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程地质学基础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工程地质 学科价值 科学发展 分析
工程地质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确定岩土成分、组织结构、性质等,同时研究分析特殊地质队建筑工程稳定性的影响。对工程地质进行研究主要是为了对建筑工程所在地区的地质进行勘察,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这样就可以为选择合适的场地,解决建筑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做好准备。
一、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及其科学性
每一门学科都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工程地质学科也不例外。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要进行建设。近些年来,建筑工程的规模不断扩大,对工程地质的运用也越来越频繁。在前期,工程地质的主要任务是对工程进行选址,对地质进行评价,以保证工程的安全。这个时候对工程地质的要求主要在于发现地质的规律及其对工程的作用以及适应性。
从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来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传统工程地质学阶段。这一阶段存在于50年代到70年代,在这一阶段,工程地质的主要作用在于提供全面的资料和数据以便进行工程选址和设计。这一时期在理论、方法和实际操作中和世界地质工程学还是有较大差距的。人们也没有认识到工程地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传统地质工程学到现代地质工程学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从70年代到80年代。在这一阶段工程地质已经慢慢走上正轨,发展很顺利。主要进行工程地质灾害的评价和监测。这个时候逐渐引进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理论和技术。
现代工程地质学阶段。这一阶段是80年代中后期,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国形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口、资源以及环境等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随着人口的逐渐增多,对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而地质问题与这三者息息相关。这个时候需要对工程地质的理论和技术进行研究,逐步实现科学现代化。
因为工程地质学的特殊性,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个技术性问题,忽视了它的科学性和理论性。事实上,工程地质学包括工程学、力学、地质学等多个方面。不仅帮助人们认识自然还可以改造自然。
二、工程地质学科的理论及发展
工程地质学科的基本理论形态包括“成因演化论”、“ 结构控制论”和“ 相互作用论”。
成因演化论。这一理论体系是从欧美引入的。强调的是地质体的成因决定工程地质的性质,而演化能改变性质。工程地质条件的形成是内外动力作用综合的结果。主要任务是查清工程地质的条件以及形成的原因,以此为路径解决工程地质问题。
结构控制论。结构控制论是由中国工程地质学家建立的,强调地质结构控制地质体力学行为。所有的活动包括人类活动都会改变地质体的结构,从而改变地质力学行为。所以我们要查行处地质结构,然后进行分析,以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地质问题。
相互作用论。就像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样,人类活动和地质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来说,地质环境的好坏与适合与否决定了人们对地质区域的选择。人们会经过研究分析后对地质进行评价然后对工程环境进行选择。而另一方面,人们的建设活动也在改造者地质环境。前后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工程地质的作用就在于协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达到一定的平衡。
三、新时代工程地质存在问题的特点
近年来,我国经济获得高速发展,经济发展时期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建设。随着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埋藏越来越深,地下的设施也越来越多。工程地质面临着新的严峻的挑战。
在大型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库岸崩塌滑坡的现象、水库诱发地震和动力学问题以及深岩体精密探测和隧道的提前预报等问题。
在能源开发工程中, 峡谷区岸坡(应力场)演化与山体卸荷变形成因, 大规模开挖中高储能岩体变形破坏机理与过程, 地表水入渗非线性模型与各向异性岩体水力学规律, 大型土石混杂堆积体的结构、力学与水力学特性, 万年尺度核废料地质处置中水岩热化耦合作用, 深层地热开发利用等。
在铁路、公路等交通网络工程中, 含杂质碳酸盐岩溶规律与隧洞岩溶塌陷和涌水, 峡谷区深厚松散层桥基及边坡动力变形破坏机理, 高速铁路软基零沉降控制计算理论, 地下采空区地球物理特性与判别标准, 跨海通道高压突水等工程地质问题。
也就是说,随着工程规模的扩大,埋藏深度的增加,地震等作用的风险越来越高。人类工程活动频繁的参与使得地质体成因等理论已经不能够完全适应现在的状况。岩体结构对工程地质过程的控制作用在常温下和在高温等特殊环境下也是不相同的。原来的经典理论在现在复杂的地质状况下,面临着挑战。
四、工程地质科学发展分析
在现在复杂的情况下,对工程地质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未来,我们主要对一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首先是地质环境。主要是指动力学地质环境和灾害地质环境。灾害地质环境主要包括水文地质环境、风化、崩滑流破坏等物理地质作用环境。
其次是地质体工程性质研究。这个主要包括结构性质和力学性质。所谓结构性质研究就是对地质的非连续性、随机性等进行研究。而物理学性质则是指对高温、高压等物理特性下的地质环境进行研究。大体上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工程地质学进入了现代工程地质学阶段。这个阶段的背景是: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地球科学向着国际化和统一化方向迅速发展;全世界面临人口、资源、环境三大课题;由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使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治理环境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世界性重大课题,从而促进了环境科学学科体系的迅速形成和发展。工程地质学与人口、资源、环境这三大课题的研究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为工程地质学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这个阶段,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引进和创新,加强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研究,用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武装自己,逐步实现学科现代化。这个阶段最主要的标志是中国环境工程地质学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可以把这个阶段说成是“环境工程地质学”阶段。
工程地质学是复杂的,交叉性强的一门学科。涉及到地质、工程、物理学等各个方面。所以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要积极的将这些技术相结合,利用各自的优势作为分析和参考的依据。同时,研究学家们要将自己纳入世界范围之内,地质研究要与时俱进,与国外的先进团队和机构进行交流探讨,引进先进的理论和技术以为己用。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需要,城市建设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工程地质经过多年的发展,无论从技术上还是理论上,较之原来都有很大的提升。但是,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以及地下建设的深入,我们面临的地质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多。在新的时期,国家的建设依赖于工程地质科学的迅速发展。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工程地质科学,从而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思敬;傅冰俊;杨志法等;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的世纪成就[M];南京: 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
[2] 王思敬;地圈动力学--地质环境、灾害与工程研究基础[J];工程地质学报;2004(02)
