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共享的起源范文

财务共享的起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共享的起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务共享的起源

第1篇:财务共享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多元化;集团;财务共享;难点及对策

自上世纪90年代,财务共享服务流入中国后,国内已经有很多企业建立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一些企业集团成功实现了由传统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已成为大企业集团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趋势。然而,由于当前很多企业集团奉行多元化经营策略,产业链较为复杂,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多障碍,而国内也鲜见多元化企业集团的成功案例。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投集团)是广西重要的投融资主体和国有资产经营实体,资产规模超过2000亿元,经营范围涉及多个行业,已连续多年入选中国企业500强。为了提升集团财务管理水平,助力集团建设千亿元产业,广投集团自2014年起进行财务共享服务的建设工作,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障碍。笔者认为,以广投集团为例分析多元化企业集团如何进行财务共享服务建设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难点

1.实施财务共享服务势必造成对原有管理模式和一些人员利益的冲击。实施财务共享服务,需打破传统习惯,对现有财务管理组织架构、操作流程、财务制度等方面进行较大的调整,工作量大,难度高,且不可避免地会触及现有内部利益格局。一些企业和员工存在畏难情绪,或者是害怕实行财务共享服务后,共享企业的财务工作对集团将变得更加透明,一些企业对财务共享服务的实施效果也存在疑虑。

2.行业间业务流程差异较大。广投集团当前合并范围内的企业超过80家,涵盖了金融、能源、文化旅游、铝业、海外资源、化肥等业务板块,各业务板块内部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多个行业,如能源板块内部包含了天然气、电力及相关产业链的焦化、水泥建材等行业;铝板块内部可以细分成电解铝、铝棒、铝材等行业。由于行业数量众多,不同行业间的业务流程存在较大差异,尤其在成本控制流程上显得更加复杂,流程的规范及统一存在较大的障碍。将哪些业务纳入财务共享流程范围、如何统一规范和优化、能否达到规模效应是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

3.财务共享服务机构远离各企业易造成沟通障碍。广投集团的经营业务主要集中在广西,并已逐渐扩展到贵州、广东、江西、甘肃、宁夏、内蒙、四川、安徽、上海等省份,在香港和印尼也设置有经营机构,经营地域较为分散。而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目的,就是要将各共享企业的基础财务业务进行集中处理,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目的,这决定了财务共享服务机构的数量必将是有限的,财务共享服务机构远离各企业,如何保证他们能够理解业务,并较好的完成共享服务工作。

4.财务共享服务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新难题。财务共享服务在给企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人力资源管理难题:一是实行财务共享后,部分业务从原来的企业转移到财务共享服务机构,原来从事该项业务的财务人员该如何进行安置?二是财务共享服务的各项业务节点将更加细化,在某一岗位上体现的将是更机械化的操作,大量、重复性的工作很容易让人烦躁,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三是缺乏具有财务共享服务实践经验的人员。

5.现有的信息系统不能支撑管理变革。目前广投集团已建立了统一信息平台,并通过用友NC软件实现了会计核算、报表管理、预算管理、资金结算和融资管理等功能,部分企业也拥有自己的ERP系统,但大部分信息系统尚未实现互联互通,尤其是财务信息系统和业务信息系统难以实现完全对接,各企业的信息系统也差异较大,无法满足财务共享服务的需求。

二、解决实施难点的相关对策

1.管理层重视。财务共享服务的成功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层的决心和支持。广投集团管理层高度重视财务共享服务的实施工作,不仅组织集团相关实施人员前往中广核、中兴通讯、国投等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进行调研,还聘请在国内最先实施财务共享服务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兴云服务公司为集团规划财务共享实施方案,并将财务共享服务实施工作列为集团信息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力保障财务共享服务实施工作的顺利推进。

2.进行组织机构变革。一是成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负责为集团各业务主体提供共享服务,形成“战略财务、业务财务、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三层运营模式;二是按职能进行专业化分工和精细化管理,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下按职能设立费用组、采购组、收入组、成本组、总账报表组、运营管理组等六个专业小组,并在成本组下按行业特点细分成金融、铝业、能源、国际业务、文化旅游、化肥等几个小组,分别负责各自职责范围内的业务;三是分流共享企业富余的财务人员,实行共享服务后,共享企业富余的财务人员优先用于充实本企业的业务财务,加强共享企业的财务分析能力,其次可将部分财务人员安置至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不愿前往异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工作的财务人员可选择在本企业或集团内的其他企业转岗,对于自愿离职的员工按国家有关规定妥善处理。

3.以沟通和绩效管理获取广泛支持。一是要与共享企业的领导和员工充分沟通推行财务共享的必要性及价值贡献;二是由财务共享中心与共享企业签订服务协议,在服务提供方与接收方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制约、同担责任、平等互利的良好关系;三是在财务共享中心内部建立合理的绩效管理机制,从预算执行、成本控制等财务指标和客户满意度、标准化程度、业务处理质量和效率等非财务指标两方面加强对员工的考核,帮助员工明确自身所处的位置及岗位职责和目标,促进财务共享中心提升效率并不断优化流程,为客户提供稳定、持续改进的优质服务。

4.重视员工能力的培养及职业发展规划。一是建立培训机制,尤其在实施初期需要通过大规模培训让员工尽快熟悉共享业务流程和制度,后期还要继续培训进行知识更新,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新进财务人员也必须先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学习锻炼;二是进行定期轮岗,建立员工发展通道,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为人才基地为集团培养业务财务或外派财务经理,在公司快速发展过程中,为努力奋进的员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保障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业务处理和未来集团发展对财务人才的需求。

5.统一作业标准和流程。制定流程梳理规则,从职责划分、属地分析、系统实现等方面对纳入财务共享体系的相关业务流程进行标准化管理,并绘制流程图、编制流程说明书,规范共享事项的流程步骤、输入输出内容、岗位职责、风险点管理等,建立固化流程和统一模板,形成标准化操作手册,并设置专人负责流程优化及培训工作,保证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知识更新。各业务板块还要结合行业特点和管理需求,统一行业会计科目、业务流程,优质、高效、可靠地完成业务处理。

