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共享中心功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目前,许多集团化公司的战略导向逐步延展,不断在各地设立分支机构,以满足开拓市场的集团化发展战略需求。而这一举措让传统财务管理方式逐渐显露其弊端。建立统一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一个明智之举,越来越多的集团化公司在获取成果的同时,推动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体系的新一轮发展浪潮。
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随着共享服务概念的深化,我们在集团企业的发展中发现了实现财务共享化的更多可能,所以财务共享概念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由于集团化公司发展的局限性,分支机构的分散化管理逐渐显露出不适感。加之在会计职能的两极分化中,核算职能将会被管理职能进一步取代的明显趋势。集团化财务管理的优化工作迫在眉睫,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恰好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1]
三、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优势
(一)经济效益
在集团化公司的整体经济效益方面,只要合理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就能良好地控制工资成本,从而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首先,如果集团化公司能够合理利用总部的区位优势,引入高水平专业人才,就可以提高集团化公司的软实力,保证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间接地为集团化公司挖掘更多潜在价值。[2]其次,有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核心队伍,分支机构就不需要额外聘请财务人员,这样可以减少集团化公司财务人员冗余、财务工作混?y情况。最后,由于分支机构的经济水平不一样,其薪资水平也呈现出多元化状态。财务共享可以避免额外的工资成本压力,特别是针对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城市,其薪酬水平足以让集团化公司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工资成本。
(二)在集团整体层面
集团下各分支机构可以通过财务共享中心的统一业务处理,来统筹分散的会计信息。集团化公司的多元化模式,导致集团的管理存在着许多局限。其一,集团下各分支机构不能及时提供经营数据,导致集团无法统筹信息以进行有效的战略计划部署。其二,对于各个分支机构,集团无法进行日常的监督工作,可能导致日常管理工作无法对接和落实。而财务共享中心就可以及时收集日常的会计信息,反映日常经营成果,以保证集团有效的监督和决策有据可依,以应对市场的变化。
(三)在财务管理层面
首先,在财会业务的质量上,账务是通过统一的标准操作,减少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账务的整体质量较之前有了明显的改变。其次,在财务工作效率上,由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专人专岗的科学形式,避免了混乱无序的工作状态,在缓解了财务工作压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最后,由于财务职能的加快转变,越来越多的公司意识到财务共享工作形式有利于促进财务职能的转变,给财务人员提供了参与管理的可能。
四、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策略
(一)增强财务共享化理念
集团公司的高层应当加强对财务共享化进程的引导,深刻理解财务共享化对集团整体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财务共享化在企业的建立。在集团工作者层面,一是要通过培训使全体员工树立财务共享化理念,加强各个部门对财务共享化服务中心工作的支持。二是加快财务共享中心核心工作者的职能转变,大大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对集团公司的作用。
(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集团公司应当进一步建立与财务共享化机制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以统筹集团管理的范围,加强对集团的控制力度。对资金、资产、物料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分配。[3]首先,制定统一的财务核算标准和规范流程,以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其次,对集团的财务预算要综合考量,以强调预算工作的规划、控制及整合作用。最后,制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岗位权责制度,优化工作流程,避免发生责任推诿。同时建立独立的监督部门,以保证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工作的安全性。
(三)提高网络信息的利用水平
首先,要完善其硬件和软件设施,以保证能够切实利用好网络信息技术。同时定期维护和更新,提高网络信息的利用水平。其次,加强财务电算化培训工作,提高账务处理的精确度和完整度。最后,传输和存储信息数据尽量运用网络共享中心功能,以实现企业内部夸区域流通,增强整体信息的完整性和传播的即时性,消除集团下分支机构信息交流的壁垒,加快信息传递速度。
五、结语
关键词:财务;共享服务;管控
集团公司于14年7月份组织集团全体财务人员进行了财务共享服务业务培训,并于月底成立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下属各单位会计业务也陆续上线,上线后各项经济业务的处理有了很大的变化,对企业职工特别是财务人员充满了挑战,虽然企业已经使用了世界上比较流行的先进的管理模式,但大家对于共享服务中心的了解并不多,成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如何利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更好的加强财务管控、为企业服务,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一、国内外财务共享中心研究现状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Financial Shared Service Center,简称FSSC)是近年来出现并流行起来的会计和报告业务管理方式。早在1993年,Robed Gunn等人就首先提出了共享服务的概念,认为共享服务是公司试图从分散管理和少的层级结构中取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新管理理念,其核心思想在于提供服务时共享组织的成员和技术等资源。安德鲁・克里斯(2001)在其著作《服务共享》一书中指出,企业经营会面临很多困难,各经营公司、各部门和运营单位的各位主管及经理应该专注于客户服务、业务成长和人员管理,而不应该让那些琐碎的财务、信息技术、人员设置及供应等问题去分散精力;服务共享模式可以让企业在保持核心功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成本效率。哈佛大学教授布赖恩・伯杰伦(2004)在《共享服务精要》中如此定义:共享服务是一种将一部分现有的经营职能集中到一个新的半自主的业务单元的合作战略,这个业务单元就像在公开市场展开竞争的企业一样,设有专门的管理结构,目的是提高效率、创造价值、节约成本以及提高对母公司内部客户的服务质量。其实这种提供财务服务的业务单元就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Financial Shared Services Center,缩写为FSSC)。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驻中国,也带来共享服务的管理模式。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在这方面做了研究。 刘汉进(2004)在其论文《共享服务的决策、实施与评价研究》中,对共享服务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共享服务是企业克服组织失灵的一种制度安排,是内部组织的半市场化,是有效利用组织和市场双重优势的一种组织创新。企业通过内部共享服务放弃了对运营单位的部分控制权,在组织内部赋予了部分市场属性。共享服务的作用,在于通过企业内部不同部门或业务单元间的组织和资源整合,实现服务共享,从而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
二、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模式下成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意义
工程项目往往远离企业总部,建设时间跨度大,外界影响因素多,项目人员多为临时组成,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财务人员从事的工作事项大体相同,缺乏专业化分工,不利于业务流程化、核算标准化、也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业务流程、规则进行标准化管理,进行流程优化,消除了多余的协调以及重复的非增值的作业,极大的提高了效率,间接的降低了成本。如何利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更好管理企业,是施工企业管理者关心的主要问题。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现了法人管项目的目标,利用信息技术加强项目管控,实现项目收益,变得尤为重要。
三、企业财务控制的目标及意义
财务控制是指对企业的资金投入及收益过程和结果进行衡量与校正,目的是确保企业目标以及为达到此目标所制定的财务计划得以实现。现代财务理论认为企业理财的目标以及它所反映的企业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在一定条件下也就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控制总体目标是在确保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贯彻执行的基础上,优化企业整体资源综合配置效益,厘定资本保值和增值的委托责任目标与其他各项绩效考核标准来制定财务控制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的关键环节,也是确保实现理财目标的根本保证,所以财务控制将服务于企业的理财目标
在项目管理日益被普遍运用于公司运作的今天,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已成为企业生存的基本保证。研究财务控制在项目管理中的运用具有迫切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项目管理中运用财务控制有助于保护项目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和损害,但是在一个项目中,成本不超预算、还要取得预期的效果,并按时完成,几乎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通常,在项目的运营过程中,由于项目的多样化、不确定性等诸多因素的存在,使得项目财务管理过程中的会计核算方法、项目预算、项目成本控制等方面都有其特定的要求,因此如何将财务控制贯穿于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如何在执行过程中寻求成本、进度和效果之间的平衡?又如何构建一套将项目管理与财务控制有效结合的内控系统?