关键词:环境工程地质,现代城市,研究方法,问题展望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城市是社会人口的聚集中心,是现代文明和杜会财富的发探地,也是人与自然地质环境产生冲突最剧烈的场所。由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规模的空前巨大,大型城市的不断出现,大型的和新型的工矿企业的大量兴建,大型水利水电或新型能源工程以及大型的或新型的交通运输工程的大批建成投产,其对工程地质环境影响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1] [2]。如此巨大的,越来越严重的集聚型人口压力,不仅给防范突然性的、难以抗拒的地质灾难带来困难,而且加剧了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时自然环境的破坏,不断引起迭加在自然灾难之上的人为地质灾害的产生[3]。
环境工程地质正是传统工程地质在环境科学中的重新认识和确立。环境工程地质是在区城工程地质研究的墓础上,主要研究由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所造成的影响[4]。其目的是为了改造,利用和保护地质环境。城市环境工程地质是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现代城市建设中面临的重大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城市是人类工程活动对环境影响最为强烈的地域单元,现代城市的工程建设,已经引起或遇到日益严重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5]。
2.1城市水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我国许多城市由于超采地下水,而引起了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如我国上海、天津、西安、太原、常州、宁波等城市均出现地面沉降,其中上海累计沉降量达2.63m,天津1.78m。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因开采地下水而引起的地面塌陷已多达800余处。
2.2 城市地表工程建设引起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用地短缺,城市建设在中心区大量建设高层建筑的同时,有的山地城市建设还向山坡开发土地,有的是占用农业耕地,摊大饼式的发展。由此造成的水土流失、边坡失稳及软土地基问题时有发生。
2.3 城市地下工程建设引起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城市地下工程的大规模建设,对地质环境也有影响,主要有地面变形、洞室围岩失稳、地下水流场改变和地质生态环境恶化。
3 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的主要原则和方法
3.1 工程体系的复杂性
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庞大复杂的工程体系。城市环境工程地质工作就其总体而言必须具有与之相适应的全面的、系统的、发展的观点。在空间上要有足够的广度和深度,在时间上要强调超前性、跟踪性和阶段性,在资料积累和使用上要注意系统性,连续性和同后期多用途开发性。
3.2 地质评价和优化的提前性
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研究是以城市建设为中心,解决地质环境资源利用和地质灾害防治问题,因此,必须紧密结合城市规划、建设的意向和方案进行,同时要充分发挥地质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对城建选址,土地、水源开发, 地墓处理, 废物堆放及各种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防治,都要从地质方提出优化意见。
3.3 以防为主的重要性
在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或地质灾害的防治研究中, 要始终认真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防―有防止外来地质灾害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和防止城市工程造成的社会环境危害两个方而。防止外来地质灾害的最大机会存在于城建选址之中,对重大的灾害危险以躲开为上策。当然, 选址之后以及城市运营时期, 也要及时发现和制止邻近地区各种工程经济活动对本城市可能造成的工程地质灾害。治―需要工程措施与社会措施并重。防治地质灾害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当灾害危险已经存在而又难以消除时,包括采取治理措施,应根据其发展情况采取相应的社会防灾措施以达到减轻灾害的目的。社会防灾措施应采取的时机和程度取决于对灾情危险性的正确预测。所以做好地质灾舍的预测预报工作是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的一项重要任务。
3.4 规律与机制研究的相辅性
城市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研究途径必须遵循性状表现一发育规律一成因机制一防治措施的科学轨道进行。客观地、全面地搜集阐明问题的性状表现、(初始的和变化的)是正确研究一切问题的基础。发育规律是指问题的性状(性质、强度等)表现随时间、地点和特定条件的变化规律。揭示、反映这种规律要靠足够数量的观察对比和相关分析。摸清特别是谁确掌握问题表现与主要关键性条件的相关性,是判断问题成因的基础。而解释规律和最终确定成因必须要搞清问题的形成机制。所以规律研究和机制研究是相辅相成的,必须同时并重。
4 现代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研究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环境工程地质学的产生,是工程活动不断加剧的必然产物,为了在城市建设的同时,保护地质环境,使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保持良好的协调关系,今后环境工程地质学研究应重点解决如下问题。
4.1 建立与完善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数据库
近年来,计算机应用有明显的拓宽,工程地质数据库、专家系统及制图技术得到更多研究着的重视,许多城市的工程地质数据库系统都已建立,并逐步投入使用。但目前尚未建立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数据库,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4.2 开展城市三维空间的工程地质环境质量预测与评价
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是环境工程地质学的重要研究内容(胡广韬,1992)。随着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不断出现,相应的评价方法也越来越多,但城市工程地质环境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动态大系统,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及这种影响给人类所带来的危害程度。城市环境工程地质工作不仅要对工程地质条件中的各个组分的质量作出定量评价,而且还要将人类工程活动、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成一个系统一并考虑;不仅要进行二维空间的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而且随着地下工程的建设与发展,还应积极开展三维空间的工程地质环境质量预测与评价;不仅研究城市的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还要研究岩土体的保温、隔热、抗震性能。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最佳土地使用方案、最佳工程建设区,并指出不利的工程地质条件分布区。
4.3 研究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标度的制定理论与方法
怎样更好地定量表述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与改造程度是当今环境工程地质学研究的重点与难点,而加强工程地质环境的规范与标度理论研究,是解决这一问题突破口,为此,应加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标度制定理论与方法研究,使环境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4.4探讨城市工程地质环境恶化的系统调控与工程建设的协调发展理论
环境工程地质学是环境科学的组成部分,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是环境问题的重要类型,而且其危害性往往是巨大的,对待这样的问题,我们认为也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城市工程建设与工程地质环境协调发展之路,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避免、减缓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发生,因此,现代城市的建设,应探讨城市工程地质环境恶化的系统调控与工程建设的协调发展理论。
参考文献
[1]郑天恩,沈小珍. 西安市环境工程地质问题[J]. 西安公路学院学报.1984.9, 3(2): 19-29.
[2]林宗元. 环境工程地质学的兴起与发展[J ],勘察科学技术,1990,2:32-35
[3]李国峰. 唐山市城市建设中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与可持续发展[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5.2, 27(1): 121-124.
