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一化学实验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实验
根据笔者实际教学经验,在当前教学形势下,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唤起学生对化学实验的重视。
1 化学实验的原因
1.1 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中学生的特点是身心有成熟的一面又有不成熟的一面,他们对周围事物存在好奇,愿意去花费时间去研究外面世界的情况。教师以学生的特点为切入点,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化学作业,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勾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与世间万物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教师可以设计化学趣味性实验,如魔棒点火、变色瓶等实验,感官上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作业:某学校实验员在整理实验器材室的时候,发现一瓶无色溶液,其标签纸已经一半腐蚀掉,从残存的半张标签纸上写着Na。你能帮助该实验老师重新贴好标签纸吗?该习题设置的背景是一个相对较真实的背景,在平常的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可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从习题内容的角度分析,题目留下唯一线索是这瓶无色溶液是一瓶含有Na+的溶液。因此,此习题的解答是要求学生理解探究的整个过程,并在解答过程中实际运用。一般,首先需要猜测和假设该溶液是什么,其次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若得到肯定的答案,那就表示你的猜测是正确的。参考答案:猜测该无色溶液为碳酸钠溶液。取该溶液少许放人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钙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此白色沉淀溶于盐酸,并有无色无味气体放出。则该溶液为碳酸钠溶液。其它猜测,并能设计较为合理的实验验证方案,也算正确。这样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就被激发出来了。
1.2 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大量的化学实验内容,除了完整的学生实验课,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概念理论教学、化学用语教学和化学计算等新授课中,以至各种类型的复习课和练习课中,都会出现化学实验。实验是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必修还是选修课程,都将化学实验作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化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在实验情境中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科学探究的主要形式
美国国家科学标准认为,探究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途径,也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理解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高中化学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化学教学中的科学探究主要有实验探究和调查讨论两种形式。所谓实验探究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一种探究活动,它以科学证据为基础,针对特定的“问题”,是一种融合逻辑和想象、综合运用化学科学知识与化学实验技能、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而展开的活动,是科学探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化,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落实科学素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观的具体体现。
1.4 化学实验提供了一种特殊的学习情境
学习使用一种工具,不仅要了解相关的概念和规则,更重要的是要把握使用工具的场合和条件。研究表明,在日常情境中,许多学生在利用从正式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时常碰到问题,其原因是,源于正式学习的经验通常是脱离情境的。化学实验作为一种非凡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设了有意义学习的情境。实验提供了师生、生生等多种交流合作的机会,能让学生在较为轻松、活泼的氛围中理解、探究化学现象,建构对化学科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科学认知的发展,在班级学习者共同体中创建自己的科学观念。
2 实验的操作过程
实验探索教学结构一般是启发质疑一实验探索一巩固扩展。这种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实验为基础,引、探、练结合。教师设计出一系列难易适度,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的提出,引导学生定向思维,例如,在“氯气与水的反应”的教学中,可设计如下的探索性问题。
2.1 激发学生研究氯水具有漂白作用的兴趣。
讲:为进一步研究氯气的性质,观察下列现象。
演示实验:出示一瓶黄绿色的氯水,将红色绉纹纸放入氯水中。
问:这个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有的学生说氯气有漂白作用,有的学生说氯水有漂白作用。
2.2 设计实验来判断干燥氯气无漂白作用,而氯水有漂白作用。
问:究竟是氯气有漂白作用,还是氯水有漂白作用?试设计实验来说明。
学生纷纷提出设计方案。
根据学生的设计,教师演示:把一端浸湿的红色绉纹纸放进一瓶氯气中。
由实验现象,学生得出结论。
2.3 初探氯水具有漂白作用的原因。
问;为何氯气元漂白作用而氯水有漂白作用?
学生推理:这说明氯气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
氯气与水反应后生成哪些物质?哪种物质具有漂白作用?
要求学生在阅读有关材料后,设计一系列实验证明氯气与水发生了反应,而其具有的漂白作用是由于生成次氯酸的缘故。
问:是否所有的氯水都有漂白作用?