通过案例分析,理清项目财务管理的具体流程,掌握项目财务管理的有效分析手段与工具,在项目预算、项目成本与项目进度和质量之间摸索出最佳的平衡点,为项目的健康运作和其可见的巨大收益做好铺垫。
四、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管理下如何加强项目财务管控
(一)利用标准化的账务处理程序,规避不合理支出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行以来,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规范化了,大额发票验真伪,不合理开支共享不予以通过,科目赤字自动退回,等等,杜绝了以往财务人员根据个人判断就能入账的现象,极大的规范了会计账务,标准化的账务处理,极大的降低了各种风险,每一个经济业务参与者,从经济业务源头就考虑到共享能不能通过,如何保证业务的合法性、规范性。企业利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这个平台,在业务要求上做细致的具体的规定,就能加强财务管控,比如集团公司推行的保险业务集中办理,通过驳回非集团公司集中办理的保险业务,就能将以往很难推行的业务很方便的推行下去。通过对各项业务的逐渐规范和收紧,相信将来的经济业务将更加规范化,更好的为企业管理者服务。
(二)通过公司机关对口部门的参与审批,规范经济业务
目前公司已经设置了人力资源管理岗、子分公司资金审核岗,效果非常明显的控制了职工工资发放,以及各种资金支出。实行共享以前,控制项目工资开支一直是上级子分公司的难题,共享上线后,由机关人力资源部门直接参与审批,乱发工资,乱定工资标准现象没有了,极大的保护了职工利益,也使得集团公司最近推行的工资改革顺利得以实施。资金审核岗按照项目月初上报的资金计划批复情况控制项目各项支出,使得项目部不再打乱仗,会干的不如会算了,只有通过对各项经济业务提前规划,做出最合理计划,才能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保证项目合理资金流。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项目上级主管单位,完全可以通过增加审批级次,从合同,计价,设备物资采购,支付等各方面加强对项目的管控,切实杜绝项目各项人为风险。
(三)加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配套建设
共享服务中心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管理者难免过度的依赖共享服务中心对经济业务进行控制,但共享服务中心尚无法对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理性等进行全面的管控,如果杜绝项目各项不合理开支,有效减少非生产性开支,防止项目效益流失,仅仅依靠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恐怕还不能解决问题。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表面上规范了经济业务流程,但一项经济业务到底合不合理,还需要审批者具有敏锐的判断力与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因此加大对审批者的培训,提高管理者的业务素质显得非常迫切。项目大额开支,工资发放都由上级主管单位审批,一旦出现问题,项目和上级单位之间责任往往很难界定,只有加大过程中的控制才能更好的管理好项目。
(四)管控和效率相结合
共享服务中心的优点非常多,但是从参与者的自身感受来看,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感觉慢了,一个业务处理的时间长了,特别是对紧急业务,基层财务人员更是有苦难言,由于地域和通信方式的限制,管理者也不可能随时随地进行审批,遇到月末季末等业务较多的情况,业务入池后,也很难找到审核、复核人员,由入池到支付也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目前共享服务中心通过业务分类,也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专业化的分工提高了共享服务中心的效率。项目部人员直接面对经济业务,审批环节往往较快,目前应提高子分公司审批环节的审批效率,特别是民工工资等经济业务,部分涉及到审批过程中统计数据的业务,甚至可以采用先审批再统计的办法,加快业务流程。
(五)加大项目网络建设,提高共享服务中心系统的质量
共享服务中心依靠的是大型数据处理系统,以及高速的网络,两者缺一不可。由于技术方面的限制,项目在使用共享服务中心处理业务过程中,难免出现卡,慢。图像难上传等等情况,最严重是甚至系统瘫痪,无法处理业务,因此要想利用共享服务中心更好的管控项目,还需要有一个高速的,稳定的共享服务中心,只有这样才能让从业者更好的感受到它的价值,更认真的对待经济业务。
(六)加强基层财务人员职能转换,提高经济业务质量
共享服务中心实施到目前已经一年了,但是项目财务会计的工作量并没有得到解放,更有甚者反而比以前更加忙碌了,比如紧急业务需要及时通知领导审批,被共享中心驳回的业务需要及时补充资料,有的需要书写说明,或者找公司领导备案,到了月末,季末各种需要上报的报表、计划等资料更是数不胜数,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感觉到了累。大型铁路项目一个月的单据平均都在300份左右,由于提单人各异,知识和认知不尽相同,在科目选择,摘要书写方面存在不规范,不一致现象,财务人员每天面临大量单据也不能保证一一纠正,经常发现有的单据审批通过了,单据也生成了,但是却有问题。通过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对项目财务人员也应进行更加专业化的分工,增设报表岗,或者将报表业务收归共享中心处理,让项目财务人员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每一份会计凭证的规范当中。同时,也要加强项目财务人员培训,提高经济业务质量,加强项目管控。
(七)合理利用共享服务中心,建立好各项经济业务流程,明确项目责任
共享服务中心从财务流程上做了很好的规范,但是各项经济业务从发生到进入共享平台还有相当的流程,只有做好流程源头的控制,才能保证经济业务的更加规范。另一方面,共享服务中心里参与审批的人增加了,相关业务人员难免放松警惕,审批流于形式,因此建立审批责任制度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共享服务中心是一个新生事物,但是他在茁壮成长,已经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是我们在企业管理中看到了希望,愿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的更加完善,更好的为企业腾飞插上翅膀。
参考文献:
[1]黄开林,赵宏祥,姬陶陶.工程变更全过程管理[J].会计之友,2013(18).
[2]李维芳.工程变更确认与控制[J].建筑经济,2007(3).