1.1科技创新落后技术是一项研究的先决保障,总结前人的教训,积累大量的研究经验,不断的尝试,不停歇的科技研发是必要的长期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完善地解决日益紧张的全球生态问题,合理地运用好水工环研究来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但是,由于我国的历史发展所限,国家整体科技实力相对落后,科技创新意识对比西方各国稍显不足。这是一个长期的奋战阶段,我们需要从国民整体来改革,倡导人民的科技创新热情。水工环需要运用到先进的科学技术才可以具体且准确地解决所面临的各种生态与地质问题,这便需要各项新型的科学技术作为硬性的条件支撑。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优势,重点培养国家科学院和先进科研团队,集中国家的整体力量,切实把人数优势发挥到最大,为新时代的水工环事业的发展建立坚实的后备基础。
1.2相关人才缺乏我国人口基数十分巨大,但是整体受教育的程度相对较低,具有水工环地质研究的专业人士更是凤毛麟角,以至于水工环在中国的研究发展一直受到各种各样问题的阻碍,尽管政府为水工环研究工作投入了大量的经济保障与人员配置,但取得的成效还是比较微弱。不过相信随着中国的逐渐富强,曾经那些大量流失的人才也会慢慢回到祖国的怀抱,也会有更多高技术含量的专业人才迅速崛起。要提高人们对水工环研究工作的认可度与支持力度,广泛的吸收社会的意见建议,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在思想与行动中形成一致,实现人与环境的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
2工程地质勘察理论分析
工程地质是服务于工程建设的一门实践性学科,通过准确精细的地质勘探来分析地质环境与工程建筑的相互作用,进行项目的规划与建设。运用3S技术来预测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变化,这项技术在国内虽然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它在作用于区域地质环境分析时效果十分的显著。而计算机技术也会有很大的应用,高精度的工程地质分析系统等会用到电脑模拟成像、图形分析处理等的新型网络技术。工程地质研究与现阶段火热的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也会有很重要的关联性,分析土层结构与稳定性可以很好地规划交通隧道路线,了解地质土壤可以更加快速有效地促进人们生产种植的发展,模拟地质的变化更是可以决定是否为一些工程的最佳选址,为工程的后续建设打好条件基础。通过工程地质勘探研究及其有关专业分析更加能够提前做好一些地质灾难的预防工作,可以减少未来当地的经济损失,更加有利于我们对周围的环境保护有更正确的认识。
3水工环地质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水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之一,孕育万物,滋养大地。但是各种的水资源浪费、各种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有害物质的随意丢弃,都会导致全球水资源的污染,所以我们得尽我们所能在经济、文化与科技进步的同时来保护水资源,使其能有一个健康的持续性发展,从而造福于我们,助益于子孙后代。而水工环更可以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现在所生存的环境,了解地球能够承受我们多少的索取与改造,以便实现21世纪全人类所呼吁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各种的工程建设,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与文化内涵,研究一个地区的建筑场区地下水运动的规律及其对工程建筑的影响,形成一套科学的勘察程序、方法和手段,制定出更加准确完善的方案。伴随着工程建设的高速发展,水工环自身的相关专业迅速兴起,不仅是有岩土学,还有工程动力地质学、专门的工程地质学和区域工程地质等,一些海洋工程地质学、城市工程地质及环境工程地质学、工程地震学也借势而火。从而可以推测到,水工环在将来会于航天事业以及海洋资源开发中起到十分巨大的作用,促进我们对海洋资源的认识,增强我们对未知宇宙的了解。第三,水工环实际就是一个时代进步的体现,它代表着我们对水环境的形成理解、分布规律的精巧运用,标志着我国工程地质学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前行距离,更是象征着我国人民的文化涵养的高度,科技与人文环境的成果展示。相信随着时间发展,水工环地质研究这样的学科会成为所有工程类、地质类、环境保护类的必修科目之一。第四,计算机网络技术也许是水工环地质研究实现下一次大飞跃的基础,能够更精细、更准确地获知我们通常情况下不能得知的地底的矿质、水流系统和岩层的各种细微变化。也许只要一个运行和判断程序,就可以实现简单地得出准确的数据,做到勘探研究的简单化。
4结语
关键词:岩矿实验;岩矿数据库;网上教学;双结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185-03
一、概况
工程地质学是我校土木工程方向学生的公共课程,在土木工程方向专业培养计划中占重要的位置。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所有学生都会学工程地质学这门课程,而且在学完工程地质学之后,紧接着还有一个野外地质实习的过程。矿物与岩石实验是工程地质学这门课必须进行的实验课,只有通过实验课,学生才能对课堂教学所学习的各种各样的矿物和岩石有感性认识,为接下来的野外实习打好基础。然而,由于实验课上所见所学的矿物、岩石种类较多,而实验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很难撑握实验课的内容,常常是课上学,课后忘。如何提高岩矿实验课的教学效果,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的问题。针对目前岩矿实验教学的现状,笔者提出开发岩矿数据库,进行岩矿课堂实验与网络教学双结合模式探索。
二、双结合教学模式
双结合教学模式是指课堂实验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岩矿数据库对实验课上将要学习的矿物和岩石进行预习,实验课上,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进行矿物和岩石实验,课后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岩矿数据库进行对比、归类复习。
三、岩矿数据库主要内容
(一)矿物模块
矿物模块主要包括矿物的形状、颜色、光泽、硬度、解理、断口及其主要特性,见图1所示。
并对每一种矿物,给出了清晰的图片,学生可以通过图片,直观的了解矿物的颜色和光泽,如图2所示。
(二)岩石模块
岩石模块主要包括岩石的成分、胶结物、结构、构造、颜色、岩石的石英含量、成因及特性,如图3所示。
(三)岩石的工程性质模块
岩石的工程性质模块主要包括岩石的相对密度、天然密度、软化系数、抗压强度、孔隙率、吸水率、抗剪强度、抗拉强度等主要特性,如图4所示。
四、岩矿数据库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
岩矿数据库主要用于学生上实验课之前的预习与课后的复习,用以延伸教学场地、教学时间。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岩矿学习。除了运用上述不同模块、从不同角度进行学习外,还可以利用各模块下的查询功能,进行对比、归类学习。比如,要想查询硬度约为3的矿物,可通过在矿物模块下,选取硬度字段,输入3,进行搜索。则硬度约为3的矿物都会出现在搜索列表中。如图5所示。
要想查询含有正长石、黑云母和角闪石等成分的岩石,可通过在岩石模块下,选取成分字段,输入正长石、黑云母、角闪石,进行搜索。则成分为正长石、黑云母和角闪石的岩石都会出现在搜索列表中。如图6所示。
要想查询相对密度等于或大于2的岩石,可通过在岩石的工程性质模块下,选取相对密度字段,输入2,进行搜索。则相对密度等于或大于2的岩石都会出现在搜索列表中。如图7所示。
五、教学效果
通过开放网络岩矿实验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寝室、图书馆的任何课余时间,轻松、快捷地进行预习与复习,课堂实验教学与网络教学的结合,大大提高了岩矿实验教学效果。
六、结论
1.通过开放网络岩矿实验教学,延伸了教学场地、教学时间,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岩矿学习,弥补了课堂实验教学存在的不足。
2.通过网络岩矿实验教学的查询功能,实现了矿物、岩石及其工程性质的对比、归类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撑握岩矿教学内容。