新制氯水可以,久置氯水不行。为什么?久置氯水无次氯酸存在。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苏教版《化学1》(必修)、《化学2》(必修)教材中几个学生的“活动与探究”实验进行了一点小的改进,使得操作更为简单或现象更加明显,节约了试剂或材料,收到了理想的效果,具体如下:
1在《化学1》第50页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中的[实验2]给出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笔者试用后感到:①在玻璃管口固定气球不太方便,扎不好就会漏气,更换气球不便;②广口瓶自身体积大,要把气球“吹”起来消耗的试剂相对较多,当加入一滴管浓盐酸不够时,中途无法补加。因此,我们将该装置的广口瓶改为用一支20×200mm的具支试管、将双孔胶塞改用两个单孔胶塞进行实验(制作单孔塞比双孔塞简单),见图2。
将气球连接在支管处,用单孔胶塞作气球和支管连接的过渡,由于气球嘴有大小不同情况,可选择大头直径稍大于气球嘴的胶塞,作成单孔胶塞安装在支管上来连接气球,就使得气球与玻璃管的连接和更换变得很方便,将小气球嘴绷开套上即可,不易脱落也不漏气。实验时,仅需取3mL饱和Na2CO3溶液于试管中,吸一滴管(约1~1.5 mL)浓HCl进行反应。实验结束后用pH试纸测得试管中反应残液的pH值在6~7之间,较好的解决了气球的固定问题也节约了试剂,既安全又环保,收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作为学生分组实验,结束后器材整理方便、存放所需空间不大。
2 在《化学1》第51页表26中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的比较实验”,笔者设计了一个如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可将Na2CO3和NaHCO3置于相同的条件下同时加热进行比较。具体做法:用20×200mm的具支试管,内安装一支15×150mm的小试管,由一个小单孔塞与其导气管和大单孔塞“串联”,胶塞分别接小试管和具支试管,安装时将具支试管的支管平行于水平面并用短胶管连接导气管,这样比分别加热简捷省时,对比效果明显。
3 在《化学2》第28页“化学反应速率”探究[实验2]中,要“用药匙向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粉末”,由于试管内壁是湿的,而且药匙也伸不到大试管深处,加二氧化锰时总会有相当量的粉末粘附在试管壁上影响实验和观察(其他类似用药匙向试管里加粉末试剂时也常会遇到这种情形)。为此,我们用一根干燥玻璃管作为“粉末吸管”, 向试管里加粉末试剂时,效果很好。如图4所示,取一根长约250mm,内径约6~8mm的玻璃管,先在酒精喷灯上进行圆口处理,取粉末时将玻璃管上端的食指松开,下端插入粉末中,根据用量多少调整插入的深浅,然后用食指压紧玻管上端管口,使之密封,提起玻璃管,下端管口内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而“吸”着所需的粉末。向试管里加粉末试剂时,连同粉末带玻璃管移至需加粉末的试管中并伸到试管下端适当的位置时,松开食指,粉末就会干净而准确地落入试管底部。此法对于其他非颗粒晶体状的粉末试剂都可使用。
4《化学2》第33页“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的探究[实验2]中,在塑料薄膜袋中加入氢氧化钙粉末和氯化铵晶体,使之反应,并用手触摸塑料袋来感受由于反应吸热而温度降低现象。但我们经过试验,用固态的Ca(OH)2和NH4Cl的教学级试剂进行反应,将两者混合后,无论是在冬季还是夏季的室温下,揉搓塑料袋时间长或短,用手均感觉不到因反应吸热而发生的降温现象,生成的氨气也很少,反应不易进行。原人教版《化学》教材中该演示实验用的是固体Ba(OH)2・6 H2O和NH4Cl进行反应,其反应很快,降温现象十分明显,实验效果很好。出于对钡盐的毒性和环保的考虑,苏教版《化学2》中将Ba(OH)2・6H2O改为Ca(OH)2进行实验,这是非常值得赞美的改进,但改用Ca(OH)2 进行实验,效果不佳还需进一步改进。笔者分析,认为由于两者在水中的溶解性相差一个数量级,用干态Ca(OH)2反应很慢, 而Ba(OH)2・6 H2O中含有结晶水,当很少量的Ba(OH)2与NH4Cl反应后,其原来的结晶水就会充当溶剂的角色,起到润湿和增加反应接触面的作用,使反应得以迅速进行而立刻就可感觉到因吸热而降温现象。通过分析,我们试验将固态的Ca(OH)2 和NH4Cl置入塑料袋后,用滴管加入约0.5~1mL水再将塑料袋扎紧,这时只要稍稍揉搓塑料袋中的固体混合物, 立即就可感觉到明显的温度降低的现象 , 并且仅用教材中给出的 Ca(OH)2粉末和NH4Cl 晶体的二分之一的量就可收到很满意实验效果。这个改进并不复杂,既保证了实验成功,又节约了试剂,有利于环保,一举多得。
5 对《化学2》第39-40页“燃料电池制作实验”,我们将原装置中的两个开关S1和S2改为用一个双刀双掷开关,使得实验操作非常方便和简捷,见图5。我们为该实验制作了25×50 mm的印刷电路板当作“指示灯座”,将发光二极管焊接到电路板上,并标出正、负极,再在线路板上焊上两根引线,由该导线进行连接,既可以使发光二极管相对固定便于观察发光情况又可有效防止发光二极管在实验中管脚折断或连接中短路等情况的发生。实验时,连接好装置检查无误后打开直流电源开关,调整输出电压为4V(或由教师从实验主控台给学生供给4V直流电),然后将开关的铡刀合向接直流电源的A端对电解质溶液进行电解,十几秒钟后就可看到在碳棒表面上产生了大量的气泡,这时迅速将开关的铡刀由A端合向接发光二极管的B端,断开了直流电源,燃料电池与发光二极管接通,就会看到发光二极管起辉发光。
6 在《化学2》第94页专题4的“电路板的制作”实验里,要用油漆在敷铜板的铜箔上绘制电路或其他图案,干燥后在FeCl3溶液中蚀刻。然而醇酸树脂漆通常至少要8~12h才能干,即便用烘箱烘干,当堂实验课也无法完成该试验;如果选用硝基磁漆,虽可在十来分钟干燥,但要用“香蕉水”作溶剂,气味比较大,使用以上两种油漆都还存在要用毛笔绘制和用溶剂洗笔等等的麻烦。我们改用学生用的修正液(笔)代替油漆和毛笔,用其直接在敷铜板上进行电路的绘制,其白色也与铜箔形成鲜明的对比,笔画粗细也很好控制,绘制起来简单而方便。画好图案晾几分钟或在烘干箱内60~70℃下干燥几分钟后就可放入30%FeCl3溶液中进行蚀刻,约20min即可蚀刻好,洗净后用细砂纸或抹布稍用力就可将“漆”擦去,效果很好,当堂课就可完成电路板的制作,省去了油漆、溶剂、毛笔等实验材料,也不存在洗毛笔等的麻烦,很实用。
参考文献:
[1]徐建飞.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促进化学新课程改革[J].化学教学,2006, 10: 7-10.
