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学的研究方向范文

金融学的研究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学的研究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学的研究方向

第1篇:金融学的研究方向范文

行为金融学相对于标准的金融理论来说,更加符合市场运作的现实情况,而不是只凭借理性假设进行推理,基于这一个特点,行为金融学能够解释很多标准金融学所不能解释的金融学现象和问题,包括金融市场异常的现象。现阶段很多金融学研究专家已经开始了对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为有效的投资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

1、行为金融学的概念

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中一项处于边缘的热门学科,对于传统的金融学发展起到了创新作用,行为金融学将行为研究与心理研究结合为一体,是一门新兴的金融学研究学科。行为金融学主要研究个人的金融学行为,从个人的行为上分析金融市场的走势与发展方向,这一研究方向从金融学市场的反常行为来分析金融学市场的问题,分析不同的市场运作主体带给市场的影响,希望建立市场行为与市场运作发展的研究体系。

2、行为金融学对经济现象的分析

2.1对股价波动现象的分析

现代经济学在研究股价时由于借助的信息不完全对等,导致在解释股价波动时具有较大的分歧,但是在市场交易中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较弱,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交流程度不同,也不能很好的解释众多股价的波动性。行为金融学对于股价的波动现象有着独特的见解,认为股价波动的根本原因在于投资者处理信息和做出决策所应用的程序,佩恩认为投资者在进行决策时所面临的问题和问题产生的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导致了投资者面临的市场信息有很多都是相同的,但是投资者处理这些信息的方式确是不同的。

此外在证券市场上还存在着过度反应的现象,这种现象也可以用行为金融学来解释,过度反应是当某一个重大事件发生之后,引起的股价波动超过了预期的水平,然后又以反向修正的方式回归到了原有的价位上。行为金融学认为这一现象是市场投资者对事件的影响不能准确分析造成的,证券市场的发展情况与投资者的利益是息息相关的,投资者在采取决策行为时容易受到主观情绪的影响,在出现问题时对股价的走向预测过于悲观,导致股价理论水平下降,而过一段时间投资者的情绪稳定后,就能正确的看待事件的影响,股价就会出现修正的现象。

2.2对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分析

资产组合理论认为要通过分散投资的形式来规避投资的风险,国外资产与本国资产的联系较少,能够实现分散投资,因此投资价值较高。在现实的投资市场中,投资者更愿意选择国内股票和国外股票相结合的投资方式,且购买国外股票的数量低于资产组合投资理论的合格水平。按照资产组合理论的观点来解释行这一现象的话很容易,就是国外的股票不确定因素较多,因此投资者将国外股票放在投资金字塔的最顶端。

按照行为金融学的观点来解释这一现象,则是投资金字塔的组成是由投资者的投资目的决定的,当投资者的投资要求发生变化时,相对应的金字塔层数的投资比例也会增加或者是减少。在国际金融市场发生波动时,投资者会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投资资产的安全,这时候位于投资金字塔顶端的国外股票将会出现被大幅度削减的现象。

2.3对我国国债市场圈钱现象的分析

第2篇:金融学的研究方向范文

如果按照传统的金融理论指导金融投资,很难起到对投资者正确指导,使投资者更为理性地进行投资活动。所以,传统金融理论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亟待对传统金融学进行其他学科知识理论的补充,积极研究并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不断地拓展金融学研究范围。目前,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关于投资的诸多问题。行为金融学是集心理学和金融学于一体的相互融合的学科。该学科的研究对象是金融市场中交易者非理性投资行为。具体分析,行为金融学是借助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分析投资者的心理活动,以此为基础评价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也就是说行为金融学主要研究投资者心理因素导致在金融市场上的非理性投资行为。结合传统投资理论在金融市场的投资范式,分析评估交易者在金融市场中投资决策时犯系统性错误的原因,指导投资者认识到自己的非理性投资行为,进而对非理性投资行为进行修正,达到科学理性投资,降低投资风险的目的。行为金融学融合了心理学的有关理论知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金融市场上投资决策可得出如下结论:基于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影响,会造成投资者在金融市场投资时容易犯下主观判断失误,使得投资者在金融市场投资行为活动变得反应过度或者反应不足,严重影响投资者的预期收益。所以,行为金融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投资者非理性投资行为的动因,结合金融学的有关知识,建立完善的金融投资理论体系,为投资者在金融投资活动中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使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趋于理性化、科学化。

二、金融市场上的心理分析方法

长期以来,在金融市场上投资者最为常用的投资分析法有两种,即基本面分析法和技术面分析法。基本面分析法所采用的分析依据是投资对象的经营业绩以及经济发展形势;技术面分析法针对经济市场走势进性数据统计,并编制图表,根据图表定量分析未来投资的方向以及前景。而行为金融学的投资分析方法主要是对投资者心理因素的探究,依据心理学原理及相关知识分析投资者的心理状况对金融投资造成的正负面影响。从金融学角度分析,在金融市场交易行为活动中,投资者对金融决策的依据主要是基于主观判断和客观地对金融市场走势进行分析、估测。然而心理分析法是传统分析法的补充和改进,心理分析法是主要是以传统分析法为依据,将心理分析法融合到整个金融市场投资环境中,强调以分析投资者的心理因素,突出投资者的主观性为主要研究方向。然而过于强调投资者的主观能动因素而忽视机械交易的客观性,会导致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受到人性弱点的干扰。因此,基于金融市场上的心理分析法还应以基本面分析法和技术面分析法为依据。

三、健康的心理范式利于正确投资决策的形成

行为金融学强调的是提高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良好心理的形成,有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金融投资决策,对规避投资风险和降低投资风向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应基于行为金融学的原理,加强对行为金融学中心理学科的探讨,建立健全正确的心理范式,帮助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形成良好的金融投资心态,确保金融投资者投资受益最大化。具体来讲健康的心理范式的建立需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

1.提高情商。

按照投资心理层次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理性层面和非理性层面。理性层面我们可以理解为投资者的智商,而非理性层面可以理解为投资者的情商。投资心理理性层面主要考察的是投资者智力的高低,投资心理非理性层面主要考察的是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情绪的控制把握力度和体验深度。从金融市场投资行为分析,行为金融学更多的还是考察投资者的情商。这是因为心理因素对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影响远远大于理性层面的影响。所以,提高投资者情商是避免投资者在金融市场投资行为出现错误,降低投资风险的重要思路。应作为行为金融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2.培养规避错误信息的能力。

具有良好的规避错误信息的能力是投资者做出正确投资决策的前提条件。在金融市场中有关投资的虚假信息无处不在,如果投资者不能正确地判断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而是盲目地、不理性地进行投资,很有可能会增加投资风险,收益受损。所以,作为投资者应具有良好的规避错误信息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投资的收益,得到较好的投资回报。第一,投资者对金融市场信息认真地主观客观地分析鉴定,甄别。避免偏听偏信,对客观的信息融入过多的主观色彩,导致对信息错误判断。不能因为信息同自己的主观思路相符就愿意相信,愿意接受,愿意投资,而对于那些同自己主观思路不相符的信息就不予理睬。第二,投资者不应有盲目从众的心理,就是我们常说的“羊群效应”;不能人云亦云,受别思想、意见左右,这主要是因为金融市场是个复杂的环境,同其他社会活动不同,具有较大的风险。其他人对金融投资的判断结果并不是完全正确的。第三,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要心态平和,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避免因反应不足或者反应过快做出缺乏理智的投资决策,进而增加投资风险;第四,投资者要对投资收益期望值保持平和的心态,要学会等待,从等待中获得应有的预期收益,而不是急于求成。对于各类利空或利好的信息投资者都需用辩证的角度去分析对待。这是因为投资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市场是动态的市场,随时都有可能产生新的变化,如利空向利好转化,利好向利空转化等。第五,投资者应学会用动态的眼光去分析投资问题,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实时对原来的决策做出调整。因为只有投资者的主观判断同市场的动态发展实际相符,其投资才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3.学会远离市场上的投资氛围。

第3篇:金融学的研究方向范文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理财和投资理财的观念也在不断加强。投资理财的需求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复杂,从简单到专业,因而对高素质的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另外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对我国金融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尤其是国内金融行业。据分析,在广州、上海、北京等经济发展比较快速的前沿城市,随着越来越多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国内市场,金融行业的竞争也将更为激烈。同时外资银行不断进入,合资基金公司逐渐增加,银行和基金对人才的需求增长加快,金融行业对人才的争夺十分激烈。

所以,在经济学考研中金融学是非常热门的,具体有以下几个研究方向:

货币银行学

该专业方向主要研究跟银行及国家货币政策相关的问题,这里的银行包括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等。

热门分析:如今,许多银行都推出自己的理财产品,原本就倍受关注的银行业持续加温,成为热门的报考专业方向。

人才培养:货币银行学培养能在银行系统及其他金融机构、学校和研究单位从事金融经济管理和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等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该专业方向主要在银行系统、学校和科研单位从事金融业务和管理工作,以及金融教学、研究领域就业。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工商企业和上市公司也需要大批专业人才,这些也是理想的就业方向。