关键词 水工环地质;岩土工程;核心理论;理论体系;发展与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TU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21-0113-01
在岩土工程学领域中,水工环地质以及岩土工程学理论的形成,最早是从相对比较分散的水文地质和工程理论中结合发展与延伸形成的。近年来,随着我国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日益成熟,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的理论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相关的理论技术也越来越成熟,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的理论体系,在岩土工程施工与建设中发挥着巨大指导性作用和意义。根据目前已经形成的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理论体系来看,完整的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中所包含的理论内容主要有,水文与工程地质理论、环境水文与环境工程地质理论、岩土工程地质理论、生态水文与工程地质理论、生态岩土工程地质理论等,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理论体系中的各种理论技术,在岩土工程施工建设中具有相对广泛的应用实现,并且各理论技术的相互结合应用现象也比较突出。本文将对于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理论体系应用与发展进行分析论述。
1 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核心理论的形成分析
1.1 水工环地质核心理论的形成分析
对于水工环地质核心理论的形成分析,要从世界性的水工环地质核心理论形成和我国水工环地质核心理论形成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概述。而世界性和我国的水工环地质核心理论包括水文地质核心理论、工程地质核心理论、环境地质核心理论。首先,世界上水文地质理论的出现和形成,是以19世纪50年代中期达西定律的建立为标志,发展至今,水文地质理论的形成建立已经有100多年的悠久历史。而在我国水文地质核心理论的形成,在解放之前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方面都是空白,后来随着解放后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京地质学院的成立,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别才在我国首次进行建立和实现,并且在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建立初期使用的教材是前苏联教材,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有了自己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教材,并逐渐的发展成熟起来。其中,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水文地质的核心理论是科学技术找水理论,到80年代逐渐转移到地下水开采上,后来随着地下水开采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在面临国家经济发展与地下水资源消耗过大的情况下,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中环境问题的产生,我国水文地质的核心理论正式进入到了生态环境水文地质阶段中,当代的水文地质理论应用也全面的进入到了水资源科学调配以及管理、利用发展时期,并且形成了水文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的技术量化以及社会的以人为本良性循环理论系统。其次,世界工程地质核心理论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前苏联,并且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我国工程地质学理论随着大型工程建设需求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工程地质的勘查,随着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与发展需求,得到飞快发展,并且在工程地质理论与实践水平上,逐渐进入到世界前列。最后,环境地质核心理论的形成,世界上是在20世纪80年代,与中国环境地质同步。
1.2 岩土工程地质核心理论形成分析
世界岩土工程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次发展大浪潮。其中,第一次发展浪潮是岩土工程的出现,它的时间比较早,达到数十万年;第二次发展浪潮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第三次浪潮则是以太沙基土力学名著的发表为标志;最后,第四次浪潮是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下出现的。我国岩土工程地质核心理论形成最早以改革开放后为起始,主要将岩土工程与工程地质环境相互结合,实现生态岩土工程形成基础上,与水文地质学以及工程地质学、岩体力学、土力学等结合学科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理论。
2 水工环地质及岩土工程理论体系应用与发展
1)水工环地质理论体系中,水文地质理论体系最早形成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主要是以地下水资源寻找技术为核心理论,并且在这一时期的国家工农业发展以及现代建设、重点工程项目服务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和贡献。目前,我国的水文地质基础理论比应用技术发展要快,整个理论体系分为三大类型,即标准规范和手册类、标准教材、行业学术理论的研究刊物等。并且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水文地质学理论与技术也在领域中取得了一定的开创与发展成果。在水工环地质理论体系中,工程地质理论体系最早是应用在环境地质研究中,而环境地质学理论成果是以适应工程地质为主。
2)岩土工程地质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应用,与其核心理论形成几乎同步,也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它是工程地质学与水文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实际应用主要是以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基本原理与技术、方法应用到工程建设的各个领域为主,随着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技术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3 结束语
总之,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理论体系对于工程建设尤其是岩土工程施工建设具有极大的影响与作用,进行其应用与发展分析,有利于促进在岩土施工建设中进行应用,对于岩土工程建设发展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新强,牛振波.论当前我国水工环的现状及实现水工环地质新突破的办法[J].魅力中国,2009(29).
[2]姜志良,韩晓敏.切实提高水工环技术水平使其更好服务于矿产勘查[J].中国科技信息,2011(9).
[3]谢万兵,肖刚.关于矿区水工环地质工作对地方产业发展作用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2).
[4]杨亲民.太原市1:5万水工环地质综合空间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J].华北国土资源,2009(1).
[5]陈梦雄.“八五”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 环境地质研究的主要成就与进展(连载V)[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1998(06).
