其次,大众文化激发、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张童童、田宁认为:“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摆脱了对知识权威的从众心理,更有利于创造性发挥。”[7]吴建华则认为:“时尚文化具有前沿性、崭新性,紧扣时代脉搏,处处体现着时尚新潮流,这种文化抛弃了思考问题的传统秩序及其模式,摆脱了思维定势的束缚,灵活运用整合思维、反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使生活不断变化,因而,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8]大学生在对大众文化的享受过程中打破了行为定势,开发了行为潜能、创造力,因而培养了年轻人的创新意识。

再次,大众文化培养、形成大学生的健康心理。杨朋朋认为:“大众文化的娱乐性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价值的形成”[9]。李晓兰、郑新宇指出:“时尚文化具有的娱乐以及时尚文化提供的多种方式都有利于大学生排遣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烦恼,从而缓解他们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10]大众文化有助于平衡大学生心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对现代生活理念和文化审美趣味的精神追求,因而有助于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最后,大众文化塑造、培育大学生的主体个性。毛晓红认为:“流行文化时尚本身的新异性以及鲜明的

标新立异’倾向,有助于大学生个性和风格和主体意识的张扬,有利于大学生发展和创新社会文化。”[11]可见,大众文化的多样化追求和参与者的广泛性,使得大学生在接受大众文化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发展了自己的个性,并有利于民主参与价值主体的形成。

(2)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大众文化的商品属性总会凌驾于文化属性之上,这就导致大众文化具有不可消除的负面因素,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

首先,大众文化易造成大学生功利化的价值观。冯国强指出:“在大众文化鼓励追求个人现实成功的社会价值导向下,在部分青年身上,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传统价值明显弱化。艰苦奋斗,长期创业的奉献精神出现了滑坡”[12]。姜华也认为:大众文化的流行改变了以往大学生个体被动的文化接收状态,在价值观念上正日益呈现出向个人本位、功利、现实偏移的倾向”[13]。

其次,大众文化易诱发大学生感性化的价值观。高珊、崔健认为:“当代大众文化的兴起,打破了审美理性与感性之间的藩篱,导致青年审美价值取向的当代转向。然而,它对感性的过度强调与张扬,在某种程度上又致使部分青年审美价值取向泛感性褪变”[14]。雷玲也同样认为:“在对当代大众文化的直观性体验中;青年日益将‘思’的意义放逐,沉溺于从各种感性的形象中所获得的感官娱悦,其审美价值取向表现出明显地重当下‘感性’而轻终极‘理性’,重感官‘反应’而轻理想‘价值’的泛感性特征”[15]。

再次,大众文化易导致大学生自我化的价值观。李娜认为,当代大学生价值主体自我化表现在“在价值判断与利益冲突面前从以集体、群体、社会为中心的社会优先论中摆脱了出来,更多的从正当利益和个体的需要去确立自己的价值选择标准,具有了鲜明的个性特征”[16]。大众文化使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念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化,高清波、宋菲指出:“大学生思想中的‘个体意识’、‘主体意识’被进一步唤醒,他们不再轻易地接受某种价值观,而是从亲身经验中去选择,形成价值主体的‘自我化’”[17]。李修志、李维佳也同样认为:“作为大众文化表现之一的青年亚文化使得“很多青年人不再被动地接受主流价值观的灌输,而是主动地通过自己的尝试,形成‘自我’价值观”[18]。

最后,大众文化易滋生大学生消费至上的价值观。王旭认为:“大众文化所宣扬的超前消费理念,在大学生中造成一种及时行乐的心态。追求个性化的消费,成了大学生消费的主流……。在这种消费观念的影响下,大学生沉湎在低俗的娱乐和无聊的消遣中,他们希望通过这些来暂时躲避日常生活的责任及自己的学业,传统的艰苦奋斗的消费观念受到了巨大的挑战”[19]。

3.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应对策略

针对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双重影响,许多学者也提出了应对策略。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宏观的大众文化发展方向,中观的校园文化建设,微观的大学生教育引导。

(1)在宏观层面上,规范大众文化发展方向 崔健认为:“必须强化大众文化工作者的使命意识,即作为文化从业者应有的人文责任、艺术良知和人格操守”[20]。杨朋朋阐述“加强大众文化建设,提高大众文化作品质量;以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引导大众文化的发展;发挥媒体的示范作用”[21]。