6.整合信息系统平台。一是以现有的统一信息平台为依托,以用友NC财务系统为核心优化现有的各种信息系统,达成系统间互联互通;二是按产业板块、产业链节点将ERP系统统一到有限的几种,使同类企业间管理更加标准、信息更加统一,降低系统优化、系统维护和员工的学习成本;三是建立电子影像系统和报账系统将分散在各地的原始凭证集中至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进行处理,实现会计档案全电子化管理,管理者及财务人员审核业务时可随时调阅发票和合同等影像附件进行审核,沟通更加顺畅。

7.分行业、分阶段推进。由于广投集团行业众多,业务流程较为复杂,而各行业的管理水平却又参差不齐,在整个集团全面推进具有较大难度,可采取分行业逐步推进的方法。第一阶段先在具有财务集中经验的铝行业进行试点,重点在于流程优化、信息系统整合等标准化管理工作,测试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能否实现正常运行;第二阶段将逐步扩展到其他行业,主要是境内的非上市企业,优先实施能源、文化旅游、金融等主要板块,并对系统和流程做进一步优化,建立轮岗、培训、绩效考核、人才输入输出机制,加强运营团队管理;第三阶段可考虑将境外企业及上市公司纳入共享服务,最终建立起整个集团统一管理的财务共享服务体系。必要时可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独立出来单独成立公司,既可对外承接业务,从成本中心转型为利润中心,又可以满足证监会对于上市公司财务独立性的监管要求。

参考文献:

[1]陈虎,董皓.财务共享服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2]张庆龙,潘丽靖,张羽瑶.财务转型始于共享服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

[3]陈虎,陈东升.财务共享服务案例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

[4]张庆龙.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思路与要点分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3).

[5]段培阳.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典型案例分析与研究[J].金融会计,2009(9).

第2篇:财务共享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财务共享 信息系统整合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源以来,财务共享的理念与实践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各行各业得到了一定的应用。目前,财富100强企业中,已有超过80%建立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我国也在应用财务共享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随着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渗透,尤其是随着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财务共享赋予管理会计更多更丰富的内容。

一、财务共享是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变革

财务共享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其本质是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运营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来提升会计信息在管理活动中应用的广度和宽度。它是通过统一的系统平台、ERP系统、统一的、会计核算方法、操作流程等来实现的。实现财务共享的目的需要解决提高财务工作效率以及降低财务管理成本两方面问题。

1、实现财务共享最重要的是有效的管理创新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全体员工自上而下的支持。

2、共享服务需要建立统一的系统来支持。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是实现财务共享服务的基础和保障,因此,系统平台的统一搭建和整合是实现共享服务的第一步。统一的ERP系统是保证共享服务平台顺利搭建的关键因素。建立一个好的平台很重要,需要有一个统一的IT标准和一个流程标准,这样整合可以更快。由于管理会计贯穿于单位运营全过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应重在适合单位需要,将管理会计信息化需求纳入单位整体信息化规划,以免造成信息系统与单位财务、业务活动需要相脱节的现象。要在单位长期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在理解单位战略目标与业务规划的基础上,诊断、分析、评估单位管理会计和信息化工作现状,优化单位业务流程,结合所属行业管理会计信息化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对最新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掌握,提出单位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远景、战略、具体目标、所需功能等具体需求,系统指导单位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工作。

3、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为一个独立的运营实体,需要有一个非常好的商业模型,即使是内部的一个事业部门,也需要一个内部结算体系。共享服务中心需要向服务对象提供一个能为他们所接受的低成本服务,同时又需要在低成本的基础上发挥较传统财务管理更加有效的管理模式。

二、整合信息系统,将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融入各业务子系统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得信息化不单纯是会计工作的工具,更是会计工作的环境,与组织架构、内部文化、业务领域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进会计工作模式的发展变化。通过系统整合、改造或新建,形成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就是要利用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和工具方法对企业活动进行规划、决策、控制、评价,是信息技术在管理会计领域的集中体现。财务共享作为整合财务信息资源,规范财务管理流程的重要手段。不能简单将管理会计系统建立在孤立的信息平台上,只有通过信息系统的整合与延伸将企业管理的各个子系统建立在统一的信息化平台上。尤其是在一些集团化的企业中,财务信息共享更能充分发挥财务信息的整合以及规范财务流程的作用。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建立统一的标准,实现会计与业务活动的有机融合,从源头上防止出现“信息孤岛”。

三、完善共享流程,提高财务共享中心的成本效益

要实现财务共享需要建立的财务共享中心,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是对传统的财务管理流程的再造。需要对原有的会计核算体系进行改造,将日常的重复的业务进行梳理和规范,并通过信息化手段固化在新的流程中。同时将原有的核算、结算、资金管理、税收管理等环节分离出来,进行新的岗位设计。并从服务的角度切实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以及财务成本效益。作为一个独立的运行的服务实体,财务共享中心需要发挥数据方便、快捷的优势,与整个企业的经营战略、内部控制、风险防范、绩效评价等方面融为一体。提供更为高效的财务信息。

四、财务共享实施的建议

财务共享的实施需要通过组织财务共享中心来实现,除了前文提到的主要措施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财务共享中心的组织构架,财务共享中心的职能是从原有管理体系中剥离出来的。在组织有关业务时,不仅要考虑业务流程的优化,更要考虑组织结构的偏平化,这样更有利于发挥成本效益的作用。

2、财务共享中心需要在管理层的支持下,完成顶层设计将整个公司各个层级的财务核算都纳入共享中心的业务范围内,从业务的前端到末端形成完整的业务循环,以确保财务共享信息的真实完整。

3、层层推进,分步实施。财务共享信息的整合以及规范需要一个过程,在完成顶层设计后需要逐步推进财务信息的共享,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业务层的操作规范,逐步实施确保财务共享中心最终的财务信息实现共享。

4、完善信息技术手段,财务共享中心是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效快捷。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与提高离不开企业其他信息系统的建设,在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上,不断推进各业务子系统的建设,为财务共享中心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支撑。

第3篇:财务共享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财务 共享模式 战略风险 思考

21世纪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共存的时代,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彻底改变整个会计行业。能否在快速变革的新环境下整合资源、锐意创新、把握时机,是当代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伴随着企业集团化、全球化、精益化管理的需求,变革转型成为了集团财务管理的必然趋势,财务共享服务引领了新经济形态下的变革转型。