关键词: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安全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7-0071-02
一、信息时代传统财务管理的不足
如今由于经济活动的数字化、网络化,新的媒体空间越来越多,如虚拟市场、虚拟银行。许多传统的商业运作方式将随之消失,而代之以电子支付、电子采购和电子订单。商业活动将主要以电子商务的形式在互联网上进行,使企业购销活动更便捷、费用更低廉、对存货的量化监控更精确。这种特殊的商业模式,使得企业传统的财务管理已不能适应基于互联网的商业交易结算。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管理的网域维护
一方面,信息时代企业的很多商业交易在互联网上进行,双方互不见面,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相互认证,保证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而传统的财务管理软件一般采用口令来确认身份,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口令。口令维护工作将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显然这种身份验证技术已不适合基于互联网的财务管理。另一方面,互联网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IP协议,它以广播的形式进行传播,易于拦截侦听、口令试探和窃取、身份假冒,给网络安全带来极大威胁。而传统的财务管理大多采用基于单机或者内部网的财务软件,没有考虑到来自互联网的安全威胁,特别是企业的财务数据属重大商业机密,如遭破坏或泄密,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与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不配套
在网络环境下,企业的原料采购、产品生产、需求与销售、银行汇兑、保险、货物托运及申报等过程均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无须人工干预。因此,它要求财务管理从管理方式上,能够实现业务协同、远程处理、在线管理、集中式管理模式。然而,传统的财务管理使用基于内部网的财务软件,企业可以通过内部网实现在线管理,但是它不能真正打破时空的限制,使企业财务管理变得即时和迅速。
3.难以满足电子商务的要求
电子商务的贸易双方从贸易磋商、签订合同到支付等均通过互联网完成,使整个交易远程化、实时化、虚拟化。这些变化,首先对财务管理方法的及时性、适应性、弹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财务管理没有实现网络在线办公、电子支付、电子货币等手段,使得财务预测、计划、决策等各个环节工作的时间相对较长,不能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再者,分散的财务管理模式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
二、信息时代财务管理的变革方向
(一)财务管理理念的更新
1.财务管理目标多元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客户目标、业务流程发生了巨大变化,具有共享性和可转移性的信息资本将占主导地位。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必须考虑更多的影响因素,不仅能协调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收益,注重企业的预期成长效益和未来增加值,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信息时代,财务管理者可以在离开办公室的情况下也能正常工作,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实时查询到全集团的资金信息和分支机构财务状况,在线监督客户及供应商的资金往来情况,实时监督往来款余额。企业集团内外以及与银行、税务、保险、海关等社会资源之间的业务往来,均在互联网上进行,将会大大加快各种报表的处理速度,这也是管理方式创新的目的之所在。
2.财务管理软件的更新。传统的财务软件功能相对独立,数据不能共享,企业在人、财、物和产、供、销管理中难以实现一体化。运用Web数据库开发技术,研制基于互联网的财务及企业管理应用软件,可实现远程报表、远程查账、网上支付、网上信息查询等,支持网上银行提供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等多种服务。
(二)建立并完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将建立在Internet、Extranet和Intranet基础之上。会计信息传递模式将变为“报告主体―信息通道―信息使用者”。网络方式从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孤岛”直接转向客户、供应商、政府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则以价值形式综合反映企业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运动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与实际生产经营过程及其业绩的全部信息。
(三)建立健全财务信息安全防范体系
完善的内部控制可有效减轻由于内部人员道德风险、系统资源风险和计算机病毒所造成的危害。从软硬件管理和维护控制、组织机构和人员的管理和控制、系统环境和操作的管理和控制、文档资料的保护和控制、计算机病毒的预防与消除等各个方面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财务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在技术上对整个财务网络系统的各个层次(通信平台、网络平台、操作系统平台、应用平台)都要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和规则,建立综合的多层次的安全体系,在财务软件中提供周到、强力的数据安全保护。
三、信息时代的财务管理模式
1.各分、子公司把原始信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传递到总公司或总部的计算机上。主计算机收到原始信息后,把需要核对的数据凭证等发送到互联网上,向有关方面(如税务、银行、工商等部门,债权债务人等)核对。
2.对不需要核对的和已核对相符的原始数据,计算中心的主计算机自动编制记账凭证,并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汇总总账、分户日记账和分户明细账,并随时将各类账户进行核对。
3.计算中心的主计算机根据各种账簿编制各类会计报表并上网,各信息使用者可以上互联网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四、财务管理技术方法的创新
1.网络财务管理
企业运用网络来实现财务管理职能。并将网络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中,从而实现解决一系列目前的财务活动无法解决的问题,如跨地区财务数据传递、会计报表合并、动态分析财务及资源状况等,便形成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体系。
2.财务柔性管理
网络时代中企业为了增强在不可预见的、多变的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必须实行企业柔性管理,推出新产品和个性化的产品,以适应动态的、持续创新的网络经济需求。企业柔性管理包括生产、人员、信息等各方面的管理,财务的柔性管理是从财务的核算、计划、控制、分析角度,通过网络技术实现财务信息资源优化,核心和目的是使企业信息资源具有柔性,以促使企业提高各种财务信息资源以多种方式被使用的程度,从而促进企业全面的经营管理。
3.财务虚拟管理
凡是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虚拟企业都要实施财务虚拟管理。这是一种动态的短期的战略同盟,由几个有共同目标和合作协议的公司组成。以网络为依托,虚拟企业突破了企业的有形界限,虽然表面上有着生产、营销、设计、财务等功能,但企业内部却没有执行这些功能的组织。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取得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企业只掌握核心功能,即把企业知识和技术依赖性强的高增值部分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把其他低增值部门虚拟化。财务虚拟管理就是以企业的核心功能为财务管理的中心,对各虚拟化的职能部门进行集中协调性的财务管理。虚拟企业的中层经理的监督与协调功能被计算机网络所取代,企业的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财务虚拟管理是与之相适应的一种横向管理,可去掉很多中间环节,使价值的产生与确认直接相对应。财务虚拟管理还包括对通过网络进行的虚拟经营、虚拟交易所产生的财务信息及其他信息的管理。财务虚拟管理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全面创新的,以实现财务信息资源优化的一种财务管理策略,所以又是财务柔性管理,财务再生管理和网络财务管理等技术方法的综合。
参考文献:
[1]温兴琦,王哲.网络环境下的反不正当竞争问题研究[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4,(1).
一、财务管理环境的改变
(一)经济环境。网络经济时代,信息产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以信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全球经济逐渐知识密集化。因特网的建立,形成了全球单一的电子市场基础;企业的资源配置,产品的销售,都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企业之间的合作、重组也跨越了国界。企业通过互联网不仅向社会提供服务,并且可以从事网络经贸活动(即电子商务),因此纷纷在网上开设“网址”,树立网络形象。互联网络的迅速延伸和扩展,使得一个全新的网络社会正在形成,使地球“缩小”变成一个“地球村”。世界经济成为了一个资源共享、高速运转、多元化发展的一体化经济,经济模式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如家庭办公,与生活(如网上购物),也改变了企业的运作方式(如虚拟企业的组建,和管理方式(如网络财务的应用)。
全球经济的网络化、一体化,便全球的竞争更加激剧,同时改变了企业的竞争机制,在竞争中的合作变得尤为重要。全球网络化,资本、技术、智力的全球“流动”与扩散,使企业逐渐趋向“无界”经济。一些独立的厂商、顾客、同行的竞争对手通过信息技术联成临时的网络组织,以达‘到共享技术、分摊费用以及满足市场需求的目的,求得共同的生存与发展。技术变革要求企业变为松散、精简和更加灵活的结构。总公司重点从事设计、组装和开发市场,生产分包给外围公司,公司之间构成各种协作关系。大公司之间组成战略同盟,大公司与小公司构成几何网络企业。一种虚拟的动态联盟组织便适应时代的需求产生,销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企业的财务管理功能将延伸到企业之外。
(二)技术环境。以网络技术为主的各种信息技术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了更广阔更先进的技术手段与方法:企业可以以柔性技术为基础保持技术的领先;以信息网络为依托实现资源整合,将网络与财务相结合形成网络财务,并且开发网络财务软件,实行动态的、实时的财务管理。