(2)在中观层面上,建设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 众多学者认为要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来应对大众文化的负面效应。左小彩认为:“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层面,要以兼容并包的胸怀,建设一种多元、生动的校园文化。”[22]而张岩认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包括三方面,即“突出校园文化主旋律,重视人文教育;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增强认识能力;规范校园文化识别符号,提升学校文化品位”[23]。

(3)在微观层面上,加强对大学生的有效引导 学者认为要做好对大学生的有效教育引导,使他们以更加理性、辩证的态度对待大众文化。张秉福认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加强美育和艺术教育,加强闲暇教育和闲暇文明建设。”[24]谢晓娟则强调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角度来应对大众文化的消极影响。她认为:“要通过主流文化大众化推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张扬大众文化中的真善美,促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内容的均衡发展;在价值观教育中实现尊重多样性与倡导价值共识的统一”[25]。

二、当前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研究评价

从研究趋势和研究前景看,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还有待拓展和深化。

1.研究模式相对固化

在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遵循着同一种研究思路,即影响表现――原因分析――对策建议。这种研究思路虽能说明、解释当前的现象,但不够深入具体,创新性也不强。这种研究的说服力尚不够强,导致研究只能侧重表层现象的描述、分析,仍停留在现象说明阶段。而这样的现象解释没有经过实证研究与调查,导致提出的解决策略也并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很难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

2.研究内容侧重现象描述

学者们主要侧重于对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这一现象进行探究,这些探究丰富了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的内容,但仍不够全面。首先,除了大众文化和大学生自身因素,有无中介的连接,即大众文化通过何种途径、方式和机制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影响?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程度如何,是短暂的、稍纵即逝的,或是长期的、稳固的?大众文化能否完全抵消学校和家庭对大学生持续性价值观教育的作用?其次,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随机的、偶然的,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最后,大众文化在中国也有其发展的历史,在大众文化发展不同阶段,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有无差异性?

3.研究主要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

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人员主要是高校政工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政专业研究生等,这必然会导致研究领域的狭窄,从而导致研究结果缺乏深度。应从不同领域和学科进行切入,进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观点碰撞,这样才有助于创新,也有利于对大学生价值观问题、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研究的深化。

三、未来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研究趋势

1.在研究模式上,需要在理论基础之上进行充分的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

首先,开展不同大学生群体的实证研究。由于条件的限制,目前关于这一领域的实证研究尚未在全国大范围实施,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丁静的针对江苏省10所高校的“90后”大学进行的1200份问卷调查[26],刘晶,张f滔的“针对首都在校大学生的1000份问卷调查”[27]和周江平、刘素娜的“关于大学生流行文化及其对学生价值观影响的调研报告”[28]。今后的实证研究将根据年龄阶段划分的“80”后、“90”后大学生;其次,进行国内外的比较研究。通过比较研究促进我们进行共时性的全面研究,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

2.在研究内容上,需要质性的深化研究

主要包括:一是深化大众文化对大学价值观影响的重要性和根源性研究,以形成理论基础。大众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和链条需要论证和解释,这将会促进这一问题的原因探究,而重要性的研究则会深化这一主题的价值,并完善研究主题。二是深化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发展规律的研究,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是什么,新的时代条件下影响因素有哪些,大众文化在其中居于何种地位、承担何种角色。三是深化解决策略的研究。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客观性是不可改变的,关键是教育者如何通过自己的引导与教育,强化大众文化的积极影响,抵制并转化消极影响,教育对策将是这一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四是在认识当前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现状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大众文化不同发展阶段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进行历史性的研究。

3.在研究领域上,需要借鉴相关学科理论

首先要借鉴文艺学的理论,特别是关于大众文化的研究成果。对文艺学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真实把握大众文化发展、演进的历史,以及对大众文化的准确定位,从而更好地进行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研究。其次,要借鉴青年学理论,特别是关于青年文化的内容。是我们了解青年群体思想、行为及价值观的重要理论来源。最后,还要关注与大学生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领域,从心理学中探究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发展的特点,从教育学中寻找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方法途径,从社会学中分析社会变迁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4.在研究前景上,凸显大众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双向建构

文化既蕴含着价值观,承载着价值观,又影响着价值观的生成。反过来,价值观又制约文化发展的方向。大众文化的发展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建构是交互渗透、双向互动的过程,只有二者都呈良性发展态势,才能实现良性互动,共同构筑美好的精神家园。大众文化与大学生的相互依赖关系、大众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双向建构的整体性研究目前基本上处于空白,也缺乏可信度高、说服力强的实证研究做支撑。所以,未来的研究将针对以上不足,通过更深入的理性思辨与更广泛细致的实证研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探究大众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的互动发展,使大众文化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黄成忠.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探析[J].高教探索,2011(4):143.