一、财务共享服务的概念与发展

财务共享服务,是指依托信息技术,以财务业务流程处理为基础,以优化组织结构、规范流程、提升效率、减低运营成本、强化决策支持、创造企业价值为目的,以市场视角为内外部客户提供专业化、标准化服务的分布式管理模式。

上世纪80年代,美国福特公司在底特律创建了全球第一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其后,GE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也成立了各自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1999年,摩托罗拉在天津成立“亚洲财务结算中心”,开拓了财务变革在中国的新视角。同年,中兴通讯开始着手筹建共享服务中心,历经十余年的实践,中兴通讯不仅将其实践成果产品化,并进行了有效的技术输出,当之无愧成为推进中国财务共享服务事业发展的实践先行者和技术输出者。

二、财务共享服务的战略目标及实现基础

企业的目标就是以讲求成本、效益的方式来创造价值;财务共享服务的战略目标就是:降低财务运行成本、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实现总体财务转型。

实现共享服务,应具备三大基础

(一)数据基础

共享服务要求所有的基础数据从产生的源头起就遵循统一的逻辑规则,成为标准的“数据粒子”,避免因为各分子公司在进行数据处理时采用不同的规则、或者虽然采用同一规则,但操作方式上又带有自身的理解,导致数据口径不一致的问题。

(二)管理基础

财务的变革和转型需要世界级的财务能力为基础,包括:基础架构、绩效管理、运营管理和风险管理四个方面。其中:基础架构要求企业必须具有统一的会计科目、信息系统、财务流程和财务制度。只有满足了基础架构的要求,才能够产生逻辑规则一致的数据,支持企业的经营决策;绩效管理要求企业明确预算责任目标,制定和报告业绩评价指标,通过对标管理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保证公司战略的有效执行;运营管理能力要求企业对财务基础信息实现流程的持续优化;风险管理能力要求企业能够应对财务风险和非财务风险,并提前进行预警和风险预估。

(三)组织基础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通过流程再造和整合,释放出大量高素质人才到战略财务和业务财务,实现人员结构的优化,使财务转型变革到人。

三、对风力发电企业财务共享模式下战略风险的几点思考

(一)风力发电企业的特点

依据现行《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向生产、经营所在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风力发电企业受风资源分布地域影响较大,一个集团在风资源好的省区可能成立多达十几家甚至二十几家法人公司(考虑到对地方税收收入的影响,有些地方政府要求必须设立为法人公司,不许设立为分支机构);而在风资源较差的省区,仅成立1或2家法人公司。

现行的风力发电企业管理模式(以某集团为例)为:一套管理人员(包括财务人员)平行管理省内多家法人单位的业务,会计人员每人负责2-3家法人单位多个岗位的会计工作,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人员配置精干、高效、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比较全面,对自己分管公司各项情况比较清楚,职责明确。

(二)风力发电企业实施财务共享面临的战略风险及其应对

风险是影响目标达成的不确定性,战略风险主要是一些战略性决策所带来的风险,包括:

1、业务范围确定风险

财务共享服务的模式,适用于具有同质性的、高度重复、可标准化的业务,其业务区域具有明显的特征。相对来讲,风力发电企业因单位众多,税务筹划、融资等业务类型,就很难显现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优势。

税务风险:在共享服务中心模式下,需应对分布在不同省份多达几十家税务局的纳税申报、税收优惠政策备案、发票领购缴销、税务检查等各项业务,并面临各地不同的法律法规及税收政策,如何划分职责界面,给中心运行带来很大的税务风险。

风险应对:在共享服务中心模式下,有二个路径选择:一是将有关税务业务在每个省配置专人负责,二是将有关的税务业务外包给中介机构,但金税卡不宜由公司以外的人员保管。

融资风险: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统一管理资金后,资金管理板块负责融资合同的条款审查、签约、执行以及资金集中管控和系统资金调度、资金拨付工作;但对于融资工作来讲,需考虑是在项目所在地融资,还是中心分项目集中融资,中心所在地的融资规模是否能够满足资金的需求。

风险应对:建议在项目属地进行融资,或中心所在地与项目所在地组成银团贷款。每个省份配置专职或兼职资金管理人员,负责省内各公司的资金计划、融资工作,分散中心统一融资的风险。

2、选址策略风险

从总体来看,选址策略受共享服务中心定位、运营模式、长远战略、企业规模等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选址还需要考虑人力资源、成本效益、当地环境、税收法律等影响因素。

风险应对:考虑根据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公司数量的多少,成立五大区域共享财务中心。

3、实施方法风险

共享服务起源于西方,中国企业实施共享服务,需结合中国社会经济背景、法律及税收政策和企业自身特点,选择恰当的实施方法,欲速则不达。

风险应对:对已投产的风力发电企业来讲,固定资产占到资产总额的90%左右,因此,有必要首先制定统一的固定资产分类目录及编码,规定统一的折旧方法和分类折旧年限、统一残值率标准,为统一标准模式下计算折旧费用、分析利润指标、考核绩效奠定基础。

(三)对风力发电企业实施财务共享几个问题的思考

财务共享服务是财务管理模式的变革和创新,在诸多方面都具有其先进性,但在共享的推广中,不能一味追求共享的模式而忽略了业务的本质。对共享的业务范围应进行缜密的考虑和确定,以发挥共享模式的优势。

风力发电企业实施财务共享,需解决好会计人员频繁在各公司帐套中切换单位处理业务的现实问题,以便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混淆单据的风险;人员设置仍然倾向于按业务模块一个财务人员分管几家法人单位,与现行的按省设置财务人员的做法没有大的区别,在目前省内公司已达十家以上的地区,共享模式是否比现有模式在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方面更具优势,还没有实践经验,需谨慎对待。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国税发[2006]156号《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企业应按税务机关要求存放专用发票和专用设备,因此税控机应存放在业务单位,各省应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税务事项,如金税卡的保管,纳税申报、发票领购缴销、报送增值税即征即退退税资料、税收优惠政策备案等等;另外,每月还需有人按时将售电发票送交省电网公司,这些业务应由属地会计人员负责。