[2]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第3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第3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 实验教学 预习报告 实验成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2-00102-02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对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机化学实验是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的第一门实验课,学生的很多实验基本技能都通过这门课学习到的,很多实验习惯也是在这门课程中学习和养成的,良好的实验习惯会使学生受益终生,不好的实验习惯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接下来的其他实验科目的学习,影响学生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本文是个人在从事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总结的几个常见问题[1]和几点改进建议。
一、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
在进行化学实验之前,预习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不可缺少。虽然授课教师一再强调预习的重要,但是很多学生还是把预习当作任务完成,只是照抄课本,等着上课时老师讲解,按照老师讲解的实验步骤等,机械地进行实验操作。[2]
归根结底,一是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够,二是教师监督的力度不够。真正达到提高学生预习效果的目的,还要从提高兴趣和加强监督两个方面下工夫。
(一)提高实验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并不是人人都有的,特别是像我们这样刚刚升本的二本院校,生源并不是很理想,学生的基本素质也不能和一些重点院校相比。教师要花时间和精力,想办法积极引导学生对化学实验产生兴趣。无机实验相对于理论课,还是一门比较轻松愉快的课程,很多大一新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上课方式,一方面觉得这种方式新鲜自由,另一方面可能就会在思想上轻视实验课,导致态度不认真,对于实验课本上给出的文字说明一下子感兴趣起来也是很难的。作为教师要针对开设的实验项目,在学生预习之前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在预习时带着问题去预习,提出的问题也要精心设计,例如,粗盐提纯实验,可以提出几个问题如:(1)在本实验中为什么用Na2CO3除去Ca2+、Mg2+等杂质,而不用别的可溶性碳酸盐?除去CO■■时为什么用盐酸而不用别的强酸?2.除去Ca2+、Mg2+和Ba2+时,为什么先加入BaCl2溶液,然后再加入Na2CO3溶液?(3)粗盐中的KCl又如何除去?再如,五水硫酸铜的制备实验,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制备和提纯五水硫酸铜实验中,加热浓缩溶液时,是否可将溶液蒸干?为什么?(2)如果不用水浴加热,直接加热蒸发,是否能得到纯净的五水硫酸铜?
另外要充分利用网络帮助学生预习[3],特别是网络视频,通过看视频学生可以直接看到实验基本操作过程,这样直观的学习相对于传统的讲述教学效果要明显得多。为了便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在学校网站的相应位置链接视频,也可以利用个人的微博链接相关视频,或者是根据学校实情自己录制视频,这样实用性更强。
(二)加强监督力度
首先要严格要求实验预习报告的写作形式,为了防止学生照抄实验课本,实验预习报告应要求学生用流程图,或者是图示法表示。无机化学实验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制备实验,一种是性质实验,制备实验要求学生将实验步骤用流程图表示,而性质实验通常用图示法表示,并要求学生预习时将实验现象用理论知识分析出来。这样学生必须提前仔细阅读实验课本,然后总结出实验步骤,并分析得出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
其次是加强预习效果的检查,预习报告的形式仍然可以模仿抄袭,有些学生预习报告格式等都很符合要求,而实验操作时效果很差,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为了减少这种应付老师检查而写预习报告的情况,建议教师在实验前的讲解阶段增加一个提问环节,随机提问学生,并记录下学生的回答情况,作为平时分的一个参考依据。
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科学的表达能力
授课教师通常会发现,虽然学生完全按照老师讲解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但是数据记录本上记录的现象各种各样,有些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时地拿着自己的试管过来问老师,这是什么颜色,这个是什么现象等。这现象说明很多学生不会科学地描述实验现象,很多时候对实验的现象观察也不细致。对于刚接触实验课的学生,教师应该通过系统的训练来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的科学描述能力,可以系统地向学生讲授实验过程中一般要注意观察什么现象,常见的颜色变化如何描述,常见的沉淀现象如何描述,有气体产生时如何描述等。每次实验课结束时,在给学生签记录本时看到不科学的现象描述要及时纠正,另外还应该在实验结束后向学生公布科学正确的实验现象。[4]帮助学生及时自我改正,并学习科学的表达方法。
三、合理的实验成绩考核
目前,很多二本院校的化学实验课的考核都是以考查的形式来进行,实验考核通常是平时占70%,期末占30%,平时分占了大部分,平时分评价方式和期末考核方式各种各样,没有科学统一的标准[5],可以说很混乱,这种评分机制下通常会使实验课的成绩平均化,大家的成绩都差不多,认不认真上课,成绩都差别不大,非常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上实验课的积极性。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授课教师应该在学期开始就公布考核方式,制定具体的评分标准,平时分70分细化为:预习20分,课堂实验操作30分,实验报告20分,每项都有具体的评分标准,而课堂实验操作的30分,可以打破传统,采取让学生自己根据上课的表现自己打分的方法,对学生端正上课态度也是一种激励。
期末考核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卷面考试,一种是操作考试。卷面考试可以和传统的理论考试相同,这里不作讨论。期末实验操作考试是一种很好的检测学生独立操作实验能力的方法。实践考核关键是制定科学的评分标准,以硫酸铜产品水分的测量的考核题目为例,具体的评分标准可如下:
■
以上只是个人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远不止这些,解决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希望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能将好的教学方法及时和大家分享,共同努力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易琼,李玲,王娟.大学基础化学实验课中学生的问题及能力不足的现状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1,(8).
[2] 丁唯嘉,罗志刚.《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预习效果的几点体会[J].广东化工,2011,38(7).
[3] 付顽,徐稚琴,李领娇等.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实践与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5(1).