[2] 孙爱军.大众文化对青年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学术论坛,2002(4):141-142.

[3] 邱吉,王易,王伟玮.轨迹: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变迁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260.

[4] 刘昊,薛平平.流行时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J].长沙大学学报,2007(6):150.

[5] 张帆.大众文化影响青年价值观的理论逻辑与应对方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7):4-6.

[6] 杨德广,晏开利.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231.

[7] 张童童,田宇.网络文化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2(3):110.

[8] 吴建华.时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5):34.

[9][21] 杨朋朋.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21,25-26.

[10] 李晓兰,郑新宇.浅论流行时尚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正向影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76.

[11] 毛晓红.流行文化时尚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3(1):24.

[12] 冯国强.略论大众文化对青年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1:15.

[13] 姜华.大众文化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应对[J].道德与文明,2007(4):84-85.

[14] 高珊,崔健.当代大众文化对青年价值取向的影响[J].重庆社会科学,2010(9):87.

[15] 雷玲.流行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25.

[16] 李娜.大众文化视角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20,17.

[17] 高清波,宋菲.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对策[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16.

[18] 李修志,李维佳.青年亚文化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79.

[19] 王旭.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3:34.

[20] 崔健.当代大众文化对青年价值取向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9:27-28.

[22] 左小彩.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57.

[23] 张岩.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及对策[D].沈阳工业大学,2012:33-34.

[24] 张秉福.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教育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7):20-21.

[25] 谢晓娟.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教学与研究,2012(1):90-91.

[26] 丁静.时尚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J].学海,2010(5):208-210.

第6篇:化学实验对学生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前列腺增生;活血化瘀法;小鼠;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

中图分类号:R 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1-0121-02

良性前列腺增生为老年男性常见难治疾病之一。活血化瘀法在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疾病中所起作用被大家越来越重视,通过以活血化瘀为主要药味的顺闭饮为研究对象,观察对丙酸酮引起的实验性小鼠前列腺增生组织形态学方面及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阳性指数的影响,来探究其抑制前列腺增生的效果及可能机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ICR雄性小鼠,体重22-24g。由中科院上海实验性动物中心提供。

1.2 药物及制备①顺闭饮(自拟方):由丹参、黄芪、桃仁、红花、莪术、川牛膝、益母草、大黄、肉桂、土茯苓、甘草组成,提取物为水性。低剂量及高剂量分别为成人剂量的lO倍和30倍,每毫升生药量2.88g。②前列泰由甘肃河西制药厂提供(批号:030701),每毫升含药量O.144g。治疗用量分高低剂量,其中低剂量为1g/kg,高剂量为3g/kg。③造模药物:丙酸酮注射液,规格每支25mg,广州明兴制药公司(批号:050601)。④主要试剂:鼠抗人bFGF单克隆抗体,克隆号PCI0;S―P试剂盒。均由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公司提供。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与造模将80只雄性小鼠饲养1周以适应环境后随机分为8组,空白组(A)和模型组(B)、实验组设预防组和治疗组,预防组为顺闭饮低剂量(c1)和高剂量组(c2),治疗组分为前列泰低剂量(D1)、高剂量组(D2),顺闭饮低剂量(E1)和高剂量组(磁)。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皮下注射丙酸睾酮制备模型15天,给药剂量为10rag/k。

2.2 给药15天后空白组和模型组按lmL/100g体重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每天1次连续21天。预防组在造模(同模型组)同时药物灌胃给药21天。各治疗组在丙酸睾酮造模15天后以不同剂量药物灌胃给药21天。给药剂量根据小鼠体重给药,每天称重调整给药剂量。

2.3 取材与制样各组小鼠在第37天称重后处死,取出前列腺并称湿重,计算前列腺指数(湿重/体重×100),将前列腺组织同定于10%甲醛溶液中,4℃冰箱保存,石蜡包埋,切片厚4um,作HE染色。

2.4 观察指标与检测 光镜下观察各组前列腺组织的细胞形态,具体观察前列腺腺腔分泌物,腺体密度,腺上皮形态,间质情况等。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方法参照试剂说明步骤操作。