税务检查,需在属地向税务机关提供会计凭证、帐表等资料。因此,会计档案的存放地点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建立财务共享服务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集中,而是为了分散,把财务人员更多分散下去,让他们一方面把数据真实、完整地收集上来,另一方面把财务的理念灌输到每一个经营活动当中去,使价值增值成为企业各项工作的终极目标和方向,从而也促使了财务组织发展为能够担负起公司经营决策、变革领导、业务导向与协作者的重要支撑,使财务发展为更为开阔、更有活力、更具创新能力的价值体系。

四、结束语

财务共享服务是财务管理模式的变革和创新,在诸多方面都具有其先进性,但在共享的推广中,不能一味追求共享的模式而忽略了业务的本质。

第4篇:财务共享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F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812(2015)24-0096-02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办学规模扩大,资金来源多元化,对预算管理、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绩效评价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意识到管理会计的作用,但目前,我国高校对管理会计信息化认识还非常有限,对其成功应用更是凤毛麟角。那么,什么是管理会计信息化?当前我国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现状如何?现阶段高校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重点应该关注哪些方面?高校应该如何有效实施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管理会计信息化

作为会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管理会计是在20世纪初才作为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逐渐发展起来,以1952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提出“管理会计”作为其正式形成的标志。管理会计作为内部会计,它把管理和会计有效结合在一起,在预算、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和绩效管理评价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会计领域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科学的结果。管理会计起源和发展于西方,在西方企业、政府公共管理方面得到长足的应用,而在我国管理会计运用尚处于初级阶段。管理会计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管理会计领域的应用,是将信息技术与管理会计结合起来,是指“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处理,为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熊磊,2014)。

二、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缺乏对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

目前我国高校在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方面缺乏总体规划,高校各个管理部门,根据自己的管理需要独自上相应的信息系统。例如校办,为了完成大量公文处理,建立OA办公自动化系统;科研处为了科研项目申报、日常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建立科研经费管理系统;为了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处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财务处建立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这些系统都是根据需要用不同的技术开发出来的,而且通常软件供应商也不同,造成各系统数据交换困难,形成“信息孤岛”。

(二)高校缺乏管理会计信息建设所需的内部控制系统

2014年1月1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在高校开始正式实施,但是许多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往往流于形式,缺乏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缺乏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机制。而管理会计十分强调规划和绩效,它要通过事前控制、绩效管理和财务管控达到合理保证业务运行风险、超越预算和持续发展的目的。内部控制作为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其能有机整合各个部门,实现信息共享。由于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弱化高校管理会计的作用,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三)高校缺乏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人才

我国高校既懂高校财务知识,又拥有战略决策指导思想的管理会计人才严重缺乏,不能适应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所需具备的分析能力、战略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使得高校在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过程中严重受阻。

(四)高校缺乏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所需的内部环境

作为管理会计信息化落地的关键人物,一些高校的管理者对管理会计的认识比较有限,甚至对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应用产生抵触情绪。另一方面,高校扩招,大量兴建新校区、各种基础设施,造成高校贷款激增,经费紧张,使得高校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管理会计信息建设所需的技术和设备,而技术和设备又是管理会计信息化不可缺少的部分。第三,管理会计更加强调规划、决策、全面预算和绩效评价等管理行为,而高校的内部环境(高校管理理念、发展模式的定位、职责岗位设置和管理文化等)严重影响了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具体落实进程。

三、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应重点关注的领域

(一)信息安全领域

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是以大数据为基础,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作为支撑,使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办公自动化、全面预算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绩效评价监督与考核等能够展开并高效运行。数据库、信息技术运用会涉及到数据的安全性问题,无论信息技术怎样发达,用户端仍然会存在各种安全隐患和风险威胁。主要表现在:存放数据的服务器群受到黑客恶意入侵、计算机病毒攻击等会造成相关数据损坏,甚至丢失;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可能由于第三方截取而丢失;数据库中相关资料可能会未经允许访问,甚至下载或恶意更改。这些信息可能关系到高校机密,甚至资金安全和学校发展。所以,如何有效保证信息的安全,是高校开展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应重点关注的领域。

(二)大数据及数据仓库技术的应用领域

高校决策规划、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与考核等需要管理会计提供精准信息,而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落地依赖大数据和数据仓库技术的应用。大数据又称巨量资料,百度将其定义为,“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的时间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能够在企业进行经营决策过程中得以利用的资讯。”数据仓库技术是指“基于信息系统业务发展的需要,基于数据库系统技术发展而来,并逐步独立的一系列新的应用技术,一般由系列数据源功能模块集成。”大数据和数据仓库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管理会计的决策模式,使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更加精细、更加有效。因此,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应重点关注大数据和数据仓库技术的应用领域。

(三)云计算领域

“云计算”自2006年问世以来,凭其高度可兼容性、高效性、便捷性、价格低廉等优势正在深刻影响着社会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将影响到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提供给计算机和其他设备,是一种通过网络提供可伸缩的廉价的分布计算能力。云计算是虚拟的资料库,这些资料库可以根据用户端的需要进行动态配置,以使资源得到充分合理使用,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目的。将“云计算”引入到共享服务平台将是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技术手段,也是信息化建设未来的一种必然趋势。

(四)现有信息系统领域

自20世纪90年代电算化实施以来,高校无论是在财务信息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还是学校办公自动化系统等信息化建设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信息系统,积累了许多信息化系统建设成功的经验。高校在开展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实施过程中,是要在现有信息系统基础上进行整合、改造和建设成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而不是将原有信息系统通通推倒另起炉灶。因此,高校在开展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对现有信息系统领域进行重点关注。

四、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有效实施的路径

(一)制定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

良好周全的规划能保证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实施效果事半功倍,高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现阶段信息化水平,制定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总体实施规划方案。财政部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同样提到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要纳入信息化总体规划,还给出三条鼓励性指导意见。因此,高校在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中,要根据实施的工作制定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制定年度实施计划。通过制定总体规划,明确高校管理会计息化的总体发展方向、目标和任务。在管理会计信息化总体规划指导下,分步有序进行,避免实施盲目性,保证管理会计信息建设工作前后衔接和部门协调,推动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顺利落地。