高中化学考试中,对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置相关知识的考试内容一般包括化学实验仪器的规范使用,化学实验仪器的正确选择、实验仪器的组合装置等.
解析策略对于选用化学实验仪器的问题,针对此题突破口在于仪器的精确度.用量筒取溶液的体积不可能精确到0.01 mL,只能用滴定管或移液管量取.又因为高锰酸钾溶液能腐蚀橡胶,故不能用碱式滴定管.所以选C.案例中的知识考查比较常规,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实验仪器精准度的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了更好地应对此类试题,在学习或者联系的过程中,一定要夯实基础,强化记忆.
解析策略对这个案例问题的解决,主要还是从托盘天平的使用规范性角度去考虑.因为托盘天平的游码刻度为0.1 g,精确度为0.1 g.被称量的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天平上.腐蚀性药品及易潮解药品应放在小烧杯中称量.即使没有腐蚀性的药品也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而应放在一张洁净的纸上.故叙述不正确的有C、D.学生必须掌握托盘天平中的质量关系为: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
解析策略解决此类考题,需要考生掌握最基本的最常用的实验仪器,了解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并且要细心观察仪器的相关性能.对于量筒来说,没有“0”刻度,可以排除了.而托盘天平的“0”刻度在刻度尺的左端.所以答案显而易见.
关键词:创新 激活 化学实验 教学
“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检验化学科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化学教学中学生获取化学经验知识和检验化学知识的重要媒体和手段,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以实验为基础展开化学教学已成为所有化学教学工作者的共识。那么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使化学实验教学更切合教学改革的潮流、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需求呢?
我对运用创新激活化学教学、促进实验的实效性进行了如下尝试,真的激活了化学实验教学。
一、实现转变:变传统演示实验为学生参与实验
演示实验是课堂的重要环节,但如果学生只作为观众欣赏教师的表演,印象就不会深刻,甚至可能会对实验现象产生怀疑,教学的实验效果就可想而知。我们不妨做些改变——除危险性较大的外都让部分学生参与,教师给予必要指导,尽管只有部分学生参与,但对其他学生而言,是“自己的”同学在做实验,一定会增加信任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的演示可以使他们对存在的问题以主人翁姿态积极主动思考,演示方案,进而进入研究的流程。这样,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明确互补:优生与待进生合理分工实现全员参与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我首先把优生与待进生合理分组,本以为这搭配会实现全员促进,但发现,分组后,优生仍然唱主角,待进生唱配角甚至做是观众——这样的参与仍然是假性的。于是,我把组内的角色做了细化与明确:想让待进生操作,优生记录,并要求边操作边讲解,然后互换角色。这样明确任务,所有学生都会课前下足功夫,以使自己进入操作角色,能真正起到“互补合作”,共同提高的作用。
三、趣味激发:让好奇心和探求欲急剧生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鉴于此,我根据学生求知、求动、求趣、求异、求新的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可以把过氧化钠放在棉花上,让学生用细玻璃管对着药品吹,观察棉花是否着火,进而有的学生会提出“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是否也参与反应”的问题。这样的情景并不是每一节课都可以设计,但至少向着这一方向努力。
四、强化生活:强化生活与化学的紧密关系
一旦将所学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相联,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增。实验教学如果较多地引入生活元素,一定会产生奇异效果。实验的课程资源不仅仅限于实验室的现有仪器和药品,学生身边的物品、平时用的器具也是重要的实验资源,也是重要的校本课程资源。教师不能怕麻烦图省事,要动脑筋想办法,像朱正元教授倡导的那样,“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
五、注重开放:强化实验探究性,培养探究意识
给学生一片天空,他们就可以练就飞翔的翅膀。探究性可以体现在自主选择仪器、药品,可设计不同的方案等。具体过程中,掌握好表扬与鼓励的激励,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尝到了成功的快乐,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可见探究实验这种开放性和探究性的特点,再加上每个学生独特的思考方法和不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得出的结论可能百花齐放,又由于这些方案源于学生,相互之间更容易交流与沟通,同时引发学生相互竞争,每个同学都争着设计更多更好的实验方案。这样通过实验成果的交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个展示成果的机会而产生兴奋感、增强自信心,提高内部动机。同学的启示和点拨相互开阔了思路,启迪了思维,通过交流,每个同学对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对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有了本质上的理解,实验能力从本质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从而获得终身受用的基本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六、丰富刺激:在优化演示给更直观的展示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把文字、图像、声音融于一体,化抽象、枯燥为稀有的、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反应过程,从而突破时空的束缚,达到逼真的模拟,灵活地放大或缩小实验场景,进而将反应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于学生眼前,使学生认识加强,理解透彻。如锂和水、铷和水、铯和水的反应,由于药品价格昂贵,一般的学校不可能做实验,如果教师自己从网上找到相应的视频资料就再好不过了。在课堂上用多媒体将上视频述资料显示在学生眼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
一、探究实验基本概述
实验是在前人认定的科学定理和实验结果基础上,通过具体实验对其进行验证,而探究实验则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开展探究性活动。在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基础上,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时展的需求,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探究实验是高中化学把教学的新途径,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探究实验教学是指子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以化学实验为媒介,进行探究式学习和探究式教学,以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保障教学质量。化学实验具有较强的操作性,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简述高中化学教学开展探究实验的意义