(三)金融环境、社会环境。电子货币成了网络交易市场的主要货币流通结算工具,互联网的延伸使得全球外汇市场每天24小时都可以进行交易,人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将资金以“光的速度”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并且流通费用、交易成本大大降低。电子货币形态的资金将成为企业筹资、投资、分配的主要形式之一。网上银行的建立为网络经济的五常运转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金融保障。网络经济时代技术变革相应会带来社会变革,企业组织和工作结构、社会工种的改变也将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管理。
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改变,是财务管理技术方法、职能、观念革新的前提,同时也是其直接影响因素之一。
二、财务管理技术方法的创新
网络经济社会,传统的财务管理手段和方法面临着新的挑战,一些新的财务管理技术方法应运而生:
(一)网络财务管理。是企业运用网络来实现财务管理职能。企业将网络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中,从而实现解决一系列目前的财务活动无法解决的问题,如跨地区财务数据传递、会计报表合并、动态分析财务及资源状况等,便形成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体系。网络财务管理依靠网络财务软件来执行完成,网络财务软件将完成财务与业务的协同管理、在线管理和对电子商务的管理。通过网络财务软件可以实现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经济资源管理,实现企业对分支机构的远程财务管理、物资管理及诸如远程报表、报账、查账、审计等远程控制行为。
(二)财务柔性管理。网络时代中企业为了增强在不可预见的、多变的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必须实行企业柔性管理,推出新产品和个性化的产品,以适应动态的持续创新的网络经济需求。企业柔性管理包括生产、人员、信息等各方面的管理,财务的柔性管理是从财务的核算、计划、控制、分析角度,通过网络技术实现财务信息资源优化,核心和目的是使企业信息资源具有柔性,以促使企业提高各种财务信息资源以多种方式被使用的程度,从而促进企业全面的经营管理。
(三)财务再生管理。企业流程再生是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管理学者迈克尔、哈默等提出的一种新思想,是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再设计,以显著提高企业的效率。企业流程再生管理的目标是重振企业活力,重建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战略规划和重启新生。财务再生管理是对财务活动及财务关系的革命性调整和财务资源的重新配置,目的是为了适应企业内外部的需要,并与企业管理目标相适应。
财务再生管理是协助企业努力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财务策略。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网络财务软件的开发使企业财务再生管理成为了必要和可能。企业财务再生管理通过明确会计部门各工作环节,各相关人员的责权利,不仅减少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给企业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变化,如价值观念的顾客导向化,职工实行自主管理,绩效的衡量转为测定群体成果。财务再生管理给企业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也突出了财务管理的地位。
(四)财务虚拟管理。对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虚拟企业必须实施财务虚拟管理。虚拟企业是一种动态的短期的战略同盟,由几个有共同目标和合作协议的公司组成。以网络为依托,虚拟企业突破了企业的有形界限,虽然表面上有着生产、营销、设计、财务等功能,但企业内部却没有执行这些功能的组织。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取得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企业只掌握核心功能,即把企业知识和技术依赖性强的高增值部分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把其他低增值部门虚拟化。财务虚拟管理就是以企业的核心功能为财务管理的中心,对各虚拟化的职能部门进行集中协调性的财务管理。虚拟企业的中层经理的监督与协调功能被计算机网络所取代,企业的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财务虚拟管理是与之相适应的一种横向管理,可去掉很多中间环节,使价值的产生与确认直接相对应。财务虚拟管理还包括对通过网络进行的虚拟经营、虚拟交易所产生的财务信息及其他信息的管理。财务虚拟管理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全面创新的,以实现财务信息资源优化的一种财务管理策略,所以又是财务柔性管理,财务再生管理和网络财务管理等技术方法的综合。
三、财务管理职能执行的新特点
财务管理的主要职能包括决策、计划和控制职能。网络技术的使用,网络财务软件的开发,新的财务管理技术方法的应用,使得财务管理职能的执行具有了不同于传统财务管理的新特点:
(一)与传统的财务相比,首先,网络财务由于充分地利用了因特网,使得企业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从事后达到实时,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在本质上极大地延伸了财务管理的质量。其次,网络财务下的会计核算将从事后的静态核算达到事中的动态核算,极大地丰富了会计信息内容并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价值,因而能便捷地产生各种反映企业经营和资金状况的动态财务报表、财务报告。最后,通过与网上银行的连接,可随时查询企业最新银行资金信息,最大限度地加大资金流程,针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及时地掌握第一手信息,作出反应,部署经营活动和作出财务安排。
(二)通过网络的连接,企业能够实现整体管理,可以对企业所有下属机构实现集中记账,集中资金调配,即可减少下属单位的人员和费用支出,又可整合整个企业的财务资源,能够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从而改变了过去财务与业务各行其是非常松散的结合,使企业的财务资源与业务运作直接挂钩,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最大程度上节约人类资源。
(三)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财务管理功能与其他相关功能可以集成履行。如实现传统的财务功能的同时,还能实现数据的远程处理、数据的及时传递、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审计以及财务监控的同步运作,网上支付、网上催账、网上报税、网上法规及财务信息查询、网上服务、网上理财等都可与财务管理功能履行的同时完成。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与外部各相关机构之间建立了一种密切的合作关系,极大地优化了企业的资源配置,管理者基于网络可以随时随地把握公司的财务脉搏及业务运作情况,在线办公、移动办公、家庭办公都可实现。
四、财务管理新观念
理财人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将随网络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技术方法的创新而变化,适应网络时代的理财新观念将逐渐形成:
(一)合作竞争观念。全球经济一体化、网络化的发展,使得企业之间,一方面通过信息的快速传播与反映,加剧了市场竞争;另一方面又通过信息的网络化,科学技术的综合化,进行沟通和合作。要求企业理财人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正确处理和协调本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财务关系,使各方的经济利益达到和谐统一,实现企业间的双赢策略。
(二)目标协调观念。网络经济时代,全球经济成为一个整体,销各环节上的利益主体的利益息息相关,一个全新的财富创造机制正在出现,企业财富的创造完全依赖于各环节上的及时通讯,及时的数据,思想、符号和象征体系的传递。企业理财人员应使企业经营为整个销链条上的所有相关利益主体服务。网络时代需要企业通过网络建立自己的网上信誉、品质保证等,企业理财人员还必须考虑到企业经营的社会效应。
(三)风险观念。网络时代的风险观念不同于传统的风险观念,除传统投资带来的风险外,企业的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会带来技术创新风险。此外,信息工具的创新,导致的电子商务的出现、电子货币的出现、虚拟企业的组建等,都会带来新的财务风险。企业理财人员必须善于对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进行科学预测,采取各种防范措施,使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尽可能降到最低限度。
近几年,审计署根据国务院要求,多次组织全国省市县三级审计机关开展了全国统一进行的大型审计项目,并圆满完成了审计任务。开展此类型的审计项目,能够系统地摸清、揭示某个领域或地区的总体情况和具体问题,实现从微观到宏观的深层次分析,达到系统地发现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上的缺陷、管理上的漏洞等问题,使国家审计有效服务于国家治理。
一、大型审计项目的特点
大型审计项目通常是指审计机关对某一经济领域、专项内容或某一大型国有企业,进行多个年度、多个单位的自上而下的财政财务收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审计。
从近年实施的大型审计项目来看,有以下四个特点:
1.审计时间跨度大、内容复杂。大型审计项目往往需要对多个年度的审计事项进行审计,而且审计内容涉及的政策性很强和复杂。如全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要对20__年以来我国社保体系的3类18项资金开展审计,其中包括9项社保基金和9项财政资金。
2.审计项目的控制点多,组织管理任务重。大型审计项目往往由众多的子项目构成,审计现场作业地点呈现数量大、分散化和异地化的特征,审计组和参与人员需求也呈数量大、专业性强的特征。
3.审计质量控制难度大,风险问题尤为突出。大型审计项目现场审计时间仅有1至2个月;时间进度与人员配置的钢性约束,可能会引起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增大等问题。
4.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数据综合利用是大型审计项目的实施重点。全国审计对象数据(业务、财务和审计报表)的大集中,为审计机关进行问题核查,及开展多专业融合,多角度分析的宏观分析提供数据基础。
二、大型审计项目管理模式的基础理论
大型审计项目的管理模式是以信息流控制为核心,以矩阵型组织结构为框架,以信息化“管理平台”为技术手段,实现对审计项目的全程控制,规范行为,调控进度,整合资源,记录轨迹,落实责任,信息共享,审计指导,高效分析,提供平台,保证质量。其基础理论的作用为:
(一)信息流的控制是大型审计项目管理模式的核心
信息流的控制目的是明确方向、强化统一管理、整合审计资源、有效实施审计控制。通过信息流的控制,设法使各审计组在审计过程中方向一致、口径一致、标准一致、行动一致。主要是通过机制管理>,!