2.5 结果判定为确保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和避免主观性,染色结果由专人阅片。PBS代替一抗做阴性对照,bFGF用已知阳性标本做阳性对照,在高倍显微镜(400倍)下选密度最高的5个视野,计数目镜侧微网内bFGF阳性细胞数,计算平均数,用x±s表示。

2.6 数据处理统计描述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差异的显著性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由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分析处理。

3 结果

3.1 小鼠前列腺湿重指数见表1。前列腺湿重和指数的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与空白组、模型组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均P

3.2 小鼠前列腺bFGF平均值见表2。bFGF阳性表达结果显示:实验组与空白组的比较显示低剂量预防组的顺闭饮的抑制程度较低,仅达到治疗前水平,而其他各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抑制。各实验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

第7篇:化学实验对学生的影响范文

随着现代教育和教学理念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对比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学习兴趣、创造更多对比化学实验教学机会以及突出对比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究性进行分析探究.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对比实验

初中化学教学是初中阶段非常关键的学科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有重要影响.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运用对比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化学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质量.因此,教师应利用对比实验来辅助初中化学教学.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运用对比实验,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爱好对于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想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培养学生的化学实践操作能力,就要从学生的化学实验学习兴趣入手,通过对比实验学习方法的融入,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让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初中化学探究活动,在愉悦、轻松的化学实验学习环境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化学实践操作能力和化学成绩.对比实验教学方法,能够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创造活跃、优质的化学实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铁的氧化反应”时,这一知识点的化学实验教学,学生如果仅仅通过书面文字的学习是无法真正了解铁的氧化反应的过程是什么样的、生成物是什么等重要知识点,而对比实验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将学生分成两组的形式,一组为对照组,进行常规的铁的氧化反应实验操作步骤操作,另一组为实验组,通过改变铁的氧化反应中的水、氧气等反应比例来对比对照组进行探究铁的氧化反应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的化学实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创造更多对比化学实验教学机会

对比实验教学方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化学实验时间和机会.初中化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自然学科,它来源于实际的生活.因此,初中化学实验教学非常重要.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对于化学理论知识的教学非常重视,但是在化学实验教学这一方面有所欠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化学实验学习机会,并且积极采用对比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时间分配,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对比实验学习机会,保证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化学对比实验的操作.对比化学实验大多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进行反应和完成,如果教师不能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化学对比实验,那么初中化学对比实验教学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学生的化学实验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也无法得到提高.例如,在讲“硫酸铜与氢氧化铝的中和反应”时,这一知识点的化学实验教学,完成化学反应需要的时间很长,教师一定要合理分配安排时间,为学生争取足够的化学实验操作时间,让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三、突出对比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究性

对比实验教学方法的核心设计理念就是利用对比的探究性质来培养学生的化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运用对比实验教学方法时,教师一定要突出强调对比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究性,充分发挥对比化学实验教学方法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化学探究能力.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突出对比化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究性:第一,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化学课本中的知识点设置化学实验对比讨论题,让学生通过自主组成小组的形式进行化学对比实验学习,自主探究化学实验讨论题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化学探究能力.例如,在讲“碳酸钙与氧化钠的化学反应”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对比化学实验讨论题“水对碳酸钙与氧化钠的化学反应是否产生影响”,通过这种设问的方式,让学生在自主进行对比化学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自身的化学对比探究能力,突出对比实验教学的探究性.第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比实验教学的方式来辅助初中化学实验教学,通过师生之间的实验对比来突出对比实验教学的探究性.

四、结语

第8篇:化学实验对学生的影响范文

1.学生对化学实验学习的关注度不高

由于初中化学是在初中最关键的阶段初三才加入进去的,属于启蒙学科,且中考中占分比例小,应试教育的影响让许多学生已经无暇顾及这门课程,因而导致学生对化学实验学习、实验探究的关注度不高,不想把宝贵的时间花在做实验上,认为直接背结论的学习方法更轻松、更高效.

2.化学教师的授课方法不当

当今社会,多数初中化学教师由于化学在中考中占分比例不高,加之诸多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对化学实验教学不感兴趣,教学偷工减料,总是抱着“讲实验”比“做实验”容易的心态,从而忽视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上的重要性,导致学生无法动手实验,感受化学实验的魅力.