高中化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技能,渗透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物质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学习效果。
高中化学是高中学科的重难点之一,其理论知识具有抽象性,学生理解困难,大大增加了老师的教学难度。然而探究实验教学是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措施之一,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具体可观的实验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提高教学质量。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目标得到实施的主要途径。通过独特的探究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并非强制,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实验则较好的体现了托尔斯泰的观点,以千变万化的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高中化学的教学质量,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三、高中化学教学高效开展探究实验的实践方式
1.重视基础化学知识的学习
高中化学探究实验的目的在于借助实验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探究实验是以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出现于高中化学教学活动过程中。然而教学活动的基本任务是传授知识,丰富学生知识储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因此,在探究实验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基础知识与化学探究实验有着密切联系,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通过化学探究实验,辅助学生掌握相关化学知识理论,同时在化学知识的指导下,促使化学实验顺利进行。总之,掌握基础知识是高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和前提。
例如,在进行三氯化铁和硫化钠溶液的反应实验前,必须指导学生掌握三氯化铁和硫化钠溶液的性质、化学式等,以及两者反应可能产生什么,从而为操作实验打下基础。
2.探究实验生活化,激发学生共同参与的欲望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生活学化学知识的前提下,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发现化学的魅力,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有效挖掘教材,寻找教材与生活的契合点,通过实际生活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参与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例如,在进行铝与弱碱的反应及产物的试验中,由于铝和弱碱属于不常见的物体,导致实验难度有所增加。因此,老师应寻找生活中含有铝和弱碱的物品进行实验,使得实验贴近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合理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众所周知,化学实验的结果是既定的,化学探究实验仅需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高中化学教学中,可通过多种多样的化学实验,达到验证结果的目的。为提高学生实验积极性,高效实现教学目标,老师必须合理设计实验方案,保障实验的安全性,达到实验效果,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老师必须在有效掌握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合理推断实验效果,制定有效方案,保障实验顺利完成,达到巩固学生知识的目的,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探究液体与固体的密度的实验中,老师指出水的密度在4摄氏度时最大,而且水结成冰之后密度会随之减小。这一现象与学生原认知发生冲突,导致学生出现问题。此时老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从而在实验过程中有重点、有目的,从而增加实验效果,达到实验目的。
4.适当指导,帮助学生正确把握实验结果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但在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老师应适时予以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过程,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老师发现错误时应及时纠正,避免学生一错再错。
例如,在进行氯水成分分析的实验过程中,由于学生对于氯水接触较少,因而对其性质以及特点了解并不牢靠,因此,在进行氯水成分分析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应注意留意存在困难的学生,予以及时的指导,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从而得出氯水的成分。
5.进行有效评价,深化探究实验教学的目的
评价是诸多老师易忽略的一大环节,但其在高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高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老师在探究实验结束后应及时予以评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探究实验结束并非意味着探究实验教学活动结束,对探究实验进行有效评价激发学生自觉反思,为下次探究实验提供依据。与此同时,探究实验教学要求高中化学教学不断创新,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鼓励学生体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实现化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促进化学知识内化为能力。
小结
本文笔者以高中化学探究实验为基础,简要分析了高中化学教学开展探究实验的意义,探究了高中化学教学高效开展探究实验的实践方式,为更好的进行高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提供依据。
【关键词】高职 机电一体专业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076