(二)“审计指挥中心+矩阵型组织架构”是构建高效大型审计项目管理模式的平台
矩阵型组织结构的目的是优化组织结构,提高管控能力,强化审计指挥中心功能,提供组织保障。其结构方式是在职能式组织的垂直层次结构上叠加了项目式组织的水平结构,强化审计指挥中心、审计数据分析机构、各子项目、各保障组间的横向与纵向的有机结合与密切联系,起到整合审计资源、挖掘内部潜力的作用。
审计指挥中心是统一下达指令、统一调配资源和统一业务指引的中心,是对各审计组审计全过程进行精确统一指挥的司令部,使大型审计项目的管理由“松散型管理”向“集中型管理”转变。同时,由于矩阵型组织架构实现扁平化管理,审计指挥中心能有效的对审计质量、审计进度和审计成本进行控制,并优化了审计资源的共享,畅通了沟通渠道,提高工作效率。
(三)“管理平台”是支撑大型审计项目管理模式的技术手段
“管理平台”的目的是配合实现信息流的控制,同时协助发挥矩阵型组织结构的功能。主要通过依托“管理平台”,以审计专网为载体,完成审计指挥中心的指挥调度,审计信息的上传下达,审计资料、审计数据和经验方法的共享,避免“孤军作战”,少走“弯路错路”,并利用数据库和网络存储技术开展大数据量的采集与分析,为审计人员开展跨地域宏观分析提供保障。
三、大型审计项目组织和管理模式的要点
以总体布局、运作机制、信息平台、数据审计、综合考核五方面形成的“五位一体”,是保障大型审计项目实行国家良治的重要措施。
1.总体布局是前提。总体布局是指审计指挥中心在全局一盘棋的思想上进行谋划、管理、服务、指挥和协调,做到全面把握,精确定位。同时,审计指挥中心在审计管理方面,通过调控进度和记录轨迹等手段,体现出控制中心的角色;在审计质量方面,通过全程控制、规范行为和落实责任等手段,体现出监控中心的角色;在审计业务方面,通过审计指导和上传下达等手段,体现出策略中心的角色;在问题协调方面,通过整合资源,体现出协调中心的角色。
2.运作机制是灵魂。运作机制是大型审计项目运行和操作的原理和方法,是管理模式中顺畅运行和有效沟通的主要保证。一是通过制度,规范审计规范审计项目组织模式、业务流程、报告的口径、审计信息流通等方面;二是通过指南,规范计算机审计的模式、审计数据分析方式方法等方面。
3.信息平台是条件。信息技术的作用是实现了立体式沟通,使各类信息统一整合、统一流转、统一督办,有效解决一般审计项目管理中的“多头管理、多头分流”的问题。同时,在资源的共享上,信息平台能打破区域间、时间性的限制,确保横向与纵向间的畅通流转,尽可能地满足各审计组的需求,使现有的信息资源发挥最大效用。
1 项目背景概述
当前,“创新驱动战略”已成为我国新常态经济增长形势下的国家重大战略,成为未来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全国高校积极谋划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建设,是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顺应我国经济转型发展规律的需要,也是适应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以及大学生就业成才发展等要求的战略需要。
H大学是一所以工、医为主,理、经、管、文、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留学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继续教育等全方位教育层次的省属重点骨干大学。2013年6月省委常委会做出H大学整体搬迁决定后,学校主管部门即开始着手新校园大学生创业园建设规划工作。
建设创新创业科技孵化园符合国家“双创”发展战略需要,符合高等教育理念和技术的最新变化趋势,符合学校实验实践教学的理念、定位和总体规划,对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活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学生就业观念,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推动地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意义。具体如下:①营造校园及地方创新创业氛围,吸引更多大学生及社会人士关注创新、创业;②挖掘大学生创新创业潜能,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激情,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群体创业能力。③用创新引领科技发展和创业实践,缓解大学生群体就业压力,以创业推动就业,固本培源,激发就业倍增效应,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④打造创新创业高科技产品。推进创新、创意向产品的顺利转化。⑤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国家战略,为建设创新驱动型城市,建设创新驱动型大国,提供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创业型人才。
2 H大学创业园区功能区规划及设置
H大学在前期走访调研了部分省内外高校创业园区,就当前高校创业园区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大学生群体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在“创新开发、创业培训与教育、创业所需场地、资金、创业过程中法律、政策方面的服务”等各方面的实际需求,进而确定创业园建设在“科研及其转化,创业培训与教育,以及提供创业资源”等方面的核心功能。最终搭建了以“创业APP平台”为中枢,集“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创新创业实训教育中心、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中心、实体创业中心、众创空间”等为一体的拥有“六大核心功能区”的创业园区。
“创业APP平台”的中枢作用主要体现在,资源的整合,信息的共享,以及各功能区的通联,包括“项目库、资金库、沙龙信息共享、资源库、交流平台”等基础模块,将学生创新者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让学生创业者与投资人互相连接,促成人才与人才、科技与资本结合;同时,为已达成初步意向的投资方与创业团队方以及孵化园管理方提供一个良好的谈话环境和高效的成果展示场所,也为孵化园内部各团队以及项目的管理提供一个很好的交流和展示场所。
“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形成“点、线、面”整合的服务网,为我校参与创新创业的师生、科技人员以及投资的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孵化和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做好及时、全面的服务。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分三大功能区,分别为创新创业项目咨询中心、创业政策及法律服务中心、创业平台数据中心。
“创新创业教育实训中心”为全校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创新创业能力课程的教育实训。聘请校内外的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对同学们开设创新创业学堂、论坛,进行创意、创新和创业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创业项目孵化中心”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创新创业项目孵化输出的基地,以“关心、扶持、资助自主创新创业、成就梦想”为宗旨,搭建“项目挖掘+过程辅导+引资推动+基础支持+管理咨询”的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平台。对拥有较好创意、创新和创业项目但尚不成熟的团队,提供1年场地、设备和一定额度的资金支持和初期指导,进行项目孵化。项目孵化成熟后,推荐到实体创业中心继续发展,并推向市场。
“实体创业中心”对持有成熟创新产品和创业项目完全具备创业条件的创业团队,提供从工商注册、税收登记、资金资助、贷款融资、法律服务、财务等方面“一站式”创业服务,培植一批中小微创新型企业。对科技创新能力强,经过园区成功创业孵化的优秀创业企业,积极与相关行业专家和企业联系,进行投资及扩大企业规模,鼓励其进行产业化发展。
“创业学院”致力于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具有综合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创新型创业人才。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纳入该学院,并且每年从其它专业大一新生中遴选60人编班进入该学院。以学生创新创业意愿为先导,采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个性式引导(辅导),网格式授课,阶段式培养,螺旋式推进”的培养模式,在做好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夯实创业基础,训练创业素质,拓展创业能力,培育创业项目,最终实现大学生毕业即实现成功创业并带动部分大学生就业。
3 H大学创业园区运行及管理
3.1 运行机制
在以“创业APP平台”为中枢,集“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创新创业实训教育中心、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中心、实体创业中心、众创空间”等为一体的拥有“六大核心功能区”的创业园区搭建完成后,H大学创业园区的运行机制也基本定型。形成了以“创业APP平台”为连接平台,以“项目指导和优化”为辅助平台的“项目+资金”联动运行机制。如下图所示:
3.2 创业园区运行管理