3.化学实验教学过分依赖教材,缺乏探究性

多数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时,都是按照教材上的实验过程进行教学,过于依赖教材给予的指导,而这种现象的发生,会大大地局限学生的创新精神,无法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探究心理挖掘出来,而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也会导致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积极性下降.

4.学生的实验意识较差

重理论轻实验的观念在现今初中化学学习当中影响颇为严重,主要是因为学生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没有真正将重心放在化学实验的探究学习上.

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

1.明确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化学实验学习兴趣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首先我们教师要对其目的性进行明确,保证能让学生真正明白为什么要进行这一实验,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学生在进行实验学习时,为了达到某种明确的目标,而对整个实验活动进行仔细的观察与实践,从而有效提高其实验学习效率.例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这一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实验的必做实验,许多化学教师都会要求学生做这一化学实验.但是在实际的实验教学进行前,很多化学教师也并未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进行这项实验,或者说并未告诉学生进行这项实验的具体目的,从而导致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单纯地对其会不会燃烧的结果进行观察,而并未对为什么会燃烧的原因进行观察与分析,从而适得其反,因为这个实验注意点比较多,难度较大,好多学生无法顺利完成该实验.可见,明确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性显得尤为重要,毫不夸张的说,实验目的的确定能够在学生的心里建立一个主心骨,能够对学生进行整个化学实验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支撑.

2.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提升学生化学实验学习意识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很多的学生还是有比较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化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来激发学生化学实验学习的兴趣,通过对学生探索未知的好奇心进行激发,让学生主动对化学实验进行追寻与探索,从而有效保证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如化学教师可以将“烧不坏的手帕”这一实验展示在序言课的教学中,这一实验会让学生觉得化学实验就像变魔术,本身就有一层神秘的面纱笼罩其中,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开始对为什么烧不坏进行主动的探索与询问,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还能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同时激发学生的动手实验欲望.

3.合理鼓励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创新教学模式

在进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进行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对书本上已经被验证了无数次的结果进行验证,而且是要通过化学实验对尚未被验证的结论,让学生进行探究,从而激发参与实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及探究思维能力,有效帮助学生跳出课本上固定的实验过程与结果,并使其自主实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得到肯定.例如,在进行实验“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教学时,很多学生会对“为什么选用石灰石和稀盐酸,而不用稀硫酸来制得二氧化碳?”这一问题产生疑问.只要学生有这样的创新思维,化学教师就要主动引导学生对这一设想进行实验与探究,最后有效帮助学生确立二氧化碳的制得必须用稀盐酸,而不能用稀硫酸与块状石灰石反应的结论,然后化学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继续探究块状石灰石粉碎后,可否与稀硫酸反应制得二氧化碳。可见通过化学实验探究,学生会有很多自己的意见与想法.所以,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对学生良好的探究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尤为重要.

4.提升学生的实验意识,注意化学实验步骤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最常见的实验就是如何制取二氧化碳,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验意识,作者将展示出正确的实验步骤.通常情况下,化学教师都是由自己亲手准备实验器材,但为了能够提升学生的实验意识,可以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准备.按照化学教材进行实验,需要准备石灰石,长颈漏斗,橡皮塞,集气瓶等器具,首先,选取合适的橡皮塞并将橡皮塞进行打孔,用水沾湿长颈漏斗底端再插入到打好孔的橡皮塞中,此时需要注意橡皮塞的两个孔一定要成大小一致的圆形.然后把两个直角导管的一段沾水和橡胶管连接起来,将执教玻璃导管一段放入集气瓶并到达底部,用弹簧夹将橡胶管夹住,注意检查气密性.最后,向锥形瓶加入石灰石,向长颈漏斗加入稀盐酸,经过反应集气瓶内就会冒出大量气泡,将燃烧的火柴放至集气瓶口,火柴会立即熄灭,实验完毕后将器材放回原位.以上就是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作方法,通过观看实验步骤,学生能够提高实验意识,也能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

三、结语

第9篇:化学实验对学生的影响范文

人教版初中化学实验课程创新完善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化学实验有利于提升化学课程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新课程标准不断强调初中化学教学必须要注重实验操作,不重视化学实验将对化学教学效果产生严重影响。伴随着学校硬件条件的不断改善,初中化学教师应将教学方法改变,将初中学生认知水平作为前提和基础来设计每一个化学实验,优化化学实验教学,进而培养初中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将学生学习思维拓宽。本文中,笔者就根据自身多年教学经验,探索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提出改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对策。