在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实验教学不容小觑,其不仅有助于推动学生将知识由理论层面转为实践层面,还能提升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包含许多不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其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拥有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想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必须依靠系统的综合性实验。下面作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高职院校进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最佳模式,希望能够为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开展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意义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想要在这样的市场中生存下去,企业只有依靠不断的进行产品以及技术的创新,这样就会需要大批机电一体化方面的专业人才。所以,不但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拥有较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自然会得到企业的青睐。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已经建立起了基本的实验设施以及场所,不过实验却往往限制在演示以及参观的层面上,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不是很多,就更谈不上创新设计的实验了,这直接导致了学生空有理论知识,而动手能力、现场应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很低。借助建立不同机电设备以及系统的功能模块来开展实验教学,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机电领域技能型人才。
二、完善实验教学的方法
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智能化、越来越人性化了。今天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完美融合了机械原理以及微电子技术。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机电一体化技术下的产品,都普遍具有以下两个特点:首先,其一定是机械制造的产品;其次,其生产的过程应用了电子技术,让产品具有更高的可控性。机电一体化系统是一个拥有高效运作流程的封闭体系,包括多种基本元素,各类元素之间分工合作、彼此衔接,进而实现系统的预设功能。当前,综合性的实验方法已经开始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并且对生产与制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该方法令很多技术又焕发了全新的活力。基于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所学的技术具有很高综合性以及很强实践性的特点,作者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下列途径来完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验教学。
1.科学安排实验流程。
实验应该紧紧以机电一体化专业各学科的重点以及难点为中心,从单一至融合,从容易至困难;实训则需要按照实训室的情况来安排,教学规划中需要清晰列明不同阶段学生应该做哪些训练、如何进行、完成哪些目标、最后达到何种技术程度等,并以此为依据合理设置可以进行量化的实训内容。另外,还需要设计一些和专业课程紧密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实验项目,让学生建立起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应该如何在机电一体化系统里实际应用的初步认知,从而为后续的综合系统设计做好铺垫。高职院校可以将实训项目划分为基础能力、专业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三个模块,这种循序渐进的流程模式可以大幅提升实验教学的效率。
2.更新实验内容。
当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实验中已经有很多不符合时展的要求了,像是微机原理对应的实验,还沿用着单片机系统,必须先以汇编语言写好后台程序,然后人工将其翻译为机器码,最后再重新输进单片机系统之中。这样的实验方式不但耗时很长,极易出错,而且还很难找出错误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后台程序的编码有问题;也可能是翻译成机器码的时候出错了;也可能是输进系统的时候出错了。学生如果进行这样的实验,还需要学习多种系统的操作指令,将其输进单片机系统之中。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来说,电脑类的课程主要还是应该从应用层面入手。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淘汰该实验方式,把汇编语言不经任何处理的输进计算机,让计算机将其翻译为原始的机器码,之后再运行相应的程序。如果计算机在翻译的时候发现程序中存在错误,那么它就会给出错误提示,用户只要找出汇编程序中相应的错误并将其修改过来就可以了。这样自然能够大幅提升实验的效率,让学生可以在相同时间内做更多的实验,从而有效巩固自己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再也不用在无谓的找错以及改错上浪费时间了。
3.给学生实验设计的自由。
实验应该逐渐从教师演示转为学生设计。其实,由学习理论知识至实验设计,是学生由接收知识至应用知识的转变过程,此过程以任务驱动为导向。任务驱动倡导在应用的过程中学习,这和今天的教育关注现场以及案例教学的特性是非常吻合的。首先,教师按照教学要求设计并安排任务;之后,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独立摸索并完成这些任务。对于实验来说,其终极目的就是要以现有的设备与装置为基础进行系统设计,让实验对象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方式正常运行,并且系统保持稳定;最后,评价任务的实际完成情况,并总结任务完成全过程的得失。通过实践,学生真正理解了专业中各学科的知识,并理清了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升了解决专业方面问题的能力,进而实现了实验教学的目标。该实验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分析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4.丰富实验形式。
摘 要:校内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院校保证教学质量的物质基础,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传统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本文更新实训基地建设思路,拓展实训基地在高职院校教学、科研、服务领域的新功能。关键词:高职院校 实训基地 教学 科研 服务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b)-0192-01实训,即实践训练的简称,是指学校根据人才培养规划和目标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实训基地则是实训教学过程进行实践训练的场所。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其根本任务就是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一线高技能应用人才,实训基地在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实训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也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多样化,加之基地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因此,每一专业都具有相应的实训基地是不现实的,依托专业群理念,建设有限个校内实训基地是比较好的解决办法[1]。