管理机构建设。H大学成立了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与服务工作。责成招生就业处具体负责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专家指导团建设。通过校内选配和校外聘请,聘任一批富有创业经验与创业能力的专业教师、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科研人员、管理人员为创新创业导师,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技术、智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等方面经常性的咨询、专业化的指导和跟踪服务。
管理制度建设。制定孵化园管理、创业基金管理、创业导师管理、创业项目管理等一整套管理制度,建立具有学校特色、专业特点和行业特征的创业咨询、扶持与指导服务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长效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孵化园资金、技术、场地、专业指导等资源的作用,为广大创业创新研究和自主创办企业提供支撑。
专项基金建设。通过争取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成功校友的支持,多渠道筹措,设立华北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专款专用,对进入园区创新创业的学生给予资金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项目管理程序。项目管理是高校创业园区管理的核心。H大学制定了项目筛选与入驻规范,入驻项目日常管理规范,项目运行阶段考核机制,项目退出机制等系统的项目管理程序,保证创业园项目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关键词】互联网+;地|行业;发展模式
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作为时下最具能量的生产力,给国内各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2015年举行的政府工作报告大会当中,总理首次提出了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试图让这种新兴经济形态在不同行业中得以生根发芽。通过利用互联网信息传递、共享的平台,实现对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以此来谋求传统行业的创新、改革,适应新时代背景下行业的快速转型、创新发展。地质行业作为国内传统行业之一,其涉及地质勘察、岩土施工、地下清洁能源勘测、地质灾害预警、地质旅游等众多领域,与现代城市建设、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借助时代契机、把握国内政策导向,开展“互联网+地质”发展策略,一方面将能够无限放大地质信息的效果,便于地质行业先行性、基础性、服务性、指导性特点的发挥,另一方面也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促进地质行业的改革与创新。
一、地质工作与“互联网+”的结合点
地质工作借助“互联网+”特点,将迅速搭上信息互联、渠道互通的平台,快速实现高效信息收集、成果无界共享,从而极大的提升地质工作的时效性、综合性。把握时代的风口,开创地质工作与“互联网+”的结合存在不小的困难,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第一,地质成果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地质信息能够为地方城市建设、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居民生活提供重要信息保障,也应以此作为“互联网+地质”的重要接口进行大数据平台的建设。通过建立大数据信息资源库,利用云计算功能,将能够更为快速的搜索、定位、调阅、储存地质成果,便于地质成果功能性作用极大发挥。
第二,地质开发的众筹。互联网众筹已经涉及到了市场中的各个领域,无论是在新型科技商品、服务的研发与推销领域,还是在传统扶贫、捐赠、植树等领域中,皆有涉及。地质开发同样可借助互联网众筹平台,谋求新型渠道地质建设融资方式,借此一方面来提升地质开发公司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可在减少财务风险基础上实现大量流动资金的引进。
第三,地质服务的定制化。地质服务已经不再局限于道路、桥梁、房地产等大项目的建设,对于人们的出行与交通同样拥有重要的作用。为此,一方面可以基于网络新媒体方式,实现地质成果信息的极大共享,另一方面也可以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咨询公司,为其提供专业技术指导与检测工作,从而既丰富了地质行业的收入类型,也增加了社会范围内企业对地质服务的需求。
第四,地质服务的政策导向。抓住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重要思想,实现整个产业链的相互融合十分必要。地质服务作为众多开放行业的辅助产业,也应当响应国家号召,不断深化地质服务行业的改革,利用“十三五”规划的发展态势,建立市场品牌,强化自身功能,在政策导向的指引下不断前行。
二、“互联网+地质”模型的探讨
地质行业成果所具有的信息性特点,决定了其必将与互联网技术之间相互融合。借助互联网技术发展打造的平台,为地质行业插上双翼,迅速实现传统地质行业的腾飞,就势必需要建立国家“互联网+地质”的新型模式。
在上图中,作者基于对地质工作与“互联网+”结合点的研究,对“互联网+地质”模式进行了组织结构图建立。整个“互联网+地质”模式将更加契合传统地质行业的服务宗旨,以对顾客服务为方向,并将服务顾客的群体扩大到政府、企业、个人群体等。在对顾客服务过程中,一方面以公益性地质单位为主力军,另一方面也应建立小微地质咨询公司,以为顾客提供多元化、分层次的专业技术咨询服务。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大数据处理分析、云计算中心功能,由两类重要地质成果服务平台,提供信息至审查中心、数据处理中心,并在国家地质数据中心与地质数据安全管理中心中进行汇集。通过对市场中顾客服务需求类别、内容的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在此利用所搭建的平台反馈于顾客,从而实现地质成果的双向流通,为地质成果功能性作用、时效性特点、市场化发展趋势提供基础。
三、结论
当地质工作插上了“互联网+”的双翼,将能飞的更高更远。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手段的发展,给传统地质工作提供了改革与创新的基础、平台。通过采用“互联网+地质”的新型模式,将可极大拓展地质工作成果的影响力,并为地质领域信息及时性、完整性、科学性的提升保驾护航。作者在本文利用自身对地质工作浅显的了解,结合时代背景探讨了“互联网+地质”新型模式,期望在未来能够进入地质行业深造,并将创新的思维带入到学习与工作当中,为国家地质行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蒋越,王翔.让“互联网+”在地质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J].中国矿业,2015(S1).
关键词:会计实验;信息化平台;架构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15-0082-03
一、构建会计实验教学信息化平台的意义
1.会计本身是一个信息系统
会计信息化既是会计教育的内容,又是会计教育的手段。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应用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迅速普及,传统的手工会计活动已成为历史,而电子化、网络化甚至是移动化、智能化的财务管理软件被广泛应用。会计专业人才仅仅掌握传统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掌握大量的会计信息化工具才能胜任会计工作。因此,会计教育信息化是会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2.会计实验教学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
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要让学生熟练操作会计实务。会计实验教学软件能够非常直观的模拟企业会计业务流程,在高校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欢迎,现已成为会计实验教学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目前,会计实验教学软件远远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实验教学水平明显落后于社会应用水平。因此,如何充分挖掘信息技术在会计实践教学中的支撑作用,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问题。
3.不断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会计实验教学效率才能满足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巨大需求