(二)构建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有效实施的内部环境

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顺利实施需要良好的内部环境,高校应该从内部控制、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资金保障和管理会计文化等方面来改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内部环境。第一,完善高校内部控制体系,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机制、绩效考核制度,使内部制度体系更加规范有效,为管理会计信息化落地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第二,培养既懂信息技术又精通管理会计的财务人才,使高校财务人员从核算型向决策型成功转变,为管理会计信息化落地提供人才基础。第三,提供管理会计信息化有效实施必要的资金支持。最后,构建管理信息化建设所需的文化,使高校领导、教职工甚至每一个学生都懂得管理会计知识,接受管理会计先进管理理念,为管理会计信息化落地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构建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随着20世纪90年代高校的扩招、合并,大部分高校都有多个校区,各校区的财务部门相互独立开展财务核算工作。目前,我国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推动财务人员从核算型向管理会计决策型转变,是我国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有效实施的一种现实路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自80年代问世以来,以其高效率、低成本的独特魅力,迅速被众多大型跨国企业所采用,例如,我国海尔、华为和中兴通讯等集团也先后建立起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使得财务人员有精力参与到单位管理规划、战略决策、绩效评价上来,有效推动了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总之,管理会计信息化实施是高校实现管理模式转型的有效途径,其实施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各个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当前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分阶段、有规划地推进实施,推动管理会计信息化在我国高校顺利落地。

参考文献:

1.何瑛,周访.我国企业集团实施财务共享服务关键因素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13,(10):57-64.

第5篇:财务共享的起源范文

现象:企业应用ERP普遍需要外挂物流模块、采购模块

在博科为企业提供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服务的近二十年里,见证了无数大中型企业在ERP系统上马几年之内立即增加物流管理系统、采购管理系统等模块以改善ERP固有的实物管理颗粒度太粗和流程固化不能适应新业务需求的问题。

第一个典型案例,中国最大的石化企业SAPERP只能管到销售的账务处理,对于实物的调度、实时跟踪、承运商管理、成本统计、货物流向流量经营分析等重要细节问题均依赖博科物流管理系统完成,两个系统间通过重新开发的接口完成数据传递与信息共享,物流系统实物账处理通过接口直接触发SAP销售出库等账务处理,替代了大量ERP工作,实现了供应链后端销售商流物流一体化。

第二个典型案例,中国最大的通信运营商集团roacleERP只能管到采购与存货的大流程,对于详细的物料编码体系、具体的采购任务分配、采购订单下达、供应商发货通知、实物到货、储位分配、配送管理、项目管理、资产管理、手机应用、RFID应用等实物具体管理都在博科供应链管理系统中得到实现,本系统帮助该运营商集团完成了在ERP系统应用中无法解决的账实不符这一关键问题,大大增加了供应链的透明度,实现了供应链前端采购商流与物流的一体化。

本质:以SAP为代表的传统ERP只涵盖商流和财务,缺乏供应链视角

为ERP增加外挂系统已经成为有实物运作的企业的普遍现象,可以认为这是传统ERP本身的落后与缺陷带来的ERP系统二次返工。

第6篇:财务共享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电力企业 EVA 业绩考核

一、EVA的概念和起源

EVA是20世纪90年展起来的一种公司业绩评价方法,更全面的观点认为是一种价值管理工具。它是由美国著名的思腾思特咨询公司倡导和推广的一套以经济增加值理念为基础的财务管理系统、决策机制及激励报酬制度。

EVA是基于税后营业净利润和产生这些利润所需投入总成本的一种企业绩效财务评价办法。它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原则,充分考虑了投资者的期望收益,真正反映了股东财富的增加。其基本涵义是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扣除包括权益和债务的全部投入资本成本后的所得。

EVA由于考虑了资本成本,其度量的是超额收益部分,因此对比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等传统绩效评价指标更加丰富,克服了它们某些方面的缺陷,是对企业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综合考量,同时揭示了企业的经营效率和资本的使用效率。

二、电力企业应用EVA的必要性

目前,电力企业评价企业获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有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每股利润等。这些指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的经营业绩,但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的经营效果或为股东创造的价值,存在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是忽略了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没有体现投资者投入资本的回报要求;二是容易导致企业因追求利润数额的增加而盲目追求规模,导致过度投资和过度生产;三是可能导致管理层忽视投资回报率高于资本成本的项目,放弃使股东价值增加的机会;四是行业风险越高,投资者要求的回报也越高,传统指标难以体现这种要求等等。

电力企业作为国有企业存在权益资本成本观念淡薄的现象,企业对外披露的信息失真,直接误导所有者,损害了所有者的利益。以利润为导向的传统考核指标并不利于保证企业组织架构的激励性和有效性,不利于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这时,必须寻求一种新的考核指标来衡量管理层的经营业绩。EVA从股东利益出发,作为一套全新的管理工具,其目的在于完全消除财务管理中的主观性。通过将预期的业绩由内部的预算标准转变为外部以市场为基础的价值增值要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企业的利润操纵行为,修正现行会计准则产生的一些偏差和扭曲,更真实、客观地反映公司的真正经营业绩。

EVA的实施可以形成一个用于指导和控制电力企业的经营和战略的财务政策、财务程序、财务指标和业绩评价方法的集合的财务管理系统,通过客观准确地将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相结合,使管理者认识到要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必须不断为股东创造价值。这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经营者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从公司长远利益出发规划和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并在实践中根据各类因素的变化不断对企业管理模式和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

将EVA作为评价和考核企业经营业绩的核心内容,可以较好地满足股东以长期价值创造为中心的要求,有利于避免盲目追求增长率和企业规模,促使企业把着眼点放在价值创造上;有利于克服短视行为,使企业更加关注核心业务,追求长期业绩的提升,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这在当前电力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与考核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EVA在电力企业业绩考核中的运用

EVA可以真实地衡量企业的经营业绩,要保持企业和股东价值的长期、持续提升,就必须建立以EVA为核心的价值管理体系,建立与EVA相配套的考核与激励机制。

电力企业要构建以EVA为核心的业绩考核体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如何计算EVA;二是在此基础上如何制定以EVA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人员激励计划。

首先,建立以EVA为主要衡量指标的电力企业业绩考核体系最关键的一步是确定EVA指标。

EVA=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投资额*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EVA计算的关键在于会计调整的科目。在具体EVA指标设计中,根据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可对常见的会计科目作一些调整,如营业外收支、研发项目研究阶段支出、技术改造及市场开发等资本化费用的调整、带息债务的调整、资产减值的调整、无息流动负债的调整等等。