1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意义根据《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提到高职教育的三维属性,即“教育、职业、高等”,六个字准确表达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要求,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必须是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是体现高职教育特征,实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生产相结合的整合器,是人才素质和技能培养的关键环节[2]。实训基地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组成部门,必须具备与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目标相符合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2 传统实训基地建设现状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是依据专业及专业群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某种技能为目的,真实或仿真的工作环境或场所[2]。传统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一般存在一些问题。(1)多数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存在定位不明确的现象。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不长,基础条件非常薄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院校在制定专业目标和课程标准时,重视理论课教学而轻视实训教学,加之资金有限,实训项目多在仿真环境下进行,学生缺少动手环节,实训课程最终论为教师走过场,学生挣学分的形式。(2)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在于培养一线高技能应用人才,因此实训基地过分强调功能性和职业性,学生仅限于技能的培养,而不具备技术的创新。对教师而言,缺乏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其科研能力得不到提升,科研成果与服务社会的能力不能相互转化,个人发展得不到有力支持。(3)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职业岗位变换迅速,因此,高职院校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的设置都应与时俱进,不断变化。与课程和培养能力相配套的实训基地要能跟上职业能力的调整。传统的实训基地大多通过实验箱模拟仿真,如果课程内容或教材根据需要有所调整,实训项目已经固化进去,不能随意更改。这就造成了教材内容过时或新修订的教学内容没有配套实训设备。3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途径3.1 实训基地建设思路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实践教学基地的功能是集教学、生产、培训、鉴定、研发为一体的综合性训练场所[3],一个比较完善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不仅仅满足在校学生通过实训掌握某种职业技能的要求,还应具备职业资格鉴定、在职人员培训、科研与生产相转化等多项功能。因此,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思路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多元融资为依托,以职业教育为特色,以专业目标为根据,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根本,以“双证毕业”为目的,建设贴近生产、管理一线,还原真实职业环境,符合校内学生实训、校内教师成长、社会相关行业人员培训的多功能、多层次、多效益综合实训基地。3.2 重组实训基地结构,完善实训基地作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任务,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结构和作用应围绕着这三大任务来设置,即实训基地首先要满足教学需要,在教学的基础融入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将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在一起。(1)教学基地。教学是实训基地的核心功能。实训基地的规划方案要紧跟市场和岗位变化,遵循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原则。在硬件上,实训基地要尽可能的模拟真实工作环境,降低理论难点,增加学生动手环节,将教学模式从学习知识转变为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软件上,有理论而缺乏实践能力的教师是无法承担实训基地的教学任务,解决的途径就是通过开放性办学,吸纳企业的一线优秀职工兼职教学,使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转变为双师结构,满足实训要求。(2)科研基地。就业岗位的变化,要求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2]。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进行科技研发、技术创新最有利的平台。有了这个平台,院校应利用学科优势和优势学科,引入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才,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在企业的支持和指导下,缩短产品进入市场周期,降低风险和成本,通过应用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形成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新型教学机制。(3)服务基地。教学、科研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实训基地建成后,可以承担各类企业、社会在职人员的进修、技能考核、职业鉴定等任务,不仅可以更好地服务社会,还可以锻炼校内师资队伍,为学校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充分发挥基地在服务社会经济和人才培养方面的辐射作用。3.3 开创实训基地新的管理模式现代化的实训基地需要有新型的管理模式,目前,高职院校对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主要有集中管理、分散管理和混合管理三种模式[4]。集中管理是实训基地的开放时间由实训管理中心安排,灵活性较差;分散管理有利于个别教师和学生单独使用,但缺乏统一协调,全校实训时间容易冲突;混合管理解决了以上两者缺点,是高职院校最常使用的管理模式。4 结语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基本条件,高职院校的发展必须以实训基地的建设为支撑。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要更新思路、创新观念、挖掘潜力、多方投资,最终形成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于一体的综合实训基地。参考文献[1] 王俊山,杨天英.基于专业群理念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0):25-27.[2] 王家爱,李瑞昌,公丕娟.产学研用相结合,创新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J].职教论坛,2013(2):5-7.[3] 傅永强,吴文山.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2010(2):95-97.[4] 李红贤.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下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30):171-173.