教学资源分布不均、更新速度慢、共享度低是会计实验教学的顽疾。对于高校,重点大学有更好的资源(包括师资、实验室、计算机设备及社会资源等),而大部分非重点院校,由于资金来源有限,往往面临着设备老化,实验室资源短缺等状况。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就业竞争趋于白热化,要求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越的实验室环境、信息化教学设备以及开发相关的新实验课程,提高学生的各种技能,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这给高等院校的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教学资源共享程度低: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以及高校课程联合范围的扩大,使得课程等软件资源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实现了整合。然而在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高校与社会培训机构之间,各种资源的共享程度仍然有限,硬件资源仍然无法实现整合。这些问题造成了我国在会计教育信息化过程中,重复投入,资源利用率不高,扩大了教学质量的差异。
因此,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灵活的会计实验教学信息化平台,对教学资源进行最大程度、最大范围的整合,将有利于减少教学成本,提高教学质量。
二、会计实验教学信息化平台的系统架构
1.平台的构建以建设会计知识库为基础
会计知识库(Accounting Knowledge Base)是知识工程中结构化、易操作、易利用、全面有组织的会计知识集群,是针对会计专业领域问题求解的需要,采用某种(或若干)知识表示方式在计算机存储器中存储、组织、管理和使用的互相联系的知识片集合。这些知识片包括与会计领域相关的理论知识、事实数据,由专家经验得到的启发式知识,如会计学科体系内有关的定义、假设和业务处理方法以及常识性知识等。
2.会计知识库的组成架构
会计知识库的架构包括按会计学科实验教学培养体系建设起来的依托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题库(含习题库、试题库)、案例、实验教材以及在线互动实验平台。
内容包括六个模块平台、四项内容、三个层次。六个模块平台为:财务会计模块、管理会计模块、财务管理模块、审计与内控模块平台、税务管理模块平台、会计信息化模块平台,以上六块功能模块只是代表了企业经营过程中会计工作的基本业务单元,在教学实践中,不是仅限于以上几个模块,而是根据教学资源的规模,扩展和覆盖更多的会计相关的专业课程。四项内容为:依托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实验课程题库(含习题库、试题库)、实验库、案例库、电子课件。三个层次:每一个基本模块平台均包含三个层次的实验课程体系:基础认知与实训、专业综合实验、集成与创新实验。具体来说:
(1)基础认知与实训:结合会计学科主干课程特点,结合最新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规定,在知识点基础上,筛选出能体现会计专业培养要求的单项实验,主要训练学生掌握财务软件的使用和原理、掌握每门实验原理和方法、训练学生基本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六个基本模块的基础性实验项目合计约100个左右。
(2)专业综合实验:是在基础单项实验的基础上,将知识点进行整合,并通过实验教师收集各种实验素材、实验数据,整理成专业综合案例。六个基本模块,各组织3~5个专业案例,在此基础上,形成若干模块交叉的综合案例。
(3)综合与创新型实验:是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设计完成一个“企业仿真”实验平台。在此平台上,能够模拟企业内部环境、职能部门业务流程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根据企业类型不同,可以将自动化、电工电子、机械等相关学科知识融入生产流程仿真;职能部门仿真以财务、会计、审计内控、税务、资产管理、人力成本等为主。通过企业仿真平台,会计、经济、管理、工科学生可以开展跨学科实验,特别是工科学生可以参与成本管理、税务、审计、会计信息化等方面的实验项目,打破会计实验室只为会计师生服务的局限。实验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3.在线互动式实验教学系统
在线互动式实验教学系统是构建在会计知识库之上的应用系统,是联系会计知识库与会计学习者的“人机接口”。在线互动式实验教学系统的核心功能是对企业组织会计业务的模拟和仿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角色仿真,企业会计工作受到内部控制制度的约束,不同的会计工作岗位,行使的职能不同,这在实验教学平台中应得到体现;
(2)业务仿真,会计实验应与会计实务紧密接合,建立不同业务场景,将其从时间、空间上进行串联或并联,形成完整的实验业务流程;
(3)数据仿真,基础数据是实验教学得以进行的根基,在仿真化的会计实验教学中,这些数据不再是凭空捏造,而是来源于会计知识库。通过对会计知识库中的题库、案例库、实验库等进行抽取、组合、微调,形成完整的、贴近于企业真实业务场景的数据集。
4.考试及评价系统
考核的目的主要是检验教与学的效果,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会计实验教学信息化平台中的考试与评价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应试过程,也不是单纯的电子化试卷。会计专业的考试与评价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不同知识点的组合、不同业务场景下,实验的结果可能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加之实验目的不仅考察知识点的掌握更为重要的是考察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甚至可以存在有学生提出错误观点,但是观察的角度创新,老师也是应该给予肯定。这样的考试与评价方式,体现了经管类实践教学的特点: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同等重要。
在会计实验教学信息化平台上,根据实验课程的特点,需要建立一套综合性、系统性的实验考核体系,从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和综合的应用能力两方面评价学生的实验成绩。评价体系包括观察与判断、实际操作、结果分析、设计方案以及分组讨论等,重点突出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方式是把团队业绩考核和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验考核相结合,小组考核与单人考核相结合。考核指标由小组业绩考核指标与单人业绩考核指标综合而成。小组业绩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团队精神、分工协作与沟通交流;财务决策、内部控制、业务完成情况、税务筹划、成本控制、部门或者公司经营报告等;个人业绩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实验数据、实习报告、模拟业务处理情况、经营业绩综合评价等。从以上考评内容来看,过程考评更为重要。考试与评价系统的整体架构如图2所示。
四、会计实验教学信息化平台的技术架构
1.建立会计知识库为主体的数据中心,并通过虚拟化技术接入教育云,实现数据共享、社交化学习
会计知识库的构建依赖于数据仓库技术,建立数据中心来集中管理海量数据是必然的选择。而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软件应用模式。在SaaS模式下,由专业的知识库管理团队进行会计实验数据的管理和应用平台软件的更新,能够更好地解决系统长期稳定的运行和维护问题。
教育云是云计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扩展,是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包含了教育信息化所必须的一切软硬件计算资源,将会计知识库中的教学资源虚拟化之后,向教育机构、教育从业人员和学生提供以计算资源形式的服务。通过教育云接入,将会计知识库与对应的实验教学平台到云端,可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
2.平台系统采用B/S(Browser/Server)架构,支持不同类型终端的接入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4G网络等的普及,浏览器的跨平台性能飞速提高,使得基于B/S架构的实验教学平台应用更加方便、灵活。在B/S架构下,实验平台扩展了实验的时间、空间和使用对象。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开展会计实验,大大提高了学生实验训练的灵活性,也解决了传统专业实验室教学无法惠及众多的非会计专业学生的问题。
3.平台应用RIA(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s)技术,强化前端开发
通过RIA相关技术,可以在会计实验平台上“仿真”企业会计工作的大部分功能,比如:编制凭证、审核、记账、完成会计报表的填制、进行财务指标的分析;可以通过图片插件、图表插件展现高仿真的电子化原始单据,多种多样的图表模型,灵活的考试考核管理功能。良好的前端开发能提供更好的交互性和用户体验,提升人机互动,扫除技术性的使用障碍,大大提高实验教学系统的应用、管理、维护效率。
会计实验教学平台的网络架构如图3所示。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会计主干课程的实验教学资源进行收集、加工、整合,形成包括题库、案例库等的电子化会计知识库,并建立与之集成的在线互动式实验教学系统。该实验教学系统建成后,不仅将成为会计专业实验教学的平台,还能够向工程自动化、网络信息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实验教学平台集成,构建更为综合性的实验教学信息化平台。?
参考文献:
[1]杨莹.基于SaaS模式的会计综合实验平台的构建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学术版,2011(4).
[2]章泽昂.基于云计算的教育信息化平台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6).