其次,制定以EVA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人员激励计划,建立EVA奖励基金和EVA奖金银行。EVA机制下企业奖金直接根据当年度和前一年度的EVA值来计算。同时,对企业的奖金采用延期支付方式,以激励企业从公司的长期发展来规划企业的发展计划,避免即期支付引发的企业行为短期化倾向。

四、电力企业建立以EVA为核心的业绩考核体系的意义

EVA系统能真实反映企业价值,降低成本,有利于投资者引导企业更加关注价值创造,使经营者和投资者的目标统一到股东价值最大化上来。坚持EVA经营导向,有利于企业优化资本结构,优化资本资源配置,提高投资效率,努力创造高于资本机会成本的超额利润,提高国有资产投资回报率,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EVA的引入,是对电力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的一种补充和完善,要求对现行业绩考核体系进行重新界定与组合,需要明确理清EVA与其它关键业绩指标KPI间的关系,这就对EVA考核体系与现行业绩考核体系的有机融合、相互协调提出了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张中军.EVA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应用.财会通讯,2008;1

第7篇:财务共享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财务会计 管理会计 融合 创新发展

长期以来,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有着不同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在企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伴随现代企业的快速发展,对会计工作有着更高的要求,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是一种必然趋势,也是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所以,作者主要针对二者有机融合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促进二者融合和创新发展的建议。从工程建设管理单位的会计工作视角出发,对提高单位会计质量和推动单位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

一、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的基础

工程建设管理单位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所以能够实现融合,是因为其具有一定的基础。首先,二者具有一致的起源,都是从原始会计簿记活动中发展和分化的,其本质与职能具有契合性。其次,二者的本质同一,从原始会计活动中派生,共同构成会计管理活动,具有不可割裂的联系性。再次,二者的目标具有统一性,即维护相关人员的合法权益和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但管理会计的目标较财务会计更为深入,属于一种特殊的管理活动,如发挥会计监督职能,以达到保护主体利益的目的。最后,随着会计活动的发展演变,二者的边界逐渐打破,为有机融合创造良好条件,提供驱动性力量。通过二者融合,可以集监督、控制、分析等于一体,使会计职能在单位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的现状

工程建设管理单位会计工作开展中,实现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是必然趋势,但在融合中,存在一定的阻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二者的规范要求有不同

就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而言,在规范要求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阻碍其融合进程。财务会计的服务对象是与单位有经济利益的外部人员,如工程建设材料提供方等。在会计准则等规范下,会计人员必须按照既定的工作程度而开展会计工作,以提高债权人的满意度。而管理会计主要为内部人员提供相关信息,对单位经营决策有重要影响,能够保证工程建设单位做出科学的工程建设决策。但是,国家及其相关部门,尚未针对管理会计而制定完善的准则体系。根据会计工作实践可知,管理会计下的会计确认标准、计量模式、财务报告等,与财务会计存在较大区别。由此可见,工程建设管理单位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要实现融合,必须对会计有着统一的规范。

(二)二者的信息共享度低

二者实践中,信息共享性较小,不能为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融合创造有利条件。财务会计工作中,以报表形式,对工程建设管理单位的各项经济数据资料加以反映,可使相关人员明确单位会计活动。而管理会计工作中,缺乏明确的标准规定,通常,会计人员根据环境变化、经营管理等实际情况,确定灵活的管理会计工作形式,并对工作方案加以调整。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工作中,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内容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尤其针对会计主体、核算精细度等方面,不能满足决策信息需要。可见,就工程建设管理单位的会计工作而言,即便二者逐渐实现有机融合,但尚未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自成体系的局面,而会计信息仍需得到进一步整合,为单位创造更大价值。

(三)工程建设管理单位会计人员能力还存在着差距

工程建设管理单位要推动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融合,必须培养会计融合型专业人才,但就单位会计人才素质水平看,尚未满足融合的标准需要。一方面,会计人员的视野较为狭窄,业务综合能力素养水平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不能对二者融合发挥推动性作用。另一方面,部分会计人员对二者融合的认识能力不足,如绝大多数会计人员认为:二者的融合,是将财务会计融入管理会计中。基于该理念,难以促进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融合。因此,工程建设管理单位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还不能适应会计融合的需要。

三、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创新发展

(一)完善会计体系

工程建设管理单位要促进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有必要完善会计体系。首先,根据工程建设管理单位发展实际,对会计制度体系加以完善。就现有的会计制度体系看,精细度不够,不能满足管理会计中的管控服务、规划服务需要。长期以来,单位针对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分别采取两套会计体系,对二者融合进程产生阻碍影响。其次,工程建设管理单位应对会计报告体系进行重构,以更为深入的对企业资金流转情况加以核算、监督等。在二者融合中,可实现财务会计报告向管理会计报告的转变,在提高会计报告质量的基础上,确保信息内容的全面性。

(二)做好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衔接

工程建设管理单位发展中,由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处于分离状态中,因而要实现二者融合,必须做好过渡衔接工作。对内而言,可对会计信息加以归类管理,并积极提供管理会计报告;对外而言,应严格按照我国相关规定,完善报告,以满足公平、公正需要。在此过程中,相关人员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在遵循国家或行业目标的基础上,积极借鉴二者融合的成功案例,并汲取经验,为单位会计工作融合创造有利条件。其次,积极推广管理会计,使单位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给予高度重视,改变传统重视财务会计、轻视管理会计的问题,有利于二者的衔接过渡,以进一步推动会计融合进程。

(三)加快会计信息化建设

工程建设管理单位发展中,面临着激烈复杂的竞争环境,只有加快会计信息化建设,才能促进企业会计工作中组织与经营模式的改变,降低会计管理难度,促进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融合。基于此,企业会计者有必要对财务资料格式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首先,制定目标清单,针对会计信息类型进行分类,可加快二者融合进程;其次,会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中,以管理会计为核心,在统计财务信息的基础上,对工程建设中的系列财务加强管理;最后,对会计科目进行调整,以满足单位发展需要。

(四)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工程建设管理单位实现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融合中,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是关键。基于此,才能为二者融合奠定基础。所以,单位相关人员可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增强会计人员的认知水平,使其对会计工作融合有着正确的认知,明确二者的联系、区别等;第二,根据单位发展实际,合理选择会计工具,并对会计工作者加强系统培训,不仅促进工作者知识理论系统的更新,而且有利于提高会计者的专业技能水平;第三,组建一支高素质的会计团队,以增强会计人才储备力量,对促进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融合有利;第四,提高会计工作者的会计融合能力,如积极采纳会计工作者的合理建议等,可增强会计工作者的责任感和提高其忠诚度,同时有助于推动会计融合进程。

四、结束语

伴随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快速发展,实现融合是必然趋势,并具备融合的客观基础,为有机融合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但是,在二者融合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阻碍问题,主要表现在:二者规范要求不同、信息共享度低、会计人员能力素质水平不高等方面。因此,要推动二者有机融合的进程以及实现工程建设管理单位会计工作的创新发展,必须不断完善会计体系、做好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衔接工作、加快会计信息化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等。

参考文献:

[1]王斌,顾惠忠. 内嵌于组织管理活动的管理会计:边界、信息特征及研究未来[J]. 会计研究,2014,01:13-20+94.

[2]陈艳祥.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制度亟待改革[J]. 水利天地,2014,05:14-17.

[3]楼继伟. 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 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J]. 中国注册会计师,2014,09:5-12+2-3.

[4]王军. 继续解放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 实现从会计大国向会计强国的迈进[J]. 会计研究,2012,03:3-14.

第8篇:财务共享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 财务管理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实践与创新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是学校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是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1998年教育部将财务管理作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列入本科专业目录,目前国内开设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约有500所,随着市场对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需求变化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校提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使得开设并定位为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应当在满足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版)对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宏观描述下,充分分析自身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定位、毕业生素质能力要求、课程体系设置、学时学分分配、课程考核方式、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取与之相应且行之有效的措施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长沙师范学院以“应用型、技能型”的办学定位而闻名省内外,财务管理专业于2013年9月开办以来,紧紧围绕学院办学定位,致力于突出应用型特色,努力实践如何将学院提升经管类学科发展与满足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构建卓有成效的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通过三年的人才培养方案践与创新,现已形成较为成熟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高等学校办学的根本性问题,对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内容的安排及教学过程的实施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是对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根据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组织结构中所处的层级地位,长沙师范学院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能专注于研究型人才培养,反复地调研、论证与思考,让我们在制定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把握以下原则: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遵循学科特点

首先,财务管理专业强调职业能力的应用性学科,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其次,财务管理专业是一个后继发展而来的综合性学科,其起源于西方的金融学,脱胎于我国的会计学、工商管理、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存在知识上的交叉与共享。财务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在掌握金融、管理、会计等方面知识的基础上,侧重于把握理财工具、理财技术特别是熟悉资本市场的规律与规则。

(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满足社会需求

后金融危机时代,在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的背景下,社会对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从业者不但拥有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更应具备控制企业成本、管理资金运营、熟识金融工具、进行高效融资、洞察市场信息、合理规划投资的高级理财能力。现在市场上普通财务工作者数量众多且趋于饱和,而高素质的综合性创新人才却严重不足,这就要求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中,立足当地经济和人才需求现状,进行更具针对性的人才培养。

(三)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树立学校特色

教育部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教育部的专业培养目标是高度内含和概括的,既包括综合实力较强的研究型高校,又包括为地方输送技能人才的应用型高校。长沙师范学院为省属普通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科专业开办于2013年,作为经济管理系拓展生源的本底支撑及学院重点培育的新兴学科增长点,财务管理专业的定位要明显区别于“211”、“985”高校的研究型人才培养及高职高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考虑学校的特色和发展情况,培养以“会计”为基础,以“财务”为核心,集理性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业务综合能力于一体,立足地方、服务社会、创造价值的应用型人才。

基于上述原则,我们将长沙师范学院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建设需要,掌握较全面的经济管理知识,具备系统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具有基本的财务管理实践技能和较高的业务素质,富有时代特征和创新创业精神,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

二、毕业生素质能力要求

为了更好地实现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通过召开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研讨会、论证会、专家咨询会及到其他高校参观交流与学习等多种途径,初步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所面向的就业岗位群,即主要面向湖南省(以长沙市为主)大、中、小型工商企业、服务型中介机构及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岗位、财务会计岗位等主要就业岗位群,以及各单位内部审计岗位、事务所和财务咨询服务公司等财经中介岗位等次要就业岗位群。然后分别选取若干家湖南省工商企业、服务型中介机构及金融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后,确定长沙师范学院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三层次素质能力要求,即基础素养、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同时将三层次的素质能力要求具体化为12个能力要素。长沙师范学院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素质能力要求如下表1所示:

表1 财务管理管理专业毕业生素质能力层次与能力要素对应关系表

第9篇:财务共享的起源范文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主要阶段及特点论述

财务管理的萌芽时期

企业财务管理大约起源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当时西方社会正处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地中海沿岸的许多商业城市出现了由公众入股的商业组织,入股的股东有商人、王公、大臣和市民等。商业股份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企业合理预测资本需要量,有效筹集资本。但由于这时企业对资本的需要量并不是很大,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比较单一,企业的筹资活动仅仅附属于商业经营管理,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财务管理职业,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筹资财务管理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成功促进了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技术的重大改进和工商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股份公司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公司的发展不仅引起了资本需求量的扩大,而且也使筹资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筹资活动得到进一步强化,如何筹集资本扩大经营,成为大多数企业关注的焦点。于是,许多公司纷纷建立了一个新的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财务管理开始从企业管理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管理职业。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是预计资金需要量和筹措公司所需资金,融资是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根本任务。因此,这一时期称为融资财务管理时期或筹资财务管理时期。

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是筹资。主要财务研究成果有:1897年,美国财务学者格林(Green)出版了《公司财务》,详细阐述了公司资本的筹集问题,该书被认为是最早的财务著作之一;1910年,米德(Meade)出版了《公司财务》,主要研究企业如何最有效地筹集资本,该书为现代财务理论奠定了基础。

法规财务管理时期

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和30年代西方经济整体的不景气,造成众多企业破产,投资者损失严重。为保护投资人利益,西方各国政府加强了证券市场的法制管理。如美国1933年和1934年出台了《联邦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对公司证券融资作出严格的法律规定。此时财务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金融市场制度与相关法律规定等问题。财务管理首先研究和解释各种法律法规,发表企业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组建和合并公司,发行证券以筹集资本。因此,西方财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守法财务管理时期”或“法规描述时期(DescriptiveLegalisticPeriod)”。

这一时期难芯恐氐闶欠煞ü婧推笠的诓靠刂啤V饕莆裱芯砍晒校好拦甯ィ?H?Lough)的《企业财务》,首先提出了企业财务除筹措资本外,还要对资本周转进行有效的管理。英国罗斯(T?G?Rose)的《企业内部财务论》,特别强调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为资本的有效运用是财务研究的重心。30年代后,财务管理的重点开始从扩张性的外部融资,向防御性的内部资金控制转移,各种财务目标和预算的确定、债务重组、资产评估、保持偿债能力等问题,开始成为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资产财务管理时期

20世纪50年代以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买方市场趋势的出现,财务经理普遍认识到,单纯靠扩大融资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财务经理的主要任务应是解决资金利用效率问题,公司内部的财务决策上升为最重要的问题,西方财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内部决策时期(InternalDecision-MakingPeriod)”。在此期间,资金的时间价值引起财务经理的普遍关注,以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为研究对象的资本预算方法日益成熟,财务管理的重心由重视外部融资转向注重资金在公司内部的合理配置,使公司财务管理发生了质的飞跃。由于这一时期资产管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称之为资产财务管理时期。

50年代后期,对公司整体价值的重视和研究,是财务管理理论的另一显著发展。实践中,投资者和债权人往往根据公司的盈利能力、资本结构、股利政策、经营风险等一系列因素来决定公司股票和债券的价值。由此,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的研究受到高度重视。

这一时期主要财务研究成果有:1951年,美国财务学家迪安(JoelDean)出版了最早研究投资财务理论的著作《资本预算》,对财务管理由融资财务管理向资产财务管理的飞跃发展发挥了决定性影响;1952年,马克维茨(H?M?Markowitz)“资产组合选择”,认为在若干合理的假设条件下,投资收益率的方差是衡量投资风险的有效方法。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1959年,马克维茨出版了专著《组合选择》,从收益与风险的计量入手,研究各种资产之间的组合问题。马克维茨也被公认为资产组合理论流派的创始人;1958年,莫迪哥莱尼(FrancoModigliani)和米勒(MertoH?Miller)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提出了著名的MM理论。莫迪格莱尼和米勒因为在研究资本结构理论上的突出成就,分别在1985年和1990年获得了诺贝尔奖;1964年,夏普(WilliamSharpe)、林特纳(JohnLintner)等在马克维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系统阐述了资产组合中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区分了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明确提出了非系统性风险可以通过分散投资而减少等观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使资产组合理论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夏普因此与马克维茨一起共享第22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荣誉。总之,在这一时期,以研究财务决策为主要内容的“新财务论”已经形成,其实质是注重财务管理的事先控制,强调将公司与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密切联系,以资产管理决策为中心,将财务管理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投资财务管理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国际市场迅速扩大,跨国公司增多,金融市场繁荣,市场环境更加复杂,投资风险日益增加,企业必须更加注重投资效益,规避投资风险,这对已有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60年代中期以后,财务管理的重点转移到投资问题上,因此称为投资财务管理时期。如前述,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揭示了资产的风险与其预期报酬率之间的关系,受到投资界的欢迎。它不仅将证券定价建立在风险与报酬的相互作用基础上,而且大大改变了公司的资产选择策略和投资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公司的资本预算决策。其结果,导致财务学中原来比较独立的两个领域—投资学和公司财务管理的相互组合,使公司财务管理理论跨入了投资财务管理的新时期。前述资产财务管理时期的财务研究成果同时也是投资财务管理初期的主要财务成果。

70年代后,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使公司与金融市场的联系日益加强。认股权证、金融期货等广泛应用于公司筹资与对外投资活动,推动财务管理理论日益发展和完善。70年代中期,布莱克(F?B1ack)等人创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tionPricingMolde1,简称OPM);罗斯提出了套利定价理论(ArbitragePricingTheory)。在此时期,现代管理方法使投资管理理论日益成熟,主要表现在:建立了合理的投资决策程序;形成了完善的投资决策指标体系;建立了科学的风险投资决策方法。

∫话闳衔?0年代是西方财务管理理论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吸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丰富成果,财务管理进一步发展成为集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于一身,以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活动,并在企业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1972年,法玛(Fama)和米勒(Miller)出版了《财务管理》一书,这部集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之大成的著作,标志着西方财务管理理论已经发展成熟。

财务管理深化发展的新时期

20世纪70年代末,企业财务管理进入深化发展的新时期,并朝着国际化、精确化、电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西方世界普遍遭遇了旷日持久的通货膨胀。大规模的持续通货膨胀导致资金占用迅速上升,筹资成本随利率上涨,有价证券贬值,企业筹资更加困难,公司利润虚增,资金流失严重。严重的通货膨胀给财务管理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因此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的任务主要是对付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财务管理一度成为热点问题。

80年代中后期以来,进出口贸易筹资、外汇风险管理、国际转移价格问题、国际投资分析、跨国公司财务业绩评估等,成为财务管理研究的热点,并由此产生了一门新的财务学分支—国际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成为现代财务学的分支。

80年代中后期,拉美、非洲和东南亚发展中国家陷入沉重的债务危机,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政局动荡、经济濒临崩溃,美国经历了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贸易保护主义一度盛行。这一系列事件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使企业面临的投融资环境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在其财务决策中日益重视财务风险的评估和规避,其结果,效用理论、线性规划、对策论、概率分布、模拟技术等数量方法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与日俱增。财务风险问题与财务预测、决策数量化受到高度重视。

随着数学方法、应用统计、优化理论与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方法和手段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公司财务管理理论发生了一场“革命”。财务分析向精确方向飞速发展。80年代诞生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90年代中期以来,计算机技术、电子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迅猛。财务管理的一场伟大革命—网络财务管理,已经悄然到来。

财务管理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