关键词: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学做一体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增强当代大学生理论和信仰教育的有效渠道,对于推动新形势下的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着力培养立场坚定的青年者意义深远。目前,理工科高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不同程度上存在形式单一、内容乏味、效率低下、效果不明显等诸多问题。基于此,笔者以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
一、理工科高校思政课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概述
高校思政课作为向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与信仰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学效果与大学生政治素质培养和我国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关联紧密。实践教学做为高校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的有效延伸部分,对于高效思政课教学质量同样不容忽视。因此,根据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发展实际,积极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广大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是理工科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责无旁贷的重要工作。
“教学做一体化”是著名学者杜威“从做中学”教育理念中国化的成果。民国时期,黄炎培、陶行知、等著名学者均师从杜威,并将其教育理论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实际相结合,探索出“手脑并用,做学合一”(黄炎培)、“教学做合一”等中国化的重要命题。改革开放以来,“教学做一体化”思想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被引入部分学科,并得到了大部分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可。何谓“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教”“学”“做”三个要素是一个紧密关联、循环互动的统一整体:“教”是教学做一体化的基础和前提,“学”是教学做一体化的目的和归宿,“做”是教学做一体化的桥梁和纽带,实现教学环节中师生双主体的良性循环。因此,“教学做一体化”是适应当代大学素质教育发展趋势的教学范式,更是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学做一体化”是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师生共同围绕着“做”,实现师生双方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针对学任务而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从含义来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学做一体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教学做一体化”是指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做一体化,广义上的“教学做一体化”包括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的教学做一体化。就实践教学一体化来看,理工科高校思政课“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环节模式,是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努力实现指导教师的“教”(理论与方法)、学生的“学”(实践方法与技巧)和师生共同的“做”(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过程)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见,理工科高校思政课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提高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理论与信仰,培养出一批批政治素质过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二、当前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理工科高校普遍推行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然而,由于经费、师资、管理、运行等问题,造成教学环节中存在形式主义突出、管理机制不健全和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
1.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保障机制不健全。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延伸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构建一套包括资金保障、制度保障、舆论保障、领导保障和基地保障的长效机制。然而,在大部分理工科高校对于人文学科态度冷漠,缺乏相应的政策倾斜和机制保障。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领导不重视、经费没保障、制度不完善和基地不健全的问题,造成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沦为简单的“走马观花”式的形式主义。当然,高效缺乏一套系统而科学的实践教学的考评机制,也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尚未上升到其应有的高度,仅通过一份调研报告进行成绩考核的方式注定不太科学,对学生调研报告质量不足问题的处罚力度不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降低了理论教育的实际效果。
2.任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有限。由于理工科高校人文学科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思政课教师队伍在学历层次、业务能力、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等方面更是参差不齐,特别是实践教学的能力与水平比较有限,缺乏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经验与实践能力。此外,由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科研和职称评定等方面压力较大,造成思政课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和职称评定方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掌控能力和社会热点驾驭能力,造成教师队伍的社会实践教学水平良莠不齐。因此,在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存在脱离社会热点和专业背景、抄袭现象普遍和报告格式不规范等明显问题,未能够引起学生广泛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改善。
3.实践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目前,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普遍分为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两种形式。校内实践基本上停留在课堂多媒体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图片和视频等单一教学形式;校外实践基本上是到红色景点进行参观考察,各种社会调研、学术交流等比较传统的教学形式占主流,且形式主义倾向明显;在实践题目的选定和调查地点的选取方面基本上,并没有体现出区域理工科高校办学理念和学科特色的鲜明特点,也缺乏与各地实际发展现状和经济建设的有效结合。
三、教学做一体化视角下理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笔者结合河南理工大学学院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实践经验,将素质教育理念适时融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中,尝试构建一套实现理工科高校思政课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以期提高广大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
1.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是高校思政课整体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强调实践教学重要性的同时,不要把它和理论教学对立起来或完全分开。此外,理工科高校还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社会实践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实践体制,增强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社会效果。因此,理工科高校的实践教学要把社会实践与区域经济区建设、区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新型农村社区等热点结合起来,激发大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大学生对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问题的综合处理能力。
2.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和学生同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一方面,理工科高校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强化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绝不能忽视。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与确立的重要时期,理工科学生对于一些社会问题的认识还不太成熟,对于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的解决还缺乏实践经验和应变能力。因此,指导教师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引导等环节尤为重要。为了提高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理工科高校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作用,努力实现一种教师有效指导(原则与方法指导)与学生独立完成(调研与考察主体)有效结合的长时段的良性循环机制,逐步提高大学生的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实际能力,切实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
3.实现基地教学与虚拟教学的统一。为了丰富实践教学资源,理工科高校不断探索丰富多彩的课内实践教学形式,诸如课堂讨论、演讲比赛、翻唱红歌、体验教学、录像教学,案例分析等有效形式,改善理工科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高校要利用各个地区丰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适时开拓校外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基地考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课外阅读与资料搜集、聆听校外专家讲座与报告等活动。由于在教学经费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限制,部分理工科高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压力较大。为了有效解决这种难题,理工科高校可以充分挖掘虚拟教学资源,积极搭建思政课实践教学虚拟平台或网络课堂。高校思政课教师充分挖掘河南省内外的教育资源,通过设置经典文献、红色影片、教育基地、交流论坛、网络课堂等板块,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网络平台的虚拟实践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的支出,还可以提高全部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广泛性,进一步提高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要彻底,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事物的根本不是别的,只能是人本身。”为了提高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性,理工科高校应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有力举措,积极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努力实现理论教育与信仰教育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入耳”“入脑”“入心”“入行”,逐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大批服务于地域经济区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素质坚定和专业水平过硬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胡洪波,段咏梅.“教学做一体化”的哲学思辨[J].职业教育研究,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