【关键词】:环境;岩土工程;问题
中图分类号: TU-0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切,如何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海洋与空间,已成为广大自然科学工作者、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研究课题和使命。高速发展的经济建设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生存环境,对生态平衡起了负面效应,岩土环境问题亦由此而产生。从70年代开始,世界上一些工业化国家相继建造核电站,为了保证安全,这些国家的政府有关部门均要求在核电站付诸施工之前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由于岩土工程师在核电站选址方面往往是首席专家,因而也很自然地成为环境影响评估的总协调专家,在环境岩土工程研究方面扮演着主要角色。环境岩土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叉学科,它涉及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环境工程、土壤学、卫生工程、地质学、水文地球物理、水文地质、地球化学、工程地质、采矿工程以及农业工程学等。
环境岩土工程的定义
环境岩土工程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之中,目前对于环境岩土工程的理解不一,所给出的定义也是不一致的,还未有统一的定义,其研究的内容与范围也存在着许多的差异,当前,一般对环境岩土工程的定义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以环境岩土工程学的创始人方晓阳为代表,认为其实一门交叉的学科,研究土、岩石的物理性质及其与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微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观点是把环境岩土工程作为一门土壤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和岩土工程的交叉学科,在层次上高于环境工程与岩土工程,是岩土工程发展的新阶段,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和环境科学的汇合点。
另一种观点是把环境岩土工程作为岩土工程学科中的一个分支学科,还是属于岩土工程的范畴,其目的是为了应用岩土工程的原理与方法来解决环境问题;在进行环境岩土工程的研究时,传统的岩土工程学理论与方法作为环境岩土工程的开端与整个工程的框架是必不可少的。
二、环境岩土工程的工作内容
虽然他们对环境岩土工程的定义认识是有所不同的,但其本质是一致的,即环境岩土工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问,它是以岩土工程的活动为中心,来探索岩土工程与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以能够达到岩土工程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发展。其具体的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用岩土工程的观点理论来解决一些由人类的活动而引起的次生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和自然界中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原生环境岩土工程的问题;二是在进行岩土工程的活动时,要使环境保护与岩土工程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考虑岩土工程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其研究的内容包括:(1)针对岩土工程活动所造成的诸如地面沉降等环境岩土工程的问题进行评价与治理;(2)管涌、滑坡、地震等灾害对岩土工程活动的影响与分析,这一点与传统的环境工程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研究的内容是比较相近的;(3)名胜古迹的保护、垃圾的填埋处理、核废料的处置等新的内容。环境岩土工程使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去考查和分析岩土工程,对其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使我们周围环境更适宜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更加符合自然规律,。
环境岩土工程专业分工与特点
由于环境问题涉及的面比较广泛,问题本身往往又比较复杂,环境岩土工程学与相邻各专业在工作内容上不可避免地要出现交叉甚至重合。这些相邻专业有环境工程地质学、环境工程学、水文地质学土壤学、水力学、地震学、、工程地质学、工程地震学等等。但是,不同学科之间的关系应该是:(1)学科发展上应该是相互的渗透,而不是以邻为壑;(2)在方法论上要发挥所长,相互的补充;(3)在工作环节上要相互衔接,或者是平行的探索;(4)相互交叉的课题应该是各有各的侧重。学科及其分工也是不断发展的,正像机、电科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机电一体化”一样,在环境岩土学科的专业分科以及各分科专业的分工上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即便是相对成熟的学科,有时在分工上也是相互的渗透,并且不同专业的学者,看法也未必一致。在地震、污染治理和废料处置等问题即是如此。目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发挥所长,加强交流,相互补充,在发展中形成各自的专业重点。作为环境岩土工程,工作的重点应该是:(1)应该强调尽量做到量化地解决问题;(2)与更加广泛的问题相比较时,侧重于与土木工程有关的问题,包括工程受环境的影响和工程对环境的影响;(3)与更加宏观的问题相比较时,侧重于与工程有关的区域性问题,特别是工程场地问题;(4)能够发挥岩土工程理论与方法的问题;(5)与岩土特性有关的问题。
4几个环境岩土工程方面的重要问题
1.特殊土问题
膨胀土的显著特征是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一般工程技术人员容易忽视其对工程建设造成的破坏,主要是因为在天然含水率的情况下处于比较坚硬的状态,如果其含水量保持不变,则不会有体积变化。所以在工程施工中,建造在含水量保持不变的黏土上的构造物不会遭受由膨胀而引起的破坏。
黄土是一种以粉粒为主,多孔隙,弱胶结的黄色沉积物。黄土湿陷性一般造成的建筑物的地基变形,迅速而又比较强烈,而且往往规模比较大。为了防止与减轻湿陷性黄土引发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在建筑中要加强对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勘察工作;对其地基必须进行加固处理;常见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方法有:强夯法、垫层法、、挤密法、预浸水法等。要积极地开展湿陷性黄土的湿陷变形、边坡的稳定和黄土岩溶的研究,严格规范各种工程的建设活动。
2.垃圾填埋问题
目前处理城市垃圾的方法主要有高温堆肥、焚烧、卫生填埋。国内外运用最广的垃圾处理方式即是卫生填埋。卫生填埋是选择和采用合理的填埋结构,最大程度地减少和消除对环境特别是地下水体的污染,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处理垃圾方式。垃圾填埋厂的设计关键之处在于淋滤液收集系统、衬垫系统、封顶之处和气体收集系统。淋滤液收集系统是用来收集填埋场中产生的淋滤液并将其排放至废水处理站或集水池集中来进行处理。衬垫系统是位于填埋厂底圈和四周的一层屏障,用来隔离固体废弃物和淋滤液以防止对填埋厂四周的土及水等造成污染。封顶系统是为减少封闭后对填埋厂的渗入。气体收集系统用来收集废弃物中的有机成分分解时产生的气体。
3.过度的开采引起地面沉降的问题
导致地基沉降最主要的因素是过度地抽取地下水,还有过度采取地热,石油、天然气等也会导致地基的沉降,它会使含水层的水平面下降,孔隙水的压力也随之减小,而上覆地层的压力不变,故孔隙水压力的减少值等于土颗粒骨架的附加的有效应力。当地下水位升降变化时会出现以下两种的情况:(1)当地下水位只在基础底面以下的压缩层范围内变化时,可能会引起地基基础的附加沉降。如果地下水突然下降或土质不均匀也可能会造成建筑物发生变形破坏;(2)水平面的升降变化只在地基基础底面以下的某一定的范围内发生变化时,地下水位的下降仅稍增加基础的自重,此时对地基基础的影响不大。
结语
环境岩土工程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在自身的发展中正经历着一个重要的阶段,自然环境的恶化、地震、洪涝灾害的频频发生,这都对环境岩土工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都要求我们要不断改变与创新环境岩土工程的方法与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何朋朋,姚磊华.环境岩土工程研究综述[J].岩土工程界,2007(8).