推荐院校: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大学

金融经济(含国际金融、金融理论)

热门分析:截至2008年12月31日,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9460.30亿美元,全年增加4178亿美元,增长27.34%。许多新兴的名词如外汇储备增速、开放资本项目管制、国有银行股改、股票印花税都涉及到重要的金融经济理论问题。

人才培养:该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进步需要的具有较宽厚的经济理论知识、扎实的金融学专业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国际金融理论知识和国际结算、外汇交易、国际金融投融资等业务技能,能胜任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外资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投融资部门工作的应用型金融管理专业人才。

就业方向:该方向就业范围比较广泛,与其他各个方向都有交叉的地方。毕业生主要去向是外向型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商业银行等外资金融机构,以及中资金融机构的涉外部门、跨国公司投融资部门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等。

推荐院校: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湖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

投资学

热门分析:中国股市经历牛市后,人们对投资学的兴趣也随之高涨,其实投资不仅仅是证券投资,范围极其广泛。国家发展、企业赢利、个人获利也都离不开投资。近年来家庭理财及投资已经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人才培养:该专业培养具有金融、证券、期货、保险、营销、企业管理等领域的必备基础知识和专门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一般来说,投资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去向:第一,到证券、信托投资公司和投资银行从事证券投资;第二,到企业的投资部门从事企业投资工作;第三,到政府相关部门从事有关投资的政策制定和政策管理;第四,到高校、科研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需要说明的是,应届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一般都是一线的操作员,因为没有任何单位会让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员工进入管理层,即使是基层管理岗位。

推荐院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保险学

该专业方向主要研究保险法学与保险数学,保险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安全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与运行规律,保险业与银行、证券业的关系等全方位的保险理论与实务。保监会对于保险专业的教学模式分为“西南模式”、“武汉模式”和“南开模式”,其对应的大学分别是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南开大学。

热门分析:在我国,保险业被誉为2l世纪的朝阳产业。首先,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以及人口的老龄化有利于保险业市场的扩张;其次,我国目前的保险深度及保险密度都很低,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再次,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为保险业市场扩大规模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人才培养:保险学专业主要是为适应我国保险业的需求而开设的,大多数学校都要求学习金融、会计、投资等经济课程,构架一个宽泛的经济知识背景。有的学校还补充市场营销、法律知识等相关知识,诸如保险营销、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与国际商法等。

就业方向:许多人误以为保险专业的就业去向就是卖保险,实际上保险营销只是保险业中一部分工作,其他工作诸如组训、培训讲师、核赔核保人员和资金运作人员、精算人员。毕业生主要到保险公司、金融机构、社会保险部门及保险监管机构从事保险实务工作,也可到高等院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此外,中介企业、社会保障机构、政府监管机构、银行和证券投资机构、大型企业风险管理部门等也需要该方向的毕业生。比较热门的职业有保险人、保险核保、保险理赔、保险精算师等。

推荐院校: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

公司理财(公司金融)

又称公司财务管理、公司理财等,是金融学的分支学科,用于考察公司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融资渠道,获得最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并形成合适的资本结构;还包括企业投资、利润分配、运营资金管理及财务分析等方面,也涉及到现代公司制度中一些诸如“委托-”结构的金融安排等深层次的问题。

人才培养:该专业毕业生在掌握现代公司金融理论知识和实务后,可为企业进行金融市场的融资、投资与风险管理服务。具备创新、管理和应用能力后,可努力成为现代公司金融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选择各类公司从事融资、投资工作,也可到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从事实务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后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推荐院校: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厦门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这里值得一提的还有金融工程专业。在教育部公布的专业类别里,金融学和金融工程是两个不同的专业。但是有些院校由于专业设置并不齐全,金融工程下属于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的一个小方向,如山东财政学院。金融工程学与金融学研究的内容大体是一致的,只是研究方法不同,因此各自的侧重点也就有所不同。金融工程更大意义上是金融创新的产物,更重视数理技术,是属于能学到很多东西的实力型学科;而金融学则注重经济知识。国内金融工程学是最近兴起的,实力强劲的院校是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工科强校。此外,报考金融工程学对数学的要求比较高,一般理科生报考更为适合。

第4篇:金融学的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金融文化;金融期刊;历史经验;核心竞争力;体制机制创新;品牌建设

当前我国的金融期刊包括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系统期刊、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总部主管的学术刊物、金融院校学报、科研院所创办的金融刊物等,本文主要考察狭义上的金融期刊即人民银行研究系统期刊,并以其中区域性期刊为视角。

作为金融文化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人民银行主管的研究类刊物是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见证者和理论推动者之一,保持着持久的竞争力和生命力。但同时也面临读者要求的逐步提高和日益激烈的学术期刊竞争。在历史经验和现实挑战面前,人民银行研究系统区域性期刊只有依托依然具有“大金融”性质的金融学会,立足本地市场需求特征,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迈出实质性步伐,才能保持各自曾经拥有的品牌优势并提升期刊核心竞争力,才能为金融改革和金融深化提供充分的理论与实践指南。

一、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系统期刊概况

简要回顾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系统期刊与中国金融改革同步发展,相互依托,共同促进。改革开放前,人民银行在全国尚无一本研究性刊物,到1982年,从总行到分行的研究系统期刊迅速发展到35家,至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分行、省会中心支行、营业管理部和计划单列市中心支行都拥有自己的刊物,期刊总数为32家。从办刊方式上看,区域性期刊中除了少数几家属市场化经营程度较高、初步具备金融传媒性质的期刊外,绝大多数仍为在金融学会和中央银行研究部门直接管理下的学术刊物。从办刊方向上看,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差异,各家区域性期刊探索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办刊方向:一是以《上海金融》为代表的理论和政策研究性期刊,其读者群体多为具有一定理论素养的研究人员或专业工作者。二是以《金融纵横》为代表的金融实务型研究期刊,其读者群体多为金融实务界人士及对金融业感兴趣的非理论研究者。

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系统期刊工作的基本历史经验

(一)人民银行研究系统期刊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和饯行者

在经济体制、金融体制转型乃至人民银行管理体制不断变迁的过程中,人民银行研究系统期刊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其根源在于金融改革与发展所蕴含的思想源泉、学术研究源泉、政策争鸣源泉和操作方法论源泉。一是源于金融改革与发展。源于金融改革与发展不仅仅是从改革中汲取研究和分析的养分,更重要的是吸收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改革的思想本质。金融改革的过程既是在实践中摸索前进的过程,也是在金融理论上不断深化的过程,而人民银行研究系统期刊的历史功绩就在于参与了这一理论体系重构的全过程,用严谨的思维和研究性语言来描述金融转型中涌现的新生事物。二是服务于金融改革与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民银行研究类期刊已经成为重大金融理论问题与改革政策的争鸣讲坛;在浩如烟海的金融改革文献中,人民银行系统学术刊物总是能敏锐捕捉中国金融体制的脉动,总是能准确把握中国金融运行中能激发各阶层人士思索的关键性问题。总是能为价值判断各异、方法论和分析工具不同的作者提供平等交流的平台,也就因此能够适应经济金融改革对学术产品的需求。

(二)坚持理论性、政策性和实践性是期刊工作的宝贵历史经验

人民银行研究类期刊能够在正悄然嬗变的学术期刊市场竞争格局中独树一帜,绝非单纯依托中央银行行政力量保障所致,其政策性、学术性和实践性是奠定人民银行系统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三大基石。

一是政策性强。“政策性”是人民银行主管期刊与生俱来的基本职能。人民银行研究系统期刊基于中央银行货币调控和金融学术研究领导地位的客观反映,已形成独特的信息优势和对金融研究方向的把握能力。政策性研究导向要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问题导向型”政策研究方法,亦即把当前的经济金融运行和改革中所出现的问题,用科学的理论工具作为分析手段,以翔实的实证研究作为立足点,以时间趋势或横断面比较为基本框架,客观地分析形势,有针对性地阐释政策建议。为各层次读者提供论据充分、分析严谨的范例。二是学术性强。由于中央银行研究系统与期刊在研究方向上的互动,不少影响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专题讨论往往能在人民银行系统的学术期刊中寻觅到,人民银行研究系统对现实金融现象的发掘是期刊站在金融学前沿的必要条件;在中国金融改革和金融深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方面,人民银行学术期刊推出了很多具有理论突破意义的研究成果,以及一定篇幅的计量模型和数理分析。正是坚持了学术性不动摇,研究类期刊尤其是具有中文核心期刊地位的金融刊物才形成对高水平读者群和作者群的号召力,才形成人民银行研究系统期刊的学术声誉。三是实践性强。基于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研究力量的整合,期刊具备统计数据优势、研究部门的纵向系统优势和对当地金融机构运行状况的感性认识优势,因此往往能够捕捉到我国金融运行的最新动态和基本脉络。由此,《金融研究》等期刊大力推行结合理论与实证两大领域的“案例研究”新模式,取得了较大成功。