一、初中化学实验创新的意义

初中化学实验课堂能够培养学生操作能力,保证化学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化学分析能力。

首先,创新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一切学习活动最好的教师,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反应,该反应可以激发起中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中学生对产生现象的原因进行主动的探索,将学生参与化学实验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由于化学实验课程的操作性很强,在开展实验的时候可以促使学生有效利用新知识和旧知识,学生之间分组完成化学实验,能够对学生之间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进行培养,在完成化学实验以后,学生还可以充分体会到成功带来的乐趣,有利于为学生树立起自信心。

其次,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在开展化学实验之前,学生必须亲自设计实验,制定出开展实验的方案,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也必须亲自动手完成。因此,初中学生必须通过努力思考来确定化学实验方案,在实验完成后要对实验的原理和现象进行总结,此外,学生还要通过语言来对实验内容进行整合,这一过程从本质上培养了初中学生的语言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最后,初中化学实验能够提升初中生的综合素养。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学生必须要利用已经学到的化学知识对产生的化学现象加以解释,在化学实验中,学生必须要充分调动嗅觉、听觉、视觉等感官系统来对化学现象进行观察,因此,开展化学实验能够在提升学生化学知识水平的同时,加强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起严谨的学习态度。

二、人教版初中化学实验创新与改进的对策

(一)创新与改进初中化学实验方法

在人教版初中化学教育教学中,如果只是教师按照教材实施化学实验,就会导致学生不能深刻认识到化学原理,进而不能保证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因此,对化学实验教学的目标进行创新和改进,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实验和化学知识的印象。比如,在开展溶液组成这一化学实验中,学生难以对溶液的容量、溶剂和溶质的计算和概念进行理解,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增加溶液组成的实验,将铁放在稀硫酸里,这时会冒出大量的气泡,溶液也从无色转变成浅绿色,这时教师可以这样为学生讲解:“同学们,在这一实验中,原来的稀H2SO4中的水就是老师所说的溶剂,而通过反应所生成的FeSO4则是溶质。”这样便可以通过创新和改进化学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区分溶剂、溶质这两个概念。

(二)创新与改进初中化学实验材料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改进实验材料能够增强化学实验的客观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教师所实施的实验不能仅限制于课本上的实验,很多因素都会使化学实验材料影响到实验的效果,所以,教师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改进化学实验原料,保证化学实验得以顺利开展,最终保证化学实验的准确性。例如,在模拟酸雨危害的实验过程中,实验原本要将石灰石或锌、镁条和清水加入到二氧化硫的集气瓶和空集气瓶里,然后观察和分析产生的反应,该实验旨在为学生展示酸雨的危害和形成。但是,因为采集二氧化硫的难度很大,再加上初中生缺少对煤炭燃烧原理的认知,从本质上将化学教学难度增加。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根据实验原理和自身知识,对实验材料进行创新和改进,教师可以通过氧气仿生装置来进行煤的燃烧,进而产生二氧化硫,在水中溶解二氧化硫以后所得到的溶液呈现出酸性,进而形成酸雨。在这一环节的实验结束以后可以在得到的溶液中加入石灰石和树叶等,石灰石和树叶会被溶液腐蚀,这时学生便可以意识到酸雨所具有的危害性。

(三)创新与改进初中化学实验装置

在实施化学实验的过程中,能够用到很多实验装置,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改进和创新实验仪器,将实验操作过程简化,进而提升化学实验效果。例如,在教授分子运动实验的时候,教材中通过烧杯来进行实验,在实际实验过程中,氨水的挥发性太强,教师可以通过滤纸来改进这一实验,首先,教师要将滤纸进行分割,使其宽度为1厘米,以间隔为2厘米的距离将酚酞试液滴落在纸条上面,接着将试管横放在水平位置上,在棉花上滴落浓氨水,再用棉花来密封试管口。这样学生就可以看到试管里的酚酞逐渐转变成为红色。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实施创新能够优化实验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化学知识,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效率。在实施化学实验教学创新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探索、不懈努力,提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效率,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歧廷,潘淳,牛富.对人教社新课标教材调整、整合的认识与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11).

[2]张云龙,杨常玲,杨雪霞,杜鹃,邢彦军,赵曙辉.高校普及化学科学素养的窗口――浅析“化学与社会文明”课程的建设[J].纺织服装教育,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