关键词:地基与基础设计;工程地质勘察;常见问题;对策
1常见问题
1.1准备工作不到位
在开始地基与基础设计与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才能确保地基与基础设计与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是,在实际当中,准备工作不到位现象十分普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相关资料收集不充分,无论是地基与基础设计还是工程地质勘察,都需要在详细了解目标区域内的地形、地貌、水文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如果某些资料收集不完全,就可能给工程地质勘察和地基与基础设计工作埋下隐患。第二,勘察工作缺乏严格规划。岩土工程的勘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只有根据全面、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确保勘察工作的顺利进行,规划的不严格,是工程地质勘察受阻的主要原因。
1.2工作过程不规范
地基与基础设计与工程地质勘察的规范使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但是,在实际当中,地基与基础设计与工程地质勘察不规范现象十分严重,增加了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难度,这种不规范包括以下两方面:首先,在地基与基础设计中,由于工程地质勘察的范围十分有限,地基与基础设计的依据并不完整,其设计方案的准确性、合理性自然也得不到保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经常发生与实际不相符的问题,影响建筑工程项目设计和施工的合理性。第二,在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只勘察了建筑工程项目的重点区域,忽视了其他非重点区域的勘察,得到的勘察结果并不全面,加上勘察报告各项力学指标取值过于保守,勘察结果与实际偏差较大,也会给建筑工程项目设计和施工造成影响。
1.3勘察方法不合理
在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由于地质结构、地层性质的差异,需要使用的勘察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是,在实际勘察工作中,由于勘察单位资质、技术水平、人员素质、勘察费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运用的勘察方法过于简单、单一,有很多地质问题并无法准确勘察出来,严重降低了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结果的可靠性和经济合理性。同时,在勘察报告中,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只注重了定性分析,忽视了定量分析的重要性,分析得到的结论是片面的,影响了勘察报告的准确性,进而给地基与基础设计和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造成不良影响。
1.4部门间缺乏交流
地基与基础设计与工程地质勘察是由不同的工作部门分别完成的,但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只有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才能确保地基与基础设计与工程地质勘察的效果。但是,在实际当中,部门之间的交流效率十分低,大多依靠纸质媒介作为资料传递的方式,经常容易出现重要信息遗漏、信息流通不畅等问题,给彼此工作的开展造成阻碍,降低了地基与基础设计与岩土工程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1.5设计与勘察脱节
地基与基础设计与工程地质勘察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地基与基础设计为工程地质勘察提供相应的工作目标,指导勘察的取样方法、手段和设备等内容,工程地质勘察数据是地基与基础设计的重要依据。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地基与基础设计与勘察工作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地基与基础设计人员无法全面了解工程地质勘察的情况,只是依靠以往的经验和主观判断进行设计,而勘察工作缺乏明确的目标,勘察的数据较为混乱,没有系统性。
1.6设计过于理想化
地基与基础设计并不是作为一个个体单独存在的,地基性质与周边的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但是,在地基与基础设计中,尤其是复杂环境中的地基与基础设计时,许多设计人员为了简便,通常会忽略建筑工程项目的环境因素,没有深入、全面分析周边环境对地基与基础设计可能造成的影响,设计方案过于理想化,缺乏足够的实用性,给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造成妨碍,甚至会引起安全事故。
2解决对策
2.1加强对相应准备工作的重视和检查
准备工作是地基与基础设计与工程地质勘察开展的重要基础,设计和勘察单位应该加强对准备工作的重视,在正式工作开展之前,派遣专门的人员收集相关的资料,包括建筑工程项目项目的计划书、相关文件以及合同,项目施工区域内的地质、水文、地下管线以及周边建筑等各种信息,根据对这些资料的分析,来确定周边环境因素对地基与基础设计可能形成的影响、工程地质勘察应使用的方法、勘察的范围、勘察的深度等内容,为地基与基础设计与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2编写地基与基础设计和工程地质勘察纲要
纲要的编写对于地基与基础设计和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进行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纲要当中,首先要制定地基与基础设计和工程地质勘察的每一个阶段的具体目标,保证工作开展的井然有序;第二要对地基与基础设计和工程地质勘察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规范,确保所有工作采用统一的标准,工作所得的结果具有可靠性、准确性,尽量避免结果不真实等问题,以防给建筑工程项目造成负面效果。
2.3做好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
地基与基础设计与工程地质勘察部门之间信息的良好交流和共享,对于设计和勘察工作效率、效果的提升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可以通过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两个部门之间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信息的及时、高效传递,以便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方向偏离等问题并作出纠正,有效避免设计与勘察工作的成本浪费,提高设计、勘察工作的水平,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2.4加强对地基与基础设计和工程地质勘察人员培训
设计和勘察人员素质水平对于地基与基础设计、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加强对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开展相应理论知识的学习,了解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勘察方法,提升人员的专业素养,为工作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第二,加强对人员实践经验的培训,设计和勘察部门应安排相应人员参与到工作的第一线,展开各种形式的实践,提高相应人员的实践经验,使其加强对设计、勘察工作的深入理解,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更好地把握设计、勘察工作的重点和方向,从而有效提升设计与勘察工作的水平。
2.5加强对施工区域性差异的重视
我国幅员辽阔,地质环境特点十分复杂,在不同的区域内,地形地貌有着十分大的差异,适用的地基与基础设计方法和工程地质勘察手段有着极大的不同。因此,低地基与基础设计和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施工区域性的差异,加强对地形特点、地理环境的了解,选择与之适应的勘察和设计方法,保证勘察数据的准确性、合理性,确保地基与基础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3结语
地基与基础设计和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建筑工程项目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加强对地基与基础设计和工程地质勘察过程相关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探索相应的处理对策,是相关建设部门和企业的重要工作,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的良好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张玉洁 单位:河南省人防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桂平.砂页岩中泥化夹层的工程地质特性分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5,43(3):379-381.