一、虚拟企业财务管理的角色定位:复杂化
虚拟企业的财务管理以企业的核心功能为重点,通过网络对各虚拟化的职能部门进行集中协调。它处于虚拟管理的中心,为各成员企业的合作建立奖惩、警示机制,对虚拟经营、虚拟交易所产生的财务信息以及其他信息进行管理。
从形式上看,虚拟企业的财务管理“虚”与“实”并存。因为虚拟企业突破了传统企业有形的组织界限,如同生产、营销、设计等功能在虚拟企业存在,但企业内部却没有执行这些功能的组织一样,虚拟企业虽具备财务管理的功能,但不设财务部门,也无财务经理,而是外聘顾问和专家等智囊人才参与管理与决策。虚拟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与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相适应的一种横向管理,很多中间环节和管理层次减少,价值的产生与确认直接相互对应。
从特点上看,虚拟企业的财务管理是柔性管理。柔性管理以“人性化”为标志,强调灵敏与弹性、跳跃和变化,注重平等与尊重、速度和反应。它依靠信息共享、虚拟整合、竞争性合作、差异性互补等实现价值由微到显的转化,创造竞争优势。财务柔性管理主要体现为管理决策的柔性化和奖酬机制的柔性化。管理决策的柔性化表现为决策目标的选择由最优化准则向满意准则转变,决策程序由“一言堂式的决策”向“群言堂式的决策”转变。奖酬机制的柔性化表现为除了物质上的奖励外,更注重精神上的嘉奖。
从企业财务战略上看,虚拟企业强调策略性财务,而不特别注重对交易的处理。企业财务战略的特征是:第一,支持性。即企业财务战略是企业全局性战略的支持系统之一。第二,全员性。即财务战略管理是以全局性战略为主导、以成员企业的协调为依托而进行的全员管理。第三,动态性。即财务战略以变制变,随环境的变动而不断调整。
总之,虚拟企业的财务管理以网络技术为基础,是网络化的财务管理,是实现财务信息资源系统化的财务管理。其功能是确定财务战略和财务目标,处理财务关系,进行财务分析等。
二、虚拟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多元化
虚拟企业没有中央办公室,没有固定工作地点,也没有多层次的组织结构。它不是股份制企业,所以其财务管理的目标不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虚拟企业既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完整的经济实体,又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且具有“暂时性”的特征,不可能通过持续经营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所以其财务管理的目标不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虚拟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有以下几种:
1.价值链最优化。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综合设计、生产、销售、运送和管理等活动的集合体,其价值链可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增值活动。虚拟企业本质上是一个由各个企业贡献自己核心能力而组成的价值链,各成员彼此发挥自己在价值链上的最优部分(如,最好的生产者负责生产产品,最好的销售者负责销售产品),从而形成一条比任何纵向一体化的传统价值链都优越的价值链条。
2.交易成本最小化。在电子商务条件下,网络成为虚拟企业进行交易的虚拟市场。交易前,交易双方都使用一些专门的网络搜索引擎搜索信息,在网络中直接接触、相互选择,促进了交易的达成。然后,交易双方在网上协商条款、签订合同。同时,买方通过网上的电子证单实现款项的直接划拨,卖方提供商品或劳务。最后,客户将信息反馈到企业的信箱或网站中。若企业的网上技术服务人员得知产品存在问题,便马上派人去进行售后服务。这样,交易前搜索成本显著降低,搜索的时间明显缩短;交易过程中的差旅费等支出减少,交易的签约和执行成本降低;交易后解决问题的时间缩短,售后成本减少。整个过程的交易成本最小。
3.资源综合配置效益最大化。资源的互补性奠定了虚拟企业形成的经济基础。虚拟企业以项目为核心通过契约关系共享与互补资源。它包括:资金互补,即为保证产品或项目所需资金到位,各成员企业共同出资;人才优势互补,即虚拟企业通过人才的整合,取长补短,发挥人才的整体优势;管理互补,即虚拟企业管理趋向扁平化,管理层次减少,管理目标明确,管理效率提高;市场营销互补,即虚拟企业充分利用各自的营销经验和营销网络,对已开拓的市场份额进行组合、叠加;技术上互补,即技术上密切合作和相互支持。总之,虚拟企业的各个成员组织为虚拟企业贡献出各自的优势资源,共同构成实现市场机遇所需的所有资源,产生强大的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使资源综合配置的效益最大。
4.契约关系人利益最大化。虚拟企业是由一系列企业通过外包契约建立起来的动态企业联盟。各成员企业(包括动态联盟中的厂家、商家、顾客、甚至同行的竞争对手等)形成多边契约关系,构成了虚拟企业的利益制衡机制,共同对虚拟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产生影响。其原因在于:①他们是虚拟企业的投资者,对企业有核心技术、资金、人才或服务方面的投入。②他们是虚拟企业收益分配的参与者,最终要从企业的合作项目中取得奖金、利润等各种报酬。③他们是虚拟企业风险的承担者。当企业失败时,他们都会承担一定损失。因此他们是影响财务管理目标的利益集团。若虚拟企业价值链最优化、交易成本最小化、资源综合配置效益最大化时,虚拟企业的整体收益最大,那么各种契约关系人的利益会最大限度地得到满足。所以,虚拟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总之,虚拟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上述财务管理目标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成为一个整体。
三、虚拟企业的财务关系:新型化
财务关系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与各方面发生的经济利益关系。从构成来看,组建虚拟企业的实体企业众多,除核心企业之外,还有主要成员企业和临时性成员企业。各实体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与国家、金融机构、内部职工之间的财务关系依然是强制与无偿的分配关系、资金融通与结算关系、按劳分配关系。虚拟企业财务关系的新型化突出表现在企业内部关系上。依靠核心企业,各成员企业通过外包契约联结起来,建立起战略联盟关系和协作关系。这种关系既不同于市场中的交易关系,也不同于传统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科层关系。
如果把市场调节和企业科层管理分别比喻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那么虚拟企业中各组织间的协作关系可以比喻为“企业之间的握手”。从“握手”的结果看,各成员企业彼此奉献自己的核心能力,围绕合作项目进行信息的集成、知识的集成、资源的集成,他们之间不再是你死我活的输赢关系和竞争关系,而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双赢关系。
这种双赢关系的特点是:①阶段性。虚拟企业是以利益(市场机遇)为基础组建的,它随着业务的发生而组成,随着业务的结束而解散,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因而虚拟企业各成员之间的协作关系具有阶段性。②延伸性。各实体企业之间一次成功的合作能成为下一次继续合作的起点,以此为契机,各实体企业可建立短期或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③灵活性。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便捷的通讯和网络,使企业可以根据某种需要立即执行某种任务,建立或解除某种人事与商务关系,从而使虚拟企业的互利合作关系变得灵活、高效,但同时缺乏必要的约束。
四、虚拟企业的理财手段和方法:网络化
虚拟企业以互联网、内部网以及电子商务为背景进行在线理财活动,其理财手段和方法以网络财务为主。在网络财务环境下:①从空间上看,虚拟企业的事务可以进行远程处理,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客户空间上的物理距离变成了鼠标距离。②从时间上看,在网络财务环境下,虚拟企业可以对财务信息实施“实时传递”,信息传递速度为“瞬间”亚光速;还可以快速实现诸如网上催账、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网上销售、网上服务、网上银行、网上理财等辅助功能。数据的及时传递、实时化的动态核算显著提高了虚拟企业的工作效率。③从媒介上看,电子单据和电子货币将得到普遍使用。货币的电子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网上支付、网上结算,既能提高结算效率,又能加快资金的周转速度,降低企业资金成本。
虚拟企业引进网络技术进行财务管理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企业所选择的网络方案中财务系统功能和其他各业务部门管理系统做到“无缝连接”,以实现企业财务、业务的一体化,包括与企业内部的协同、与供应链的协同和与社会部门的协同。第二,财务管理的重点应转移到决策与分析上来。要通过网络技术实现财务信息资源优化,使企业信息资源具有柔性,提高各种财务信息资源以多种方式被使用的程度,从而实现财务的柔性管理。第三,做好虚拟企业信息流的建设。如:遵循统一的国际技术标准;实现异构环境下应用软件的可操作性。第四,在信息共享过程中应加强网络安全的管理。如,防止病毒和黑客的袭击、关键技术的保密等。
五、虚拟企业的财务评价与考核:系统化
虚拟企业的绩效考核是一个动态过程,应建立系统化的绩效评估体系。笔者认为,虚拟企业的财务评价与考核应体现两个结合:一是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因为各成员企业对虚拟企业整体效益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财务上的,有些则是无形的或非财务上的,为此应关注新产品研究开发信息、市场调查信息、营销与沟通信息,考核各成员企业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和虚拟企业创建速度。特别关注反映企业反应性和可靠性的指标——生产周期、生产速度和按时交货率。要重视风险评估和各企业间的合作,按风险和回报来评估投资机会。二是事前分析与事中考核相结合。事前分析作为基础性工作在虚拟企业越显重要。由于虚拟企业的成功必须依赖各成员企业的业绩,如何选择和选择什么样的合作伙伴是虚拟企业成功与否的必要条件,也是事前分析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