三、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系统期刊发展面临的挑战及瓶颈制约

(一)人民银行研究系统期刊工作面临三重挑战

第一重挑战来自财经类期刊发展的新趋势。随着金融信息披露的日益透明,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信息优势明显弱化,势必要求人民银行研究类期刊准确合理定位,在基本发展方向上把握好政策性、学术性和实践性的配比问题,兼顾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和院校科研机构的读者和作者群体,在研究和用稿范围上坚持稳定性和多样化。第二重挑战来自研究类期刊的优胜劣汰。研究类期刊的学术产品竞争力是期刊市场化的操作载体,能否制造出有使用价值、有特色和有历史价值的学术产品,是衡量期刊质量的主要标准。对人民银行区域性学术期刊而言,由于受地域、读者和编辑人员学术水平等诸多制约条件所限,短时间内实现质量飞跃是不现实的,因此追求稳定的文章质量是更为现实的应对手段。第三重挑战来自各期刊的品牌竞争。学术期刊竞争的必然结果是优胜劣汰和积聚效应,更多的读者和作者会追逐具有较强品牌特色的期刊,目前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刊物都逐步把品牌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加快打造竞争对手无法仿效的核心技术,构筑竞争优势。为此,依托中央银行和金融学会的各区域性学术期刊必须增强品牌意识,逐渐实行依托市场选择的办刊方式。更多地引进现代期刊质量管理中的科学手段,逐渐形成各具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研究领域,全面打造期刊品牌。

(二)人民银行研究系统区域性期刊发展面临瓶颈制约

从整体上看。目前人民银行区域性学术期刊已完成品牌建设的第一阶段,在金融系统和学术界、期刊界初具声望。但其办刊机制和办刊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金融改革发展和理论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的要求,与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和报刊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及广大读者的期望值尚有明显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品牌营销意识尚不清晰,未能将每一期刊物的选题策划都归集到品牌建设这一基本发展方向下进行,期刊的地域特色不够浓郁,从而影响了期刊品牌价值的提升。二是来稿结构不尽合理。高等院校师生的纯理论文章多,金融系统研究人员和调研骨干的实证性研究文章少;实务性偏强的文章多,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较好的稿件少;描述性、解释性、总结性论文偏多,有数据、有分析、有深度、观点新、指导意义较大的文章偏少。这种“三多三少”的来稿现象在客观上造成政策性、学术性和实践性文章的采稿配比失衡。三是办刊机制尚未完全由信息传递型转为读者导向型。不但来稿的供给结构与核心读者群的需求结构不完全匹配,而且刊物的编排体例缺乏创意从而影响了可读性。四是在编辑方式上仍维持传统的“卖场模式”,普遍处于被动等稿状态,势必造成用稿质量的不稳定和期刊品牌的落后。五是编辑自身的知识广博性和学术敏锐性不够充分,其理论素养和实证研究能力亟待提高。

四、以创新提升区域性金融期刊核心竞争力的路径

面对院校、科研院所及商业化新锐平面媒体、财经类网络媒体等新兴业态对传统金融学术期刊阵地的渗透,面对读者导向型时代的日益迫近,比较优势正逐步缩小的区域性金融学术期刊必须在注重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思路下,从期刊的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寻求更高层次和更广范围的创新举措,把期刊办成区域性金融研究成果的集聚和扩散平台,办成区域性金融研究信息的交流中心和学术思想争鸣的主渠道。

(一)坚持学术研究导向和服务实践功能并重,夯实期刊核心竞争力的两大基石。

其一,人民银行研究类期刊的学术性是无可置疑的,人民银行绝大多数研究类期刊依托长期形成的深厚研究传统和中央银行的整体优势,在当地期刊市场竞争中保持长盛不衰。需要指出的是,学术性与金融业的特殊性高度相关。一方面,货币和金融是一门知识技术密集型的学科。其中货币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范畴,近20年来的宏观经济学最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货币经济学的演进。另一方面,在当前金融业仍实行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体制下,各地金融学会与人民银行的天然联系,使得金融研究领域还保留着综合化趋势,从而为人民银行研究系统期刊的生存发展提供了现实土壤,各期刊往往为当地不同的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和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研究力量,搭建起统一的学术交流平台,并从根本上构筑对网络媒体和其他“快餐式”财经类平面媒体的竞争优势。人民银行研究系统期刊读者对期刊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主要取决于期刊依托中央银行所体现的权威性。

其二,作为各地金融学会主办和中央银行研究部门直接管理下的行属期刊,其往往能够捕捉到我国金融运行的最新动态和基本脉络。从核心竞争力角度看,服务于实践操作是研究系统期刊的基本功能。根据研究系统大部分区域性期刊的主要受众面以及诸多制约条件,为辖内广大基层金融实务工作者提供专业化信息服务和政策理论指导,就是其核心价值所在。

(二)充分依托中央银行及金融机构较为成熟而完备的研究体系,以专业化优势提升读者和作者的认同度。从期刊市场的运行逻辑看,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评判标准永远掌握在读者和作者手中,考虑到金融期刊的读者和作者都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专业化优势无疑是衡量期刊核心竞争力的一项基本标准。首先,基于中央银行货币调控和金融研究领导地位的客观反映,中央银行独特的信息优势和对金融研究方向的把握能力,是研究系统期刊质量得以保证的前提。在我国,中央银行的研究方向无论对从事纯理论研究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还是对从事应用理论研究的金融机构,都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研究系统期刊的大量论文都与中央银行各阶段的研究重点密切相关,由此保证了论文选题的领先性和整个期刊的可读性。其次,中央银行研究成果的独到性是期刊质量的直接决定因素。由于中央银行拥有自己独立的统计系统和研究体系,针对某些重大经济金融现象或政策安排可以开展具体的实证研究,所获得的研究资源是系统而新颖的,由此形成的研究成果必然是独到的。另一方面,就人民银行研究系统区域性期刊而言,专业化优势又体现为区域化优势。人民银行区域性金融期刊几乎每一期都刊载具有地域特色的金融实务论文和研究报告,因此可充分依托辖内金融系统研究体系的专业优势,立足区域经济金融运行特点和不同理论倾向的印证比较,形成各具特色、持续跟踪、相互补充的调查研究网络,通过引导推动、平台搭建和研究产品展示,逐步形成各家期刊在特色研究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如《福建金融》注重发掘福建金融系统在两岸金融方面的研究资源积累优势,以“海峡金融”专栏为载体,刊登了系列特色研究报告,已初步创立在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发展领域的特色研究品牌。

为更好地发掘和整合金融机构研究力量的专业化优势,人民银行研究系统区域性学术期刊可在以下层面上寻求创新:其一,找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之间的最佳结合点,架设横跨学术和实务的桥梁,使不同的读者和作者得到良好的沟通。由此,一方面,应重视货币政策、金融改革政策和金融机构运行规律的微观研究,逐步将那些紧密结合区域经济金融特点的基层调研类成果,提升到兼具理论素养和政策内涵的“案例研究”层次上,更好地促成从事纯理论研究的作者了解现实金融运行的鲜活资料,深刻认识到研究现实问题才是实现理论突破的基本立足点。另一方面,应有选择地推出具有明确政策含义和实际操作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其二,编辑部应立足于货币政策和金融改革层次上的理论导向,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热点问题的文献和观点综述,引导各层次作者群对关系货币稳定和金融发展的重点课题进行多角度思索,鼓励理论创新和学术争鸣。其三,加强期刊与金融学会在研究成果上的相互支撑,实现期刊工作与学会工作的良性互动。可借助刊物主办单位即各地金融学会的平台,积极跟踪关注学会会员单位的最新研究进展,既保证及时对学会的重点课题及学术研讨的重要成果加以刊载。又能为刊物核心作者提供研究指引,由此获得基本的研究资源。

(三)推进期刊组织结构的创新,以此优化期刊的治理。

一是健全和完善期刊编委会制度,为全面提高期刊质量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针对目前各家金融期刊编委会成员中行政领导居多、专家学者偏少的状况,可借助刊物主办单位的平台来优化编委会成员结构,增补当地相关高校和科研部门的一些专家学者为期刊编委。这些增补的编委将从理论或研究方法创新的角度,对期刊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等提出

建设性意见。

二是进一步创新编辑体制,构建完善的稿件质量管理体系。首先,逐步确立责任编辑―特约编辑的两级编辑制度。凡遇推荐来稿,可先由相关特约编辑对稿件的理论性、政策性和实证性作出基本评价,并在初审中侧重于向作者提出业务上和技术上的修改意见,然后才进入责任编辑的文字处理程序。其次,试引入匿名审稿制度,确立相对公平的用稿程序和尺度,逐渐改变责任编辑决定稿件取舍的基本模式。结合区域性期刊的实际,可考虑先着手建立匿名审稿专家库,具体人选可从各地金融学会会员单位骨干作者、各刊特约高级撰稿人,以及辖内各专业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或研究人员中选聘,初步建立起各刊的特约审稿人队伍,由这些专家型编辑匿名编审特定的学术性、专业性或技术性偏强的稿件。

第5篇:金融学的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数学;金融;经济;分析

金融市场的存在与发展历史悠久,但是与其他自然学科相比,在对数学的运用方面,一直都进展缓慢。这种滞后的进展来源于多个方面,但最为主要的方面在于,金融交易活动中存在的大量不确定因素,其中人的因素占据了大部分,诸如心理因素等,都造成了金融工作环境中的复杂特征,进一步妨碍了金融领域中数学参与的进展。

一、金融数学的概念与应用

随着金融体系自身的发展,现代金融理论已经不同以往而成为一个独立学科。与传统的金融体系相比,现代金融学开始将诸多学科包容到这一体系中来,其中不仅仅有经济学和数学,也包括了诸如心理行为学和社会学等,在重视人的心理以及行为变化的基础上,开始采用数学的方法展开对于金融学的分析。而所有这一切,都在20世纪后期不断涌现出来,一方面,更多的适当的数学方法开始应用在金融问题的解决方案中;另一方面,这些金融问题也向数学和统计学提出了实践环境中极具价值的研究方向。这样的推动力量,促成了金融学和数学的融合,并且逐步形成新的学科,即金融数学。在这个新的学科领域中,现代数学工具的大量应用成为不容忽视的特征,并且进一步推动着金融与数学的融合,并且数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为金融学的发展提供了不容置疑的支持。

从广义的角度看,金融数学是指应用数学理论和方法,研究金融经济运行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而从狭义而言,其主要作用于不确定条件下的证券组合选择和资产定价理论。从应用特征和方法的角度看,金融数学通过随机控制、分析、微分、规划、统计、非线性与线性分析等方法,来处理金融环境中收益优化以及风险控制等方面的问题,并且用于处理在金融市场存在失衡特征的情况之下,实现金融风险的综合管理。具体而言,金融数学的应用领域包括如下两个主要方面。

首先,在金融投资与收益的应用方面,任何与预期实际收益存在的偏离,都可以视为金融风险,必然会对发展构成进一步的影响,通常会选用不确定行数学方法和确定性数学方法来实现对于金融风险的测度。在这样的数学体系中,不确定数学理论负责将投资期间可能损失或收益抽象的随机量,借助方差、数学期望与标准差进行衡量,而确定性数学方法则借助于风险环境中各项指标确定数学变量,并且进一步利用相互关系把数学公式、函数、模型表示出来,最终实现对于风险的控制,协调交易市场环境。其次,数学在金融预测与决策的应用同样不容忽视。考虑到金融交易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对未来的通胀率、存款余额、保贴率进行有效的预测,对于决策者的决策优化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价值。对于这一方面,通常会采用最小乘二、修正指数、二次、一次、三次指数、三点法、两步预测、曲线预测等方法来展开预测,并且采用诸如边际分析、无差异曲线、规划决策、极值选优、最小成本、最大产量、期望值法等来实现决策支持。

二、金融数学的理论框架与应用

从金融数学内部方法应用的角度看,其所涉及到的数学工具种类繁多,并且在研究领域各有所长,诸如随机分析、微分对策、随机控制、数理统计、泛函分析、数学规划、鞅理论、倒向随机微分方程、非线性分析、分形几何等都是该领域中常见的分析方法。甚至于在当前信息技术空前发达,计算机运算能力不断提升的整体背景之下,神经网络以及人工智能等更为复杂的边缘学科,也开始出现在金融领域之中,在期货市场的仿真研究中,遗传算法也因此屡见不鲜。对于这样的应用,金融数学领域中的应用,共同构建起了其框架结构,并且产生了金融数学在应用环境中所产生的若干分支,包括现代证券组合理论、套利定价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利率期限结构理论、套期保值理论以及期权定价理论等几个主要方面。

限于篇幅因素,本文仅对常用的数学方法中的不确定行数学方法和确定性数学方法的应用进行阐述。由于这二者主要用于实现金融投资风险的控制以及收益的化,因此在金融环境中的应用最为频繁,其发展也相对成熟。

确定性数学方法主要负责通过对金融投资环境中的各种风险因索确立起评估指标,并且展开进一步的分析,最终将这些因素,以及其中相应的关系抽象成确定性的数学变量和计算公式或数学模型,然后通过数学演算得出数值结果,用以衡量金融投资的风向。债券收益率、债券价格、股票价格和股票指数是投资风险分析的常用指标,都是确定性数学方法应用所产生的综合性评价结果。但是如果只是采用确定性数学方法,是不能够准确对所有的风险因素以及其间的复杂关系展开全面切实的描述的。因为在金融环境之中,不确定的因素太多,并且想要对一个金融系统进行深入的分析,首先应当划定对应的研究目标系统边界,而这个边界的确定,以及对边界内部变量的确定,其准确程度本身都会存在偏差。因此不确定性数学方法,从统计的角度,形成对于确定性数学方法的有效补充,意义重大。不确定性数学方法通过注入概率论、数理统计、随机过程等方法展开,其最基本的应用在于将投资过程的可能损失或收益率抽象为随机变量, 然后用数学期望和方差或标准差来度量可能损失或收益率的平均值和波动性,并且进一步实现降低风险的目标。

三、结论

对于金融领域中数学方法的应用,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并且取得了长足进展。除了上述方法以外,马尔可夫预测法以及卡尔曼滤波法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发挥着作用。实际分析工作中,数学的价值已经毋庸置疑,得到广泛认可,未来的发展,必然会沿着这个方向不断深入,为金融领域的控制提供坚实依据。

参考文献:

第6篇:金融学的研究方向范文

一、行为金融学的内涵概述

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心理学、行为学、人类学相结合的综合学科O有巨大的生命力。行为金融理论对于原有理性框架中的现代金融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人的角度来解释市场行为,充分考虑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的作用,为人们理解金融市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行为金融理论是第一个能够有效地解释市场异常行为的理论。行为金融理论以心理学对人类的研究成果为依据,以人们的实际决策心理为出发点讨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它注重投资者决策心理的多样性,突破了现代金融理论只注重最优决策模型,简单地认为理性投资决策模型就是决定市场价格变化的实际投资决策模型的假设,使人们对金融市场投资者行为的研究由 “应该怎么做决策”转变到“实际是怎样做决策”,研究更接近实际。因而,尽管现代金融理论依然是对市场价格的最好描述,但行为金融的研究无疑也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行为金融学是在质疑经典金融理论关于投资者理性预期、风险回避、效用最大化的前提预设基础上产生的。之所以称后者为“经典”是因为这一理论是在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的严格限定下, 运用数理逻辑与技术, 演绎出一套投资者总是寻求 " 理性的线性、无偏和最优解 " 的相当完美的, 被经济学家奉若神明的金融市场运行机理和金融资产的定价模型, 成为现代金融学的理论基础。Arrow- Debreu 的一般经济均衡理论, Markowitz 的投资组合理论, Sharpe- Lintner- Mossin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Fama 的有效市场理论, Ross 的套利定价理论, Black- Scholes- Merton 的期权定价理论和 Modigliani- Miller 的金融资产结构定理构成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经典金融理论认为: 投资者理性无偏、期望同质、风险厌恶、偏好稳定、追求效用最大化。并且市场信息充分反映资产价格, 投资者无限套利, 均值回归, 市场有效, 收益均衡。然而, 大量的实证研究和观察结果表明金融市场存在价格偏离与收益异常现象, 这些现象无法用理性人假说和现有的定价模型来解释,被称为金融市场 “异象”( anomalies) 。如 “股利之谜”,“股价溢价之谜”,“处置效应”等。大量“异象”无法解释的困窘, 表明了经典金融理论的局限性。在对学科进行审视和反思的过程中,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 “行为金融学”( Behavioral Finance)成为了学术界的关注点, 并开始动摇了经典金融理论的权威地位。

而行为金融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学派, 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其代表人物主要是芝加哥大学的塞勒( Thaler) 和耶鲁大学的希勒( Shiler) 。Thaler主要研究了股票回报率的时间序列、投资者的心理账户等问题。Shiler 主要研究了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股市中的“羊群效应”、投机价格与流行心态的关系。由于他们的研究成果能够解释金融市场异常现象, 符合现实, 逐步被学术界认同而成为一个新兴学派。

二、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

行为金融学的三大理论基础――― 期望理论、行为组合理论和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很好的解释了原有理论基础―――有效市场理论所面临的质疑,在金融理论发展中迈出了重大一步。

(一)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是行为金融理论的重要基础。kahneman和 Tversky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大多数投资者并非是标准金融投资者而是行为投资者,他们的行为不总是理性的,也并不总是风险规避的。期望理论认为投资者对收益的效用函数是凹函数,而对损失的效用函数是凸函数,表现为投资者在投资账面值损失时更加厌恶风险,而在投资账面值盈利时,随着收益的增加,其满足程度速度减缓。期望理论成为行为金融研究中的代表学说,利用期望理论解释了不少金融市场中的异常现象:如阿莱悖论、股价溢价之谜以及期权微笑等。

(二)行为组合理论(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BPT)

BPT是由She-frin和Statman在借鉴现资组合理论(Modern Portfolio Theory,MPT)有益的部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MPT中认为投资者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整个组合中,最优的组合配置处于均方差有效边界上。但是BPT则认为,现实并非如此,投资者实际构建的资产组合是基于对不同资产风险程度的认识,和投资目的所形成的一种金字塔式的行为资产组合,位于金字塔各层的资产都与特定的目和风险态度相联系,投资者通过综合考虑期望财富、投资安全性、达到期望值的概率等几个因素来选择符合自己愿望的最优资产组合。在BPT中使用了心理账户的概念,分别在两种状态下考察了BPT模型:单一账户行为组合理论(BPT-SA)和多重账户行为组合理论(BPT-MA)。其不同是在前者中投资者同均值方差投资者一样,通过考虑协方差将所有证券组合放在一个心理账户中,而在后者中则将证券组合放入不同的心理账户,并忽视各账户之间的相关性。通过研究发现,BPT的有效边界和MPT的均方差有效边界是不同的,相应地BPT中的最优组合也不同于MPT中的最优组合。应用该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一些异常现象,如本土偏好、红利之谜等。BPT在传统金融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行为因素,并将二者结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结果表明在考虑行为后的金融理论更加能说明现实中的一些现象。

(三)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ehavioral Asset Pricing Model,BAPM)

该模型是由Shefrin和Statman构筑的用于修正CAPM的假设,使其更加接近现实。BAPM将投资者分为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两种类型,并认为他们在市场上相互作用共同决定资产价格。信息交易者即是CAPM下的理性投资者,他们从不犯认知偏差,只是关心资产组合的期望和方差;噪声交易者则不是按照CAPM行事,他们时常犯认知偏差,并非严格按照均方差偏好选择资产组合。当前者在市场上起主导作用时,市场表现为有效率的;当后者在市场中成为代表易者时,市场是无效的。该模型还对噪声交易者存在的条件下,市场组合的分布、风险溢价、期限结构、期权定价等问题作了全面研究。在BAPM中由于同时考虑了价值表现特征和效用主义特征,因而它既从无法战胜市场的意义上接受了市场的有效性,又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拒绝市场的有效性,这对未来金融研究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

三、行为金融学理论的发展前景

第7篇:金融学的研究方向范文

作者简介:江曙霞(1955―),女,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厦门,361005),教授。研究方向:金融制度与金融监管、制度经济学。

代 涛(1979―),男,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厦门,361005),博士生。研究方向:金融制度与金融监管、法与金融。

Hicks(1969)指出,货币与法律是古代世界的两大遗产,法律与金融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商业经济要达到繁荣,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确立对产权和契约的保护。法与金融学(Law and Finance)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一门由金融学和法学交叉而形成的新兴学科,它强调法律对金融发展的作用,认为各国金融发展差异的关键在于不同的法律制度安排。近十几年来,法与金融学在国际上已经成为金融发展理论的前沿研究方向,而国内的研究则相对匮乏。

一、法与金融学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般认为,法与金融学开始于1997年La Porta、Lopez-De-Silanes、Shleifer & Vishny(以下简称LLSV)对投资者保护与公司治理关系的微观层面的研究,[1](1131-1150)而Levine和Beck等学者则研究了投资者保护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作用,从而将研究的视角扩大到整个宏观经济层面。由此,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领域:一是金融发展的法律理论(宏观层面),即研究法律起源、法系、法律移植与金融发展、执法效率与金融发展、投资者保护与金融发展等问题;二是公司治理的法律理论(微观层面),即研究企业的融资能力、融资成本、企业规模、公司价值、公司治理与法律制度等问题。

(一)金融发展的法律理论

1.法与金融市场。

LLSV的研究出发点是(外部)投资者权利法律保护与金融市场发展的关系。他们设计了若干指标,主要是外部股东(少数股东)和债权人的权利在法律上能够得到来自企业内部(经营者和大股东)的多大程度的保护以及49个国家法律执行的有效性等。他们的研究结论认为对投资者保护程度越高的国家拥有市值更高的证券市场、人均更多的上市公司数量、人均更高的新股发行额度和更大的信贷市场。LLSV四人组合中的A.Shleifer(2006)通过考察49个国家的证券法后发现证券法对证券市场的发展意义重大,在缺乏证券市场法律制度情形下,单纯依靠市场力量不能促进证券市场的繁荣。Haselman、Pistor & Vig(2006)在对12个经济转轨国家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债权人权利保护整体水平与信贷规模正相关,法律确实促进了信贷行为。这说明投资者权利的法律保护程度对一国金融市场的总体规模有着重要的影响。

投资者权利的法律保护也深刻地影响金融市场的效率。Morck、Yeung & Yu(2000)分析了投资者保护状况与证券市场效率(证券价格有效性)之间的关系,发现投资者权利的法律保护状况是解释各国证券市场价格同步性差异的原因。[2](215-260)在那些法律制度不能有效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国家,国内证券价格更为趋同。Wurgler(2000)、Beck & Levine(2002)考察了法律制度是否会对企业或行业间的资本分配造成影响,他们发现,在那些对中小投资者权利法律保护较好的国家,资金会流出经营业绩较差的企业,重新配置到增长型企业。

2.法与金融中介。

Levine(1999)通过跨国实证研究法律制度与金融中介之间的关系,认为在企业债权人的债权请求权和有担保债权的优先权得到保护、企业信息披露准确充分和契约得到有效执行的国家里,金融中介机构越能得到良好的发展。Caprio、Laeven & Levine( 2004)在分析了法律制度对银行价值的影响后发现,股东权利保护状况越好的国家,银行的价值也相应越高。Laeven & Majnoni( 2003 )则具体考察了执法效率与银行信贷成本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影响银行利率的主要因素恰恰是执法效率,改善法律的执行效率是降低金融中介的信贷成本以及企业和家庭融资成本的关键因素。

3.法与金融体系。

金融结构论将金融体系划分为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两种模式,而法与金融学则提出了以法律制度为基础来划分金融体系的观点(LLSV,2000)。LLSV认为以银行为主导还是以市场为主导来划分金融体系并不重要,而用投资者权利的法律保护程度不同来划分金融体系才能够更好地解释不同国家金融发展的差异。Beck & Levine(2003)、Levine(2003)则在LLSV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划分金融体系的四种观点:以银行主导为基础;以金融市场主导为基础;以金融服务为基础;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他们的跨国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一国的金融体系不管是以银行为主导还是以金融市场为主导,在推动一国经济发展上差别并不明显。但是,一国金融服务效率的高低和质量的好坏却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而投资者权利的法律保护程度对于金融服务的效率与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3](398-428)

4.法与金融发展的国别差异。

LLSV认为,可以用法律起源的不同来解释各国金融业发展方面的差异,法律起源决定着金融发展。LLSV(1998)通过对49个国家的股东权利指数、债权人权利指数以及法律执行质量的测度,发现法律制度在对投资者权利的保护程度上因法律起源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其中普通法国家对投资者权利的保护最强,法国法系国家对投资者权利的保护最弱,德国法与北欧法则居中。就法律执行质量而言,北欧法系与德国法系国家效率最高,普通法国家居中,法国法系国家最差。[4](1113-1155)随着研究的深入,Beck、Demirgü-Kunt & Levine(以下简称BDL,2003)提出了法律起源影响金融发展的两个机制:政治机制和适应机制。政治机制认为法律体系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对个人权利与政府权力的优先性界定方面的不同,大陆法系强调政府权力、政府干预突出,而英美法系则突出强调个体投资者的权利,这种差异对产权保护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适应机制认为法律体系的不同主要体现在适应持续变化着的商业及市场环境的能力不同,与僵硬的大陆法系的成文法法律传统相比,英美法系的判例法能够迅速适应商业环境变化,缩小商业活动中契约需求与法律制度能力间的缺口,进而更有效地推动金融业发展。[5](653-675)

5.法与金融监管。

LLSV(1997)研究发现,金融发展和法律、监管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他们认为,要发展外部融资,投资者需要得到法律和监管的保护。Dyck & Zingales(2003)指出,在具有完善法律和监管的国家,内部人控制的私人收益比较低,金融市场也较为发达。Pistor & Xu(2002)从法律内在的不完备入手,提出了一个分析各类法律机构的框架。他们认为,法律是内在不完备的,这意味着不可能制定出能准确无误地说明所有潜在损害行为的法律。当法律高度不完备且违法行为会导致重大损害时,将执法权分配给监管者而非法庭是最优的,因为监管者能主动开展调查、禁止损害行为或强制罚款。具有剩余法律制定权和主动法律执行权的金融市场监管者的出现是对高度不完备的法律和司法效率低下做出反应的结果。但是向金融市场监管者进行任何额外权力的转移,都必须以相应的治理机制作为配套制度安排,这些制度安排要足以监督和制衡权力的运用,防止权力滥用,还要对金融市场监管者产生充分的激励以使他们制定社会福利最大化而非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决策。La Porta、 Lopez-De-Silanes & Shleifer(2002)运用不同国家的数据分析了证券法作用于证券市场的机制,发现除信息披露、举证责任配置等私人执行外,证券市场监管者的调查权和行政处罚权与证券市场的发展也有较强的相关性。

(二)公司治理的法律理论

1.法律起源与投资者权利保护。

法与金融学认为公司治理的本质就在于实现对外部投资者权利的保护,防止企业内部人(主要是公司的大股东和经营层)对他们权利的剥夺。LLSV从投资者权利保护与金融的关系出发设计了若干指标来衡量外部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的权利在法律上得到来自企业内部(主要是公司的大股东和经营层)的保护程度以及49个国家在法律执行上的有效性等。他们的研究表明,评估投资者权利保护和法律执行质量的各项指标与各自国家的法律制度起源密切相关。

2.法律与企业的融资能力。

Demirgü-Kunt & Maksimovic(1998 )研究发现,与法律体系运作低效的国家相比,在法律体系运作良好的国家中,企业更容易获得外部融资,长期融资比例也更高、期限更长。[6](2107-2137)BDL(2004)运用38个不同国家的4000多个企业的数据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投资者权利法律保护程度较低的国家中,企业面临着更高的外部融资障碍。Claessens & Laeven(2003)发现,与投资者权利法律保护较差的国家相比,在拥有较好投资者权利保护法律的国家中,抵押品较少的企业往往更容易获得外部融资。

3.法律与企业的融资成本。

Laeven & Majnoni(2003)考查了司法效率对银行贷款利差的影响。他们的研究认为除通货膨胀外,司法效率是导致国家间利差上升的主要原因。因此,除了改善国家的整体宏观经济环境之外,司法效率的提升可以改善契约的执行,从而降低家庭和企业的融资成本。

4.法律与企业的规模。

Beck、Demirgü-Kunt & Maksimovic(2002)研究发现,在法律对产权保护越有效的国家,大规模企业的数量就越多。Laeven & Woodruff(2004)通过研究企业规模分布与法律制度质量之间的相关性发现,好的法律制度可以通过减少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较大的异常风险来扩大厂商的投资,从而扩大企业规模。

5.法律与公司价值、公司治理。LLSV(1999,2000,2002)研究发现,在投资者权利保护程度较高的国家中,企业的托宾Q要大于投资者保护程度低的国家,这说明投资者权利保护程度较高的国家企业价值更大。[7](222-279)他们在对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在投资者权利保护较好的英美法系国家,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更为完善,不同公司间的资本配置更符合效率标准;而在投资者权利保护较差的大陆法系国家,公司的股权集中程度较高,公司绩效也较低。[8](3-27)LLSV的系列研究成果表明,一国法律制度对投资者权利保护得越好,则企业的价值将越大、分配的股利将越多、所有权将更加分散。

二、法与金融学的争论与发展

法与金融学对金融发展的根源作出了创见性的理论解析,但是作为一个新兴的理论分支和交叉学科,它也引发了一些争论,由此推动了法与金融学研究的深入进行和迅速发展。

(一)争论之一:法律决定金融还是金融决定法律

Cheffins(2000)和Coffee(1999)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得出金融发展决定法律变革的结论。Cheffins的研究发现,在20世纪前的英国,私有企业在伦敦交易所上市的几乎为零,但进入20世纪后,通过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在伦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私有企业数量却显著增加。虽然英国的法律制度在19世纪和20世纪前期的大多数时候并没有为中小投资者提供很好的保护,但英国的证券市场却日益发展壮大。他认为这是由于英国证券市场自发演化出投资者权利保护的替代方式,如自律监管体制。Franks et al.(2003,2006)也研究发现,在19世纪、20世纪的英国,各种非正式机制执行的隐形契约保障了中小投资者的权利,从而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到英国的金融市场中去。

Coffee(1999) 考察了美国和英国公开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并与同一时期的法国和德国发育不良的资本市场进行了比较。他发现,在19世纪末,美国和英国都没有为中小投资者提供强大的法律保护,但美国和英国都先后成功发展了基础扎实且流动性强的证券市场,随后投资者权利保护法律才逐渐出现和完善。他通过历史分析认为,法律变革总是滞后而非领先于金融发展,法律改革需要大量公众股东相应利益诉求的支持,只有他们在政治上提出修改法律、增订有关投资者保护法律条款的要求,有关投资者保护的法律改革才具有了民间上的合法性和合意性。[10](1-39)

(二)争论之二:政治、 禀赋、文化决定金融还是法律决定金融

1.政治、法律与金融。

Rajan & Zingales(2003)指出,促进金融发展的改革可能受到处于优势地位的社会精英的反对,因为他们从垄断和不透明的市场中获益匪浅。他们认为,运用利益集团理论能够更好地解释在金融发展中的这些变化,因为金融发展导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从而会打破原有的社会经济秩序,这时候利益集团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限制金融的竞争和发展,特别是在经济衰退的时候,既得利益集团常常利用贫困人群对自由市场的反对来实现对金融发展的抵制。他们研究还发现,当一个国家向外国资本和商品开放的时候,这些社会精英的权力会受到削弱。与此理论一致,在资本和商品自由流动的时期和国家,金融市场最为发达。

2.禀赋、法律与金融。

Acemoglu、Johnson & Robinson(2001,2002)指出,欧洲人在一个地方的定居方式影响了殖民地当地与制度和经济长期发展相关的殖民策略的选择,初始的地理、疾病环境形成“定居型”还是“掠夺型”的殖民政策对以后的金融制度形成持续性影响。[10](1369-1401)在移民死亡率比较低的殖民环境中,殖民者一般都制定与创造了保护私人产权以及削弱政府权力的制度,从而有利于金融的发展。而在移民死亡率比较高的殖民环境中,殖民者则会尽量地从殖民地掠夺资源,而不会创造保护私人产权的制度,因而阻碍了金融的发展。殖民地最初的禀赋和殖民者所带来的法律体系一样,都是股票市场的发展以及私人产权保护的重要决定因素,并且也能够有力地解释跨国金融中介与股票市场发展的差异。[11](1133-1192)

3.文化、法律与金融。

Stulz & Williamson(2003)采用了LLSV(1998)的数据和投资者保护的变量,以宗教和语言作为文化的代替变量检验了文化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在股东权利保护方面,一国法律制度的起源比其语言和宗教对股东权利影响更大,但在债权人的权利保护方面,一国的则比法律起源、经济的开放程度、语言等因素影响更大,不同宗教对待债权人权利的态度大相径庭。[12](313-349)同时,他们还分析了文化与法律执行质量之间的关系,发现宗教、语言等文化因素与法律的执行质量紧密相关,相对于信仰其他宗教的国家,天主教国家的法律执行质量一般比较差,特别是在讲西班牙语的天主教国家中。

(三)争论之三:法律制度的来源重要还是法律移植的过程重要

LLSV认为,法律制度不仅外生决定国家的经济结构和经济绩效,其具体影响还取决于该制度是从哪个国家移植过来的。但Berkowitz、Pistor & Richard(2003)认为由于法律是内在不完备的,应根据各移植国的国情、习俗不断进行适应和演进。他们发现,从其他法系移植法律而非发展适合本国需要的成文法的国家,其法律制度的有效性较起源国要低,并且移植效果与其所属法系无关。因此,是否使移植进来的法律制度适应了本国国情,引进的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否适合本国长期存在、根深蒂固的民族特点、文化背景和政治传统是法律移植成功与否的关键。否则,如果没有依照移植国的国情引进法律制度,或者只是单纯按照殖民者政策进行移植,而本国国民并不适应该法律体系,那么人们对所移植的法律的需求就不大,而移植进来的法律制度就不可能像起源国那样,也不可能像移植效果比较好的国家那样发挥作用。他们将这种影响称为“移植效应”(transplant effect)。[13](165-195)起源于大陆法系的法律制度在移植上所存在的问题,不是被移植国国情的问题,而是移植方式的问题。Pistor、Keinan、Kleinheistcrkamp & West(2003)将过去200年中移植了公司法的六个国家的公司法的演进过程与其起源国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无论移植国的法律制度源自哪个国家,都发生了与起源国极其迥异的演进形式。起源国的法律演进连续而渐进地发生,移植国的法律变革却经常长期停滞,并且一旦变革,则倾向于全面修订整个法典而非逐步进行修改。[14](676-694)这说明形式化的法律移植不能保证法律制度发展的有效跟进,因为仅仅形式上的从外国法源中复制成文法不能产生法律变革和创新的自我持续过程。

(四)争论之四:立法重要还是执法重要

Pistor、Raiser & Gelfer(2000)等在分析24个转轨经济国家投资者保护水平与该国证券市场发展规模的关系后发现,制约转轨经济国家金融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执法效率低下,执法效率比法律条文的质量对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有更强的解释力。转轨国家的投资者对执法效率普遍缺乏信心表明,转轨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经济活动的直接协调者向公正的裁判者的转变尚未完成。在这种环境下,要加强证券市场的投资者保护水平,改进和完善法律条文最多只是部分解决方法。

三、法与金融学在中国的研究进展

法与金融学的研究在国外已经成为理论前沿,并取得了很多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成果,但在中国的研究还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在一些关于中国法律和经济发展的研究中,Allen、 Qian & Qian(2002,2005)通过采用LLSV设计的法律指标来测度中国的法律体系发现与LLSV研究中的样本国家相比,中国的法律体系并不完善,中国的法律制度和金融发展水平都比较低。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由经济领域中的非正式部门①推动,这些非正式部门所面对的法律保护和金融发展水平更低。他们研究认为中国的情况跟法与金融学主张的通过证券市场和银行信贷市场融资、以投资者保护改进公司治理的理论不同,中国经济领域中的非正式部门获得资金主要通过私人借贷、商业信用或贸易信贷形式,公司治理主要依托以文化传统为基础的名誉、竞争、人际关系和家族关系。而正式部门融资得到政府大力支持并享有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优势,公司治理也采用董事会、监事会和独立的法律、会计、审计中介等发达国家公司治理的主流形式,但公司治理绩效依然低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不显著。Alford(2000)进一步指出,在评价中国法律体系的时候,仅仅研究中国的正式法律条文是不够的,他建议研究者关注中国正式法律制度和非正式执行机制之间的相互影响。Guiso、 Sapienza & Zingales(2000)的研究表明,即使在同等的法律条件下,在市场主体之间信任程度越高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也越高。在中国法律制度并不完善的条件下,中国社会中的一些非正式制度安排(如对信用和家庭关系的重视)对于缓解企业的融资压力,促进金融和经济的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

沈艺峰、许年行和杨熠(2004)将中国的投资者保护立法分为初级、发展和完善三个主要阶段,通过采用LLSV设计的指标衡量各阶段投资者保护水平后发现,在中国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的不同阶段,首次公开发行(IPOs)的初始收益率存在显著的差别。在法律保护较好的阶段,中小投资者对市场保护的依赖性较低,即所要求的IPOs的初始收益率较高;反之,在法律保护不健全的情况下,中小投资者往往首先寻求市场保护。随着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的日趋完善,中小投资者对市场保护的依赖性逐步减少,IPOs的初始收益率渐次降低,证券市场的规模日益壮大,[15](91-100)这和法与金融学的观点相吻合。王克敏和陈井勇(2004)则通过构建股权结构分别对公司绩效和成本影响的模型将股权结构、投资者保护与公司绩效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体系进行研究,他们在对2000年沪、深两市642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作用的强弱受到投资者保护程度的影响。法律制度对投资者的保护可以减少管理者对所有者权益的损害,从而减少成本,增加公司价值。当投资者保护增强时,大股东对管理者的监督力度降低;当投资者保护减弱时,情况则相反。这说明应该以良好的投资者法律保护为前提,同时应积极培育具有监督作用的大股东。[16](127-133)这从侧面印证了法与金融学的观点。汪炜和蒋高峰(2004)运用2002年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516家公司数据,检验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与其自愿披露水平的关系,在控制了公司规模与财务风险变量之后,他们研究发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水平的提高有助于降低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从而有利于公司金融的发展。[17](107-114)沈艺峰、肖珉和黄娟娟(2005)则采用1993―2001年间在我国证券市场进行股权再融资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通过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深入考察中国证券市场不同发展时期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与公司权益资本成本之间关系的变化。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不同时期中,随着中小投资者权利法律保护措施的加强,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呈现一个逐步递减的过程。在控制公司特征和宏观经济变量的情况下,中小投资者权利法律保护程度与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18](115-124)这和LLSV的研究结论相似。

但卢峰和姚洋(2004)却认为,在存在严重金融压抑的经济环境中,加强法治可能会妨碍金融领域某些方面的发展。他们利用28个省级单位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通过论证“漏损效应”②检验我国的法律制度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加强法治有助于提高私人部门获得的银行信贷份额,推动银行业的竞争,但却会抑制私人投资,并对金融深化没有显著影响。只有在其他配套制度安排完善的情况下,法治才能发挥良性作用。在目前存在严重金融压抑的条件下,只是单纯改善法制将会阻碍金融资源从无效的国有经济部门流向有效率的私人部门从而不利于金融发展。[19](42-55)这和法与金融学的观点相背离。谈儒勇和吴兴奎(2005)认为卢峰和姚洋的研究结论主要跟选取的指标③有关,这种指标本身存在片面性与主观性。他们在借鉴卢峰和姚洋的研究方法基础上,选取律师及律师事务所的数量作为衡量司法水准的指标,利用我国20个省份1995―2000年间的面板数据,检验了法与金融学所强调的“法律对于金融发展是重要的”观点是否适用于我国。他们的结论认为,各地司法水准的高低对于各地的金融发展差异具有较强的解释力。[20](14-17)

四、小结与启示

由上述研究可以发现,法与金融学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研究范式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存在过分偏重英美法系、对转轨国家经验研究单薄等缺陷,另外对法律与金融之间关系的内在机理和深层次因素(文化观念、历史演进、社会构成)等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但是,法与金融学综合运用金融学、法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第一次明确将法律因素引入到解释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具体研究中,开辟了从投资者法律保护角度研究金融体系形成和演进的有效方法,为广大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同时,法与金融学破除了大多数法律经济学家关于金融市场的规制是不必要的旧观点,取得了很多富有启发性和价值性的研究成果,对发展金融市场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具有重要政策含义。

法和金融学对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金融创新和司法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当前正在积极推进金融法治建设和金融改革,许多金融改革与发展的结构性难题总是会涉及到法律和金融两个方面的问题:例如如何构建中国金融体系才能最有效配置资源?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为什么会在金融领域频频出现法律和监管失灵现象?怎样及时修改法律中不合时宜的条款以激励金融创新活动?如何定位广泛存在的地下、非正式金融现象(地下钱庄、私募基金)?对上述问题的解答需要法与金融学的本土化研究的广泛开展和深入进行,这一方面可以从效率、成本-收益角度为中国金融法变革提供基本价值判断标准;另一方面可从比较国家治理和比较金融系统的角度为中国金融发展和法律改革提供有关制度移植的方向性启迪。法与金融学的研究成果及其相关理论争论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启示:(1)法律传统虽然影响金融发展,但并不是决定因素;(2)加强投资者的法律保护对于中国金融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3)在移植国外法律制度以改善我国法律体系的同时,要重视中国自身法律传统并遵循金融发展的内在规律,考虑自身国情和接受条件;(4)要认识到法律的内在不完备性特点,构建有效且有限的金融监管体系;(5)要高度重视文化、信任、信誉等一些市场中的非正式机制在中国金融发展中的作用;(6)作为转轨国家,要注重提高执法效率和质量。

注 释:

① 正式部门指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部门,非正式部门则指除正式部门以外的其他企业组织形式。

② 所谓“漏损效应”,是指金融资源从享有特权的国有部门流向受到信贷歧视的私人部门的过程。

③ 以各地法院每年经济案件的结案率作为衡量各地的法制建设指标。

主要参考文献:

[1]La Porta,Lopez-de-Silanes,Shleifer,Vishny.Legal Determinants of External Finance[J].Journal of Finance,1997,(52).

[2]Mork,Yeung,Yu.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Stock Markets:Why do Emerging have Synchronous Stock Price Movement[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0,(58).

[3]Levine.Bank-based or Market-based Financial Systems:Which is Better?[J].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nnediation,2003,(11).

[4]La Porta,Lopez-de-Silanes,Shleifer,Vishny.Law and Financ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8,(106).

[5]Beck,Demirgü?-Kunt,Levine.Law and Finance:Why does Legal Origin Matter? [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3,(31).

[6]Demirgü?-Kunt,Maksimovic.Law,Finance,and Firm Growth[J].Journal of Finance,1998,(53).

[7]La Porta,Lapez-de-Silanes,Shleifer,Vishny.The Quality of Government[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1999,(15).

[8]La Porta,Lopez-de-Silanes,Shleifer,Vishny.Investor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0,(58).

[9]Coffee.Privatiza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The Lessons From Securities Market Failure[J].Journal of Corporation Law,1999,(25).

[10]Acemoglu,Johnson,Robinson.The Colonial Origins of Comparative Developmen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91).

[11]Acemoglu,Johnson,Robinson.Reversal of Fortunes:Geography and Institutions in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Income Distribution[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2,(117).

[12]Stulz,Williamson.Culture, Openness, and Financ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3,(70).

[13]Berkowitz,Pistor,Richard.Economic Development, Legality, and the Transplant Effect[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3,(47).

[14]Pistor,Keinan,Kleinheisterkamp,West.Innovation in Corporate Law[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3,(31).

[15]沈艺峰,许年行,杨 熠.我国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历史实践的实证检验[J].经济研究,2004(9).

[16]王克敏,陈井勇.股权结构、投资者保护与公司绩效[J].管理世界, 2004(7).

[17]汪

炜,蒋高峰.信息披露、透明度与资本成本[J].经济研究, 2004(7).

[18]沈艺峰,肖 珉,黄娟娟.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与公司权益资本成本[J].经济研究, 2005(6).

[19]卢 峰,姚 洋.金融压抑下的法治、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J].中国社会科学, 2004(1).

[20]谈儒勇,吴兴奎.我国各地金融发展差异的司法解释[J].财贸经济, 2005(12).

Literature Review of Law and Financial Studies and Its Implication to China

Jiang Shuxia1

Dai Tao2Abstract: Research on Law and Finance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oth from financial academics and management field. Since China is actively promoting financial system reforms, many problems of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will always be related to Law and Finance. By studying the macro and micro level of Law and Finance, the main research result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controversy triggered in this field, this paper provides basic criterion and the direction for Chinas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the legal system, and also provid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and useful references for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and judicial reform. Key words: financial development;legal origin;investor protection;financial supervision

第8篇:金融学的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投资者情绪;情绪资产定价模型;模糊数学;行为投资组合

作者简介:王博(1982-),男,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工程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金融量化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4)03-0150-05 收稿日期:2013-05-11

投资者情绪一直是行为金融学解释市场异象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对于深入了解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行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构建基于投资者情绪的资产定价理论模型,对于开展情绪综合指数的研究和进行金融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当前资本资产定价理论研究的不足

(一)传统资产定价理论研究的不足〖

第9篇:金融学的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金融学;教学方法

伴随着金融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即便不是金融学专业但是作为经济类学生也非常有必要了解金融学基本原理及相关基本知识,所以我国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学科教学平台中都含有金融学。而作为独立学院的一名老师,在金融学教学过程中发现在如果不注重课程、学校、学生方面的特点,即便在教学过程中付出了很多精力,也不能取得相应教学效果。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在对独立学院各方面特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的前提下,针对办学特色和学生特点对金融学教学方法进行深一步的探讨,使教学效果更富实效。

一、独立学院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存在的几对矛盾问题

1.独立学院学生群体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1)由于三本院校学生家庭环境普遍较优越,虽然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较不成熟,生活能力弱,但同时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表现力、交往能力上有突出的优势,且动手能力强,思维敏捷。(2)在学习上三本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3)在学习和生活上虽然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但体现出较强个性,自我意识很强。非金融专业的学生还有一点不同是讲授过程要注意知识的广度,因为他们很少有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中央银行、证券投资学等后续金融类课程。

而在具体的金融学教学过程中传统灌输的教学方法比较多,往往忽略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特点及个性。不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和每章内的各个目与节节与节之间以及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中缺乏自主性,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这种单一教学方法不能适应三本学生的学习特点,既不利于教学相长,亦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2.从金融学课程本身来看,它是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实用性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货币、经济的运行有个宏观的了解,帮助学生理解经济热点问题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但不如专业实务课具有技能性和趣味性。目前独立学院金融学教育教学存在对大问题是目前,课程内容局限于课本,缺乏特色与创新,缺乏与时俱进的知识更新,内容的完整性也有一定不足,针对性不强,满足不了学生对最新知识的渴望及学习方法多样化的要求,影响了学习效率和效果,教学方法科学化的实现迫在眉睫。

3.从独立学院自身来看,大学的职能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相对于重点大学或者母体学校独立学院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多学科型的本科学校。但现在独立学院金融学教学过程普遍缺乏金融实践教学环节,尤其非金融专业没有后续的金融学课程,学生如果能进行比如进行简单的证券模拟交易、期货模拟交易和商业银行柜台业务模拟,对其认识资本市场、衍生工具市场运行的基本程序,以及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操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会极大的调动了学生认知的主动性。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绝大多数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本身教师就缺乏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也先天不足,因而在指导学生的时候显得底气不足;另一方面从教学手段看,许多独立学院由于经费紧张,没有配备教学实训硬件,从而影响到整个金融教学的工作质量与教学效果,这些与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违背。

二、独立学院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为了我们独立学院更好发展,必须要根据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发挥独立学院优势率先开展了教学模式改革,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独立学院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行的教学原则。

1.针对三本学生基础薄弱和动手能力强,思维敏捷等特点,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耐心和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尽可能的把基础知识弄扎实,同时采用多种能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方法的结合,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1)案例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针对三本学生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的特点,而且非金融专业的学生金融学基础对一些知识点选择一个好的案例,可以让学生自己不仅掌握相关知识,更可以了解不同知识点的背景,因而获得的知识是鲜活有生命力的而非生硬抽象的理论知识。案例教学过程要注意了解学生知识架构,尤其是非金融类的学生,要对其知识背景有清楚的了解,进而对案例的选取要有所不同,或者对同一个案例教授的方式和深度要有所区别,否则就会使学生产生迷茫的情绪,无法达到好的效果。而运用好案例教学,有益于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使其超越单纯的知识传授,提高对特定市场环境的分析能力,了解金融与金融市场的运动特质以及金融一体化变革的本质,以保证我们的学生毕业后有可持续的学习能力与发展能力。

(2)情景式教学方法。情景式教学具有非常强的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该种方法可以调动三本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他们自主意识强的特点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的同时发现问题,并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该方法一般包括三个步骤:①设立情景问题。比如在创设好的教学情境是成功运用情境教学策略的基础。根据教学内容把教学策略具体化是实施好情境教学的关键。一般来说,教师最好是以现实生活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讲最后一部分金融监管、金融危机时,以08年金融危机为离来讲解,通过一些视频资料和讲解让学生先了解过程,然后设置一些情景问题,如为什么发生危机?明知道信用不好为什么贷款给他们?投行为什么买ABS?②实施情景方案。接下来就让发挥三本学生表现欲强特点进行角色扮演次级贷款人、房贷机构、投资银行、评级机构等来近距离切身感受整个过程,体验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③讨论和总结。最后老师讲原理,结合课本内容进行总结和体系的整理,让学生进行讨论第一步的问题并总结,最终达到掌握知识,加深印象的目的。

(3)启发式教学方法。论语里就提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如果学生没有经过冥思苦想也想不通的时候不要启发他,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而说不出来时,就不要去开导他。总之就是我们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习为主,而不是硬牵着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路径而不是代替他们得出结论并硬要求他们记住结论。尤其是对三本的学生自我监督和学生能力较差,要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勇于探索问题的潜能。

2.时刻关注经济形势变化,讲授过程能结合热点问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在讲课的时候,要有意识的补充教材里没有的最新知识,最好要结合现实经济实践进行讲解。比如讲商业银行的时候要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深化改革与混业经营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以及网络银行的现代化发展,对有关金融全球化、金融创新、金融监管、金融危机等要结合案例和经济最新动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了解金融发展的最新理论动态及实践成果,对经济金融形势有自己的判断,探讨有效对策,还有就是针对不同的专业要有所侧重,比如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下转第263页)(上接第261页)在金融业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量化分析方法非常重要,市场主体如何实现优化的资本资产组合,已经成为企业加强财务管理以提升竞争能力的关键。那我们的讲授就要侧重量化分析过程符合市场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要求,为他们工作和以后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坚实的铺垫。

3.非金融专业的学生更有必要对金融教学强化实验性环节。长期以来,由于实验室条件和课时的限制,金融教学的实验性方式极少,这和我们的培养目标就是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相违背,更无法发挥三本学生的动手能力强的优势。因此,为了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我们三本学校更要下功夫重点加强实践环节和实习基地建设,加强产学合作。具体来说,就是实现信息化、开放式、实践性教学。

参考文献:

[1]艾洪德,徐明圣.新形势下金融学专业本科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改革[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4).

[2]林晓婵,张永丹,王庄严.独立学院金融本科教学方法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9).

[3]郑璇.研讨式教学模式在高校金融学科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教育创新,2008(23).

[4]廖霄梅.《货币金融学》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实践与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