[2]羊小云,蒯志要,王赢.港口工程地质勘察项目管理及注意要点[J].港工技术,2015(2):97-99.
[3]李帅,张东刚,张震,等.不同桩端持力层刚性桩复合地基设计计算分析[J].工程勘察,2015,43(10):38-42.
[4]华卫君,李高山.基于变形控制的大型油罐基础优化设计研究[J].勘察科学技术,2015(3):5-8.
[5]张子祥.岩土工程勘察常见质量问题及改进建议[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5(4):123-124.
关键词:水工环地质 新技术应用
1 前言
我国水工环物探工作大约始于50年代初,1951年老一辈地球物理学家顾功叙先生率电法工作组在北京石景山地区勘测水源,开此项工作之先河。1954年,铁道部门在宝成铁路勘察中,次年,水电部门在永定河模式口水电站坝基工程勘测中也先后应用了电法勘探,是为中国早期的水工物探。总的说来,那时队伍的规模甚小,涉及工程项目不多,发挥作用有限。
60,70年代水工物探渐渐普及,除地矿、铁道、水电部门外,已扩展到工交各部门,农业、商业乃至文化系统也直接间接应用物探进行水文工程地质调查和指导考古发掘工作。“六五”期间和“七五”初期,我国引进近百台信号增强型浅层地震仪和数量不等的综合测井、地质雷达,频率测深、面波勘探、岩石声波测试、跨孔横渡测试、常时微动测量等仪器,在水文工程地球物理勘查和岩石物性参数原位测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大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
2 水工环重点研究领域
(1)以地下水为主的水资源调查,以及地下水水质评价与地下水保护和管理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四分之一。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给开发利用带来困难。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目前缺少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法且耗资巨大。为此,一方面需要不断探索和寻求新的治理技术,另一方面则强调地下水的保护,加强了区域性水质评价,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重点是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对地下水的水质状况与动态变化、地下水参数及其分布以及水资源开发的生态效应做出综台评价,对于地下水资源的研究与管理,目前有三个明显的趋势:一是普遍重视水质问题;二是积极开展地下水脆弱性调查评价与编图,三是重视地下水保护技术(特别是治理技术)的开发研究。
(2)大流域的环境生态地质调查长江、黄河等七大江河流域是跨越不同经济区域和地质单元的自然体系,主要江河的治理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为整个流域的水资源、能源与生态环境开发规划而进行大江大河流域的环境生态地质调查。所以进行全国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区的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调查中采用新的技术方法、手段,及时提交公益性动态调查结果,并参与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3)注重城市地质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加剧,城市环境地质问题日益突出。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分阶段、动态地提交成果,及时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服务,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也对人和环境产生许多不利影像,尤其是城市向脆弱生态区的迅速扩展,对脆弱生态区的侵占,实际上比农用土地的丧失具有更大的长期威胁。越来越多的专家认识到要研究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应解决的问题是城市抗御灾害的能力。
(4)沿海地区和海岸带地质环境综台调查,沿海地区人口密集、人类工程经济活跃,地质环境问题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国民经济建设和资源开发利用的速度。对沿海地区和海岸带进行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进行综合调查。国家对海岸带的综合管理提供动态的基础资料和海岸带综合管理的方案。
(5)重视综合性灾害研究、灾害预报预警及城市灾害,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对自然的索取不断加重,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也愈来愈烈。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常惨重。就地质灾害类型而言,比较注重地震、火山和洪水等,其次为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陷、海水入浸等。灾害地质在开展突发性灾害勘查与防治的同时,进行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在建立国家地质环境监测网的基础上,完成全国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快速、及时、动态地向国家和社会提供地质灾害信息服务。建设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与防治示范区。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地质灾害数据库及灾害的风险填图工作;二是加强了地质灾害监测与灾害预警系统研究;三是重视灾害系统的研究。
(6)重视矿山环境研究,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人类生活和工农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但任何行业都没有像矿业这样搬运如此大量的物质和产生如此之多的废物,也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矿产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给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有些发达国家的矿业公司把投资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把矿业开发所产生的生态环境破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3 水工环研究中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1)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应用技术是以处理空间数据为基础的,而地质信息的特点决定了使用GIS技术的优越性,从而使该项技术在地学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遥感技术(RS),遥感技术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以及新近形成的环境地质学科中近30年的应用,走过一个从定性评价到半定量、定量评价,从指示要素分析到计算机模型模拟,从单一解译到综合方法互补等阶段,充分显示了其信息量大、宏观、快速、节省经费,且具有多时相动态监测等优势,广泛应用于水文地质勘查、评价、大型工程选线(址)、区域稳定性评价、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预测及地质环境评价预测等领域。
(3)物探技术,由于物探技术能提供多种描述地质材料的物理参数并具有速度快、成本低和不破坏地质环境的优点,在水工环勘查的历史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十几年来,在时空域内利用高分辨率技术勘查地质目标的成功,使水工环物探勘查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4)水质测试技术,目前国内外的实验测试手段,从分析原理划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化学分析法和物理分析法。这两类分析方法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和对立的,在实际分析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综合考虑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的特点,扬长避短,选用适当的分析方法。这就要求分析化学工作者必须同时掌握好这两类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是以物质的物理、物理化学性质(光谱及电化学性质)为基础并使用特殊仪器进行分析的测试方法。目前在水、工、环测试中主要应用以下各类方法: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发射光谱分析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法和同位素测试。
参考文献:
[1]张人权等.当代水文地质学发展趋势与对策[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5(1).
[2]林学钰.现代水文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
[3]陈政治.论大冶市城区工程地质环境与城市规划建设,湖北地质会刊[J].2002(26).
[4]黄润秋.面向21世纪工程地质的发展[J]岩土工程界,1999(11).
[5]林学钰.现代水文地质学,地质出版社2005年4月
【关键词】建筑;场地;岩石;工程勘察;方法
为了查明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其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勘察方法和手段。
1 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
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是岩土工程勘察中一项基础工作,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或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往往是主要勘察手段。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实质上是运用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理论对地面地质体和地质现象进行观察描述,根据野外调查测绘结果在地型图上填绘测区工程地质条件,并绘制成地质图,为确定勘探、测试工作及对场地工程分析与评价提供依据。
因此,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工作是各项勘察工作的基础,高质量的地表测绘工作可以取得对工程地质条件相当深入的队识,也是认识工程地质条件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但单靠测绘调查,无论在认识的深度和定量评价上,都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其他勘察方法,特别是对勘探工作需加以验证并使认识深化。
2 勘探和取样
为了查明地下岩土的性质、分布及地下水等条件,勘察工作常需进行勘探并取样进行试验工作。勘探包括地球物理勘探、钻探和坑探。勘察工作中具体勘探手段的选择应符合勘察目的、要求及岩土层的特点,力求以合理的工作量达到应有的技术效果。
钻探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在岩土层中采取岩芯或原状土试样。取样是岩土工程勘察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室内试验研究必不可少的程序,是为了提供对岩土特性进行鉴定和各种试验所需的样品。取样包括岩土样和水样的采取。岩土样的采取是为了获得岩土室内物理力学试验指标;采取水样的目的是为了查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或有其他特殊要求时进行水样化学分析。在采取试样过程中,应该保持试样的天然结构。
3 工程现场试验
试验工作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为预测和计算提供正确的地质和力学参数。室内试验是野外钻孔、探井、平硐中采取试样在实验室进行,其设备简单,试验条件容易建立,成本较低,提交成果较快。但由于试样尺寸小,不能很全面地反映地质因素影响,有些试样也很难取得原状岩土样,与实际所处地质环境总是有差别的。
具有模拟性的大型现场试验又称原位测试,试验工作是在原位或基本原位状态和应力条件下,对岩土体性质进行测试。原位测试试样尺寸大,而且没有脱离原来的地质环境,因而更能反映岩土体实际。所采用的压力大小及其动、静性质等试验条件,都接近工程设计情况,所得参数比较准确。
一般来说,原位测试获得的资料的代表性优于室内试验,但影响原位测试成果的因素比较复杂,常需要通过几种试验进行对比,并和室内试验资料配合使用。某些种类的原位测试,如静力触探、动力触探试验等成果的解译具有地区性的经验性,在无经验的地区应慎重使用。某些原位试验设备笨重、复杂,历时长、试验成本高,这也限制了它们的使用,但重点工程和重要地段,适当的大型原位测试还是必要的。
现场试验常用的测试方法有静力触探、动力触探、十字板剪切试验、旁压试验、载荷试验和波速试验。在选择原位测试方法时,应考虑岩土条件、建筑类型及设计要求、地区经验成熟程度及勘察阶段等因素。
4 勘探手段的选择
不同的勘探类型和方法,各有具特点和适用条件,若能选用得当,就可扬长避短,提高勘探工作的效率,更好地完成勘探任务,因此必须合理选择勘探手段。
我国岩土工程勘察方法较常用的主要是钻探法、触探法和掘探法。钻探法由于能够探测到深土层又能进行地基土取样而被广泛使用。触探法与钻探法布明显的不同,不取样或取少量土样,山探头所受阻力的大小来探测土层的地质情况。触探法方便、快捷,较短时间内可获得地基土的承载力及其他指标,但无法对土层进行具体的定性描述,所以触探法一般不单独采用,而是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以提高勘察质量和效率。
影响选择勘探手段的因素较多,诸如工程地质条件、水文气候因素、技术设备条件、经济因素、建筑物的类型和重要性,以及勘察阶段等。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工程地质条件。地型、地貌条件常常是影响勘探手段选择的主要因素。多分布有淤泥、淤泥质软土、填土的沿海地区,地下水位埋藏较浅,静力触探在这种场地条件下应用效果较好,既能准确划分土层,又能客观反映地基土特性,但在一些地下水位埋藏较深的粗颗粒地层土地区,不适宜选择静力触探。标准贯入试验适用于砂土、粉土和一般黏性土,但不适用于碎石土。由于软土的灵敏度高,钻孔时存在扰动影响,淤泥、淤泥质软土中也要酌情使用此法。所以在勘察施工中,应当针对地基土的性质,用适宜的测试手段和方法对其进行勘探,以确保勘察结果的准确性。
5 现场检验及观测
现场检验及观测应在工程施工期间或使用期内进行。它的目的在于对岩土工程问题预测和定量评价进行核实验证,监测工程地质条件变化,以便及时预报,指导正确施工。监测工作对保证工程安全有重要作用。
6 勘察资料的室内整理
勘察资料的室内整理内容包括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整理、图件的编制、反演分析、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及编写报告书等。各种勘察方法所取得的资料仅是原始数据、单项成果,还缺乏相互印证和综合分析,只有通过对图件编制和报告编写,对存在的岩上工程问题做出定性和定量评价,才能为工程的设汁和施工提供资料和地质依据。
图件的编制是利用已收集和现场勘察的资料,经整理分析后,绘制成工程地质图。常用的工程地质图有综合工程地质图、工程地质分区图、工程地质剖面图、钻空柱状图及探槽或探井展视图等。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整理,就是对大量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数据加以整理,取得有代表性的数据,用于岩土工程的设计计算。反演分析是以岩土工程实体作为分析对象,通过系统的原型观测,检验岩土体在工程施工和使用期间的表现是否与预期的设计效果相符,借以反求岩土体的特性指标,或验证设计、计算方法的准确性或代表性,或查验工程效果及事故的技术原因。反演分析、室内试验和原位测试是求取岩土特性参数的三种主要方法。
岩土报告书是岩土工程勘察成果的文字说明。报告书的内容应根据任务要求、勘察阶段、工程地质条件、工程规模和性质等具体情况确定。
参考文献: